靈命成長 - 所羅門生平(1) - 林三綱
第 一 講 - 所羅門(耶底底亞)生平
感 謝 神 ! 七 十 年 前 神 興 起 一 群 中 國 同 工 , 他 們 努 力 地 進 行 佈 道 及 培 靈 事 工 。 如 宋 尚 節 博 士 , 他 二 十 多 年 來 領 人 歸 主 的 人 數 比 一 百 二 十 多 年 西 教 士 的 工 作 還 要 多 , 此 外 倪 柝 聲 先 生 帶 領 人 靈 命 成 長 , 王 明 道 先 生 教 導 人 們 持 守 真 理 , 及 將 之 應 用 在 生 活 上 , 還 有 其 他 神 的 僕 人 興 旺 中 國 的 教 會 ; 然 而 從 未 有 一 個 時 期 能 與 今 天 教 會 相 比 ! 雖 然 世 界 敗 壞 , 基 督 徒 所 受 的 壓 力 較 從 前 為 多 , 但 神 的 工 作 超 越 一 切 困 難 , 仍 顯 出 祂 的 榮 耀 來 。
剛 才 曾 立 華 牧 師 談 及 香 港 道 德 的 敗 落 ; 美 國 道 德 的 光 景 比 香 港 猶 有 過 之 , 美 國 道 德 觀 念 破 產 , 引 致 道 德 行 為 也 告 崩 潰 , 大 家 願 意 接 納 罪 惡 的 事 情 , 再 犯 罪 時 , 也 不 覺 得 良 心 有 愧 。 縱 然 如 此 , 神 的 工 作 仍 然 明 顯 ; 我 參 與 一 個 三 年 一 次 的 聚 會 , 參 與 的 青 年 共 一 萬 七 千 人 , 從 他 們 的 生 活 ? 談 吐 ? 衣 著 , 我 覺 得 美 國 仍 有 盼 望 。 兩 年 前 在 紐 約 舉 行 守 約 者 運 動 的 聚 會 , 有 五 萬 位 男 士 參 與 , 他 們 依 靠 神 的 話 語 , 去 持 守 他 們 對 太 太 所 許 下 承 諾 。 神 的 工 作 不 因 罪 惡 敗 壞 而 停 止 ! 回 顧 基 督 教 的 兩 千 年 歷 史 , 每 次 教 會 復 興 時 , 總 能 超 越 當 時 罪 惡 的 敗 壞 。 今 天 神 在 我 們 身 上 動 工 , 祂 要 我 們 在 這 時 代 傳 揚 福 音 , 要 將 教 會 的 光 顯 明 在 社 會 裡 , 為 此 我 們 來 看 所 羅 門 的 生 平 。
所 羅 門 接 續 父 親 大 衛 作 王 。 大 衛 作 王 前 , 以 色 列 百 姓 陷 入 敗 壞 的 光 景 裡 。 在 十 多 年 裡 , 大 衛 王 興 起 及 堅 立 以 色 列 , 他 征 服 迦 南 地 的 非 利 士 人 及 東 南 的 以 東 族 , 勝 過 東 北 及 東 方 的 亞 蘭 族 及 亞 捫 人 , 在 地 中 海 建 立 勢 力 強 盛 的 國 家 。 神 亦 借 助 他 的 兒 子 所 羅 門 建 立 聖 殿 。 以 色 列 國 叫 以 色 列 民 安 定 繁 榮 , 聖 殿 叫 神 得 著 榮 耀 。 國 為 人 而 設 , 殿 為 神 而 造 。 彰 顯 神 的 榮 耀 之 先 , 必 要 建 立 堅 強 的 以 色 列 國 , 故 此 , 大 衛 建 立 以 色 列 國 , 所 羅 門 建 造 聖 殿 。 大 衛 預 表 著 宣 教 爭 戰 的 基 督 , 所 羅 門 則 預 表 復 活 大 能 的 基 督 。 今 天 耶 穌 已 得 勝 , 祂 已 復 活 了 , 建 立 信 徒 成 立 教 會 , 在 時 代 裡 彰 顯 神 的 榮 耀 。
大 衛 犯 了 罪 件 , 神 派 遣 先 知 拿 單 來 責 備 他 ; 拿 單 設 喻 , 他 問 大 衛 若 然 富 人 殺 了 窮 人 的 羊 羔 , 該 怎 麼 辦 ? 大 衛 說 : 「 行 這 事 人 該 死 ! 他 必 償 還 羊 羔 四 倍 ; 因 為 他 行 這 事 , 沒 有 憐 恤 的 心 。 」 《 撒 下 十 二 5 -6 》 拿 單 直 指 那 人 就 是 大 衛 ,他 奪 人 妻 子 ,殺 其 丈 夫 , 神 要 追 究 他 的 罪 。 因 著 拿 單 的 責 備 , 大 衛 徹 底 地 悔 改 , 拿 單 對 他 說 他 的 罪 已 蒙 赦 免 , 不 過 因 他 犯 罪 , 讓 撒 旦 有 機 會 來 攻 擊 他 , 所 以 他 跟 拔 示 巴 生 下 來 的 第 一 個 孩 子 死 了 。 「 大 衛 安 慰 他 的 妻 拔 示 巴 , 與 他 同 寢 , 他 就 生 了 兒 子 , 給 他 起 名 叫 所 羅 門 。 耶 和 華 也 喜 愛 他 , 就 藉 先 知 拿 單 賜 他 一 個 名 字 , 叫 耶 底 底 亞 , 因 為 耶 和 華 愛 他 。 」 《 24 -25 》 「 大 衛 在 耶 路 撒 冷 所 生 的 兒 子 是 示 米 亞 ? 朔 罷 ? 拿 單 ? 所 羅 門 。 這 四 人 是 亞 米 利 的 女 兒 拔 書 亞 生 的 。 」 《 代 上 三 5 》 。 」
所 羅 門 王 上 基 遍 去 獻 祭 , 神 在 夢 中 向 他 顯 現 , 問 他 要 向 神 求 什 麼 , 所 羅 門 回 答 說 : 「 耶 和 華 我 的 神 啊 , 如 今 你 使 僕 人 接 續 我 父 親 大 衛 作 王 ; 但 我 是 幼 童 , 不 知 道 應 當 怎 樣 出 入 。 僕 人 住 在 你 所 揀 選 的 民 中 , 這 民 多 得 不 可 勝 數 。 所 以 求 你 賜 我 智 慧 , 可 以 判 斷 你 的 民 , 能 辨 別 是 非 。 不 然 , 誰 能 判 斷 這 眾 多 的 民 呢 ? 」 《 王 上 三 7 - 9 》 「 所 羅 門 醒 了 , 不 料 是 個 夢 。 他 就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 站 在 耶 和 華 的 約 櫃 前 , 獻 燔 祭 和 平 安 祭 , 又 為 他 眾 臣 僕 設 擺 筵 席 。 」 《 15 》 接 著 《 聖 經 》 記 載 了 一 個 故 事 : 兩 個 婦 人 同 住 一 房 , 有 一 個 晚 上 , 其 中 一 個 婦 人 壓 死 了 她 的 孩 子 , 她 將 死 的 孩 子 抱 去 放 在 另 一 婦 人 的 懷 裡 , 把 活 的 孩 子 抱 走 。 他 們 把 這 宗 案 件 交 在 所 羅 門 王 手 裡 , 所 羅 門 王 建 議 將 活 孩 子 劈 成 兩 半 , 一 半 給 這 婦 人 , 另 一 半 給 那 婦 人 ; 活 孩 子 的 母 親 為 此 心 裡 焦 急 , 甘 願 將 孩 子 送 給 別 人 , 另 一 位 母 親 卻 說 王 的 建 議 公 平 ; 終 於 所 羅 門 把 孩 子 給 了 前 者 。 這 段 經 文 告 訴 我 們 他 的 智 慧 。
在 舊 約 時 代 , 神 藉 大 衛 及 所 羅 門 建 立 以 色 列 國 及 建 造 聖 殿 , 讓 以 色 列 達 致 登 峰 造 極 的 境 地 , 祂 使 用 合 祂 心 意 的 大 衛 及 神 所 喜 愛 的 所 羅 門 。 當 我 初 讀 《 聖 經 》 時 , 我 看 見 神 愛 所 羅 門 , 感 到 很 不 服 氣 ; 大 衛 跟 拔 示 巴 之 間 滿 有 罪 惡 , 他 們 所 生 的 孩 子 豈 會 得 蒙 神 愛 的 呢 ? 大 衛 兒 子 眾 多 , 為 何 偏 偏 選 上 所 羅 門 接 續 他 為 王 呢 ? 當 我 仔 細 研 讀 《 聖 經 》 時 , 我 發 現 了 大 衛 跟 拔 示 巴 生 了 四 個 兒 子 , 所 羅 門 是 第 四 個 兒 子 《 代 上 三 5 》 。 大 衛 犯 罪 遭 受 擊 打 ,他 與 拔 示 巴 所 生 的 兒 子 生 下 來 就 患 了 重 病;大 衛 撕 裂 衣 服 , 躺 在 地 上 , 不 肯 吃 飯 , 向 上 帝 懇 求 , 求 神 憐 憫 , 醫 治 患 病 的 兒 子 ; 後 來 兒 子 死 掉 , 旁 人 不 敢 明 言 , 但 大 衛 鑒 貌 辨 色 , 知 道 兒 子 已 死 。 他 反 倒 起 來 , 沐 浴 更 衣 , 並 吩 咐 人 擺 設 筵 席 。 他 確 知 這 兒 子 是 從 罪 而 生 , 在 神 的 公 義 裡 他 不 能 存 活 , 故 大 衛 不 按 神 的 公 義 來 祈 求 , 而 是 按 著 神 的 憐 憫 來 求 , 也 許 祂 會 賜 下 額 外 的 恩 典 , 叫 兒 子 病 癒 , 即 或 不 然 , 若 兒 子 死 掉 乃 是 理 所 當 然 的 , 藉 以 顯 明 神 的 公 義 , 所 以 他 能 接 受 兒 子 的 死 訊 。 不 過 , 拔 示 巴 心 裡 難 過 , 故 大 衛 與 她 同 寢 , 他 們 共 生 下 四 個 兒 子 , 若 兩 年 生 下 一 名 兒 子 , 他 們 犯 罪 後 六 至 八 年 內 , 生 下 所 羅 門 。 其 間 , 大 衛 認 罪 , 祈 求 神 的 赦 免 , 而 其 所 犯 的 罪 孽 已 得 蒙 赦 免 。 但 神 公 義 的 管 教 一 直 臨 到 他 的 身 上 , 他 無 法 享 受 平 安 快 樂 的 生 活 , 直 至 所 羅 門 生 時 , 他 才 感 到 神 將 重 擔 挪 開 , 因 此 給 兒 子 起 名 所 羅 門 , 意 思 是 「 平 安 」 。 先 知 拿 單 為 他 起 名 耶 底 底 亞 , 意 思 是 耶 和 華 所 喜 愛 。 正 如 《 聖 經 》 上 說 : 「 得 赦 免 其 過 , 遮 蓋 其 罪 的 , 這 人 是 有 福 的。 」《 詩 三 二 1 》若 神 不 能 使 用 大 衛 犯 罪 後 所 生 的 所 羅 門 , 我 們 大 概 也 不 能 被 神 所 使 用 , 我 們 都 是 罪 人 中 的 罪 魁 , 本 來 沒 有 資 格 被 神 所 用 , 按 著 神 的 公 義 而 論 , 我 們 也 沒 有 盼 望 , 但 因 著 耶 穌 的 救 恩 , 因 著 神 的 大 愛 , 因 著 我 們 認 罪 , 神 赦 免 我 們 的 罪 。
我 們 能 否 被 神 使 用 , 成 為 祂 的 器 皿 呢 ? 那 就 得 觀 乎 我 們 認 罪 的 態 度 。 《 詩 五 一 篇 》 是 拿 單 責 備 大 衛 犯 罪 後 寫 成 的 ; 若 然 我 是 大 衛 , 也 許 我 會 跟 神 說 : 「 神 阿 ! 看 我 為 你 作 了 多 麼 偉 大 的 事 情 , 我 建 立 了 以 色 列 國 , 征 服 所 有 敵 人 , 現 在 我 犯 了 罪 , 你 當 為 著 我 所 立 的 功 勞 來 赦 免 我 吧 。 」 大 衛 不 是 這 樣 說 , 他 所 有 功 勞 都 隨 著 他 犯 罪 而 煙 消 雲 散 , 我 們 所 作 的 不 能 為 我 們 換 取 罪 惡 的 得 赦 , 惟 有 死 才 可 以 除 掉 罪 惡 , 死 後 還 有 審 判 。 大 衛 知 道 罪 已 掩 飾 不 了 , 他 俯 伏 下 來 認 罪 , 求 神 的 慈 愛 和 憐 恤 來 赦 免 他 的 罪 《 1 》 , 不 論 神 責 備 或 判 斷 他 , 他 都 以 為 合 宜 , 否 則 ,在 別 人 的 眼 中,神 就 變 得 不 義 《 4 》 ; 他 求 神 赦 免 他 , 犯 罪 後 他 備 受 良 心 責 備 ,心 裡 沒 有 快 樂,他 求 神 使 那 壓 傷 的 骨 頭 可 以 踴 躍 起 來 , 從 而 聽 聞 歡 喜 快 樂 的 聲 音《 8 》;他 又 求 神 為 他 造 清 潔 的 心 , 使 他 重 新 有 正 直 的 靈 《 10 》 , 清 潔 的 心 是 活 在 人 裡 , 正 直 的 靈 是 在 神 的 跟 前 , 堅 定 地 事 奉 神 。 人 蒙 恩 後 , 罪 已 得 著 赦 免 , 人 改 變 了 人 生 觀 念 , 明 白 自 己 為 何 而 活 。 我 們 剛 信 主 時 , 良 心 平 安 , 神 更 進 一 步 令 我 們 不 再 貪 求 地 上 學 問 ? 錢 財 和 生 活 享 受 , 這 只 是 罪 中 之 樂 , 倘 若 只 為 此 而 活 , 生 活 再 無 任 何 價 值 。 有 些 人 在 政 治 上 大 有 成 就 , 有 些 人 生 活 富 裕 , 有 些 人 大 有 學 問 , 但 他 們 有 如 長 江 的 水 , 滾 滾 而 逝 , 有 些 什 麼 值 得 紀 念 呢 ? 即 使 名 成 利 就 , 但 也 沒 有 什 麼 可 以 永 恆 地 長 存 下 來 。
1969 年 我 去 美 國 , 我 跟 四 位 同 學 在 大 學 唸 書,他 們 拿 了 博 士 學 位,在 工 程 上 蠻 有 成 就 , 但 他 卻 覺 得 沒 有 意 思 , 只 希 望 將 兒 子 養 大 。 我 感 到 很 希 奇 , 父 親 只 望 將 兒 子 養 大 , 兒 子 長 大 後 , 子 又 生 子 , 不 斷 循 環 不 息 , 這 都 不 過 是 虛 空 的 虛 空 。 我 們 蒙 恩 後 , 不 論 得 著 多 少 物 質 享 受 , 不 論 享 受 多 大 的 地 位 及 金 錢 , 都 不 過 是 虛 空 的 虛 空 。 人 年 過 四 十 後 , 即 使 在 其 事 業 上 滿 有 成 就 , 也 不 過 維 持 二 十 多 年 而 已 , 總 不 能 持 之 永 恆 。 但 信 徒 當 愛 主 事 奉 神 , 愛 主 的 生 命 不 斷 更 新 ; 我 們 傳 揚 福 音 , 自 己 的 靈 命 得 以 成 長 , 別 人 的 生 命 亦 告 長 進 , 這 種 果 效 才 可 傳 至 永 遠 。 世 人 都 在 惡 者 的 手 裡 , 眼 睛 被 弄 瞎 了 , 也 不 知 為 何 而 營 營 役 役 , 惟 有 信 主 後 , 神 開 了 信 徒 的 眼 睛 , 我 們 知 道 惟 有 事 奉 主 才 有 永 恆 的 價 值 。 可 惜 大 衛 犯 罪 , 他 不 敢 事 奉 主 , 故 此 他 祈 求 清 潔 的 心 來 愛 主 , 祈 求 正 直 的 靈 重 新 事 奉 主 。 《 17 》 中 「 憂 傷 的 靈 」 可 翻 作 「 破 碎 的 靈 」 , 他 的 心 ? 他 的 靈 都 破 碎 了 , 他 不 知 道 自 己 竟 然 敗 壞 至 如 斯 光 景 , 淫 人 妻 子 , 殺 人 丈 夫 , 他 雖 然 蒙 神 赦 免 , 但 感 到 自 己 再 無 值 得 誇 耀 之 處 , 不 能 ? 起 頭 來 , 只 有 帶 著 破 碎 的 心 來 事 奉 神 。 所 羅 門 就 在 他 這 光 景 誕 生 , 他 蒙 耶 和 華 所 喜 愛 , 耶 和 華 喜 愛 誰 呢 ? 耶 穌 說 : 「 康 健 的 人 用 不 著 醫 生 , 有 病 的 人 才 用 得 著 。 」 《 太 九 12 》 祂 到 世 間 來 , 不 是 尋 找 義 人 , 乃 是 尋 找 罪 人 , 就 是 待 赦 免 的 罪 人 , 帶 著 破 碎 心 靈 的 罪 人 。 這 在 光 景 中 , 所 羅 門 是 神 所 喜 愛 的 。 大 衛 為 所 羅 門 命 名 , 就 是 「 太 平 」 的 意 思 《 代 上 廿 二 8 》 。 所 羅 門 又 有 「 和 平 之 子 」 的 意 思 , 從 而 顯 出 其 生 命 及 事 奉 的 光 景 。
所 羅 門 蒙 神 賜 予 智 慧 , 前 無 古 人 , 後 無 來 者 。 他 上 基 遍 獻 祭 , 晚 上 神 在 夢 中 顯 現 , 神 問 他 祈 求 什 麼 , 他 說 昔 日 神 藉 摩 西 帶 領 以 色 列 民 出 埃 及 , 藉 約 書 亞 帶 領 人 民 進 入 迦 南 地 , 又 藉 大 衛 建 立 以 色 列 國 。 他 接 續 父 親 大 衛 作 王 , 但 他 年 幼 , 不 曉 得 如 何 管 治 他 們 。 他 跟 掃 羅 王 大 不 相 同 , 掃 羅 王 源 出 被 以 色 列 人 輕 視 的 便 雅 憫 支 派 , 他 作 王 後 , 兩 次 違 背 神 的 命 令 , 又 自 高 自 大 , 滿 以 為 可 以 擔 當 祭 司 的 工 作 , 他 獻 祭 後 , 撒 母 耳 嚴 嚴 的 責 備 他 , 並 宣 稱 神 已 選 上 另 一 位 合 祂 心 意 的 人 。 那 時 , 神 並 未 立 即 廢 掉 掃 羅 王 , 還 吩 咐 他 攻 打 亞 瑪 力 人 , 他 又 不 依 從 神 的 命 令 , 將 王 及 上 好 的 牛 羊 留 下 來 , 神 再 差 派 撒 母 耳 來 責 備 他 , 神 將 他 廢 掉 。 撒 母 耳 曾 膏 立 掃 羅 , 此 刻 撒 母 耳 心 裡 難 過 , 他 切 切 的 向 神 禱 告 , 然 而 神 卻 吩 咐 他 到 伯 利 恆 耶 西 家 裡 , 立 他 的 一 位 兒 子 作 王 來 代 替 掃 羅 。 神 阻 擋 驕 傲 的 人 , 賜 恩 予 謙 卑 的 人 。 究 其 實 , 大 衛 實 在 不 配 作 王 , 而 所 羅 門 生 在 帝 王 之 家 , 他 亦 感 到 自 己 不 配 治 理 民 眾 , 祂 祈 求 智 慧 , 蒙 神 喜 悅 , 神 不 但 賜 他 智 慧 , 即 使 他 沒 有 求 的 富 足 及 尊 榮 , 也 賜 給 他 。 當 他 醒 來 後 , 他 就 離 開 他 禱 告 的 地 方 -- 基 遍 ,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獻 祭。從 前 以 色 列 百 姓 進 入 迦 南 地 後, 他 們 按 著 天 上 的 樣 式 在 基 遍 建 立 會 幕 , 神 要 在 會 幕 裡 顯 出 祂 的 榮 耀 來 。
非 利 士 與 以 色 列 爭 戰 , 以 色 列 百 姓 將 約 櫃 ? 到 戰 場 , 他 們 強 迫 神 跟 他 們 一 起 爭 戰 , 這 不 是 神 的 旨 意 , 祂 便 容 許 約 櫃 被 擄 , 非 利 士 人 將 約 櫃 放 在 大 袞 廟 裡 , 第 二 天 大 袞 仆 倒 在 約 櫃 前 , 第 三 天 情 況 也 是 如 此 , 大 袞 的 頭 和 兩 手 都 折 斷 了 ; 非 利 士 人 心 裡 害 怕 , 就 將 約 櫃 送 回 原 處 , 約 櫃 被 送 回 基 列 耶 琳 。 大 衛 王 受 膏 為 以 色 列 王 後 , 他 先 將 約 櫃 運 來 , 放 在 耶 路 撒 冷 裡 , 會 幕 仍 留 在 基 遍 , 大 衛 只 為 約 櫃 建 小 帳 幕 , 將 它 遮 蓋 起 來 。 所 羅 門 沒 有 按 著 歷 史 傳 統 的 觀 念 , 反 倒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去 , 在 有 約 櫃 的 會 幕 裡 敬 拜 神 。 約 櫃 象 徵 神 與 人 在 那 裡 相 會 , 他 尋 求 與 神 同 在 之 處 , 從 此 顯 明 他 的 智 慧 來 。 此 外 , 他 又 判 斷 兩 個 母 親 的 爭 執 , 他 沒 有 運 用 科 學 的 方 法 來 作 判 斷 , 竟 吩 咐 侍 從 將 嬰 孩 斬 成 兩 半 , 從 而 觀 察 她 們 的 態 度 來 斷 定 誰 是 真 正 的 母 親 。 真 正 的 母 親 愛 孩 子 , 愛 裡 有 犧 牲 , 愛 不 是 滿 足 自 己 的 需 要 , 反 要 令 對 方 滿 足 , 故 此 她 寧 願 失 去 他 。 這 顯 出 神 聖 的 愛 來 。 神 已 拯 救 我 們 脫 離 黑 暗 的 權 勢 , 領 我 們 到 愛 子 的 國 度 裡 , 在 愛 子 的 國 度 裡 , 以 愛 相 繫 , 不 以 物 質 的 生 活 來 評 斷 我 們 的 行 動 。 我 祈 願 教 會 影 響 社 會 , 我 們 從 萬 民 裡 拯 救 出 來 , 叫 世 人 也 得 著 神 的 福 音 , 成 為 主 的 子 民 。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順從良心 - 史伯誠
屬靈生命的基礎和屬靈生活的實行
我們第一件事,要說到"順服",怎麼順服法,八步:
1. 順服良心的感覺 5. 順服聖靈的感覺
2. 順服生命的感覺 6. 順服神管教的手
3. 順服父神的光照 7. 順服神教訓的手
4. 順服恩膏的感覺 8. 順服神拆毀的手
弟兄姊妹從今年開始,這八步沒有一步可以漏掉的,而且每一步都要結結實實的踏上去,不然的話,你永遠摸不著屬靈的生命。我們也可以得著一些屬靈的經歷,我們也可以得著一些屬靈的知識,我們也可以得著一些屬靈的恩賜,我們也一樣可以事奉神。你永遠不能做一個屬靈的人。我們要跟隨神,讓祂的生命組織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必須要學習"順服",要結結實實的在生命的路上踏上去。當然生命的功課,不是這八步,這是最基本的。每一步都學得充分,每一步路都學得透徹,我們的根基就非常的穩固,我們才能講十架的道路,我們才能夠懂得復活的生命。不然的話,我們所講的道呢?都變成知識了。
聖靈充滿非常重要,以往我們在這?一直講主的同在,講到聖靈的充滿。聖靈充滿是個力量,力量不是目地,力量是個手段(我們要把一個太空船,放到月球去,我們不能坐飛機上去,我們要用火箭,火箭本身不是目地,乃是手段)。聖靈澆灌在我們身上,叫我們能得著能力,而來順服耶穌,叫我們得著能力,而來跟隨耶穌,叫我們得著能力,好讓我們來接受十架,叫我們得著能力,好叫我們來彰顯基督。弟兄姊妹,不然的話,那麼聖靈的澆灌,聖靈充滿的目的,就失去了,變為無意義。今天我們沒有能力,走得很吃力。爬不上去。有了能力,你有了能力不走路,能力變成無意義。叫我們得著力量,為著來追求主,好讓神目的成全在我們身上。
聖靈充滿不過是個起頭。一個很屬靈的人,他幾十年在聖靈澆灌的經歷當中,他就說過一句話,聖靈澆灌,好像嬰孩學習走路穿的鞋子,他穿上了,幫助他走路的。所以,沒有得著的都要得著,得著的人要實行,不僅蒙保守,要保持著聖靈的充滿,要時刻被聖靈充滿,而讓聖靈在我們身上成為道路。聖靈經常滿5溢,成為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保持同在的榮耀,而讓主進入我們每一個角落。但是弟兄姊妹們,這八步路若不踏上去,就是聖靈充滿也達不到那?去,也不深。
(一)順服良心的感覺
弟兄姊妹們,在基督徒一開始得救,走道路的時候,跟隨生命道路的時候,我們?頭要順服,當然有個對像,我們怎麼順服法,主耶穌在天上,在寶座,你要順服,我們常常說:"你要順服你?頭的感覺"。而感覺從很多地方。所以很多弟兄姊妹有困惑,那我感覺,我怎麼知道是出於主的呢?出於我的呢?那我順服錯了,怎麼辦呢?我只能這樣答覆:"順服感覺,你必要要順服,順服錯了,要比不順服好得多,最大的錯,乃是不順服"。沒有一個人順服感覺沒有錯過,"多錯就少錯,少錯才不錯"。走路一樣,沒有一個人學走路,沒有摔過跤的。我們不跟隨?頭的感覺,這是最大的錯誤。弟兄姊妹一開始的時候,有兩個感覺很難分:
(1)一個感覺出於良心。
(2)一個感覺出於生命。
我們新的生命會有感覺,我們的良心會有感覺。良心在我們?面是一個太奇妙的東西。弟兄姊妹們,我們這個人,一切都屬與我的,只有一件東西在我們?面,而我不能做主的,就是我的良心。我的心思,我多少還可以做主一點,我要或不要,不聽我們支配,到了時候,你講理由,他來控告你。而良心屬與我們靈的一部份,好像與生命脫開的,但是與生命是決對發生關係的,若是良心這一步沒有跨過去,生命感覺不會有多少,生命感覺不會太敏銳。青年的弟兄姊妹們,恐怕好久沒有聽過這句話了,我看過這個時代中間,大家都太不注意這個良心了。以往我看老練的人,走主道路的人,真是注意良心的感覺。而今天太馬虎了,馬虎到一個地步,生命感覺、良心感覺統統不管。
弟兄姊妹們,我們的良心在新約?面,良心這個字,從新約?面開始的,這不是說新約?才有。舊約?面因著人的靈下沉死了。所以良心在人的?面功用就不像神創造人的時候,良心正直的功用,不像那樣。世界上的人你說人有沒有罪,有的人說沒有,但跟我們踫著主時,再說沒有罪感覺不一樣。
良心的感覺基本沒有對付過,談不上屬靈,而屬靈的知識一大堆,都是老資格了,有沒有走過半步路呢,生命的路上從未走過,那個良心都沒有動過。我們的良心,聖經?面第一次提到良心,是約翰福音第八章,主耶穌說的話:"良心受了責備,從老到少,一個一個走出去了"。弟兄姊妹,我們遇見主的時候,當我們得救的時候,遇見神的時候,頭一件是不過來的,是我們的良心,叫不說的良心,叫更新的良心。當主接觸我們的時候,神的光照著我們的時候,當神的話摸著我們的時候,頭一件事,良心醒過來了。基督徒的良心和世人的良心感覺完全不同。羅馬第二章15節說到良心的功用,祂說:"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是非之心」就是「良心」。祂說或則事前來防備或則事後來控告,這是良心的責任。我那件事,還沒有做,?頭良心就已經在講話了,?頭不安,這個叫事前防備。那麼做完了一件事,來了,良心放在你?頭的監察官,祂根據的法律,就是神的律法。所以有的時候,世人你說良心麻木,他到臨死的時候,良心回來了,受不住了,良心的感覺不好受的。
基督徒一得救的時候,良心醒過來了。醒過來,仍舊有失掉敏銳的感覺可能。所以,聖經的良心還有不同的情形:一個好的良心,一個壞的良心。什麼叫好良心,壞良心,不是我們認為的好良心、壞良心。良心好的良心,說到功能健全,良心非常敏銳,這是好良心,說他的功能。而良心為什麼壞呢?功能不行了,良心遲鈍了,良心的聲音我們不聽,慢慢的就微弱了,良心失去功效了。神的兒女有沒有到這個地步,好多人到這樣的地步。再往前,說到「純淨的良心」,保羅說"憑著無愧的良心",他常常說這句話。那個良心是最好的良心,乃是一直對付良心,一直接近良心的感覺,這個良心是非常的敏銳,他的功用是非常的強,而良心的感覺在我們們?面非常的敏感,那是一個最接近的良心,而且良心在我們?面是非常平安的,純淨的。另外有一個特別的,在林前八章,說到拜偶像的事,祂說:"良心既然軟弱",叫軟弱的良心。弟兄姊妹,軟弱的良心是介乎不好不壞當中,是必須要順從的。所有的良心感覺,你必須要順從弟兄姊妹,有的時候,我們愛主主耶穌,有的時候,聖靈滿溢在我們心中,主就引導我們上了正路,就叫我們經常我們良心都有個感覺,叫我們不平安。良心不平安,有的時候,主特別操練,訓練我們對付良心,那一點理由都沒有的。所有的順服,都不能講理由的,這個良心的感覺,你一講理由,有許多良心感覺就在古理古怪的,有的時候,祂要變的,祂會變的。
弟兄姊妹良心的感覺,你越順服祂,越對付祂,祂越敏銳,和生命感覺不同。良心的功能,你要滿足祂,順服良心行。所有虧歉別人,你如何沒有感覺,你做了損傷別人的事情,你如何沒有感覺。良心麻木了最後不僅生命不得長進,要導致悲殘的結果,而末了良心丟儘了,什麼罪都可犯了,這個世界太可怕了,比從前更可怕了,多少罪引誘年青人。
弟兄姊妹們,頭一個保護我們的是良心,一個受主的人,會沒有良心的感覺嗎?保羅有時候,他的力量是聖靈的力量,有的時候,他是真理的力量,有的時候,他是良心的力量。他在審判官,在大祭司面前,受審的時候,定睛望著他們,那些人握著他的生殺之權。一個人能夠在危險的場合中,能夠定睛望著審他的人,須要良心無虧才行。他說:"弟兄們,我在神在人面前,僅此為人,憑著良心,直到今日",充滿力量。
弟兄姊妹們,我們大家都要小心,這個時代是個良心喪失的時代,我們要顧到基督徒的良心,要特別對付我們良心,沒有理由,再古怪的感覺,你也要順服,你也得勝過,勝不過了,慢慢主會把你平衡的,你若順服過了,會正常了,叫良心敏銳。
(二)與(三)順服生的感覺和順服神的光照
我們的生命和天然的生命真是不一樣的,羅馬八章"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真正講到屬靈的道路了,要被聖靈充滿,聖靈靈充滿得著力量來追求主,要跑得有勁。不追求主,不跑得上,光說方言,唱靈歌,那就變做沒有意義了,我們要得著了力量,來走在主的道路,靠主的能力,這個生命真是不同的,真正不同的。
弟兄姊妹,生命的感覺不同,你真是要順服生命感覺嘛,太嚕嗦了。將來完成神的榮耀,要新耶路撒冷出現,那真是要捨命追求,幾十年的功夫,每過一日更進一步,每過一日我們就丟掉一日,不再回來。我們一生的年日並不太多,過了一日,就丟掉一日。更近一步可以喜樂,可以喜樂,可以懼怕,看看今天這一日我們過的怎麼樣子。今天我們大大的背逆神,更進一步何等的懼怕啊,要怕在誰的臉啊,何等懼怕。
弟兄姊妹生命的感覺,祂不是強迫你的,慢慢和神的光照不同的。生命的感覺,順服靈的,就是生命,平安。順服肉體的就是恐。死是什麼感覺呢?每一件事情,感覺來的時候,就知道,而嚐到死的味道,才知道死的感覺。生命的感覺,在正面的時候,大家不發覺的,一反面的時候,必定死。
這是主的恩典,特別的保護。每一次我們要滑下去的時候,弟兄姊妹不要怪這個怪那個,主一定給你事先有給你感覺的,警告你。
生命的感覺和我們天然的生命大大的不同。從大事到小事,大大的不同。你的生命在你?頭有平安嗎?大你的良心在你?頭沒有聲音嗎?總得要順服生命的感覺,要順服的過分。神的兒女生命沒有感覺嗎?貼體肉體就是死。體貼生命是要非常小心注意,因為生命感覺是很微細的。"體貼"兩個字,原文翻得真好,像杯水一樣,倒得滿滿的,你真是要走路時,要很小心的,你奉著滿杯水,走路好不好走,能不能大步走,不能,要小小心心的走,就怕灑出來了。要照著聖靈,祂怎樣,我就怎樣,要細細跟隨。
跟隨聖靈要順服神的光照。有的時候和良心在我們?面,生命在?面,神的光照。神的光照潔淨我們。神的光來的時候,真光必定要照耀黑暗。當禱告的時候,光一來了把你以前所犯的罪都顯明出來。順服生命的感覺,順服神的光照。
順服良心的感覺,順服生命的感覺,順服神的光照是我們走在主生命道路的根基。這些地方,若是我們功課學不好,若是我們的根基不熟透,若是我們的經歷不雄厚,你前面的路,一步也爬不上去。常常當我們對付良心的時候,對付聖靈的感覺的時候,對付神的光照的時候,聖靈會充滿我們,而且大大充滿我們,而這樣來的膏油,是寶貝的膏油,是出代價得來的。
(四)順服恩膏的教訓
恩膏與光照有什麼不同呢?就有不同的。若是我們細細的經歷追求,就是不同的。"光照重在顯明一件","恩膏在於教導一件事","而光從外面來","恩膏在我們的?面"。約翰一書說到恩膏,恩膏在原文來說祂並沒有恩賜,就是叫膏,更準確應翻做"恩膏的教訓"。恩膏在你們的?面,是真的,不是假的。祂在凡事上每一件事上,都要教導你們,慢慢的按著膏油的教訓,住在主?面,這樣到主顯現的時候,我們在祂面前,就坦然無懼,不致於羞愧,這是太重要的事。
弟兄姊妹,生命在我們的?面,兩個生命:
(1)肉體的生命(天然生命),(2)主耶穌的生命。
完全不一樣。但生命的感覺那麼自然在我們的?頭,叫我們好像吃東西一樣,可以嚐到一個味道。生命的感覺,生命替你分辯了。順服生命的感覺,不能講理由,總歸你的頭腦錯的,生命永遠不會錯的。我們的頭腦解釋不通,我們的理由通不過,你理由通不過,你也得服,你永遠錯的生命不會錯的。
恩膏的教訓,膏油在我們?面,聖靈內住之靈,聖靈在我們的?面,祂像膏油。那麼什麼叫膏油的教訓?怎麼教訓法呢?經常神的兒女走在生命的路上,活在膏油的教?面,不是講話。那麼怎麼教訓呢?膏油在那?,就是教訓,膏油的本身就是教訓,什麼叫膏油?膏油的教訓,這一個聖靈的膏油,在我們?面,祂就像在沙漠地,就像在炎熱地,就像在枯乾地,而祂在?頭是滋潤,祂在?頭,帶給我們清涼,祂在?頭與給我們舒服。好現在我們要禱告一件事,當我們禱告的時候,那個膏油就會運行,越禱告,祂越滋潤,越禱告,聖靈的清涼,越在我們的心中,越禱告聖靈帶我們靠近主耶穌,膏油在那?。有的時候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很好,也不錯,越禱告膏油越失掉了,越禱告?頭越枯乾。
那麼你要怎知道這是主的意思呢?"就是膏油在你?面,在每件事上,都要教訓你",而這個膏油的教訓,更不能講理的,我們就好好的聽。禱告怎麼知道是主的意思,越禱告主越在那?,怎麼知道主在那?,膏油在那?。膏油來了那麼平安,那麼滋潤,就好像枯乾的皮膚上面塗上油。而且越禱告,油模得越濃厚在增加膏油了,主在那?,是對的,往前。那麼若是越禱告越枯乾,越禱告力氣越失掉了,越禱告越往下了,禱告到後來,喊主都不容易了。那麼就不要再禱告下去了,這個禱告不要再繼續了,或則是換一件事禱告。這叫從至大到最小,都必認識我,聖靈,膏油,我的律法,刻在他們的心?,寫在他們心板上,因為有聖靈的膏在?面,這是寶貴的。
弟兄姊妹,要跟隨膏油的教訓,膏油的教訓,你跟隨祂,好多次在極危險當中救我們,因為聖靈在跳動,?頭不平安。有的弟兄在交通聚會?頭,起來講話了,?頭覺得不平安,不給人帶來膏油,做的事也不帶給人膏油,表現的態度,我們所講的話,我們要帶給人膏油。
見證:
有一次,我去一個很冷的地方,一連串安排六個地方要去參加聚會。那一天要到另外一個地方,雪下得很大,早上起來禱告的時候,?頭實在覺得不平安,越禱告越不對。這個?頭又說不出來理由,但你不能告訴弟兄姊妹,說"今天我禱告不對,我就今天不去了",那我就禱告主,說"若是?面禱告不平安,不該去的話,你就攔阻我,你不讓我去,因為我不好說話"。那麼出來的時候,雪更大,去了。到了車站,我們掛了隊上去,剛剛上了我這?,那個司機下來,把車門一關,到辦公室去了,那麼冷的天氣,又下著大雪,讓我在外面等了一刻鐘,他來了,他說:"先生,對不起?頭滿了。"那麼巧,到了我就滿了,我說"哈利路亞",怠謝主,我今天早晨禱告,就是不平安。弟兄們說等下一班,我說先回去,回去了。他們在看電視,哇,一下子叫起來了,原來要坐的車子出事了,全車人都陷在深坑中,有許多人凍死。又到了下一個禮拜,又要去那個地方聚會,早上禱告,越禱告越不平安,越禱告越沒有力量去,那恩膏的教訓在凡事上都在教訓。那麼這次沒有理由了,我實在沒有辦法,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弟兄們說:"實在對不起,今天不能來,?頭不平安"。第二天,我看報紙,原先我要坐的那班飛機,下了跑道,一下滑到跑道外頭,撞到民房?去了,民房?的人死了,飛機上的人也死了。到了再下一個禮拜,主把我平平安安帶到弟兄姊妹中間,大家坐在那?,享受主耶穌,多安慰。那麼他們冤枉我一個禮拜嘛,到了第二天,他們看報紙,他們也知道了,我們弟兄心?不平安,因為飛失事了,差一點他也撞在?面了。
這一個膏油在?面,在凡事上都要教訓我們。跟隨恩膏的教訓,要越跟越細,主耶穌在凡事上是主。在每件事上,都要跟隨膏油的教訓。跟隨聖靈膏油的,就走在神的同在?面。借著恩膏的教訓,就住在主?面,保持主的同在。光是一天到晚坐在這?保持嗎?不行必項要順服良心的感覺,要自己經歷,順服務生命的感覺,順服神的光照,順服恩膏的教訓。那麼你就是不坐在這?,我走路行動,充滿主的同在。真正受聖靈的對付,處處都滿有神的同在,讓聖靈撐權在我們的心中。
(五)順服聖靈的感覺
聖靈與恩膏的教訓有沒有分別,膏油又是聖靈,而聖靈是有位格的聖靈,那比較超然,你必須要順服聖靈,你不跟隨聖靈,你就跟隨了你自己,你跟隨自己有沒有事情錯過,經常錯。跟隨自己那麼大膽,跟隨聖靈就不敢,必須要跟隨聖靈。
弟兄姊妹們,跟隨聖靈是何等的奇妙,聖靈在一切事上,祂是我們的主人。順服聖靈,也不要想一路上滿了主的同在,那也不一定的,一路上滿了爭戰,一路上充滿試煉,主的路線是水?、海?過去的。我的道在深水中,我的路在大海中,這樣過去了。
弟兄姊妹們,我真是愛你們,我真不知道要如何說到你們心?去,要好好的對付良心,要好好的對付生命的感覺,要好好順服主的光。要好好的順服恩膏的教訓,要好好的跟隨聖靈。這些功課,你學的結實,叫你成為一個屬靈人的"進門",你不是已經屬靈了,你進門了,你踏上路了。那麼下面神的管教的手、教育的手、拆毀的手,都跟在後面的。這是階梯踏上去的。神火焰的工作,神煉淨的工作,神搥打的工作,叫你成形的工作。而神雕刻的工作,十字架各方面偉大的工作,你必須用這些的階梯做你結結實實的聖靈經歷爬上去。
(六)順服神管教的手
"管教"和"教育"有什麼分別,管教-"是你錯了,主管教你",教育-"無論你錯了,對了,按著你的日子來給你上課(例如:好的父親,你幾歲,就給你教育什麼,到了再長大一點,給你教育什麼),這是偉大的父親,為著他兒子,已經安排好了。
我們亞當子孫各種詭詐都有的。一個主所愛的人,像雅各一樣,你詭詐一步就吃一棒,又在那?得了人家一點便宜,又打一棒,到了末了,還看佔了不少便宜,其實結果,他自己一肚子苦水,倒要的是他自己。
你曉得神的手嗎?沒有神皂兒女,不被主管教的。真的神的手在管教的時候,要俯在祂的審判的手下,要服我錯了,要有一個錯的態度,要?頭有一個感覺,我錯了,我實在錯了。我主,我知道你為什麼打我呢,這是生命,生命長進的路。
弟兄姊妹,這八點太重要了,一路上面神的手一直在管教我們。主棒一打,要有個態度,什麼態度,要像亞伯,不像該隱。該隱錯了,錯還沒有錯的感覺,到神面前獻祭了,還心?不服,還氣他的弟兄。亞伯他不,他也沒有提什麼錯,或什麼對,只獻上羔羊,我是個罪人,實在不配,若不是借著羔羊,我不能來到神的面前,所以他帶著羔羊來到神面前,所以神悅納的。
我們要有一個認罪的感覺,站在罪人地位"主,我錯了,赦免我"。大衛、摩西、屬靈人都是這樣的態度。等到錯了,被打的時候,俯在神的面前。
(七)與(八)神教育的手與神拆毀的手
到了什麼時候上什麼課,剛剛好,你手?所有的功課,就是你的。每一個人的功課不一樣,不要羡慕別人。主量給你的,就是你的功課。那學不好怎麼辦,學不好就漂流曠野。以色列人不肯過去,漂流四十年還在那?。神很有忍耐,荒廢了四十年,還在那?沒有過去。乖兒女扭不過神的,早一點服下來,得生命,一直僵在那,必定吃虧,在創造宇宙全能的父親面前乖乖的。所以詩篇32篇真好。"真是,多少痛苦無需受,多少平安屢屢喪失"。乖一點就不受。神教育的手,都是好的。你旁邊的人就是你皂功課,凡事中間都有功課。在凡事?面都要看見主,我們就天天有多少生命能得著的,所以,主對保羅說"用腳踹刺是難",你不能踹刺的,只能一宜往前走,主說:"我的軛是容易"。真走上去,軛就不覺得重,掙扎吃苦,拆毀的手,弟兄姊妹們,這是一個實在的事。
見證:
當我自己剛剛得救的時候,正好碰著上海一個大復興,那個時候在上大學,常常坐在倪柝聲弟兄面前,聽很深的道,我以為懂了,實在來說,並沒有太懂,有地方實在轉彎都轉不過來了,為什麼會這樣講,第一次,聽到的這些話,這些名詞,都是我們頭腦?沒有的東西。但是,不要累,對我有有太大的用處,只要這個話是真的,是神的話,只要我們這個人在走主的話,而且,我們在靈?聽,在靈?接受,而我們一路追求。
從前在上海聽的道,30多年來,還是我的生命根基,經常回頭叫我看見亮光,而且經常在路上幫助我,謹慎我的腳步。所以有些信息,他並不是一下會見效的,在我們一生當中,一直走到我們見主,從榮耀到榮耀。
提示:
今天,神的兒女的失敗,都不是失敗在恩賜上,也不是失敗在智識上,也不是失敗在聖靈的工作上,都失敗在八個順服上,這是最後結實生命的功課。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屬靈的人-靈界的勢力 - 史百克
【讀經】:彼前五8~9。
一、靈性的痛苦
首先我們要提及的,乃是不少人,甚至神的兒女,因著身心的創傷而得著一種真正而痛苦的經驗。有精神受挫折的,有患神經衰弱的、貧血的、血壓不正常的,他們並非一定患這類的疾病,這時就是仇敵攻擊他們的機會。他們內心有魔鬼存在的恐怖感覺。這說得太過份嗎?活在世上最凶惡的人,也不夠這種患者的感覺和相信他自己會如此的兇惡。他們雖覺得這樣,卻有時在言行中,表露出與基督極吻合的本質來。那麼,最少隨著上述的一種疾病,就發生另外一種因素;那就是一種劣等品格的因素──正如一個人跌落海中的狼狽情形一樣。有關這點,我們毋須再贅述意見了,不少人已足夠悲慘地認識清楚了。論到我以上所說的,讀者如果沒有這種經驗,或沒有看見這樣的受苦者,讓他們感謝神,但不要立刻下判語。那麼,那是什麼事實?說來頗覺逆耳,可是又不能不承認該事實的存在──那就是驅使我們作自我毀滅的舉動。我們尚未常常得勝牠嗎?我們不能說,這自我毀滅非神的兒女的經驗,我們已知道,最屬靈而虔誠的信徒也遭受這樣的苦害。
且說,第一方面,魂就是魂,按其整體的真實性來說,牠是有這些可能性的。在這情況下,要有助於健康或身體組織得以平衡,就不再可能了。反之,我們看見他們使自己受致命的打擊。這不過是一個基本的事實表現出來的程度問題而已。藉著品格的重新調整,消除這樣的痛苦情況,引起和藹可親而更可喜的心情。可是良好的健康,連同其優良品行在其本性中並非虔誠的。人消除了某種神經質及精神上的激怒、窘迫或疾病,在其本質言之,並非真正好像基督一樣的。也許這種消除的最大價值,乃是他失去其對屬靈情況的憂鬱信仰。可是在某種情形下,我們相信有關自己的情況,而所相信的又正確無訛,也許仍然與靈和肉分離的。撒但已引領不少神的兒女到絕望之境去,甚至使他們作自我損害的舉動,藉著說謊,謂他們自己的魂之生命才是標準,其實,對神的兒女而言,基督才是他們的標準。在想像中作自我確信,自滿自足,鎮定冷靜,泰然自若,你就毋需做神的兒女了。在可能範圍內,作困苦煩惱,受魔鬼攻擊的人,但這些不能改變你是神的兒女的事實。
二、受魔鬼的支配
然而,在未進一步討論前,我們注意此事的另一特點。被魔鬼控制與被鬼附著是有分別的。假如我們在同一時期承認之,這樣的區別就是多人的救恩。我們的意思,並非指我們以往所說的,謂所有人類在其本性中被魔鬼佔有。合夥並不是佔有之意,按其全部意義言之,也毋需有管制的。兩國交締結盟,也不會同意這樣做。我們要中止談論「佔有」的意義,我們現在用較聯盟更深一層再討論下去。有不少人,因魂生命的力量受理智、情感、旨意所主張,就被邪惡之靈的勢力欺騙而管制了。他們及時地格外表露出超乎人類智慧及知覺上的信號──方言,他們在心靈中發展一種怪誕的能力,藉以施行神的話語的解說或辨明等工作。這樣的行動,在其理智上本來意義言之,是不能回答的。可是,這種敏銳的心思當然是常常支持著他的理論,而他們也深深堅信自己無訛,雖則他們的理論被神的萬無一失的話語有所超越,他們自己也全不知曉。在他們的容貌、行動及聲音中,也有其他的徵兆表露出來。這就是受魔鬼管制了。那是在魂的領域?,雖則在大部份可以佔有的,但仍然得不著。這樣的事物,毋需把魔鬼驅趕也可以處理的,但要付出受苦和忍辱的代價了!
誠然,這是加略人猶大的歷史,他要從某種觀點保存有神秘性,但我們確實知道,他的論調乃是向前推進的理論。他首先准許他自己的魂,或自我生命,貪得無饜地管轄自己。然後,向它投降後,那邪惡勢力便為他的利益向他獻議計劃。他跟邪惡勢力玩火,然後受其陰謀詭計管制。最後──這樣的理論之無可避免的爭端就沒辦法了──「撒但入了猶大的心」(路廿二3),這就較之魂更重要。邪靈可能跟魂合夥,但牠可以佔有人的靈。這是屬靈氣的惡魔。誠然,邪靈可能棲身於肉體內,正如鬼入豬群?的情形一樣,可是這並非和「屬靈佔有」的意義相提並論。撒但在人生命中的化身,較之在畜牲身上棲身更有意義,畜牲是沒有屬靈根基的。
撒但的最高而最後的目標,乃是要擄掠或佔有幾個人──靈、魂與肉體。我們知道那脫離我們的驅殼之邪靈,他們的情況較之其他任何事物更為明顯。也許這是他們「不守本位」(猶6)所得的刑罰。此後,撒但的眼目注視人類──神的創造物了──此後,牠渴望他人的靈跟神分離而佔為己有。但在以前,牠已立意施行了。
三、心靈的解說
我們必須指出,因為人有一個靈,他可能跟墮落的靈相交。我們相信這就是說明心靈的整個組織,而那假定已死去的,跟他交往的巫師,就是靈性的主人扮演死者,而該死者在生前是與他們相識的。在這末世時代中,讓我們注意在破壞了的心靈與肉體中的可怕之天罰,受干擾、受驅使、煩惱的、失去理智的心靈;擠迫的收容所、監牢;自殺、靈性及道德敗壞等。因為一切賜予人類的,是特地為與神合夥、相交和合作而設的,就是人的靈,已被作用為撒但侵入而控制他生命的媒介與用具了。提心弔膽的警告與戰慄的審判,跟各種唯心論聯盟──巫術、巫師、精靈等,殆因人的靈與墮落之靈共謀結伴,相親相愛,而牠(邪靈)的宗旨常常要藉著他們的靈以攫奪不少男男女女。他們甚至裝作光明天使的模樣,對宗教理論談長道短,叫囂不已。奇怪嗎?五十年前,他們脫離了聖經的超然信仰,近代他們的門生熱烈遵奉屬靈論的學說。誠然,這就是神給他們一個「生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歡不義的人都被定罪。」(帖後二11~12)
他們生命的屬靈光景,把他們帶到埃及人和迦南人的敗壞境地去。這也是唯心論的別種形式。可是他們與撒但同夥合流,因此連累他們陷入岐途。
四、神女兒的權利
現在,且談到關於神的兒女一些重要的事,有一本書專討論「生命的戰鬥」,但是我們若忽略了某項特點,我們現今的宗旨定會缺少重要的因素。我必須常常尋求體會重生的意義是什麼!那就是喚醒我們的靈,使之分享聖靈與兒子的地位,較之環繞我的境況有更深的意義;又較之我們的肉體及魂的生命更深。我們若不堅持到底以達到成功境地,我們實無勝利的把握。神的兒女可能陷入精神頹喪,忐忑不安,甚至失去理性,要送入精神病院去;誠然,其內心的景況較之外表的更惡劣;然而這就與神的真正關係隔閡了!這種極端的景況,也許不是神聖計劃的一部份,但神對其兒女的教育方針,有一部份被削去,他們也不自知,這是事實。當這樣的事一旦發生,他們就無法證明自己是神的兒女了。就是在他們自己的人生意識領域中一無所有,他們所遺漏的乃是神。神的話語及其事實,他們已信托在祂?面了。信心的真正戰鬥就連結在這?。重要的,不是我們的身份,而是神的地位之所以然!又不是我們所感覺的,卻是神的事實。有一首詩說:
「祂不能失敗,因祂是神。
祂不能失敗,祂與其話語作保證。
祂不能失敗,祂要看透我的心;
我和神有關係。」
神冒著被人誤會的危險,在我們的思想看來,神的作為好像是自相矛盾的。在這方面,對兒子的教育重於一切,他們代表不信的叛逆,因而隨著不信服,這樣導致人的靈與神分離了。邪靈的聯合,不用魂的幫助也可以設立的,因此,魂就再回到從前被嚴禁主張它自己意見的地方。
這是基督在我們?面的完全形式--就是在我們的靈?。
五、屬靈的事奉與戰爭
我們已看過,跟神的相交與合作的基礎,乃是屬靈的事,藉著重生的靈,我們必須認定,這就立即把我們事奉的本性立下定義了。宇宙一切條件的背景,乃是屬靈的。在看得見的東西後面,就有看不見的東西存在。表現出來的事物,不是究極的事物。
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在創造世界以前,有一群屬靈的天使,在寶座前反叛、爭奪聖子與聖父的地位,雖則牠們被逐出天庭,永死隨著又臨到牠們身上,歷代以來,牠們仍躍躍欲試地從事背叛攻擊萬世以前神已定下的旨意。某種審判權力在地上得勢,因著首先的亞當同意,撒但就擄掠他的子孫了,藉著亞當,神的旨意本應在地上實現的。 因此,保羅闡明基督的肢體--末後的亞當--而他們的戰爭,「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
「幽暗」一詞包括多麼大的意義呀!在聖經中已多次提及了!叫眼睛得開乃是最基本的解救(參閱徒廿六?)有這「幽暗」的原因,乃是「天空屬靈的惡魔」作祟。用文字翻譯出來就是:唯靈論或屬靈的,意即靈體。「惡魔」一詞,這?並不光指與生俱備的邪惡或頑劣,且有惡者,破壞及傷害之意。「天空」一詞,只論及居住在超乎地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在環繞地球及人類居住領域的而言。
「管轄世界的」,乃是指不論何處,若不藉著基督的身體--屬靈的教會--而得著祂管理的地方,這惡毒的屬靈惡魔,就管轄這個世界了!
「執政的、掌權的」(權威)代表命令、階級、方法、制度。撒但並非全能的,因此,牠必須在這些執政和權威下,藉著一個有組織的四分五裂的世界,而牠自己則「從地上走來走去」(伯二2),又有牠的「寶殿」(啟二13)。使徒保羅闡明撒但的立場,確定牠的地方後,尋求那看不見的事。
自然的事,看來很似從超然的興起而來的。人類常常設法給予自然的解釋,因此就用自然的方法處理一切事務。但當他起來攻擊一個有關涉及基督的,或神的場合時,他就被推翻了。他採用的言論,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不,還有--現今世界各地,在傳道人中,也有用同樣的語調去發出他們壓倒一切的命令。我們不打算在這?詳論這個問題,但要說明該事實,特別提醒主內弟兄姊妹們,在比較神聖活動更廣泛的領域?,我們「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十一3)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敵對基督屬靈勢力的瑣事,必定有其藉口解釋在後的。且讓我們著重在超乎宇宙意義之基督的十字架,與神的屬靈合夥,乃是指我們的最高效果,在這屬靈領域?。我們就是該神聖的「靈」,被聖靈加強起來,在基督?超越撒但之「靈」的優勢,而認識較之區區之地的管轄的更多知識。在「天空」與主同在,我們開始在更大的「天國」?學習統治支配,而在地上的千禧年國度,不過是地上的副國而已。
再者,藉我們強調,在我們的靈?,神的一切力量,使我們接近與基督作屬靈的結合。因此,祂的勝利和主權的衝擊,就叫那些執政的、掌權的國度?登記上冊的,他們的管理權就麻木不靈,結果就被破壞無餘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十月 12, 2005
GOD'S EPOCH MAKING VESSEL(1) - Stephen Kaung 江守道
[This summary is a condensation of a timely message given by Stephen Kaung in Westminster, California, January 4, 2002.)
After Israel entered the Promised Land, as seen in the book of Joshua, they could not wipe out their enemies in order to possess the land, as shown in the book of Judges. God was able to drive out their enemies if they had kept His commands and followed Him. Instead, they became unfaithful and strayed from God. Hence, they could not drive out their enemies and were oppressed by their enemies.
Then Israel cried unto the Lord, Who in turn raised up a Judge to deliver them. But each time a Judge died, Israel went astray again, and their spiritual condition became worse with each failure. "In those days, there was no king in Israel; but every man did what was right in his own eyes" - a phrase mentioned four times in Judges (17:6; 18:1; 19:1; 21:25). Judgeship was temporary and was only an emergency measure, but Kingship was permanent and was definitely related to God's purpose. Judgeship could never solve man's problems. God was always looking for an earthen vessel to bring the purpose of His Kingship. Finally, God found such a vessel in Samuel.
Now we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church age for 2,000 years. God through His beloved Son has given us much grace. We are not under the dispensation of law, but we are presently under the blessed dispensation of grace. God gave us His Son, through Whom we are redeem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urch age, the 120 prayed in one accord for ten days in the upper room. In one Spirit, they were all baptized in one Body. Then, for 37 years during the history of Acts, the gospel spread from Jerusalem and eventually unto the ends of the world, which was Rome at the time. Here the church was like Israel in the book of Joshua, for the church entered into her possession and enjoyed the riches and power of Christ.
But later, history indicated that the church did not maintain the fullness of Christ. The church had been blessed with every spiritual blessing in heavenly places in Christ (Eph. 1:3). It was the will of God for her not only to be placed in Christ, but also to enjoy the riches of Christ (Eph. 3:8). But because of the church's unfaithfulness, she was not able to enjoy the riches of Christ. It was not because God failed to keep His promise, but because the church was unfaithful and became oppressed by her enemies. The church was not ascendant, but instead, she was oppressed.
Then God heard the church's many cries and in response sent her the mercy of revivals. Hence, God's children enjoyed a little of the riches of Christ and gained some spiritual ascendancy over her enemies. But these revivals did not last long, Like the emergency measures during Israel's history in Judges, God gave the church some temporary relief in her history.
After 2,000 years of the church age, we are now on the verge of seeing God bringing in His Kingdom. He is about to bring us from the Age of Grace to the Age of Righteousness. For this, God is looking for an epoch making vessel. In the past, the vessel was one person, but in these end-times, it is a corporate vessel. God is looking for a corporate epoch making vessel. The world is coming to an end, The Lord's coming is imminent. A change is bound to come. What is the Lord looking for among us? He is looking for a vessel to change the times.
1. THE BIRTH OF AN EPOCH MAKING VESSEL
Read 1 Samuel 1:1-20
God raised up Samuel to be God's epoch making vessel. In these meetings, we will see in Samuel: 1- The Birth of an Epoch Making Vessel, which we are covering in this message. 2 - The Making of an Epoch Making Vessel. 3 - The Ministry of an Epoch Making Vessel.
Elkanah had two wives: Hannah, whose name means "grace," was barren; Peninnah had many children. Under the law, Hannah was considered cursed because of her barrenness. And Peninnah, who was ungodly, was blessed with many children. Hannah, who was God-fearing, stayed true to her name, for she was gracious and true to the Lord, even though she was unhappy about her barrenness. Peninnah provoked Hannah for being childless, saying that it was due to sin.
But Hannah's situation was a spiritual issue, which was unexplainable. According to the Law, she wa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should have been blessed. Yet she was barren. Among God's people today, some who love the Lord should be blessed, but instead they suffer and find no relief from the cross. Others - who are saved and zealous and yet are not seeking the Lord - are both supposedly blessed and fruitful. How do we explain this puzzling situation? Hence, it is easy to be offended with God, for apparently it seems as if God does not keep His Word.
However, Hannah did not give up and was never offended with God, She went to God again and again, inquiring why she was barren. Meanwhile, God was working in her heart. Because of her persistence, God eventually answered her. 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 God requires that He must be sought after. So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God is working on a higher principle. Let us still earnestly inquire after Him.
God was going to change the times - from Judgeship to Kingship. This temporary measure of Judgeship will soon be over, and God's final solution, which is found in His King, will shortly be coming, So God is looking for an epoch making vessel. God's eyes and His heart are on Hannah. He dealt with her differently from all other women. God found that Hannah was never offended and never gave up, but was always pursuing His purpose. She always prayed for her own need, but God also has a need of His own. Finally, it was her need that will supply God's need. Her seeking was not only for herself.
So, she prayed that if God will give her a man-child, she will give him back to the Lord. This was how Samuel was born. It was a miracle of God. His birth was due to his mother's prevailing prayer. A universal law of life is that without travail, there is no birth. If you want a birth with the coming of life, there must be travail. Because of Hannah's travailing prayer, Samuel was born. This is a principle of life - if you want a birth, there must be travailing prayer. Organization does not need a birth, because it does not need life.
The birth of the church is through the travail of the triune God. The Lord Jesus not only travailed in prayer at the Garden of Gethsemane, but also on the cross. In great darkness, He cried out, "My God, My God, why has Thou forsaken Me!" This darkness that hid the sun reveals that God the Father reveals that God the Father also travailed. The Father's heart was pierced just as His Son was pierced by the cross. Also, on the Day of Pentecost, the hearts of the 120 were traveling with a "hard breathing" from above. So the church was born by the travail of the triune God. The 120 also prayed with one accord and cooperated with God. They responded to God's travail. Wherever there is a true birth of a church, a real travail was behind it.
Today, we also can experience this. For example, when a person gets saved, someone had the burden to pray. Augustine was such a person. He was a young man going astray, but his mother prayed for him with many tears. Her travailing prayers were what it took to prevent him from persisting in his own way and to bring him to the Lord.
When God was forming an epoch making vessel, Hannah cooperated with God in several aspects.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is grace. An epoch making vessel comes by grace, and grace comes to the humble. It is grace in us which enables us to labor in prayer until a birth comes. Hannah demonstrated this principle of grace. Grace brought her to a place where she was never offended with God. If God does not respond to us, we are tempted to be offended by His delays. But grace enabled Hannah to never be offended with God and to always travail in prayer for God's answer.
Second, Hannah was a woman of faith. After Eli told her that Jehovah would answer her prayer, immediately the countenance of her face was changed and immediately she began to eat (1:17-18). This shows her strong faith.
Third, Hannah was a woman of intelligence. Her prayer in 1 Samuel, chapter 2, is one of the great prayers in the Bible, and it shows her spiritual intelligence. She began her prayer with praising God for His salvation. Her prayer also reveals the way of God. She discovered that God first puts down before He lifts up. First, He puts us to death; then He exalts us (2:6-8). Instead of being offended, we should worship God for His way. The cross leads to the crown. How often we despise the cross and misunderstand God. We need spiritual intelligence to know the way of God.
Fourth, Hannah was a woman of purpose. In her prayer, she discovered God's purpose. She realized that God will bring in the King (2:10b). Her son will become God's epoch making vessel.
Fifth, Hannah was a woman of faithfulness. She faithfully fulfilled her commitment. She gave her own son back to the Lord as she had vowed. So we are now living on the bridge of change, and God is looking for an epoch making vessel. We need to be like Hannah who brought forth Samuel as an epoch making vessel. Without Hannah, there would have been no Samuel.
There is an example of this principle in the New Testament found in the lives of Zechariah and Elizabeth. Zechariah was a priest, and his wife Elizabeth, like Hannah, was barren. Both were God-fearing and prayed much. Zechariah in his old age was serving in his priestly office, just before his retirement. Before daybreak, priests usually cast lots for their various services. The most blessed lot that was cast was for the person who would burn the incense at the golden Altar of Incense, which was the closest place to God's presence. Any priest who received this particular lot was to do this only once in his lifetime. Zechariah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do this. In fact In fact many priests had never found the opportunity to burn the incense.
In Luke 2, Zechariah was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represent the nation of Israel and to burn the incense at the golden Altar. But was this a time for him to pray about his personal need of a son? No, for he was to pray a national prayer for the need of the nation of Israel. This need could only be met by the coming of the Messiah. Strangely, an angel told Zechariah that his prayer was answered - and, that he will get a son. So like Hannah's prayer, Zechariah and Elizabeth prayed for a son who will be born as an epoch making vessel. Like Samuel, John the Baptist was that epoch making vessel who brought an end to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 and ushered in the Messiah.
Now what is the Lord expecting of us? He expects us both to be and to bring in the epoch making vessel, So we must be Hannah before we can be Samuel. Let the principle of grace work first in our lives. God gives grace to the humble. God will use many things to humble us. As Hannah was placed in a humble position, so we must be willing to be humbled, and even humiliated. There is a book entitled, "Beyond Humiliation." It means to be humiliated to the point where we can't be humiliated anymore. This will bring us into the position of grace. Because of grace, we are able to receive the cross, which the Holy Spirit has arranged for our lives. And out of the working of the cross and by bearing the cross, God will answer our prayer, bring us into travail, and reveal His purpose. Then, in answer to prayer, an epoch making vessel will be produced. May the Lord give us the burden to persist in prayer, to travail in prayer, to bring in His kingdom, and to make us offer ourselves as an epoch making vessel.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1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十月 05, 2005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 ANALYSIS & RESPONSE
Please refer to the discussing forum at
http://thebereans.net/forum/index.php?topic=4599.30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九月 30, 2005
Word Pictures of the New Testament - AT Robertson
AT Robertson's(1863-1934) magnum opus has a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best New Testament word study sets. Providing verse-by-verse commentary, it stresses meaningful and pictorial nuances implicit in the Greek but often lost in translation. And for those who do not know Greek, exegetical material and interpretive insights are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studies in the original text. All Greek words are transliterated. Six hardcovers, from Broadman & Holman.
Access to the online version by clicking on: http://www.godrules.net/library/robert/robert.ht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8 上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1871)
With its scholarly insights, Jamieson, Fausset & Brown's Commentary is to verse-by-verse exposition what the venerable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is to devotional-style commentaries. It sheds light on the full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 of words, verses, and passages to supply you with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entire Bible. Meticulously condensed to provide all the learned commentary of the original 6-book set in one convenient volume, Jamieson, Fausset & Brown's Commentary includes these features: - Words and phrases to be exposited are indicated in boldface for clear, easy-to-follow reading. - Introductions to each book of the Bible supply a detailed, big-picture context that helps you accurately comprehend biblical truths. - Shades of meaning drawn from the original biblical languages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riptures. - Extensive cross-referencing throughout the text helps you undergird your study with related verses.
You may also access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1871) online at http://www.ccel.org/j/jfb/jfb/JFB00.ht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3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九月 28, 2005
Albert Barnes
Albert Barnes was born in Rome, New York on December 1, 1798. He graduated from Hamilton College in Clinton, NY, in 1820, and from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1823.
Barnes was ordained pastor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Morristown, NJ, in 1825. He was pastor of the 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 Philadelphia, 1830-67, where he resigned and was made pastor emeritus. He was an advocate of total abstinence from alcohol, was a staunch proponent of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and worked actively to promote Sunday-school.
In 1835 he was brought to trial for heresy by the Second Presbytery of Philadelphia, and was acquitted, but his accusers succeeded in having him suspended from the ministry, but he was again acquitted of heresy in 1836. The charges of heresy primarily related to his comments on Romans and the fact that Barnes broke from strict Calvinism and taught that man had free will to accept or deny the Gospel. He was a leader in the "New School" branch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His commentary on the entire New Testament and on portions of the Old (Notes: Explanatory and Practical, 1832-72), designed originally for his congregation in Philadelphia, were well-suited for popular use and more than one million copies were sold before his death.
He died on in West Philadelphia on December 24, 1870.
Barnes' Notes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Albert Barnes (1798-1870) pastored the First Presbyterian Church in Philadelphia during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e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social and moral issues of his day — slavery, drinking, dancing, and so on. Barnes's commentaries were more notable because they comment on every verse of the Bible, not because of his biblical scholarship, per se. These are the comments of a pastor on the passages on which he was preaching. One of the best-selling commentary sets of its time — for preachers and laypeople! Albert Barnes, with the help of James Murphy, wrote conservative verse-by-verse commentary of the KJV text. This work is dependable and profitable for personal Bible study, sermon preparation, and teaching.
You can also access the online version by clicking http://www.gospelhall.org/bible/bible.php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九月 27, 2005
史百克弟兄(T.Austin.Sparks,1885~1971)
史百克弟兄是一個英國南倫敦的當地人,曾在蘇格蘭受過教育。當他17歲時,被
Glasgow街上熱切的傳福音所頓時抓住的。那天晚上,他回到他的房間,因被神的靈感動,而將他的生命奉獻給主。從那時起,他就從未收回他的奉獻和承諾。
史百克弟兄是神在廿世紀所重用、杰出的忠僕。他虔讀、鑽研聖經,又得到許多同時代,主內忠心的長者和同工的幫助与交通(諸如:賓路易師母 Mrs.Jessie Penn-Lewis,慕安德烈 Andrew Murry,坎伯摩根 Campbell Morgan 以及 F.B.Meyer
等)。同時,神又借著十字架和苦難造就他,使他成為本世紀最明亮、最認識神的弟兄中之一。1933年前后,史百克弟兄的著作及雜誌就開始被倪柝聲弟兄介紹到中國來。1939年,倪弟兄曾有一個時期在倫敦和史弟兄有很親密的交通。倪弟兄遇到不能解決的屬靈實際問題時,就會尋求史弟兄的交通。回到上海幾個月以後,他寫信給史百克弟兄:『主曾對我說,我的年紀比你輕,在同樣見證上應尊敬你為年長的弟兄,我認為次交通給了我很實際的幫助。』
倪柝聲弟兄曾見證:「史百克弟兄是神今天所重用的僕人。他一生一世所最寶貝的真理,就是『在基督裡。』他一生的轉機,就是因為有一次,神把他的眼睛開了,叫他看見在基督裡的豐富。神使他知道他是一貧窮的富人,忘了在基督裡是那麼富足。弟兄姊妹們,那個關,我們必須過。求神用智慧和啟示的靈,把我們的眼睛開開,叫我們看見我們和基督的合一。」
為著加強屬靈生命的實際與增長的需要,從1926年,史百克弟兄在名叫ForestHillHouse之處,開始有週末講道特會。這處的建築物被取名為「貴橡基督徒交通與特會中心」,乃是來作為聖經訓練用的宿舍和特會中心。因著史百克弟兄有特別的恩賜與異象,就成了這個新基督徒交通中心顯著的特色。頭幾年,這些講道信息都刊登在基督徒報紙並且每月舉行特會。後來一年五次,吸引人遠從英國和歐洲前來。有從其他教會背景的一群有恩賜的人,來全時間並長期的加入他這個工作。在1931年,又加上一個蘇格蘭的夏季特會中心,位於Clyde的Firth,一處地點甚佳的房子,HealthfiledKilcreggan。同時一些有相同異象的人也加入了他的職事。後來他去掉了「牧師」(TheReverend)這個頭銜並分享執事與長老「在合一裡」同工的理念。
史百克弟兄一直著重話語職事,正如他所說的:「那裡有生命與成長,那裡就該一直有真實與不變的實質根基」。所以福音被信實的傳開了,但同時他也強調信徒在靈裡的生命,神永遠的目的乃是在於祂的兒子,基督徒屬靈的爭戰,和教會--基督的身體--之屬天的本質,職份與命定。
史百克弟兄也著重的乃是以教會為基礎的全球性的見證。在貴橡當地的教會宣教的異象,從神的靈在海外,在那些在30或40年代,被已成立許多的宣教團體視為有問題的地方所興起的本土性的行動,得到很強的鼓勵與共鳴。因著教會禱告的結果,一向以在貴橡為主軸之地方性的見證,遍及神在這地上工作的大部份地區。傳教士前去與這些行動交通而作工,不只在歐洲、北美,也遠達印度和遠東地區。與那些有神的靈在他們當中作祂自己工作之團體交通的機會,供給了他一生之久的喜樂。
史百克弟兄的講道信息是由「見證人與見證」的雜誌所保存並廣為流傳。它是一份雙月刊的雜誌,目的為神的子民進入祂對他們完全的思想之中。見證人與見證」理想所訴求的在於兩觀念﹕(一)、一個關於聖經中心真理的口述見證人,伴隨著(二)、地上的見證,也就是對於神的教會的宇宙性,基督的身體。這一份雜誌乃是應讀者要求免費寄出並由它讀者的非募捐奉獻所支持。它不久就成長到有3000多份的全球訂戶仍繼續接受訂閱直到其編者在1971年離世為止。
****若是你住在美加地區,從史百克這份職事你可享受免費書籍供應,請點選下面連結,選取書籍,包裹將免費寄達府上**** http://www.austin-sparks.net/articles/bkcatalog.html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九月 26, 2005
如何成長 - 標竿人生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于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弗四:13~14上)
神要你長大
天父的目標是要你日臻成熟,并且發展出耶穌基督的特質。可悲的是,几百万的基督徒只年事漸長卻沒有長大,靈性永遠滯留在裹著尿布、穿著娃娃鞋的嬰幼期,原因是他們根本無意成長。
靈命不會自動成長,需要刻意致力去達到。你必須想要成長、決心成長、努力成長,并堅持不斷地成長。作門徒是追求更像基督的過程,總是始于一個決定。耶穌呼召我們,讓我們回應:「耶穌對他說:「來作我的門徒。」馬大就起來跟從了他。」當第一批門徒選擇跟隨耶穌時,他們并不完全明白這個決定的含意,他們只是回應耶穌的邀請。這就是開始所需要的:決定作主的門徒。
再沒有任何事比你所做的委身選擇更能影響你的一生。你的委身選擇可以建造你,也可以毀掉你;但無論如何,他會界定你。告訴我你委身何事,我就可以告訴你二十年后你會是怎樣的人;我們委身于什么,就成為什么人。
就在委身這一點上,大部分的人錯失了神給他們的人生目的。許多人害怕對任何事委身,便隨波逐流過一生。有些人在面對各种矛盾的价值觀時,采取不置可否的態度,以致挫折重重,庸碌一生。另有人全然委身于屬世的目標,追求財富与名聲,結果換來失望与苦澀。每一個抉擇都有永?的后果,因此你最好作出明智的抉擇。彼得就曾這樣警告:「既然我們周遭的一切都將銷融,你們就應當知道該怎樣虔誠圣洁地過日子。」
神的責任和你的責任
像基督那樣地作決定,并倚靠他的靈來幫助你成就那些決定,其結果就是像基督了。你一旦決定認真地學像基督,就必須開始以嶄新的方式來行事。你必須放棄一些舊習性,培養一些新的習慣,并且要刻意改變你的思考模式。你可以确定圣靈必會在這些改變中幫助你。圣經說:「繼續不斷恐懼戰兢地做出(work out)你們的救恩,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里運行(work in),為要成就他的美意。」這段經文說明靈命成長的兩方面:「做出」与「運行」,「做出」是你的責任,「運行」則是神的角色。靈命成長是你和圣靈之間的合作,神的靈不只与我們同在,更与我們同工。
這段寫給信徒的經文不是關乎如何得救,而是如何成長。它沒有說你要「賺取」救恩,因為耶穌已經成就一切,你無法再做什么了。當你「鍛鏈」身體(physical workout)時,你是以運動來培養你的體魄,而不是去得到一個身體。當你要「做出」一幅拼圖時,你已經擁有所有小拼塊,你只需把它們拼湊起來。農夫「耕作」土地,不是种得土地,乃是在既有的土地上開墾而已。神已經給你新的生命,你的責任是「戰戰兢兢」地努力操練,也就是認真看待你靈命的成長!
更換你的自動導航器
要改變你的人生,首先要改變思想的方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一份思想;每一個行為都受一份信仰所驅使,每一個行動都由某种心態來帶動。遠在心理學家發現這
些定律之前,神早已這樣說:「所思所想要謹慎,因為生命是由思想塑造的。」
想像你乘坐一艘快艇在湖中飛馳,快艇以自動導航器操作,正朝東方前進;倘若你決定要改向西行,有兩個方法:一是緊握舵盤,竭力扭轉,迫使快艇反向而行。憑著你的意志力,你可能戰胜自動導航器,但你會感覺到持續的阻力,你的手臂最后會因壓力而疲乏,你會松手放開舵盤,快艇便立刻再被自動導航器操縱,恢复向東行進。
當你嘗試以意志力改變你的人生時就如同這樣,你說:「我要強迫自己少吃......多運動,......不再散漫和遲到。」的确,意志力可以帶來短期的改變,但因為你沒有先處理問題的根源,結果反而引起內在持續的壓力。這樣的改變來得不自然,你很快就會放棄,不再節食,不再運動,不久便一切又恢复原狀。
其實要改變方向,有一個更好、更容易的方法:更換你的自動導航器一你的思考模式。圣經說:「讓神改變你們思想的方式,改造你們成為新人。」你靈命成長的第一步,就是改變你的想法。改變總是由心思開始,你的思想方式決定你的感覺;你的感覺則影響你的行為。保羅說:「你們的思想与態度必須有一個屬靈的更新。」要像基督,必得培育如同基督的心思。新約圣經稱這种心理的改變為悔改,希腊文直譯的意思為「改變你的心意」。每一次當你改變自己的想法,而代之以神的想法,無論是對自己、對罪惡、對神、對人、對生命、對將來、對一切其他事物,你是在悔改,你已經換上了基督的眼光和看法。
我們受命要「以基督耶穌的方式來思想」。這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停止不成熟,即自私自利的想法。圣經說:「思想上不再做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思想上總要作大人。」嬰孩的本性是全然自私的,他們只想到自己和自己的需要,他們無力付出,只能接受;這是不成熟的想法。可惜很多人只停留在這种思想中。圣經說自私的想法是罪惡的根源:「依從罪惡本性而活的人,只思想那些滿足自己罪欲的事。」
第二部分是開始成熟地思想,就是把焦點從自己轉移到別人身上。在論及真愛的偉大篇章里,保羅總結出為人設想是成熟的標記:「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今天許多人以為屬靈成熟度乃根据你對圣經和教義的知識多寡而定。知識是衡量靈命成熟的准則之一,但卻非全部。基督徒的生命遠不僅止于教義与信念,還包括行為与品格。我們的行為應當与我們的教義相符,我們的信仰必須有像基督的行為來支持。
基督信仰不是一個宗教,也不是一种哲理;乃是一份關系,一种生活型態。這种生活型態的核心是像耶穌一樣地為別人設想,而不是為自己著想。圣經說:「我們應當為別人的好處想,藉著行別人所喜悅的事來幫助他們。即使是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為別人設想是基督徒品格的中心,也是靈命成長的最佳表徵。這個作法看似反常、不合文化、稀有少見、也是難行的;可幸的是我們并非無助:「神已經賜下他的靈給我們,因此我們所想的就与世人所想的不一樣。」?摘自標竿人生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2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約翰福音廿一章中的使徒彼得 - Bellett
認識主以前,我們犯罪且未悔改,然而我們的冷漠、缺失及自私,在我們的心接納主並倚靠祂的時候,以前所犯的錯就變得無關緊要了,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羅馬書第五章第八及第九節對此論點未盡贊同,但在約翰福音第廿一章中所述使徒彼得的事則有深入的解釋。
如果憶及使徒彼得以前所做的,我們或以為他會害怕去見主。但彼得並不是一位懦夫,當他聽到他曾三次否認的主在提比哩亞海邊的時候,就毫不遲疑的束上一件外衣,從船頭跳進海裡去迎接祂,如果他記得以前所做的,他更瞭解他的主,這是他心靈的秘密,也是他勇氣的泉源。
倘若彼得不瞭解他的耶穌基督或僅知悉祂血肉之軀,他必會害怕得逃走;倘若彼得只是部分的認識主,他必定是害怕而且猶疑,讓他的同伴們先他到主跟前,做為他和主之間和好的人,但彼得愛主,因此既未逃跑,也未躲在同伴身後,他直接去迎主。
約翰福音廿章所述的抹大拉的馬利亞也依她所認識的主來行動,她被帶往引見主時就是罪人,主曾把附在她身上的七個厲鬼趕出,就在主耶穌受難七天後的第一日,抹大拉的馬利亞發現空墓而對看墓的園丁說:「先生,若是你把祂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祂放在那裡,我便去取祂。」彷彿她有權宣稱主是完全屬於她的,這是何等珍貴的愛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主是多麼的有意義啊!
只有真心信主才能做到,信仰使我們得以認識主,良心卻使我們得以瞭解自己,後者使我們變得懦弱,但前者卻帶給我們喜樂與神聖的勇氣,良心促使西門彼得走出大祭司宅門時充滿了悔恨孤獨而痛哭,但信主卻促使他離開船到岸上去迎接主。人的道德感、宗教意識或是憐憫的想法都不能使彼得走這條路,惟有在信心中去愛主才能做到,這個「信」是相信主是救世主而非審判官,是施與而不是要求的主。
良心可以充做我們與神交通的屏障,因為良心的見証使我們不能也不敢與神同行,但良心絕不可做為我們與神交通的權力與準則,交通是靠信心的果子,由對神的恩典及救贖來顯明我們可以來到神前。瞭解神的愛,能和我們心靈所愛的基督交通,能留在神的愛裡面,並且瞭解相信神對我們的愛是多麼幸福的事,這就是福音在我們心中帶來可貴結果,在我們良心內就產生了平安,經由恩典把良心與良知帶進福音傳播,是神顯現祂自己的一個重要結果與目的。
在約翰福音廿一章裡,主更進一步把祂和使徒西門彼得的良心與信心放在一起。在彼得的良心上,主讓他心靈遭受三次痛苦的經歷,使他明白因為自己三次不認主已經犯下罪,但主也把自己和彼得的信心放在一起,賜給他豐富的成果,再次把他帶來與主同工,特別從祂門徒中選他來牧養祂的羊?。
恩典就是在這樣情況下賜給,為信的結果帶來了保證,主不像祂初次和彼得在加利利海捕魚滿載時一樣(請參路加福音五章),不讓彼得再次承受罪人的歷程,主重建他的靈魂,洗他的腳,讓彼得更親近祂,給他因信而更多的依靠。
像彼得和他的主那樣的交通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若僅以祂的審判與公義來認識主,以及以祂的警戒、啟示來生活,這些雖是對的,但卻不是真正的信,唯有因主的愛而認識祂,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因此在約翰福音廿一章中的使徒彼得與路加福音第五章中的他已不是同一個人了。
在路得記第一章中,路得很心甘情願的要隨她的婆婆同住。在第二章中,她順從婆婆到波阿斯的田裡拾取麥穗,並由神巧妙的安排帶到他跟前,她很謙卑與感謝的接受了波阿斯的賞賜。到了第三章中路得被領往更上一層,遵行她婆婆所指示的,下到?上躺在波阿斯的腳旁,最後接受波阿斯為她夫婿,這就是信。我們的心靈會待人仁慈,在神面前會謙卑與虔誠,卻仍屬人性,但如依靠基督的愛,接受、擁有並享用,把我們寄託在祂內裡,也接受祂在我們內裡,這就超越人性之上,帶給我們最高的賜福,使我們充滿聖靈,榮耀了神,進入了天國。
路得由?上到波阿斯的腳旁,到他家中、桌上、女僕的臥房,一直到她與波阿斯結為夫妻共享財富的這段歷程是簡單、自然又必須,但是要從簸麥?下到?上的這段路程,就像在約翰福音廿一章裡的彼得一樣,只有在聖靈的愛心牽引下才能達到,不要稱主為「巴力」(Baali),要稱祂為「伊施」(Ishi)(何二:16),也就是不要把祂作為崇拜的偶像,而是要愛祂,這就是信心。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0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 - BELLETT
讀經:出卅三,利九
當以色列的百姓鑄造了一隻金牛犢,犯下大罪之後,我相信聖經的記載,後來他們瞭解到「基督」的真義,他們可以放下沉重的心情,披上讚美的衣裳,從耶和華那裡得到解救。
在出埃及記卅三章中,他們目送摩西進入神榮耀的同在的山上,為他們代求,他們那時的態度,充份顯示出內心的不安,不知要如何來彌補他們所犯下的大錯。
當摩西帶著兩塊石版,第二次從西乃山下來時(出卅四),他的臉上發光令人不敢挨近,他們那時還未達到「律法的總結」,所以不能承受律法的審判,這和在出埃及記廿四章十七節的情況不同,因為之前以色列人還未有律法,沒有律法時,他們是活的,也就是說,他們那時並不知道自己有罪,也不知道律法是絕不與罪妥協的,因此面對神的榮光並不懼怕,但這次罪因律法活了,也就是說他們內心已經知道什麼是罪,因著誡命來到,我們卻因罪而死了,而當時摩西的臉就代表律法,令人懼怕而不敢挨近(參羅七)。
摩西得了神的啟示知道山上的樣式,就告訴百姓有關建造神的會幕和所需要的一切器具與材料,他們就立刻按照摩西所說的去準備,按照他們當時的心情,為任何比他們更接近神的僕人摩西效勞,願出任何代價去獲得與神之間的平安之奧秘。馬可福音十章十七節,少年官的話或可用來說明,「善的夫子,我當作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這正是當時以色列人心情的寫照,因此當這些犯罪的會眾,在尚未解脫的不安心情下,非常高興聽從摩西的話去做所有的事情,他們所做的多到足以把他們隱藏在不可挨近的律法榮光之後。
百姓動起工來,立起會幕(出四十),所有需要的材料都準備妥當,神的聖所,包括聖地、院子、約櫃、桌子、燈台、祭壇等等都按照神的指示安置好,這時神的榮光充滿了帳幕,雲彩停在其上。
但百姓還未得到「釋放」,他們順服了摩西的要求去做,但不明白他們所做「山上的樣式」和基督的關連,他們曾被帶入定罪之下,而且靠奉獻物質進會幕,?而得到拯救,雖拯救的路已向他們顯明,但仍不明白其意義,因此他們尚未因此得享救恩之樂。今天我們都聽見基督。但少有明白基督對我們的意義及價值。
接下來的情景是摩西得到神的曉諭,有關獻祭的指示(利一~七),祂把各種獻祭的細節都告訴了摩西,卻沒有提到百姓,他們心裡還是不能釋放,但時機已經成熟了,摩西被神傳諭帶領百姓到會幕門口,不是為建造聖所,而是為瞭解聖所,他們就站在這奧秘的聖所門口,由摩西按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做當行的事,並使亞倫成聖,百姓獻上贖罪祭,目睹摩西為他們在祭壇前做當行的事,這是他們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利八~九),接著,耶和華的榮光就向眾民顯現,有火從天降下在壇上燒盡百姓的供物,每個人看見後都覺得自己已被釋放了,他們已獲神的釋放,因為他們見證了供物已被悅納而看見神的榮耀,於是他們俯伏並敬拜真歡樂,因為他們已由犯罪中獲得赦免,聖殿的帳幕已為他們全然揭開了。供物已蒙悅納,他們的贖罪請求,已蒙應神悅納了他們的祈求,並把榮耀喜樂帶給他們,基督完全了律法,神的要求因基督而滿足。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3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九月 23, 2005
BELLETT簡介
為人敬愛的貝勒特(John Gifford Bellett)弟兄於主後一七九五年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巿,他那安格魯愛爾蘭的家庭,當時是歸屬於現在已不存在的愛爾蘭國教的教會。在完成初中級學業後,貝勒特進入了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因而認識了眾人所知的神僕達祕弟兄(John Nelson Darby),並且建立了終身不渝的友誼,他們都專精於古典文學,而且也都攻讀法律,取得律師資格後,各自在不同地方短暫執業,但是都先後放棄執業,而致力於事奉主的工作。
貝勒特在青少年時期,就執著基督信仰。那時不但致力於靈性的追求培植,並且以平信徒的身份,參與教會的事奉工作,到了主後一八二七年,他們二位參加了有關研習預言的聚會,因對屬靈真相的逐步瞭解,而疏遠了當時傳統的新教徒教義,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弟兄們,來探討並宣揚新的認識。
從那時起,直到主後一八六四年蒙主恩召為止,貝勒特大都留在都柏林傳道,在這段日子裡,他充份展現了基督徒的愛心,並且經常排解有關教會事務激烈的紛爭,貝勒特畢其一生,都致力於消弭人為障礙,並且重建敬畏神、弟兄相愛的聖經寶貴教訓。
貝勒特的證道有如誦詩,情緒和態度至為甜蜜和純真,被認為極有靈性,他的著作也是如此廣為刊載,因此自本期起,將陸續刊登他的佳作,以與各位弟兄姊妹們分享。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與神的親近 - BELLETT
信徒親近神的經歷有兩段路:起初是恩典的路及後一段認識的路。
主和祂所揀選的人之間的親近,是我們在受造之物中找不到的。天使在神的面前侍候,獲得了比人類事奉主更豐富的產業,但是他們還是比不上神所揀選的罪人,在以弗所書三章十節所說,天上執政掌權的天使們,要藉著蒙恩的罪人,現今得知神百般的智慧。這智慧最大的表現,是神的獨生子,怎樣得到我們,使我們成為親近父的眾子。
救主透過與罪人的交通,要把神內心的奧秘告訴罪人,這就是神要和我們親近的目的。在約翰福音第四章中,主向?加井旁的婦人的交通,便是一個神與我們親近的例証,同樣地,這種親近的例証,也可以從亞伯拉罕、摩西、大衛和其他人的故事中找到,這是何等的奇妙啊!我們並沒有被呼召來証明神的親近,在聖經的教義上及例証上已經為我們記載了,不過是呼召我們相信及享受這親近。
從使徒行傳到羅馬書中,我們見到聖靈引導聖徒走向兩段不同的道路,就是從羅馬書第一章到第八章所述的恩典之路「the Path of Grace」,和九章到十一章所述的認識之路「the Path of Knowledge」。
神在我們墮落的時候,祂來尋找並且接納我們,羅馬書三章廿三節所述,那時我們是罪人,而且虧缺了神的榮耀,更在抵擋和遠離祂,從那時開始,神就引領我們從低處走向祂的高處,把墮落的我們,帶往祂奇妙而豐富的憐憫中,以弗所書第二章六節所述,「又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祂把我們安置在一個可以抵擋所有仇敵的高處,我們發現這是無人能抵擋的高處,羅馬書八章卅一節至卅五節所說的,「誰能抵擋我們,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誰能定我們的罪呢?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神在這蒙憐憫的路上帶領我們,並且徹底的為我們解決了一切問題後,祂又再次引領我們走另一段道路,那就是羅馬書十一章卅三節所述的智慧或認識的路,「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在這條路上我們這些罪人,不再是要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事,而是要從頭到尾,去領悟神豐富又奧秘的美意,在祂引領我們時,神不會放棄任何已得救的人,會一直領他們到另一個高處,帶給他們心靈上更深的歡欣,這不是我們在前一條恩典之路所能明白的喜樂,而是從神恩賜所獲得更大的喜樂,這是與神親近而得的,從此以後可從與神更親密的交通中,領悟主的道路和旨意的那種欣喜。
神最初接納了被摒棄的罪人,接著安置他們,使他們得到自由、能力和喜悅,然後又把祂心中美意都告訴他們,這些難道不是神與我們的親近嗎?
約翰福音四章所提的敘加井旁的婦人,當時雖然還未走到認識之路,但至少已經到達第一條的恩典之路。這是很恰當的說明,救主說出了這位婦人以前的事,又向她顯明了自己的身份,她的內心就充滿了羅馬書第六章結尾所說,找到那種抵達第一條恩典之路終點的喜悅。「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雖然那時帶她到第二條認識之路的時機未到,不過對她而言,她已在恩典的路上找到一切福分了。
如果再往前回到創世記第十八至十九章,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蒙主赦罪的聖徒,被帶領經歷這兩段路的例證,當這位得勝者已經到達第一段路的終點時,就在那裡他又被引領進入到第二段路一直到終點。亞伯拉罕坐在希伯崙的帳棚門口,主向他顯現,如同已認識祂多年的朋友,亞伯拉罕站起來敬拜祂,要為祂準備食物,當準備好且分享後,亞伯拉罕充分感受到主的恩典,因為主來到他家並向他顯現,這種心情就如羅馬書八章卅一至卅九所述的,就在那時,亞伯拉罕決心要跟隨主走更遠的一程路,主就將祂心中的奧秘,交通給祂的朋友亞伯拉罕。
在約翰福音十五章十五節主提到:「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還有比這更親近的嗎?神不會向天使做這樣的表白,在伊甸園中無邪的亞當,神在那時也不會如此表白,但是被赦免的罪人,卻能白白的得到這種殊榮。在啟示錄二章十七節提到,聖靈賜給得勝的人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這獨特的名字,更闡明了神和我們的親近。
相同的例證也出現在約翰福音書和啟示錄內,在福音書中,一個又一個罪人,從墮落的低處,沿著恩典之路,被帶領到主救恩和平安的高處。在那裡我們心裡充滿了喜悅,就如同羅馬書第六章所述的。而在啟示錄五章、八章、十六章及廿一章中,我們看到已獲拯救的罪人約翰,是怎樣從恩典之路的終點,被帶領到神旨意之路上,獲知了七印、七號及七碗的奧秘,直到聖城新耶路撒冷,領悟到聖城新耶路撒冷的奧秘和神的旨意,他這時所享受到的喜悅,就如同羅馬書第十一章結尾所述的,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認識。
這兩條路都是光明的,罪人為自己走到第一條路終點而歡欣,因為他們蒙主恩典,獲得了確實而永久的救恩,聖徒則為走到第二條路終點,蒙主把所有的旨意顯現給他而歡欣,因為從此以後,他可以和主一樣能在光亮中行走,還有什麼比得上,這位主給祂所揀選的人一同在新耶路撒冷的殊榮呢!
再來看詩篇第廿三及廿四篇,這又一次的說到兩段路。在詩篇廿三篇中,聖徒正走向他已獲恩典的路上,享受並知悉每件已屬於他的福分,他知道自己是受到一位牧者的帶領,照顧、服事,並享用這一切的恩典,包括建立、復興、甦醒,用杖及竿帶領著他經過死蔭的幽谷,豐盛的筵席和滿溢的福杯,在敵人面前用油膏了頭,以及豐富的福分和憐恤,一直走到路的盡頭,進入主的殿中,使我們進入那關懷、服事與恩典供應的榮耀之家。
明瞭羅馬書一至八章的教訓後,蒙恩的罪人期盼他的福分,在心靈隱密之處,充滿了歡欣及讚美,這是他在這廿三篇中所走的路,聖經早已向他顯明了。
但在詩篇第廿四篇,聖徒藉由智慧與啟示的靈,明白了神為他準備好更為奇妙光明之路。不再像第廿三篇蒙恩罪人所得到的,聖徒期盼的不是求自己的福分,而是領悟神的旨意。聖靈啟示神旨意的奧秘、基督的榮耀、祂的計劃、審判、美德、權柄和命運。當神完成了那必須執行的審判、以及堅固了他必得彰顯的品德後。信徒們站在榮耀國度門口,加入了眾人歡呼之聲,救主也正用心聆聽那些以祂的名為榮,並樂於一再親近祂,傾聽且順從主的命令,並且得到主榮耀聖徒們的歡呼,獲救的罪人,不僅得知蒙恩所得的恩典,而且更是明白那賜給基督地位與榮耀者的旨意。這條認識神的路,在羅馬書九至十一章上已經清楚顯示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九月 21, 2005
聖殿被毀時神的約櫃那裡去了
約櫃歷來都給人有極之神秘的感受,因為它是被放在至聖所?,也相信有神的同在,所以有人相信「法力無邊」。在舊約時代,除了大祭司每年七月十日贖罪日時,可以進去見到之外,其他人可謂絕對沒有機會觀賞的,在聖經舊約時,「伯示麥人」因為「擅觀」約櫃,被神擊殺了不少!烏撒也因為摸一下約櫃就被神擊殺,可見約櫃不是人人可以觀看的,必須是大祭司一年一次才可以,否則後果嚴重。
在聖經的記載?,被聖靈充滿的比撒列造了約櫃之後,就被放在至聖所?,也經常在曠野被抬著在以色列的隊伍中間;在進入迦南後,不斷有經文提到約櫃,例如,在撒母耳記上中,記載著以色列人因為戰敗,所以命何弗尼、非尼哈兩個祭司,將約櫃抬到戰場去與非利士人戰鬥,結果神掩面不看,他們戰敗被殺,神的約櫃被擄。後來約櫃在非利士地,神大大的擾亂他們,連他們的偶像「大袞」也「大大滾動」至跌在地上,非利士人全城生痔瘡,田地有鼠災,所以非利士人無法面對約櫃在他們中間,將約櫃用牛車送回,伯示麥人沒有將約櫃送回示羅會幕那?,竟將之放在伯示麥田間,結果以色列人因為「擅觀」約櫃,而致被擊殺了七十人(撒上六章19節),後來以色列人將約櫃送到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撒上七章1節),放在那?二十年;經過了撒母耳及掃羅的時期,到了大衛的時代,大衛想將約櫃運到大衛城,可是因為牛失前蹄,烏撒伸手摸著約櫃,因這錯誤以致被神擊殺,結果大衛因怕神的擊殺,將約櫃運到俄別以東的家中,三個月內,神賜福給俄別以東,大衛聽到之後,立刻差人將約櫃運回大衛城,後來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建造聖殿後,將約櫃抬進聖殿,提了之後,似乎聖經就從此沒有再提約櫃,祗有直至到約西亞王的時候,簡略提了一句「你們將聖約櫃安放在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建造的殿?,不必再用肩扛抬」之外,基本上自所羅門時代後就絕口不提約櫃,後來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的軍長尼布撒拉旦攻克聖城之後,火燒聖城及聖殿,之後千百年來,不斷有人追問,約櫃到那?去呢?被燒掉了嗎?實在遺留的文獻中沒有太多提及,約瑟弗算是提到了一點,可能也因為不多人知道約櫃的下落吧!直至今天,很多人還是在追尋約櫃的下落。
對約櫃蹤跡的傳說很多,以下就是幾個主要的傳說﹕
第一個與約櫃有關的傳說,就是示巴女王見所羅之後,發生了一段羅漫蒂克的戀情,她更與所羅門發生關係,生下了一個兒子,這段戀情為很多人所傳說,現今在以色列的Elah的一個渡假聖地的海邊,「所羅門酒店」與「示巴女王酒店隔街相對,就是由這段戀情發展出來的佳話。示巴女王生下的兒子,在所羅門王的王宮長大,靈性很好,後來他要回國去即位,所羅門見他靈性甚好,對神有追求的心,甚至有人說,這王子的靈性比所羅門還要好,於是叫人造了一個「約櫃模型」,給他帶回示巴去即位,後來被稱為「亞拿力一世」(Anelik I ),可是當時的大祭司,因為怕所羅門晚年拜偶像會影嚮聖殿及宗教的穩定,所以與這所羅門之子阿拿力一世相量,將「約櫃的模型」與「約櫃」秘密對換,於是傳說中說到,真的約櫃到了示巴,即現今的埃塞俄比亞。這個「猶太人」的王朝(其實應說是半猶太人的王朝),一直斷斷續續的維持到上一個世紀的六十年代。一九九八年,筆者認識一個埃塞俄比亞人,他在多倫多一間東正教的神學院教書,他給筆者一批資料,內容說到在六十年代,埃塞俄比亞發生共產政變,政變之後,王子出走,現今住在安大略省的聖加芙連市,有時埃塞俄比亞人會組織巡遊以尊榮這位王子,他還說,約櫃就放在埃塞俄比亞的一間名叫聖瑪利的教堂?,有一「靈童」,一生人從少就會被揀選,一生人就是坐在這教堂的地下室去看守著約櫃。
這個資料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不能分辨這約櫃究竟是複製品還是真品。約八年前,筆者從一本書籍中讀到,以色列當局曾向埃塞俄比亞購買這約櫃模型,以一百萬美元購得後,星夜用一批用利未人訓練成的特種部隊,駕駛直升機開到該教堂附近,將「約櫃模型」搬走,運回以色列。這消息是假是真?筆者後來在加拿大遇到曾於埃塞俄比亞作多年宣教士的薛玉光牧師(現在已安息主懷),問他是否有這樣的事,他告訴筆者說,傳說是有這樣的事,埃塞俄比亞的電台也曾報告這事,可見這事並不是「空穴來風」。
不過,約櫃的蹤跡並不限於埃塞俄比亞的傳說,在現今羅馬的提多「凱旋門」 (Arch of triumph),?面刻有提多將軍攻打耶路撒冷後,抬走戰利品的情形,?面刻有約櫃及金燈台,不過猶太人的學者質疑當日的羅馬人「作大」、誇張,以不真實的方式「歌功頌德」,其實他們根本沒有得到約櫃,上刻的金燈台也與猶太人傳說的樣式有相當的出入(在金燈台的根基座上),所以也不太多人相信約櫃被搬到羅馬了。
在八十年代,以色列的大拉比(Chief Rabbi)曾著作一書及製作了一套的錄影帶,筆者也看過該錄影帶,叫做 "Ready to rebuilt"(中文應譯為「已預備好重建了」),在影帶?面這大拉比用帶有強烈口音的英文,講述了他們曾經在聖殿遺趾西牆附近作考古發掘,當他們掘到可以看到有一像約櫃的物件時,他們的消息涉漏了,結果被以色列內政部強行阻止,也封了那地方,但是,這「大拉比」堅信約櫃已被他找到了。他認為,當巴比倫人攻陷耶路撒冷之前,以色列人的祭司們,因為預測耶京兇多吉少,所以他們就將約櫃搬到為了儲存約櫃而挖掘的地下系統,將約櫃收藏了,免得約櫃落在巴比倫人手中,所以就在哭牆附近的地底中。可是以色列政府立刻封了該地方,不准考古,且做了一個幾可亂真的「天然牆壁」,普通人根本無法知道,在這「貌似自然」的「山邊」,就是這大拉比所說的找到約櫃的地方。不過,假若那拉比找到約櫃了,就等於今天約櫃就在以色列政府手中了。
另外一個理論說,啟示錄第十五章5節處提到,「此後,我看見在天上那存法櫃的殿開了」,所以有人說在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前,神將約櫃收到天上去了,這說法不無道理,不過在天上存有在地上的東西,實在不可思議,也根本沒有太多人會接納這個看法。
也有人傳說,約櫃一直存在天主教中,因為羅馬天主教有一個山洞存放聖物,甚至連從前示羅會幕的殘骸也有,這是一個羅馬主教「爆料」出來,結果很多人宣揚,又加以相信;不過事實上,除了那宣稱見過約櫃的主教神甫,沒有其他人見過,這說法又不能加以証實。
約櫃到那?去了?至少我們知道,以色列政府很可能得到了約櫃,至少他們可能已得到所羅門時代的「模型」,那是月有相當可信性的,以色列人中,有人相信,有一天他們的聖殿若重建了,約櫃出現了,他們所等候的彌賽亞就會來了。當然,雖然華人教會傳說聖殿重建後主才會才來,可是,在聖經中卻沒有資料提到,主再來之前聖殿要重建,聖經祗說到當敵基督蹂躝聖地時,聖殿已經在那?,因為「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那就是至聖所的地方。幾年前,選民事工差會的總幹事Mitch Glazer來到香港推廣他們的事工,我與他晚膳時問到,猶太人的基督徒中,有否傳說主再來之前聖殿要重建,他說「從來沒有聽過」,所以我們還是應等待主再來,而不是等候聖殿先重建。
無論怎樣,雖然我們非常有興趣知道約櫃的下落,可是,正如主耶穌所預言,有人說「基督在這?,或說基督在那?,你們不要信」,所以我們要小心看待報章上或互聯網上提供的資料,以及這些資料所帶出的意義,我們也要謹慎等待主隨時再來。
--劉智明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九月 20, 2005
聖經希臘文 - 羅馬書九章 - 關懷者
羅馬書第九章
一、「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13)
「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和合本)
「正如經上所記?『我愛了雅各,少愛以掃。』」(呂振中)
「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恨的。"」(恢復本)
「正像聖經所說:『我愛雅各,勝過愛以掃。』」(現中)
「愛」原文是αγαπη(agape),指神那崇高、絕對、無私、神聖的愛。「恨」原文是μισεω(miseo),就是恨惡、厭惡。但當「愛」、「恨」擺在一起時,近東地區或希伯來文中所表達的是二者間的比較和比例。愛並非絕對只有愛,一點沒有挑剔;恨也不是只有恨,一點沒有愛。因此本句正確領會是-「雅各是我所比較愛的,以掃是我所比較不愛的」。雖然如此,用愛和恨來表達神對雅各和以掃的看法時,這也是夠強烈的了!同樣的例子用在路十四26,主說:「人到我這?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原文)祂真正的意思正是:「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7)所以這?「恨」的意思乃是「比較不愛」!(請參考「神在人類歷史中的策略」,頁59?62,美國活泉出版社)
保羅在這?是引舊約瑪拉基書的話,那?,「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你們卻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耶和華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嗎?我卻愛雅各,惡以掃,使他的山嶺荒涼,把他的地業交給曠野的野狗。』」(2?3)他也引創世記的話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二十五23)當以掃和雅各都還在利百加的腹中,還沒有生下來,他們向著神的心態也還沒有顯明出來,用保羅的話說就是:「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作出來,」(羅九11上)那時「神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12)可見這是「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11下)
我們要看見雅各不是因為他的行為好所以蒙神揀選;以掃也不是因為他的行為不好所以未蒙神揀選。神的揀選是出於祂主宰的權柄,這對雅各而言則是神的憐憫。這件事在我們身上亦然。我們只能說我們蒙神揀選是出於祂主宰的權柄,這全是祂的憐憫!所以保羅接著說:「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難道神有不義嗎?斷乎沒有!因祂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14?16,另譯)他又舉出法老和摩西的例子說:「如此看來,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18)最後他說:「這樣,你必對我說:『他為甚麼還指責人呢?有誰抗拒祂的旨意呢?』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19,20)一切仍在神主宰的權柄?,人那有資格與神爭辯,向神說好說歹!但神的心是好的,絕無惡念,祂不會盼望人走向沉淪的路。「祂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4),「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以掃若重看長子的名份,他就不至於「被棄絕,雖然號哭切求,卻得不著門路」(來十二17);法老若柔軟順服、不剛硬己心,災難也不會接二連三而來,最後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們要看見,揀選、旨意、權柄是在神那一面的;在我們這一面的則是得著憐憫、恩待。
二、「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18)
「如此看來,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和合本)
「這便是他不但願意憐恤誰,就憐恤誰、而且願意叫誰剛愎、就叫誰剛愎了。」(呂振中)
「這樣看來,神願意向誰施憐憫,就向誰施憐憫;願意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恢復本)
「這樣說來,上帝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使誰頑固就使誰頑固。」(現中)
「剛硬」原文是σκληρυνω(skleruno),意思是乾掉、硬掉,用於人心則指心剛硬、心頑梗。(參徒十九9「心?剛硬不信」,來三13「心?就剛硬了」)本字名詞亦用於羅二5:「剛硬不悔改的心」。
讀這節聖經,容易讓人誤解法老的剛硬不悔改是神使然的,若神不叫他剛硬,他如何能剛硬起來呢?所以錯應該在神,不在法老,因為是神叫他剛硬的。但我們若細讀出埃及記七?十一章,就可以看見是法老硬心向神,多次反悔,任憑己心剛硬不悔改(七13,23,15,八19,32,九7,35,十11,28),神就照他心所願的使其更加剛硬(七3,九12,十1,20,十一10),因此成就了神的旨意。
從起頭神就說了,「我將你興起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九16,羅九17)「邪惡的欲望早已存於法老心中,耶和華的作為只是加強他的勇氣把這欲望實行出來。…當任何正常的人會因恐懼而降服的時候,法老接受了超自然的力量,繼續他叛逆的惡行。」(請參考「神在人類歷史中的策略」,頁71?72,美國活泉出版社)就是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來到紅海邊,法老還是後悔放走了以色列人,他說:「我們容以色列人去,不再服事我們,這作的是甚麼事呢?」(出十四5)法老就預備他的車輛,親自率兵追趕,最終便全數葬身海?(6,7,27,28)。那時,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使法老的心剛硬,他要追趕他們,我便在法老和他全軍身上得榮耀,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4)這便是法老向神硬心到底,神就照他心所願的使其剛硬到底的真況。「人的憤怒要成全?的榮美;人的餘怒,?要禁止。」(詩七十六10)這也是我們該學的功課,就是常調整我們的心歸向神,常保持我們的心柔軟、謙卑,好讓神一直能向我們施憐憫。「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三、「向神強嘴」(20)
「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什麼這樣造我呢﹖」(和合本)
「但是人哪,你到底是誰,你這跟上帝頂嘴的?被塑造的哪能對塑造他的說?『你為什麼造我像這樣呢?』」(呂振中)
「人哪,你是誰,竟向神頂嘴?被塑造者豈能對塑造他者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恢復本)
「可是朋友啊,你是誰,竟敢跟上帝頂嘴呢?一個瓦器怎麼能對造它的人說:『為甚麼把我造成這樣子呢?』」(現中)
「強嘴」原文是ανταποκρινομαι(antapokrinomai),原文是由αντι(anti)「反對」,和αποκρινομαι(apokrinomai),「回答」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以一種不服氣的態度回話、質問,所以可譯為強嘴、頂嘴、回嘴、應嘴(台語)。
保羅在本章提出神愛雅各而惡以掃;又提出摩西蒙憐憫而法老遭毀滅時,人會說:「神這樣做義麼?」又會說:「祂為甚麼還指責人呢?有誰抗拒祂的旨意呢?」保羅面對這樣的詰難直接訴諸神的權柄,他說:「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為甚麼這樣造我呢?』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嗎?」(20,21)就是滿會深入思考的受造的人在神的手中,仍是窯匠手中的一塊塊泥。窯匠如何有權柄,從一團泥?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照樣,神也有權柄如此作。只是神給人有許許多多的機會,讓人回轉歸向祂,好得著祂的恩待和憐憫。所以保羅接著說:「倘若神要顯明祂的憤怒,彰顯祂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又要將祂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22,23)可見「多多忍耐寬容」乃是神的本性。祂總盼望將祂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而「這器皿就是我們被神所召的,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這有甚麼不可呢?」(24)可見神的憐憫不是猶太人的專利。誰信,誰就得著救恩;誰盼望得憐憫,誰就蒙了憐憫!外邦人本來不是神的子民,神卻要稱他們為「我的子民」;外邦人本來不是蒙神所愛的,神卻要稱他們為「蒙愛的」(25)。從前,在甚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稱他們為:「永生神的兒子」(26)。聖經給我們看見「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30?32)
今天,我們這些蒙了恩的外邦人能說甚麼呢?只能說:「神阿,一切都是?的憐憫!」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13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希臘文 - 羅馬書八章 - 關懷者
羅馬書第八章
一、「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19)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和合本)
「被創造之物熱切等候著上帝兒子們之顯示出來。」(呂振中)
「受造之物正在專切期望著,熱切等待神的眾子顯示出來。」(恢復本)
「一切被造的都熱切地盼望著上帝的榮耀從他的兒女們顯示出來。」(現中)
「切望」原文是αποκαραδοκεω(apokaradokeo),原文由απο(apo)「從」,καρα(kara)「頭」和δοκεω(dokeo)「看」三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引頸企踵的觀望、觀看、期待,一直定睛觀望到事情成就或看見所要看的,因此是切望、「專切期望」(恢復本)、「熱切等候著」(呂)。保羅在另一處聖經說:「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
保羅說:「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牠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榮耀的自由。」(19?21,另譯)可見,整個宇宙因著撒旦的背叛和人的墮落受了非常大的影響,所有的受造之物一直服在虛空之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保羅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22)「歎息」、「勞苦」說出心中的無奈,但它們的心中似乎仍存絲毫、些許的盼望,所以今天小鳥仍舊唱歌,花草仍然欣欣開放、綠意盎然,因為它們「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那時它們就要「脫離敗壞的轄制」,並且「得享神兒女榮耀的自由」。「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23)人的墮落使萬物受了池魚之殃,然而,有一天當神的眾子顯出來時,萬物也要因人得福,得享神兒女榮耀的自由。我們個人屬靈生命的成長、教會的建造與此關係重大。我們這一班人乃是「期待並催促神的日子來到」(彼後三12)的一班人。主必再來,但我們可以「催促」祂的再來,也可以「耽延」祂的再來。到了「萬物復興」(徒三21)的時候,「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 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6?9)那日「月光必像日光,日光必加七倍,像七日的光一樣。」(三十26)「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猶大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來,滋潤什亭谷。」(珥三18)「有一道河,這河的分汊使神的城歡喜;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聖所。」(詩四十六4)「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亞十四8)以西結說:「我…見殿的門檻下有水往東流出。…這水往東方流去,必下到亞拉巴,直到海。所發出來的水必流入鹽海,使水變甜(原文是得醫治)。…這河水所到之處,凡滋生的動物都必生活,並且因這流來的水必有極多的魚,海水也變甜了。這河水所到之處,百物都必生活。…那魚各從其類,好像大海的魚甚多。…在河這邊與那邊的岸上必生長各類的樹木;其果可作食物,葉子不枯乾,果子不斷絕。每月必結新果子,因為這水是從聖所流出來的。樹上的果子必作食物,葉子乃為治病。」(結四十七1,8?10,12)這些都是萬物得復興的光景。我們何等期盼那日子的來臨!
二、「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26)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和合本)
「照樣,聖靈也在我們的軟弱中幫助我們。我們不曉得要怎樣照所應該禱告的來禱告,聖靈卻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來代替懇求。」(呂振中)
「況且,那靈也照樣幫同擔負我們的軟弱;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那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們代求。」(恢復本)
「同樣,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原不知道該怎樣禱告;可是聖靈親自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現中)
「幫助」原文是συναντιλαμβανομαι(sunantilambanomai),由συν(sun)「同」,和αντιλαμβανομαι(antilambanomai)「扶助」(路一54,徒二十35,提前六2)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伸出手來牽著對方的手施予幫助。同字用於馬大伺候的事多,心?忙亂,就進前來,對主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路十40)這?馬大的訴求就是要馬利亞捲起袖子,伸出手來幫助她。所以本字可譯為「幫助」、「幫同擔負」(恢復本)。
保羅說:「況且,我們的軟弱有那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那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那靈的意思,因為那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26,27,另譯)真的許多時候因著我們的「軟弱」和「無知」,我們不曉得如何是「照神旨意的禱告」,如何是「在神旨意?的禱告」。這時聖靈就伸出祂的手來牽著我們的手給我們鼓舞、扶持、幫助,帶同我們一起禱告。祂是「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我們不是無力禱告,就是不知道如何禱告,要不然就是常常強求神聽我們的禱告。唯有聖靈真清楚神的旨意,並且帶著我們往正確的方向禱告。所以保羅說:「鑒察人心的,曉得那靈的意思,因為那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我們感謝神,聖靈的受差和內住,就是帶著這神聖的目的而來。在許多的處境中,我們學會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28)
三、「預定模成祂兒子的形像」(29,另譯)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和合本)
「因為他所豫知的人、他也豫定他們和他兒子的像同質,使他在許多弟兄中作首生者;」(呂振中)
「因為神所豫知的人,祂也豫定他們模成神兒子的形像,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恢復本)
「因為上帝預知他們,把他們預先揀選出來,使他們跟他的兒子有相同的特質,好讓他的兒子在信徒大家庭中居首位。」(現中)
「模成」原文是συμμοφο?(summophos),原文是由συν(sun)「同」,和μορφη(mophe)「形狀」、「形像」、「模樣」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同形狀、同形像、同模樣,而這個外面的相同是出於?面性質的相同,非僅外面相像而已,因此可以譯為「同形」、「同質」(呂振中)、「模成」(恢復本)。本字與συ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uschemat?zomai)雖相近,卻不相同。後者由συν(sun)「同」和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chematizomai)二字複合而成,名詞為σχημα(schema),是指外型、外形,所以συ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uschematizomai)是指外型、外形的相像、相同,並不涉及內在本質或素質,因此可以譯為「模倣」、「倣效」。羅十二2「不要模倣這個世代」(另譯)。
保羅說:「因為祂所預知的人,就預定模成祂兒子的形像,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可見神在已過的永遠?已經定下祂神聖的旨意,那就是按祂無所不知的先見預定、揀選了我們,最終要使我們被「模成祂兒子的形像」,並「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長子和眾子有同樣的生命和性情,祂如何,作為祂眾弟兄的我們也要如何(約壹三2,四17),如此祂才能在眾弟兄中間作長子。以羅馬八章這?的話說,「模成祂兒子的形像」就是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23)、「我們的身體得贖」(23)、我們「得榮耀」(30)。「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去,…」(來二10)。
另一面,我們要知道保羅在羅馬八29?30所用的動詞都是過去式的,表示這一切神都已作成了!「因為祂所預知的人,就預定模成祂兒子的形像,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所預定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另譯)依常理看,「預知」、「預定」是過去的;「呼召」、「稱義」是時間?的事,對信徒而言也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但「模成」、「得榮」對現在活著的信徒而言卻是將來的事,還尚未完全成就。但在神的眼中,所有關乎神要成就在我們身上的旨意,是已經成就的了!因為在神並沒有時間的因素,也沒有不能成就的事。我們的神一旦發起一事,祂必定成就。我們感謝祂,我們敬拜祂,我們不能,祂能!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1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倪柝聲與地方教會復興運動
二十世紀二零年代是中國教會復興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神在這一段時間興起了新一代的教會領袖,其中的一位領袖倪柝聲代表著聖靈復興運動的主流[1]:而倪柝聲與他所建立的小群教會,對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今日不少華人教會的模式、運作、解經、以至神學觀念,亦或多或少的受到他的影響;他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為己無所求,為主求一切」。這是他的事奉態度與生命追求的方向。
一.倪柝聲小傳 (1903-1972)
時代的更梆之聲
倪柝聲於1903年11月4日誕生於廣東省的汕頭市,但他的祖籍卻是福建省福州市,因為他的父親倪文修,當時正在汕頭市任職海關官員。他的父親為他取名述祖,在家中排行第三。母親名叫林和平,祖父倪玉成是閩北三位最著名的中國籍牧師之一,屬美國公理會差會:所以是在一個基督徒的家庭下長大。
1909年舉家遷回福州,他的父親請了一位秀才作家庭教師,教授傳統的古典文學和道德,[2]又上教會的主日學,接受聖經方面的教育。1916年十三歲時進入了福州三一書院,[3]從初中部讀到高中畢業。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西方的一套,令他接觸新文化的思想,閱覽不少當時流行的白話小說,而中國傳統文學的訓練反退到次要的地位。他天資聰穎,可惜聖經科的表現最差,甚至要作弊來獲取合格。
他的母親在1920年參加了余慈度加佈道大會,悔改信主,重生的改變令她不計較母親身份,衝破傳統禮教的桎桔,向倪柝聲承認以前枉打他的罪,令他感受到是甚麼力量使母親有如此大的改變,故此也願參加余慈度的佈道會,結果,在會中接受了救恩。為了紀念他的新生,改名「更夫」,意為要做一個「時代的警戒及勸告者」,然而,「更夫」之名,在意義上雖十分美好,但不免覺得有點不雅,所以在他母親建議之下,改名「拆聲」,意為做一個「時代的更梆之聲」,藉打更以喚醒大家來認識真神。年幼時,有一英文名字--亨利Henry,獲得信仰上的新生後,更改名「守望者」Watchman Nee。[5]
「是年四月廿九日奉獻作主的僕人,翌年的復活節,與母親和弟弟一起受浸。他為愛主和想到神在他身上的恩召的緣故,放棄青梅竹馬的女友,一位愛時髦、未信主的摩登小姐張品蕙:卻在十多年後,張品蕙在燕京大學畢業後,而且已經信主,放棄了的愛情,重燃起來,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九日,與當時的窮傳道倪柝聲結婚,她的中英文造詣頗深,成為倪文稿和翻譯的得力助手。」[6]
致力建立地方教會
1920年,當他十七歲蒙恩得救時說:「我知道我的得救是雙重的,一面接受基督作我的救主,一面要以祂為主來事奉祂。」[7]他的獻身非常徹底,深信自己所有的一切,是屬於神而不是自己,所以不敢浪費一文錢、一刻鐘或一點力量,必須完全為主而活。從他向校方坦認以前在聖經科上作弊,冒著被開除及喪失獎學金的危險,是他願意以極大代價付出的決定。
為要實踐作傳道人的熱誠,他進入余慈度在上海所開辦的聖經學院接受訓練,[8]但因生活不夠紀律而被勸喻離去,他本人在日後也曾向人提及,那段期間,他「貪吃美食,愛穿新衣,早晨起不了床。」[9]然而,從余慈度身上卻學習了專心仰望神供給的秘訣,亦教導以聖經的話語應存放在心中,而不是只在頭腦的記憶上。
重返三一書院求學後,開始勤讀聖經[10],熱心引領同學歸主,將同學的名字寫在表上,除了每天為他們祈禱外,一有機會就向他們見證,結果七十名同學中,只有一位成了漏網之魚。他們也很有創意的在街上傳福音,就是將聖經章節或金句,寫於紙版並掛於身上,然後走在大路上吸引路人,因此收到了很好的福音效果,「因著這班年青人的擺上,整個福州城都被福音震動了!」[11]
倪柝聲與王載等同工分手的原因是因為他看見了不同的「異象」之故,在其個人的見證中也曾這樣說過:「那位年長的同工(王載)常出去帶領聚會,而我,是按我所看見的異象工作……是建立各地的地方教會。主給我的啟示非常清楚,祂不久要在中國的大小城市興起地方教會。我閉起眼睛,那景象就呈現在我眼前。」[12]
神學思想的發源地
倪柝聲很喜歡閱讀達祕、賓路民師母、慕安德烈…… (John N. Darby, Jessie Pen Louis, Andrew Murry) 等人的屬靈書籍,眾多作者中他特別欣賞達祕的著作。達祕是英國弟兄關閉派的領導人,他所寫靈命造就的書有《屬靈人》 (Spirtual Man) 及《基督裡的滿足》。達祕一生未結婚,近九十歲才離世歸主。卅二歲開始到他離世,一生在英倫三島及歐州大陸建立了一千五百多處的聚會。他對希伯來文、希臘文造詣甚深,出版了聖經法文及英文版本,這對倪柝聲甚為吸引,而且接受了弟兄會的教會真理,再加上他自己在主面前所領受的[13],便形成了的建立地方教會運動的特色。此外,幾位靈程生命的引導者,特別是一些姊妹,對他的追求與屬靈生命的進深有著很大的影響。
他藉著余慈度的介紹,在福州馬尾認識了英國宣教士和受恩 (M.E. Barbar)[14] 。其時倪柝聲熱心傳福音之餘,也感覺到要有從上頭而來的力量,時常徘徊在心中的是「一個人要得屬靈的能力,是否必須被聖靈充滿」?[15]他曾表示在所認識的西方屬靈人中,和受恩教士的屬靈生命是那樣深入純淨。「倪得救後不久就受到和教士的栽培,無論看書或靈性方面都得到和教士很多的指導,這樣的情形,一直維持到我舅父傳講婦女蒙頭,和反對婦女講道以後才漸漸疏遠。雖然如此,但舅父在他的講論中還不時提到和教士。」[16]和教士在信心和靈命上對倪有大的影響,在「完全靠信心仰望神夠供應」的領受下,這對他日後根據「自養」的原則來發展「地方教會」的事工,可引為借鏡。
另一位影響他的神學思想的人就是蓋恩夫人 (Jeanne de la Motte Guyon, 1648-1717) ,和受恩是倪接觸西方神學思想的主要橋樑,藉她介紹而閱讀法國蓋恩夫人的傳記,她是一位神秘主義的信徒,曾因信仰的緣故被法國路易十四下獄(被稱為信仰的改革者)。生性內向,早年對傳統宗教生活極感興趣,後奉母命嫁與一中年患痼疾的男子 (Jacques Guyon) ,這打擊使之退隱於潛思內省的宗教生活,重視刻苦自約的道理,旨在追求與基督合一的奧秘經歷。她的見證感動了倪氏,使他對神的旨意和永恆的事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17]
第三位是賓路易女士 (Jessie Penn-Lewis 1861-1927) ,她是英國威爾斯人,生長於加爾文循道會家庭,長期患肺病。她的著作,強調十字架的意義、聖潔生活的追求、屬靈的戰爭等,倪的十字架信息,不少是得力於她。和受恩最初恐倪的辨識力未夠,暫借有關賓路易的書給他,但他直接寫信給賓路易,索取了兩本書--《十了架的道》和《加略山的十字架及其信息》;及後所撰寫的《屬靈人》一書,賓路易作品有一定的影響。對初期凱錫克培靈會議 (Keswick Convention) 和1920年開始的威爾斯大復興,曾有很多的貢獻。[18]
三次退隱的經歷
倪柝書的一生,多次與同工發生不和或誤解,而至暫停事奉一段時間,然後再重整旗鼓去事奉,玆分述他三次退隱的經歷於下:
第一次退隱是在1924年,他和同工因對「建立地方教會」的看法有異而導致分岐。另一衝突是關於「按立牧師」的問題。因當時部份同工正擬邀請一位牧師來按立他們的同工為牧師,但倪竭力反對,理由是「第一,他認為牧師是神賜給教會的一種恩賜,這是神賜的,不是人所按立的。第二,他承認教會中有牧師的恩賜,但不贊成有牧師的制度。……第三,他認為神既興起他們為基督作活的見證,就該脫離基督教那些不合聖經的制度,而完全照著聖經的教訓及聖靈夠引導來事奉主,因此他覺得不應該效注別人的行為來按立牧師。」[19]這次的分歧引致他離開福州,到各地領會(除國內外,還到南洋、日本),1926年回福州,編輯了《基督徒報》,開辦了福音書局,從事文字工作。是年下半年,身患肺病需靜養休息(最初以為幾乎要死),這一段長時間的安靜期,醞釀他唯一親手寫成的著作《屬靈人》,最後在上海完成全書,也因此才會到上海開始聚會,並以此為工作的中心;同時亦將福州的福音書局遷來,改名福音書房,積極推展文字宣教工作。
第二次退隱是在1934年,是因與張品蕙的婚姻,這是由於撫養張品蕙成人的姑媽張美珍女士,極力反對姪女下嫁既無積蓄、又是沒有出息的傳道,經反對無效後,就在報紙上指責倪接受外國差會的財源津貼資助,更暗示德行的敗壞,這打擊,令倪在上海教會的工作不得不退隱下來,素來主張獨立、自主,不涉宗派的他,反在此點上受到攻擊,令他意志消沉足有一年之久。[20]1935年,他往山東煙台,在內地會巴姊妹 (Elizabeth Fischbacher) 的奮興會上,在禱告中,得著聖靈澆灌的信息,在這次聚會中,首次採用了開口禱告的方式。[21]
第三次的退隱在1942年,出任倪家弟兄合股經營的生化製藥廠的董事,出發點是基於應付「地方教會」的發展上的經濟需要,他想效法保羅以織棚的工作來供應同工,他的出發點與存心在開始都是善意的,但由於生意上纏累,妨礙了他的事奉,引起了上海地方教會幾位長老的疑惑,是年年底,更要求停止他講道。1947年他終於放下生化藥廠的工作,也承認過失,透過同工李常受的調停,1948年與當地的長老恢愎關係,重獲信徒們的擁戴,受眾同工的歡迎。這亦是日後中共控告倪的主要罪狀之一。[22]
1950年間,倪氏在香港領會,他本可從此不再回到上海,同工們亦極力勸阻他不要回去,但他最後堅持的說:「我不以性命為念,如果房子塌下來,我的孩子還在裡面,我心定把它支撐住,即使要我的命也不顧惜。」[23]這種牧者的情懷實在感人。當他回到上海以後,1951年10月批倪的文章在天風雜誌上。l952年4月在前往東北瀋陽領會途中被捕,至四年後提出控罪。罪名有五項:「支持帝國主義與國民政府,反對民眾運動(指三自運動)、敗壞青年、破壞生產、犯淫亂惡行。」[24]被判十五年監禁及勞動改造。l967年4月刑滿卻仍未能恢復自由。其妻張品蕙於1967年9月離世,他亦於1972年6月1日逝世。一代屬靈偉人就這樣寂靜的的結束苦難的日子而安息於天父的懷裡,但他留給中國教會以致普世教會,卻是寶貴而又甚具爭議的屬靈遺產。
二.地方教會復興運動
所謂「地方教會」,乃指「一地方、一教會」。倪柝聲認為教會是神永恆的旨意,是祂最關注及最寶貴的,任何傷害祂計劃的,都是罪大惡極,而宗派主義的教會,正是這樣作。地方教會是改正這錯誤的教會,她履行一地方、一教會的原則,堅持每個地方的教會都是獨立的,行政上或經濟上互不干涉。各地方教會選出自己的長老來牧養,牧師是一種恩賜,不是教會常設的職位。[25]他就是以這樣的理念推動一個高速增長的地方教會運動。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地方教會的歷史發展。
走出教派
教會聚會處創始於1921年。該年由王載博士在福州傳道時,有當時尚為福州聖公會的學生倪柝聲前來協助。「他門常往街上去貼福音標語。有時更將聖經章節,寫在紙上或厚紙板上,掛在胸前,或留在背後,然後打鑼、唱詩,在大路上、熱鬧市區上走動,為要吸引人,使他們看見而來聽道。」[26]這些新穎的做法實在帶領了不少人相信耶穌。他們又仿效初期教會,每週舉行擘餅聚會。翌年,來自南京的湖北籍神學教師李淵如小姐參加了他們的聚會。1922年,王博士為十八名信徒施行洗禮,這些初期的信徒後來均成為各地聚會所的領導人物,其中包括陸忠信和繆紹訓等。
倪柝聲所主張的「離宗派運動」,後來又傳到山東煙台等地。因倪的不遺餘力攻擊各教派,及對傳道弟兄是否應給薪水,並若干教會組織的觀點與王載意見相左,於是教會聚會所便發生了分裂。1927年當他完成了《屬靈人》一書後,肺病加劇,約有一年多的養病期,此時有較多的時間去思考,自稱從上帝領受建立地方教會的托負。「主呼召我,並不是要我開奮興會,叫人聽到更多聖經道理,也不是要我作一個佈道家。主給我啟示,是要在一地一地建立祂的教會來彰顯祂,見證在地方上教會的合一,使得每一個聖徒在教會中盡職,過著教會生活。」[27]自始以後他便全力的推動地方教會運動。
小群特色
他們最初口號是「走出教派,歸回聖經。」並不接受任何教派的傳統及禮儀,自行編訂教義,而立刻得到了教會革新宗派的聲譽。他們嚴格使明聖經的用詞--信徒稱為「基督人」,基督徒的生活稱為「路」,地方聚會場所稱為「教會聚會處」,定期刊物稱為「基督徒報」,文字工作機構稱為「福音書房」,所唱的詩歌是翻譯弟兄會的「小群詩本」。及後,上海哈同路的會眾被人冠以「小群」,但卻是他們所不喜歡的稱呼,後來人們遂以「小群」二字來稱呼「教會聚會所」(按「小群」一詞,乃出於路加福音12:32)。
教會聚會所沒有宗派差會支持,是地道的本色教會,完全的獨立自主、自傳、自養。開始時都是以不多的經費去運作,待聚會人數增多, 而信徒又明白奉獻的教訓,才處理聚會場所地方上的問題。小群教會富有弟兄會的色彩[28],如地方性的教會、地方教會行政獨立、以脫離罪惡為合一的原則、主日擘餅聚會、反對聖品制度及摒棄傳統的約束等。「和弟兄會一樣,嚴格採取保羅對姊妹的限制。禁止他們公開地在有弟兄出席的場合講道,強制他們在教會聚會時帶頭紗。因為中國女子向來不賣紗或帶帽,所以這種紗帽是經過特別設計,用黑線成一種標準的髮網。」[29]
工作方式是摹效使徒時代的家庭聚會,從小做起。注重居住的造就、重視靈命的栽培,《復興報》的目的,就是信徒獲得靈性上的訓練,以致教會的事工不會落在一小撮人身上,乃是全體信徒動員起來,互相配塔,人人事奉,這是其能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牧養訓練
1927年倪遷往上海,初期聚會於汪佩真女教士家中,年底的第一次擘餅聚會只有四人參加,後因人數增多而將聚會地方搬往賡慶里去,及後又不敷應用,再租用哈同路文德里的地方,這處地方的聚會所,也是發展日後中國地方教會之據點。1929年復刊「復興報」,以文字工作牧養練信徒。
此外,他也非常重視青年訓練的工作,他認為教會的發展「必須求主興起一班青年,在年輕的一代身上繼續他的見證。……我的意思不是要辦一間神學院,我是盼望青年們一方面過團體生活,操練屬靈生命,接受造就,學習讀經禱告,建立良好的品格:一方面學習對付罪、世界、肉體、天然生命等。適當的時候,他們要回到各地的教會,和聖徒配搭,一同在教會裡事奉主。」[30]
1948年在福州鼓嶺進行一連串的訓練,參加者要有相當條件的限制,包括一些海外的地方教會領袖,這些訓練和討論的材料也先後出版,作為文字上的牧養和訓練。1949年第二期的訓練剛結束,福州就被解放了。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中國教會進入另一個新時代。地方教會亦向海外發展,繆紹訓和吳仁傑返菲律賓,李常受到台灣,陳則信和魏光熹到香港,陸忠信回星加坡,各自領導當地的地方教會。[31]
屬靈理念
塑造其神學思想的主要力量,來自英國的弟兄運動(Brethren Movement),該運動的兩位發言人--寇斯 (C.A. Coates) [32]及達秘 (J.N. Darby) [33]的解經書籍,是他非常喜愛的。正只因多年來之傳統式教會生活,對那種重儀式和信條的宗教氣氛,沒有好感,他致力尋找一較為純樸的崇拜的方式,不受傳統繁文褥節所限制,弟兄運動的主張,正是他所追求的,從他的言論引用達秘的著作甚多,超過其他弟兄運動的人,就可見一斑。
「倪柝聲無疑是中國教會裡最熟悉聖經、且最善用聖經的傳道人之一,他相信聖經是神的話語,他的神學思想也以聖經為發源地。」[34]他的神學觀以三元論為基礎,相信藉此可將屬靈生命的經歷作一個透徹的分析。這屬靈生命主要的關鍵,就是靈與魂的分開,「從這三元論的觀點出發,倪氐蒐集聖經中不同的經節,分門別類,又在其中指出靈、魂、體的各種功能。靈的活動有直覺、交通和良心;魂的活動有情感、思想和意志。倪氏指出這些功能是不會互相重疊的。」[35]
罪惡的本性就是人墮落後,魂拒絕靈的掌權,而成為了體的奴隸,總稱肉體,這「體」作出不義的事,肉體的「魂」產生自義的罪,人落在這困境下,無法自拔,只能等候神的拯救。所以重生的意義是將神賜人生命的靈、魂、體的次序恢復。
三?總結與反省
本色教會的奇葩
在中國教會本色化的發展歷史中,聚會處的代表性可說是無可置疑的,她可以完全的自立,不倚靠任何宗派或外國差會。自1922年起,倪氏認為建立不屬宗派、「一地方、一教會」才是教會的真理,「地方教會」運動得以迅速發展,在不同城市先沒有這些教會出現,吸引許多青年學生加入,也有信徒離開原來宗派公會,這正切合當時不少教會徒具形式,信徒又沒有生命力的光景。而地方教會的屬靈用語和屬靈觀,也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教會,例如「屬靈、屬肉體」、「對付罪、對付己」及「人的破碎與靈的出來」等的教導和領受,這些操練也切合中國教會傾向克己的受苦心志,故能在中國以至海外得到快速的發展。
排他性強的教派
由於倪氏倡導的「離宗派運動」,於其教會發展的初期,惹來其他宗派的反感和批評,因這觀念含有排除異己的意思,這種排他的舉動令外間教會不能與之溝通。他們主張反對制度,但聚會處的架構實行出來卻更加制度化,後來他們更不自覺之間又發展成另一個更具宗派特色的宗派。也由於他們這種分離的習慣,往往在教會衝突中很容易便以「分裂」去解決問題。此外,他們在聖經解釋上亦經常各持己見,以自己的觀點為最合真理而自居,所以在教會內外均時常發生衝突。
倪柝聲的親密同工俞成華長老的兒子俞崇恩,在他經歷國內火煉的運動期間,一位曾被他們小群教會藐視的外堂肢體,竟然不顧個人安危去勞改營探他,並在極度貧乏下為他帶來了一些生活用品。這件事令他作出了深刻的反省:「我承認,過去我們這個背景的教會是非常驕傲的,恐怕在中國所有教會範圍內,可以說是最驕傲的了。主要原因是有一位引導我們的同工。(指倪朴沂聲),真正是個聰明絕頂、過目不忘、博覽屬靈名著、口才知識都全備的弟兄。……所以當我經過了多年改造,從農場出來以後,就再也不敢分門別類(參林前3:1;多3:10)、另眼看待人了。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我們都來同心事奉主。」[36]這是他對地方教會運動的一個極為深刻的反省。
魅力領袖的高舉
倪拆聲與小群教會的關係,以今天的用語,可算為「魅力領袖」的典範,他的外甥陳終道牧師曾有這樣的描述:「當我一九四八年回到福州的時候,最使我失望的是,我覺得他們當中有些人實在敬拜神,但有好些人在那?『敬拜』他們的偶像。我們可以常常聽到『倪弟兄說』而不是神的話說。似乎『倪弟兄說』是比『聖經說』更有權威。如果我要把所有聽到關乎倪弟兄的那些『神化』了的故事都寫出來,這本書立即可以變成巨著,但感謝神我把那些故事都忘記了,因為它令人『反胃』。……在小群教會裡很容易聽到好多關乎我舅父的一些像神化的股的故事,實在,他在以往的年日中太受人敬佩。神允許他有這樣的失敗是有祂的美意的。」[37]
他於1948年復出事奉以後,其中一個最為強調的信息「順服權柄」,就是要會眾毫無保留的相信帶領者,甚至「順服權柄」比真理更加重要;教會雖然是提倡長老治會,但他卻以使徒身份而駕馭於眾長老之上,這種領袖推崇的情況越來越癘害,「某種聖品階級在他們高層中被建立起來,藉著一排椅子的坐來示他們前後的等次,而第一個坐位無異議的都是為他(倪拆聲)保留。這點,從一方面可以看見可能是他們對他信任的態度,但是事實上『順服權柄』的口號,卻成為許多人此後工作上極大的困擾。」[38]
三元人觀的偏差
他把人分作靈、魂、體,並且高舉靈,懷疑魂,和貶低體的思想,然不是源自倪氏,但說他是集其大成,然後令其普及,相居也不為過。倪氏這個思想幾乎見於他的每一本書,而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屬靈人》。他本於字面意思來彙集聖經論到靈、魂、體之經文,加上他自己的經驗,和普及心理學的闡釋,從而可以怎樣過以靈高於魂和體的生活。他把聖經整全的人觀分割為三元人觀,凡事只分屬靈還是屬內體,結果令人近於偏激,忽視今生的責任與承擔,這也成為了中國教會主要的屬靈傳統。在這樣的氣氛與傳統下,我們很容易便會輕視今生,重視來世,而完全忽略今生的責任與享受神的創造,只需要在地上過一個刻苦的客旅人生;這是沒有創造論的救恩論和末世論的觀念。[39]
倪柝聲弟兄所推動的地方教會運動,甚具中國本土的特色,他所建立的教會對屬靈的追求熱切,對付自己與對付罪等亦很有生命的深度;筆者初信的時候是在聚會所的教會成長,在其間得到的屬靈造就,至今仍令我受用不少。但有關地方教會的體制、神學思想、聖經詮釋與及領袖操守等問題,則需要我們平衡地去思想與反省。
---謝成光
--------------------------------------------------------------------------------
[1]吳秀良:《余慈度——二十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的先驅》,(臺北。比遜河出版社,2001),頁l96。
[2]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頁17。
[3]三一書院設有小學、初中、高中、師範及神學院等五個部門,是英國聖公會的差會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所開辦的,當中的教職員都是從北愛爾蘭來的宣教士。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頁18。
[4]是中國北部及韓國很有恩賜的福音佈清家,在上海上創設了一所聖經學院。金彌耳:《中流砥柱》戴致進譯(臺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77),頁23。
[5]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頁306-307。
[7]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頁311。
[8]那時三一書院受內戰困擾而停課,所以倪柝聲利用停課機會。進入聖經學院以求獲得更多聖經方面的訓練。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頁312。
[9]同上頁。
[10]勤讀聖經成為他一生的標記。除了坐監時期以外,他維持一天讀經19章的習慣。李茂政:《典型在夙昔》,頁147。
[11]陳則信:《倪柝聲簡史》,(香港:晨星出版社,1984),頁63。
[12]吳秀良:《余慈度——二十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的先驅》,(臺北。比遜河出版社,2001),頁205。
[13]http://www.steering.org/161/st16112.htm
[14]和受恩於1899年來到福州,在古田女子大學教書七年,熱心工作,頗具才華,但初期工作並不見果效,返英渡假時,由於質疑聖公會對洗禮叨的神學立場,與一位主教發生意見上的衝突,再回中國時已脫離聖公會,成為自由傳教士,常駐福州傳教。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頁21。
[15]魏光禧:《倪柝聲弟兄三次公開的見證》(香港:教會書室,1974),頁10。
[16]陳終道:《我的舅父倪柝聲》,頁11。
[17]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頁23。
[18]同上書,頁25。
[19]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頁314-315。
[20]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頁321。
[21]日後這禱告方式也成了聚會所聚會禱告的一種形式,同上書,頁322。
[22]梁家麟:<倪柝聲有關控罪的考證>,《建道學刊》第十七期(2002年1月)。
[23]金彌耳:《中流砥柱--倪柝聲傳》(臺北:中國主日學協會,1991),頁183-184。
[24]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頁338-339。
[25]楊牧谷主編:《當代神學辭典》,下冊,(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年,頁806。
[26]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年,頁313。
[27]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年,頁318。
[28]因著和受恩教士的介紹,閱讀英國弟兄運動的著作,也與倫敦弟兄會通信,使他對其會的信仰和教會生活,有進一步認識,雖然沒有墨守成規地跟從,但在教會工作上,多方贊同弟兄會的主張。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頁38。
[29]李茂政:《典型在夙昔》,(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9年,頁88。
[30]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年,頁318。
[31]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3年,頁51。
[32]弟兄運動的一位領袖,他的《雅歌書綱領》給予倪氏之作《歌中之歌》不少亮光,他們的作品多用寓意釋經法。同上書,頁27。
[33]是普里穆特弟兄運動的領袖(1800-1882),生於一富有愛爾蘭,1819年都柏林三一書院畢業,後出任教會牧職。1848年,弟兄會分裂為「關閉」 (Exclusive) 與「公開」 (Open) 兩派。達秘為首的「關閉」派,組織十分緊密,權力集中,他們堅持與別的教會分離,拒絕任何他們認為信仰不正統的人參加主餐,或進入他們的「交通圈子」。同上書,頁27,325。
[34]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1985年,頁132。
[35]林榮洪:《屬靈神學:倪柝聲思想的研究》,1985年,頁280。
[36]俞崇恩:《十架窄路》,(臺灣:彌賽亞基金會),1999年,頁46。
[37]陳終道:《我的舅父倪柝聲》,頁50。
[38]李茂政:《典型在夙昔》,(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9年,頁174。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1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九月 16, 2005
誠靜怡與五年奮進運動
「五年運動」乃中國教會在三十年代發起充全國大型奮興佈道運動。中國教會在1922-1927年間面對著「非基督教運動」[1]的挑戰與打擊,普遍的教會均欲振乏力,元氣大傷。就在此時,中華基督教全國總會會長誠靜怡博士發起了這五年奮興佈道運動,給當時的教會帶來了莫大的祝福與復興,並推動了當時席捲全國的福音熱潮。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去回顧這一段寶貴的歷史,從中找尋出適用於今日的借鏡。
一.誠靜怡小傳
特殊的成長背景
誠靜怡字敬一,1881年出生於北京。他的父親是滿州人,但思想比較開通,認為八旗子弟大多貪吃懶做不成器,所以生了男丁也沒有向朝庭申報領取皇糧,情願過簡樸的生活[2]。某次,他的父親因病進入了基督教醫院,有機會閱讀馬可福音,對耶穌的受死代贖很是感動,從此皈信基督,並在北京倫敦會一所教會擔任傳這,事奉了25年,帶領了全家歸主,後來成了倫敦會牧師。誠靜怡的童年受到中國傳統教育的孕育,然後進到倫敦會在北京設立的英華書院就讀;1896年畢業以後,轉入天津養正書院讀神學,1900年畢業。義和團運動期間,誠靜怡全家進入東交文巷使館區避難。
1903至1906年,他轉赴倫敦協助母會牧師歐文 (George Owen) 從事翻譯及校正和合本的新約部份。兩人在三年零二十天內完成新約的譯本,並於19O6年出版,這是歸功於誠靜怡精通中英語文,和合本的北京官話能夠順利出版主要是他的傑作。[3]1906年,他在格拉斯哥 (Glasgow) 的聖經訓練學院 (Bible Training Institute) 進修,攻讀神學課程,於1908年畢業,隨即在北京市胡同的教會任職傳道。誠靜怡負笈海外唸神學,幾年在英國的生活與事奉,都開拓了他的事奉領域及國度觀念,並孕育出他日後成為中國教會的領袖。
熱心於公職的事奉
他於1910年被委為中國教會的代表,在英國愛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中發言,在七分鐘之內列舉七點中國教會自立的意見,一舉成名[4]:1912年誠靜怡出任基督教中國諮詢顧問委員會秘書,因著工作的需要,要到全國各地與教會領袖及各教會機構的負責人,共同磋商及作意見上的交流。1913年世界基督教學生運動創始人兼主席穆德 (Dr. John R. Mott) 來華,推動 1910年世界基督教宣教大會倡導的宣教合作精神,使中國全國宣教會議召開後的續行委辦會正式組織起來,誠靜怡被委為執行秘書,他的領導角色漸漸被眾教會所認同。在他的領導下,先後在全國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國基督教年鑑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及編製中英文版的中華歸主雜誌 (China Ocupation) 。
1916年,袁世凱稱帝,擬尊孔教為國教,誠靜怡站在基督教立場上竭力反對,並發起信教自由運動。[5]1922年中華基督教協進會成立,誠靜怡當選為總幹事,繼續負責在全國推動教會間的合作與中國教會自立的工作。1927年,中華基督教全國總會成立,誠氏被選為會長,這是他努力推動打破宗派窒礙教會發展的成果。1934年他轉任為中華基督教全國總會總幹事。
致力推動本色教會運動
自I807年馬禮遜來華,福音的發展舉步唯艱:及至鴉片戰爭以後,傳教受到條約的保護,可以在沿海以至中國的內地開展福音工作,但卻漸漸令教會染上了帝國主義的色彩。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歷史,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與及八國聯軍等戰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欺凌越演越烈:而當時的中國教會卻充滿著外國的色彩,時常被批評為帝國主義的侵華代表,特別是誠氏所身處的時代,無論國共兩黨都痛恨帝國主義,而且矛頭也直指著傳教士所建立的中國教會。
誠靜怡作當時的教會領袖,在嚴峻的挑戰下,作出了勇敢的回應。他於英國愛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中鄭重的宣告:「我們希望不久的將來,在中國能看見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出現,沒有任何宗派及教派的氣質。」[6]自此以後,他便致力推動建立由中國人來辦理的「自理」、「自養」、「自傳」的中國化教會,一方面求使中國信徒擔負責任,一方面發揚東方固有的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醜號。[7]其實考查教會的歷史,「最早提出自立觀念者,是美部會 (American Board of Co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 的安德生 (Rufus Anderson, 1796-1880),他認為宣教工場的教會,必須自理、自養、自傳(簡稱三自),才能有實質的增長。另一位同期的英國傳道會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領袖溫亨利 (Henry Yenn, 1796-1873) 亦推出,宣教仿如支搭棚架,當房屋築好了,棚架便要拆掉。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三自的觀念常在傳教刊物中出現,備受多方面的討論。」[8]
本色化教會運動乃當時中國基督徒的一大覺醒,務使教會擺脫帝國主義的色彩,誠靜怡曾經這樣評論:「基督教百年前入中國,恃條約為護符……遺留下今日非教的種子。」[9]自誠靜怡等教會領袖的推動下,中國教會在自立與合一上向前邁出一大步,由中國信徒自己建立的教會如雨後春筍的湧現起來。
編寫《中華基督教會年鑑》
《中華基督教會年鑑》 (1914-1936) 的出版,是由中華續行委辦會及中華全國基督教協會編輯出版,有關此年鑑之誕生、維持與發展,誠靜怡博士實在功不可沒。在當時的通訊與交通的困難下,他仍努力不懈,每年將各差會、各地區教會、佈道事工及慈惠服務等的某本資料及發展趨勢記錄下來,還對教會歷史之三大問題提上討論:[10](一)中國教會與西教會的關係。(二)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協調,即中國教會本色化問題。(三)政教問題。
年鑑的內容與執筆者,大多是當代教會的名牧與領袖(如賈玉銘、丁立美、石美玉、余慈度及誠靜怡本人等),由於記錄了當時珍貴的資料,以及各領袖所推動的事工,讓我們對了解昔日的中國教會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並可在其中發掘出寶貴的屬靈遺產。誠靜怡當年以無窮的魄力去編寫這部年鑑,及至1937年中日戰爭的發生,結果後繼無人之下而停刊,殊為可惜;但誠氏對教會歷史與資料的尊重,卻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反觀今日的香港教會卻只重眼前實務的迫切性,而忽視了歷史的記錄,很多寶貴的經驗與屬靈傳統,可說很容易便湮沒於歷史的長廊之中,不復再現。
綜觀誠氏的一生,致力於中國教會的自立運動與及福音奮進運動,由於他曾經留學外國,與及加上他對普世教會事務的認識,所以在國內以至國外的教會界中均被視為舉足輕重的領袖。例如1928年在耶路撒冷舉行的世界教會會議,他在大會中被選為副主席[11]:他一生共獲得三個榮譽博士學位,是分別來自美加及國內的著名學府。他最後於1939年病逝於上海仁濟醫院,享年58歲。
二.五年奮進運動
1927年中華基督會全國總會成立,誠靜怡被委任為會長。在他致力推動下,發起了一項在近代中國教會史中規模最大,影響極為深遠的「五年運動」(簡稱五運)。這運動是期望於五年之內,致力推動全國的佈道事工,以及提倡多項教育和社會建設,使到現有信徒質量深進,數量倍增。「五運」的口號為:「主啊!奮興你教會,先奮興我!」這口號乃誠靜怡提出,可見其在這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五年運動產生的背境
當時的政局
20年代乃中國政治非常動盪的時期,對外受到日本的欺凌滋擾,對內則受到列強侵略及軍閥割據。國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因而排外情緒日高,國共兩黨均致力於推動人民打倒帝國主義,因而於1922-1927年發動了一連串非基督教運動(簡稱「非基運動」),向教會及信徒進行攻擊與挑釁,因為基督教被視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
1924-1927年國民政府進行北伐。1925年因排外運動更發生五卅慘案事件,反帝國主義情緒高漲。1927年發生南京事件,排外情緒日增,英日領事館受攻擊,多名外國人遭殺害,外國宣教士亦因受到迫害而紛紛撤離中國。同年,國共兩黨分裂,最不幸的是於1928及1930中國受到國際金融風波及水災的影響,經濟大受打擊,人民生活飽受摧殘。
教會的狀況
中國教會於非基督教運動打擊下,不少教堂被軍人佔用,財產被匪徒掠劫,外國宣教士亦被迫撤離。教會經濟支援亦因此受阻,信徒陷入沮喪和絕望之中,一時無法振作起來。此時的教會領袖如誠靜怡等人,開始反省如何使基督教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中振作起來。
為了奮興教會沉寂的境況,復興信徒的信心及實踐建國的使命。正如另一位教會領袖趙紫宸所言:「當教會面對困境,停滯不前時,信仰能夠絕處帶出新生,從死亡之中開出新路,這是基督教信仰的偉大之處。」[12]因此在這些教會領袖推動下,便嘗試以「五年奮進佈道運動」來振奮各地教會和信徒,便教會復興起來。
五年運動的形成
1930年召開了杭州會議,邀請了全國的教會領袖發表對奮進佈道之意見,最後順利通過並加以推行「五年運動」。與會的教會領袖一致認為,任何的進步必須基於基督徒本身靈性的復興,藉著更勇敢的基督徒生活去傳揚福音。基於這種信念,在五年運動各部之推動工作外,它就特別著重靈性復興、團契小組和退修會。[13]對內奮興信徒靈性,對外闡明福音並作大規模的宣傳,五年的奮進佈道運動就此發起。[14]
五年運動的目標與推動
五年運動的目標乃期望於五年內致力全國佈道運動,議定有佈道、識字運動、宗教教育、基督化家庭、受託主義、青年事業、教會鄉村等七大工作計劃。[15]
佈道事工上的形式[16]
環遊佈道
提倡教會組織各類型佈道團:有家庭、個人、醫院、監獄、商店、學校、工廠、平民、鄉村、舟車。每團至少有三人,包括書記、會計、團長在內。
聯合佈道大會
同一城市之各教會,在同一時間開佈道會,任何人經過不同地方都有機會聽聞福音。
團契運動
著重團體或個人靈性的操練,其效果非常顯著,能帶出個人在實踐上有很好的見證。靈性上有四大目標追求:(一)極端誠實(二)極端清潔(三)極端愛心(四)極端無私。
奮興會
在東西、南北各地舉行奮興會,參加的人盈千累百,有軟弱者透過奮興會復興其靈性,繼而往外傳福音遵主的便命。
靈恩會
在山東顯著興旺,多以唱靈歌、說方言、見異家,雖重於感情上的抒發而忽略理智,但在行為上也熱心於佈道事工。
福音廣播
每日節目內容有英文宗教講道、國語讀經、聖經研究、人格訓練、兒童故事、傳記、醫學衛生、佈道、晨禱及晚禱。
識字運動
當時文肓佔全國人口85%。45歲以下之文肓慕道者先有學習識字讀經之機會才加入教會。另有識字運動應用字、修正平民千字課程、研究語調、教授注音符號等:也有教會所辦之平民學校或教友識字班。[17]語文方面由文理文改為文言、語體改為白話,[18]這是回應了當時社會的現實需要。
宗教教育
1931年組織了中華基督教宗教教育促進會,為了改進主日學校的教材,他們去到各地練習班內研討教科書的內容。提倡開辦查經班,以查經培育會友的靈性,目的要教育信徒獻身事主,訓練慕道友和訓練宗教教育領袖,又開辦研究院以編譯本色教材。為兒童、青年及成年編制新課程,[19]譯本內容大部分是由英文課本編譯過來。
基督化家庭教育
提倡家庭崇拜、每人每日有靈修生活、為別人代禱等。全國教會舉行基督化家庭運動週,按事工的目標而出版材料,形式有書籍、表演、標語、詩歌、兒童祈禱咭等作為教育,也有領袖及母親訓練班。[20]
受託主義
中國教會為要達成自立、自養,教導信徒明白自己所擁有的都是受託於神,如才幹、財產、生命、家庭等:遷新屋、新生嬰孩奉獻禮,人應忠於所託,將一切獻給神。[21]從高伯蘭博士書中編譯受託主義課程,並藉著講道查經中提倡。[22]
青年事業
要讓更多的青年加入教會,必需有青年佈道事工。青年是教會之生力軍,需要向學生及在職青年傳福音。有組織青少年團契、夏令會、修養會以配合他們不同背景的需要。[23]這兩種聚會雖然不是佈道的工作,但教會也著重信徒在忙碌的事奉中要學習安靜,像耶穌退到曠野從神那?支取能力。[24]
教會鄉村
鄉村教會需要自立自養,農民生活與事業有密切關係,教會要有一個適應鄉村環境的方法;就與金陵神學、齊魯神科合作推動農業工作,改良種子試驗,積極研究及訓練鄉村領袖,以達到各鄉教會能自立自養。[25]其他的建設有平民教育,如:開辦鄉村圖書館、戲劇團、合作社、自衛團等。[26]
五年運動的反省與評估
佈道事工蓬勃發展
「五運」於短短五年間使各地教會佈道事工進入欣欣向榮的境況,雖然有些教會因信仰立場不同,但都在「五運」奮興運動的氣氛感染下,各自組織不同的佈道事工,諸如由宋尚節與計志文組成的伯特利佈道團,所造成的福音熱潮席捲全國。按報告指出信徒人數比「五運」前增加了一倍有多,但確實增長人數應未及一倍數量。而佈道的形式多元比,信徒能積極參加佈道工作,見證基督;並且深化佈道的涵意,使信徒能夠整全地把救恩和社會關懷兩者實踐於「五運」早期;讓信徒把神國的公義在社會彰顯,但到後期的福音及佈道工作,只以社會服務代替福音,[27]這是我們應該引以為鑑,力求在福音與社會服事中取得平衡。
教會勇於回應時代的需要
「五運」大膽領導教會直接與政府合作參與社會各項的服務,滿足社會的需要而被社會認可和接受。例如在文肓眾多的年代,推行了識字運動,便到有十萬人受惠[28],既可傳福音,又可服事當時的民眾;今日香港的新移民、低收入人士以及失業的群體,也有關懷的需要,我們能把握機會將福音傳給他們,在社會上作出美好的見證嗎?
推動教會較為全面的發展
「五運」期間,做了大量的文字工作,印刷了大批書刊和單張,包括各項事工的材料、聖經及針對農村重建及平民教育等資料;這些印刷資源因著社會的需要都發揮了大大的功能。此外,亦讓信徒明白進行家庭基督教教育的重要[29],這也是我們今天教會所值得注意的,隨看香港教會平均年齡趨向中年化,我們已不能只停留於過去的牧養模式,而需加強家庭事工的牧養與重視;另外,「五運」也加強教會對受託主義及奉獻的認識,透過信徒對信仰的委身,使教會達到自立自養的果效;並增強教會對農村建設事業的參與,發揮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三.總結
「五年運動」在誠靜怡博士的領導下,成為中國教會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國教會重新有欣欣向榮之象,各地奮興運動接腫而至,既有大規模之聯合運動,亦有個人主領者,如宋尚節之佈道,足這遍全國及南洋、臺灣;王載、王明道亦在各地佈道領會,成績卓著。[30]在當時動盪的局勢中,仍有以誠靜怡為首的教會領袖,為推動教會復興而獻上努力,使三十年代的教會出現一時的奮進現象,使中國教會在困境中迅速成長。但願今天的教會也能在香港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年代,可以捩臂一呼,帶出奮進的福音熱潮與生命動力,回應這個時代的需要。--謝成光
--------------------------------------------------------------------------------
[1]「非基督教同盟運動」乃1922-1927年間,在知識界及學術界發起挑戰基督教的運動。
[2]誠榮慈:〈懷念親愛的父親誠質怡〉,《金陵神學誌》,第九期(1998年11月),頁91。
[3]〈誠靜怡小傳〉,《中國與教會》,第廿二期(1982年3-4月)。
[4]〈誠靜怡小傳〉,《中國與教會》,第廿二期(1982年3-4月)。
[5]卓新平編:《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229。
[6]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頁123。
[7]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頁293。
[8]林榮洪:〈清末民初教會自立運動〉,《今日華人教會》(1996年2-3月),頁19。
[9]《中華基督教會年鑑(十)》(臺北:中國教會研究中心),總論,頁5。
[10]《中華基督教會年鑑(一)》(臺北:中國教會研究中心),序言。
[11]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頁123。
[12]蕭楚輝:《奮興主教會》,(香港:證道出版社,1989),頁16。
[13]馬克正:〈南京政府建國時期基督教之佈道事工〉,《中國與教會》(1984年11-12月),頁9-10。
[14]蕭楚輝:《奮興主教會》,(香港:證道出版社,1989),頁18-20。
[15]洪君保:〈五年運動〉,《中國與教會》,第十八期(1981年9-10月),頁15-16。
[16]崔憲詳:〈佈道〉,《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二期,頁43-47。
[17]張福良:〈農村教會〉,《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二期,頁67。
[18]記者:〈識字運動之調查與建議〉,《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二期,頁215。
[19]洪君保:〈五年運動〉,《中國與教會》,第十八期(1981年9-l0月),頁15。
[20]李冠芳:〈基督化家庭事工的鳥瞰〉,《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二期,頁61。
[21]洪君保:〈五年運動〉,《中國與教會》,第十八期(1981年9-10月),頁16。
[22]張雪岩:〈受託主義與教會自養〉,《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二期,頁75-76。
[23]洪君保:〈五年運動〉,《中國與教會》,第十八期(1981年9-l0月),頁16。
[24]崔憲詳:〈佈道〉,《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二期,頁45。
[25]周明懿:〈五年來教會之鄉村工作〉,《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一期上,頁131。
[26]張福良:〈農村教會〉,《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第十二期,頁67。
[30]洪君保:〈五年運動〉,《中國與教會》,第十八期(1981年9-10月),頁15-16。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2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九月 14, 2005
丁立美與大學生的佈道奮興運動
—?丁立美牧師小傳
丁立美牧師曾被稱為中國的穆德 (John R. Mott) [1]與及山東的使徒,在二十世紀的初期,名震中國與海外,並奔走佈道數十載,引領大批學生信主與獻身於神的國度,也復興了很多信徒的靈性。這位昔日影響深遠的中國教會巨擎,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已差不多無人認識:今天就讓我們去追念丁立美牧師的生平,藉以挑旺我們的事奉心志與低沉的靈性光境。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丁立美牧師生於1871年(同治十年),原名立瑂,家鄉在山東膠州,他可算是第二代的基督徒。在他的家庭中,接受基督教的信仰,是始自他的父親丁啟堂先生。丁老先生在基督教初傳至山東膠州時,就歸信耶穌,算得上是當地最早的信徒之一:他非常熱心於佈道的事奉,每在農閒之時必不辭勞苦,前往鄰近鄉村傳楊福音。[2]在1900年的庚子拳亂時,曾經遭遇拳民殺害的危險,他把自已綁在大樹上,才躲過一次拳民們的追殺。[3]他一生信道不移,臨終前仍反覆唱著「萬古磐石為我開」一詩,直到靈魂安然被主接去。
丁立美牧師父親的信仰,也為後代子孫所繼承,他的兩個兒子--立美與立介兄弟,以後不僅持守這份信仰,更進而先後獻身事主,前者專精於佈道,後者擅長於解經,並且在神的國度裡有重大的貢獻:而立美與立介昆仲的後人,也是敬虔的後代。但願在香港的教會裡,可以興起更多基督化的家庭,敬虔的父母影響敬虔的下一代,將信心的火炬代代傳遍下去。
獻身傳道
他在家鄉讀私墊,也可能讀過長老會設在他村中的小學;在十三歲的時候,前往登州文會館學習,當年的中學是舊制四年制的,然後便升讀大學,他畢業時年廿二歲。[4]他畢業後留校任教三年,主領學生讀經班,並不時訪問山東半島的教會學校,從事鄉村佈道的工作。他於1896年重返文會館唸神學,時年廿六歲,接受兩年的神學訓練。據丁立美牧師自己所言,他在校受各位師長的感召與訓誨,奠立了他一生的信仰和西方知識的基礎。[5]在文會館求學期間,丁立美與同學賈玉銘交往最深,後來成為一生的好友與同工,以後更一同成為中國教會的名牧。[6]
他於1898年被按立為牧師。在1900年的庚子拳亂中,他在山東的萊州遭到拳民的襲擊,並笞杖二百,打至皮開肉綻。「幸達袁世凱上任,經由赫士關說,始得開釋。」[7]但這樣的苦難,並沒有打擊到他事主的熱心,於此後十年之間,丁立美歷任山東多處的長老會牧師,或是當自由傳道,傳道的足跡遠至直隸、東北及江南一帶。
重視學生福音工作
清末民初,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成立「學生立志佈道團」,丁立美被邀請成為首任的巡行幹事。他的佈道足跡踏遍十餘省,帶領了許多大學生信主,並鼓勵了不少人獻身,形成強大的學生福音隊伍:他有時更在一個月之內帶領千餘大學生信主,在幾十間大學中設立支團,團友達一千六百人之多,獻身終生傳道者甚多,在二、三十年代中對中國教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8]
此外,由於當時有不少中國青年留學日本,所以丁立美也專程遠赴日本向學生佈道,帶領了不少留日的學生信主,也堅立了不少年青人的事奉心志,諸如著名的基督教學者謝扶雅,就是在東京受到丁立美的鼓勵而獻身於文字的工作。[9]女教育家曾寶蓀在其回憶錄中說到:「我在馮氏高等女校 (Mary Vaugham High School) 的第二年第一個學期,我想是一九一零年春季,……,有丁立美牧師來杭州傳道,每日聽道者數百人,我也去了多次,也表示有慕道之心。」[10]可見丁立美牧師對大學生的福音工作的重視,使神的國度能夠有年青的新兵不斷的加入爭戰。
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丁立美牧師長於講道,他憑其過去在文會館所接受的神學訓練,與卓越生動的口才,加上祈禱出來的靈力,所以在其巡迴佈道期間,所到之處均能結果纍纍。謝扶雅曾經這樣的評論:「立美講道雖不如所謂獅子吼,但層層鞭辟入裡,反覆辯證令得知識青年莫不心悅誠服。而立美天生聲喉賦有音樂節奏之振幅,抑揚頓挫,梟梟屋樑。」[11]著名的歷史學家香又文教授,在他所寫的回憶錄之一的《重生六十年》一文中曾說過:「這一年間 (1912) ,我有一種極重要的宗教經驗,有丁立美牧師由北方來校(廣州嶺南中學)宣道,請辭動人,聲淚俱下,誠懇之情,感我至深,我自此決心學習宗教、哲學、神學,立志獻身,畢生以服務為目的為職志。」[12]可見他的講道對當時的年青學子有何等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他很重視禱告的操練,在代禱上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榜樣,他在各地組成了「連環代禱運動」,參與者有數千人之多,他自己的代禱名單,保持在二千人以上。[13]他每日忠心的代禱,及至得知自己患上絕症後,更加朝夕代禱,常至午夜。今日我們也實在要在代禱上多下苦工,多記念別人的需要,少作自我中心的禱告。
扶掖神國的工人
他於1923年返回山東滕縣華北神學院任教,與賈玉銘同工,造就了不少靈命與學識都很優秀的傳道人;其間他亦抽空到不同地方領會。幾年後他轉到天津主持天津神學院,由二十名學生開始,至一九三五年學生人數增多,需要自建校舍:其間宋尚節博士初至天津主領佈道會,許多信徒渴慕研讀神的話語,於是丁立美利用晚上的課餘時間,開了六個查經班,在寒冷的冬天裡,一頂毛帽、一件棉袍,坐在人力車上禱告或深思,趕到四處去分享屬靈的糧食。[14]他晚年在這兩所神學院對年青傳道所使的培訓工作,為中國教會帶來了重大的貢獻。
丁立美亦喜愛與年青的信徒及慕道者通信,文字獨具風格,謝扶維也曾是受信人之一,蒙他以「提摩大」見稱:[15]焦維真也曾這樣見證:「他給我的信件總有四、五十封左右,不多提外事,專談靈程,所以每次閱讀之下,都覺津津有味,不忍釋手,且讀而又讀。」[16]可見他對年青人何等的悉心栽培,這些人後來真的成了新一代的教會領袖。
1936年1月,丁立美前往青島計劃創辦靈光院:就在這年的冬天,由於天氣奇寒,加上旅途的勞累,終釀成肝病及水臌,臥病八個月,於九月間安息主懷,享年六十五歲,事主三十八年。他一生對大學生的奮興與獻身的工作受到了高度的評價。
江長川牧師云:「他不獨在教會學校,且在私立與國立學校同樣作工,收獲至多,講道能力偉大,由於聖經研究深刻,有豐富的靈命,故我在學生時代已深受其益。」
美國《衛理年報》有篇文章對他推崇備至:「亞洲近數十年教會史中,感動學生獻身傳道最多的,只有丁立美牧師一人。他的面目和態度如同聖人,故被稱為聖約翰。他無論到那裡,都帶著火焰。」可見其感人之深、聲譽之高、影響之廣。[17]
二.丁立美牧師推動的奮興運動
組織「學生立志佈道團」
「學生立志佈道團」的開始,乃是美國的基督徒學生所發起的,然後由穆德博士所主持,在美國以至全球各地掀起了宣教的浪潮。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於此時邀請丁立美牧師出任巡迴幹事;由於他對宣揚基督的恩賜甚為突出,遂在全國基督往學生中,點燃了全時間服事主的熱望。
1909年3月期間,宣教士路思義邀請丁立美到「廣文學堂」(即丁之母校,前身稱為「文會館」)主領一連幾天的奮興聚會。[18]路思義在寫給友人的信件中曾有這樣的記述:「三月最後一天,丁牧師悄悄地來到學校,我們為他準備了一間他可以和學生面談的房間。每天早上二十分鐘的主日崇拜,延長為一小時,第一堂課取消。前兩堂的崇拜似乎沒有什麼果效,但是『守望者的責任』帶來意料之外的結果,七名高年級的學生--七個果子,決志奉獻,終其一生為主作工。」[19]
由於聚會越來越見到神的恩典,後來學校不得不停下未來三天的正常運作。許多學生在丁牧師富有挑戰性的信息下決志走上傳道之路;決志人數從七個、六十個、八十個,最後增加到一百一十六個,佔全校學生三份一以上,著名的「學生立志佈道團」就是從這裡開始。[20]
路思義與他的同工由於曾經經歷過美國學生志願運動的人,於是開始謹慎起來,要看清這些奮興的表現是否出於人為的?「然而,人數持續上升,在沒有過度的狂熱,也沒有因為多人的決志而出現情緒的反應……。想要阻止這一切是不可能的,沒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釋這名單上不尋常的數字。……每個人有的只是一股無人可以打倒強烈意志,這股精神持續到禮拜天。」[21]可見丁立美牧師所推動的工作,乃出於聖靈的恩膏,無需激情而帶出了出奇的果效。
自此以後,他的足跡遍佈中國十八個省份,特別是在各大學之中,帶領了很多年青學子信主,並將這些大學生組織成不同的佈道隊,並結出了豐碩的果。滕近輝牧師曾這樣見證:「我在中學初信主時期,已對丁牧師的遺聞有深刻的印象。先父就是受其呼召而獻身的。」[22]1922年8月,各省基督徒代表約一百五十人共集廬山,正式成立中華基督教學生立志佈道團,他復任為幹事職。[23]後來為了推動華人教會自傳工作,遂「差派團員到雲南貴州一帶地方開荒佈道,稱為邊荒佈道團。這是中國教會歷史中最早的短宣運動。」[24]由於當時需要聘任一些老練而能吃苦的華人牧師參與這宣教的工作,丁牧「首膺其選,為期雖僅一年,而靈果豐碩,樹立華人自立教會之先聲。」[25]可見他對於福音事工乃身體力行,既努力推動異象,亦切實走上宣教之路。
推動「聯環祈禱運動」
丁立美像其他屬靈偉人一樣,對禱告非常注重,「據他自己說,與他通信或禱告相通,分居各省,年齡十歲至七十歲的都有,經記名可數的共二千零五人。這是何等大的一個禱告網!莫怪他有良好的靈性品德,工作持續大有能力。」[26]他在各地教會設立「聯環祈禱團」,不時寄發聯禱信件予各團友。
丁立美牧師自言聯禱的十大益處,細數如下[27]:
我與主更近,著實他是我的至親密友。
我的心靈復興,正如復興五穀。
公義、平安、喜樂,常常充滿了我的心,正如天上的光照我,使我得了意外的力量。
我念聖經時,真似天開了,我覺著我的心靈,與主相交。
我不論往會眾前,或個人前,講道時真覺著主的手扶助了我。
我的愛心日增一日,以至在世界沒有找不愛的人了。
我有跌倒,不論在人前,或私下一人時,不論大罪或小罪,立時良心自責,必須悔改認罪方得安息。
我可為主作工,不論立時見效,或者看不見果效,我信我的工作不是徒然的。
為人代禱,使我得了主內不少的朋友。我信主必保守這倘範圍,日增不已,直到全世界都成了我的朋友。
頂大的好處,不但我為人代禱,人也為我代禱。如今處在這樣代禱團體甚多的時代,大家得益不少。
就以上從聯禱所帶來的益處而言,我們實在需要在彼此代禱上多下苦工,因為對吾人的靈性與生命真的裨益甚大。
由於丁立美牧師善於禱告,很多人都渴望可以有幸列名於丁牧的祈禱冊之內;某次當美國紐約聖經學院的白牧師來到中國,在遇見丁牧師時,向他提出要求說:「丁牧師,我想起舍弟之名已在你的代禱冊中,我亦盼你將我的名列入冊中。」丁牧師從容對他說:「你的名早已在我冊中,編於一二九號。」[28]足見他對海內外肢體的關愛,不用你主動的提出,他也會在私禱中恆常的為你祈禱。他平常就有一個經常禱告的習慣,每天的生活均是活在與主的交通之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祈禱人;所以有人這樣的見證:他「有一種豐富之感力,此感力非學問,亦非口才,乃禱告之力。」[29]
這種祈禱的習慣,就是在他晚年臥病時仍絲毫未減,他特別準備了一本新的代禱冊;加上他以前巡迥各地所帶領立志歸主與奉獻的名字,差不多有三千人。每天早上四點多便起床,逐一提名禱告,在他人生最後的八個月裡,得知患上絕症之後,更加朝夕代禱;因為他知道「禱告是沒有時間、地位、學問、口才來限制的,它是完全自由的,所以我更加快樂,因為世上所最不出名的,竟成了天上最寶貝的榮耀者。」[30]就是這種認定與執著,使他終生樂此不疲的祈禱,因為他深知神視此為榮耀的事奉。
謝扶雅對丁牧的禱告推崇備致,「尤其是他有聲的祈禱,悠揚激盪,動人心絃,久久不已。此其宣教學獲得特殊訓練,為一般說教者所不能望其項背。」[31]他的祈禱,「詞句和聲音,真是美麗,『立美』名不虛傳。」[32]
三?總結
丁立美牧師是中國教會歷史上一位甚具屬靈風範的長者,可惜現今卻幾乎無人認識他的名字了;但願透過以上的分享,讓這位教會先賢的榜樣,再一次激發起這時代的後輩們。特別是他熱心於大學生的福音工作,並推動他們走上蒙召獻身之路,為神的國度興起一批新力軍與精英,今天我們的大學生佈道工作是值得高度的重視;此外,組織較具規模的立志佈道隊,對孕育年青人的福音心志亦有很大的幫助,過去我們教會的佈道隊就是培養出很多的肢體奉獻讀神學,今日更成了教會的同工。
至於丁牧師推動的「聯環祈禱運動」,這種美好的祈禱操練更是我們這個忙亂的世代的提醒。特別是他在代禱上的學習,以祈禱冊恆常的為人祈禱,並視之為上帝所重視的事奉,但願我們在教會中也成立聯環祈禱網,彼此守望與代禱;並經歷祈禱所帶來的果效,滿有聖靈的恩膏與能力過得勝的生活。
--謝成光
--------------------------------------------------------------------------------
[1]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5
[2]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頁108
[3]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7
[4]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89
[5]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89
[6]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7
[7]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0
[8]滕近輝:〈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牧蹤》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十月),頁1
[9]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7
[10]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頁109-110
[11]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6
[12]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頁109
[13]滕近輝:〈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牧蹤》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十月),頁1
[14]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9
[15]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6
[16]丁寶筠:〈代禱與聯禱〉(http://www.oc.org/big5_txt/bh0202.htm)
[17]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4
[18]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8
[19]B. A. Garside 著,彭海燕譯:《勇往直前--路思義的心靈比世界》(臺北:雅歌出版社,1999年),頁112
[20]魏外揚:〈迢迢中國路〉 (http://galilee.campus.org.tw/m05.html)
[21]B. A. Garside 著,彭海燕譯:《勇往直前--路思義的心靈比世界》(臺北:雅歌出版社,1999年),頁113
[22]滕近輝:〈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牧蹤》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十月),頁1
[23]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2
[24]滕近輝:〈華人教會歷史中的短宣運動〉,《國宣年刊》,第九期 (http://www.ifstms.org/ym9/1.html)
[25]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6
[26]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2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3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9 页)。
星期一, 九月 12, 2005
趙君影與抗戰時期大學生復興運動
趙君影與抗戰時期大學生復興運動
自1937年開始的中日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了難以言傳的慘痛,很多人失去了親人,並且要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大批難民被迫由沿海逃到中國的內陸以至西南西北之地;國民政府亦由南京遷至漢口,最後遷至重慶。至於當時各地的大學情況,它們不是遷到大後方就是停辦,較為著名的就是由不同院校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和西北聯大的成立,讓大學生能繼續有受教育的機會;至於教會的大學,則成立了由華西、金陵、金陵女大、齊魯醫學院及東吳大學生物系等組成的基督教聯合大學。
在苦難與戰爭的陰影之下,遠離家鄉的莘莘學子更需要福音的慰藉與信仰的支持,因此而做成了大學生的歸主運動與復興運動;趙君影牧師於這大時代乘時而起,帶領著這個復興運動的發展,影響著當時以至到日後的大學生福音事工的推動。
趙君影小傳
他於19O6年生於湖北省的漢川縣,六歲時母親病死,父親則是一個不思長進的吸毒者,他自小便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且非常的吃苦與貧窮:神在他的一生中有著不少的雕琢與磨練,以至預備他將來帶領一個偉大的福音復興運動,玆將其一生簡單介紹於下:
決心的歸依
年青時熱愛運動,在杭州之江大學四年間,為大學籃球校隊隊員,曾任隊長,讀至四年級時,僅差三個月就大學畢業,卻肺病復發,迫得要立時退學,回到蘇北養病。他在養病期間,由於得到一位女傳教士悉心的照顧,令早年喪母的他,也能有機會一嘗母愛的感受。1931年,他參加了淮陰教會的佈道會,當時邀得大佈道家許志文牧師及上海伯特利佈道團主領聚會:許牧師並不用甚麼高言大智去傳福音,他簡單直接的引用聖經,並且穿插著一些動人的故事,使與會者非常的感動,結果有不少人走到臺前悔改信主。趙君影雖然心受感動,但不願當眾決志,但他卻被許牧師指土:「人人都是罪人,即使受了大學教育,仍是罪人,應該悔改」,結果他就一面禱告,一面哭泣的走到臺前決志信主。
疾病的磨練
神將趙君影從充滿自信的情況下面給予人生的打擊及信心的學習,肺病在當時是看成絕症似的,他在完全絕望之下,迫得緊緊的依靠神,因此而靈性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他一生雖然沒有唸過神學,,但在患病期間,病床就是他的神學院。他在養病期間,閱讀了大批的屬靈書籍,而且很多都是英文的著作;他也很喜歡看托爾斯泰的作品,加上他個人豐富的聖經知識;結果漸漸蘊釀成他日後大學生工作中幾篇重要的講章:第一篇是〈神觀——我為什麼相信有神?〉,第二篇是〈我的人生觀〉,第三篇是〈我的宇宙觀〉,第四篇是〈我的倫理觀〉,這些信息帶領不少的學生信主。後來神使他在第三期的肺病中得到奇妙的醫治,經過了一段短時間的教學生涯後,他便一生走上了這條全時間事奉的道路。
絕對的降服
當趙君影在江蘇鎮江中學任教時,對一位到當地傳道的姊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她傳講對付罪惡的真理,令他很受感動,並為自己的罪而懊悔起來;最後這位名叫張性初的姊妹,後來竟然成了他的太太,在他事奉的道路上成了很大的幫助。他們結婚以後,便在揚州的內地會開始傳道的工作,他們是完全憑信心過生活,沒有固定的薪水,生活過得很清苦。某次,他的父親對他大發脾氣,要與他斷絕父子的關係,甚至要拿刀斬他,因他視傳道工作如同討飯的乞丐。趙君影非常痛苦的在神面前禱告:「我是一個討飯的傳道人,我枉費了人生,毫無志氣,連父親都養不活,我虛渡了人生嗎?甚麼比遵行你的旨意更高貴、更美好呢?」他就這樣仍然決心走上傳道之路。
事奉的艱難
有一次當他準備出外領會時,卻苦無路費,等到最後仍無著落,最後由妻子提出賣掉最深愛的結婚戒指。她發出了這樣的禱告:「戒指雖是我們結婚紀念品,但我曾說過,我愛主勝過一切。故現在將戒指的所有權,完全交托給你,戒指也不再在我心中,佔有任何地位,因為它已屬於你了。」當趙君影於翌日坐火車往領會的地方時,他在車上受到了聖靈的感動,眼淚不住的流下,寫出了一首今日仍感動著萬千信徒的詩歌,就是「主啊,我深愛你!」,其中一段的致詞是:「我眼流淚,我心破碎,主啊,我深愛你!或遭敵對,或遭誤會,主啊,我深愛你!」(歌詞可見於平安詩集269首)寫出他被主的愛所吸引而完全放下一切去事奉主。
鋼鐵就是這樣鍊成,趙君影從小坎坷成長路,以至肺病的磨練及生活的信心的學習與依靠,神就這樣訓練了他自己的工人。他在日後推動的大學生福音與復興的工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能夠排除萬難的完成這歷史時刻的任務。
趙君影與佈道十字軍
時代的需要
美國西雅圖的一些愛主的商人,在 Duncan McRoberts 所倡導的 Chinese Native Evangelical Crusade 中參與,趙君影將這詞直譯為「佈道十字軍」他們以經濟直接支持中國人自己做宣教的工作,這可以解決西方宣教士到中國宣教的很多困難,諸如語言上的障礙、生活上的適應及路費的支出;而當時的內地會與及其他的差會的工作方式,都是以外國宣教士去帶領教會,甚少起用中國信徒成為教會的領袖,這是大大不利於中國教會的自立與及福音工作的擴展屐。趙君影承擔了「佈道十字軍」的總幹事以後,卻受到很多的攻擊。一方面內地會的宣教士不能接受「華人自傳」這一嶄新的異象:另一方面很多人並不相信中國人有這樣行政及管錢的能力。但趙君影從小就養成了堅強的毅力與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猶如在籃球場上的比賽,事事必拼搏到底:加上他能言善辯,並具有美好的靈性,因此而能力排眾議,駁倒別人的批評;為日後的華人自傳與學生復興運動,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同工的預備
趙君影牧師為了順利開展大學生的工作,已邀請了于力工牧師與他同工。于牧師在年少的時候已甚得趙牧師的賞識,他早已被邀與趙牧師一同參與傳福音的事奉;及至趙君影被邀開展佈道十字軍的工作,他便立時與于牧師分享:「為了建立(貴州)富水路的教會,經過這一段帶領教會的經歷,主乃是要我們接受進入另一個事奉,另外一個異象。一方面是解決我們(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要進入一個新的事奉、新的託付,盼望你能和我們同工,你是我第一個透露這一新託付新異象的人。」結果年青的于力工牧師成了他以後工作的重要助手,並且協助他大力推動這個大學生的福音與復興運動,後來更一生追憶他展開不同的工作。
大學生復興運動的實況
由於當時的大學生多集中於大後方的幾個城市,所以工作上比較容易開展,如計志文牧師的巡迴佈道工作;內地會的一些宣教士則在不同的大學任教,建立校園團契;而趙君影牧師所負責的「佈道十字軍」也致力開展學生的福音工作;就這樣在不司的神的僕人與宣教組織帶領之下,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復興運動,玆將其實況記述於下:
全國第一屆大學生夏令會
1945年7月,基督徒十字軍改組為中華傳道會。趙君影運用外國的捐款召開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團契夏令會,地點在重慶南山的靈修學院。[10]當時報名的有41間大學的團契代表共153人,由於抗戰時期的交通不便,由西北大學前來參加的滕近輝要花七天時間才到:由廣西而來的參加者更步行了43天的路程,由此可看出聖靈親自在作工,[11]竟然感動人如此不辭勞苦的參加聚會。
當時主要的信息是由趙君影主講。賈玉銘牧師負責查經,何賡思負貴專題,特約的講員有張治中、朱經農、張靜學、江守道、尹全先夫婦等政經界名人。第一晚的開幕禮由趙牧師主講,除證道外並闡明了大會的意義。當晚整個南山禮堂都坐滿了人,除了大學生與神學生外,另外也來了很多人,參加者約有600人之多。
據于力工牧師的回憶:「大會中我也領禱告,那種如火如荼的同聲開口禱告,有如山東大復興時的宋尚節,計志文奮興會中的禱告,認罪流淚的禱告。」[12]滕近輝牧師是當時的與會者,他提到「會上聖靈大大工作,我得到了復興,再一次將自己獻給主,一生事奉祂。當時有十六位學生奉獻,其中有陳終道牧師。」[13]其他帶職奉獻的人也很多,將整個聚會帶入到屬靈的高峰。復興之火其後不斷的燃燒起來,全時間奉獻及蒙召的學生很多,靈修院是他們受造就的地方,這些高質素的奉獻者,為日後的中國教會帶來了新的盼望與動力。於夏令會結束前夕,在七月十二日成立了「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的組織,趙君影牧師被選為總幹事。
隨著對日抗戰的勝利,大學生的福音工作得著很大的發展,據估計至1951年止,共帶領了近兩萬多的學生信主。這段時期「學聯」的全職幹事,一般都維持在卅多人的狀況,陸續參與的則約有四十多人,其中國人與洋人各半,洋人則以「內地會」的同工為主,包括孔保羅、賴恩融及任職副總幹事的艾得理。[14]一九四六年一月「內地會」將艾得理牧師借給「學聯」,由於當時急需人手,他便由倫敦搭大型水上飛機,飛往重慶,家人則乘輛船來華,甫抵重慶便參加了一個冬令會的禱告會,當時「聚會人數極眾,會場充滿禱告、認罪、以神為樂的氣氛。學生們聚在一起,每個人自由開口,彼此代求。」[15]可見當時學生靈性的火熱,這個冬令會後使華西各大學的基督徒團契人數與日俱增。
全國第二屆大學生夏令會
1947年7月舉行的第二屆夏令會,地點是位於南京中山崚附近的國軍烈士遺族學校,這是最後一次的全國性聚會,但它的影響卻是至深且遠的。中國從沒有這麼多來自各地的基督徒學生聚在一起聚會過,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聚會,是準備將來火般的試煉而設的。大會主席由仍是學生的焦源濂擔任,講員包括趙君影、賈玉銘及楊紹唐等人,會中更有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到訪鼓勵。
當時的聚會情況是這樣的,「清晨的禱告會……真的是復興的禱告,接下來的講道,明顯看見聖靈在人心的工作。林道亮牧師主領早餐後的一小時查經,後幾天的時間由蓄著一小撮白色鬍子,精力十足的賈老牧師擔任。他講道喜用大圖表,且不時唱起詩歌來。竭力要領學生進入靠基督得勝的生活中。」[16]至於趙君影牧師所主講的羅馬書,對當時的學生特別有意思,「因為曾提到當時政治情勢與基督徒的信仰,特別著重在基督徒應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甘願為主的名和榮耀受逼迫。」[17]賴恩融對這個夏令會有這樣的記述:「那真是一次令人難忘的聚會,上千位中國各地的學生蜂擁而至,有從海路來的,有搭飛機來的,也有坐火車的……在那值得懷念的數天之中,有三百位青年男女不管前途如何,也不管將來有甚麼困難和危險,均熱切地表示願意奉獻他們的一生為主做活的見證。」[18]由於聚會實在非常的蒙恩,在最後一晚的聚會中,楊紹唐牧師主領的聖餐聚會作為高潮的結束,但學生們卻爭著作見證,在短短的時間之內,竟有八十人見證神對他們的愛,直至深夜聚會才結束。
趙君影的復興神學
要了解這次大學征復興運動背後的神學理念,我們大可從趙君影的成長過程去分析。趙君影本人曾說過:「我在當時所作的學生工作,在教義上是與賈玉銘一條路線,工作上是與王明道相呼應的,在奮興的事工上是宋尚節式的,現在回想起來,抗戰期間大學生的復興工作在基層上的教義都是基要派的,也就是賈玉銘所教授的。」[19]
于力工牧師曾評論到趙君影所領導的大學生復興運動,是以「加爾文信仰為重,用的卻是衛斯理約翰派的方法……故要再重生再悔過,這也是說,人需要經過關頭經驗 (Crisis Experience) 才能成聖,才能完全不犯罪,過得聖生活,不致再從罪中墮落。」[20]可見趙君影的神學觀念,簡單而言就是植根於加爾文主義,然而也強調約翰衛斯理的成聖觀,因此在他的講道中經常要求會眾悔改認罪,追求成聖。
在當時國共兩黨的鬥爭之下,極力進行學生的工作,就是學生團契也遭到滲透。趙君影為了避免政治鬥爭,堅持屬靈的工作,使親共的學生難以滲入團契,他們相信靈性與事奉的火熱是不易長期偽裝的,有團契在新同工上任時,先來個三小時的禱告會。「可見當時學生團契,堅持要堅穩的福音信仰才可以當團契領袖的重要。」[21]
大學生復興運動的影響
邊疆佈道工作的拓展
當時不少的大學生信主及靈性得著復興,他們中間自然興起了邊疆宣教的工作,其中比較為人熟悉的?就是《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的作者邊雲波先生,他從1948年開始在雲貴一帶參與宣教工作,但到1953年便離開。而很多真正的無名傳道者,卻是甘於寂寂佺聞,甚至長埋白骨於邊疆荒蕪之地。當時參與宣教的主要力量是中華傳道會、西北靈工團及中華基督徒佈道會;例如西北靈工團的創辦人張谷泉曾帶領過百的信徒,包括一些齊魯大學的學生,從蘭州、武威等地輾轉定居於哈密,結成一個群體,開展佈道工作。[22]
興起受苦心志的勇士
趙君影於1948年11月,為免受到政治的鬥爭而前往香港,這對當時的學生團契的影響不少,但學生們也都預備好自己去面對一個活在無神政權下的信仰生活。1950年8月「學聯」副總幹事艾得理亦被驅離中國。這些年青的大學生開始面對嚴峻的考驗,紛紛被抓與批鬥,他們中間有人為此而殉道,也有人軟弱跌倒,但其中卻有不少持守純正,在艱難過後仍然為主作見證,領人歸主。艾得理牧師的一段話,更可以為當時的大學主復興工作留下最好的評語:「五十年代中國基督徒學生的見證,無疑為七十年代家庭教會注入新的活力,掛名的基督徒無可奈何地妥協之後,信徒之間的團契就靠年青人去維持:各大學團契組織雖然被瓦解,昔日的基督徒學生及他們的子女,卻成為真正教會的一部份,這教會繼續在黑暗中發光。」[23]
推動以後的大學生福音工作
當我們回顧這次大學生復興運動,卻發現對今日港、臺、東南亞以至大陸教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艾得理被迫離開中國後,他致力於推動不同地區的學生福音工作,香港的「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與臺灣的「校園福音團契」,原則上承接了這次大學生復興運動的異象,當年許多學生時代的全時間奉獻者,日後成為推動學生福音工作的領袖;例如滕近輝牧師在英國完成神學訓練後,在香港也參與了很多的學生工作,並到世界各地主領大學生的聚會。甚至中國大陸的美加留學生,於公元二千年舉辦了一個跨世紀的福音聚會,當年的復興運動中的領袖與參加者竟然濟濟一堂,重聚於美國的芝加哥,如于力工牧師、滕近輝牧師、焦源濂牧師及邊雲波先生等,仍致力於推動中國留學生的福音工作。
結語
大學生與知識份子的福音復興工作非常重要,昔日保羅在「推喇奴學房,與人天天的辯論,這樣有兩件之久。」(徒18:9)當時的推喇奴大學很著名,亞西亞一帶的學生均到此上課,保羅特別用兩年的時間,是他的短宣行程中逗留最長時間的一次,他於此地與學生談道,可見他對學生的重視。當我們認識過昔日抗戰期間的大學生復興工作以後,了解到這次復興運動對日後所產生的影響,但願我們今日的學生的工作,亦如昔日般的蒙主祝福,亦重視與建立這一群具有無限潛質的年青人。
--------------------------------------------------------------------------------
[10]梁家麟:《他們是為了信仰》,(香港:建道神學院,2001),頁6
[11]于力工:《夜盡天明》,(臺北:橄欖基金會,1998),頁275
[12]于力工:《夜盡天明》,(臺北:橄欖基金會,1998),頁276
[13]滕近輝:〈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大使命季刊》第廿五期(一九九九年十一月),頁1。
[14]劉智欽:〈學聯知多少──學生聯合會的福音事工〉,轉http://www.cef.org.tw:50003/public/Galilee/m12.html
[15]安達姬著,黃從真譯:《艾得理傳--全力以赴的一生》,(臺北:校園書房,1995),頁120
[16]安達姬著,黃從真譯:《艾得理傳--全力以赴的一生》,(臺北:校園書房,1995),頁129
[17]安達姬著,黃從真譯:《艾得理傳--全力以赴的一生》,(臺北:校園書房,1995),頁131
[18]賴恩融:《中國教會三巨人》,(臺北:橄欖基金會,1992),頁17
[19]劉智欽:〈學聯知多少──學生聯合會的福音事工〉
[20]于力工:《夜盡天明》,(臺北:橄欖基金會,1998),頁290
[21]劉智欽:〈學聯知多少──學生聯合會的福音事工〉
[22]梁家麟:《他們是為了信仰》,(香港:建道神學院,2001),頁22
[23]安達姬著,黃從真譯:《艾得理傳--全力以赴的一生》,(臺北:校園書房,1995),頁131
--謝成光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宋尚節與伯特利佈道團
宋尚節與伯特利佈道團
一.奮興佈道家宋尚節
記得十幾年前在廈門鼓浪嶼的一次經歷,我與幾位弟兄姊妹在偶然的機會下採訪了一個信徒家庭,當我們彼此交通問安後,便問這對老夫婦是甚麼時候信主,那位老太太突然正襟危座、很神氣的說:「我是宋博士那時候信主的。」這是我第一次直接聽到宋尚節博士的事績,以前都是道聽途說,今天卻見至他當年佈道的果子仍存。及至我神學畢業以後,走訪星馬一帶的教會及訪尋一些教會歷史的時候,竟然仍聽聞不少的教會是在宋尚節博士佈道時所建立的,甚至當年所建立的佈道團,今日仍如往昔的熱心佈道。我希奇宋尚節其人已死,但作工卻仍然存留至今,他在過去的佈道與事奉中有甚麼特別之處呢?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去認識他的生平與經歷,藉以了解神的工人是如何被建立與開展工作。
童年信仰的陶造
宋尚節出生於1901年9月27日,是福建莆田人,父親宋學連牧師是一住窮傳道,月薪只有五、六元。宋尚節自少已協助父親事奉,人稱之為小牧師;由於主日學老師教導有方,使他獲益良多,後來他「講道用來喻解真理的故事,很多是採取當年在主日學校所聽到的。」原來主日學老師對一個小孩子可以有這麼大的影響。
此外,他在九歲時親自目睹興化空前未有的大復興會,講員就是他的主日學老師林鴻萬牧師,他的講題是「棷欖山下客西馬尼園的耶穌」,與會人數多達五千多人,不少人在聚會中流淚悔改,公開認罪;就是小孩子們亦交出了偷回來的皮球共達五、六百個。這個童年所經歷的復興,對他一生構成重大的影響:他經常渴望五旬節的聖靈繼櫝工作,使他日後能在所主領的聚會和事工上,再次經歷聖靈的能力,正如1909年興化的奮興會一樣。歷史也見證他這個心願在日後真的得到實現。
至於宋尚節的性格,童年時已見很激烈暴躁。他在個人的日記中,曾表示自己的「離奇古怪」性格,乃是來自父親的遺傳;有次他大發脾氣,將湯潑在哥哥臉上,父親要痛打他,他竟威脅要跳井而死;另一次與父發生爭執,他竟用頭向一口大水缸撞去,弄得缸破水流,他的頭部卻沒有受傷。這種激烈主觀的性格,日後卻被神轉化成為熱心傳道、講道時的全情投入的重要動力,使他的奮興佈道大有果效。
赴美留學的磨練
他於1920年4月20日到達美國俄亥俄州威斯理大學唸書,由於家境貧困,需要他自供自給的學習,故此他非常刻苦的兼職幫補學費。他自言「曾做過農工兩星期、電機工一夏、刈草工一夏、屋工一夏、綆工一夏,此外雜工數十種。」宋尚節在求學期間這樣艱苦的工作,對他日後的簡樸生活與堅毅精神有很大的幫助。
他為了急於賺取學費,怎樣辛苦的工作也在所不惜;有一次在鐵廠做工之時,由於工作太艱苦,忽然覺得神志不稱,發起高燒,不久臀部生了一個很大的痔瘡,醫生診斷非動手術不可。但由於是初到美國,根本沒錢治病,也沒有弟兄元姊妹的幫助,結果動了手術之後,未及治癒他已迫得忍痛出院,醫生則斷定這病將永遠伴隨他的一生。以後每當宋尚節工作過勞,心靈不安時,這個痔病便會發作,有如一刀刀的向他刺去:後來這病更發展成嚴重痔痛,每在他講完奮興佈道會後,便滲出血水與膿,弄髒了他的衣服,使他付上了很大的體力。很多年之後,他也是死在這個不治之症之下的。
宋尚節可說是聰明過人,他於1923年6月以三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在三百多位畢業生中,一共有十七位取得最優等的成績,而男生共有四位,他就是其中之一。由於他得到獎章及理化系獎金,因此美國各報的記者都來採訪,報導他的刻苦學習與優異成績。其後,他於1924年6月以一年的時間,在俄亥俄州大學完成了碩士課程;然後再花不足兩年的時間,再完成了博士學位的課程。他曾留校任教半年,北平協和醫學院則擬聘他回國任教化學課,美好而燦爛的人生正展現於眼前。
某天,一位名叫Wilker Fowler的牧師突然來探望他,對他說:「你並不像一個科學家,確實像個傳道人。」這句話重新喚起了他留學美國的原來心志,結果,他進到紐約的協和神學院研究神學,並期望於一年內完成三年的課程,但他在這所神學院中,令他大失所望,因為有很多新派神學約教導,使他的信仰漸漸熔化於社會福音的熔爐裡,並反而時常攻擊熱心禱告的信徒:更有甚者,有時他會關了門,在自己的屋子裡打拱靜坐,默誦佛經,克身修心,認為各教都是殊途同歸。1926年12月的一個晚上,當他跪著禱告時,聖靈對他說:「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林前1:19)神光照了他,人的學問才幹算不了甚麼?過不多久,他迫切流淚禱告,感受到耶穌的實血洗淨了他一切的罪,並對他說:「小子,你的罪赦了。」「你要改名為約翰,作我的先鋒;以後為主宣揚天國近了,主必快來的信息。」
自此以後,他逢人便分享他的得救蒙召經歷,流淚勸人接近耶穌;並指出一些傳道人及牧師的罪,勸他們和他一同跪下禱告;並且,他時而立高歌讚美,時而流淚低吟:由於他有這些偏激的表現,神學梡當局就斷定他患了精神病,把他送進精神病院去。在精神病院的一百九十三天裡,他把大部份時間都花在聖經研讀之中,以四十種不同的方法,讀完聖經四十遍。後來,他的好友Dr. Rollin Walker接地離開精神病院;並於1927年10月,他離美回國。對於這次進入精神病院的經歷,他個人亦體會到「是神給我創造良好的機會,讓我有許多時間讀聖經,我理當為此向神獻上感謝和讚美才對。這一百九十三天實在是我生命史上最寶貴的一頁。」
在大船即將進入上海之際,他毅然把所得的博士金鑰匙拋在海中,立志就是死也要在中國傳道,叫同胞們能夠得著這份寶貴的救恩。我們見到神悅納他的禱告與獻上,使他日後在中國教會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宋尚節博士被譽為中國教會空前最偉大的佈道家,並且他「對中國教會的貢獻與影響,的確是的無古人可與相比,而後亦無來者可資大擬。」
二?加入伯特利佈道團
佈道團的成立
伯特利環遊佈道團乃許志文牧師致力成立的。1920年至1930年為伯特利環遊佈道團的成立期,當時有鑑於教會遭遇內憂外患,外受反教之聲的衝擊;內又有經濟的困難,信徒生活沒有力量,整體的靈性實在需要大大的復興。佈道團就在此時成立,並期望在幾年之內將福音傳遍中國各省,更繼而將福音傳至遠東以至世界各地,使教會得到復興,靈魂得到拯救。「這是一種名符其實的對教會內部奮興、對教會以外佈道的運動。」
宋尚節的加入
在宋尚節博士未加入伯特利佈道團之前,計志文牧師與佈道團事工已經成績斐然,趙君影牧師在其傳記中也曾記述了當年許牧師主講佈道會時的盛況。及至宋尚節於1931年5月加入伯特利佈道團,他在個人事奉的路向上有極大轉變,得到佈道團的基礎和優越條件的配合,使其工作如魚得水;他的加入也使佈道團的事工達至巔峰時期,許志文牧師認為「宋博士充實佈道團的力量,佈道團給宋博士開了傳道的門。」
宋尚節與許志文、林景康、李道榮及聶子英等人組成五人佈道團,他們的恩賜各有不同,隊工配搭得很有特色,其中包括講員、傳譯、領唱和樂手,與會者聽得如痴如醉,非常的投入;此外,佈道團又注重禱告,開辦查經班,與及組織佈道隊。於短短的三年之間,在中國的佈這奮興史中再下了光輝的一頁。
傳福音的能力
宋尚節的佈道往住感人至深,使人痛哭認罪,真心的悔改,究竟他的能力從何而來呢?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追求聖潔
宋氏為人雖然脾氣暴烈、急躁及沒有禮貌,但他卻對自己要求極高。在其日記中經常提到怎樣的對付自己,在其講道中常叫人認罪悔改,而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真與敏銳的對付罪,例如他的太太提醒他,講道時不要對牧師有太多的批評,免得令他們難以在信徒面前立足。結果他在日記中真的自省:「只知一味的指責,解之剖之,……卻不會體貼別人的軟弱,不知用溫柔的愛來敷創裹傷,感之化之,治之癒之,無怪負痛者要起來反攻,極力反對,我深知自己還未得著主耶穌基督要我得到的。」他就是這樣追求聖潔的生活,對罪惡的敏銳與勇於悔改,所以他傳講信息時可以充滿能力。
學習謙卑
此外,由於他擁有化學博士的學位,在當時是非常罕有的,很多人是慕名去聽他講道的。他為了改正會眾的聽道心態,他特地穿上破舊的長衫、頭髮也不太打理,務求使會眾不被他的外在條件吸引來聽道;可見他是何等的謙卑,放下了個人的名譽地位,盼望將人完完全全的帶到基督面前。但這一身的裝束後來卻成了他的明顯特徵,也是後來不少的傳道者爭相學效的對象。
重視禱告
宋尚節其中一樣最被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對禱告的重視。他在佈道會中會要求信眾寫下名字,他會在晚上提名的為他們禱告,有時甚至禱告到半夜,在他的日記中往往記下了很多新萄的名字。他也曾說過:「傳道人不僅僅是傳道,而且要代禱;禱告比傳道更重要。」禱告就這樣成為了他傳道生涯中的能力之源。
充滿靈力
他曾說:「人需要被聖靈充滿,每天被聖靈充滿。永遠被聖靈充滿。」他對聖靈充滿有一妙喻:「傳道人未被聖靈充滿之前,只能抬人進天國,步步唯艱,亦抬不進;等彼被聖靈充滿後,有從主來無限能力,神自運汽車送人進天國。」此外,他也有方言禱告的經歷,在一次禱告會中,他「嘴唇卻發出另一種語言……愈禱告愈甜美,層出不窮。這是我有生以來一次奇妙的經歷。」他也有醫病趕鬼的能力,神蹟奇事經常隨著他。但這一切的表現,均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引領更多的人歸向主,所以縱使宋博士擁有如斯的能力,他也從不高舉出來的。
迫切傳道
他具有施洗約翰的先鋒心志,不畏艱辛,排除萬難的傳道精神。他講道時可以完全的忘我,不顧自己的痔瘡病患,有時講至流血流膿也在所不惜;他講道時用盡不同的方法,務求與會者明白過來,所以講道中充滿實物的教材,與及極其精彩的表達,便會眾感受殊深:他愛人靈魂的心更極為熱切,怕人失去這救恩的福分,其次聚會時有兩人中途離坐,他竟走到台下留住二人,可見他傳福音是何等的火熱。
其信息的震撼
我們嘗試將宋尚節其中一篇著名的佈道講章,在這裡引錄給大家參看;此外,也讓各位透過當時史祈生牧師親身的經歷去看看當時佈道會中的能力,引述如下:
宋尚節著名的講章「打開棺材」
「十一月十五日神指示一篇『打開棺材』的新講題,拉撒路未死之前,有生命在身上,微生物不敢侵犯。等失去生命後,魔鬼蜂擁而來,全身發臭氣。口發臭--罵人,抽煙,說謊話。目發臭--怒目,淫目,穢目,偷目。腹流臭水,滿腹陰毒,謀害人以致腹脹。手足都發臭,雖至親者,不敢近之。此人只宜關在墳墓裡。主耶穌愛拉撒路的心何等懇切!人的信心太小,疑惑乃是阻攔。人得重生的絆腳石,是永禁錮人在墳墓內的大石頭。『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約11:4O)主叫他出來,那死的拉撒路就出來了,得到新生命。靈一患病,無人能醫治之。人的靈因為犯罪而死,每怕罪暴露,放以墳墓掩蔽之已四天矣!馬利亞失望之極,認為耶穌來晚了,馬大只寄託希望於末日。主愛的靈,嘆人心太頑固而哭,主要把令人疑怕的石頭挪開,承認自己一切的罪,真信者必認罪。」
史祈生牧師歸主記
「就存這一天,神也施憐憫的手,從高天抓住了這個頑便無知的小子。祈生回憶那天擠坐在二哥三姐之間,動彈不得,然而裡面還是不服氣,心猿意馬地在想開溜的妙計。他根本沒有心思去聽宋博士講甚麼聖經,講甚麼道,忽然宋博士指著他說:「拉撒路出來!你死了,臭了,用布綁住了!主耶穌吩咐你出來!出來!趕快從墳墓裡出來!」祈生馬上覺得自己在一道強烈的光照下,看見自己的污穢、罪惡,心底的黑暗,真是像死人那樣臭味難當,毫無是處。是的,他就是拉撒路,那死了四天,已經臭了、爛了,沒有用的拉撒路。他開始流淚痛哭,跟著眾人擁擁擠擠地擠到台前去認罪悔改。」
宋尚節的離開
宋尚節於1933年底結束與伯特利怖道團的合作,其中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在這三年多的合作中,他們的足跡踏遍全國133個大城市,聚會達三千多次,信主和堅信者超過五萬人。伯特利佈道團帶來的成就是無可置疑的,它帶給教會內部真正的更新和事奉的熱情。信徒生命徹底的改變,他們互相認罪,組織祈禱會,每日為教會和未信者祈禱:又廣開研經班,使信徒對真理的認識加深。
教會內部的復興,帶來大使命的拓展和承擔,不同階層、年齡的人普遍受到感動,「殺人無數的盜匪、貪贓枉法的官吏、作威作福的士兵、無政府主義的學生、不忠不義的僕婢、共產主義者、多妻妾者、儒士學者、精明現實的商賈、人力車夫、乞丐、老幼男女、城市農村的人都同受感動,悔罪離惡,並向人求寬恕,以行動作出補償。」
許志文牧師返回上海後另組「兩廣佈道會」,伯特利佈道團在充滿佈道果效的情況下解散,殊為可惜;宋尚節則繼續其個人的奮興佈道工作。
三.開展獨立的工作
1934年宋氏獨立工作,他曾經向神祈求引證,並發出了這樣的禱告。「主!你若用我個人作自由佈道,給我兩個憑據:(一)在一個月內開五省傳道之門;(二)賜我八百元旅費。」結果神真的為他打開了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及浙江五省傳道之門,並為他預備了充足的旅費,神真的引證了他要開展獨立的傳道工作:他更為以後的佈道事工禱告,求神使他在一年內帶領十萬人歸主,神從此為他打開了傳道之門。
他不單開始在全國各地巡迴佈道,並於1935年開始往東南亞各地,他的足跡遍至菲律賓、臺灣、星加坡、泰國、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各地,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復興,他傳道所帶來的果效至今仍存。後來他因患痔瘺而至內部出血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須進到北平醫院治療:在印尼幾次講道還須坐著,而最後一次則躺在吊床上講。他最後的歲月是在北平的香山渡過:王明道先生經常的探望與照顧,並勸勉他如何的待人接物,他因此而一改以往剛烈的性格;他最後於1944年息勞歸主,其墓碑寫上「耶穌基督的僕人宋尚節安息之所」,一代佈道家長埋於紅葉片片的香山之中,但作工的果效卻仍然隨著他,激勵著今天的萬千信徒。
四.結語
宋尚節的佈道工作前後共開展了十五年,逝世時年僅四十三歲,為福音耗盡了他的生命。西方的傳記作家讚譽他為「中國空前最偉大的佈道家」,亦有中國教會歷史學家評論:「宋尚節博士的一生對中國基督教會的貢獻與影響,的確可算是前無古人可與相作,而後亦無來者可資比擬。」他在佈道工作上的確結出了非常豐盛的果子:但從其傳福音所帶動的影響而言,亦對中國教會造成了不少的復興。因為他足跡所到之處,除了舉辦大型的佈道會外,他更會組織不同的福音隊,與及開辦查經會、注重栽培的工作,這樣便燃起信徒的福音心志及屬靈生命得到建立,使復興之火在他離開之復仍能燃點起來,宋氏作工的果效對當代以至今天的教會仍然帶來不少的推動力,也成為華人教會所追求與學習的屬靈榜樣。--謝成光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九月 09, 2005
柯理培與山東大復興
山東大復興以及發生於1927-1937年之間的全國各地的復興,有被統稱為中國教會的大復興;今天我們特別將重點放在山東大復興這個典型上,藉以認識昔日中國教會這份寶貴的屬靈遺產。當面對著今日香港教會嚴重的信徒流失,參與主日崇拜的人數日漸減少,與及教會正在轉型的時刻,傳道同工為此而大傷腦筋之際:或許山東大復興可以成為我們教會反省與奮進的動力。
—?柯理培小傳 (Rev. Charles L. Culpepper Sr., 1895-1965)
踏上中國的宣教路
柯理培牧師於1895年出生於美國德州一個小鎮的大家庭裡,在廿一個孩子中排行十九。他出生時父親已經六十八歲,對他格外寵愛。他的父親於19O2年去世,家庭生計從此非常艱難,使他飽嚐人情冷暖及人間的痛苦。他最後在萬難中完成了大學以及神學的教育,這段早期的人生經歷,對他日後的生活影響很大。
1923年柯牧師夫婦帶著三歲的兒子,從舊金山搭船到中國適逢日本發生大地震,無法在橫濱靠岸,只見海面浮屍漂流,岸上房屋燃燒,十分駭人。他們於九月十九日到達上海,隨即轉往山東赴任。他主要的工作以掖縣為中心,展開了艱苦的鄉村佈道工作。1927年後轉往黃縣服事,並且從1930年起擔任華北浸信會神學院的院長,直到1941年底遭日軍拘禁為止。
經歷山東的大復興
山東的教會於30年代經歷了一次大復興,而柯牧師正是這次屬靈運動的參與者、觀察者與記錄者。[1]孟教士在她的著作《中國大復興》一書中,以不記名的方式論及柯理培牧師及其當時的同工群:
「1929年秋天,我再度出發前去拜訪幾位前些年在煙台相處甚歡的美國浸信會宣教士。他們是一群腳踏實地、訓練精良、虔誠愛主、熱心誠懇的宣教士,為中國教會的復興已禱告多年,我覺得好像是來到一片結實累累的禾田裡,眼前所要做的就是下田收割。」[2]
這次大復興帶來了美好的效果,對柯牧師日後的事奉有很大幫助。例如黃縣的神學院?學生由原來的四名增到一百五十人以上;六百名中學女生全部決志歸主,一千名男學生中也有九百人決志:一間以前只有二十人的小教會,在十天的佈道會,約有一百人歸主;另一間教會,一次就有203人接受浸禮;而且,整個復興運動中有很多神蹟奇事發生。
致力推動神學教育
他在1942年遭受日軍拘禁八個月後返回美國,並趁機完成他的神學博士學位。戰後,他在上海籌設另一所浸信會的神學院,校舍己經落成,可惜因為政局轉變,只得放棄。1952年柯牧師到了臺灣,仍然以推動神學教育為首要任務,台灣浸信會神學院就在同年成立,以他為院長。他的同工郭文生牧師(Winston Crawley),與柯牧師相交頗長的時間,也是神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對柯理培牧師曾有這樣的評論:
「我發現柯牧師擁有不平凡的屬靈特質,與他同工的宣教士和臺灣浸信會都非常推崇他……柯理培牧師是臺灣浸信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浸信會來臺開拓工作不久後,於1952年5月抵臺,將他的生命擺在這裡,並致力教會增長達十三年。而創建臺灣浸信會神學院的貢獻,更是意義深遠。」[3]
1965年柯牧師年滿七十歲,他依差會規定退休,結束了在華四十年的宣教生涯。他的兒子柯少培牧師也在臺灣浸信會神學院服事多年,忠心事主,頗有乃父之風。
二?復興序幕的掀起
掀起這次大復興的序曲,乃是柯理培牧師的妻子因患上嚴重的眼疾,當時的孟教士(Miss Marie Monsen)要求為他妻子的病患禱告。柯牧師為此而非常的顧慮,因為浸信會向來沒有為病人禱告的習慣。
「第二天早晨,大約二十人來我家一同禱告,我們感到好似電波流通全身,我預感神準備我們認識從未知道的事。再禱告了數小時,我們全體靈裡好像與主在晚餐桌上一般親密。忽然藕蓮(柯牧師的妻子)取下她的眼鏡,放在火爐架上,隨之照雅各書的教導,我用油抹她。我們又脆著繼續禱告,這期間神好像親自進入房內,每一個人出聲禱告,我們感到天堂降臨人間。神的榮耀充滿了我們的靈魂。」[4]
經過這次的禱告後,柯牧師妻子的眼疾竟然完全治癒,以後不再復發,神真的聽他們的禱告。
三?復興的蔓延
憂傷痛悔的認罪
這次大復興的特別之處,就是當人親近神的時候,自然便敏銳的去認罪。有人為童年時偷了的兩角五分錢而經歷激烈的心靈鬥爭?最後以行動去得勝。另有一位教師,向主承認六十多條罪,領了十八個學生為全校禱告,都被聖靈充滿,後來被選為佈道團團長。[5]又有人因鄰人借錢不還,私自宰了對方的雞吃,而作為那債的抵償,但聖靈卻感動她要承認不問自取的過失,最後更引領了那鄰人信主。每當人在聚會中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不配,神就在聚會中動工,人便開始認識自己的罪,並彼此認罪。
神蹟奇事的伴隨
當時有不少神蹟奇事發生,令人不得不讚嘆神的作為。一位弟兄的太太癱瘓了十八年之久,得到了神的醫治,結果他辭去了教師的職務,而努力為主傳福音:宋尚節博士在其日記中也有提及此事。[6]另外,一位已死婦人已穿上壽衣準備出殯,並已預備舉行喪禮;突然一位初信的婦人為她禱告,那死了的婦人竟然就此復活了,結果她的全家及村裡一大群人都得了拯救。
攻破敵人的計謀
當時有不少人的滲透入學校之中,有組織性地在學校進行工作。某次,一個學生非常痛苦的躺在教室的板凳下,要求柯牧師見他,並述說他是如何的反對基督教,如何在聚會中與神的救恩對抗。但當他開始站起來準備與發難的時候,忽然被一股力量擊倒,使他知道這是出於神的,也因此而認識基督教是真實的。
另外,一位年青人在聚會中痛苦的認罪,原來他內心有一股的仇恨,要殺死那些基督徒學生與及柯牧師;當他認罪之後,整個人便完全的癱瘓下來,最後就接納耶穌基督而重生得救。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柯牧師才發覺「潛伏在學校的間諜,包括這兩個孩子在內,有八至十個人,大約一半在那次聚會得救了。另一半離開了學校,他們的間諜網全毀滅了。」[7]可見在面對仇敵的攻擊下,神的權能將其一一攻破。
聖靈充滿的彰額
當時長老會的領袖認為,這次教會的復興運動,「有時有些過份的表現,不過整個運動顯示了聖靈奇妙的權能。」[8]有一些護士在醫院裡得救,甚至有一些打掃的女工,被聖靈充滿,一面工作,一面唱詩讚美主,每天都有病人得救。有些信徒在教會作見證,會眾就哀哭、認罪,一直尋求聖靈的充滿,大復興好像火燄般傳遍到所有的鄉村。
四?復興的理念與反省
罪惡意識的提升
這是歷次復興運動的共同意識,一位宣教士指出:「教會體驗一種難以抗拒的罪感,這罪感是在一般中國人的心理是素不存在的。復興運動不僅在本國信徒心中將它顯明,並且增強他們對多種罪行的具體意識。」[9]面對聖潔榮耀的救主,人的罪惡自然被光照過來,你在個人的生活中有沒有敬畏神,遠離惡事呢?
強調重生的經歷
重生並不是把舊有的罪惡生命改變過來,因為這舊的生命是無法改變的;重生乃是獲得另一種新生命,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屬靈表現。所以盂教士喜歡見人便問:「你重生了沒有?」最令人希奇的,就是一些資深的宣教士也是在是次的復興運動中重生得救。今日我們有這重生的經歷嗎?你又有沒有經常這樣關心四周的弟兄姊妹呢?
追求成聖的操練
一個人重生之後,便隨之而強調靈命栽培的工作,因為重生只是基督徒人生的第一步,而成聖卻是一生追求的目標。要成聖首先要對付罪,要與基督同死同活,治死老我;然後落實聖經的道德標準,效法耶穌的生命表現。很多信徒只停留認識於神的恩典上,卻很少在成聖操練上多下苦工,你願意在成聖操練上多加追求嗎?
認識聖靈的工作
復興是聖靈偉大的作為,並非人力所能達至。新派人士對此課題過於緘默,靈恩派過於積極,保守派比較中肯。但聖靈的工作仍造成不少教會領袖的困擾,就是柯理培牧師自己也為復興運動中的一些靈恩表現而疑惑起來。正如聖經所言,「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3:7),人要經歷聖靈的工作,藉聖靈的能力帶來復興,要在生活中經歷神的作為與能力。
五.中國教會領袖湧現
在山東大復興以外,復興的現象也遍及河南、綏遠、山西及陝西等地的教會。從1920年代後期至193O年代的復興,西教士如孟教士及柯理培等人的貢獻固然是功不可沒,然而有關教會發展及持續的推動,卻落在中國本土一群教會領袖身上,包括許志文、宋尚節、王明道、倪析聲、賈玉銘、王載、王峙、陳崇桂、楊紹唐、趙世光等。
當細看這一群教會領袖的出生年份時,都不難發現他們同是於1900年左右出生,特別是常被華人教會所津津樂愛的,王明道(19O0)、宋尚節(1901)、倪析聲(1903)與楊紹唐(1900)等,神原來在中國教會蒙難之時,與庚子拳亂打擊之下,已經為教會預備了一群「餘種」;直到三十年代,這一群只有三十歲左右的年青人,己經漸漸成為教會新一代的領袖及中流砥柱。
這些教會領袖各有不同的風格和工作的重點,並不能一概而論,但卻可見到神會使用不同的人在的工作之中。他們均「持手保守的神學立場,接受聖經的權威,與新派神學大相徑庭。他們的信息生動有力,重視個人實際生活及道德問題,尤其強調認罪悔改、成聖追求、讀經禱告,卻甚少涉及政治社會。」[10]這群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信徒領袖,為日後華人教會保守派的傳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在當時的世代帶動了教會的復興。
六.對今日教會的啟發與激勵
各港教會經過了九七過渡之後,好像失去了警醒的能力及奮鬥的目標似的,聚會人數呈現下跌之勢,例如信徒名冊人數,由1994年的38萬人跌至1999年的33萬人;而崇拜出席人數1994來為194500人,1999年卻跌至180126人,共少了14374人。[11]今日的香港教會如何在困境中前進呢?
一次柯理培牧師與孟教士(Miss Marie Monsen)交通,她說:「一個大的復興將要來到,同時將要在華北教區開始。」「神過去所立的約,今年照樣會成就。」[12]她就是根據歷代志下十章十四節的內容而說:「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給他們的地。」就孟教士所提出聖經中復興的條件,今日我們的教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自卑」
山東大復興的背景正是中國政治動盪與教會靈性低沉的時期,當人認識自己的困境時,便懂得向神求出路。根樣于力工牧師對山東大復興的分享,[13]他提到這復興運動乃起源自一位楊毅成牧師,他由於事奉沒有力量,所以向一位牧者求教,這牧者給他的回答是:「認罪、禱告」,當他禁食三天,禱告認罪,向神自卑,真的被聖靈充滿,大有能力,帶領教會走向復興。今日教會的信徒與領袖需要這樣的自卑,真誠的反省檢討,存謙卑的心認罪悔改;我們見到歷次的復興均與認罪悔改有關,如古約翰時代的東北大復興亦如是。
「禱告」
香港信徒一向忽略禱告的屬靈操練,城市的物質生活令我們失去了與神親密的福氣。昔日的山東大復興很著重禱告,每次祈禱會都可持續兩三小時,很多教會充滿了禱告的方量,與會者並不感到疲倦或聚會太長,只熱烈參與其中;有時甚至舉行一連幾晚的長夜祈禱,不少人就是這樣種下了禱告的種子。[14]滕近輝牧師也曾作過見證說,北角宣道會的其中一個蒙福原因,就是他們每年都有安排一些通宵祈禱的聚會,並且參加的人也不少,神就是這樣慢慢的祝福他們的教會。今日教會欠缺了禱告的氣氛與能力,我們實在要重建與神密切的關係,多禱告多有能力,在祈禱上多下苦工,並多經歷主的真實。
「尋求主的面」
凡尋找的就尋見,只要我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我們。所謂尋求主的面,就是表示我們要尋求神的心意,在生活上要尊重與敬畏神,所作的一切是為了榮耀主及討主的喜悅。要學習如摩西的謙和,可以與神面對面,並且得見神的形象(民12:3,8);又如軟弱中的以利亞,神要用烈風、地震與火,逼使他從洞口去來站在神的面前,使他重新得力(王上19:11-18);可見只要我們尋求主的面,便能得見神及重新得力。此外,我們也要在神的話語上切切的尋求神,因為神的心意在聖經中已經顯明出來,越深入的認識神的話,便越容易行在神的旨意之中,教會便能走在神的旨意之中。
「離棄惡行」
我們既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因此便需要脫離罪惡的試探,靠主過得勝的生活:「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墮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啟2:5)當教會整體一同對付罪惡,人神之間再沒有什麼阻隔,便很容易得著神的祝福與同在。當時掀起山東大復興序幕的孟教士,她經常揭露出信徒以及教會領袖背後的罪惡,她所展現出如外科醫師般的技巧,[15]使人被聖靈催逼而公開的認罪,這成了當時的復興運動的一大特色。今日教會有這種責備罪惡與揭露罪惡的能力嗎?聖經教導我們「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箴8:3)「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箴16:6),你有這個離開惡行的決心嗎?
願意我們透過山東大復興的屬靈遺產,成為今日我們個人或是教會的祝福,使走在困乏之中的我們,可以重新得力,仗著聖靈的大能大力,成為主合用的器皿,並且努力建立神的教會,使榮耀歸與父神。
--謝成光
--------------------------------------------------------------------------------
[1]魏外揚:《居高臨下的理培堂》(http://www.insinia.com.tw/oversea_mag/8601-2/32.html)
[2]瑪麗?孟森,《中國大復興——1927-1937》,柯美玲譯,台北大光書房出版社,(1990年),頁77
[3]柯理培著、俞敬群譯:《山東大復興》,台灣提比哩亞出版社(1999年),頁9
[4]柯理培著、俞敬群譯:《山東大復興》,台灣提比哩亞出版社(1999年),頁17
[5]宋尚節:《靈歷集光》,香港恩雨出版部(1995年),頁134
[6]宋尚節:《靈歷集光》,香港恩雨出版部(1995年),頁105
[7]柯理培著、俞敬群譯:《山東大復興》,台灣提比哩亞出版社(1999年),頁65-66
[8]歐伊文著,司徒焯正編譯:《東亞教會大復興》,香港天道書樓(1981年),頁89
[9]林榮洪著:《中華神學五十年(1900-1945)》,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年),頁374
[10]林榮洪著:《中華神學五十年(1900-1945)》,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年),頁367
[11]胡志偉:〈一個都不能少--正視信徒流失問題〉《教新二千通訊》(2/1/2000)
[12]柯理培著、俞敬群譯:《山東大復興》,台灣提比哩亞出版社(1999年),頁25
[13]于力工著:《夜盡天明》,台北橄欖基金會出版部(1998年),頁34
[14]于力工著:《夜盡天明》,台北橄欖基金會出版部(1998年),頁36
[15]瑪麗?孟森,《中國大復興——1927-1937》,柯美玲譯,台北大光書房出版社,(1990年),頁9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2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九月 08, 2005
古約翰與東北大復興
古約翰與東北大復興
在中國教會歷史中,有光輝而動人的一頁,就是古約翰牧師在中國東北及華北各省所領導的復興運動。因為時間距今已近一百年,漸漸被人所淡忘;但由於這是中國教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與寶貴的屬靈遺產,所以讓我們重溫這一段歷史,將會得到不少的啟發與追求的動力。
古約翰小傳(1859-1934)
領受異象
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是於1859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畸省的一個農莊,家中共有十一個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七。其母親甚為重視子女的靈性追求,他五歲時已可朗誦詩篇,七歲時獲得聖經,十歲時開始慕道,並於十八歲時決志信主,且熱心傳揚福音。他從小便立志要做一個出色的律師或優秀的政治家,故此經常參加政治性集會,並常在屋後不遠的沼澤訓練自己的演說技巧。
在1877年的某一天,他聽到由臺灣回來的宣教士馬偕醫生的講道,令他非常難忘。馬偕博士說:「我曾用兩年的時間走遍加拿大各教會呼籲青年人到臺灣來幫助我,但總是徒勞無功,沒有人看見這異象,我只得孤身一人回去。不久,我的白骨將長埋於臺灣的山野,但令我傷心的是:沒有一個青年人回應這呼召來接我的棒。」後來古約翰記下了他在聚會中的感受:「我聽了這些話,使我羞愧萬狀,我恨不得有個洞讓我鑽去……我聽到主的聲音:『我可以差遣誰,誰肯為我們去呢。』我馬上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遺我。』」
以膝代步
他領受了到中國的異象後,在1878年便入讀諾克斯神學梡,由於他出身貧窮,所以受到同學的戲弄與嘲笑。但到畢業時卻贏得了同學的尊重,認同他到中國宣教的呼召,並奉獻金錢及為他禱告,他是第一位由同學支持到中國宣教的加拿大宣教士。
古氏於畢業後熱心於傳福音工作,貧民窟及監獄是他主要的工場。當加拿大內地會的主席亨利福斯特(Henry Frost)這樣描寫他:「這青年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他有天使的面貌,更具天使長的口才。」1877年10月他被按立為牧師,他的太大羅莎琳小姐(Florence Rosalind Bell-Smith),日後成為古約翰宣教生涯不可少的良伴與助手。有關他們的感情發展,是相當戲劇性的,在某一次特殊的機會下,羅莎琳小姐偷看了古約翰的聖經,見到內裡密密麻麻的讀經亮光與扎記,便立下芳心暗許的願望:「我要嫁給他。」結果在神的帶領下,他們後來真的結為夫婦。
1888年古氏夫婦被長老會差派往中國宣教,首先在上海登岸,然後往山東的煙台學習語言。翌年被派往河南北部之鄉村傳福音,內地會負責人戴德生牧師來信勉勵:「親愛的弟兄,如果你要到那一省工作,你必須以膝代步(Go Forward on your knees)。」這句說話日後成為河南北部宣教區的口號。的確,在開展困難的宣教工作時,必須在膝頭的工夫上多下苦工,古約翰也確實在祈禱上有很多奇妙約經歷;日後在其主領的奮興聚會,熾熱的祈禱與聖靈的火燄是復興的重要元素。
艱苦奮進
對一個外國宣教士而言,在河南的事奉是非常艱難。首先,由於天氣浩熱,他第一個小孩死於痢疾,這對他們夫婦是實在很大的打擊:終其宣教的生涯,十一個孩子中有一半在中國病死,但他仍矢志不移的愛中國人的靈魂。其次是語言學習的困難,有時他在講台講道,會眾會要求換人,因為完全聽不懂他說的話,令他非常灰心:但某天他突然得到了說這種方言的恩賜,在講道中能流暢的傳講,自此突破了這個障礙;他在兩個月後收到了一位同學寄來的信,原來就在他講道那天他們正在為他迫切禱告,在禱告中經歷了神的同在與平安。可見禱告對宣教工作何等的重要,也足證聖靈的相通與禱告的能力。
此外,由於民智未開,在民眾流傳很多對宣教士不行的謠言,說他們會賄買乞丐豎帶小孩,並挖他們的眼睛及心肝煉製仙丹。他為了打破這個困境,竟然想出了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自己的家庭開放讓人參觀,老百姓在好奇之下,竟然共有二萬五千人到訪。一方面打破了那些不利的傳言,讓人看清宣教士並沒有什麼惡行;另一方面則成就了一個上佳的傳福音機會,平均每日用八小時向人傳福音。
1900年的庚子拳亂,可算是宣教歷史上少有的大災難。在舉家逃亡的時候,他曾數度險死。神卻用其天真可愛的孩子,溶化了匪徒的鐵石心腸,得到拯救;甚至他被打到頭破血流,神竟感動未信主的老百姓為他止血,並送他安全離開。在這個大災難過去之後,他並沒有放棄宣教心志,仍然努力拯救靈魂。
靈火燃點
長老會的馬偕醫生於1907年邀請他同往韓國一行,在韓國的三週時間裡,他看見聖靈的大能,產生了很大的復興動力。結果他將復興的火把帶回中國的東北三省及其他地方,這便是日後著名的滿州大復興運動。由於差會要限制他於一處的事奉,他為了將福音更有效的傳遍中國,結果他毅然脫離了差會而憑信心仰望神的供應,走遍各地進行奮興佈道的工作;他並曾在基督將軍馮玉祥的軍隊中任軍牧,領了數以千計的士兵歸主。
他在1927年至1934年主要的事奉是集中在東北三省工作,期間亦常在中國各地主領奮興大會,聖靈大大使用了他。1930年,他的右眼因視網膜脫落而失明,在1933年左眼亦遭遇了同樣的命運而變得完全的失明,因此而完全終止了其傳道的生涯。這位宣教戰場上的老兵,作戰到無可能再戰下才退下火線;當他在火車站離開工場時,大批的中國信徒到車站送別,場面壯觀而感人,彼此都熱淚盈眶。他回加拿大以後,仍沒有喘息的機會,往往一週要講道六至八次,直到1934年他在熟睡中安然的離世。
綜觀古約翰的一生,讓我們看到個人的宣教異象對他的動力是何等的巨大,人生沒有異象與呼召,很容易便會混過;此外,他在戴德生的鼓勵之下,認定了在宣教工場上以膝代步(Go forward on your knees),特別是在開展艱難的工作時,更需要有這種屬靈的素質去面對。結果古氏在異象與禱告的帶動下,神真的藉著他興起了充滿聖靈能力的東北大復興,成為中國教會一份寶貴的屬靈遺產。
古約翰於1907年應長老會的馬偕牧師邀請,同往韓國了解當地教會的復興情況,並在那裡觀察了三個星期,親眼目睹了韓國教會的復興。當他從韓國回到中國後,便開始將復興的火種帶回東北(當時稱為滿州)以至全國各地。他指出韓國教會的復興,並不是倚靠勢力,也不是倚靠才龍,乃是倚靠聖靈的結果;他在聚會中傳講古舊十架的信息,神的話如同兩刃的利劍,刺透了聽眾的心靈。他的太太在憶述東北大復興的景象時說:「那些日子當中,當幾十人爭著禱告,並且好像每個人都在哭泣的時候,會中一次再一次的出現了一種非常平靜的感覺。當這些奇妙的『肅靜』出現時,沒有人講話、禱告或哭出聲來。神的同在是那樣的實在。」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認識這個復興運動的特色與表現。
復興的表現
認罪悔改
聖靈能夠在滿州教會毫無攔阻的運行,與教會領袖及信徒願意認罪悔改有密切的關係。古約翰往講道後,往住喜歡邀請會眾隨聖靈感動開口禱告,聖靈便在會眾中大大作工,不受阻擋,與會者熱烈的公開認罪。
其中有一個冷淡退後的醫生在聚會中說出深藏於內心的大罪,就是他有一位鄰居,是他的死對頭;在病重的時候找他診治,這醫生竟以毒藥將他毒死,卻沒有被人發覺:但在這次復興聚會中,聖靈卻催迫他公開的認罪。另有一個長老,他被聖靈驅使出來認罪,在會中大聲說:「我犯了姦淫的罪!我曾三次想把我的妻子毒死。」他並取出長老證撕成碎片,覺得自己不配作教會的領袖。我們可見在復興之火的引導下,人的罪惡並不能隱藏。
禱告能力
原來東北教會能夠開展復興的火燄,是與禱告有很重要的關係。當時遠在朝鮮的遼陽市,有三千位弟兄姊妹為東北教會禱告,結果引發出這一次復興運動,可見禱告對教會的復興有何等大的推動力。當古約翰在當地主領聚會時,一位宣教士曾對古約翰說:「這裡教會的領袖們,如果你不個別請他們,他們是不會起身禱告的。婦女們禱告更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古約翰卻沒有理會這個「忠告」,要求會眾放膽開聲禱告,會眾竟在神的引導下,打破了傳統的框框。
在聚會中祈禱的熱誠越來越強烈,如果不在前一個人說阿門之先就開始禱告,就沒有祈禱的機會。不少信徒感覺好像來到主的寶座前禱告,所以熱切的抓緊這個機會,在結束聚會之前儘量的祈禱與認罪。有時會眾禱告的聲音越來越大,合成了禱告的巨浪,然後又慢慢的靜下來,變成了啜泣之聲,地上滴滿了眼淚。
福音廣傳
那些被聖靈復興過來的信徒,靈命活潑起來,他們自動組成一支支的佈道隊,往各村落傳福音,不少的地方引發起深入的復興;本來對基督教毫無興趣的村民,卻圍聚起來傾聽這十架信息,很多人因此而信主。其中有一個惡名昭著的年青人,他常常與強盜為伍,他的家成了強盜的總部與分贓的地方;後來佈道隊到他的村莊傳福音,結果聖靈使他知罪而悔改,後來他更請求隨隊到處作見證,成為了佈道隊的新力軍,帶領了不少人信主。復興的靈火吹遍滿州教會。福音的大能顯明在許多不信與橫梗悖逆的人身上。
恩怨化解
1908年的東北大復興距離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不足十年的時間,不少信徒的家人均有被屠殺。所以他們有非常深刻的仇恨,準備為家人復仇,但大復興化解了他們的仇恨與恩怨,並公開的承認自己的罪來。
一個年青人在聚會中站起來說:「庚子年拳匪到我家裡來,殺害了我的父親,我覺得長大起來以後,一定要報仇。但是這幾天,聖靈便使我心中非常難過,不能吃,不能睡,什麼也不能作,我知道祂要我為了耶穌的緣故饒恕那些人。請為我禱告。」另有一個地方的基督徒,列出了一張復仇的黑名單,在聖靈掙扎之下,最後將該份黑名軍帶進臺前,當眾撕碎,踏在腳下。可見聖靈的能力何等的浩大,就是血海深仇也讓人願意放下,將恩怨化解過來。
復興理念與今日的反省
當時宣教士在中國的宣教工作,可以總結為兩個方向:一種是傳統的路線,強調個人得救、生命見證及出世思想,這一方面以內地會的戴德生為代表:另一種是開放的路線,重視人道主義、社會責任、推動改革,以個人得救達至社會重建的目標,這一方面以李提摩大為代表。中國教會就在這兩種宣教觀念的影響之下,展開了一連串的復興與佈道運動。古約翰是傳統路線的支持者,有關他帶領的東北以至華北一帶的復興運動,究竟對我們今日教會的復興有什麼啟發與反省呢?
昔日的復興運動今日也可以發生
聖經說:「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13:8),我們深信昔日五旬節的能力,今日也可以同樣彰顯。過往在中國教會所發生的復興運動,諸如東北大復興、山東大復興、宋尚節的佈道奮興、解放前的學生復興運動,與及香港教會五、六十年代的復興等。我們相信神的能力並不會受限制,在祂並沒有難成的事,也沒有轉動的影兒,只在於我們有沒有信心去支取神的能力;我們的教會昔日在神很大的祝福下,帶出了很美好的屬靈果效,現今走在調整與建立的階段,正需要大家同心為教會的復興獻上更多的禱告。
認罪悔改是復興的先決條件
信徒犯罪會使聖靈擔憂,人在聖靈的感動下便自然的回應神--離開罪惡親近主。因此在東北大復興以至歷次的復興運動中,我們均見到相同的方向,就是人會為自己的罪公開的承認與悔改,這憂傷痛悔的心主絕不輕看;在一片公開認罪及彼此認罪的悔改聲中,神真的施下很大的接納與安慰,讓人心靈輕省的走上復興之路,可見認罪悔改是復興的先決條件。今日我們在教會中有這樣的能力與勇氣帶領會眾認罪悔改?我們願意到付自己,遠離罪惡嗎?
禱告是我們重要的職事
正如戴德生對古約翰的宣教工作所作的勸勉:「以膝代步(Go forward on your knees)。」在宣教工場的事奉如同一場屬靈的爭戰,「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只有藉著禱告才能使工作開展。事實上,古約翰在祈禱上真的有很深刻的追求,在他帶領的奮興聚會中,他打破當時傳統的框框,要求會眾公開的禱告,在聖靈的引導下,往往帶來不能限止的禱告與認罪。今日教會的祈禱氣氛相當低落,公禱時住住有很長的靜默時間,並不熱烈;出席祈禱會的弟兄姊妹寥寥無幾,佔會眾的十分之一也沒有:至於我們自己,並沒有一個禱告親近主的習慣,很少與神有親密的接觸。讓我們在祈禱的職事上再一次振作起來,多禱告多有能力,以禱告邁步向前。
昔日山東大復興這一段寶貴的復興歷史,當我們了解之後,你能掌握箇中的屬靈動力,成為自己的學習與追求方向嗎?特別是在香港這物質主義、人慾橫流的社會下,更要以禱告親近主與敏於罪惡的態度去生活;此外,這個世代也使人失去喜樂,信徒在不正之風、社會壓力與及靈命虛弱下無奈的掙扎,深願這復興之火能使你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靠著我的靈(二)聖靈如何復興神的教會 - Jonathan Goforth古約翰著
第二章 預備期間
一九○一年秋,經過了義和團之亂,我們從恐怖的感覺裡恢復過來,再回到中國,這段期間,在我裡面逐漸有一種不滿意的感覺產生,就是不滿意自己工作的果效。在初期工作的那些年,我常常對自己表同情,認為在豐收之前必須經過一段播種的日子,所以就滿足於搖櫓甚苦,但無果子的光景,可是十三年過去了,豐收似乎比以前更遙不可及。我心裡卻明白,只要我有異象能看見主在這裡要做什麼,而且我有信心能跟得上去,主的事必會成就,主有話一直在我裡面迴響:「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
由於裡面的不安息和不滿足,我開始更深的研讀聖經,凡有關為了得著上面的能力如何付代價的聖經都成了我的生命和氣息。最叫我受激勵的是一九○四年和一九○五年間威爾斯的復興,很明顯的,復興不是一件歷史陳跡,逐漸的,我意識到我的手正在敲一個充滿了無限盼望的寶藏。
一九○五年尾在愛迪小冊裡有一段取之《芬尼的傳記和復興的信息》,我在印度的朋友寄了一本給我,這一段文字終於叫我裡面燃燒起來,在這期小冊有一段話如此說:「基督徒若是無意履行聖靈賜下豐收的律,而只單單為此禱告,就好像一個農夫不按著自然律耕種,只是成天禱告金穀豐收一樣。」我定意的對自己說:「如果芬尼是對的,那麼我必要尋找出這些屬靈復興的律,而且要不計代價的履行這些律。」
一九○六年初,我去參加一年一度在商縣所舉辦的福音佈道大會,這大會是配合當地的趕集而有的。有一位傳教士弟兄借給我一本芬尼傳記 ,對我而言,這一本書的價值是無法計數的,我們每天讀一段她的傳記,把書中所得的實際用在佈道會上。
在這一次聚會中,我第一次看見聖靈開始顯明祂在人心攪動,一天,我正在傳講提摩太前書二章一至七節,會中似乎許多人被感動,在我後面另一位傳道人說:「你看這些人受感動的情形正像五旬節時,人被彼得的道所感動的一樣。」就在當晚的聚會裡,我們租來的大廳被擠得水洩不通,那次聚會我講彼得前書二章廿四節:「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每個人的臉上都現出悔改之意,最後當我呼召時,眾人如同一人的站了起來,並且大聲喊著說:「我們要跟隨這位替我們受死的耶穌。」這時我正等著和我一同配搭弟兄來繼續聚會,回過頭去才發現十位同工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了,一動也不會動,終於我們留了一位帶領聚會,其他同工都進到小房間禱告。起初我們都在主面前覺得何等嚴肅,沒有人敢打破那樣的安靜,良久,一位傳道人終於說:「弟兄們,我們長久以來所禱告的那一位已經真真實實來到我們中間,讓我們切切的記得,若要保守祂的同在,我們都當謹慎的活在祂面前。」
到了一九○六年秋天,因為裡面越發為我所帶領其他一些分會的荒涼光景而覺沉重,我就開始預備要出去旅行一次,試著帶給他們一些復興。可是,當時有一件事成為我和主中間的間隔,在祂要使用我之前,這件事必須先受對付,略過細節不提,我只說在我和另一位傳教士中有些不和睦,在我這一面我真的覺得一點錯都沒有,(當然這是肉體,無論如何,一件爭執總是雙方都有錯的。)不論我怎樣自以為對,聖靈與裡面卻清清楚楚的指責我,並且要我與弟兄和好,但我一直向主說,錯是在他不在我,應當他來與我和好而非我去找他。
聖靈在我裡面的壓力一直沒有減少,我又向主爭辯說:「但是主啊,他已經流著淚來我的書房向我承認他錯了,這還不夠嗎?」接著我似乎聽見祂說:「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哪!你知道你們並沒有如我所要的那樣彼此相愛如弟兄!」我卻仍然不肯順服,終於主給我最後的話:「你出發之前若不將此事對付清楚,你的旅程講道必是徒勞,因為我不能與你同去。」
在要上路的前一夜,我去帶一個禱告聚會,一路上,聖靈在裡面說:「去對付這件事,我好與你同去。」我卻一直不肯讓步。聚會開始了,當我開口禱告時,聖靈不住的在我裡面說:「你這假冒為善的人,為什麼你不去對付這事?」到了我講道時,裡面越來越受壓,終於我講了快一半時,實在受不住聖靈的催迫,我在心裡順服下來,並且答應著:「主,聚會一結束我就去和弟兄和好。」一剎那間,所有重擔都脫去,並且弟兄姊妹們絲毫不知道我裡面的故事,卻在我一順服的當兒,他們忽然被另一種的氣氛所感動,開始做結束禱告時,立刻一個接著一個都站起來流著淚禱告,我們這批傳教士們在這些河南人身上工作了二十年,一直盼望看見這一天,悔改的淚流在中國人的面頰上。
那天聚會到極深夜才結束,我設法抽身離開聚會後,就直奔那位弟兄的家,結果發現他們家已經熄燈了。我不願意從睡夢中吵醒他們,所以就回家了。雖然沒有當面與弟兄和好,但這個過結已經從我心中除去了。第二天一清早我就動身前往第一站。這一次旅程的果效確實是出我意料的好,聖靈的審判臨到每一處的聚會,弟兄姊妹彼此彌補過失,同時也對付許多的不和睦。一年之後,在這幾處地方,有一個地方人數增加三倍,另一地增加了五十四人,還有一處增加了八十八人。
這次旅程結束以後幾個月,基督教世界被韓國驚人的大復興震動了,我們母會海外宣道的祕魯,Dr. Makay當時正在中國,他要我陪他前往韓國,親眼目睹復興的景象,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機會,韓國大復興在我一生中所產生的意義深厚無比。這也是一個明證:復興是絕對可能的。讀書中記載的復興是一回事,親眼看見祂做工,親自浸在祂強烈的同在中又是另一回事,除我之外,還有好些人都覺得從韓國大復興可以窺見神要用聖靈之火燃燒世界的計畫。
抵達韓國之後不久,我就發現了這次復興的起源。平陽的Mr. Swallen告訴我,自從他們聽說了印度Kassia Hill(卡夏山莊)的復興之後,當地美以美會和長老傳教士們就決定每天中午要為此同心合意禱告,直等到同樣的祝福傾倒在他們中間為止,他說:「我們禱告一個月之後,有一位弟兄提議我們停止這樣的禱告會,因為他覺得:『不如我們每個人依樣照常工作,個人找自己方便的時候禱告吧!』雖然這個建議被接受了,但大部分的弟兄們覺得要更多的時間來為復興禱告,不是因此就減少了禱告,我們就約定每天從四點鐘開始禱告,若是需要,有人可以禱告到晚餐之前,如此續而不捨,幾個月的等候,終於得到了主的答應。」
我記得平陽的那些傳教士也不過是極普通的弟兄們,可是在禱告的時候,就顯出他們的確有獨特之處。我和Dr. Makay受邀參加他們傳教士的禱告會,那個晚上,我覺得從未如此意識到主神聖的同在,那些傳教士們好像把我們帶到神寶座的面前,他們真叫人覺得每一個都能與神面對面的交通。在我們回家的路上,Dr. Makay一直沉默著,我看得出他裡面深深的被這次禱告會攪動,終於,他打破了沉默,非常深沉的說:「何等奇妙的禱告!你們這在河南的傳教士從來沒有摸到這麼高的境界。」
另一件使我印象極深的事是這次復興的另一面:復興帶來絕對實際的果效。事實給我們看見,韓國有成千的男女,因為被聖火摸著,生命有了巨大的轉變,有的教堂雖然可以容納一萬五千人,但與會的人多到不可勝數,他們必須分成兩次聚會,一堂為弟兄,一堂為姊妹。每一個人似乎都非常急切的要向人傳說這個「好信息」。甚至小學童都到市街去懇求人接受基督作他們的救主。最叫我動心的事,是他們的自由奉獻,韓國人民的個人經濟不甚豐裕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有一位傳教士告訴我他不敢講奉獻的道,因為他們現在已經奉獻得太多了,並且在各處我都看見人熱愛主的話,聖經是人手一冊。當然,最為突出的還是他們極強烈的禱告的靈。
Dr. Makay和我取道東三省返回河南,在我心中只有一件事:既然神是不偏待人的,祂可以祝福韓國,一定也可以祝福中國。當時我定意無論走到哪裡,這是我信息的負擔。在瀋陽市的一個主日上午,我向一大群會眾講到韓國復興的故事,他們深深的被感動,要求我次年二月再回去帶一連串的特別聚會,繼續朝南行,我們來到北戴河,在此我也向一些傳教士講到韓國復興,給他們留下極深刻印象,所以有一部分傳教士們交通後決定,他們要為復興禱告直到聖靈也橫掃中國。
當我返抵成德府,收到一封自旗岡山(Kikungshan)的教士們來信,堅持要我也告訴他們韓國大復興的情形,後來我到那裡去參加宣教士們在主日晚間的聚會時,發現我的信息超過了預定的時間,當我祝福完畢,要結束聚會時,大約有六分鐘之久沒有一個人站起來離去,接著傳教士們站起來彼此認罪,那天我們散去,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
原來按排定的日程,有一個大會要舉行,但是第二天傳教士們聚集的時候,都覺得要把大會取消,而繼續禱告看看主要往哪一個方向帶領他們。我在中國傳教士們的交通,這一次算是最為美好,最後我們決定要分散各回自己工作地區時,大家都同意無論我們在中國的哪一個角落,每天下午的四點鐘都為中國的復興禱告,直到神的祝福傾倒在中國的教會裡。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希臘文 - 羅馬書第七章 - 關懷者
羅馬書第七章
一、「叫我們在靈的新樣?服事,不在字句的舊樣?。」(6,另譯)
「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著心靈(心靈:或作聖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合和本)
「但如今呢、我們既對那捆綁我們、的律法死了,就得解放、脫離了那律法了;因此我們做奴僕、要依靈之新樣子,而不是依典籍之舊樣子。」(呂振中)
「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在靈的新樣?服事,不在字句的舊樣?。」(恢復本)
「但是,現在法律已經不能拘束我們;因為從管束我們的法律來說,我們已經死了。我們不再依照法律條文的舊方式,而是依照聖靈的新指示來事奉上帝。」(現中)
「新樣」原文是καινοτη?(kainotes),整本新約只用於羅六4和七6。本字源於καινο?(kainos),意思是「性質上」的新,與νεο?(neos),「時間上」的新不同。主說:「新酒要裝在新皮袋?,兩樣就都得保全了」(太九17);又說:「…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二十六29);主和我們所立的乃是「新約」(路二十二20,林前十一25,林後三6,來八8,九15);我們在基督?成了「新造」(林後五17,加六15)、「新人」(弗二15,四24);愛弟兄不是也是「一條新命令」(約壹二7,8);神的工作最終產生「新天新地」(彼後三13,啟二十一1)、「新耶路撒冷」(啟三12,二十一2)。
保羅說:「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在靈的新樣?服事,不在字句的舊樣?。」意思是我們不僅不要將我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羅六13),「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16),結出死的果子(21);也不要在律法的原則下,「在字句的舊樣?」服事。從前我們未得救時是給罪作奴僕;現在我們得救了,都想作奴僕服事神,但不要在律法的原則下,也不要在字句的舊樣?,否則仍然不討神的喜悅。我們要一直在靈的新樣、新鮮?,憑聖靈服事,而不是在律法的原則下,憑己力服事,落在字句、儀文的舊樣?。羅馬三章基督的血對付了我們的罪(三25);而羅馬六章基督的死了結了我們的舊人(六6,7),同時也救我們脫離律法的捆綁,使我們不再受它的轄制(六14,七1,2),其目的就是要我們一直在靈的新樣、新鮮?服事。這樣的服事才是生命的服事,也是有能、有力的服事。憑肉體和憑字句的服事在神眼中看是一樣的,前者是罪,是神所恨惡的;後者是舊、死,也是神所不要的。「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神活著。」(加二19)向著律法的服事是死的,向著神的服事才是活的。「祂使我們能(或夠資格)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靈;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那靈卻是賜人生命。」(林後三6,另譯)
「舊樣」原文是παλαιοτη?(palaiotes),整本新約只用於羅七6這?。本字源於παλαιο?(palaios),意思是「性質上」的老、舊,與αρχαιο?(archaios),「時間上」的先、早、古、久不同。後者重在時間上的古早、遠久;前者重在經過年日後的老舊、廢棄、廢壞、磨損。
考古學archaeology即源於αρχαιο?(archaios)這個字,又如「吩咐古人的話」(太五21,27,33);「古時的一個先知」(路九8,19);彼得對弟兄們說:「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徒十五7);「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21);「一個久為門徒的」(二十一16);「若有人在基督?,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界」(彼後二5,另譯);撒但被稱作「那古蛇」(啟十二9,二十2)。而παλαιο?(palaios)則用於「舊衣服」(太九16);「舊皮袋」(17);「舊人」(羅六6,弗四22,西三9);「舊酵」(林前五7,8);「舊約」(林後三14);「舊命令」(約壹二7)。
字句舊樣的服事和靈?新樣的服事絕然不同。我們的神是常新不舊的神,祂要我們一直在靈的新樣?服事。我們服事的項目可以一直相同,但永遠不可老舊,永遠都要新鮮。羔羊永遠「像是剛被殺過的」(啟五6),表明其救贖工作、功效永遠新鮮,不老舊、不褪色。約翰說:「…我寫給你們的,不是一條新命令,乃是你們從起初所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見的道。再者,我寫給你們的,是一條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們也是真的;因為黑暗漸漸過去,真光已經照耀。」(約壹二7,8)「愛弟兄」是主給祂門徒的命令,是早在祂上十架前就給的,那時祂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十五12)但為甚麼約翰晚年時又說這又「是一條新命令」?「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羅五5),聖靈不斷以真光照耀、更新神的話並注入新生命,使其在我們身上發生功效,祂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使我們活出「弟兄相愛」的實際。「弟兄相愛是舊誡命,也是新誡命:是舊誡命,乃因信徒從基督徒生活的開始就有了;是新誡命,乃因在基督徒行事為人上,這誡命一再露出新的曙光,一再以新的亮光和新鮮的能力照耀。」(恢復本,約壹二8註1)「古老的十字架」幾千年來仍施拯救之工,其能力永不失去。「古老的信仰」就是「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猶3上),我們要永遠高舉實踐並為此「竭力地爭辯」(3下)。教會也是古老的,在地上已經存在二千年了,但是她在主面前,該永遠是新的、美麗的,皺紋、斑點不該越來越多,好像老夫老妻似的。基督是「新郎」,教會就永遠該是「新婦」(約三29,弗五26,27,啟十九7,二十一2,9)。無論任何基督徒團體曾有過何等復興、蒙恩、得神祝福的光景;若驕傲、人意進來,教會組織化、系統化、社會化,還自以為富足、樣樣不缺、高人一等,聖靈失了主權,主的話失了能力,生命流失,恐怕主要把她從口中吐出來(啟16)!每天我們讀經、禱告、唱詩、呼求主名,每週我們聚會、擘餅紀念主,這些都不該變得老舊、例行公事、虛應故事,每次都該是鮮活的。我們可以是一個「久為門徒」的人,得救年日幾十年,但千萬不能成為「老門徒」!先知可以是一個「久為先知」的,長年盡職、為神說話,但是千萬不能成為「老先知」!先知若不得神新鮮的啟示,就要變成老先知了!聖徒們,我們的教會生活是否一直是新鮮的、有能力的,還是我們已漸老、漸舊、漸衰了?我們可以「老練」,但不要「老舊」!我們要一再的來到神面前,一直聯於祂,被祂的話洗滌,被祂的靈更新,使我們常是新鮮、不老舊。聖徒們,今天你的靈命是新鮮的還是老舊的?你的服事是在靈的新樣?,還是在字句、儀文的舊樣?呢?
二、「我發現有個律,…我看見肢體中另有個律」(21,23,另譯)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合和本)
「所以我見有個律?就是我願意行善的時候,總有惡和我同在。…但我卻看出,在我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思之律交戰,把我擄去、去附從那在我肢體中的罪之律。」(呂振中)
「於是我發現那律與我這願意為善的人同在,就是那惡與我同在。…但我看出我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思的律交戰,藉著那在我肢體中罪的律,把我擄去」(恢復本)
「因此,我發覺有一個法則在作祟:當我願意行善的時候,邪惡老是糾纏著我。…我的身體卻受另一個法則的驅使─這法則跟我內心所喜愛的法則交戰,使我不能脫離那束縛我的罪的法則;這法則在我身體?作祟。」(現中)
「發現」原文是ευρισκω(heurisko),意思是感覺到、警覺到、察覺到某事或某人的存在,因此是發現、發覺、覺得。「看見」原文是βλεπω(blepo)意思是確定的看見、看明某事或某人的存在,因此是看見、看明。和合本聖經二處皆譯為「覺得」,其實二字是有別的,二處經文所表達的也有不同。
保羅說:「我發現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21,另譯)保羅這個「發現」是個偉大的發現,比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更偉大!這個發現叫他不再作律法底下的基督徒,不再想憑己力滿足律法諸多的要求,想憑己力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他從前作罪人的時候是揹著罪的重擔過活;現在他做聖徒的時候卻又揹起聖潔的重擔過活。從前他在罪中打滾度日,並不討神喜悅;現在他卻在想要做好,想要行善的催逼下度日,照樣達不到神的標準,照樣無法討祂的喜悅。人上火車後,自然會把身上的包袱放下,也不會有人放下一個又揹起另一個。我們信主得救時,就脫去罪的重擔,得了赦罪的平安。但稀奇的是我們上了這「屬天的列車」後,幾乎所有認真的基督徒都會揹起行善、聖潔的重擔來。罪的重擔是去了,但聖潔的重擔卻又來了!這是保羅得救後的經歷,這豈不是所有認真、愛主、追求的基督徒的經歷麼?罪案一筆勾銷、因信稱義、舊人與主同釘、罪身失業…是福音,照樣,我們不用憑己力立志行善、做好,卻能活出一個討神喜悅的生活更是福音了!基督死了,我不用再死,是福音;基督活了,我不用再活,更是福音!舊人死了,是福音;新人活了,更是福音!羅馬七章看似非常消極,但二千年來幫助所有的聖徒進到「安息的」聖潔?,「喜樂的」成聖?,脫離終日惶惶不安、「屬靈的」神經過敏症。可見羅馬七章保羅的「發現」和「看見」是何等的重要、關鍵。沒有羅馬七章的「發現」和「看見」,就沒有羅馬八章的「得勝有餘」和「安息喜樂」!
保羅「發現」了甚麼?
他發現:「…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心在我?頭發動。」(8上)
他發現:「…沒有律法,罪是死的。我以前沒有律法,是活著的,但是誡命來到,罪又活了,我就死了。那本來叫人活的誡命,反倒叫我死。」(8下?10)
他發現:「…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引誘我,並且殺了我。」(11)
他發現:「…罪藉著那良善的(律法)叫我死,就顯出真是罪,叫罪因著誡命,更顯出是惡極了。」(13)
他發現:「…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14)
他發現:「…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頭的罪作的。」(15?17)
他發現:「…在我?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18上)
他發現:「…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頭的罪作的。」(18下?20)
經過這一次次的挫敗、灰心、失望,他仍盼望真正的得勝來臨,只是奮戰之後,仍是另一次的失敗。最後他的總結是:「我發現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21)他感覺到、警覺到、察覺到每次他要為善時,便有惡同時在場。他不想為善時,「惡」似乎是隱而未現、不曾存在。但甚麼時候他一動念頭要為善,或一有為善的舉動時,「惡」就毫無例外的一定來「鬧場」!他說:「因為按著我?面的人,我是喜歡神的律法。」(22,另譯)?面的人喜歡神的律法,也傾向為善討神喜悅。雖然為善的念頭、舉動都是如此熱烈,保羅說「但我看見(看明)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思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23,另譯)後來他不再只是感覺、警覺、察覺到惡的同在了,而是「看見」、「看明」它的同在。他不僅看明在他的外面有神的律法要求他,而他的肉體中沒有良善住著;他也看明他?面的人喜歡神的律法,有為善的律,而他靠己力行不出來;他更看見他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他同在,這「惡」就是他「肢體中犯罪的律」。這「惡」的得逞竟也是個律!他發現他不追求聖潔則已,他越追求聖潔就越沒有聖潔。同樣的,他越追求得勝就越不能得勝;他越追求溫柔就越溫柔不來;他越追求喜樂就越不喜樂;他越追求忍耐就越失去忍耐;他越追求良善,良善就離他越遠,反而「惡」卻越與他相近,越是得逞;…。每次的「交戰」他都成了敗戰的俘虜。這個屢戰屢敗的經歷叫他不禁要喊出:「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24)
三、「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24)
「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合和本)
「慘苦阿,我這個人!誰能援救我脫離這有死掌權的身體呢?」(呂振中)
「我是個苦惱的人!誰要救我脫離那屬這死的身體?」(恢復本)
「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現中)
「苦」原文是ταλαιπωρο?(talaiporos),原文是τλαω(tlao)「攜帶」、「帶著」和πωρο?(poros)「厚繭」、「胼胝」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經過長期工作、奮戰後手腳掌長出、留下厚繭、胼胝,因此轉為可憐、悲慘、痛苦、困苦(啟三17)之意。本節亦有譯為:「我是個苦惱的人!誰要救我脫離那屬這死的身體?」(恢復本)或更生動的譯為「慘苦阿,我這個人!誰能援救我脫離這有死掌權的身體呢?」(呂振中)
這樣的「苦」不是未重生的人或糊塗度日的基督徒所喊出的,他們不會為此苦惱,唯有認真度日的基督徒才會經歷這樣的苦惱。因為未得救的罪人享受罪中之樂,「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一32);糊塗度日的基督徒並不留意行為是否蒙神稱許。唯有認真度日的基督徒才經歷到盼望為善卻行不出來,不盼望為惡卻行出來。他雖奮戰到底、精疲力竭,最後並未取得勝利,只有失望灰心的吶喊:「我真是苦阿!」文生(Vincent)說這是「辛勞工作、精疲力竭後的苦」(文生字研,冊三,頁84)。
「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倪弟兄說:「當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殺人兇手,是用一種很特別,並且很可怕的方法來刑罰的。牠的方法是將被殺害之人的屍體,綁在兇手的身體上,頭對頭,手對手,腳對腳,這樣將死人綁在活人身上,一直到活人死了為止。兇手可以隨意到那?去,但是他無論到那?去,它都得帶著被殺之人的屍體。還有甚麼刑罰比這種更可怕的呢?保羅就是用這刑罰來作例證。他好像被綁在死屍上,無法得著自由。他無論到那?去,都受到這可怕重擔的阻礙。到了末了,他再也受不住了,便喊著說:『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正常的基督徒生活,頁165,166)另有一說,就是在羅馬競技?上爭?得勝的人,要拖著對手的屍首繞?一週,最後拖出?外,然後才能獲得自由。經過生死決鬥後的人已是精疲力竭,還要拖著對手的屍首走路,最後才能獲得自由,難怪他要喊說:「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死的身體呢?」(原文直譯)但因為後面是重獲自由的結局,所以不久就是勝利的歡呼!倪弟兄在前段話後接著說:「然後他忽然省悟過來,他絕望的呼喊,變成讚美的詩歌。他已經找到了問話的答案:『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七章二十五節」(同書,頁166)
保羅在這?不是說:「我真是個罪人阿!」因為罪案在前面已對付過了。人的罪藉耶穌的血和人的信已經解決。在這?所要對付的乃是罪的生命、罪的權勢。罪案雖已除,但罪的生命、權勢仍活耀、有能,伺機而動。它常逮住我這脆弱想要遵守神誡命的人,打敗我,使我顏面盡失、臉上無光。這甩不掉、勝不過、打不敗的仇敵才是保羅從深處絕望喊苦的因由。歷代愛主追求主的聖徒都經過雷同的經歷,所不同的只是程度和時間長短而已。
保羅為我們走過了這刻苦銘心的路,也為我們尋出了簡便、輕省、得勝的路。我們感謝主在保羅身上的工作,使我們今天也能走在這得勝的路上。「皇天不負苦心人」!曙光已露,日頭已出!黎明的光將帶進照耀輝煌的日午,再無半點黑影遮蔽!這個奮戰到底、精疲力竭,一直未取得勝利,只有失望灰心吶喊的偉大的基督徒,最終更大聲的喊出:「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25)神絕不辜負有心、追求的聖徒,至終要把他們帶上得勝的正路來,使他們經歷「…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羅馬八章他將要告訴我們得勝的秘訣,那就是在前面所講的所有的律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律-「生命之靈的律」(2,另譯)。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日, 九月 04, 2005
讀屬靈書籍 - 孫德生 (J.Sanders)
「你來的時候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提摩太后書四13 )
【為什么要閱讀?】
保羅勸告提摩太"要注意讀",這句話無疑地是指著當眾宣讀舊約圣經而言。不過,關于其他各方面的閱讀工作,他的教訓也極為适當。保羅切望提摩太帶來給他的書籍,大概是一些精選的屬靈書籍。他想要利用他一生的最后几個星期,或者几個月的時間來讀他認為寶貴的書籍一一真是學到老學到死了。
据說丁達爾在他坐牢期間和一五三六年殉道之前不久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故事。他曾寫信給監獄總管,請求他准許人把他的一些東西送來給他:一頂更能保暖的便帽,一枝蜡燭,一塊要用來縫補我的裹腿衣的布。但是最重要的,我迫切懇求你開恩,催促獄吏,叫他許可我手頭有我的希伯來文圣經,希伯來文文法和希伯來文字典,使我可以藉研習那些書籍來消磨時間。保羅和丁達爾二人都用殉道前的一些時日來研讀羊皮卷經書。
想要在靈性和學識方面能夠長進的人,總是离不開書籍。當律師的,想要在業務上能夠成功,必須隨時明嘹重要的司法案件以及法律的修改,不會落后。做醫生的,必須隨時注意醫學方面的時刻變動的發現。屬靈領袖也是如此,必須通曉圣經和圣經中各种原則道理,也要知道期待他指導的人的心思意念。要達到這些目的,他必須經常選讀一些書刊,來和他跟個人的接触相結合。今日實行閱讀內容充實值得閱讀的屬靈書刊和高等書刊風气,衰落得很厲害。在這個時代,大家比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人都有更多的空閑時間,許多人卻訴說沒有時間閱讀,這個藉口實在毫無根据。
衛斯理就愛好讀書,而且多半是在馬背上閱讀的。他常常騎著馬一天走五十哩,有時還走上九十哩。他所閱讀的科目范圍很廣大,而且都很深入。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旅行的時候,總要帶一本科學或者歷史或者醫學的書,支撐在馬鞍的鞍頭上,這樣一邊赶路一邊讀書,足足讀完了几千本。他在牛津大學念書的時候,除了讀希腊文新約之外,全副心力費在三部名著上面。"大約在這個時期他開始認真研習'效法基督(Imitstion of Christ)','圣洁在生死(Holy Living and Dying)',和'嚴肅的呼召(The Serious Call)'。這三部書成為他靈性上的主要導師。"他吩咐過衛斯理會年紀較輕的牧師要讀書,不然的話就不要傳道!
向來喜歡專門挑選很容易或者很膚淺的書來讀的人,如果下決心每天只拿出半個鐘頭來閱讀一些供給靈糧、幫助心靈發展的好書,將能得到很大的益處。有一組專門討論"利用書籍和濫用書籍"這個題目的論文,很有見解,其中陶恕博士有一些很能引人注意的話:為什么今日的基督徒總覺得沒有法子去讀著名的好書呢?人的智力當然不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跟我們的祖先一樣聰明伶俐;他們能有什么思想,如果我們肯盡心力,我們也一樣會有,現代的基督教書刊水准低落,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問題,乃是靈性問題。要有樂趣去閱讀著名的宗教書籍,必須盡量擺脫世界,把自己奉獻給神,這可沒有几個現代基督徒能夠辦得到。早期的教父,神秘主義者,和清教徒等,并非難于了解的,只是他們超塵絕俗,居于空气清新的崇高境域,惟有受感動熱愛神的人才能到達那個境地。大家不能了解有名的基督教經典著作,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設法了解,卻無意听從。
【怎樣讀屬靈書籍】
讀書,有一個意義是從寫出來的或者印出來的東西求知識;這就不僅是走馬看花般瀏覽文字符號,而是要仔細思量那些文字所表示的意見。"讀書很容易,但要心智上确實獲得讀書的益處卻困難得多了。然而,如果讀書得不到益處,我們讀書為的又是什么呢?"
司布真勸告他的學生說:你們要把手頭的書讀到精通,要讀到爛熟。自己要浸在書里,直至浸透。要讀了再讀,加以嚼碎消化。要叫書變成自己的書。好書要細讀若干次,并做筆記,加以分析。一個做學生的會發現,讀通了一部好書,比略讀二十部書,更有心得。草率多讀,自己以為了不起,其實得不到多少學識。有些人只求多讀,不加細想,結果變成不會思想的人。所以你們讀書時要記住這句格言:"要細讀,不要多讀。"
下列讀書法則,曾經證明能使讀書更有意義也更有長遠的益處:
1. 讀過了立刻就會忘記的書要少讀,因為那樣讀書只能幫助養成忘記的習慣。選擇書籍,要跟選擇朋友同樣當心。
2. 讀書時手頭要有鉛筆和筆記簿。除非記憶力特強,讀過就能牢記,否則多讀書就是浪費時間。要有一套做筆記的辦法,這种辦法,對于記憶的幫助,大得惊人。
3. 要有一本"備忘錄",以記下特別可注意的,有趣味的,含有深意的,以及值得永久記錄的事情。自己有意見有批評,也可寫下。這樣錄下了將來無法補充的資料,將它保存起來,附加索引,可供他日之用。
4. 有關歷史,科學或其他方面的資料,要盡可能加以考證,一字一句,也要把意義弄清楚明白了才可放過。
5. 要多讀几樣書,因為心神極易煩悶躁急。變變花樣,身體心神都能安靜下。
6. 如屬可能,要同時讀些彼此有關聯的書——歷史跟詩,傳記跟歷史小說。
還有一個關于讀書方法的意見,讀者如能照辦,當可得到極大的益處。不過,在此太空時代,工作异常緊迫繁忙,有些人會覺得那個方法太過理想。方法是這樣:每一部內容充實的書,應該讀三遍。第一遍應該讀得很快,并且一气讀完。你的潛意識就會跟著注意,把這部書跟你原來關于這個題目的知識連結起來;然后費一些時間想想看這部書對你的知識有什么益處。讀第二遍時應該小心讀,慢慢讀,并且詳細讀,所有的新見解要一一仔細考慮,筆記下來,以備后用。
隔了些時,就讀第三遍。這一遍應該讀得相當快,盡量避免中斷,也要在書的末端寫下簡單的分析,加注題目和說明的頁數。
著者所認識的一個澳洲鄉間的牧師,是極愛讀書的人。他傳道不久就決定要使會眾懂得圣經和神學。后來他居然使他那個教會許多的兄弟姐妹好讀書了。并且一步一步地介紹他們讀越來越高深的屬靈作品。結果那一區的許多農民都積藏許多書籍。
書本是人与人之間見解交流的一條途徑。想要在靈性長進的人,應該把他所讀的跟他所講所寫的溝通起來,使別人可以充分得到他讀書的益處。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6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九月 02, 2005
教會「歷史」 (二)
弟兄會早期的「百基拉派」
一般人都注意到,馬丁路得怎樣從天主教改革出來,建成「信義宗教會」(包括信義會、路得會、崇真會、禮賢會、巴色會);加爾文和慈運理怎樣改革,建立「長老會」;英國的天主教教會,怎樣因為英國皇帝與天主教教皇不和,而與歐洲天主教斷絕關係,改成「聖公會」;聖公會的衛斯理約翰,又怎樣熱心佈道,而建立循道衛理公會;又從循道衛理公會中,有部份偏激的教會,怎樣追求靈恩經驗而變成「靈恩派教會」…。很少人注意到,威克理夫、馬丁路德、加爾文、衛斯理約翰…等主流教會的屬靈偉人,都是因為受到「弟兄會」的信仰影響,而信主得救,或脫離天主教的。「弟兄會」原是一群沒有有形組織、沒有創辦人、沒有總部、沒有人為教條教義、在社會上沒有甚麼地位、在歷史上沒有甚麼政治勢力……的基督徒。他們在歷史上不斷出現,不約而同地熱愛聖經、凡事以聖經為最高原則、只被人欺負,從不欺負人;只被國教屠殺,從不加入國教;每主日以「擘餅記念主」為聚會最主要內容、彼此以「弟兄」稱呼、沒有金字塔式職位…。至於他們的歷史根源,沒有任何文獻有記載,但是根據逼迫他們的天主教法庭的記錄,他們的歷史可以根查到初期教會。
要做這樣的根查工夫,實在不容易,因為殺害他們的人,故意誣告他們許多惡行,將他們的信仰歪曲、刪改,為要叫讀歷史的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他們就是古代的「異端邪說」。所以在搜集資料的時候,許多西方主流教會的記錄都不能用。因此,研究歷史的人,要從東歐的民族歷史中,搜查他們的資料。他們發現,不少從第一二世紀流傳下來的資料,早在「大公教會」漸漸變成「天主教」的時代,亦即是古教父開始變質的時代,他們已經離開「大公教會」,成為受逼害的「少數保守信仰分子」。他們因為人數不太多,漸漸被人遺忘和被孤立。
我們在上一期已經介紹過「孟他尼主義者」,「諾窪天教派」,和「丟奈特」這個早期信仰十分純正的聖徒。其實除了這些教派之外,還有不少其他教派,例如「多納徒派」(Donatists)也是主張節制自律,品格清高,行為檢點的教派。在北非一帶地方,成為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
此外第四世紀中葉,西班牙興起了「百基拉派」(Priscillian)。「百基拉」原是有錢有地位,能言善辯的知識份子。信主後,熱心鑽研聖經,過一個完全奉獻,克己遠離世俗的生活。他雖為平信徒,卻常常講道,不久自建聚會地方,吸引不少人加入。後來被立為阿維勒(Avila)的主教。可是,當時許多天主教的主教敵視他,尤其是路西坦尼亞城的赫德修斯主教(Hydatius)。主後380年,赫德修斯主教在一次會議中控告百基拉為諾斯底派異端,但得不到會議通過。到羅馬皇帝被人纂位之後,赫德修斯主教拉攏多個西班牙主教,於384年再度控告百基拉行邪術,和有傷風化的行為,結果會議將百基拉斬首示眾。雖然有馬丁主教,和安波羅斯主教起來維護百基拉,仍然無效.這是天主教第一次公開迫害基督徒的事例,以後各地就爭相效尤了。後來,到羅馬皇帝倒台之後,百基拉和他的同人才得以平反,且被奉為烈士。但一百七十六年之後,天主教會議又再一次定百基拉教派為異端,並記錄於歷史中,為主流教會所認同。
其實百基拉教派信仰非常純正,只可惜他的著作都被天主教燒毀,或失傳了。不過,感謝主,1886年,有人在武殊堡大學(Wurzburg)的圖書館裡,發現了十一篇百基拉的著作,藏在一本珍貴的安色爾字體手稿內,一直未被人發現。可能這是現存已知的最古老拉丁文手搞。這十一篇短文,有四篇詳細記載當時他受審的經過,有七篇是他的著述。從這些短文可見,主流教會評擊百基拉的記錄並不正確。其實他的為人十分敬虔,教訓亦無懈可擊。他和與他一同聚會的人,都是真誠忠心跟隨主基督的信徒。只是天主教把他們殺害,充公家業,還嫌不足,竟惡意詆毀中傷他們,要叫他們遺臭萬年。
百基拉的文章寫得非常活潑生動,常引用聖經支持他的講論。他並不反對基督徒閱讀其他經書,因此有人詆毀他,指他把偽經也納入聖經之內,其實他並沒有這樣做。他也主張平信徒和婦女們都可以在聚會中分享.他又解釋,為何他反對與玩世不恭的人一同守聖餐。他不爭議諸如三位一體這一類神學問題.他認為,只要認識在「基督」裡,可以藉著「聖靈」得著那位「獨一的真神」就夠了。他教導人說:救贖的目的,是叫人轉回歸向神.所以人必須極力遠離世俗,否則與神的交通就受到阻礙。他反對「聖品人」階級觀念,他認為每一個平信徒都可以接受聖靈的恩賜。他強調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信心,和信心的行動。有了信心,好行為就隨之而產生。因為有了新生命之後,信徒裡頭就會有行善的德性。他又認為,人的靈以聖經為糧,只要虔讀,人就能從聖經中發掘出蘊藏的啟示.而且聖經不是為人的知識而寫,乃是為教導所有聖徒都必須全然成聖而寫。
就以上這些教訓,勢必對當時自稱為聖品人的主教們,構成威脅。他們自稱是「使徒的傳人」,享有祭司的特權.現今百基拉主張平信徒也可以從聖靈得著恩賜,又可以從聖經得著啟示,就大大搖動主教們的權力地位。這是百基拉教派被殺害的主因之一。但百基拉教派的追隨者,卻變成地下活動,將他們的信仰保存一段相當的日子。
弟兄會早期的「保羅派」
上期我們談到神在西班牙興起了「百基拉派」,這派後來受到「國教」逼害,二百年後就漸漸消失了。此後,西方教會受到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壓制,信仰歷史以天主教為主,直到十五世紀宗教改革運動開始,基督教主流教會才漸漸成立,脫離天主教的壓制。
但是在東方,情況卻好得多。我們所說的東方,就是亞西亞、巴革斯坦、和幼發拉底河一帶地方。歷史顯示,東方教會一直都在相當復興的狀態中。從第三世紀開始,就有不少人起來,反對西方教會實行「政教合一」.他們紛紛脫離天主教,認為凡與政府聯合的,就不能再稱為神的教會。他們彼此稱為「弟兄」,教會則稱為「主耶穌基督聖潔的普世使徒教會」,人們稱他們為「保羅派」(Paulician).天主教誣告他們為摩尼教異端,他們卻一直否認。從他們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他們的信仰是非常純正的。他們堅守新約聖經教訓,反對嬰兒洗禮,不肯接納不信者參加主的晚餐;他們沒有任何組織,更沒有一個總會來管轄他們。各教會都是獨立的,彼此只是愛心相交,靈裡相通。雖然,他們中間不時興起作風不同的傑出領袖,各人強調自己所看重的真理,以致教會出現一些分歧.但是,他們都願意以聖經為信仰最高權威,所以他們的分歧很快就復合了。
在「保羅派」許多領袖之中,有一位名叫「西拉」"Silvanus"的,可算是表表者了。他熱切地研究四福音和保羅書信,在亞美尼亞和幼發拉底河一帶傳道三十年之久,領許多人歸主。較早之時,羅馬皇帝康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Helena),從耶路撒冷帶回一些木片和廢釘,說是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聖物」,於是跪拜聖物和聖像的習慣就開始了。許多教會放滿了聖像和聖物,供人跪拜。「西拉」起來,極力反對,連羅馬皇帝也注意他。皇帝下旨攻擊「保羅派」,差派一個官員,名叫「西緬」(Simeon)的去對付他們。「西緬」鼓勵會眾用石頭打「西拉」,眾人不肯;但「西拉」有一個乾兒子,名叫查德斯(Justus),為討好皇帝,竟然親自用石頭打死「西拉」。「西拉」殉道的情景卻大大感動執行刑罰的「西緬」,後來更加入「保羅派」,改名為「提多」(Titus),繼承「西拉」的工作,最後,他自己和大批信徒也被「查德斯」告發,被皇帝捉拿,集體被焚至死。本來,焚燒他們是為殺一警百,但他們勇敢殉道的見證,大大感動許多人加入「保羅派」,他們到處作見證,教會反而大大復興起來。
「保羅派」受逼迫,主要是因為反對敬拜聖像和聖物。神卻在這個時候,興起「里奧」(Leo)成為東羅馬帝國的君王。他是歷代最好、最成功的皇帝。因見國內到處迷信和敬拜聖像,遂於726年下令禁止偶像崇拜,並處決一些拜偶像的人,引起東西方極多人反對他。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稱為「大馬色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他指出:人是照神的形像造的,耶穌基督也是神的像,所以敬拜圖像是對的,尤其是對於一些不識字的人,用圖像來刻畫出主被釘十字架,更是不可少的。他的理論,得到許多神父、教皇、和皇帝支持,人人公開指摘里奧,給他起名為「反對崇拜偶像者」(Iconoclast)。他的兒子和孫子繼承他的皇位,也勵行他的政策,不遺餘力。直至842年,皇后「提阿多拉」(Theodora)攝政,才全面恢復偶像崇拜。
提阿多拉皇后對「保羅派」大肆逼迫、濫用斬首、焚燒、溺斃等酷刑,共殺了十萬多人。當時有一個負責執行刑罰的人,名叫「馬哲司推勞」(Gregory Magistros),將逼迫「保羅派」的情況寫下來,其中一段這樣說:「在我們以前,有許多將領和裁判官,把他們用刀劍殺害,毫不留情,不分老幼,一律處決……。教廷的裁判官還把狐狸形象的烙印燒紅,烙在他們的額上……,又把他們的眼睛挖出來,對他們說:『既然你們看不清屬靈的事物,就讓你們也看不見其東西好了。』」
「保羅派」對屬靈的事並沒有瞎眼,請看他們寫的「真理之鑰」一書,就可以知道了。書中提及按立長老的條件,說:「按手的人必須問那受按手的長老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浸,你們能受麼?』那弟兄要回答說:『我甘願受鞭打、被囚、忍受痛苦、辱罵、十字架的苦難、禍患和世界一切試探,正如主耶穌和他的聖教會所曾甘願忍受的一樣。我立志忍受這一切,直至最有一息為止。』」
正當東方教會為敬拜圖像爭得你死我活之際,主後571年,模罕默德就在麥加出世了。他創立「伊斯蘭教」(原意是順服神旨意者),極力反對敬拜偶像。伊斯蘭教徒一手拿刀、一手拿著可蘭經,結果,不出一百年,伊斯蘭教就傳遍各地,南至非洲、東至印度、西至西班牙。因為里奧皇帝和伊斯蘭教反對敬拜偶像之故,「保羅派」信徒反而得到最好的喘息機會,並且在東方大大增長。
「保羅派」中出現過不少著名的傳道人,例如:第八世紀末期在亞美尼亞貴族家庭出身的「森伯」(Sembat);800至834年在亞美尼亞又興起一位木匠出身的傳道者「士求」(Sergus).此外,還有「真尼西柯」(Genesios)、「約瑟」、「撒迦利亞」、「白奈斯」(Baanes)……等。
東方的「聶斯多流派」
神曾在西班牙興起「百基拉派」,卻被天主教逼害二百年就消失了。神又在東方亞西亞和幼發拉底河一帶興起「保羅派」,他們也被天主教誣告為「摩尼教異端」,大加逼迫和屠殺,反而因為回教興起,使「保羅派」得到喘息機會,在東方大大增長。但在更遠的東方,神興起「聶斯多流派」(Nestorian),影響極其深遠,遠及中國、俄國、波斯、印度等地,有一千年之久。
提到「聶斯多流派」,差不多所有西方教會歷史書都形容他們是異端,主因是天主教的「以弗所會議」誣告他們。歷史指出,天主教長期籍著誣告、刪改歷史來消滅異己,又藉異端裁判所和十字軍來逼害,並屠殺他們。「聶斯多流派」就是這樣被他們追殺的。只是「聶斯多流派」在回教勢力的掩護之下,一直向東方發展,避開天主教的勢力。
聶斯多流原是安提阿一名傳教士。主後428年被拜占庭皇帝封為君士坦丁堡主教。他反對當時盛行的崇拜聖母馬利亞風氣,人們反而斥責他否認基督的神性,因而召開著名的以弗所會議對付他。該會議的主席是反對派主教息利爾(Cyril),他不等支持聶斯多流的代表到齊,就開始猛力攻擊他,結果皇帝將他放逐到在埃及曠野一個小鎮,受苦終生。根據東方流傳的史料,聶斯多流並沒有息利爾攻擊他的罪狀,乃是息利爾忌恨他,才誣告他的。他被放逐之後,支持他的傳道者都紛紛逃往波斯,受到當地教會非常的歡迎;而波斯教會亦因而得到大復興,成了向外宣教的新動力。從此,人們一貫稱東方教會為「聶斯多流派教會」,其實他們不同意這樣的稱呼,也沒有奉聶斯多流為他們的鼻祖,只不過歡迎逃到他們中間的聶斯多流派傳道人而已。他們的信仰還是一位獨一無二的神,獨一的基督;基督有神人二性,和二位格,這是最純正不過的信仰。
聶斯多流在放逐期間,把自己的信仰寫成書,取名「荷勒克拉斯的市集」(The Bazaar of Heraclides)。他在該書說:「基督取了奴僕的樣式,自己卑微,完全卸下神的形像。他並未得著尊榮與權能…,雖然是神子,卻成了奴僕的樣子,站在人子的地位,全心順服神,放棄自己的意思……,正如奴僕不再有自己的意思,只有那原來形像的旨意,這就是神的本體取了奴僕的形像的原因。他沒有逃避奴僕的卑微,只把一切都接受下來,使神的樣式充滿其中。惟有如此,他才能除去那首先被造的人的罪愆,並且將人因犯罪喪失的形像償還給人。因此,他取了罪奴的形像,蒙受各種羞辱,本是合宜的。因為除了他的本體以外,不可能有屬神的、可敬的、自主的本性……。神子取了罪奴的模樣之後,並沒有運用神子不能犯罪的本性,免得有人以為他沒有犯罪,並非出於順服,而是本性如此而已。他雖然有了我們本性的一切……,但他那順服的心志,愈過愈堅定。…他的順服不是顯在一些可以贏得尊榮的事上,而是顯在一些可憐、難堪、可恥、軟弱無能的事上。這種情況最易叫人順服的心志受挫,因這些事完全不能吸引人去順服,反而令人鬆懈、逃避。…但他順服純粹出自內心對神的愛慕……。雖然身處逆境,撒但又用盡千方百計叫他離開神,他卻從未後退過。……他與人一同出入,受制於人的一切制度……,雖然疲乏,仍然一心照神的旨意而活。……他保守自己毫無玷污,所以能叫人靠他勝過一切……」
從聶斯多流自己所寫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一點異端成份也沒有。當時波斯帝國因為忌恨西方羅馬帝國,長期不相往來.所以波斯的統治者看見大量聶斯多流派傳道人擁入,知道他們不可能再與羅馬教會有交往,就樂於讓他們在國中自由傳道,結果使當時教會大大復興,四處出外佈道,遠至阿富汗、中國等地。我們現在從各地發掘出許多碑文得知,當時聶斯多流派傳播得非常廣泛。
在馬德里附近曾發現一些七八世紀的碑文說:「這位在十字架上受苦被害的才是真基督,獨一的神,永遠純全的指標。」印度在第八世紀時,有一個人名叫大衛,被委任為統管中國幾個主教區的大主教。
第九世紀時,有一份各地區主教名單,統管印度、波斯、敘利亞、阿拉伯…等地。其中還有蒙古人將聖經翻譯成幾種文字。有一份第九至十世紀的手稿,註明他們曾把新約譯成一種印度與伊朗通用的文字。
中國西安府更發現唐太宗時代(780-783年)的「景教碑」,謂:「自大秦傳至中國的要義,立碑為誌。」又有一位傳教士名叫阿羅本(Olopun),在635年由大秦東來,帶來聖經,並註明當時聖經如何譯成中文,獲皇上欽准,公開傳教。至玄宗時(713至755年),又來了一位佶和傳教士,以後有佛教興起,但教會仍然相當復興。可惜「景教」傳教方法注重本色化,將教會稱為廟宇、傳道人稱為僧侶、崇拜儀式改用香燭,廟內又擺設皇帝的偶像…,結果唐武宗的「滅佛運動」,連「景教」也一併滅了,因為分不清佛教與景教。在西方,回教徒入侵時代,聶斯多流派也有被回教同化的。
及後蒙古的成吉思汗興起,攻佔歐洲不少國家.蒙古人寬大為懷,派出聶斯多流派信徒與西方政治談判。當時擔任此重任的其中一位是中國人,名叫葉洛合三世(Yabh Alaha III),他後來做了敘利亞教會的主教長。(1281-1317年)
從一些碑文可以看到,七至十三世時,敘利亞和俄羅斯的聶斯多流教教會都十分興旺,他們都是韃靼族人。碑文中還記有一個中國婦人,一個印度人、一個維吾爾族人,可見當時各地信徒已有很好的交往。
源自使徒時代的「瓦勒度派」
我們介紹過西班牙的「百基拉派」、在東方亞西亞和幼發拉底河一帶的「保羅派」、和在更遠東方興起「聶斯多流派」(Nestorian)。其實,反對國教或天主教的純正信仰教派還有許多許多,為篇幅關係,筆者現在要介紹法國南部,被天主教幾乎滅絕,信仰純正,成為日後弟兄會主要根源的「瓦勒度派」(Waldeneses)。
西方歷史開始注意「瓦勒度派」是在十二世紀法國的Albi所舉行的天主教大公會議。當時這個會議原是針對Albi這個地區出現一些不肯跟隨教皇信仰的天主教徒,會議稱他們為「亞勒比根斯派」(Albigenese)。其實他們的信仰與一般羅馬天主教徒的差異很小,但他們主張返回聖經真理;又認為人要等到成長到能夠明白信仰之時才可以受洗;又指出敬拜神與華麗的教堂無關,只要運用心靈和誠實就可以了;他們也反對跪拜十字架;又不相信酒和餅會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又認為活人的善行和祈禱對於拯救死人是無助的。結果會議定他們為異端,教皇下令十字軍將他們全部屠殺,連一個人也沒有留下。
Albi會議在研究亞勒比根斯派之時,發現這派之所以背叛教皇,是受到鄰近阿爾卑斯山谷一帶的「瓦勒度派」所影響。根據逼害他們的仇敵對他們的根查和研究,認為「瓦勒度派」是源自意大利的古代信徒,可以追溯到使徒時代。他們非常熟諳聖經,深信聖經是惟一的信仰準繩;人的權威無論有多高,也不得超越聖經。他們最愛引用的經文是主耶穌的「山上寶訓」,認為這些教訓才是神兒女的真正生活準則。他們不輕易發誓,也不妄稱神的名。他們反對得救要靠聖禮,主張因信稱義,又認為一個人真心信了主,就必定有愛心的流露。他們承認神有絕對的權柄,但也配合人的自由意志。他們在教會的治理上,主張「組織簡化」,在選立長老的事上非常嚴謹;每主日守主的晚餐。
他們週遊四方傳道,彼此稱為「弟兄」,人們統稱他們為「完全人」,或「里昂的窮人」,因為他們照主的教訓而行。主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以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太19:21)所以他們身上分文不帶,四海為家,切切實實地遵行主的吩咐,憑信心出去傳道。
瓦勒度派的一位領袖里昂的彼得華度,他原是一位事業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有一天,他目睹一位客人猝然去世,感到得救的重要。後來他讀聖經,愈讀愈有興趣,終於在1173年,把產業給了妻子,其餘的全部變賣,分給窮人,之後他出外傳道,依照主的話,兩個兩個人組織起來。這些人就是人們稱之為「里昂的貧民」。他們曾向教皇請求承認,教皇不但拒絕,還下令趕逐。但他們的足跡遍佈許多國家。
他們完全沒有玷染當時天主教的歪風。他們又反對拜十字架、反對拜聖人、極力主張破除偶像、指摘當時教會離開聖經真理。他們反對政教合一、反對流血、反對死刑、反對在信仰上施用武力、反對向傷害自己的人提出法律控訴。1544年,一些瓦勒度派信徒對法蘭斯一世皇帝說:「我們所奉行的信仰,並非如敵人所誣告我們的所謂『現代宗教』,也非近年新興的學說,而是我們從遠古的先人所傳給我們的,也是諸殉道者,和眾使徒所信的。……先祖常向我們細述使徒時代的歷史,事實上我們從使徒時代開始,就一直持守這信仰。」
到1689年,一位瓦勒度派領袖亨利亞諾形容他們的信仰說:「他們的信仰純樸自然;他們的名聲叫人起敬。這些特徵,連敵對他們的人也不能不承認。」有一位天主教裁判官又向教皇這樣說:「他們實在源於無法追查的遠時代。……他們在皮持芒山谷一帶,已存在了四百多年;要定實這一點,並非難事……,他們的教會從未有過任何改革。」
有一個裁判官說:「這些里昂的貧民非常奸險,因為他們裝出敬虔的外?……,生活謙卑莊重…。」又有一位裁判官見證說:「他們不但從容就義,而且還滿腔熱切去面對死亡。」又有一位神父見證說:「在倫巴第(Lombardy)等地區,這些異端份子比正式神學的教派更多,聽從他們的人也不計其數;他們公開辯論,又在市集和戶外地方聚集,沒有人敢攔阻他們,因為大家都懾於他們人多勢眾。」又有一個主審裁判官這樣說:「據統計,古時的異端教派多至七十種…其中影響德國至大,遺害至深的是『量尼派』(亦即瓦勒度派)。原因有三:1.他們歷史尤久,有說從羅馬第一任教皇時已經開始存在;2.他們分佈極廣,幾乎各地都有他們的聚會;3.其他教派恣意褻瀆神,但『量尼派』外表敬虔、生活正直、篤信教義、敬畏神,只不過他們毀謗羅馬天主教的神父而已……。」
當時教皇英諾森三世,下令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陀流伯爵雷門六世(Raymond VI),要全然消滅所有瓦勒度派異端分子。雷門六世認為此舉等於殺滅他的大部份人民,所以借故拖延不行。到1209年,教皇不得已派十字軍前去征伐。十字軍在利誘之下,在法國南部屠殺瓦勒度派長達二十年之久。他們被燒死時,都是集中在一處禱告。
為了對付他們,教皇更成立著名的「異端裁判所」(Inquisition)。歷史告訴我們,天主教的「異端裁判所」比任何黑暗政權所施行的酷刑還要殘忍,他們殺死的瓦勒度派基督徒有五十萬之眾。雖然如此,他們殺了四五百年,還未殺盡,其中還有少部份瓦勒度派基督徒跑上阿爾卑斯山上去躲起來。據歷史證實,後來的胡司約翰(Huss)也是受瓦勒度派影響而起來改革的。直到宗教革命過後才走出來。可惜,最近筆者注意到有雜誌報導,今天的瓦勒度派後人,竟然也與天主教聯合。可見今天天主教推動的「教會大合一運動」,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兇險的運動!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3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教會「歷史」(一)
聖經時代的教會
神設計「舊約」的用意,本來要藉著「誡命」(宗教律法)、「律例」(社會律法),來指證人有罪,然後用「典章」(一切祭禮)來引導他們到神面前來求「恩典」,所以神在至聖所設立「施恩座」,目的就是要人得赦罪的「恩典」,不需要他們靠守全律法得救。可惜以色列人不明白神的用意,一味強調自己的義,就是靠自己行律法而得的義;不肯用信心領受神的恩典,就是以耶穌基督的義,作為自己的義。這道理,以色列人不明白,但外邦人卻明白.所以使徒行傳所記載教會歷史,可以說是「福音從傳給猶太人,轉而傳給外邦人」的歷史;新約書信的重點也是為要解釋,耶穌基督怎樣成全律法和祭禮的預表,叫人因信稱義,不需要靠行律法稱義。
既然新約「成全了」(意思是使之完全)舊約,新約教會一開始,也因聖靈的工作而顯為完全。「四福音書」介紹耶穌基督完全的神性和人性;「新約書信」解釋耶穌基督受死和復活,造成完全的救法;初期教會實行「凡物公用」,是在相愛相交的生活上達到完美;使徒講道和行神蹟,顯出「恩賜能力」方面的完美;教會爆炸式地增長,在「傳福音」方面顯為完全?。教會在一開始,就表現得如此「完全」,不再需要任何檢討和改進,反而日後任何時代的教會都以初期教會為最高模範.甚麼時候教會離開初期教會的模式,就產生悲慘的後果;甚麼時候教會盼望得到復興,都是以返回這個原始模式為真正的復興。這原始教會模式有如下特色:
「教會屬靈的聯繫」:
初期教會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沒有任何人為的組織的。卻在靈裡相交,在愛裡相通,顯出「基督的身體」的屬靈關係、是肉眼不能見的。因此,當時教會沒有受到地區的限制,各地教會在聖靈的溝通之下,保持高度聯繫。不少傳道弟兄受到聖靈的感動,經常在各教會間來往,分享信息,促成美好的關係。其中以保羅帶領外邦眾教會代表,將巨額捐項送到耶路撒冷教會,幫助那裡的貧窮弟兄,為最美的例子。眾教會直接連於基督,沒有「總會」的觀念,所有教會都是平輩相交。耶路撒冷教會不是總會;彼得不是「教皇」;使徒行傳十五章的會議不是「大公會議」,因為不是各教會派代表來組成的會議,反而是彼得等使徒,因為怕猶太人的緣故,而「背地裡」召開那次會議(加2:2),來討論外邦信徒是否需要受割禮的問題。那次會議,彼得發言,並沒有主導會議的方向,其實彼得所作的見證,是要指出,聖靈主動接納哥尼流一家,所以是聖靈在主導會議的方向。保羅也表示,因為他所得的啟示,是直接從神來的,是創世以來一直隱藏的奧秘,所以他「一點也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之下」(林後11:5)。在會議中,雅各可能做主席,但是他也沒有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會議的議決,他乃是引「聖經」來作總結,所以,初期教會是以「聖靈」和「聖經」作最高的權威。
「屬靈的定義」:
我們從門徒受逼迫而四散的事上,可以看到,當時人人都存著到各地去傳福音的使命而出去。主的應許他們,「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主名聚會,主就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這就成了「教會」最簡單,又是最好的定義。因為有「主在他們中間」,所以不論人多人少,都是教會;因為「主在他們中間」,所以他們的聚會都以「彰顯主」為方向。教會彰顯主,主就成了教會的「頭」,教會是主的「身體」;主成了教會的「王」,教會是聖徒的「國」;主成了教會的「丈夫」,教會是他的「新婦」;主成了教會所敬拜的「神」,教會是他的「殿」。
「聖靈自由運行」:
說來希奇,那時沒有「神學院」,也沒有許多「屬靈書籍」,更沒有林林種種的「福音工具」,但是,那時並沒有鬧工人荒,一切工人訓練,全由聖靈藉「門徒訓練模式」來個別地造就工人。教會也不會缺乏長老和執事,教會還能以「爆炸」的速度來增長。各教會的責任,似乎就是順從聖靈的引導,在一切行政策略上,盡量以「最方便聖靈自由運行」為原則,聖靈就能叫教會大大增長了(太18:20, 林前12:7)。所以,即使是問題多多的哥林多教會,我們也看見聖靈自由運行在他們的聚會中(林前12:7-11),叫他們一個一個起來分享和服侍。安提阿教會遵照聖靈的吩咐,立保羅和巴拿巴為使徒,完全不需要經耶路撒冷教會的同意,也沒有接受彼得等使徒按手,免得耶路撒冷教會有演變成為「總會」的機會。眾教會都有「家」的味道,所以許多教會仍在家中聚會,每次聚會也有愛筵,並不講究聚會的建築物如何。我們看不見使徒所寫的書信,有勸勉會眾奉獻支持教會的教訓,但勸勉會眾「樂捐」幫助窮人的教訓,卻彼彼皆是。因為當人人都以教會為「家」的時候,眾教會根本就不用愁經費不足的問題。
「聚會方式」:
初期教會的聚會方式,乃沿用「猶太會堂」的簡單形式。神興起種聚會方式,一來,為要叫各地的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可以誦讀聖經;二來,可以讓主耶穌和眾使徒,隨意在各會堂裡講道,並不需要他們主動邀請。這樣,福音很快就傳遍當時整個世界。教會後來沿用這種聚會模式,最重要也是讓聖靈有最充份的自由,運行在會眾中,感動人人有機會起來分享。自由分享的模式,完全沒有固定的秩序,每一個節目都是受聖靈感動而有的。如果這種聚會有固定的節目或禮儀的話,就只有「擘餅記念主」,這是惟一主吩咐要行,也是強調每次聚會都必須行的。教會長期記念主,又被主的愛激勵,教會就充滿了巨大的增長動力。再者,人人自由分享的模式,教會就省卻了許多「神學訓練」和「主日學」的功能,而人人都直接受教於聖靈,領會真理深入至生命層面。
古教父的偏差
主後七十年的大逼迫,叫大部份使徒殉道;約翰在主後九十年寫成《啟示錄》之後也相繼去世。從此,教會陷入二百年大逼迫中。雖然如此,教會在苦難中卻增長得比任何時期更快。直到主後 300 年,羅馬康士坦丁王歸化基督教之後,基督教就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可以說,是基督教「征服」了羅馬帝國.但也可以說,是魔鬼撒但藉著「政教合一」來毒害教會,叫教會世俗化,漸漸變質而成為「天主教」,殺害千百萬聖徒,達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教會腐敗的過程,當然「政教合一」是罪魁禍首.但是,不少「古教父」也是幫兇。雖然這些古教父,很多都有很好的見證,並且為主殉道,他們的教導,對基督教神學思想也很有供獻,但因為他們過份強調某方面的真理,結果作出了過激的言論,離開了聖經的根基,間接促成天主教的錯謬。例如:
革利免( Clement ):是最早期的教父,也是使徒約翰的門徒,羅馬教會的長老。可是,他過份強調神僕人的崇高地位,把「聖職人員」與「平信徒」分開,導致日後天主教「聖品人」階級觀念產生,認為聖禮只能由神父之類的「聖品人」施行,「平信徒」不能參與事奉。
伊格那丟( Ignatus ):在革利免之後數年興起,也是約翰的門徒。他認為教會的「長老」應由更高級的「監督」來監管,因此「監督」有特別崇高的地位和權力。他故意忘記保羅明明的教導,「長老」與「監督」實際上是同一個職份(徒 20:17, 28 )。「長老」只不過是猶太人的稱呼,「監督」卻是希利人的稱呼。但伊格那丟的錯謬,漸漸發展成為「主教」,以致「大主教」、「紅衣主教」,「教皇」的金字塔權力系統。
愛任紐( Irenaeus ):是殉道者波利卡普 (Polycarp) 的門徒,波利卡普又是約翰的門徒。主後一七七年,愛任紐被立為里昂教會的監督,著作甚豐,尤以「反異教」一書最著名。為了反對異教,他進一步加強「主教制度」,加速發展成為天主教的權力系統。
特土良( Tertullian ):主後一九七年非洲教會著名教父。他指摘人們開始為死人及嬰兒施洗,以為受浸可以使人重生得救,又以為由神職人員主持聖餐,常會有神蹟奇事發生。這些錯誤的觀念,又再深化「聖品人」和「平信徒」的區別。在《駁斥異端》一書中,他又過份強調,只有使徒們所建立的教會才是「正統教會」.「正統教會」有權解釋真理,異端教會卻沒有資格辯論聖經真理。這樣的言論,又發展成為天主教教皇的「獨裁權力」和「不容忍政策」,屠殺異己千萬。他認為,小地區的「主教」必須聽命於大地區的「大主教」。又因為強調「傳統」必須符合「聖經」,結果又促使「遺傳」發展成為天主教的信仰根基,認為「遣傳」與「聖經」同等權威。此外,他又主張「行善可以叫人得救」,發展成為天主教的「苦行可以除罪」觀念,促成「告解懺悔禮」,認為聽告解的神父,有權懲罰告解者,叫他藉受苦或受刑罰來贖罪。
俄利根( Oriegn ): 一八五年出生於非洲的亞力山大,是當時最偉大的教師和教父。為主受許多苦,家財被充公。他也極度體貼受逼迫的弟兄,學問非常淵博,不少主教也前來聆聽他講道。最後在 254 年間被羅馬皇帝囚禁於推羅,受盡酷刑而死。他一生勤奮鑽研聖經,不斷為教會「屬天的性質」辯証。可是,他卻錯謬地指出,「將來魔鬼也可以得救」,為天主教的「煉獄」觀念奠定根基,認為「人死後可以超度得救」。
居普良( Cyprian ):生於主後二百年,迦太基教會監督。為了防避有人分裂教會,他主張主教應有更大的權力,控制其他教會。又提倡「祭司觀念」,認為「聖餐」實際上是將基督的身體和血,獻在壇上,這種思想漸漸演變成為天主教的「聖餐變質說」。他常用「大公教會」( Catholic Church 現在譯為「天主教」,當初原意卻是「大公教會」。)他強調,「在大公教會以外沒有救恩,…也沒有真基督徒…。教會只有一個,…主教也只有一個。」他又批評反對「大公教會」的諾窪天( Novantan )為「不合法的組織」,認為凡支持諾窪天的人,都不能加入「大公教會」;「凡不敬拜馬利亞的,就是與大公教會背道而馳」。
以上這些古教父,都是基督教仍未變成「國教」之前的神僕.可是,那麼早的神僕,已經相繼出現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錯謬,難怪這種變質的趨勢,繼續發展多三四百年,直到主後 590 年,出現第一任教皇之時,就正式變成天主教了。古教父們本來都是最接近使徒的神僕,何竟會有這樣的錯謬呢?研究起來,原因多半在於過份維繫「大公教會」、「聖禮」、「主教權力」,這幾方面。他們極力主張教會合一,指摘破壞教會合一的人為異端。為強調「大公教會」的組織系統,不自覺地將許多道理稍為歪曲,為要維護這個地上組織上的合一,甚至誤以為它就是「救恩的惟一中心」。其實,當時如果他們明白「屬靈路線」的話,他們必定會知道,神心目中的教會合一,不是維護有形的組織,乃是教會與教會之間保持「靈裡相交,愛心相通」,這樣,他們就不會產生這樣的錯謬了。可是,他們揭盡全力去維護「大公教會」有形的合一,逐漸強化神僕的權力,以致產生「聖禮」和「聖品人階級」觀念,漸漸形成主教,大主教,以致教皇獨裁統治。今天教會實在應該小心,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以為用行政措施,或任何人為的方法,來強化教會的組織,就可以維護教會組織上的合一.其實這樣做,是漸漸以人為中心,失去教會屬靈的方向,教會就演變成為人的社團組織,不再是神的家,聖徒的國,聖靈的殿了。
國教與奧古斯丁
主後325年,是基督教第一次舉行「普世大公會議」,稱為「尼西阿會議」。這個會議,可以說是教會進入世俗化時代的最清楚分界線。那時,大逼迫已經過去了,羅馬皇帝康士坦丁也決志信了主.但他強迫會議通過讓他死後做羅馬人的神,又做「主教的主教」。之後,在康士坦丁的扶助之下,教會就漸漸變成「國教」──國家惟一合法的宗教,其他宗教都變成不合法,都是異教或異端了。因此,325年是一個很重要的教會歷史分界線年份。之前,教會落在二百年的大逼迫中;之後,教會大大興旺,也大大世俗化。
不錯,325年之前的古教父已經開始有變質的言論,但是整體來說,教會的靈性還是相當好的。但是,325年之後,教會大大世俗化,許多人加入教會是為想要做官,因為康士坦丁皇定規,不做基督徒不准做官。但這些未重生得救的人,一旦進入教會,又做起官,和做起教會的領導人來,結果瞎子領瞎子,教會就大大腐敗,不堪設想了。
教會大大世俗化和變質,當然必定有愛主的人起來指斥,和要求改革。但是可惜,「大公教會」的觀念已經形成,凡不肯加入「大公教會」,或言論不同意「大公教會」的人,都被判為「異端」。在「國教」觀念之下,「異端」分子是要判刑坐牢,或充軍,或被殺的。於是,逼迫又再燃起;從前是不信主的羅馬政府逼迫教會,現在是稱為信主的「國教」逼迫教會。正如中國稱為「三自」組織逼迫家庭教會一樣。為甚麼會這樣呢?說起來,還是因為一些古教父變質所致。拿這期間最著名的古教父奧古斯丁來研究,就可知道這時期教會變質到怎樣的程度了:
奧古斯丁(Augustine)生於主後354-430年間。他個人悔改信主的見證,非常感人。他本來過著情慾放蕩的生活,十七歲就納妾。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多年來一直禱告說:「神阿!求你賜給我清潔的心,賜我自制能力控制自己勝過情慾。」但他一直擺不脫情慾。最後,有一次他為罪痛哭時,聽到有小孩子不斷地說:「拿來讀,拿來讀。」他抹乾淚眼,偶然看見一本聖經在面前,隨便翻開一看,就看到羅馬書十三章十三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兢嫉妒,總要披戴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結果他悔改信主,387年受浸,395年出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
後來,因為西羅馬帝國淪亡,他就寫成著名的《神的城》(The City of God)一書。表示,羅馬這個世上最大的名城雖然傾亡,「神的城」(指教會)卻永遠長存。他認為,神在掌管一切,教會的權力,應該凌駕政治的權力之上。因此,他極力鼓勵「政教合一」,日後天主教教皇認為自己的權力比皇帝更高,就是根擄奧古斯丁所寫的這本書。
《神的城》這本書,又促成天主教認為,天主教教會以外沒有救恩,正如啟示錄所說,在「新耶路撒冷城」外面的人,都是滅亡的一樣。因此,他維護「大公教會」的合一,主張不能容忍任何人分裂「大公教會」,說:
「人若領受真理的教導,而被吸引前來敬拜神,固然是好事;但那些因為懼怕刑罰而被迫歸向神的人,也很重要,因為這樣的人多。所以我們不應放棄後者。事實上,有不少因為懼怕神而歸回的人,在回轉之後,慢慢受到教導而改變,也能活出真道。…例如主呼召保羅歸回…主不但開口攔阻他,還用大能推倒他在地上,…弄瞎他的眼睛。既然如此,教會為何不能用武力來使那些失喪的人歸回呢?」
他解釋,以武力迫人轉向神,是根據主耶穌說:「勉強人進來」(路13:23)。他相信,教會在政府之上,政府應該履行神藉教會所發出的命令,去逼異端分子就範。
奧古斯丁的死對頭是「伯拉糾」(Pelagius)。為了駁斥伯拉糾異端,他又倡論「原罪」。日後發展成為天主教藉「嬰兒洗禮」來除去嬰兒的「原罪」,要叫嬰兒「得救」。他又認為「修道」可以禁慾、「煉獄」和「聖物」可以帶來祝福……。因此,他認為只有「大公教會」(當時已變成『國教』)擁有救恩,人要得救,就只能靠教會為他施行聖禮。
其實伯拉糾的為人非常嚴謹正直,他認為奧古斯丁未悔改之前,生活放蕩,很不信任他。奧古斯丁主張「原罪」,他卻認為沒有「原罪」之回事;亞當犯罪只影響亞當,不可能會影響後人.而且亞當就算沒有犯罪,總歸還是要死亡。每一個人都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去抉擇犯罪與不犯罪。
因此,伯拉糾的見解過份偏右,奧古斯丁的見解過份偏左。後來,伯拉糾被「迦太基會議」判為異端,政府把他驅逐出境。但奧古斯丁的教導,卻大大促成羅馬天主教離經叛道,不惜動用軍隊去強逼人入教.手段的殘忍程度,不下於昔日信奉異教的羅馬帝國。想不到,這位充滿強烈感情,對人溫柔同情的奧古斯丁,一旦誤解聖經,便將教會屬靈的合一,解為屬地有形的組織合一.並且用最殘忍的武力來殺害異己,促使教會變成冷酷無情的殺人魔鬼。歷史許多例證告訴我們,所有異端的產生,都是因為誤解屬靈路線:將教會屬靈的本質,視為屬地的國教組織;屬靈的國度,視為教會與皇帝聯合統治的「神聖羅馬帝國」;屬靈的權力,視為政治的權力;屬靈的救恩,視為聖禮帶給人的救恩;聖靈的引導,視為會議的議決案;屬靈的合一,視為「大公教會」以武力維持的合一……。所謂教會世俗化,其重點乃是在此。可惜,當時的古教父,幾乎沒有一個醒悟在這一方面出錯,竟都全力支持「國教」,用許多屬靈的道理來維護「國教」不斷變質。
反對國教的群體
當越來越多古教父為反對異端分裂教會,而強調「教會合一」的時候,他們將「教會的合一」視為組織上可見的合一,並稱之為「大公教會」。在「大公教會」裡當主教、大主教、主教的主教…等高職位,自然成為許多人爭奪的目標。爭得大主教職位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職位,又故意製造出種種屬靈的理由來抬高自己,以求獨攬最高權力,可以管轄全世界所有教會。
羅馬康士坦丁皇就是第一個想要得著這最高職位的人。他強逼主後325年的「尼西阿大公會議」通過議決案,讓他成為「主教的主教」(以後稱為「教皇」)。當然,他完全不明白聖經,怎配稱為「主教的主教」呢?所以,許多大主教都在等待適當時機,起來兢選「主教的主教」職位。其中以羅馬大主教的才幹最強,他所管轄的羅馬城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所以他以「彼得的承繼人」為理由,於主後590年成功升任為「教皇」。這就是「天主教」正式形成的時間了。
教會從屬靈的合一,變質成為有形的「大公教會」,再變質成為「國教」,最後又再變質成為「天主教」。教會就變成名副其實的「大淫婦」了。教會為了合一而排除任何異端,但教會自己卻變成最大的異端。除了世俗化、異教化之外,更借用政治權力和卑污手段,來逼迫異己,屠殺聖徒。
教會在變質的過程中,當然有不少信仰保守的人起來反對。但在「政教合一」的大趨勢之下,這些受逼害的少數分子,不但受到逼迫,連他們的文獻和言論也被歪曲刪改,打成「邪教異端」。因此很多這樣的教派已經被人遺忘。天主教因為在歷史上不斷影響國家政治,造成許多重大事件,所以一般人以為教會歷史就是「天主教」的歷史。此外,還有一少撮異端分子而已。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當時起來反對教會世俗化的人非常之多。他們被判為異端、被十字軍屠殺,長達千年之久。人們甚少注意他們的存在。因為寫歷史的人,多半支持「國教」,所以將事實歪曲,叫人們不相信他們。當然,這些反對派也有許多錯謬,例如「瑪西安教派」(Marcionites)因為極端反對猶太教,而將聖經大部份與猶太教有關的部份刪去,又禁止婚娶、強逼守童貞。「摩尼教」(Manichaeism)曾傳入中國成為「景教」,但他們其實將佛教、基督教和波斯拜火教融合而成。
但在眾多反對「大公教會」的教派中,也有良好見證的。例如:「孟他尼教派」(Montanists),這名原是最早期的一種「屬靈運動」,只不過歷史學者將所有這運動的人,都歸納在「孟他尼」這個人身上而已。他們追求聖靈內住,與聖靈運行的大能,渴望得著靈性的復興。只可惜,他們中間有一些追求聖靈啟示過激的人,如同今天的靈恩派一樣。但是總的來說,這教派還算得上是追求聖經真理的人,不肯與「大公教會」一同世俗化。所以後來特土良教父也加入他們的組織。
「諾窪天教派」(Novatian),在大逼迫過後,這派人士因為反對「大公教會」太過容易重新接納那些在逼迫中曾經放棄信仰的人,遭到「大公教會」的逼迫,結果他們大量聖徒殉道。
「多納徒派」(Donatists),也是起來反對「大公教會」太過容易給人洗禮的人,他們尤其指出,主持洗禮的人,靈性這麼敗壞,怎配給人主持聖禮?但這派的信徒人數非常多,品格也非常清高。他們在北非一帶是人數最多的教會。
以上幾個教派都被「大公教會」判為異端。其實他們如果有錯謬,也比不上「大公教會」的錯謬那麼多,和那麼嚴重。例如其中有一個不見經傳的人,名叫「丟奈特」(Diognetus),歷史文獻發現他的信仰非常好,例如他教導說:「基督徒與世人應有分別……他們居住於本地卻像『客旅』和『寄居』的,他們將自己所有的與人分享,為主忍受任何損失。對他們來說,異邦尤如本土,祖國尤如異地。……他們在地上過著天上國民的生活。他們遵守法紀,生活行為比法律所要求的更高。……他們受辱罵,卻以祝福來回報。」
又說:「神是全能的創造主,……差遣兒子來住在人中間。他就是真理…神並沒有差遣君王到世上來…,乃是差遣萬物所屬的主宰來…。神坐在寶座上,他的兒子也坐在寶座上。換言之,被差來的,也是神自己……。有一天,神還要差他來審判世人,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站得住呢?…神的旨意極其高深難測,惟獨他的兒子才能知道。…這兒子賜給我們,為要贖我們的罪;是聖者代替罪人;義的代替不義的……。除他以外,還有甚麼可以遮蓋我們的罪呢?」
由以上丟奈特所分享的來看,這教派的信仰非常純正。但他是反對「大公教會」的,被判為「異端」,遭逼迫,被屠殺。像他這樣的教派,現在根查出,非常之多。向來,人們只以為「教會歷史」就是天主教的歷史。其實早在使徒時代之後,已經有極多這樣遭到「大公教會」逼迫,而信仰極之純正的教派,他們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稱為「弟兄會」的歷史。只是,他們並沒有總會,也沒有固定的組織,但他們都以聖經為最高權威,都反對國教和天主教,都每主日擘餅記念主,都以「弟兄」相稱,都以自己為「天國子民」,在地上,只看自己為「客旅」,為「寄居」的,不肯苟且與世俗聯合,過著非常嚴謹的屬靈生活,與神同行。雖然如此,後來威克里夫、胡司約翰、馬丁路德、加爾文、以致十八世紀的衛斯理約翰等歷史巨人,都是被他們影響,才清楚得救,才起來勇敢不顧性命地反對天主教。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4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脫離空虛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雲總是空;
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天地萬古常如舊,人生勞碌一場空。
日也空來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功;
日月昏晨常轉運,人亡千載影無蹤。
山也空來水也空,山水長在世界中;
青山綠水依然在,人亡永世不相逢。
生也空來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夢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黃葉落秋風。
夫也空來妻也空,大難來時各西東;
夫妻本是同林鳥,你往西來我往東。
金也空來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萬兩黃金帶不去,為它一世受牢籠。
田也空來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世界多少窮了富,也有多少富了窮;
田園產業兒孫受,陰司罪孽自相從。
空手來時空手去,到頭總是一場空。
夜深聽罷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
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這首民謠雖不一定有很大的文學價值,但它卻把人一生所遭遇的希望、失望;奮鬥、幻滅;以至最終的「一無所有」描寫得淋漓盡緻,讀了叫人壯志消沉。其實只要細細思想,便知道空的不是妻兒田房,名利地位,空的是我們自己;自己不「空」,世界便美麗,人生便有意義,一切也都充實了。是甚麼叫你「到頭總是一場空」呢?
一、因為我們沒有神--神是造我們的,我們理當服祂;神是我們的天父,我們理當愛祂,但我們既不服祂,也不愛祂,我們與祂完全脫離了正常的關係,換句話說,我們在一個不適當的地位上,你能感到生命有意義嗎?
二、因為我們有罪--它使我們良心不安,敗壞我們人類應有的尊嚴和自信,使我們賤視自己,也處處提防別人,內心的和諧既失,外身的世界自然混亂,愁煩,虛空了。
三、因為我們要死亡--死使生顯得短暫,落空。當生命的收割者來扣我們的門,無論你一生多成功,抓著的財富名利會羡煞多少人,你也只得撒手,只得離寰。這事實怎能叫你不「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要解決生命的問題,你沒時間再逃避,再作別的嘗試了,千萬人已靠著神的方法脫離這個「死胡同」。你呢?
?與神相和:在這方面,人是無能為力的;聖經卻說:「神在基督?,叫世人與自己和好。」只要我們肯接受耶穌基督作救主,神也就要作我們的父親了,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是你的阿爸父,你還會覺得空虛嗎?你還會輕看自己?
?脫離罪惡:基督已在十架上粉碎了罪的權勢,今天你只要接受祂的救贖,你便不再是罪的奴僕,非聽命於它不可了。試想想,一個被寶血潔淨的人,心地光明,仰不愧天,俯不怍人,那是一種多叫人嚮往,多有意義的生命。
?承受永生:接受救主,與神相和,脫離罪惡,那不單是今生的事,因為聖經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信徒離世只不過是永生的開始,死亡便不再能威脅我們,生命自然不會再感到虛空,短暫了。
朋友!我多渴望你脫離空虛,進入有意義的生活。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3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九月 01, 2005
護衛聖經 - 陳終道
【讀經】:猶大書三節。
這?所說:「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就是指使徒最初所傳純正的福音。(林前十五3-4)現今魔鬼在教會中所作最利害的工作,不是迫害而是混亂真道,使許多錯誤的道理和異端與福音純正的道理相混使人難以分辨,結果最少使人真假都不信,或是只信了錯誤的而丟棄真理。更利害的是魔鬼使人不知道應為什麼事爭辯。許多人為一些無關重要的禮儀小節竭力爭辯,而對於損害福音的基本信仰的真道,卻不在乎。這結果又造成更大的混亂,使一般信徒對一切的爭辯都以為是「生事」使那些為救恩真理爭辯的神僕,增加許多困難。有些信徒以為什麼爭辯都不去理他,就是最妥當。這等於一個不肯信耶穌的人說:我什麼宗教都不信,一樣的錯誤。……末世信徒有責任去知道如何分辨真理和異端,如果你不會分辨,你應當追求知道。這就必須用心讀聖經。在此請我們注意三點:
一、注意猶大在此的勸告
當時的信徒應當為真道竭力爭辯,不是只勸告當時的傳道人,因為謢衛真道是每一個信徒應有的責任,不單是傳道人的責任。現今有些信徒不但自己放棄了為真道爭戰的責任,反而以那些願意為真理爭辯的人為多事,是完全中魔鬼的詭計。如果教會中已經有了混亂真理的異端發生,我們不是不作聲,怕麻煩,怕得罪人,就能使錯誤更正,這樣的結果是錯誤越來越利害,真理越來越混亂,並且越來越難以辯明,也越少人敢去辯明,這樣就越發給魔鬼有機會,破壞聖經的真理,敗壞信徒的信心,所以當教會有異端發生時,要避免教會發生混亂的方法,乃是竭力辯明真道,使信徒都明白,魔鬼才沒有機會混亂真道。我們不可忘記初期教會的屬靈情形很好,但他們對於護衛聖經真理是極其忠心勇敢的。使徒們常常為真理大膽爭辯,使徒保羅對混亂福音的異端更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加二5)。因為任何真正愛神的人,必定愛護神的話,愛神所交付我們的真理,不容侵害。教會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教會若放棄保衛福音真理的責任,就在神面前失去用處。
二、注意在此所謂的真理
是指聖經的真理,不是世人所自以為的真理,乃是「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世人所謂的真理,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照著人的看法所假設的理論,隨著時勢潮流而改變,根本不是真理。信徒所要竭力爭辯的真理,乃是有關基督完全救恩的真理,如果有任何一種道理,損害或更改了基督完全的救恩,就是我們所當爭辯的。例如關係基督道成肉身、十架贖罪代死、埋葬、三日復活、升天、再來等救恩要道,如果有人巧妙地把它更改或混亂了,把主的道成肉身說成只是一種寓意的講法;把主的十架贖罪說成只是一種犧牲的精神模範;把主的復活說成只是「靈」(精神)的復活;把主的再來說成只是一種詩意的描寫,這就決不是我們所能含糊馬虎地同意的了。(像這些講法,就是所謂摩登派的信仰;是教會在今時代中所遇到最利害的異端,因為他們的道理似是而非,最容易欺騙信徒。他又會利用服務社會及愛國等,來掩護他們純正的信仰,甚至誣蔑他人,加別人以罪名。這是我們所應當小心防備的。)反之,如果不是損害基督完全救恩的講論,只關乎一些敬拜上的禮節或儀式的問題,就不是我們所必須竭力爭辯的。這是一個簡易的方法,使我們知道什麼是我們所必須力爭的,什麼是我們所可以彼此讓步的。
三、注意在此所說的竭力爭辯
不是指用血氣的力量去爭辯,不是用漫罵、怒氣或惡毒的言語爭辯,乃是用聖經真理為聖經爭辯。用聖經的真理證明異端的道不合聖經,即使人威嚇、毀謗,仍然本著聖經傳講真理,指責錯誤,這就是我們爭辯的方法和所謂「竭力爭辯」的意義。
處在這個時代中的基督徒,不但要應付宗教上的異端誘惑,還要知道教會有隨時被人利用的危險。有許多非基督徒也引用聖經來爭取基督徒的贊助,究其實他們的目的和途徑與基督教大相逕庭。
所以信徒必須知道我們都有護衛聖經的真理不受任何今世理論混亂變質,保持聖經真理純潔不受污損的責任,但是要完成這種責任,在這樣時代中是不容易的,忠心的神僕要冒著被人加上各種罪名的危險,但雖然這樣我們仍當竭力為真道爭辯。
基督徒在神的僕人為真道向外人爭辯時,即使不直接參予爭辯,最少也應當做一個支持者,決不可無知地,或存著私見地站在反對神的僕人方面,我們必須有一種愛護真理勝過私人的恩怨的心,不可因為這個人平時和我有所不和,他雖然為真理辯護,我也去反對他;或是這個人平時和我很好,他雖然錯誤我也附和他,這就不是一個愛護聖經的人了。我們應有一個絕對服真理的心,才有資格作一個護衛聖經真理的人。不論講道的人所講的是否和我們主張相背,只要合乎聖經的原意,就不應說他是利用聖經攻擊人;反之,我們倒必須好好地利用聖經為真理爭辯。有些信徒因為別人用聖經的真理指出他的錯誤,反而起反感,這實在是錯上加錯,如果自己是錯了,人家照聖經的真理提醒自己,就應當虛心接受,這才是一個順服真理的人。我們必須先自己學會接受聖經的更正,才能在真道的爭辯上,知道如何利用聖經的真理去更正,和抗拒侵害聖經的各種道理。
「因為時候要到,人心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3-4)
「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2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靠著我的靈-聖靈如何復興神的教會-Jonathan Goforth古約翰著
前言
這本小冊子係摘譯自By My Spirit 的第一、二及十三章,內容是述及古約翰弟兄(一八五九─一九三六)在華北服事數十年,到了末期所帶進的大復興,弟兄不但記述教會復興的實況,更在主面前尋出復興的因素,實在成為今日在主面前清心迫切禱告主復興祂教會之人,歷歷如繪的羊?腳蹤。但願我們不僅在主面前有這一個心志,而且實際地踏定在這一條被聖靈所稱許、所見証的道路上。這是約二十年前楊丁涵嬰姊妹所摘譯的,今天月刊經她同意再作節錄,與弟兄姊妹們分享,求主在這些年間復興祂的作為。
第一章 復興與聖靈
復興是聖靈的工作
在這一本書裡我們要講到一些看起來異乎尋常的事,若是全能的聖靈按著祂神聖的能力運行在人心裡,結果必然有超乎尋常的事發生。在Miss Dyer 所寫《印度的復興》一書裡,Schofield 博士如此說:「有一件事我們要認識:當聖靈在五旬節那天何等突然而直接的臨到人,所發生是極自然的結果。當聖靈的光和能力強烈而深鉅的影響了人的情感和生命時,怎麼可能不帶來令人驚訝的結果呢?如果我們以為不會,那就好像我們指望一陣旋風或地震或洪水過後,一切事物依舊如常不留一點痕跡。所以要知道一個真正的復興必然產生許多事是我們平常的經歷夠不上的。」
自五旬節以後,聖靈最強烈的行動莫過於在十八世紀摩瑞維亞的復興,按記錄:「一七二七年八月十日主日中午,當Roth 牧師正在Hernhut 傳信息時,他自己被一股奇妙且難以抗拒的能力征服而倒在地上,當他倒下時,全會眾也都被主的能力打倒在地。他們降服在主大能之下,禱告、唱詩、流淚懇求直到深夜。」從一七三九年《紐約時報》一篇文章「費德路的愛筵」中我們得知,當時聖靈所開始的另一個復興。本文中說當時有六十位摩瑞維亞的信徒與七位牛津循禮會弟兄們一同聚集,他們是John/Charles Wesley、Charles Kitchen、 George Whitefield、 Wesley Hall、 Benjamin Maugham和 Richard Hutchins,他們都是當時英國教會按立的傳道人,在那次聚會中,魏斯理記錄著:「大約在清晨三點鐘,正當我們繼續禱告時,神的能力大大的臨到我們,以至於多人歡樂的喊叫,還有些人仆倒在地,等我們從祂可畏的奇妙同在中安靜下來之後,眾人異口同聲的感讚說:神啊!我們尊?為我們的主」。
雖然我們看見五旬節的表現好像是「非常」的,然而我們深信五旬節是「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所必要,因為這是出於神聖潔的計劃,叫人被聖靈管理而歸向基督,每一個信徒的裡面都被聖靈的能力剛強,基督因信而住在他們心中,並且生根於神的愛。他們被神的豐滿所充滿,神也確實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他們所求所想的,他們的主在加略所成就的美德毫不保留的賞給了他們。聖靈來的目的,在於從祂得冠冕直到祂再來的階段內,每一天都榮耀主耶穌基督,我個人深信,在五旬節所彰顯的教會裡,我們的主為我們所預備的正常基督徒生命,不是從聖靈入門,而從肉身成全的。在建造聖殿的經營上,絕不是靠勢力,也非靠能力,永遠是靠聖靈。
主自己是在第一次被聖靈充滿以後,直接面對撒但並且勝了牠,因此,神的兒女若不照樣從聖靈得能力,就無法勝過仇敵。但在這以前他們已是重生的神的兒女,然而除非他們被聖靈充滿,除非得到了從上面來的能力,他們不能成為主得力的同工。今天這個力量對我們也是一樣的重要。是的,我們可以作主當日在地上所作的事,並且要作比祂能作的更大的事。
然而不信的惡心常發出這樣的問題:「這種復興會持久嗎?」只要有人憑著信心向前,這些工作必然持久,當一個被買回來的基督的僕人,肯將自己完全的主權讓給主的時候,在父神那裡所有能力,都要為著被殺羔羊的福音,強而有力的運行作工。除非信徒自己消滅聖靈的感動,否則聖靈與火的洗,而帶來的果效,是不會輕易消失的。五旬節長久嗎?五旬節是出於神的,這樣看來,這些帶來大復興被堵塞,不在於神而在乎人了。沒有聖靈的復興,教會就是一片荒涼。我們看見絕大多數的基督徒,他們屬靈的水準,遠低於我們的主為他們所預備的,只有極少數的基督徒,真正的「持守住他們的產業」。除了聖靈與火的浸,再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可以為我們披上得勝的能力。
復興必須除去罪
我們說教會中所有生命的攔阻,都是來自罪,這話不會過份。在本書內,你們看見聖靈如何顯明各式各樣的罪,當然叫人心中傷痛的是,在世界裡所能找到的罪,都出現在教會裡,只不過犯罪的程度輕一點,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是信徒的罪叫聖靈擔憂,而攔阻了祂的運行。我們若是被光照而發現驕傲、妒忌、暴躁、貪婪、閒話和其他類似情形,在神眼中都是可厭惡的。「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教會被玷污的光景,只有藉著聖靈的審判與焚燒,才能使教會得到潔淨。我們相信個人隱藏的罪,就是個人和神之間的罪,只要在個人的祭壇上承認就能得到赦免和潔淨,但對於身背負別人責任的人來說(如牧者教會領袖或其他負責人來說),他們私下認罪有時還是不夠的,似乎聖靈催逼他們要公開認罪,否則他們不能得到釋放。
至於得罪別人的罪,聖經明明地說,「所以你們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和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禮物。」若我們明知傷害別人,一面無動於衷的禱告,這些禱告終將歸於徒然。在我們來到個人或公開的祭壇前,先與那受了傷的肢體和好,若能這樣行,我深信復興早就在許多教會中開始了。說到公開的認罪,這樣的認罪及對付罪,需要我們背十字架,這是不錯的,但是我們既然因自己的不順服,使神榮耀受到蒙羞,這是我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我們中間有一句話,如今活生生的帶著無比嚴肅,神聖的活化在我們眼前,我「相信聖靈」。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29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八月 31, 2005
真理越辯越不明,還是真理越辯越明?- 關懷者
http://www.mnstars.net/bbs/bbs.php
關於真理的辯論,「台灣相調弟兄」已說得非常清楚,筆者要說的是,為了一些無謂的事(如「虛構的事」、「荒渺無憑的話」)辯論是無益的,「專好問難,爭辯言詞」也是無益的,但是今天為真理的辯論主要的目的是讓一切的事透明化、明朗化,還原事情真相。就是要看所講論的、所實行的,是否合乎聖經、合乎真理。若是,感謝讚美主,若不是,就當回歸聖經、回歸真理。
其實,整本聖經不都是為真理辯論的記載麼?舊約有那個先知(摩西、約書亞、以利亞、以利沙、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不是聲嘶力竭的與人辯論?或與世人,或與神的選民。甚至神都禁不住要與人、與祂的百姓辯論。新約的使徒、先知、傳福音者不也是和不信的世人、猶太人、教會裡的聖徒多有辯論麼?四福音記載,我們的主耶穌豈不是和許多人辯論麼?特別是面對文士、法利賽人、經學家、撒督該人的挑戰質問時,更是有許多的辯論(太二十一23?27,二十二15?46,約五10?47,七16?29,八12?20,31?59,十30?39)。要把福音傳揚出去、要使世人信服真理、要使信徒清楚明白信仰內容…,不需要教導、陳明、辯論、辯明麼?
以賽亞書中記載,神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一18),「我們可以彼此辯論」(四十一1),「你要提醒我,你我可以一同辯論」(四十三26),又說:「耶和華起來辯論,站著審判眾民」(三13),這些話豈不表明神願與人辯論,看誰說的有理!
整卷瑪拉基書不都是神和祂的百姓的辯論麼?我們來看他們的對話:
神說:「我曾愛你們!」
他們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一2)
神說:「藐視我名的祭司啊,萬軍之耶和華對你們說:兒子尊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尊敬我的在哪裡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裡呢﹖」
他們說:「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
神說:「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且說: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因你們說,耶和華的桌子是可藐視的。你們將瞎眼的獻為祭物,這不為惡嗎﹖將瘸腿的、有病的獻上,這不為惡嗎﹖你獻給你的省長,他豈喜悅你,豈能看你的情面嗎﹖」(一6?8)
他們說:「耶和華的桌子是污穢的,其上的食物是可藐視的。…這些事何等煩瑣!」並嗤之以鼻。
神說:「你們把搶奪的、瘸腿的、有病的拿來獻上為祭。我豈能從你們手中收納呢﹖」(一12,13)
神說:「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
他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
神說:「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三8)
整卷使徒行傳滿了為真理的辯論。使徒們面對猶太公會逼迫恐嚇時的申辯(二?五);司提反面對猶太公會所說的一大篇申辯的話(七);保羅得救後在大馬色各會堂裡傳講福音,他「駁倒眾人,證明耶穌是基督」,到了一個地步,猶太人商議要殺他,就是到了耶路撒冷,那裡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也要殺他(參九20?29);彼得進哥尼流家,傳福音給他們,為他們施浸,同他們吃飯,回耶路撒冷後被聖徒質問,他有非常清楚明白的申辯(十一);巴拿巴、保羅、西拉…往外邦地去,豈不都是拿起神的話、「本著聖經」,與猶太人辯論,說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十三,十七,十八)?有人到安提阿教訓說,要受割禮才得救,保羅、巴拿巴不是與他們「大大紛爭辯論」,後來在耶路撒冷舉行的會議,不就是為這件事大家來在一起辯論(十五)?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雅典最高宗教法庭)豈不是和希臘的哲學家辯論(十七)?真理要辯,而且辯越明!若真理不被陳明,誰能知道何是何非?誰又肯來就光,成為光的兒女呢?
書信裡也是滿了真理的辯論、辯明,特別是羅馬書、林前後、加拉太、歌羅西、提前後、希伯來、彼後、約壹貳?、啟示錄這幾卷。連路加福音也恐怕是為了當時許多著書立說的不正確而寫,他把每個歷史事件「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一3)!
保羅說,「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羅二28),這不是辯論麼?他說,「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九6,7),這不是辯論麼?他說別人是「假使徒」,這不是辯論麼(林後十一13)?他說別人傳的福音「並不是福音」(加一7),這不是辯論麼(參6?9)?加拉太書為福音的真偽辯論;歌羅西書為基督的身位與哲學爭辯;希伯來書辯明新舊約的不同;彼得後書辯明真假先知;約翰書信辯明基督身位;啟示錄二三章辯明教會該有正常的光景。保羅說他是「為辯明福音設立的」(腓一16),他告訴提摩太要為福音、真理「打那美好的仗」(提前一18,六12),他自己也就是如此(提後四7)!為福音、真理「打仗」,不需要辯論麼?猶大甚至用更強烈的字眼說:「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3)!
為著真理、為著神的救恩、為著信仰內容、為著教會的實行,當然要有合適的講解、說明、教導、辯明、辯論、護衛,否則人云亦云、眾說紛紜、對錯不分、積非成是,叫人難以適從,更叫初信聖徒裹足不前、不知方向。基督徒是最明理的,也是最講理的,更是最明白、順從真理的。當然,這需要長期耐心的培養、教導、成全。但我們不是要一大堆「摸摸頭」、「乖乖牌」的「愚民」,凡事都「哼哼哈哈」、「糊里糊塗」、「不清不楚」、「左右不分」的基督徒。當然我們也不是要一些「無理取鬧」、「惹事生非」的「野人」。凡事回歸聖經,回歸真理。
聖徒們的屬靈鑑別力該好好被培養起來,將來才能承接託付,不至於落到錯謬裡仍不自知。不要怕人質疑、提問,怕的是我們不夠乾淨、不夠光明磊落、真理不清不楚。有質疑、提問,更能叫真理更顯為是真理,更叫真理被傳揚出去!
Chshliu弟兄引述約伯記,說明辯論之無益,其實,約伯和他的三個朋友在魂?、在血氣?、在知識善惡樹的原則?辯論,當然會僵持不下,無法越辯越明,反而越理越亂、越扯越紊!「台灣相調弟兄」說得好,他說:「在『辯論』真理的事上,我們不當把『人的情形』牽扯進來。…真理的『辯論』必須純粹就聖經所啟示的真理進行『辯論』。」
約伯的三個朋友和他所辯論的是,他的災難是否出於他自己的惡不是。他們力言神是公義的,斷不以無罪為有罪,以有罪為無罪,祂的原則是賞善罰惡。約伯遭難如此之嚴重,必是因為他的惡、他的罪。但約伯力言他是無辜的、公義的、清潔的、他並沒有犯罪,他哭泣,他哀號,因為他一直被誤會(伯十六16?18)。他真的被朋友的話激怒了,他要和神辯論,看祂是不是真如他的三個朋友一樣認為他也有罪,他罪有應得!他甚至盼望天上有一位無所不知、公義的「中保」,好為他向神「訴冤」!所以他說:「現今,在天有我的見證,在上有我的中保。我的朋友譏誚我,我卻向神眼淚汪汪。願人得與神辯白,如同人與朋友辯白一樣。」(19?21)他甚至向神挑戰,要神回答,他在「檢察官」、「法官」(就是神)面前已寫了他的訴狀,他要抗辯到底(三十一35,36)!這種在魂?、在血氣?、在知識善惡樹的原則?的辯論,當然會僵持不下,無法越辯越明!
等他們一夥人冗長的辯論完了,神才開口說話。祂一說話,整個局面就明朗了。雲霧全消,晴空萬里!約伯遇見了神,認識了自己,安靜下來,不再「自義」、脫離「知識善惡」,然後「從苦境轉回」(四十二10),進到神寬廣的祝福?。他的三個朋友得因獻祭和約伯的代求免去神的怒氣。
雖然如此,神讓這卷「辯論的書」留下來仍是非常有益的,因為至少有了約伯記,我們才知道人是怎麼辯論的,是根據甚麼在辯論,人的辯論能高明到甚麼地步(這些人都是智者,少有人能和他們匹敵)。我們也看見神很有耐心的聽人的辯論,然後,神最後也以「問辯」的方式來結束整個的辯論。說句真話,我們的神也很喜歡辯論!
我們不禁要說,我想我們的神也要說:「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也!」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書第六章 - 關懷者
羅馬書第六章
一、「我們若在祂死的樣式上與祂接枝生長,也要在祂復活的樣式上與祂接枝生長。」(5,另譯)
「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合和本)
「我們若藉著他死的樣子得以接種在他身上,也必藉著他復活的樣子而得接種。」(呂振中)
「我們若在祂死的樣式裡與祂聯合生長,也必要在祂復活的樣式裡與祂聯合生長;」(恢復本)
「如果我們跟基督合而為一,經歷了他的死,我們同樣也要經歷他的復活。」(現中)
「接枝生長」原文是συμφυτο?(sumphutos),為形容詞,其動詞συμφυω(sumphuo)由συν(sun)「一同」和φυω(phuo)「長」、「活」二字複合而成,因此意思是同長、同活。又因為本字用於植物的接枝,因此可譯為「接枝生長」、「聯合生長」(恢復本)、「聯結生長」、「接種」(呂振中)或簡譯為「聯合」(和合本)。
保羅說:「我們若在祂死的樣式上與祂接枝生長,也要在祂復活的樣式上與祂接枝生長。」意思是我們與主之間的聯合不是外面的握手聯合、交契言歡或景仰崇拜,我們與主之間的聯合乃是活而生機的聯合,就像兩棵植物的接枝關係一樣。主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住在我?面的,我也住在他?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十五5,另譯)我們與主的關係乃是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就是生命的關係。葡萄樹與枝子既是同一生命,因此也就同過一個生活,也同有一個命運。葡萄樹沒有枝子就沒有果子,枝子不聯於葡萄樹就無法存活,也無法結果子。所以主說:「你們要住在我?面,我也住在你們?面;枝子若不住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住在我?面,也是這樣。…人若不住在我?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燒了。」(4,6,另譯)
羅馬書十一章也說,我們外邦人好像是從野橄欖樹上被折下來的枝子得以「逆著性」(24)接在好橄欖樹上,一同得著好橄欖根的肥汁,我們就不可向舊枝子誇口,若是誇口,當知道不是我們托著根,乃是根托著我們。(17,18)可見,聖經又是以接枝的比喻說明信和不信的不同(20)。
不論是葡萄樹和枝子或橄欖樹和枝子,都說明接枝的故事,就是二命接為一命的命,二活連為一活的活。命為一、活為一、運也為一。不同的是,農夫的接枝都是取其良者接於劣者上以改良之,絕無取其劣者接於良者上。然信主得生之事,乃是皆為劣者,無一良者來接於宇宙中獨一良者基督之上。此為「逆著性」。就是猶太人,因亞伯拉罕的關係,得以接於神的祝福,但就其神與人的關係上,仍是「逆著性」!基督如是歡喜,人能逆性與祂相接!祂並不怕我們影響祂,因為最終祂必將我們性情改變,與祂一式一樣。接枝在自然界有一奇妙的定律,就是強者勝過弱者,使弱者變強;甜者勝過酸者,使酸者變甜;大者勝過小者,使小者變大。信徒接枝於基督,日久天長必要變成強者、甜者、大者。「我們若在祂死的樣式上與祂接枝生長,也要在祂復活的樣式上與祂接枝生長。」基督的死強而有力的殺死一切不屬祂的;基督的復活強而有力的供應一切屬祂的。祂並不抹殺我們的個格,但祂把祂自己一切屬天、神聖的成分作到我們裡面,叫我們能過一個活祂的生活。信徒若住在主裡面,如同枝子與葡萄樹相聯,結果子就再自然不過的了!
二、「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失業,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6,另譯)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合和本)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已經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的身體無能為力,叫我們不再給罪做奴僕。」(呂振中)
「知道我們的舊人已經與祂同釘十字架,使罪的身體失效,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恢復本)
「我們知道,我們的舊我已經跟基督同釘十字架,為的是要摧毀罪性的自我,使我們不再作罪的奴隸。」(現中)
「失業」原文是καταργεω(katargeo),由κατα(kata)「向下」(置於字首作為加強語氣用)和αργεω(argeo)「不工作」、「閑懶」、「不活動」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完全失效、完全失去作用、完全失業、完全廢除、完全失去效用,因此可譯為失業、「失效」(恢復本)、「無能為力」(呂振中)。和合本譯為「滅絕」是錯的,叫人誤以為信主之後,人當把罪身滅絕掉。「使罪身滅絕」好像禁慾主義者所作的一樣,這絕不是聖經的真理。
保羅所要表達的是,我們的舊人在基督釘十字架時也與祂同釘了,祂在十字架上死了,我們也與祂同死了。既然我們的舊人已經與基督同釘了十字架,那麼,以舊人為主人,受其吩咐去犯罪的身體就失了業、沒得活動、失去效用。這就好像老闆破產了,員工也失業了。焉有公司已經倒閉,員工還有工作做呢!所以,舊人若已經與基督同釘了十字架,作為奴僕的身體就失了業,就「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 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6下,7)我們「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以至於不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以至於成聖。」(19)這個公司倒閉、失了業的員工,從此投效另一個新的主人、新的老闆。保羅說:「…倒要像從死?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13)這個新的主人、新的老闆就是神,就是義(19)。「你們既從罪?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以至於成聖。…作了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18,19,22)
三、「你們向罪也當算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卻當算自己是活的。」(11,另譯)
「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合和本)
「你們也是這樣?你們在基督耶穌?、應當算自己向罪為死的,向上帝為活的。」(呂振中)
「這樣,你們在基督耶穌裡,向罪也當算自己是死的,向神卻當算自己是活的。」(恢復本)
「同樣,從罪這方面來說,你們也要把自己當作死了,但是在基督耶穌的生命?,你們是為上帝而活。」(現中)
「算」原文是λογιζομαι(logizomai),意思是計算、簿記,就是算數、簿記中的計算,所以重在事實和準確無誤。又因為原文是現在、關身、主動、命令句,所以可譯為「要(為自己)繼續不斷的算」、「要(為自己)繼續不斷的認定」。
保羅說:「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算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卻當算自己是活的。」(11,另譯)這話是接著前面下來的。他說:「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復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祂的主了。祂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祂活是向神活著。」(8?10)而我們既然和祂同命同活,也就和祂經過同一過程、同一歷史。在祂身上所經過、所成就的都是為著我們,在我們身上這一切也都成了事實,並且是我們可以取用、可以經歷的。凡是聖經中客觀的真理,若要成為我們主觀的經歷,就要我們憑信認定其真實性,並憑信相信一點不疑惑。我們向罪當一直算、一直看、一直認定自己是死的;另一面我們向神在基督耶穌?,卻當一直算、一直看、一直認定自己是活的。這個一直算、一直看、一直認定,不是整天瘋瘋癲癲似的喃喃自語,而是一直把自己擺在、留在信心裡,宣告神所做成的是已成的事實。我們不要讓舊人從墳墓裡起來,我們要讓他留在十字架上、墳墓裡。那是他該在的地方。舊人是帶著亞當舊性情的己,神的作法不是改良他,神的作法乃是叫他與基督「同釘十字架」。藉著與基督的同釘,我們的舊人已被了結;藉著基督的復活,我們有了新生命,可以活出討神喜悅的新生活。我們信主後的受浸所表達的就是這個事實-「豈不知我們這受浸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浸歸入祂的死麼?所以,我們藉著浸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生命的新樣,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復活一樣。」(3,4)「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你們既從罪?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你們既從罪?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12?14,18,22)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八月 25, 2005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五章 - 關懷者
羅馬書第五章
一、「患難生忍耐,忍耐生稱許,稱許生盼望」(3,4,另譯)
「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和合本)
「因為知道苦難能生出堅忍,堅忍能生出老練,老練能生出盼望。」(呂振中)
「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恢復本)
「因為我們知道患難培養忍耐,忍耐蒙上帝嘉許,上帝的嘉許帶來盼望。」(現中)
「生」原文是κατεργαζομαι(katergazomai),由κατα(kata)「往下」(置於字首作為加強語氣用)和εργαζομαι(ergazomai)「作事」、「作工」二字複合而成,因此意思是(確定)作出、作成、成就、生發。「…就當恐懼戰兢,作出你們的救恩。」(腓二13,另譯)「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六13)
保羅說我們不僅「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稱許,稱許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羅五3?5,另譯)這是基督徒的面對患難的心態,也是屬靈生命長進的歷程。想到神的榮耀我們當然是歡歡喜喜的,因為我們的前途更光明、更燦爛。我們不是一班緬懷過去輝煌的人,而是面向將來榮耀的人。「基督在你們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西一27)「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三4)因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患難成了成就我們進入榮耀的憑藉。「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三3),「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因此,基督徒面對環境的艱難,和所臨到的患難,態度並不是消極的。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一2)彼得說:「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彼前一6)保羅說馬其頓的眾教會「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林後八2)。埋怨、嘆息不是我們的標記,喜樂、堅忍才是我們的標記。約伯說:「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二十三10)。可見,苦難對基督徒而言是帶著積極的目的的。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稱許,稱許生盼望」的「生」說出其關聯性、次序性和生命長進的歷程,亦即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就像沒有父母就生不出兒女,沒有材料就蓋不成房子,沒有果樹就生不出果子…。基督徒忍耐(堅忍)的品行、品格是從患難生出來的,就是從患難作出來的。患難成全出忍耐,忍耐成全出稱許,稱許成全出盼望!患難是神的工具,為神兒女成全出屬靈的品行、品格來。倪弟兄說:
「我們快要完全知道我們主,已往從未如此知道;
但是今日醫治傷心的摸撫,不是那日感覺得到。
那日雖有無窮無盡的讚美,卻無流淚迫切禱告,
卻無傷心痛苦所得的安慰,也無困難所生依靠。
那日雖有無比榮耀的冠冕,但無十架可以順從;
他為我們所受一切的磨碾,今日纔能與祂交通。
進日安息,就再尋不到疲倦,再無機會為祂受苦;
再也不能為祂經過何試煉,再為祂捨棄何幸福。
哎阿,為祂,機會已是何等少,所有機會快要過去,
機會無多,為祂,蒙羞和受嘲,為祂,再來分心、分慮。
不久就無誤會、怒罵與凌辱,就無孤單、寂寞、離別。
我當寶貝這些不久的祝福,我藉這些與你聯結。
主,我羨慕早日看見你臉面,那是實在好得無比;
但是,我也不願免去你試煉,失去如此交通甜蜜。
求?憐憫,使我充滿你大愛,不顧一切為你生活。
免你僕人今天急切望將來,將來又悔今天錯過。」
「稱許」原文是δοκιμη(dokime),意思是經過試驗後被證實為合格或蒙稱許,因此是稱許、驗效、驗證、合格。和合本、恢復本、呂振中本均譯成「老練」,應是沿用英文欽定本(KJV)experience(有經驗、老練)的錯誤譯法。原文並無經驗老道或老練的意思!而是信徒經過患難的磨煉,藉由堅忍、順服的面對,生出或成全出蒙稱許的品行、品格來。雅各說:「忍受試煉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既受試驗得了稱許,就必得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雅一12,恢復本)可見基督徒屬靈的美德、屬天的性情,都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經過許多處境,日積月累,基督的性格才能構成在他們裡面。好像畫在花瓶上的畫,要送入火窯裡燒,經過一定的火候、夠長的時間、耐性的等候,才能燒進瓶裡,與瓶是一,不能被拭去。保羅勸勉提摩太說:「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以及我…所遭遇的逼迫、苦難;…。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提後三10,11,14)
二、「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
義了。」(19)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和合本)
「因那一人之不聽從、萬眾也怎樣被認為罪人;照樣,因這一人之聽從、萬眾也怎樣都被認為義人。」(呂振中)
「藉著一人的悖逆,多人構成了罪人,照樣,藉著一人的順從,多人也要構成義的了。」(恢復本)
「正如一個人違背命令,眾人成為罪人;同樣,一個人順服,眾人成為義人。」(現中)
「悖逆」原文是παρακοη(parakoe),由παρα(para)「在…旁邊」和ακοη(akoe)「聽聲」、「聽話」二字複合而成,因此意思是聽漏、當耳邊風、漫不經心的聽、蠻不在乎的聽、話從右耳進左耳出的聽,或加話減話的聽,所以是悖逆、不順服。
當初神是對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知識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6,17,另譯)但夏娃卻對蛇說:「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三3)「也不可摸」是她自己加進的話。而神對亞當說:「…只是知識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這樣的話,亞當和夏娃都不是很在乎,經蛇一誘惑,夏娃「…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6)其結局就如神所說的,與神的生命隔絕了,與神的交通失去了,魂生命受了玷污,身體逐漸老衰死去。這就是保羅所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五12)又說:「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14)從此,罪、死在人的身上作了王!「…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因一人犯罪就定罪,…審判是由一人而定罪…,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罪作王叫人死,…。」(15?21)可見悖逆、不順服所帶進來的結果非常嚴重!人「聽漏」神的話,把神的話當耳邊風、或是漫不經心的聽、蠻不在乎的聽,都是神非常不喜悅的!撒母耳對掃羅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頑梗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撒上十五22,23)
「順從」原文是υπακοη(hupakoe),由υπο(hupo)「在…下面」和ακοη(akoe)「聽聲」、「聽話」二字複合而成,因此意思是伏在下面的聽、謹慎小心的聽、鄭重仔細的聽,所以是順從、順服。
這樣的聽是不增減神的話的聽,並照著神所說的去行,一點不打折扣。神未說而行的是妄行,神說了而不行的是悖逆。這二者都不討神喜悅!主耶穌說:「…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約五19)又說:「我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我的審判也是公平的,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30)又說:「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六38)又說:「…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作的。我說這些話,乃是照著父所教訓我的。…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八28,29)這就是祂的順服。最後臨上十架前,在客西馬尼園,祂的禱告乃是:「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二十六39)又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42)若十字架不是神的旨意,主也不必顯勇敢來面對,否則就是妄行。但當祂清楚這是神的旨意時,祂便毫不遲疑的順服了。祂對門徒說:「…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賣我的人近了!」(45,46)保羅說:「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十二2)。
羅馬書五章說:「何況神的恩典,與那因耶穌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賞賜,豈不更加倍地臨到眾人麼?…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麼?…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15?21)希伯來書說:「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五7?9)我們感謝主,藉著祂的順從,為我們贏回神,也為我們得回神要給人所有的福份。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0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四章 - 關懷者
羅馬書第四章
一、「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12)
「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和合本)
「又做受割禮的人的父,做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照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沒受割禮時的信心之腳蹤而按規矩行的人的父。」(呂振中)
「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照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時之信的腳蹤而行的人。」(恢復本)
「他也是已經受割禮的人的父親,不但因為他們受了割禮,也因為他們跟隨了我們先祖亞伯拉罕在未受割禮時的那種信心生活。」(現中)
「行」原文是στιχ?ω(stοich??),名詞στο?χο?(stο?chοs)意思是行列、原則、準則、法則、原質,因此本字意思是照著一定的行列、原則、準則、法則而行。原文本字是現在分詞,因此表達一個繼續不斷且習慣性的動作,就是「一直不斷行」在亞伯拉罕信的腳蹤。本字是保羅的專用字(羅四12,加五25,六16,腓三16),在新約其他的書信中未出現。
「按…亞伯拉罕,…信之蹤跡去行」的「行」就是,亞伯拉罕如何走,他信心的子孫也如何走,後人的跟隨是亦步亦趨的,因此,後人也蒙相同的恩。亞伯拉罕並不是因著割禮而被稱義的,好像大體的猶太人所認為的,他們也以割禮做為他們誇耀的本錢,是外邦人為「未受割禮之民」。保羅在這事上則弄得很清楚,他把先後次序講得很清楚,他說:「…因我們所說,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羅四9?11)可見割禮不是做為神稱義的記號,而是做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
早在神吩咐亞伯拉罕給全家男丁行割禮之前,亞伯拉罕就已經是因信蒙神稱義了。亞伯拉罕因信稱義是創世記十五章的事,神吩咐他給全家男丁行割禮的事是創世記十七章的事。並且割禮的事是因著十六章的事引進來的,那就是,亞伯拉罕接受了妻子撒拉的提議,與使女夏甲同房生出以實瑪利來(創十七1,2,11),這是亞伯拉罕憑肉體、血氣生的(加四23,29)。因這事,十三年之久神未向他顯現。創世記十六章最後一節聖經說:「夏甲給亞伯蘭生以實瑪利的時候,亞伯蘭年八十六歲。」(16)而十七章一開頭就說:「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1上)。可見,亞伯拉罕從八十六歲到九十九歲的這十三年是失落的,是沒有屬靈年日的,是不蒙神紀念的。這不是一件小事!一個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個的十三年呢!神在這次的顯現裡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1下)!祂再次堅定祂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2?8),然後,隨即吩咐他給全家男丁行割禮(9?14),作為神與他並他子孫「立約的證據」(11)。從上下文看,割禮是應著亞伯拉罕憑肉體、血氣生以實瑪利來的,這並不是甚麼值得驕傲的事,反而是警誡亞伯拉罕不要再憑肉體、血氣行事。我們可以說,亞伯拉罕若沒有憑肉體、血氣生以實瑪利來,割禮應該是不必要的。這更給人看見,人要憑行為稱義是不可能的,反而顯出人的肉體、血氣來。人憑罕憑肉體、血氣生出來的行為是不可能蒙神稱義的。歷代以來猶太人一直以割禮為傲,若他們回頭看創世記的歷史,他們恐怕會笑自己是愚蠢和無知的。行割禮的目的是叫人受提醒,不要憑肉體、血氣、天然行事,更不是要人拿來引以為傲的,神的意思是要人「脫去肉體情慾」(西二11)。不過,割禮也有益處,就是界定了因信稱義和人在神前想因行為稱義的次序。「…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憑著肉體得了甚麼呢?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就有可誇的,只是在神面前並無可誇。」(羅四1,2)生以實瑪利的行為若蒙神稱許,為甚麼神十三年之久未向他顯現?為甚麼神要他在祂面前作完全人?為甚麼神要他行割禮呢?可見,人在神面前只能因信稱義,然後才是因信心而生的行為才能蒙神稱義(雅二17?26)。
今天,新約的信徒也是走亞伯拉罕的道路,凡事憑信不憑眼見,就像「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來十一8?19)「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加五6);「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3)多馬是看見了主手上的釘痕,和祂槍傷的肋旁才信的,主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二十29)基督徒又稱信徒,就是因為他們是因信作了亞伯拉罕的子孫,「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加三7);「那以信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9);「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14);「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29)
保羅在羅馬書四章這裡是說:「…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13)可見猶太人受割禮並不能更邀神的青眼,更蒙神的稱義;外邦人未受割禮並未減少神的「一視同仁」。因為「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三22)。「難道神只作猶太人的神嗎?不也是作外邦人的神嗎?是的,也作外邦人的神。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稱那受割禮的為義,也要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為義。」(29,30)割禮並不是蒙神稱義的要素,信才是!「所以人得為後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屬乎恩,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不但歸給那屬乎律法的,也歸給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四16)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0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八月 24, 2005
「本著聖經」!! - 關懷者
選自"真理的恢復"
http://www.mnstars.net/bbs/bbs.php
「回歸到聖經,回到主話的光中」
是的,這是正路,我們該如此實行!
保羅來到帖撒羅尼迦,進了猶太人的會堂,一連三個安息日,「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裡復活…(徒十七2,3)。這是使徒給我們的榜樣,也該是我們的實行。當然「辯論」絕不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提前六4)那種方式,而是帶著受教的靈,「本著聖經」來辨明真理。「真理越辯越明」!
後來,當保羅和西拉來到庇哩亞時,他說:「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11)保羅稱讚他們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們對所有來到他們會堂解經講道的拉比(包括保羅在內)都如是看待。他們不「以人廢言」,也不「以言廢人」,他們總是「回到聖經」、「對照聖經」,看講者是否按著正意分解神的話,或是在胡扯、歪曲、曲解神的話。他們信了保羅所傳的,甘心領受這道,是因為保羅所傳的合乎聖經、解明聖經!這豈不是我們中間當鼓勵的麼?否則我們中間硬是出了一大堆「應聲蟲」、「錄音機」,有甚麼用呢?被別人一問就倒,聖經也不熟,只是熟記所謂「高峰真理」而已,自己又講得不清不楚。
樓上的聖徒說:「劉天元弟兄的一次大專特會,他極力嘶吼的一句話,『挑戰我』!拿聖經的話來挑戰他!這樣的話,給我相當的震撼!不是劉弟兄講的就對,是聖經講的,才是對的!」我們都要大聲說:「阿們!」基督徒對待聖經、對待真理該是這樣的態度!
筆者所在地有一弟兄,從事美?,未受過甚麼教育,當兵時才學識字。得救後數年正常聚會,後中斷數年,然後恢復起來,後來這數年光景正常,服事、聚會、見證、傳福音剛強。每逢去理髮,筆者總是提醒他要有耐心、恆心將全本聖經讀過一遍,後來他至少讀了二遍。這些日子,換成他去鼓勵其他初信者,要他們一定好好把聖經讀過。他說聖經一熟,別人交通甚麼就容易知道、容易進入,不至於人云亦云、糊里糊塗、摸不著頭緒。別人交通,大概能知道聖經的出處。而且他說,對別人說的話也能有鑑別的能力,也能分辨說者的靈,是出於生命,還是只是道理的講說。當然這些都有待年日來長成,有藉環境來成全,但至少在聖經真理、知識上的貯備已稍具基礎,容易讓主來「加上」。「有了」還要「加上」!若甚麼都沒有,要如何能再加上呢!當初,這位弟兄若沒有耐心、恆心將全本聖經讀過幾遍,只是天天捧著「晨興聖言」禱、言、背、講,今天的光景恐怕會很悽慘,筆者恐怕也會很難過、很虧欠!
今天我們要大聲疾呼,初信者的「屬靈根基」不是「晨興聖言」、「高峰真理」,而是聖經本文。要「像纔生的嬰孩一樣,切慕那純淨的話奶,叫你們靠此長大,以致得救!」(彼前二2)「高峰真理」對初信者只是「高峰道理」、「高峰神學」而已,助益不多、幫助不大。就是蒙恩多年聖徒也該天天勤讀聖經,所有的屬靈書籍只能作為參考用,必須自己從神的話?得新鮮的食物、亮光和啟示。
我們該鼓勵所有的聖徒好好的讀聖經、背聖經,真理才會清楚,斷案才會準確。有名的解經家亨利馬太(Matthew Henry)童年時,父親要他背詩篇第一百一十九篇(共176節),他雖覺得厭煩吃力,卻耐心的把它背熟,後來他作見證說,這給他何等大的幫助!摩根(G.C.Morgan)有一次為了進入神的話,七年之久將聖經每卷讀了六十遍,難怪聖經在他的手中是發亮的!路德馬丁說:「聖經不帶註解,好像太陽發出光來!」這是金玉良言!其他聖徒不勝枚舉,都有許多美好榜樣讓我們效法、跟隨。豐富不是自然而來的,啟示、亮光也不是隨風吹到的。但一件事是確定的,就是根基必是神的話。「捨本逐末」是我們今天的實行,就是捨了「聖經」的本,逐了「晨興聖言」、「高峰神學」、「一年七次」的末!將來恐怕我們會後悔,因為我們成全出來的下一代全是「制式的」,沒能讓主往前作更高、更深、更廣的工作!
熟悉聖經、本著清潔的良心,大概可以分辨:
「一個出版」,還是「一種出版」
「一個水流」,還是「一個水流,許多分流」
「一個工作、一個中心」,還是「一個工作、許多中心」
「一個工作、一個區域」,還是「一個工作、許多區域」
「一個工作、一個工頭、一個工作團」,還是「一個工作、許多工作團、各有其工頭」
「一個職事、一個執事」,還是「一個職事、許多執事」
「一個(建造基督身體的)職事、一個職事」,還是「一個職事、許多職事」
「一種食物、一個口味、一個味道」,還是「多種食物、多種口味、多種味道」
「一本聖經、一種翻譯、一個解經」,還是「一本聖經、多種翻譯、多重解經」
主曾在阿爾卑斯山興起「谷中的弟兄」,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就是他們熟背全本聖經。他們二個二個受差出去傳福音,他們以做生意為掩飾,當人中意他們的珍珠時,他們會告訴人,他們還有比珍珠更寶貝的「東西」,於是就向人傳福音。他們得人多多,並且敬虔愛主、彼此相愛。當時,正是路德馬丁興起的時候,羅馬天主教鎖禁聖經,黑暗到不能黑暗,竟然有神甫說:「還好我沒有讀過聖經,要不然我也會犯路德馬丁所犯的罪!」豈不哀哉!一邊是熱愛聖經,傳生命的活道;另一邊是鎖禁聖經,教皇說的是,人落在無知黑暗?,連「聖品人」也不例外。今天已經沒有人能鎖禁聖經,但是如果一個團體有了「積非成是」、「一個出版」、「一個審核」、「一言堂」…,就也落在同一個陷阱?了!不要有一天我們中間的弟兄說:「還好我讀的都是『晨興聖言』、『高峰道理』,否則我也會吃了別人的『毒瓜』,犯了別人『不同解經的錯誤』!」
弟兄們,讓我們勤讀聖經、熟讀聖經、禱背聖經!讓我們天天在主的話跟前遇見我們可愛的主!
再補充一些
我們主日聚會後段,的確該先從翻開聖經讀經開始,然後才自由交通。我們已將近十年不變了。我們沒有跟隨「一年七次」、「晨興聖言」,但聖徒們要讀、要跟,我們沒有反對,因為這是個人的自由!只是我們會經過考量,來選取聖徒追求的材料。
小排聚會,筆者認為「本著聖經」的分享交通最造就人、最開啟人。筆者曾陪著排?聖徒看過「摩西一生」、「大衛一生」、「以利亞、以利沙一生」、「路得記」。現正帶初信排,陪他們從馬太福音讀起,完全不給綱要信息,就是「本著聖經」交通、分享、提問、作答,然後指定一週回去研讀相關的舊約背景、經文、故事…。週週都來,思路連貫,比「主題式」的好。聚起會來很有味道,聖徒們很有參與感,收穫也多。不要怕有人說錯答案,也不要怕有人拋出奇怪問題,也沒有所謂的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總是帶著聖徒揣摩經文意思,學著將自己置身聖經時代場景,把自己當做其中一個人物,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我是那個人我會怎麼做,然後還說說如何應用到自己的身上、今天的社會…。當然這需要有老練的聖徒帶著、陪著、把舵、引導、鼓勵…,才容易達到。但這不該是我們的聚會光景麼?許多時候,聖徒們會有「意想不到」的看見、亮光,也會有「超乎想像」的解答。聖經是全世界最有味道、最有趣的一本書!
我們既不要「牧師領會」式的「家庭禮拜」,我們何必來個制式「一言堂」,反覆讀「晨興聖言」式的「小排聚會」!好像沒有「晨興聖言」,就不知道如何分享了!好像沒有「晨興聖言」,就沒有材料可讀似的!聖經不就是我們的「教科書」麼?聖經的內容豈不豐富、豈不生動活潑麼?我們捨了「米飯」,反去吃「零嘴」,可惜,可惜!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八月 22, 2005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書第三章 - 關懷者
請按以下連結進入蒐錄區
http://08232005.blogspot.com/
羅馬書第三章
一、「虧缺了神的榮耀」(23)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和合本)
「因為萬人都犯了罪,都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呂振中)
「因為眾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恢復本)
「因為每一個人都犯了罪,缺乏上帝的榮耀。」(現中)
「虧缺」原文是υστερεω(hustereo),原意是賽跑未達終點,缺錢買糧或物資缺乏以致窮乏、窮困,因此是短缺、缺欠、虧缺、不及、趕不上。
我們看看這個字在聖經別處的用法:福音書裡記載一個少年的官曾對主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甚麼呢?」(太十九20)主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可十21)。離家的浪子得了他的家業後,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窮乏)起來。」(路十五14,參來十一37)主耶穌參加迦拿娶親的筵席,筵席不久「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約二3)保羅說哥林多教會在基督?「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林前一5?7)。論到食物時,他說:「其實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們,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八8)論到基督的身體時,他說:「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十二24)論到神託付他的職份時,他說:「但我想,我一點沒有趕不上那些超級的使徒。」(林後十一5,另譯,參十二11)他對哥林多教會說:「我在你們那?缺乏的時候,並沒有累著你們一個人,因我所缺乏的,那從馬其頓來的弟兄們都補足了。我向來凡事謹守,後來也必謹守,總不至於累著你們。」(十一9)他對腓立比教會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2,13)希伯來書警告的話說:「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來四1)又有警告的話說:「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十二15)。
羅三23這裡保羅則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意思就是世人不僅犯罪得罪神,而且虧缺了神的榮耀,又因為原文是現在式,所以是繼續不斷的動作,就是人一直繼續不斷的虧缺神的榮耀,思想上、行為上都是如此。虧缺神的榮耀,就是沒有把神的榮耀活出、顯出,也沒有把神所該得的榮耀給神。人能夠活出、顯出神,也能把神所該得的榮耀給神,這件事並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初神造人的時候是照著神自己的形像,按著神自己的樣式造人的(創一26)。「神造人原是正直」(傳七27)的,只是人把自己給弄壞了。「神的形像」說出神內裡的性情和外顯的美德;「神的樣式」說出神顯出時神聖、尊貴的樣子。這些,人都失去了!本來,生命樹的果子是要使這一切具體成形在人身上,但人受了欺,並未將之接受進來,反將知識善惡樹的果子接受進來。知識善惡樹的果子進到人裡面,不僅叫人與神的生命隔絕(弗四18),也將人本性裡的真誠、善良、正直、尊貴破壞得幾乎蕩然無存。人雖然想要行善,但「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賽六十四6)人的義行永遠趕不上神要求的水準,就好像工廠出產的劣質品,永遠不能叫買主滿意一樣。人無法顯出神、活出神,是神最大的傷痛,也是人最大的損失。但感謝神,「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24)「…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22)。本來絕望的罪人無路來到神面前,無路享用生命樹(創三24),但如今藉著主耶穌的流血捨命,為我們開了來到神面前,享用生命樹的道路(約十四6,來十19,20)。如今,這生命不僅活在我們裡面,也從我們身上活出來,使我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也像主一樣,能叫父得榮耀(約七18,十七1,4,十五8,二十一19)。
二、「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25)
「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和合本)
「這耶穌、上帝顯然立為除罪法,憑著人的信、本著耶穌(希臘文?他)的血、來做上帝(希臘文?他)救人之義的明證。因為上帝用他的寬容、對人先時所犯的罪過都不追究。」(呂振中)
「神擺出基督耶穌作平息處,是憑著祂的血,藉著人的信,為要在神以寬容越過人先時所犯的罪上,顯示祂的義。」(恢復本)
「上帝不惜犧牲基督,以他為贖罪祭,藉著他的死,使人由於信他而蒙赦罪。上帝這樣做是要顯明自己的公義。」(現中)
「設立」原文是προτιθημαι(protithemai),由προ(pro)「在…前面」和τιθημαι(tithemai)「擺」、「置」二字複合而成,因此是設立、定意、擺設、陳列。本字也用在保羅對羅馬的聖徒說,「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去」(羅一13),又用在保羅說到神救贖的計畫、旨意「都是照祂在自己裡面所定下的美意」(弗一9,另譯)。舊約則多次用於「陳設」餅或「陳設」餅的桌子。「陳設」餅又叫「面」餅,因為是陳列在神面前的餅。
保羅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就是神把耶穌公開擺出來、陳列出來,叫世人知道神已為人預備好了救贖的方法,也為人預備好了救贖的道路。因為「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並且本字有設立、定意之意,因此給我們看見,主耶穌的捨命流血、贖罪的大工,不是歷史上偶發的事件或後來補上的,乃是三一神在創立世界以前,按其先見所設立、定意的,因此就成了神的定旨(二23)。又因為本字是關身語態,所以是神「為祂自己的緣故」設立了耶穌作挽回祭,好讓人有路回到祂面前,蒙祂稱義、得祂福分。真的,若不是神定意如此做,罪人永遠無路回到神面前!
「挽回祭」原文是ιλαστ?ριον(hilasterion),本字前面若加定冠詞就是舊約約櫃上的遮(蔽)罪蓋(το ιλαστηριον),這蓋是精金作成的座,其下置放十誡法版,其上有二基路伯並神的榮耀。舊約應稱之為遮(蔽)罪蓋(座),新約應稱之為施恩座、憐憫座,因為舊約人的罪只是「暫時」被遮蔽、遮蓋,新約則因主已成功永遠贖罪的事,罪就永遠被「除去」,而不是遮蔽、遮蓋,因此遮(蔽)罪座就成了施恩座、憐憫座。遮(蔽)罪座說出神的寶座仍是定罪的寶座;施恩座、憐憫座則說出神的寶座成了向罪人施恩、施憐憫的寶座。若依此,本字可譯為「平息處」(恢復本),其重點乃在最後所成就之平息、和息。和合本聖經譯為「挽回祭」,是因為本字與贖罪相關,譯者延伸整個意思涵蓋祭牲之死、獻祭過程,到最終所成就的挽回,因此譯之為「挽回祭」。祭牲的死一面解決罪人罪的問題,另一面為罪人挽回神,平息神的怒氣,成就神與人之間的和平。我們要知道,需要挽回的是神不是人,人的罪根本叫神掩面不看人,不准人到祂跟前來,人就是想到神面前來也不獲准,但祭牲既為人死,人的罪既獲解決,神的一面也因此息怒,神就被挽回來與到祂跟前來的人相會。呂振中譯本這段譯為「這耶穌、上帝顯然立為除罪法」,也是達意、正確的譯法。
恢復本這段譯為「神擺出耶穌作平息處」,為表達基督是神與人和息的地方,神因基督被挽回、(怒氣)平息,而在祂裡面與人和息、相會,因此就把「設立」譯作「擺出」(希伯來書九5同字為「施恩座」,同為表達處所,二者不同只在前面冠詞之有無)。
另外,使徒約翰說:「祂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恢復本:「平息的祭物」);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約壹二2)又說:「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恢復本:「平息的祭物」),這就是愛了。」(四10)這裡的「挽回祭」原文是ιλασμο?(hilasmos),是指祭物本身,與羅馬書三章這裡的字,源同,字不同,意也不同。「所以,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恢復本:「成就平息」)。」(來二17)這裡的「獻上挽回祭」或「成就平息」原文是ιλασκομαι(hilaskomai),意思是獻祭的舉動。主耶穌曾說有一個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對神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十八13),這裡的「開恩可憐」與「獻上挽回祭」原文同字,又因為原文是被動式,因此可以譯為「為我獻上挽回祭」、「為我成就挽回」、「為我成就平息」。這個稅吏自知是罪人,不敢進神前,也不得神悅納,他只得「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對神說:「神啊,求?為我這個罪人獻上挽回祭,為我成就挽回,為我成就平息,使我與?和息,能夠被?接納,重回?的懷抱!」而誰來成就這事呢?乃是神的兒子基督。祂成為獻給神的祭物,祂親自將自己獻上,為罪人成就和息,使神悅納罪人。
舊約獻祭的圖畫給我們看見,神與人兩造之間的和解、和息,是藉著祭物成就的,沒有祭物的流血,人的罪不得赦免,神的怒氣不能止息,神的公義得不到伸張。但祭物的獻上需要祭司和獻祭的地方,如此,才能成就整個獻祭的事。每年一次,在贖罪大日(出三10,利十六34,二十三27),大祭司帶著在外院子被殺公牛、公羊的血進入幔內的至聖所,來到約櫃前,將血彈七次在約櫃的施恩座上,如此為自己、本家和全體百姓贖罪(利十六11?17),神就在那裡與大祭司相會,並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他說祂所要吩咐他,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出二十四22,三十6,36,利十六2,民十七4)。所有這一切的圖畫、預表、影兒全應驗在新約裡,而基督就是這一切的實體(西二17)。更奇妙的是,舊約有祭物、祭司和獻祭地方(成就和息之處)三者有別,新約這三者卻都是基督!
基督是獻給神的祭物。施浸約翰指著祂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之罪的!」(約一29,另譯)祂所流的血是「…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一19)祂是「更美的祭物」(來九23),「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十一24),祂的血是「永約之血」(十三20),這血所立的是「更美的約」(七22),因此「就引進了更美的指望」(19)。
基督是獻祭的大祭司。祂「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來九14)。光希伯來書說到我們的主是大祭司就有十次之多,祂是「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二17),祂是「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四14),祂是「體恤我們軟弱的大祭司」(15),祂作大祭司,榮耀不是自取榮耀的,乃是神給的(五5),祂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六20),祂是「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的大祭司」(七26),祂是神的兒子作大祭司(28),祂是「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的大祭司(八1),祂是「將來美事的大祭司」(九11),祂是「治理神的家」的大祭司(十21)。
祂又是神與人和息的地方。在這裡人被神悅納,神與人相會、交通、說話。保羅說:「…神在基督?,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林後五19);「我們在愛子?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西一14);「祂在基督?,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一3)
新約,因為做為實體的基督已經來到,並且成就了一切,就使一切屬靈的事得以實化,成為實際。這一切又全然不受時空、文化、種族、宗教、性別、身分、地位等等的影響。從前,只有大祭司能一年一次,並且要帶著牛羊的血才能進入至聖所;今天,主已經以祂的血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使我們每一個人得以坦然的進入至聖所(來十19,20),「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6)今天,我們只要回到我們的靈中,就能在靈中面見我們的神。這是何等的親切、便利!神今天不是遠在天邊讓我們遙望,而是就在我們的靈裡與我們同住、同活。從前,遮罪蓋、施恩座、憐憫座和約櫃是隱藏在至聖所的幔內,幔上又繡上基路伯,把罪人永遠隔絕在外;今天,幔子已經裂開(太二十七51,來十20),神向世人公開擺出耶穌作施恩座,神為罪人備妥救贖之法,祂也向他們指明救恩之路。「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前一15)。祂告訴罪人那裡是平息處,那裡是安息所。從前,人到神面前要藉牛羊的血,希伯來書說:「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來九13),「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祂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麼?」(14)從前,祭司體系「所獻的禮物和祭物,就著良心說,都不能叫禮拜的人得以完全」(9),所獻的祭只能「暫時」將罪遮蓋,「這祭物永不能除罪」(十11);但基督是「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12),祂「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26)從前,「那些成為祭司的,數目本來多;是因為有死阻隔,不能長久」(七23);今天,「這位既是永遠常存的,祂祭司的職任就長久不更換;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24,25)「祂成為祭司,並不是照屬肉體的條例,乃是照無窮之生命的大能。」(16)從前,「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須先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的罪獻祭」(27);今天,我們的大祭司,是「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高過諸天的大祭司,原是與我們合宜的。」(26)
這一切神已為罪人做成了,「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但要實化這一切,乃是「藉著人的信」。人的信要實化一切神所要給人的屬靈的福份,使人被稱義、蒙悅納。而這一切的舉動正「要顯明神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三25,26)神長久的忍耐已經過去,從前神對人先時所犯的罪的寬容、遮蓋也過去了,因為神的愛子已獻上自己為祭。罪已除去,神的心滿意,罪人也喜樂。暴風雨已過,烏雲已散,從此晴空萬里,鳥語花香!
一、 神的基督是我的義, 我的美麗,我的錦衣,
在寶座前服此盛裝, 我能抬頭歡樂歌唱。
二、 主阿,我信你的寶血,已將我罪全部解決,
為我灑在神施恩座, 永遠為我向神求赦。
三、 藉你救贖,我已脫去 我罪、我過、我恥、我懼;
審判大日我敢站立, 誰能控告你所稱義?
四、 亞伯拉罕就是如此, 蒙贖聖徒也都一式,
宣怖你為罪人救星, 他們所誇只在你名。
五、 這件白衣永遠不變, 盡管舊造沉沒多年;
時代不能改其美艷, 牠的榮美永遠新鮮。
六、 直到天上見你榮耀, 我們仍要以你自驕:
我的美麗,我的錦衣,我主耶穌是我的義。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3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耶穌十二門徒 - 史祈生著
http://082220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賈玉銘 (1901~1964)
1901年,因為庚子拳匪之亂,登州的文會館(廣文大學前身)只畢業了兩名學生,其
中之一是賈玉銘(德新)。他繼續進教士館(神學院),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神學家。
賈玉銘,山東昌樂縣小岭村人。畢業后,任安邱縣逢旺支會牧師,及濟宁州,沂州
府牧師。1907年,赫士博士(Dr. Watson M. Hayes, 1857~1944)在濰縣創辦女子
神學院。因為信仰問題,1919年,又創辦華北神學院,后來於1922年遷往滕縣,規模頗為宏敞。大約是經過丁立美的推荐,賈玉銘牧師被聘為教授。
賈玉銘的神學思想是保守的,但不故步自封;中庸,卻不是沒有主見。他所讀的廣
文大學,原是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 D.D., LL.D. 1835-1920)創立的文會
館,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信仰上屬於長老會傳統,自然是改革宗信仰。赫士來
華后,則先在文會館任教,后繼任校長,創立華北神學院;他的信仰是非千禧年主
義(Amillennialism)。賈玉銘可能是中國最早受達秘(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思想影響的人。前千禧年信仰,到英國弟兄會的達秘的時候,又發展成為時代論。美國作過律師的神學家司可福(Cyrus Ingerson Scofield, 1843~1921),講述,
又著作,并有司可福注釋圣經,更助長其發展。賈玉銘接受了前千禧年論和時代論,但沒有接受弟兄會廢棄"牧師"名銜,仍然為牧師。因此,他不能跟赫士繼續同工,
導致他的离開。
賈玉銘到了南京,成為金陵女子神學院的院長。他也辦了一個靈光報。如果單看這
個名字,頗有諾斯替派(Gnosticism)的意味。其實,那也是弟兄會習用的語詞,對
於青年人,"亮光"特別有吸引力。賈玉銘愛栽培青年人,提拔后進。李淵如女士
到福州領會,認識了有追求的青年倪柝聲;由李和蔡蘇娟女士,把他介紹給賈玉銘,
在靈光報學習幫忙了約九個月,直到1927年,廣東北伐軍逼近南京。在三月二十八
日,發生大火,靈光報在火光中被燒光了。不久,倪也离開了。
約在那時,也有"山東大复興",教會圈子里開始有"靈恩運動"這個名詞。許多
信徒對此批評,輕視,或竟反對,形成不怕罪,不傳福音,不重品德,惟獨怕"靈
恩"的怪現象。賈玉銘也未見過;但他不像別人,沒見過的事就是錯誤,不同於我
的就是不對的。他困惑,但不認為該盲目反對。他曾為复興長久禱告;但复興臨到
的時候,卻跟他想像的不同。是否他的"想像"是成見?當然不能以自己想像決定
神工作的模式。他的辦法是放下自己,謙卑禱告,要自己經歷圣靈充滿。他認罪,他禱告,大聲禱告。后來,他自己見證,确實經歷了圣靈的充滿。子他去山東自己觀察后,回到南京,不作消極的批評,只是積極的禱告。他的禱告生活,成為學生和傳道人的模楷,使這位本來道德文章就為人推重的牧者,更成為禱告人的榜樣。据他的學生說:賈牧清早三,四時即起身禱告,常禁食禱告。到后來日軍侵華,逃難去重慶,靈修院在南山上复課,他仍然在天未亮扶杖上山禱告。他們記得他以杖拄地,說:"哈利路亞"的情形,難以忘怀。
在他所著的神道學中說: 愛是最大的靈恩,作先知講道,是最重要的靈恩,是教
會最需要的,是世界最需要的,也是人受過靈洗后最顯然的。如五旬節圣靈沛降,彼得講道,一日三千人悔改歸主。因人受過靈洗,即得了"上頭來的能力",大有
靈權靈能,顯為圣靈的利器,建設靈國,拯濟亡魂,作靈工,結靈果,以歸榮於神。.
他又說:未受靈洗不能成為進步的基督徒,不能成為有能力的傳道人,這五旬節的應許,'是應許,給我們和我們儿女的',切望主內信徒,勿放棄權利。不過,他同時警告信徒,不可偏重靈恩,要謹防邪靈。并要有相當准備:"1.須先倒空己心-即除去一切罪污,算清罪債,備空器皿;亦除去成見,并一切阻礙之物;2.完全奉獻... 3.誠心禱求...4.堅信与順從。"
賈牧所有著作甚多,其中神道學是最重要的一本。雖然簡略,但卻完備,綱舉目張,
影響華人教會至為深鉅。起初於1921年出版,為文言文;后來,繼續修訂,於1949年
第七版,改為白話文,略有淺文言,因之更為風行。可惜,華人教會,多只接受其
前禧年之教義,而忽略其圣洁,与平衡的靈恩教導。但賈牧在神學界之領導地位,
則無可爭議。
在美國,有人把相當鉅大的遺產,捐贈給南京的金陵神學院。執行人知道南京有兩
所神學院,一男一女,認為宜合并才可完成捐贈人的意愿。不過,兩所神學院名同,
而信仰并不相同。多數人以為金錢就是信仰,贊同有錢則合;但賈牧覺得信仰很重
要,不應該,也不愿留在自由派的旗下。而且他看到傳統神學教育的問題,是只重
知識,而不重信仰,因此,他出來創辦學術与靈命并重的靈修院。到中日戰爭期間,靈修院內移逃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遷到上海恢复。這可見賈牧在信仰上,持守純洁的原則;和在神學教育上的卓見,只是曲高和寡,不僅未能發展,連繼續也不可能。
1948年,國際教會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
簡稱ICCC)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開成立大會,賈牧應邀出席;荷蘭的駐華大使高柯
(Arie Kok)主席,美國多名代表包括跋扈好戰的麥金泰(Carl McIntire)。會中見
不到屬靈气氛,只是党同伐异的政治把戲。高柯的開幕致辭,說是如同基甸与米甸之戰,當然自比神的勇士,把反對的人一律打成米甸人,自然是應該赶盡殺絕!會后,年老的賈牧,感慨的對青年于中一說:"中一,我們受騙了!"這樣,賈牧雖然受人尊敬,但在信仰上,左右不逢源,大致走的是孤單的道路。
賈玉銘牧師的著作甚丰,而且堅實,信仰純正,是神給華人教會?久的賜福。其中
包括神道學,羅馬書講義,以弗所書講義,宣道法,完全救法,圣經教義,拔摩异
象,靈修日課等多种;還有他所編著的靈交詩歌,圣徒心聲,有許多他自己的作品,
和夫人的作品一首;不論是他自己寫的,或翻譯作品,都是明白易懂,音韻和諧,
為最受教會歡迎的中文詩歌。
賈牧伉儷情深,相敬如賓,為后輩所樂道。賈師母朱德馨女士,患有癌症,在床臥
病;賈牧師體貼的親自照顧,直到她离世。賈玉銘牧師牧師於1964年逝世。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10 页)。
星期一, 八月 22, 2005
江守道
江守道弟兄,中國上海人,畢業於東吳大學。年青時就已蒙主呼召並與倪柝聲弟兄同工,在中國大陸各地事奉主。一九四九年離開中國後,在東南亞各地華人聖徒中服事,至一九五二年移居美國紐約,繼續服事基督的眾教會。 神不只給江弟兄話語的恩賜,也使用他在文字上的事奉,多年來除了自己的著作外,他更把倪弟兄的著作及信息翻譯為英文,使得在英語世界?的眾聖徒,也能同享神所賜予倪柝聲弟兄的屬靈豐富。 最近這二十多年,主藉著江守道弟兄在各地,尤其在北美洲與亞洲的特別聚會,把神那永遠的旨意再傳述予神的兒女,使神的兒女不只能更明白神那永遠的旨意,也重燃那顆願意按著神那永遠的旨意而活和事奉的心志。
見證四則
一、蒙恩以前 「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 在我沒有蒙恩以前,我是天生喜歡和世界接近的人。看電影是我的嗜好,也可以說是我的性命。看報時,最注意的就是電影廣告。路過戲院時,就不自主地被吸引過去看那些圖畫。每星期六常是消磨在電影院?。然而主耶穌基督的寶血洗淨我以後,雖然我常聽見看電影是罪,但我總是堅持說不是罪。
感謝主!堅持雖由得我,但是聖靈的微細聲音,終究使我不能不降服。所以我就這樣結論:看電影未必是罪,但信徒去看,不十分合適;我願意以後不再看。可是總不敢公開表示我的決心,以防將來的失敗。果然,足有兩、三個月沒有進戲院。可是肉體的意志在試探面前,無不屈服、投降。恰巧那時有一齣宗教影片到上海,就是「挪亞的方舟」。人又送我們戲票。這樣,我的肉體辯論說:看宗教片又豈是罪?我的舊人活動了!當開映的日子,我在良心責備之下,便硬?頸項踏進電影院去度那舊日的生活。 讚美主!祂是良牧,祂看見祂的小羊有越規行動,就開始用杖來管教。從電影開幕到末了,祂的手不放鬆我;聖靈的責備和良心的控告,不斷地在我?面作工,以致我並沒有得?電影的快樂,反倒因良心爭戰,難過了兩小時。這次以後,我再也不敢違背主的旨意;看電影的惡習,從此釘死。主不喜信徒看電影,因為:「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四4)
二、基督在我?面活? 「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種存在他心?;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約壹三9) 「主阿!赦免我,因我又犯罪了!恩主阿!為甚麼我又失敗呢?到底怎樣才能得勝呢?」這是我得救以後,三年中不斷發出的哀聲。當我初蒙恩的時候,我的心是何等的高興,以為甚麼都好了;可是過不多時,舊人又活動起來,罪的事實又一件一件地堆積?。悔改、認罪、求恩、立志……都是我日常的生活。「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羅七14)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七18-19)我盡力去想找,追求得勝;然我仍在罪中,我真是苦阿! 當我唸到約翰壹書第三章,和羅馬人書第六章,我希奇我自己的不得勝。不是我沒有追求、沒有禱告,或是沒有努力約束自己,但是我為甚麼仍犯罪呢?我含淚地掙扎在波浪式的生活中。
感謝父神!祂知道我的心何等的痛苦,所以在三年後,祂使我遇見一位在基督?可愛的弟兄。我找得和他私下談話的機會,就把我心中的憂悶傾倒出來。他因?基督的愛,隨即借了幾本書給我看。 我回去後就把書都看了。內中有一本書如此記載:「主耶穌不願意作我們幫扶者,祂要作我們的生命;祂不願意我們為祂作甚麼,祂要我們讓祂在我們?面,作出自己的工作來,用我們好像一枝筆。如果我們的生命不僅是屬乎基督,並且是基督,我們的生命就必定是得勝的,因祂不能失敗。所以,第一,我們應無條件地完全順服基督,承認祂是我們一切所有和一切所是的主人。第二,求神把基督作我們生命的那個豐滿賜給我們。第三,相信神已經給我們;不是祂將要作,乃是祂已經作了。」 當我看完了以後,我就跪下禱告,求神查看我,使一切的攔阻都除去,以致主基督能作我的生命。同時,我接受基督為我的生命。當我禱告完了,我立那知道神已恩待了我,因為舊事已過,一切是「基督在我?面活?」。弟兄們!撒但以後時常把控告、欺騙、污穢思想,拋在我的頭腦中,然而主耶穌的寶血已經答應牠了。讚美主!
三、受浸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7) 因為我是生在一個基督徒家庭中,按公會的遺傳,我就在嬰孩的時候,被父母抱?受了滴水禮。當我才蒙恩,我並不明白滴水禮和嬰孩洗是聖經中所沒有的。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受洗歸入基督的人。以後有人告訴我:基督徒必須受浸的,我竭力反對,因為我已是受滴水嬰孩洗的。雖然我後來稍微明白一些,人講「受浸」真理,我仍辯護說:「浸」和「洗」是絕對一樣。我所以如此答覆,其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為我雖然知道惟有受浸是合乎聖經的,並且我也願意順服。可是我的父親卻在宗派?當牧師,我不敢傷他的心。 一次我去探望一位弟兄,他被聖靈引導,和我談起受浸真理。當時我一面辯論,一面又大大發怒;原因是我的心被聖靈所摸住了,而同時我的肉體又竭力反抗。這位弟兄見我這樣,就不再談下去了,並且獨自倒在床上睡?了。在那?我與主單獨的時候,我就禱告主說:並不是我不肯,實在是太難;受浸,我遲早要順服的,但是目前不是時候。那時,主溫柔的聲音臨到我,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 哦!我的心真是破碎了!我一生最怕的,就是主不要我作祂的奴隸。我真發急了,我就降服主說:「主阿!我順服。」其時,那位弟兄還是睡?,我就輕輕出去和另外一位愛主弟兄接洽受浸;他也許可,所以我決定在那天下午受浸。我又回去喚醒那位睡?的弟兄,將我的順服告訴他。他聽了,十分快樂,因為這是超過他所想的。下午我就在弟兄姊妹面前受浸,與我的愛主同死、同埋、同復活。 受浸以後,我的心真是喜樂,主也加恩憐恤我,使我有同死、同埋、同復活的經歷。哦!愛主阿!?的奴隸向?的命令何等輕看、反抗,?的奴隸愛?的心何等不貞。主阿!?所要求的,豈不是超出一切的麼?愛主阿!我願意給?了,因為?是配得的。
四、離宗派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十六10) 當信徒奉獻,決意跟隨主以後,攔阻就立刻擋在順服的道路上。本來我是最擁護宗派的;現在呢,對於宗派的不合乎聖經漸漸知道了。可是因為環境的緣故,我就決意作個心中離宗派者。至於把名字從宗派中拿出,實在環境不許可,必須等到年齡長大後再作。因此我一直度?尼哥底母、和亞利馬太約瑟的生活。但是作一個隱藏、遠遠跟隨主的信徒,是何等為難呢!在主那?得不?歡心;在宗派的人看來,以為我墮落了。因為不敢明顯地表示,所以艱難常是臨到;頭腦中的計謀,也漸次使用完了。
感謝主!祂不忍祂的奴隸如此,祂就造出環境來帶領我。那時,神在某地興起一個歸於主名下的聚會,恰巧神又把這責任壓在我的身上。不久,神就藉?祂自己的僕人指示我,跟隨主是必須徹底的,背十字架是應該絕對的。當時我就在神前估計代價,因?主的愛,我降服了。離宗派的事,神就加緊提醒我,好像試驗我在神前是否降服。 我真苦阿!一方面,想到聚會的前途,又看見弟兄中已經有因我不順服而漸退後,又覺得良心的催促;另一方面又掛慮到事情的艱難。我心中日夜爭戰,甚至連在課室中,我的思想也遊蕩出去了。因?各方面的壓迫,我的身體就更軟弱了,我的手也抖了,飯也吃不下了。在這樣情況下,我確願順服,但是傷父親的心又是何等不忍呢!同時,我又想雖然我知道宗派是錯的,可是我的理由還不夠充足。於是我又和另外一個弟兄和一個姊妹談,他們就勸我,既然理由覺得不充足,不如等到完全明白後再順服,神也必定不會責備的。我得?他們安慰以後,心中覺得平安些;我就在神面前開始追求。
頂希奇,神在兩日之中,竟然把我以前不明白之處,指示清潔我,使我知道宗派是罪惡(加五20)。因為「異端」在原文是「宗派」,我該守住自己的名。於是我就求主預備環境,又加我力量去順服。讚美主!因為祂的命令是帶?應許的;祂既然要祂的奴隸順服,祂必定開路。於是祂弱小的奴隸,竟平平安安過去了。當順服的時候,人責備我說:一個名字算甚麼?不必顧到小節。但是親愛的主安慰我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天上來的異象和山上的樣式,是不能違背、或是改變的。「祂必興旺,我心衰微。」一切榮耀都歸主! 一九三四年復刊《基督徒報》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八月 19, 2005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書 (4) - 關懷者
08/22 已更新: 請按以下連結進入蒐錄區
http://08232005.blogspot.com/
羅馬書第二章
一、「還是你藐視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4)
「寬容」原文是?νοκ?(anok?),原意是兩軍對峙時,暫處休戰狀態,為給對方歸順投降之機會,並非永遠休戰,若情況未見改善,仍要兵戎相見,一較長短。本字因此引申為寬容、寬忍。
對於自義者,論斷別人,自己卻行不出來的人,「神必照真理審判他」(羅二2),因他「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3上),並且他還「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3下)。神並不是不審判,只是神是恩慈、憐憫的神,祂一直給人有機會回頭、調整、轉向祂。「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保羅說:「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4)連神的恩慈、寬容、忍耐都是豐富的,可見神是何等的寬宏大量呢!不過神可不是濫好人,好像讓人以為祂好人要做到底似的。祂之所以這樣,目的是要領人悔改!「祂願意萬人得救,並且完全認識真理。」(提前二4,另譯)「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十七30,31)「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7)神乃是不斷以恩慈、寬容、忍耐對待人,這並不意味祂的審判不執行,祂的忿怒不傾倒。不!祂一直給人有機會、有時間,可以悔改並順服,進入一個與祂之間新的關係和境界。人應當先坐下來酌量一下,看看是否能與萬軍之耶和華、天地的主對敵,若是不能,就該趁祂還遠的時候(還未親臨審判的時候),就派使者去與祂求和息的條款,與祂和好(路十四31,32)。人不要以為主說:「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賽四十二3上, 太十二20上)就以為祂是永遠慈心,永遠有愛,不要忘了,後面緊接著說:「祂憑真實將公理傳開。祂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祂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祂的訓誨」(賽四十二3下,4,太十二20下「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
有時我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詩七十三3?5)心裡不禁想,難道沒有神麼?難道神都不理麼?這樣,神公義麼?難怪詩人會說:「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16)我們也會做如是想。但「等我進了神的聖所,就明白他們的結局。」(17,另譯)「?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他們被驚恐滅盡了。」(18,19)所以「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乾。」(三十七1,2)「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當止住怒氣,離棄憤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還有片時,惡人要歸於無有;你就是細察他的住處也要歸於無有。」(7?10)「主要笑他,因見他受罰的日子將要來到。…他們的刀必刺入自己的心;他們的弓必被折斷。…因為惡人的膀臂必被折斷;…惡人卻要滅亡。耶和華的仇敵要像羊羔的脂油;他們要消滅,要如煙消滅。…但惡人的後裔必被剪除。我見過惡人大有勢力,好像一棵青翠樹在本土生發。有人從那?經過,不料,他沒有了;我也尋找他,卻尋不著。…至於犯法的人,必一同滅絕;惡人終必剪除。」(13,15,17,20,28,35,36,38)
神的審判不是專為不信的人預備的,也是為信的人預備的。我們不要以為我們得救了、相信了,就已經遠離神的審判了。回頭愛世界、愛宴樂、犯罪、作惡,像「狗所吐的,牠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去滾。」神會不理不睬麼?「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六7)「祂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因為祂如煉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鹼。祂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必潔淨…,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瑪三2,3)
今天,神審判時仍以憐憫為懷,我們能存活至今,仍要心存感謝,千萬不要像世人一樣無知。「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詩百零三10?13)其實神「刑罰我們輕於我們罪所當得的,…」(拉九13)我們不禁要說:「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 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耶哀三22?24)
今天神與我們,與世人間似乎處在「休戰」狀態,祂似乎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任憑人犯罪作惡,但時候將到,我們必要向祂交帳,世人也必要受祂審判。
二、「…他們的良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控訴,或辯護。」(15,另譯)
「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合和本)
「這種人就證顯律法之功用是寫在他們心?;他們的良知一同作證,他們的思想互相控告為有罪,或者自己辯護為無罪。」(呂振中)
「他們顯出那寫在他們心裡律法的功用,他們的良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想互相控告或者也辯護。」(恢復本)
「他們的行為顯明了法律的命令是寫在他們心?的。他們也證明這是對的;因為在思想中,他們有時譴責自己,有時為自己辯護。」
「控訴」原文是κατηγορ?ω(kat?gor??),是法律用字,原意是在法庭上控訴、控告、指控對方有罪。中文和合版聖經譯為「以為非」,但譯經時次序上放在後面,為要順中文文章的次序。
「辯護」原文是?πολογ?ομαι(apolog?omai),亦是法律用字,原意是在法庭上抗告、辯護自己無罪。中文和合版聖經譯為「以為是」,但譯經時次序上放在前面,為要順中文文章的次序。
保羅說:「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他們的良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控訴,或辯護。」(14,15)可見人的本性或天性,就能有與神性情相近的判斷,盼望行出與神性情相近的事,譬如: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路不拾遺、惻隱之心、憐憫貧病、幫助弱小、樂善好施、勤儉感恩、敬天法祖…。(但多半「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人無力為善,無能拒惡,就是為善亦多出於己力,常是勉強為之,又竊竊自喜。這樣仍通不過人自己良心的考核。)猶太人有摩西所傳外面看得見的律法,就一面說是更具體、更明確,更顯明神的本性(七12,14),但他們若不照著明文律法去行,豈不比沒有律法,卻按天性、良心行事的外邦人更差更低、更不討神喜悅麼?「原來在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二13)而「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14)這豈不比有律法卻不行律法的猶太人更顯為照著良心行事、更討神喜悅麼?
保羅說,人若甚著天良本性而行,「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15上),而且在人的經歷裡頭,人會看見察覺「他們的良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控訴,或辯護。」(15下)人的「心」為律法的功用刻寫的地方,心包括魂的全部(心思、情感、意志)和靈中良心的功用。人的「良心」則為人內心深處管制的機關,主要功用是給人平不平安的感覺。不平安、不舒暢、不坦然、不喜樂、羞愧的感覺表示良心不贊同。所以,良心好像紅燈,我們順性而作時,並未見它的出現,但一旦我們違性而作時,它就立刻現出,亮出紅燈。只是人若一再壓下良心的聲音,良心是會喪盡的(弗四19),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提前四2),成了麻木不仁,以致「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弗四19)而毫無感覺似的。「思念」就是心思、思想、思維。這部份是思考、說話的地方。良心本身不說話,只給反對、贊同的「感覺」,「說話」的乃是思念。我們常會經歷到,當我們要說某話、做某事時,裡面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說:「這樣做不錯」,另外卻有另一個聲音說:「這樣做不好」,或「那樣做更好」…等等,有時候人甚至還會喃喃自語呢!阿福德(Alford)說:這是「內在衝突裡思念與思念的對抗」(Henry Alford,新約希臘文解經及註釋,卷二,羅馬書,頁333)。這就是保羅所說:「他們的思念互相控訴,或辯護」。中文和合版聖經譯為:「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其實也是非常達意的譯法。這?的「他們」,有人說是指人們,或社會大眾、同一時代的人,這也未嘗不可,因為人的行為是擺在別人的眼光下受檢驗,有所謂「社會道德」在,而且後代的人也會核對前面時代人的所行所為。但依上下文看,應該是指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而言,就是「每個人自己」。只是,最後衡量、裁斷一切的乃是神!保羅說:「就在神藉耶穌基督審判人隱祕事的日子,照著我的福音所言。」(羅二16)惟神鑒察人心肺腑,惟神全知人的隱情,惟神全然公義公正。
三、「在靈裡,不在字句裡」(29,另譯)
「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和合本)
「惟獨那在心?面做猶太人的、才是真的猶太人。那屬於心的割禮、才是真的割禮──本著靈、不本著典籍的。這種人之受稱讚、不是由於人,乃是由於上帝。」(呂振中)
「惟有在內裡作的,纔是猶太人;割禮也是心裡的,在於靈,不在於字句。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恢復本)
「真猶太人是內心開始的;換句話說,他心裡受了割禮,是上帝的靈的工作,而不是藉著法律經典。這樣的人所受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神來的。」(現中)
「靈」原文是πνευμα(pneuma),依上下文判斷可譯為靈、氣、風。英文字首pneuma-,pneumo-即由此音譯而來,如pneumatology(氣象學);pneumonia(肺炎)。神是靈,神也造出「有靈的活魂」(林前四十五45上)來。人有外面看得見的身體,是神用塵土所造的;人裡面有靈,是神從鼻孔裡吹入生命之氣所成(創二7);體與靈接觸,就生出人的個格、個性,即人的魂來。因此,人有三部份,即靈、魂、體;然三者交錯相連、互相影響、並不分離,除非人的肉身死去,靈魂才與身體分離。靈、魂、體三者成全一完整的人。身體是外面看得見的部份,靈與魂是裡面看不見的部份。聖經雖然有「外面的人」、「裡面的人」(林後四16)的二分法,但並未把靈與魂混為一談。帖前五23「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這?明顯給我們看見靈、魂、體三者(三部份)有別,神願意我們這三部份都蒙保守,且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能完全無可指摘。希伯來四12也說:「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可見利刃如何能刺入、剖開骨節與骨髓;照樣,神的話是活而有功效的,能刺入、剖開魂與靈,連我們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就是分辨何為屬靈,何為屬魂。因為許多時候,魂與靈是糾葛一起,難分難捨,靈受魂的牽動、影響,以致靈魂不分。神的靈帶著神的話,在我們裡面正是要做靈與魂分開、分辨的工作。雖然靈與魂關係密切,任一者無法獨立而行,但二者仍有別,功用亦各有不同。就像夫妻關係密切,但丈夫有他的地位、身分、功用,妻子也有她的地位、身分、功用,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勉強將人做二分法(身體和靈魂二單位)是沒有道理的,在經歷上並不是這樣,在應用上也會有難處。靈有良心、直覺(靈覺)、(與神)交通之功能;魂有心思、情感、意志之功能。當然,在應用上我們不宜分析過度,否則會有難處,人也會變得神經兮兮的,常想分辯自己現在到底是活在靈中或活在魂中。屬靈的「敏銳」我們該有,屬靈的「敏感」(「過敏」)我們卻不要有。
神造人,給人正確的次序是靈、魂、體,就是靈做主人,魂做管家(聽命於靈),體做奴僕(照魂指揮而行)。人墮落後,靈失去功能,魂或體變成主人、中心。或是魂做主人、做中心,人變屬魂的人;或是體做主人、做中心,人變屬肉體的人。神在重生的人身上所要恢復的就是靈、魂、體正確、正常的次序。我們的靈不當受壓制、受冷落,我們的魂也不應坐大,我們的體更不該出眾。一切基督人的行事、為人、生活、工作、服事、事奉,都要以靈為依歸,因為聖靈就內住在我們的靈裡,且與我們的靈相調為一。
保羅說:「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割禮;惟有在?面作的,才是猶太人,割禮也是心?的,在靈裡,不字句裡。」(羅二28,29上另譯)「…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惟獨『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九6?8)可見信心的後裔才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他肉身的後裔並不一定是他的後裔。連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也必須憑著信才能與亞伯拉罕接上關係,才能是他的真後裔,與他一同承受神所應許的產業。所以不是肉身血緣的問題,而是裡面信心的問題。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若不憑著信就不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無法承受神所賜的所有產業;雖不是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若憑著信就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就能承受神所賜的所有產業。「外面作的不是,?面作的才是」-這就是新約與舊約最大的不同!舊約是字句、是儀文、是外面的、是預表、是影兒;新約是靈、是真、是裡面的、是實體、是實際。主耶穌對撒瑪利亞的婦人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靈和真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靈和真拜祂。」(約四21,23,24另譯)可見主清楚說明新舊兩約最大、最基本的不同,就是從外面轉到裡面;從字句、儀文轉到靈和真;從預表、影兒轉到實體、實際。敬拜神不再是地方的問題,而是是否用對器官的問題。敬拜神也不是在撒瑪利亞的山上,也不是在猶太人聖殿所在的耶路撒冷,而是在人是否以靈以真來敬拜。人若在猶太人聖殿所在的耶路撒冷,卻不在靈裡,也不用靈,就無法敬拜到神,因為「神是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靈和真拜祂。」神時代性的作法已經更變,我們就不該再回到舊約去。
今天,新約信徒必須隨靈而行,方能討神喜悅,不應活在字句、律法、儀文之下。聖靈非常有原則,但也非常有彈性,非常靈活。我們必須是一班滿了靈、滿了生命的基督徒。我們的良心、基督的平安、神的話是我們說話、行事、為人、服事、事奉的準則(徒二十三1,西三15,提後三15)。我們需要聖靈一再吹氣在我們所讀神的話上,使之成為滿了生命的話,滿了靈的話,使我們脫離宗教、儀文、字句、律法的生活和事奉。這樣,「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羅二29下)神喜悅我們過這樣的生活,有這樣的事奉。「我在祂兒子福音上,在我的靈裡所事奉的神」(羅一9)、「被靈裡充滿」(弗五18,另譯)、「心思置於靈上」(羅八6,另譯)、「照著靈而行」(4)、「被神的靈引導」(14),是保羅生活、事奉、工作的秘訣,也該是我們的。
四、翻譯更正
1、 羅二1:「因為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
2、 羅二15:「…他們的良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控訴,或辯護。」
3、 羅二28,29:「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割禮;惟有在?面作的,才是猶太人,割禮也是心?的,在靈裡,不字句裡。」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5:1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八月 17, 2005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書 (3) - 關懷者
http://08232005.blogspot.com/
三、「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一20)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合和本)
「自從創造世界以來,神那看不見永遠的大能,和神性的特徵,是人所洞見的…」(恢復本)
「…他永久的能力及神性-從世界之創立以來,又是藉著他所造之物以被了悟而看清楚,…」(呂振中)
「…從創世以來,他永恆的能力和神性從他所造的萬物可以知道…」(現中)
「神性」原文是θειοτη?(theiotes)指神的神聖屬性,即其本性外顯的美德、特質、特徵。
「指明所有神聖屬性的總合」(M.R.Vincent,新約字研,III,頁16)
「指神的屬性,就是神的本性或本質所顯於外面的特點,就是特徵,…神性質的特徵是所有受造之物所能證實的,然而受造之物不能證明神的神格、身位,惟有那是神之話,將神表明出來(約一1,18)的耶穌基督,祂這活的人位,纔能把神的神格、身位,就是神的本身,神的自己,表證出來。」(恢復本,羅一20,註1)
本字與θεοτη?(theotes)雖只一個字母之差,意思也相近,但卻有不同。後者是神本身的位格、位份,即神格。就好像一個父親,有其為父親之位格、位份,是他所有兒女所無法有份的。但這父親有其性情、脾氣、嗜好、特徵,即其父性,這卻是他兒女多少能遺傳、擁有的。父格與父性不同,照樣,神格與神性也有別。
保羅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這就是說神所造的萬物向人表達、證明神的存在。「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十九1)從一面說,神造諸天、穹蒼、萬有、萬物,目的就是要向人表達、證明神的存在。從神所造諸天、萬有,我們看見簡單、簡捷、規律、一致、和協、多樣、豐富、多采多姿、運行不輟、有條不紊、各得所栽、各就其位、生生不息…,我們不僅看見背後有一位主宰者,也看見祂的美德、性情、脾氣、嗜好、特徵。人從大自然就可以感受到有一位神的存在,只是,若不是藉著神的話和神的靈,人是無法認識神的自己,也無法得著神的自己。
雖然「愚頑人心?說沒有神」(詩十四1)。但不是沒有神,而是人的心剛硬、心思昏暗、壓下良心的聲音所致。「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羅一21);「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23);「他們…故意不認識神」(28);所以「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21,22);「神任憑他們逞著心?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24);「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26,27);「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28);最後神的審判就臨到了他們。
「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十七26,27)神造大自然,定準每一個人的年限,又把每一個的人放在特選的疆界,目的就要引他們尋求神,揣摩而得神的自己。「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傳三11,原文)人會尋找神,也會思想永遠的事務,但除非人找到神,並且讓神住到他的裡面,否則他永遠沒有滿足。奧古斯丁說:「我的心得不著安息,除非安息於神。」這是至理名言。「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徒十七27)!「…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在你心?,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你若口?認耶穌為主,心?信神叫祂從死?復活,就必得救,…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十8,9,1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4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八月 16, 2005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書 (2) - 關懷者
已更新: 請按以下連結進入蒐錄區
http://08232005.blogspot.com/
羅馬書第一章
二、「因從死?復活,以大能被標出為神的兒子」(4,另譯)
「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一4,和合本)
「按聖別的靈說,是從死人的復活,以大能標出為神的兒子。」(恢復本)
「按聖德之靈而說,他是那由死人中復活起來、顯然被立為上帝兒子、具有大能、我的主耶穌基督。」(呂振中)
「從聖潔的神性說,因上帝使他從死?復活,以大能顯示他是神的兒子。」(現代)
「標出」原文是oριζω(hor?z?),原意是標出界線或範圍,因此是標出、標明、標示、顯明。原文是簡單過去式被動分詞,所以可譯為被標出、被標明、被標示、被顯明。
主耶穌本是神的兒子,祂不是復活之後才成為神的兒子。祂「因從死?復活」,就「在大能裡被標出為神的兒子」,惟有藉此才能凸顯出祂是神的兒子。以人的角度看,耶穌不過是「千萬人中的一人」,若祂和所有的人一樣,進到死?就不再復起,進入死?就不再出來,被拘留在死中,祂如何能自稱是神的兒子呢?但祂卻從死?復活,「因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徒二14),這就證明祂是神的兒子,是「千萬人中的第一人」。基督是「從死?首先復生的」(西一18),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祂說:「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啟一18)所以,藉著從死?復活,基督就被標出、標明、標示、顯明為神的兒子。基督既從死?復活,我們是何等的欣慰,何等有盼望!因為曾有一個「人」從死?復活,凡信祂的、在祂裡面的、與祂聯合的人,也都要從死?復活!「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林前十五51)、都要復活。
今天,神的兒女也是活在世人中間,世人也不知道我們是神的兒女,他們更不知道作神的兒女有甚麼價值。時候將到,「祂要按著那能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三21)那時,我們也要被標出、標明、標示、顯明為神的眾子。那時,「神的眾子顯出來」(羅八19),萬有就要「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榮耀的自由。」(21,另譯)但是「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祂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林後十五23)基督如何從死?復活,以大能被標出為神的兒子;照樣,將來我們也要從死?復活,以大能被標出為神的兒子。神的兒女前途是榮耀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34 上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八月 15, 2005
聖經希臘文釋義 - 羅馬書 (1)- 關懷者
感謝關懷者所提供他本人寫的聖經希臘文釋義,以後將陸續貼上,且會完整的收錄在本版"歷代文獻"的連結區內
請按 http://08232005.blogspot.com/ 進入收錄區
前言
新約由希臘文寫成,該希臘文為當時羅馬帝國通用語文。詞彙優美、
含意豐富、字首字尾變化無窮,又因人稱之性、數、格、語氣、語態…一貫,不至使人誤會、誤導、誤解,實為表達、溝通、流傳最佳文字、文體之一。新約聖經從馬太福音至啟示錄,凡二十六卷,皆以希臘文為文,共約八、九位作者(希伯來書仍多爭議)。每一位作者文筆皆佳,其中尤以路加、保羅、希伯來書、馬太、約翰為最。文筆各有特色。路加最美、保羅最雄、希伯來書最細、約翰最深、馬太最詳、馬可最簡…。
今從保羅書信起步,每章擇數詞,均為關鍵至要之字,論其精義、申其要義,探挖深掘,盼能得其寶貝、更明真意、吸出生命、啜其精華、長我靈命。
羅馬書第一章
羅馬書第一章
一、「按聖別的靈說,…為神的兒子。」(4,另譯)
「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一3,4,和合本)
「論到祂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別的靈說,是從死人的復活,以大能標出為神的兒子。」(恢復本)
「論他兒子的。按肉身說,這兒子是由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德之靈而說,他是那由死人中復活起來、顯然被立為上帝兒子、具有大能、我的主耶穌基督。」(呂振中)
「有關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從身世來說,他是大衛的後代;從聖潔的神性說,因上帝使他從死?復活,以大能顯示他是神的兒子。」(現代)
「聖別」原文是?γιωσ?νη(hagi?s?n?)字根的意思是分別、分開,意即從凡俗中分別、分開出來歸神,因此是神聖的、聖別的。
凡物或人若不分別出來,就無法聖別歸神。這是外面的、地位上的聖別(太二十三17,19)。但聖別也必須是裡面的,就是人被神神聖的生命、素質所充滿、佔有、浸透,以致活出、顯出神的性情來。這是裡面的、生命的聖別(羅六19,22,十五16,林前六11,帖前四7)。裡面的聖別總是從外面的聖別開始,若不「分別為聖」就不可能「成聖」。我們要先與世有別、與俗有別,神才有機會將祂自己神聖的素質加到我們裡面來。我們若未「將身體獻上」(羅十二1),就不可能「心思更新而變化」(2上,另譯);我們若未「心思更新而變化」,就不可能「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2下)可見成聖的根據和進展,最起頭都是分別、分開。
保羅這裡用「聖別的靈」(πνε?μα ?γιωσ?νη,pne?ma hagi?s?n? ),並不是指聖靈本身,而是指主所擁有的神聖的性情。因為希臘文有冠詞指本人、本事、本物,沒有冠詞指人、事、物之本質。這?在「靈」字之前沒有冠詞,所以這裡不是指「聖靈」本身,而是指耶穌基督所擁有的神聖、聖別的性情。
「…指的不是聖靈,而是的屬靈的性情。祂是(屬)人的,也是神聖的。一面,祂是大衛的後裔;另一面,祂是永遠的神的兒子。」(W.H.Griffith Thomas,羅馬書註解,頁45)
「不是指聖靈,…而是指基督的靈,(這靈)是屬於祂這個人的神聖性情的座位。就如神是靈,基督的神聖性情是靈,而它(筆者按,應指靈)的性格的品質是聖別的。」(M.R.Vincent,新約字研,III,頁4)
「…不是指神聖靈的人位,乃是指基督神聖的素質。基督這神聖的素質,就是那是靈的神自己(約四24),就是基督的神性,是聖別的,滿了聖別的性情和品質。」(恢復本,羅一4,註2)
羅一3,4保羅說:「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別的靈說,因從死?復活,以大能被標出為神的兒子。」(另譯)這裡表明基督同時有兩種性情在祂身上:按肉體說,就是從人性一面看,祂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別的靈說,就是從神性一面看,祂乃是神的兒子。祂是神的兒子這件事,乃是藉著祂從死?復活,以這樣的大能所標出,所顯明的。彼得說:「在肉體裡,祂被治死;在靈裡,祂卻活著。」(彼前三18)基督既屬人又神聖,祂的兩性(神性、人性)是我們要認識的,也是我們要經歷的。稀奇,祂本是神,竟來成為人!「大哉,敬虔的奧祕,…就是神在肉身顯現」(提前三16)!祂竟來披上血肉之身,與人性永遠結聯;祂竟成為「罪之肉體的樣式」(羅八3,另譯),好來成全救贖大工。希伯來書說:「兒女既同有(koin?n??)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有分於(met?ch?)血肉之體,…」(來二14,恢復本)。馬太福音說到祂人性的來源時,追溯到大衛、亞伯拉罕(太一1?16),但緊接著又說,馬利亞「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18,20)。馬可福音一直說祂是僕人,但它一開始就說:「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一1)。路加福音一直宣告祂是完美的人,但從起頭它就說:「祂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一32)、「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35)。約翰福音一開頭就宣告祂是神,祂是神的兒子-「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一1,2)他緊接著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14)。祂原是躺「在父懷?的獨生子」(18),現在祂所愛的門徒約翰竟然可以躺在祂的懷?(十三23)。祂是神也是人;祂是人卻是神!舊約的聖徒-摩西、以利亞、以利沙、大衛、以賽亞、以西結、耶利米、但以理…如何是「神人」;照樣;藉著聖靈的重生,與基督的聯結,新約信徒亦成為神人。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5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八月 11, 2005
《破殼飛騰─倪柝聲的被囚與蛻變》
作者:吳秀良
出版:比遜河出版社
中國教會領袖倪柝聲雖於1972年逝世,其屬靈觀一直深深影響著海內外華人教會。本書為有關倪氏於1952年被囚後資料整理,首次披露他在提藍橋監獄和白茅嶺勞改農場二十年被囚生涯,透露他在被囚生涯中的坦然、沉默和幽默,以及他在臨終前的心聲。作者為資深歷史研究學者,曾著述《余慈度──二十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的先驅》等書。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7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八月 09, 2005
Did Jesus advocate that man could become God in John 10:34?
Jesus answered a group of Jews and said, "Is it not written in your law, 'I said, you are gods'?" (John 10:34). Does this mean that humans can become God? New Agers cite this verse to support their doctrine of the deity of man. Mormons also cite it to support their view that humans can become god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is text should not be used to support such an idea.
First, such an interpretation is contrary to the overall context. Jesus in this passage is not speaking to pantheists (who believe that God is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s God) or polytheists (who believe in many gods). Rather, He is addressing strict Jewish monotheists who believe that only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is God. So, His statement should not be wrenched out of this monotheistic context and given a pantheistic or polytheistic twist.
Second, in context Jesus is alluding to Psalm 82 where human judges are called "gods," and His reasoning communicates the following idea: "If God even called human judges 'gods' (with a small 'g'), then how much more is it appropriate that I call myself the Son of God." Keep in mind that Christ had just pronounced Himself one with the Father saying, "I and My Father are one" (10:30). The Jews wanted to stone Him because they thought Christ was blaspheming, making Himself out to be equal with God (vv. 3133). Jesus responded by quoting Psalm 82:6 (a verse dealing with human judges) which says, "I said, you are gods." So, Jesus reasoned, if human judges could be called "gods" (with a small 'g'), then why can't the Son of God be called "God."
Third, these judges were "gods" in the sense that they stood in God place, judging over life and death matters. They were not called "gods" because they were actually divine beings. Indeed, the text Jesus cites (Ps. 82) also goes on to say that these judges were "mere men" and would "die" (v. 7).
Fourth, it is possible, as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when the psalmist Asaph said "You are gods" of the unjust judges in Psalm 82, he was speaking in irony. He indicated to these judges (who had apparently become unjust in their dealings with men), "I have called you 'gods,' but in fact you will die like the men that you really are." If this is so, then when Jesus alluded to this psalm in John 10, He was saying that what the Israelite judges were called in irony and in judgment, He is in reality.
In any event, it is clear that Jesus in this passage was giving a defense for His own deity, not for the deification of man.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0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關於"人成為神"的錯謬的回應-關懷者
1、大約關於「人成為神」的錯謬,筆者已寫完,原則上不會再做回應。相信讀者只要平心靜氣、客觀公平的研讀,會同意筆者所說的。
2、真理是有兩面,但該像切豆腐時,就該像切豆腐;不該像切豆腐時,就不該像切豆腐。 譬如,關於接納,就不該像切豆腐那樣,當然也不能做濫好人,連罪惡、世界、偶像…都進來了還沒有感覺,這事我們不能同意的。但是關乎「共同信仰」的部分,沒有人該說可以隨便、放寬、含糊。關於「人成為神」這樣的議題,恐怕要歸類在「共同信仰」裡來討論,而且要「非常、非常」審慎的評估,一點不能馬虎,一點不能含糊,一點不能隨便。筆者想,任何有追求、關心神旨意的基督徒,都會同意這樣的態度才是。
3、關於羅八14「凡被神的靈所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其實筆者在前面文中已詳細說過,除非讀者聖經不熟,不曉得筆者文中所引經文為何(不可能每個地方都把引經出處擺入),或是只是含糊攏統看過,才會以為筆者未給這節經文作合理的詮釋。保羅是說:
「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靈,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靈,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靈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八14?17)
不要忘了,保羅曾是猶太教中頂尖的拉比,當然得救信主之後,整個心眼得開,有從神來的啟示和託付(加一16,弗三3,8,西一25),已除去了厚重、蒙蔽的帕子,但是在解經的一面,仍是持守拉比式的解經原則。他用字遣詞是非常嚴謹、謹慎的。他的文章著作、引經解經若又漏洞,必被當時的猶太拉比群起而攻之。不要說猶太拉比,就是當時的教會中,還有一班「法利賽派」信徒,是跟著保羅的腳蹤做反面打擊、批判的工作的。若保羅的論說、邏輯、發表、解經有問題,他們會這麼輕易的放過麼?二千年了,保羅的書信、神的真理、神給的啟示仍屹立不搖,任人搖撼、攻擊,仍是固若金湯、十平八穩,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基督徒的信仰是何等的信仰。保羅是說:「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保羅有說:「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麼?或者在他任何書信裡、字裡行間裡告訴人或暗示人,這裡所指的「神的兒子」就是「神」!說「神獨生的兒子」是「神」,一點不錯,但說信主蒙恩的人,他們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而這些「神的兒子」是「神」,這是大錯!真理的事上,我們不能「反者亦是」、「反之亦然」、「想當然耳」!問題是保羅並未給我們這樣的發表,別的使徒,也沒有給我們這樣的發表。筆者願對自己說,我是誰,比使徒保羅更有恩賜麼?更聰明麼?更有智慧麼?更熟悉聖經麼?更知道解經原則麼?更有啟示麼?更有亮光麼?更蒙神憐憫麼?更小心謹慎麼?文筆更好麼?思路更清楚麼?心思更清明麼?
就是後面的發表:「聖靈與我們的靈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也是不能隨便將「神的兒女」、「神的後嗣」置換為「神」字。
再譬如,說「馬利亞所生的那位是神」一點不錯,若說「生神的那位是馬利亞」就錯了!反之並不亦然!後者,推衍結果,馬利亞升天了,成了神人中間的中保,成了敬拜、禱告的對象…,這些說法竟然在天主教中成為正式的信仰、教義!今天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教義,照樣,筆者也要說,稱那些被聖靈引導,得蒙救恩的人為「神」的的確是褻瀆!我們若訴諸我們的良心,人真的敢當眾喊說:「弟兄姊妹,我是神!」我們裡面「恩膏的教訓」同意我們這樣做、這樣說麼?說「我們是神的兒女」,何等的甜美!說「我們是神」,何等的怪異!筆者不敢,我也要對所有敢的人說:「你真的清楚甚麼是『神成為人』麼?」「你真的敢說『我是神』麼?」
使徒們把書信留給我們,我們讀的時候,總該一面喜悅、一面戒慎,一面感恩、一面謹懼。保羅告誡提摩太說:「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恢復本作「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提後二15)這也是對我們的告誡!我們總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照著解釋聖經的原則行。
3、不要以為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完全「按照不同的神學觀」來解釋聖經,好像聖經的解釋都是跟著「神學觀」走,結果各說各話、盡是主觀。以經解經、顧到上下文、以全本聖經的觀點看一處的經文、注意啟示的進步…都是正確解經的原則。我想,只要是「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又有對神、對主、對聖靈活而新鮮的經歷,神的眾兒女、眾教會,都能接受、都能享受!所以也不要以為有的基督徒老是以「基督的神性」來和「耶穌的人性」打對台,或者主張主耶穌有「非受造的人性」,基督徒有「受造的神性」。凡是真理的討論,都得回到聖經的本文,看看聖經怎麼說,才能有合適的斷案。
4、筆者再舉一例。
約翰福音十七章,關於「榮耀」,主耶穌有二個不同的發表。祂說:「父阿,現在求?使我同?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所有的榮耀。」(5)這裡的「榮耀」並不是父賜給祂的,而是主作為「神子」固有、原有的榮耀,這榮耀是在未有世界以先,祂同父所有的榮耀。後面祂又說:「?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叫他們看見?所賜給我的榮耀,…」(22,24)。這裡的「榮耀」是父賜給祂的,是主作為「人子」從父所得的榮耀。父將榮耀賜給祂,因祂順服父旨,常做祂所喜悅的事。主作為「神子」,祂的榮耀是固有、原有的,並不需要去得著,也不需要父賜給祂;但作為「人子」,祂必須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步的順服,最終才能從神手中得著賞賜,父才能將榮耀賜給祂。神子的榮耀,主並沒有賜給我們,因為那是神的,是神格裡的,人永遠無法有分;人子的榮耀是神所賜的,主也把這榮耀賜給我們,要我們有分。但主得這榮耀是先降卑再升高、先受苦後得榮、先十架後冠冕,我們得這榮耀也得循一樣的路徑。就一面說,神和人、造物主和受造者,有一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但主是人,人和人卻是連得上的。
保羅在腓立比書二6?11也有一段重要的話,前段(6?8)是說到神子的降卑(成為人子、奴僕)、人子的順服,後段(9?11)是說到人子的高升、神將祂升為至高,這就是神賜給祂的榮耀。就祂是神子,「祂本有神的形像,…與神同等」(6),但祂甘心自取順服,放下固有榮耀(並非放下神格、神的本性),降生成人,「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7),並且「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8)主在「神格」裡的順服,使祂甘願來成為人;主在「人格」裡的順服,使祂成功了父神的旨意。希伯來書說,「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五8),這句話可以意譯為「祂雖然為[神的]兒子,[以人子而言]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9?11)
主來成為人,讓神從祂這個「人」身上得著滿意、滿足,神也要人看見人該怎樣活才能叫祂滿足。「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活得像個人,絕不是要使「人成為神」。主如何捨己、順服、遵行神旨、成功神旨,照樣信祂的人也要捨己、順服、遵行神旨,才能成功神旨。保羅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又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又說「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這是聖經的榜樣也是聖經正確的教訓。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八月 08, 2005
神是獨一的神與「人成為神」的錯謬 - 關懷者
一、關於約十34?36承受神道的人(「神的話所臨到的人」)的正解
經文:「你們的律法上豈不是寫著,『我曾說你們是神』麼﹖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恢復本作「神的話所臨到的人」)尚且稱為神,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祂自稱是神的兒子,你們還向祂說你說僭妄的話麼﹖」(約十34?36)
主耶穌開了一個生來就是瞎子的眼睛(約九),當這瞎子面對猶太人的質問時,他說:「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什麼也不能作。」(九31?33)因為這是彌賽亞的工作,也只有彌賽亞能做這事。主耶穌聽說他們把這瞎子趕出去了,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神的兒子嗎﹖」他回答說:「主阿,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祂呢﹖」主耶穌說:「你已經看見祂,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祂。」他說:「主阿,我信!就拜耶穌。」(35?38)就在這樣的?合裡,主說祂是「好牧人」(十1?16),又說神是祂的父(17,18),並宣告「我又賜給他們(祂的羊)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祂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我與父原為一。」(28?30)接下來猶太人就去拿石頭來要打他(31)。此時主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那一件拿石頭打我呢﹖」(32)猶太人接著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33)這是衝突的關鍵所在。猶太人承認祂行了善事,卻不能接受祂是個人,卻說祂是神的兒子,祂以神為祂的父。這犯了「妄稱耶和華的名」(出二十7)、「褻瀆耶和華的名」(利二十四16,王上二十一10,13)的罪。這是要用石頭打死的。他們以為可以捉住主的話作把柄,以便定祂死罪。主就引聖經的話來辯駁。
祂引詩八十二6上半句的話,「我曾說你們是神」,來做辯駁的根據,因為「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詩篇八十二篇的「有權力者」、「諸神」、「至高者的兒子」有二解,一為天使,一為以色列人中的審判官(官長)。從主耶穌的說話內容看,應是指以色列人中的審判官(官長),不是指天使,因為是指承受神道的「人」說的。這就連於出埃及記十八、二十、二十一章的話。當摩西領神的百姓出埃及、到曠野時,他常要終日聽訟,解決百姓承上的案件。他的岳父葉忒羅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好減輕他的負擔,就是將律例和法度教訓百姓,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作的事,「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叫他們隨時審判百姓。」(出十八21?21)小事他們自己可以審判,唯有大事才呈到摩西這裡(22)。這些被設立的,就成了百姓中間的審判官或官長。在後面的律例、典章裡就有這樣的話,當一希伯來弟兄賣身為奴,到了第七年本可自由離去,他因愛主人和自己的妻兒,卻願意留下繼續為奴服事。這時,「他的主人就要帶他到審判官那裡,又要帶他到門前,靠近門框,用錐子穿他的耳朵,他就永遠服事主人。」(二十一6)又有一例,就是若「兩個人的案件,無論是為什麼過犯,或是為牛,為驢,為羊,為衣裳,或是為什麼失掉之物,有一人說:這是我的,兩造就要將案件稟告審判官,審判官定誰有罪,誰就要加倍賠還。」(二十二9)以上二處經文裡的「審判官」,原文都是「神」。最後,摩西在這段列舉條例的結語時說:「不可毀謗神;也不可毀謗你百姓的官長。」(28)這裡把神和審判官(官長)並提,可見是要人尊審判官如神(尊重審判官,如同尊敬神一樣)。(參,徒二十三5)
當以色列人有了難解的爭訟時,他們會說:「我們去問神」,然後他們來找摩西,或來找民中的審判官,以他們為神,來做裁決。但以他們為神,並不是說他們就是神了。他們乃是「代表」神斷案、行公平的審判。其理甚明!這也像約書亞、大衛到大祭司跟前來求問神,大祭司穿上以弗得、帶著胸牌來求問神,然後將從神得著的答案給他們。斷不會有大祭司因此自稱為神,他只是代表神而已。照樣,斷不會有人將審判官或官長、甚至摩西,當敬拜的神看待。也不會有任何的審判官或官長自比為神。這在以色列人中是嚴肅的,也是絕不被允許的。正常的情形,他們在審斷的過程中,總是戰戰兢兢,惟恐有錯,唯恐背離了神意。進一步說,後來的君王不比審判官大麼?誰曾自稱為神呢?大衛、所羅門算是最偉大的君王了,他們有自稱為神麼?先知不比審判官有能力、更明白神的心意麼?誰曾自稱為神呢?摩西、以利亞、以利沙、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但以理等算是最偉大的先知了,他們有自稱為神麼?就連敗壞的君王、假先知曾引誘人背離神,去拜偶像,說偶像是神(如,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拜金牛犢、耶羅波安在但和伯特利安放金牛犢,說「這就是領你們出埃及的神」),他們卻也不敢自稱為神。
主說得很清楚,他說這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稱為神」,何況「父所分別為聖、又差到世間來的,祂自稱是神的兒子,你們還向祂說?說僭妄的話麼﹖」這是猶太拉比式的辯論。主耶穌說了這些話,猶太人雖然氣憤填膺,卻扔不出石頭,因為祂所說的話有理,堵住了他們的口。但主所說的「稱為神」並不是「成為神」。「稱為神」,和「成為神」是很不一樣的!後來主又說:「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約十38),「他們又要拿祂,祂卻逃出他們的手走了。」(39)
在猶太人中間「神的兒子基督」是獨一的發表,誰都不敢妄稱自己就是,因為根據舊約(詩二,百一十,申十八15,17,賽九6,亞六13)這是獨一之神來成為彌賽亞,來施行拯救。當耶穌說祂是神的兒子時,祂就準備被定死罪,用石頭打死;當祂承認祂是基督時,祂就準備被嚴格審查,並被拒絕。所以,祂最後在猶太公會受審時,大祭司是以這樣的話作終結的審斷:「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太二十六63,參可十四61)而當祂回答說「我是」(64)時,結果是我們可以知道的!
關於彌賽亞的証明,就是彌賽亞必有彌賽亞的工作,沒有彌賽亞的工作就證明不是彌賽亞;反之,若有彌賽亞的工作,那人必是彌賽亞了。主在這裡所訴諸的就是,若他們不信祂是神的兒子基督,至少也要因祂所行的事,相信祂就是(約十37,38)。那麼,彌賽亞來的時候,祂到底有甚麼工作,可以證明祂就是彌賽亞呢?先知以賽亞說:「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賽三十五5,6,參,三十二3,4)這是彌賽亞的標記!這些神蹟無人能行,神將之保留給彌賽亞。明顯地,主在耶路撒冷的畢士大池,醫治了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癱子(約五1?9),這時,主又醫治了一個生來是瞎眼的人。這樣的神蹟已足以證明祂就是彌賽亞。所以得醫治的瞎子說得不錯,「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九32)這就是彌賽亞的明證。以色列人的先生尼哥底母倒是很誠實,他說:「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三2)但是,猶太人即使承認主耶穌所行的神蹟,還是硬要否認祂是彌賽亞,並且說祂干犯律法、干犯安息日。雖然藉著所行的神蹟,主已向猶太人證明祂就是彌賽亞。但他們還是不信!這是因為猶太人稱一個「人」是「神的兒子」、是「基督」,是何等大的事!他們寧可不信,也不要犯了「褻瀆神」的大罪。相信一個人,而這一個人就是「神的兒子」、就是「基督」,這種可能性是何等的少呢!所以-
彼得敢宣告:「你是基督,是永生(活)神的兒子」(太十六16),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拿但業說:「拉比,你是神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約一49)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當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二十28)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當眼睛得開的瞎子說:「主阿,我信(?是神的兒子)!就拜耶穌」(九38)。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太二十20),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有一個管會堂的(睚魯)來拜祂」(太九18)時,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當主使風浪平靜時,「在船上的人都拜祂,說:?真是神的兒子了。」(十四33)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耶穌復活後,來遇見婦女們,「他們就上前抱住祂的腳拜祂。」(二十八9)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17)這是何等大的一件事!
以猶太人而言,沒有人敢隨便說自己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也沒有人敢任意稱別人為基督、為神的兒子。這是何等嚴肅的事!寫福音書的使徒,在這事上也是何等的謹慎!若不然,他們早在他們的時代被定罪,被石頭打死。說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已不易為猶太人接受,若說「人成為神」,你想使徒們還能不能活?
我們大約可以這麼說,今天我們如果對正統的猶太人說:「神成為人」,而那人就是耶穌,大概會引發一次大辯論,因為他們到如今仍拒絕承認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但如果我們說: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成為神」,大概我們會被石頭打死!
單根據約十34?36的話作為「人成為神」的佐證,是太幼稚、太愚昧的事,也是太不可思議的事!
二「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成為神」,這句話的語病
「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成為神」既是連句,必要使人領會後面的「神」就是前面的「神」。前面的「神」如何,後面的「神」也如何。就像「人成為馬,為要使馬成為人」,這句話的意思,任人皆知,就是後面的「人」必與前面的「人」是一樣的。只有完全一樣的,才能有一樣的發表,才能有相同的用詞。現在如果在「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成為神」的後面,加上「但無分其神格」,那就更是彆扭了。因為既「無分其神格」,就不能用「神」字作發表了。若再加些話講成「為要使人在生命和性情上成為神」,好讓誤會減到最低。問題是聖經並不用這樣的發表,聖經是用「神的兒女」、「神的兒子」、「神的眾子」這樣的發表。「神的兒女」、「神的兒子」、「神的眾子」與「神」大不相同!我們可以與基督畢像畢肖,被模成神兒子的形像,但仍有一面是我們永遠無的,也是永遠無法有分的,那就是「神格」,及神格的所是、所能(如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創造大能、自有永有…)。若是這樣,我們怎能用「人成為神」來發表這個真理呢!?新約聖經不用這個發表是有原因的,使徒們的用字是非常謹慎的,是有聖靈的引導和規範的。
那麼有人會問,舊約聖經為甚麼會有「萬神之神」、「耶和華是大神,超乎萬神之上」呢?人只要仔細讀經,就會看見只有當神將自己擺列在天使中,比較其能力、權能時,才會有「萬神之神」(申十17,詩百三十六2,但二47,十一36)或「耶和華是大神,超乎萬神之上」(出十八11,詩九十五3,九十六4,九十七9,百三十五5)的發表。並不能因為這樣,就作了「人成為神」發表的依據。也不能因為,神告訴摩西,祂要「敗壞埃及一切的神」(出十二13),就以為可以隨便用「神」字。須知,「假神」並不是「神」,不過是如「波斯的魔君」、「希臘的魔君」(但十13,20)罷了!真神卻只有一位!神卻只有一位!因為聖經本身已經給「神」字定義、範圍出來。祂是-
1、自有永有
「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
「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詩九十2)
「我觀看,見有寶座設立,上頭坐著亙古常在者。」(但七9)
2、無所不能(創造的大能、使無變有、叫死人復活,說話算話、言出必行…)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
「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十八14,耶三十二18)
「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
「你萬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攔阻。」(伯四十二2)
「獨行奇事的耶和華」(詩七十二18)
「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百一十九89)
「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賽五十五11)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太二十四 35)
「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一37)
「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羅四17)
「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 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十一3)
3、無所不在
「耶和華說:我豈為近處的神呢﹖不也為遠處的神嗎﹖耶和華說:人豈能在隱密處藏身,使我看不見他呢﹖耶和華說:我豈不充滿天地嗎﹖」(耶二十三23,24)
「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約三13)
4、無所不知(全知過去,預知、預定未來…)
「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箴十五3)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代下十六9,亞四10)
「神比我們的心大,一切事沒有不知道的。」(約壹三20)
「耶和華對假神說:你們要呈上你們的案件;雅各的君說:你們要聲明你們確實的理由。可以聲明,指示我們將來必遇的事,說明先前的是什麼事,好叫我們思索,得知事的結局,或者把將來的事指示我們。要說明後來的事,好叫我們知道你們是神。」(賽四十一21?23)
「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四十六10)
5、全智
「獨一全智的神」(羅十六27)
6、住在光中、人不能靠近、未曾看見、也不能看見
「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提前一17,六16)
7、不死、不朽壞
「那獨一不死」(提後六16)
「不能朽壞之神」(羅一23,提前一17)
神既是自有永有、無所不能(創造的大能、使無變有、叫死人復活…)
、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住在光中、人不能靠近、未曾看見、也不能看見
、不死、不朽壞…,這樣人怎麼可能「成為神」呢?
再者,整本新舊約聖經的作者一再宣告:神只有一位。
1、摩西
「這是顯給你看,要使你知道,惟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四35)
「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記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39)
「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六4,5)
2、大衛
「除了耶和華,誰是神呢﹖除了我們的神,誰是磐石呢﹖」(撒下二十二32)
3、以賽亞
「在我以前沒有真神(真:原文是造作的);在我以後也必沒有。」(賽四十三10)
「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四十四6)
「除我以外,豈有(真)神嗎﹖誠然沒有磐石,我不知道一個!」(8)
「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四十五5,6)
「耶和華如此說:埃及…西巴人…祈求你說:神真在你們中間,此外再沒有別神;再沒有別的神。」(14)
「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如此說:我是耶和華,再沒有別神。」(18)
「…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我是公義的神,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沒有別神。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神,再沒有別神。」(21,22)
「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神,並無別神;我是神,再沒有能比我的。」(四十六9)
4、馬可
「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可十二29)
5、約翰
「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約五44 )
6、保羅
「神既是一位」(羅三3)
「獨一全智的神」(羅十六27)
「…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神。…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林前八4,6)
「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獨一的神…」(提前一17)
「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二5)
「那獨一不死」(提後六16)
7、雅各
「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二19)
8、猶大
「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猶24)
若這些神自己的宣告、神僕人的說話不能信,我們還能信誰的話呢?聖經既是這樣說,人怎麼可能「成為神」呢?
另一面,我們若沒有好的防範,一旦「神成為人,為要使人成為神」,成為「信仰」的一部分,讓人信以為真,推波助瀾的結果必有許多錯謬出來,叫我們想都想不到。譬如,真會有人說他所禱告、呼求的是「人成為神」的「神」,而不是「神成為人」的「神」!大陸不是有呼喊「常受主」派麼?將來是不是也會出現「柝聲主」、「尚節主」、「明道主」、「玉銘主」、「佐揚主」…的花樣出來呢!願神禁止!
當人以巴拿巴、保羅為神,牽著牛,拿著花圈,要向他們獻祭時,他們聽見,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拒絕他們的敬拜,並喊著說:「諸君,為什麼作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徒十四15)當使徒約翰在天上時,他要俯伏天使腳前拜他時,天使說:「千萬不可!我和你,並你那些為耶穌作見證的弟兄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啟十九10)這不是我們當走的路,當守的道麼?
三、關於徒十七28,29「神所生的」(「神的族類」)的正解
或有人說,保羅不是說,我們都是「神所生的」(徒十七28,29恢復本作「神的族類」)。既然人是「神所生的」、是「神的族類」,說「人成為神」會有甚麼錯呢?不要忘記了,保羅這時是站在雅典的亞略巴古(宗教法庭)面對眾人的挑戰,他面對希臘哲士,駁斥希臘神話、宗教迷信。他熟悉希臘詩人的作品,引證五百年前革哩底島一位先知詩人以彼曼尼德斯(Epimenides),二、三百年前他自己故鄉基利家的亞拉特斯(Aratus)和克里安德斯(Cleanthes)等詩人的話,說:「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十七28)然後他說:「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29)意思就是,既然人是神所生的、是神的族類、後代,怎麼可能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是神呢?無生命的怎麼可能生出有生命的?不能動的怎麼可能生出能動的?不說話的怎麼可能生出能說話的?沒有氣息的怎麼可能生出有氣息的?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答辯。希臘神話是說人是由「宙斯」天神所生,保羅相信這個麼?不僅這樣,希臘神話裡,神還會生神呢!這個保羅也能信麼?保羅的意思甚明,若你們希臘神話、哲學,相信人是神所生的,即便這是對的,你們雕刻金、銀、石,以之為神,這就是錯的。然而保羅並不這樣相信,不然他何必據理力爭、大聲疾呼、與人辯論、傳講真理、傳講耶穌復活呢(16?18)?再者,如果以保羅這裡引希臘詩人的話作為「人成為神」的根據,則「我們都是神所生的」的「我們」應指所有的人,包括古今中外所有信主和不信主的人。若是這樣,信不信主何來差別呢?既都已是「神類」、「神所生的」,就已「成神」了!
然而保羅接著說:「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就是獨一的神)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30,31)的確,「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可以相信神話、哲學,可以雕刻偶像來拜,可以自稱為神,可以迷信盲目、糊塗度日…,那時「神並不監察」,但「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就是要人明白事實真相,明白真理、接受真理。保羅來了,福音就來了,真光一照亮,就除去人的無知、黑暗、荒謬、虛假、…。難道我們也和世人一樣「蒙昧無知」麼!?雖然當時只有極少數的人信了主(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一個名叫大馬哩的婦人…),但真理總是出去了。你想這些人還會相信希臘神話、尊崇希臘哲學?他們還會相信泛神、多神?他們還會相信「人成為神」?
再說,若一個外邦人從前相信多神、泛神、人死後變神、人是神(羅馬皇帝自稱為神,受人敬拜)…,如今因著福音,認識了真神,改成相信只有一位神、只有一位救主,卻再聽到傳福音給他的人宣稱「人成為神」,他想「他自己也是神」,他會何等的錯愕!他內在的衝突必是大的!弄不好是會神經錯亂的!弄不好是會精神出毛病的!若他果然接受了,自認為神,恐怕會變的無知、驕傲、狂妄,不知天高地厚!
不要忘了保羅的話,他說:「論到吃祭偶像之物,我們知道偶像在世上算不得什麼,也知道神只有一位,再沒有別的神。雖有稱為神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許多的神,許多的主;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祂;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祂有的;我們也是藉著祂有的。」(林前八4?6)這裡的「然而我們」太重要了!世人怎麼說不重要,他們甚麼都可以說成神-山川湖泊、動物植物、活人死人、天上萬象、人手所造的一切(偶像、房屋、床、灶、門…),但我們是得救的人,是明白真理的人,我們怎麼可以不清楚呢?「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若是這樣,我們怎麼能有多神-「人成為神」的發表呢?
我再說,聖經的用字遣詞非常謹慎,一點不含糊。舉例說,約翰福音記載主的「道成肉身」到祂復活向門徒顯現為止,他不說信祂的人是「神的兒子」,而說「神的兒女」(約一13)。「神的兒子」只有一位,就是「在父懷裡的獨生子」(14,18,三16)。主還沒有復活之前,還不是「長子」,乃是藉祂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我們才成為神的眾子(彼前一3,羅八29,來一6,二10?12,17)。如果根據約十34?36說「人成為神」,根據徒十七28,29說「人生人,神生神」,則約一12?13應可改為:「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原來是「神的兒女」)。這等神(原來是「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但神禁止我們做如是想!照樣,他書信裡的話不也可以隨意改為如下:「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原來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約壹三9,10)神禁止我們如此作!
再者,保羅說:「豈不知我們要審判天使嗎﹖」(林前六3)又說聖徒要承受萬有為業(羅四13,八17,來三14),聖經又說「將來的世界,神原沒有交給天使管轄」(來二5)。如果「神」有多種、多類-有獨一真神、天使、成神的人、世人(神的族類)這麼多種,那麼應該可以說:將來那本來就是「獨一真神」的「神」,吩咐(或賜權柄給)「成為神的人」,要他們審判那些被稱為「神」的「墮落天使」,並叫這些「成為神的人」與基督一同作王,管理萬有,包括稱為「神的族類」的世人!
我們看見人在今世蒙恩得救,在將來的永世裡,神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神的子民、神要與他們同住、親自與他們同在、他們要作僕人事奉祂、也要見祂的面、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一,二十二)。這些才是聖經的發表,此外沒有別的發表。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李弟兄給了我們許多豐富的產業,他個人也有美好榜樣的一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給我們許多的助益,但我們不能對錯不分的接受他全盤的教導。我們當像庇哩亞人那樣,保羅說:「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十七11)我們樂見有一天人家也說:「地方教會的基督徒很好,他們愛慕神的話,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他們所聽見的話是與不是。」深盼並指望有這麼一天!
P.S.關於猶太拉比對彌賽亞觀點的文件,有二本中譯文不錯的-
1、舊約中的彌賽亞(猶太拉比的印證),孫德力?中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The Messiah In The Old Teatament In The Light Of Rabbinical Writings,by Risto Santala
2、新約中的彌賽亞(猶太拉比的印證),孫德力?中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The Messiah In The New Teatament In The Light Of Rabbinical Writings,by Risto Santala
作者另有一本不錯的書亦直得讀-
猶太觀點看保羅,孫德力?中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
Paul,The Man and the Teacher in the Light of Jewish Sources,by Risto Santala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29 下午 3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八月 02, 2005
關於LSM一個出版的言論,嚴重偏離聖經,偏離倪李帶領的陳明
Concerning the LSM Promulgation dated June 30, 2005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A. Bro. Lee's explicit word concerning LSM (published twice in 1988 and 1992, reviewed by Bro. Lee)
The Living Stream Ministry office is only a business office to serve my ministry for two things: to publish the messages in book form and to distribute these messages in both video and audio tapes. That is all the ministry office should do and nothing else. I did not have much time to check on everything related to the office in the past, but the ministry office has always had this specific function and no other function. This little office is a Levitical service serving my ministry to put out the word of God in print through video and audio tapes. (Witness Lee, A Timely Word, p. 39, 1988; Witness Lee, Elders Training Book 9, p. 61, 1992)
"…. At times in my speaking I was a little careless, but after my message was polished and I read it again, I changed some of the things which I had said. I have been very careful in putting out my writings…." (Witness Lee, A Word of Love, p. 64, 1996)
B. Concerning one kind of publication – Bro. Lee stressed the term "one kind" when referring to the publications in the Lord's recovery.
"If the Lord can gain ten thousand sai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go full-time with one kind of teaching, one kind of preaching, one kind of material, one kind of publication, one kind of way, and everything one kind. This will be our morale! …This is way the Lord needs." (Witness Lee, Elders Training Book 8, p.127;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p.14, June 30,2005).
For ten thousand saints to have one kind of publication implies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publications of the same kind. This one kind of publication is for the work of the on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which ministers Christ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Body of Christ.
C. Although the early apostles, such as John, Paul, and Peter, differed in their style, terminology, utterance, certain aspects of their views, and the way they presented their teachings; nevertheless, they all participated in the same unique ministry of the New Testament.
"What beauty and excellency are in this commendation! Although the Corinthians attempted to divide Peter and Paul according to their divisive preferences (1 Cor. 1:11-12), Peter commended Paul, saying that Paul, like him, taught "these things" and that Paul's writings should not be twisted but should be regarded like "the rest of the Scriptures" and should receive the same respect as the Old Testament….This indicates that Peter was bold in admitting that the early apostles, such as John, Paul, and himself, although their style, terminology, utterance, certain aspects of their views, and the way they presented their teachings differed, participated in the same, unique ministry, the ministry of the New Testament (2 Cor. 3:8-9; 4:1)…." (2 Peter 3:162 last paragraph, RcV)
"All God's servants are engaged in the ministry of building up the Body of Christ, but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because all are in the ministry of the Word, all ministries are the same. Everyone has a different line of ministry…." (Watchman Nee, The Normal Christian Church Life, p. 138, 1939)
"The twelve foundations of the city are composed of twelve kinds of precious stones (Rev. 21:19-20). This signifies oneness in variety. Not one stone is the same: Peter is one color, and John is another. Altogether there are twelve colors seen in the Apostles – a real variety. Yet there is also oneness in this variety….So many gifted brothers today do not agree to be one. Even brothers [co-workers in the Lord's recovery charged by Bro. Lee to keep the one accord - see point 19 in "J" below] who are supposed to be working together are not one. Each tries to convince the other to be the same as himself….If I fail to convert you, then I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This is pitiful! Can we respect someone else whose ministry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urs? We must. We must hate narrow-mindedness and the urge to convince and convert others to be like ourselves. Never forget that Peter is Peter and John is John. The Lord …needs many different persons to express Himself; one individual Christian is not sufficient. It is a real mercy to be one of the stones and yet be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re is no need to convince others to be the same as we are." (Witness Lee, The Vision of God's Building, p. 221, 1964)
D. By quoting Bro. Lee from alleged unpublished notes (?) of a purported LSM meeting and publicly declaring it in the policy document entitled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LSM has officially enshrin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Bro. Lee's personal spiritual ministry into an earthly organization (LSM corporation). This is contrary to Bro. Lee's own teaching and warning concerning "organization" in deformed and degraded Christianity (cf. "The God-ordained Way to Practice the New Testament Economy, Chapter Three, Witness Lee, 1987)"
"….In a meeting with the brothers [supposedly the "blended co-workers"] to whom he committe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Living Stream Ministry, Brother Lee said, "My burden is for the recover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Brother Nee and me. I am the continuation of Brother Nee; I would like to have a continuation of me [NOT MERELY the matter of publication but the person himself], and this needs a corporation…The Living Stream corporation will continue this ministry" (from unpublished notes of a meeting of Living Stream, July 12, 1996). He placed the direction of this corporation for the continu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ministry in the hands of a group of blended brothers, who labor to fulfill this charge before the Lord."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p. 5, June 30, 2005)
"This degraded religious system takes the natural, human,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way….This natural, human,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religion is full of organizations. Without organizations, Christianity could not survive.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all the denominations depend upon organization….We must realize that organization kills. We trust in the living Spirit. The church as the Body of Christ should be a divine organism full of the living Spirit." (Witness Lee, The God-ordained Way to Practice the New Testament Economy, p. 28-29, 1987)
"….In the New Testament we cannot see an organization with board members, a chairman, a secretary, or other officers. All the major denominations have board members and a chairman.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the pope as the head of their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In the Lord's recovery we do not have board members with a chairman or president." (ibid., p.169, 1987)
"David "served his own generation," and slept (Acts 13:36). He could not serve two! Where today we seek to perpetuate our work by setting up an organization or society or system, the Old Testament saints served their own day and passed on. This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ife…. God's work is [the] spiritual to the point of having no earthly roots, no smell of earth on it at all. Men pass on, but the Lord remain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tchman Nee, Vol. 40, p. 84-85; also see points 15 & 16 in "J" below)
E. The churches being led by an organization with two entities (LSM corporation and Taiwan Gospel Book Room) – In a publication dated December 1989 by Bros. Ron Kangas and Kerry Robichaux (both are present active members of LSM corporation), entitled "A Response to Recent Accusations", the authors assert as follows;
"'Organization' is also sounded out as an alarm to the saints. But again we ask, Where is the fire? It is instructive to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hoped for antithesis, an organism. By such consideration we will best be abl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inde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rganization in the Lord's recovery…." (Ron Kangas and Kerry Robichaux, A Response to Recent Accusations, p. 25, December 1989) Based upon the purpose and intent of the LSM document entitled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dated June 30, 2005,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should be in the affirmative.
"Such a leadership as exercised by Paul and by John was not the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In the New Testament we cannot see an organization with board members, a chairman, a secretary, or other officers. All the major denominations have board members and a chairman.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the pope as the head of their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But the leadership in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is not the leadership in the worldly sense to control others. In the Lord's recovery we do not have board members with a chairman or president." (Witness Lee, The God-ordained Way to Practice the New Testament Economy, p.169, 1987)
"The leadership in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in actuality is not the leadership of one controlling person…. Instead, we have the leadership of one controlling revelation in the one ministry through those who bring in the revelation of the ministry. The revelation controls, and it controls through those who bring in the revelation…. The ministry among us is not the ministry of a single person, but th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the ministry of the Lord's move on this earth in the dispensation of the church…." (ibid., p.172, 1987) Without any doubt, the controlling revelation of the ministry was brought in and unveiled to the churches in the Lord's recovery through the ministries of Watchman Nee and Witness Lee. All the saints in the Lord's recovery, including the so-called "blended brothers", are the present day recipients and beneficiaries of such a controlling revelation of the ministry in the Lord's recovery.
When Bro. Lee was alive and ministering, the scope of operation and function of LSM was very clearly defined (see point A). A full eight years after Bro. Lee has departed to be with the Lord, LSM has disregarded the twice published (and REVIEWED by the speaker) intentions of Bro. Lee concerning LSM and has declared itself to be the de facto CORPORATION leading the local churches in the Lord's recovery.
F. Conforming the churches to the stand of LSM corporation – By declaring to all the local churches the stand of LSM that there should only be "one publication", LSM is thereby coercing all the saints in all the churches to conform to its declared position, i.e., "all the saints and all the churches everywhere should be restricted in one publication in the Lord's recovery" (Publication Work…., p. 8, June 30, 2005). In a publication dated December 1989 by Bros. Ron Kangas and Kerry Robichaux (present active members of LSM corporation), entitled "A Response to Recent Accusations", the authors assert as follows;
"We must carefully scrutinize the charges. [one person] says that pressure is being applied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all the saints and the churches will (1) 'conform to the burden of the ministry' and (2) 'be identical with one another in full conformity of practice.' The question is, are these expectations indeed wrong? We believe that the first is certainly not. Whether conformity to the burden of the ministry is proper or not, depends on what the burden of the ministry is. If the ministry expects the churches to conform to something that is not according to God's Word, then conformity would be improper…." (Ron Kangas and Kerry Robichaux, A Response to Recent Accusations, p. 31, December 1989) With respect to the authors' assertion that conformity to the burden of the ministry, and by extension, to LSM corporation's present stand concerning "one publication", should be according to God's Word, the urgent question therefore is, where in the Bible can we find the basis or the truth concerning "one publication"? If the Bible does not teach the truth concerning "one publication",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asoning of the aforementioned authors, conformity would certainly be improper.
"It is wrong to reject the opinion of fellow workers under the pretext of doing the will of God, but it is also wrong to accept their opinions as a substitute for the direct instructions of the Spirit of God. (Watchman Nee, The Normal Christian Church Life, p. 43, 1939)
"We should not insist on anything but the faith. And we should not impose anything other than the faith on others" (Witness Lee, The Practical Expression of the Church, p. 48, 1968; also see point 9 of "J" below) This is in stark contrast to LSM's assertion in page 9 of the document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saying that "the matter of one publication is not a matter of the common faith but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one ministry in the Lord's recovery." Yet in page 8 of the same document, it says, "all the saints and all the churches everywhere should similarly be restricted in one publication in the Lord's recovery." These are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in the LSM document which should be subject to scrutiny based on the revelation of the Word of God.
"I am not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in the Lord's recovery, but I am talking about the ministry [Bro. Lee's personal ministry in con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Also referring to the work, which is for the ministry, and the ministry, which is for the church].…I do not control any churches….through my ministry on this globe, thousands of saints have come into the recovery….I am not talking about the churches, I am talking about the ministry. The ministry is one thing and the churches are another thing….[apostle] Paul never tried to force all the churches to follow him in his ministry, bur Paul surely had a ministry for the churches." (Witness Lee, Elders' Training, Book 7, pp. 74-76, 1986; Publication Work…., p. 16, June 30, 2005)
"In February 1986 we had an urgent elders' conference in which I spoke of the new way [published as Elders' Training Book 7 – One Accord for the Lord's Move]. Because the Lord's recovery had become dormant, I was like Gideon, sounding the trumpet to collect a group of people to fight for the recovery. I had no intention to force anyone to follow me…." (Witness Lee, A Word of Love, p. 64, 1996)
G. By stressing the matter of the "blended service", the "blended brothers", and the "blended co-workers", who represents the corporation (LSM and Taiwan Gospel Book Room), LSM has debased the Scriptural principle and teaching concerning the apostles, who actually should be the ones taking the lead in the work of the ministry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Body of Chris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f the apostles in the New Testament. (1 Cor. 12:28; cf. Eph. 4:11-12) By emphasizing the "blended co-workers" as the official group representing LSM corporation in taking the lead among the local churches, LSM has added a foreign element to the Bible contrary to the word of the apostle John in Rev. 22:18 which says, "I testify to everyone who hears the words of the prophecy of this scroll: If anyone adds to them, God will add to him the plagues which are written in this scroll." The Bible's teaching concerning apostles has been clearly unveiled to us through the writings of Bros. Nee and Lee. On the contrary, where in the Scriptures does it say or teach that it is the "blended co-workers" or an earthly organization (LSM corporation) that takes the lead in the church, the ministry, and the work? According to the Bible, how are they appointed or produced? What defines and qualifies a "blended co-worker" according to the Word of God?
"The apostles are specially commissioned of God to found churches through the preaching of the gospel, to bring revelation from God to His people, to give decisions in matters pertaining to doctrine and government, and to edify the saints and distribute the gifts…." (Watchman Nee, The Normal Christian Church Life, p. 30, 1939) "….If God has called a man to be an apostle, it will be manifest in the fruit of his labors. Wherever you have the commission of God, there you have the authority of God; wherever you have the authority of God, there you have the power of God; and wherever you have the power of God, there you have spiritual fruits. The fruit of our labors proves the validity of our commission." (ibid., p. 35; 1 Cor. 9:1-2) Based upon this fact in the Scriptures, the evidence of apostleship therefore is manifested in the fruit of an apostle's labor.
"Because [Paul] had begotten [the Corinthian believers] in the Lord through the gospel (1 Cor. 4:15). The fruit of his labor was the evidence of his apostleship." (1 Cor. 9:21, RcV) "The sufficient result of the apostle's effective work was not only an evidence, a proof, but also a seal of his apostleship. It put a distinctive mark on his apostolic labor that authenticated and certified his apostleship. (1 Cor. 9:22, RcV)
"[Apostles are] Those who are called and sent by God (1 Cor. 1:1; Rom. 1:1) (1) to preach the gospel that sinners may be saved to be the materials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church, (2) to establish the churches (Acts 14:21-23), and (3) to teach the divine truth (see note 1 (3) in ch. 9). Their ministry is universal for all the churches." (1 Cor. 12:282, RcV)
H.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Bro. Lee's personal ministry, and the Ministry (LSM)
1. "The ministry" means "th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which is the universal ministry embracing all individual (personal) ministries of all the ministers. It is "the ministry," "the unique ministry." (2 Cor. 3:8; 4:1)
"When we say that the New Covenant ministry is unique, we do not mean that it is the ministry of only one person... By the unique ministry, the new covenant ministry, we mean the ministry of the Spirit and of righteousness. Whoever ministers the Spirit and righteousness to others is one in the unique ministry, no matter who he may be. Peter, John, James, Paul, Timothy, Titus, Apollos - they all had the one ministry. The ministers are many, but the ministry is unique….Some…may have the concept that I think of myself as someone like Joseph Smith, the founder of Mormonism. I always answer this question by saying, "No, I definitely do not mean that my ministry is the unique ministry."… Although we do not accept all different kinds of ministries, we do accept the ministry of anyone who truly ministers the Spirit and righteousness (Witness Lee, Life-Study of 2 Corinthians, Message 27, pp.235-237).
"The ministry among us is not the ministry of a single person, but th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the ministry of the Lord's move on this earth in the dispensation of the church…." (Witness Lee, The God-ordained Way to Practice the New Testament Economy, p. 172, 1987)
2. "Brother Lee's ministry" means his "personal ministry." Likewise, Paul's ministry," and "Apollos' ministry." (Act 20:24; 21:19; Rom. 11:13) The New Testament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plurality of personal ministries in relation to the one unique ministry of the New Testament. There is no evidence nor basis in the Scriptures to show that the apostles' personal ministries can be SUCCEEDED in name and position after their death by another person or a group of persons, let alone by an institution, e.g., LSM corporation succeeding Bro. Lee's personal ministry. One of the present day examples of organized religious SUCCESSION can be seen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wherein every elected pop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uccessor to the apostle Peter.
"In the Lord's recovery there is only one ministry. If you say that the ministry is my ministry, you must say it with the realization that what I minister is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Lord Jesus to His twelve Apostles and then to Paul and his co-workers"…. (The God-ordained Way to Practice the New Testament Economy, p. 164, 1987)
…. Whoever ministers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as the Son of God becoming a man, dying on the cross for our sins, and resurrecting to impart life into us, is one of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ers…..They are many, yet they have one unique ministry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Body of Christ…." (The God-ordained Way to Practice the New Testament Economy, p. 165, 1987)
3. The capitalized word "Ministry" should refer to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of LSM. By virtue of the public declaration dated June 30, 2005 entitled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LSM, a non-profi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incorporated in Orange County, USA has declared itself to be the institutional successor to Bro. Nee's and Bro. Lee's personal spiritual ministries. In page 5 of the same document, it states that, "Living Stream Ministry and Taiwan Gospel Book Room also publish the ongoing ministry [whose personal ministry is this "ongoing ministry" referring to?] in the Lord's recovery as the extension [read SUCCESSOR] of the ministry of these two brothers." Since the phrase "ongoing ministry" mentioned here does not denote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nor any individual person's ministry, it can only be referring to the LSM corpor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so-called "blended co-workers", as the "extension" [meaning SUCCESSOR] of the ministries of Bros. Watchman Nee and Witness Lee. Again, where in the Bible is there the basis for such an organized "extension" or man-made arrangement of succession of one individual's personal spiritual ministry?
"….there is no instant ministry. Neither is there any hand-me-down (meaning SUCCESSION) ministry; there is only ministry produced by constitution." (Ron Kangas, The Ministry Magazine, June 2003, p. 12) "We are not claiming succession of any kind. Timothy was not Paul's successor, but he surely was Paul's continuation." (ibid, p. 15) This is again a vivid contrast to LSM's intent and purpose as promulgated in the document "Publication Work in the Lord's Recovery" dated June 30, 2005.
"Second Corinthians speaks concerning the ministry, which is constituted with, and produced and formed by, the experiences of the riches of Christ through sufferings, consuming pressures, and the killing work of the cross. The ministry is not merely a matter of gift. A person may be able to speak fluently and eloquently and give many good illustrations and proverbs, but this is just a gift. What the church, the Body, needs today is the ministry…." (Witness Lee, An Autobiography of a Person in the Spirit, pp. 9-10, 1976)
I. The many work groups doing the one work of th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Eph. 4:12)
1. The word "work" is used in the Bible to convey two different connotations. When referring to the work of the ministry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Body of Christ" (Eph. 4:12), it denotes the one unique work of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whose aim to build up the Body of Christ is the universal goal of the personal ministries of all the workers.
"….all the co-workers in all the regions should do the same one work universally for the unique Body. We should do only one work. There should not be several works in the Lord's recovery…. There is a risk and the danger that these different works will issue in divisions…. Even Paul and Peter did not carry out two works. Even though they worke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y had only one work to build up the Body of Christ." (Witness Lee,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Eldership, the Region of Work, and the Care for the Body of Christ, pp. 18-19, 1991; see related point 19 in "J" below)
2. The second connotation refers to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co-workers, wherein each work group is being led by a senior co-worker who is either their spiritual father or elder brother in the Lord. These separate groups of co-workers all do the "one work" of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to build up the Body of Christ. No particular group of co-workers exercised control over the other work groups. Neither does any specific group of co-workers exercise sole control over the work of the Lord. Furthermore, it is the Holy Spirit, not man's intention or by man's organization, that the work of a group of co-workers was initiated. (Church Affairs, pp. 141-144; Acts 13 & 14)
"But it was the Holy Spirit who initiated another beginning at Antioch [Acts 13], established another group of apostles, and sent two out to work. Therefore, it is clear that on the earth there was not only one but two regions of work….Therefore, when it pleases the Holy spirit, He can establish a third region, a tenth region, a hundredth region, a thousandth region, or a ten-thousandth region on the earth. This is according to the intention of the Holy Spirit regarding His work on the earth, and not according to man's intention." (Church Affairs, pp. 143-144)
"Artemas and Tychicus were intimate fellow workers of Paul. Zenas and Apollos worked independently of him. Yet Paul still charged Titus to care for the latter two, showing that there was no jealous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o-workers." (Titus 3:131, RcV)
"Both Paul and Apollos were persons living in the Spirit. Yet, one urged the other to visit the church, but the other did not have the desire to do so. This shows that both had freedom in the Spirit and that the Spirit had freedom in them. This shows also that no one exercised any control over the work of the Lord. (1 Cor. 16:122, RcV)
"The regions of the work should not divide the churches. There were regions in Paul's time, the Jewish and the Gentile, but they never divided the churches." (Witness Lee,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Eldership, the Region of Work, and the Care for the Body of Christ, p. 16, 1991) "If you are going to a place which has previously been under the work of some other co-workers, you should find out what has been taught by them. Then you should go along with them. If you do not care for what they have taught or done in the past and teach according to your preference, you will make trouble. We should always try to maintain a good, beautiful, nice, and pleasant order among us." (ibid., p. 30)
"….Whoever ministers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as the Son of God becoming a man, dying on the cross for our sins, and resurrecting to impart life into us, is one of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ers…..They are many, yet they have one unique ministry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Body of Christ. All the ministers' different works should be for this unique ministry (Eph. 4:11-12)." (Witness Lee, The God-ordained Way to Practice the New Testament Economy, p. 165, 1987)
For a worker to do a "different work" that issues in division in the Body, it means that he is carrying out his personal ministry without being controlled by the vision of "one work" of th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The Bible does not support the concept that there is only "one work in the sense of only one work group." As long as a work group and its workers carry out their ministries according to the calling of the Holy Spirit, those who belong to another work group have no right to interfere with the other group's work, unless it is ascertained that they are doing their work against ' "the unique work" of th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In terms of the work of th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there should only be "one work". But in terms of the works of the many ministers who have a part in the unique New Testament Ministry and who belong to different work groups, there can be "many different works." (see preceding quotation by Bro. Lee)
J. Various quotes from Bro. Nee and Bro. Lee
1. "Let us lay it to heart that our work is for our ministry and our ministry is for the churches. No church should be under a specific ministry, but all ministries should be under the church. What havoc has been wrought in the Church because so many of her ministers have sought to bring the churches under their ministry, rather than by their ministry serve the churches. As soon as the churches are brought under any ministry, they cease to be local and become sectarian." (Watchman Nee, The Normal Christian Church Life, p. 138, 1939)
2. "….all ministries should be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church locally, but the church should not be required to be for any ministry. We always stress that as mentioned in Ephesians 4, the work of those who have a ministry,…is to perfect the saints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Body of Christ. The goal of their work is not to build up their ministry but to build up the churches locally. This was what the early apostles did…. Therefore, although they did a great deal of work in various places, the result of their work ultimately belonged to the local churches and was for the building up of the churches in all the localities. (Witness Lee, The Building Work of God, p. 139, 1958) "….The ministry should be for the church; the church should never be for the ministry. We must be exceedingly clear concerning this principle…All the gifts and gifted persons must be entirely for the local church. This is a tremendously vital matter." (Witness Lee, The Vision of God's Building, p. 175, 1964)
3. "The sphere of a church is not the sphere of any ministry, but the sphere of the locality. Wherever ministry is made the occasion for the forming of a church, there you have the beginning of a new denomination. From the study of Church history we can see that almost all new ministries have led to new followings, and new followings have resulted in new organizations. Thus ministerial "church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denominations multiplied." (Watchman Nee, The Normal Christian Church Life, p. 139, 1939)
4. "….The churches have their local situations, and there is no way we can unify their conditions….The more sectarian a group is, the more uniform its members are. But the more a local church is according to God's standard, the less uniform it will be…. Paul was a great servant of the Lord, yet even he could not unify all the churche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tchman Nee, Vol. 58, p. 161)
5. Uniformity and oneness are not the same thing….in the church we do not practice uniformity because in the household of God, a large household, there are many degrees of maturity among the children. To eliminate the degrees of maturity would be absolutely wrong and would be impossible.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we do not need oneness. In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hurch life, as in the family life, there is the need of oneness; but in the degree of the growth in life, 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uniformity. To make all the children the same in the growth in life is not to practice oneness; it is to practice uniformity. (Witness Lee, The Intrinsic Problem in the Lord's Recovery Today and Its Scriptural Remedy, pp. 26 ~ 27, 1990)
6. "There may be differences not only among believers in a local church but also between local churches themselves…. If you visit a church that differs in practice from the church in your locality, do not try to correct it or to change anything. Wherever you are, you should simply be one with the church in that place. As long as it is a local church, you need to go along with it without imposing or opposing…. Then we shall have not only the doctrine of the Body in Romans 12, but also the practice of the Body life in Romans 14. (Witness Lee, Life-Study of Romans, p. 622)
7. "For the keeping of the oneness of the Body of Christ that we might not be sectarian, we must tolerate certain difference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baptism and in the observing of days (Rom. 14:15). This we consider as unity with variety. By tolerating this kind of variety, we annul uniformity. This is variety versus uniformity. If we practice this, we can be in one accord in spite of the variety that we may have…." (Witness Lee, The Intrinsic Problem in the Lord's Recovery Today and Its Scriptural Remedy, pp. 37, 1990)
8. "To maintain the one accord we must take one way for our driving….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re is only this one unique way constituted with three substances – prayer, the Spirit, and the Word….this is God's ordained way….We need to take this principle in all our practices….we should not use anything other than prayer, the Word, and the Spirit to carry on the gospel or the church life…." (Witness Lee, Elders' Training Book 7 – One Accord for the Lord's Move, p. 27-29, 1986) If there is to be UNIFORMITY in the practices among the local churches, then we should be uniform by taking the unique God ordained way of prayer, the Spirit, and the Word in carrying on the church life.
9. "…. the faith is something unique, something specific, something special. Therefore, in the church life we have only one thing that is specific or special. That is the faith, our Christian faith,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beliefs concerning the Bible, God, Christ, the work of Christ, salvation, and the church." (Witness Lee, The Speciality, Genera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Church Life, p. 8, 1971) "The faith is the speciality of the church life. This is something very specific, very special. Concerning these points of our Christian faith there should be no argument. If we are going to fight for something, we have to fight for this. There is no need for us to fight for other things. We have to fight the good fight of such a faith (1 Tim. 6:12). We have to contend for such a faith (Jude 3). We have to teach and preach such a faith." (ibid., p. 12)
10. "Paul shows us that when speaking about unity, there is a minimum unit requirement, that is, the local church. If the Christians in Corinth want to talk about the unity of the Body, they should not talk about it in Rome or talk about it in Jerusalem, but talk about it in Corinth. If you do not talk about it in Corinth, it is useless and you are deceiving yourselves. Suppose I live in Shanghai and cannot get along with the brothers in Shanghai, but with the brothers in Nanking I get along quite well. This is useless and I am deceiving myself. We must see that the unity of the Body is required by the Scriptures, but it has a boundary, a minimum boundary requirement, which is the locality. The brothers in Corinth must be one with the brothers in Corinth. If you are not one in Corinth, all your words are deceiving others." (Watchman Nee, Further Talks On The Church Life, pp. 109 ~110)
11. "All the local churches, regardless of their size, are on the same level. Do not think that Anaheim is the lead church. What happened to Jerusalem when the early churches began to look to it for direction? The Lord sent Titus with his army in A.D. 70 to destroy it. There is no ground for any church to be over another. (Witness Lee, Life Messages, Vol. 1, p. 147, 1979)
12. "…. We have the term the Body of Christ and we have the doctrine of the Body of Christ, but where is the practicality and reality of the Body of Christ?…. We have the term and we have the doctrine, but practically, we do not have the reality…. I treasure the local churches, as you do. But I treasure the local churches because of a purpose. The local churches are the procedure to bring me into me into the Body of Christ [the goal]. The churches are the Body, but the churches may not have the reality of the Body of Christ. Thus, we need to be in the local churches so that we can be ushered, or brought, into the reality of the Body of Christ." (Witness Lee, The Practical Points Concerning Blending, p. 10, 1994)
13. "Because of our negligence in the past in the matter of receiving people according to God and according to His Son, we have offended the Body of Christ, and many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the Lord [referring to the genuine believers in the denominations]. For this reason, I had a deep repentance before the Lord…Of course, sectarianism in the denominations is wrong. It is something very much condemned by God. Nevertheless, those who are genuinely saved in the denominations are children of God and have been received by God. Hence, we should receive them, but we would never participate in the division in which they are." (Witness Lee, The Experience of God's Organic Salvation Equaling Reigning in Christ's Life, p.69, Feb. 1997)
14. It was never Bro. Lee's intention to debase the teaching concerning the local church. As mentioned in point 11, the Body is the goal and the local churches are the procedure. One is no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other. Having the vision of the Body of Christ is as crucial and should be matched by the revelation concerning the local churches. In page 25 of his book entitled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Eldership, the Region of Work, and the Care for the Body of Christ", Bro. Lee says, "The church should be measured by the ground of locality and by the reality of the Spirit of oneness. It should not be measured by people's spirituality. Spirituality is relative and conditional." Also in page 26, he states that, "The recovery is based upon the truth that Christ has only one Body…. One of the tests of a genuine local church is that it should have universal fellowship with all the other local churches."
15. "…He is walking in the midst of the churches to care for them. To participate in His move and enjoy His care, we must be in the local churches." (Rev. 1:131, RcV) "…. Without the local churches, the universal church has no practicality or actuality. The universal church is realized in the local churches. Knowing the church in its universal aspect must be consummated in knowing the church in its local aspect. It is a great advance for us to know and practice the local churches. Concerning the church, the book of Revelation is in the advanced stage. To know this book, we must advanc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al church to the realiz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local churches, because this book is written to the local churches. Only those who are in the local churches are positioned rightly, with the right angle and the proper perspective, to see the visions in this book….to know and experience God, we need to know and experience Christ; to know and experience Christ, we n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universal church through the Spirit; and to participate in the universal church, we n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local churches. (Rev. 1:42, 1st paragraph, RcV)
16. "It is easy for believers to see the universal church, bu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see the churches. The revelation of the local churches is the Lord's ultimate unveiling concerning the church, and it is recorded in the last book of the divine Word. To fully know the church, believers must follow the Lord from the Gospels through the Epistles to the book of Revelation until they are enabled to see the local churches as unveiled here. In Revelation the first vision is concerning the churches. The churches with Christ as their one center are the focus in the divine administration for the accomplishing of God's eternal purpose." (Rev. 1:201, 3rd paragraph, RcV)
17. "David 'served his own generation,' and slept (Acts 13:36). He could not serve two! Where today we seek to perpetuate our work by setting up an organization or society or system, the Old Testament saints served their own day and passed on. This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ife. Wheat is sown, grows, ears, is reaped, and then the whole plant, even to the root, is plowed out. That is the Church, never rooted permanently in the earth. God's work is the spiritual to the point of having no earthly roots, no smell of earth on it at all. Men pass on, but the Lord remains. The spiritual testimony of believers is to be heavenly, not earthly.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Church must be up-to-date and living, meeting the present - one could even say the passing - needs of the hour. Never must it become fixed, static. God Himself takes away His workers, but He gives others. Our work suffers, but His never does. Nothing touches Him. He is still Go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Watchman Nee, Vol. 40, p. 84-85)
18. "…. When an ordinary human being dies, it is the end of his career. No matter how great a person is, once he leaves the world, his work is over. But the death of Christ was not the end of Christ; rather it was the capstone to His work. Death signaled not the termination of his career but the very culmination of his achievements." (LSM, Christ is God, p. 18, Moscow 1992)
19. "To keep a pleasant, good, and beautiful order in the recovery, we need to be subject to another in the fear of Christ (Eph. 5:21)…." (Witness Lee,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 the Eldership, the Region of Work, and the Care for the Body of Christ, p. 29, 1991) "Being subject to one another is the way to keep the one accord…." (ibid., p. 30) "We need to maintain a good order in the Body by being subject to one another. Then we will keep the one accord without criticizing, without despising, and without opposing. We should respect one another, help one another, perfect one another in life, and complete one another in work. We should never despise or criticize others. Instead, we should always receive the help from others and return help to them. We want to be perfected and to perfect others. We should not think that our work is complete or consummate. We should want to be completed and helped by others. Then we can help others to complete their work. If we take this way, we will be greatly blessed by the Lord's dear, sweet presence…." (ibid., p. 32)
20. "I hope that we will rise up to drop everything other than Christ and to carry Christ as our ark, to carry the Body of Christ as our tabernacle, and to follow the truth as our pillar of fire in the night and our pillar of cloud in the day. The past turmoils should be warnings and lessons to us. We do not want to repeat these things or be influenced by them. We have Christ, we have the church, and we have the truth. Let us go on in this way." (ibid., p. 32)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8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七月 28, 2005
當前的局面和需要 - 史百克
讀經﹕以賽亞五十二章十三節至五十三章十二節。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即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
膀臂在聖經中用過多次,皆指明支持之能力或力量。膀臂的強弱即表示人的強弱。主的膀臂就是主支持之能力。(說明滿了主的同在、主的印證、主的權能;並且彰顯主得著全部的榮耀、人在其中毫無地位、一切出於人的都應出去—王上8﹕11,出40﹕35)。聖經中許多特別的事件都題到主膀臂的顯露。
主膀臂顯露的明證
當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主曾伸出祂的膀臂,而這膀臂乃是祂降罰的膀臂(賽30﹕30)。其屬靈的意義就是神的子民若要從世界和黑暗權勢中得著拯救和釋放,就需要主膀臂的顯露。當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得蒙拯救時,主的膀臂也曾顯露。主曾伸出祂的膀臂使巴比倫的勢力傾覆,為要領祂的子民由被擄之地歸回(賽43﹕14)。其屬靈的意義就是神的子民若要從所失去之純潔見證上得以恢復,就需要主膀臂的顯露。
在耶穌復活並被高舉到天上至大者的右邊這件事上,我們確實看見主膀臂顯露的至高明證(徒2﹕33)。在教會初期的一段時日中,主膀臂的顯露是何等的奇妙!使徒行傳前幾章所記載的,給我們看見、主一再伸出祂的膀臂。他們遭遇逼迫,少數人在一起禱告『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徒4﹕29-30)。希律和大數的掃羅都曾倒在這膀臂的衝擊力之下。因著主顯露祂的膀臂,在許多地方都有事情發生。
當前我們所處之新約時代末了,我們看見整個以色列國遇見了主的膀臂。他們曾被分散到列國,迄今尚未恢復到原初完整的光景。羅馬帝國曾用盡力量來敵擋主和主的受膏者,但其結果完全被毀滅,並終止了她的帝國。這都是主膀臂顯露的明證,也就是答覆這個問題﹕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
共同的特點
以上這些例證都具有共同特點﹕(1)有世界的權勢來敵擋神和神的受膏者。(2)主的榮耀和目的因神子民軟弱背道受到羞辱。以色列人在埃及在巴比倫都虧缺了神的榮耀,並違反了神所啟示之心意。(3)有代禱之器皿從心?向神呼求。摩西在埃及,但以理和其同伴在巴比倫,都是為當時局面向神呼求的。使徒行傳記載好些禱告的聚會,亦即蒙揀選者向神的呼求。
今日神子民所遭遇之局面和光景,也明顯的符合這三個特點。(1)今日世界的權勢確實是敵擋主的。沒有一個時期世界的權勢敵擋神的寶座像我們今日!報章雜誌電視廣播處處都可證明。(2)許多基督徒的光景確實是厲害的羞辱主。如爭吵犯罪、嫉妒分爭、獨斷獨行…屬靈低落光景。許多時候你幾乎被強逼的說,基督教最大的仇敵乃是基督教!(所謂基督教-christianity-即不能彰顯活的基督、不能活出基督美德之一切事工或活動。其實真正的基督教乃是教會-church-是一班信徒在生活工作事奉上、處處彰顯活的基督、事事活出基督的美德!)今日照神啟示心意而有之真實屬靈的見證確實是非常之少!許多情形都是違反神目的的!(如信徒在神家中追求披戴屬地頭銜—學士博士、長老執事、主教牧師、主席委員…,來篡奪基督榮耀和地位…,都是違反神目的的!在此我們要認識﹕神所賞給之恩賜而有之功用或服事,與沿變成屬地的頭銜完全不同。)(3)目前有一件真實的事,就是好些神的兒女心?正在增長著一種感覺,覺得許多事情是偏差不對的,是不合於神心意的,因而他們心?向神發出一種深沉的呼求,盼望屬靈的光景有所轉變。他們摸著主更高的心意,覺得目前這種樣式之教會(如一市一會、方言靈禱、神醫秀show…固定的律法制度)彀不上神的標準!他們的感覺和表現實在比我們所估計的更強更大。這種人也許不多,但主若作事,就必須先得著他們。在巴比倫作代禱的人雖然很少,只有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但已經彀為主使用了。所以我必須加重的強調這末了一點﹕向神獻上深沉強烈之代禱乃是目前各處神子民緊急而迫切的需要!
主的膀臂要再顯露
在這末時主的膀臂要再一次的顯露。聖經已證明﹕如五旬節彼得引證約珥的豫言,當時只應驗了聖靈澆灌下來(徒2﹕16-18),尚有一部分重大豫言沒有應驗,乃是留待以後的日子(徒2﹕19-20)。主耶穌在曠野受過試探,滿得聖靈的能力來到拿撒勒,在安息日進入會堂,讀了先知以賽亞的豫言,祂只讀到『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6-19),下面一句『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賽61﹕2)、祂沒有讀,這乃是留待將來才成全的。馬太二十四章由二十九節起,豫言主降臨時所發生的事,都是說明末時主膀臂的顯露和神施行審判的標記。啟示錄更是這樣,一切都集中在主降臨的日子。該書滿了神施行審判的事,有者對教會,有者對萬國,有者對黑暗國度。這都是說明在這末時主的膀臂要很厲害的顯露!
今日有一個偉大的事實就是需要主膀臂的顯露﹕一,在神子民中。首先在你我信徒個人身上需要主膀臂的顯露。意即你我在夫妻、家庭、兒女、同事…生活行動上,都滿有主的同在、印證、榮耀…之支持能力。其次在各處教會身上需要主膀臂的顯露。意即教會在各樣聚會、事奉、活動…之事工上,都滿有主同在、印證、榮耀之支持能力。否則,無論信徒個人或教會團體,其花費之一切時間精力…都無真實之益處!因此,普世神的子民都需要主膀臂的顯露。今日整個神的子民落在埃及(外面物質的世界)和曠野(?面自我的世界)的捆綁下,除了主膀臂的顯露之外,別無拯救。二,在整個世界中。今日世界各處都滿了驚恐邪惡敗壞之事,當你看見或聽見時,不得不向神呼求說﹕神阿,求你早一點來結束這個世界!像這樣令人痛苦之世界,只有主的膀臂才能應付牠的需要。
需要一些心上的呼籲
主膀臂的顯露既然在神子民中和在整個世界上有如此需要,就其顯露的條件原則或定律是甚麼呢?答覆—需要一些向神獻上心?呼籲的聖徒。
第一﹐為反對地上屬靈氣的邪惡勢力來呼籲神。今日的世界被屬靈氣的邪惡勢力驅迫,許多人的生命被剝奪、撕裂和蹂躪,許多的家庭被拆散、被破壞。這些可怕之故事完全是由於邪惡狡猾的撒但駕御並控制了世界和人類而來。我們天天由報章電視所見所聞那些令人憂傷痛苦的事,正在世界各個角落?重演。話語實在不能表達今日魔鬼如何激烈的在地上運行。在此就需要有器皿,為反對屬靈氣之邪惡勢力,向神獻上心?的呼籲。
第二﹐為消除基督徒中間那些羞辱主名的事來呼籲神。這又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如基督徒領袖爭名奪利、爭講壇爭會所、爭正統道理作法…。的確,主所遇見的真實難處,乃是出自於那些承當『基督徒』之名的人!這件事也需要有器皿,為著消除那些所謂基督徒的教會所作一切羞辱主名的事,向神獻上心?的呼籲。
第三﹐為捨棄那些對神永遠目的所有之膚淺認識而感到滿足的事來呼籲神。一次過一次的、我的心為著那些對神永遠目的所有之膚淺認識而感到滿足的事懷具憂憤。神所啟示的乃是從永遠到永遠的偉大目的,但人對神偉大目的這些屬靈的事認識一點點就滿足了。度量最受限制的乃是那些基督徒領袖。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已經達極處。如果你完滿確認神永遠目的之偉大性,你的心就要因看見神永遠目的、如何被那些膚淺迷人之基督教所驅使並沖失,而感到憂傷和憤慨!基督教這種膚淺紛雜和混亂之聲,好像都是一直攪擾伴隨著神對祂兒子那個廣大目的之每一方面!這件事的確使你憤怒並很深的激動你。為此,就需要有器皿,為著反對神子民中間那些代替篡奪神永遠目的(基督的豐滿—充滿基督、活出基督)之事,向神獻上心?的呼籲。
當先知以賽亞看見以色列百姓中那些羞辱主名和敗壞之事、並看見周圍列國那些罪惡邪僻行為、而感到受壓時,他向神發出一個偉大的呼籲『願你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你曾行我們不能逆料可畏的事;那時你降臨、山嶺在你面前震動』(賽64﹕1,3)。哦,願你裂天而降!你我必須在這個充滿了感覺並估量屬地事物之世界中,求神為著祂的榮耀,使你我?面產生這樣一種呼籲。並且求神使你我成為一個禱告的器皿,像但以理、以斯帖、摩西、或耶路撒冷禱告聚會那樣摸著天的禱告,以顯示祂的膀臂。這是一個活的原則『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加增以色列家的人數、多如羊群;他們必為這事向我求問、我要給他們成就』(結36﹕37)。主的膀臂不是僅僅偶然而起的;主的膀臂乃是當呼籲者向祂獻上禱告時,才得以顯露出來。『神的選民、晝夜呼籲祂、祂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麼?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路18﹕7,8)。神要快快的伸冤,但祂必須先得著一班呼籲祂的選民。願主使我們成為這樣的一班選民。我知道這是嚴肅的話。(因1957年初談到﹕若堅持閉關弟兄之地方立場,主僕豫感,其所服事之聚會今後勢必產生嚴重之教會分裂!)但今日是莊嚴的日子,我們要面對真實的局面,不要自負以為自己甚麼都是好的、都是正確的!
為萬民禱告的殿
主特別題到教會(神的殿)乃是為萬民禱告的殿(可11﹕7,賽56﹕6-7)。意即教會是以禱告來作代表的,不是以講道、研經、推行千百件事工…來作代表的!因為禱告是每一位信徒都可行的,而且是超時空、在靈界?供應整個基督身體的。神必須在這些年間得著這樣一班禱告的器皿或服事,好讓祂的膀臂得以顯露。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2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七月 26, 2005
工作的再思 - 附 今後工作的路
我們以往工作的路,是有一點難處。我們今年已經花了許多工夫,在上海,在福州,有兩個聚會來解決這一件事。我想今天我們再回到這一個問題來。
以往的難處
在以往的時候,我們對於教會看得清楚,但是對於工作看得不清楚。在漢口那一次的同工聚會之後,出版了《工作的再思》,我想對於教會已經夠清楚。教會是地方的問題,在教會的歷史中,今天是最清楚的。你們讀所有的書,就可以看見,沒有一個時候,看見教會是地方的性質像今天這樣清楚的。但是,以往我們對於工作總覺得不夠清楚。我們是把安提阿拿出來,似乎覺得耶路撒冷是多餘。當我們在漢口的時候,我們把全本使徒行傳都排得進去,就是耶路撒冷排不進去。全本使徒行傳都擺得進到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工作也能擺得進到全本使徒行傳?,但不過是使徒行傳十三章以後的事。對於使徒行傳十三章以前的事,應當怎麼用它,我們不知道。那個時候,我們的光不夠。
我想這幾年我們所遭遇的磨煉、難處,卻給我們看見了前十幾章的用處。前十幾章的用處給我們找出來了。你們原諒我這麼說,事實誠然是這樣。我想我們必須承認,這一次在福州的聚會和在上海的聚會,對於使徒行傳一到十二章,沒有一個時候像今天這樣清楚的。使徒行傳十三章之後,講到地方教會,沒有一個時候,像在漢口的時候那樣清楚。今後工作的路,也沒有一個時候像今天這樣清楚。所以以往時候的難處是屬乎以往的,今天又是一種情形了。
工作是區域的
這一次有幾個問題給我們找出來,一個是區域的問題。教會是地方的,工作是區域的,我想這是聖經?極其清楚的。為甚麼前五年,前十年看不見呢?那個時候就是看不見,沒有辦法。這一次,我們的確看見,只要兩句話就夠:教會是地方的,工作是區域的。換一句話說,教會是地方的,工作是許多地方合成一個工作區域。
在使徒行傳?,你們明明看見,十二個人,他們是有一個區域來作工。彼得、約翰這一班人在一個區域?作。另一邊,你看見保羅、西拉、提摩太,巴拿巴,他們在另一個區域?作。你們若把腓立比書一章拿來看,你們要看見,有許多不同的區域。你們若把哥林多後書拿來看,就要看見有話說:「神所量給我們的,不是搆不到你們那?。」在這?明顯的給我們看見,有區域的關係,有量給他們的範圍。神在那?替他們畫一個圈,在那一個圈子?,是神給那一班人工作的範圍。所以工作是有區域的。
教會就沒有區域。沒有一個教會能管別的地方,因為教會是地方的。
以往我們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把工作的範圍和教會的「地方」濏混一起。現在我們看清楚了,工作是包括許多地方的,是有範圍的,這是一個區域。像耶路撒冷這一個地方,彼得、約翰是一個區域,保羅、提摩太又是一個區域。雖然他們有來往,有交通,但是區域不一樣。今天我們不能說許多,但這是夠清楚的,就是工作是區域的,教會是地方的。
區域有中心
第二,我們又看見每一個區域都有一個中心。教會沒有中心。耶路撒冷的教會,不能管撒瑪利亞的教會。在這?,所有讀聖經的人都知道教會是地方的。一個地方的教會,不能管另外一個地方的教會。一個地方的教會,也不能管許多地方的教會。教會最高的地方是地方,沒有區會,也沒有總會。可是工作不一樣,工作是有中心的。所以你在使徒行傳?就看見說,這一邊耶路撒冷是中心,那一邊安提阿是中心。
耶路撒冷的特點
我不知道你們能夠看見麼?如果沒有看見工作有中心,就耶路撒冷是我們的難處,不是我們的幫助。全部聖經給我們看見,教會都是地方的,但是好像耶路撒冷有一點特別。全部聖經給我們看見教會都是地方的,但是好像安提阿有一點特別。你看見安提阿是難處,不是幫助。你看見耶路撒冷是難處,不是幫助。
今天我們看清楚了,安提阿的教會是一件事,工作以安提阿為中心是另外一件事。以教會來說,耶路撒冷與安提阿站在同樣的地位上,與撒瑪利亞也是站在同樣的地位上。以工作來說,耶路撒冷是工作的中心。神的命令是說在耶路撒冷,到猶太全地,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耶路撒冷是一個工作的中心。
所以到了十三章,安提阿有一個另外的起頭的時候,安提阿是工作另外的一個中心。你們看見又是聖靈在那?起頭。在耶路撒冷,是聖靈在那?起的頭,到十三章,也是聖靈在那?起的頭。兩邊都是聖靈起的頭。在那?,你看見安提阿有人起來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一有教會,就設立長老,讓他們在那?管理教會。但是好像是安提阿管理他們,因為作工的人是住在安提阿。
彼得也是長老
因此我們看見耶路撒冷的寶貝。因此當我們讀經的時候,我們看見彼得在耶路撒冷也是長老的寶貝。以往的時候,我們一直注意作使徒的彼得,但是忘記了作長老的彼得。他在那?是雙重的職分。因為他在耶路撒冷,以地方來說,他是長老,雅各是長老,約翰也是長老。但是以工作來說,他們是使徒。因此寫信給安提阿教會的時候,就寫使徒和長老。不然的話,耶路撒冷的長老怎麼能夠寫信下命令給安提阿的教會呢?因為你是長老,我也是長老。如果他們也是長老,是給他們看見耶路撒冷的教會也這樣定規;以工作上的使徒來說,也是這樣定規。
今天在我們中間,這是非常的清楚的事。最少在我們身上,這個問題完全解決了,完全過去了。不只過去,並且那一個教訓,是極榮耀的出來了。這一次我們看見,神的工作是有整個區域的在那?作。作的時候,神要設立一個地方為中心,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這一個地方,有的時候出去,有的時候回來。換一句話說,地方教會是長老負責;中心的地方,不只是長老負責,工人也在那?作長老,負責教會的事。
這一種的習慣──派工人到一個地方去作工,請你們記得,沒有聖經的榜樣。除非你移民到那?去作本地的長老才可以。假定說,你們今天要住在一個地方,就要住在耶路撒冷,要就搬到另外一個城?去作長老,去負當地的責任。但是你們若要作工,你們就得住到耶路撒冷來。
所以對於教會二千年來對彼得的控告,我們要說,彼得弟兄,你沒有錯。教會二千年來的控告是甚麼呢?是控告彼得不離開耶路撒冷。但是,請你們記得,彼得不離開耶路撒冷是對的,是不錯的。他們說彼得應該離開耶路撒冷,我就不相信這一個,誰知道主要彼得、約翰離開耶路撒冷?有人說,彼得、約翰不離開耶路撒冷,所以就逼迫耶路撒冷的教會。但這是沒有聖經的根據的。如果主要彼得、約翰離開耶路撒冷,主可以逼迫彼得、約翰,不應該逼迫教會。不能我錯了,來打別人。主若打別人,就必定不是我錯了。如果彼得、約翰不離開耶路撒冷是錯,神就應該責備彼得、約翰,不應該責備耶路撒冷的教會。
主是說,只因你們不屬世界,所以世界就恨你們。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所以當我跟從主的時候,我就看見,世界所以逼迫我,是因為我不屬乎它,不是因為我不出門。不然的話,所有出門的基督徒都不受逼迫了。我告訴你們,在家和出門的基督徒,都要受逼迫。
出去又回來
請你們記得,彼得出去到該撒利亞,又回到耶路撒冷。彼得又出去到撒瑪利亞(因為在撒瑪利亞有神的工作),然後又回到耶路撒冷。那一個中心是耶路撒冷。撒瑪利亞是那一個工作區域?面的一個城。同工們是集中在耶路撒冷,是出去又回來,出去又回來。
一個工人管一個地方的教會,是更正教的思想,不是聖經的思想。
至於說以甚麼地方為工作的中心,就是說這是神的工作,只有神會起頭,人定規沒有用。我們不能商量說,甚麼地方是耶路撒冷,乃是神自己要作,是在聖靈的手?。聖靈挑選的耶路撒冷,才是耶路撒冷。
在使徒行傳前面,我們看見彼得出去又回到耶路撒冷。到安提阿起頭的時候,我們看見保羅出去又回到安提阿,總是不停留在別的地方,總是回來。所以換一句話說,這一次我們必須看見工作是有範圍的,工作是有中心的。
請你們記得,區域也好,範圍也好,中心也好,這些都是字眼,你隨便起甚麼名字都可以,我們是要注重那一個東西。你看見耶路撒冷的工作有一個東西,你稱它作範圍也可以,你稱它作中心也可以,你稱它作區域也可以,甚麼都可以。安提阿也是這樣。你看見主說:「我量給你的」,所以你們稱它作工作的測量也可以。總是一個範圍;一個區域;一個中心,有一班的工人住在那一個地方。另外有一班的工人住在另外的地方。
不是從外面派長老到那?去。也不光是使徒,也不光是長老,彼得是使徒,也是長老。所以弟兄們,你們住在一個地方,在那?又是作使徒,又是作長老。這一條路這樣走是對的。我們有弟兄要出去幫助他們不錯,但是要回來。不回來不對。或者像保羅一樣,繞一個大圈子再回來,這是對的。或者是像彼得一樣,一出去就回來,這也是對的。但是總得回來。人怪彼得不出去,就也得怪保羅的回來。彼得回耶路撒冷,保羅也回到安提阿。這是神的話,是夠清楚的。
使徒的傳福音與移民的傳福音
我們再來看第三個問題,就是外頭的工作怎麼作?福音怎麼傳出去?在這?有兩條路。耶路撒冷所作的和安提阿所作的不一樣,所以有兩條不同的路出去傳福音,有兩條不同的路出去設立教會。
安提阿的路──使徒出去
第一,或者像安提阿所作的,是保羅、巴拿巴;保羅、提摩太;保羅、西拉出去到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傳了福音,然後回來。是使徒出去傳福音,是使徒出去設立教會。這是一種。
耶路撒冷的路──移民出去
第二,耶路撒冷的路,是所有相信主的人移民出去,他們到處傳福音。你們看見移民出去的結果,就是到處傳福音。請你們記得,不管這一種移民,是平安的移民也好,或者是受逼迫的移民也好,但總是移民。耶路撒冷的路是移民出去,所不同的,他們是受逼迫出去。
所以,我想主在那?留下一個頂清楚的腳縱。你們千萬不要以為使徒行傳的前一半是沒有價值的。請你們記得,使徒行傳像創世記一樣,是神的路。我們看見神當初所作的是怎樣,今天我們就跟著作。
出去多少增加多少
神藉著逼迫移民出去,他們站不住,只好去。那時耶路撒冷有幾萬人,一直出去,一直出去,但是到保羅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還是幾萬人。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到聖殿?去行潔淨禮的時候,他們告訴他說猶太信主的有多少萬。請你們記得,今年麥子割了,明年要再長。你的地盤要留給別人作基督徒,你不要一直站在那?。基督徒出去多少人,就增加多少人。老在這?不出去,人就不會多。你們看見耶路撒冷的門徒,他們一直出去傳福音。後來保羅回來受大祭司審問的時候,他還是說猶太人信主的有好幾萬。請你們記得,神的路是把人一批一批的送出去,像撒種一樣的撒出去。
所以我們在神面前必須看清楚這三個原則,才能夠作所謂的傳教士的工作(Missionary Work)。
要傳福音
當我在倫敦的時候,曾對史百克(Mr. Austin Sparks)先生說,我們在中國的工作和你們的工作不一樣,我們必須顧到福音的一邊。你們在倫敦各地的基督徒這麼多,好像是一個基督教的國家。我們不是,我們要好好的照著看當初傳福音的工作去作。好像我們的弟兄在倫敦所作的,不過是一個職事的工作。但是我們必須去傳福音。
不要放鬆
所以弟兄們,你們對於這三點千萬不要放鬆。抗戰這麼多年,難處這麼多,就是學了這一點。現在我們這一班人,最少一半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下一半的時間,我們的路必須走得直,不能再像從前的日子了。並且我相信(這是我個人所覺得的)這一個光已經夠清楚。你們看見,二千年來,教會對於耶路撒冷這一條路,怎麼擺都擺不好。今天是擺好了,並且是那麼清楚,就像我們在漢口看見教會是地方的那麼清楚。
教會是地方的,我們已經清楚了。工作是區域的,我們也已經清楚了。所以我們這一次的工作要轉過來才可以。如果你們還是那樣想,還是要一個工人管一個地方,那條路就走不通。那一個必須解決,那一個不能再繼續,那一條路必定走不通。你們想,如果這樣,就平陽一帶地方,一百多個聚會,把所有的同工都擺在那?還不夠用。只就溫屬一帶而言,同工就不夠支配,連姊妹也得去作牧師,這樣作就沒有路。
要維持中心地方的見證
我們必須看見工作有它的範圍,工作有它的中心。地方的事通通可以擺在地方的教會?,作工的人總是出去作工,等一等就回到耶路撒冷來,再出去作工,再回到耶路撒冷來。所以要在耶路撒冷維持一個強的見證,這是一件好事。如果以十二個使徒來維持耶路撒冷的講臺,那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要十二個使徒去維持撒瑪利亞猶太全地的講臺,那是太難的。
所以我們要在主面前有夠多的禱告,有清楚的亮光,叫我們看見以某一個地方作為這一個區域工作的中心,有一班同工的弟兄姊妹居住在那?,就以那一個地方作為中心,同時維持那一個地方的見證。從那?出去,也回到那?,那一個地方的講臺就得以維持。
上海是一個中心
現在像江浙邊界的地方,京滬、滬杭路線工作的中心,就放在上海。上海要維持一個剛強的見證,上海要工人來維持工作。其餘的地方,讓地方的弟兄來負責,同時讓上海的弟兄移出去。過了些日子,把上海的弟兄一批一批的送出去。這是一件很要緊的事。出外佈道的人都是弟兄姊妹。我們不是打發人出去作牧師,我們只是移民出去。請你們記得,耶路撒冷的原則是移民出去,這乃是當時教會傳福音的方法。雖然在那一個時候,是為逼迫而出去,但是我問你們,神的兒女在甚麼地方沒有逼迫?所以請你們記得,路是這樣清楚的擺在我們面前。
福州也是一個中心
今天我所看見的是這樣,我可以引一個比方:如果福州、臺灣、福建是一個區域,我們相信福州是可以當作一個中心。自然弟兄們應當維持這一個中心,從這?出去,也回到這?來。當我們帶人得救的時候,我們就要勸他們說,主如果恩待我們,你可以到外面去。勸二十個人遷到南平去,勸三十個人遷到莆田去。勸三十個人遷到廈門去,勸三十個人遷到臺北去,再勸三十個人遷到臺南去。他們出去,福音就出去,福音就跟著他們去。你們如果盼望到多少年,送多少傳福音的人出去,不只你們的花費要大,並且也沒有許多人能去,結果也不見得怎樣。請你們記得,要教會全體在神面前都出去佈道才行,要一批一批的出去才行。
在福州有使徒和長老,有的時候,兩個三個到一個地方去看一看就回來。再有兩個三個到一個地方去看一看就回來。
我不是說,從今以後,所有傳福音的工作都交在他們手?。也許還有一兩位的弟兄姊妹要往一個一個鄉村去跑。是兩種傳福音的工作一同的作,這樣的作,福音就出去。
講臺和打發
在這?,你就看見,中心的工作就變作非常要緊。你在那?不是光維持一個講臺,你在那?要打發人出去作工。管他是擺攤的,是拉車的,是作傭人的,都可以出去傳福音。
所以為著這個緣故,所有的弟兄姊妹,都要給他們有正當的造就。總是要弄到一個地步可以把他們送出去。這?送五十個去,那?送三十個去,能夠在那?幫助地方的教會,而不是成為教會的一個重擔。如果有許多弟兄送到外頭去,反而出了難處,叫教會沒有辦法,那怎麼辦呢?所以對於弟兄姊妹要給他們好好的造就,叫他們能作傳教士,可以一批一批的出去。
所以同工們要看見,工作要集中不能分散,要把一個中心的地方先弄好,給他們造就,而後讓他們出去。
我們這幾年所受的苦已經夠多,我們碰著的難處也已經夠多,我們學了一點功課,盼望我們不把這一個功課難為了,我們要得著那一個教訓。
要受基本的教訓
現在我們要看第四,就是我們要叫所有的弟兄姊妹都受同樣的教訓。
初信造就的聚會
所以要給他們一個特別的聚會。我們在上海,在福州,都已經有對於初信弟兄的造就。這一個聚會每年都是一樣的,我們不盼望他們進步。當然我們也不盼望像公禱文一樣在那?念。如果人是活的就有生命。這些話,一年到頭都是輪流的不改變。五十二個禮拜,週而復始的一直在那?轉,叫每一個弟兄出去的時候,最少是受過基本教訓的,這樣,難處也可以減少。
他們如果跑到我們中間來一年的工夫,不管他是哪一次起頭的,總是一年的工夫聽完,總是五十二次轉一轉。他是第一年第十個禮拜進來的,聽到第二年第九個禮拜也轉了一轉才出去。給他們有同樣的教訓,然後送他們出去。
送他們出去傳福音
勸他們到外面去的時候,在他們所在的地方想法子救人。所以你們總是在那中心的地方把人救來,把他們造就好了,就移他們出去,給他們機會到外面去傳福音。
這樣就是全教會在那?傳福音,不光是傳福音的人在那?傳。如果光是傳福音的人在那?傳,就在中國傳一輩子福音也傳不了。今天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只有一百萬的基督徒,連零頭都沒有。今天如果把一百萬的人擺在我們手?,個個都出去才有辦法。要叫這些人受同樣的訓練,然後送他們出去,然後你才看見教會到處傳福音。
他們去傳福音,是你們把他們送出去的,不一定要受了逼迫才出去。也許他們要受逼迫,但是,總是出去。
所以在這?我們稍微要有一點安排,負責的弟兄要有一點安排。有的地方是戰略的地方,是地理上戰略的地方,我們要抓住它。或者先送三個五個到那?去作一點事,再送三個五個到那?去作一點事。他們救了人,然後作工的人去,然後有一個聚會興起來。所以我們要把所有的情形改變過來,走這一條工作的路,我們才走得通。
教會傳福音有果子
今天在我們中間的弟兄姊妹都承認說,只有教會傳福音更有果子,只有教會工作更有果子。最近有弟兄到古田去傳福音,一共有五十多人得救受浸。陳弟兄回來說,本來不敢說教會傳福音的結果到底怎樣,這一次到古田去,一點疑惑都沒有,教會一傳福音,人就得救。也沒有廣告,就是一個人抓一個,一個人抓兩個,一下就有五十多人得救了。
在南平,從前有幾十個人聚會。這一次弟兄們去,有二十多個人受浸,這些人還是在大火的時候聽見福音的。這次南平大火,整個南平現在只剩下四分之一。我們的弟兄姊妹也被燒了十幾家,黃弟兄的店也燒了,但是整個教會在那?傳福音就有人得救。這一次弟兄們寫信來說,這條路我們是找到了,今天我們願意把命都擺進去的來作,並不轉彎。
今天我們看見教會傳福音,主就在那?作工。我們也沒有登廣告,也沒有用甚麼辦法,就是弟兄們出去一個帶一個,你重見人就來。教會如果傳福音,就是講臺差一點也不要緊,你要看見幾十個人受浸,又是幾十個人受浸。這個工作將來總是交在當地的弟兄們身上,讓他們自己去作。
鼓嶺要給他們幫助
我們在鼓嶺怎麼作呢?是地方教會把當地有盼望的人送來,給他們一兩個月的幫助,再把他們送出去,讓他們負本地的責任。同工的弟兄,總是負責中心的工作,同時出去也回來。如果是這樣,工作就能夠有路。
需要配搭
為著這個緣故,我們這一次在上海和在福州聚會的時候,是這樣的注意配搭。因為如果不配搭,就沒有用處。從前你走你的路,他走他的路。現在非配搭在一起,就不能好好的作。沒有一個能單獨行動,總得要好好的配搭。
我相信在不久的時候,福音能好好的傳遍,並且我相信很容易把中國傳遍。比方說,福州的弟兄如果忠心,很容易把福建整個傳遍,把臺灣整個傳遍。別的地方的弟兄如果忠心,也學習走這條路,也能夠把那些地方都傳遍了。
今天路是給我們找到了,完全是人的問題。路是再清楚沒有了。你們如果看不見耶路撒冷的原則,你總覺得在神的話語?有一個東西擺不好,有難處。今天我們承認說,全本使徒行傳都擺好了,一點沒有錯。並且今天我每一次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看見彼得在頭一段所作的是何等好的事。我想彼得受了二千年的冤枉。實在他回來是對的。因為無論如何,神的工作是有中心的。
講臺不是難問題
所以講臺的問題,不是難問題。只要維持一個地方就夠,其餘的地方要帶領他們去維持。如果是他們來維持,就沒有難處。就是為著這個緣故,我們在鼓嶺預備一個造就的地方,將來讓各地的教會中比較有盼望的人來這?,給他們一點造就,然後讓他們回去。這樣我作我的事,你們作你們的事,每一個人作每一個人的事,不久我相信這一條路能夠走通了,能夠在許多地方有許多見證,一直在那?建立起來。
工作的根基
今天所有工作的根基就在那?,這一個一亂就甚麼都亂了,又要回頭到我們漢口的聚會的情形。我們在漢口只看見教會的問題,沒有看見工作的問題。這一條路已經在這?了,如果人也對了,主也憐憫我們,我告訴你們,不需多少年的工夫,就能將中國傳遍了。我相信說這是一件大事,──把整個的中國傳遍了。不然的話,我告訴你們,再過五十年,還不過是如此。
我承認在我們中間,神的祝福是相當多。過去的時候,我常常說神是救人,神實在在我們中間救人不少,但是我總覺得不夠,人不夠。這些日子,我們在這?大家都是讀聖經的人。我自己再把神的話一次的讀,兩次的讀,我看見神的話就是這樣,非常清楚。以往的時候,我們只是看見了教會的路,沒有看見工作的路。工作的路一不好,教會的路也不好。今天我們感謝神,過了這麼多年,神憐憫了我們,給我們看見這條路。總是在一個地方有弟兄負責,有配搭,也有移民出去在那?傳福音,一批一批的出去。
我告訴你們,這是很簡單的事,耶路撒冷有很大的成功。在神面前的耶路撒冷是代表教會。天上的耶路撒冷是代表教會,地上的耶路撒冷也是預表教會。總是彼得在那?作,然後有許多人出去傳福音。不會人逃走了,福音也沒有了,總是把福音帶著出去,一直帶著出去。這是極榮耀的事。
今天的要求──配搭忠心
所以我們今天的要求,不只同工要有配搭,就是負責的也要有配搭。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可以自由選擇的。這樣,就能夠是教會傳福音。 一個人無論到哪?去都是傳福音的。他們的口就是傳福音的。我們要全體都出去。我相信主在今天有路。
如果我們不行,不忠心,我告訴你們,主再揀選人走這條道路,我相信可能。但是至少還要花二十年。你不要說,主不能把我們擺在一邊。主能把我們擺在一邊,但是還要二十年。我們盼望替主省去二十年。主憐憫我們,叫我們這些人趕得上,讓我們把一切都賠上為著這一個。這些日子,我們經過了夠重夠難的事,才看見了這一條路。盼望我們不把它丟掉。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七月 20, 2005
倪弟兄看見的基督徒的道路 - 選自主的恢復省思
筆者從小從兒童班長大,從來都是在主的恢復中聚會,有二十多年的時間。追求過李弟兄的書也追求倪弟兄的書,對他們都很尊敬,並從他們領受不同的供應。但跟隨李弟兄走新路,越到後面,越覺得靈裡面有被轄制的感覺。作工時也只有勞苦,而無靈中的喜樂。這時深覺倪弟兄和李弟兄帶領我們屬靈的道路是不相同的,並且可說是不相容的。筆者只能相信其中一種說法,並撿選他們其中之一的道路。
筆者對於李弟兄帶領我們往前道路產生疑慮的過程,在前文已經詳細說明。然而有讀者反應,看了前文以後,都不太想參加教會的聚會了。筆者因此覺得有必要再將倪弟兄所看見的基督徒的道路,作一些整理。勉勵一些並不屬於教師恩賜,或對目前教會的帶領不想跟隨的弟兄姊妹,知道如何在教會中走正直的路。不會因不想跟隨而逐漸冷淡下來,甚至或離開了。筆者應該還會陸續在網上分享一些其他有關基督徒生活實際經歷面的交通。
倪弟兄的帶領,完全不是用吃、喝、享受主的方法。那麼倪弟兄對我們基督徒的道路的看法又究竟是如何呢?其實倪弟兄並沒有像李弟兄一樣,將他的看見加以系統化的說明。以筆者從倪柝聲文集中對倪弟兄的領會,倪弟兄的信息乃是以經歷十字架和復活為主軸。闡述如何將基督所成就的客觀事實,實化到我們身上成為我們主觀的經歷。筆者試著就自己從倪弟兄信息中的領會,輔以自身的經歷,加以整理如後,供弟兄姊妹參考。
一、聖徒得救以後,就像是以色列人出了埃及,進入曠野,他的目標是要進入迦南地。在曠野就是豫表我們得救以後,仍然還有世界的眷戀,和肉體的慾望。這個時期的基督徒,可說是仍在屬魂的階段,甚至是屬肉體的在曠野流蕩。需要不斷接受十字架的對付,才能逐漸脫離肉體,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二、當十字架的工作在聖徒身上完成以後,聖徒就會離開曠野,過約旦河進入迦南美地。在經歷上就是得到第一次的聖靈的充滿。就像主耶穌在約旦河受洗,聖靈降在祂的身上;和舊約的祭司受膏承受職任一樣。聖徒過紅海的經歷是如何的明確,過約旦河也是一個同樣明確的經歷。自己是否得救,自己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否有經歷過聖靈充滿也同樣是可以清楚知道。
三、經過曠野,過約旦河,就是聖徒從屬魂的,成為屬靈的聖徒。其間所需要的時間,最少大概五年。我們只會耽延它的時間,而不能縮短這個時間。我們也有可能一生都沒得到這個經歷,如同以色列人倒斃曠野。
四、聖徒沒有經過聖靈充滿的靈,其直覺常是遲鈍的,無法分辨神的說話。這是我們很多基督徒時常無法隨從靈而行;並時常問到,為什麼我們禱告,得不到神的回覆的原因。聖靈充滿後的人靈,得著聖靈的加力,感覺就變成敏銳。能夠察覺周圍靈界的實在,也能感受到這一位有位格的神的存在。這時才是作屬靈工作真正的起點。當聖靈降臨我們身上的時候,也是我們向神求恩賜最好的時候。那時我們可能就能獲得聖經上所說傳福音、教師、醫病趕鬼、說方言、辨別諸靈、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等恩賜,作為服事聖徒之用。同時會發現我們的服事有話語的能力,作屬靈的工作也變得有果效。
五、基督徒一生都是疆場的生活。未屬靈時,是和亞瑪力人(我們的肉體)爭戰;屬靈以後也不是就高枕無憂,乃是要為神的權益,與迦南七族(撒旦的國度)爭戰。我們未屬靈時,撒旦會藉著環境中的風和海、世界的吸引、肉體的愛好來試探或攻擊我們,讓我們憂慮、沮喪或失敗、犯罪;當我們屬靈時,撒旦才會直接攻擊我們的靈,讓它下沉、綑綁、閉塞等情形而不能正常作屬靈的工作。
六、雖然我們一生須要如此的爭戰,但我們不須憂慮,因為耶穌已經得勝有餘了。而且他將這個得勝的生命已經藉著聖靈賜給我們了。我們回到靈裡與他聯合,我們就能從天上支取基督所作成的一切,甚至包含他在天上寶座的權柄。基督所賜給我們的生命,包含一切我們所求的忍耐、溫柔、謙卑、愛、聖潔…在我們得救時,都已經給我們了。不但是救贖的生命,也是已經得勝的生命。他作的是批發的工作,不是將恩典零售的工作。不是今天我們缺什麼,我們向他求,他就給我們一點。乃是在我們一得救時,就將一切都賜給我們了。現在我們需要的只是啟示,是要知道我們一受洗後就得著的是什麼。在什麼事上我們得著了啟示,在什麼事上我們就立刻能得勝。
七、基督徒所有得勝的秘訣,就是在靈裡與祂聯合。我們的靈,藉著基督這個天梯,連於天上的基督。我們只要在基督裡,基督的得勝就成為我們的得勝;離開基督,我們就失敗。這是不變的真理。撒旦的試探雖然非常多,但也可說只有唯一的一個試探,就是要引誘我們離開基督。基督徒的得勝應該是正常的,失敗才是不正常的,是拆神的台。
八、但我們承認,在我們還沒有屬靈時,我們何等容易被試誘從靈裡出來。我們發現我們的魂,包含心思、情感、意志、肉體,尤其我們的心思,何等容易被激動或吸引在神以外的事物上而離開神,因此我們常常失敗。這時基督的十字架就成為我們的拯救,治死我們這個傾向於魂生命和肉體慾望的舊人。好讓我們能夠自由的為主工作、為主生活。
九、除去舊人的方法,一種是藉著在神的光中,看到我們的罪(一切不法的都是罪)。並且我們也肯伏下來放下自己的剛硬,將自己交託給神,讓神的靈在我們身上作運行的工作,好除去我們身上的罪。其主要的關鍵,在乎我們能「願意」,這就能經歷十字架和復活。另外一種是在環境當中,蒙神的對付,最終讓我們不敢按照自己舊性情而活,這就是聖靈的管治。
十、正常基督徒的生活就是每天早晨起來晨更,來到神面前的光中,如同摩西一樣與神面對面。一方面從神的光照中查驗自己,取締自己身上的罪,讓神的靈藉著十字架工作來除去罪更新我們;一方面經過與神無間隔的交通後,在主的同在裡,得經例如同被提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而接下來一天的生活,我們只要負責儆醒,保守靈裡的輕快,如同靈自由在天際翱翔的光景中。這樣自由不受綑綁的靈,才是讓聖靈能夠工作的靈,我們也才可能隨從靈而行。如果不小心失敗,靈又墬落,受了魂的綑綁不自由。這時就要重新心歸向主,同時思念上面的事,竭力進入那為我們存留的安息(靈裡)。在一個有操練的基督徒,這並不需要很久的時間,很快就能恢復靈裡的新鮮。
十一、至於真理的組織在我們身上,並不是靠著記憶去背聖經或別人的解經,乃是要有啟示。是在神量給我們的環境中,我們願意順服神的旨意,最終得著神將聖經的話光照我們。這時那些帶著啟示的聖經的話,就帶著能力成為我們的靈或生命,使我們越過環境,並組織在我們身上。我們實際經歷過的神的話,當我們述說時,才是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林前2:13),才能對人有真實的供應。我們需要多讀聖經,好讓神有機會在環境中能藉著聖經中的話語啟示我們。倪弟兄讀經,通常是準備有兩本聖經。一本是紀錄神啟示過的話;另一本是空白的,是為著來到主面前,不帶任何成見,來得著新的亮光。
十二、倪弟兄對聖靈的內住在我們靈裡,比喻作像是神經系統之於身體。元首基督坐在天上,他的身體在地上。天上的基督藉著聖靈住在我們的裡面,猶如藉著身體的神經系統,能夠將頭的命令傳給肢體,使我們得知神的旨意。我們對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我們只要負責尊敬祂、順服祂。當基督確實在我們身上得著高舉,必然能從元首得著聖靈的能力。如同膏油從亞倫的頭流到鬍鬚,流到衣襟。
十三、教會的復興,不是因為人不斷的禱告催促神,讓神從原先的不肯作工到肯作工。乃是禱告到一個地步,我們身上一切的攔阻被除去了,基督得到高舉。聖靈必然能充分的從我們身上流出來,流到別人身上,造成復興。
十四、倪弟兄在「人的破碎與靈的出來」一書中所強調的,就是十字架的工作在我們身上一定要完成。我們身上一定要破碎,要有十字架的傷痕,好成為一個出口。好讓神的靈不被我們的魂生命拘限,並能藉著我們的靈流出來,成為供應人的人。我們要作基督徒,就要作一個有能力的基督徒。倒斃曠野的基督徒,是世上最可憐的人。
十五、現在末世的時代,聖經的啟示大致都已經完成(指在倪柝聲時代)。教會中所欠缺的,只不過是要如何將這些話實行出來。就是要有一班人,是真正過了約旦河經歷得勝,懂得得勝,而且能夠幫助其他的人得勝。猶如祭司站在約旦河的死水中高舉約櫃,幫助以色列人都能過去。
筆者選擇跟隨倪弟兄的道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筆者是一個看重主觀經歷過於客觀真理的人。每當在生命的經歷上,發生困難或不明究理的時候,最終總是能從倪弟兄的信息中找到具體的答案,是可在自己身上驗證的,並且有相關的聖經節可以對照。而且在經歷十字架對付的過程中,常能直接察覺到自己生命的改變而不須要寄望於「將來」。譬如說,發現有些以前勝不過的罪或肉體,帶到神面前和主辦交涉後,經過一段不算長的時間,就能清楚已經真正脫離,不再受轄制了。這樣有近、遠程明確目標的屬靈生活,是一個異象清楚,且滿有深處喜樂的生活。分享給眾弟兄姊妹一同共勉。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12 上午 8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七月 19, 2005
2005美國加拿大基督教前25大教派排名
(Natianal Council and Churches):
http://www.ncccusa.org/news/050330yearbook.html
U.S. Membership Denominational Ranking: Largest 25 Denominations/Communions
2005 Yearbook of American & Canadian Churches.
1. 天主教 The Catholic Church – 67,259,768
2. 南方浸信會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 16,439,603
3. 衛理公會 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 8,251,175
4. 摩門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 5,503,192
5. The Church of God in Christ – 5,449, 875
6.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Inc. – 5,000,000
7. 路德會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 – 4,984,925
8.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 Inc. – 3,500,000
9. 長老會 Presbyterian Church (U.S.A.) – 3,241,309
10. Assemblies of God – 2,729,562
11.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 2,500,000
12. National Missionary 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 – 2,500,000
13. Progressiv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 2,500,000
14. The Lutheran Church – Missouri Synod (LCMS) – 2,488,936
15. 英國國教 Episcopal Church – 2,320,221
16. Churches of Christ – 1,500,000
17. 希臘東正教 Greek Orthodox Archdiocese of America – 1,500,000
18. 五旬節派 Pentecostal Assemblies of the World, Inc. – 1,500,000
19. 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 – 1,433,075
20. The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Zion Church – 1,432,795
21. 聯合教會 United Church of Christ – 1,296,652
22. Baptist Bible Fellowship International – 1,200,000
23. Christian Churches and Churches of Christ – 1,071,616
24. 耶和華見証人 Jehovah's Witnesses – 1,041,030
25. 東正教 The 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 – 1,000,000
- 前25大教派裡,有3個是五旬節派(靈恩派?),6個非洲裔教派。
- 增長最迅速的是摩門(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希臘東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美國東正教會(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耶和華見証人(Jehovah's Witnesses)。
- 規模最大的依然是天主教(Roman Catholic Church)。增長率1.28%。
- 南方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老二,增長率1.18%。
- 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雖然第三,增長率僅有0.002%。
- 摩門排名從第五升到第四。1.71%增長率。
- 東正教美國教會(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猛增11.11%。
- 人數上升的包括:Assemblies of God(1.57%),the Episcopal Church(0.57%),the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Zion Church(0.14%),耶和華見証人(Jehovah's Witnesses,1.82%)。
- 人數下降的包括:路德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1.05%),長老會(the Presbyterian Church,-4.87%),The Lutheran Church (Missouri Synod,-0.95%),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3.45%),聯合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2.58%)。
- 2005年全球共有6,453,628,000人口,其中33.1%自稱基督徒。預測到2025年這個數字會到33.6%。
- 主流新教教派(mainline Protestants)全球布道宣教工作在最近1/4個世紀裡頭一次增長,派出宣道士比1966年淨增600。
- 全世界范圍,羅馬天主教居首,1,118,992,000人;沒派的獨立教會(Independents)其次,375,814,000人;新教第三,219,501,000;英國國教第四,79,710,000;邊緣教派34,150,000人。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28 上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七月 13, 2005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源自1978年10月26-28日在美國芝加哥市所舉行為期三天的國際會議,此會議是由1977年成立之「國際『聖經無誤』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 負責召開,共有來自基督教各宗各派,將近三百位教會領袖與神學家參加,大會制訂並發表此宣言。】
序言
無論是今天或是在歷代基督教會中,「聖經的權威」一向是關鍵的議題。舉凡相信耶穌基督是主和救主的人,均蒙召要謙卑而忠誠地順服神的話、成文的道,藉此來表明他們真是主的門徒。人若在信仰或行為上偏離聖經,便是對主不忠。聖經所說的全部是真實的、絕對可信的;承認此基要真理,我們才能徹底了解並正確告白聖經的權威。
以下的宣言重新確認聖經的無誤,表明我們對此真理的認識,並警告絕不可否認之。我們深信:否認聖經無誤,就是撇棄耶穌基督和聖靈的見証,也就是拒絕順從神所宣告的話語──而順從神所宣告的話語正是真基督徒信仰的標記。現今有些基督徒在偏離聖經無誤的真理,而世人又普遍對此教義有所誤解;面對這種情況,重新確認聖經無誤的信仰,實乃我們當務之急。
此篇宣言包括三部分:(一)宣言概要;(二)確認和否認的條文;(三)解釋說明。這篇宣言是經由在芝加哥召開的三日研討會后訂出的,參與簽署宣言概要及條文者表明:他們確認自己堅信聖經無誤,彼此勸勉,並激勵所有基督徒,要大家增進對此教義的認識了解。我們承認要在時間短促緊湊的會議上,制訂出一份文件,難免有局限之處;我們也不認為這份宣言具有信條的份量。然而,大家聚集討論加深了我們所懷的信念,為此我們深感喜樂。我們也禱告:盼望這份我們所簽署的宣言,能使我們的神得著榮耀,促進教會在信仰、生活和使命上改革更新。
我們不是為著爭辯,而是本著謙卑和愛心將此宣言公諸人前,我們也願靠著神的恩典,定意在日后任何由此宣言而起的對話中,繼續持守這種精神。我們樂於承認:許多否認聖經無誤的人,在信仰生活其他方面並未顯出他們否認此真理的后果;而我們也知道:我們這些口裡承認此教義的人,未能在思想行為和傳統作法上真心遵從神的話,以致生活中所行的經常與此教義相左。
我們歡迎任何人根據聖經本身的亮光,提出本宣言需要增補之處。我們所宣告的,是以聖經絕對無誤的權威為根基。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見証是無謬誤的,所以,任何幫助,隻要能加強我們此篇為「神的話」作的見証,我們都無任感激。
宣言概要
1. 神就是真理,凡從他口所出的皆為真理。神已經默示聖經,為要以此向失喪的人啟示他自己,藉著基督顯明自己是創造者與主宰、救贖主和審判者。聖經是神為他自己所作的見証。
2. 聖經是神自己的話,這些話是在聖靈的安排和監督下,由人執筆寫成的。所以凡聖經所論到的一切事,均具有無誤的神聖權威:凡它所確認的,皆為神的教訓,我們應當相信;凡它所要求的,都是神的命令,我們必須順服;凡它所應許的,都是神的保証,我們應當領受。
3. 聖靈是聖經的作者,他不但在我們裡面見証聖經為真實,他也開啟我們的心,使我們明白聖經的意思。
4. 聖經既是神所賜的,又是神逐字默示的,它一切的教導當然也都沒有錯誤:不但在見証神對個人生命之救恩時,是沒有錯誤的;在論及聖經自身寫成文字是源出於神時,以及論到神在創造與世界歷史中的作為時,也都是完全沒有錯誤的。
5. 如果「聖經是神的話,完全無謬誤」的真理,在任何方面被人貶低、局限、視為無關緊要、或是讓人用不合聖經的理論來沖淡的話,則聖經的權威勢將無可避免地遭損;而此偏差使得信徒個人和教會整體均蒙受嚴重的損失。
「確認」和「否認」的條文
第一條
我們確認:聖經是神權威的話語。
我們否認:聖經的權威是來自教會、傳統或任何其他屬人的來源。
第二條
我們確認:聖經是用以管制人類良心的最高成文標准,教會的權威隸屬於聖經的權威之下。
我們否認:任何教會的信條、會議、宣言擁有高過或等同於聖經的權威。
第三條
我們確認:全本聖經都是神恩賜的啟示。
我們否認:聖經僅是對「啟示」的見証;聖經隻有在神與人交會時,才變成啟示;聖經的有效性是取決於人類的反應。
第四條
我們確認:那按自己形像造人的神,是用人類的語言作為他啟示的工具。
我們否認:因著人受限於被造的本質,以致人類的語言不足以作為傳達神啟示的工具。
我們更否認:人類的文化和語言因受罪惡的敗壞,以致阻礙了神默示的作為。
第五條
我們確認:神在聖經中的啟示是漸進的。
我們否認:可應驗先前啟示的后來啟示,是為了修正前者,或會與前者產生矛盾。
我們更否認:自新約聖經完成之后,還有其他權威性的啟示出現。
第六條
我們確認:聖經的全部和其中每一部分,包括原稿的每一個字,都是神所默示的。
我們否認:人可以隻承認聖經整體是神的默示,卻不承認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神的默示;或隻承認聖經某部分是神的默示,而不承認全部聖經都是神的默示。
第七條
我們確認:默示是神的工作,神藉著聖靈,透過人的寫作,將他的話賜給我們。聖經的起源是出於神。神默示的方式,對我們而言,大體上仍是奧秘。
我們否認:可以將「默示」視為人的洞見,或人意識的任何顛峰狀態。
第八條
我們確認:神在默示時,使用了作者們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文體,而這些作者都是他所揀選和預備的。
我們否認:神在促使這些作者使用他揀選的字句時,壓抑了他們的風格。
第九條
我們確認:聖靈的默示,雖然並未使得作者無所不知,但卻保証了聖經作者們受感所說所寫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確可信的。
我們否認:這些作者因其有限與有罪,必然或偶然會將曲解或錯誤帶入神的話中。
第十條
我們確認:「默示」,嚴格說來,僅是針對聖經原稿說的。在神的護理保守下,從現存許多抄本可相當准確的確定原稿。
我們更確認:聖經的抄本與譯本,如忠實表達原稿,即是神的話。
我們否認:原稿的不在,使得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內容受到任何影響。
我們更否認:原稿的不在,使得「聖經無誤」的宣稱變為無效或無關緊要。
第十一條
我們確認:聖經既是神所默示的,就是絕對正確的,以致在其所論及的一切事上,都是真實可靠的,絕不會誤導我們。
我們否認:聖經的陳述,有可能同時是無謬的又是有誤的。「無謬」與「無誤」表達的重點也許有別,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第十二條
我們確認:全本聖經都是無誤的,沒有一點錯誤、虛偽和欺騙。
我們否認:聖經的無謬和無誤隻限於屬靈、宗教或救贖的論題范圍,而不涉及歷史和科學的范圍。
我們更否認:科學對地球歷史的假設,可用來推翻聖經中對創造及洪水的記載。
第十三條
我們確認:使用「聖經無誤」作為神學名詞來說明聖經之完全確實可信,是適當的。
我們否認:人可以使用異於聖經用法或目的的正誤標准,來衡量聖經。
我們更否認:人可以聖經記錄的現象來否定聖經的無誤,例如:缺乏現代科技的精確度、文法和拼字上的不一致、自然現象的觀察式描述、對虛謊事件的報導記載、夸張語法和約略數字的使用、主題式編排材料、平行經文不同形式的採用資料、自由選取引句等。
第十四條
我們確認:聖經是前后合一和內在一致的。
我們否認:尚未解決所謂的聖經難題及不解之處,會損及聖經的真理宣告。
第十五條
我們確認:聖經無誤的教義,是建立在聖經所教導的「默示」教訓上。
我們否認:人可以訴諸耶穌的人性受到限制或調節,而不接受他論及聖經的教導。
第十六條
我們確認:聖經無誤的教義,是教會從古至今的基要信仰。
我們否認:聖經無誤的教義是更正教經院哲學派的發明,或是回應否定性的高等批判學而設定的。
第十七條 我們確認:聖靈為聖經作見証,使信徒確信神成文的話語是真實的。
我們否認:聖靈作這見証,是脫離聖經或是違反聖經。
第十八條
我們確認:聖經的經文必須根據「文法─歷史」解經法來解釋,並要顧及其文體類別,並要用「以經解經」的方式來解釋。
我們否認:人可以使用處理經文或探究其背景來源的各種方法,導致將經文沖淡相對化、除去其歷史性、貶低其教訓、或否定其所宣示的作者為真。
第十九條
我們確認:認信聖經的完全權威、絕對無謬和完全無誤,是確實了解基督教全面信仰不可或缺的。
我們更確認:如此認信,必會領人越來越效法基督的模樣。
我們否認:認信聖經無誤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然而,我們更否認:拒絕聖經無誤,不會為個人和教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解釋說明:
我們對「聖經無誤」教義的了解,必須根據聖經論及其本身的整體教訓。此篇「解釋說明」列出我們撰寫「宣言概要」和「條文」時所依據的教義大綱。
創造、啟示和默示
三位一體的真神,用他的話語創造了萬物,並以他的聖言統管萬有;他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賜人生命與他自己相交團契,這是依據神本體內三位格之間永恆相愛交通的模式。人既是神的形像,就理當聽從神對他說的話,在敬拜順服的喜樂中來回應神。神藉著受造界和其中發生的事序來顯明他自己;此外,自亞當以來,人類也一直都從神領受話語的信息:或是直接從神而來(如聖經所記),或是間接透過部分或全本聖經來傳遞。
亞當墮落后,創造主並未棄絕人類在最后審判之下,反而應許救恩,開始藉連串的歷史事件向人類顯明他自己是救贖主;這些歷史事件是以亞伯拉罕家族為中心,發展至最后高潮: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復活、現今在天上的職事和所應許的再來。在這歷史的架構中,神多次向罪人曉諭明言審判和憐恤、應許和命令,為要引領人與他建立起一種相互委身的聖約關系;在這聖約關系中,他要向人施百般恩典,而人則以敬拜之心回應。摩西是神所用的中保,在出埃及時將神的話傳遞給他子民;摩西也是眾先知行列之首,神將他的話擺在眾先知的口裡與著作中,藉他們向以色列人傳講。神使用此連續不斷傳遞信息的方式,目的在於堅立他的聖約,這是藉著使他的子民知道他的聖名(即他的本性)和他的旨意(即對現今與未來的命令和目的)達成的。此「神之代言人」先知行列,到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他自己本身是先知,比先知更大)和第一代基督徒的使徒和先知時,就告終結。當神說出最后最高潮的信息(即他向世人所說關於耶穌基督的話)並經由使徒們闡釋明白之后,系列的啟示信息到此為止。從此之后,教會要靠「神已說過的、也是為每個時代所說的話」來生活,來認識他。
在西乃山,神將他的聖約條文寫在石版上,作為他永遠的見証,長久為人所知曉。在先知和使徒啟示時代的全程中,神促使人寫下他所賜給他們與藉他們傳揚的信息,連同神和他百姓相交的可稱頌的記錄,加上對聖約生活的道德反省,以及對聖約憐憫所發的贊美禱告各類記錄,就形成了聖經。「聖經文獻的寫成是神所默示的」此一事實,乃是對應「先知口傳的話是神的默示」之事實:雖然作者的個性會從他們所寫的作品中表現出來,但所寫成的話都是神所立定的。因此,凡聖經所說的,就是神所說的;聖經的權威就是神的權威;因為神是聖經的終極作者。神透過他所揀選與預備的人,藉著他們的思想和言語賜下聖經;使他們在自由與信實裡「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后1:21)。根據「聖經是源出於神」此項事實,我們必須認定聖經是神的話。
權威:基督與聖經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是成為肉身的道,是我們的先知、祭司、君王;他也是神與人交通的真正中保,正如他是神一切恩典賞賜的真正中保一樣。耶穌基督給人的啟示並不僅是話語而已,他也藉著他的臨在和作為將父神彰顯出來。然而,他所說的話是至為重要;因他是神,他所說的話都是從父神而來,而且他的話也將在末日審判世人。
耶穌基督是所預言要來的彌賽亞,他乃是聖經的中心主題。舊約聖經前瞻他的來臨,新約聖經則回顧他的初臨,並期盼他的再來。聖經正典既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就是基督最權威的見証。所以,凡不以這位歷史的基督為焦點的釋經法,我們都不能接受。我們必須依照聖經的本質來對待聖經─即父神對道成肉身之聖子所作的見証。
舊約正典在耶穌的時代就已告完成。新約正典也是已經完成,因為今天已不會再有新的使徒,為歷史的基督作見証。在基督再來之前,不會再有新的啟示(此與「聖靈光照我們明白現存的啟示」不同)。「正典」基本上是由聖靈默示而創作的;教會的責任,是要辨認出神已經創作的正典,並非由自己另訂安排一套正典。
「正典」一詞,乃准則或標准之意,是「權威」的指標,其意是指「統治和掌管的權柄」。「權威」在基督教而言,屬於「啟示的神」,這啟示一方面是指「耶穌基督,那永活的道」;另一方面是指「聖經,那成文的道」。然而,基督的權威和聖經的權威是同一的。基督作為我們的先知,他見証說:聖經上的話是不能廢去的;基督作為我們的祭司與君王,他委身其在世生命來實現成全律法和先知書上的話,甚至甘心受死,為了順從經上有關彌賽亞的預言。由此可見,他既認為聖經中是為他和他的權威作見証,他自己就藉著順服聖經來見証聖經的權威。他自己既順從在其聖經(即我們的舊約聖經)中父神所賜的指示,他就要求門徒也這樣做─然而,不是分開、乃是聯合使徒為他自己所作的見証;此使徒見証乃是基督親自執行的:藉著他所賜的聖靈,默示使徒寫成的。所以,基督徒若要表明自己是主忠心的仆人,就要順從神在先知與使徒著作中所賜的教訓,即合在一起的新舊約聖經。
基督和聖經互相印証彼此的權威為真,因此,基督和聖經合而為一,成為一體同源的權威。據此立場而言,「從聖經來詮釋的基督」與「以基督為中心、宣揚基督的聖經」兩者誠屬一體。既然從「默示的事實」來看,我們可以說:聖經說的話,就是神的話;同樣地,從所啟示的「耶穌基督和聖經之間的關系」來看,我們也可以宣告:聖經說的話,就是基督說的話。
聖經無謬、聖經無誤、聖經解釋
聖經既是神默示的話,為基督作權威的見証,理當是絕對無謬的(infallible)和絕對無誤的(inerrant)。「無謬」和「無誤」這兩個負面用詞有其特殊的價值,因為它們明確地保障了非常要緊的正面真理。
「無謬infallible」一詞表明「既不誤導人,也不被人誤導」的特性,所以,此詞在范疇用語上絕對地保証「聖經在凡事上都是確實、穩固、可靠的准則與指引」的真理。
「無誤inerrant」一詞亦然,它表明「毫無虛假或錯誤」的特性,所以,此詞保証「聖經所有的聲言敘述,都是全然真實可信」的真理。
我們確認:解釋聖經正典,一定要根據「聖經是無謬的和無誤的」此項真理。然而,我們在詮釋每段經文,判斷這些蒙神指教的作者在其中所要表明的意思時,必須非常小心注意該段經文的宣稱及其人類作品的特色。神默示人寫聖經時,使用了作者的文化習俗環境背景,而這些環境背景是在神主權護理的管制之下。若持相反想法,必是穿鑿附會錯解聖經。
所以,歷史必須視之為歷史,詩歌為詩歌,夸張語句與比喻就是夸張語句與比喻,概括法和約略法皆如其所是···等等。我們也要注意聖經時代的寫作習慣,和我們今日的不同。譬如:不按時間次序敘事、約略引用文句,這些都是當時所慣用、所接受的,並不會出人意外。所以,當我們讀到聖經作者們這樣做時,決不能說是作者寫錯了。當所期待的或所定的目標,本來就不是要達到某種特定的徹底精確,那麼未達到此標准時,當然不能視其為錯誤。聖經是無誤的,並非指按現代標准衡量的絕對精確,乃是說:聖經所聲稱的都是真的,依照其作者們定意的衡量標准,來表明所要著重的真理。
聖經中文法或拼字有不一致的現象、現象式的描述自然界、報導記載謊言假話(如撒但的謊言)、或兩段記載似乎有出入,這些都不能用來否定聖經的真實。以這些所謂的「現象」作為理由,來反對聖經論其自身的教導,這是不對的。當然,我們不應忽略聖經中表面看來不協調之處。若能獲得可確信的解答,這必能激勵我們的信心;若目前手邊沒有可確信的答案,雖然這些問題看似存在,我們也應信靠他的保証:「他的話是真實的」,並堅信有一天真相大白顯明這些問題根本是錯覺。我們要如此信靠與堅信,藉此來大大榮耀他尊崇他。
因為聖經的啟示是獨一真神其心意的作品,所以,解釋聖經必須在經文相互參照類比的范圍內,且必須避免各種假設可用某段經文來糾正另一段經文,不論是假借「漸進性的啟示」之名,或托詞「受默示的作者,其領受的亮光不完全」。
雖然聖經絕不致受文化的限制,以致無法將其教導放諸四海而皆准,然而有時它是以當時的風俗習慣作為文化背景;所以,我們今日在應用聖經原則時,也因而可能產生不同的作法。
懷疑主義與批判主義
自「文藝復興」以來,尤其在「啟蒙運動」之后所發展的世界觀,皆對基督教基本信仰抱持懷疑態度。諸如:「不可知論」否認神是可知的,「理性主義」否認認神是無法測透的,「唯心論」否認神是超越的,「存在主義」否認理性存在於神與我們的關系裡。當這些不合聖經、反對聖經的原則,滲透入人們的神學前提觀念中,人就無法忠實地解釋聖經,這正是今天司空見慣的事。
抄傳與翻譯
由於神從未曾應許聖經的抄寫傳遞是無誤的,因此我們必須確認:惟有聖經的原稿正本是神所默示的,而並且必須使用「經文監別學」作為工具,以校勘經文在抄寫過程中有無手民之誤。然而,根據這門學科的研究所得定論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聖經經文,保存完整的程度實在令人驚奇,所以,這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和「西敏斯特信仰告白」一樣,確認:經文的抄傳,完全是出於神的護理保守。這也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宣告:聖經的權威,絕不會因為我們現有抄本並非完全無誤而受損害。
同樣,聖經的譯本也沒有一本會是完全的,因為所有的譯本皆與「原稿」又隔了一步。然而,語言學的研究得到的定論証實:起碼在說英語的基督徒,擁有許多優秀的聖經譯本,可毫不猶豫的結論說他們是得到了神的話。事實上,聖經常常復述所強調的主題真理,和聖靈不斷地為聖經、藉聖經作見証;根據這兩件事實來看,任何嚴謹翻譯的聖經,絕不會破壞聖經原意,使讀者不能「因信基督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提后3:15)。
無誤與權威
我們確認聖經的權威,包涵其所說的完全都是真理,我們知道自己是站在基督及其使徒、站在整本聖經以及教會歷史主流(從起初直到最近)的同一立場上。我們關切的是:今天許多人草率粗心,糊裡糊涂地放棄這個影響深遠的重要信仰。
我們也注意到:口說承認聖經有權威,但不再堅持聖經是完全真實的,必將導致巨大嚴重的混淆。採取這樣步驟的結果是:神所賜的聖經會失去它的權威,所剩下的不過是一本依從人的批判辯論來刪減過的聖經;而且一旦此例一開,據此原則,聖經可繼續被刪減下去。此即表明:追根究底,是人的獨立理性反成了權威,用來反對聖經的教導。如果此事實未被認明而福音教義目前仍被持守,則那些否認聖經完全無誤的人,可能會自稱是福音派,然而在方法上他們已經離棄了福音派的認識原則,轉向一不穩定的主觀主義,並且將越陷越深。
我們確認:聖經說的話,就是神說的話。願神得榮耀。阿們!阿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11 页)。
星期五, 七月 08, 2005
關於"一地一會"和"地方立場"的問題 - 俞崇恩
在此順便簡略提一下三十年代倪柝聲弟兄(他已於1972年安息主懷)倡導的"地方教會"。倪弟兄是一位過目不忘、聰明絕頂、杰出的聖經學者。他將馬丁路得以來聖經真理的恢復,介紹給中國信徒。在這方面,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對聖經的研究深度,在中國信徒中恐也無人能及。我是地方教會土生土長的典型的弟兄。先父俞成華是上海基督徒聚會處的資深長老、倪弟兄幾十年的同工。我十六歲(1942年)受浸,受浸前后常聆聽倪弟兄講道。1948年參加過福州鼓嶺執事之家的同工造就聚會。從小以"地方教會"成員為榮、為驕傲,但自從開始在大學裡布道,就逐漸發現其中的問題。可是由於那時年長的弟兄特別強調"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忽視眾人"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5:5),因而當時不敢出線。(其實,原則問題應嚴肅對待。)到了如今廿世紀末,經過五十余年的實踐,歷史越過越明顯地証明:在教會外表早已分成千百個派別的今天,倪弟兄堅持要像使徒時代那樣,在外表形式上實行"一地一會"是不可能的,也是錯誤的。
近四十余年來,我越過越清楚地認定:一切真正重生、常在同一賜恩座前"得憐憫、蒙恩惠"的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把別的肢體從賜恩座前推開。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禮拜,可以有不同的領受或亮光,甚至(在你我看來)由於缺少亮光而有一些明顯的錯誤與軟弱,但在心靈深處不應有間隔,都可以彼此接納、交通分享、一同興旺福音。同時允許別人持守他在主面前所領受的(哪怕在你看來是明顯的錯誤但不包括異端)。我們要學習以基督的胸懷,彼此接納同為主寶血所買贖的人(羅14:1;15:7)。這就是今天所能實行的"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原文作"在和平的連結裡持守聖靈的'一'")。大陸不少聖徒在試煉逼迫中,在監牢和勞改營裡,都遇見過其他基督徒團體和在天主教內的弟兄姊妹,他們也有的向主忠心,表現得很剛強。當然我們不接受天主教內許多違背聖經的罪以及天主教這個制度,但若藐視其中真重生、同在"一"裡的肢體(弗4:4-6有七個"一":一個身體、一位聖靈、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要把他們從"一"裡推出去,絕不是神所喜悅的,那隻是屬肉體、驕傲的表現。任何以為自己比別人強的心態,都應當定罪,都是宗派的靈的苗子。
所謂"一地一會"和"地方立場"是1938年前后倪弟兄在中國首先倡導的。那時倪弟兄曾去歐洲,向歐洲教會介紹此一實施,卻始終沒有被(包括主仆史百克T.A.Sparks弟兄在內的) 歐洲教會所接受。他們認為"一地一會""隻是聖經裡一種可能的推論而已,並沒有別的根據"(參<中流砥柱>,金彌爾著,戴致進譯,第141頁)。我們知道,當時歐洲眾教會,尤其是弟兄會的聖經真理認識水平,普遍比當時一般中國教會要高許多,不容易被誤導。有幾位老同工曾先后分別告訴過我:1957年史百克弟兄第二次去台北聚會所時,在幾次與約十多位負責同工長老談話中,他們問他(以下是意):"一個地方有多個教會(或聚會)時,哪一個教會才是合神心意的?"他回答說:"哪一個教會基督的身量或地位多,就更合神的心意;哪一個教會基督的身量或地位少,就少合神的心意。"我想這是合乎聖經、容易被眾聖徒接受的。
《工作的再思》一書是倪弟兄寫的。他在自序中說,該書的"中心點,就是神對地方教會的旨意。"今天請允許我這"后在基督裡"的小肢體存著謙卑、敬畏的心來慎思明辨。在我看來,倪弟兄1938年2月15日寫的自序,說出了他偏差的基本原因。我們長輩的弟兄不恰當地把 "榜樣"放在比命令更高的地位。他寫道,"在許多時候,不隻榜樣與命令有同等的價值,並且有的時候,榜樣(特指使徒時代的'一地一會'恩注)的價值竟然超過命令……。"他明顯地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命令是無條件的,榜樣是有條件的。例如,"你們要彼此相愛"是無條件的,但馬利亞用香膏抹主的榜樣是有條件的。今天你不可能再拿香膏抹主,但我們能靠主學習馬利亞完全愛主的心。使徒時代,直到約翰寫啟示錄,的確是"一地一會" 的,像當時哥林多教會雖有"嫉妒分爭",但未曾分裂成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聚會,然而尤其在更正教會開始發展起來之后,近幾百年來,宗派越來越多。記得在1950年倪弟兄曾說過,當時世界上已有6,000個宗派,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500個。在此條件下(像洛杉磯如今有700 多個禮拜堂),我們不可能"統一"或團結這許多宗派,更不可能裡外都合一。我們惟一能(靠主)行的是學習使徒所吩咐的:竭力保守聖靈裡的合一,亦即在基督裡,和別的聖徒沒有間隔。一切敬畏神的人中間,應當毫無間隔。若硬要推行一地一會,就必然落到像聚會處那樣惟我獨尊、立自己為惟一正統的、所謂"站在地方立場上"的教會。新約聖經裡從來沒有提到"立場"或"教會的立場"。主親口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太16:18)。這磐石就是天父所啟示的基督、永生神的兒子,此外並沒有什麼立場。以前(不少人至今還在堅持)我們自稱為弟兄相愛、主沒有責備的非拉鐵非教會(啟3章),其他信徒團體則都被定罪為宗派,或者看作推雅推喇、撒狄、老底嘉(包括倪弟兄在內的一些解經家認為,當時的亞細亞七個教會中,隻有后面四個教會一直存在到主第二次降臨)。其實,亞細亞七個教會都有得勝者。
這種狂妄幾乎否定了使徒之后教會近二千年的歷史。神阻擋驕傲的人!"驕傲在敗壞[或作"毀滅"]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不少聖徒認為此種驕傲和優越感,是聚會處在大陸肅反運動中受到更沉重的打擊和拆毀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海外聚會處所以衰落的根本原因。其流毒在許多人(包括本人在內)身上根深蒂固。求主憐憫!難怪今日"地方教會" 比宗派更宗派,其中有一分支由於錯誤地強調所謂代表的權柄,已成了"獨立王國"了。
兩年前,我在美國中西部傳道時,一位在克利夫蘭市(Cleveland)的老弟兄悲嘆地告訴我:當初聚會處主要老同工李弟兄去該城開工,有當地基督徒團體請他講道,他不去,說:"你們不是教會。"而當時跟隨此同工走"地方教會"道路的人隻有五、六位。李說,"這幾個人才是當地的教會。"於是弟兄們說:"李弟兄這一小群沒有來到這裡以前,這裡就沒有教會了嗎?!"可悲!直到如今還有不少人抱這種錯誤的認識。
我想倪弟兄所倡導的"地方教會",惟獨在今天福音剛傳到、尚無宗派的地區,可以參考實施,但總不要隻注重在外面的"一",更要注重在裡面的"一"。[《工作的再思》一書除了 "一地一會"的錯謬之外,仍有一些可作參考的內容,但要慎思明辨,採納、效法不要過於聖經所記(林前4:6)。]
在大陸肅反、試煉的火燒起來以前,我以為作為基督徒聚會處(或叫聚會處,地方教會,奉主名聚會,小群以及蛻化成某會等)的一員有福了。我們是非拉鐵非,都不會經過大災難 (啟3:10),是教會的正統,是沒有責備的教會。我以為加入"公會"(即其他基督徒團體)的信徒吃虧了。但試煉的火一燒起來,就發現"亞細亞七個教會"都有得勝者(試煉中發光的)。在一個信仰比較純正的基督徒團體中聚會、敬拜、服事當然更好;但一個信徒屬靈生命的長進,並不重在外面的種種,而是看我們的心是否真正愛主(太15:9),在乎真正地住在主裡面 (約一2:28)。甚至在我們看來,過去由於聚會處驕傲自大、惟我獨尊、"個人崇拜"等,在試煉中倒塌得更慘(雅4:6)。
願主憐憫、光照、拯救我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教會時代七階段歷史年表
1.以弗所 33﹣100A.D.
33 主耶穌被釘十架、復活、升天。
五旬節聖靈降臨,教會出現。
64 羅馬尼祿王的逼迫。
68 保羅在羅馬殉道。
70 耶路撒冷被攻陷,聖殿被燒,猶太人被屠殺、被擄。
約95 約翰寫聖經最後的一卷:啟示錄。
2.士每拿 100﹣313A.D.
250 羅馬有計劃與普遍地逼迫基督徒。
303 羅馬皇帝戴克里田的大逼迫。
3.別迦摩 313﹣590A.D.
313 米蘭上諭,宣佈基督教為合法宗教。
〈安東尼(251﹣356)與隱修士生活〉
325 尼西亞大會。產生尼西亞信經。對付亞流派的異端。
380 基督教成為羅馬皇朝的國教。
〈奧古斯丁(354﹣430)。
荒謬的原罪論開始大大散佈。〉
529 便尼篤創修道院。
4.推雅推喇 590A.D.→
590 大貴鉤利成為教皇。
622 回教開始。
1054 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正式分裂。
1095 十字軍開始。
〈亞勒比根斯派與瓦勒度派被腐敗的教會壓迫〉
1233 法國異教裁判所開始。
1300 歐洲文藝復興。
1376 威克里夫(1320﹣1384)將聖經翻譯為 英文。
1415 胡司約翰被燒死。
1454 葛丁堡用活版印刷。(1456在德國出版聖經)
1478 西班牙異教裁判所。
5.撒狄 1517A.D.→
*1517 馬丁路德反對羅馬天主教錯謬的95條。宗教改革開始。
*1524 重浸派開始逐步蔓延。
1541 加爾文(1509﹣1564)在日內瓦帶領。
1588 西班牙艦隊覆沒。
1620 五月花之客旅抵達現今的美國。
1650 清教徒之追求(1650→)。
注重主在心內,與主相交之追求。
貴格派(1650→)奧秘派(1680→)
1715 「頭腦」時代開始。
*1727 德國莫拉維合一弟兄們之復興。(新岑多夫帶動 的)
1738 衛斯理等的復興運動。
1750 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
1776 美國獨立宣言。(1789華盛頓成為第一任美國總統)
1815 滑鐵盧──拿破崙破敗。
*1821 芬尼(1792-1875)的事奉與復興
6.非拉鐵非 1825A.D.→
*1825 「弟兄們」運動萌芽。
1839 鴉片戰爭。
1841 李文斯敦航向非洲。
1848 共產黨宣言。(馬克斯的資本論1867)
1858 至59:美國、英國的復興。
1859 達爾文的進化論。
美國的復興。
慕迪(1837﹣1899)的事奉
1895 馬干尼發明無線電。
1903 懷特兄弟駕第一架飛機飛行。開始航空時代。
1904 英國威爾斯的復興。
1905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1906 舌音派在美國加州開始。
韓國的復興。
7.老底嘉 1910A.D.→
1911 辛亥革命。 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1918
1917 十一月蘇聯共產黨武裝革命,奪取了政權。
*1922 主在中國的恢復萌芽(倪柝聲等弟兄們)。
1935 東非的復興。
1937 開始八年中日抗戰。
1939 德國進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1940 在印度的恢復萌芽(巴新弟兄等)。
〈英軍回渡英倫海峽。德軍攻蘇。日本深入中國大陸。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5 原子彈投於日本的廣島與長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6 聯合國第一次會議。
1948 以色列於五月十四日復國。
跟著與阿拉伯聯盟爭戰。
1949 共產勢力蓆捲大陸,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留下小小自由的香港、澳門。
1950 韓戰爆發。
〈蘇聯日漸強大,親蘇國家日多〉
1956 以埃戰爭。
1957 蘇聯發射第一個衛星。開始太空時代。
1961 蘇聯太空人升空。
1965 印尼的復興。
1967 六日戰爭,以色列擴大領土,並奪取耶路撒冷的 另一半。
1969 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
1973 以色列贖罪日被攻,爆發戰爭。阿拉伯國家開始 以「石油」為武器。
中東國家油錢自此大量源源入袋。
1979 以埃和約。希臘加入共同市場,使成員多至十國。
〈兩伊戰爭〉
1989 中國民運與六四事件。
伊朗與蘇聯建交。
1990 東歐巨變。德國統一,並與蘇聯簽和約。
蘇聯內部變動大,問題多。
伊拉克侵科威特,波斯灣危機出現。
聯合國好像發出多年未有的力量。
戴卓爾夫人辭職。蘇聯外長之辭職講詞。
世界局勢不穩,潛伏著巨大變動之可能。
1991 波斯灣戰爭結束,以美國為主的聯軍大敗伊拉克。
蘇聯解體。獨立國聯邦。
1992 馬城條約加速歐州邁向一體化。
1993 以巴和約。
1994 南非政局有奇妙改變。曼德拉出任總統。
以色列、約旦簽署和約。
1995 地震頻生,例如:日本關西大地震,駭人聽聞。
國際電腦網絡風靡全球,資訊高速公路全速發展。
大力推動中東和議的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身亡。
* * *
近年世界各地更多國家變得更加民主、自由、開 放;不少國家的政治也變為多黨化;主在為祂的 心意安排更多敞開的門。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七月 07, 2005
芬尼克羅斯貝 1820-1915
詩人小傳
芬尼克羅斯貝(以下簡稱芬尼)是教會中有名的失明詩人。她在出母胎以后幾個禮拜,就瞎眼了。雖遭遇到這樣的不幸,卻成了一位靈命極其豐富,被神所用的使女。她寫了許多極美的詩歌,直到今日,仍舊在教會中,被千萬聖徒所寶貴、所歌頌,成了神給教會極大的祝福。
一八二0年三月二十四日,芬尼生於紐約普蘭鎮的一個窮苦家庭中。她的父母雖然出身卑微,卻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全家熱切愛主。在她還不到一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母親因事情太忙所以請祖母來家照顧這盲眼的女孩。芬尼從小就喜歡坐在祖母的膝上,聽她講故事。她的祖母常告以神所創造的這個宇宙,是何等的奇妙、廣大和美麗!雖然知道孫女永遠不能用肉眼來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但是她卻看出在這個小女孩的裡面,有一個何等聰明的心靈!她盼望芬尼從小就運用這靈敏的感覺,來了解這宇宙的奇妙。藉著她祖母的教導,芬尼有了日出和日落的觀念。她知道有閃爍的星辰,在長夜照耀;有銀色的月光,繞地而行。她也知道有各色各樣的雲彩、白日的雲、雨前的雲、和雨后的彩虹。她也明白彩虹是神和人類立約的記號。她的祖母是一位非常愛主的姊妹,並且也相當的認識主。當她祖母抱她在膝蓋上時,不僅把四圍神創造的美麗,講給她聽,更把神的大愛、主的救贖和聖經的奇妙,灌輸在她的心裡。所以芬尼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重生的經歷,且喜歡和主有親密的交通。她深深的被救主十架舍命的大愛所感動。這個愛火在她裡面,越來越大;或許和她的眼瞎有關,因為她不能和外面的環境接觸,所以她愛主的心是那樣的單純、真摯和熱切。她看不見別的事物,隻有救主藉著聖靈,將她自己的美麗,啟示在她心裡,因她整天用這樣長的時間,在幔內和主交通,所以她從主直接所得著的認識和啟示,不是一些從人得教導者所能比擬的。她的祖母也把聖經讀給她聽,所以她從小就記得許多很長的經文。她祖母說:"孩子,你縱然不能像我一樣,從書案上取出聖經來讀,可是你能將許多經節——神的話,豐豐富富的珍藏在心裡。以后你無論到哪裡去,這些神的話都要隨著你,比一切財物更寶貴,要成為你用不盡的寶藏。"由於這種鼓勵,她更加用心背誦聖經。后來她能背誦許多的詩篇,全本箴言和路得記,以及大部分的新約聖經。至於舊約聖經的故事,她也大多能背誦。她所下的工夫,對她以后一生的事奉,有深刻的影響,這些寶貴的聖經,成了她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論到聖經,她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我所尊敬的書,你給我多少喜樂和安慰,
我童年的良伴阿,你對我比寶石還尊貴。
她因為眼睛的緣故,不能進普通學校讀書,但是她從小就有寫詩的天才,心中常想:若有機會能讀書就好了。可是附近並沒有盲人學校,在遠處的學校,收費都很貴,絕非她這個窮苦的家庭所能負擔的。但是芬尼從小知道信靠救主,在禱告中向主說明她心中的願望。她相信神能做人看為不可能的事。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她的禱告好像沒有蒙主應允,但她一點不灰心,就是這樣的倚靠救主,相信救主,知道主愛她,從來不懷疑,一直向神祈求。忽然,有一天,一個陌生人從波士頓到這裡來考察,看見芬尼所寫的詩,覺得非常的驚訝,所以就幫助她,入一所盲人學校讀書。她以大部分的時間研究音樂和文字;畢業以后,留校教書有十一年之久。在她教書的時候,學生們都非常的愛她,她也把救主的大愛傳播在這些學生的心田裡。許多年輕失明的孩子都因著她而清楚地蒙恩。凡因著和她接觸而得救的人,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和她一樣地熱愛救主,而且也都喜歡和主交通。主藉著她在那學校裡成為一個很大的影響力。以后她又到各地教會作見證,也最喜歡在貧窮的人中傳福音。到了年長,靈命相當的成熟時,她常常在散會的時候,坐在那裡,許多年輕的孩子,從她身邊走過,她就一個一個用手摸摸他們,或者親一親他們的臉頰。凡是和她接觸的人常說,她給他們的感動,聖靈藉她所流出來的膏油,是他們一生所不能忘記的。許多冷淡的基督徒隻要經過芬尼用手和他們一接觸、一撫摸,就會站在那裡流淚,主的愛在他們心中如死灰復燃,使他們得著復興。雖然如此,芬尼的一生給教會最大的貢獻和服事,仍是她所寫的詩歌。其中有很多實在是聖靈的聲音,也是她一生中與主交通所得著的經歷,和她對主認識的流露。她的詩歌,在教會中間所產生的影響力,比她自己有生之年,不知道要大過多少倍。
在她年老的時候,她在教會中已是個相當有名的使者。雖然她處境好像很寂寞,但是主的愛使她有不能禁止的快樂。這喜樂的泉源,一直在她心裡涌流出來。有一天,當她一個人正在那裡坐著,一個愉快的聲音呼喊她說:"芬尼,剛才郵差送來一封你的信。""從哪裡來的呢?"她問著,一面仍不住地織毛衣。那位姊妹說這上面有一張英國的郵票,"快為我念吧!"她丟下了毛衣,往搖椅上一靠,等著要聽那從海外來的信息:"啊!這是一首長的詩歌。"這位姊妹說。原來是一位在英國被主大用的姊妹海弗格爾(Frances R.Havergal)所寫給她的。那首詩開頭是這樣的:"盲眼的詩人在海那邊,歌詞充滿涌流的喜樂,美麗的歌聲四處傳播,如同晚星從上降落,請問詩人既是盲眼,何能如此快樂?"當這位姊妹正念時,芬尼靜坐在椅上,愉快的笑了,因她知道在海那邊的姊妹,實在了解救主在芬尼心中成為她喜樂的秘密泉源,並且也知道她的詩在英國十分受人欣賞。像海弗格爾姊妹這樣的知音,給她無限安慰。
有一次,她在教會中講道,一位中年姊妹,在會后到她面前來,她就抱著她親她說:"但願救主的愛能在你心裡燃燒!"這位女士就哭起來了說:"二十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也是在聚會之后,我的母親把我帶到你面前,你親親我的臉頰;那時,主的愛就像電流一樣進到我的心裡。我不僅蒙了重生,而且這愛燃燒在我裡面二十年,一直不停頓,這是我第二次遇到你。"可見她感動人的力量是何等地深厚!又有一次,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她被請到紐約市百威禮教堂講道。雖然她見不到聽眾,可是她的感覺非常敏銳,她覺得聖靈向她指出,聽眾中有一位年輕人,原是從基督教家庭中長大的,但不久前背棄了自己的信仰,偏離真道;所以她講完道后,就順著裡面的感動說:"在今夜聽見這信息的人中,如果有一位青年,離棄他母親的教訓,走上滅亡的道路,我希望聚會后能和他交通。"她說了幾遍,果然有一位十八歲的青年人,到前面來,對她說:"你不是指著我吧!"接著就哭泣著承認:當他母親將死時,曾應許與他在天堂相會,但是,他現在卻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學會了犯罪作惡,成為一個沉淪滅亡的人。芬尼擁抱著他,和他親切地談到救主,和他一起跪著禱告,直到他深信他的罪蒙了主的赦免,主的愛充滿了他的心,他才帶著洋溢的大愛回去。那天晚上,回家之后,芬尼自己也被聖靈的愛大大感動,就寫了一首有名的詩歌,題目是〈拯救亡靈〉("Rescue the Perishing Care for the Dying")。這首詩歌,也成了她所寫詩歌中很有名的一首,和其他幾首,如:〈耶穌是我的,我有把握〉、〈莫把我漏掉〉、〈安穩在耶穌手臂〉,都成了教會歷世歷代的祝福。
有一天晚上,在非洲沙哈拉沙漠,有一位旅客聽見遠處營火中有土人的歌聲。他素來怕這一帶野蠻的土人,可是仔細聽他們所唱的竟是贊美詩!那種甜美的聲音使他不禁催促他的駱駝前去,因為他們所唱的正是芬尼所寫的聖詩。雖然這些人外面的樣子看起來非常可怕,但是從他們的歌聲中他知道他們已經蒙了主的救恩。芬尼的詩歌,實在是深入世界各族各方之中。
她享年九十四歲,死於一九一五年二月十二日。曾嫁給一位盲眼的音樂家Cana Alstyne,所以她的全名是Mrs.Fanny J.Crosby Alstyn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2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七月 05, 2005
聖靈充滿 - [宋尚節]
【讀經】:詩八十一篇全。
這篇聖經至為寶貝,論及聖靈充滿詳而且深,由此可知不獨在新約記載聖靈降臨、感動、充滿;然而在舊約也已經講論過聖靈的充滿,尤其是這篇論述得非常透徹。
第一節:「你們當向神我們的力量大聲歡呼,向雅各的神發聲歡樂。」
這篇為要特別紀念逾越節而作;以色列民每年紀念逾越節的時候,皆歌此詩以頌揚主的大能大力;有什麼力量能比神我們的父親的力量,無論什麼機關槍、大炮、炸彈......的力量,都比不上神的力量;有形的力量比不上無形的力量;所以作詩的人說:「應該向神求力量,就是雅各的神。」這雅各從前是屬魔鬼的,神改變他成為王子、太子,有甚麼力量大過祂的能力呢?當雅各在路斯的時候祈求神,懇切的禱告;神允他所求,改變了他;他以前是個欺騙者,後來成為順服主之人。
一、有新生命才能被聖靈充滿
重生了,還不夠;應該有新的生命去實行新的生活,以求新的力量,作詩的人說:「你們當向神我們的力量大聲歡呼。」想起來滿心歡喜,我們神的力量足可變化我們。
第二節:「唱起詩歌,打手鼓,彈美琴與瑟。」每個人在主面前皆極其喜樂;打鼓的打鼓,唱歌的唱歌,彈琴鼓瑟讚美神的力量,心?快樂極了!人若無力量什麼都怕;聽見機關鎗的聲音驚得要命,機關鎗打過來,就被打死了。為什麼以色列民這樣歡喜奏樂唱歌快樂呢?因為神的能力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顯明出來。弟兄姊妹!我們須要神的力量顯現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上;那麼,我們才滿有快樂,作樂讚美主的大能。
第三節:「當在月朔並月望,我們過節的日期吹角。」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就是一月之首之中;大家都聚集守節,全國的人都要來,不論是大人物哪,平民哪,傳道哪,統統都要來表彰神的力量,在每個人身上所顯出的榮耀,神的能力這麼大,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巴不得聚會於主前述說主的榮耀。
第四節:「因這是為以色列定的律例,是雅各神的典章。」神為以色列定的律例,就是每一個人於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到神面前來,無論男女每逢這時節,都要來述說神的恩典,在每個人身上所表彰的。
第五節:「他去攻擊埃及地的時候,在約瑟中間立此為證,我在那?聽見我所不明白的言語。」神的能力何等的大呀!當以色列族在埃及為奴受苦的時候;有二百萬之眾,神用奇妙的作為帶他們出了埃及過了紅海脫離多麼厲害的法老和其軍隊;然而神拯救他們脫離了魔鬼的手;他們一過了紅海無論法老的軍隊如何厲害也趕不上他們。法老的軍隊雖然追來,全數被紅海的波濤淹死了;所以定這律例顯明神的能力何等的偉大。我曾讀名人傳記時,不禁讚歎馬丁路德、衛斯理約翰、慕迪......等等偉大的精神,轟轟烈烈的功蹟;如彼等之勇敢為主作見證,及大無畏的精神竭力改革教會等;許多人的能力那麼大,神會用他們,難道神不會用我們嗎?神的能力好像電力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神的器皿,有的做燈泡,有的做大機器,有的做小機器......電力一來,燈泡就會發光;大機器小機器馬上就活動起來,生出一種大力量,電力收回,又停止動作了,電來了又活動起來!神的力量降在人的身上也是如此,但是每個人由神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有的作大機器;有的作小輪軸;電力一來--神的力量一來,就在祂每個子女身上顯出祂的榮耀。
我在山西太原講道的時候,有許多人來聽道,並且帶了許多的病人來,要我幫助他們禱告,末後有一位牧師邀了一個啞巴來要我代禱;這時候已經過了代病人禱告的時間,他來得太晚,已來不及了。後來那位牧師只得自己代他禱告,那啞巴竟會說話了。哈哈!我對他說:「神的能力會用我,也會用你。」這是一個大大的教訓。
我在福清講道時候,有個被鬼附著的人,領袖們帶他來請我幫助祈禱;我叫他們自己應該幫助那人禱告:「主會用我,也會用你們的,何必請我禱告呢?」於是他們自己為那被鬼附者禱告主;果然神聽他們的懇求,鬼立刻離開那人,得以痊癒。神能在每個人身上顯出祂的能力!神會用我,也會用你們;會用馬丁路得,也會用我們。
以上五節,乃是總括聖靈偉大的能力,在每個人身上顯明出來;如果神的靈充滿在你身上,你就會為主作工。五旬節之先後誠有天壤之別;主耶穌之門徒於五旬節之先後也判若兩人,五旬節之先彼得畏怯於一個婢女,被她稍微一問,便驚得要命。五旬節之後,毅然能站在祭司長、官兵面前為主作見證,毫不畏縮。先者靠血氣行事,後者隨聖靈引導;先者彼此相爭,後者彼此相愛;先者常常發怒,後者愛心相繫。聖靈若降在你身上充滿你,你就有能力,現在的教會不振興,結黨、分爭......何故?因為沒有充滿聖靈的力量。巴不得今日的教會,每個人都充滿聖靈,得著主的大能大力。賜聖靈降在人人身上,使人人改變過來,得著神的能力。
二、充滿聖靈的條件
充滿聖靈的條件有三:(一)重生,(二)成聖,(三)信靠。
第六節:「神說,我使你的肩得脫重擔,你的手放下筐子。」
(一)重生:從前以色列人在埃及地做奴僕、做婢女,天天挑擔做苦工;一邊手拿著杖,一邊手拿著筐子;燒磚、築城,天天做法老的奴才--做魔鬼的奴才;魔鬼叫你吸鴉片,偷東西,欺騙人,兇惡,殘暴。今天照樣也有許多人做魔鬼的僕婢;每天被魔鬼擄去挑重擔--何其苦呀!你要跑,魔鬼抓住你,不給你跑啊!神預備逾越節的羔羊,拯救以色列民脫離為奴之地,重擔脫落了!快快樂樂的出埃及過紅海,海水圍住他們,法老的軍隊雖勢大兇猛,終不得逞。照樣的我若悔改重生了,從前在身上被大罪所壓住,肩頭所負的重擔,現在靠著主耶穌寶血的恩典,罪惡得以洗清,重擔得以脫落。常有人對我說:「宋先生!我現在很快樂--我從前所負的罪擔,現在都脫落了。」我告訴你們,你要當心,不要今天脫落明天又負上;要永遠的脫落呀!所以要天天藉著主的寶血包圍你,那可惡的魔鬼,就不敢來擄你去負擔。
第七節:「你在急難中呼求,我就搭救你;我在雷的隱密處應允你,在米利巴水那?試驗你。」
(二)成聖:第一步要重生,第二步要成聖。神引導以色列民過了紅海,此後他們的生活很不容易,他們到了米利巴見那?無水,便大發怒!神說:「你不要發怒,只要告訴我就可以,何必發怒呢?」可是他們見沒有肉吃的時候,又發怒了,沒有麵包吃,大為怨嘆,神告訴他們:「不要發怒,只要告訴我;不要發怨言,只要呼求我;為什麼發怒呢?求就給你。」路上雖然有艱苦,但是神與他們同在。以色列的百姓卅八年繞行曠野,艱難不艱難?艱難固然艱難,但是神的能力夠他們用,可是他們天天怨神。恐怕我們中間也有同以色列民一樣地,時常發怨言:「別人有錢讀書,我沒有,別人幸福,我苦惱;別人有爸爸媽媽愛,我孤孤單單一個人。」天天怨天尤人的,神說:「你們的境遇雖然不佳,不要發怒;走天路苦,固然苦但不要怨嘆;只要把你們的苦情告訴我,時常多方禱告,那就得了。」一個人剛重生的時候,很熱心為主作見證;若是作見證的時候,被人家說一句話,或者被人家嘲笑,便發怒跌倒了。弟兄姊妹們!你不能容忍一句話,不能容忍一回的嘲笑,那能成為聖潔呢?雖然有時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只要禱告主就可以,不要發怒。以前在這?開查經會的時候,有一位佈道團的團長由閩西而來,道經綠林窟,匪類結隊阻前路,被擄者頗多;這位孫姓弟兄只得蹲在一處,懇切地禱告主,主保佑他安然經過那死蔭的幽谷。你遇苦難的時候,只要禱告主,主必眷顧你。
(三)信靠:我此次由除州之南懷遠動身,走了二十八里路,還找不到汽車,只好坐了黃包車;那時候什麼牛車、馬車都沒有看見;可是黃包車走起路來,非常的慢,直到半夜才到那一地方,是夜我寄宿於一位牧師的家?;還要走一百五十里路才能到目的地。第二天破曉我便起身,詢問牧師有沒有汽車,便請牧師代僱一輛黃包車,選個會跑的車夫,於是我就起程,剛走廿里路的時候,望見一輛汽車駛來了......,再向前走一會兒,可是所乘的車壞了,我說:「主呀!我的命運怎麼這樣壞。」後來我再想一想,主所安排的都是好的,這是主給我順服的機會,我應該信靠主才是。
又我到某某地方領奮興會的時候,中間有個洪太太聽我講道重生了,她重生之後,忽然死了。大家把她抬到房子?面,請我為她禱告,禱畢,她還是死,沒有活。於是我牽她的手,奉主耶穌的名為她禱告,一直禱告七次才覺得有點轉機,在她身上有些熱氣。次日遍體都有熱氣了。第三天奮興會完了,大家各自回家,她的身體沒有熱氣了,她真的死了。唉呀!我說:「主呀!這是什麼意思?她好好的來參加奮興會,受感動重生,為什麼就死了呢?」後來查知那位洪太太家?沒有什麼人,只有一個女兒已經出嫁了,她沒有人奉養,素來求濟於人,這回來參加奮興會重生了;主把她接回天家,以免她在世仍為乞丐。她死於禮拜堂,有三百多位為她送葬。
神的旨意非我們所能測度的;我們總該順服主,就不至於發怒、怨嘆。我們要知道,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以色列民因為不順服主的旨意,不能成為聖潔,他們到米利巴找不到水,就發老脾氣,然而神眷顧他們,使他們衣服著不壞,鞋子穿不破;他們因為沒有成聖,時時隨從私慾,貪食,怨嘆、發怒;以致六十萬壯丁,二百萬民眾,繞行曠野卅八年,除了兩個人以外,全數死在曠野,不得進入迦南美地。我們要跟從主耶穌走小路;走小路固然是苦,免不了有困難阻礙前路;只要凡事信靠順服主,主必開路,且和我們一同走過這危險的長途。
三、除去聖靈充滿的障礙
當聖靈充滿的時候,有許多的障礙物,阻擋著,不給聖靈充滿。
第八節:「我的民哪!你當聽,我要勸戒你;以色列阿!甚願你肯聽從我。」哦!神的兒女以色列阿!你們要聽話。
(一)要聽話-不聽話會阻擋聖靈之充滿,所以你們要聽話;這殊不容易,要愛主才會聽話;許多的人愛世界,隨從世界的潮流,就不會愛主,不聽話是個大阻擋。
第九節:「在你當中,不可有別的神,外邦的神,你也不可下拜。」兒阿!兒阿!你要愛我,因為你是我用寶血買來的。
(二)愛主-不愛主勉強的聽話是無益的;比如勉強吃飯是不會消化的;毫無用處。我有一個五歲的女兒,有一次不肯吃飯,她的母親強迫她吃,後來她嘔出來了,所以說勉強是無用的。我們順服主的旨意,要因愛主而順服,切勿勉強,勉強是無用的,要因愛主而順服。
第十節:「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把你從埃及地領上來;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們充滿!」
(三)呼求-無論遇到什麼苦的時候,你應該大大張開口呼求主,主從來沒有不聽的--必應允所求,而且大大的充滿你。被逼迫的時候應該禱告;彼得被關在監?的時候,他沒有發怒,也沒有怨嘆,只有禱告主;主拯救他出監。第二次下監的時候,更苦啊!被兩條的鐵鐐鎖住,在他的前後有兵丁監視著。然而彼得也未嘗發怒,未嘗怨嘆;只有呼求主、禱告主;愈禱告愈得聖靈充滿,則愈有力量;忽然鎖鐐由他身上脫落,神差遣天使引他出監,拯救了他。你有時候因主的名被人罵、被人打、被人攻擊,不要緊,不要發怒,不要怨嘆,只要禱告呼求主;不要像以色列之民眾常常怨主,不得進入迦南,這可為我們的鑑戒。
第十一節:「無奈,我的民不聽我的聲音;以色列全不理我。」無奈我的民不肯跟我走小路,一遇艱苦便怨嘆發怒;不肯呼求,不肯禱告;苦是苦,曠野之路不好走,但主會幫助你、看顧你;無奈他們不理主,可憐呀!卅八年在曠野飄流,不能入迦南。
第十二節:「我便任憑他們心?剛硬,隨從自己的計謀而行。」神說:「沒有辦法了。」不勉強他們不管他們,隨其自然,任憑他們而已。福州的教會得了好多次的奮興,重生得救的人可算不少。我第一次來福州講道的時候,有一千多人悔改得救,第二次又有好多人得救重生,第三次、四次重生得救的人都算不少;中間有許多的人,如今安在哉!他們已慢慢地冷淡了,還在繞行曠野,因為他不肯負十字架,不肯跑小路;神讓他們去。許多人慢慢地灰心,貪愛世界,對主冷淡,主任憑他們。弟兄姊妹們!想到這?,可悲!可嘆!我記得第一次在福州講道的時候,有許多人熱心愛主,參加完奮興會,還跟我到上海去查經,是因為愛主,不辭勞苦,不遠千里。神的能力賜予肯吃苦的人;如同約書亞、迦勒有刻苦的精神,才能得勝耶利哥城。神要你甘心願意的跑小路--十字架的道路;若是你不肯,神就讓你去,毫不勉強。主的門徒之所以得到聖靈充滿,因為願意等待,在耶路撒冷馬可的樓上等待好久,後來才得到聖靈降在他們身上,充滿他們。弟兄姊妹們!你要甘心樂意的走小路啊!
第十三節:「甚願我的民肯聽從我,以色列肯行我的道。」神還不灰心,只要以色列民肯吃苦,必領他們進入迦南地。「哎唷!哎唷!我甚願,甚......願他們肯行我的道,肯吃苦,我就給他們充滿聖靈。」甚願你們走小路,不要走大路。
第十四節:「我便速速治服他們的仇敵,反手攻擊他們的敵人。」第十五節:「恨耶和華的人必來投降,但他的百姓必永久長存。」第十六節:「他也必拿上好的麥子給他們吃,又拿從磐石出的蜂蜜叫他們飽足。」
聖靈充滿使我們:
(1)治服大敵--釘死肉體,真實地聽主的言語。
(2)勝過魔鬼--任憑魔鬼怎樣的陷害你,你總不為牠所勝;用屬靈的軍裝,把自己武裝起來,去攻擊敵人魔鬼;那麼,敵人全數都跑空了。
(3)有法子領人歸主--許多人作工沒有力量,傳道沒有力量,因為他們不被聖靈充滿;一個人如何能被聖靈充滿,便會引領許多人歸主。
(4)明白真理--讀聖經有趣味,不是像浪子吃豆莢般的,乃是像肥羊羔的滋味。昔者未被聖靈充滿的時候,讀經不明白,枯燥無味;今者被聖靈充滿,讀經有甜美的滋味。
(5)祈禱的甜蜜--本來祈禱沒有力量;祈禱猶如打磐石,許多人打磐石不會流出水來。祈禱有力量,就像打磐石會流出水來。甜蜜的禱告:「神啊!讚美你!哈利路亞,讚美主!」什麼緣故讀經乏味,祈禱枯燥呢?因為不被聖靈充滿,不為主作工,作見證。
聽呀!現在我告訴你們,被聖靈充滿的秘訣:神會賜予天兵天馬與人同在;我今天在這?講道,天兵天馬也跟我在一起,我走的時候,說聲,「開步走!」他們就跟我走;在我前後護衛我,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有天兵天馬幫助我,且與我同在。從前我不懂神會給予天兵天馬和我們同在;聖經中記載以利沙曾有天兵天馬與他同在,受他差遣;我也不解是怎麼一回事,現在我懂得了。
汕頭有一個姊妹,夫亡寡居,子尚幼,且自己患病;有人寫信到上海請我代禱,我得此消息則在上海為她禱告,求主差遣天兵天馬去幫助她;果然於我祈禱那時候,她的病痊癒了。
山東嶧縣有個高中的學生,他的父親在太原患了病,我為他禱告,正當那時候,他的父親痊癒了。我在一個地方傳道的時候,有人帶著許多病人來,我為他們禱告;其中有個被啞巴鬼附著,塞住他,不會說話;我奉主耶穌的名派天兵天馬逐出這啞鬼;果然痊癒了。
神賜予天兵天馬給人不是都一樣的,有的求五個,神便給予五個天兵天馬,你便會領五個人歸主。你若肯謙卑禱告,一而再,再而三......不息的禱告求主賜你十個、百個、千個的天兵天馬;你就可以做千夫長、總司令,掌管這麼多的天兵天馬。人若能謙虛求主賜力量努力為主做工,主則更加倍賜下天兵天馬供給你使用;世界的兵馬要發餉的,天上的天兵天馬不要發餉的;快樂不快樂?天上的神賜能力給我們;與我們同在,巴不得有許多人興起為主做工,到各處傳道為主作證。
末了,我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昔有一個王,他本來是當將軍;有一天,他的十個朋友被土匪擄去,他決志要去救他的十個朋友,非常勇敢地衝到土匪的軍隊?,把那十個朋友救出來,因此受了傷;後來這十個人就奉他為王,於是他就做了國王,他們就做他的將軍。後來這王打算選總司令,但不知道怎樣選法?最難選的是因為這十個人都是他的朋友,他們的本領都好,沒有什麼相差。這個問題雖然艱難,他有了法子了!他便請了這十個朋友到一座山上去,那?有一個深坑,人若跌下,必死;王下了命令,叫他們跳下去,看誰肯服從王的命令,因愛王的緣故而捨生,結果五個跳下,那知王於事前已在坑?暗暗地掛了一面網,五個雖然跳下去,也不至死,於是王便封這五個人為總司令。
同樣地,主耶穌也是看誰肯為祂的緣故而捨棄生命,就大大的用誰為祂作見證。巴不得有許多人出來到各地方去,於萬民面前為主作見證,充滿聖靈,到普天下去傳福音打得勝的仗!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3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七月 01, 2005
羅伯斯的詩
倪柝聲譯
一
我王必定快要再臨, 天空都滿了他!
待贖宇宙快見光明, 主要完成救法!
似乎聽見他的腳聲, 在那彩雲中間;
彷彿看見他的面容, 隱約顯露在天。
二
我今仰望我主『同在』, 不敢懈怠一點;
我今等候我主再來, 使我得著所天。
除了我主此刻就來, 接我與他同在,
乃是這件美事在懷, 乃是我心最愛。
三
我眼專看我的救主, 我心已經在天,
我口不說別的題目, 只說與主相見。
主的再臨已經緊近, 主來原是為我,
主的應許永遠可信, 從來沒有空諾。
四
我的救主,你的聖言 無可惑、無可減;
我今忠誠不顧臉面, 因你聖言自勉。
願你榮耀早日顯現, 仇敵敗,陰府陷;
願你應許早日應驗, 接我們到那邊。
五
你的膀臂是逃避所, 耶穌救主我神!
你像天父一樣保妥 一切靠你的人;
羊和牧者同樣輕重, 身和頭同境遇!
誰也不能從你手中, 奪去你的兒女。
六
千人的手不能阻我, 萬人的眼也不;
路上荊棘,不過助我 忠勇進前得福。
我心!我靈!今當更新, 讓這世俗過去;
生命的主!求你快臨, 接我進入天域。
七
醫治的日!人的盼望! 我真愛你光線;
公義的主!榮耀的王! 我今伏你面前;
求你自己快登寶座! 求你臉面快顯!
求你伸手建立天國, 向萬民賜恩典!
八
真理本當得勝為王! 自由本當為後!
但是謊言竟然猖狂, 為這世界元首!
所以真理求你快來! 帶著天光而來!
好使仇敵遇見失敗, 眾子投入你懷。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羅伯斯論禱告
如果神不必藉著人的禱告就能工作,那末,他為什麼不按著他所定的時候作出
工來呢?為什麼反倒有遲緩和攔阻呢?為什麼保羅說:「撒但阻擋了我」呢?為什
麼神怪他的教會沒有祈禱呢?神又為什麼叫記念他的人「不要使他歇息」呢?基督
為什麼說:「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呢?他為什麼不丟
了祈禱而打發他們出去呢?
當信徒一看出祈禱的價值──祈禱是神工作的需要──黑暗的權勢就要攻擊他
祈禱的生命,要阻擋或停止他禱告。當他開始為某事祈禱時,他按他靈命的知識和
長進,看出神能作的是什麼,人須作的是什麼,這時魔鬼就來干涉他,停止他履行
神的條件,因以阻擋神的經營。
然而當這時祈禱者正像守望者既居高臨下,四顧瞭然,又把持某事成功的必
要,他就「祈禱」,好叫神能以繼續作工──他禱告除去從人和魔鬼兩方面來的阻
擋;如果有人缺屬靈的知識,他就在那點上集中他的祈禱,一直等到那人明白才
好。也許那人在知識上沒有長進,是因為正被魔鬼所攻擊,那末他必須抵擋那些阻
擋那人明白的黑暗權勢。因此祈禱者必須有知識;有眼光來管理他禱告的生命,以
致能看明他工作的各點;知道何處阻擋,何處得亨通,祈禱上這種的知識乃是由經
驗及啟示來的。
祈禱怎樣影響到魔鬼身上?祈禱捆綁他,並且禁止他說話。基督曾禁止邪鬼說
話。祈禱本身並無能力。若離了神,那向神的祈禱,也只有言語上的價值而已。祈
禱的真價值,在乎得著答應。藉著禱告,神能按他的定律,叫祈禱所要求的得以成
功。
如果我欲敗壞魔鬼的作為,祈禱說:「主阿,求你敗壞魔鬼在人身上的工
夫,」神就藉著那個祈禱動起工來,因為你已經按神的定律,給他一個做工的機
會;這樣神就能自由作工了;因為他的定律你已認識了。你求告他敗壞這些事;而
他也定意:這些事應該經人求他來敗壞;好,你已經這樣求告過了。但是,神還是
說:「那還是不夠,因你求的還不夠多。」
因此第二個問題就是:要神如何敗壞他們呢?在此就須有經驗與啟示,來知道
如何祈禱。
我們為這世上所有的基督人當如何祈禱呢?我們應當祈禱,叫他們知道他們靈
性上的情形如何;當祈禱,叫他們進入正當的情形中;當祈禱,不要他們再受欺,
要他們得著福祉。
但是最要緊的,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本身靈性上的情形如何。因為如果我們靈
性上實際的光景尚在霧霾之中,我們又怎能看明別人呢!
魔鬼如何阻擋我們的祈禱呢?我們祈禱所需要的時間與安息,他偏要阻擋,藉
以停止我們的祈禱;他要使基督的工人被「許多美好的工作」重壓,以致專忙於次
好的,而忽略上好的。一切美善的工作,都是好的,但是,在可以作更高尚工作的
時候,反去作那較低的,便是犯罪。這並不是說:較小的工作不好,乃是說:當作
首要的而反去作。次要的乃是犯罪。
有人問說,何以祈禱這樣「枯乾」呢?這並不要緊,祈禱的性質無論是「為恣v或「滋潤」,都無甚關係。「乾澀」的祈禱,也許比「滋潤」的祈禱更有價
值;因為這種的祈禱,或者是因著抵擋那反抗的勢力。
信徒不可將祈禱與敬拜相混,我們應該看祈禱為神與人中間一種辦事的手續。
祈禱時的心思流蕩及不集中的原故是什麼呢?這是天然的呢?或是邪靈的工作
呢?設若一個人跪著祈禱,卻不能思想;並且他祈禱一半的時候,心思已經出去逛
游,完全離開祈禱了。這也許不是他祈禱的時候;或者他沒有「繼續著祈禱」的知
識。他在那裡也許沒有一個指定的負擔來祈禱,也許他的心思和靈被一些比祈禱更
強或更高的事物佔滿了。也許他的靈中有極大的掙扎,而這時所應該作的,就是使
他的靈得勝以至自由與安息。當屬靈的信徒成熟時,他能彀保守自己這樣得勝,以
致他的靈就可以藉著心思在祈禱中彰顯出來。有時我們的靈正在掙扎要得勝,或籌
備什麼特別的事工,也會叫我們的心思在祈禱時缺少一種集中的能力。神祇肯為正
當的目的,在正當的時候,賜恩膏給正當的事工。有時祈禱也會因無爭戰而停止。
假使信徒要爭戰,他就須讓他的靈自由,脫離掙扎,好叫他竭其靈力,以達祈禱的
目的。人有靈,魂,與體;所有祈禱的要務,就是保守他的靈時刻管理他的魂與
體;這樣,靈這一部份便成最剛強的;因為靈比體與心思更剛強,所以能叫信徒體
貼或思念「聖靈的事」(羅八章五節)。要保守我們的靈時刻掌權,並不是易事,
因為靈須先抵擋許多的事物,然後才能掌權。
我們的靈有時擔重擔,受捆綁,甚至連話都難說出來(羅八章二十六至二十七
節)。如果靈中有重擔,最要緊的工夫是要立刻使他得著釋放;靈既自由,所有的
靈力就能在祈禱時流通到心思了(林前十四章十五節)。
你必須時時刻刻保守你的靈的剛強。如果你是自由的,且保守靈在正當的地
位,你就有充足的靈力來祈禱。如果靈多有所掙扎,祈禱就必減少自由。你祈禱
時,如果靈有大掙扎,並且心思遊蕩,那是因為掌舌的能力失去了;失去掌管的能
力,也就是心思流蕩的表示。
靈一有掙扎,就必須立刻除脫掙扎。信徒愈屬靈,他的靈就愈容易與黑暗的權
勢爭戰;他的靈也就愈有集中的能力。信徒祈禱時一覺缺少集中的能力,他就應該
知道到底他的靈有何掙扎否?如果有,讓他暫停祈禱,直等到他的靈戰勝過那掙扎
才可。因為如果他不能藉著祈禱釋放他的靈,那末他主要的事是交戰,不是祈禱。
人怎麼知道他的靈有掙扎沒有呢?藉著觀察可知。人怎麼知道他的身體有被捆
綁沒有呢?應當細察他的靈,熟識靈一切的事,像熟識他身體或頭腦一樣。你怎麼
知道心思流蕩呢?豈不是因為你缺少集中力才知道的麼?我們的靈也是這樣。
你說:「我祈禱不能集中,這必是因為我的靈被捆綁了!」或者是一個原故。
我們必須常常由經歷中學習。有時我們的靈被捆綁,我們卻全不知道,所以我們必
須藉著經歷來學習。
現在極少數的人知道祈禱是一種工作,雖然如此,祈禱卻不能不是工作,祈禱
實在是工作。使徒們在五旬節雖則已得聖靈的充滿,還不但專心以傳道為事,且專
心以祈禱為事。人所能得最深最大神力的憑據,就是他祈禱的力量,他祈禱的能力
愈大,他工作的功效亦愈大。這樣,世界要成為他的講台,教會成為他的牧區,一
切黑暗的權勢就成為他的仇敵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羅伯斯小傳 (Evan Roberts,1878-1950)
江守道譯
愛文羅伯斯(Evan Roberts,1878-1950)生在一個真正的威爾士家庭裡,並且是一對虔誠夫婦的兒子。十二歲時,他開始幫助他父親在礦內工作,及後也就成為在地下作工的礦工了。他從未離開他的聖經,在工作休息之片刻間,他也常讀聖經,光陰飛逝,及至一九○四年春季某夜,神好像特別的親近他。他自己說:當他在那夜跪在床邊禱告時,他被提到一大釋放中──無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來與神交通。這明顯是他靈命的大轉機,因為在往日神向他似乎是離開極遠的,且是使他懼怕的。但從此以後,主每夜呼醒他,在夜間一時許主就帶他進入屬靈的交通裡,每次約歷四小時。這樣聖潔的交通繼續了三個月。至一九○四年九月間,羅伯斯赴紐開塞爾愛姆蘭的預備學校的時候到了。那時,羅伯斯才二十六歲,準備將來作傳道工作。他為著「復興」已禱告了十一年,為著聖靈充滿已呼求十三年了。他決意追求聖靈,乃因十三年前在某教會聚集時,一位執事所講的一句話──「要忠心。倘若聖靈降臨,而你缺席,你將如何呢?」經歷寒暑和艱難,拒絕孩童們和搖船者的引誘,這個童子年復一年總是赴祈禱會和別種聚集。
在神的安排中,當羅伯斯赴預備學校時,剛好在伯麗哪納地方,(離紐地不過八里左右)有大聚會。在禮拜四早晨,約書亞塞特先生帶著二十位少年人(其中有羅伯斯)去赴大會。在車裡,神就已藉著他們所唱的詩作了工。他們唱「來了,來了,聖靈的能力;我接受,我接受,聖靈的能力。」他們歌頌進入伯麗哪納,適能參加七時的聚會。愛文羅伯斯確已受了深切的感動,及至閉會時,約書亞先生的禱告差不多把他打碎了。約書亞禱告說:「哦,主,折服我們!」(「折服」在威爾士語言中含有,降服神和對神的旨意除去抵抗的意義。)在靈裡傷痛的人耳中,除了這數字以外,不能再聽到別的了。神的聖靈微聲說:「這就是你所需要的。」他呼喊著:「哦,主,折服我!」但是火尚未降下。及至九時的聚會,神的靈引導一個一個的禱告,於是羅伯斯說:「我跪在我雙膝上,我的雙臂伏在我前面的座位上。眼淚自由地流下。我呼喊:『折服我,折服我,折服我們!』『折服』於我,乃神顯明他的大愛,而我竟未見這愛。」聖靈來了,用十字架上神愛的啟示來融化了他的全人,因為「基督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瞭。」
羅伯斯返紐地,求神確切的給他六位為神心中火熱的弟兄,神就垂聽他的禱告,而賜他所求的。於是聖靈吩咐他回到他自己的百姓中(本地),講道給他們聽。他未曾立刻遵命。在他靈中的不安逐漸增添,但是他還未順服。某主日,在禮拜堂內,他甚至不能集中注意在聚會上,因為他彷彿看見他自己村中的學校、課室,並所有年輕的人和他的舊伴,一排一排坐著聽他講道。他不耐煩地搖他的頭,盼望驅消這些,但是神不肯給他安息。多次聖靈更清晰的柔聲說:「去罷,講給這些人聽。」末後,壓力更重,他不能再抵抗,於是他說,他願意去。立時,主的榮光充滿了那禮拜堂,甚至他因為那光的榮耀不能看見了。此後,這青年人去詢問一位老年的傳道人,到底這是出於神的,抑是出於魔鬼的。他所得到的答覆,乃是魔鬼不會差遣人去作這樣的工作。故此,他必須順服天上的異象。
順服神的聲音,這青年學生就去路高。神藉著他作了什麼,以後再提。我們先看神怎樣聽禱告。在那晨曦赴伯麗哪納的車次,約書亞先生告訴他們,四年前神怎樣將一個負擔放在他身上,來求主明顯地從煤礦中或田間揀選一個孩童,來復興他在威爾士的工作,好像他揀選以利沙一樣。他求神興起器皿,使屬世的驕傲能消蹤──並非從劍橋大學產生,免得人的驕傲有所寄托;也非從牛津大學出來,免得教會的知識分子有所誇揚。約書亞從未提過這禱告,直到那早晨他才說出。還未知道神所揀選的器皿在聽這幾句話。讓我們也回想,整二月前,在蘭特鈴道特,那夜半的祈禱會中,他們求主興起特別的器皿來帶進復興。是的,神答應了禱告!
一九○四年十一月初,愛文羅伯斯返到他的本鄉。他先同教會中的傳道人商
議。傳道人告訴他,他可以一試,看看他能作什麼;但是他必要發見這塊地是滿了
石頭,並且這個實是艱難的。年輕的人都聚集了,他們坐在羅伯斯面前,正如神所
指示他的。最初,他們似乎未被摸著,但是不久神的靈開始工作了,有六位出來承
認基督。此後,接受主的人就接踵而至,有最不平凡的效果跟隨著。全社會被搖動
了。在早晨六時,人就能被赴清晨祈禱會的群眾驚醒。這工作繼續下去,直到全體
百姓都變成祈禱的群眾了。沒有盼望的男女,都自動的到基督面前來。幾百個礦工
和洋鐵匠的生命改變了。人從工廠中出來直走到禮拜堂去,娛樂場簡直都拋棄了。
十一月十日,威爾士有某屬世的報紙,作首次公開的報告,登載這些奇妙的情
形。使人覺得希奇的,就是這報紙以後常為此工作來報告;在神的安排內,將神在
他百姓中所行的宣佈出來。別的屬世報紙也照樣做了,以致眾人都驚奇神的大權能
來感動屬世報館宣告神的作為。從路高,這復興家(這青年學生開始被人稱為復興
家了。)往屈昔囊和別的地方去,明顯的帶著聖靈的洪濤,像潔淨的潮水,衝過葛
萊毛根州的礦域。
各地百姓成群來聽這位被聖靈浸透的青年學生。據云:在路高時,羅伯斯用急
迫的語氣來講道;但是聖靈的水流一充溢,神的靈就把「演講」放在一邊,而用見
證的聲音了。「你們殺害了,掛他在樹上,神卻高舉他。」和「我們是見證人。」
乃是五旬節時信息的重心。這又成了當時聖靈的信息,也以「神跡和奇事,」行在
群眾身上來同作見證。
在看不見的能力帶領之下,禮拜堂都整天充滿了渴慕的人;一切聚集都在聖靈
管理中進行。禱告,見證,和唱詩似乎是參差不齊的,但是眾人都承認這些是最和
諧的。這復興家在聚會時進來,甚至眾人都不知道,直到他站起來用話語來勉勵大
眾。他信息的重心是「順服聖靈。」如果他在講時,有人禱告起來,他就安靜地
「退讓」,好像在保羅時代的教會所行的。 羅伯斯試驗聚會時,注意四點:
(一)往事必須作清楚──罪要向神承認,得罪人的事每一樣都要矯正。(二)在
生命中可疑的事物,每一樣都要除去。(三)要立刻地,絕對地順服聖靈。(四)
公開地承認基督。他也注意赦免人乃得到神的赦免的一種要素;聖靈重生的工作,
和聖靈浸透信徒,是有分別的。
這復興家特別的負擔常是「教會」、「折服教會,拯救世人」是他的呼聲。他
的惟一目標,好像是先使基督人和神的中間有了正當的關係,以致聖靈能顯明他拯
救的能力於罪人身上。各各他的能力不單是為罪人的,也是為得救的人的。當他提
到這題目時,他就心裡憂傷地哭泣著:「如果你到這裡來是經過各各他的,你決不
會冰冷呀!」許多禱告的負擔都是「感謝,感謝,為著各各他。」詩歌中滿了各各
他。常用的一首詩乃是「各各他的山」──一首得勝的詩歌,宣告基督在十字架上
勝過死亡和陰府。另有一首動人的詩歌乃是「這裡有廣如大海之愛。」百姓歌唱
時,並不用詩本,因這些詩歌在他們作孩童的時候,即已藏之記憶;但是現今既被
聖靈更新和使用,就顯出活氣來了。許多「威爾士的歌詠家,」被神的靈帶領到他
的工作裡去。
這實在成了一個「歌唱的復興。」許多靈魂被唱到基督面前,及至被主得著時
又歡欣歌頌。當幾千人為著新找到救恩的快樂時,歡樂和讚美的靈充滿了眾人的心
坎。神的靈作他自己扎心的工作,有許多的事實可以證明神的大能在詩歌和見證裡
面。青年人會退還他的獎章和文憑,因為他曾用不義的方法來得到這些。積欠的債
都償清了。偷來的東西都送歸原主。普通不能摸著的鬥拳者,賭博者,收稅者,賽
兔者,和別的階級,現在都來到基督面前;因此世界很快的知道這復興的效果。在
數處的法官都無案可審。娛樂場都放棄了。爭鬥變為端莊。再也不能聽見發誓的聲
音。甚至煤礦間的馬匹聽不懂驅馬者的言語了。讀輕浮的文學改為讀聖經了,店裡
所存的聖經都買盡了。在礦底下,火車上,電車間,並各種地方都有禱告聚會。
全世界都見證神大能的實據。許多從前譏笑基督教信仰之實際能力的人,都
說:「又看見那治好的人,和他們一同站著就無話可駁。」「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
顯的神跡……我們也不能說,沒有。」工廠的經理都見證工人復興後之工作產量,
較數年中之產量更多,法官也毫不躇躊的宣佈他們贊成這復興的道德果效。
勢力及到遠處,影響各等人。礦業公會決議不再限制他們的集會於領有特許證
者。政治的集會只能延期,議員都參加這復興大會。足球隊都解散了,因為球員已
經得救而有別的吸引了。在某地一個戲劇公司覺得必須離開那地,因全「世界」都
在禱告,得到觀眾的盼望已是斷絕。悔改的人同心把酒都放棄,以致作節制工作的
人員,發見神的靈在三個月內,作成他們勞苦了四十年的工作。在一聚會的結束,
你能看見幾十個年輕的人來到台前簽名。
這大能的潮流湧到這裡和那裡,人不明白如何這樣和為何這樣。神的靈找到他
自己的出口,在這復興家未到之地,也得著神大能的特殊顯現。悔改者的姓名都送
到報館裡去,在一九○四年十二月,這生命的水流才湧出整整兩個月,承認悔改信
主的人已達七萬。及一九○五年三月底,這數目已超過八萬五千了。許多青年人被
主選召來有份於這些工作,很多人帶著神明顯的祝福來領復興聚會。從英國和歐州
各地就開始有人擁擠威爾士,要看神的大作為,有能力地臨到人的兒女。
神啊,「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哈巴谷三章二節)。求你折服你的
教會,來拯救亡世。求你興起禱告來預備春雨。求你打碎器皿來帶進復興。阿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六月 28, 2005
預嘗Mackintosh - 創世紀一章
貼上Mackintosh創世記一章註解,手邊有全六冊中文版,請來信索取
http://062820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5 上午 3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六月 27, 2005
C. H. Mackintosh (1820-96)
查理.馬金多
(Charles Henry Mackintosh, 1820-1896)
早年蒙恩的生命
查理。馬金多(CharlesH。Mackintosh),或被人簡稱為"C.H.M。",于1820年10月出生在愛爾蘭威克洛郡的格倫馬魯爾兵營(Glenmalure Barracks of County Wicklow)。 父親是一位陸軍上尉。母親則是愛爾蘭著名世家韋爾頓女士(LadyWeldon)的女儿。在18歲那年,馬金多藉著姐姐的來信(當她悔改歸主后),經歷了屬靈的蘇醒;并藉著閱讀達秘(J。N。Darby)的作品,"圣靈的運作"(Operations of the Spirit),獲得心靈的平安。
馬金多重生得救,主要是藉著姐姐多次的來信(及達秘的作品)。這點對姐妹而言,是何等大的啟發和鼓勵。雖然按圣經的教導,姐妹不能在召會中公開講道或教導,但她們仍可在私下為主作見證,勸勉人信主,勉勵及造就圣徒。主也能使用這私下的事奉來成就大事。深愿姐妹們(弟兄也不例外)緊記這點,"私下的事奉,可比講台上的講道更具影響力"。也許你在私下所幫助的那人,就是"第二位馬金多",一位將被神所重用的仆人!所以讓我們不要輕忽每一個私下事奉主的机會。
投入教育的事工
年輕的馬金多喜歡閱讀,博覽群書,是位年少有為的青年。早在24歲那年(即1844年),他已在威斯泊特(Westport)開辦了一所學校,熱心地投入教育的工作。雖然他忙于教育工作,但他仍讓基督和他的圣工在生命中高居首位。在1853年,由于害怕他的學校和教育事工成為他生命中的主要興趣,所以馬金多為主坦然放棄這一切,全時間地事奉主。
馬金多的榜樣值得我們學習。世上有許多事(例如職業,嗜好,消遣等),以圣經的角度來看是合法的(lawfulorlegitimate),沒有圣經的禁止,例如從事教育的事工。可是一旦這些合法的事在我們的生命中占居首位,取代了主耶穌基督,控制了我們的生命時,我們必須立刻調整,甚至在情況需要時离棄它。這正是保羅所說的:"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那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林前6:12)
從事寫作的事奉
与此同時,馬金多忙于書寫摩西五經的注解。經過多年的勞苦,他終于出版了六冊的"馬金多摩西五經注解"(NotesonthePentateuch)(從創世記至民數記各一冊,申命記則兩冊)。此著作充滿福音的精髓,強調"人在罪中的全面墮落,神在基督里的完美救贖"。這部卓越的著作已全被香港的基督徒閱覽室(現今改名為"福音書局")翻譯成中文,并同樣以六冊出版,是所有信徒應讀之物。 此外,馬金多也寫了許多屬靈作品,例如"圣經:它的足夠性和优越性";"基督的職事:過去,現在与將來";"大衛的生平";"禱告和禱告聚會";"大使命:路24:44-49";"基督徒的祭司職分";"主的再來"及其他許多的文章。
以上這些文章的題目足證他寫作的題目范圍甚廣。這些文章被收集在長達908頁的"馬金多文庫"(TheMackintoshTreasury)中。馬金多的作品,激起了許多信徒對圣經的興趣,幫助了許多圣徒更深入明白神的話語。甚至舉世聞名的美國大布道家慕迪(D.L.Moody)也宣稱:"(在幫助了解神的話語方面)是馬金多給我最大的影響。"
馬金多深知文字事工的重要,并設立了一本基督徒期刊(定期刊物),名為"新舊的東西"(ThingsNewandOld)。他作了這期刊的主編長達21年。此期刊把許多當代的屬靈作品和信仰精華借文字留給后人。現今的基督徒和召會也該效法馬金多的心志和榜樣,按主所賜的能力,投入寫作的事奉,設立基督徒的期刊,來把神賜于我們的話語傳給下一代,"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后2:2)。
公開講道的事奉
馬金多到了都柏林(Dublin)后,便開始公開講道的事奉。他放膽辯護神的福音,并極力宣揚神的真理,神也大大使用他的講道來造就許多圣徒。在1859-1860年, 當复興浪濤沖遍愛爾蘭時,他非常活躍与積極地參于。他是一位信心的偉人。他為神放棄前途光明的事業,全時間地事奉主,沒有固定的收入;但他經常見證說,神雖多次試驗他,卻從不讓他在生活需要上有所缺乏。
多結果子的晚年
在馬金多臨終前的最后4年,他住在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當他因著年邁而無法在講台上傳道時,他仍繼續寫作。他的著作在屬靈上,影響深遠。他不斷收到世界各地的信徒所寄來的信件,表明他們從他的作品,特別是摩西五經的注解中,獲益良多。
他于1843年寫了第一份單張,命名為"神的平安"。在1896年,在臨終前的几個月,他寫了最后一份單張,題目為"平安的神"。這點充分表明他屬靈的成長經歷,從認識神所賜的平安,進深到認識賜平安的神本身。所以讓我們也學習不但追求和認識神賜于我們的各樣恩賜,更力求深入認識那賜于我們各樣恩賜的神!
在主怀中的安息
馬金多于1896年11月2日安睡主怀,享年76歲。4天以后,他被葬于切爾滕納姆墳場(CheltenhamCemetery),在他愛妻墓旁。在葬禮上,沃爾斯頓醫生(Dr。Wolston)以亞伯拉罕的埋葬(取自創25:8-10)作為葬禮的信息。結束前,會眾高唱 達秘(J.N.Darby)所著的詩歌:
哦,何等光明有福的一幕, 當罪不再冒犯侵襲;
從我們現今所漫行的地上, 他的身影逐漸离去。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4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六月 20, 2005
倪林和平師母傳記
Please click on the link below for the article.
http://062020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六, 六月 18, 2005
教會生活合一的根據 - 倪柝聲
教會生活合一的根據
我們知道信徒與世人的分別,就在乎有沒有接受基督,有沒有得著聖靈。得著聖靈的人,就是屬乎主;沒有得著聖靈的人就連主也沒有了。我們也知道,一切聽信福音得救,得了聖靈的人,不必經過第二步的手續,就自然而然是教會中的分子。如果是同住在一個地方的,就自然而然是那一個地方教會的分子;如果是散處在各地方的,就也自然而然是那普遍教會的分子。雖然人數是頂多,只要是個真基督徒,大家就自然而然的合而為一了。為甚麼緣故神的孩子們人數有許多,散處在許多不同的地方,也生活在許多不同的時間?,但他們在神面前仍是一個教會呢?怎麼能夠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面有許多的信徒,但是他們在那一個地方仍是一個教會呢?為甚麼他們是合一的呢?這麼多的基督徒怎樣合一呢?這些背景不同,種族不同,國籍不同,教育不同,社會不同,經歷不同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怎麼能叫他們合一呢?到底是憑著甚麼,能叫信基督的人,有那樣不同的背景,卻能彼此合而為一呢?基督徒的合一不是人為的,不是大家商量後,大家贊成了要合一,所以就合一。基督徒的合一,是因當人信基督的時候,神賜下一個「合一」擺在我們的心?。這一個「合一」是每一個信主實在屬乎主的人所共有的。因為神的孩子,每一個都得著這一個奧祕「合一」的緣故,所以,他們就能合一。這一個「合一」,聖經稱之作「聖靈的合一」(弗四3)。
這一個「聖靈的合一」是甚麼呢?就是每一個基督徒?面所共有的聖靈。這一個住在我們各人心?的聖靈,乃是一個聖靈。所以祂要叫每一個有祂住在?面的人,都彼此合而為一,像祂自己那樣的合一。神就是藉著這一點把他們從世界?分別出來,神也叫他們因著這一點而彼此合一。信徒與世界所以分別,就是在此;信徒彼此之間所以相同,也是在此。在信徒中之所以相合的,就是和世人之所以分別的。要知道人是否屬乎基督是看這一個,在基督徒彼此合一之間,也是藉著這一個。在聖靈?的基督,使我們和世人不同,也使我們信徒彼此相同。
基督徒所以是一個團體,我們所以不可分開,所以不可因任何的緣故而分開(除了地方的緣故),就是因為在我們彼此?面有這一點根本的相同。人若沒有這一個,我們就不能算他為弟兄。但是他如果有這一個,他就是?面的人; 我們已經是合而為一的人了。我們就不應當以任何的理由來分開。一切有聖靈的人是這樣的成為一個,是沒法分開的了。我們是在根本上、生命上、心靈上已經合而為一了。所以,保羅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的合一。」(弗四1-3)我們要注意保羅並不是說,要彼此合一,他乃是說要保守合一。我們不能保守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只能保守我們所已有的東西。他勸我們保守合一,就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這個合一,現在我們應當保守它。主沒有叫我們去和別的信徒合一,主也沒有叫我們去造出一個合一來,主乃是叫我們保守我們在主?面所已有的合一,就是我們藉著聖靈所已經得著的。當我們信主的時候,我們已經領受這個合一了。我們因著聖靈和世界分別,也因著?面的聖靈彼此都合而為一了。我們現在並不必去造出一個信徒間的合一,我們卻要明白,要看見,要承認,我們所得的聖靈就是信徒中的合一了。
我們雖然不能造出一個合一,因為我們已經藉著聖靈在基督?合一了。但是,我們卻能破壞這個合一的功用,叫它不能在神的孩子中顯明。所以,我們所得的命令,是應當竭力的保守。可憐,多少的時候,我們不特不保守,反而破壞,更不必說竭力了。所以,誰是我們的弟兄呢?我們不是看他們對於聖經的見解和我們相同與否,他們所注重的屬靈經歷與我們相同與否,他們的嗜好、風俗、習慣、生活、興趣,與我們相同與否。乃是一切被寶血買回來,作神的孩子,有聖靈住在他?面的人,就是我們的弟兄。我們不能要求肉體的合一、意見的合一,或是其他的合一,我們只能看聖靈的合一。有這個合一的,就是在主?的人。和我同住一處有這合一的人,就是和我同教會的人。我們和人分開,只能因著沒有這個合一而分開;和人聯合,也只能因著有這個合一而聯合。
多少的時候,當你旅行的時候,在火車上,在輪船上,你遇見一個安靜敬虔的人,你疑惑他是一個基督徒。接談之後,你知道他是一個屬主的人,是血所救贖的,是你的一個弟兄。你和他從前雖然毫不相識,但你們卻一見如故,心?覺得何等的喜樂。那時,你的心對於他不知不覺的充滿了愛的感覺。這就是因為你和他都有「聖靈的合一」。你心中的感覺,就是聖靈合一的作用。那一時,這一種?面的力量真是超越了種族、國籍、社會的分別,而叫你們完全合一在聖靈?。但是,當你們多談聖經真理的時候,也許要看見他在預言上的解釋,和你很不相同。你愛他的心就漏出去了。你看見麼?你現在又站在另一個地位上,你打算在那?找到合一,而不保守,不竭力的保守這一個聖靈的合一,因此結果你們也許要不歡而散。今天神孩子的分別,都是因為沒有保守這一個合一。
我們怎麼知道人有這一個合一呢?人若有這一個聖靈的合一,在外表上,我們從甚麼能夠看見呢7我們怎能知道他也是一個弟兄呢?所以,保羅就在下文告訴我們,人如果有了聖靈的合一,他就必定在另外七件事上和我們相同。我們不能盼望他和我們,樣樣件件都相同,但是我們卻能盼望他有七件事,是和我們相同的。這七件事證明一個人有否這一個聖靈的合一。因為這七件是顯明聖靈的合一的緣故,所以,我們應當竭力保守這七件,注重這七件。其餘的事雖然也是緊要的,但是只有這七件斷定我們基督徒的交通。所以我們對人的要求,要以這七件為限。這七件是甚麼呢?「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一切的父,超乎一切之上,肯乎一切之中,也住在我們一切之內。」(弗四4-6原文)
在這?,有七個「一」,都是和聖靈所賜的合一相關的。每一個信基督的,是在教會?面的,我們能稱他作弟兄,和我們有交通的,都是因著聖靈的合一,在這七件事上完全相同。這七個「一」是每一個基督徒所共有的。多一個用不著,少一個也不行。因為比這多,就難免要把有的弟兄關在外面;比這少,就難免要把不是弟兄的混在?面。這?所說的七個一,是每一個信主的人所不能不有的。所以,我們若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的合一,我們就得注意這七件,不在這七件上和神其他的孩子發生甚麼問題。以上這七個神聖的合一,乃是我們作為基督徒聯合的根據。任何一個基督徒,不管是那一時的人,是那一地的人,他定規是這七點俱全的人。這七點乃是聖靈所用的七股繩索,將中外古今所有的信徒緊緊的綁在一起,將他們聯合作一個沒法解散的團體。聖靈在?面給我們一個屬靈的合一,又在這相同的七點來表明這個合一。我們基督徒間有千萬不同的事情,但是那些不能分別我們,不能分開我們,因為我們在這七樣上相同,有了沒法取消相同之處。這七點的合一乃是神聖的、永遠的、屬靈的、超越一切的。這七點叫我們能作基督徒,也把和我們在這七樣上一樣的人永遠聯合在一起。世界可以消滅,時間可以過去,這七個卻永遠長存,我們以這七個互相聯合的人也永遠無法分開。
? 倪柝聲
【同心合意】
在中文聖經?的『同心合意』,如果你去讀希臘原文,你讀不出『心』和『意』來;這個詞完全是說到樂曲?頭的『和諧』。一首樂曲越好,就越和諧,演奏起來,不是隨便高,也不是隨便低;不是隨便快,也不是隨便慢。高低快慢,都非常的適度,非常的有規律,所奏出來的聲音就非常和諧。當然,這一種和諧,若是應用在人群中,一定是由於同心合意。心不同,意不合,就沒有辦法和諧。
「同心合意」的另一譯法是交響或和諧。世界上最好聽的音樂便是交響樂。亨得爾彌賽亞中的「牧人交響曲」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這樣一個偉大的音樂,若被外行演奏或指揮不善,就不能把它的美妙之處表達出來。一切樂器都須先把音調校正。對音之後,演奏的人還得時時注意指揮;音調、時間和抑揚頓挫,都得絲毫不差。這樣樂聲才能和諧一致,幽雅動聽。雖然樂器有數十或數百種之多,也不致混亂嘈雜。眾聖徒在一起同心合意的禱告,必須個人與神和諧一致,再與眾聖徒交響一起。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0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六月 17, 2005
詩篇的標題與特性
詩篇的標題與特性
一. 聖經經卷與基督的關係
聖經啟示的核心是基督,所以,聖經中每一分類的書卷,都與基督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從7方面看見聖經經卷與基督之間的緊密關係。
舊約:摩西五經和歷史書是預言基督。詩歌智慧書是讚美基督。先知書是關於預言,焦點也是基督。
我們又可以把新約分成4方面:四福音是描寫基督,使徒行傳是講述教會的建立,就是傳揚基督。接下來是書信,無論是保羅書信、彼得書信或約翰書信,都是解釋基督。最後一卷書是啟示錄,它所描寫的重點當然是預言和啟示,但最重要的是榮耀基督。
二. 詩篇的結構
詩篇的結構大概分為3類:
1. 對照的詩體:
我們以詩103篇來作一個例子,詩103篇共有22節,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第11節,它對照體的結構就從詩句中間分開了。第10節是對照第12節;第8、9節的對照就是在第13、14節;第7節的對照是在第15、16節,描寫世人好像草一樣,草枯乾後,被風一吹,再也沒有人認出這草是從哪裡吹來的。但是神不要我們像草那樣,祂不但認識我們,也要我們去認識祂。第6節是對照第17節;第5節是對照第18節,我們看見神的恩典是基於祂的慈愛。第3、4節是對照第19節,神是坐在天上的寶座,祂的權柄統管萬有,所以神可以赦免我們的罪,醫治我們一切的疾病。我們要注意,不是每一篇詩篇都可以把它分割成兩半,好像剛才的對照。
2. 交替體:
詩59篇是大衛向神的禱告,這是以"交替"的方式來禱告的。第1、2節是大衛向神發出一個求救的禱告。3、4節是大衛在神面前表明自己的無辜,所以這是一種交替的方式,大衛並不是不斷的求神拯救他,大衛在幾句禱告辭之後,就向神訴說他的冤曲,求神鑒察,求神幫助。第5、6兩節的主詞是"他們",大衛向神述說那些惡人、仇敵的惡行。我們可清楚看見這種交替詩體的結構和特性。
3. 混合體:
詩36篇屬於這種結構。第1~4節是大衛在禱告中向神述說惡人的惡行,他的重點是這些惡人與神的關係。第5節開始,他的焦點是放在"神的慈愛",我們會覺得1~4節和5~12節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就是混合體的一種特性。在詩篇中有不少是有這樣的結構,它們在上下文之間,好像找不出那種連續的關係。我們讀經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種混合的詩篇,免得把這些混合的詩體作了混合的解釋,反而使我們把所領受的真理弄得混淆不清。
三. 詩篇的細拉
細拉具有5方面的意思。
插樂或終曲。插樂就是插進來的音樂,或是當詩篇唱到某個地方的時候,詩班就停止不唱。他們停止不唱並不表示這首詩唱完了,而是他們中間有一段休息的時候,但仍然奏樂。
細拉具有分段的功能,是當時寫詩的人所作的分段。
詩篇中的細拉類似我們在唱詩時的高音符號,當碰到細拉的時候,就表示在這個地方要特別用力去唱,是一個加強記號。
細拉具有轉調的功能,類似我們在音樂中的轉調符號。
細拉有延長的功能,詩篇是用音樂和人來歌頌的,有些音調是要特別拉長的。
四. 詩篇的標題
詩篇的標題是在每一篇的篇號之下和第1節經文之前。你會發現聖經裡有一些小字,這些小字就稱為"聖經詩篇中的標題"。在每一篇詩篇中,它必有一個真理的啟示,但在標題中不會涵蓋它的啟示。也就是說,標題的用意不是用來作啟示,例如:詩37篇的標題是"大衛的詩",這個標題沒有什麼啟示,它只不過告訴我們這篇詩篇是大衛所寫的。但是37篇的信息不能夠用"大衛的詩"作解釋。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六月 16, 2005
詩篇的分類
把詩篇分類可以幫助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容易抓住重點。
一. 按作者分類
1. 大衛的詩集:
有:3至5篇、17至41篇、51至55篇、61至71篇、86篇、101至103篇、108至110篇,以及138至145篇。
2. 大衛的金詩:
有:16篇和56至60篇。為什麼會有大衛的金詩這個名稱呢?不論金的顏色和品質,都常常被人用來形容尊貴、榮耀或頂好。所以用"金"來描述大衛的詩也有這個意義。
3. 可拉、亞薩的詩:
由可拉的後裔所寫的詩:42至49篇、84至85篇、87至88篇。亞薩的詩:50篇、73至83篇。亞薩、可拉是在聖殿中服侍神的人,他們的詩被收集在聖經裡面當然有其重要的啟示。
二. 按功能分類
1. 上行的詩:
具有兩個意義:第一.在節期的時候,猶太人會從各處聚集到耶路撒冷,為要往聖殿朝見神。當猶太人從各處聚集到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一邊爬向耶路撒冷的山地,一邊唱這些上行詩。第二.司在節期的時候要獻祭,當走往聖殿前面那些階梯的時候,他們的腳一步一步的往上抬,一步一步的朝著聖殿走上去,詩班就會在旁邊唱上行詩。上行詩是從120至134篇。
2. 哈利路亞詩集:
有一些詩篇具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每一篇詩篇的開始或結束,是用"哈利路亞"這個名詞。"哈利路亞"原來的意思就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我們就把它歸類在哈利路亞詩集中。哈利路亞詩集是從104至106篇、111至113篇、116至117篇、135篇和146至150篇。
3. 感恩的詩集:
當人在神面前領受了恩典,就向神獻上感謝,詩人用他們的思想和文筆來寫出感恩的話語。這些感恩的話語以詩的方式、體裁來表達,我們把它歸類為感恩的詩集,是從103至107篇。
4. 彌賽亞詩集:
一些詩篇是關於彌賽亞的真理啟示,學者就把它歸類於彌賽亞詩集。又分為兩類:有關彌賽亞受苦的事情,可在22篇、31篇和69篇找到。第二類是啟示彌賽亞乃萬有之主,有:2篇、47篇、67篇、72篇、93篇、96至100篇、110篇和117篇。
三. 按詩的形式分類
1. 字母詩:
詩篇中有一些詩是用"字母"來排列的,我們特別把這一類的詩歸類於字母詩集裡面。有:9至10篇、25篇、34篇、37篇、111至112篇、118至119篇、144至145篇。
2. 細拉詩集:
在研讀詩篇的時候,會發現常常出現"細拉"這個名詞,我們稱它為細拉詩集。有:3至4篇、7篇、9篇、20至21篇、24篇、32篇、39篇、44篇、46篇、50篇、52篇、54至55篇、57篇、59至62篇、66至68篇、75至77篇、81篇、83至85篇、87至89篇、140篇,以及143篇。
3. 啟應詩:
詩篇中有一些詩是以"啟應"方式來撰寫的,好像是人與神的對話,或是人與人的對話,我們把它歸類在啟應詩集中。有: 20至21篇、24篇、34篇、115篇、118篇和136篇。
4. 擴展性詩:
這種副歌性質的詩集,有:28至29篇、42至43篇、46篇和107篇。
四. 按詩的主旨分類
1. 罪的詩集:
在詩篇中有一些詩是關於人的罪,我們把它歸類在罪的詩集中。這些詩篇是啟示罪跟人的關係。"認罪類"的詩篇有:32至41篇、42至49篇、50篇、51篇、78篇、95篇,以及105至106篇。早期的猶太人會在神面前以唱詩的方式,把自己的罪唱出來。還有"赦罪"一類的詩,例如:51篇。至於"勝過罪"這一類的詩歌,它是啟示人勝過罪惡的詩篇,有:10篇、19篇、84篇、119篇、130篇和139篇。
2. 有福的詩集:
有:1至3篇、5至6篇、8篇、21篇、24篇、28至29篇、32至34篇、40篇、42篇、45篇、67篇、69篇、84篇、89篇、94篇、106至107篇、109篇、112篇、115篇、119篇、128篇、132篇、134篇和147篇。這些詩篇可幫助我們了解怎樣才能蒙神的祝福。
3. 靈交的詩集:
人跟神交往的詩篇,我們稱它為靈交的詩集。
A. 描寫渴想神的詩篇有:42篇、43篇和63篇。
B. 對神的"讚美"的詩篇有:8篇、20篇、33篇、34篇、47篇、71篇、92篇、95篇和103篇。
4. 神屬性的詩集:
神的"聖潔"這一類的詩篇是啟示神的聖潔,有:1至9篇、29篇和104篇。關於神的"慈愛"的詩篇有:11篇和110篇。還有啟示神的"恩典"的詩篇有:56篇和120篇。關於神的"權柄和主權"的詩篇,是屬於神與人之間的一種重要啟示,有:46篇、61篇和62篇。
5. 未來的詩篇:
有:16至17篇、49篇和73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3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六月 15, 2005
史百克弟兄(T.Austin.Sparks,1885~1971)
史百克弟兄是一個英國南倫敦的當地人,曾在蘇格蘭受過教育。當他17歲時,被
Glasgow街上熱切的傳福音所頓時抓住的。那天晚上,他回到他的房間,因被神的靈感動,而將他的生命奉獻給主。從那時起,他就從未收回他的奉獻和承諾。
史百克弟兄是神在廿世紀所重用、杰出的忠僕。他虔讀、鑽研聖經,又得到許多同時代,主內忠心的長者和同工的幫助与交通(諸如:賓路易師母 Mrs.Jessie Penn-Lewis,慕安德烈 Andrew Murry,坎伯摩根 Campbell Morgan 以及 F.B.Meyer
等)。同時,神又借著十字架和苦難造就他,使他成為本世紀最明亮、最認識神的弟兄中之一。1933年前后,史百克弟兄的著作及雜誌就開始被倪柝聲弟兄介紹到中國來。1939年,倪弟兄曾有一個時期在倫敦和史弟兄有很親密的交通。倪弟兄遇到不能解決的屬靈實際問題時,就會尋求史弟兄的交通。回到上海幾個月以後,他寫信給史百克弟兄:『主曾對我說,我的年紀比你輕,在同樣見證上應尊敬你為年長的弟兄,我認為次交通給了我很實際的幫助。』
倪柝聲弟兄曾見證:「史百克弟兄是神今天所重用的僕人。他一生一世所最寶貝的真理,就是『在基督裡。』他一生的轉機,就是因為有一次,神把他的眼睛開了,叫他看見在基督裡的豐富。神使他知道他是一貧窮的富人,忘了在基督裡是那麼富足。弟兄姊妹們,那個關,我們必須過。求神用智慧和啟示的靈,把我們的眼睛開開,叫我們看見我們和基督的合一。」
為著加強屬靈生命的實際與增長的需要,從1926年,史百克弟兄在名叫ForestHillHouse之處,開始有週末講道特會。這處的建築物被取名為「貴橡基督徒交通與特會中心」,乃是來作為聖經訓練用的宿舍和特會中心。因著史百克弟兄有特別的恩賜與異象,就成了這個新基督徒交通中心顯著的特色。頭幾年,這些講道信息都刊登在基督徒報紙並且每月舉行特會。後來一年五次,吸引人遠從英國和歐洲前來。有從其他教會背景的一群有恩賜的人,來全時間並長期的加入他這個工作。在1931年,又加上一個蘇格蘭的夏季特會中心,位於Clyde的Firth,一處地點甚佳的房子,HealthfiledKilcreggan。同時一些有相同異象的人也加入了他的職事。後來他去掉了「牧師」(TheReverend)這個頭銜並分享執事與長老「在合一裡」同工的理念。
史百克弟兄一直著重話語職事,正如他所說的:「那裡有生命與成長,那裡就該一直有真實與不變的實質根基」。所以福音被信實的傳開了,但同時他也強調信徒在靈裡的生命,神永遠的目的乃是在於祂的兒子,基督徒屬靈的爭戰,和教會--基督的身體--之屬天的本質,職份與命定。
史百克弟兄也著重的乃是以教會為基礎的全球性的見證。在貴橡當地的教會宣教的異象,從神的靈在海外,在那些在30或40年代,被已成立許多的宣教團體視為有問題的地方所興起的本土性的行動,得到很強的鼓勵與共鳴。因著教會禱告的結果,一向以在貴橡為主軸之地方性的見證,遍及神在這地上工作的大部份地區。傳教士前去與這些行動交通而作工,不只在歐洲、北美,也遠達印度和遠東地區。與那些有神的靈在他們當中作祂自己工作之團體交通的機會,供給了他一生之久的喜樂。
史百克弟兄的講道信息是由「見證人與見證」的雜誌所保存並廣為流傳。它是一份雙月刊的雜誌,目的為神的子民進入祂對他們完全的思想之中。見證人與見證」理想所訴求的在於兩觀念﹕(一)、一個關於聖經中心真理的口述見證人,伴隨著(二)、地上的見證,也就是對於神的教會的宇宙性,基督的身體。這一份雜誌乃是應讀者要求免費寄出並由它讀者的非募捐奉獻所支持。它不久就成長到有3000多份的全球訂戶仍繼續接受訂閱直到其編者在1971年離世為止。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3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屬靈的人(下) - 史百克
【讀經】:林前二14~15。
上篇已經說過,主在這個時代所要得著的,就是屬靈的人。我曾把提摩太當作一個榜樣來看,提摩太這個人,無論在那一方面都是微小的,但是使徒保羅在他身上卻有非常大的要求。這些要求憑著提摩太的天然沒有一樣能夠答應,但是保羅所要求的,在提摩太身上都成全了。這就給我們看見,這些成全必定是在屬靈方面的。
使徒要提摩太作一個精兵,自然憑著提摩太的天然是絕對作不到的,因為提摩太的身體很軟弱,時常被人輕看,人輕看他的軟弱,輕看他的年輕。雖然如此,使徒保羅說提摩太能夠在屬靈方面達到他所要求的。保羅不是要提摩太作一個超等的人,但使徒保羅卻說,這些事在屬靈方面都是可能的。所以屬靈實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靠著神的恩典比天然方面所能達到的更大更多。如果有人藉口天然方面的軟弱,便說這事我也作不到,那事我也作不到,因此想要得到原諒,如果這樣的話,你就是拒絕主的恩典在你身上為你成全,你仍舊是站在天然的立場上,拒絕屬靈的立場。
保羅論到他自己說到兩件事:一面他說,為著他身上有的負擔他自己是絕對作不到的。但是在另一面他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保羅知道按著他的天然,他是不能的,但是在屬靈方面他凡事都能,這就是一個屬靈的人。
可是甚麼叫作屬靈。在屬靈這件事上基督教已經變質了,今天基督教所以有許多難處,就是因為在屬靈的事上變了質。人不認識甚麼是基督教真實屬靈的性質,所以有許多基督徒,把他們從前作人的方式帶到基督教?來,這也就是說天然的東西帶到基督教?來,他們是把天然的頭腦、思想,把天然的情感、愛好,把天然的意志、魄力,帶到基督教?來。他們雖然已經作了基督徒,但和從前沒有多少分別。比如說他們一面求主引導,但在另一方面卻照著他們自己的頭腦聰明而行。他們在作事之前先組織一個委員會,推舉頭腦聰明的人作委員。他們說某某人在社會上很會經營,辦事也很精明,現在他作了基督徒,他就是我們在主的工作上所要得著的人。他們就把這樣一班人集合起來,在主的工作上成立一個委員會。在這時候他們雖然也有一點禱告,求主給他們引導,但是他們在禱告之後便開始用人的頭腦智慧來工作,像他們討論在世界?所經營的事一樣,他們乃是用天然的頭腦智慧負擔神的工作。等到他們討論過之後,他們就定規說,我們應該如何如何作,這就是所謂的基督教,這也就是所謂的基督教的工作。但這不是屬靈,因為屬靈和這個完全不同。我把這些說一下,不過是一個例證而已。這就是許多的基督徒所有的作法,他們是把天然的頭腦、天然的思想,帶到基督徒的生活?,雖然他們也禱告求神引導,但是他們的行事為人卻是常常根據自己的頭腦、自己的聰明和自己的理由。
在情感愛好方面也是這樣,他們雖然禱告了,也求主使他們感覺如何作才是對的,然而卻照自己的情感所喜好的去行。他們這樣作,恰好符合自己的意思,便說,這就是神要他們作的。這也就是當日哥林多人所有的光景。使徒保羅稱哥林多人作天然的人(中文譯作屬血氣的人),他們實在是基督徒,因為根基已經有了,他們已經站在主耶穌基督的根基上。但是保羅說不光要注重根基,在根基之上的建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保羅已經立好了根基,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這根基上建造。你在基督的根基上把天然的東西建造上去,若是這樣的建造,那麼你的建造將來必定被火焚燒。因為在屬靈的根基上,不能有天然的建造,在屬靈的根基上,只能有屬靈的建造。
在禱告的事上也是這樣。神不願意我們一面禱告祂,一面又留在自己的立場上。比方你要到一個地方去聚會,和神的百姓有交通,但你覺得沒有能力,不夠剛強作主的工,於是你為這事禱告,求主給你能力。但在求過之後,你仍然又回自己的感覺?,你盼望在你自己的?面能感覺出能力來。當然在你自己?面是沒有能力的,所以你就覺得不該去。你有沒有看見你作了甚麼事呢?你雖然這樣禱告,卻仍舊留在自己的立場上。
屬靈的立場到底怎樣呢?第一、你應該弄清楚到底是不是主要你作這件事,如果主要你作這件事,而且這件事的本身也是屬靈的,你就該禱告交託主,把天然的光景都擺在一邊,然後就倚靠主去作這件事。這樣一來,你就是取得了一個屬靈的立場,你這樣往前去的時候,你便得到屬靈的能力。當你作完了之後,你就發現比從前更剛強。主的話沒有告訴我們求能力,主的話乃是要我們抓牢祂的能力,並在主?面剛強,這就是信心取得屬靈的地位,這也就是屬靈的實際。
對於智慧也是同樣的原則。我們千萬不可因我們沒有智慧,便定規不能作某件事。我們不應該站在天然的立場,而離棄屬靈的立場。因為智慧是在主的?面,主也就是我們的智慧。
在基督徒中有兩種人:一種是屬血氣的人(或作屬天然的人),一種是屬靈的人,這兩種人的分別,不是說一種人是得救的,另一種人是不得救的。我想你們都承認那些哥林多人都是基督徒,但保羅很清楚的說,他們雖是基督徒,雖是得救的人,卻仍舊是屬天然的人。屬天然的人和屬靈的人,分別在甚麼地方呢?這個分別在基督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
請看約翰福音四章,在那?,主耶穌與撒瑪利亞的婦人談話。他們談到某一點的時候,那婦人說,我看出你是一個先知,她領會主是一個宗教家,她想要藉著宗教轉移她的問題。因為主說穿了她有五個丈夫,這個問題在她是難為情的,她盼望從難為情的問題轉到宗教的問題上。她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敬拜神,她的意思是說我們撒瑪利亞的山上也有殿,你們猶太人卻說,應當在耶路撒冷敬拜神,到底那個對呢?她要把主耶穌擺在神學的難題?,但主說:「婦人,妳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這是說整個時代轉變了。從前的那些事,是屬於從前的那個時代,就是舊約的時代。主耶穌來了以後新時代便開始了,這個新時代就是聖靈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一切也都是屬靈的,所以這個時代就是屬靈的實際時代。如果現在我們仍然留在天然的立場上,我們就沒有活在今天這個新時代?。這個時代的性質乃是屬靈的,不在乎外面如何,乃在乎?面如何。
還有一點基本的分別,就是在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人物。那個撒瑪利亞的婦人能談論宗教的事,能談論禮拜堂的事,也能談論敬拜的事。但你看她是活在一種甚麼光景??她是在頭腦?談宗教的事,宗教的事不能叫她的?面有改變。只有在聖靈?才是真實的,只有屬靈才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外面的,並且這些外面的也都是虛假的。基督徒生活的真實開始是另一位進到基督徒的?面來。主耶穌對這件事是怎樣說的呢?祂說:「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在這?有兩個「就是」,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就是天然);從靈生的就是靈(就是屬靈)。在這?有兩種不同的人物生出來,一個是從肉身生的,就是屬天然的人;另一個是從靈生的,就是屬靈的人。基督徒真實的生活都得從靈?開始。但人的難處是把太多屬天然的東西拿來建造在基督徒的生活上。
那麼這個屬靈實際的性質是甚麼呢?我們可以這樣看,神是個靈,凡拜祂的都要在靈?拜祂。這是告訴我們說人的靈能與神的靈相聯結,也就是說從神生的能在靈?與神有聯結。當人墮落以後,人的靈與神的靈是分開的,現在兩個聯結了。聖經說:「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這就是說神不在撒瑪利亞,也不在耶路撒冷,祂不在任何外面的地方,祂是在我們的靈?。聖靈把我們的靈和神的靈聯結為一,因為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所以這個根基也是屬靈的。我們和主之間產生了這個屬靈的聯結之後,從這個時候起,還要繼續和主有聯結,這個繼續的聯結,就是在?頭不斷的與主有交通,一切基督徒的生活都維繫在這件事上。神是要你和我在我們的深處實際認識神,神是要我們在靈?和祂有直接的交通。
在撒瑪利亞的敬拜,在耶路撒冷的敬拜,都不能與神有直接的交通。你無論到那個殿?,想要與神有交通,你總得找一個祭司替你作。你在殿外,神在殿內,還有一個祭司在你和神之間。你自己不能親身敬拜神,因為在那?你不能和神直接有交通。主耶穌說,這樣的作法現在已經過時了。現在的時代是要在靈?,在真實?敬拜神。神的意思是要祂的兒女和祂自己直接有交通,不再需要居間的份子,因為神已經在基督?進到我們?頭。不錯,基督是我們的大祭司,是我們的中保,但是這個中保已經被聖靈作到我們?頭來了,所以我們就成為聖靈的殿,神也住在我們?頭,我們在靈?也能直接與神有交通。這就是屬靈的實際真實的意思,這就是從外面轉到?面來了。
但這不過是基督徒生活的開始而已,還不是基督徒更深的生命。可能你只有起頭,還沒有得著那更深的生命。所以神要我們有了這個開始之後,讓聖靈再繼續往前作工。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到有了開始之後,又說應當如何再往前進步。他說凡基督徒生活開始所有的,以後也都要繼續發展,這就是哥林多後書三章十八節所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的意思。他說,我們好像一面鏡子,能返照主的榮光。主耶穌的榮光,既然照在我們心中,我們就要將主的榮光返照出來。聖靈也就在這個根基上作工,使我們?頭變成主耶穌的形狀。我想如果保羅今天還活著的話,他也許會把這個說法換一換。他或者說,我們都像照片的底版一樣,主的形像已經照到我們?面來,然後聖靈就在我們身上作工,把我們這張底版放在暗室?,那麼這個形像就顯出來了。在保羅的時代,因為還沒有照像的事,所以他只說我們像一面鏡子;其實保羅所說從鏡子?返照就是這個意思。主的亮光既已照進來,主的形狀也就藉著亮光照在我們?面,叫我們看見基督臉上的榮光,於是聖靈在我們?面再繼續作工,把我們帶到暗室的艱苦經歷?,將神已經作到我們?面的,作得更深更透。這樣基督的形像便慢慢的顯出來,我們也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關乎這件事還有許多要說的,不過需要我們有屬靈的領會才可以。
新約聖經給我們許多屬靈的知識,這些屬靈的知識和我們天然的知識完全不同。哥林多前書二章說到兩種不同的知識:一種是天然的知識,一種是屬靈的知識。屬天然的人不領會屬靈的事,並且不能知道。可是屬靈的人參透萬事。所以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屬靈的悟性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聖靈在我們?頭作工的話,我們就必須有屬靈的悟性,不然就不會有屬靈的領會。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也說到許多實行方面的事。關於信徒的聚集,使徒保羅的意思是說,每當你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那個聚集就是教會的出現,也就是代表神的家。教會是神所在、所是的地方,所以你們無論聚集在甚麼地方,主就在你們中間,這也就是神的一個家的表現。若是你能夠在其中真的看見神,你就能作許多事,是你已往所不能作的;你也就不作已往你所要作的那許多事了。因為神在其中,所以神就在你?頭摸著你的行動。
關於姊妹蒙頭的問題,如果你從天然方面來看,你或者要解釋說,保羅因為那個時候女人的行為不太好,那些女人沒有蒙她們的頭,於是保羅就勸她們蒙頭。我們今天不是活在哥林多的教會?,我們也不是活在那個環境中,今天的時代已經改變了,那些話今天也就不能適用了,所以今天信徒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女人不一定要蒙頭。這是對於聖經一個人意的解釋。還有另一個人意的解釋,就是把蒙頭的事變成一個律法制度。因為聖經有蒙頭的教訓,所以信徒聚會的時候,女人必須把頭蒙起來。如果你是這樣蒙頭,你就是再回到舊約遵守律法了。如果有人說保羅要壓制女人,所以才說女人應該蒙頭,這種講法也是不認識保羅,也是人意的解釋了。
我現在請大家看另外的一面,請聽保羅怎樣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弗五22)「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五25)「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弗五26~27)這一切都是返照天上的事,我們能夠在夫妻身上看見屬靈的原則。保羅在這?說,姊妹們蒙起頭來就是站在蒙救贖的地位上,姊妹們這樣作乃是說出天上的原則。弟兄們來到神面前為甚麼要脫帽?這乃是對主的尊敬,我們見面不一定脫帽,我們是向著主脫帽,主是我們的頭我們的元首,我們向祂該低下頭來,乃是主的同在使我們這樣作,這是一個屬靈的原則。我說這些事的時候,我願意謹慎一點,我不盼望因著我這樣講,姊妹們就蒙頭了。如果你是活在聖靈?的話,如果你在屬靈方面一直長進的話,當你再讀到哥林多前書十一章的時候,你就不再需要傳道人對你講甚麼。你一面在靈?讀主的話,主的靈也同時在你?頭對你說話,這就是說主的話對你說兩次;一次是在聖經?,一次是在聖靈?,這樣一來,你就有何等的改變了。
我們在這?看見屬靈的領會、屬靈的悟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約聖經?有許多地方說到個人實行方面的事,但是有好些基督徒卻沒有看見實行的事,他們雖然讀聖經,然而他們的生活行動與聖經所說的卻是相牴觸。這是甚麼原因呢?這就是給我們看見,屬靈的人和屬天然的人的分別,如果我們是屬靈的,我們的生活定規與神的話語相符合,聖靈要把聖經?的話向我們再說一遍。聖靈對我們?面這樣說,就證明聖經是主的話。你知道我所說的屬靈的領會、屬靈的悟性是甚麼意思麼?聖經的知識和屬靈的領會有很大的區別。主所需要的是屬靈的人。相信我們能夠領會這些話,盼望我們所領會的比所說的更多。若是這些話是真實重要的,願我們禱告說:「主啊!求你照著真理都給我知道,使我確定的成為屬靈的人」。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2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六月 10, 2005
屬靈的人(上) - 史百克
【讀經】:羅八4~6。
體貼肉體原文是肉體的心思;體貼聖靈,原文是靈的心思。體貼最好繙作思念,這幾節聖經?我要提出三點:
(1)隨從聖靈的人。
(2)隨從聖靈的人思念聖靈的事。
(3)聖靈的心思乃是生命平安。
再讀哥林多前書三章一節上半、十五章四十六節;提摩太後書二章一至三節。
神在今日有一個最大的需要。這件事一直都是神的一個需要,但是在今日的需要可能比已往的需要更大。到底神今日最大的需要是甚麼?神今日最大的需要就是得著屬靈的人。
因為一個人可能是一個基督徒,但卻不是一個屬靈的人。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接受主耶穌作救主的人,也就是蒙了拯救或者得著重生的人,但卻不是一個真實屬靈的人;一個人也可能對主相當熱誠,但仍舊不是一個真實屬靈的人;一個人也可能對真理相當有追求,並且因著非常關心那些重大真理的緣故,因而成為那些真理的保護者,但仍舊不是一個真實屬靈的人;一個人也可能在基督教的工作非常有份,然而還不是一個真實屬靈的人;一個人可能是熱切的常常聚會,甚至每逢神的百姓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他都在其中,但仍舊不是一個真實屬靈的人;一個人也可能有豐富的聖經知識,但仍然不是一個真實屬靈的人;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集合上面所說各點之大成者:是一個得救的人,又是一個熱誠向著主的人,也是一個熱心追求真理的人,且是一個相當有份於基督教工作的人,還是一個一直參加聚會的人,並且也是有豐富聖經知識的人,然而還不是一個真實屬靈的人。在這?可以看見我們一提到屬靈這件事,在基督徒中間立刻就有一個很大的劃分。我所說的屬靈的人,乃是指著那些有屬靈的身量或者在屬靈生命上有真實屬靈分量的人說的。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一個轉機,或者危機的時候,從我們應付這個轉機或者危機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我們屬靈的光景到底如何。我們能不能應付這些危機或者轉機,並不在乎我們參加幾次聚會,也不在乎我們有多少聖經知識,完全在乎我們屬靈的成份有多少。這個屬靈的成份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我相信在這個時代的末了比從前任何時代更為重要。
在這個時代的末了,我們屬靈的情形可能要受到嚴重的試驗,可能有一種環境臨到我們,把我們所有的聚會都停止了,所有的工作也都停止了,使我們不能照常聚會,也不能照常工作,甚至停到一個地步連禱告都不能了,那個時候所有的問題就全看我們屬靈的成份到底有多少。我們相信主越過越要把我們擺在那樣的處境?,那時候就要看我們屬靈的成份有多少?也看我們對主的認識有多少?而不是看我們參加基督教的活動有多少。請記得在每一個神的兒女身上都是這樣。有一天當我們遇到不能禱告、不能讀經、不能照常聚會,也不能作任何基督教的工作的時候,說不定我們因著這些情形就軟弱了,並且撒但還來試探我們,想要把黯淡的雲霧帶到我們的信心之上,叫我們不信。當我們遇到這種種為難的時候,問題全看我們對主的認識到底怎樣。那時甚至有一種環境可能叫教會有所改變。我相信遲遲早早我們的主總要興起這一類的環境來。祂要把我們帶到某種環境?,然後藉著那種環境來測驗我們對於主的認識到底有多少,也測驗我們屬靈的成份或者屬靈的身量到底有多少。我信,我們對主的認識和我們屬靈的成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並且也是主今日最大的一個需要。主為要給你看見這是祂最大的一個需要,很可能祂會把你從祂的工作?拿出來,好讓你看見屬靈的成份和屬靈的身量是比屬靈的工作還重要。所以我們在這?乃是看到一件非常重大的事,盼望大家能夠認識甚麼叫作屬靈。因為這是一個太大的題目,所以我們只能稍微提出幾點。現在把新約?最好的榜樣拿出來看一下。
提摩太就是新約?最好的一個榜樣。提摩太是一個屬靈的人,因為從保羅給提摩太的書信?,就找出來這句話,保羅說:「屬神的人哪!」這就是保羅對提摩太的一個稱呼,也就是保羅向提摩太的一個要求。人能夠這樣被稱為一個屬神的人,乃是一件奇妙的事。誰知道還有甚麼稱呼比這個稱呼更好呢?這?所說的屬神的人就是指著屬靈的人說的。如果把提摩太這個人仔細察看一下,我們就懂得這句話是甚麼意思,亦可叫我們懂得保羅為甚麼這樣稱呼提摩太。(提前六11)
提摩太是一個青年人,很明顯的有人小看提摩太年輕,所以保羅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自然你是一個年輕人,但是不可因為你年輕而被人輕看。還有提摩太在身體方面也是軟弱的。保羅常說到他遭受軟弱的痛苦,還有許多方面也能夠給我們看出提摩太是一個軟弱的青年人。
當保羅第一次出去作工的時候,那?有一個青年人起先是與他一同出去,但後來那個青年人卻中途退去了。這可能是因為當他們一同作工的時候,那青年人因為軟弱的緣故,好像說我受不了,我必須回去。他當時的情形叫保羅相當為難,所以保羅只好讓他回去了。等到第二次保羅再出門作工的時候,保羅就不肯再帶他去了。但是這?有一個年輕的提摩太,保羅卻是非常的看重他。因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屬靈的成份,按著提摩太天然的情形說,他甚麼都不是,如果是甚麼的話,那定規是屬神的,就是屬靈的。
現在我們把提摩太好好的看一下:提摩太所作的工作都是屬靈的工作,但是聖經從來沒有稱他為使徒;提摩太也作了治理教會的工作,但是聖經也從來沒有稱他為長老。雖然如此提摩太卻是各樣職事之集其大成者。第一他是一個傳福音的人,保羅對他說:「要做傳道的工夫」。他也是一個使徒,他又是牧師和教師,並且他還是一個建立教會的人,這一切的恩賜都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但是他卻沒有顯出自己的重要性來,也沒有用自己的力量來故意掩飾,在他身上任何表現也都沒有。你知道提摩太這個名字是甚麼意思嗎?提摩太的意思,就是「要尊敬神」。我相信提摩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你在他身上能看見他天然方面的軟弱,在許多的事上,他都需要倚靠別人。就天然方面來說,他實在算不得甚麼,但在屬靈方面卻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些事就是屬靈實際的根據。屬靈的實際不是憑著自己去作。屬靈的實際乃是倚靠那位實際的靈。屬靈的實際不是自己的努力,屬靈的實際乃是自己的軟弱。屬靈的實際不是覺得自己有甚麼重要,屬靈的實際乃是把自己算作甚麼都不是。你看保羅對提摩太怎麼說呢?他說:「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恐怕提摩太這個人最不像一個精兵,可能軍隊召募兵丁的時候都選不上他。保羅也要提摩太作一個受託付的人,好好守住所交付給他的。他所受的託付不只是傳福音的事,所有以弗所教會的事情也是託付在他的手中。這些事對他這個青年人是一個重大的託付。保羅也要他作一個比武的人。他說:「人若在場上比武,非按規矩,就不能得冠冕。」所以要好好奔跑,為要得著冠冕。然後又告訴提摩太:要作一個無愧的工人。我們都知道,提摩太後書二章十五節是指著一個為神工作的人說的,他說:「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許多人以為這裡指著神學生說的,保羅並不是對神學生說的,保羅這一切的要求,對於一個青年人的確是太大了。無論是一個精兵,一個受託付的人,一個比武賽跑的人,或是一個工人,在提摩太身上都是重大的要求。按照天然方面說,提摩太任何一種人都作不來,這些要求,這些託付,都作不到,都要令人失望。但是保羅並不是沒有頭腦沒有理智的人,他不會告訴一個青年人去作那些不可能的事,所以保羅說這些話乃是指者提摩太的屬靈方面說的。雖然他是青年人,但他卻能夠作這些事。因為屬靈方面的源頭,與天然方面的源頭不同。你可能在提摩太天然方面看見一個很不像樣的兵丁,可是你卻能在提摩太屬靈方面看見一個非常剛強的屬靈精兵。其他的要求也是這樣。如果我們要作基督耶穌的精兵,我們就需要有屬靈的實際。所以保羅對提摩太
說:「我兒阿!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保羅不是要他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堅固起來,把自己剛強起來,保羅在這?所說的剛強 與我們天然的剛強完全不同,這個剛強乃是在基督耶穌?的。任何屬靈的實際都不是我們天然所是的東西,屬靈的實際可能和我們天然所是的正好相反。你在天然方面可能非常剛強,但在屬靈方面卻非常軟弱,反過來說,在天然方面可能是非常軟弱,但在屬靈方面卻非常剛強。你在這?可以看見屬靈的實際和天然的東西完全不同,屬靈的實際所需要的能力必須是屬靈的能力,所需要的智慧也必須是屬靈的智慧,所需要的知識也必須是屬靈的知識,這就是保羅要提摩太所是的。
所以我們在提摩太身上能看見兩件東西:
(一)在這?有一個青年人,他是全心為著主的,這就給主一個機會可作任何一件事。
(二)這一個青年人的本身是算不得甚麼的,如果他算得甚麼的話,那必定是出乎主的,一切的根基也都是出乎主的,這個就是真實屬靈的實際。
現在請大家再看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這一章是大家很熟悉的聖經。請記得,哥林多人滿以為他們自己是算得上格的,所以保羅才寫這封書信告訴他們說,他們在屬靈方面是算不得甚麼的。從哥林多前書十三章那?可以知道哥林多的信徒會說方言,他們把說方言看作一件太重要的事了,所以保羅提到方言這件事,在任何一封書信?,都沒有像這?所說的那麼多。認真說來,保羅在別的書信?根本沒有提起方言這件事。方言的事全數都寫在哥林多前書?,因為這個對於哥林多的信徒是一件極大的需要。他們以為說方言就是屬靈實際的表記,他們以為只要有了說方言的恩賜,必定是奇妙的屬靈人物了。但保羅卻告訴他們說,沒有這麼一回事,說方言一點也不屬靈。他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你們哥林多人只有叮叮噹噹的響聲,卻沒有屬靈的實際。以後又接著說:「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你們以為這樣說很奇妙的話語,叫別人都聽不懂,只有你們自己曉得你們說的是甚麼,那麼你們一定是屬靈的人了,其實沒有這件事。各樣的知識和口才並不能叫你們成為屬靈的人。這些並不是必需的,你們雖然有那麼多恩賜,但是結果卻甚麼都不是。那些恩賜對於屬靈的實際並沒有一點幫助。你們以為將所有的賙濟窮人,當然就是屬靈的人了,你們又以為捨己身叫人焚燒,作一個殉道者,必定是屬靈的人,其實也沒有這件事,因為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我們在這?可以看見一切全在乎一個東西,其他的都算不了甚麼。而這個東西就是真實屬靈的實際,也就是這?所說的愛。這個愛乃是非常特別的一種愛,不是天然的愛,乃是神聖的愛,屬靈的愛。這個愛像甚麼東西呢?這個「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你們哥林多人不曉得這些事,你們中間有一個弟兄作錯了事得罪你們,你們就到法院?去告他,你們只要求你們在法律上的權利,你們不管他是不是你們在主?的弟兄。因為你們不認識「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我們不能一一細說,若是我們有機會能多讀一點聖經的話,對於我們必定更有益處。
你如果把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每一節都好好讀過,你就能看見每一句話都是哥林多人所缺乏的。「愛是恆久忍耐」,但是他們卻剛剛和弟兄打官司。這一段聖經?面的每一節每一句,都說出當日哥林多教會的缺乏,這就是叫他們不能在靈性上往前的原因。為甚麼保羅不能把他們當作屬靈的,而把他們當作屬肉體的,就是因為他們不認識「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按著天然來說這些事,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得到,因為這?所說的乃是真實屬靈的實際。我們要看見這是聖靈的工作,若是聖靈作工我們就會有這種光景,所以屬靈的實際乃是神在我?面的運行,也是跟隨聖靈而行必有的結果。這就是主今日最大的需要。深信主需要這件事比任何事都關心,並且今日的需要比已往更為迫切。
我非常歡喜的一件事,就是已往在提摩太身上所達到的,在我們身上也同樣的能夠達到,因為凡是神所要求的,神都有供應。祂已經把聖靈賜給我們了,而聖靈的工作是使我們成為屬靈的兒女,把我們模成神兒子的模樣。所以我們有了聖靈、得著聖靈是首要的事,同時我們也應該讓聖靈在我們身上有祂的地位,並且我們還得時刻活在聖靈的交通?,這樣我們就能夠脫離我們的天然。那個時候,神就會給我們看見甚麼叫作屬靈的能力,甚麼叫作屬靈的智慧,並且神也要給我們看見凡事都是聖靈作的。
由此可見主所要的不只是僅僅得救的人,也不只是僅僅在基督教的工作?有一些活動的人,更不只是僅僅為著基督教的真理而熱心的人,這一切也許都是對的,也許都是好的,但是還有比這個更重要而且是更深切的,就是對主有真實的認識,並且對主自己有更多的得著。但願主使我們成為屬靈的人。
267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2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六月 09, 2005
談讀經 - 倪柝聲
關於讀經的訓練,我豫備這樣作:請十位弟兄帶領弟兄姊妹讀經。這不是說,你們是懂聖經的;這不過是引你們入門。如果要精深,還要特別花工夫。我們豫定先讀羅馬書。可以參考的書籍有慕爾(Moule)?達祕(Darby)?格蘭特(F.G.Grant)?葛岱(F.L.Godet)等人的解經書,還有Conybeare的意譯本,以及開雷(Kelly)的著作。還要好好讀希英對照新約聖經。這十個人要先在家裡仔仔細細的讀,半小時就能看一遍。我頭一次研讀羅馬書,就花了五十七個鐘頭。也許你們以為一次讀完羅馬書太花時間。但我告訴你們,報紙一天的字比羅馬書不知道多多少,我們都讀得完;所以不要說讀不完羅馬書。
來在一起時的讀法是這樣:首先讀本文的字義。你們十個人,頭一位先讀繙譯。最好用英文修訂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欽定本不要用。其次用希英對照本,一個字一個字的對照看。再來,你們可以讀薛夫(Philip Schaff)的著作,以及史莫樂(Alfred Schmoller)的希臘文彙編,和魏格瑞(Wigram)的新約希臘文彙編(The Englishman's Greek Concordance of the New Testament)。這樣作會幫助我們按正意分解真理。你們千萬不要講一篇道,是根據一個辭或一個字,而在原文裡,卻是保羅所沒有寫的。那你就是像彼得所說的強解,結果就要自取沉淪之禍。(彼後三16)。
英文方面的希臘文字典,最好的乃是阿福德(Dean H. Alford)的『新約字研』。英文有所謂的Low Criticism(低等批判),相當於我們明清的小學(訓詁學,或稱校勘學),就是把聖經的字,每一字都研讀過。這一類的工作作得最好的就是阿福德,他的著作堪稱相當具有代表性。
有了這些工具書,器具可以說就很全備。讀時可以討論交通,然後纔合宜的下斷案。不要以為懂原文?字義就可斷案;斷案是看在神面前能領受多少的光照和啟示。這一點我們都要謙卑有學習。我們要能像保羅所說的,承認按著我們所當知道的,仍是不知道。(林前八2)。
早年我在福州時,每早晨與四十餘位年輕的弟兄共同研讀聖經,每天早上讀三個半鐘頭,但有時還讀不到兩節。弟兄中間有三?四個是神學生。經過這樣的研讀,他們纔知道讀聖經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就承認說,自己還沒有畢業。
在此要請十位弟兄負責帶領弟兄姊妹讀經,這十個人要多讀?多交通;不能又是愚昧,又是驕傲,以為我自己和主真接來往就好。你要知道,我的頭和腳沒有直接來往,是靠其他的肢體作聯絡。你如果只能作腳,就不想直接和元首來往,乃要學習受限制,並接受別人的斷案,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有的人也許一本參考書都不讀,有的人也許只讀一本。但總要有交通?有配搭。保羅說,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帖前五20);這意思就是說,要尊重別的肢體所得的啟示,要尊重別人所得的亮光。(倪柝聲文集第三輯第十五冊P.252至254)
參考前人的所得
讀聖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藐視先知的光,不要藐視前代人所得的亮光。教會歷代以來,有許多人在神面前是有學習的,所以在主的話上,蒙神許多的光照。這些我們要參考。
注重本文
其次,讀經必須注重本文。就繙譯來說,官話和合譯本比英文欽定本在許多處繙得更好?更準確,因為牠所根據的希臘文本就是最好的。當然也有少許東西差些。一八八一年出版的英國標準本,也比欽定本可靠,因為牠的繙譯好,比英文欽定本好。但在所有英文譯本中,對於原文的研讀,還是以達祕的譯本為最好。公會一向不接受別的譯本,所以連帶的,達祕的譯本也不流通。但我們研讀聖經的人,必定要會用達祕的譯本。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作,用希英對照新約(Interlinear New Testament)對照史帝芬原文(Stephanus text),和提辛鐸夫(Tischendorf,乃發現西乃古卷--Codex Siniaticus者)的新約原文,加上英國標準本和達祕譯本,再配上中文和合本,有以上五本,大概就可以得著準確的本文了。
寫經
寫經(Paraphrase)就是用使人容易明白的話,把聖經的話寫一遍。新約以保羅的書信最重要,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用自己的話寫保羅的書信。如果有經文不領會,可參考康尼拜爾(Conybeare)和郝生(Hawson)的寫經書,他們的著作和達祕的『聖經略解』是同樣性質,都是非常好的寫經書。這樣寫經,你就會看出聖經的每一個字都有講究,每一個字都有意思。你如果寫得對,就能多認識神的心意;如果寫得不對,錯誤就很大?很多。
十八世紀在德國有所謂的『高等批判』興起。批判大致分兩類,一類是低等批判(Low Criticism),乃是信主的人著作的,就像中國清代的校勘學。另一類是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是不信的人作的,他們好像古代的撒都該人。高等批判者就是今天的新神學家,乃是反對派。低等批判家有渥德渥斯(Wordsworth)?布魯非(Bloomfield)?阿福德(Dean H. Alford)等人,他們很下苦工,將聖經原文的每個字都批評了,每個字他們都讀熟。他們把古典希臘文和聖經希臘文都詳細解過。今天我們研讀聖經,是站在他們研究的成果上。我們要訓練寫經,就必須參考他們的書。三人批判的版本(Criticial Edition)中,以阿福德的為最好。如果有疑惑的地方,可以信他的為準。
解經
解經方面的書,弟兄會之弟兄們的著作堪稱是最好的。弟兄們以達祕為首,幾十年間,神賜給他們當中許多人有專一的恩賜。要讀好聖經,他們的書不能不參考。
開雷(William Kelly)和格蘭特(F.W.Grant)寫的解經書很好,他們乃是達祕的好學生。司布真說,開雷的心思是有全宇宙那麼大,但侷限於達祕(J.N.Darby)。由他的著作,我們可接觸到學者式(scholarship)的東西。格蘭特在弟兄會中人長得矮小,但所寫的有深邃的眼光。他很有屬靈的分量,雖然責備人,你聽起來還有如音樂般的悅耳。他的著作比開雷的更富有默想。
還有毛羅(H.C.G.Moule)的著作,在英國人中有許多人喜歡,因為帶有一些批判的性質。還有葛岱(F.L.Godet),他乃是瑞士人,是有代表性的神學家,他也是個屬靈的神學家。
分工研讀聖經,聚集交通心得
我們同工們應當有聖經研讀聚會,可以從羅馬書開始讀。方法是這樣:先由第一位弟兄將羅馬書一章一節讀出來,由第二位弟兄將英國標準本的繙譯讀出,再由一位將達祕本讀出,再一位讀原文對照,將結果讀出。之後由帶領弟兄來評定何者譯得對。本文研讀完後,再讀那幾人的寫經書,然後再讀解經書。這樣研讀過後,我們就能發覺,不但我們已往馬虎讀聖經,世界上有名的弟兄也有馬虎之處。我最怕人只讀一本,把這本當作標準本。有的人甚至都不讀參考書。我們當中有的人讀經根基好,因為他們天然就喜歡多讀參考書。這樣讀經也是比較可靠。常受弟兄(即李常受弟兄)和我讀經都是用上面所說的方法,盼望弟兄姊妹們也如此下工夫去研讀。(倪柝聲文集第三輯第十六冊第二十六篇P.51-54)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2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五月 23, 2005
亞比斯的禱告
請按以下連結進入全文:
http://05232005.blogspot.com/
歷代志上第四章,第九節到第十節:『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
最近在基督徒的圈子裡面,雅比斯的禱告變成非常熱門的話題。在美國各地,所有的基督徒的書店裡面,我們會發現,現在最暢銷的一本書,就是〞雅比斯的禱告〞。而且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為著成人的、有的為著兒童的,那麼因為它是非常暢銷的緣故,所以現在到處大家都談論雅比斯的禱告。〞雅比斯禱告〞這本書所以這樣受人歡迎,就是因為它的確能夠鼓勵很多基督徒本來不禱告的,現在他們學會禱告;而且不光禱告,他們的禱告要得著答應。所以這本書的暢銷,就代表背後神就會用雅比斯的禱告,來鼓勵更多的人到神面前去禱告。那麼因著這個暢銷的現象,所以現在有所謂雅比斯的行動、有雅比斯的經驗。那我們相信,將來如果這個雅比斯禱告的運動越來越熱烈的話,也許有一天會有雅比斯的三明治。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為因著這本書,就叫千千萬萬的基督徒從禱告裡面更多認識神,知道神是聽禱告的神,所以他們就根據雅比斯的禱告,就有很多很寶貴的經驗。
有關〞雅比斯的禱告〞一書的作者概述: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Brues Wilkinson,他曾經在聖經的基礎上有美好的基礎。那麼它也是一個福音機構,叫做Walk Through the Bible ministries,他可以說是創始人,同時也是負責人,神實在很用他。這本書不光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禱告,像雅比斯的禱告一樣,禱告能夠得到答應;而且我們知道雅比斯的禱告主要有四點:第一就是『求你賜福與我』、第二『擴張我的境界』、第三『常與我同在』、第四『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這是四點的禱告。所以寫書的人就證明給我們看,如果你照著雅比斯的禱告,你看見神的確要祝福我們,而且要擴充我們的境界、祂的手不離開我們、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那麼第三個禱告就是『常與我同在』,在原文的意思就是〞你的手常與我同在〞,所以簡單的來說,這是雅比斯禱告大概的四個重點。那麼作者就勉勵基督徒,我們可以照著雅比斯的禱告,結果神最後一定聽我們的禱告。
然後他用自己的經驗來做見證,他的的確確在事奉神的經歷裡面,求神擴充他的疆界、境界。比方說他這個福音機構,向來每年大概會主導二十個到三十個Bible Conference,就是聖經的講座;但是現在每年就是二千五百個,意思就是每一個周末,他們就要主導五十個聖經的特會。所以從這裡作者可以做見證說,這個禱告的的確確在他們身上是應驗的,所以希望所有跟著這樣禱告的人,他們也能夠從禱告裡面得著好處。那麼同時作者也做見證說,從一九九八年開始,他們有另外一個運動,叫World Teach。這個運動他們有一個十五年的異象,就是希望在十五年之內,他們能夠建立全球最大的一個聖經教導網,意思就是希望能夠找到十二萬的聖經的教師。這樣的話,到那個時候大概是全球每五萬人,就會有一位聖經的教師,所以他們就朝這個方向向主要,他們的禱告乃是雅比斯的禱告。結果一九九九年果然神聽他們禱告,他們工作範圍居然影響到二十三個國家,大概是有二千五百個教師就被興起。那麼到二千年的時候,他們有一個展望,是希望能夠擴充到三十五個國家,然後能有五千位教師被興起。那麼到了年底以後,你發現果然他們是超過了當初所想像的三十幾個國家,然後是七千九百八十二個教師被興起。然後他們兩千零一年又有個展望,希望能夠到五十個國家,最少有一萬二千個教師被興起。
所以聽見他所做的見證我們知道,所有讀這本書的讀者很自然就想到,雅比斯的禱告應該幫助很多的人。不光在作者身上是非常非常有效的,那麼也希望讀者同樣能夠進入、學會這樣的禱告,那當然所有的祝福就會臨到,而且能擴充這樣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所以可以說是最近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因著他們在那裡推動的World Teach,很自然的雅比斯的禱告就變成在基督徒圈子裡面最熱門的話題。而且這個運動可以說也是非常熱門的運動,是一個屬靈運動。那麼從一面來講,我們很高興,因為的的確確從此以後,大家可以對神的話更有認識。那不只,而且他們可以建立一個禱告的生活,那麼與神中間就有很真實的經歷,就像當初的穆勒一樣。我們知道當初穆勒辦孤兒院,神聽了他許多的禱告,所以從穆勒的見證裡面,我們知道我們的神的確是聽禱告的神。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2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六, 五月 21, 2005
對初期教會使徒職份看法
**以下信息選自真理的恢復討論網**
個人認為,目前很多對初期使徒們服事果效的教導,由於受到某些信息影響,以致無意中貶抑甚至定罪其他使徒的職份,而獨遵或過於高舉保羅的職份。下面願意從整本聖經來察考詳看,是否真是如此,同時順便交通一些個人的領受和感覺。
???有關召會初期使徒們之服事與彼此間配搭之關係???
?有關使徒雅各之職事
(i)雅各書之中心思想
雅各書之中心思想大致包括:
•要有活的信心及應該顯出之義的生活(即行為)
•要守「愛人如己」這至尊的律法
•要親近神不與世俗為友
•要忍耐試探堅固恆忍等候主來
或有人以為雅各書太強調高舉律法和行為,而似乎輕忽保羅所強調的因信稱義。其實雅各書1:1一開始就強調其為主的僕人,而高舉神和主耶穌基督;其次1:3,4及2:14 – 26並沒有否認信心的果效,而是加強著重經過試驗有實際顯出之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之「活」的信心,而非口惠而不實之「死」的信心,此與馬太福音7:20,21主之教導(此似乎與使徒行傳2:21及羅馬書10:13有所矛盾,其實若從是否真心及有關國度之獎賞來看,則並不矛盾)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此處之教導與保羅因信稱義之教導,在身體配搭服事之原則下,不但沒有牴觸,反而有相輔相成之效。至於遵守律法,雅各並未叫弟兄們守各個律法的規條,而是強調要「愛人如己」這至尊的律法(2:8),保羅也是如此教導聖徒(加拿太書5:14),此也是主所吩咐務必要守的(馬太福音22: 37 - 40; 約翰福音13:34)。另外雅各書5:12有關不可起誓之教導,完全遵守主之教導(馬太福音5:33 – 37),而非舊約可以起誓之教導,再次證明雅各並未死守舊約規條。至於5:14,15醫病禱告之實行,並不能說用油抹病人就是將舊約之作法帶入而有?雜,因為主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並為人醫病趕鬼,也曾用油抹病人(馬可福音6:13),此作法可能使病人容易敞開及有信心。但作法不重要,重點是5:14,15乃強調奉主的名及出於信心的祈禱,沒有必要以可有可無之旁枝末節而否定其核心的價值。同樣,主在馬太福音8:2 -4潔淨長大痲瘋的患者後,叫他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並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豈可因此責備說主是死守舊約的律法規條。
(ii)使徒行傳21:20 – 26中雅各及保羅態度之探討
此處經節提到:有謠言說保羅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不要給孩子行割禮,而非十五章耶路撒冷會議決議不給「信主的外邦人」受割禮的為難。以致保羅在交通中願意以行動清除謠言,其後23:1保羅亦表明包括此次行動在內,為其憑著良心且心甘情願所作。另外21:25亦再次強調信主的外邦人不必受此割禮的限制,與耶城會議決議沒有矛盾。使徒雅各在此顧到猶太信徒之軟弱,應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八章及9:20 – 23之向何種人就作何種人,為要得著何種人,及羅馬書十四章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是一樣的負擔,而與是否有?雜無關(此或許如同主在馬太福音17:24 – 27讓彼得去納稅之實行,亦為顧到人的軟弱,怕人絆倒)。同樣,不能因保羅在使徒行傳18:18還願之作為因屬舊約之規條(民數記6:5, 13 – 18),就指控保羅有?雜或新舊混雜,亦可以此類推於雅各之作為。此外,耶城會議之後,保羅乃是歡喜帶著此決議到各教會交付實行(15:30,31; 16:4,5),且此條規主要是為外邦信徒而非要猶太信徒不受割禮,甚至提摩太僅因母親是猶太人,保羅都主動為他行割禮而並非受雅各等強迫(16:3)。而保羅所以沒有勉強提多受割禮,主要因為提多是希利尼人(即希臘人),而不是猶太人(加拉太書2:3)。另外,保羅即使寫信給羅馬的外邦信徒要心裡受割禮,但並沒有要猶太信徒不受外面的割禮,且說明猶太人之割禮仍有其本身的益處(羅馬書2:25; 3:1-3; 30-31; 4:11,12; 哥林多前書7:18 - 20)。這些都顯示保羅贊同此決議並無委屈求全或勉強容忍。並且保羅在書信中多次提到其最後一次到耶城,乃為將馬其頓與亞該亞等地聖徒的捐獻帶到耶城(羅馬書15:25,26;哥林多後書八、九章;使徒行傳19:21),而非要去與雅各解決所謂的?雜 (若在使徒行傳9:26 - 28保羅未被使徒接納前,以及使徒行傳11:30,12:25受託送捐項至耶城之次數不計,則保羅第一次到耶城乃為對付外邦信徒受割禮之事,第二次到耶城則可能除了問安還有還願(18:18 – 22)。因猶太人還願,其所剪之頭髮要帶到耶城,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燒掉)。
若我們一再自認為且強調:保羅不能容忍雅各讓猶太人受割禮之實行。是否無形中等於認為:保羅以為「必須不受割禮才符合真理」,這是另一種自加的規條,對保羅為極大的侮辱與汙衊。
保羅對行割禮之基本態度應是:不反對猶太人受割禮,但反對必須受割禮才能得救稱義之教導和實行。因為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書6:15)。並且在基督耶穌?,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纔有功效(加拉太書5:6)。
(iii)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原因之探討
在馬太福音23:37 – 38及24:2主指出,耶路撒冷變成荒場及聖殿被毀,是因為以色列百姓頑梗背逆且殺害先知和奉差遣的。另外,路加福音21:5 – 24也進一步提到:耶路撒冷變成荒場及聖殿被毀(21:5,6,20),是受到報應(21:22),因為其祖宗殺害先知與流義人之血的罪,都歸到當時那世代的身上(馬太福音23:29 -36)。
另據一世紀史家約瑟夫記載,那時猶太人被殺約一百一十萬,被擄到各國為奴隸的約九萬人;而四世紀史家優西比烏說,基督信徒在耶城被毀前,因記起主在路加的預言(21:20,21),得以及時逃避,並未受到重大的人身災難。因此,不僅主的預言得到驗證:耶城被毀,頑梗、背逆、不信的猶太人受到災禍,而數以萬計信主的猶太人卻蒙保守,且藉此向四方散逸,使福音及主的工作得以迅速擴展。
(iv)教會初期耶路撒冷教會情形之探討
耶路撒冷教會,可說由約120位聖徒聚會及同心合意的禱告,而開始有具體雛型之出現(徒1:13 -15)。五旬節門徒被聖靈澆灌之後,得救人數增加至3000多人(徒2:41)。且因著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天天同心合意在殿?、在家中,擘餅、祈禱、用飯,主將得救的人,繼續天天加給他們(徒2:42 -47)。並因著彼得、約翰等使徒剛強的見證,進一步使人數擴增近萬(當場聽信的,光男丁數目約5000, 徒4:4)。且大家一心一意,凡物公用,都蒙大恩(徒4:32,33),使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徒5:14)。又因著揀選司提反等七位執事,配搭服事日常供給之事物,以顧到聖徒各面的需要,以致神的道更形興旺,門徒加增甚多(徒6:2 -7)。但緊接著司提反殉道(徒8章),且教會大遭不信主之猶太人逼迫(徒8:1 -4),使福音得以向耶路撒冷附近之撒瑪利亞等地傳揚。接著保羅得救,耶路撒冷及猶太附近之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且人數增多(徒9:31)。後來彼得見異象,接納外邦信徒(徒10章),並使耶路撒冷之門徒們也接納外邦信徒,且歸榮耀與神(徒11:18)。並進一步向希利尼人傳講,而使多人信而歸主(徒11:19 -26)。不久大饑荒發生,外邦信徒也顧到耶路撒冷信徒的需要(徒11:27 -30),而有彼此相顧之實際(羅15:25, 27)。因著希律王迫害使徒,且不歸榮耀與神,以致受罰被蟲咬死,使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徒12章)。直至少數可能是法利賽教門的信徒,到外邦教會講說受割禮之事,造成困擾,以致有耶路撒冷會議,且定規外邦信徒,只需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其餘沒有其他的規條限制。使外邦眾教會,得了安慰與歡喜(徒15:1 -31)。直到保羅,為將外邦眾教會之供給帶到耶路撒冷教會,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時,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已有好多萬(徒21:20)。這都說出,耶路撒冷教會信徒,是一直在那裡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並且一直在神的眷顧、保守、與祝福之中。
保羅在其書信中提到耶路撒冷教會時,都是積極正面的。在羅15: 27提到,耶路撒冷教會對外邦眾教會,有屬靈上的幫助。在林前16:3提到,將眾教會的捐資供應耶路撒冷教會。在帖前2:14 -16,則稱讚帖撒羅尼迦的聖徒們效法猶太中在基督耶穌裡神的各教會,能忍受同族人的苦害。並斥責那些不信主的猶太人,不僅苦害信主的猶太人,也不許聖徒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神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從這些經節可看出,保羅乃是稱許耶路撒冷等猶太中的教會,而斥責不信主的猶太人。故因著神智慧的安排,在保羅寫此書信沒多久,就藉著羅馬提多太子,派兵將耶路撒冷及其中背逆不信的猶太人,澈底的毀滅。但其中的信徒,因著相信主及主的預言,而及時逃避。耶路撒冷的被毀,是必然的,因為主的預言必須成就;但其中信主的聖徒又必須蒙保守,才會有神如此奇妙的安排與作為。
因著耶城被毀,使忠信的猶太信徒向四方擴散,一方面能藉著他們,使福音迅速向外擴展廣傳,另一方面又能藉著他們,堅定外邦已建立之教會,幫助外邦信徒,去破除那些自居為正統的猶太人及神的選民,但不相信耶穌基督之猶太人,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事實上,在初期教會的末了時期,由使徒約翰的書信及啟示錄來看,原先開始時那些猶太教的守律法行割禮之影響,已經不存在了。反而是如尼哥拉黨、耶洗別、及巴蘭的教訓等與世俗妥協、生活放蕩、拜外邦偶像、放蕩荒淫、及為利混亂神的道之異端教訓大行其道,而這些均非正統猶太教之教訓。
或有教導說,因著使徒雅各之啟示不夠、異象不清楚,使所帶領之耶路撒冷教會滿了攙雜、不蒙神稱許,所以神不得不藉著毀滅耶路撒冷,以澈底清除使徒雅各等服事的根基。暫且不論耶城被毀之主要原因,已經在馬太福音23:37 – 38,24:2及路加福音21:5 – 24,有明確而清楚的記載。在上述教導之主要依據:「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徒21:20),及據此由教導者個人領會擴大延伸出來之許多看法之外,個人試著從聖經本文去找,是否有任何其他明言或暗示,直接說到使徒雅各及耶路撒冷教會之攙雜,或高舉猶太教。就如前面所查之結果,論到耶路撒冷教會,是滿了積極正面且被神稱許的。對此,個人感覺某種程度上就像巴蘭一樣,本來要查使徒雅各及耶路撒冷教會之攙雜或罪孽,卻不得不發出類似的感讚說:「未見使徒雅各有攙雜,也未見耶路撒冷教會有敗壞。有主和他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主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主沒有怒罵的,我焉能怒罵」(民23:8, 21)。如此,說神要毀滅耶路撒冷有攙雜不蒙稱許之教會,乃是不符聖經記載與歷史事實。
使徒雅各在行傳21:20,說到猶太信徒為律法熱心,乃是說明猶太信徒仍然很重視律法。然而重視律法與信主且愛主並不衝突,就如一般中國信徒仍然很熱心且重視傳統文化道德(拜偶像等並非傳統文化道德),而這與他們信主且熱心傳福音並不衝突一樣。因為猶太信徒雖然重視律法,但並沒有教導說,必須靠律法得救。就如我們也重視倫理道德,但並沒有教導說,必須靠倫理道德得救一樣。當時從亞西亞等外邦地來的猶太人,汙蔑保羅,說保羅教導在外邦的猶太人,要離棄摩西、不要給猶太小孩行割禮、猶太人也不要守規條等(徒21:21,27,28)。但事實上,保羅從未這樣教導。他乃是講,外邦信徒(非猶太人與猶太信徒),可不受割禮與一些猶太人的規條,因為無法靠那些得救。就如初期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傳福音,只是傳講不能靠倫理道德得救,就被汙蔑說,基督教教人不要父母、不要倫理道德一樣(現在可能仍有類似情形)。故使徒雅各請保羅澄清這樣的汙蔑與謠言,何來攙雜之有。而猶太信徒重視且遵行律法,但並未傳講要靠律法得救,又怎麼會因此不討主喜悅。主自己都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17 -20)。
雅各約在主後62年,耶城被毀前(時為主後70年),因猶太人在耶城暴動而為主殉道,其在耶城和聖殿被毀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被殺害的先知,而不是造成耶城和聖殿被毀的元兇。
?有關亞波羅之職事
(i)以弗所召會墮落原因之探討
亞波羅最先在以弗所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但在百基拉、亞居拉給其講解神的道之後,他就得到開啟,緊接著他就到哥林多服事(使徒行傳18:24 – 19:1),保羅甚至稱許他的服事乃是在保羅栽種之根基上予以澆灌(哥林多前書3:6)。而以弗所召會部份聖徒雖先受約翰的洗禮,但後來藉著保羅亦受聖靈的浸(使徒行傳18:24 – 19 : 10)。保羅甚至教導勸戒以弗所召會三年之久(使徒行傳20:31),故以弗所召會之真理相當清楚,甚至能試驗分辨假使徒,並且恨惡尼哥拉黨人的異端行為,其墮落乃是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示錄2:1 – 7),而非因亞波羅最初之教導而認識不清。再者,在寫哥林多前書時,亞波羅與保羅一同在以弗所配搭服事(16:8,12,19),此時亞波羅絕對與保羅一樣,傳耶穌基督及聖靈的浸,故以前亞波羅未知道神的道之前所傳約翰的浸禮,不可能能繼續在以弗所大部份的聖徒中間產生影響或發酵。而保羅在提摩太後書1:15所提「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應是指所有陪伴保羅到羅馬之亞西亞的聖徒,其中包括腓吉路和黑摩其尼,而並非指整個以弗所召會帶頭離開保羅的教訓和信仰。首先,若其敘述對象為召會而非個人,則後面之舉例應為召會如「其中包括**召會」,而非「其中包括腓吉路和黑摩其尼」這種針對個人之敘述。其次,若所有亞西亞的召會都離棄保羅的教訓和信仰,那其中的非拉鐵非召會如何蒙主的稱許(啟示錄1:4, 3:7-13)。那時離棄保羅的,除了亞西亞的聖徒外,還有其他原先陪伴保羅的(4:16),其中還包括其屬靈的兒子提多,僅剩路加陪他在一起(4:10,11)。他們因保羅坐監(此次坐監,行動大受限制),或怕受牽連或個人認為繼續留在羅馬之效益不大,而離開返回其原來差派之召會(4: 10)。實際上,保羅在此書信最後還向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人問安,此時他們應在以弗所(1:16 – 18; 4:19; 使徒行傳18:18,19,26),而以弗所召會可能在亞居拉和百基拉家中聚會(哥林多前書16:19 ),甚至提摩太本人都可能在以弗所召會服事,故保羅才特別提到從亞西亞來的腓吉路和黑摩其尼及阿尼色弗一家人,並最後還請其代向百基拉等人問安。另外,提前1:20及提後2:17,4:14都題到許米乃和亞力山大,加上提前1:3,說明他們一直在以弗所,亦可證明此時提摩太在以弗所,他不可能帶頭離棄保羅的教訓和信仰。以弗所召會後來所以會離棄起初的愛,很可能就是自以為知識全備而不知不覺自傲,以致於失去了謙卑和愛心。
或有人謂,保羅在很多書信中都提到愛,以弗所召會離棄愛,就是離棄保羅的教訓,但其他使徒的書信中也都提到愛,若特別強調是「離棄保羅的教訓」,而非平衡的說到是「離棄主藉使徒們傳講的教訓」,會有誤導聖徒且高舉保羅之嫌。
(ii)哥林多召會有分門別類原因之探討
哥林多召會會有分門別類,主要因為他們不成熟、屬靈生命度量不夠(3:1,2)及心腸狹窄(哥林多後書6:11,12), 自己喜歡拿使徒們來比較並且論斷,而帶入分門別類(哥林多前書3:21,22; 4:3,6; 1:12),並非亞波羅或保羅或彼得甚或基督真實生命的感覺給他們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因為他們屬靈生命幼嫩,才會後來受異端教訓之影響(15:12),而偏離了亞波羅、保羅和彼得等眾使徒所傳講的(15:11)。寫此書信時,保羅和亞波羅同在一起配搭服事,至於保羅勸亞波羅同弟兄們去哥林多,他所以這時不願意去,可能因為保羅不能同去(4:17; 16:7,8),故他不願意在保羅不能同去之情形下前往,而非不願意與保羅同去。或謂保羅明知有些哥林多人比較喜歡亞波羅,他仍然鼓勵亞波羅到哥林多去而顯示其度量,豈不亦顯示亞波羅不願意在保羅不能同去之情形下前往,否則他大可藉此機會前往作自己的工。
(iii)保羅對亞波羅服事之評價
保羅對亞波羅之服事有極高的評價,包括稱許其服事為在保羅之服事上澆灌加強(哥林多前書3:6),以及要聖徒效法他們(4:6)。直到保羅服事的末期為主殉道前,還囑咐提多要敬重亞波羅之服事(提多書3:13),甚至此書信可能還是保羅請西納和亞波羅路過提多處時帶給提多的,故請提多收信後趕緊給他們送行。故並不是自亞波羅沒有聽保羅之勸去哥林多之後,兩人就不再同作主工或者聖經就不再提亞波羅了。另經探討,希伯來書很可能是亞波羅所寫,相關佐證經節附錄於後。
?有關巴拿巴之職事
在使徒行傳15章兩人分開之前,巴拿巴與保羅一起配搭服事,在兩人分開之後,由於路加跟著保羅,故其以後之記載無法包括巴拿巴之行蹤,不能以此斷定此後神不再使用他,就如使徒行傳12:2以後就沒有提到使徒約翰的名字,也不能說此後神不再使用使徒約翰。甚至更多聖經上極少提到或沒有提到的主的僕人,不能說神不再或沒有使用他們。同樣,除了保羅自己、跟隨並記載其行止的路加、以及彼得外,其他使徒之書信均未提到保羅,這些在書信中從未提到保羅之使徒(包括使徒約翰在內),就他們而言,絕不會自認在所謂「保羅那份職事」的帶領下,豈能說他們都不在那「所謂的中心異象裡」, 不在「所謂的神聖經綸啟示裡」,也不在主的心意裡。這是何等嚴重的指控,豈能不慎!再以倒香膏之伯大尼的馬利亞與主復活後最先向她顯現之抹大拉的馬利亞為例,除了福音書之外,使徒行傳及使徒們的書信均未提到她們,寫這些書信時,她們應該還活在世上。豈可說福音書之後(即主復活之後),她們就不在「所謂的神聖經綸啟示裡」,也不在主的心意裡!要知道即使她們肉身過去之後,卻要因信仍舊說話(來11:4),猶如歷世歷代在信上得了美好證據之信徒一樣(來11章)。主自己也說,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述說她們所行的,以為記念(太26:13; 約12:3)。
雖然保羅與巴拿巴在揀選配搭服事者一事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兩人為主作工之心志都一樣,故兩人雖不在一起為主作工,保羅仍然稱許其服事(哥林多前書9:6),且在歌羅西書4:10也特別提到歌羅西召會所熟知的巴拿巴,而並不是自使徒行傳15章之後聖經就不再記載巴拿巴了。另外,新約之原則乃配搭服事,除了主之外,並沒有絕對的領頭。保羅與巴拿巴並提時,他們名字順序的交互排列可以說明此點,且並非自使徒行傳13章以後保羅之名字就一直在前,以後仍有交替(14:14, 15:25),直至15章結束,兩人分開之後。
?有關使徒們彼此之關係
使徒們如保羅、巴拿巴、亞波羅等彼此之關係,在當時應是各人分別承當主的託付,到各處傳福音及餵養各地的聖徒,並沒有誰高誰低、誰一定要順服誰之等次差別,亦即沒有主從之分。至於或由於年齡輩份較低如馬可,或由於受全教會之差派如西拉(使徒行傳15:22 – 27),或由於在屬靈生命上為使徒們屬靈的兒子如提摩太、提多、馬可 (使徒行傳16:1 – 3; 腓立比書2:22; 提摩太前書1:2,18;提摩太後書1:2,6;提多書1:4;彼得前書5:13)… 等原因,能夠隨時接受使徒們個人之吩咐或差派,幫他們傳遞消息或配搭服事之外,這種稍有主從之分的情形並不能適用於前述使徒們之關係。實際上, 接受使徒們吩咐或差派之同工,也不是只服事單一的使徒,或只聽從一個使徒的差派。如西拉與馬可就交替服事過彼得和保羅(彼得前書5:12,13;提摩太後書4:11;歌羅西書4:10),馬可也服事過巴拿巴。
此外,使徒彼得在彼得後書3:15,16提到保羅的書信,應該是有聖徒對保羅書信中一些深奧難懂的道理有疑惑而向彼得請教。彼得指出:保羅一切的書信所講論的事(3:16上半),也都是像彼得及其它使徒一樣,要提醒他們、激發他們誠實的心,叫他們記念眾申言者所說的話和主的命令(3:1,2),也都會提到主的再來,要聖徒殷勤忍耐。至於信中一些難明白的,若是本身根基不夠,不要隨意解釋,免得扭曲其原意而自取沉淪(3:16下半)。這只是彼得要聖徒注意,書信的主要目的是堅固他們的信仰,而不要落入知識道理的網羅中。此處之提到保羅書信,只是印證保羅的服事和其他使徒一樣,是幫助聖徒的,而不是說彼得服在保羅的權柄下並順從保羅的帶領。這就猶如有聖徒對某一位主的僕人之教導有疑惑,而向另一位主的僕人請教。另一位主的僕人稱許那位同工也有主給他的一份職事,聖徒要照著個人生命的度量,能領受多少就領受多少,不要太複雜,這並不表示這位同工就是服在那位同工的權柄下並順從那位同工的帶領。
彼得看待保羅的書信,絕不會像現在許多人所認為的與一般的經書同等。因為當時所謂的經書,乃是律法書和先知書等歷代相傳且每逢聚集或重大節期要帶著百姓宣導。在當時,彼得應該不會也不敢把保羅甚至他自己的書信視為與這些經書同等並列。把彼得、約翰、雅各、猶大和保羅所有主的僕人之書信視為經書,乃數十年甚至於數百年之後的聖徒,但絕非彼得當時自己的想法。基於此,說彼得推崇保羅之書信且視為與當時之經書同等,因此順從保羅帶領之說法,絕非事實。
因為並不認為保羅的書信能與當時的經書相提並列,彼得才說保羅是照著神給他的「智慧」而不是「啟示」寫一切的信(彼得後書3:15)。律法書和先知書等當時所謂的經書,除了記載已教導遵行之神的命令、法則及作為外,那些難明白的多是神藉眾先知直接傳講所受「啟示」之將要成就的事與預言,這些啟示與預言不可隨私意解說(彼得前書1:10 -12; 彼得後書1:19 -21),而保羅的書信,除了主要傳講及印證經書上所預言的彌賽亞為主耶穌外,並沒有其他難明白的玄妙預言可探究。
彼得意思應該是:有關基督福音教訓的基要部份,使徒們都講過了,保羅也是講論這些事,沒有甚麼特別不一樣。而彼得所以強調不要強解保羅書信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是因為保羅的書信像彼得及其它使徒書信一樣,只是盡心竭力的,常常提醒聖徒那些主藉使徒們已傳講的事(彼得後書1:12 -18),而並沒有其他特別的預言和啟示,有不明白處也不需強解。如果你學識不夠,或信仰不堅固,硬認為裡面除了基要真理之外,還有些甚麼高深的奧祕啟示或玄學思想,就容易曲解其意並自取毀壞。
至於為何保羅書信會有許多難明白的,而其他使徒的書信比較不會。主要因為保羅所面對的,是充斥希臘哲學、羅馬制度及各式各樣的外邦文化,有時又有一些猶太的規條教訓加入,一般人心思的營壘非常堅固。保羅除了靠著神的能力,也使用他屬世的學問和推羅的技能,藉著諸般智慧的言語,去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們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10:4,5)。在此情形下,其書信難免有一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式表達語言,及各式各樣類似於辯析的哲學式語法和言詞。對這些語彙,若不能完全明白作者的思路,就比較容易產生困惑。而其他使徒的書信,因對象主要為猶太人,他們除了對主耶穌是否為要來的彌賽亞有所困惑外,對其他聖經的教導都很清楚,比較不會受其他文化思想的影響,所以不需要用艱深難懂之哲學式語法和言詞來辯正。
另外,「同工」之解釋,照著聖經的教導,應該擴大為「同作主工」而非「同在一處作工」(羅馬書16:9; 哥林多前書16:16; 腓利門書1:1)。故不能說,沒有和保羅同在一處工作或沒有跟隨保羅工作,就不與保羅同工或保羅不與他們同工,就如現在弟兄們雖在不同之地方服事,但仍然「彼此同工」,彼此同作主工。至於使徒之定義,若依照保羅之教導,範圍應該也非常廣闊(羅馬書16:7)。
?有關屬靈生命的栽種、澆灌與生長及立根基與建造之探討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6,10,11談到栽種、澆灌、生長與立根基。其中根基乃是主耶穌基督;立根基猶如栽種或撒種;澆灌猶如建造;栽種與澆灌也就是現今所謂的「生」與「養」,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神的憐憫是否叫他生長。保羅在3:11所強調的是那已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以及不能立「別的根基」,而非強調除他之外,「沒有人」能立此根基,實際上,使徒與先知們都能立此根基(以弗所書2:20)。保羅在此所以提出「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乃是僅僅針對哥林多召會而言,因為哥林多召會可說是保羅最先傳福音給他們,而相信受浸並接受保羅的教訓(使徒行傳18:1 – 11; 哥林多前書4:15; 哥林多後書10:14)。也就是保羅先給他們立了相信主耶穌基督之根基,別人不能再傳耶穌基督以外的福音給他們,亦即不能再立別的根基。至於別的召會如羅馬和歌羅西等,不是保羅最先傳福音所建立的召會,即使是保羅亦不能再立別的根基(羅馬書15:20),只能在別人已立好的根基上澆灌與建造。
至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6 -15所說的,意思是他這聰明的工頭,在哥林多聖徒這些神所建造的房屋上,已經立好了耶穌基督這好根基,而不是律法、規條及世上的小學等不好的根基,別人只能在這好根基上建造。至於是用金、銀、寶石或草、木、禾?,建造的人自行向主負責。或者說,他在哥林多聖徒這些神所耕種的田地上,已經撒下了耶穌基督這獨一麥子的好種,而非律法、規條及世上小學等亂七八糟的粺子,別人只能在這好種子上澆灌。至於澆灌的是滋養的肥料,或是不合適的東西,澆灌的人自行向主負責。而非強調他自己是「聰明的工頭」,別人只能照他的方式或藍圖來澆灌或建造。
甚至13 -15節所提之工程,還不是僅僅限於主藉主的僕人,供應甚麼材料讓聖徒建造。還廣泛的包含每一個聖徒自己,當與弟兄姊妹建造時,是用基督的神性與人性,這能耐火且經得起試驗的材料去建造;還是用個人天然的情感等,無法耐火且經不起試驗的材料去建造。各人到時,以自己的工程能否存留,從主得賞賜。
召會是活神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我們這些活石,需要來到主面前,被建造成為神在靈裡的居所(彼前2:4 -7)。這個活神的家、神在靈裡的居所-召會-的建造,必須是主耶穌自己為建造的根基和房角的頭塊石頭(彼前2:4 -7),且必須是建造在主的話上,才能穩如磐石,經得起雨淋、水沖和風吹任何風波,而不會倒塌(太7:24 -28)。
???個人對有關我們對使徒們及主的僕人們應有之態度的認知???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上應有之態度
在對待主的僕人方面,我們應該敬重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不可因著特別看重某一位主僕之職份,就有意或無意的貶抑其他主僕之職份,就像保羅要求哥林多聖徒對待他與亞波羅一樣,不要重這個輕那個(林前4:6)。除非有確切的證據,顯明他們的教導是異端或要信徒偏離主並以別的取代主的地位,否則就會在破壞或迫害主所託付他們之那一份職份的罪上有份。
主的豐富和旨意太廣大太深奧了,沒有一個人能將神豐富的智慧、知識與判斷能完全的知曉或釐清,難怪保羅會在羅馬書十一章33-36節有這樣的感讚(當然,雖然如此無法測度,但主一點點的恩典就夠我們享用不盡)。人只能藉著各種的開啟教導和啟示,照著主量給個人的生命度量,去追尋主的蹤跡並得著主的心意。故在最後同歸於一個元首之下的原則下,主藉著每個與他同工的人,以不同的領會方式及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解決滿足各種不同的需要。在積極方面,無論以任何角度去闡釋聖經或主僕人的話,以幫助聖徒能更愛主及愛召會與眾人,這絕對沒有問題。但若在沒有直接顯明之證據下,似乎不適合以自己的領會和闡釋,去否定或貶抑主僕人為主工作中一些與自己意見或看法不同的作法。否則若被論斷之主僕的工作是出於神,恐怕我們倒是攻擊神了(徒5:38,39)。我們最多僅能對事不對人的,就著所質疑之信息或傳講,其中可能不妥或不正確之部份,完全從聖經本文的教導或記載方面,予以澄清或辯正,切不可涉及人身攻擊。這種不涉及人身攻擊,在彼此敞開且平和的靈裡,一同好好的研讀且尋求,聖經各個記載與教導的真實內函與意義,使主的話,在彼此謙卑尋求中,為我們解開,並發出亮光,使我們這些愚昧的得以通達(詩119:130),這是我們每個主的僕人該有的態度。
每個主僕人的工作,是得賞賜或受虧損自有主負責(林前3:13 -15),而我們不適合取代主作審判者,即使論斷都不合適,免得我們被論斷(太7:1),並且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那日,我們也都要站在神的臺前(羅14:4,10)。我們該有之態度應是「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羅14:13)」「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4:5)」。
另外,對於服事上的一些向何種人就作何種人之作法,不可因為自己或喜歡的人採用,就是有變通和彈性;對於非自己喜歡的人採用,就批評為宗教規條或攙雜,不可給人有兩種尺度和標準之感覺。同樣,也不要給人有「一口兩舌」的感覺,對於在聖經一些真理認識上,與我們領會及實行不同之聖徒們,若人數沒有我們多,就說主映證祝福我們的看見與實行;若人數比我們多,就說他們的啟示不夠、真理實行太低、太屬世、甚至有?雜…等等。對同為神的兒女,同作基督耶穌見證人的聖徒們,這些的比較與說法不太妥當。
還有,若特別高抬某一位主僕之職份,即使並未將其取代主的地位,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傳講的人會直接,或聽道的人會間接,替被高抬的主僕「搭棚」,這是主所不喜悅的(馬太福音17:4 -8)。因為任何主的僕人,充其量最多像摩西及以利亞一樣,只不過是主的僕人和見證人,而我們的神是戀愛以致於嫉妒的(雅4:5)。我們應該平衡的去看待主分別託付給他僕人們的職份,因為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林前12:5)。
再者,對於沒有實際同在一起過之主的僕人或聖徒,我們可能特別注重那些有文字留下或留下較多者。就像我們可能會從所讀以往聖徒之信息,或者別的地方召會通訊,來認定以往那時或現今那地聖徒之情形,對有文字留下或留下較多之聖徒,我們就認為他們比較愛主,屬靈程度與生命度量較高。相對的,對於沒有留下文字,或留下文字較少之聖徒,就認為他們的屬靈程度較低、生命度量也較少。但對當時或當地與他們有實際配搭接觸之聖徒而言,不見得有相同的認知和感受。這種純以文字記載多寡,來作為判斷聖徒屬靈生命程度之依據的做法,並不一定準確。所以就某種程度上,「不因人廢言、不以言舉人」這句話,還是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其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上應有之態度
對所有主的僕人,我們完全敬重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至於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或教導實行,可能彼此間看法會有不同。對此,我們不適合在其間作仲裁,免得落入知識善惡的網羅中,自有主的恩膏在各人身上有不同的領會和帶領。在主的僕人間有不同意見時,我們常會不知不覺偏向我們所更為敬重或喜好者那一邊,而定罪另一邊(注意:喜歡採用那一邊之意見都沒有關係,但不能貶抑或定罪另一邊之感覺和看法)。例如,我們常常因著過於高舉保羅的職份,在愛屋及烏心理下,可能就會定罪與保羅意見或看法不同之主的僕人。事實上,除了主之外,沒有一個完全人,包括保羅在內。雖說「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2:15)」,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在任何事上都看得準、做的對。像保羅也會有錯誤的時候,例如在對待大祭司的事上,保羅就曾經認錯道歉(徒23:2 -5)。而相似的情況,主的作為就完全無可指責(約18:19 -23)。在人都不完全,也會有軟弱且感覺看法不一定絕對正確之情形下,下面以個人的領會來討論保羅希望聖徒對自己言行之態度,以及個人如何看待一些其它主的僕人或聖徒與保羅在一些看法及意見不同時的感覺。
(i)保羅要聖徒對自己言行之態度
保羅自承其所知有限所傳也有限(林前13:9 -12),並且他和一般聖徒一樣,也會有軟弱(林後11:29)。所以保羅最多要求聖徒要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而不敢要聖徒跟從他。因為效法是有自主和選擇性的,而跟從是沒有自主和選擇性的。除了主是完全可以跟從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沒有選擇的跟從,甚至包括保羅在內。即或是效法,保羅都要求聖徒不可過於聖經所記,免得重這個輕那個(林前4:6)。即使保羅如此謙卑謹慎,深怕有人把他看高了,過於在其身上所看見所聽見的,主仍然允許一根刺加在他的肉體上,免得其過於自高(林後12:6,7)。
保羅在提後3:10所說:「你已經"服從(恢復版繙為:緊緊跟隨)"了我的教訓」,希臘原文為"par-a-kolouthe??",中文意思為"考察、在旁隨同",英文意思為"beside-simultaneous-ride"。而主呼召門徒所說:「來"跟從"我」,希臘原文為"opis??", 中文意思為"跟在背後", 英文意思為"behind"。兩種詞句的語氣及內涵完全不同,在目標方向等的判斷上,前者的伴隨者,可以觀察選擇,必要時可予以調整目標方向,而後者的跟從者,是無法觀察目標方向,而予以選擇並調整的。這也說出,除了主是完全可以跟從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沒有選擇的跟從,甚至包括保羅在內。
(ii)推羅及該撒利亞的聖徒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前,推羅及該撒利亞的聖徒被聖靈感動,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而保羅與他們的感覺不同,定意要上耶路撒冷(徒21:3 -4, 8 - 14)。雖然彼此感覺不同,但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各人只是照著主給各人的感覺交通和實行而已。
(iii)巴拿巴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在使徒行傳15:37 – 40,巴拿巴與保羅在是否揀選馬可做配搭一事上,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甚至造成彼此分開。其實兩人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若硬是要追究彼此分開之責,可能保羅的責任還要大些,因保羅可能錯怪了馬可。其實馬可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並非去愛世界,可能家裡有事,或感覺任務告一段落,需回到耶路撒冷去照顧聖徒或服事彼得,也或者想回去繼續搜集編寫馬可福音(徒12:12, 25; 13:13 )。而後來,保羅第一次坐監及第二次坐監殉道前,都稱讚且需要馬可的配搭服事(西4:10; 門24; 提後4:11),這期間,馬可從未在服事主的事上退縮,也未看到保羅在書信中有責備馬可,或馬可有向保羅認錯道歉之舉動,均可說明或許馬可在此事上並無不當。
無論如何,巴拿巴與保羅兩人並沒有為此彼此攻擊,甚至在主奇妙的安排下,兩人分頭擴展主的工作。
(iv)亞波羅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在前往哥林多召會勸導聖徒之時間點上,亞波羅與保羅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這也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各人只是照著主給各人的感覺而行而已(林前16:12)。
(v)彼得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在加拉太書2:11 -14提到他抵擋彼得之行為,從保羅當時之認知及我們一般的領會來講,可能認為彼得軟弱了、害怕了、退縮了、違背真理了,但是若從彼得當時的角度來思考,則或許不盡然如此。要知當時耶城信主的猶太人相當多(徒21:20),而較清楚彼得所見異象和啟示的,應僅限於少數核心有配搭之聖徒(徒11:1 -18)。由於耶城幾乎都是猶太人而較少外邦信徒,一般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很少有同處之機會,以致有關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在一同喫飯這件事上該當如何,可能沒有廣範的去教導。當從耶城來的猶太信徒(不一定是雅各差派的,就如行傳15:1,24之例子,更不會是當初有份於行傳11:1 -18交通之聖徒)來到時,彼得他們正在與外邦人一同用飯。當時,一般猶太人絕不肯與外邦人一同用飯,但彼得與巴拿巴也不可能不接待外來的猶太信徒。在此情形下,可能彼得感覺對於此教導實行,沒有其急迫性與絕對必要性。也可能彼得認為,他從主所得的啟示和領會,乃是可以接納外邦信徒並與他們一起用飯,但沒有要勉強其他猶太信徒一定得和外邦信徒一同用飯,除非他們已受教導和開啟,像當時在安提阿的猶太信徒及巴拿巴一樣。又或者彼得另有其他的想法,如顧到耶路撒冷尚未受教導和開啟之猶太信徒的軟弱,或時機未成熟,不必引起無謂的爭論等,但應該絕對不是害怕或退縮。要知道,行傳中記載彼得多次為主受逼被囚,仍然不顧生死放膽傳講,從未有害怕退縮之情形(徒4:1 -20, 5:17 -41, 12:1 -17)。又由歷史考據得知,彼得最後為了主,主動要求倒釘十字架殉道。這種種為主視死如歸之表現,怎麼可能會因與外邦信徒一同喫飯這件並未犯錯的事,而害怕一些默默無聞的聖徒責難。即使對雅各本人,彼得也只會尊重而不會害怕。何況這異象和啟示,還是主最先藉著彼得教導包括雅各在內的其他使徒和聖徒,使他們不再質疑且歸榮耀與神,他怎麼會因這個實行而害怕從雅各那裡來的人。至於彼得為何沒有表白,甚至於在提到保羅之書信時也未就此著墨,或許因其謙忍成熟之生命度量,不僅教導聖徒要忍受冤屈,自己也有這樣的實行(彼前2:19 -23)。就像主和許多有生命度量之聖徒一樣,遇冤屈不為自己辯駁。
彼得是個急性子的人,凡是喜歡帶頭搶先,好勝且不顧後果(太14:28;16:16, 22;17:4, 25; 18:21; 19:27; 26:33 -35,51; 可11:20; 路12:41, 24:12; 約6:68, 13:6 ,24, 36; 18:10)。但在經過主三次提醒他要儆醒禱告(可14:37 -42)、三次否認主(可14: 71,72)、及主復活後三次問他是否愛主及託付他餵養主的小羊之後(約21:15 –19),在他性格上就開始有極大的轉變。從凡事自己強出頭,轉變為不再信靠自己;從一遇挫折就再回到世界打魚去,轉變為能堅定持續、甘心樂意、用愛牧養主的羊,且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1 -3)。在四福音書中的彼得,是個敢衝敢撞充滿天然個性的人;但在行傳及其他書信中之彼得,卻是個不再躁進,天然完全被破碎,而能因著主的代求,回頭以後靠著主堅固眾人之被主變化的人(路22:32)。彼得之戒慎與謙卑自守,可由下列許多例子看出:在領受接納外邦人之啟示上,經再三確定才領受(徒10:9 -16)。天使救其出監,起先不敢當作是真的,以為是自己的感覺(徒12:9)。完全把自己當作一般人,而不高抬自己(徒10:25,26)。不以保羅原為迫害聖徒之人而接納他,並與他同住(徒9:26,27; 加1:18)。在關於外邦信徒受割禮之事上,先讓大家盡量辯論和訴說個人意見,再溫柔平和的訴說他從主所受的託付和負擔,而使他們被折服並靜默無言(徒15:7 -12)。在保羅書信中被其明言或暗指,和其他使徒娶妻並帶著一同往來(林前9:5)、為最大的使徒(林後11:5)、為有名望的(加2:6)、僅傳福音給受割禮的人(加2:7,8)、被責備行的不正,與福音真理不合(加2:14)等。且不管保羅是否說者無心,但從旁觀的聽者有意來看,這些敘述絕不會是稱讚,反而有貶抑之意。事實上,彼得在跟隨主之前就已結婚,主並未予以否定,反而醫治其岳母的熱病(太8:14,15)。關於嫁娶,除了主耶穌自己,因其等待迎娶宇宙中獨一的新婦--預備好且裝飾整齊的召會,而根本不需地上的婚娶外,一般聖徒的嫁娶乃是正常而合理的,至於個人因特別的負擔而不嫁娶,那是另當別論(太19:10 -12)。另外被說到,僅受託傳福音給受割禮的人和作受割禮之人的使徒,實際上,彼得是最早受主啟示和託付,去接納外邦人並傳福音給他們,且給他們施浸,又以此教導其他的使徒和弟兄們去實行(徒10,11章)。但對這些加諸在其身上的誤會和指責,彼得並未為自己有任何的辯駁,即使在其書信中提到保羅時,對這些未盡公平的說法也未置一詞。事實上,至少就外在而言,當時彼得之威望絕對超過保羅,他若是要辯駁,信服他的應該佔多數,但他不作此圖,反顯出謙讓容忍的心。
至於保羅也像彼得一樣是個急性子的人,加拉太書及哥林多前後書可說是保羅最早的書信,一方面可能當時其年輕氣盛,未經個性全然被破碎之歷練,另一方面當時他可能尚未廣泛的被各處聖徒所熟知和接受,故竭力為其使徒的職份辯護,難免語氣會有急躁之處。這也無可厚非,即使摩西這樣忠信的僕人(來3:2,5),也都會有急躁之處(詩106:32,33)。至於保羅後期的其它書信,則可能因飽經憂患和歷練,而較少顯示其早年性烈如火、話中帶刺的一面,反而更多的流露其人性拔高而溫和謙讓的一面。
(vi)保羅殉道前陪伴保羅之同工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殉道前,許多陪伴保羅之同工離開他,保羅對此很不諒解(提後1:15, 4:10,16)。對保羅而言,可能認為同工應該陪他,但設身處地的從其他同工立場來看,則不見得如此。因為保羅第一次坐監時,除了不能到處自由行動外,還可以在自己住處接待來見他的人,及傳講神的話,而不被禁止(徒28:30,31),因此包括底馬等都能盡心盡力幫助他(西4:14; 門24)。而從歷史上知道,這次被囚則受到許多限制,且外面的逼迫增加,也不能自由傳道。在當時這種處處受限難以發揮功用,且除了羅馬之外,各處召會及聖徒也大受逼迫的情況下,說不定這些同工認為,回到各處召會扶持聖徒,比繼續留在羅馬陪伴保羅更有需要(例如提多也像使徒一樣,到處建立召會、設立長老、扶持聖徒、解決召會的難處等(多1:5,6, 3:12 加2:1林後2:12,13, 7:6, 13 -15, 8:6,16,17,23)。在當時羅馬政權開始對召會與聖徒大加逼迫時,各處的召會與聖徒們,可能更需要提多等同工之幫助與加強)。至於路加,則另當別論,因他至少可以以醫生的身份和專長,繼續留下照顧保羅的身體及記載保羅的言行。不過即使同工離開他,保羅也只能說他們是離棄他個人,而不敢說是離棄主,因為離棄保羅絕對並不等同離棄主或離棄主的道。若是有人離棄主的道,保羅一定毫不妥協、指名道姓的說出來,如同指責許米乃、腓理徒及亞力山大一樣(提後2:16 -18, 4:14,15)。
若平和且平衡的看待此事,在面對此極大逼迫的處理態度上,選擇離開之同工不一定有錯,因為主教導門徒要靈巧像蛇及可以避開逼迫(太10:16, 23) ,就如同主聽見約翰下監及殉道時所行(太4:12, 14:10 -13)。當然,避開只是不正面衝突,而不是放棄或否認所信仰的道。所以無論是正面抵擋,或是暫時避開,只要照著主的引領而行並且堅守所信仰的道,都能蒙主的稱許。就像面臨亞哈王及耶洗別的迫害,以利亞選擇正面迎擊,而另外七千人選擇暗中隱藏等待時機,或繞道側面攻擊。這在神眼中都是忠信有見識的,並非如以利亞所想的,只有他的作法才是不背棄神、為神站住。
至於保羅對這些離開同工之語氣,或許稍微過於激烈(提後4:16)。這也難免,許多主的僕人,在肉身遭到迫害與難處時,或多或少也都會抱怨或控告。例如以利亞遭逼時的抱怨與控告(王上19:3,4,9,10;羅11:2,3);約拿遭到小環境時的抱怨發怒(拿4:7 -9);施洗約翰坐監時的差門徒詰問主(太11:2,3)。而主面臨肉身要釘十字架這極大的痛苦時,也向父禱告,若是可行,就將這杯撤去(太26:39; 路22:42 -44) ,但主卻不會抱怨及遷怒於人,且完全順服父神的旨意。任何人都會有軟弱,甚至主所重用的僕人也不例外。但主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為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
無論如何,主的僕人一些無傷大雅之看法、意見及作為,即使稍有缺點和暇疵,仍然無損其在主面前服事的果效,及我們對其服事應有的敬重。以上以保羅為例,只是希望我們知道,人都不完全,都會有軟弱,藉此提醒我們,任何人的教導與信息,乃是要幫助我們,更多愛主、認識主。要叫我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太17:8)」,且望斷以及於耶穌。
另外,在彼此配搭服事上,有關該選擇誰做配搭、該何時去規勸看望召會與聖徒、該如何傳講與實行一些真理、及該如何面對逼迫????等,這些無關核心真理之做法,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各人只要照著主在每人身上之帶領,順著恩膏的塗抹,去教導或實行即可。不要彼此論斷與定罪,也不要讓這些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成為我們之間的絆腳跌人之物。
*彼得與保羅之職份的補充說明
拜神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由於主無法實際以肉身去看見、接觸與追隨,以致一般有心追求且切慕屬靈的聖徒,若是在主的話上根基不夠,或是信心不足,有一個普遍的危機,就是在「眼見是實」的情形下,容易將追求或跟隨的目標與對象,不知不覺轉移或投射在一些特別有恩賜的人身上,這是絕對得罪神的事。為避免這種情形,除了我們服事聖徒時,必須時時滿了謙卑,以免無意中被聖徒高舉,這樣不僅被服事的聖徒不得造就,我們自己也會失去主的賞賜,因我們已經從人得了賞賜(太6:1 -5, 16 -18)。也需諸事都有節制,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5 -27)。另外,也需要教導聖徒知道,任何人,即使其再有恩賜,再被主重用,也不過是主的僕人,只不過被主使用來幫助、成全我們,但絕對不能成為我們標榜或抬舉的對象。其實我們常常會因為過於抬舉某一些主的僕人,以致無意中輕忽了另一些主僕人的職份。以初期召會的使徒們為例,我們可能認為,剛開始主在彼得的身上託付大些,後來則在保羅的身上託付大些。這些錯誤的觀感,可能由於我們對聖經的記載,僅有片面而不完全的瞭解,下面願意嘗試辨明之。
許多聖徒所以會高舉保羅,主要被保羅一些為見證其經歷與看見之強烈的表白語氣所震撼。如:其不是從人領受和教導,乃是從主所啟示的(加1:12);並且深知諸般的奧秘(羅11:25, 16:25 -27; 林前2:1,2, 7 -10, 14:2, 15:51; 林後12:1 -4, 弗1:9 -14, 3:3 -11, 6:19,20; 西1:25 -27, 2:2,4:3; 提前3:16);還有三層天的經歷(林後12:1 -4)等。而彼得等使徒,對自己的經歷與領受,在他們寫給聖徒的書信中,似乎並沒有太多的著墨與強調。當然,以當時而言,他們不需強調,大家也都知道他們的職份,絕不會輕忽或貶抑。保羅則另當別論,需要多方的強調與辯明。以彼得和保羅為例,如果撇開他們個人主觀的感知與敘述不論,客觀的來看,彼得的經歷與領受絕不會在保羅之下。
首先,從有關基督的福音乃是直接從主所啟示這方面來看,彼得乃是真正第一個完全不是出於人的教導,而是天上的父直接啟示他的,且在主尚是肉身的時候就看見了,還蒙主在眾使徒面前親自的稱許(太16:15 -20)。保羅雖也是直接從主領受啟示(徒9:3 -9, 22:6 -21, 26:12 -20),但基本上是「印證」與「加強」彼得、約翰等使徒們所傳講的,而並非完全不同的「看見」與「傳講」(徒26:22,23);並且雖然可能沒有人直接向保羅傳福音,但司提反殉道前之申訴與見證,必定或多或少在保羅的深處產生影響,即便當時少年掃羅是極端的排斥(使徒行傳第七章; 22:20)。就如也有不少愛主的人,初次接觸聖徒,也會極端排斥與逼迫,但後來蒙主光照,悔改信主一樣。那些被逼迫但剛強為主站住之聖徒,一定也在他們深處留下印象,而播下生命的種子。在接納外邦信徒方面,彼得也不是出於人的教導,而完全是主直接從天上向他啟示的(使徒行傳第十章)。
再就諸般的奧秘這方面來看,有關基督是神的奧秘而言(羅16:25 -27; 弗1:9 -10,西2:2;林前2:1,2;提前3:16),彼得、約翰等使徒雖沒有用「奧秘」這個詞句,但也有傳講這樣的啟示與內涵(彼前1:20; 約1:1 -14)。有關召會是基督的奧秘及基督信徒豫先蒙揀選得榮耀之奧秘而言(弗1:11 -14,西1:26,27;林前2:7 -10; 弗3:3 -11),彼得也有雖然敘述詞句不同,但含意類似之傳講(彼前1:3,4, 2:5,9)。有關死人復活的奧祕(林前15:51-54),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的奧祕(羅11:25),除了撒都該人不信死人復活外,一般猶太人都相信(太22:23 -32),並且經上都有預言以色列要得救的事,這些事,對外邦人為奧秘,但對猶太人而言,乃是耳熟能詳,不需特別強調說明。還有聽見隱密的言語(林後12: 4),應該屬於個人與神之間親密的交通,像方言一樣(林前14: 2),彼得說不定也有這方面的經歷,但因為與造就召會無關(林前14:1 -28),故沒必要在給召會的書信中提出來,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林前14: 28)。
至於三層天的經歷(林後12:1 -4),如果保羅所說「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之描述,不是描述保羅真正肉身的被提,但謙虛的表示不知道,而是描述靈性的拔高與開啟;則應是類似於彼得的「魂遊象外」之經歷(徒10:10; 22:17)。這也符合此經歷乃是補充,加強說明對前一節所提之主的顯現和啟示的感受。而保羅多次經歷主的顯現,並領受異象和啟示(徒9:3 -6, 18:9,10, 22:17 -21, 23:11, 27:23,24)。在此情形下,三層天並非屬物質層次的分別,而是屬靈層次的分別。在個人經歷方面,猶如體、魂、靈,三種不同的層次。在更大的層面方面,則有地上的、空中掌權的、及諸天之上神的寶座前,三種的層次。保羅在此強調他屬靈的經歷不輸別人,因為當時有許多假教師和假使徒,標榜自己屬靈的經歷,並傳異端的教導。例如行邪術的西門(徒8:9 –24),其教導包含: 強調自己屬靈的經歷和異能,並高抬自己為神的大能者(徒8:9,10)、否認主的道成肉身(約壹2:18 -23; 4:1 -6; 約貳7),即否認主的神性和人性、在神和人之間還有諸靈,必須藉著敬拜天使來親近神(西2:18)---等。據教會史記載,此人後來在許多教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諾斯底主義」即與他和他的教導有很大的淵源。
另外,即使保羅與彼得兩人所承受的託付或許稍有差益,以及服事的時間點亦有交錯與重疊,就他們個別而言,絕對是分別從主接受託付與負擔。但在神新約的經綸?,從主的眼中整體來看,卻絕對是同時執行神經綸的行動,而不是互相交棒,或一個跌倒另一個取而代之,如同舊約的掃羅與大衛一樣。因為新約的原則,乃是我們到主面前來,個個像活石,被(主)建造成為屬靈的殿,成為聖別的祭司體系,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神所悅納的屬靈祭物(彼前2:5,9)。我們這些君尊的祭司體系,乃是直接被主安排建造,而非間接經過主以外的所謂工頭或祭司長來安排建造。
聖經中保羅之書信所以較其他使徒為多,一方面如前所述,主要因為保羅所服事的外邦信徒與召會,面對的是多樣的外邦文化與異端教訓,再加上他們基本的舊約聖經知識又不夠,易受那些文化或教導的影響。故保羅即使在其他地方服事,也要時常藉著書信題醒他們。另外,應該也有主奇妙的安排。因為其他使徒們,即使沒有太多的書信,甚至沒有書信,因為至少在肉身跟隨過主耶穌,也被主親自設立,連領受聖靈的分賜與澆灌,都有眾多人的見證(約20:22; 徒2:1 -42)。眾人對他們的服事,沒有問題,對他們的為主奉獻,也認為是理所當然。但保羅是個人蒙揀選,且見證的人少(徒9:3 -7),能印證的信徒又只有亞拿尼亞一人(徒9:10 -18)。就外在而言,其使徒職份較易受到質疑。藉著這樣書信數量的安排,使保羅之職份不致被輕忽,使我們這些後世,未在肉身看見且跟隨主的,但在靈中得著重生和開啟的聖徒,有效法的榜樣,且認為如此的事奉乃是合理,且理所當然的(羅12:1)。當然,也不要因主奇妙的安排,而趨向另一個極端,反而輕忽其他使徒的職份,這絕非主的心意。
前面以保羅和彼得為例,並不是叫我們趨向另一個極端,去高舉彼得或其他的使徒,只不過提醒我們,我們應該敬重彼得、保羅或任何主的僕人,他們在主面前服事聖徒的職份,及寶貴他們為傳講耶穌基督,所釋放之純淨話語和生命供應的部份。但不該過於所當看重的,以免落入重這個輕那個,甚至將目光從主的身上轉到人的身上。另外,對於聖經的教導與實行,或者一些相關記載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時,例如,有關聖經對彼得與保羅之相關記載,許多人的領會,可能與我上面陳述之看法不同,但這些都不該影響我們在靈?的合一,更不能造成彼此間的批評、論斷與分裂。反而這些與真理無關的不同領會、看法與實行,應該使我們個人更專一向主,更愛所有的聖徒。我們也要彼此接納,如同主接納我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15:7)。願主更多的憐憫我們,使我們將主藉使徒們所傳純淨的話,和所交託的善道,用在基督耶穌?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並靠著那住在我們?面的聖靈,牢牢的守著(提後1:13,14)。並且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乃是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從上面召我們來得的獎賞(腓3:13,14)。願主賜福給他的召會與他所揀選的兒女,願榮耀歸給他!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其所服事的對象及地方上應有之態度
一般與真理無關之作法和實行,應尊重所服事對象之當地或原本服事者之帶領和感覺,除主之外,無論個人或少數的一群人,都不該有超出地方之外的絕對領頭。這是何以保羅願意接受給猶太人受割禮之交通(徒21:17 -26),以及盡可能不在別人已服事之地方服事(羅15:20-23),且認為各人有各人服事的界限(林後10:13)。彼得對耶路撒冷之服事也尊重雅各之帶領(徒12:17,15:13 -21),因為雅各主要一直都在耶路撒冷服事(徒21:17,18; 加1:19);而彼得及約翰等使徒雖同為配搭,但大部份之時間都周遊四方服事,而並沒有一直待在耶路撒冷服事(徒9:32, 加2:12)。另外,彼得也尊重保羅在安提阿之服事帶領,雖然彼得可能如前所述另有想法,但此時仍然接受保羅之帶領和實行(加2:11 -19)。
在召會初期,藉著使徒們的配搭,神的道得以向四方擴展。例如,因著保羅有推羅的技術及屬世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所以雖非絕對,但比較適合到外邦語言文化都不同之地方開展。而彼得、約翰原為漁夫,雅各(耶穌之弟)原為木匠之子,他們因為受限於屬世的學問不高,相較之下,則比較適合服事所熟悉之文化和人民(即耶路撒冷地區和散逸外邦各處的猶太人(加2:7 -9))。在此互補配搭的原則下,神的道得以向四方各族傳播擴展。同樣,今天照著主給各人的恩賜(含語言能力、職業技能等)和託付,被安置在各方各族、各行各業及各層面,去傳揚福音、散播生命,以滿足各式各樣的需要,使主的旨意能通行於全地。故每個主所使用的僕人,無論在那裡,都各盡其職,接受元首基督的帶領,彼此配搭、彼此同工,不可有誰高誰低之比較和分別。
?對傳講神的話或聖經的教導應有之態度
在傳講神的話或聖經時,有關真理教導之基本態度,應為類似於啟示錄22:18,19及彼得後書3:16下所述:不可任意加添聖經上所沒有之教導,也不可任意刪除聖經上所明示之教導,免得那日被神加添災禍或刪去應得的份。至於聖經上一些深奧難明之真理或隱諱未明之實行,則不可任憑己意強解它,以做為論斷或定罪別人之依據,免得自取沉淪。任何之傳講,尤其牽涉到批評論斷時,在引用經節時,切不可斷章取義且任意加入自己主觀的意見;即使是正面積極的鼓勵和述說,也盡可能要與聖經記載的事實相符,以免所傳講的信息被打折扣。要避免這種錯引經節或錯誤領會之情形發生,最好之方式就是好好的勤讀、細讀聖經本文,且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作參考,從整體的觀念去思索和默想作者可能之思緒、負擔與正常合理之表達方式,如此方不致偏離作者之原意。如果實在無法領會,則寧可閉口不言。
談到「加添」,人類最早之墮落,除了不聽神的命令,遇見試誘不先問問神之外,就是由於任意「加添」神的話和神的命令。當蛇來誘惑夏娃的時候,由於夏娃沒有準確傳述神的命令,而任意「加添」一些自己的意思和話語,以致緊接著就帶入了偏離與墮落。明明神只是吩咐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喫」,因為喫的日子必定死;但夏娃卻偏偏要加上一句「也不可摸」,變成「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死」。被誘惑不是引入墮落的主因,主耶穌剛出來盡職時,撒旦也來誘惑他,但主抵擋誘惑完全引用神的話,即「經上記著說」 (馬太福音4:1 -11),而沒有任何自添的話。夏娃會被試誘牽引,就是起初對神的話引用不準確,以致帶入偏離和迷惑,進一步造成墮落和背叛。若夏娃僅單純傳述神正確的話,而沒有自己加添的意見,其「己」就不會因此出頭,也不會帶進以後的疑惑、偏離與墮落。
今天我們的教導若不準確,也常常會將聖經單純的教導「不可×××免得×××」與「必須×××否則×××」變成「不可×××「也不可×××」免得×××」與「必須×××「和×××」否則×××」。或者更進一步,將聖經明文規定且大家都知道之「不可×××」與「必須×××」省略,而直接簡化成自行加添之「不可×××」與「必須×××」,並特別強調之。例如召會初期之「不可喫葷」、「必須受割禮」,或近期「不可讀非我們所認可之信息」、「必須跟隨**(並非主自己)之帶領」等。這種教導與實行很容易帶進困擾和紛爭,以致中了仇敵之詭計,須特別戒慎並且恐懼戰兢,以免帶進主工作的分裂與破壞。
真理是絕對且獨一的,但做法和實行卻是相對而多面的,兩者不能混淆。現今對真理之教導,基本上不太會任意刪除,但常常會因過度的引用延伸,以致不知不覺將一些做法和實行當作真理,而帶進了混淆和紛爭。此種以某些特別之實行或教訓當作真理來教導,而將別人或不是屬我們所認可之主僕人的另一種實行方式或教訓視為「不同的教訓 (或異教)(提前1:3,6:3)」,以致造成基督身體之分裂,嚴格的說,此種教導,就某一方面而言,就是「加添」和「?雜」。所謂「不同的教訓」,乃是否認主的神性與人性,並說復活的事已過;或者以節期、飲食等規條作法取代主, 這些教導「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提前6:3)會造成我們的背道與偏離,而並不是我們之外或不屬我們所認可之聖徒所傳講但仍然為「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的叫作「不同的教訓」。
保羅在提前1:3所說:不可「教導不同的(原文)」(和合本翻為「傳異教」,恢復版翻為「教導與神的經綸不同的事("與神的經綸"及"事"為外加的」),雖然此處經節沒有直接說明甚麼是「教導不同的」,但在提前6:3又再一次提到「教導不同的」(在希臘原文?,兩處經節使用同一個字"hetero-didaskale??"),後面緊接著說明這種情形乃是「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恢復版翻為:不贊同健康的話,就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話,以及合乎那敬虔的教訓)」。並且無論是彼得、約翰、猶大或保羅,任何使徒之書信,在論到不同的教訓或不健康的教訓時,都是屬於「背離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而從沒有任何一處說到,若「合乎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之教訓,因為傳講的人不同就是「不同的教訓」或所謂「不同的職事」。
講到所謂「一」的真理,原則上除了「一個身體」、「一個靈」、「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浸」、「一神」這七個獨一(弗4:4 -6),及記載與闡述這些獨一的「獨一聖經」外,不該有其他外加的「一個**」。尤其在一些帶領、實行或某些傳講的信息方面,即使再好,最多只能以見證之方式,分享敘述其對個人經歷之相對的好。而不能對所有聖徒鼓吹或要求,使這些帶領、實行或傳講的信息,變成「獨一」遵行的法規,而否決其他也符合聖經真理之帶領、實行或傳講的信息。這樣去行,會有傳揚或高舉自己之危險,是得罪神的事,因為可能不知不覺在搭造隱而未現的巴別塔(創11:1 -9)。
至於保羅在林前14:1 -19中,所說「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14: 8)」,是指:講方言,如果不能藉著啟示、知識、預言或教訓,將其講解繙出來,則如同吹沒有規則或旋律的號聲,別人聽不懂,如此則使人無所適從,以致完全沒有意義。也無法使人從中得著裝備、訓練和成全,這樣怎能預備應付打仗。而並不是說,只有一種的號聲,或大家只吹一個號。
另外,所謂「一個水流」或「一道生命水的河」,乃是講到它的「源頭是一」。從起初流自伊甸的中心,然後分成四道,流向四方,且環繞供應全地,水流中散佈有金子、珍珠和紅瑪瑙(創2:10 -14)。到末了,被滋潤供應的聖徒,成了「眾水的聲音(啟14:1 -5)」,且從起初為四面散佈的珍寶,變成新耶路撒冷中,被建造起來的珍寶(啟21:10 -21),但這生命水的河,仍然流自神和羔羊的寶座,那獨一的中心(啟22:1)。所以這水流,並不是只流經一處,或只在某處才有。
?對接受主僕人或任何人傳講神的話、聖經的教導或帶領實行應有之態度
如果對主僕人或任何人之傳講、教導或帶領實行有所困惑時,最好用聖經或主的話,逐一的比較檢驗,如同當初庇哩亞賢明的聖徒,以考查聖經來檢驗保羅的傳講一般(徒17:10,11 ,對庇哩亞聖徒以聖經來檢驗保羅傳講的行為,保羅並未生氣或指責他們,認為他們不信任他或抵擋他,聖經反而稱許他們的行為是賢明的、開明的。任何主的僕人都該有這樣的態度,不怕自己或任何人的信息被聖徒以聖經本文來檢驗討論,反而要因此讚美且誇耀聖徒,因為唯有如此,主的話才不會被遮敝與誤導,也更容易被完全解開與被領受)。不能因著某人有名望(無論是屬世或屬靈的名望),就盲目的接受與追隨。因為到那日,各人要自行向主交帳與負責,而不能推給帶領的人(當然帶領的人該負的責任,也是其自行向主負責)。否則接受異端教訓,或有份宗教組織實行的人,豈不是也可推給帶領的人,而表明無辜。除非真是不知道、不認識時所行,否則怎能逃罪呢?
?對個人從神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及與我們領受稍有不同之聖徒應有之態度
對於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要心存謙卑和感謝,不可為著過於強調突顯而有意或無意的貶抑別人的領受,否則不知不覺會有高傲的靈出來,而失去了謙卑的愛,以致中了仇敵的詭計。啟示錄中之以弗所召會應為我們的借鏡。以利亞的時代,神告訴以利亞,不是他所認為的僅有他一人是為主站住,還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0,14,18;羅11:2- 5)。同樣的,今天不是僅僅我們或我們所認知的一般人在為主站住。在主眼中,還不知有多少萬倍是我們所不知曉的聖徒們,也是愛主為主站住的。
?對聖徒間或由於看法不同或由於實行不同甚至所謂的帶領不同而有爭議時我們在事情的判斷上應有之態度
當聖徒們甚至主所重用的僕人間,或由於看法不同,或由於實行不同,甚至所謂的帶領不同,而有爭議時,最好使雙方都能到主面前蒙光照,放下各自的堅持,彼此寬容,重新在主裡有靈裡的合一。若實在無法勸服,而雙方又彼此對立,甚至定罪時,此時雙方很可能隱藏有使徒所擔憂之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的情形(加5:26)。這時我們千萬不要落入或有份於這樣的爭競中,而不知不覺成為選邊站的人。否則我們也就變成使徒所責備之哥林多召會,那種各自標榜所領受的帶領,或抬舉所喜好的主僕,或自認清高,說我是屬基督,而看不起其他的聖徒之分門別類的情形。但也不適合為了所謂的「合一」,而裝作視而不見,或者單方面勸一方為了所謂的「合一」而退讓,這是另一形式的選邊站。即使有外表的合一(勿寧說有外表的一致),而並沒有真正靈裡的合一,此與我們所定罪的宗教組織或團體,又有甚麼差別。為了基督身體真實內裡的合一,避免進一步的分裂,我們這些靠靈而生的,就當靠靈而行(加5:25),不是出於私利,乃是本著誠實,出於神,且在神面前,憑著基督來傳講或論斷(林後2:17)。最好的方式,就是針對雙方在看法、實行或帶領有異議的地方,一點一點的,用聖經或主的話來檢驗,而不是從旁人的信息、交通或見證來判斷。因為任何人的信息、交通或見證,即使動機單純,但都可能不自覺而出於情感、心思等屬魂或肉體的部份,使第三者易於混淆。也不是看那邊人多或勢力大,就認為是出於神,因為主恢復的歷史中,反而常常居於少數的一方,是為著真理受逼迫。唯有聖經或主那活潑純淨的話,纔能將靈與魂刺入剖開,且辨明人心中的思念和主意,而滿有澄清的功效(來4:12)。我們需要時時提醒眾人,在神面前鄭重的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辭爭辯,並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正直的來分解真理的話(提後2:14,15)。
說到對神話語的領會,由於各人經歷的不同,生命度量的不同,領受角度的不同等?,可能會造成不同的認知與領會。就如觀看四活物的臉面,若從前面看是人的面,若從右面看是獅子的面,若從左面看是牛的面,若從後面看是鷹的面。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會有不同的彰顯(結1:5 -10)。但若把所有不同角度的觀看結果綜合起來,就可以顯出其完整的面貌。同樣的,若將聖徒們對聖經經節一些不同的領會,與相關好的實行,堆加起來,更能將主話語的豐富顯現出來。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之不同(某種程度上,寧可說,所承受的託付與所領受的功用恩賜不同),在積極面,並不會造成不同心合意,反而更能顧到基督身體各方面的需要。若會因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之不同而無法同心合意,表示這樣的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還是在知識道理的?面。這樣不同心合意的情形,常常是因我們自認為,自己所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才是正確且唯一的,而那些與我們不同之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是膚淺或不正確,而排斥或定罪他們,以致造成分門別類與無法同心合意。這都顯示出,我們有時是否太狂妄自大了,越過自己的份。
神一開始把人安頓在伊甸園,沒有別的定規,就是不准人喫善惡樹上的果子,「喫的日子必定死」。因為能分別善惡,就有好壞、定罪審判、懲罰獎賞的問題,這都是屬於神的權柄。人不能有此權柄,不能逾越此界限,該守住該有的地位。何時不守本份,像撒旦一樣,甚麼時候就「必定死」。故此我們不該自己替代主,作論斷審判者。隨意定意這個聖徒是金銀寶石,那個聖徒是草木禾?,連使徒保羅都不敢自己來論斷,他甚至連自己都不論斷自己,因這是由主來判斷(林前3:12- 14, 4:3,4)。或者對同樣都是根據聖經而並無明顯偏離的不同領會與實行,任意論斷這樣的教導和實行是純淨的麥子,而那樣的教導和實行是有毒的稗子。且不論如此的指控,可能完全不正確,即使有可能正確,判斷篩選的工作仍是由主自己執行(太13:24 -30)。我們切不可像不守本位的天使,或逆性作夢的人般,任意毀謗自己所不知道的,這樣會在這些事上敗壞自己(猶6 -10)。任何的批評與論斷,必須根據聖經,就事論事的按正直分解辨明神的話,而非空泛不具體的亂扣帽子般,去任意批評聖徒及其教導與實行。當我們領受一些教導與帶領而帶進實行時,切忌去批評論斷其他聖徒不同的領受與實行方式,否則就與當初主所責備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們批評論斷門徒一樣,「…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1 -9)。
且不論我們現在把許多以往使徒或聖徒們,各人的啟示和異象綜整起來,當作一個「團體的異象」來教導。按著聖經記載原始的所謂異象,乃是神按著祂的旨意,隨著神的意思,啟示或分賜給各人。如彼得在約帕硝皮匠西門家?所見之異象(徒10:5 -16),約翰在拔摩的海島上所見之異象(啟示錄),保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所見之異象(徒9:3 -9);或同時同在一處的人,如彼得、雅各、約翰所見,主改變形像之異象(太17:1 -7)等…。論到每人所看見之異象或有不同,但個人認為,就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所承受的託付或所領受的功用及恩賜不同。就像有一個聖徒年輕時,讀主給五千人喫飽的故事,當讀到「你們給他們喫罷」(太14:16;可6:37;路9:13)時,靈裡深受感動與開啟,立刻將自己奉獻給主;門徒與主配合去供應餵飽眾人的「異象」,控制他一生的道路,直到年老體衰,仍受這「異象」的支配,而滿了深處的喜樂。也有聖徒讀到一些先賢蠻荒福音開展的傳記,及受保羅馬其頓異象的激勵(徒16:9,10) ,而答應主的呼召,到偏遠地方去開展。也有聖徒,本來落在極深的罪惡中(世人所論的罪行,而非聖經所論的罪性),得救之後,那些沉淪在罪惡之人的可憐光景,日夜在他腦中縈繞,這樣的「異象」,催促他專去尋找拯救那些一般人不敢接觸的人。也有聖徒,感覺許多信徒對主話語的領受不夠,落在屬靈的饑餓中,而願一生花費在主話語的辨明和解開上…。這些領受的異象或託付雖有不同,但從主來看,都是同心合意,為著主這屬天職事的工作,也都是直接受主所差遣和支配。所以在本質上,這些個人從主所領受的異象或託付,彼此之間,無法比較也沒有高低深淺之分。出於神的,若將其彼此比較,硬分高低深淺,那是知識善惡樹,是仇敵的工作。
因為我們「所知有限,所傳也有限(林前13:9 -12)」,並且所受的啟示與領會也有限,只要不是明顯的偏離事實或異端的教導,我們不該堅持自己的看法與領會,讓彼此在自由且合一的靈裡,盡量交通個人從主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使真理及主的話,更加透亮與顯明。切不可為著堅持維護自己的看法、領會與實行,而在非關真理的辨明與表白方面,彼此批評攻擊。因我們的仇敵是撒旦或異端的教訓,而不是也接受且傳講基督福音真理,但領受與實行方式和自己不同的弟兄姊妹。以更極端的例子而言,即使有人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結黨,甚至不誠實和假意,我們都不必特意去抵毀,反而要為此歡喜,並且還要歡喜,因為基督究竟被傳開了(腓1:15 -18)。
*關於對聖徒之批評論斷
對一些我們從來沒有實際接觸和認識過之聖徒或主的僕人,我們不適合人云亦云的跟著批評論斷,因為如此行,除了不符合聖經之教導(太7:1; 羅14:13; 林前4:5),甚至連當時拿淫婦來責難主之文士和法利賽人都不如,至少他們還會來問主的意見,讓主有機會來開導,讓他們自覺不見得比被批評的人更義(約8:3 -9)。也比不上我們所看不起、認為沒有啟示的教法師如迦瑪列,他們至少有敬畏的心,不敢隨意論斷,深怕會抵擋得罪神(徒5:33 -39)。當別人講到,其他聖徒或主的僕人如何如何時(有關負面的批評論斷),我們是真正回到主面前尋求,我比被批評論斷的聖徒更義、更愛主嗎?還是我們甚至連我們所批評論斷的人都沒有實際的接觸過,只不過人云亦云的跟著別人搖旗吶喊而已?如果被批評論斷的聖徒也是愛主、愛聖徒,僅因從主的領受與實行與我們不同,就不被認同和被排擠,就某種程度而言,則我們與當時被聳動而用石頭打死司提反之百姓(徒6:12; 7:57 -58),及主受審時,受祭司長和長老挑唆,跟著喊說:「釘死他、釘死他」「除掉他、除掉他」之眾人,又有何差別(太27:20 -26;可15:10 -15;路23:18 -25;約19:15 -16)。我們若真有看見與負擔,針對你所批評論斷的聖徒,在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下,將其那一點教導與聖經真理不合,明指出來,而非任意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如:「不在時代的異象?」「不在流中」「不跟從***(若***代表主,則明確指出那一處教導與實行是不跟從主;若***代表主以外的任何人、事、物,恐怕是自己偏離聖經純淨的教導了)」。
今天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似乎在我們與主之間,還有另一個憑藉或判斷的標準。例如我們對聖徒的要求,以及衡量聖徒愛主的標準,常常不是「對主,你如何」,而是「對***(並非主自己),你如何」。態度極像當日將主釘死之猶太人的口吻,「你若***,就不是***的***。凡以自己為***,就是背叛***」(約19:12)。其實很多有實際經歷與生命度量的聖徒,也查不出來被批評論斷的聖徒,甚麼地方的教導與聖經真理不合,或有其他異端的言行,只因像彼拉多一樣,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太27:24),或要討眾人的喜悅(可15: 15),就只好任憑他們。在這種情形下,不是主的話得了勝,而是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路23:23)。在對弟兄姊妹的帶領上,此情況非常可慮。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10:12)。教會初期所以會帶進混亂與分裂,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太多的教導與實行,並且各自堅持自己的實行而否定別人的實行,以致彼此間那真實的愛失去了。所以使徒約翰在初期教會的晚期,當所有其他的使徒都已被主接去後,寫信給聖徒們,並沒有甚麼高言大志或特別的真理教導,反而一再的強調「愛、愛、愛」(約壹;約貳;約參)。一方面這樣的教導是舊命令,因為早已教導過了;一方面這樣的教導又是新命令,因為聖徒們已經失去了,所以須再恢復、重新起頭(約壹2:7)。若聖徒們真能彼此相愛、並且彼此鑑賞各自從主所有不同的領受與實行,則不需要一天到晚強調合一,也會有實際愛?合一的顯出。反之,若嘴?說愛聖徒,但當聖徒在真理的領受與實行,與自己或自己所認為正確的教導或帶領(非關聖經真理)不同時,就以不以為然之態度對之,此時自設的規條與作法,已在自己與對方間,立起了隔斷的牆,豈真能有內?實際合一的顯出?! 我們應當放下自己的堅持,「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那靈的一」(弗4:2,3),不讓任何人、事、物,成為我們與聖徒間的攔阻。套用保羅的話:「甚麼能使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愛隔絕呢?難道是個人不同的領會麼、是不同的經歷麼、是不同的啟示麼、是不同的帶領麼、是不同的實行麼、是不同的看見麼、是不同的作法麼…我們深信無論是好、是壞、是屬靈的、是屬世的、是以往的、是將來的、是高深的、是低淺的、是任何主以外的人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主基督耶穌?的」。
有關希伯來書作者之探討
希伯來書作者可能不是保羅之相關經節:
(i)以弗所書(約主後64年﹐羅馬監獄)六?21~22:打發推基古去以弗所﹐此時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參提前一?3)。
(ii)腓立比書(約主後64年﹐以弗所書之後﹐羅馬監獄)一?1 :可能推基古去以弗所後﹐提摩太替換趕來服事保羅﹐故與保羅同時具名。二?19~24:可証明此時提摩太並未坐監﹐而保羅或許快要被釋放。
(iii)提摩太前書(約主後65年﹐保羅第一次獲釋) 一?3 :可能保羅獲釋﹐提摩太想來服事保羅﹐但保羅勸其仍住在以弗所。
(iv)提摩太後書(約主後67年﹐羅馬監獄) 四?9~22 :保羅獲釋沒多久﹐又被監禁﹐其間提摩太並未繫獄﹐故可能保羅叫他儘快來照顧﹐此時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而保羅再次打發推基古去以弗所替換。
(v)希伯來書(依恢復版註約主後64年﹐保羅第一次獲釋)十三?23:表明寫信者未坐監而提摩太則坐監剛被釋放。
若作者是保羅則(v)與(i)~ (iv) 衝突
(vi)希伯來書二?3~4﹐四?2:可証明作者是因聽信福音得救﹐而不是像保羅乃是主直接向他顯現啟示(加拉太書一?11~12) 。
希伯來書之可能作者:眾說紛紜﹐但近代聖經學者較多主張可能為亞波羅﹐理由
如下:
(i)希伯來書一個主要重點,即針對希伯來人,引用聖經和神的話極力證明述說主的身位與職份﹐此與使徒行傳十八?24~28有關亞波羅之記載相符合。
(ii)亞波羅係聽信福音得救(使徒行傳十八?25~26)﹐此符合前述(vi) 。
(iii)前述(v)表明作者與提摩太相當熟稔且彼此同工(不一定同時同地同工)﹐此與林前十六?10~12之記載相符合。
(iv)希伯來書許多思想與啟示與保羅類似﹐說明作者與保羅相當熟稔且彼此同工﹐而許多的思想與啟示亦受保羅之影響。而由保羅傳道初期稱許亞波羅之服事(林前三?6﹐22﹐四?6) 和印證亞波羅之同工(林前十六?12)﹐直至保羅傳道末期殉道前仍與亞波羅同工(提多書三?13)﹐說明亞波羅與保羅一直同心同靈甚至同魂;再者由行傳十八?24~28﹐亦可看出亞波羅是個相當敞開易接受交通﹐並吸收後再供應出去的一位。亞波羅這些表顯與上述希伯來書作者相似。
(v) 希伯來書作者不具名可能顯示作者謙虛不顯揚﹐此亦與亞波羅之個性一致。行傳十八?25~26顯示其謙虛受教﹐以及林前十六?8﹐12保羅希望其去服事哥林多教會﹐由於保羅無法同去而哥林多教會聖徒又分別高抬保羅或亞波羅(此乃聖徒自行分門別類而非保羅與亞波羅之教導)﹐或許亞波羅認為保羅不在場之狀況下﹐哥林多教會聖徒會特別標榜亞波羅﹐故其寧可有機會再與保羅同去﹐亦顯示其不願受人之抬舉。
(vi)希伯來書之文章筆法類似於當時亞力山大城著名之猶太學派之筆法﹐而亞波羅之成長及教育背景與此相符(行傳十八?24) 。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4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第三篇 神的同在--得啟示和受靈膏
神的永遠心意—住在人中間
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兩千年來業已偏離了原初的地位和根基,而變成為現在一些巨大人為的制度系統和事物了。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基督教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人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人照著自己的判斷和眼光來製造一些事情,因此,基督教就產生了現今一切混亂、分裂、和攙雜的情形。今日要進入基督教確實是一件令人卻步的事。基督教業已變成它自身的一個極大的攔阻。所以我們覺得應當在這幾次的信息中,透過今日基督教一切演變累積的情形而回到當初去,來從新發現並說明一些原初根基的原則。我們求主引領我們進入真實基督教的那些清楚確定的事情?面。
我們要提起兩處聖經。一處是舊約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八節,"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一處是新約約翰福音第一章十四節,"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曾說,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另譯即"道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由上兩處聖經,我們可以看見神那永遠的思想。第一處聖經說出神永遠思想的豫表和象徵,第二處聖經說出神永遠思想的實際和真體。神永遠的思想和心意就是要住在人中間。我們曾說過,當初人在伊甸園?的時候,一切的事如何都是照著神的心意的,神來到園內與人同住,而得著祂所喜悅的。但不久人犯罪,神必須退去。從那時起,神願與人同住的這件事就被懸擱、停滯了。到了出埃及記,我們看見神把這件事又重新題出來。神吩咐摩西要為祂造一個聖所,使祂可以住在他們中間。但摩西所造的聖所所代表的乃是不完全的。我們不能說,神住在以色列人中一切的時間都是愉快,歡喜的。因此有某些事仍需要來成全,以完全滿足神的心。所以在舊約神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那不過是豫表和象徵,但到了新約,神乃是在祂兒子?住在人中間,這就是真實和實體了。神的兒子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
神的兒子基督乃是神的帳幕。我們對此事需要十分清楚才可。神現在一直到永遠所居住的地方乃是在祂兒子的?面。神的兒子這個人乃是神的居所;不是豫表乃是實體;不是為著一時的,乃是為著永遠的。基督乃是神的帳幕。祂的名字叫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祂的職事就是在帳幕?的一切事奉。祂的十字架就是帳幕?的一切祭物。帳幕的外院有門,祂就是門。只有藉著祂才能到神那?去。帳幕的門內有一個大祭壇。祂的十字架就是大祭壇。再往?有一個銅洗濯盆,這就是祂經過十字架並藉著祂生命的靈洗淨我們,使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這一切的事都是必須作的,但卻是單單為著一件事—神要與人同在。每一件事都是與這一個結果有關係—主要與我們同在。
神的同在使一切變為神聖
在舊約神對帳幕的每一點都有詳細的說明,在新約也是這樣。每一件事都是為著神的同在而表現基督。在神那?一切的事都不是僅僅一些事物,並且對神來說也不都是神聖的。一切事物的神聖與否乃視有否神的同在。這件事要改變我們整個的思想。你來到這個國家,這個城市?,你看到許多宗教的建築物,並且有十字架立在上面。一切進入那些建築物?的人都是低著頭,並且表示非常的虔誠。他們認為這是神聖的建築。如果你干犯了他們中間的某些事,他們就說,'這是褻瀆'!然而這一切的事在神看來卻都是無意義的,並且是沒有甚麼價值的。神所注重的事不是甚麼奇妙的建築,不是甚麼建築?的一些奇妙的事物,也不是房頂上立著的十字架;神所唯一注重的事乃是那個地方,那班人中間,到底有沒有祂的同在。在這個地方有神自己的同在麼?如果這個地方沒有神的同在,這個地方就與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分別。自然,你們大多數的人都同意這件事。但到底現在我們自己的情形是怎樣的?有神的同在麼?(註一)
我們基督徒常常來到一起聚集,我們就說,我們進到神的家中。或者有的人當他們進入這個聚會所的時候,他們就覺得進入神的家了。他們在這?祈禱時,他們就說,我們很歡喜,我們能在神家中祈禱。試問到底有甚麼事情能使一個地方變作神的家?到底有甚麼事情使這個地方變為神聖的?請記得,不是這個建築,不是這個聚會的會眾,也不是任何的方法或立場能使這個地方成為神聖的,並變作神的家。唯一使這個地方能成為神聖並變作神的家的,就是'主在這?'。主對我們所在的地方,或者我們聚集的會眾,都是沒有興趣的;祂所唯一注意和關心的事,就是到底這個地方,或者這班人中間,有沒有給祂一個地位,使祂可以喜樂著同在。我不知道曠野的會幕現在是在何處。我想它已經深深的被埋在地下了。我也不知道所羅門建造的聖殿現在是在那?。你可以試著把它找出來,但我想必是枉廢你的時間。你們要看見,神乃是把那些東西統統埋葬了。有人以為那些東西是那麼神聖,以致神應當保存它。然而神沒有那樣作。當會幕停止它所要成全之真實意義的時候,神就不再把它當作神聖的了。當聖殿停止它所要成全的真實目的的時候,神就離棄它,並且允許外邦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來踐踏和毀壞!今天人把這個作法,那個立場…當作真理,當作神聖的,而來保存它,但神從來不保存這些東西。神的目的就是祂的同在。我想這些話都是非常基本和簡單的,但我們乃是直接回到原初來看基礎的事。
約翰福音開頭說"起初.....神"(中文聖經譯作'太初'),神不僅是在"起初"的神,並且也是一直到末了的神。請記得,神所在的地方乃是祂兒子所在的地方。神的兒子在那?,神就在那?。的確,我們必須非常的謹慎,我們千萬不要建立某種錯誤和虛謊的立場而來代替了神的同在。不是在這?,不是在那?,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乃是在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同在的地方。我們必須把一切別的事物統統擺在一邊,而說﹕'如果主與你們同在,我就在你們中間,並與你們同行'。我們在此所說的,乃是越過今日的基督教而直接回到原初的地位和根基上。
神一切的開頭—呈現祂的兒子
關於神的同在,有兩件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神一切的開頭都是先引見並呈現祂的兒子。神兒子的啟示總是神開頭作任何一件事的根基。在舊約聖經中,神作任何一件事都是先引見並呈現祂的兒子,雖然在豫表和象徵中,也許有的人明白,有的人不明白,但神的兒子總是在那?。自然這是一個很偉大的工作來研讀聖經。如果在創世記中,你明白神在創造?的工作,你就要看見耶穌基督,並且你要在許多細節上看見神在基督?的某些表現。對於那些開啟屬靈眼睛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聖經論到神的兒子說,'萬有都是藉著祂創造的,並且是經過祂而歸於祂的'(參西一16)。如果你確實是一個藝術家、雕刻家、或設計家,你不是僅僅創造一些作品,你乃是把你自己表現在那些作品?。當人看見你的作品的時候,人能看見你的思想,你的智慧,和你的心。整個的作品都是說明並呈現創作者。人能從創造物?看見那位創造者。如果神的兒子確實創造了萬物,祂就不是僅僅創造了一些客觀的東西,祂乃是把祂自己擺進所創造之萬物的?面。如果你有屬靈的眼光和認識,你就要看見某些事是比所造的萬物本身還要多了許多。你能在每一件事上看見創造者。這就是神在每一件事上呈現祂的兒子。這也就是神兒子的啟示。神作事的起頭就是在此。
當你來到會幕這件事上的時候,你看見會幕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於人的思想和觀念。會幕完全是出於神的思想和心意。神對摩西說,"要謹慎作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神在祂自己的思想和心意中只有一個目的和目標。祂作每一件事都是向著那個目的和目標。神的那個目的和目標就是祂的兒子。所有會幕的每一部分和每一細節,都是豫示並表現神的兒子。這是神的另一個起頭。這個起頭乃是祂組織以色列國成為地上一個有確定目標的子民。讓我再強調這件事,神作每一件事的起頭,都是呈現並啟示祂的兒子。如果我們越過這件事,神總是帶我們回頭來。在得救這件事上就是如此。真實基督徒生命的開始就是看見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基督徒生命的增長也是如此。神保守一切真實屬靈的增長都是在於耶穌基督的啟示。在從事於神的一切工作上也是如此。一切神的工作得以真實的成全,也都是在於看見主耶穌。主耶穌自己也是活在這個原則中。祂說,"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約五19)。又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約七16)。因此,在主耶穌身上,乃是父作事,父說話。祂的生活乃是以父為祂的出發點。祂永遠不作也不說,除非祂的父指示祂。這件事對主耶穌是真實的,對我們每一個人也必須是真實的。我們今生能彀活出基督徒真實的生活,都是在於看見主耶穌。
我們再來看一點會幕所豫表的事。有一個概括的事實,就是會幕完全不是一個'事物',乃是一個'神聖的意義'。這個'神聖的意義'乃是隱藏的。如果一個外人看見這個會幕,充其量覺得它不過是一個奇異、有趣的東西而已。他們不明白會幕是甚麼意思。但會幕的真理和意義乃是隱藏在?面的。只有屬靈的眼睛被開啟的人才能看見其中的真理和奧秘。約翰在主升天許多年之後說,"祂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見過祂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已經認識祂的?面了。我們已經看見祂?面的那個神聖的意義了'。主在地上的時候,祂乃是神真實的帳幕,也是神在世上真實的居所。但人如何看祂呢?以賽亞說,"我們看見祂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祂"(賽五十三2)。祂乃是被人厭棄,被人拒絕的一位。正如人看見會幕時說,'這不是甚麼美麗的東西!完全是一些獸皮搭起來的,沒有甚麼叫人可羨慕的地方'!他們厭棄,拒絕它。但約翰看見耶穌時,他說,"我們看見祂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得著了耶穌基督?面的啟示。
自然不只約翰看見這個啟示,使徒保羅也看見這個啟示。保羅把每一件事都擺在這個啟示中。他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是由於這一件事,"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面"(加一16)。所以無論是在生活和事奉上,或者是在工作和教會中,神的開始總是在於將耶穌基督啟示在人心?。我們在神的工作上永遠不該作任何的事,除非主啟示在我們?面。這就是為甚麼基督徒的委員會常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試問,我們為甚麼招集一班人聚集在一起?我們以為他們都是很聰明,在事業上相當成功,在世界上也是具有一些影響的人,所以我們招集他們來在一起思考並研討主的工作。如果是這樣,就難怪主的工作向前進行的的那麼遲慢。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可以看見,神一切工作的發起和開始,都是來自於禱告的聚集。這種禱告的聚集不是僅僅一種形式或外表的東西,這乃是說明一切受託神工作的人都是深深活在十字架下,一面徹底的棄絕了己的原則和一切屬乎人的,另一面絕對的降服於聖靈和主的旨意。對於這一點我們有許多的話要說。但我們乃是回到原初去指明一點﹕沒有一件屬乎神的事是由人發起或開始的。
為神作工需要先被聖靈所膏
關於神的同在的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在作神的工作以前需要先被聖靈所膏。當舊約的會幕被建造之時,首要的事自然是會幕的樣式是由天上來的,那就是耶穌基督的啟示。但有了這個天上的樣式以後,神並沒有說,'好了,現在你們可以把這個樣式交給人去作了'!不!聖經告訴我們,乃是神的靈先充滿了兩個人,然後再讓這兩個人去作各樣的工作。"我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能作各樣的工"(出三十一3)。不論有關會幕的那一種工作都是做工的人被神的靈充滿而後成全的。主耶穌自己也是如此。祂沒有開始祂那偉大的工作,直等到聖靈膏了祂。聖經說,神以聖靈和能力膏了祂,祂才週流四方行善事(參徒十38)。如果主耶穌由聖靈生,三十年活在聖靈?,當祂為神工作時,仍需要聖靈來膏祂,就我們在主的工作上更應當如此。請記得,由聖靈生和被聖靈所膏乃是兩件不同的事。由聖靈生乃是帶進一個新生命,成為神的孩子,而進入神的國。被聖靈所膏乃是關於為神作工的。我們要作神的工,就需要聖靈來膏我們。舊約的那兩個人,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必須被神的靈所膏,亦即被神的靈充滿,才能作各樣的工。今日我們在主的工作上,也是如此(註二)。
或者在三而一的神?面最難明白的一位就是聖靈。我們能明白父神,我們能明白子神,但對聖靈總是一個奧秘。雖然如此,聖靈卻是相當實在的,如同父神和子神那麼實在一樣。在我們的生命和經歷中,有許多最偉大的事是我們不明白的,實在是一個奧秘。就如我們的呼吸,我們時時呼吸,但我們從來沒有說,'現在我要呼了,現在我要吸了'!我們就是那麼呼,那麼吸。若不呼吸,就必死亡。有呼吸就證明仍在活著,又如生命,生命實在是一個奧秘。雖然是奧秘,但卻是非常實在的。又如電流,電流也是一個奧秘,但也是實在的。你能藉著它所發出的光和能得知它的實在。聖靈也是如此。有一個事實,就是在聖靈?的實際、能力、生命和亮光。你雖然不能明白,但卻是事實。
曠野的會幕得以建造起來乃是聖靈的工作。主耶穌成為神真實的帳幕,祂的一切也都是聖靈的工作。如果神對摩西說,'你要謹慎,作會幕的一切工作都要照著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就神也要同樣的對我們說,'你們今日作我的一切工作,都要照著我的兒子—基督'。你們要注意,神從來沒有把任何一件事留給人,要人憑自己的思想去成全。會幕的材料金、銀、麻、.....,但都不是人可以隨已意而行的,必須照著山上指示的樣式。今日從事於主的工作也是如此。這件事是照著基督麼?那件事能表現基督麼?在主的工作上,不是你的意思,你的觀念,你的判斷,像你作世界的事一樣。你從事於主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是藉著神的靈,並且由天上發出才可。你有沒有等侯在神的面前,得著祂的指示呢?請記得,一切主的工作都必須是聖靈的起頭。行傳?使徒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具體說明這件事。
我們上面所說的都是簡單、基本的,但我仰望主使你們所看見的比我所說的更多。每一件不出於基督的事都要崩潰和瓦解。但願你們不至於陷在錯誤?。今日整個的基督教都要被帶進試驗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照著基督的?到底有多少是聖靈照著基督而發起的?神要再一次說,'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一切被震動的都要挪去,只有那些不被震動的才能長存。甚麼才能永久長存呢?不是曠野的會幕,不是一些制度、方法、實行或立場,乃是耶穌基督。只有一切出於基督並且是基督的,才能存到永遠。
註一﹕我們現在有沒有'神的同在',完全決定於我們有沒有﹕1.'隨時隨事'都由聖靈起頭?2.'隨時隨事'都受聖靈管治和訓練、默然無聲學習順從?亦即不僅心中毫無怨言,而且全人向'主'俯伏敬拜讚美?3,'隨時隨事'都被聖靈所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一位活的人(基督)在我們身上表現彰顯?
註二﹕由聖靈生到被聖靈所膏或(充滿聖靈)中間,惟一的功課就是接受聖靈的管治和訓練,在所遭遇之一切苦難試煉,或平順環境中,事事學習順從,(讓祂真實作主),天天改變,由信服到信服,由榮耀到榮耀(羅一16,林前三18原文),意即由信服開始,得重生,靈活過來的榮耀(弗二5),到達信服末了(Receiving the end of your faith),得著魂的救恩(even the salvation of your souls)(彼前一9原文),完全由己生命蒙拯救的榮耀。主耶穌由靈生至靈膏,至少三十年默然無聲學習順從,末了三年半事奉也是如此(來五7-9)。保羅由靈生至靈膏,至少三年在亞拉伯默然無聲學習順從,意即在屬天屬靈的大道上才開始上路,開始受膏事奉(徒九5,二十二10,加一17,18),二十八年後仍然學習順從—耶穌我(個人)的主(my Lord)(腓三8)!今日我們重生後,若無三、五年認真在凡事上默然無聲學習順從,則我們在屬天屬靈的大道上尚未開始上路!十字架的學校(聖靈的學校)無畢業生。達到基督豐滿的最大仇敵就是皮毛、表面、膚淺!今日我們所處的世代,甚麼都是立刻(instant)的,立刻的咖啡,立刻的早餐..,甚至立刻的聖人(instant Sainthood)!事事都是快速贏利,容易獲得,最少麻煩,全不費力,免出代價!因此深的度量全失,持續耐力成為負數!經上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諸天之國乃是努力進入的(凶猛奪取的)"(太十一12原文)。這都是十字架死生的原則。只有那些由聖靈而生,並且在聖靈管訓中學習順從,與主同受產難之苦的人,才能真正被靈所膏而表現祂的榮耀!"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16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12 页)。
星期五, 五月 20, 2005
按真理而行
讀中文版《交通》第四卷第三期有感
去年的冬季訓練中,聽到"一個出版",心裡有點發虛,隱隱然覺出,山雨欲來風滿樓。果不其然,"名"弟兄就出手了!"先知"的"預言"應驗,當然要感謝神,只是裡面不暢快,因為打人的和還手的都是我的弟兄。從前,一大戶人家,老大承繼祖業,自然正宗,老二不服,便打他一棒;老大鬱悶不過,就還了手;旁邊老三冷眼旁觀,樂觀其成;老四上勸下阻,心急如焚;老五說何苦來,我且去打魚……最傷神的是,兄弟諸位皆手持老父親的語錄。雖然老父非完人,真若彼此理論起來,其言尚可借來一用……
其實,還是聖經的話"可信,…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我們如果忍耐,也必與祂一同作王;我們如果不認祂,祂也必不認我們;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否定自己。你要將這些事提醒眾人,在神面前鄭重地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辭爭辯,這是毫無用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你當竭力將自己呈獻神前,得蒙稱許,作無愧的工人,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提後二11?15)
一位恨惡作老三,無能作老四,實在不願作老五,渴慕作提摩太的弟兄
Y. C.
答:渴慕作提摩太的弟兄:
不知道一個出版是不是我們共同的信仰(common faith),能夠資格成為我們談討中心的理由?也不知道「名」弟兄所說的是不是真理?也不知道先知預言的話是什麼?大概這位先知腦子清楚,能看局面,卻缺少了基督。
我們不能為言辭爭辯,卻要為真理站住,為信仰爭辯(猶3),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
在基督的身體裡,在教會生活中,沒有老大、老二或老三,這都是組織裡面的東西,也不是主所要的,但願你這位渴慕要成為提摩太的弟兄,能看見基督身體上的肢體是彼此需要的。真實的提摩太是能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盼望你能作一個有異象、有真理、活基督的人。
一個學習只愛基督和祂見證的弟兄
看完這個問答也只有用一頭霧水來形容我的感受,不知什麼時候主才會來拯救我們脫離這種"和稀泥"式的教會生活. [名]弟兄所交通的是不是正直的分解神的話? 你我的良心理最清楚, 有哪一句是出自私利的惡意攻尖? 我相信也找不出來, 但是未何好像[秀才遇到兵有裡卻說不清]乃是因為有太多人已習慣於在泥中打滾,稀奇的是他們卻也甘之如飴,他們接受純淨的神的話語的功能似乎已失去了,取而代之的確是耳朵發癢到一個地步,不聽一些自我膨脹的話 , 不聽一些含沙射影的話, 不在教會中製造一些對立的氣氛, 他們就覺得似乎沒有在教會中盡祂的功用, 因為這已成為這群最獨特的人獨特的口味.
一家人中彼此針鋒相對, 真正解決之道是永無止盡的糾正每一位的反應, 還是去揪出那在這家中不斷製造且加強這不合氣氛的根源? 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後症候群)是一非常普遍的心理疾病, 說出一個人不但不能從過去的創傷中走出來,這創傷甚至成為他現今的人位,影響這人向著身邊一切人事物的反應. 從得救至今(特別是最近五年)地方教會從來沒有從已過的陰霾中走出來,幾十年下來尖銳的話,時而對內,時而對外,但總不離口. 反觀一些離開地方教會的前輩們,卻都早已得著醫治,如今個個在生命中盡職. 地方教會的PTSD 病得實在不輕, 任何實行都要帶著他們獨一的悲情色彩, 晨興聖言這叫多少聖徒得幫助的好刊物, 一但沾上這色彩, 就與文革時代人人手上搖晃的毛語錄沒有兩樣了, 跟隨職事, 也不再聯於主自己, 而變成宗派性的跟隨LSM狹窄的帶領, 一年七次原本是聖徒們接受使徒教訓和交通的一個甜美的實行, 如今卻成為一個在教會中選邊站的宣告. 今日的問題實在與誰是老大誰是老二無關, 也與誰揮出拳頭無關, 而是在於這攤稀泥而且我們還不停止的滾在其中.
Heshbon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五月 19, 2005
第二篇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史伯克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九至二十三節。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八節。
人的手插進神的事情
我們要越過兩千年來基督教演變的一切光景,而根據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直接回到當初去看其根基的原則。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今日的基督教已演變成為一個巨大人為的制度和系統了。當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不久,人就開始把自己的手插進基督教?面來。他們把一些真理編成具有某些信條的固定制度;把主的見證搞成一個具有某種禮儀的形式。因著某種原因,人把自己的手插到事情上來。自從亞當把自己的手插到善惡知識的樹上以迄於今,人總是常常要將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面來。意即人總是把神的事情帶到人手的控制之下。在世界上我們常常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事情。但如果我們來到神的事情上也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那就錯了。但人常常用自己的手來推行神的事情。
非利士人用他們自己的手來處置約櫃,結果遭遇到災禍。大衛年間烏撒用自己的手去扶約櫃,結果被神擊殺而死(參考撒上五,六,二十七;撒下六)。從那時起在以色列人中每一件事差不多都進入了混亂。神見證的櫃被擄,迷失了;以色列人向著神目標的進展也停止不前了;甚至大衛也向神動怒生氣了。這一切的光景都是因為人將自己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而產生的結果。已往在神的子民身上常常是這樣,今日在基督教?也常常是這樣。
基督教乃是在一個非常單純美麗並活潑之途徑?開始的。一切的事也都是在生命和聖靈的自由中產生。當聖靈將自己的手擺在事情上時,每一件事都是正確善美的。但當人進來把基督教抓牢並控制在人的手下時,一切的事就要變成混亂,正如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說,今天沒有一個地方比基督教更混亂!主的見證被逮捕,被阻止。由於人的手插在其中,主的見證因而受了限制和捆綁。如果人把主的見證帶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就其結果必是危險的,並且是招致災禍的。主的態度總是這樣﹕如果你把手擺在事情上,主總是留給你,而把祂自己的手撤回去。這樣,一切的事必然愈過愈壞。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這件事。人愈把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事情就必愈形混亂。當人把神的事情控制並掌管在自己手下時,必然產生困難。神所以常常使人軟弱,枯竭,到盡頭,原因是要人認識自己。使徒保羅在天然方面是一個很剛強的人。當他作大數之掃羅的時候,他將自己的手擺在神的事情上。以後主遇見他,擊打他。到末了他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回到原初去
當我說到這?時,我要請大家特別注意﹕我沒有意思要給你們一大堆的教訓和道理。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弟兄們,要當心,你們有否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你們有否試以把聖靈的事控制在你們自己的手中?如果你們那樣作,要當心,神要擊打你!今日基督教所以有那麼多令人畏懼的混亂制度存在,就是因為人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面。人照著自己的眼光和思想來估量神聖的事,並且對人說,'這就是事情如何必須是這樣作的!這就是我們所必須作的!這就是我們所不應該作的'!我們常常說,當主指示彼得必須去哥尼流家的時候,彼得開頭就曾這樣作過。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彼得總是站在猶太人不與外邦人親近來往的立場上。當聖靈告訴彼得要差他去這個外邦人的家的時候,彼得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徒十14)!他把自己的手伸出來了。彼得的意思就是,'主阿,現在你是錯謬了,我是正確的!你必須跟隨我,並進入我對舊約聖經了解的思路'!當日實在對彼得以及教會都是一個十分危機的日子。但當彼得把他自己的手撤回去的時候,那一日對教會來說,竟變成何等希奇的日子!所以我們要越過基督教的一切系統和制度,直接回到原初去,就是回到耶穌基督所帶進的原初單純屬靈的原則上去。
約翰四章十九至二十四節這段經文,直接帶我們回到原初去。它說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耶穌對婦人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祂棄置了整個存到那個時候的舊制度,也就是棄置了整個照著舊約聖經所建立的猶太主義制度。祂藉著這一句'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話,棄置了整個舊時代,並且引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等次、和秩序。祂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其意義並非指著字面的某時某分,乃是指著這新日子開始的時間。在祂說這話的時候,一個完全新的日子來臨了。這個完全新的日子是甚麼呢?如果你要求耶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祂必然對你說,'我在這?'!這完全新的日子不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更是一個人的問題。這個新時代乃是耶穌基督的時代。基督這個活的人就是這個新時代。祂說'我在這?'。如果你仔細讀約翰福音,祂乃是把每一件事皆集中在祂自己身上,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牧人,我是葡萄樹,我是復活…。若不是我,一切皆不算甚麼。不是道理的系統和制度,乃是一個有位格的活的人。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一切都是開始自基督,並且永遠不能偏離祂。基督徒生命的進展和增長純粹是耶穌基督在生命中的進展和增長。
神的家—神與人同在
約翰四章這?講論的焦點乃是重在神的家。婦人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基利心山)上禮拜'。意即我們的祖宗曾說,我們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這基利心山上。人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遇見神。但你們猶太人卻說,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並且說,人若遇見神,就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和思想乃是著重於神的殿,或神的家。既是如此,主耶穌就將這件事帶到新的時代?面來。祂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剛才我們所讀的聖經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五8)。這個有關神的家的事,說出了全部聖經的偉大真理。聖經的起頭和結尾都說到這一件事。聖經起頭說到神在伊甸園?來到人中間。這就是說出神有一個偉大的願望要與人同在。祂所以創造人就是為著這個目的—住在人中間。神並非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是人所不知道,不明白的。神乃是要降臨,並要與人同在。這是神的心所一直願望的事!
因此在全部人類歷史中,有一件確定的事,就是神願意與人同在。聖經給我們看見,當神與人同在的時候,那是一件何等奇妙有福的事!但另一面當神向人隱藏,並收回祂同在的時候,那確實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我盼望我們大家都能知道這件事。在我們經歷中最艱難和最痛苦的事,就是我們感覺不到神的同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得神好像很遠、很遠的離開我們,那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艱苦的日子!但當有一天我們確切的覺得神與我們同在,那確實是我們生命中最佳美的日子!你記得舊約神的僕人摩西曾經這樣對神說,'如果你不親自與我同在,就不要把我們從這?領上去'。意即如果沒有神的同在,就不能向前行。但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在,同行,並使你得安息'(參考出三十三14,15)。因此,他們才能往前行。神的同在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我們稍微再向前說一點。當神對摩西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祂這話乃是指著曠野中的會幕。後來神將有關會幕一切物件的樣式都指示了他們。當他們照著神的樣式作成一切的時候,神就降臨並充滿在會幕中。神親自與他們同在。由這件事可以引我們來看約翰一章十四節。約翰是一個猶太人,對舊約聖經是非常熟悉的。在他所寫的福音書?,我們可以追尋出許多暗示乃是來自舊約聖經。無論何時當他提筆寫書,他總是把舊約聖經的一些事蹟帶進來。如果你們能追尋並研讀他所寫的福音,就必定得著許多非常豐富有益的教訓。
他的福音書開頭說,'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在約翰的思想?,他乃是把曠野中的會幕說到主耶穌身上來。當初神在曠野乃是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現在神乃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支搭帳幕)在人中間。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到底神的帳幕是甚麼?乃是神的兒子。我們要在甚麼地方遇見神?乃是在神的兒子?。神的家是甚麼?乃是耶穌基督。教會是甚麼?我不知道你們將要如何回答,也許你們要在紙上寫一大篇有關教會真理的一些奇妙的制度,或者有關教會實行的一些奇妙的立場和等次。其實'教會'的答案是非常簡單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不比這個多,也不比這個少。如果基督在一班人?面,自然形成教會。乃是基督在我們?面使我們成為教會。教會第一要緊的,不是甚麼道理,不是甚麼實行,也不是甚麼某種作法;教會第一要緊的,乃是主的同在(註)。只有主與那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同在時,才成功作教會。但請注意,我所說的乃是指著宇宙性普遍的教會。教會沒有地理的問題,既不是在這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教會沒有時間的問題,在地球這面是白天,在地球那面是黑夜,但在教會中沒有白天和黑夜。主從來不睡覺,白天和黑夜在祂都是一樣。在天上不分白晝和黑夜。基督在每一個地方和在每一個時間都是一樣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不分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菲律賓,主不注意這些事。主所全心注意的事乃是人的心到底有否給祂一個地位。至於在世界甚麼地方,甚麼時間,主全然不注意。教會的本質乃是由基督而來。基督的團體表現就是教會。人若沒有基督就不是屬於教會的,但人若有基督在心?,我們就不能說他不是屬於教會的。你們都明白並同意這事麼?我們乃是直接越過基督教和人所謂的教會而回到基督這?來。
眾教會—聚集在各處有主自己同在的人
既說明了宇宙的獨一教會,現在我們來看眾教會。到底甚麼是眾教會?在此我們應當對這件事予以再思或三思,並且我們的觀念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改正或調整。你們有否知道今日許多人他們以為當初使徒們到各國去,其思想和觀念就是為要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例如﹕他們相信﹕一、使徒保羅的工作和職務就是要到各地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二、保羅真實的目的就是到亞西亞、庇推尼、加拉太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三、當時使徒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各地搞一個教會'。弟兄姊妹,你們相信麼?如果你們也是這樣思想,這樣相信,你們就完全錯謬了。你們要嚴肅並莊重的思想這件事!因為這是對我們整個的思想和觀念起革命的事!
保羅和使徒們的工作並他們所相信的是甚麼呢?請記得,他們不是到各地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他們的工作和他們所相信的,乃是到各地各處去把基督帶給人,把基督供應給人。你們能否告訴我?在新約聖經中甚麼地方記載使徒到了一個地方說,'現在我們來了!我們要成立一個教會!主所以差遣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就是為著要搞一個教會'!你們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在新約聖經中去尋找類似這樣的話,但必定沒有。我們常常以為新約聖經中有許多的事,但實際上是沒有的。有時我們也常常教導人說聖經有這個,有那個,但事實上,聖經?是完全沒有的。
我們回到福音書?,主耶穌差遣使徒們兩個兩個的出外作工。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到祂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十1另譯)。祂從來沒有改變這個原則。祂沒有差遣使徒們到各處去形成或設立眾教會,或建立基督教。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把祂自己帶到各處去。這不是說眾教會是沒有意義的。我乃是給你們正確的指明這一點﹕甚麼是眾教會?他們乃是在各處聚集在基督?,並有主自己與他們同在的一班人。在神永遠的思想?,有一件至為尊高的事就是主的同在。教會蒙召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主的同在。
起初的事—神的同在
你們記得舊約聖經記載會幕和聖殿,當主的同在退去時,它們就不再是神聖或不可侵犯了。神也不再注意它們有否存在。它們不過是一些虛空的軀殼而已。主對它們也不再有甚麼興趣。當主耶穌說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其意義就是如此。'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8)。'將來在這?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二十四2)。當神的同在離去時,一切所謂神聖的事物就不再是神聖了。聖殿的石頭與普通的石頭也不再有甚麼分別了。啟示錄二、三章主對亞西亞七個教會所說的話,其意義也是如此。祂說,'我知道你們一切的工作和和勞碌。我知道你們一切基督徒的道理。我也知道你們一切的事奉。但你們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則,我要把你們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當起初的事離去時,一切的事物也就不再有甚麼意義和目的了。
甚麼是起初的事呢?起初的事不是教訓,不是道理,不是某些基督徒的實行,也不是你們的聚會繼續維持下去。起初的事乃是神的同在。起初的事乃是當人從外面進到你們中間時,能說,'哦,神與你們同在'!聖經說,"他們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5)。你們記得舊約聖經中說到神充滿會幕和聖殿的時候,甚至祭司也不能站立,必須出去。他們不能停在主的面前。因為他們不過是人,是有罪的人。請記得,人憑著人的自己在神的同在跟前毫無地位。但今天人竟把基督教弄成一些事物!並且在基督教?人出來製作一切的事!有些時候,我到許多別的地方去,他們把我介紹給會眾。介紹我的人說,'這是史先生,是從歐洲來的偉大的聖經教師'!還有許多別方面的介紹。我聽了,我的心下沉、沮喪!我感到不安、難過。我必須站起來說,'請大家不要注意那些事。我不算甚麼。主是一切!在神的家中人毫無地位'。如果我們進入神的家,而把我們自己的重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和自己的手都帶進來,就我們把整個神的家的性質改變了。主必定在此受到限制和約束,並且祂也不能得著一條清潔的路。那位真實是神同在的耶穌曾說,"我心?柔和謙卑"(意即祂不高抬自己)。
天的震動要臨到世界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從基督教的根基上得著教益。我乃是非常忠誠的對你們講說。日子要到,一切的事都要經過天上的震動。基督教今日在有的地方已經遭遇到一個可怕的震動,一切外面的形式和制度,業已實際的瓦解了。只有那些純屬靈的,出乎主的,並且是增長在弟兄姊妹心?的,才是真實長存的。聖經說,這天上的震動必要普及到全世界。今日基督教正進入一個可怕的震動中。只有那些具有主同在的,才能存留。可能基督徒的聚會是不可能的,可能基督徒的交通是十分困難的,可能話語的職事是被停止的,並且基督教一切外表的事物可能也都要消失了;但只有一件事是可以存留的﹕我們得著了主麼?我們認識了主麼?主與我們同在麼?請注意,這是主所要的。主常常把這件事作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來。如果我們基督徒的生命僅僅聯結在一些外表的形式或事物上,主就要興起環境把我們從其中分離出來。祂常常這樣作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到底我們得著主有多少?,這是首要的問題,也是最終的問題。弟兄姊妹,你們記得麼?任何一個教會的試驗就是主的同在。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不是用這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也不是用那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所有的問題乃是﹕到底我們在他們那班人中間遇見'多少主的同在'?到底人在他們那個地方遇見'主有多少'?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得著主的同在最大的地方,乃是人在其中最小的地方。
註﹕真實得著'主的同在'就是經歷前述﹕ 1.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由聖靈受管訓,時時在苦難中學習順從,而靈命增長;3.由聖靈受膏,達長大成人,一舉一動皆由聖靈主宰接辦一切。
當初以弗所的教會表現主的同在就是這樣﹕ 1,信服耶穌是主、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在主耶穌的名?受浸,時時受聖靈管訓、經歷死而復活(焚燒邪書—即只要基督(亦即起初的愛),凡不是彰顯基督的都焚燒;主道大大興旺得勝—即基督是一切、全心愛祂);3,由聖靈受膏、活著是基督—即主的同在、亦即表現起初的愛(Firstlove)(參徒19﹕1-20、啟2﹕4)。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1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李常受弟兄真的悔改了?
關於李常受弟兄末了向著基督身體悔改的討論:
http://thebereans.net/forum/index.php?topic=4210.0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5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五月 18, 2005
在靈和真實事奉神 - 史百克
史百克這一系列關於召會的信息把我從許多的事中拯救出來, 包括向著地方立場的迷惑, 向著宗派的態度, 以及向著主在召會中以及在我身上該有的地位. 藉著將這六篇信息貼出,期許我自己在當今混亂的光景中,更深的得著祂的同在.
第一篇 時代上的轉變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三至三十六節,五章二十五節。
我想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這次早晨的聚會中我不給你們講一些道理。我只是企望帶你們認識一些神工作的基礎原則。因此在這樣的聚會中沒有甚麼情緒上的興奮和熱鬧。這可能是一件艱難的工作。
基督教已由原初根基上偏離
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準備來承認和接受,就是﹕當使徒們在地上完成他們的工作以前,基督教已經由它的根基上開始偏離了。這就是說,基督教已經由它原初的地位上偏離了。因此,使徒們末了一段時間的職事大部分都重在改正他們,調整他們,使他們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在他們開頭的一些著作?,他們主要的信息是注重與耶穌基督和諧同行得著生命。他們企望帶領那些初信的人正確的認識基督教就是主耶穌。在他們末後的一些著作?,他們乃是調整這些人回到主耶穌這?來。使徒們離世不久,基督教就偏離了主耶穌本身,而加進了許多事物,像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嬰孩受洗代替了因信基督耶穌之受浸。在使徒約翰離世歸主後的不久,這些事都已經發生了。基督教變為一種有組織的宗教制度和系統,有了主教,大主教,末了有了教皇。後來基督教的許多服飾和禮儀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一切在位有權柄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屬靈的人,乃是由於別的原因。這種趨勢在使徒們完成他們的職事以前,就已經開始顯露出來了。這件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現在所承受的基督教已經不是當初的基督教了。
我們由使徒保羅末了的書信,提摩太後書,也可以看出這種偏離的光景。自然該書中有許多話語是我們很喜歡的。如"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義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但這些話我們常常沒有注意其中乃含有改正和校正的意思。這些話乃是一個呼召要人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如"我兒阿,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耶穌基督的精兵"(提後二1,3)。這些話我們也常常沒有注意其含意乃是指著"為真道(信服)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作耶穌基督的精兵乃是為著真道(信服)的純潔而爭戰,也就是為著原初基督教的純潔而爭戰。你們讀提摩太後書就應當在這個真理和亮光中來讀。當時因為在神的家中許多人有不合宜的行為,所以使徒在該書中說到人在神的家中應當如何行事為人。你們知道提摩太當時可能是以弗所教會的長老,並且以弗所的教會曾經有過很興盛的光景。但現在竟然有人在神的家中有不合宜的行為,這對以弗所的教會來說,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以後我們還要再說一些有關需要改正的事。但此時我們指出一點,就是基督教在那麼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由它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
新約末了的書信乃是使徒約翰寫的。他寫的書信和福音都是遠在其他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我認為我們都喜歡使徒約翰的書信,尤其喜歡他寫的福音。但你們有否注意他寫的書信的性質?在他的書信開頭就說,"論到起初原有的"(約壹一1)。他帶我們立刻回到原初去。該書信接下去就說到一些在道理和性質上的改正,因為他們偏離了原初的教訓,也偏離了原初生命的標準。你們要再注意,可能該書信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當你們讀到啟示錄,你們就看見主乃是先對以弗所教會說話,"你們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二14)。意即你們已經從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我想我已經說得彀多來證明新約聖經末了的著作,乃是一面說到基督教已經開始由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另一面說到使徒們乃是著重的帶領信徒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
福音書的真意—生命中經歷主耶穌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總是希奇為甚麼約翰福音在新約聖經的著作中寫的那麼遲?我們現在的新約聖經頭四卷是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我們常有一個印象認為該四卷書乃是新約聖經著作中最早的幾本書。其實不是這樣。這四卷福音書乃是寫在數本書信之後。當時我總是希奇為甚麼這樣?為甚麼在書信說到許多偉大驚人的啟示以後,這幾位福音書的著者才回頭記載主耶穌地上的生活?他們都已得著了主復活升天和屬天的奇妙啟示。他們也已得著了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的奇妙啟示。他們也看見了神的永遠的目的。但當他們得著了主這麼豐富的啟示以後,他們仍回溯到主三十三年半地上的生活來寫福音書。這件事使我很長的時間不能明白並感到希奇。它對我好像從天上降到地上,從永遠?降到時間?。因此我好好讀書信,並且花了好多年集中全力讀書信。我專心研讀有關神的永遠目的和有關基督屬靈的身體(教會)的事。差不多當時我全部的時間都是花在新約聖經末了幾本書?。然而有一個事實即福音書乃是寫在好幾本書信之後。為甚麼如此?我有很長的時間不能解答。我不明白為甚麼福音書寫的那麼遲?
另外,雖然福音書比有的書信較遲才寫出來,但聖靈卻把它們列為新約聖經開頭的四卷。在此你們看見一個屬靈的定律。聖靈不注重年代的次序。年代的次序是一件事,屬靈的次序是另一件事。你們知道嗎?聖靈總是注重屬靈的次序。當初我所不能解答的問題,後來從我自己的經歷中得著解答。那些日子以後,聖靈直接把我帶回到福音書?。
在此我要提起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當初我研讀聖經,特別新約聖經時,我和大多數人所作的相同。我先讀四福音耶穌在地上生活,工作和教訓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祂如何在伯利恆降生,成為一個嬰孩。後來又如何有牧羊人,博士和天上的星等等的故事。祂如何在拿撒勒木匠家中長大。十二歲時,祂如何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過節。三十歲時,祂如何在約但河受約翰的洗。以後祂如何走遍各城各鄉醫治病人,並幫助人脫離困境。因為祂在物質上身體上幫助人,後來又如何有許多人跟隨祂。末了祂如何被官長嫉妒,捉拿,並被置於死地。祂如何受審判,被釘十字架,並且第三天復活。這一切都是很有趣很奇妙的故事。我那時就是這樣讀四福音。我曾讀了許多關於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標準著作,都是很有趣味的。我以為耶穌死了,復活了,那就是福音的結束。然後我就往下讀使徒行傳,再讀書信。
後來我發現這樣讀聖經都是錯誤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讀福音書,甚至不信的人也可以這樣讀耶穌的故事。但我們在此必須承認一件事。沒有人能真實的明白福音書,除非他們進入使徒行傳的經歷?,也就是進入五旬節的經歷?。你們知道,連門徒自己在未進入五旬節的經歷時,他們也不明白。在五旬節以前,門徒們雖然親身經過耶穌在地上生活的事蹟,但他們都是在關閉的天?,不得明白。主耶穌當初與他們同在時的難處即在此。他說,"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約十四9)?主耶穌對他們所講論的,他們當時一直不能明白。由於這種屬靈的昏瞎,並且後來看見耶穌釘十字架,所以正應驗了舊約聖經,他們都跌倒了。關於他的受死,他常常對他們說,聖經的話必要應驗。當事情來臨時,他也對他們說,'這正是我素來所告訴你們的'。但他們沒有看見,也不明白,所以他們都跌倒了。他們都離棄他逃跑了。你們記得有兩個門徒下以馬忤斯去。他們的地位和光景是怎樣呢?他們對他說,'我們曾有一個盼望,就是盼望一位耶穌要救贖我們,但他竟然被我們的官府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所以我們一切的盼望都瓦解了。我們所信的錯誤了'。你們看見他們是何等的昏瞎!直到主開了他們的眼睛,他們才真的看見和明白。
我所要說的點乃是這樣﹕沒有人能真實的明白福音書除非他們接受了聖靈,並且真實進入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的深的經歷?。因為只有這種經歷(不是道理),才能帶進一個開啟的天(註一)。自從我進入與基督復活的聯合,並在聖靈?得著新生命的新經歷時,聖靈才開始帶我回到四福音書這?來。祂開始給我看見四福音的真實意義。四福音書乃在一種新的途徑中變作一個生命。這些話都是一個準備,好叫我們說所要說的。
時代上的完全轉變
現在我們來看我們屬靈生命所需要的改正。剛才我們開頭所讀的聖經是在約翰福音第四章。這章聖經說到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話的事。在這談話中重要的一段,就是十九至二十四節,"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靈和真?拜他,因為父尋找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在靈和真?拜他"(另譯)。另外五章二十五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我不知道你們能確認這些話所包含的偉大驚人之意義否?首先這些話代表有關時代的一個完全的轉變。直到那時,耶路撒冷的聖殿和撒瑪利亞的聖殿乃是代表整個歷史敬拜的等次。你若是一個猶太人,就必須在耶路撒冷。你若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就必須在撒瑪利亞。因此地方的問題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你若是一個猶太人,就耶路撒冷才是敬拜事奉和每一件事物的中心。只有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你才能遇見神,沒有別的地方可以遇見神。一切敬拜事奉的等次,只有在耶路撒冷聖殿?的才是,別處的都不是。祭司,祭物,祭壇等等,也都是以聖殿為中心。撒瑪利亞人對撒瑪利亞的聖殿,也是這樣。
在靈和真實敬拜事奉
但現在耶穌說了一件偉大驚人的事。'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不是在耶路撒冷,也不是在撒瑪利亞。不是這個特別的地方,也不是那個特別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並不是集中或限定在某些特別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也不是固定或限制在某種樣式和模型?。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主把整個舊時代一筆勾銷。這是一件偉大驚人的事。假若你把你的一切道理,教訓,立場,實行和作法,都寫滿了這個黑板,而告訴人說,'一切敬拜和事奉都必須這樣作和這樣說!這就是基督教'!但有一個人來、拿著一個黑板擦,把你所寫的統統擦去,並且說,'這一切都是瞎說!完全不是那樣'!試問,你將如何對待這個人?我想你必定要釘他十字架。這就是主耶穌所作的。祂用手把整個舊時代一筆勾銷。祂把某些別的事擺在那個地位上。甚麼別的事呢?神是個靈,拜祂的,必須在靈和真?拜祂。一切在舊系統和制度?的事物對你們可能是具體可用的,但它們不是真理和實際。它們不過是豫表和象徵,並不是真理和實際。你們可能用全部的時間和精力貫注在表面、膚淺、和所見的事物上面,聽你們天然耳朵所能聽的,看你們天然眼睛所能看的,但你們卻完全不明白其意義。一切事物的本身都不是真理和實際,只有事物所象徵的屬靈意義才是真理和實際。
對猶太人來說,割禮乃是他們的中心表記。這個表記說明他們是不是一個真實的猶太人。你永遠不可能作一個真實的猶太人而未受割禮。但使徒保羅說,'受割禮算不得甚麼,不受割禮也算不得甚麼'。(參考加六15,五6)。保羅是個猶太人,他說這樣的話,難怪猶太人要殺死他。親愛的弟兄姊妹,基督教不是一些事物。比如新約的受浸就是代替舊約的割禮。但受浸本身卻算不得甚麼,埃提阿伯的基督徒每年受一次浸。如果你喜歡,每天甚至每小時,你都能受浸,但仍然沒有甚麼分別。又如擘餅本身,如果你每週都來參加一次擘餅,但也沒有甚麼分別。你可能收集並獲得基督教的一切樣式和實行,但你實際完全不知道其意義。這就是我們早上聚會所要說的。
你們得著了這件首要的事麼?耶穌說﹕'你當信我,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靈和真?拜他。不需要在耶路撒冷,也不需要在撒瑪利亞,也不需要在安提阿或別的地方。無論在那?,若有兩三個人歸入我的名下聚集,我就在他們中間'。約翰三章十六節是對救恩一面的宇宙性話語。無論何人信他,必得救恩。馬太十八章二十節是對教會一面的宇宙性話語。無論何地歸入主名下的聚集就有主的同在(註二)。不是這個地方,也不是那個地方,不是這個立場,也不是那個立場。不是教會的立場,乃是基督的立場,無論在那?若有兩三個人歸入主的名下,在靈和真?敬拜聚集,主就在他們中間。這個時代轉變了。這是我們今日第一件需要受改正的事。基督教已經變成一個很宏大的律法制度和系統﹕你必須在這?作!你必須在這?事奉!你必須用這種立場,作法和實行!否則你們就不是教會!請記得,主耶穌在起頭時就把這一切都消除廢棄了。祂說,只有一個立場是需要的,即在靈和真?,亦即在'我(基督)'?。基督代替了一切的制度和系統。基督是唯一的制度和系統。我們應多多學習基督(註三)。
註一﹕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的經歷是甚麼呢?簡言之,就是'身上常常(時時)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10)。死是'出去'(a way out)或'出埃及'(Exodus)[路九31,'去世'原文'出埃及']。葬是脫去或棄去(put off),舊人不再有地位了(羅六4,西二11,12)。復活是一位活的人(基督)彰顯,主說,'我是復活'(約十一25原文)。主受浸後,受試探表明他死葬和復活的經歷﹕ 1.他已由物質(肉身)世界出去脫去,不叫石頭變成餅。 2.他已由精神(屬魂,自我)世界出去脫去,不由殿頂跳下。 3.他已由宗教(屬地)世界出去脫去,斥退撒但。 4.他現在完全活在靈?,給父神一切地位,單單敬拜事奉祂(太四1-11)。 今日我們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就是信服萬靈父神一切管教訓練(來十二9,10),而經歷﹕ 1.由物質(屬肉體)世界,如偶像,罪惡,名利,權位等出去脫去。 2.由精神(屬魂)世界,如自我作主之思想,愛好,意志等出去脫去。 3.由宗教(屬地)世界,如原初出乎神的演變成今日基督教的遺傳,制度,人意組織等出去脫去。它們都予以埋葬,不再有地位了。 4.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在靈?敏銳跟隨聖靈,給基督一切地位,單單敬拜神,事奉祂!
註二﹕歸入主名下的意思是不僅擁有耶穌基督生命的靈,並且生活行動完全降服在生命之靈的權下,讓祂真實作主,自己不再作主了!
註三﹕'在靈和真?'或'在我(基督)?'其意義包括三段﹕ 1.祂由聖靈而生—聖靈不僅藉馬利亞生祂,並且祂必稱為聖,意即今後一切皆出於聖靈,由聖靈起頭(路一35)。 2.祂由聖靈受管訓—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獻給神(來九14)。祂三十年間凡事皆默默無聲,學習順從。'祂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彼前二23)。'祂在肉身的日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得以完全(長大)'(來五7至9另譯)。 3.祂由聖靈受膏—祂三十歲時受浸受膏,意即出乎祂自己的都捨棄,死葬,末了三年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由聖靈受膏!祂不憑自己作甚麼,不憑自己說甚麼(約五19,七16)!
今日我們學習基督也是如此﹕ 1.首先我們聽信福音,求告祂得蒙赦罪,而由聖靈重生得救,並且由此開始,甘願凡事皆由聖靈起頭。 2.其次我們時時接受聖靈管訓,在各種苦難試煉中,即聖靈在夫妻,父子,主僕,聖徒間所量給或許可的一切事故中,抓住機會[愛惜光陰(原文)](弗五16)默默無聲由心靈深處學習順從。順從意義即隨事隨處皆讓耶穌真實作主,靈命增長。 3.末了我們完全受聖靈膏,即基督(Anointed)表現彰顯,亦即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有思想,情感,意志都由聖靈主宰一切,接辦一切!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面活"(加二20),"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就是完全受聖靈膏的意思。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15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五月 17, 2005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Years ago there was a game show entitled, "To Tell the Truth." Two contestants would face a panel of three guests who all claimed to be the same person. The contestants could ask a series of questions with the hope of identifying who the real person in question was. At the time of the unveiling of who the show was centered on, the host would say, "Would the real 'so and so' please stand up?"
This reminded me of the way people view Christians today. Each Christian or Church claims that they are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Each person gives rationalization for their own church's existence. Each may even defame the other "contestants" in order to lift themselves up to be chosen. Why is it that within seconds of finding out that a person you know or just meet is a believer or "Christian," the prominent question is: "what church do you go to?" Why is it that so often Christians quickly revert their conversation to going to church on Sunday, to Pastor so and so, to the great things the Lord is doing in "my" church. It seems the issue of which church we attend is pre-eminent to people.
The sad thing is that Christians may have lost sight of Christ mission in coming to the earth. We banter back and forth about irrelevant issues, wasting precious time in regard to salvation. Saints, it is the world who needs Christ's followers to live Him out. It is the world who needs Christ's disciples to speak forth the truth of the gospel. And it is the world who will ask the question: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Therefore, instead of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instead of fighting against one another, and instead of backbiting and devouring one another (Galatians 5:15), we believers must be clear as to Christ's mission.
Christ's Mission
The Lord Jesus mentioned this in John 13:20-35: Truly, truly, I say to you, He who receives whomever I shall send receives Me, and he who receives Me receives Him who sent Me. 21 When Jesus had said these things, He became troubled in His spirit, and He testified and said, Truly, truly, I say to you that one of you will betray Me. 22 The disciples looked at one another, perplexed over whom He was speaking about. 23 One of His disciples, whom Jesus loved, was reclining on Jesus' bosom. 24 Simon Peter therefore nodded to him to inquire who it might be about whom He was speaking. 25 Then he, while reclining thus on Jesus' breast, said to Him, Lord, who is it? 26 Jesus answered, It is he for whom I will dip the morsel and to whom I will give it. And dipping the morsel, He gave it to Judas Iscariot, the son of Simon. 27 And at that moment, after the morsel, Satan entered into him. Jesus therefore said to him, What you do, do quickly. 28 But none of those reclining at table knew why He said this to him. 29 For some supposed, since Judas held the purse, that Jesus was saying to him, Buy the things that we have need of for the feast, or that he should give something to the poor. 30 Therefore having taken the morsel, he went out immediately; and it was night. 31 Then when he went out, Jesus said, Now has the Son of Man been glorified, and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32 If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God will also glorify Him in Himself, and He will glorify Him immediately. 33 Little children, I am still with you a little while; you will seek Me, and even as I said to the Jews, Where I am going, you cannot come, now I say to you also. 34 A new commandment I give to you, that you love one another, even as I have loved you, that you also love one another. 35 By this shall all men know that you are My disciples, if you have love for one another."
The scene described above was the night before the Lord's crucifixion. He had gathered His disciples together in the famous upper room to break bread and drink wine as a commemor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Passover and an initi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Lord's supper. Most Christians focus on the rituals and "sacrament" of the Lord's supper and completely miss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Lord's ministry and economy. John 13:20 speaks of receiving those whom He has received. The apostle Paul repeats this in Romans 14:3. Then, the Lord breaks bread to signify His mystical body. He passes the cup of wine which is a New Covenant of joy for genuine believers in Christ. But this passage climaxes in the matter of believers LOVING one another. Christ's mission was initiated, carried out and will be fulfilled all in the realm of the divine love. Nothing is more precious, nothing more obvious, no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ord's love flowing out of Himself, into His believers and through His believers. The world should not need to ask the question: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because they will know we are His disciples by our LOVE for one another.
The book of Ephesians speaks the highest, most profound revelation of God's economy in the entire Bible. Each and every chapter is enveloped by love (Ephesians 1:4; 2:4; 3:17; 4:2, 15; 5:1-2, 25; 6:23-24). The apostle John places the final exclamation point on the matter of love in his writings. He had the final words of the New Testament. John unveiled the matter of love from virtually every conceivable angle (1 John 3:10; 4:7-8, 10, 12, 16, 20; 5:3). Finally, 1 John 4:8 says, "GOD IS LOVE." We should never question the central theme on God's heart.
One Body With Many Members
The apostle Paul wrote a simple, yet complex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believers around AD 59. These believers were young, confused and on the verge of dividing the Body of Christ based on preference, immorality, improper behavior, legalized practices and spiritual gifts. One crucial part of Paul's message concerned the Body of Christ and all His members. Paul's message was simple because we can all relate to our physiological body. His message was complex because Paul was touching the matter of the mystical, divine Body of Christ.
12 For even as the body is one and has many members, yet all the members of the body, being many, are one body, so also is the Christ. 13 For also in one Spirit we were all baptized into one body, whether Jews or Greeks, whether slaves or free, and were all given to drink one Spirit. 14 For the body is not one member but many. 15 If the foot should say, Because I am not a hand, I am not of the body, it is not that because of this it is not of the body. 16 And if the ear should say, Because I am not an eye, I am not of the body, it is not that because of this it is not of the body. 17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ye, where would the hearing be? If the whole were the hearing, where would the smelling be? 19 And if all were one member, where would the body be? 20 But now the members are many, but the body one. 21 And the eye cannot say to the hand, I have no need of you; nor again the head to the feet, I have no need of you. 22 But much rather the members of the body which seem to be weaker are necessary. 23 And those members of the body which we consider to be less honorable, these we clothe with more abundant honor; and our uncomely members come to have more abundant comeliness, 24 But our comely members have no need. But God has blended the body together, giving more abundant honor to the member that lacked, 26 And whether one member suffers, all the members suffer with it; or one member is glorified, all the members rejoice with it. 27 Now you are the body of Christ, and members individually. 28 And God has placed some in the church: first apostles, second prophets, third teachers; then works of power, then gifts of healing, helps, administrations, various kinds of tongues. 29 Are all apostles? Are all prophets? Are all teachers? Do all have works of power? 30 Do all have gifts of healing? Do all speak in tongues? Do all interpret tongues? 31 But earnestly desire the greater gifts. And moreover I show to you a most excellent way. (1 Corinthians 12:12-31)
A huge misconception in today's so called churches issues forth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is and other related passages regarding the Body of Christ. For instance,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statement: "We don't agree with division, but the various Christian groups are lik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One group is like the foot, another group is like the hand, still another is like the ears, ...."? This concept reared its ugly head because well-meaning teachers twist Paul's message and disregard God's desire for the genuine oneness of the Body of Christ. Paul speaks of the foot, the hand, and the ear related to the entire body. However, Christians today are either stupefied by the ignorance of their upbringing or background, blinded by their ritualistic, religious traditions, or just not willing or able to recognize the simple truth and reality of oneness.
This may sound harsh to you, but let's face it, how can one group, say the Baptists, be the "foot"? How can another group, say the Methodists, be the "hand"? How can still another group, say the Brethren or any other group, be the "ears"? Paul states that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ar where would the sense of smell be?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ye, where would the sense of hearing be. To say that Baptists are like the "foot" and Methodists like the "hand", etc. is to imply that a foot can live on its own without any connection to the rest of the body. This thinking is ludicrous. Christian are divided, yet we refuse to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division. We have chopped the Body of Christ into thousands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t pieces ... while defended our doctrinal positions, our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our divisive heritage.
Christ Cannot Be Divided
Saints, the Body of Christ cannot be divided! 1 Corinthians 1:10-13 says, "10 Now I beseech you, brothers, through the nam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at you all speak the same thing and that there be no divisions among you, but that you be attuned in the same mind and in the same opinion. 11 For it has been made clear to me concerning you, my brothers, by those of the household of Chloe, that there are strifes among you. 12 Now I mean this, that each of you says, I am of Paul, and I of Apollos, and I of Cephas, and I of Christ. 13 Is Christ divided?" This rhetorical question is answered emphatically NO! Yet, denomination after denomination, free group and independent group after free group and independent group, Catholic upon Catholic, all claim that they have the divine "goods" from God, and imply through word or action that all others fall short. To try and reconcile their irreconcilable division, they say that maybe other groups are like the parts of the body ... some are the hand, some are the feet, some the ears, etc.
This logic is satanic and far from the divine economy of the Triune God, Whose eternal purpose is to build a group of people into ONE entity, the Body of Christ, the New Jerusalem (Revelation 21-22), for eternity. God's logic is pure, simple and real: He has ONE Body of Christ, yet there are many members. All of these members are integrally related through the exact same divine life and vicarious blood flowing out of Christ and Christ alone. The members being many, are one Body, yet the members are members individually. This is divine logic. To grasp and incorporate the revelation of God's purpose, each and every believer must seek the divine life and the precious blood of Jesus Christ ALONE.
Presently, my family does not affiliate with any Christian group via church attendance, membership or financial support. We are members of the Body of Christ. We seek the Lord each day and each week as to worship. We support whatever the Spirit within leads us to support. We feel that we must seek to worship the Father in spirit and truth (John 4:23-24), not in a physical building or based on systematic teachings, accepted practices and outward traditions. We meet as a family and pray that other believers would simply follow the Spirit and be open to us and we are open to them. So many believers patronize me concerning the practical oneness of the Body of Christ. They remind me that the Body of Christ must be practical and that we should be part of a local assembly. It seems we all are more able to figure out God's economy than God is. Isn't Christ the Head of His Body? Doesn't Christ know when, where and how to build His church? What then is my responsibility as a believer, a member of the ONE Body of Christ? I must come forward to the Holy of Holies (Hebrews 4:15-16; 10:19, 22) and be united, mingled and incorporated with Christ, the Head (John 14:20). Then, and only then, can the Body be built by Him, through Him and unto Him (Romans 11:36) so that He can present His bride, the church, to the Father and to Himself glorious, not having spot or wrinkle or any such things, but that she would be holy and without blemish." (Ephesians 5:26)
By the way, the Lord did say in Matthew 16:18, " I will build My church, and the gates of Hades shall not prevail against it." Saints, the Body belongs to Christ. He is the Author and Perfecter of our faith. We need to come forward to Him and allow Him to operate. (Hebrews 12:2, 4:15-16, 10:19, 22)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0 下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Oneness
A crucial matter that I believe is utmost on the Lord's heart is the matter of oneness. However, many misconceptions exist concerning what is oneness, how do we attain oneness, can oneness exist in this age? I would like to pose a few questions concerning this matter of oneness, not as an authority, but as a seeking brother in Christ.
BELIEVERS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PROBLEMS
I think Christians are always looking for a tangible expression of oneness among all believers. I think most look for a "church family" to become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ALL Christians sense within themselves that they are part of God's unique, ONE family. We are all God's household and God only has one house, His church. The problem exists that we do not know how to accept one another in Christ. Unfortunately, I think we tend to look at the outward traditions, practices, formaliti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would seemingly indicate oneness between Christians. But then we can never agree on what should be agreed on. We can never "sign a treaty" that enables all believers to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 and say, "Brother" or "Sister."
My outlook on oneness may be too simple, but I believe that Christ, as God, is eternal. Therefore, He is infinite in all His attributes and virtues. There is no limit and there is no end to His person and eternal work. I love Ephesians 3:8, "To me, less than the least of all saints, was this grace given to announce to the Gentiles the unsearchable riches of Christ as the gospel." Isn't Christ unsearchably rich? Therefore, isn't the life we possess unsearchably rich? And isn't our relationship together unsearchably rich as well?
According to mathematics, infinity is infinite in all its parts. In other words, you can take a part of infinity and still have infinity. Likewise, since Christ is eternal, He is infinite. What part of Christ is eternal or infinite? ALL!!! Therefore, whatever aspect of Christ we enjoy, that aspect is unsearchably rich, isn't it?
Christians have "built" walls between each other, much the same way that Jews and Gentiles "built" up a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But Christ's death removed this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Ephesians 2:14-16 states, "14 For He Himself is our peace, He who has made both one and has broken down the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the enmity, 15 Abolishing in His flesh the law of the commandments in ordinances, that He might create the two in Himself into one new man, so making peace, 16 And might reconcile both in one Body to God through the cross, having slain the enmity by it." Christians have built up walls based on teachings, practices, traditions, rituals, etc. much like the Jews had built up a wall between them and Gentiles based on ordinances, teachings, practices, etc. Christ abolished these things. They should not exist.
I believe that the Lord allowed us, by His death, to be free from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all peoples. We cannot avoid problems, nor can we avoid differences. So how can we be in oneness? It is simple. Maybe too simpl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Christ we have in common. Remember, any aspect of Christ is eternal, infinite. So we may have 99% differences among us as believers (which is not at all true), but we still have 1% Christ in common. This 1% is infinite!! It can grow and develop eternally!!!!! I believe that as Christians we have much more than 1% of Christ in common.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common ground, for growth in Christ, for pursuing Christ together!
We cannot eliminate our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realm. Christ accomplished that for us on the cross. When He resurrected from the dead, He brought us into the divine life of God and that is common among all believers. And this life is infinite and unsearchably rich. I believe we should search this unsearchable life and find the common ground among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let God as the Holy Spirit deal with all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CTR/TWC)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17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日, 五月 15, 2005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四)
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
如果彼此的尊重失去了,我們就沒有立場來建造教會,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持守地方教會的立場
從整本聖經我們看見,神在地上的行動分為兩大部份,一個叫「工作」,一個叫「地方教會」。另外,神得著一班工人們,就是賜給教會的恩賜,如同以弗所四章十一節所說:「祂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這是神賜給教會的恩賜,在地上成為一班工人們,來供應、成全聖徒,服事眾教會,把眾教會帶到神的心意裡,也讓眾教會能夠被建造,成為神在地上的金燈台,作神在地上的見證。
我們都必須有這樣的看見,你要建造教會,就必須在地方教會中,因為神只有給我們一個地方,就是在那個地方的教會,這是聖經中非常清楚的榜樣。神在每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她不用別的來命名,因為教會本來是沒有名稱的,教會就是教會。你不能說是某某人的教會,那就把神的兒女分裂到另外一個團體去了。聖經告訴我們,在羅馬,就是在羅馬的教會;在哥林多,就是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在聖經中讀不出別的名稱。為什麼神這麼做呢?因為神要保守祂的子民在合一裡,捨此無路!神的智慧給我們看見,在宇宙中只有一個普遍的、宇宙性的教會,其中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聖徒們。然而,當教會要在地上彰顯出來時,她是顯為眾地方教會。每一個教會都是這宇宙教會在地上的出現,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站的立場。
我們也不能說,「我是地方教會,你是長老會!」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宗派的靈。你不能把自己劃一個圈叫「地方教會」,他劃一個圈叫「長老會」。每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在克里夫蘭這地方,就叫作在克里夫蘭的教會。可能這裡有長老會、路得會、浸信會,但是都被包含在這裡面,他們都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不然,連我們說「地方教會」也是錯的,因為你所說的不是地方教會,而是「地方宗派」了,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接納所有的基督徒!
有一次,李常受弟兄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如果我們三位長老一同配搭,其中一位堅持為人施浸要用點水,那怎麼辦?」有人就說,「把真理對他講解明白,辯論清楚,『受浸』這個字就是把人泡到水裡去,哪裡是點幾滴水呢!」李弟兄就說,不是的,你要點水嗎?那我幫你提水。哦,李弟兄是這麼寬大,這麼能接納人。這不是關於基督身位的問題,如果你講基督不是神,那我不能接受,這是異端。但是點水、浸水、說方言……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今天誰有這個度量?我們有沒有度量能包容不一樣的實行呢?在做法上,有一些次要的實行是可以容忍的,不然就沒有「一」了。我們真是需要主憐憫,也必須如此,我們才是正確的走主恢復的道路。
地方教會之間的尊重
還有一次,台北總執事室的長老們去見李弟兄,對他說,「我們將來想怎麼帶領台灣的眾教會,怎麼做東南亞的工作。」李弟兄聽完以後就說,「你們先管好台北的教會,你們如果是站在台北長老的地位上,就不要想管別人,好好管台北!」李弟兄的點是採取什麼立場的問題,你如果站在台北長老的地位,就沒有資格去管東南亞的眾教會。但是,如果是以使徒的地位就是可以的,就像使徒彼得,他在耶路撒冷作長老,他也出外作使徒。當他在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就管理耶路撒冷,顧到耶路撒冷的需要,牧養那裡的聖徒;當他出去的時候,他不是以耶路撒冷長老的身份出去,而是以使徒的身份出去,這是有不同講究的。
教會與教會之間是不能去管,不能去干涉的。今天我覺得非常可怕,好多人在那裡定罪別的地方教會。保羅說:「所以在那時以前,甚麼都不要論斷,直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也要顯明人心的意圖,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四5)這是何等可畏的事!
工人之間的尊重
說到工人之間,像彼得,保羅,甚至亞波羅這一班同工,他們之間該怎麼合作呢?在提多書第三章裡,保羅囑咐提多要照顧亞波羅(多三13),表示他們彼此之間是同做一個工作,並且彼此幫助。那是何等的美!如果有一班一班的同工們,他們服事眾教會,服事眾聖徒,彼此珍賞,彼此尊重,彼此相顧,那是何等的美好!這一班人是你可以信託的,是能夠建造教會的。相反的,若是他們是彼此對付,彼此謾罵,彼此放話,那就不能相信這一班人是能建造教會的。
保羅不能到了哥林多,建立了哥林多教會以後,就不准別的工人來。聖經給我們看見,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若是台北有一個會所,跑到美國來建立一個會所,是屬於她的,這就絕對不合聖經。我們要看見,一個工人所要做的,就是把他的那一分擺給當地的地方教會,其它的什麼也不能做。他不能把人做到他的口袋裡,變成他的教會,作為他的「分會」,這屬肉體的!
所以工人們要非常小心,絕不在私下或公開的場合,散佈任何話來毀謗、隱射別的同工,否則就沒有資格在神新約的經綸裡做工。工人之間出了問題,要一起解決,一起來談,絕不可以隔空放話。一放話以後,屬肉體的人就開始聽了,「他倒底是指誰啊?」「哦,原來是他啊!」就開始在教會中流傳,造成傷害。
工人應該只在地方教會中成全聖徒,做完就走。保羅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得著一班人,成為屬於他的。他只在那裡盡他使徒的職份,成全聖徒,建造基督的身體。這是聖經的榜樣,也是我們今天非常需要注重的。哦,若是照著人的作法,就是到各地去設立「分會」。總會是安提阿,分會有哥林多、以弗所、士每拿……這豈不就是今天許多人的作法呢?但是在神的經綸裡不能這樣。哥林多教會是不屬保羅的。保羅設立了,彼得也可以來;不僅彼得可以來,亞波羅也可以來,巴拿巴更可以來。他沒有關起門說,「我囑咐你們,不可以讓亞波羅來!」不,不僅亞波羅來了,磯法也來了,我絕對相信巴拿巴也去過,所以保羅才在哥林多前書提起,「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利不作工麼?」(林前9:6)這表示他們對巴拿巴很熟悉。哦,如果彼此的尊重失去了,我們就沒有立場來建造教會,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照著聖經走主的道路
生命是重要的,追求主、愛主是重要的,但是「道路」也是重要的。如果道路走錯了,我們就要失去很大的福份。求主憐憫我們,我們真願意在這個時代,在祂正確的道路上,在祂恢復的路上,完全照著聖經,根據聖經而行。我們沒有一個「中央」來帶領任何教會,也不是眾教會聯合在一起,更沒有從一個教會分成好幾個分會的,這些都是不合聖經的。
如果今天有人到這裡來,告訴我們,「你們是錯的,我們要另外成立一個會!」弟兄姊妹,你要告訴他說,「請你退去吧!沒有這種事,你是在分裂基督的身體!」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能慎思明辨,願意照著聖經而行,蒙保守走在主恢復正確的路上,單單純純、清清潔潔的來跟隨主。但願這些話擺出來,當人來鑑察的時候,能看見這是主的話,也看見我們是單單純純的,以清潔的良心來事奉主。求主恩待我們。(名)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4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五月 13, 2005
預告
[真理叫我們得以自由] 相信林弟兄的四篇"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 將幫助我們從真理及神的話的角度來看這個主題, 將救我們脫離意識形態式的叫囂, 回到"聖經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標準"的基本面上. 明天貼完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 (四)後, 我將邀請諸位一同進入史百克弟兄所釋放關於召會的信息, 來探討我們所緊持不放的地方立場的看見, 是否有檢討的空間.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三)
神多分多方的說話
聖經是怎麼來的?
歷世歷代以來,神興起許多人來為祂說話。舊約有摩西,他寫了摩西五經,可以說一切神聖啟示的種子都在那裡,並且發展在整本聖經裡,最後到了啟示錄就有了收成。這一本聖經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寫出來的,而且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地位,被神興起來而寫成的。他們在寫的時候,並沒有意思要寫一本聖經,沒有!他們就是寫,寫出來了就在神的子民中間流通。
在這麼多流通的書信當中,到底有哪幾本可以被認為是神聖的說話?歷史告訴我們,是文士以斯拉確定的。他在被擄歸回的時候,從這麼多的書信中來斷定哪些是聖經。當以斯拉斷定的時候,只有兩卷沒有在裡面,一卷是尼希米記,一卷是瑪拉基書。為什麼這兩卷沒有被擺進去呢?因為當時這兩卷還沒有寫出來。在猶太人手上的這本舊約聖經,就是這樣被斷定的。後來猶太人中的文士繼續做彙集審編的工作,到了主前四百年左右就完全確定了。到那個時候,舊約的聖言就完成了,舊約的聖經就到此為止了,也就是今天我們手上的舊約聖經。
到了新約時代,原則也是一樣,有許多寫書信的人一同在那裡完成一個完整的神聖啟示。為什麼有些書信沒有被列在聖經裡呢?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啟示不夠,而是沒有在全本聖經這條完整的思路和啟示上。聖經內容的選取有一個的目的,就是把一個啟示完整的呈獻給我們。許多沒有被選上的,有的歷史學家就把它們列作「次經」或「偽經」。
「一個出版」還是「一種出版」?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叫作「出版」。有人說,我們只有「一個」出版;也有人說,我們只有「一種」出版。怎麼解釋呢?整本聖經是「一個」出版,還是「一種」出版?「一個」出版似乎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而「一種」出版是大家都出版,卻都是在同一個新約獨一的職事裡。哦,這就是聖經!有這麼多的人,從不同的方面,從有不同的背景,從不同的學習,因著主在他們身上不同的工作,而寫出來的,卻成為一本書。這一本書就是獨一的書──聖經,它的前後不衝突,中間也沒有矛盾。保羅寫了十四封信,彼得寫了兩封信,而且是在同一個時期寫的,不是彼得寫完保羅才寫,也不是保羅寫完彼得才寫,他們幾乎是同一個時代寫書信的。這是不是「兩個號聲」呢?當然是「一個號聲」!在新約的職事裡,各人有不同的分,把主的話送出去,這才是新約的職事。
主在歷史中多分多方的說話
不僅當時是這樣,歷史上也是這樣。主也在歷史上興起了許多人來為祂說話,把祂的話再啟示出來。聖經的寫成是逐漸完成的,而且是逐漸發展的,至終達到終極的完成。聖經的內容是這樣,聖經的解開也是這樣。當聖經寫完以後,歷世歷代就有人把它逐漸解開了。根據教會歷史,早期有一些教父們來解開聖經,就像非常有名的奧古斯汀。早期的時代,主的確得著許多大教師,把聖經中的啟示向我們打開。
後來天主教形成了,認為人不能直接讀聖經,只有特定的人可以讀聖經,到末了就越離神的話越遠,人的話取代了神的話。於是在那個時代,最有名的是馬丁路德,但是主興起了馬丁路德,以及在同一個時代許多被主興起來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見,卻是彼此互補的,就像使徒彼得、保羅和約翰一樣。
到了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主又興起了許多人,像是芬乃倫,蓋恩夫人等等。這給我們看見,主在每一個時代都興起一些人來為祂說話,把真理逐漸的啟示給我們。到了主後一千七百年,又興起非拉鐵非的弟兄們;到了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了一次大復興,就是衛斯理兩個兄弟被興起來。而十九世紀最大的復興,就是達祕弟兄所代表的復興。除了達祕以外,當時還有許多大教師,在同一時代被主興起,來把神的話啟示給我們。
今天的人才在哪裡?
一個時代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而是有許多人被主興起來為主說話,啟示真理,這是歷史給我們看得非常清楚的。後來主得著了倪柝聲弟兄,不可否認,今天他的影響所及,幾乎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你很難相信,當東歐福音的門打開的時候,弟兄們到了那裡,發現倪弟兄的書已經被翻譯成他們的文字了。在這個世代,主的確得著倪弟兄起來為主說話。接續倪弟兄,李常受弟兄也起來為主說話。而今天呢?今天還會不會有人起來為主說話呢?在上個世紀裡,我們最少認識幾位主的僕人,像是賓路易師母、史百克弟兄、倪柝聲弟兄、李常受弟兄等等,我也相信還有其他的人,成為主話語的職事。
倪弟兄得救的時候是十七歲,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出版了「基督徒報」。今天一個二十多歲的弟兄,他敢寫嗎?誰有這個本事和膽量來寫一點東西呢?但是如果不讓他寫,又怎麼會出人才呢?如果倪弟兄剛開始寫的時候,馬上前面弟兄就告訴他,「年青人,寫什麼東西啊?你才二十多歲,翅膀就硬了,想寫東西了?」若是這樣,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倪弟兄了。感謝主,倪弟兄有他的一分,他就寫出來了;至於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被印證,教會能不能接受,那是主的事。印證了,就證明他有這一分。所以倪弟兄一直寫,一直寫,一直到一九五二年。他的那一分實在是主賜給他的,也是為著神的眾兒女們的。
有人說,主的啟示已經完成,已經高到不能再高了。我聽李常受弟兄說過,「如果主再給我時間,我可以從新寫一套生命讀經,是全新的。」還有一次,有幾位弟兄們在李弟兄家裡,他說,「我打開聖經,每一頁都是亮光,只是沒有時間把它說出來。」意思就是,還有太多的亮光,等著聖徒們把它啟示出來。難道這許多的亮光,就隨著李弟兄的過世而不再啟示出來嗎?基督的豐富是追測不盡的,哪有人可以說,我已經追測到最高了,再也沒有了!我要說,沒有這種事!這會叫年青人失去志向。主做事不是這樣,祂一定還要興起人來。我絕對相信,如果主回來的晚,祂還要得著許多人來為祂說話。
要鼓勵聖徒們發展!
親愛的弟兄姊妹,就算神聖的啟示都已經啟示出來了,事實上還有太多可以發表的,好把基督豐富的各方面發表出來。我記得李常受弟兄曾說,「我盼望你們有些弟兄們,多多發展並解釋我所釋放的一切信息。」也就是說,我已經釋放出來了,但是你們還要發展,還要解釋。今天我們必須有人起來,能夠得著「解釋」的能力,把它再往前發展,甚至更實化在聖徒們的中間,這才是合乎聖經的。所以你若是有一分,你就應該起來,把你的豐富擺出來。
我們今天的問題,就是很少有人有這一分。李弟兄過去了,他服事了那一個時代的人就過去了,就像大衛一樣。那麼主今天到底要不要繼續往前呢?主還要不要繼續說話呢?倪弟兄二十歲的時候,和他五十歲的時候,豐富就差得太多了。他二十多歲就有豐富了、有啟示了,然而他是越來越發展,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所以保羅對提摩太說,你要盡你的職事;也對亞基布說,你要盡你的職事。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紀,我絕對相信,主還要興起人來為祂說話,甚至把主所給我們這些神聖啟示,實化在聖徒們的身上。如果今天我們中間沒有人能寫出一本書來,這是我們的羞恥!如果主在一百年、或者五十年中間,只得著一個人能出書,那不是很可憐嗎?我們要仰望主,興起更多的人來。(名)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3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五月 12, 2005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二)
盡你的職事
新約的職事只有一個,卻有許多人在其中有分,都有他們的職事,聖經就稱這些人為「眾執事」。
要盡你的職事!
倪柝聲弟兄有一本書,「這人將來如何」,他列舉了三個人,就是在新約職事裡有分的三個人──彼得、保羅和約翰,他們有不同的職事,彼得有他的職事,保羅有他的職事,約翰也有他的職事。他們的職事不是互相對立的,不是互相拆毀的,也不是相反的,而是互補的,是互加的。事實上,在新約裡除了這三位之外還加了一位,就是十二使徒中的一位──雅各,不是主耶穌的兄弟,寫雅各書的雅各,而是約翰的兄弟雅各,他的職事是殉道的職事。
新約中有一種人叫作「殉道者」,就是得勝者,也就是啟示錄十二章的「男孩子」。這一班人是首先要復活的,就是傑出的復活。雅各是主耶穌最親近的幾個門徒之一,一個是彼得,一個是約翰,一個就是雅各。是不是表示新約裡面只有這些執事,來盡他們的職事呢?當然不是。主要的有這三位,其它的還有亞波羅、巴拿巴、提摩太、甚至亞基布,我想馬可也有他的職事,所以他能寫一本馬可福音。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曾論到亞基布,「要告訴亞基布:務要留心你在主裡所領受的職事,好盡這職事。」(西四17)他也對提摩太說,要盡你的職事(提後四5)。可見有亞基布的職事,有提摩太的職事,也有保羅的職事,還有彼得的職事,有約翰的職事。這些人的職事都是新約職事的一部分,新約的職事是有許多人在其中有分的。
十二個使徒,聖城的十二個根基
在十二個使徒當中,在使徒行傳中你可能只會讀到三個人,其他九個好像消失不見了。主耶穌設立了十二位使徒,那些沒有記載的,是不是表示沒有用了呢?從教會歷史我們看見,他們每一個人也都有他那一分的職事。在行傳一章裡,他們都在這職事裡取得一分,少了一分都必須補上來,所以又選了馬提亞,來在這一個職事裡一同有分(徒一26)。所以非常清楚,有十二個使徒,這十二個人都在新約的職事裡面有分,而且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職事。
有一個姊妹從印度來,她說,十二使徒中的一位──多馬,後來到了印度去傳福音,得著了四個家族,這位姊妹就是其中一個家族的後代,延續快兩千年了。從新約聖經裡我們讀不出這段歷史,這並不表示,他不是有分於新約的職事。到了啟示錄的末了,當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的時候,那十二個根基就是十二個使徒(啟二一14)。你以為他們沒有了,神似乎卻說,「有,有,有,還在這裡,在永世裡都還在。」這告訴我們,他們十二個人的職事就是教會的根基,他們所做的,一直到永世還要被標明出來。
神的作為深哉,真難測透!到末了是十二個使徒出現了。聖經說,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申言者的根基上(弗二20)。照我們所想的,到最後應該只剩下保羅,其它都沒有了;應該只剩下獨一的根基,就是保羅,因為使徒行傳到末了,所有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保羅。這表示什麼呢?在使徒行傳裡雖然沒有記載他們,但是他們所做的在永遠裡要被標明出來。在過程中並沒有那麼顯明,但是至終卻是十二個根基立在那裡。
「職事」和「執事」有什麼不同?
「職事」和「執事」有所不同。我們所說「獨一的職事」,就是主耶穌的職事(ministry),也是使徒們所承繼的職事,保羅稱它叫作「新約的職事」,也叫作「那靈的職事」(林後三8)。工作是有不同的工作團,這是聖經的原則。所以提多書三章十三節說:「你要趕緊給律法師西納和亞波羅送行,叫他們沒有缺乏。」恢復本的註解非常好,「亞提馬和推基古是保羅親密的同工,西納和亞波羅卻不與保羅一同作工。但他仍然吩咐提多要照顧他們,表明在兩班同工之間沒有嫉妒。」(多三13註2)這兩班同工彼此沒有嫉妒,他們也沒有合成一班。這真好,我真盼望今天能有這樣的光景;我也夢想有一天,有一班一班的同工們,彼此寶愛,彼此尊重,在那裡做工,何等美好!這是我的嚮往,但願能夠實現。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一班人是屬於新約的職事,我們要跟隨的是新約的職事,這是絕對要跟隨的;但並不是只有一班的同工,而是有許許多多有職事的人,一同來構成這獨一新約的職事。今天我們只問,你有沒有那一分?如果你有那一分,你就應該勇敢的起來盡職事。保羅說,我有職事!保羅對提摩太說,你有職事!他對亞基布也說,你有職事!若是有職事,就要好好的擺出來,好好的盡職。
李弟兄到主那裡去了,今天有沒有人還有一分能夠成全聖徒?我們不應該排斥別人,批評別人,定罪別人,叫別人不能盡職。在工作團之間是沒有爭兢的,也不應該有嫉妒,不應該彼此排擠,而應該彼此寶貝,這才叫作建造。如果同工之間,眾執事之間都不能建造,還談什麼建造基督的身體?保羅在那裡建造基督的身體,他對那些沒有跟隨他人,是何等的廣大,有何等的度量!
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在馬可福音九章三十八節,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在你的名裡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耶穌就回答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在我的名裡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九39?40)在主的感覺裡,這對祂的職事是有幫助的,是幫助祂的職事的。保羅也從來有設防,「萬一亞波羅到了哥林多,我不是完了嗎?」不,保羅甚至還勸亞波羅要去哥林多,這就是在新約的職事裡一同來做工。
哦,我非常痛心,今天在基督徒中間,有的人就喜歡到處說長道短,也沒有人禁止他們。我們真需要主的憐憫,脫離這些是非,好好供應基督,好好成全聖徒,好好建造基督的身體,這才是主給我們的託付。
在保羅的時代,不只保羅一個人寫書信;保羅也不知道,他的書信將來要成為聖經一部分。當時彼得也在寫書信,我相信亞波羅也在寫,巴拿巴也在寫,可以說,當初每一個人都照著他的那一分來寫信幫助聖徒。保羅也不只寫了十四封,至少有一封「老底嘉書」並沒有被列在聖經裡。這就是聖經!就是經過了許多年,聖徒們在教會中流傳、頌讀使徒們的書信,最後有一些書信就認定為聖經了。聖經是這樣被聖靈認定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五月 11, 2005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一)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
有分於新約職事的人,明顯的是非常的多,所以不是只有一個人有分!是一班人!
什麼是「神新約的職事」?
以弗所書四章十一至十二節說:「祂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目的是為著職事的工作,為著建造基督的身體。」這裡說到,主賜給祂的教會一班有恩賜的人,不僅叫他們成為教會的恩賜,也叫他們成為在新約的職事裡有分的人。他們在這分新約的職事裡一同來做成全聖徒的工作,目的是為著職事的工作,就是建造基督的身體。也就是說,主得著一班人,構成一班人,把一班人做成新約的執事,有分於新約職事的工作。這新約的職事就是主耶穌基督的職事。
使徒行章一章二十一至二十六節也說:「所以在主耶穌出入於我們中間的時候,從約翰施浸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始終與我們作伴的那些人中,現在必須有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人。於是他們推舉兩個人,就是那稱為巴撒巴,又名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那一個,叫他得這職事與使徒職分的地位。這一分猶大已經離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位使徒同列。」這裡說到,十二位使徒都在新約的職事裡有分,但現在因著有一個人把他的那一分丟棄了,所以弟兄們就再選立一個人,來一同有分於這一個職事。這個職事從主升天以後,就由十二個使徒來承繼。但整個新約中,是不是只有這十二個人有分呢?不是!
哥林多後書四章一節說:「因此我們既照所蒙的憐憫,受了這職事,就不喪膽。」你看,保羅也在新約的職事裡,得著了一分。所以不光是十二使徒,後來又加上保羅;不光是保羅,還有巴拿巴,亞波羅,也都在新約的職事裡。即使是提摩太,他也得了一分。在提後四章五節裡,保羅對提摩太說:「你卻要凡事謹慎自守,忍受苦難,作傳福音者的工作,盡你的職事。」歌羅西書四章十七節,保羅也說:「要告訴亞基布,務要留心你在主裡所領受的職事。」從這裡我們看見,有分於新約職事的人,明顯的是非常的多,所以不是只有一個人有分!是一班人!
也許人會說,使徒行傳到後來只記載保羅,這是不錯的。使徒行傳十三章以前是記載彼得,十三章以後就記載保羅,但這是否表明彼得的職事過去了呢?不!是否從此以後新約的職事就在保羅身上,不在彼得身上呢?不!只有保羅有新約的職事,彼得就沒有了呢?不!彼得還有沒有在盡職呢?有!聖經告訴我們,彼得還是在眾教會中盡他的職分,照顧眾聖徒。
在新約職事中的工人們如何配搭?
在使徒行傳十五章,保羅和巴拿巴因著馬可的事而分手了。分手之後,聖經就只記載保羅,這是確定的,因為保羅的那一分是沒有人比得上的,是特別顯著的。但是,他不因此就否認別人的那一分,他也尊重別人的那一分。雖然聖經沒有記載巴拿巴,但是巴拿巴有沒有在盡職呢?有!你看,保羅在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他就特別提到巴拿巴。當保羅為作使徒的權柄辯護的時候,他說:「惟獨我和巴拿巴沒有權柄不作工嗎?」他把巴拿巴拿來和他並列,意思就是他們兩個都還在眾教會中盡職,而且是很有名望的。
按我們的想像,巴拿巴和保羅分開了,從此他就不應該在新約的職事裡了。但你相信從此巴拿巴就沒有分了?保羅的同工就起來定罪巴拿巴不在流中了,宣告從此以後要棄絕他了?沒有!不但沒有,保羅還把他提出來。保羅特別在他的書信裡,兩次提到巴拿巴,就是要向歷史作見證,他們之間沒有難處!他們沒有成為仇敵!他們還一同在眾教會中盡職!他們都被眾教會所接受!眾教會怎麼接受保羅,眾教會也照樣接受巴拿巴;而且,本來跟隨巴拿巴的馬可後來又到保羅那裡去了。
除了巴拿巴,還有亞波羅。當保羅說到亞波羅的時候,他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你看,一個栽種的在前,一個澆灌的在後,他們是不是同做一個工作?如果不是,一切都白做了。但在這裡,保羅很有把握,他們是同做一個工作,都在新約的職事裡來供應基督,供應生命,來成全聖徒,來建造基督的身體。不僅這樣,保羅還對哥林多教會說,或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都是你們的(林前三22)。這是說,你們接受保羅,你們也該接受亞波羅,你們也該接受磯法,因為我們各人是照著自己的那一分來成全聖徒,來為著職事的工作。保羅不是說,我保羅是為著你們的,其他的人都是來打岔的,來攪擾的。不!保羅一定真心的知道,我們是同做一個工作。當然他們都比不上保羅,但是你要知道,保羅沒有否定別人,沒有排斥別人,沒有認為別人會打岔他的工作。保羅乃是非常有把握,我們這班從主領受職分的人都能一同來成全聖徒,來建造基督的身體。
哦,弟兄姊妹,這才是聖經的榜樣,這才是聖經的實行。我們今天來面對主的僕人們,我們應該像聖經所說的,不要去高舉這個,排斥那個,這是錯的。我們只問一件事,這些在新約職事裡有分的人,他們是不是來傳輸神新約的經綸,是不是來幫助我們在生命裡長大,是不是來建造基督的身體?如果是,我們就應該得著他們的幫助!
歷史的事實給我們看見什麼?
但我們知道,歷史上時常出現的難處,是在於聖徒們的揀選。哥林多教會的難處不是保羅,不是彼得,不是亞波羅,而是在於聖徒。所以保羅說,你們是屬肉體的(林前三3)。為什麼聖徒們有揀選?屬肉體!為什麼聖徒們說這個好,這個壞?屬肉體!今天最重要的問題是聖徒們因著屬肉體的緣故,就造成許多的難處。
同時,歷史也給我們看見,因著有職分的人彼此排斥的緣故,結果就造成教會的難處,造成聖徒們必須站邊,造成聖徒們必須表明立場。哦,這是最大的破壞!最大的摧殘!這真是心狠手辣,把聖徒們摧殘!今天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向亞波羅,向保羅,向磯法都是敞開的,因為我們不能否認,他們都是在新約的職事裡,都是為了成全聖徒,都是建造基督的身體。所以聖經提到他們的時候都是正面的,不是反面的。特別當保羅提起這些同工的時候,都是正面,不是反面的。他說:「弟兄們,我為你們的緣故,將這些事轉比到自己和亞波羅身上,叫你們從我們學習不越過所寫的,免得你們自高自大,高看這個,鄙視那個。」(林前四6)這就是哥林多人的難處。保羅說,我們沒有難處,是你們有難處;你們自高自大,高看這個,鄙視那個。他接著說:「我想神把我們使徒顯列在末後,好像定了死罪的人,因為我們對世界,就是對天使和世人,成了一臺戲。」(林前四9)你看,他們是並列的,是正面積極的,表示他們完全沒有心結,沒有難處,他們是在那裡一同盡職,在新約的職事裡一同有分。
人的傳言是可怕的。當你聽見有人在批評人,在定罪人的時候,你不要牽扯,不要害怕,也不要受攪擾;你要好好問他,你的根據是什麼?你的資料從哪裡而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3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五月 10, 2005
一切出乎神的恩典 - 司布貞
請按以下連結進入本文:
http://050420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3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五月 05, 2005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2) - 達祕
第二篇 【恩典】
『那賜諸般恩典的 神。』《彼前五10》
詩:恩典天上有,柔然向下流; 平靜且安怡,念之有安息;
因祂我清楚,祂愛為何如; 我們將見祂,那賜大愛者。
哦!人的心,甚或只說人的思想,何時纔能達到 神的恩典與忍耐的最高峰呢?人之所以能在基督那無邊的寬大裡蒙悅納,這斷不是在於人本身有何可愛,乃是因為在 神裡面有大愛。
普通人對於 神憐憫的看法,不明白 神是因著主耶穌流血纔塗抹人的罪;乃以為 神是隨便而無所謂的,不和我們計較。假如真是這樣,那就不是恩典。
在浪子所住的遠方那裡,沒有東西是白給的,連荳莢也不例外。撒但甚麼都要賣給,而且賣得頂貴——要以人的靈魂為價值。你在世界上,要你出代價來買東西。原來這世界上的原則,是『物各有價...』。
你是要找一位肯白白賜給者麼?請記得,你必須來到 神的面前。恩典是無界限,無邊際的。不管我們是如何不好(你我實際是壞到極點,不能更壞的了),雖然如此, 神對於我們仍是愛。
祂的恩典實在是叫人越經歷越驚奇...。這奇妙恩典,叫基督道成肉身這一件事,簡直抓住了我們的心絃,滿足了我們的需要,並帶我們到一美妙境地,非在其中之人就不能臆想得到。然而人雖已在那境地裡,與萬有的主合而為一了,在自己方面,卻還覺得是一無所有——請記得,以自己為一無所有者,是已經進入極端有福之處了。
律法可能使人良心自責受苦,獨有恩典使人良心俯伏謙卑。『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這給我們看到兩件事:一、罪人沒有任何力量,二、罪人也沒有任何富足可言,好像那可憐的浪子一樣。罪人既花盡所有,現在省悟過來,豫備要動身回家,但已兩手空空。又像沉船後的海員,甚麼都沖得一乾二淨,漂流四散,僅僅孤危一身,在驚濤駭浪中掙扎,而今被沖上岸邊,又疲乏又可憐,一無所有!
但讚美 神,既到彼岸, 神就在那裡,祂立刻收留並看顧我們,從此我們就不再受顛沛之苦,反能向祂支取一切。『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
當我們領悟那豐滿的恩典是如何對付了罪,我們纔會感覺到罪是何等的深重。『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給後來的世代看。』這就是要給天使,以及在天空執政掌權的,認識那『極豐富的恩典』到底是有何意義。他們會看見那可憐的強盜,和在那城裡被稱為罪人的女人,以及我們,都有 神兒子一樣的地位和榮耀。
在乾旱之地, 神要教你明白,你所找到的是怎樣一位 神。忍耐,恩慈,能力,聖潔,並祂一切的恩典,是豐富的和你同在!『好,良善忠心的僕人。』這句話是很悅耳的;尤其對於認識只有藉祂恩典,纔能獲得良善或忠心之稱讚的人,就更是這樣。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五月 04, 2005
人本無能 - 司布貞
請按以下連結進入本文:
http://050320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2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五月 03, 2005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1) - 達祕
第一篇 【罪】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
詩:父阿!你的大愛尋找那遠離你的罪囚;你兒子工作使我們回家——享平安自由!從神看來,一件罪比較我們看一千件罪,甚至世界上所有的罪,都更可惡。這一個罪,就是人憑著自己獨立意志而有的行動,而這個獨立意志,就是犯罪的原則。
神雖然能赦免並洗淨一切的罪,但祂不馬虎的讓一件事隨便過去。基督就是愛;我越是一個大罪人,就越需要祂。假定說,即使全世界上的人所犯過的罪,都集中在你一人身上,也不能攔阻你信靠基督,而藉著祂來到神的面前。
關於人如何寧願倚靠人,而不倚靠神的情形,請看一看人的實在光景,便可知道。比如說人被鄰舍請求去作一件事,雖然良心明明警告他說,此事乃是神所憎惡的,但他因為怕得罪朋友,郤大膽的去作而不怕得罪神。
犯罪與『敬虔』是連在一起的;若裡面沒有敬虔的實際,那麼越多摸神的事物,其危險性就越大。
雖然我們的心缺乏罪的感覺,但當基督喝這苦杯而為我們擔罪時,卻是滿有這個感覺的!如果我們的心,不覺得罪的重壓(當然不如主耶穌感覺那樣厲害),或者連一點的感覺都沒有,連起碼最微弱的程度也缺乏,換句話說,若是對於罪的認識,是等於零,那麼我們就是從來都沒有摸著主耶穌的心意。
亞當犯罪就離開了神,他以為撒但能給他更美之物,又認為撒但與神相比,或許是更好的朋友;但他後來喫過苦頭,就發現撒但是說謊者,並且實際上撒但是無能把所應許的東西賜給他的。亞當由於喫了撒但的餌,連毒鉤也吞了下去,結果:『罪的工價就是死。』
十字架上那位是聖潔無疵之萬福的人,竟成為被神所棄的,這是擺在世人面前一件何等的大事!難怪當那位神真實忠信的見證者,向父神呼求而遭離棄的時候,日頭就變黑,天地都烏暗了(日光本是象徵神的榮耀在自然界的中心,也表彰祂榮耀的見證)。祂竟然被神離棄!這是甚麼意思呢?這十字架於我個人有何關係呢?有一個關係?我的罪。這是空前絕後,又是最莊嚴肅穆的一個時刻,實非我們頭腦所能想像的!
基督,祂寧捨身流血,也絕不願容讓一點罪在神面前,有蔓延為害之餘地。恩典一旦開始在人心中動工,馬上就產生罪的感覺;同時基督的大愛就充沛著人的良心,以加深人知罪的感覺。如果說這個感覺是深,這是因為對基督大愛的感覺也深。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27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教會也有不增長的時刻
吳主光
人人都希望教會在人數上增長,這是必然的。試問誰會喜歡自己所屬,或所牧養的教會不增長呢?然而,我們研究聖經,的確發現 神並沒有擔心教會不增長。似乎聖經顯示,只要教會傳純正的福音,是不愁不增長的。倘若傳純正的福音,教會也沒有發生不正常的事情,而教會還是不增長,那應該是正常的, 神的旨意本是如此。
正如主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神蹟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主耶穌就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能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11:25-27)當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眾人都到耶穌那裡受洗,到約翰那裡受洗的人數大大減少,就來告訴施洗約翰。施洗約翰卻回應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約3:27)是的,若不是 神將得救的人數加增給教會,教會就不能有所增長。 神若不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教會,而教會仍然有增長的話,教會就有禍了,因為所加增的,不是麥子,而是稗子。
神認為教會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是不應該增長的,人若硬要用各種方法,叫教會增長,那就不能算為「增長」,只能算為「發大」。正像婦人將麵酵放在三斗麵裡,一夜之間就發大一樣。這樣的「發大」,不但不是 神的旨意,更是違反 神的旨意。當然,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盼望教會增長的。但是,如果在特殊的情況下, 神不要教會增長,我們就應該安於不增長才對。
挪亞的「大衰退潮」
或問,怎樣的情況才算是特殊的情況?答案是,如果要降低「屬靈素質」,不惜運用「違反信仰」的做法,來遷就人,才能叫教會增長的話,我們就不要羨慕別教會有這樣的增長,反而以不增長為榮才對。舉例來說:
聖經顯示,挪亞時代出現一個「靈性大衰退潮」。創世記六章一至四節這樣記載說:「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 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可惜,有許多信仰相當純正的聖經學者,錯誤解釋這段經文,認為「 神的兒子們」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出上古「英武有名的偉人」,是指一些墮落的「天使」與「人的女子」結婚,生出一些「半人半天使的怪物」出來。因此,造成 神用洪水審判挪亞那一個世代,將他們全部毀滅。這樣的解釋是非常錯誤的,因為:
1.按文法,「人既屬乎血氣」這句話所說的「人」,就是指上文的「 神的兒子們」,不是指天使。因為這些「 神的兒子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只顧隨著自己屬血氣的情慾來娶妻,所以就稱為「屬乎血氣」。天使並沒有肉體,怎可能屬乎血氣呢?
2.希伯來書指出:「所有的天使, 神從來對那一個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來1:5)因此,「 神的兒子們」不可能指「天使」而說,因為「天使」都只不過是「服役之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而已(來1:14)。
3.主耶穌講論我們將來復活的時候,指出:「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22:30-31)意思是說,天使原是靈體,是中性的,不分男女,無法嫁娶。所以「 神的兒子們」是不可能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子的。
4.如果天使與人結婚,能生出「半人半天使的怪物」的話,那麼,歷史上許多民間「人鬼結婚」的習俗,今天世上豈不是充塞著有許多「半人半鬼」的怪物嗎?但經文說,他們生的是「英武有名的偉人」,意思是好勇鬥狠的巨人,不是半人半天使的怪物。
因此,「 神的兒子們」應該解作「信主的人」才對。如果我們細心讀聖經,我們就發現,創世記第四章主要是論及該隱的家譜,第五章則論及塞特的家譜。但是,插在第四章尾,第五章之前,有一段不屬該隱家譜,也不屬塞特家譜的經文,特別指出:「亞當又與妻子同房,他就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說: 神另給我立了一個兒子代替亞伯,因為該隱殺了他。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纔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5-26)這段話分明是要記載人類第一次「大復興」,因為「那時,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6)。我們知道, 神設立一個得救的大原則,說:「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所以,從亞當第三代以挪士開始,有過一次大復興,許多人因為求告耶和華的名而得救,成為「 神的兒子們」。當然,這求告主名的熱潮,發展到亞當第七代以諾的時代,有更多信主的人才對,因為以諾與 神同行三百年,應該影響更多人信主。及至發展到挪亞時代,「靈性大衰退潮」就出現了,經文指出,最後只剩下挪亞一家八口得救。這個「靈性大衰退潮」的原因是甚麼呢?就是大量本來信主的「 神的兒子們」,在信仰上後退,與不信的女子結合。這些不信主的女子,很可能是指著該隱的後裔而說的,因為該隱的譜系來到最後期之時,經文特別強調「拉麥娶了兩個妻、一個名叫亞大、一個名叫洗拉。」(創4:19)我們知道,在原文「亞大」是妝飾的意思;而「洗拉」卻是影兒的意思。經文又特別記載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拿瑪」,是得人喜愛的意思。根據聖經的慣例,家譜通常都不記女人的名字。如果特別記載一些女人的名字,就必定有特殊的意義在內。因此,筆者相信,作者摩西特別記載這些該隱家譜的女人名字,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那些「 神的兒子們」就是與這些不信主的該隱後裔女子結合,結果造成「靈性大衰退潮」,最後連 神的靈要離開他們,因為他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也放棄「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原則,只顧肉體外表美貌,就隨意娶來為妻。
這樣我們看見,挪亞時代的「靈性大衰退潮」,是因為「信」與「不信」的通婚所致。 神的性情是不喜歡人混合的。婚姻混合,聖經稱之為「姦淫」;信仰混合,聖經稱之為「邪淫」;不信復活的撒都該人與相信復活的法利賽人混合,主耶穌稱之為「邪惡淫亂的世代」。如今「 神的兒子們」與「不信的女子」結合,也是一種「淫合」,是 神極之不喜歡的。
然而,挪亞面對這樣的「靈性大衰退潮」,我們可以想像,他為甚麼要到五百歲才開始生閃、含和雅弗呢?很明顯,這是因為挪亞找不到合 神心意的妻子。他立志,寧願沒有妻子和兒子,為了維持自己在信仰上純正,也不願意跟隨「大潮流」而離開 神。相信 神也是故意試煉他,要看看他能否持守得住自己信仰純正,不與不信的女子結婚生子,因此 神要他等到四百九十多歲,才賜他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
在不增長中忠心
現在,讓我們以這個「靈性大衰退潮」來看教會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特別的情況下,「教會」(得救的挪亞一家)不增長,是出於 神的旨意。那些本來屬靈的「 神的兒子們」,因為放棄信仰原則,隨意娶妻的緣故,生下許多有名的兒子,叫後來退去的「 神的兒子們」羨慕不已,於是在彼此影響之下,就形成越來越嚴重的「靈性大衰退潮」。他們在考慮應否退去之時,必定想到,「如果挪亞所走的路是對的話,為甚麼挪亞的家人不增長?如果大眾不對的話,為甚麼他們與人的女子通婚後,竟生出這麼多英武有名的偉人?」這樣,他們以「量」的增長作為批判事物對與不對的標準,結果就導至整個時代敗壞,全然滅亡了。正如主耶穌所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應該「進窄門,走窄路」,這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是,實行起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試問有誰願意自己教會長期人數不增長?試問那一間教會不羨慕建造輝煌宏大禮拜堂?因此,我們看見,福音派眾教會和天主教,都是因為羨慕靈恩派教會增長得快,而不再介意靈恩派聚會狂叫、混亂、出現許多假方言、假神蹟、假奇事、假先知、假道理……。人人反過來為他們辯論,維護他們。不肯正視他們所標榜的「聖靈現象」,其實是「邪靈現象」,可見「量」的增長,實在吸引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抵受得住的。
我們常聽見許多大聚會,介紹講員說:某某講員是「 神忠心的僕人」。理由只不過因為他是一位博士、一位世界著名的學者、他所牧養的教會,是一間很大,很多人聚會的教會。其實,人人都知道,挪亞才是「 神忠心的僕人」,因為他在當時被全世界的人罵他、譏笑他、排斥他…,叫他落在非常孤單的光景中,但是他仍然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立場,也不與不信的人結合,不肯跟隨「大衰退潮」,不羨慕別人興旺,不介意自己到五百歲才生三個兒子,遠遠不及那些退去的「 神的兒子們」那麼「人多,蒙福」!
在聖經中,不是只有挪亞一家才這麼孤單的。我們研讀舊約聖經,發現差不多每一個先知都是這麼孤單,不為人所諒解和支持的。保羅雖然建立許多教會,因他而信主的人數,何只十萬。但是,任何一個人讀他的書信,都察覺到他極度孤單,極度被人排斥。其他使徒也是這樣。倘若我們看見一個傳道人不孤單,人人都說他好,各地的人都擁護他,大致上,我們可以說,這個傳道人必定是個喜愛妥協,不嚴守聖經真理原則,隨時會出賣信仰的人。
或問,像挪亞這樣,落在極度孤單景況中的人,怎能支持得住呢?我們研讀創世記第六章,就發現,挪亞因為知道「耶和華心中憂傷」(創6:6),所以他與 神同憂,做 神的知心朋友,所以能夠抵受得住被全人類排斥,和拼棄,因而不伯孤單。
試問,還有誰比 神更孤單呢?當時, 神的靈住在那些「 神的兒子們」心裡,被他們長期冷落,不加理睬,因為他們的心,一面倒地傾向愛上那些「人的女子們」。這些「 神的兒子們」有聖靈而不肯屬聖靈,只屬乎血氣。 神忍耐他們,忍了一百二十年,直忍到他們就全然敗壞,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地上滿了強暴才正離開他們。當時 神的心,何等憂傷,以致經文形容 神心中憂傷,如同「後悔造人在地上」一樣。
主降臨的日子也怎樣
有一點讀者必須緊記於心的,就是主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太24:37)意思是說,類似的「靈性大衰退潮」,也會在主耶穌第一次來世,和第二次降臨之前出現。
研究主耶穌第一次來世,我們看見施約翰先出來傳道。那時,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曠野,要受約翰的洗。我們從當時萬人空巷的場面來看,以為這樣的大復興,就是教會增長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了。其實主耶穌解釋約翰就是當來的以利亞(太11:14)。讀者還記得以利亞有甚麼大特徵嗎?他在迦密山上,叫火從天上降下來,燒盡祭壇上的祭物。叫百姓認識耶和華才是真神。並且百姓一同起來,將四百個巴力先知殺了。這樣偉大的作為,本是大復興的開始。但是,誰會想到,第二天,王后耶洗別發誓要追殺以利亞的時候,百姓竟然轉過來支持耶洗別。使以利亞大大灰心,在 神面前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4-10)以利亞感到非常孤單,因為群眾易變,不可靠,以致他以為「只剩下我一個人」。但 神對他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雖然如此,讀者你會為全國只有七千人沒有變質而滿足嗎?那是不是得救的極少數呢?
群眾不可靠
同樣的,施洗約翰出來傳道,萬人空巷,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來要聽他講道。然而,這大群人是真心悔改的嗎?當約翰被捕坐牢之時,就原形畢露了。那時百姓都離開他,沒有一個人關心他的。主耶穌指著那些群眾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麼?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麼﹖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太11:7-8)意思是說,百姓從前出到曠野去,不是要「聽」約翰講道,而是要去「看」熱鬧,「看」罷,就認為約翰所帶領的復興運動,只不過是像「風吹動蘆葦」那麼沒有意思的事而已。他們很快就背棄約翰,叫約翰灰心,險些還懷疑主耶穌不是那位要來的基督。
不但施洗約翰所帶動的復興運動不能用來講解教會在「量」上的增長,即使是主耶穌,衪在各處傳道趕鬼行異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前來跟隨衪。單單是兩次分餅和魚的神蹟,就餵飽數以萬計的人。路加福音還記載,有一次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但是,這些群眾是真心跟隨主的嗎?不,因為再過不久,他們看見主耶穌被捕受審之時,他們都背棄主,甚至有不少人還協助喊著說「釘死衪,釘死衪」。我們可以引主復活之後,在加利利那一次公開的約會來計算,就知道了。那一次的約會,主在受死之前已經告訴門徒(太26:32),主復活後,天使又再一次吩咐婦女們告訴眾門徒(太28:8),後來主向門徒顯現之時,又再一次親自囑咐他們:「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讀者可以從常理來想,有誰不想見到復活的主?如果你聽見有人告訴你,主要在加利利的山上約見你,你會不會出席呢?我想,凡是真心信主的人,都必定興高彩烈,排除萬難地赴這個約會才對。然而,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論及主復活向眾人顯現的記錄,最多人赴會的一次,才只不過是「五百人」而已。那絕大部份從前表示願意信主的人都沒有出現。你說主傷心不傷心?你說群眾可靠不可靠?
三個可怕的世代
所以,主第一次來世之時,衪感到很孤單。因為真心信衪的人不多。以致衪說:「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路18:8)筆者認為,人類歷史中,有三個時代是極端可怕的:第一個時代是挪亞的世代,因為得救的只有八個人。第二個可怕的時代,是主耶穌第一次來世的時代,因為整個聖殿變成賊窩,所有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長老…,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讀者試一試這樣想,如果全香港所有教會的傳道人,和長老執事,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你說可怕不可怕?第三個可怕的時代,是末世主降臨之前的世代,因為啟示錄指出,那兩個像以利亞和摩西的見證人被殺之時,全世界的人都互相饋送禮物來慶祝!他們的屍首倒在城裡的街道上三天半,竟然沒有人敢出來為他們埋葬。可見當時,真基督徒真是少得很可憐。因為有極多稱為基督徒的,都退去支持敵基督和假先知所推動的「教會大合一運動」去了。末世時代所出現的「靈性大衰退潮」,相信也像挪亞時代的大衰退潮一樣。那時,真基督徒都被屠殺了,留下不被屠殺的真基督徒,真像挪亞一家八口一樣,少得非常可憐。試問誰可以想象,末世時代那兩個見證人孤單的程度?誰可以想象,那些不能被提,在空中與主相會的假基督徒,還是充塞著世上許多大教堂呢?
我們從太馬福音二十四章,主耶穌用三個「許多」來形容當時的情況,就可見到,「量」的增長往往是騙人的。主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6-13)讀者可以現實一點來想,「許多人被迷惑」、「許多人跌倒」、「許多人的愛心冷淡」,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忍耐到底」,以致「得救」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那時,如果你牧養一間教會,你認為,應該以信徒的靈性「素質」增長為重呢?還是以聚會人的數「量」為重呢?告訴你,那時,凡以「量」為重的,都是以「草木禾楷」來建造,其工程最後終必被火焚燒。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2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五月 02, 2005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 - 史伯克
第二篇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九至二十三節。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八節。
人的手插進神的事情
我們要越過兩千年來基督教演變的一切光景,而根據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直接回到當初去看其根基的原則。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今日的基督教已演變成為一個巨大人為的制度和系統了。當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不久,人就開始把自己的手插進基督教?面來。他們把一些真理編成具有某些信條的固定制度;把主的見證搞成一個具有某種禮儀的形式。因著某種原因,人把自己的手插到事情上來。自從亞當把自己的手插到善惡知識的樹上以迄於今,人總是常常要將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面來。意即人總是把神的事情帶到人手的控制之下。在世界上我們常常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事情。但如果我們來到神的事情上也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那就錯了。但人常常用自己的手來推行神的事情。
非利士人用他們自己的手來處置約櫃,結果遭遇到災禍。大衛年間烏撒用自己的手去扶約櫃,結果被神擊殺而死(參考撒上五,六,二十七;撒下六)。從那時起在以色列人中每一件事差不多都進入了混亂。神見證的櫃被擄,迷失了;以色列人向著神目標的進展也停止不前了;甚至大衛也向神動怒生氣了。這一切的光景都是因為人將自己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而產生的結果。已往在神的子民身上常常是這樣,今日在基督教?也常常是這樣。
基督教乃是在一個非常單純美麗並活潑之途徑?開始的。一切的事也都是在生命和聖靈的自由中產生。當聖靈將自己的手擺在事情上時,每一件事都是正確善美的。但當人進來把基督教抓牢並控制在人的手下時,一切的事就要變成混亂,正如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說,今天沒有一個地方比基督教更混亂!主的見證被逮捕,被阻止。由於人的手插在其中,主的見證因而受了限制和捆綁。如果人把主的見證帶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就其結果必是危險的,並且是招致災禍的。主的態度總是這樣﹕如果你把手擺在事情上,主總是留給你,而把祂自己的手撤回去。這樣,一切的事必然愈過愈壞。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這件事。人愈把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事情就必愈形混亂。當人把神的事情控制並掌管在自己手下時,必然產生困難。神所以常常使人軟弱,枯竭,到盡頭,原因是要人認識自己。使徒保羅在天然方面是一個很剛強的人。當他作大數之掃羅的時候,他將自己的手擺在神的事情上。以後主遇見他,擊打他。到末了他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回到原初去
當我說到這?時,我要請大家特別注意﹕我沒有意思要給你們一大堆的教訓和道理。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弟兄們,要當心,你們有否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你們有否試以把聖靈的事控制在你們自己的手中?如果你們那樣作,要當心,神要擊打你!今日基督教所以有那麼多令人畏懼的混亂制度存在,就是因為人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面。人照著自己的眼光和思想來估量神聖的事,並且對人說,'這就是事情如何必須是這樣作的!這就是我們所必須作的!這就是我們所不應該作的'!我們常常說,當主指示彼得必須去哥尼流家的時候,彼得開頭就曾這樣作過。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彼得總是站在猶太人不與外邦人親近來往的立場上。當聖靈告訴彼得要差他去這個外邦人的家的時候,彼得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徒十14)!他把自己的手伸出來了。彼得的意思就是,'主阿,現在你是錯謬了,我是正確的!你必須跟隨我,並進入我對舊約聖經了解的思路'!當日實在對彼得以及教會都是一個十分危機的日子。但當彼得把他自己的手撤回去的時候,那一日對教會來說,竟變成何等希奇的日子!所以我們要越過基督教的一切系統和制度,直接回到原初去,就是回到耶穌基督所帶進的原初單純屬靈的原則上去。
約翰四章十九至二十四節這段經文,直接帶我們回到原初去。它說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耶穌對婦人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祂棄置了整個存到那個時候的舊制度,也就是棄置了整個照著舊約聖經所建立的猶太主義制度。祂藉著這一句'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話,棄置了整個舊時代,並且引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等次、和秩序。祂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其意義並非指著字面的某時某分,乃是指著這新日子開始的時間。在祂說這話的時候,一個完全新的日子來臨了。這個完全新的日子是甚麼呢?如果你要求耶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祂必然對你說,'我在這?'!這完全新的日子不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更是一個人的問題。這個新時代乃是耶穌基督的時代。基督這個活的人就是這個新時代。祂說'我在這?'。如果你仔細讀約翰福音,祂乃是把每一件事皆集中在祂自己身上,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牧人,我是葡萄樹,我是復活…。若不是我,一切皆不算甚麼。不是道理的系統和制度,乃是一個有位格的活的人。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一切都是開始自基督,並且永遠不能偏離祂。基督徒生命的進展和增長純粹是耶穌基督在生命中的進展和增長。
神的家—神與人同在
約翰四章這?講論的焦點乃是重在神的家。婦人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基利心山)上禮拜'。意即我們的祖宗曾說,我們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這基利心山上。人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遇見神。但你們猶太人卻說,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並且說,人若遇見神,就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和思想乃是著重於神的殿,或神的家。既是如此,主耶穌就將這件事帶到新的時代?面來。祂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剛才我們所讀的聖經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五8)。這個有關神的家的事,說出了全部聖經的偉大真理。聖經的起頭和結尾都說到這一件事。聖經起頭說到神在伊甸園?來到人中間。這就是說出神有一個偉大的願望要與人同在。祂所以創造人就是為著這個目的—住在人中間。神並非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是人所不知道,不明白的。神乃是要降臨,並要與人同在。這是神的心所一直願望的事!
因此在全部人類歷史中,有一件確定的事,就是神願意與人同在。聖經給我們看見,當神與人同在的時候,那是一件何等奇妙有福的事!但另一面當神向人隱藏,並收回祂同在的時候,那確實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我盼望我們大家都能知道這件事。在我們經歷中最艱難和最痛苦的事,就是我們感覺不到神的同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得神好像很遠、很遠的離開我們,那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艱苦的日子!但當有一天我們確切的覺得神與我們同在,那確實是我們生命中最佳美的日子!你記得舊約神的僕人摩西曾經這樣對神說,'如果你不親自與我同在,就不要把我們從這?領上去'。意即如果沒有神的同在,就不能向前行。但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在,同行,並使你得安息'(參考出三十三14,15)。因此,他們才能往前行。神的同在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我們稍微再向前說一點。當神對摩西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祂這話乃是指著曠野中的會幕。後來神將有關會幕一切物件的樣式都指示了他們。當他們照著神的樣式作成一切的時候,神就降臨並充滿在會幕中。神親自與他們同在。由這件事可以引我們來看約翰一章十四節。約翰是一個猶太人,對舊約聖經是非常熟悉的。在他所寫的福音書?,我們可以追尋出許多暗示乃是來自舊約聖經。無論何時當他提筆寫書,他總是把舊約聖經的一些事蹟帶進來。如果你們能追尋並研讀他所寫的福音,就必定得著許多非常豐富有益的教訓。
他的福音書開頭說,'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在約翰的思想?,他乃是把曠野中的會幕說到主耶穌身上來。當初神在曠野乃是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現在神乃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支搭帳幕)在人中間。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到底神的帳幕是甚麼?乃是神的兒子。我們要在甚麼地方遇見神?乃是在神的兒子?。神的家是甚麼?乃是耶穌基督。教會是甚麼?我不知道你們將要如何回答,也許你們要在紙上寫一大篇有關教會真理的一些奇妙的制度,或者有關教會實行的一些奇妙的立場和等次。其實'教會'的答案是非常簡單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不比這個多,也不比這個少。如果基督在一班人?面,自然形成教會。乃是基督在我們?面使我們成為教會。教會第一要緊的,不是甚麼道理,不是甚麼實行,也不是甚麼某種作法;教會第一要緊的,乃是主的同在(註)。只有主與那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同在時,才成功作教會。但請注意,我所說的乃是指著宇宙性普遍的教會。教會沒有地理的問題,既不是在這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教會沒有時間的問題,在地球這面是白天,在地球那面是黑夜,但在教會中沒有白天和黑夜。主從來不睡覺,白天和黑夜在祂都是一樣。在天上不分白晝和黑夜。基督在每一個地方和在每一個時間都是一樣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不分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菲律賓,主不注意這些事。主所全心注意的事乃是人的心到底有否給祂一個地位。至於在世界甚麼地方,甚麼時間,主全然不注意。教會的本質乃是由基督而來。基督的團體表現就是教會。人若沒有基督就不是屬於教會的,但人若有基督在心?,我們就不能說他不是屬於教會的。你們都明白並同意這事麼?我們乃是直接越過基督教和人所謂的教會而回到基督這?來。
眾教會—聚集在各處有主自己同在的人
既說明了宇宙的獨一教會,現在我們來看眾教會。到底甚麼是眾教會?在此我們應當對這件事予以再思或三思,並且我們的觀念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改正或調整。你們有否知道今日許多人他們以為當初使徒們到各國去,其思想和觀念就是為要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例如﹕他們相信﹕一、使徒保羅的工作和職務就是要到各地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二、保羅真實的目的就是到亞西亞、庇推尼、加拉太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三、當時使徒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各地搞一個教會'。弟兄姊妹,你們相信麼?如果你們也是這樣思想,這樣相信,你們就完全錯謬了。你們要嚴肅並莊重的思想這件事!因為這是對我們整個的思想和觀念起革命的事!
保羅和使徒們的工作並他們所相信的是甚麼呢?請記得,他們不是到各地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他們的工作和他們所相信的,乃是到各地各處去把基督帶給人,把基督供應給人。你們能否告訴我?在新約聖經中甚麼地方記載使徒到了一個地方說,'現在我們來了!我們要成立一個教會!主所以差遣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就是為著要搞一個教會'!你們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在新約聖經中去尋找類似這樣的話,但必定沒有。我們常常以為新約聖經中有許多的事,但實際上是沒有的。有時我們也常常教導人說聖經有這個,有那個,但事實上,聖經?是完全沒有的。
我們回到福音書?,主耶穌差遣使徒們兩個兩個的出外作工。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到祂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十1另譯)。祂從來沒有改變這個原則。祂沒有差遣使徒們到各處去形成或設立眾教會,或建立基督教。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把祂自己帶到各處去。這不是說眾教會是沒有意義的。我乃是給你們正確的指明這一點﹕甚麼是眾教會?他們乃是在各處聚集在基督?,並有主自己與他們同在的一班人。在神永遠的思想?,有一件至為尊高的事就是主的同在。教會蒙召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主的同在。
起初的事—神的同在
你們記得舊約聖經記載會幕和聖殿,當主的同在退去時,它們就不再是神聖或不可侵犯了。神也不再注意它們有否存在。它們不過是一些虛空的軀殼而已。主對它們也不再有甚麼興趣。當主耶穌說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其意義就是如此。'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8)。'將來在這?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二十四2)。當神的同在離去時,一切所謂神聖的事物就不再是神聖了。聖殿的石頭與普通的石頭也不再有甚麼分別了。啟示錄二、三章主對亞西亞七個教會所說的話,其意義也是如此。祂說,'我知道你們一切的工作和和勞碌。我知道你們一切基督徒的道理。我也知道你們一切的事奉。但你們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則,我要把你們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當起初的事離去時,一切的事物也就不再有甚麼意義和目的了。
甚麼是起初的事呢?起初的事不是教訓,不是道理,不是某些基督徒的實行,也不是你們的聚會繼續維持下去。起初的事乃是神的同在。起初的事乃是當人從外面進到你們中間時,能說,'哦,神與你們同在'!聖經說,"他們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5)。你們記得舊約聖經中說到神充滿會幕和聖殿的時候,甚至祭司也不能站立,必須出去。他們不能停在主的面前。因為他們不過是人,是有罪的人。請記得,人憑著人的自己在神的同在跟前毫無地位。但今天人竟把基督教弄成一些事物!並且在基督教?人出來製作一切的事!有些時候,我到許多別的地方去,他們把我介紹給會眾。介紹我的人說,'這是史先生,是從歐洲來的偉大的聖經教師'!還有許多別方面的介紹。我聽了,我的心下沉、沮喪!我感到不安、難過。我必須站起來說,'請大家不要注意那些事。我不算甚麼。主是一切!在神的家中人毫無地位'。如果我們進入神的家,而把我們自己的重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和自己的手都帶進來,就我們把整個神的家的性質改變了。主必定在此受到限制和約束,並且祂也不能得著一條清潔的路。那位真實是神同在的耶穌曾說,"我心?柔和謙卑"(意即祂不高抬自己)。
天的震動要臨到世界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從基督教的根基上得著教益。我乃是非常忠誠的對你們講說。日子要到,一切的事都要經過天上的震動。基督教今日在有的地方已經遭遇到一個可怕的震動,一切外面的形式和制度,業已實際的瓦解了。只有那些純屬靈的,出乎主的,並且是增長在弟兄姊妹心?的,才是真實長存的。聖經說,這天上的震動必要普及到全世界。今日基督教正進入一個可怕的震動中。只有那些具有主同在的,才能存留。可能基督徒的聚會是不可能的,可能基督徒的交通是十分困難的,可能話語的職事是被停止的,並且基督教一切外表的事物可能也都要消失了;但只有一件事是可以存留的﹕我們得著了主麼?我們認識了主麼?主與我們同在麼?請注意,這是主所要的。主常常把這件事作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來。如果我們基督徒的生命僅僅聯結在一些外表的形式或事物上,主就要興起環境把我們從其中分離出來。祂常常這樣作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到底我們得著主有多少?,這是首要的問題,也是最終的問題。弟兄姊妹,你們記得麼?任何一個教會的試驗就是主的同在。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不是用這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也不是用那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所有的問題乃是﹕到底我們在他們那班人中間遇見'多少主的同在'?到底人在他們那個地方遇見'主有多少'?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得著主的同在最大的地方,乃是人在其中最小的地方。
註﹕真實得著'主的同在'就是經歷前述﹕ 1.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由聖靈受管訓,時時在苦難中學習順從,而靈命增長;3.由聖靈受膏,達長大成人,一舉一動皆由聖靈主宰接辦一切。
當初以弗所的教會表現主的同在就是這樣﹕ 1,信服耶穌是主、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在主耶穌的名?受浸,時時受聖靈管訓、經歷死而復活(焚燒邪書—即只要基督(亦即起初的愛),凡不是彰顯基督的都焚燒;主道大大興旺得勝—即基督是一切、全心愛祂);3,由聖靈受膏、活著是基督—即主的同在、亦即表現起初的愛(Firstlove)(參徒19﹕1-20、啟2﹕4)。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18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六, 四月 30, 2005
我的感恩見證 - 陳終道
(編者按:陳終道牧師於一九九五年初心臟病發,心臟重要部位損壞三分之二,出院後身體一直很虛弱。然而靠著神的恩典,他仍在病榻繼續寫作,本文即節錄自他在最新著作《直到地極--使徒行傳講義》一書序言,以饗讀者。)
《直到地極--使徒行傳講義》之完成,實在是神的奇恩大愛。筆者從未如此深切體會到,神的恩如此在軟弱人身上顯得夠用的應許。在拙作《天國君王--馬太福音講義》和《萬王之王--啟示錄講義》出版後,即有意寫使徒行傳的講義。但九五年初(農曆除夕夜),心臟病猝發,遠較前兩次嚴重,心臟重要部位損壞三分之二。在深切治療室靠心肺機呼吸共二十五日,群醫束手無策,幾度向家人解釋已盡全力,準備撤除心肺呼吸機,並提供會客室供家人親友輪流見最後一面。但家人堅持繼續用心肺機,遠方專家也致電詢問病情,親友中也有醫生、護士,都認為已無可救治。我的全身肌肉灰白,冰冷而無彈性,僅憑心肺機維持呼吸。專家們也認為縱使救活,可能成為家人負累,不能正常生活。但因各地肢體代禱,家人及教會兄姊也不願放棄救治,醫生迫不得已兩次囑護士在我耳邊大聲說出我的病情,希望我自己表示生死之意願。但我完全聽不到他們所說的,當然也不會表示了!
出院不久,有人問我病危時有否看見大光,我說沒有,但在最後一次彌留之間,我看見似有一匹長布從上下垂,走近觀看,原來是電腦稿的長紙,垂到滿地。我忽然醒悟過來,心?向神禱告說:「主啊!?若要僕人繼續用文字事奉?,求主顯出?的作為;不然,早日接僕人回去。」就這樣心中相信神自有安排,那時忽覺呼吸較為容易,有人為我吸取不斷湧上來的痰,漸覺清醒。我近些年來已有幾次在全身麻醉後,眼睛會看見幻象的經驗,那是注射嗎啡類麻醉藥後的現象。但對於這一現象我的印象深刻,清楚知道不是一般潛意識之幻覺。到寫這篇感恩見證時,就更確定了!
住院四十四日後,由救護車送回家中,還未能自己上床、下床,每天用學行架學行,右手還拿不起金屬茶匙,要用塑膠匙慢慢飲食。第三周,由家人用輪椅送入書房,無力執筆,只有很短時間有足夠精神去閱讀。我決定開始本講義的寫作,我既然活了,就該寫了。我既不知道能活多久,就必須用現有的每一天。豈知執筆無力,勉強回了一封由台灣來的信,便先開始閱讀我在病中請陳姊妹為我整理的使徒行傳查經的錄音稿。經過約兩個月才讀完六次的錄音稿,但決定該錄音稿不合用,因當中有太多針對本地教會需要而加插的事例。
大約第三個月,我開始本講義之寫作。那時雙肩痛楚難當(在住院時曾有一段日子醫生找不出我發高燒的原因,又不敢隨便用藥,只好用冷氣和風扇使體溫降低),每日嚴重咳嗽,不停地吐痰。延續至九六年冬,又因皮膚對一種貼在上半身的血管藥敏感,全身癢得難當。精神持久力很短,血壓反常的低,易感呼吸困難。我在這種情形下,可說完全沒有寫作條件。但除了不能起床(有時血壓低至46/78上下),每日仍可多次執筆,多次休息,很緩慢地繼續下去。多年來,主教導我學會把研讀聖經和不斷心中向神切切禱告合在一起,又把心得寫下。本講義能以寫成,這是原因之一。這樣寫常感自己有受益而喜樂。
我不是意志堅強或信心充足的人。有人說你多次衝過死亡邊緣,因你求生意志強,有信心。其實我大部分時間昏迷,根本不會用意志,且沒有一定要活下去,還是到主那?的意念;出院後也不知道能活多久。這次死?復生,是因主內眾兄姊的信心和代禱。但正因不知自己能否活到明天,反使我盡力用我的今天。所以本講義之寫作,初時不敢用詳解寫法,僅每章分段解釋,希望趁活著寫完全書。在寫作期間,我把五十年前學過的一首佈道短詩「何必再遲延」另填詞為「何不趁今天?何不趁今天?若不趁今天,不再有今天!:::」我在心中不斷唱著。但使我身心不斷得力的,是天天體驗那寶貴的金句:「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
在全書完稿時,我試把電腦中的若干章稿紙垂下,就像我在兩年前病中所見的,證明神真是可信可靠的。我曾多年期望可以專心用文字事奉祂,但總有種種原因,不能不同時擔負教導、牧養、領會、主編等類崗位。想不到現在神用自己的方法,使我成為只可以躲在家中寫字的人!恩長紙短,何以言盡?惟有借用舊約先知的話,略為表達神在已往多年中,怎樣用慈繩愛索,引領我在各種困境中看出祂的同在,吸引我向前行!
「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放鬆牛的兩腮夾板,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何十一4)
「主雖然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0-21)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5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四月 28, 2005
對 工 人 的 建 議 - 賓路易師母
「神的同工」(林前三9)
「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儆醒,好像那將來交帳的人。」(來十三17)
一、要在信徒自己的水準上與他們交通,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看一切的難處。(林 前九22「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 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要體恤他們(彼前三8「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 謙卑的心。」),但要溫和地把他們的看法從人的方面引領到屬神的方面。
要鼓勵他們不要使其沮喪(帖前二11「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 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五14「……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 弱的人……。」)
常常教導他們明白,信徒的平安的根基是基督寶血,而不是他們的感覺和經歷。
二、要成為指引信徒到基督面前的一個「聲音」。
樂意從人眼前消失並且被遺忘,不要使自己心思停留「被主使用」的榮譽上。(參 林後十二15「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難道我越發愛你們,就越發少 得你們的愛嗎。」約一37「兩個門徒聽見祂的話,就跟從了耶穌。」約三26∣30 「就來見約翰說,……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遣在祂前面的,……祂必興旺,我 必衰微。」)
三、要懼怕在信徒身上留下你的幫助之屬人的印象,因為這印象必須消失。要羨慕 只作聖靈能自由作工的器皿。(西一29「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面運用的大 能,盡心竭力。」)
四、尋求得著恩典能辨明神在信徒身上的工作,如此就能與神同工,能在神的「長 久忍耐」中與神一同等候,為神等候。(雅五7「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 …」)。要害怕把信徒推動超過他們的度量,以致攔阻神在他們身上的工作。(參 賽四十二3、4「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祂不灰心也不喪膽……。」林後六1「我 們與神同工的。……」)祈求得著屬天的智慧能明白信徒正在經歷的「恩典」,以 致你能夠帶他前進到另一個階段。絕不要因為信徒沒有立即「明白」所有的經歷而 責備他。神是以細心及「誘導」祂的兒女,而非強逼他們前進。(伯三十六16「神 也必引你出離患難進入寬闊……。」參約十六12「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 們現在擔當不了。」林前三2「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 就是如今還是不能。」)
五、迫切尋求明白「耶穌的沉默」,並且絕不議論信徒屬靈的「長進」。「量度的 杖」是為我們自己(也按我們的度量),不是為別人(林後十12∣17)。竭力栽培 在聖靈?的合一,不要長存「紛爭」,對於論斷你的人,要把神的愛澆灌在他身上。 要求別人的益處(羅十五2)「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 熱切禱告,不像基督樣式的言語都不要說。(彼前四8「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 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六、尋求顯出謙卑的心,使你容易站在最低微的地位。0.(腓二3「凡事不可結黨,不 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絕不辯論及進入 「戲謔性爭端」的討論。(提後二23「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 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注意提摩太前書第六章四節對於有病態人症狀的描述, 如此你就可以不「傳辯論,而是在敬虔的建造。」(提前一4「也不可聽從荒渺無憑 的話語,和無窮的家譜。這等事只生辯論,並不發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
七、不要在任何事上獨斷,寧可凡事多少存「質疑」,也不要急於強迫別人行走在 你的亮光中。(注意林前七17「只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 帶領信徒考查神的話來明白聖靈對他們的指示。神必教導誠實的信徒。神是信任誠 心遵行神旨意的人。(參羅十四1「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
八、尋求保持與神不斷地交通,如此你可以讓神生命不斷地流入,使得以往對神真 理的認識可以復甦。有亮光卻缺乏生命,這就是我們的危險。見證必須是自己所經 歷的,而不是一種想法,這樣的見證,聖靈必同作見證(約十五26、27「真理的聖 靈祂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聖經中的字句不僅是存寄在人的思維中,而是 進入心中並發芽生長進入永生。(林後三6「……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 活。」)
九、若是我們以上週的經歷來教導別人,沒有今天神新鮮生命的流通,我們必成為 「響的鈸」,成為虛空及無力。若我們直接從永活的主支取,祂必使用我們的才幹, 以往的經歷及知識。若我們依靠以往經歷和知識而不是神,那麼在我們使用它們時 結果是截然不同(參利二十六10「你們要吃陳糧,又因新糧挪開陳糧。」)
十、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器皿」,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支持」別人。我們不要依 附「一些觀點」,或是為神爭戰。最好不說「我以為」或「這是我的看法」,免得 我們介入神和別人之間,所以最好說「經上如此說」,並且安靜交給神去處理。 (參看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七章十六、十七節的態度。「耶穌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 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是出於神, 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
十一、內外的生活必須配合。若是專注於「神深奧的事」,忽略了實際的責任及拯 救靈魂就不智了。別人有權利藉著我們的「實際」來量度我們的「靈性」(參看林 前二10「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 透了。」弗四1「……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帖前二12「要叫 你們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祂國得祂榮耀的神。」林後六4∣9「反倒在各樣的事上 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在許多的忍耐患難……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真實 的道理,神的大能,仁義的兵器在左在右……。」彼前二12「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 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 耀給神。」)
十二、要以竭力追求認識神,及明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面生命之最深的意義,為 最主要的事。要忘記一切貪求的情緒上的經歷和「顯現」。(參看腓三10、13、14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我 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從上 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你要不斷地站在過去及現在的地位上,就是「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二20), 每一刻均在寶血之潔淨下,「倒要像從死?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 義的器具獻給神。」(羅六1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3:0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四月 27, 2005
工作的再思 - 英文版
Cephas 弟兄希望我貼上的工作的再思英文版:
Concerning Our Missions (THE NORMAL CHRISTIAN CHURCH LIFE):
http://www.ministrybooks.org/books.asp?id=664&chapterid=0§ionid=1&pageid=1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5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13 页)。
星期三, 四月 27, 2005
How to Study Scripture - C.H. Mackintosh
Please click on the "C.H. Mackintosh" above for the biography of C. H. Mackintosh:
It is a very difficult for anyone to attempt to prescribe for another the proper method of studying Scripture. The infinite depths of Holy Scripture, like the exhaustless resources that are in God and the moral glories of the Person of Christ, are only unfolded to faith and need. This makes it so very simple. It is not cleverness or intellectual power we need, but the simplicity of a little child. The One who composed the Holy Scriptures must open our understandings to receive their precious teaching. And He will do so, if only we wait on Him in real earnestness of heart.
We must never lose sight of the weighty fact that it is as we act on what we know that our knowledge shall increase. It will never do to sit down like a bookworm to read the Bible. We may fill our intellect with biblical knowledge, we may have the doctrines of the Bible and the letter of Scripture at our finger-tips without one particle of unction or spiritual power. We must go to Scripture as a thirsty man goes to a well; as a hungry man goes to a meal; as a mariner goes to a chart. We must go to it because we cannot do without it. We go, not merely to study, but to feed. The instincts of the divine nature lead us to the Word of God as the newborn babe desires the milk by which he is to grow. It is by feeding on the Word that the new man grows.
Hence we may see how very real and practical is this question of how to study Scripture. It is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our entire moral and spiritual condition, our daily walk, our actual habits and ways. God has given us His Word to form our character, to govern our conduct and shape our course. Therefore, if the Word has not a formative influence and a governing power over us, it is the height of folly to think of storing up a quantity of scriptural knowledge in the intellect. It can only puff us up and deceive us. It is a most dangerous thing to traffic in unfelt truth; it brings on a heartless indifference, levity of spirit, insensibility of conscience, which is appalling to people of serious piety. There is nothing that tends so to throw us completely into the hands of the enemy as a quantity of head knowledge of truth without a tender conscience, a true heart, an upright mind. The mere profession of truth which does not act on the conscience and come out in the life, is one of the special dangers of the day in which our lot is cast. Better by far only to know a little in reality and power, than profess a quantity of truth that lies powerless in the reg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exerting no formative influence upon the life. I would much rather be honestly in Romans 7 than fictitiously in chapter 8. In the former case I am sure to come right, but in the latter there is no telling what I may come to.
As to the question of making use of human writings to help us in the study of Scripture, great caution is needed. No doubt the Lord may and does make use of the writings of His servants, just as He uses their oral ministry for our instruction and edification. Indeed, in the present broken and divided state of the Church, it is wonderful to mark the Lord's rich grace and tender care in feeding His beloved people with the writings of His servants.
But, we repeat, great caution is needed, earnest waiting on the Lord, that we may not abuse so precious a gift, that it may not lead us to trade on borrowed capital. If we are really dependent upon God, He will give us the right thing; He will put the fight book into our hands; He will feed us with food suitable for us. Thus we receive it from Himself and hold it in communion with Himself. It is fresh, living, powerful, formative; it tells on the heart and shines in the life; and we grow in grace and in the knowledge of our Lord and Savior Jesus Christ. Precious growth! Would there were more of it!
Finally,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Holy Scripture is the voice of God and the written Word is the transcript of the living Word. It is only by the Holy Spirit's teaching we can really understand Scripture, and He reveals its living depths to faith and need. Let us never forget this.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1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WATCHMAN NEE - LOYAL SOLDIER OF JESUS CHRIST
By Angus I. Kinnear
一位弟兄來信盼望我能貼上工作的再思英文版, 再尋找的過程中無意間挖到另一寶礦, 其中蒐錄史百克及其同工們(包含倪弟兄)早期信息及見證,今先貼上兩篇: 一為Kinnear所寫的倪弟兄,另一篇為倪弟兄在1939五月在Honor Oak 所釋放的信息:
EARLY in July this year reliable news reached the West that on 1st June, at the age of seventy, Watchman Nee of Foochow passed into the presence of his Lord. At the time he was, we are told, somewhere in Anhwei Province, several hundred miles up the Yangtze. Less than eight weeks had elapsed since the completion of his twenty years' confinement in prison and labour camp. There seems no means of knowing whether he was ever aware of the powerful impact of his earlier preaching upon the lives of Christians 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is period.
Older readers of 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 will remember the transcriptions over the initials W.N. of a series of addresses given in 1938 at Helsingor, Denmark, under the title "The Normal Christian Life". We too at the Christian Fellowship Centre, Honor Oak, London, were among the few Christian groups in Europe to hear, over a brief period in that and the following year, the inspired preaching of this gifted and clear-thinking Chinese brother. It is safe to say that all those who remember him thank God for his gracious personality and for his truly Christ-centred teaching and exhortation.
It was in February 1920 that a Chinese woman evangelist was preaching Christ in Foochow. The resulting dramatic conversion of Watchman's mother from a revolutionary agitator for Sun Yat-sen to a humble follower of the Saviour induced him, the eldest son, to attend the meetings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 A few days later, in a change of heart no less complex, he himself found the Lord Jesus as Saviour and King. From that day he made the Scriptures his special study, and set himself to bear witness to his Lord by life and word, preaching the good news first among his fellow students at the C.M.S. Trinity College, Foochow, and later more widely through the southern provinces.
Working from Pagoda Anchorage, Foochow, he was soon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what to do with his village converts. Not a few Chinese of his generation were finding the confusing variety of Western church traditions ill-adapted to their people's situation. Watchman and his young co-workers sought instead a simpler and more flexible pattern of church fellowship. (In this his reading of the New Testament was for a time coloured by the writings of the earlier Brethren.) By 1928 the centre of his work had moved to Shanghai, with well-attended meetings at Hardoon Road and a widely distributed devotional magazine.
The ensuing years saw household churches spring up far and wide throughout China, all with a strong evangelistic witness. The simple message of redemption and new life in Christ Jesus met a deep hunger among Chinese of all classes. His Rethinking Our Missions (English translation, Concerning Our Missions, Shanghai and London, 1939) indicates the point then reached in their strategic thinking. It was to be a long pilgrimage and a painful one, for because its methods were untraditional the 'Little Flock' (as the movement was nicknamed from the title of its hymn-book) was viewed with caution and even hostility by som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estern foreign missions. There were always those among them, however, who saw in Nee a Christian thinker and [81/82] missionary strategist of outstanding spiritual insight. On his visit to Britain in 1938-39 he enjoyed stimulating fellowship with Christian leaders like Mr. Norman Baker of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while particularly in Mr. T. Austin-Sparks, editor of 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 he made a close friend. And few who were present at the Keswick Convention of July 1938 failed to be moved by his prayer at its great missionary meeting.
With the ending in 1946 of the Japanese war, Watchman Nee began an intensive training of young workers to carry the gospel throughout China. His plan to evanvelise its unreached cities by group-migration of Christian believers into the far interior (an idea based on Acts 8:4) seems in retrospect an inspired preparation for the Church's enforced dispersal so soon to follow. After 1948, in a statement perhaps deliberately exaggerated, he was credited by the People's Government with heading the largest Christian denomination in the country.
But it was the Little Flock's very independence of foreign links and foreign support that enraged the Party representatives in the Christian Three Self Patriotic Movement, for it did not accord with their doctrine that all Christianity but their own was imperialist inspired. They framed Nee therefore, and he was tried on a series of wholly extravagant 'criminal' charges and sentenced to twenty years, which he served from April 10th 1952, mostly in or near Shanghai. Stories of his gross mutil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re to be discounted, but if any positive Christian witness was possible it can only have been to his captors. His death this year was from a long-standing heart condition. His wife, Charity, visited him regularly in prison until her own death in October 1971. They had no children. A single final message from Watchman Nee himself, written in his own hand after her passing, mentions his ill-health but characteristically adds, "The inward joy surpasses everything."
Since 1966, throughou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Mao Tse-tung, all places of worship have been closed. On the surface there exists no longer a Church in China. What survives is hidden and informal. It is also surely still pilgrim, cast for its very existence upon God. Through the recent spread in the West of Watchman Nee's devotional writings, his name became for many a focus for their prayers on behalf of the oppressed people of God. I believe he would have urged us both to step-up and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those prayers. We thank God from our hearts for the witness of this one dear brother in Christ. We must thank Him all the more, and with renewed hope, for the anonymous multitude who, like him disdaining release, conspire to set forth Christ crucified and risen and exalted, still triumphant over all. "The Lord sat as king at the Flood; yes indeed, the Lord sits enthroned as king for ever!"
----------------
The following is an extract from a testimony given at
Honor Oak Christian Fellowship Centre by Miss Joy Betteridge.
AFTER previous years of service for Christ in China, I returned to Shanghai in 1948. At that time Brother Watchman Nee was holding Workers' Conferences at a mountain resort near Foochow, his old home. The workers came from all over China and from other places in the Far East, and I was present at two of them. On the second occasion I was taking part as one of the workers, and it was then that the Communists came so near to Foochow that the conference had to be abandoned.
Brother Nee told me that those responsible felt that I should move off at once to Hong Kong, adding that if I had strong convictions that I should not go they w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me. Much as 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stayed, I felt it right to take this advice, and so I made one of a party which sailed immediately for Hong Kong. Mrs. Nee was one of the party. I had a great regard for her. She was practical in the home, and a quietly helpful influence among all the sisters. Later Brother Nee himself came to Hong Kong to stay with his wife for a while, but then they returned voluntarily to Shanghai, never to come out again.
I did not have many personal touches with him, for he was not a man for much light conversation, but I greatly profited from his ministry of the Word. At the conferences he always wore a dark blue Chinese cotton gown. I never saw him with any notes. He would walk up and down, with his hands behind his back, just speaking from his heart. He would invite questions after his messages to the workers, and his answers were always full of spiritual value. Every morning there would be one session given over to individual testimonies [82/83] from workers. They would speak freely for half an hour, after which the others were invited to give their criticisms and finally Brother Nee would sum up for the benefit of the one concerned. I remember how nervous I felt when I was asked to do this, but I did it, though with fear and trembling. Among other things which Brother Nee said at the end was, "We thank God for all that our sister knows. It will be good if she is led into some experiences where she discovers what she does not know." I understand now the point of that criticism and thank God for all His way with me since then. When inviting me there he had said "If you are only just with us, it will be a testimony that God's Church is not just Chinese". He never liked the use of the phrase 'Chinese brothers and sisters' preferring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China', for he affirmed that all born-again believers are citizens of heaven.
I remember that last meeting at Foochow before we all scattered. Brother Nee knew that he must remain in Shanghai for the sake of the church there, and therefore at that conference he made the decision, regardless of the cost, which he already knew would be very great. I saw God's grace, as well as sorrow and foreboding, on his face as we commended Him to God for that. He could have stayed out, but he chose to stay in. And I remember that we sang a hymn which he ha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from an English poem. He loved to sing it and we did so in the light of the fact that we were to be separated the next morning. A rough rendering of it includes such phrases as, 'If my way lead me to suffering: if Thou commandest me to pass through adversity, may there be intimate fellowship between us through it all. The longer the trial, the sweeter the fellowship. If earth's happiness grows less, I pray Thee give me more of heaven. Although the heart may be sorrowful, may the spirit still praise. If Thou dost separate me from the ties of earth's sweetness, may the link between Thee and me be more precious. Although the road may be lonely, I pray Thee to be my Friend, encouraging me so that I can finish the course. Lord I trust Thy gracious strength, hoping always to be a clean vessel through which flows Thy lif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0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WASTE - Watchman Nee
A message given at Honor Oak by Brother Watchman Nee
and published in "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 May 1939.
Reading: Mark 14:3-9
THE LORD has ordained that the story of Mary anointing Him with the costly ointment should always accompany the preaching of the gospel. We know the story well. Judging by the story in connection with her brother's resurrection, we know that the family was not an especially wealthy one. The sisters had to work in the house themselves, and one of them, Mary, had an alabaster box with three hundred pence worth of ointment in it, and with a stroke she broke it and poured the whole of that costly nard upon the head of the Lord. According to human reasoning it was altogether too much, even for the Lord. That is why Judas took the lead with the other disciples in thinking that Mary was wasting something (John 12:4-5).
Now we come to the word which the Lord wants to emphasise at this time, the word 'waste'. What is waste? Waste simply means giving too much. If a shilling will do and you give a pound, it is waste. If two ounces will do and you give a kilogramme, it is a waste. A waste means that you give something too much for something too little. A waste means that the one who is receiving the something is not worth so much. Yet we are dealing here with something the Lord said was to go out with the gospel, wherever the gospel should be preached. With the preaching of the gospel the Lord is out to have a result that corresponds with Mary's action here; that is, for people to come out and 'waste' themselves on Him. That is what He is after.
Now we must look at the question from two angles, that of Judas and that of the other disciples. They all thought it to be a waste. To Judas, who had never called our Lord the Lord, everything that was poured upon Him was waste. Even water would have been waste. To the world, the service of the Lord, and our driving of ourselves to Him is a pure waste. 'Such and such a man would have made good in the world if he were not a Christian', is a sentiment that is frequently expressed. For anyone with natural talents to be a Christian, to serve the Lord, is deemed to be pure waste. [83/84]
So thought Judas. 'We could manage better with the money. We could give it to charity; we could do some social service; we could help people in a more practical way. Why pour it down at the feet of Jesus? As to yourself, can you not find a better employment of your life?' That is what Judas was thinking, and that is what the world is thinking. It is too much to give yourself to the Lord! But no! when once our eyes have been opened to the worth of the Lord, nothing is too good for Him.
But it is upon the reaction of the other disciples that I want most to dwell; for they affect us more than does Judas. We do not mind very much what the world is saying, but we do mind what those other disciples are saying who ought to have understood, yet did not. We mark that they said the same thing as Judas; and not only so, but they were moved to indignation, saying, "To what purpose is this waste ...?"
Now here is the whole question of waste, and of what the Lord is after. Today, even amongst Christians, there can be found much of that spirit that wants to give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the Lord and yet to get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Him. The prevailing thought today is of being used, as though that were the one thing that mattered. That my little rubber band should be stretched to the very limit seems all important. But this is not the Lord's mind. The Lord wants us to be used, yes; but what He is after is that we pour all we have, ourselves, to Him, and if that be all, that is enough. It is not a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poor have been helped or not, but of whether the Lord has been satisfied. The question is not one of working for Him, my friends, but of service to Him, of ministering to the Lord. That is what He is after, that I should give Him my all, even though people should say, You are doing nothing! My service to the Lord is not on commercial lines. No! my service to the Lord is to please Him. There is many a meeting we might take, many a convention at which we might speak, many a campaign in which we might share, but this is not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That my usefulness should be brought to the full is not what the Lord is after, but His concern is rather with my position at His feet and my anointing of His head. What I have as an alabaster box,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my whole life, I give it all up to the Lord. It seems as if it is a waste, but that is what He is after.
May I tell you something? One thing some of us have come to learn is that in the divine service the principle of 'waste' is the principle of power, whereas the principle of 'usefulness' is the very principle of scattering. The real usefulness in the hand of the Lord is 'waste'. The more you think you could do, the more you employ your gifts to the very limit -- and perhaps beyond the limit -- that you will find to be the principle of the world, and not the principle of the Lord. I knew a sister in the Lord, now in His presence, who was very greatly used of Him. But my first concern about her was that she did not seem to be being used. Every time I said to myself, Why did she not get out and take some meetings, get somewhere, do something? It was a waste to live in a small village without anything happening. Sometimes when I went to see her, I almost shouted at her: 'No-one knows the Lord as you do. You know the Book in a most living way. Do you not see the need all around you? 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 It is a waste of time, a waste of energy, a waste of money, a waste of everything, just sitting here and doing nothing!' But she was the one who helped me most of all. The highest thing is not just to be moving about. I do not mean to say that we are going to do nothing, but the first thing is the Lord Himself, not the work. That is what He is after.
So the Lord said, 'Why trouble ye her? She has wrought a good work as to Me. The poor you will always have, but you cannot always have Me.' The whole point is, What am I going to do to the Lord today? Did those other women who came with their spices to the tomb succeed in anointing the Lord's body? No! He was risen. Only one succeeded, Mary, who anointed Him beforehand. It seems as if man will say I am wasting my time -- but Lord, nothing is too good for Thee! He is worthy to be served. He is worthy for me just to be His prisoner. He is worthy for me just to live for Him. Let others say what they will. Have our eyes been opened to see that working for the poor, working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working for the eternal welfare of the sinner, as things in themselves, are not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work we do to the Lord, with our being just for Him. What is your estimate of the Lord?
Then the Lord said, "She hath done what she could". It means that Mary had given her all. That was all she could do, no more; and she did it. The Lord will not be satisfied with anything less. The whole point is a life really laid down at the [84/85] feet of the Lord, and that in view of His death, His burial; that is, in view of a future day. Then it was His burial, now it is His crowning day that is in view. He will be acclaimed by all in that day, but how precious, far more precious to Him it is that we should anoint Him now, not with any material oil, but with that which is deepest and, maybe, hard for us to break. The Lord get anointing from us today!
Further, the Lord said, 'Wherever the gospel shall be preached, this story shall be told'. Why? Because the gospel is meant to produce this. The gospel is not primarily for the satisfaction of sinners. The gospel is preached that everything may be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Son of God. Not to sinners first of all, though, praise God, sinners will be satisfied. But supremely it is Christ who must find satisfaction through its preaching.
Once more let me repeat. The whole question for us is simply this: It seems that I am giving too much for too little. That is waste. Others appear to far better advantage than I, though they have given up none of the things that I have. As for me, I seem to meet with all the difficulties. Continual trial and suffering is what comes my way. Now, am I not wasting my time? If I consecrate myself enough for the blessing, but not enough for the trouble; if I consecrate myself enough for the Lord to use me, but not enough for the Lord to shut me up, it will be all right! Are we not found thinking thus at times? But the principle of waste is that which satisfies the heart of the Lord Jesus. You can get something for yourself out of your consecration, but often real satisfaction can only come to the heart of your Lord when you seem to be 'wasting' yourself on the Lord; giving too much and getting nothing back for yourself.
O friends, what are we after? Are we after mere usefulness, as those disciples were? They wanted to make every penny of that three hundred pence go to its full length. They wanted to be used themselves. If only we can please Him, surely that should be enough.
Now the breaking of the alabaster box and the anointing of the Lord filled the house with the odour, with the sweetest odour. Everyone could smell it. Whenever you meet someone who has really suffered, been limited, gone through things for the Lord, willing to be imprisoned by the Lord, just being satisfied with Him and nothing else, immediately you scent the fragrance. There is a savour of the Lord. Something has been crushed, something has been broken, and there is a resulting odour of sweetness. The odour which filled the house that day still fills the Church; Mary's fragrance never passes away.
Friends, we cannot produce impressions of God upon others, impart the sens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without the breaking of everything, even the most precious things, at the feet of the Lord Jesus. The Lord would have us here, not first of all to preach or to do work for Him, but to create hunger in others. No true work will begin in any life apart from a sense of need. We cannot inject that into others, we cannot drive people to be hungry for God. Such hunger can be created only by those whose lives convey vital impressions of Him.
Oh, to be wasted! It is a blessed thing to be wasted for the Lord. So many of us who have been prominent in the Christian world know nothing of this. Many of us have been used to the full -- have been used, I would say, too much -- but we do not know what it means to be wasted on God. We like to be always 'on the go': the Lord would sometimes prefer to have us in prison. We think in terms of apostolic journeys: God dares to put His greatest ambassadors in chains. "But thanks be unto God, which always leadeth us in triumph in Christ, and maketh manifest through us the savour of his knowledge in every place" (2 Corinthians 2:14).
----------------
From 'A Table In the Wilderness', a book of daily meditations
from the ministry of Watchman Nee. -- December 31st.
David, after he had in his own generation served the counsel of God,
fell on sleep, and was laid unto his fathers. Acts 13:36
David served in one generation, his own. He could not serve in two! Where today we seek to perpetuate our work by setting up an organisation or society or system, the Old Testament saints served their own day and passed on. This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ife. Wheat is sown, grows, ears, is reaped, and then the whole plant, even to the root, is ploughed out. God's work is spiritual to the point of having no earthly roots, no smell of earth on it at all. Men pass on, but the Lord remain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Church must be up-to-date and living, meeting the present -- one could even say the passing -- needs of the hour. Never must it become fixed, earth-bound, static. God Himself takes away His workers, but He gives others. Our work suffers, but His never does. Nothing touches Him. He is still God.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5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四月 26, 2005
江守道(Stephen Kaung)影音信息
http://www.amen99.com/presson/htm/cc5.ht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5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四月 25, 2005
如何住在主裡 - 宣信
請按以下連結進入本文:
http://0425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0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慕 迪 的 信
在基督裡親愛的朋友們:
自從我返美國,我已經收到許多因我請求而寫給我寶貴的信,如屬可能,我極願意一一作答;但是,我無機會這樣做,我將使用幾頁的篇幅來給你們大家幾句的祝福。
我不斷地讚美神;因著祂已經為你們所做的,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的血拯救了你們的靈魂,你們常在我心裡和我的禱告中,但是我更喜歡知道的,即便我有時健忘,耶穌自己卻帶著你們每一位在祂的父面前常作記念。你們是銘刻在祂的手掌上(賽四十九章十六節),並且寫在祂充滿大愛的心上(出廿八章廿九節);關於你們,祂曾說「我的羊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約十章廿八節)。
你們已經接受主耶穌作你們的救贖主,這已成為你們永遠的救贖。現在耶穌向著你們是豐富的。祂已成為你們的大祭司。祂今日在天上的大職任是代表你們─你們的需要,你們的軟弱,和你們的試煉。我要你們十分明白這一點;因為沒有別的真理能天天供給你們更多的安慰,或更有力的建立你們在堅固的聖潔生活上。耶穌死了,為要拯救你們;耶穌活著,為要保守你們。在十字架上,祂把你們從罪的審判中洗淨;在施恩寶座上,祂要在日常的污穢上潔淨你們。
你們中間有人寫信告訴我,那古老不化且根深蒂固的罪惡怎樣攪擾你們。把這些直接帶到主耶穌那裡去。不要太依靠自己來勝過牠們;不要太跟隨人的勸告,或者過度的模倣別人的榜樣來得勝。拯救你們脫離這個疲勞。把牠完全拋在你們可稱頌的中保面前,讓祂來擔負你和你的重擔。
更要緊的,不要離棄你們的聖經。你們永遠不能把道成肉身的耶穌和寫出來的道分開。那宣告自己是惟一道路的,也宣佈祂是惟一的真理。把聖經節裝滿了你們的記憶。當撒但來試探或控告你們時,就用這些來抵擋他。不要單單以知道為滿足,要努力去順服神的話語。永遠不要想耶穌吩咐的是一件小可的事,也永遠不敢輕看祂所吩咐的任何命令 。
我勸青年男子們要端莊,在敬虔上操練自己,照著保羅「望斷以及於耶穌」的格言來奔跑當跑的路;直接從祂自己來吸取你們的靈感和能力。
我勸少年女子們要十分謙和。你們作見証的範圍或者不致顯露,你們有用的區域或者不能廣汎;把神你們救主的真道來裝飾你們自己的家罷。一直守住一個甘美的思想:「沒有別人,只有耶穌是我所要取悅的。」故此,使你們的服裝簡單到你們知道能取悅你們的主;使你們的舉動謙和到你們曉得會被主悅納。
為著你們眾人(我們曾在你們中間工作過的),我們的禱告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腓立比一章九至十一節)在基督裡孫蓋先生(註:孫蓋先生是慕迪先生的同工,以唱詩來傳福音者。)與我一同向你們請安。
你們在基督裡的弟兄─慕迪
-譯自慕迪紀念冊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屬靈的人-神最終的呼召
[史百克]
歷史每一次的轉變皆有三方面,並且這三方面說出了神的審判。審判不僅是刑罰,審判更是:
(一)顯露和揭示。
(二)按其所是的加以區別。
(三)宣判其定命。
神在萬民和祂百姓中的審判,以及神在這末世歷史?的審判都是這樣-顯露、區別和定命。
詩篇五十篇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該篇詩具體說明神審判的工作。它首先給我們看見神最豐滿最尊高的心意,並且這心意就是祂的標準、願望、喜樂和滿足。「從全美的錫安中,神已經發光了。」(詩五十2)全美的錫安就是神最豐滿最尊高的心意。神從始至終有一個目的和模型,祂一切的審判都是根據於這目的和模型。如果神尚未清楚指明並啟示祂的心意,祂就不能審判。因為審判永遠是按照神所啟示並使人知道的那個旨意。
在舊約中,錫安的意義具體表明神的心和思想得著了完全的喜悅和滿足。在新約?,錫安不再是一個屬地的地方,乃是指明教會,基督團體的表現。(來十二22~23)這個神聖的思想和心意已經藉著使徒保羅末後的幾封書信豐滿榮耀的啟示給整個的時代。原則上神的審判乃是根據於祂所啟示出來的心意。啟示錄二、三章?的審判就是根據於一章?的啟示。詩篇五十篇?的審判也是這樣,先是啟示:「從全美的錫安中神已經發光了」,後是審判:「我們的神要來,決不閉口,有烈火在祂面前吞滅;有暴風在祂四圍大颳。」(詩五十3)
有三件事說明這「要求之審判」的性質:
(一)對惡人者-「但神對惡人說。」(詩五十16)「你們忘記神的,要思想這事。」(詩五十22)許多可怕的事正在等待著那些忘記神的惡人。到處都充滿著神的證據,但他們的思想?卻沒有神。
(二)對拘守字句者-中間一段說到對形式主義的審判。這審判乃是揭示並顯明甚麼是僅僅外面的和形式的。在此有儀式的整個制度:有祭物、有祭壇、有祭司,還有各種禮儀。烈火的試煉要驗證在這虔誠的基督教世界中究竟有多少是那「在?面諸部分中的真理(實際)」(詩五十一6另譯),這火要試驗他們到底是真正的生命和性質,或者不過是一些儀式的制度和作法。當「我們的神要來」的那一日,那些巨大的人工組織、結構和作法,都要瓦解並且要變成灰燼。
(三)對滿足神心意者-一切是精金者皆穩固的得以保存。「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來,就是那些用祭物與我立約的人。」(詩五十5)神最終的呼召,亦即神審判之依據,乃是呼召到祂自己這?來。在我們所處的今日,神就是以這呼召來呼召我們。神百姓末後的運動乃是到祂自己這?來。這運動不是到任何其它事物之處;不是到一種教訓或真理的解釋之處;不是到一種宗派或社團之處;也不是到一種宗教企業或差會之處;這運動乃是到基督這?來。這最終真實並神聖的運動乃是到主自己這?來。在今日這狂風暴雨的環境中,有一種明顯的壓力必定要求我們離棄一切對主較小的利益和目標。不管這些利益和目標在事奉上迄今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處,我們必定要離棄它們而向著主自己這?來。「事物」導致分裂;主帶進合一。「事物」必要過去;主卻永遠常存。時候要到,在神主宰的權下,一切主曾使用過的方法、工具、手段和附屬物,都要停止其效用。這包括基督教有組織一面的一切事物,並且主要強逼到一個結果,就是質問我們,到底我們有多少是真實出乎祂自己的。
另外,那些真實出乎主自己者,其根基乃是「用祭物立約」者。意即只有當十字架深深札根在祂子民的真正生命中時,那些真實出乎主自己的才能表現出來。「招聚……到我這?來……用祭物。」真的屬靈職事乃是主超過一切。這並不是消極的反對這和那,或者錯誤的以某種特別的形式或交通來向其他神的子民閉關,乃是基督在祂一切的豐滿?。我們感覺熱心獻身-或多或少-於基督教的某些固定的形式或分割的會派,常常是給主一種限制;但我們要說:「惟願主自己成為你至高惟一的目標;來認識祂,並在祂的豐滿?天天增加;其他的一切也都要以祂來估量其真實的價值。」所以神最終的呼召乃是屬靈的呼召,其運動乃是屬靈的運動。我們要高舉這個神聖的呼召,也要跟隨這個屬靈的運動。
「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來」──但願我們強調「招聚」和「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37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六, 四月 23, 2005
真理的恢復
真理的恢復中文討論網已修復
http://www.mnstars.net/recovery/phpwind/index.php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四月 22, 2005
屬靈首領尼希米 - [史百克]
我們來看屬靈首領的一些教訓。這是第二個首領。這並不是舊約?按次序的第二個。前面我們看過以色列中第一個首領,就是摩西,現在要接著第一個再看下去,我們來看尼希米。照著舊約安排的次序這並不是第二個,在尼希米前面還有二十三卷書。尼希米乃是舊約聖經中好些首領中末了的一個。我想你們大家都知道,他在以色列歷史中所站的地位。
在看尼希米給我們的信息之先,我們先看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地位。我們都知道,尼希米是和所羅巴伯從被擄之地歸回的,這是舊約?相當晚的人物。他是在亞達薛西王面前作酒政,就是在波斯第一個王的時候。你們也知道,亞達薛西王委任尼希米作猶太省的省長。亞達薛西王打發他回猶太去,給他權柄重新建造耶路撒冷。尼希米所記載的事,乃是他們被擄歸回以後所記載的開始,那時為主前五四四年。當然和中國這大國比較一下,算不得甚麼,但卻有一件重要的事。那時有三個大人物,三個偉大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所羅巴伯和先知哈該,他們的工作一同進行,他們的工作是恢復祭壇和聖殿,以斯拉的工作特別是恢復舊約的律法,並且恢復律法的美麗,尼希米的工作是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的城牆。這些都是說到尼希米工作的那個時代。以色列的遺民從被擄之地歸回,可是那時猶太地和耶路撒冷的種種光景是很可憐的。那時人相當複雜,猶太人和迦南人通婚了,因此他們也失去了神的話語。他? 抭Q擄七十年之久,也失去了自己的方言,他們完全失去了神的話語。所以那時有人把神的話語、律法書讀給他們聽,還需要一個繙譯的人給他們繙譯才可以。他們不僅失去了神的話,並把神話語的方言都忘掉了。我們也看見他們相當忽略聖殿的事,那是我們在哈該書?所看見的。還有一班人對屬靈的光景漠不關心,他們大多數對屬靈的事都不感興趣。耶路撒冷的城牆被毀壞之後,就荒涼了,且停在那?很久。這是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所碰到的光景,就在這種光景之下,他的工作開始了。因此耶路撒冷城牆重建的事,乃是尼希米一部份特別的工作。當尼希米記載一件事,是以建造城牆為中心,這個城牆是全本書的一個鎖鑰。我們知道城牆在聖經中是甚麼意思,特別我們讀到啟示錄末了的時候更清楚。我們知道城牆在那?乃是基督豐滿的象徵,那就是完滿來作基督的一個見證,這是一個屬靈的鎖鑰。對尼希米全本書按屬靈一面的意思,這?記載的一切都是基督的見證,如何得著豐滿的恢復。我們可以把這個用在我們身上。在我們這個時代,神所繼續作的一件事,就是要豐滿的恢復祂兒子的見證。神兒子的見證相當被破壞了,在這個見證之間,有很多缺欠的地方。神的心願就是要完滿恢復這個見證。這是另一種說法,說到神工作的目的和人達到基督那個完全的見證。當我們領會這件事,我們就能明白尼希米這本書,我們也就能夠領會作屬靈首領的意思。在我們這個時代,神需要一些屬靈首領和這個見證有關係。就是這一點使我們成為屬靈的首領,也就是這件事能夠使我們看見作屬靈首領的光景如何。
我們首先來看尼希米自己。關乎尼希米的事是這樣:他是一個非常為著主的見證而感傷的人。要記得當猶太的弟兄從耶路撒冷來到巴比倫的時候,尼希米就問到他們的弟兄和耶路撒冷的光景。當他的弟兄們把那邊的光景告訴他的時候,尼希米因著那邊的光景就大大的傷痛。他為著耶路撒冷種種光景心中相當傷感。第一,他問到那邊的光景。我們可以在那件事上想想看,那邊的弟兄到這?來告訴尼希米,他們看見耶路撒冷是怎樣的光景,城牆如何被破壞、被焚燒。第二,他問說:那邊以色列人對這件事怎樣想法?他們告訴他說:他們對這些事漠不關心。也許尼希米問到別的問題,結果他得到耶路撒冷很不好的消息。我們接著看見這些事情使他大大傷感。他乃是王的一個酒政,他在王面前沒有辦法隱藏他心中的憂傷。自然他在皇宮?不能哀哭,因為在皇宮?沒有一個人可以顯出憂傷的光景。王看見尼希米的光景,就問他有甚麼事情,恐怕他遭遇甚麼事情。尼希米就把耶路撒冷的光景告訴王,我? 抭ㄙ器D,結果王打發尼希米去耶路撒冷,他親身去看那邊的光景。
這件事的過程,有兩件事發生。第一,他把這件事帶到主面前。他傷感的心叫他不能不禱告。這就是我們常常該有的一種光景。責任的負擔,首要的一件事,該把我們帶到主的面前。尼希米作事的開始是在禱告?。我們讀到他的禱告,那是一個非常大的禱告。我請你們再讀一遍。那個禱告有一個特點,尼希米把他自己置身在不好光景的責任之下。他沒有告訴主說,是巴比倫人毀壞耶路撒冷。他沒有對主說到不好的光景,但卻對主說出不好光景的原因。這一切情形都是我們屬靈光景有了失敗,不是因為巴比倫人,也不僅是一點偶然發生的事,完全因著我們屬靈的失敗。不僅以色列人失敗了,乃是「我們失敗了」。他把他自己置身於這種責任之下,所以這就變作他自己個人的一件事。這是他在主面前努力的開始,這不是一切,他還應該作一點事。
第二,他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當王看出L憂傷的時候,他就給尼希米權柄去耶路撒冷作一點事。我還看出來,在這第二件事之間,有一點工作,尼希米禱告過,然後進到王面前,一直等到主出來行事,他一直等,等主作事。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實在這是主出來作事了,主就摸著了王的心,出來作一點事。我們等一下再來看這一點。尼希米後來到耶路撒冷,聖經給我們看見,他在那?作甚麼事:
首先,他晚上出去。當別人都睡覺的時候,他就出去圍繞城牆,去看破壞之處。他要親身去調查那?的光景,當別人都在那?沉睡的時候,他花功夫來了解那個局面,這就是尼希米隱密努力的地方。這些點我們都需要抓牢。因為這些使我們真實成為屬靈的領袖。尼希米說,我沒有告訴長老們我要作甚麼。他首要了解整個的局面,他需要清楚他所要作的事。在他沒有對任何人說這件事之先,他要這樣作。他對這件事相當謹慎,如果他行的不仔細,他會毀壞了那件事。假使說,他來到耶路撒冷,看了一切,他告訴人說,我們可以有行動作事吧!他沒有回到巴比倫去,就停在那?開始工作。你就會看見整個局面混亂了。那就把事情拿到他的手中,不會把那件事交在主手中,等候主的時候,在主面前尋求該怎樣作。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常常我們知道一件該作的事。有的也許是我們為主作的。我們怎樣作法?我們常常馬上作了,我們常常把那件事拿到自己的手中。這時很難把這件事交給主、等候主? A這在屬靈首領是一件重要的事。你能夠覺得主需要一個人來承擔而同時交在主的手中,等候主的時候,你能夠為這件事倚靠主;或者就這樣急忙的作,把這件事拿到手中要想作一點事,如果你這樣作的話,你把整個事情毀壞了。在作屬靈首領這件事上,這樣信託主實在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人常常也得到了消息,像尼希米得到的一樣,那?有某種的局面,那些外邦人天天死亡,或者另一種光景給他們知道,好些人來到這?告訴這些故事,說到世界可怕的光景,他們就說必須作一點事,而青年男女跑進去作了。他們沒有把這件事帶到主面前,給主一點時間,使他們清楚知道是不是主用他們作。結果常常相當悲慘。在許多例證中,他們這樣作工不能持久。
尼希米在巴比倫那樣等候的時間,對他一生非常重要。當你讀尼希米其他話語的時候,你就看見,尼希米在那?應付那件事,對付那些事的時候,一次又一次都使尼希米失望而要放棄那個工作。他從來沒有想到他所遇到的艱難。假若最初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拿到自己的手中,他看見這件事的需要,他把需要研究一下,馬上作甚麼事。然後,當他進行碰見一切的艱難,你想看他怎樣說?我覺得我很少相信是主把我放在這個工作?,我是自己跑到工作?面。我沒有把握主把我放在這個工作?頭。你們有沒有看見這個點?尼希米知道這一切。他在心中有這個大的負擔,他把這件事帶到主面前禱告。然後他在皇宮?作工,等候主來作一件事,並且實在作了。結果一點沒有可疑惑的地方,主作這件事。你能等候主嗎?你有沒有學會信靠主的功課?你真的有把握,是主呼召你來作這個工作?不是一點點事情擺在你跟前,也不是要作一件不能作的事,你是不是基基本本的知道主要你來作這個工作。當你往? e作工的時候,會遇到一件事,這件事給你試煉,我們不妨來看,若是主要我作一件事,呼召你我作這件事,主實在把這件事擺在我們身上,作了一個負擔,主會為這件事開路,給我們供應。我的確盼望你們領會這事,這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事。我們中間有人知道這事。我們若不是十分有把握,知道主把我們帶到這條路上,為我們備預一切,我們就不能向前。主為祂的工作預備一切,主不為人所作的有甚麼準備;就是人在主之外有所作為。我們要記得,時間常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危機常是太急了,我知道尼希米在這件事上受到試煉,當有一個莫大的需要時,我們急著去作,常有一個大的試探。當一種光景叫我們沒有辦法等候,我們還能夠等候,這是重要的。若是不能等候的人,就不能作首領,這是很清楚的事。我們若在首領的地位上,認為作不作不緊要,若這樣我們也不能作首領。能夠作首領的,就是他們覺得有一件事必須作,這是重要的,也是緊急的,可是他們覺得沒有主不敢向前。這是你們必須學的功課,這是尼希米所給我們看見的。一個作屬靈首領的人必須看見每一件事是從主那?開始的,不是從他們的想法開始。
我們注意尼希米這個人的特質:
(一)他是一個禱告的人。他開始的時候是禱告,結束的時候也是禱告。我們要看見開頭是在一個很大的禱告根基上,他作了一個很大的禱告,那個禱告是很大根基的禱告。然後當他站在王前的時候,王看到他面孔憂愁,王問他甚麼事。這時尼希米說,我的心舉起來向著主。我知道那次禱告不是小禱告,必定背後有很大的禱告來支持。若是我們忽略了禱告,偶然有事情發生去禱告,主不答應,你們必須記得這一點。尼希米能夠在一?那之間得著答應,乃是他背後經常有禱告。我們禱告,不能光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需要我們在隱密的地方和神時時有交通。尼希米說,我舉起心來仰望天上的神,那是一個緊急的需要,可是天上的神老早看見那個人如何向祂傾心吐意,這是作首領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尼希米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當他禱告的時候,他?頭想到要作的事,這在全部書?看出來,他是何等有作為的人。他不是一個夢想的人,不是?面滿了理想的人。在這樣的事上不是道理的問題,他不是抽象的幻想那面的光景。有許多人談論教會的問題,談論主的見證,他們對這些事有教訓,他們台上講很好聽的道,但是對聽講的人沒有多少幫助。禱告和行動必須並行,行動總是跟著禱告。
(三)尼希米是有智慧的人,他有熱心,同時也有智慧,他不是糊塗熱心。我願你們把整個的書都讀過,你們就看見尼希米的智慧。他和人接觸是多有智慧,這給我們看見很大的事,也許我們要花二、三個鐘頭來講這件事。你們讀聖經的時候,能夠看見甚麼地方提到建造,甚麼時候就把智慧放在一起。你們記得,他們建造會幕。那時來製造會幕的人,都是神給他們智慧的人。建造的事特別是一件智慧的事,那麼智慧是甚麼東西?不是用他自己的判斷力,可是清楚知道主要作甚麼,並且照著行。在整個會幕上,神沒有一點留給人決斷,神預先把一點一點都詳細說明了。而那些製造會幕的人,僅僅照主所指示的而行。神從來不許他們的看法來代替主的看法。假使說那些製造會幕的人,有人這樣說,摩西說那個幔子應該是白的,你看藍的不是更好嗎?有的說,那個是用鋼作,你想看用銀子作不是更好嗎?你看見我的意思,那樣整個神的意思擺在一邊了。神在這樣事上,絕不許可人的意思帶進來。? u實的智慧是僅僅守著神所啟示的,智慧總是聯於建造的工作。你再來看聖殿。我們都知道所羅門在人前特別有名的就是智慧,神給所羅門一個廣大智慧的心。示巴女王來到這?看他的智慧就是看所羅門建造聖殿的智慧。再來看新約,保羅說到他自己乃是一個智慧的工頭,你們要看見,智慧和建造的工作並行。
尼希米在這?重新建造城牆,但他是一個何等有智慧的人。若是不應用智慧的話,他把整個破壞了。我請你們弟兄姊妹禱告,求主給智慧。在這?我們要看以弗所書,以弗所書給我們看見神完滿的心意,也給我們看見教會得以建造。使徒就為教會禱告說:「求主給他們智慧和啟示的靈。」我若是請你們禱告的話,不知道該請你們先為甚麼禱告。我若是說到為你們個人生命的事禱告,我把溫柔擺在第一。一切事上先為溫柔禱告,在主看來,這是最寶貴的一件事。若是論到建造教會,我說先為智慧禱告。
(四)我們再看尼希米是大有勇敢的人。這人需要何等大的勇敢:在各方面他需要這個美德。這樣的工作,一個膽怯的人沒有辦法來作;這樣的工作,除非完全有信心和膽量就不能完成。尼希米是一個大有膽量的人。這在一件事上特別可以看出來。尼希米從來不用政治手腕,他從來不妥協,他總是守住了原則,他從來沒有受到那個局面的影響。他自己從來不與人妥協,他對外面的一班人不妥協,也不肯和?面的人妥協。在他們中間有首領,也有長老,他不肯和他們妥協,這些事使他有資格作首領。他是一個有禱告,有作為的人,因著禱告,更有作為,是一個有智慧、有膽量的人。
(五)他是從來不想到自己利益的人。他從來不為自己好處打算,在任何事,在任何一點上有妥協。這就是尼希米這個人。
我們再看他所遇到的難處,就是從仇敵來的難處。我想這本書很多地方很清楚給我們看見仇敵是如何作工,好像仇敵一點一點盡牠所能的阻止這個工作,若是牠在這一點上不能達到,牠在另一點上來阻止。
仇敵首先用的一個方法,就是輕看你所作的工作。他輕看尼希米和尼希米的工作。他們說:「這些微弱的猶太人要作甚麼事,他們所建造的城牆,就是狐狸上去也能夠跐倒了。」仇敵想要叫尼希米和他的同工們小得可憐,要叫他們的心失望、被輕看、被藐視。但是這些在尼希米身上沒有用,尼希米是一個有膽量的人,他能夠說我是作大工的。你必須領會主呼召你所作之工的偉大性。到了人說你作的工作小得可憐,要叫你的心失望,而相當影響你。這些人算得甚麼,他們是一班可憐的人,他們所作的一文不值,你必須有把握,主呼召你所作的是偉大的工作以此來應付這個。若是我們覺得我們所作的工作沒有甚麼重要,我們就完了。對於尼希米,仇敵在這一點上失敗了。
仇敵又從另一面來攻擊,就是在妥協中同謀來反對他。他們來商量,仇敵這樣的來商量-你看,我們光用軟弱、輕視、藐視沒有辦法成功,那個人知道他的工作太大,我們用那個方法沒有用。我們再用一個方法得著他,也許從各方面商量得著尼希米。他們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我們請他來開一個討論會,和他一同商量。當我們把他請來,我們要一直一直不斷的會議,我們要一直討論沒有止境,當我們一直討論的時候,他們就不能建造城牆了,我想這是他們當初的用意。好像說得太過了,但是聖經給我們看見他們開過圓桌會議,很清楚看見他們的意思實在是要害他。只要把尼希米從工作中拖出來,那他們就有機會說,他們在那?是為著作事,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但是尼希米看破了他們同謀的詭計。保羅對他的同工說:「我們並非不曉得他們的詭計。」在屬靈方面,對仇敵的詭計要非常的儆醒。每一件事要問一個問題-這件事是不是神交給我的,到底我是不是可作這件事,到底這件事? 釣S有價值?到底這件事會不會把神真實要作的事脫開了?仇敵常常向我們提議一點別的事,牠的目的是要把我們從主一件特別的事情上脫出去,所以尼希米說,我們作最大的事,沒有辦法離開。為甚麼我要停止我的工作,到你們那?去?你一直守住了神旨意的最高水準,不要讓你自己從工作上被拖下來。尼希米說我不能下去,仇敵的詭計就是要他下來。你們一直要保持上面的事。尼希米遇到了外面的攻擊,用盡了各種各樣的作法,可是那不是所有的難處。
他在內部也碰到兩個大難處,他的僕人來說百姓們對這件事漠不關心,又是軟弱,特別在開頭的時候,那些百姓是無心的。那實在不是他們要作的一件事,在他們中間對這件事太漠不關心了。那就告訴我們說,只要一有難處,他們準備放棄工作,這就是漠不關心和軟弱的光景。那時興起尼希米一直作一件事,要用力在那件事中間,用他自己的熱情感動他們的心,把他有作為的宒镼捶鴠L們中間去。我們能作首領,必須作這件事才可以,我們必須能夠感動別人,我們必須是別人的一種能力,除非我們能把屬靈的能力供給別人,我們就不能作首領。我們在工作上必須是一個榜樣,並且我們必須有一個感動力。
另一面尼希米在百姓中間碰到的難處,就是百姓的不忠誠,這個不忠誠從前沒有發生過。尼希米有權柄可以得著這些長老的支持,但是卻從他們身上得不到忠誠的支持。這是一個試驗。我們有權利確定可以得著支持,但沒有得到。反而我們發現他們批評我們,他們對這些事都是消極的。他們對事情常常看弱點和錯誤,就是我們的弱點,我們的錯誤。我工作的弱點他們常常看出來,這常是仇敵最聰明的一個作為,批評論斷,叫神的工作停下來。人的不忠誠對於神的工作是何等令人失望。
作首領的人要準備應付這一類的事,也許這是整個局面最難應付的部份。若是外面的攻擊,我們容易對付,若是外邦人的攻擊,我們能夠對付。但如果我們內部弟兄姊妹不好,相當難對付,尤其他們在那?指出我們的弱點,一再批評論斷我們。若是我們弟兄姊妹這樣作,那就難了。這也是我們作屬靈首領需要付的代價。摩西遭遇過這件事,從他肉身的哥哥姊姊遭遇到,從以色列人身上遭遇到。他遇見何等愁苦的事,使他的工作為難。尼希米也遇到這種事,我想主耶穌遇到這樣的事,我知道保羅遇到這樣的事。在保羅的書信?,好多地方給我們看見這件事,使他大有憂傷,弟兄和同工不夠忠誠,這?需要有勇氣,這也須我們領會我們的工作是何等的偉大。這個也就叫我們知道,不是我們的事,乃是主的事。但願主使我們從尼希米身上得到一些教訓,使我們如尼希米那樣作屬靈的首領。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1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四月 21, 2005
十二使徒的下落
http://www.edzx.com/Article/Class5/Class63/200412/3043.html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詩人與詩歌 - 倪柝聲
本文選自詩人與詩歌第二冊,請點選 http://04212005.blogspot.com/ 進入本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四月 20, 2005
從印度教到基督教
作者:張佳音(現任平安福音堂宣教士)
編按:本書所載乃作者個人的經歷,讀者切勿仿效。據作者經驗所得,打坐或其他秘術的本身,都是非常危險的,都算是通靈術;讀者切勿嘗試循印度瑜伽或其他通靈術與靈界接觸,因為這是聖經所禁絕的。若讀者之中,已有開始修習類似上述秘術的,應儘快與就近教會聯絡,尋求幫助。
引子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六日,香港啟德機場的接機處,出現了一個身穿黃袍的少女;她肩披長髮,架起太陽鏡,腳踏涼鞋,手提滿袋祭神器具。這個少女似幽靈般緩步移向人群中,她的家人差點辨認不了眼前這個木訥陰深的印度瑜伽修習者,原來就是他們那個遠赴美國留學多時,一向活潑時尚的女兒……她變得沉默寡言,卻堅持要去印度避世修行,甚至願意削髮為尼,終身修道,沒有人能阻止她……
然而,今天的她,不單沒有到深山遁隱,卻活躍於人群中間傳教,所傳的竟不是她昔日那些神秘玄妙的打坐經驗,而是她自己素所鄙棄的基督教十字架救恩。究竟是甚麼力量叫她改變?是甚麼吸引叫她終身傳揚基督?以下是她個人真誠的自白。
見證
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向全人類發表一個驚人的宣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去。"(約翰福音十四章六節)這句是甚麼話?如此獨裁、自大、專橫,是昔日的我所無法接受的。我一向認為每個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條條大路都可以通到羅馬,用不著一定要信耶穌嘛。特別是我們中國人,有我們自己所拜的神,不是一樣很好嗎?何故要信奉洋教呢!
(一)童年時期--滿天神佛
我生長於一個拜菩薩氣氛極濃厚的家庭。母親在年輕時已發過毒誓皈依了先天道,得法號李果英,曾有志於終身念經修道。適逢抗日時代,戰亂頻臨:自下嫁家父後,旋抵港定居,生下四兒四女。我自幼見她甚是虔誠,家中菩薩琳琅滿目,日日香火鼎盛、晚晚紅燈普照。除供奉祖先、天神、天後、土地、灶君等諸神外,家人還特別供奉黃大仙及地主財神。因為黃大仙靈簽有求必應,曾指點過我們不少迷津;其神茶也曾醫治過我幼時的疾疹。至於地主,則是家父賭狗賭馬時的靠山,所以他悉心用紅泥自造一座地主神翁,貼滿紅布吉語,盼望從此橫財就手、財源廣進;可惜多年來贏少輸多,弄到家境一貧如洗。長兄自幼好研掌相命理,甚麼中西星相、鬼穀子神算,皆一一鑽研;甚麼道家吐納煉丹、長生養命之術,無不修習;甚麼鬼神佛道,無不膜拜,唯恐事奉不周,使家宅不寧、身心不安。
大弟則喜聯群結隊,遊蕩街頭,不學無術,打打殺殺,學來一身神功,上得齊天大聖為師,乩童時刀槍不入、香火不傷,許多時在家中上壇,大開金眼時,得見滿屋神靈;大開金口時,又講得一口流利的北京方言,狀似猴子;跳來躍去而不會撞跌,使我們大開眼界。漸漸地,見他越來越疲乏,不停繞圈跳躍,無法停止。真想上前去幫助他,但又怕觸犯神靈,便只有不了了之。就這樣看見他的生活每況愈下,始終一蹶不振。唯盼神靈庇佑,使他吉人天相吧!
家中除了母親、父親、大哥及大弟有較特出之宗教行徑外,其他各人也隨父母拜菩薩,按中國人傳統拜神習尚,因循地過日子,對任何宗教並無特別興趣。只是回顧這段童年時期,總括來說有以下兩事令我十分困惑。第一,就是日日吵架;第二,就是夜夜鬼魘。雖然一家人親如骨肉,也算十分「神心」,照理本該蒙諸神眾佛保佑,使上下和睦,出入平安,然而在這二十多年來,家人常因一些小事就爭吵不休,親人變仇人,以憎恨取代相愛、冷漠取代溫暖;真是家不似家,何其可悲!為甚麼一個供奉如此眾多菩薩的家庭仍得不到菩薩賜福,沒有家庭溫暖?!
更令人費解的,就是夜闌人靜後,家?時常發生一些「被鬼壓」的事。有時聽到父親在床上掙扎糾纏,然後破口大罵的聲音;有時又看見弟妹恐懼顫抖,縮作一團之狀。醒來時便道出昨晚可怕的經歷,嚇得我們甚至不敢上廁所。究竟這些經歷是出於心理作用,還是真有其事?終於在小學六年級的一個晚上,我開始親自體驗到確有此事,而且有被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感覺,耳邊聽到一連串恐嚇的說話,我用力掙扎,心中呼喊全屋的神靈相助,但仍無效,直至父親醒來開燈,我才能坐起來大哭,父母都齊來安慰,說可能是移動過神台傢具,神靈不安,便會如此,又說我所遭遇的,是司空見慣的事,不用大驚小怪。於是隨手便拿出一條黃大仙靈符給我戴上壓驚,可是我仍不斷有這些類似的經歷,使我十分恐懼。家中沒有一人敢說這些是「鬼」,只解釋說是我「時運低」罷了!究竟這些是甚麼?若是神靈,怎會如此叫人受苦?若是邪魔,怎敢來攪擾這個滿屋菩薩的家庭?……我心?的這些問題,都象石沉大海似的,總找不到答案,終於只能擱置一旁,暫且不理。
(二)少年時期--勿講耶穌
為了爭取更好的求學機會,父親把我送進了九龍塘的一所天主教學校?念書。從小學到中學,這所學府都充滿著濃烈的宗教氣氛。除了每週有聖經課及早會外,還有每年學期完結之前的三日佈道大會。只是那時天性愛玩的我,甚麼也沒聽進去,他們開口要「講耶穌」,我就悶得呼呼入睡。這些日子就這樣不知所謂的經過了。後來又因成績欠佳,轉到又一村一所天主教修女中學去念書,情況比前更壞,因為在那兒我遇見了一些對聖經一知半解的修女,面對許多宗教問題總無法給予我們滿意的答案,乾脆就推說一聲「這是神的奧秘」便草草了事。再加上看見她們明爭暗鬧的情形,使我更不滿傳教人士了。
一次,教「要理問答」課堂的修女因小故向我們無理取鬧,使我更是不滿。於是我懷恨在心,要找機會與她爭論,但誰敢反抗權威?!同學們都敢怒而不敢言,要爭取發言資格,除非成績斐然啦!於是,我用盡苦心,背熟了那本「要理問答」,真的取了最高的分數,就在課堂上以純熟的「要理」知識,詢問了許多有關問題,當然又一次得不到滿意的答案,爭論到最激烈時,還記得我曾手按書桌、挺胸昂首地揚聲道:「有神?!讓我看見他吧!我說這張桌子就是神!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是蠢才,除非我親眼看見神跡,否則我永遠不會相信有神……!」只見那位修女臉色陣紅陣青,同學們都不敢作聲,課室?充滿令人窒息的緊張氣氛……下課鐘聲一響,那位修女如釋重負地匆匆退堂。下一課上「要理問答」時,竟出現了另一位主任級修女代課,前一位似乎是知難而退了。然而,校方從此就認定我有「叛教」行為,處處小心觀察監視,逼使我更站在敵對的立場來看她們的宗教。
那段日子,我深信科學才是至上的,人定可以勝天,只要對得住良心,便不需要相信任何宗教。中學時期是理性啟蒙時期。雖然我高唱無神的口號,但當遇著力不能勝的困難時,我仍暗地去求籤問卜,請教相士指引前程,這真是人類心靈矛盾的本相!
(三)青年時期--無神主義
中學畢業以後,踏足這個花花世界,現實環境、物質、享樂、名利、愛情……於是忙忙碌碌地、花花綠綠的佔據了全人的時間與生命,甚麼神神鬼鬼,天堂地獄,不管也罷!
因著興趣,也是上進心的驅使,不久,我又進入了香港一所大專院校繼續求學,主修外文系,副修大眾傳播,如此就開始了兩年的半工半讀生涯。在這段日子?,我的思想才漸漸成熟,開始懂得探索一下宇宙人生等形而上的問題。
適逢遇著一位愛爾蘭籍的天主教男修士作某幾個科目的講師,我們都相處投契,樂也融融。只是每當他提及宇宙間有位主宰管理一切時,便立刻使我反感起來!故此在這兩年?,我們常為此問題在課堂?爭論不休。每當他有意無意地提起有神的時候,我總按捺不住,用蹩腳的英語和他辯論,把原本要學習的題目都放下來,把其他同學都拋諸腦後。不知怎的,我們總是為神是否存在這問題辯論不休。直至有一天,我無法否定萬物的來源總有先存的第一因存在,問題才暫告一段落。
可是,當第一因或創造者的理論一被確立時,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更加辣手了。就如:「神若存在,為何世界如此混亂邪惡?人生為何如此痛苦不公平?……若神真的存在過,他現在可能已死掉或已退休了,否則他不會對他自己所造的世界如此無能吧!」這種對神不滿的心情,甚至流露在我的公開言論上。在一期大專的月刊?,我投上了一篇英文詩「NO GOD, NO WARS!」來表示我對造物弄人的憤慨!
無論如何,從「無神論」進到「神退休論」(理神論)已是一個可喜的進展。可是,這只屬曇花一現便化成烏有。因為不久我又發現那位一向表現敬虔的男修土竟是已有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黑市夫人」從菲律賓來找他,站在課室門口,等待他結束香港的獨身傳教生涯,返菲島經營生意去也。於是,他一待學期完結,就匆匆與我們道別,辭退了修土的名銜,隨妻子赴菲與兒女團聚。啊!天呀,這班有神論的人的道德水準真教人望而生畏,不若維持無神主義更教人發現道德之可貴!
(四)留學時期--尋找真我
(1)感喟人生
就在這年暑假,我有機會往美、加去遊歷探親。二十多年來受物質主義薰陶,使我養成虛榮心,我遂放下工作、家人,甚至相識八載的男朋友,帶著一顆踴躍的心乘坐飛機去迎接新的挑戰。
然而,在舊金山、多倫多、以至紐約,我都無奈地接受舊好友的冷淡接待、親戚們的忙碌艱辛、華僑在異鄉的孤苦實況、大都市人心腐朽,以及自己兄長在外國多年不中不西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我不禁歎息「天下烏鴉一般黑」,眾人所想往的美國也不外如此罷!我還是再進大學,繼續尋求哲學及文學?更能令我人生昇華的學問吧。於是,我進入了紐約市一所環境優美、華人不多、教授不錯的政府大學?繼續念書。教務處認為我以前所修的文科已夠,但普通科卻不足,故提議我選修一些來平衡思想的發展。我樂意地選修了人類學、天文學等普通入門科目,嘗試去瞭解一點點宇宙另一面的奧秘。
(2)尋找主宰
因為其他普通課程已滿了位,我就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被安置在物理學院高級天文學系的課堂?。我本打算光作旁聽生,如覺不妙,就趕快溜之大吉。怎知課堂?連我在內只出現了三個學生,這位印度籍的講師也正在寫作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的論文。為了他的生活費,我便偉大地留下「捧場」,而他也樂意在分數上有所「見諒」,於是我們就快樂地合作起來,以後竟成為經常交往,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的好友(因為其他兩位學生甚少再出現)。日間我們在實驗室內收看人造衛星所拍攝下來的星際雲海電影圖片;晚間我們齊齊上天文臺去用望遠鏡觀察天象。我內心不時暗暗驚訝這創造的奇工,真是深奧難測。誰創造這廣闊的宇宙?誰托著這無邊的萬有?
昔日在香港,眼睛只會看見自己、盯著別人,比較著名位錢財、尊卑貴賤,從來沒有閒情來觀察天空,現在卻越看越有味道……「我」,在這測不透的宇宙、看不盡的銀河、數不完的星宿?,變得渺小、無知、可憐!想到人生匆匆幾十寒暑,若只花費在短暫的名成利就?,恐怕換來的也是一堆黃土,若然真有造物者,這井井有條的宇宙是從他而出又由他維持的話,那麼,我身為萬物之靈,未曾識荊又豈能瞑目!究竟如此渺小的人怎能與造物者相通呢……?!
終於我忍不住開始與講師討論起宇宙之來源,主宰之去向等問題。想不到如此一問,又牽起了一連串宗教比較之爭辯來了。我說中國的佛教很高深,他就說佛教乃源出於印度,中國沒有高深之宗教;我忿而轉談中國道教玄虛奧妙之煉丹修行之術,他也提出印度教悠久歷史之瑜伽打坐來。甚麼「靜」、「空」、「無」等等境界,談得天花亂墜,有聲有色,究竟哪一種靜坐法厲害?真是要經過實驗才知曉。但是,叫我教他道教內丹嗎?我自己只是大吹大擂,其實一竅不通,於是唯有放膽試試他的印度教打坐了。我與兄長曾就此事一同在紐約校園宿舍內用卜卦方式誠心求問過黃大仙,但所得答案卻模棱兩可。於是我本著一股好奇心,就開始了瑜伽修習法。
(3)奇異安排
奇怪的是,在未遇見我之前的三個月,這位印度籍的天文學系講師曾去尋訪一位從印度來的著名法師(GURU意即完全導師),人稱BABA(父親),是一位被譽為近世紀五位最出色的印度教聖人中仍存留在世的一位神人(GOD-MAN)。他正在美國作第二次環球傳教,影響甚廣。單是在北美,他的信眾在兩年內已為他開設了一百五十個以上的瑜伽打坐中心,且在英、法、加及其他各國均有其聯絡處,跟隨者數以萬計。這位講師曾經跟他學習瑜伽打坐(YOGA MEDITATION),藉以追求最終境界的經驗,盼望能把他在吃迷幻藥(L. S. D.)時所看見的異象及所得到的喜樂維持?久,便不致因吃藥而弄致情緒起落無常,甚至生無可戀(這是北美許多心靈空虛、渴望尋求真我的青年人的經歷)。
就如其他被吸引去參加的人一樣,他本來也是半信半疑,但他卻不能解釋那些超自然經驗的來源。雖然他是物理學博士候選人,極具科學頭腦,然而,當法師離開紐約往舊金山去建立屋侖活佛堂(ASHRAM)之前,在芸芸眾信徒中,竟把他叫到跟前來,預言三個月後將有人會到他那?求問有關神的事情,他便要奉法師的名(SRI GURUDEV BABA MUKTANANDA)把一句梵文的口訣(MANTRA)傳授給那人,並教他修習佛性瑜伽打坐法(SIDDHA YOGA),這人將會是法師的一位得意弟子。當時講師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謂,沒有記在心上。
奇怪的就是我這個從香港來的外國留學生,竟在預定的時間?出現,且是第一個向他追問如何與神相通的問題。起初他不以為然,就與我一同研討一些美國人為了尋求真我而嘗試吃迷幻藥而得的諸般怪異經歷(L.S.D. TRIPS);又適逢美國各大學?均流行著東方神秘主義(THE EASTERN MYSTICISM ),到處都是瑜伽健身運動(HATHA YOGA)、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簡稱T.M.),甚至是跟隨一位屬靈導師(GURU),不停念誦其所賜的口訣(MANTRA),就能加速進入這導師所臻之完全境界的那些愛神瑜伽(BHAKTI YOGA)和佛性瑜伽(SIDDHA YOGA);各校園都流行著這些方法,人人各適其式。
我們興致勃勃的去閱讀那些在印度教的瑜伽打坐?、佛教的禪坐?、道教的氣功及回教的蘇菲派中等等被譽為歷代聖人高僧之自傳及其神秘的經驗;又親自拜訪一位從錫蘭來,自稱是完全人的百歲老翁(GURU BAWA),聽過他數篇稱為最高智慧(DIVINE WISDOM)的演講(SATSANG)(有英語翻譯),而我卻一竅不通;又見過一個懂得從杯中的水看出人的過去未來,用撲克紙牌占算出人的命運,及替人念咒語灑符水驅邪魔的波多黎各籍女巫師;甚至碰上一些能看見人身體的光環,和一些能以星座算人一生、具有「強度念力」(PSYCHIC POWER)的奇人……
其實,在紐約市上,就算在街頭或地底火車,都經常遇到不少人派發招魂、驅魔、神醫、占卜等等的單張,凡此種種的廣告,四處張貼。甚至某些大學所選用的英文課本,也多有談及拜魔教(SPIRITISM)、黑魔術(BLACK MAGIC)和白魔術(WHITE MAGIC)等事。真是見怪不怪了!校方又搜集一些現存的原始巫術、玩蛇附身的拜靈教(HOLY GHOST MOVEMENT)影片,在人類學課程中放映,使我對我所處身的今日世界有一個嶄新的看法。似乎物質越文明的社會,人類的心靈就越顯空虛。放眼看美國一般青年男女,他們面對貧乏的生命,他們的反應就是用縱煙、縱酒、縱性、縱毒,以自我毀滅行動來對自己無意義的生命作出最殘酷的抗議。我的心底就禁不住更要追尋這位看不見、摸不著的造物者。我要認識他、接觸他、甚至擁有他;這樣,我才能躍出這空虛失落的深坑,再一次尋回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4)深入靈界
於是,我開始了修習世界宗教歷史上最遠古最高深的印度瑜伽術。講師帶我進了他的書房,教我全人放鬆地坐著,面對著法師的照片,點燃起一枝香,然後口念咒語,用大姆指按在我的三眼位置上(即兩眉之間),又叫我閉上眼睛,重複背誦此口訣約五分鐘,這便是佛性瑜伽簡單的傳授儀式(INITIATION)。據說如此專心打坐,就是通到宇宙至高真我的最佳捷徑了。這本不易叫人相信,我想自己很快就可以推翻這種誇張的理論。怎料到當我第三次嘗試念咒打坐時,竟發現自己的身體自動地旋動起來,而且開始聽到異聲及看見異彩,一下子把我嚇傻了。難道真有靈界嗎?這些力量真能領我進到宇宙之神那?嗎?
我帶著又好奇又戰兢的心情,大膽地繼續嘗試。在短短的三、四個月內,從五分鐘、十五分鐘、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兩小時……半天、整天、到整晚,我越來越被吸引進入那個奇異的打坐新境界?,發現有數之不盡的新感覺、新異象、新經歷。我就在一種異常寧靜的心境下,被內心之光(THE INNER LIGHT)所吸引,觀察著自己的真我(MY TRUE-SELF or MY SPIRIT)在身體內外的旅程……
最初我觀察自己的身體竟會自動地搖擺,特別是當我聽到那些梵文口訣(MANTRAS IN SANSKRIT)在不停地唱誦時【筆者按:這種單音的口訣經過不停的重複念誦後,是有助於集中精神,叫思想空白,失去防守而容易進入自我催眠的狀態。】身體便會有猛烈的反應,不能受控制。我雖然把雙腳交叉地盤坐在地,這是蓮花坐的姿式(LOTUS POSTURE),但全身仍如觸電般受到搖撼,上身會象蛇般不斷旋轉。印度瑜伽解釋這是一種身體的淨化過程(PHYSICAL PURIFICATION),就是女蛇神(MOTHER KUDALINLI)在打坐者的體內沿脊髓神經而上,以火焰般焚燒的能力(SHAKTI)潔淨他的身體,使他忍不住自動旋轉,甚至跳起蛇舞來。若焚燒的能力強大,那人縱使是盤膝而坐,也會帶著雙鎖的姿式在地上彈跳,狀如青蛙,不能自製。
不久,我又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單會猛力旋轉,口?竟會發出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如:鳥鳴、雞啼、鴨叫、獅吼……等,很是駭人。印度瑜伽又解釋為一種因果之浮現(KARMA),越過這些,就能超脫輪回的苦海,進入梵我合一的境界了。
漸漸地,我進入了身體靜止的狀態,開始經歷靈魂活躍的階段:我發現自己的靈魂竟會離開身體,浮游於房子內,還穿牆過壁,別人竟看不見我;有時在半睡半醒之間,我的靈魂突然會打一個筋斗,飛起,飄越屋頂,浮於樹梢,瞬息間又會穿過雲層,向星際直奔。記得一次,我竟飛向一個綠色的大星球(狀似土星),站在它周圍金黃色的光環上,正想看清楚這是甚麼,可是一剎那又不受控制地飛回身體?去……
啊!我真象著了迷一般,從早到晚,我都不斷念誦那句口訣,不斷地用心打坐,也不停地將這些異象異夢異聲記錄下來,因為這些經歷實在太新鮮、太奇妙了!不過,我心底最盼望的,還是早日看見這些景象背後的更高境界,那就是與內在真我(THE INNER SELF)--那位藍色的人(THE BLUE PERSON)--合一的境界。
(5)內在真我
印度教的基本教理乃是認為人人皆是神(梵天BRAHMA),每個人的內在真我(THE INNER SELF),就是宇宙的大我(THE UNIVERSAL SELF)即梵天本身。只因人無知(即佛教之無明AVIDYA),被外在世界的幻力(MAYA)所困而迷失了自己;故此,人要向內尋找真我,便能與梵天合一了。而印度教認為尋回真我的最佳途徑(THE PATH TO REALITY)就是瑜伽打坐(YOGA MEDITATION)。其實印度瑜伽也分很多種類,流派也甚眾,不能在此一一介紹。
【筆者按:今天流行於香港的先有:哈達瑜伽健身術(HATHA YOGA),重於操練身體層面。雖然夾雜印度神像姿式,但是宗教性質仍不算太重。後有瑪哈禮師(MAHARISHI MAHESH YOGA)的「T.M.」,即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自稱非宗教,只屬靜坐技術,其實此乃宣傳手法,其宗教性逐漸加濃,只是在初步接觸時,仍算較重於精神鬆弛方面,故多為現代繁忙人士所接納。最近盛行的則有世尊A.C.巴維丹達?史華米?巴布巴(SRI A.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的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ISKCON)所傳的愛神瑜伽(BHAKTI YOGA),純用唱頌神名基士拿(KRISHNA)來進入靈性、自我催眠式的忘我昇華狀態,就以為是與神合一的境界了。他們到處派發精美的書籍及張貼美麗的廣告,又上電視作宣傳,頗受注目。然而基督徒當留心,切勿在以上所提及的印度瑜伽教派作任何嘗試,免給魔鬼留地步!!!】
至於我在美國所學習的佛性瑜伽(SIDDHA YOGA)要算是最簡易、又算是最高深的正統瑜伽術之一。因為它強調要跟隨一位已達覺醒境界(ENLIGHTENED STATE)的完全導師(GURU,PERFECT MASTER),他宣稱他的小我已經與大我合而為一,故此,他就是宇宙之神的化身(GOD-MAN,MAN-GOD)。只要忠心跟隨他,用愛服事他,定睛望著他,重複背誦他所賜的口訣,就可以不用太費力地到達他的超然境界(TRANSCENDENTAL STATE),因為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他就是我的內在真我,也就是這個宇宙之大我了。故此,印度教徒均以法師為神本身,讓他坐在一個藍色絲絨鋪成的寶座上,以香、花、果,及其他貴重物品供奉於他的腳前,又全人俯伏下拜,肅坐兩旁聆聽其智慧教導以作人生之指引。
當一個印度教徒如此虔誠地愛神,又如此用心地修習瑜伽時,他就會象我一樣,經過身體活動的潔淨階段,及靈魂出竅的異象過程,之後就會超越這一切變幻的景象,看見一粒小小的藍色珍珠(BLUE PEARL),這就是印度教稱為世界種子(THE SEED OF THE WORLD)的總體形象,進入這種子,就即是進入了數之不盡的宇宙世界?。進到如此境界的人,宇宙就在他?面,他涵容了一切,也超越了一切。繼之而來的一個終極境界就會很快出現,那就是看見一位超越宇宙萬有的一個藍色的人形靈體(THE BLUE PERSON)【筆者按:請注意許多印度教的神靈都是用藍色來繪畫的】,他就是稱為宇宙之大我的梵天(BRAHMA)若與他融合為一,便是眾所渴慕忘我歸梵的至終境界了。
(6)切心追求
為了進入這個與神合一的境界,我全人投往於其中。從早到晚,我都默念著那句梵文的口訣,摒棄了一切思想雜念,若要思想,就只容許一個觀念在腦海中,那就是「我就是梵」(I AM BRAHMA,I AM GOD,I AM THOU…)!所以,有一段頗長的時間,我是沒有思想的,若有思想,也只是「我就是梵」。為了要讓體內的氣血在打坐時運行得更好,人人都追求取用坐蓮姿式盤膝進行打坐。然而,我已上了二十多歲,筋骨早已不是那麼容易長時間屈曲的,更妄想要雙鎖而坐。但是為了血脈暢順無阻,達致更高境界,我就不斷強迫自己的雙腳合作,甚至疼痛得不能走路,我仍是忍痛繼續蓮坐。終於,我成功了。整天我都可以用蓮花坐姿式進行打坐,別人看見真是羡慕不已。隨之,我發現自己的打坐真的又突破進人了新的領域--那就是氣貫天庭的經歷。
印度教認為人類因無知而將精液外泄使身體多病,人生多苦。若然領會瑜伽打坐法,就能將精液保存而得以內治。就是在打坐過程中,將全身精氣彙集而形成一股金光般的氣球(PRANA)於丹田位置上,類似中國道教內丹修煉法的「氣守丹田」當集中內視此金光氣球時,見其循環運行於體內,打通體內各個竅門(CHAKRA)(中國人稱之為奇經百脈),繼而打通一個小周天,再一個大周天,就這樣把精氣打上天庭(頭頂),如此就能滋潤百骨,自醫百病,不單獲得類似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訣;更能隨時入定,白日也隨處見異象,與靈體相通,甚至進而獲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超然的能力……【筆者按:請留意印度教的瑜伽打坐、佛教的禪坐與道教的氣功靜坐法均有類似過程。】以上的境界我都經過了,甚至我可以通過那藍色的珍珠,開始看見了那藍色的小人,這小人越來越大,像要將我吸進他?面,看來我很快就要與他合一了……我仔細把這些奇異的經歷逐一記下來,結果我竟寫滿了十多本日記簿子。
(7)追隨法師
半年來在紐約濃烈的打坐經歷的結果?,使我變成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我開始穿著黃紗道袍,頸掛印度佛珠,日夜口念梵經,齋戒禁欲,盤膝冥想,甚至在那年的暑假,我毅然放棄紐約大學?的學習,認為只是一大堆人頭腦製造出來的知識(MAN-MADE KNOWLEDGE)我穿州過省,往加屋侖,到法師的活佛堂?去跟隨他,為的是要得著與神合一的真智慧(DIVINE WISDOM)。
當我第一次在肉身?遇見法師時,他正因身體不適(心臟病等類)而要在加州醫院留醫,但他仍舊風采依然地穿著一身黃袍、禿著頭顱、說話滔滔地解答著數十位訪客的問題(有一女弟子替他翻譯英語),我因感到他法力高超,便靜靜的坐在一旁,一言不發。怎料他解答完眾人一切疑難之後,竟突然對我說:「你的打坐功夫甚好!」於是我道出來意,他竟特地給我一個獎學金去跟隨他,視我為一得意弟子。從此,我就與他數以千計的跟隨者同住過著佛堂式嚴謹的生活。(他們大多是美國人,我是罕有的中國人。他們來自各種宗教,最多的是未重生的掛名基督徒,也有不少天主教的修女。因為他們甚少自稱是印度教,他們都強調瑜伽打坐只是一種通往神的途徑,個個宗教都是歡迎的。)
我們每天淩晨三時起床,沐浴更衣,一同來到活佛堂靜坐(我們是男女分座的)作早晨唱經(MORNING CHANTING)七時才開始做一點打掃潔淨佛堂的工作,午飯後有少許休息,在下午四時又開始黃昏唱經(EVENING CHANTING)及打坐,大概在這時候法師將出來主領聚會,進行講經(SATSANG),最後接受全會眾輪隊之供奉及敬拜。當信眾把禮物奉到他的面前,又在他腳前俯伏,吻他雙腳時(這派認為神人的腳是最充滿宇宙能力的),他便悠然地微笑,又用孔雀羽毛輕拍他們的頭以示祝福,聚會總在和平快樂的氣氛下完結。
(8)耐人尋味
從加州屋侖,到紐約市郊等地,在大概年半的時間?,我一直是一個忠誠的跟隨者,我所有的靈界經歷,連跟隨法師已久的僧尼也羡慕不已,他們邀請我在他們全寺的年鑒?寫了一篇見證(是用英文,又翻譯成印度文),述說一個真正虔誠的愛神瑜伽修習者,無論甚麼國籍,都能在異常短促的時間內進入至終的境界(他們認為我的境界已進入接近終極了)。這篇文章刊登後,數以千計從世界各地踴來的跟隨者,他們不僅要謁見法師,更要來見見我,表示他們對我的尊敬和欣羡。甚至有一天晚上我漫步在附近的街道,一位與我素未謀面的跟隨者遠遠看見我的身體所發出的光環已到達紫金色,他認定這就是聖者,後來上前向我表示尊敬。我想既然我已到達此境界,也好計劃跟隨法師返印度寺院(GURUDEV SIDDHA PEETH,GANESHPURI,MAHARASHTRA),打坐研經,深山遁隱,甚至削髮為尼,終生修行。再入世救人時該是已臻化境之女神人了(GURUMAI)!
然而,就在這完全在望的階段,我卻不斷發現一些令人十分困惑的事情。特別當我越吃越少,越睡越少,完全放棄任何思想,全人空白,集中內視時,我發現自己的靈魂不受控制地被吸入一個聲、色、光的漩渦內,越鑽越深,耳邊的梵音(OM,被稱為宇宙原始之音)頻率越來越高,眼前的光彩越來越大,這股旋轉得令人暈眩的吸力迅速地把我全人吸進去,越吸越深。然後一些黑色背後發光、有多手多頭、似人非人的靈體、帶著嘻嘻的笑聲就會出現眼前。他們將我一直拉下去、拉下去,去到一個很深很黑的坑?,那?充滿了類同樣子的可怕靈體,進行著一些邪淫污穢的舉動。每次我的靈魂都驚駭地呼喊著,要竭力從那深坑?跳出來,迅速返回身體的知覺去。這樣,我心靈不安地整晚不想入睡,也不願再被帶到那境界去。
多少次我心中暗暗地疑思:那位創造萬有的主宰該是何等至高無上、聖潔光明的,怎會有這些可怕的臉孔?也怎會作這些污穢的事?我已到達打坐極高的境界,為何還會被這些邪魔攪擾?我恐怕自己是走火入魔了,於是我與昔日教授我天文學的印度籍講師討論起這個問題來,他也不能回答,他只能告訴我,連他自己及不少跟隨者也有類似淫穢的異象經歷,甚至那些靈體會伏在他們身上,與他們行淫,使他們在肉體中也感到那陣陣的性欲,異常可怖。但大家都以為這是進到完全的過程,就不以為然了。
當我查考法師的打坐自傳(CHITSHAKTI VILAS:THE PLAY OF CONSCIOUSNESS)時,發現自己是照著法師的經歷進展的,沒有走火入魔,但是我內心仍感不安,於是在一次講經聚會中(SATSANG),在數百個跟隨者面前,我勇敢地問及此問題,法師回答得很簡單,說此乃因我前生的孽報,若越過這孽關就能與梵天合一了。這答案超乎我的理解,使我再無法懷疑下去。但是他竟預言我會離開他並警告我說:一腳不能踏兩船等語。這使我更感困惑。但無論如何,我已定意跟隨他返印修行了。
(五)返港時期--靈界爭戰
(1)家人反應
一九七六年暑假,法師回國。兩架珍寶包機要將在美、加、英、法、澳等地千多的信眾送到印度孟買市郊的法師總廟?去(GURUDEV SIDDHA PEETH,GANESHPURI,MAHARASHTRA)。我也願意拋棄令人羡慕的美國式生活,準備天涯海角地去尋找真正的智慧。正要啟程時,香港家人的來信如雪片飛來,象十面金牌似的要召我先回家一行。想著出家人也好藉此機會了斷塵世因緣,便轉念獨自乘坐英航返港。航空公司也遷就我吃素的習慣,每餐給我奉上鮮果,我便在飛機內盤膝而坐,閉目入定了十多小時。想著回港只屬過境性質,很快又會回印度去。怎知這一別竟成了我生命的轉捩點。
九月十六日下午,我身穿黃袍、肩披長髮、架起太陽鏡、手提裝滿祭神之物的布袋、腳踏涼鞋、表情木訥、無憂無喜地出現在啟德機場接機處,緩步地移到家人面前,他們竟都認不出我來。我第一個要求是翌日去印度專員公處辦理申請入境的手續,他們見我如此虔誠,想必因家中一向敬奉我佛,八個兒女中有一人能與佛有緣,也不敢攔阻。唯盼在這短短相聚的日子?,好好的擺上齋菜,象敬奉活佛般侍候我吧!次日,父母就陪同我去辦理簽證手續,一切就緒,只須等候一個月至三個月的時間便可成行了。
(2)接觸福音
因著心境與習慣的改變,我再不能欣賞香港式的逛公司、看電視、打麻將等娛樂,我只喜歡躲在房間?,面壁打坐,閱讀經書,偶爾也會有數位舊好友來訪,交談數語,想著很快便與這一切永別了。怎知就在這無聊等候的期間,一個頗為引起我興趣的消息傳入我的耳中--一位昔日在大專院校?與我要好的同學,她今天不單成了基督徒,而且正在神學院接受訓練,將來要作終身傳揚基督教道理的傳道人呢!
她嘛,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常常沉醉在自己思潮?的人,她那迷惘的眼神,甚至吃了飯沒有也答不上來的樣子,是我很難忘記的。今天竟與我不謀而合的去事奉神,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啊!就是這一點的好奇心引動我步出了家門,親自來到這所環境幽雅的神學院,要見見她,與她話別。令我希奇得很,出現在我眼前,竟是一副十分清新、滿有信心朝氣的臉孔,究竟甚麼叫她有如此大的改變?只見她手抱聖經,愛不釋手的樣子,難道她的神真有如此大的能力將她全人更新嗎?我暗暗的驚奇著。
但是,當她滔滔不絕地述說聖經才是唯一的真理,耶穌基督才是唯一的真神時,我心底?不禁暗笑她狹隘無知,且不知天外有天啊!我安祥地把雙腳盤起,打著一個舒適的蓮花坐,眼看著這班神學院牧師、講師及學生傳道們向我投以驚訝的目光,聽著他們向我發出逼切焦急的歎息,於是,我忍不住悠然開口告訴他們印度教深奧的哲理、打坐?神秘的經驗及我時刻入定,與諸神眾佛溝通的境界,處處都勝過基督教單憑相信一本人手所寫的聖經。可惜他們表現得執迷不悟,還不斷地勸導我趕快皈服基督,免受魔鬼迷惑等等。甚至他們的副院長在苦勸我無效之下,竟自言自語地望著我而嗟歎說:「若有你這樣的人信了耶穌,作基督教的傳道人就真好了!」
我覺得他們很可愛,卻又很可憐。沒有見過神,竟信得如此癡迷,真可笑!我想:他們都是憑著一本聖經說話做人的,若然我不以聖經來反駁他們,就永不能叫他們明白聖經以外的經典的真理。若能揭穿聖經是虛構的,就更可以教導他們打坐,使他們經驗神的臨在,勝過他們只對神有頭腦上的知識,那麼,或許可以救他們脫離這無知膚淺的基督教了。帶著這種使命感,我回到家?,把自己關在房間內兩個禮拜的時間,專心仔細地把新約聖經讀完了一遍。心中一面祈求宇宙之主教導以辨真偽,一面又用心牢記書中句語以作後來辯論之根據。
(3)心靈掙扎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今次讀聖經所發現的耶穌基督,竟與中學時的判若兩人(可能昔日只讀聖經之片斷,又視之為洋教鄙之為神話,很難接受其中的道理)。耶穌每一句話都是那麼簡潔直接有力的,又充滿絕對權柄的打入我心坎?。雖然我是獨自一人關在房間?研讀這本書籍,但不知怎的,耶穌的話語就象活生生的、一錘錘的向我胸口猛捶下來,使我多次覺得有紮心的窒息感。當我越發將他的言論及神跡與昔日研讀過及接觸過的各宗教的神人作比較時,就越發發現他的大膽自稱是絕無僅有的。好象他在約翰福音十四章六節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去。」等語就是最好的例證了。
我想:倘若聖經是真的,這位耶穌就真的令人佩服了,但是這本書籍不會是真的吧……為了使自己心靈平安,我立刻忙碌起來。我跑到香港某些大書店去,設法尋找一些參考書籍,證明聖經只是人手所寫的,不是甚麼了不起的啟示。於是我忙碌了大約半年的光陰,嘗試從歷史學、考古學、科學、醫學、甚至預言論等等的立場去察看這本聖經的真偽。怎知,結論竟與我的原意相違【筆者按:「聖經真偽辯」此類偉大的專題,有待讀者自行參考其他書籍,因篇幅關係,在此不多贅述。】我竟發現聖經真是神的默示,雖然透過人手寫出來,卻逾數千年而不改變,乃是絕對無誤的真理。這結論叫我難以接受,難道我要放棄我已臻的境界,回頭向這班狹隘的基督徒投降嗎?不!不可能的!我正在猶豫掙扎著……
(4)混亂時期
就在這段心靈忐忑不安的日子,一些"耶和華見證人會"和"基督科學會"的人【筆者按:這些都被稱為基督教的異端,對聖經信仰不正確,沒有真正的救恩。】,竟出現在我這正混亂的時刻。他們都很有禮貌很有愛心地向我傳教,有些甚至到我家中與我詳談。但是當我一閱讀其典籍或刊物時,就不難發現這些記錄與聖經所載的十分不符,於是我便婉拒他們了。
不久又來了昔日在天主教中學?的舊同學,熱心地給我介紹了兩位天主教知名的神甫,一位是屬耶穌會的外籍神甫,另一位是今天在天主教華人圈子?十分具代表性的革新派分子。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我赴印研經修行一事表示十分欣賞及予以推崇。屬耶穌會的神甫還熱心地把早已赴印度、日本等地修習印度瑜伽及日本禪定的神甫們的名單地址寫了給我,歡迎我順道去探望他們;他又借了一大疊蓋著「神甫必讀」的書籍給我閱讀,這些都是描述近世紀天主教邁向東方神秘主義的探索而得到的奇異收穫(Christianity & Mysticism, etc.)。噢!這些書籍使我十分興奮,因為它們正好迎合了我的口味:信耶穌是聖經典籍的真理,但靜坐才是經驗耶穌的最好方法!這麼一來,我就象尋得知音似的快樂。於是我想我是可以信天主教的耶穌了,因為這總比信那間神學院?狹隘的基督教好。
然而,當我認真研讀天主教教義時,我又發現有許多信條是不合聖經的。諸如:聖經與梵蒂岡大會規章,兩者之中,誰是絕對權威?耶穌與馬利亞,誰是真正中保呢?救主與神甫,誰是認罪(辦告解)的對象?地獄與煉獄或天堂,哪兒是信徒永遠的歸宿?……為這一連串關鍵性的問題,我帶著一大疊天主教教理的書籍,去請教另一位革新派的神甫。當我逐一道出聖經與天主教教義不同點時,他竟不耐煩地說這些都是幼稚班同學的問題,無需費時解答。
我在沒趣之餘,便試問他對聖經的看法,他的回答頗新鮮:「這是每一個人的一生寓意,從開始到末了,都是教訓人向善的。」我又問:「聖經說要信耶穌才能得救啊?!」他答:「不用那麼緊張,世上若只有五個人,或只得一個人真真正正的愛耶穌,那麼耶穌便繼續存在這世界上,到後來全部人類都因此得救。」我又問:「聖經說末日有審判啊?!」他竟答:「這是預表而已,其實聖經記載很多是自相矛盾,神跡都是不可信的,聖經只能作人生的參考。」我忍不住的再問:「那麼你為何會進天主教當起神甫來呢?」他雙眉一縐,嚴肅的說:「沒甚麼,只因我年幼時看見教堂?的一個神甫很是不好,故我立志要做一個好神甫,如耶穌行事為人的正直和良善。」
我再無話可說,他的態度與瞭解聖經的程度真不可與那所神學院的基督徒相比。其實他這樣看聖經及其中的主角耶穌,我本應心安理得吧!然而正在這同時,我冷靜地從心?明白過來:若要相信耶穌,就必定要本著這本載滿啟示的聖經,因為聖經若是真確不變的,聖經?的耶穌才是可信靠的了!但是,若要我單單相信耶穌而放棄我已得著的高深境界是談何容易的啊!完全在即,我決不能功虧一簣!
(5)主名得勝
就在這心靈交戰的時候,神學院?的基督徒正在不斷地為我迫切代禱,他們不單全學院數十人一同跪下來祈禱,他們更轉告各教會的信徒,在個人私禱中均向耶穌祈求,使我不能去印度!當我從神學院?那位女同學口中聽到這消息時,實在覺得有點兒滑稽,想著:我親生父母也管不著我,他們這班奇怪的陌生人竟要攔阻我的去路?但是……如果他們所祈求的耶穌真能令我不可成行的話,那麼,我一直跟隨的法師豈不是不及他們的耶穌……?若然如此,我便該留在香港,看看哪一位才是真神了!
不久印度專員公處來電說簽證有點問題,要求我重新辦理,該官員也表示困惑,認為這是罕有的事件,還道歉說這恐怕是誤會吧【筆者按:當時申請印度簽證是頗為容易的】!啊,神啊!事到如今,我真不敢再任性妄為了。你既然是宇宙萬有的主宰,我深信你必看見我真心尋求你的心意,就求你帶領我的前路吧!我不願再聽別人的意見,也不甘就此放棄打坐而得的神秘經驗,若你真是耶穌,求你親自向我啟示你的真實吧!
於是我耐著性子、茫茫然地呆在香港等、等、等,一直等到一九七七年三月廿二、廿三、廿四日連續三個晚上,我才得著真正的答案--耶穌基督在我最驕做自恃的靈界領域上迎頭痛擊我,教我全人從心底?歸降於他,得著靈魂真正的釋放。
因為心靈掙扎而停止了差不多半年的異象異夢,在這三天的晚上又再出現。三月廿二日晚上,我臥在床上還未入睡,突然我的靈魂不由自主地進入了一個意志集中的境界,我又看見了那些旋轉燦爛的光彩,通過這些光與彩的過程,我的靈魂又進入了那超越時空的靈界領域?,我又看見那個藍色的小人,又聽到那種越來越高頻率的尖音,直把我拉進去,跟著我發現自己在念起法師給我的咒語(MANTRA)來(是用梵語,意思是「我跪在你這宇宙之主面前」,這宇宙之主當然是指印度教神明的名字)。這是我一向熟識而且渴慕進深的境界。但不知何解,今天晚上,我心靈?不知從何處來了另一種抗拒力,叫我意志立時醒悟,迅速遏止了那種潛意識的念誦,掙扎著趕快回到身體去,立時從床上坐起來。我沒有把這些當作甚麼回事,只覺不大願意進入這些境界,過了一會,便倒頭大睡去了。
三月廿三日晚上,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但這次卻異常迅速地被帶過那些光與彩的空間,呈現在眼前的竟是法師在印度的總廟。我的靈魂進入了一個房間,看見一班從美國去修道的好友在那?談話,我很高興能見到他們。於是我上前將心?一直藏著對印度教是否真理及法師是否真神等問題一點一點地舉列出來,與他們討論,在交談中我並沒有提及其他宗教或耶穌基督的名字,可是他們卻沒有一人能解答我的質疑。就在他們聽得入神的時候,我們久慕慈祥的那位法師竟突然變得目露凶光地,從外面衝進來,一手把我抓住,迅速把我拉進他的房間?,使我跪在當中,我覺得很是痛苦,我不知道他用甚麼方法折磨我,但我卻感到渾身不舒服,身子也直不起來。於是,我竭盡所能地拔足狂奔,沖出房門,跑過一個大大的花園野地【筆者按:作者有機會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初首次親到該寺視察,環境與在十年多前這異象中所見的類似。】朋友們也見形勢不妙,也隨我逃跑了,地上揚起一大陣塵沙來,遮蓋了眼目。直出到大門時,他們都從另一方跑光了,只剩下我一人站在門外,不知如何是好。
正在危急之際,轉頭發現自己右手竟有一把長長光亮的寶劍賜下來,我也未及瞭解這寶劍的來歷,就順勢把劍舉起,指著遠處法師所在的房間,揚聲說:「我奉真神的名字把你消滅!」立時聽到「蓬」的,一聲巨響,有紅橙色燃油般的火焰猛烈地從那房間燃起,火光熊熊,十分燦爛,那間全座房子都被硫磺般的火焰掩盡了。我正驚訝這寶劍的威力時,這劍在手中突然消失了。我立刻轉身準備奔逃,忽然在門外的空地上看見另一位印度教中的好友,是一位英籍少女,她正拿著掃帚在這空地上打掃,這是她在廟中素常的打掃崗位,她目睹事情發生的一切經過,便對我說:「你不帶我走麼?」我趕緊一手拉著她的手說:「好,我們一起走吧!」當我們一同拔足逃跑時,一切景象便消失了。
我立時從床上坐起來,知道剛才是一個很清楚的異夢,但是我不大明白:那劍代表甚麼?它必是從更大的能力那?賜下來的。我奉真神的名字竟有火降下來,那真神是誰?那法師竟被火燒滅,那法師又是誰?……這一連串的問題使我甚感困惑。(不久,我真接到那位英籍女友的消息,說她曾回英國,象我一樣要辭別家人往印度去,怎知也遇攔阻,不能成行,要返紐約念書去。真湊巧!)
三月廿四日晚上,我又一次被帶進了那光與彩的境界?(連續三晚有類似的經歷出現是罕有的),我又看見那藍色的小人,他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楚,快要把我吸進他?面了。這本是所有瑜伽修定者一向渴慕與神合一的最終境界,但我在靈?直覺到他要拉我到那又深又黑的大深坑?去,在那?將有許多多手多頭、似人非人、目露凶光、姿態淫穢、黑色卻背後發光的靈體聚居的地方。啊!真的,我開始聽見他們嘻嘻的笑聲,我開始看見他們張牙舞爪的猙獰臉孔,啊,不!我不想去那污穢可怕的深坑!……我竭力掙扎,卻被一股強大的吸力直吸下去,正在完全無助之下,我猛然從靈?呼喊出一句話:「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字驅趕你!」
突然「呼」的一聲大響,甚麼都走光了!那眩人眼目的旋轉光彩、那越來越大的藍色人物、那深沉難抗的吸力、那使人不寒而慄的笑聲、那猙獰可怖的靈體……一聽見「耶穌基督的名字」霎時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切又歸於寂靜。我從床上躍起,立時感到一條又粗又黑、多年捆綁我靈魂的無形伽鎖「砰」然墮地。耶穌基督的說話迴響在心靈間:「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去。」我如今才真正恍然大悟,是的,耶穌基督才是至大至高獨一的真神,宇宙萬有之主宰,除他以外,別無拯救。而這些我一直膜拜的神靈,原來只是污鬼邪魔的化身。聖經約翰一書四章一至三節說:「親愛的弟兄阿,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神,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感謝真神的大憐憫,使我認識耶穌基督,得以脫離魔鬼的掌握,啊,我該用何等的言語述說他在我身上所作的大恩呢?!
(6)棄假歸真
同年受難節開始,我決心參與教會聚會,讀經祈禱,從今以後,徹底放棄那些異能異象,單憑聖經真理,專心信靠救主,重新過著正常快樂的生活。
同年六月十九日,我在禱告中蒙聖靈大大光照,整整一周內痛哭認罪,悔改前非,真正得著從神而來赦罪的平安,新的生命。從此,我高舉基督十架救恩,努力傳揚福音,首先竭力領家人歸主,幾經艱辛,流淚代禱,靠著神恩浩瀚,家人逐一被領到主前,迄今已有九人受浸歸入主的名下。家中偶像清除,闔家蒙恩筆者按:因篇幅關係,家人歸主之見證有待日後再續。】
同年七月十二日蒙天召終身事主。遂於同年九月進入神學院受訓,於80年畢業,此後全時間作傳道聖職。家中也先後有一弟一妹蒙召,現今也已分別在神學院畢業,在主廣大的禾場上,努力事主,搶救靈魂。神能浩大,神恩廣博,不能用有限的言語文字述說清楚,唯用聖經羅馬書十一章卅三至卅六節使徒保羅的慨歎以作感恩結語:"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
(六)末了警告
筆者有以下數項事情,懇請讀者儆醒留意:
(1) 靠主得勝:上述見證內容涉及邪靈在此末世利用各種神秘途徑擄掠人心,筆者懇請讀者誠心尋求真理,歸向基督,倚靠真神,方能抵擋魔鬼。聖經啟示錄十二章十一節說:「弟兄勝過它(魔鬼),是因羔羊的血(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救贖我們的罪孽),和自己所見證的道(所信仰的聖經真理),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篤信不移,至死忠心)。」在耶穌基督?的人,才能勝過魔鬼。
(2) 勿入迷惑:魔鬼喜用各種深奧難測的玄學,虛假怪異的經驗來收買人驕傲的心,筆者懇請讀者閱畢這見證書後,切勿對打坐或異靈之事產生好奇心,或進而生髮試探神能力的惡念,以免反給魔鬼利用了。聖經雅各書四章七節說:「故此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要與一切異教邪術切斷關係),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
(3) 要敬畏神:每一個人信主的過程都不同,或快或慢、或平淡無奇、或多姿多采,我們均要為他的救恩感謝他,因為他是最智慧的,他將最適合我們的經歷賜給我們。請勿羡慕我這曲折離奇的得救經歷,其實這是異常危險的,若不是神憐憫,今天我不知變成甚麼樣子。以我所知,能從印度教中逃出生天的人甚少。今天的我,在大家面前與大家一樣性情,一樣會膽怯、會軟弱、會哭會笑;神使我這罪魁蒙恩,是要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鑒戒的。巴不得這本見證小冊,能警戒人勿中魔鬼詭計,且能領多人悔改歸正,將一切榮耀頌贊歸給至高的真神,我主耶穌基督,阿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3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考古
(一) 死海古卷聖經神奇的發現
這本古卷遠在第一世紀以前大約一百年的時候就被藏在死海西北山洞中。因為這個地方離開耶路撒冷大約只有十五、六哩的路,所以就稱這本古卷叫死海古卷。
它是在1947年才被發現的。古本是抄在羊皮上面,距離今天大約有二千年以上的時間。在這以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舊約聖經抄本也不過是九百至一千年以前的抄本,名叫馬素列古卷( Masoletic)。但是聖經最前面的摩西五經是在3500年以前寫的,那麼我們怎麼能知道,經過了2500年以後多次地轉抄又轉抄,競沒有把錯誤加到聖經裡去呢?尤其在十九世紀時代興起了神學批評家來,再加上進化論的學說一同興起攻擊聖經。
他們指責今天的聖經和3500年以前的原著聖經相差很大距離,所以它是最靠不住,最敗壞,最不可信的。甚至不信派的傳教士們和教會中的主教們,也有附和和響應他們的。到了這時候,護衛聖經的人只好嘆一口氣說:"我們實在沒有發現一本比這本一千年的希伯來文古本聖經更古的抄本,可以用來証明現在聖經的正確性。"感謝主,就在1947年春,一個牧童在死海山上追蹤一只迷路的山羊的時候,竟然發現了一個山洞,在山洞里他尋到一些高瓶,里面裝有古卷聖經,後來它被撒母耳主教買去。因為他知道只有在公元前100年的時候,曾有修士們在這裡住過,以裡遭遇兵亂,便沒有人住了。
按照歷史記載,那時候曾有一些修士,離開耶路撒冷一帶的罪惡城市,躲住在死海荒山洞穴里,專門苦修學道,并且抄寫聖經,後來那裡逐漸成為社區,再後又遭遇戰亂,他們便把抄本聖經藏在洞里逃跑了。古修士們在第一世紀以前所抄的聖經,後來又在十一個洞穴中被發現,撒母耳主教收購的死海山洞里的古本,一直拖到1948年二月才送到美國東方研究學院和耶魯大學,被近東語言研究院院長Burrows博士謹慎查核。他們從希伯來古文字體的對照上,鑒定認出它確實是公元前一、二百年時的抄本,從這裡可以証明二千年前的抄本聖經和我們現在所用的聖經在內容上是完全相同的。
這樣便堵住了攻擊者的攻擊,并且確証今天所用的聖經和原始聖經內容完全相同,內中并沒有一點錯誤的攙雜,在這一切古卷中,以以賽亞書的全卷最為完整(只有兩個地方稍有缺漏。)全卷和我們現在所用的以賽亞書字字句句相同。這本書被抄在寬一尺,長二十四尺的羊皮卷上,藏在瓦質的瓶中,並用麻布包裹,外面還澆上瀝青。現在被保存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圖書館裡。
(二)敘利亞泥版
根据洛杉磯時報和費城尋報的報導,知道羅馬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馬太及格尼巴蟠第拿多在敘利亞北方的提勒、馬迪克城的古時伊布拉皇宮里(公元前2300至2500年)發掘了一万七千片古代圖書泥版,這些泥版上面分別記載公元前2000至2900年的歷史事實;里面有創世記11章14至17節所記載信心的先祖亞伯拉罕的六代祖宗希伯的事,舊約洪水泛濫的事,挪亞造方舟,和所多瑪、蛾摩拉兩個城市被毀滅的問題,另外還有提到耶路撒冷,加薩,米吉多,夏瑣等城市,和當時的假神巴力,以斯他和基抹。(士師記11章24節)
這一件偉大的考古發現已經不知不覺地打倒了新神學派──就是不信聖經為神話語的高等批評學者──的謬論,他們一直盲目地認為創世記不過是一篇神話罷了。然而這些泥版的事實卻証明了聖經實在都是神所默示的話語,它是經得起考驗并且有事實為証明,叫相信的人可以得著益處和亮光。美國密西根大學聖經考古專家大衛挪爾甫利門博士表示近東歷史新的一頁已經開始了。這是對舊約聖經研究的最偉大貢獻。
(三)尼尼微古城圖書館
尼尼微城是最古老的八個城市中的一個,是亞述王國的首都。它在戰爭中被毀壞之后,經過了几千年的時間,一直被埋藏在沙土里,直到近世記中,才被法國考古家包特氏、英國考古家里約氏和其他考古家,經過了七、八十年時間才把它挖掘出來,這不單証明了聖經上所說的尼尼微城是確實有的,而且還堵住了批評者的話說聖經是神話的謬論。
而且在這個城市中,還掘出了這個城市的王,就是亞述王的圖書館,其中藏書大約有十万塊楔形文字的泥磚。這些書籍里面有歷史、字典、詩歌、祭禮、合約、信札、又有許多藥方。另外還有描寫洪水的故事,它和聖經創世記沒有出入,并且還提到聖經所記的舊約人物象亞哈、西拿基立、西耳根等人,而這些都是歷史中所沒有記過的著名人物。從這點也可以明确地証明聖經所記的人和事,并不是捏造或神話,而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非常真實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0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實有是」與「空無非」──中國宗教哲學與基督教哲學相通的一大障礙?
常有論者說起,中國本無宗教,對中國而言,宗教都是外來貨。又有論者更說,中國人天生只有道德感,而無宗教感。精深博大如德哲黑格爾,亦有此說。事實真是如此嗎?
請按以下聯結進入本文
http://042020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5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四月 18, 2005
屬靈首領-摩西(2) - [史百克]
我們繼續來看作屬靈首領這件事。我們是從以色列中的首領來看這件事。我們繼續來看第一個首領摩西。我們從摩西的生平中找出一些屬靈首領的功課。我們已經看到摩西在荊棘火焰?敬拜主,現在來看主從荊棘火焰中給摩西的使命。在出埃及記四章?,主給摩西兩個神蹟:『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是甚麼?」他說:「是杖。」耶和華說:「丟在地上。」他一丟下,就變作蛇;摩西便跑開。耶和華對摩西說:「伸出手來,拿住牠的尾巴,牠必在你手中仍變為杖。」耶和華又對他說:「把手放在懷?。」他就把手放在懷?,及至抽出來,不料,手長了大痲瘋,有雪那樣白。耶和華說:「再把手放在懷?。」他就再把手放在懷?,及至從懷?抽出來,不料,手已經復原,與周身的肉一樣。』(出四2~4、6、7)
這兩個神蹟,對屬靈首領的問題,有許多可以教訓我們的。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原則,也是一個定律;就是一個屬靈的首領必須是神子民中的一個頭。這就是說,他必須先經歷要教訓神子民的事。除非我們自己達到了那種境地,我們就沒有辦法教訓別人,所以主就在這些作屬靈首領的人身上,花相當工夫,先在他們身上給他們教訓。他們應該作頭,先來經歷他們要帶領別人經歷的事。摩西願意把以色列人帶到這兩個神蹟所指明的意思?去,所以他就先來懂得這兩個神蹟的意義。我願意停一下,請你們一直把這一點記牢,也許會帶你們經歷一些很奇異的經歷。那些經歷你們當時不知道主的用意如何,但慢慢就會發現那些意義,那些經歷就成為你們幫助別人的一些根據。摩西要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這件事,在祂的子民的身上是有關係的。這不僅是把人從埃及帶出來,經過曠野而進入迦南,乃是把那些百姓帶到屬靈的根基上,照著神的意思,把那些人造成某種人才行。這件事包括在這兩個神蹟?? 情A所以我們把這神蹟看一下。
杖的故事----這是很有意思的,原來它是一根牧人的杖;就是摩西用來牧養看顧他岳父葉忒羅羊群的杖,那是很簡單的牧人的杖而已。主對摩西說:「你手?是甚麼?」他說:「是一根杖。」我剛才說過,這根杖很有意思,也是很有教訓的。就是這根牧人的杖,是將來神聖權柄的一個表號。摩西帶著這根杖,進埃及去見法老,在法老跟前,那根杖就是神權柄的一個表號。以後也就是那根杖,伸出來打紅海的水,因此紅海的水分開,以色列人過去,然而摩西再轉回身來,把杖放入紅海?,紅海的水就合起來,淹沒埃及的軍隊。以後亞瑪力人來攻打以色列人,摩西上山伸出這個杖來,伸出就得勝了。這些很清楚給我們看見,這杖是神權柄的一個記號。主對摩西說:「你手?是甚麼東西?」摩西說:「是杖。」主說:「丟在地上。」他一丟在地上,就變作一條蛇,摩西便跑開了。這是一件很可怕的東西,這不是別的,就是摩西自己。蛇總是撒但的一個表號,這是一件可怕的東西。人只要一看見蛇? N跑開了,但是主對摩西說,要把牠的尾巴拿起來。摩西照著主的話,把蛇的尾巴拿起來,又變作一根杖。魔鬼變作權柄的表號,在這?有撒但的權能,摩西要到埃及去對付撒但的權能,摩西在整個曠野?對付魔鬼的權能,他需要學習認識神的權柄如何勝過撒但一切的能力。主耶穌對門徒說,我給你們權柄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這是作屬靈首領一個非常基本的原則。那就是說,基督的權柄勝過魔鬼一切的能力。
我們在主耶穌身上看見這件事。我們把祂在地上的行動看一看,祂在那?作甚麼?祂在各地都是拿著撒但的尾巴。撒但在祂前面行,在這?有撒但的蛛絲馬跡,留下來的軟弱、病症、死亡,在主耶穌前面各處都有這一條蛇,這一條蛇盡牠的能力在人身上作。主耶穌就在撒但的尾巴上施行大能,祂把撒但的尾巴拿起來,使牠變作祂權柄的表示。祂把蛇的尾巴拿起來,因此撒但的工作變作祂權柄的一個表號,這是很清楚的。這是摩西應該學的功課,也是每一個主的僕人應該學的功課。神呼召我們在這個地上,追蹤撒但工作的尾巴。在各地都有撒但工作的記號。我們怎樣對付這種光景?我們是跑掉嗎?我們是在這個跟前逃跑,或者我們因著這個害怕?可能我們自己是這樣,我們沒有能力對付撒但,但是主卻把祂的話給了我們。祂的話是一根有權柄的杖。當我們在追蹤撒但這事上忠誠的時候,主很可能用撒但的工作來顯明祂的權柄。
我們在行傳?看見這件事是何等的實在,在那?那條蛇厲害地作工。牠興起了大數的掃羅,在那?大大的苦害教會;他也在那?幫助撒但,殺害了殉道的司提反。這是撒但的工作,這也是那蛇的權柄和能力。但是主耶穌來到這?,對付撒但的尾巴。主就用那個工作,叫大數的掃羅得救。我想我們可以這樣結論,司提反的死對大數掃羅的得救有相當的影響,那是保羅沒有辦法忘記的事,保羅一再一再的說到那件事。他作見證的時候總是回到那件事,就是主怎樣用撒但的工作來叫掃羅知罪悔改。在行傳十二章?面,我們看見彼得在監牢?,在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他用刀殺了雅各就是約翰的哥哥。當希律看見猶太人喜歡他作這事,又把彼得捉來放在監?,意思說,第二天處決他。也許他想以對付雅各的手段同樣對待彼得。那件事結果怎樣呢?希律被一個蟲子咬死了。聖經說:「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那就是那個故事結尾的光景。主在蛇的尾巴那?作工,就是用撒但的工作,來作? 侍╪菑v的工,這是教會學習的一個功課,也是主的僕人需要學習的第一個功課。主耶穌有權柄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並且祂把有權柄的話語賜給我們,叫我們能夠來對付仇敵的尾巴,並且撒但的工作也就變作主工作的見證。這是一根有權柄的杖。
摩西在這?學了甚麼功課?他在這?學了一個莫大的功課,實際有勢力的範圍,乃是屬靈的範圍。這不僅是對付法老的問題,這也不僅是對付埃及人的問題,這完全可以說不是地上的事,乃是對付靈界的事,我們看兩處聖經:
出埃及記十二章十二節:「因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又要敗壞埃及一切的神。我是耶和華。」主所作的,是在一切事的背後,來對付屬靈的能力。出埃及記十八章十一節:「我現今在埃及人向這百姓發狂傲的事上得知,耶和華比萬神都大。」
摩西要對付一切事物背後的東西,不是法老,不是埃及,不是埃及的祭司,乃是這一切背後屬靈的勢力。「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以色列得以從埃及出來,乃是在世界的君王手下蒙了拯救。那不僅是從埃及地蒙拯救,也不僅是從法老王手下得蒙拯救,乃是從一個屬靈的國度?得著釋放。那是我們的光景,也是我們的工作。我們不僅要把人從地上甚麼勢力?救出來,我們乃是把人從黑暗權勢?救出來,從撒但捆綁之下救出來,從另一個國度?救出來,使他們能遷到神愛子的國?,而得以從世界?被拯救出來。這是說一個國家的制度被推翻了,這是摩西需要對付的一個東西。
我們現在來看,摩西用這個權柄進到埃及去。我們在那?看見摩西在這件事上受到嚴重的試驗。他用這根杖行了十大神蹟。第一個審判失敗了,第二個審判又沒有用。就是這樣一直到第九個,這些都沒有果效,以色列人還不能出來,所以在權柄這件事上,摩西受到很嚴重的試驗。但是我們要清楚一件事,這並不是主要作甚麼不能作成,並不是說,主說:這個作不成我用另外的方法。這方法又沒有用,我們再用一個方法。結果看見又沒有果效,我們又用一種方法。好像主九次用各種方法,結果都沒有用。我們不應該這樣想。主這樣作,到底是甚麼意思?祂乃是要把一切仇敵消耗了。祂要把仇敵消耗淨盡,祂把仇敵忍受能力消耗盡了。祂是給仇敵看見,牠們到底能夠忍受多少,仇敵實在忍受了相當多,但是主是逐漸消耗了仇敵的力量,現在把仇敵的能力消耗盡了。在這?有無比的力量,主再來作一件事,用這件事把整個埃及長子殺了。那就是說勝過了仇敵的一切能力。主的能力不僅勝過仇敵一? I點的能力,主的能力乃是勝過仇敵一切的能力。在十字架上,主是把仇敵一切的能力消耗盡了,然後向一切誇勝。但是這件事在摩西身上是很厲害的功課。摩西每次回到主面前說,這個沒有用,我們失敗了。主說,你再回去,摩西又回來說沒有用。主說:還要回去。主知道祂作甚麼事,然而摩西不知道。我們要看見,到末了的時候,主把仇敵的能力完全消耗了,然後主用祂最厲害的一招,那就是神聖的權能。那時候仇敵不能站立。乃是在逾越節的時候,仇敵的能力完全完了。在十字架那個地方完成了。摩西當時經過相當的艱苦,才能學這個功課,他學這個功課,好像一直覺得失敗。這不過從人看是失敗了,從神看不是如此。神與人的看事絕對不同。主永遠不許可我們暫時失敗而放棄工作,主能作成功。主一再打發我們回去,結果在神的手中完全勝利。我想你們看這根杖的教訓,也就是神聖權柄的一個功課。我不是向你們提議,用自己的能力和魔鬼打仗。我所給你們的,你們要相當謹慎,不要這樣作。若是僅僅憑天然的能力打仗,就要在魔鬼跟前逃跑了。除非我們有神權能的話語束腰,我們就不敢同魔鬼打仗。他所說的,所以有果效,界線乃是屬靈界。你我若不能看見事物背後對付屬靈的勢力,你我不能作屬靈的首領。我們必須知道在任何局面背後,常有它屬靈的意義,背後有仇敵自己,也許局面很簡單。若是那個局面和神的旨意有相當關係,那?面有相當屬靈的意義。如果那個局面能影響神在祂子民身上的完全旨意,我們知道那個背後有屬靈的故事,總有一點光景仇敵在那地方。我不願意你們?頭太有鬼的感覺,這也是仇敵所喜歡的事,就是你們常常想到鬼。你們一直想一切人的背後看見甚麼鬼了,仇敵用這個辦法放在你身上來得著你。牠若是不能使你不承認牠的存在,就是使你承認牠太存在。我們該一直有一個感覺,覺得主自己。我們必須緊記仇敵實實在在是一個實際。我們也必須知道,如果要對付一切事物背後的那個仇敵,只有像保羅告我們說,需要用禱告來對付,需要厲害? 疑咩i來對付。這是以弗所書六章給我們看見的。這件事與作屬靈首領相當有關係。
我們再來看摩西的另一件事。摩西進了埃及,他還帶著他的老觀念。聖經給我們看見,當他離開了埃及,就有那個觀念,他以為以色列人知道主藉著他的手來拯救他們,在他?頭一直有這個觀念。所以他把埃及人打死了。第二次他看見希伯來人打架,他把他們拉開,然後那欺負人的說,難道你要殺我像殺那埃及人麼?這使摩西相當不高興。等到四十年之後,再回到埃及,他仍舊有這個觀念。這些以色列人到底能不能看出我的工作?到底懂不懂我為他們作甚麼?我要得著他們的心,支配他們的心,我不要在他們身上遇著難處。他們是圍繞在我的面前,我也許在法老身上遇見難處,但不應該在神的子民身上遇見難處。在他的頭腦?有這個觀念。不久他在這件事上完全失望。結果,主的百姓轉過來反對他,這是一個很痛苦的功課,我想有的傳教士曾經學了這個功課。他們傳道的工作有這種經歷,他們想那些遠方的外邦人實在可憐,於是很願意把美妙的福音傳給他們聽,他們定規會信,並要接受我? 怍珔?滿A他們對我們說,我們好多年等候你們這班人。但結果發生甚麼?事實不是這樣,沒有人歡迎他們。有許多時候,人過了許多年才肯聽他們一點;有的時候,在神的子民中間作工,也是這種光景。弟兄姊妹請記得,這是我們在地上作基督徒,完全跟隨主所遇到的一個難處。當你對他們講怎樣得救,怎樣得著復興,他們接受了。若是對他們傳很簡單的福音,他們很喜歡,但你想要把他們帶到神完全的旨意?頭,你碰到艱難了。我說:主所碰到實際的頂撞,乃是在祂的子民中間。我想我沒有說錯。對基督完滿旨意所碰到的難處,是在神的子民中間。我們開頭需要懂得這件事。若是主給你使命,若是主給你很大的啟示,不要心想甚麼都要被歡迎接受。你們要看見神僕人最大的難處,乃是在神的子民身上碰到。這就是摩西當日所學的功課。為著以後的四十年,他需要學這個功課。若是把那班人帶到美地,是何等艱苦的事。這就是在摩西身上,在開頭時需要學這個功課,他需要藉著這種失望來學習這種功課,我不是要你們灰心,我卻是要你們了解這件事。若是你們只講到基督根基的道、開端的道,這是容易的,自然人喜歡得救脫離地獄,他們願意上天堂,只要講這些他們定規很歡喜你,他們只盼你一生都是講這些東西。但是你講神完滿旨意的時候,你就遭遇難處。在這時候,你的工作一開頭,就是艱苦的工作。你就會在本族人身上碰到失望,你是把一生為著他們,他們在這事上卻不在意,這就是摩西發現遭遇而學習的功課。這是很艱苦的功課,但是要作屬靈的首領,這是很重要的功課。
我不願意單看摩西一個人,還有別人我們也要看一下,所以我越過曠野看屬靈首領的問題。我們來看摩西生平的末了,就是一個首領的失敗,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這是一個很好職事的慘局,我們在這事上應當學一點功課,我們不應該盼望我們工作的結果是悲慘的局面,我們不盼望被主用過了,我們失敗了。所以聖經記這個故事是為著我們。你們知道這是甚麼事嗎?以色列人又需要水喝,主對摩西說,你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摩西卻拿杖擊打磐石,自然水流出來,但是主在這?責備摩西。等到主自己對摩西說話,祂對摩西說了厲害的話,因為你在百姓中間沒有尊敬我,所以你不能進迦南地。摩西聽見主說他不能進迦南,就一再求告主。主說:不要再向我提這件事了。這是多悲慘的局面!摩西一切的生活,一切的苦難都結束了。他一生教訓別人,自己反被丟棄,這是聖經?悲慘事情的一件。我承認我的心常常為著摩西難過,當我年幼的時候,這件事使我在主面前過不去。我對主的慈愛發生很? h的問題。當我想到摩西怎樣在埃及捨去一切,在曠野四十年之久忍受難處,怎樣花力量,帶領他們的那種艱苦,這是很難懂得並了解的。
主在這?有甚麼意思?我想你們知道,這是為我們有很大的教訓,這?有它的另一情C自然頭一面是主必須保守祂很重要的真理:有一次主說過你拿你的杖去擊打磐石;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章說,那個磐石就是基督。為著神的百姓從那個被擊打的基督流出生命來。但是基督不能受第二次的擊打。你們知道希伯來書說過這件事;說有一種不能赦的罪,就是把基督重釘十字架,在原則上,這在摩西身上發生。神沒有意思要摩西第二次擊打磐石,只說,你吩咐磐石。在這?有一個很神聖偉大的真理保持著。主對真理非常留意,祂絕不許可祂的真理原則有甚麼錯誤。而摩西破壞了這一點福音基本的工作,一次擊打磐石就夠了,神不再擊打祂的兒子第二次。祂從來不吩咐這樣作。這件事的基本意思是很清楚的。
還有另一個意思,假使摩西可以往前去,並且這個故事傳到世世代代。那麼,以後世代的人怎樣說?摩西作了那個事情,摩西是偉大的人,摩西是首領,摩西是神的僕人,主和摩西同在,可是他也作那樣的事,我們那樣作不要緊了。為著後代的人,主不忽略這件事情。
這件事是要以後世世代代作錯事之人的警惕。你看看這比我們偉大的摩西,受了何等的虧損,這對以後世世代代是一個警告。弟兄姊妹,這是我對你們說的話,一個作首領的人,不可做別人所犯的錯誤,祂在作首領的人身上是非常的嚴格。若是我們是屬靈的首領,主將非常嚴緊地對付我們。
百姓所要學的功課,這是作屬靈首領的人所經歷的,將它變作他們的功課。在我們中間,有許多神的僕人,受了警戒。有的人被主大用過,末了的時候,他們作了錯事,他們的結局不是光榮,乃是悲慘。我們應該受到警戒。這摩西是遭受嚴厲管教的一個首領,一個榜樣。
我喜歡這故事另一面的意思,我不是停在這?。願主給你們教導。這對摩西是一個苦難,我再往前看,我看見變化山上的光景。主耶穌得著榮耀,摩西在那?,主對付摩西,摩西知道這個故事。主沒有告訴摩西,主知道一切。你們不要灰心。無論如何,違背主乃是一件嚴重的事。我不過說另一面的意思叫大家有一點指望。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2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四月 14, 2005
屬靈首領-摩西(一) - [史百克]
我覺得主給我一個負擔,來看屬靈領袖的問題。屬靈的領袖這件事,無論對祂自己,或祂的子民都是相當重要的。特別在我們今天這時代中,這件事是非常需要,在我們這時代?很少有偉大的屬靈領袖出來,這是一件稀奇的事。這些日子以前,離現在不遠,在教會中有好多首領,然而今天卻不是這樣,今天的教會中很少有顯著的屬靈首領,為甚麼這樣?我沒有意思來說明,但是我卻知道,主需要屬靈的領袖,同樣我知道仇敵盡牠所能的反對屬靈的領袖。仇敵盡牠所能的,或阻止教會有屬靈的領袖;或破壞教會屬靈的領袖,我不是說我們中間會出來甚麼偉大的屬靈的領袖,但是我盼望主能使你們有屬靈領袖的才能,所以我覺得要來看這件事。
我要從士師記?面找出我所要引用的聖經。士師記五章二節:「因為以色列中有軍長率領,百姓也甘心犧牲自己,你們應當頌讚耶和華。」這是需要頌讚耶和華的一件事,就是有首領(中文繙作軍長)率領。我們要從聖經中找出幾個首領,在這件事上作我們的教訓,在他們身上我們找出幾個作屬靈領袖的原則。
以色列人中第一個首領就是摩西,對屬靈的領袖,摩西的故事中有許多能教訓我們的,但現在我們不能把他作屬靈領袖的各方面都看過,我們先要看他作屬靈領袖的準備,就是摩西作首領的各種因素。
我們來看摩西的生平,從他生下來一直到在曠野帶領以色列人,我們從摩西身上十分確定的看見一件事,就是他得以作一個首領完全是出於神的主權。在作屬靈領袖這件事上,這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有一個很確定的感覺,知道我們作屬靈的領袖是出於神的主權。我們所以能夠在屬靈領袖這個地位上乃是出於神,這並不是我們自己的一個選擇,也不是因為人把我們安置在這個地位上,也不是一個組織把我們擺在這個地位上,這乃是因為神這樣作了,這樣安排了。這是作屬靈領袖的第一個原則。在我們全人最深處,必須有一個很深的感覺,乃是神如此作了,所以我們才有這樣的光景。主耶穌對祂門徒說的話,在我們身上也實在是這樣。祂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乃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設立你們。」我們要注意,主這些話不是關係他們自己的得救,乃是說到他們怎樣事奉。我可以換一個說法,不是你們選擇這個職事,乃是主選擇了你們來盡這職事。不是你們自己選擇這個工作,乃是主把你們安置在這個工作上。這是作屬靈首領一個基本的原則。
我相信摩西定規知道神選擇他,當他定規事奉神的時候,必定非常喜樂,若不是這樣的話,摩西沒有辦法受得起所要經歷的事。請我們把摩西年老的光景想一想,在那個時候,有許多艱難的事興起來,有許多苦難臨到他身上,在以色列百姓中間有很多使他失望的光景。假若摩西說:「我當初決定作這種工作太糊塗了,我為甚麼來擔負這種工作,我盼望從來沒有作這件事就好了。」摩西如果這樣的話,會落到一種完全軟弱的境地,他那個忍受的能力,在聖經中給我們看見,「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他那個忍受的能力,是因為神把他安置在那個地位上,不是他自己選擇的工作。我們若是能說,神把我安置在這個地位上,這對我們的工作和忍受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整個地位是根據神的安排,不是我的揀選。這是我們在摩西身上所看見的頭一件事。
他生下來的光景,說出這個原則來。當以色列中所有的男嬰孩都被殺死的時候,神就進來主宰管治這件事。他的出生完全是在神的主宰之下,他其餘的事,也都是這樣,在摩西這個人身上,他的生平和工作都是神開頭作一切,在一切事上都是神負責來開頭。就是以後摩西遠遠到了曠野?去,可以說他埋沒在那個地方,好像在他甚麼事都了了,但是神卻知道他在那?,神知道他是在曠野的地方,神出來到曠野的地方去尋找他,我想你們看見了這個原則。在屬靈首領這件事上,我們深知道神安置的地位,這是一件重要的事。若是在我們身上是這樣開始,或者一個工作是這樣開始,或者任何一班人是這樣開始,我就忠告你們要好好站住。你可以檢查一下看,到底是不是主呼召你站在這個地位上,必須要有這個。這就是摩西作屬靈首領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我們帶領別人需要頭手的知識,頭手的經歷。在這?又是神主宰的另一部份。以色列人那時是在埃及,所以神把摩西放在埃及四十年,在那四十年之內,摩西對以色列人的處境,非常熟悉,非常關切。我不是向你提議要在世界有四十年的光景。我在這?指出一個屬靈的原則,就是你對於拯救別人,從他們的處境中出來,需要有頭手的知識。若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沒有經歷的話,我們的工作相當軟弱,或者說我們對不合於主心意的事,也是如此。有的時候,青年男女不過僅僅讀畢他們的學校,他們想要作一點甚麼事,他們有的人定規要作甚麼傳道人,或者國外佈道的教師,而他們對世界的世事沒有一點經歷,他們開始擔負工作。或者有的時候,有的人有這種光景,人想要作一種工人,只要他是一個得救的人,就可以作基督教的工作了。結果許多的人作基督教的工作,對世事人情沒有多少經歷,他們對人所生存的境地沒有多少經歷,他們對人生的艱難、試煉很少有經歷。他們不過自己作工,或者別人安排這樣作工而已。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所要救出來之人的那種環境。這個原則可以把它擴大用在很多的事情上,這包括一切。主把人拯救出來的那種境地我們必須了解。我們不能置身在環境之外用理論對人講甚麼,我們必須知道人所在的那種境地到底怎樣一回事。主使摩西的一生,頭四十年先在埃及地,我盼望你們中間不都是這樣,但有一部份人知道我的話是甚麼意義。你們大多數的人仍在世界?,你們知道世事人情是怎樣一回事,所以你們對世界的人相當同情,你要看見,這?的原則是這樣,作屬靈的首領不是職業化而是屬靈的,是從屬靈經歷?頭產生出來的。
我們再看摩西身上的第三件事,摩西需要學習基本的功課,就是主的工作是屬靈的,不能依靠我們的才幹、我們的學問和我們的能力,聖經告訴我們,摩西學盡了埃及一切的學問和知識。不錯,埃及是叫人得到特別學問的地方,而摩西學盡了埃及給人的知識,他在埃及學校?受過教育,他在法老的皇宮?受過教育。有人這樣說,他是一個身體非常強健的人。有一天他看見一個埃及人打一個希伯來人,他就起來打那個埃及人,沒有打第二次,一下子即把埃及人了結了,他把那人埋葬掉。這就告訴我們說,摩西的身體非常強健有力。他是頭腦很強的一個人,相當有學問,並且受了很好的教育,身體很強健。摩西想這些事是作主工的必具條件,所以他以自己的力量作根據來開始工作。摩西以為說,他能用天然的能力作主的工作,他需要學一個功課,並不是這樣作主的工作。主的工作是屬靈的,不能倚靠天然所能所是的,摩西需要學這個功課。我相信到以後,他的學問和教育與他有益處,但是在開頭時候,他要作主的工作,不能靠這些東西。你在這?看見在法老的皇宮?有一個青年人出來,他有能力、幹才和學問。他看見希伯來人受埃及人的苦待,就血氣大發,這件事不能容忍,他就定規有一個作為,他是一個為神大發熱心作工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是為神心中火熱的人。但是摩西需要學習知道,熱心不夠,還有一點東西比熱誠還要重要。對於青年人要求熱誠有一個危機,用一個很大的努力,叫青年人熱誠來作主的工作,只要他們被鼓動起來,那我們就得著了所要的了。但是必須有比這個還重要的,摩西學了這個功課,就是熱誠不能完成主的工作。我們知道好些人作主的工作,都是這樣有熱心,這樣有熱誠。若是不動,就盼望不作主工,動了就燒起來。當他熱誠消沉時,就沒有甚麼東西了。
摩西需要進入很艱苦的學校,這一個學校就教導他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失敗。這是一個很艱苦的學校,在這?他認識自己是何等的失敗。我想當摩西到了曠野之後,他也許說:「哦,我是作了何等的錯事,我遭遇了一個怎樣的失敗。」也許在第二個四十年之內,這是摩西身上最痛苦的事,他學習知道,他不是那個理想的人物,他不能作想像的工作,他真的發現了自己是甚麼光景,這就是藉著失敗而給人覺得的一件事。這是我們作屬靈首領一部份該有的功課;照樣,我們都要學這個功課。我們要學習知道,我們寧可沒有這個熱誠,比有熱誠還好。我們會被帶到一個境地,不是我們的熱誠,乃是主的帶領。在這件事上,我們應該非常清楚。我們要當心,如何鼓勵少年人來作主的工作。我若是這樣鼓勵人,可能叫主的主權,在他們的生平中沒有甚麼地位。我們要謹慎,不要把我們的手放在人的身上,把他們拖到主的工作中,那是主的工作,不是我們的事情。我們可以為他們禱告,可以在屬靈的生命上幫助他們,我們可以作他們的一個榜樣,但必須主的手臨到他們身上,帶他們作工。他們必須確定知道,乃是主揀選他們,不是他們的熱誠,也不是他們的鼓動。你若是去看新約,你找不出有甚麼人鼓動人作工,在新約?頭沒有人的鼓動,但是有人禱告求主興起工人來。沒有人鼓動作主的工作,但是能夠在新約聖經中看見好多為主作工的人。主所作的一件事在我們身上必須如此。
我們再來看第四件事,我們現在看見摩西在遠方的曠野中,他在那?作很卑下的工作。他從世界?被隱藏起來,那個代表世界的埃及,完完全全忘掉了摩西。他在一切人的眼光之外,人看不起他,他是作隱藏卑下的工作。他是在那?牧養他岳父葉忒羅的羊群。世界的人沒有看見他,他所作的事,是世界的學者和埃及的學者所輕視的。請你們想想看,埃及皇宮的一個太子,也就是埃及法老女兒的一個兒子,他學盡了埃及的一切學問,這樣一個有才幹的人,現在在曠野?牧羊,且作這工有四十年之久。自然他有功課學習,但是有一隻眼睛看著他,他卻沒有看見那隻眼睛。他不知道有眼睛看他,主的眼睛注視他,主知道他在甚麼地方,主知道他心中有甚麼故事發生,主知道他的忠誠,並且主有一天找到他。在這?給我們看見一個極大而重要的功課,主在我們隱密的生活?看見我們。當一切人看不見我們的時候,主注視我們,並且主注視我們,看我們怎樣作法。照我看來,摩西作那部份卑下的工作,是非常的忠誠。你記得摩西牧羊時有一件小的事情嗎?那時牧羊人把羊帶到井邊喝水,有一班女人看守羊群。她們把羊帶到井旁的時候,有男的牧人阻止她們這樣作,他們說:你們不過是女人,要把地位讓給男人。摩西卻說,不可以這樣,你們男人應該站在井旁,讓女人先飲她們的羊群。這就證明摩西必定是身體相當強健的人。若是小孩子,那些牧人絕不肯這樣作。他們把摩西看了一下,最好站在一邊吧!這人比我們強。我的意思在這?,這個人很忠誠的盡他工作的職事。這在主看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知道大家都注意我們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事情做得很好。我們在眾人注視之下,我們定規盡我們所能的做事,但那不是主注意的。主注意我們隱秘的生活,當沒有人感動我們的時候,祂給我們一點平常的事做,那時候主注意我們。當我們想到青年人做主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在那?想,他們遇到些不被人注意之事的時候,他們怎樣做法。我知道我給他們一些大的工作,他們定規喜歡做,但是在這?有平常的工作,沒有人喜歡做人看不見的這些小工作。也許就是掃掃地,也許是擦擦窗戶。他們以為做了這些事沒有甚麼益處,這不是重要的工作,沒有甚麼幫助。但神卻在這?注意人。在作屬靈首領的事上,這是很重要的。在摩西身上是這樣。他可能成為一個灰心喪志的人,也許他心?滿了艱苦,也許他覺得他一生偉大的事沒有辦法成功,他在這?是做一些小事。但他並沒有說,這個工作不夠好,我的資格只能作大的事。他做那麼小的工作,乃是很忠誠的作。在新約?這件事有個原則,凡在小事上忠心的,主再託他管理更多的事,這是作屬靈首領的一個原則。
我們再來看第五件事。那就是看見荊棘叢學的功課,我們知道這個功課?有好多不容易說的,但是我願意從其中找出一點簡單的功課。你們知道那個故事。摩西正在牧養他岳父葉忒羅羊群的時候,他帶著羊群出去,忽然看見一件事發生;在曠野?有一堆荊棘被曬得發火,並沒有甚麼希奇,因此荊棘燒起來還沒有特別注意那件事,也許他從前看見過這事。所以他再往前牧羊,但是他再看那堆荊棘,被火燒著不熄。我不知道他怎樣想,也許他再往前去一點,他定規過了一段時間,再回頭看荊棘燒著的故事。那火越燒越旺,他說這件事不平常。他說,這個定規特別,我從前看見被火燒的事,可是這些荊棘一直燒著,我過去看看這件奇妙的事,他就過去要知道這件事的意義。主從荊棘中呼招他「要他把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乃是一個聖地」。我們現在不必來看摩西受使命,我們來看荊棘。
荊棘代表甚麼?那就是人做大器皿的一個表號,是人的一個象徵。就著荊棘自己來說,很容易被火燒盡,火指著甚麼?我們在聖經?看見,火常是聖靈的一個表號。在這種乃是一個比喻,就是神的靈在一個作器皿的人?面,這一個人沒有給聖靈毀壞,但是這器皿一直有聖靈的保持,並且滿有生命。這一個器皿變作一個很大的矛盾。這個器皿應該一再被毀壞,應該一再被了結才是,但是一直有生命保持著,不僅沒有被燒毀,反而有生命保持他。我想我們在這?看見主教導摩西甚麼功課,自然我也信這是基督的預表。但是在這?對摩西有一個功課,在這時主要給摩西一個使命。摩西發現自己是何等不像樣子的器皿,他是何等的軟弱,他是應該完全破壞。摩西在這時候對自己一點自信也沒有,當主對他說話的時候,這件事很明顯;他對主說:「你若找著別人,不要找我作這件事。」摩西被帶到一個地步,乃是在曠野?算不得甚麼的荊棘,很容被人了結,但是聖靈進到他?面,這一堆荊棘變作矛盾的東西。應當死,但卻活著,並且一直活著。這對摩西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後面的四十年,需要他學這個功課。這個脆弱的人,如何能夠向前,只有藉著他?面的聖靈才可以。這是作首領的一個基本原則。
我們記得保羅說到這件事,這樣說法:「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以後他接著告訴我們說,有困難臨到他身上,他怎樣衝過去,不是因著他自己忍耐的能力,乃是因著他?頭聖靈的能力。我們需要學習這功課。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應該是何等矛盾,我們實在應該是死的,有許多事應該一次一次的毀壞我們,各樣的艱苦、試煉,了結我們。按天然來說,應該如此,但是我們卻學習知道了復活的大能。這是作屬靈首領的人,一個重要的功課,屬靈首領就是這樣,保羅是這樣。我們以後還會來看保羅,但是在摩西這個職事最開頭的時候,他學了這個功課。凡你所不能的,神的靈叫你能。凡你不能作的,神的靈能夠藉著你來作。我們要用主說的話來結束。
主說:「要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你們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在聖經中主一再對首領說這話:「腳上的鞋脫下來。」親愛的倪弟兄說過這件事,鞋是指著世界的接觸。你必須先把世界的接觸脫下來。我把這件事留給你們,世界的接觸必須被脫節,在職事上我們只能與天有連結,從你的腳上把鞋脫下來。摩西用敬拜來開始他的工作。
258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四月 13, 2005
聖 經 中 的 群 眾 心 理
自 從 「 民 主 」 的 觀 念 在 近 代 引 入 這 個 世 界 之 後 , 許 多 人 就 開 始 以 為 「 民 主 」 就 是 真 理 。 其 實 聖 經 完 全 沒 有 「 民 主 」 這 回 事 。 雖 然 羅 馬 書 十 二 章 十 七 節 勸 勉 我 們 說 : 「 眾 人 以 為 美 的 事 要 留 心 去 作 。 」 但 「 留 心 去 作 」 並 不 等 於 「 必 須 去 作 」 , 因 為 還 要 「 留 心 」 眾 人 以 為 美 的 事 是 不 是 符 合 神 旨 意 的 事 。
當 然 , 我 們 萬 萬 不 能 「 自 以 為 是 」 , 就 完 全 不 聽 別 人 的 意 見 , 我 們 應 該 謙 卑 下 來 , 各 人 看 別 人 比 自 己 強 ( 參 腓 2:3 ) 但 是 , 倘 若 我 們 以 為 凡 是 群 眾 所 認 為 對 的 事 , 就 一 定 是 對 的 ; 凡 是 潮 流 所 趨 向 的 , 也 一 定 是 準 確 的 , 我 們 就 大 錯 特 錯 了 。 試 想 一 想 , 為 甚 麼 主 耶 穌 勸 勉 我 們 說 : 「 引 進 滅 亡 那 門 是 寬 的 , 路 是 大 的 , 進 去 的 人 也 多 」 呢 ? ( 太 7:13 ) 主 的 意 思 豈 不 是 要 指 出 , 群 眾 常 是 盲 目 的 嗎 ? 一 般 人 的 心 理 總 以 為 , 那 一 條 路 更 多 人 走 , 就 必 定 是 對 的 ! 誰 知 走 寬 路 的 群 眾 完 全 沒 有 想 過 這 路 會 引 到 「 滅 亡 」 。 他 們 選 上 這 條 路 只 不 過 是 為 趁 熱 鬧 , 為 目 前 走 路 舒 適 。
但 選 上 窄 路 的 那 幾 個 人 就 不 同 了 , 他 們 明 知 窄 路 難 走 , 人 又 少 , 為 甚 麼 仍 然 堅 持 走 這 路 ? 因 為 他 們 知 道 , 這 條 窄 路 的 盡 頭 是 「 永 生 」 。 因 此 主 教 導 我 們 分 辨 潮 流 , 不 要 以 「 人 多 」 為 準 , 應 以 潮 流 的 「 目 的 地 」 為 準 , 這 樣 就 可 以 看 出 「 人 少 」 選 擇 的 才 是 聰 明 的 選 擇 了 。
我 們 說 , 群 眾 心 理 常 是 盲 目 的 , 是 不 可 靠 的 , 讓 我 們 舉 幾 個 聖 經 例 子 來 加 以 證 實 吧 : 以 弗 所 戲 院 的 群 眾 讀 者 應 該 記 得 , 保 羅 在 以 弗 所 講 道 三 年 , 帶 來 大 復 興 , 使 許 多 拜 偶 像 的 人 都 悔 改 歸 向 神 。 他 們 焚 燒 行 邪 術 的 書 , 總 值 也 高 達 五 萬 塊 錢 , 甚 至 影 響 全 城 製 造 底 米 丟 銀 龕 的 銀 匠 也 沒 有 生 意 , 於 是 群 眾 就 聚 集 在 以 弗 所 戲 院 , 怒 氣 填 胸 , 大 喊 大 叫 , 滿 城 都 轟 動 起 來 。 聖 經 形 容 當 時 的 情 景 說 : 「 聚 集 的 人 , 紛 紛 亂 亂 , 有 喊 叫 這 個 的 、 有 喊 叫 那 個 的 , 大 半 不 知 道 是 為 甚 麼 聚 集 。 」 ( 徒 19:32 )
未 進 入 研 究 這 裡 所 形 容 的 群 眾 心 理 之 前 , 讓 我 們 先 交 待 清 楚 「 聚 集 的 人 」 一 詞 。 原 來 這 詞 在 希 臘 原 文 就 是 ek-klesi'a , 我 們 大 家 都 很 熟 悉 ek-klesi'a 這 個 字 , 因 為 它 通 常 在 聖 經 中 被 翻 譯 為 「 教 會 」 的 。 基 督 教 一 直 研 究 「 教 會 是 甚 麼 ? 」 學 者 們 先 推 翻 天 主 教 的 說 法 , 認 為 教 會 不 是 教 堂 那 座 建 築 物 , 而 是 「 神 呼 召 出 來 的 一 群 人 」 , 因 為 他 們 研 究 「 教 會 」 這 詞 的 希 臘 文 ek-klesi'a , 認 為 是 「 神 呼 召 出 來 的 一 個 集 會 」 之 意 。 於 是 就 產 生 「 神 召 會 」 之 類 的 教 會 名 稱 ; 倪 柝 聲 弟 兄 甚 至 認 為 不 應 該 稱 「 教 會 」 , 因 為 不 是 「 宗 教 的 集 會 」 , 於 是 就 改 稱 「 召 會 」 。
然 而 , 後 來 有 人 發 現 , 以 弗 所 戲 院 這 次 「 聚 集 」 , 在 原 文 也 是 用 ek-klesi'a 這 個 字 , 難 道 那 些 銀 匠 聚 集 也 是 「 教 會 」 嗎 ? 現 在 我 們 知 道 了 , 其 實 ek-klesi'a 這 個 字 並 沒 有 人 「 神 呼 召 」 的 意 思 在 內 , 它 只 不 過 是 指 「 為 同 一 個 目 的 而 聚 集 一 起 的 群 眾 」 而 已 。 這 樣 , 我 們 也 看 見 , 眾 人 以 為 對 的 事 , 未 必 一 定 對 , 因 為 真 理 不 能 由 於 人 多 來 確 定 的 。 研 究 以 弗 所 戲 院 那 些 銀 匠 的 心 態 , 經 文 明 明 指 出 : 「 聚 集 的 人 , 紛 紛 亂 亂 , 有 喊 叫 這 個 的 、 有 喊 叫 那 個 的 , 大 半 不 知 道 是 為 甚 麼 聚 集 。 」 聚 集 而 不 知 為 何 , 喊 叫 而 不 知 所 謂 , 這 就 是 群 眾 熱 血 之 時 的 心 理 了 。
這 使 我 們 想 到 希 特 拉 激 昂 的 演 說 , 根 據 一 位 納 粹 黨 員 的 回 憶 , 他 指 出 : 「 希 特 拉 演 說 時 , 聽 的 人 都 熱 血 騰 騰 , 非 常 激 動 , 及 至 回 家 想 一 想 , 希 特 拉 其 實 並 沒 有 說 些 甚 麼 ! 」 我 們 又 想 起 中 國 文 革 時 的 「 公 審 」 , 當 群 眾 高 叫 打 倒 XXX 之 時 , 群 眾 中 每 一 個 人 都 感 到 壓 力 , 心 中 認 為 , 若 不 隨 眾 高 叫 , 就 會 連 累 自 己 也 有 罪 了 。 於 是 枉 死 於 這 樣 公 審 的 人 , 真 是 多 得 不 可 勝 數 。 彼 拉 多 也 是 在 這 樣 的 群 眾 心 理 下 將 主 耶 穌 交 給 猶 太 群 眾 去 處 死 的 。 群 眾 通 常 在 熱 血 的 情 況 下 會 變 得 盲 目 , 彼 此 牽 制 , 不 准 旁 邊 的 人 運 用 自 己 的 良 心 自 由 去 判 斷 事 物 , 人 人 以 「 同 心 」 和 「 團 結 」 為 理 由 去 將 整 體 捆 綁 在 一 起 , 去 做 出 一 些 異 常 危 險 和 不 合 理 性 的 事 。
例 如 「 同 性 戀 」 , 這 種 行 為 本 身 已 經 具 有 非 常 可 怕 的 捆 綁 力 , 叫 人 難 以 脫 離 , 患 者 若 加 入 了 「 同 性 戀 組 織 」 、 再 參 加 「 同 性 戀 大 遊 行 」 , 這 樣 , 要 脫 離 這 種 罪 行 就 難 似 登 天 了 。 同 樣 , 那 些 參 加 「 教 會 大 合 一 運 動 」 , 出 席 甚 麼 「 世 界 大 會 」 的 人 要 小 心 , 因 為 在 這 樣 的 場 合 裡 , 參 加 者 會 變 得 盲 目 , 雖 然 明 知 大 會 某 些 主 張 不 合 聖 經 教 訓 , 但 內 心 仍 以 為 「 全 世 界 這 麼 多 偉 大 的 教 會 領 袖 都 在 這 裡 , 難 道 全 體 都 錯 , 只 有 我 一 個 人 對 嗎 ? 」 於 是 內 心 儆 醒 謹 守 的 心 理 就 大 大 放 鬆 , 一 步 一 步 走 向 與 天 主 教 聯 合 , 漸 漸 又 與 其 他 宗 教 聯 合 , 最 後 甚 至 有 可 能 將 不 肯 聯 合 的 人 定 為 「 危 害 宗 教 和 平 」 份 子 , 並 且 加 以 屠 殺 , 因 為 心 中 以 為 , 屠 殺 這 些 偏 激 份 子 事 小 , 危 害 世 界 和 平 以 致 產 生 戰 爭 事 大 。 到 那 時 , 加 入 宗 教 大 合 大 的 群 眾 已 經 失 去 了 理 性 , 完 全 沒 有 想 到 用 不 和 平 的 手 段 來 假 造 和 平 , 是 已 經 中 了 魔 鬼 的 詭 計 了 。
聽 約 翰 講 道 的 群 眾 我 們 再 看 約 翰 所 帶 領 的 大 復 興 運 動 。 主 耶 穌 指 出 , 約 翰 本 是 凡 婦 人 所 生 , 沒 有 一 個 興 起 來 比 他 更 大 的 , 因 為 他 是 耶 穌 基 督 的 開 路 先 鋒 。 他 一 個 人 在 曠 野 大 聲 喊 叫 , 就 有 成 千 上 萬 的 人 , 從 各 城 出 來 聽 他 講 道 。 經 文 形 容 說 : 「 耶 路 撒 冷 和 猶 太 全 地 , 並 約 但 河 一 帶 地 方 的 人 , 都 出 去 到 約 翰 那 裡 , 承 認 他 們 的 罪 , 在 約 但 河 裡 受 他 的 洗 。 」 ( 太 3:5-6 ) 在 這 大 群 人 中 , 當 然 不 乏 真 心 悔 改 的 人 , 甚 至 連 兵 丁 、 娼 妓 和 稅 吏 都 受 洗 表 示 悔 改 , 應 驗 了 以 賽 亞 先 知 的 預 言 , 說 : 「 一 切 山 窪 都 要 填 滿 , 大 小 山 崗 都 要 削 平 , 彎 彎 曲 曲 的 地 方 要 改 為 正 直 , 高 高 低 低 的 道 路 要 改 為 平 坦 … 。 」 ( 路 3:4-6 ) 意 思 是 各 種 心 靈 需 要 的 人 都 得 到 幫 助 。 然 而 , 在 群 眾 中 , 約 翰 也 注 意 到 那 些 假 冒 為 善 的 法 利 賽 人 和 撒 都 該 人 , 約 翰 勇 敢 地 指 摘 他 們 說 : 「 毒 蛇 的 種 類 , 誰 指 示 你 們 逃 避 將 來 的 忿 怒 呢 ? 」 ( 太 3:7 ) 但 約 翰 卻 忽 略 了 群 眾 中 佔 大 多 數 的 「 看 熱 鬧 份 子 」 , 這 些 人 前 來 受 洗 , 很 容 易 給 人 一 個 錯 覺 , 以 為 「 大 復 興 」 真 是 這 麼 「 大 」 ! 約 翰 很 可 能 會 因 為 這 樣 「 龐 大 的 群 眾 」 而 暗 暗 自 喜 , 後 來 他 坐 監 之 時 同 樣 也 會 為 失 去 這 「 龐 大 群 眾 」 而 感 到 灰 心 。
然 而 , 我 們 的 主 卻 沒 有 依 賴 這 「 龐 大 的 群 眾 」 , 在 馬 太 福 音 十 一 章 那 裡 將 這 「 龐 大 群 眾 」 的 虛 假 心 態 揭 發 出 來 。 當 時 , 約 翰 在 監 裡 派 兩 個 門 徒 來 問 耶 穌 說 : 「 那 將 要 來 的 是 你 麼 ? 還 是 我 們 等 候 別 人 呢 ? 」 約 翰 這 樣 問 , 表 示 他 有 點 懷 疑 了 。 從 前 「 龐 大 的 群 眾 」 跟 隨 自 己 , 那 時 自 己 有 多 偉 大 的 成 功 感 ; 何 竟 公 開 介 紹 耶 穌 為 「 神 的 羔 羊 」 之 後 , 「 龐 大 群 眾 」 就 轉 去 跟 隨 耶 穌 , 而 耶 穌 卻 沒 有 半 點 跡 象 會 前 來 救 自 己 脫 離 監 獄 ? 主 耶 穌 指 示 約 翰 的 門 徒 回 去 答 覆 約 翰 之 後 , 就 轉 過 來 對 跟 隨 祂 的 「 龐 大 群 眾 」 說 : 「 你 們 從 前 出 到 曠 野 , 是 要 看 甚 麼 呢 ? 要 看 風 吹 動 蘆 葦 麼 ? 你 們 出 去 到 底 是 要 看 甚 麼 , 要 看 穿 細 軟 衣 服 的 人 麼 ? 那 穿 細 軟 衣 服 的 人 是 在 王 宮 裡 。 你 們 出 去 , 究 竟 是 為 甚 麼 ? 是 要 看 先 知 麼 ? 我 告 訴 你 們 , 是 的 , 他 比 先 知 大 多 了 … … 。 」 ( 太 11:7-9 ) 主 耶 穌 一 連 三 次 指 出 他 們 從 前 出 到 曠 野 , 原 來 不 是 為 「 聽 」 約 翰 講 道 , 他 們 出 去 只 不 過 是 為 要 「 看 熱 鬧 」 而 已 。 主 指 出 他 們 出 去 「 看 風 吹 動 蘆 葦 」 , 心 態 上 以 為 約 翰 只 不 過 像 風 吹 動 蘆 葦 那 麼 平 凡 和 沒 有 意 思 而 已 ; 主 又 指 他 們 出 去 「 看 穿 細 軟 衣 服 的 人 」 , 心 態 上 以 為 約 翰 是 名 人 , 外 表 和 衣 著 必 定 也 很 特 出 , 及 至 他 們 看 見 約 翰 穿 的 只 不 過 是 最 粗 的 駱 駝 毛 衣 , 就 感 到 沒 有 甚 麼 好 看 了 , 主 說 , 如 果 要 看 外 表 衣 飾 , 為 甚 麼 你 們 不 到 王 宮 去 看 呢 ? 至 於 其 中 有 一 部 份 相 信 約 翰 為 先 知 的 , 主 指 出 他 們 還 是 去 「 看 看 」 而 已 , 完 全 不 是 為 「 聽 先 知 講 道 」 , 因 為 他 們 一 點 也 不 明 白 約 翰 的 真 正 身 份 。 面 對 這 樣 的 群 眾 , 主 耶 穌 非 常 感 歎 地 說 : 「 我 可 用 甚 麼 比 這 世 代 呢 ? 好 像 孩 童 坐 在 街 市 上 , 招 呼 同 伴 , 說 , 我 們 向 你 們 吹 笛 , 你 們 不 跳 舞 ; 我 們 向 你 們 舉 哀 , 你 們 不 捶 胸 … … 。 」 ( 太 11:16 ) 主 耶 穌 形 容 他 們 為 「 這 世 代 」 , 意 思 是 「 非 常 龐 大 的 群 眾 」 , 主 又 形 容 他 們 這 種 「 看 熱 鬧 」 的 心 態 , 好 像 「 看 孩 童 在 街 市 上 玩 耍 」 的 心 態 一 樣 , 常 將 自 己 所 看 的 , 看 為 「 與 自 己 無 關 , 只 看 看 就 好 了 , 不 要 作 出 任 何 反 應 」 。
主 又 指 出 , 約 翰 來 向 他 們 講 道 , 用 非 常 激 動 的 話 來 責 備 他 們 , 他 們 卻 「 不 捶 胸 」 ; 而 主 耶 穌 來 向 他 們 講 道 , 將 大 喜 訊 息 告 訴 他 們 , 他 們 卻 「 不 跳 舞 」 , 這 種 沒 有 反 應 的 心 態 , 正 是 「 看 熱 鬧 」 的 心 態 , 並 且 以 約 翰 和 主 耶 穌 為 「 孩 童 在 街 市 上 」 , 玩 「 出 殯 遊 戲 」 和 「 娶 新 娘 遊 戲 」 而 已 , 是 假 的 、 是 玩 耍 的 、 是 可 笑 的 、 是 不 值 得 回 應 的 ! 親 愛 的 讀 者 , 連 約 翰 所 帶 領 的 大 復 興 也 有 這 麼 多 「 看 熱 鬧 」 的 人 , 你 想 , 今 天 在 大 教 會 裡 、 在 神 醫 佈 道 大 會 裡 、 在 葛 培 理 佈 道 大 會 裡 、 在 大 合 一 運 動 裡 … … , 有 沒 有 類 似 的 人 呢 ? 根 據 多 次 大 型 佈 道 會 的 事 後 分 析 , 我 們 發 現 在 跑 到 台 前 表 示 決 志 信 主 的 人 中 , 常 有 高 達 七 成 的 人 是 假 決 志 的 , 原 來 其 中 有 一 些 是 想 要 走 前 一 點 , 為 要 看 清 楚 講 員 的 ; 有 一 些 是 被 人 勉 強 走 到 台 前 的 ; 有 一 些 只 不 過 為 陪 伴 親 友 決 志 , 免 得 散 會 時 走 迷 或 失 散 的 。
韓 國 趙 鏞 基 就 捉 到 了 這 樣 的 群 眾 心 理 , 他 建 造 一 間 「 全 世 界 最 大 的 教 會 」 , 說 是 主 耶 穌 要 他 建 造 的 , 筆 者 認 為 這 一 點 剛 剛 與 主 耶 穌 教 訓 人 「 不 要 進 寬 門 」 相 反 , 證 明 趙 鏞 基 在 說 謊 。 其 實 趙 鏞 基 明 白 , 「 看 熱 鬧 」 心 理 的 人 最 多 , 只 要 建 造 一 間 最 大 的 教 會 , 那 些 「 看 熱 鬧 」 的 人 就 會 自 動 來 了 , 用 不 著 怎 樣 傳 福 音 就 可 以 叫 教 會 增 長 。
幾 年 前 台 灣 有 一 位 青 年 傳 道 人 名 叫 孫 大 程 , 他 宣 說 自 己 看 見 神 , 於 是 人 人 都 擁 去 看 他 所 主 持 的 佈 道 大 會 , 一 時 間 , 風 聞 全 球 。 他 想 要 到 溫 哥 華 來 舉 行 佈 道 大 會 , 希 望 溫 哥 華 的 教 牧 同 工 支 持 他 , 我 們 中 間 有 一 些 同 工 擔 心 他 是 靈 恩 派 份 子 , 就 差 派 筆 者 去 問 他 許 多 問 題 , 他 極 力 表 示 自 己 不 是 靈 恩 派 。 可 是 當 筆 者 問 及 他 : 「 倘 若 你 不 是 靈 恩 派 , 你 能 不 能 改 變 日 期 舉 行 佈 道 會 呢 ? 因 為 你 原 定 的 日 期 剛 剛 與 本 城 已 經 策 劃 有 一 年 的 聖 樂 佈 道 會 衝 突 。 」 他 說 : 「 不 能 , 因 為 那 日 期 是 聖 靈 自 己 定 的 。 」 這 樣 的 回 答 已 經 很 像 靈 恩 派 份 子 了 。 筆 者 又 問 : 「 那 麼 你 能 不 能 多 停 留 在 溫 哥 華 兩 週 , 我 們 可 以 舉 行 分 區 佈 道 會 , 由 你 主 講 , 這 樣 你 豈 不 是 同 樣 達 到 目 的 嗎 ? 」 他 說 : 「 不 能 , 因 為 神 的 旨 意 是 要 我 主 領 全 城 聯 合 的 大 型 佈 道 大 會 , 不 是 要 我 主 領 小 型 的 佈 道 會 。 」 為 這 兩 點 , 我 們 全 體 教 牧 同 工 認 定 孫 大 程 是 假 借 神 的 旨 意 來 舉 行 佈 道 大 會 , 因 為 我 們 無 法 相 信 , 聖 靈 感 動 他 所 定 的 日 期 必 須 與 聖 樂 佈 道 大 會 衝 突 , 一 點 不 能 改 變 ; 我 們 又 無 法 相 信 神 的 旨 意 是 要 他 只 講 大 型 佈 道 會 , 不 講 小 型 的 。
我 們 的 主 決 不 是 這 樣 , 就 算 是 與 門 徒 一 同 坐 船 過 海 , 只 為 救 一 個 格 拉 森 被 鬼 附 的 人 , 主 也 願 意 。 聖 經 從 來 沒 有 一 個 教 訓 , 只 注 重 大 型 人 多 的 聚 會 , 小 型 人 少 的 聚 會 就 可 以 忽 略 。 但 是 , 想 要 人 多 的 心 理 卻 是 比 比 皆 是 。 今 天 不 少 教 會 增 長 的 專 家 們 想 盡 千 方 百 計 , 為 的 是 要 使 教 會 聚 會 人 數 增 多 , 極 少 考 慮 到 會 眾 屬 靈 質 素 的 問 題 。 有 專 家 認 為 : 「 過 份 強 調 質 素 , 會 拖 慢 教 會 增 長 。 如 果 我 們 在 一 年 內 領 一 百 個 人 信 主 , 其 中 若 有 三 十 個 是 假 意 的 , 我 們 也 有 七 十 個 是 真 心 的 ; 倘 若 我 們 過 份 強 調 教 會 的 質 素 , 恐 怕 連 五 十 個 人 信 主 也 沒 有 。 」 筆 者 認 為 這 樣 的 教 導 是 危 險 的 , 因 為 過 份 注 意 數 字 。 其 實 我 們 怎 能 以 為 一 百 個 人 中 有 七 十 個 真 心 信 主 , 就 比 五 十 個 真 心 信 主 好 得 多 ? 為 甚 麼 不 考 慮 那 三 十 個 假 意 信 主 的 人 將 來 會 造 成 「 麵 酵 使 全 團 發 起 來 」 的 惡 果 ? 怎 知 道 這 三 十 個 假 基 督 徒 後 來 所 帶 來 的 禍 患 , 不 是 遠 遠 比 少 了 二 十 個 人 信 主 更 嚴 重 ? 再 者 , 那 七 十 個 真 心 信 主 的 人 又 怎 可 以 與 這 五 十 個 真 心 信 主 的 人 相 比 ? 倘 若 這 五 十 個 是 以 利 亞 , 他 們 就 能 將 全 世 界 翻 轉 過 來 了 ; 倘 若 那 七 十 個 人 都 是 革 流 巴 ( 主 復 活 時 在 以 馬 忤 斯 路 上 被 主 挽 回 的 一 個 信 徒 ) , 他 們 即 使 得 救 , 也 只 不 過 平 平 無 奇 而 已 。
其 實 , 聖 經 有 許 多 例 子 顯 示 , 神 從 來 不 擔 心 福 音 傳 開 而 沒 有 人 相 信 。 神 知 道 , 凡 預 定 得 救 的 人 , 若 不 是 在 這 個 時 候 信 主 , 也 會 在 那 個 時 候 信 主 , 直 到 得 救 的 人 數 滿 足 為 止 。 整 本 聖 經 從 沒 有 半 節 經 文 指 出 , 神 責 備 那 一 間 教 會 , 或 那 一 個 傳 道 人 , 傳 福 音 領 很 少 人 信 主 。 筆 者 認 為 , 聖 經 顯 示 神 的 旨 意 是 要 教 會 在 「 質 」 先 增 長 , 「 量 」 隨 之 而 增 長 , 這 是 非 常 清 楚 的 。 倘 若 「 質 」 增 長 了 , 而 「 量 」 不 增 長 , 這 決 不 是 我 們 的 責 任 , 乃 屬 特 殊 情 況 。 但 是 那 些 只 謀 取 「 量 」 增 長 而 忽 略 「 質 」 增 長 的 人 有 禍 了 , 因 為 他 們 在 不 知 不 覺 中 , 替 魔 鬼 仇 敵 預 備 大 量 變 質 的 教 會 , 為 末 世 的 大 迷 惑 舖 路 。
我 們 知 道 , 越 靠 近 末 世 , 假 基 督 徒 就 越 多 , 真 基 督 徒 就 越 少 。 直 到 那 「 兩 個 見 證 人 被 殺 」 之 時 , 全 世 界 絕 大 部 份 教 會 差 不 多 都 支 持 敵 基 督 和 假 先 知 , 他 們 因 二 見 證 人 被 殺 而 互 相 餽 送 禮 物 , 大 肆 慶 祝 。 而 支 持 二 見 證 人 的 真 基 督 徒 卻 少 得 可 憐 , 他 們 都 不 敢 出 來 埋 葬 二 見 證 人 的 屍 首 。 聽 天 國 比 喻 的 群 眾 也 許 讀 者 以 為 , 大 概 施 洗 約 翰 時 代 的 群 眾 才 是 這 樣 吧 。 不 , 我 們 研 究 主 耶 穌 的 生 平 , 就 看 到 許 多 時 候 , 跟 隨 主 的 那 些 群 眾 也 是 這 樣 。 就 拿 馬 太 福 音 十 三 章 , 主 耶 穌 講 著 名 的 「 天 國 的 比 喻 」 為 例 吧 , 首 先 我 們 發 現 , 第 十 二 章 結 尾 之 時 , 主 耶 穌 在 房 中 講 道 , 因 為 塞 滿 了 人 的 緣 故 , 以 致 馬 利 亞 和 主 的 弟 妹 們 前 來 找 祂 , 也 無 法 進 去 見 祂 。 然 後 第 十 三 章 一 開 始 就 說 : 「 那 一 天 , 耶 穌 從 房 子 裡 出 來 , 坐 在 海 邊 , 有 許 多 人 到 祂 那 裡 聚 集 , 祂 只 得 上 船 坐 下 , 眾 人 站 在 岸 上 , 祂 用 比 喻 對 他 們 講 許 多 道 理 … … 。 」 可 見 , 這 「 許 多 人 」 很 愛 聽 耶 穌 講 道 , 所 以 從 房 子 出 來 , 跟 主 來 到 海 邊 。 然 而 主 只 用 比 喻 對 這 些 人 講 話 , 若 不 用 比 喻 , 就 不 對 眾 人 說 甚 麼 。 但 是 這 些 比 喻 , 連 門 徒 也 不 明 白 , 眾 人 怎 能 明 白 呢 ? 於 是 門 徒 就 進 前 來 問 耶 穌 說 : 「 對 眾 人 講 話 , 為 甚 麼 用 比 喻 呢 ? 」 耶 穌 回 答 說 : 「 因 為 天 國 的 奧 秘 只 叫 你 們 知 道 , 不 叫 他 們 知 道 。 因 為 凡 有 的 , 還 要 加 給 他 , 叫 他 有 餘 ; 沒 有 的 , 連 他 所 有 的 也 要 奪 去 。 」 在 此 , 主 耶 穌 稱 那 些 蒙 恩 得 救 的 門 徒 為 「 有 的 」 , 又 稱 與 那 些 只 來 看 熱 鬧 的 群 眾 為 「 沒 有 的 」 ; 主 解 釋 用 比 喻 的 原 因 , 是 為 要 叫 「 有 的 」 還 要 「 加 多 」 , 叫 他 「 有 餘 」 ; 又 要 叫 那 些 「 沒 有 的 」 更 沒 有 , 因 為 要 「 連 他 所 有 的 也 要 奪 過 來 」 , 意 思 是 , 這 些 人 聽 完 比 喻 , 因 為 不 明 白 , 很 快 就 忘 記 了 。
或 問 , 為 甚 麼 要 這 樣 呢 ? 難 道 主 傳 福 音 不 想 人 明 白 嗎 ? 這 樣 , 倒 不 如 不 傳 ! 主 解 釋 說 : 「 我 用 比 喻 對 他 們 講 , 是 因 為 他 們 看 也 看 不 見 , 聽 也 聽 不 見 , 也 不 明 白 。 在 他 們 身 上 正 應 驗 了 以 賽 亞 的 預 言 , 說 : 『 你 們 聽 是 要 聽 見 , 卻 不 明 白 ; 看 是 要 看 見 , 卻 不 曉 得 。 因 為 這 百 姓 油 蒙 了 心 , 耳 朵 發 沉 , 眼 睛 閉 著 , 恐 怕 眼 睛 看 見 , 耳 朵 聽 見 , 心 裡 明 白 , 回 轉 過 來 我 就 醫 治 他 們 。 』 」 請 注 意 , 主 的 意 思 不 是 神 不 肯 醫 治 他 們 , 而 是 他 們 「 恐 怕 」 自 己 回 轉 過 來 就 得 神 的 醫 治 。 因 此 他 們 將 自 己 接 收 外 界 信 息 的 所 有 功 能 全 部 關 閉 : 例 如 他 們 將 「 心 」 蒙 上 油 , 意 思 是 叫 福 音 信 息 無 法 掛 在 心 上 , 很 快 就 溜 走 了 ; 他 們 的 「 耳 朵 」 發 沉 , 意 思 是 只 聽 到 「 哦 哦 … 」 的 聲 音 , 而 無 法 將 之 轉 化 成 為 信 息 , 傳 入 心 中 ; 他 們 又 將 「 眼 睛 」 閉 上 , 眼 看 本 來 是 證 明 真 實 的 意 思 , 但 他 們 卻 不 肯 睜 開 眼 睛 來 看 , 不 肯 正 視 福 音 的 真 實 性 。 這 樣 , 他 們 將 接 收 信 息 的 功 能 全 部 關 閉 , 主 耶 穌 講 甚 麼 也 沒 有 用 。 為 此 主 只 講 比 喻 , 為 要 定 他 們 的 罪 。
倘 若 他 們 有 一 點 點 想 要 明 白 的 心 , 他 們 必 定 會 像 門 徒 一 樣 上 前 來 問 耶 穌 , 耶 穌 就 會 給 他 們 講 解 了 。 然 而 , 我 們 希 奇 , 這 些 人 一 方 面 跟 主 到 海 邊 來 聽 , 另 一 方 面 又 關 閉 自 己 內 心 接 收 信 息 的 功 能 , 豈 不 是 很 矛 盾 麼 ? 是 的 , 這 就 是 「 愛 看 熱 鬧 」 的 「 群 眾 心 理 」 了 , 這 種 心 理 只 叫 人 愛 看 熱 鬧 , 而 不 將 所 看 的 存 放 在 心 裡 , 這 樣 的 人 比 比 皆 是 。
因 此 , 如 果 教 會 聚 會 人 數 眾 多 , 不 要 因 此 而 開 心 , 乃 要 因 為 這 些 人 都 明 白 福 音 , 並 且 重 生 得 救 而 開 心 。 然 而 , 今 天 要 求 聚 會 人 多 而 不 要 求 人 人 得 救 的 教 會 實 在 很 普 遍 , 這 些 教 會 , 為 了 達 到 人 多 的 目 的 , 甚 至 不 惜 將 福 音 的 要 求 降 低 , 叫 人 差 不 多 不 用 悔 改 就 可 以 信 耶 穌 , 也 不 追 問 是 否 重 生 得 救 就 批 准 他 們 受 浸 加 入 教 會 , 試 想 , 假 於 時 日 , 教 會 會 變 成 怎 樣 的 一 個 團 體 ? 讀 者 由 此 可 以 明 白 , 為 甚 麼 末 世 時 代 絕 大 部 份 都 是 假 基 督 徒 了 。 然 而 我 們 的 主 耶 穌 並 不 是 這 樣 , 大 量 群 眾 跟 隨 祂 、 支 持 祂 , 祂 不 一 定 開 心 , 也 不 一 定 接 納 他 們 。
請 看 約 翰 福 音 第 六 章 所 記 載 的 , 那 些 吃 過 主 分 五 餅 二 魚 得 飽 的 人 , 知 道 主 耶 穌 沒 有 跟 門 徒 一 同 過 海 , 就 繞 過 加 利 利 海 , 辛 辛 苦 苦 來 到 迦 百 農 來 找 耶 穌 , 主 耶 穌 知 道 這 些 人 是 為 食 物 而 來 , 不 是 為 聽 道 而 來 , 於 是 就 對 他 們 說 : 「 不 要 為 能 朽 壞 的 食 物 而 勞 力 , 乃 要 為 存 到 永 生 的 食 物 而 勞 力 。 」 然 而 他 們 不 明 白 , 甚 麼 是 存 到 永 生 的 食 物 ? 主 知 道 這 些 人 存 心 不 正 , 就 是 解 釋 給 他 們 聽 , 他 們 也 不 會 明 白 的 , 於 是 就 用 比 喻 說 : 「 我 的 肉 是 可 吃 的 , 我 的 血 是 可 喝 的 , 吃 我 肉 喝 我 血 的 人 有 永 生 。 」 那 些 人 就 說 : 「 這 話 甚 難 , 誰 能 聽 呢 ? 」 於 是 就 退 去 了 。
倘 若 這 事 是 發 生 在 今 天 一 間 大 教 會 裡 , 本 來 每 主 日 有 五 千 人 聚 會 的 , 突 然 傳 道 人 講 了 一 堂 「 怪 道 」 , 將 五 千 人 都 嚇 跑 了 , 你 想 , 教 會 會 怎 樣 對 付 這 位 傳 道 人 呢 ? 可 見 主 並 不 介 意 人 怎 樣 看 祂 , 也 不 介 意 有 多 少 人 跟 隨 祂 。 祂 所 介 意 的 , 是 人 是 否 真 心 跟 隨 祂 。 群 眾 不 可 靠 聖 經 還 提 過 許 多 類 似 的 群 眾 , 就 如 「 高 唱 和 散 那 的 群 眾 」 ( 其 中 有 一 部 份 是 小 孩 子 。 他 們 比 成 年 人 好 一 點 , 因 為 比 成 年 人 來 得 「 真 」 ) , 他 們 高 聲 歡 呼 迎 接 主 耶 穌 入 城 ; 可 是 , 才 只 不 過 五 天 之 後 , 主 耶 穌 被 捉 拿 , 在 彼 拉 多 院 子 裡 受 審 的 時 候 , 群 眾 就 喊 叫 : 「 除 掉 他 , 除 掉 他 , 釘 他 在 十 字 架 上 。 」 ( 約 19:15 ) 我 們 不 禁 會 問 , 前 幾 天 喊 叫 「 和 撒 拿 」 的 群 眾 到 那 裡 去 了 ?答 案 是 , 可 能 躲 藏 起 來 , 也 有 可 能 受 大 祭 司 的 賄 買 而 加 入 大 叫 「 除 掉 他 」 的 行 列 中 !
這 使 我 們 想 起 以 利 亞 , 他 在 迦 密 山 上 與 四 百 巴 力 先 知 鬥 法 , 結 果 支 持 他 的 群 眾 高 聲 呼 喊 「 耶 和 華 是 神 」 , 並 且 起 來 合 力 將 四 百 個 巴 力 先 知 殺 了 ; 可 是 才 只 不 過 兩 三 天 之 後 , 當 耶 洗 別 下 令 要 追 殺 以 利 亞 之 時 , 支 持 殺 巴 力 先 知 的 群 眾 竟 然 沒 有 一 個 人 敢 出 來 繼 續 支 持 以 利 亞 , 叫 以 利 亞 灰 心 得 去 求 死 ! 此 外 , 約 翰 福 音 又 記 載 「 有 許 多 人 看 見 祂 ( 耶 穌 ) 所 行 的 神 蹟 , 就 信 了 祂 的 名 。 」 然 而 , 「 耶 穌 卻 不 將 自 己 交 託 他 們 , 因 為 他 知 道 萬 人 , 也 用 不 著 誰 見 證 人 怎 樣 , 因 祂 知 道 人 心 裡 所 存 的 。 」 ( 約 2:23-25 )
有 一 次 , 主 耶 穌 講 道 , 經 文 指 出 : 「 就 有 許 多 人 信 祂 。 」 耶 穌 對 信 祂 的 猶 太 人 說 : 「 你 們 必 曉 得 真 理 , 真 理 必 叫 你 們 得 以 自 由 。 」 ( 約 8:32) 他 們 回 答 說 : 「 我 們 是 亞 伯 拉 罕 的 後 裔 , 從 來 沒 有 作 過 誰 的 奴 僕 , 你 怎 麼 說 , 你 們 必 得 以 自 由 呢 ? 」 ( 約 8:33 ) 於 是 耶 穌 解 釋 , 所 有 犯 罪 的 , 就 是 罪 的 奴 僕 。 但 是 , 經 文 顯 示 , 無 論 耶 穌 怎 樣 解 釋 , 他 們 都 無 法 聽 進 去 了 ; 並 且 這 些 人 越 聽 就 越 反 感 , 到 了 最 後 , 主 就 見 證 他 們 說 : 「 我 知 道 你 們 是 亞 伯 拉 罕 的 子 孫 , 你 們 卻 想 要 殺 我 , 因 為 你 們 心 裡 容 不 下 我 的 道 … … 。 你 們 為 甚 麼 不 明 白 我 的 話 呢 ? 無 非 是 因 你 們 不 能 聽 我 的 道 。 你 們 是 出 於 你 們 的 父 魔 鬼 , 你 們 父 的 私 慾 你 們 偏 要 行 , 牠 從 起 初 是 殺 人 的 … … 」 ( 約 8:37-44 ) 群 眾 就 罵 耶 穌 是 「 撒 瑪 利 亞 人 , 並 且 是 被 鬼 附 著 的 。 」 最 後 , 群 眾 聽 到 主 耶 穌 說 : 「 還 沒 有 亞 伯 拉 罕 就 有 了 我 。 」 ( 約 8:58 ) 群 眾 就 拿 石 頭 要 打 祂 了 。
請 看 , 本 來 表 示 願 意 「 信 耶 穌 」 的 一 群 人 , 後 來 竟 然 變 成 漫 罵 耶 穌 , 最 後 還 變 成 忿 怒 至 立 即 想 要 殺 死 耶 穌 , 這 是 何 等 難 測 的 群 眾 心 理 ? 像 這 樣 的 例 子 , 聖 經 還 有 許 多 。 但 是 , 說 來 奇 怪 , 除 了 五 旬 節 聖 靈 降 臨 , 彼 得 出 來 佈 道 而 成 立 的 初 期 耶 路 撒 冷 教 會 之 外 , 差 不 多 看 不 見 有 那 一 個 龐 大 的 群 眾 是 有 良 好 反 應 的 , 似 乎 聖 經 記 載 的 群 眾 , 壞 的 多 過 好 的 許 多 倍 ! 怪 不 得 , 我 們 的 神 在 許 多 個 時 代 裡 , 都 只 以 一 小 群 作 為 祂 的 滿 足 。 挪 亞 時 代 是 這 樣 , 因 為 得 救 的 只 有 八 個 人 ; 以 利 亞 時 代 也 是 這 樣 , 因 為 只 剩 下 七 千 人 沒 有 向 巴 力 屈 膝 ; 到 了 耶 穌 的 時 代 , 雖 然 好 像 不 少 人 願 意 信 主 , 但 主 只 看 那 些 真 信 主 的 門 徒 為 「 小 群 」 而 已 , 因 此 主 對 他 們 說 : 「 你 們 這 小 群 、 不 要 懼 怕 、 因 為 你 們 的 父 、 樂 意 把 國 賜 給 你 們 。 」 ( 路 12:32 )
— — 吳 主 光 弟 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3 上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加爾文主義 - 預定論
加爾文主義是所有追求歷代豐富的聖徒不能錯過的:
預定論(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是講述神揀選人得救的道理。預定論又稱為加爾文主義,因為加爾文的神學特別強調神揀選人的主權。他的跟隨者後來將加爾文對預定論的見解歸納為五大點,即是加爾文主義五點(Five Points of Calvinism)。它們分別為「人完全敗壞」(Total Depravity)、「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有限度救贖」(Limited Atonement)、「不能抗拒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及「聖徒的堅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現在讓我逐一簡單地解釋一下。
http://04132005.blogspot.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四月 12, 2005
基督的度量 - 史百克
讀經﹕
"基督在你們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西1﹕27)。神願意叫他們知道--何等榮耀的豐富--這奧秘--就是基督在你們裡面。
"論到你們自己﹐豈不知你們有耶穌基督在你們裡面麼"(林後13﹕5另譯)﹖
"我小子阿﹐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裡面"(加4﹕19)。
"因為祂豫先所知道的人﹐就豫先定下模成祂兒子的模樣"(羅8﹕29另譯)。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恩典是照著基督(恩賜)之度量賜給的。---直等到我們眾人都達到在信服和對神兒子完全認識上的一致﹐---都達到了基督的豐滿的度量"(弗4﹕7﹐13另譯)。基督的豐滿的度量。
基督是目標?目的
我們要立刻集中每一件事物在主耶穌基督身上﹐因為祂是目標﹐祂是一切。當前我們所要得著的﹐不是許多教訓或道理(所謂真理)﹐也不是各項事奉﹐乃是主的自己。
父神從始至終的目的﹐就是使祂的兒子主耶穌﹐充滿萬有﹔並且萬有要充滿了基督。在神的眼光中﹐每一件事物的價值﹐乃是根據於基督在其中彰顯的度量。神乃是從這個觀點來定規每一件事物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的目光集中在這裡﹐就要產生一個偉大的分別﹐並且要去掉許多事物﹐因為主耶穌在其中不能彰顯。我們必須明白父神乃是把祂兒子擺在眼前﹐並且父神眼睛裡只充滿了一個目的物﹐就是祂的愛子﹐獨生的愛子﹔在父神的眼光中每一件事物的價值乃決定於祂兒子在其中彰顯並得榮的度量﹔這是祂的目標﹐也是祂的目的。
基督包括一切
屬靈的事奉?異象?使命?得榮耀﹐若是沒有基督﹐偏離基督﹐就不能存在。他們不是僅僅的一些事物(Things)﹐他們都在主耶穌這個活的人(Living Person)裡面。
對於許多人救恩不過是一件事物。以為救恩不過就是上天堂?不下地獄﹐叫接受的人得著一些好處。成聖或分別為聖不過就是與世俗有分別﹐如不拜年?不醉酒等。我們以為救恩成聖和人的關係﹐就是為著人的一些事物。其實﹐救恩成聖乃是基督自己。
對於事奉和使命也是如此。我們常常聽見人說"努力事奉"。但這不過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句可怕的口號﹕許多時候﹐其動機不過是事奉的本身﹐而不是主的自己。你我可能在事奉上非常迫切熱心﹐但仍然把主擺在一邊。我們不過是摸著事物﹐並未摸著主。我們發現我們乃是被事奉攔阻纏累﹐為事奉迫切熱心。因此﹐到末了事奉破壞了我們。再者﹐當事奉困難的時候﹐我們就要放棄?辭退。這乃是證明事奉和主分開了。我們是逐日的被工作佔有﹐而不是被主自己佔有。
對於得榮耀也是如此﹐我們常常唱詩唱到得榮耀時﹐我們很激動?很興奮。但神對得榮耀之事是要我們現在開始﹐而且是必須現在開始。何謂得榮耀﹖得榮耀就是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現在豐滿的彰顯。神所注重的救恩?成聖?使命?事奉和得榮耀﹐都是有關祂兒子的﹔沒有祂兒子﹐這一切都無價值。祂兒子耶穌基督才是救恩?成聖?使命?---。
神拯救一個靈魂並不是僅僅使接受的人得著某些好處﹐也不是以救恩本身為其最終目的﹐乃是為著救主﹐為著祂兒子的榮耀。不是救恩﹐乃是救主。如果人享受救恩僅僅是為著自己的一點好處﹐或某些事物﹐第一步就隱蔽了其豐滿的目的。這豈不是許多得救恩的人常常受困?受逼?煩惱?憂愁等等之原因麼﹖
作主工的人必須被神帶到一個地步﹐因著看見自己的工作沒有深而豐滿之結果﹐以致呼喊說"我不能作甚麼"。因此他就要洞悉救恩的真實本質﹐並且知道救靈魂全然不是出乎自己﹐乃是由於神的工作。因此他也就看見神在救恩裡之目的乃是祂兒子的榮耀。救恩不是某些事物﹐乃是主的增加。"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約壹5﹕12)。"凡接待祂的"(約1﹕12)。
關於事奉也是這樣真實。任何的事奉得以完成﹐若不是基於內住的基督﹐就不能成全神的目的﹐因為只有主耶穌藉祂的聖靈才能完成神的工作。不錯﹐你我蒙召在事奉上作了一個僕人﹐但你我自己永遠不能成全事奉﹔只有凡事讓聖靈作主﹐而帶進主耶穌﹐才是真正的成全事奉。人作主的事奉不能成全神的目的。一切人作主的事奉都要被火試驗﹐而且證明毫無價值。
基督的教會不是道理﹐也不是所謂的真理﹐乃是對主的認識和經歷﹐是認識經歷主耶穌。你我不能被教導成為一個基督徒。基督的教會乃是對主的認識和經歷﹐認識經歷祂住在我們裡面。
基督的宇宙性
神曾選拔了一個人﹐並且把一切神聖的美善都集中在那人身上。每一件事都與那人(祂兒子--耶穌基督)不能分開。神曾將永世和宇宙之豐盛都擺在祂兒子裡面﹐沒有一件在祂兒子之外能得著。一切能表現新造之特性的﹐都在祂兒子裡面。神所豫定的目標和目的﹐就是基督豐滿之完全表現。經上啟示﹕"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的豐滿"(弗1﹕23)﹐就是這個意思。
宇宙的每個角落都可聽見在那裡傳說耶穌基督﹔因此我們不能去到一個地方或摸著一個生命而沒有看見主耶穌的表顯。這是我們重生後靈活過來﹐屬靈的耳朵所聽見?屬靈的眼睛所看見的。
"基督在你們裡面成了榮耀的盼望"(西1﹕27)---這是天﹐也是屬靈的境界。你我行事為人應當在主耶穌面前。我們應當思想整個宇宙﹐因為宇宙乃是祂兒子豐滿之普遍表顯。這是神的目標目的﹐使基督充滿萬有。當我們注視每一件事時﹐我們都要發現滿了基督。"萬有都是為祂造的"(西1﹕16)﹐所以在新造裡萬有都是說明祂的同在﹐並且表顯祂的某些特徵。哦﹐何等的喜樂﹗甚至就是現在﹐當你摸著一個生命而立刻發現那生命滿了主耶穌?滿了主耶穌生命之豐滿時﹐那是何等的喜樂﹐何等的有福﹗神選拔了一個人﹐並把祂擺在萬有跟前﹐這人就是神成為肉身?或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教會的宇宙性
在英文世界裡﹐你不能在A到Z之外再找出文字。同樣基督耶穌乃是新造之A到Z?或首先的?末後的?中間的。你我不能在新造中找著一件事物而不是基督。基督是救恩?成聖?救贖?稱義?平安?智慧?愛?天。乃是基督在你們裡面。你我有無看見這事之可能性和這事所達到之驚人的境界呢﹖
神改變祂的宇宙﹐不是從外面﹐乃是從裡面。怎樣改變呢﹖乃是藉著祂的聖靈把主耶穌擺在信徒的裡面。(請參閱西1﹕27﹐約壹5﹕11﹐羅8﹕9﹐腓3﹕21﹐西3﹕10?11)。"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的豐滿(弗1﹕23)。
長到祂裡面
基督徒的生命不是出於努力掙扎﹐也不是出於遵循某種律法規條﹐從始至終完全是在裡面認識經歷主耶穌。自然這是包括答應祂的要求﹐繼續降服祂的運行﹐並且與祂合作同行?以模成祂的形像。
我們出生後都增長了﹐怎樣增長﹖不是藉著研究和討論﹐乃是自自然然就增長了。但增長必須符合增長的律。靈界中也是如此﹐但我們必須認識增長的律。如果我們違反或侵害增長的律﹐我們的增長就會受到阻塞?限制?虧損﹐因而軟弱?生病。編者註﹕簡言之﹐增長的律﹕開頭即藉禱告讀經注視食享基督﹐藉聚會事奉注視食享基督﹔繼續即藉順服聖靈之管訓注視食享基督﹔末了活著是基督﹗
為甚麼屬靈的增長在有的人身上是那麼慢﹐另外的人就那麼快呢﹖因為有人與神反抗?爭論?出問題﹐而且一再問說﹕為甚麼這樣﹐那樣﹖為甚麼別人可以作﹐我不可以作﹖---然而他們還大聲喊說﹕只要神的旨意﹗其實他們的表現常是顯出與神爭執。他們的增長充滿了許多的阻礙。另外的人卻簡單?誠實﹐在純潔的靈裡﹐把自己擺在主面前﹐甘願順服主的引導和帶領。對神的旨意全心降服﹐從不浪費時間。同時﹐不管出任何代價都願讓主得著通達的道路。
這一切完全根據於我們有否注視主耶穌。當我們得著祂真實的價值﹐看見祂為著我們到父那裡去﹐而且我們因相信歸順降服於祂之時﹐我們就靜靜的增長了。經上說﹕"我們看見--主﹐就變成(從裡到外)祂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3﹕18)。
增長的阻礙就是不注視主耶穌而注視事物。如果我們專一注視祂﹐全心為著祂的榮耀﹐我們就不會繞圈子像已往一樣辯論這?辯論那。我們將要立刻順服﹐讓基督更多得著榮耀。我們的難處豈不是常常注視我們生活中各面事物之本身麼﹖這是屬靈增長延遲的原因。如果我們對主耶穌有適當的注視﹐必可解除一切屬靈增長的約束。基督在誰裡面最有地位﹐基督就在誰裡面最能得榮耀。增長是與愛子(主耶穌)結聯一起的﹔增長乃是被祂佔有的結果。應記得﹐在凡事上都給主耶穌地位﹔祂是首先的?末後的﹔祂是一切?又在一切裡。總之﹐一切都是增加基督度量之問題。我們必須看見﹐每一件事都聯結於主耶穌自己。如果每一件事都是我們對主耶穌的認識和經歷﹐就祂必能在我們裡面並藉著我們得著一條清楚的道路。
當集中目光在主耶穌身上﹐並看見祂自己是每一件事物。神的福音乃是要我們重生得救(得著基督)﹐並被模成神兒子的模樣(充滿基督)。意即達到"基督度量"的豐滿﹐"達到長大成人﹐達到基督的豐滿之身量"(弗4﹕1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1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奧秘的雲柱 - Bellett著
一. 前言
舊約中多次顯現的「雲柱」,係神因祂子民的需要及環境變遷,而發揮不同美意,包含了引導、保護,責備及鼓勵等,以彰顯神的恩典與榮耀,新約中主耶穌也扮演了雲柱的角色,使我們因而比自己所知更富足。
許多得救的聖徒們,雖已知道了羅馬書五章十八節的「稱義的生命」,卻怯於認同他們自己的地位。因此,信徒們還需要對「神的榮耀」作更深一層的瞭解與學習。這就讓我想到了伴著以色列營的雲柱(cloudy pillar),我深為這個專題所吸引,不願等閒視之。
在出埃及記中,居住在埃及的以色列人,目睹了神向他們顯示的奇蹟。一次又一次的災難和瘟疫掃遍了全埃及的土地,當毀滅使者在夜晚出現時,已在門框上塗了血的以色列人都受到庇護不致滅亡。雲柱開始引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但是當他們走到紅海之濱時,以色列人就把先前神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忘掉了,他們害怕起來而且哀求及抱怨不停。(詳參出十四)
我們看到無論是走在荒野中面對雲柱的以色列人,或是站在拉撒路墳旁面對主耶穌的門徒(詳參出十四及約十一),這兩個例子都在在顯示我們是多麼的愚昧去瞭解,以及多麼遲緩去相信神的恩典與信實的奧秘,但是祂一再地不讓我們受困。
二.雲柱的引導
這奧秘的雲柱伴隨以色列營,從埃及地的中心一直走到迦南的邊界。也就是說,它從頭伴到尾,直到以色列人不再需要它為止。
它讓我們瞭解到,雲柱有多種而且不同的美意在內,完全依照百姓因情況的需要而來。以色列營的狀況,讓雲柱顯明它奧秘的榮耀與美意,這就是它的特性,可從百姓的歷史中領悟。
正當以色列人靠著在門框塗血,獲得拯救並準備出埃及時,雲柱就來和他們相會,引導他們前行。那時以色列人所要經過的地方,是無人居住而且沒有路標的曠野,每天需要從天上降下食物,從磐石中流出飲水,但更需要一位領導者,為他們白天立起雲柱,晚上立起火柱,使他們早晚都能繼續行路,不需要路標就能在這無路的沙漠前進,每日得食物供應,就如同在荒漠中伴隨著玉米田和葡萄園一樣。
三.雲柱的保護
雲柱對以色列人的幫助不止於此,它不僅是白天雲柱和晚上火柱的交替,也能在需要的時候,同時呈現了光亮和黑暗。當埃及軍隊追到以色列孩童足跟之際,雲柱就把它自己放在埃及軍隊和以色列人中間,它讓埃及所處之地變為黑暗,但把亮光賜給以色列人,使雙方都不能跨越。它之前扮演的星光導體,如今卻變成了一面盾牌,完全依百姓的需要而改變,藉此顯示出神拯救以色列人的恩典。以色列人需要的時候,它先做雲柱和火柱,一旦需要改變時,它就同時呈現亮光和黑暗的保護。
不僅如此,大能的神把雲柱當作祂的居所,祂從雲柱中觀察,毀滅所有準備害以色列營的仇敵。因此埃及的花朵在雲柱之下枯萎,法老王的馬匹和戰車也在它之前被紅海的水所淹沒。出埃及記十四章廿四節記載:「耶和華從雲火柱中向埃及軍兵觀看,使埃及的軍兵混亂,又使他們的車輪脫落」。神藉著雲柱顯現了祂的大能,並在以色列中充滿榮耀。
四.責備與鼓勵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懲罰對以色列人有益時,雲柱能表達出神的責備和憤慨。在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後一再抱怨的那段日子,雲柱裡的榮光讓他們知悉祂的寧靜受到了打擾,它也在降嗎哪的日子(出十六)、窺探迦南地(民十四)以及可拉的反叛(民十六)等事件中顯現,讓在場的百姓感受到聖靈公義的憤怒,就如同新約使徒們明白了這憂傷聖靈的憤慨一樣,這也顯示出雲柱不只是以色列人的同伴,而且是火熱及公義的同伴,與以色列人同在並使他們得潔淨。
我們也發現雲柱除了會因懲罰所需而斥責並憤怒外,它更會隨時來歡迎並接納信實的人。當甘心順服的群眾,內心接受了神透過摩西所傳達有關帳幕內應有的擺設與樣式而立起帳幕時,主的榮光立刻充滿了這歡欣的帳幕,雲彩停在其上(詳參出四十),耶和華是多麼用心去建造一個讓信心能得豐盛恩典的地方啊!我們因此看到了這個奧秘同伴:雲柱所具有的諸多榮耀與美意。它能發光來引路;作為安全盾牌;責備悖逆的人,更會對有信心的人立即給予豐富的鼓勵和安慰。
這個原本只要花幾個月時間就能達成的旅程,卻讓以色列營的百姓走了四十年。由於他們的不信和背逆,使他們在加底斯巴尼亞時,被遣回紅海之濱,但是雲柱也陪他們走回。當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漂泊時,它帶領他們跨越一座又一座的荒山、穿越一處又一處的曠野而從不厭倦,我們在出埃及記十三章旅程開始時看到它,又在申命記卅一章旅程終了時看到它。
五.福音書的啟示
在四福音的故事中,雖然門徒每天看到主的作為,但當新的困難發生時,他們卻一次又一次的不知所措。像海邊群眾飢餓時,或是湖上興起大風浪時,他們都無法解決面臨的難處;主如同曠野中的雲柱一樣,必須一再地使他們在困難中,啟發並顯現祂奧秘的美意,按照當時的需要,把祂恩典、大能、榮耀以及對管理風暴的權柄都展現起來。
而如同雲柱一樣,主從不感到厭倦,與門徒一同由始至終。這是一趟需要忍耐,充滿痛苦卻永不疲倦的旅程,祂從加利利接納了這些無知的漁夫作門徒後,到旅途接近終了時,他們依然還是無知,但主卻從來沒有離開或厭倦他們。主對腓力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約十四:8)但祂還是把自己啟示出來︰「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約翰福音十一章我們熟知的故事中,耶穌任由拉撒路生病至死,祂停留在所居之地,直到可以彰顯神的榮耀時祂便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著了,我去叫醒他」,祂在拉撒路的墳墓旁,而不是他的病床旁來顯示神的榮耀,在那裡門徒瞭解到主有無窮的豐富,來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成就他們的福分。
耶穌藉著自己和祂的作為,已經把神的榮耀:復活,顯現給伯大尼的家庭和聚在拉撒路墓旁的眾門徒,在這之前安得烈與腓力,就已因遇著神的羔羊就歡心滿足的跟隨了主(約一);西門彼得相信了耶穌是神的聖者有永生之道(約六);約翰、雅各和彼得看見了主變了形像(太十七);在伯大尼村馬大和馬利亞熱烈的接待耶穌,並聽祂說話(路十),現在他們都聚集在拉撒路墓旁,雖曾屢次知悉耶穌是誰,但還不能完全領悟到主真正的榮耀,就是主神聖復活大能,他們只談到死亡,也瞭解末日的復活(約十一:24)卻都不曉得第一次復活的奧秘,他們已經知道祂是基督,也跟隨過主,但還要在墳墓旁,來領悟主的更大的榮耀─主的復活。
六.我們的領悟
新約的以色列人,如同他們的先祖一樣,不知道在主身上還為他們預備了一樣寶貴的福分,就是榮耀所居的雲柱,有為以色列人所預備的豐富,因此我們都處在比自己所知曉更富足的地方,這位有耐心有恩典的主依然與我們同在直到約旦河畔。西門彼得已察覺主的真道,因此回答主說:「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68)但他還是要親自見證空墓才信主所說的真理「我是復活」(約廿),那麼伯大尼的墳墓對我們豈不也如此嗎?
因此即使他當時尚未完全明白,那隱藏在曠野上雲柱內的榮耀和美意,他都應當相信主,跟隨祂一直到底,所有祂的子民,也應當對此有所領悟,這榮耀居所的雲柱,一樣有極豐富的美意在其中。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0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14 页)。
星期一, 四月 11, 2005
禱 告
【讀經】:詩五十五17、一一九164;代下十七3、7~9;廿12~17、22、29~30。
我們都知道,大衛是一個會禱告的人。在他一生中間,他多多的禱告,並且得了許多的答應。他在詩篇五十五篇十七節說:「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嘆,祂也必聽我的聲音。」這是說他一天三次求告神。但在詩篇一一九篇一六四節卻說:「我因你公義的典章,一天七次讚美你。」我們找到了大衛得勝的祕訣,他的讚美比禱告多。倪柝聲弟兄曾說到他屬靈的生活:「我才信主的時候,每到晚上,若是記起今天只讚美了一次,還缺六次,就爬起來,好好地讚美六次。有的時候,睡到半夜,想起來了,今天沒有讚美七次,就爬起來好好補足了,再睡。」
有一老姊妹,常到禮拜堂聽道,傳道人講及神的愛,她就大聲的說:「讚美神!」講到神的恩典,她又大聲的說:「讚美神!」眾人知道她如此,習以為常,都不以為奇了。
一次培靈佈道會,傳道人對她說:「這次聚會,是請他人來講道,應該安靜的聽,不要突然地大聲說:『讚美神!』或『哈利路亞!』以免擾亂會場秩序,如果妳能安靜的聽,那麼到聖誕節時,我送妳一箱橘子。」這老姊妹答應了,到聚會時,講道人講及神的愛,她很想說:「讚美神!」但她想到那一箱橘子,於是忍耐下來,當講到主的恩典,永遠的榮耀……她都忍耐著,直到講及主耶穌基督十字架時,她實在忍耐不住,就站起來大聲說:「有橘子也好,沒有橘子也好,我的口已被這橘子塞住了,不許我讚美神,現在我將這橘子拿開,可以讚美神了。」
許多時候,撒但攻擊神的兒女,叫大家不能禱告。我們讀許多屬靈的書,也常常看見人寫著說,撒但最怕的是神的兒女禱告。甚麼時候,神的兒女跪下來禱告,也就在甚麼時候,撒但逃跑。其實撒但最攻擊的,還不是禱告,乃是讚美。
禱告,在許多時候是爭戰;但讚美乃是得勝。禱告,不一定都能叫我們摸著寶座;但是讚美,無論甚麼時候,定規叫我們摸著寶座。因為詩篇二十二篇三節說:「但你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讚美為寶座的。」甚麼時候我們讚美,神的寶座就在我們面前。
詩篇一○六篇十二節說:「那時他們才信了祂的話,歌唱讚美祂。」讚美有一個祕訣,就是信。不是信自己、不是信環境,乃是相信神。雖然事情還未過去,環境仍然艱難,因著裡面有了信,就開口讚美。
壹、兵臨城下
歷代志下是一本以色列民的歷史書,它的記載是從大衛生平開始,一直到猶大亡國為止。列王紀記載以色列民的歷史較為詳細的,但是歷代志乃是用大綱方式來記載大衛王和接續他的諸王,直到猶大國的末了。它是一本猶大國歷史的大綱。
在歷代志下裡頭我們看見,神在猶大國中興起一些好王來。當然這是在大衛王和所羅門王以後的。亞撒、約沙法、約阿施、亞瑪謝、烏西雅、約坦、希西家、約西亞都是好王。藉著這些好王,大衛家的燈光就被保留下來,說明神對大衛和祂的約是何等的信實。
猶大國四百年的歷史中,前後有三次全國的大復興,是由約沙法、希西家、約西亞三位君王來帶領的。約沙法王的父親亞撒是一個好王。一個好的父親,生一個好的兒子,是很榮耀的事。一個能遵行父親所行的事,敬畏耶和華,顯宗耀祖的人是好兒子。英國愛德華七世登基作王的時候,他是接續維多利亞女王的王位。第一天,他在英國國會向著英國人民演講的時候,說了幾句很重要很感人的話:「我要感謝神,賜給我這麼好的一位敬畏神的母親,給我和全世界的君王一個統治國家的好榜樣。」如果有一個王能承續父親好的榜樣來統治人民,是何等寶貴的事。
歷代志下十七章三節說:「約沙法王效法他祖大衛初行的道。」約沙法王不但效法他父親,還效法他祖大衛初行的道。我們知道大衛王是合乎神心意的人,是主所喜愛的。當他在早年時,還是一個牧羊人在曠野裡看守羊群時,被父親所誤會,被弟兄們所輕視,他沒有一句怨言,他從神手中接受這一切,他常和神有交通,他向著神有一顆完全的心,這就是大衛初行的道。
因著約沙法王,遵行神的誡命,帶來一個很大的復興,神就堅立他的國。但猶大附近的摩押人和亞們人,又有米烏尼人,一同來攻擊約沙法,三國聯軍入侵猶大,兵臨城下。當他得知這個消息,第一個反應並非揮軍迎敵,而是要尋求神的幫助,請聽他的心聲:「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我們的眼目單仰望你」(代下廿12)。他沒有倚靠自己,反而「單」仰望神。十三節更說猶大眾人,和他們的嬰孩、妻子、兒子,都站在耶和華面前。他們整個國家就是這樣同心在神面前祈求仰望。
貳、奮勇自強
當約沙法開始作王時,消極方面是防備以色列人,因為他們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積極方面是奮勇自強,高舉神的話語,教導全國人民遵行。
「他作王第三年就差遣臣子便亥伊勒……往猶大各城去教訓百姓。同著他們有利未人示雅瑪……又有祭司以利沙瑪……同著他們。他們帶著耶和華的律法書,走遍猶大各城教訓百姓。」(代下十七7~9)君王倡導,差人教訓百姓,是罕見之事,是難得的好王。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廿八章末了,吩咐兩件事:一是努力傳揚福音;一是教導追求長進。教會在主日傳信息固然重要,但平常查經教導工作也一樣重要。今日講究快速及享受的時代,基督徒化工夫研讀聖經的人何等的稀少。
從前有一個教會設立一間小學,目的是傳福音,於是告訴校長要每位老師用聖經真理教導學生。學校有一位校牧,一天他講道時,問同學一個問題:「以色列民進迦南,攻打頭一個城,叫耶利哥,那個城牆是誰弄倒的?」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牧師,不是我,不是我。」這位牧師就望望那些老師,其中有一位老師連忙站起來說:「牧師,這個小孩子一向是很誠實的,他說不是他弄倒的,就不是他弄倒的。」這位牧師聽了十分生氣,就到董事會提出建議,要改進學校的聖經教導。董事會就針對這個問題,討論學校中聖經教導應該如何改進。結果一位有經驗的老董事站起來說話:「這件事據我看來,不必小題大作,我建議董事會撥一筆款,把城牆修好就算了。」原來連董事在內,對聖經都不認識。神學院很多,神學生用功讀聖經卻不多。難怪今日「話語職事」是何等難得!
讀聖經的方法很多,讀經ABC三部曲,這是讀經的基礎,或者說讀經入門,是必修課程。第一是聖經六十六卷目錄,從舊約創世記到新約啟示錄每一卷目錄都要記得。第二是每卷若干章要記得。第三是每卷主題用簡單的幾個字說出來,然後再一卷一卷的研讀。
參、信心歌唱
詩歌是作者把他的經歷,透過詩歌表達出來。一首好詩歌能使痛苦者得安慰,喪志者得鼓勵,帶來一個美好果效。大佈道家慕迪說:「不要想在奮興會中講道是最重要,在詩歌中也許有更多的福音藏著,念一篇經文的能力有時不及唱一首屬靈的福音詩歌。」說到慕迪的助手山蓋唱詩的恩賜且舉一件事。一次慕迪講「好牧人」之經文,請山蓋唱詩,他靈機一動,即席唱出一曲,即後來成為著名的「九十九隻羊」~「九十九隻圈中躺臥,終日平安快樂,但有一隻山野飄泊,處境艱窘險惡,荒山深谷流蕩孤苦,遠離慈牧失卻照護,遠離慈牧失卻照護。」有許多人為此詩歌感動,悔改信主,做重生的人。也有許多人聽了他的歌,很自然地流下淚來。
約沙法在大敵當前,大軍入侵之時,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在神面前自卑,於是神的話就藉著雅哈悉臨到他們說:「不要因這大軍恐懼驚惶,因為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猶大和耶路撒冷人哪!這次你們不要爭戰,要擺陣站著,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不要恐懼,也不要驚惶,明日當出去迎敵,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代下廿14~17)
次日清早,他們都起來,在未出去之先,約沙法與百姓商議,要留出一部份人來作為歌唱的,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好像爭戰已經得勝了一樣。通常我們總是等到爭戰結束以後,才唱得勝的凱歌。在出埃及記十五章那裡,我們看見,乃是當以色列人過了紅海,看見埃及追兵都淹沒在紅海裡時,他們才唱出凱歌來讚美神。但在這裡,爭戰還沒有開始,他們只是根據神的話,就相信這場戰爭已經得了勝,因此他們就能在戰前讚美神。
在使徒行傳裡,有兩次監牢的門開了。一次在彼得身上,一次在保羅身上。彼得的一次,是教會切切為他禱告,後來天使開了門,把他帶出來。但另一次是保羅和西拉唱了歌,讚美了。所有監牢的門都開了,鎖鍊也都鬆開了。禁卒就在那一天信主了,全家都得救了,也都快樂了。當你禱告的時候,你乃是在那個環境裡,而讚美的時候,你是超越那個環境上面去。
肆、得勝仇敵
約沙法王不是打發軍兵過去打仗,不是把軍隊擺在前面去,他們乃是設立歌唱的人,在那裡讚美耶和華。就叫這些歌頌讚美耶和華的人,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前面讚美耶和華說:「當稱謝耶和華,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這班唱歌的人並非神經失常,他們很清醒,知道自己是血肉之軀,利箭射來,他們就會喪命,亦非因著約沙法命令,他們不能不從,而是他們代表整個國家信心表現,他們所看見的並非敵人的長矛利箭,乃是看見神的慈愛是永遠長存。要注意,這樣的安排,並非約沙法個人的意見,乃是經過與眾民商議後才作出這樣決定。因為他們並非被迫,他們的歌唱是願意,更是同心。當我們唱詩時,不是漫不經心地重覆作者的經歷或感動,而是整體會眾有同一的信心,與作者一同共鳴,彼此同心合意的讚美神。
「眾人方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人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他們就打敗了。」(代下廿22)一個「方」字,實在的非常寶貝。「方」就是正在那個時候,正在眾人唱歌讚美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起來擊打亞捫、摩押和西珥山的人,將他們滅盡,滅盡住西珥山的人之後,他們又彼此自相殘殺。這明顯不是人的工作,是神的作為。何時我們真正用信心歌唱讚美神,就看見神的手在動工。猶大人這次得勝敵人,不是他們的軍事力量,而是用信心仰望神的能力。
當他們來到曠野,只看見敵人屍橫遍野,潰不成軍,約沙法和百姓就到那裡收取敵人所遺下的,共用了三日收取的時間,才能把財物收完。他們來到一個山谷一同稱頌神,當稱頌的時候,我們可想像他們的心情是何等興奮,因為他們看到神的作為。這場仗不是他們自己打勝。正如神說:「這次你們不要爭戰,要擺陣站著,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代下廿17)他們擺陣不是打仗,而是觀看神的作為,所以他們沒有可以自誇的餘地,只在那裡稱頌神。他們把那個山谷稱為「比拉迦谷」,就是稱頌的意思,他們稱這山谷為稱頌(歌唱讚美)之谷。這山谷就成為歷世歷代見證,在述說信心的讚美,所成就的大事。
「列邦諸國聽見耶和華戰敗以色列的仇敵,就甚懼怕。這樣,約沙法的國得享太平,因為神賜他四境平安。」(代下廿29~30)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六, 四月 09, 2005
讀 經 - JC Ryle
摘自"與神同行-Walking With God"
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 得救的智慧。
(提摩太后書三章15節)
"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
(馬太福音廿二章29節)
祈禱之外,讀聖經也是基督徒最重要的本分。聖經"能使 我們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后三15)。借讀經能學 習到所當相信的,當如何為人,當如何行事。我們能學習到如 何在屬靈的安慰中生活,如何在屬靈的安息中死去。不但讀聖 經,而且照著聖經上的話去行,把聖經當作信仰與生活準則的 人有福了﹗讓我提出八個簡單理由,來說明為什么人為了得救 必須讀聖經,必須經常地研讀,並對聖經所說的徹底熟知。
1. 世上別無它書像聖經一樣
世界上沒有其他書籍像聖經一樣。聖經與任何其他書籍完 全不同--聖經乃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16)。神教導寫聖經的 人所當說的,將思想與概念放在他們的心中,指導他們筆之于 書。當你讀聖經時,你是讀神自己的話。聖經自始至終是神的 話,唯獨聖經的話是絕對完全的。
關于聖經是神所默示的,這一點我不想費時間來証明。聖 經本身就是最好的見証。聖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神跡,除了 是神的默示以外,其他都無法解釋。
當然,我們知道聖經不同的寫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寫書-- 以賽亞與耶利米寫書的方式不同,保羅寫的與約翰寫的又不一 樣。這好像人吹奏不同的樂器,不拘是吹笛,或吹號,都是由 各人呼吸的氣息吹出音樂的。同樣,是神自己默示聖經每一位 著者,所以聖經的每章、每節、每字都是出于神。如果有人對 于聖經有什么問題,他們就要自己來讀聖經﹗許多的問題與異 議都立刻迎刃而解﹗多少人因讀聖經而找到了神﹗這是何等重 要的事﹗所以你應當讀聖經。
2. 聖經告訴我們有關得救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事
你為了得救所需要知道的都記載在聖經中。我們所居住的 世代,人類知識突飛猛進,教育比歷史中任何時代更普及。這 是好的,但我們必須記得,如果我們有最好的教育,卻不知道 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我們並不能得救而脫離地獄。要記得, 人可能有各樣驚人的知識,卻未得救;死能叫人一切的成功歸 于無有。反之,人可能無知,目不識丁,卻得救了。如果他的 耳聽了聖經中偉大的真理,心中相信,他的靈魂就必得救。認 識聖經的真理比任何知識還重要。
3. 聖經論到比任何書籍更重要的事
任何書籍所載之事沒有比聖經中論到的更加重要。聖經告 訴我們得救的大計劃,我們罪得赦免的方法。沒有聖經我們就 不知道基督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就不知道他替我們而死-- 義的代替不義的-- 罪人因信耶穌而稱義,就不知道聖父、聖子與聖靈愿意救我們 這最敗壞的罪人。
聖經告訴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生平與位格--神人之間的大中 保。四個不同的見証人記載他的傳道工作與所行的神跡。他們 告訴我們他的生平與教訓,他的受死與複活,的大能、愛心、 仁慈與忍耐。他們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些事,沒有一個人不 能明白。
聖經也讓我們明白義人是如何地過生活。許多人和我們一 樣,有許多問題。聖經並沒有掩蓋他們的錯誤與弱點;聖經提 醒我們這些人的救主也是我們的救主。聖經也讓我們從惡人的 生活中吸取許多重要的警告,提醒我們︰神刑罰他們,如果我 們不離開罪,神也照樣刑罰我們。聖經包含許多寶貴的應許, 鼓勵那些愛神的人,叫我們對人性有深刻的自覺。
除了聖經,在哪裡能學習到這些事呢?所以,讀經是何等 重要的事﹗
4. 聖經比別的書產生更奇妙的效果
沒有任何書籍像聖經那樣在人身上產生如此奇妙的效果。 聖經的教訓能在使徒時代"攪亂天下"(徒十七6)。使徒們乃 是神差遣出去向世上迷信、虛偽宗教與不道德挑戰的人,他們 並沒有屬世的武器可以強迫人聽信他們所傳的,也沒使用財富 賄賂人相信。他們所擁有的就是這本書,在數世紀中他們完全 改變了社會的情況。
在宗教改革時期,這聖經改變了歐洲。六百年前,大黑暗 籠罩著基督教會,那時一個大的變革臨到了基督教,使她與以 前完全兩樣,然后人們開始翻譯聖經為各種文字,教會于是大 為改變。以前也有同樣的事發生,列王時代,在以色列中有何 等大的惡事﹗因為失去了神的律法,把聖殿的基石棄之于不顧 ,直到約西亞發現神律法的日子為止(王下廿二8)。
聖經給廣受其教訓的國家帶來了祝福。聖經帶給我們良善 的律法,高尚的道德水準,以及一個很大的祝福,那就是安息 日。聖經也教導人要為貧病、老弱孤兒建立了慈善機構,這在 沒有聖經的國家中是少見的。
5. 聖經使讀者受更大的影響
其他的書籍未能像聖經那樣,在讀者身上產生那么多的成 就;聖經比其他那些只論如何在今世成功的書更為重要;聖經 論到永生的事。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聖經將上天堂的路指示給你。聖經教導你有關得救所應該知道 、應該相信、應該做的一切事情。聖經指出你是個罪人,並且 告訴你神是聖潔的,唯有借著主耶穌基督才能使你與神和好。
聖靈使用聖經使罪人改變過來;聖靈能叫人的良心認識真 理,在人的生活中發生道德上的奇跡。日複一日聖靈借著聖經 使世界上各樣的人經歷重生的神跡。
人歸正之后,聖經是使他繼續成長的主要工具。聖靈用他 自己的話,不拘是獨自讀經,或是公開傳講,洗淨他們,使他 們成聖,教導他們學義,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參看詩一一九9; 約十七17;提后三16-17)。聖經能指示你如何過每天的生活, 討神的喜悅。聖經能教導你忍受苦難與逼迫,想到死與未來的 審判時毫無懼怕。當你在靈性上沉睡時它提醒你,當你憂傷時 它安慰你。當你走錯路時它能使你回頭;當你軟弱時它賜你力 量。聖經能使你與別人相處時遠離罪惡;在你孤獨時對你說話。 聖經對最卑微的基督徒,也同樣作這些事。如果聖靈在你心裡, 有聖經在你手裡,那么你在基督徒生活中,就具備了應有的一 切。如果你被下在監裡,與其他的基督徒完全隔絕,你仍然擁 有神所賜生活中最可靠的導引。
有些人說經中有許多難懂的地方,這的確是真的,但沒 有理由因此就不讀聖經。毛病是出自我們的理解,而不在聖經 ,只要我們繼續讀聖經,我們就明白得更多。我們實在不應該 讓難懂的經文攔阻我們,因為還有許多經文是很容易懂的。關 于得救,我們所必須知道的偉大真理,對所有想要知道的人是 清楚的。因一部分的困難,而忽視我們所能明白的,那是最愚 昧不過的。
還有的人抱怨說,不是每個人讀聖經都得著益處。這答案 其實很簡單︰讀聖經而未得益處的人是因為沒有使用正當的方 法讀經。讀聖經必須用謙卑與禱告的心來讀,否則不能得什么 好處。凡以赤子之心與謹守的靈來讀聖經的人,都能得到上天 堂之路。神的話是絕對真實的,聖經說︰"側耳聽智慧,專心 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他如尋找銀子,搜求他 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神"(箴 二2-5)。
6. 聖經是基督徒在教義上與實踐上的標準
聖經是唯一的標準,借此一切有關教義或基督徒的本分都 可以確定。神知道他的兒女需要一個無謬的準則,叫他們明白 何者為真實,何者為正確,而他恩慈地在聖經中賜給我們這些 準則。為此我們應當非常感恩,因為在世上關于基督徒的信仰 與實踐有諸多的紛擾。
關于基督教教義有許多的混亂。基督教教義中一些重要 的問題,各教會都有不同的解說。羅馬天主教與抗羅宗(即基 督教),福音派與自由派(即新神學派),摩門教與耶和華見 証人都說他們的是真理,然而所教導的與別人所說的又完全不 同。事情既然如此混淆,人怎能找到真理呢?只有一個答案︰ 神在聖經中給了我們真理的準則,我們必須以這準則為標準, 凡與聖經中的記載不符合的,我們絕不相信。若有人說什么是 真實的,不拘他在教會中有何等地位,我們也不必就信以為真 。他所說的必須受聖經的試驗。即使他是教會的牧師,他所說 仍須受聖經的試驗。如果他真是牧師,他必喜歡受試驗。當然 他也要鼓勵你讀聖經,叫你自己來考驗他的教訓是否真實。唯 有假教師要你相信他自己所說的為有權威的,或他的教會是有 權威的。真正的牧師就是要幫助你,叫你自己在神的話語中看 到真理。
關于基督徒的實踐(生活)也有許多混亂。愿意行神旨意 討神喜悅的基督徒,對一切實踐的問題都希望作一決定。他愿 面對有關他日常工作的問題。或許有些事情差不多人人都那樣 作,但那對基督徒來說卻是不對的。工作之余如何正確地利用 時間當然也有問題,許多人從事消遣,這就引起消遣是否智慧 與正當的問題。另外還有家庭生活的問題、日常生活的行為標 準等等,是否因為其他自稱基督徒的人都那么做,就可以去做 呢?
對這些問題只有一個答案︰聖經必須是我們的標準。無論 何時,我們遇到有關基督徒實踐的問題,我們必須引用聖經的 教訓。有的問題聖經會直接論到,我們必須直接引用其教訓; 有的問題聖經並沒有直接論到,那么我們必須尋求一般的原則 作為我們的指導。不拘別人怎么說,他們的行為不能作為我們 的標準。聖經才是我們的標準,而且我們必須照聖經來生活。
7. 神真正的仆人必須愛慕聖經並依其教訓而生活
聖經是所有神真正的仆人所愛並依靠它而生活的一本書。 所有活物都需要食物,當一個罪人在基督耶穌裡成為新造之人 的時候,他需要屬靈的糧食,那糧食就是神的話。就像新生的 嬰兒愛慕母親的奶一樣,每一個真正歸主的人都愛慕神的話。 如果有人藐視讀聖經,或不注重傳講聖經,我肯定他還沒有重 生。
舊約聖徒愛慕神的話--請看約廿三12與詩一一九97。使徒 們愛慕神的話,因為他們都是"明白聖經"的人。主耶穌自己 愛慕神的話,他公開讀聖經,不斷地引証聖經,他用聖經當作 抵擋魔鬼的武器,他屢次說︰"聖經必須應驗﹗"他在世上作 的最后一件事,就是"開門徒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 (路廿四45)。
基督教有史以來,神的兒女都愛慕聖經。在神國度中他所 用的工人都愛慕聖經。福音所到之處,受教育的人與未受教育 的人都愛慕神的話。這是共同的現象,縱然他們在教會的組織 或其他問題上意見不同,但都愛慕聖經。當所有神的子民最后 到天堂時,他們將發現大家都有同樣的經驗,都由神的靈所生 ,都借基督寶血得赦免,都愛慕神的話並以之為靈糧,都在世 界的旅程上以聖經為樂。請允許我再向你一次︰你如何面對神 的話?
8. 只有聖經能使人死時得安慰
聖經是唯一使人在臨終時得著安慰的書。死對于所有人而 言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死是所有悔改機會的終結,是天堂與地 獄的門戶。死對基督徒來說也是一件嚴肅的事。在死時他是安 全的,因他已屬基督,但死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我們自然不 愿見到它。與親人永別進入另一世界不是一件易事。每個人要 安靜地去思考有一天我們都要面臨死亡,這是自然的事。讓我 告訴你一些有關死的事。
世界上的至寶並不能使一個將死的人得安慰。金錢雖能買 到醫療上的關注,卻不能給他內心的平安;親友也不能安慰他 ,他們能盡力供給他所需要的,但他們不能幫助他免去內心的 恐懼與受困擾的良心。書籍與雜志不能安慰他;他生活中最喜 好的東西,在死時都派不上用場。只有一本書是安慰之源,就 是聖經。從聖經中所吸取的真理,是將死之人唯一的安慰。但 我不敢說,如果他生前不珍視聖經,到死前聖經能給他什么樣 的幫助,我已見過許多將死的人表示他們的懷疑。我不敢說生 前拒絕聖經的人,在將死時能夠得著安慰。但我能說,將死的 人除聖經以外,在別處都不能得到安慰。
這真理毫無例外的應用在每個人身上,君王與罪人都要服 從這真理,受過教育的人與白丁都是如此。我清楚告訴你,雖 然人沒有聖經也能過得很好,但其中沒有一人會在死時得到安 慰。我見過許多人死,死時有的得安慰,有的沒有。但,我從 未見過,人能在死時享受真正的、確實的、合理的平安,卻不 是從聖經來的。我現在寫給你的就是有關這本書,我最后問你 ,你怎么看待聖經?
結語
讓我對這本書不同的讀者的良心說幾句話作為結束。
1. 或許你能讀書,但你從未讀過聖經。假如你的情形是這 樣,我不能說什么安慰的話,因為你有失喪靈魂的危險,你 拒絕聖經就清楚証明你不愛神。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有健 康的胃口,一個有健全靈性的人,愛慕神的話。顯然你有 可怕的屬靈疾病。你豈可不悔改?
我知道我不能深入你的心腹,使你看見並覺得這些事 ,但我反對你忽視聖經,我向你的良心申訴︰想一想我所 反對的,要趕快悔改﹗不要耽誤讀經的機會,直等你死到 臨頭,到那時你想要讀經也太晚了﹗不要說︰"許多人不 讀聖經也過得不錯。"將來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人結果是 到地獄去,那對你是一大損失。你不要到將來才說︰"恨 不得我從前重視讀聖經,像我讀其他書籍、雜志與報紙那 樣,我就不至于在死到臨頭時毫無指望。"我曾給你一個 清楚的警告︰愿神憐憫你的靈魂。
2. 或許你愿意開始讀聖經,但你需要指導,讓我來幫助你︰
(1) 今天就開始讀聖經,光有美好的心愿不夠,你必須腳踏實 地開始讀經。
(2) 以真誠渴望明白的心讀聖經,讀了聖經卻不明白對你無益。
(3) 以赤子之心與謙卑的心讀聖經,你當以服從的心而不以批 判的態度來讀聖經。
(4) 讀聖經的目的是要遵守聖經的話,把聖經的教訓應用在自 己身上,聖經必須影響你的生活。
(5) 要天天讀聖經,你每天要吃飯,聖經就是你的靈糧。
(6) 要讀全本聖經,要有系統地讀,你不可只讀你所喜歡的部 分。
(7) 以簡單而且直接的方式來解經,最簡單最明顯的解釋,一 般說來是正確的。
(8) 讀經時要常常思想︰這些信息與基督有何關系,即使是讀 舊約時,也要思想,它如何指向基督。
我深信如果你遵守這些原則,神不會叫你誤失天堂之 路。
3. 或許你是個愛聖經並且相信聖經的人,然而你卻讀得不多, 你似乎只在需要的時候才從聖經中尋找一點安慰,因此你在真 理上沒有堅固的根基。此外,你在生活中似乎犯了大錯--在婚 姻上、家庭生活上、與人交往上出了毛病,你有時受了假師傅 的誤導。那樣,你只讀一點聖經是不夠的,你必須多讀聖經。 你必須"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 (西三16)。
4. 或許你是多讀聖經的人,但是你想要放棄,因為你認為這 樣作並沒有什么好處。這是從魔鬼來的試探,聖經給你的好 處比你想象的更多,對你的品格有無形的影響,使你遠離罪惡 與錯誤,免得你沉淪。如果你停止讀經,你會發現這真是你的 損失﹗
5. 或許你真愛聖經,以聖經當作生活的標準,並多讀聖經。 若是這樣,那么你就決志每年多讀聖經--把聖經記在你心中。 將聖經藏在心中是非常寶貴的,當你要死時你就不能讀聖經 了(詩一一九11)。要非常注意你讀經的習慣,在你家庭生 活中愈發尊重聖經。要多思考、默想聖經,與其他信徒多談 到聖經。最后,要多多以聖經為我們生活的準則,成為我們 所作所為的考驗,並靠神的幫助決定受聖經的管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5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John Charles Ryle,1816-1900
萊爾(John Charles Ryle,1816-1900)是一富有銀行家 之子,受教于牛津大學的伊敦(Eton)及基督教會學院 (Christ 's church college)。他是一位體育健將,是牛津 大學滑船與板球選手。他獲得頭等榮譽,卻娩拒了留校的研究 員職位。萊爾開始從事律師業務,準備進入下院從政。事出預 料之外,于一八三八年在教會聽以弗所書第二章的講解時 他經 歷了福音的大能而改宗歸信基督,經過三年的預備,從一八四 一年起,在英國聖公會從事廿五年的牧會工作。
在事奉四個教會之后,一八八O年他在利物浦被封為第一 任會督。在整個傳道期間,萊氏一直都為聖經偉大真理作毫不 懼憚的辯護。他在文字事工的貢獻甚大,他所寫的單張已廣傳 至兩千萬張。他的著述包括︰《真基督徒》、《樓上》、《古 道》、《聖潔與實踐的宗教》與《四福音講解》。司布貞認為 他是"安立甘(Anglican,聖公會)教會中的傑出人物",在 他的喪事禮儀后,他的室友何伯生( Richard Hobson)在主 日講道時說︰"我敢說,在十九世紀為神、為真理、為公義, 在講英語的民族中,沒有幾人能有像我們的萊爾會督那樣的成 就。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5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四月 08, 2005
利未人的氣質 - 吳 主 光
彼得說:「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君尊」英譯"kingly priest",即有君王那樣尊貴的祭司)」(彼前2:9)凡是得救的基督徒都與基督耶穌一樣,有君王和祭司兩種職份在身上,非常尊貴。因此,啟示錄記載天上的大讚美又說:「你(羔羊)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屬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啟5:9-10)主買贖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在地上有祭司和君王的任務,何等尊貴。
我們曉得,主第一次來是「作祭司」,將自己的身體獻為贖罪祭;主第二次來主要是「作君王」,在千禧年中統治全世界。正如馬太福音第一章的家譜指:「亞伯拉罕的兒子,大衛的兒子(中文譯為後裔和子孫,希腊文都是兒子),耶穌基督的家譜。」意思是主耶穌第一次來像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一樣被獻為祭;祂第二次來又像大衛的兒子所羅門一樣作王統治大地。照樣,我們現在被神揀選在地上也作祭司,好在主再來之時也與主一同作王。
我們既為祭司,就當事奉像祭司,有利未人的氣質。許多人誤解,以為只有傳道人才需要像祭司,平信徒只像百姓一樣盡力奉獻,供養祭司和利未人就是了。其實神的計劃原是要全以色列民族作全人類「祭司的國度」,好影響全人類歸向神;像利未人作祭司影響全體以色列人歸向神一樣。因此所有基督徒都是全人類的祭司,而教會裡的傳道人和長老執事都為全教會作祭司。凡是基督徒都當事奉神,凡事奉神的人都當有利未人的氣質。研究神對利未人的要求就知道事奉神的人應該有甚麼氣質了。
1)長子的氣質
神對摩西說:「我從以色列人中揀選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利未人要歸我。因為凡頭生的是我的,我在埃及地擊殺一切頭生的那日,就把以色列中一切頭生的,連人帶牲畜都分別為聖歸我。」(民3:12-13)這是說,神本來要以色列各家派自己的長子出來服侍神,但如今神以利未人代替全體百姓的長子,因此在神看來,利未人有屬靈長子的位份和福氣。
所以摩西數點民數,發現利未人總數共有二萬二千二百七十三名,而以色列全民長子總數卻比利未人多二百七十三名,神就要他們用銀子贖出來,目的是表示全體百姓都同意由利未人來代替他們的長子事奉神。
可惜今天許多基督徒都怕參與事奉,不曉得事奉神是長子的福氣。以掃就是因為不明白長子的福份,隨便出賣長子名份給雅各,結果從「選民」的資格中墮落。流便本來是雅各的長子,卻因為與父親的妾氏同房,情慾滾沸如水,被雅各咒詛,失去長子的名份。結果這長子的福氣分成三份,屬地的長子名份由約瑟奪去了,因為雅各使約瑟的兩個兒子變為兩個支派,且成為後來以色列北國十個支派的統治者。但是屬靈的長子名份卻由利未和猶大得到,因為屬靈長子名份所帶來的「祭司」職份由利未支派取得;屬靈長子名份所帶來的「君王」職位卻由猶大支派奪得。
長子名份的重要程度還不只如此。新約希伯來書指出,主再來之時,所有聖徒都被提到天上去聚集。那一次的聚集聖經稱之為「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來12:23)。意思是地上所有教會都是「長子之會」,凡得救成為神兒女的都是長子。人若輕看長子名份就不能得救,因為不羨慕神的應許。因此,我們應該如何珍重我們的事奉,我們所得的長子名份!正如彼得所說,我們的職份是「有君尊的祭司」,試問誰會怕做君王,認為是一種麻煩呢?但願所有基督徒都能活出「有君尊祭司的氣質」和「長子的氣質」來。
2)忌邪的氣質
眾所週知,利未人之所以得著事奉神的專利權,是因為在拜金牛的事件中,他們肯依從摩西的勸告,站到摩西那一邊來,與拜金牛的以色列人對立。並且照摩西所吩咐的,殺死三千拜金牛的弟兄,以耶和華忌邪的心為心,因此得著祭司的專利權。
不但如此,後來在巴力毘珥的事上,大祭司亞倫的孫子非尼哈看見以色列人的族長帶頭與米甸的婦女行淫,引誘以色列人拜巴力毘珥,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發作,一天之內用瘟疾殺了他們二萬四千人。雖然如此,西緬支派的族長還當著摩西和眾審判官的眼前,拖著一個米甸女人進到營幕裡去行淫。非尼哈就跟著他們,將他們刺透在營幕裡。耶和華神因為非尼哈有忌邪的心,特意與他立平安的約,使他們的後裔世世代代可以當祭司。
這兩件事顯明神的心意是要每一個事奉祂的人都必需有忌邪的心,與神自己的性情配合才有資格事奉神。因為如果事奉神的人沒有忌邪的心,就會將神的榮耀貶為偶像,救恩就化為烏有了。
因此基督教最重視分辨異端真偽,甚至被人批評為「排他性」的宗教。其實要尋找真理,自然就要排斥假理,這是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反之,凡不肯辨別真偽的宗教,其本身已經證明是一種假宗教。好比帶真勞力士名錶的人堅持要分辨,帶假勞力士錶的人就認為無須分辨一樣。
據說一九七五年就是「新紀元運動」的正式開始,他們宣傳的口號是:「何必分辨真偽呢?正因為人們喜歡分辨真偽,所以這個世界才有無數的戰爭。因此要有真正的世界和平,就必須要有宗教和平;要有真正的宗教和平,就必須達成宗教合一;要達成宗教合一,就必須停止分辯真偽…。」其實這是自欺欺人的假道理。試問世上有那一個人不分辨誰是自己的真爸爸?有那一個被冤枉坐牢的人不力求翻案呢?有那一個心臟病人不分辨那些是真的特效藥呢?何故在信仰上就不要分辨呢?豈不知是不分辨,就是天堂與之地獄之別,永生與永死之別嗎?
為此神恨那些傳假道理的人,又稱不分辨真偽,與異端合一的教會為「大淫婦」。那個鼓吹與大淫婦結合的假基督和假先知,神判斷她下地獄比魔鬼撒但還要早。因此凡事奉神的基督徒都必需有忌邪的心,恨神所恨愛神所愛,才配事奉神。
3)分別為聖的氣質
在神所有性情之中,第一樣就是「聖潔」。因此最貼近神的天使也要不斷地喊叫:「聖哉、聖哉、聖哉」,好像神聖潔的榮光太過強烈,連這些至聖的天使也有點受不住似的。
「聖潔」在希腊原文含有separate的意思。因此「至聖的神」也是最隔離的神,也可以說是最孤獨的神。祂將自己孤獨地關閉在至聖所,即使大祭司也只能一年一次帶著牛羊的血,戰戰兢兢地進去禱告一會兒而已。為了保持至聖,神絕對不與犯罪的人會面,凡見祂面的人都要死。
由於聖殿分開聖所與至聖所,我們就知道聖潔是有程度分別的。神是至聖的,最接近神的天使或神人的聖潔程度較神為低。因此、越貼近神的神僕就要越聖潔,神對他們的要求也越高。倘若越聖潔的神僕犯了罪,所受的刑罰也會越大。亞倫的兩個兒子只是獻凡火,就被神燒死了;祭司烏撒只不過仍然用非利士人的牛車來拉約櫃,沒有親自用扛來抬,就被神擊殺了;摩西只不過在百姓面前發怒,用杖擊打磐石兩下,要叫水流出來,神就認為他不尊神為聖,不准他進入迦南地了。神是至聖的,也是可怕的。事奉神應當何等戰戰兢兢!
神既然要求事奉祂的利未要聖潔,當然也要他們過一種與世俗污穢隔開的生活,像神自己一樣,越聖潔就越孤獨。因此祭司不得摸任何死人的屍體,免得玷污自己(利21:1)。尤其是大祭司,在職的時候,即使自己父母死了,也不能接近他們的屍體(利21:10-11)。祭司不得使頭光禿,不可剃除鬍鬚的周圍…(利21:5),意思是不可跟隨世俗潮流的髮型和裝飾。祭司也不准娶妓女、被污的女人,或是被休的婦人為妻(利21:7),只可娶處女為妻(利21:13)。患上不潔病或是有殘疾的利未人都不准當祭司(利21:17-21)。由此可見,事奉神的人要保持自己何等聖潔,過一種與世俗污穢隔離的生活。不介意被人譏誚落後、老套、古板、不適應社會…,因為我們要討神喜悅,不是要討人喜悅。
我們不單與世俗隔開,也要遠離異端異教,不參與當今由天主教帶動的「教會大合一運動」和「宗教大合一運動」。這方面聖經給我們的教訓是最清楚不過的,就如保羅所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神曾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林後6:14-18)
4)以「靈統」為重的氣質
利未人既然要像神一樣聖潔,也就要像神一樣孤獨,甚至是「斷六親」的孤獨。摩西離世前為以色列十二支派祝福之時,提到利未支派說:「論利未說,耶和華阿,你的土明和烏陵都在你的虔誠裡(「虔誠人」在英文欽定譯本是"holy one",直譯是「聖潔的人」)……。他論自己的父母說,我未曾看見。他也不承認弟兄,也不認識自己的兒女,這是因為利未人遵行你的話,謹守你的約…。」(申33:8-9)意思是說,利未人在屬靈的事上要保持自己聖潔,甚至要與自己的父母、弟兄、兒女隔離,好像不認識他們一樣。這一點也解釋了為甚麼麥基洗德「無父無母,無族譜」,其實因為他做了至高神的大祭司,要過分別為聖的孤獨生活,甚至與父母隔離,忘記六親的關係。
或問,為甚麼事奉神的人要這麼絕情和不孝,竟然不認父母,與親人隔絕?這不是絕情或不孝,十誡要我們孝順父母,這樣犯十誡的人又怎能事奉神呢?摩西之所以形容利未人不承認自己的父母親人,是因為與神的屬靈關係,比與父母的肉體關係更重要。就如主耶穌出來傳道之時對母親馬利亞說:「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呢?」因為馬利亞不能以肉體母親的關係來左右主耶穌出來事奉的屬靈工作。這就是利未人或所有事奉神的人應有的屬靈氣質。
因此,主耶穌要求凡跟隨祂的人都要愛祂多過愛自己的父母、弟兄、妻子和兒女。又指出,將來跟隨祂的人會為重視屬靈的關係過於屬肉體的關係,以致可能「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甚至「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太10:34-39)。保羅也為這個真理而勸勉作長老說: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家」,因為「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3:5)意思是管自己肉身的家是「小事」,管神屬靈的家是「大事」。所以事奉神的人要愛教會多過愛自己的家。就如許多宣教士回應神的呼召而遠離家庭,到遠方去傳福音,甚至死在那裡也在所不惜。
5)以神為豐盛的氣質
神定規利未人不可有產業,因為神將以色列人一切獻給神的,包括十一奉獻,和一切歸耶和華為聖的,不論是人、是物、是地、是房屋、是牲畜…,就是以色列人獻與神最好的,都賜與利未人為產業(民18:全;申18:1),換言之,耶和華就是他們的產業(申18:2)。
耶和華自己成了利未人的產業,神的意思當然是將最好的,最豐盛的,都給利未人。研究利未人所得的,平均比百姓個人所得的更多。因為十一個支派每人都要獻十份之一給神,也就是給了利未人,於每一個利未人得到「百份之一百一十」。利未人雖然也獻十份之一給神(其實是給了祭司),於是利未人餘下的是「百份之九十九」,比一般百姓個人奉獻十份一之後所餘下的「百份之九十」多出「百份之九」。至於祭司,他們所得的還比利未人多。
此外,百姓不論甚麼祭,都是只將祭牲的脂油和乳香,並小部份祭肉燒在祭壇上而已,其餘部份都是給祭司享用的。百姓如果獻平安祭,給祭司享用的更是祭牲最好的部份,就是「胸」和「前腿」。任何人都不准吃這些至聖的祭肉。以利未人居住的地方來說,神雖然沒有給與利未人任何地業,卻將十一支派所得的地業中最好的六座城,和城郊的村莊都給了利未人居住,稱之為「逃城」,讓誤殺人的可以逃那裡,得到保護。在逃城之中,最有名的可算是希伯崙城。希伯崙城原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納族人的始祖(亞納族是十探子報惡訊之時所懼怕的巨人),那位與約書亞齊名的迦勒憑著信心和勇氣將城中的巨人打敗,趕走他們三個族長,奪了這城。迦勒本來將這座城賜與他的女兒和女婿俄陀聶為業的,卻因為愛神的緣故,將這座城轉獻給利未人居住。請看,迦勒將最好的,最難得到的,都獻給利未人居住,你看耶和華成了他們的產業是多麼的寶貴。
不過,上述所說的一切好處,是假設以色列全體百姓都遵行神的旨意才會這樣。如果百姓不肯履行神的吩咐,將十份之一獻上,利未人所得的就「少得可憐」了。請看士師時代有一個利未人竟然為每年賺得十舍客勒銀子、一套衣服,和每日度日的食物,就替那個米迦家中的神像做祭司。後來又為更好的待遇而做但支派的祭司。也許你會問,這個事奉偶像的利未人究竟是誰,為甚麼只為少許的報酬就轉去事奉偶像?原來他就是神人摩西的孫子約拿單!!(士18:30)為甚麼摩西的孫子約拿單竟然會犯如此大罪?答案是因為以色列全體百姓不肯奉獻十份一支持利未人,利未人窮得要死,不得已到處飄流找工作,當起米迦家中神像的祭司來。神原要傳道人過豐富一點的生活,但是實際上傳道人常常是最窮苦的,因為不是人人都肯奉獻十份之一,使神的家有糧。雖然如此,傳道人應該活得有骨氣,有氣質一點,不要為五斗米折腰,要因為耶和華是自己的產業而活得高貴。
6)世襲的氣質
神定規祭司的職份是世襲的,不是民選的。民選的意識只是近代的思想產品,從前的世代完全沒有民選意識。尤其是屬靈的祭司職任,更應該是神選的。神認為世襲繼任,比較容易運用「神選」的權柄。因為控制血統世襲比控制民選來得容易。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時候,二百五十個首領(代表民選),利未支派的長子哥轄的後裔可拉,和雅各的長子流便的後裔大坍和亞比蘭,起來攻擊摩西和亞倫。大坍和亞比蘭想要奪取摩西的政治領導權,可拉想要奪取亞倫大祭司屬靈的領導權。理由是他們都是長子的後裔,比摩西和亞倫更有資格。但摩西吩咐他們各人拿自己的香爐來向耶和華求問,看耶和華神認為將領導權交給誰。結果,從神那裡有火出來燒死那二百五十個首領,代表神判決民選為不合法。甚至地裂開,將可拉、大坍和亞比蘭吞了下去,消滅他們,顯出憑血統不能承繼任何領導權。因為任何權柄都是出於神,只有神才有資格照自己所喜悅的將權柄賜與任何人,人絕對不能憑人多勢眾來奪取。
事奉神的人要明白,做傳道不是自取的,也不要以為做長老或執事是民選的。所以我們任職,或卸職,都要尋求神的旨意。萬萬不能為自己的利益好處而升任或辭職。要事奉,就要有利未人的氣質,由神來決定一切。其實我們事奉的尊貴感,不是由於民選,乃是由於神選,因為我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使一切有血氣的人,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1:26-29)
7)住逃城的氣質
上文我們說過,神將最好的逃城賜與利未人,目的是為了甚麼呢?原來神要利未人散住在百性中間,好影響他們歸向神。說來這本來是咒詛,神卻將之變成祝福。當雅各從巴旦亞蘭回來住在示劍城的時候,示劍城一位族長的兒子姦污了西緬和利未的妹子,西緬和利未就懷恨於心,設詭計殺害示劍全城的人。對他們說,可以將妹子嫁給他們族長的兒子,條件是全城的人都要行割禮。示劍人答應了,西緬和利未二人就趁他們的傷口發炎疼痛的時候,用刀殺了他們全城的人。這事後來雅各知道了,雖然感到無奈,卻在臨終為十二個支派祝之時,對西緬和利未兩個支派加以咒詛,說:「西緬和利未是弟兄,他們的刀劍是殘忍的器具。我的靈阿,不要與他們同謀;我的心哪,不要與他們聯絡(針對利未的意思是「聯合」),因為他們趁怒殺害人命…。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分居和散住是為針對他們聯盟,又為針對利未的意思是聯合)。」(創49:5-7)
雅各的預言果然應驗了,西緬支派得到巴勒斯旦最南部的沙漠區為業,後來因為常常遇到戰事的緣故,西緬人就被逼散住其他支派的地業中。至於利未支派,卻因為他們有耶和華忌邪的心,以事奉神為業,神就將雅各的咒詛變為祝福,使他們散住六個逃城中(約但河東三座,河西三座),影響全體會眾認識律法,從而歸向神。這使我們明白,事奉神的人應當以神的國為念,以傳福音直到地極為志向,以影響凡接觸我們的人歸向神為任務。因為神揀選我們,是要我們在各地發光,好照耀在黑暗裡的人。
凡肯照著神旨意出去各處影響人歸向神的人,神必會將一切咒詛變為祝福。就以末世的災難來說,聖經明言越靠近末世,災難越大越多。所以聖經警告我們說:「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但主耶穌卻指出:「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這裡有一個真理,凡肯散開出去到處傳福音的人,必要得著最大能力,能在災難中忍耐到底。因為主耶穌答應過要與這樣的人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8)律法師的氣質
利未人最大的特徵應該是熟讀利未記。如果利未人也不明白律法書,就像廚師不會炒菜、漁夫不會打魚一樣荒謬。舊約最後一卷瑪拉基書告訴我們,舊約之所以結束,就是因為瑪拉基先知責備當時的祭司說:「眾祭司阿,誡命是傳給你們的…,你們不肯聽從,也不肯放在心上…,我就使咒詛臨到你們,使你們的福分變為咒詛……把你們犧牲的糞抹在你們的臉上,你們要與糞一同除掉。…祭司的咀裡當存知識,人也當由他口中尋求律法,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你們卻偏離正道,使許多人在律法上跌倒……」(基2:1-8)
這些經文所形容的,恐怕現今這時代也是這樣。筆者深深的感受到,傳道人的學歷越來越高,認識聖經的卻是少之又少。不少人不停地埋怨,傳道人在開講之時先讀一節經文,講下去的卻與所讀的經文無關。究其因,神學院所講授的過份注重了神學家們的著作;學子們所寫的論文都以參考書目為本。他們就對聖經感到生疏,每次讀經的時候都感到無從入手。這樣失去利未人特徵的世代,想必是末後的世代了。
在天主教黑暗時代之時,有神僕起來喊出「聖經是最高的權威,應當返回聖經時代」,結果產生宗教改革,發出復興的曙光。歷史上差不多所有的復興都離不開了聖經,何竟今天的神學院帶動傳道人離開聖經,以學術研究為本,不以訓練人相信神的話語為本。利未人沒落了,失去了利未氣質和特徵,這世界的末期也就來到了,因為神找不到合用的人來傳福音,影響人歸向神。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04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There Is One Body - E.L.Bevir
E.L.Bevir (1847-1922) 著名弟兄會教師, 簡介請參考: http://www.mybrethren.org/minist00/framelb.htm
There Is One Body
Of all the wonderful truths connected with the new creation, that of the one body is the most remarkable.
Much has lately been said as to this aspect of the church of God; and I wish merely to insist once more upon its immense importance, and especially as delivering every faithful heart from sectarian principles. There are two points which I should like to notice:
1) The moral character which should be found in those who endeavour to keep the unity of the Spirit.
We are never told to keep the unity of the body, which is in far safer keeping than ours. I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giving a defini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Spirit, made by J.N.D. at Croydon in 1881,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esent power of the Holy Ghost, for the truths of the one body".
2) The wide basis of communion which the truth of the one body implies when we are met at the Lord's table.
For the first, we must look at Ephesians 4; and for the second at 1 Corinthians 10.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passage, as the apostle is leading them up to the truth of the one body, he exhorts them to all lowliness and meekness with longsuffering, bearing with one another in love. Lowliness is the result of being in God's presence, for no one wishes to exalt himself there; and then follow "meekness and longsuffering" towards one's brethren.
If one be humble before God, there will be no want of true patience with others; and it is no small miracle to see men who naturally were violent and intolerant becoming magnanimous in the true Christian sense, and bearing with one another in love, as members of the one body.
Notice that in Ephesians 4: 2, it is makrothumia, and not hupomone. Many people are naturally phlegmatic, and have not wit enough to be impatient. But what a wonder when an ardent, intolerant man, like Saul of Tarsus, becomes a model of longsuffering. Were we more fully in God's presence, we should understand practically the unity of the Spirit; and our conduct would correspond to our vocation.
But now let us for a moment look at 1 Corinthians 10, where the Lord's table is referred to, and the communion of our Lord's death clearly established; the cup being the communion of the blood, and the bread being that of the body of Christ.
Verse 17 introduces the one body: "We, being many, are one loaf, one body; for we all partake of that one loaf". The saints are here actually gathered around the Lord's table, and their communion is that of death – for the body and blood of the Christ are mentioned separately; then comes in the blessed truth of the one body, which shuts out once and for all any sectarian thought. "We are one body." The immense importance of this in a day of utter ruin, cannot be too much insisted upon; for while we disclaim to be the body, to the exclusion of other true believers, we would seek to maintain in dependence upon the Lord all the blessed truths which characterize the whole church of God.
This surely is the true spirit of a remnant; and faith recognises the unity of the body, notwithstanding all that man has done. Elijah could see the twelve tribes by faith when all was in disorder in Israel (1 Kings 18: 31); and we can perceive the one body, safe in God's keeping, amidst the endless divisions of Christendom.
E. L. B.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0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四月 07, 2005
"甚至連巴拿巴" - 史百克
"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3)。
何等的遺憾和悲哀,聖經記載了一些痛苦、不幸的事!尤其遺憾和悲哀的,這些痛苦、不幸的事,常常會發生,並且竟然發生在那些對新時代真理、最關緊要和最具決定性之使徒們中間!聖靈乃是聖經的監護者,祂既然允許把這些事記載在聖經中,就必定真實証明它有某些正當的原因。同時這一類的事—我們悲傷的說一句—聖經記載了還有不少。
保羅沉重的感覺
當保羅寫加拉太書、寫到第二章這?的時候,他的心境和感覺必定有特殊的轉變,所以他才這樣說"甚至連巴拿巴"!這封加拉太書或者是他許多書信中最熱切、最激烈的一封。為著維護福音的真理和純潔,他確實具有白熱化之關心、而且行在爭戰之道路上,他說了許多很猛烈很堅強的話語。
在此、我們能覺察出他的心境和感覺乃是混合著驚訝、悲歎和失望。"甚至連巴拿巴"!巴拿巴曾經以友道待他。當耶路撒冷的眾使徒對他猜疑懼怕、甚至"不信他是門徒"(徒9﹕26),在這種非常孤立之時,惟有巴拿巴接待他!當他在大數正在需要幫助之時,巴拿巴曾經由安提阿去尋找他,帶他去到安提阿!巴拿巴曾經與他一同作工、一同勞苦、一同傳道至遠方!當他向外邦人盡他的職事時、有許多事發生,巴拿巴曾經親眼看見、親自有份並且一同得榮!巴拿巴原是個"好人"(徒11﹕24)!但現在巴拿巴竟然隨夥裝假!這能是真的麼?當有人從雃各(似乎一直持守律法主義之態度) 那?來到安提阿的時候, 彼得和其餘的猶太人皆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保羅對彼得(五旬節開頭的時日、與雃各持同樣態度,但後來改變了) 這種行動並沒有發出甚麼驚訝,只是定罪責備而已 (加2﹕11)。但這種種族的偏見歧視和差別待遇,竟然接近並波及於他親愛的朋友巴拿巴,實在使他震顫、激動,而驚愕的說"甚至連巴拿巴"!這件事豈不是顯露巴拿巴?面誘陷裝假之行為麼?保羅和巴拿巴曾經在一起作工一段時日,巴拿巴的欺瞞暫時雖被遮蓋,但現在終於顯明。後來在馬可(巴拿巴的表姪)的事情上又顯露一次,結果、保羅 和他在主的工作上長久分開了!
我們在這件事上得著甚麼益處呢?難道我們能抓牢巴拿巴的缺點,而無錯誤之審斷,僅僅予以殘酷的批評和打擊麼?不!這?有某些事說明基督徒領袖間彼此和諧配搭之關係、受到了極其痛苦的掠奪和傷害。在使徒時代開頭年日之光榮歷史中,有這件事情發生,聖靈意欲我們學到甚麼功課呢?保羅怎麼說呢?—裝假。何謂"裝假"?裝假就是虛偽、隱匿;裝假也就是明處一套、暗處一套﹕意即欺瞞、不實、虛謊。(今日這件悲痛不幸、導致分裂的事,為甚麼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在基督徒領袖之間呢?原因﹕欺瞞、裝假、不透明,而且在基督徒各種事工上、求名求利求權位!如果基督徒領袖都持保羅的態度"活著是基督",意即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表現基督、供應基督,然後消聲匿跡、像腓利供應基督給太監後被提走一樣,就不會發生這種悲痛不幸、而導致分裂的情事!求主施恩給各處的領袖,為著基督身體在各地之表現、願我們彼此代禱,使我們眾人認真學習"活著是基督",不再作宗派或分割團體之傳道人。)
有一節聖經直接說到這件事—"懼怕人的,陷入網羅"(箴29﹕25)。或者在別的事情和路徑上、巴拿巴不會懼怕人,但從這個軟弱—致命的軟弱—來看,當 舊約律法(捆綁) 時代 轉換為新約恩典(在靈和真?之自由) 時代、那個極其嚴重之論題,正應予以比較平衡之時,証明他在容讓他天然脾性或氣質(懼 怕人) 、來管治他這個人,結果產生"裝假"的行為。(當時雃各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中、具有特殊影響力之地位。他認為一切超猶太主義的運動都應十分的謹慎,而且都應緩慢進行。當初掃羅(即以後的保羅) 逼迫殘害基督徒時,沒有就近首先逼迫殘害雃各所代表之耶城的信徒,原因他們大部分都是雃各那種半猶太化的基督徒!所以巴拿巴懼怕他。) 很明顯的、巴拿巴是 一個很會社交、善於親睦的人﹕這是他的素性。這種素性的特點就是不喜歡作無名的人;喜歡在人中間特殊、俾得人稱讚、捧場, (五旬節眾人都作無名奉獻,但首次題 到巴拿巴時,他特殊有名。—徒4﹕36、37);或者喜歡 影響人 對自己的興趣事奉、有羨慕和跟 隨等等。所以他為著得人喜悅並孚眾望、他就陷落在妥協的悲劇中。這是教訓我們﹕當某些重大嚴肅之事在我們手中等待處理之時,我們應當確定站穩在屬靈的原則上,不能偏向政策和手腕。否則、必要落進不幸的災害?。
十字架結束老舊制度
是的、我們知道這件事對巴拿巴來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件真正偶發之事記載在聖經中,有它特別意義。它清楚確定給我們看見﹕遺傳、慣例、制度、系統,乃是具有極其可怕之力量的。這種遺傳、慣例、制度、系統之強大勢力,引發誘出了新時代最大使徒一切聖潔的激烈忿怒。這種猶太教律法制度化的因素是至死不屈的。保羅曾經是掃羅、他就是這個至死不屈之猶太律法制度的結晶!他需要主耶穌個人親自在榮耀中向他顯現,用祂掠奪蹂躪性的大能,破裂折斷保羅的猶太律法制度,使他清楚的得著釋放。從他得著釋放和自由那日開始、一直到他程途的末了,他惟一的信息、講論和見証就是﹕舊的遺傳、慣例、制度、系統業已終結,歸於無有。新的屬靈屬天的等次—即活的人基督、已在開始,並將成為一切!如果有人戴上不誠實、遁辭、詭辯、支吾、噯昧、隱匿、掩飾之假面具,保羅就要用很強的手予以撕破和拉開。他已經太清楚的看見﹕(1) 把新約的事奉,當作舊約律法制度的延長;(2)把舊約律法制度試以攙雜或混合在新約的事奉?;這兩種都是為神子民帶下大難和災害的。(新約的事奉乃是表現活的基督,舊約的律法制度乃是死的宗教事物;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而且是相牴觸的。新約是在靈和真?的,舊約是在肉體和血(魂)?的。)
加拉太書第二章接下去,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第二十節"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這正是指明基督的十字架、已經"結束"了一切老舊的遺傳、慣例、制度和系統。後來第五章又說"十字架討厭的地方…",意即十字架是使人不喜悅、令人受辱、叫人絆跌的。由上下文可知,這個使人不喜悅、令人受辱、叫人絆跌的討厭十字架,乃是指著有關妥協、調和、投降之事說的。意即為著救援保持我們的面子和尊嚴、我們的立場和見地、我們的利益和優勢等等,我們就向老舊的遺傳、慣例、制度、系統、作法等等,妥協、調和、甚至投降了。保羅說"弟兄們、我若仍舊傳割禮(割禮代表整個的舊約遺傳、慣例、制度和系統),為甚麼還受逼迫呢?"意即保羅若稍微妥協、調和、投降一點,不要那麼堅持新約"基督的絕對立場",有人要受割禮、就睜一個眼、閉一個眼,讓他受割禮好了。如此、保羅就可以免受逼迫!然而保羅沒有這樣,他說"聖靈在各城?向我指証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証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3、24)。(今日太多基督徒領袖向舊約原則之基督教遺傳慣例制度和系統,妥協調和甚至投降!沒有站住主耶穌 (凡事讓耶穌真實作主)的立場!求主施恩使我們眾人甘心樂意、無論羔羊往那?去、都跟隨祂!)
慘痛的教訓
這是一件慘痛的洩露和顯示,也是一事實,說明一個"好人"(徒11﹕24) ,一個曾經看見過"為著神的偉大事奉",而且自己也在其中密切的有分、為神作了許多事工的人,竟然因沒有出一切代價、來 持守真理和屬靈原則,結果落進"明哲保身,安全第一"之網羅?。這件事對於我們有許多的教訓,但概括結論就 是 高呼我們—要真實!要正直!要透明!不要首先行動生活在人面前,要首先行動生活在神面前!永遠不要僅僅在開頭的日子是那麼好、那麼受人尊敬,但到末了、竟然落進這句判語?—"…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已過五十年來、聖靈 藉時間已經 顯明、我們這些基督徒領袖因專心基督教事工、而不是專心活出基督,所以許多光景甚至一直到死、仍表現不真實、不正直、不透明!願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信徒、"趁著還有今日"趕快認真捨己、投降聖靈,專心學習基督—而表現真實、正直、透明!)
為甚麼一個偉大超群的友誼和長久生活在一起的同伴,竟然遇到這種不幸的挫折,以致分裂呢?豈不是因巴拿巴對保羅這個蒙神特別"揀選的器皿"、開頭很歡喜,但看見保羅被神主宰的使用、他的深處竟產生了隱藏的嫉妒,直到他個人的某些利益、興趣、揀選,和他素性上的軟弱,被人摸著觸怒所致麼?保羅曾經得著"耶穌基督的啟示",他完全把自己奉獻棄絕在這啟示?,並且因這啟示而成為堅強、甚至有時似為專橫暴虐的人。他雖然有必須反對的,但不是為他自己,乃明示為著基督。有一件事是保羅無論如何所不能嘉許贊同的,就是"妥協"。他不僅有絕對的強制能力、並且有全然的忍耐能力,然而他不能有雙重關係、有貳心、忽是忽非。
巴拿巴可能曾經要求 和平、欲望大家 都相安無事,並且應當作某些事來成全。但那個某些事引他"騎牆",或者引他站在兩個完全不能相容—一個屬天、一個屬地—之"妥協"的地位上,末了、這位時常作"好人"的、製造了一件可怕的錯誤,失落了與保羅永遠建立偉大友誼和同工關係之可能性!
但主的工作和見証必須是繼續向前的。有壓倒一切的証據、巴拿巴仍是全然持守並站牢耶路撒冷他朋友的立場。在這個奠定新舊時代最偉大之轉換論題上,巴拿巴允許他自己不僅接受了雃各深的影響,而且也顯明他那堅強猶太樣的偏向。所以在這個轉換中、非常清楚的予以區別,究竟是把人帶進新時代?呢?抑是把人留在舊時代中?巴拿巴沒有站穩屬靈的見証、最後衰敗、消失了。然而主卻揀選了西拉代替了他,甚至也揀選了馬可—曾經是保羅和巴拿巴爭論之焦點,於後來的年日中,成為彼得和保羅"有益"的同伴。
轉角的地方總是危險的地方,經過轉角的時間也必是危險的時間。歷史中每一個時代的轉角都有不少不幸的事發生,古時的聖徒包括在內,今日的聖徒也包括在內。願主施恩幫助我們,使我們在這些有益的教訓和亮光中,學習基督、而表現真實、正直、透明!(徐編)
編者註﹕
此篇信息"甚至連巴拿巴" (Even Barnabas)源自1962年1月史百克"見證報"(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非直譯乃編譯。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0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四月 06, 2005
Spurgeon's Morning by Morning - April 6th
"Let us go forth therefore unto Him without the camp." --Hebrews 13:13
Jesus, bearing His cross, went forth to suffer without the gate. The Christian's reason for leaving the camp of the world's sin and religion is not because he loves to be singular, but because Jesus did so; and the disciple must follow his Master. Christ was "not of the world:" His life and His testimony were a constant protest against conformity with the world. Never was such overflowing affection for men as you find in Him; but still He was separate from sinners. In like manner Christ's people must "go forth unto Him." They must take their position "without the camp," as witness-bearers for the truth. They must be prepared to tread the straight and narrow path. They must have bold, unflinching, lion-like hearts, loving Christ first, and His truth next, and Christ and His truth beyond all the world. Jesus would have His people "go forth without the camp" for their own sanctification. You cannot grow in grace to any high degree while you are conformed to the world. The life of separation may be a path of sorrow, but it is the highway of safety; and though the separated life may cost you many pangs, and make every day a battle, yet it is a happy life after all. No joy can excel that of the soldier of Christ: Jesus reveals Himself so graciously, and gives such sweet refreshment, that the warrior feels more calm and peace in his daily strife than others in their hours of rest. The highway of holiness is the highway of communion. It is thus we shall hope to win the crown if we are enabled by divine grace faithfully to follow Christ "without the camp." The crown of glory will follow the cross of separation. A moment's shame will be well recompensed by eternal honour; a little while of witness-bearing will seem nothing when we are "for ever with the Lord."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1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贖愆祭
【讀經】:利五章;六1-7、七1-10。
一、贖愆祭的意義
贖罪祭是贖免得罪神的罪,贖愆祭是贖免得罪人或聖物的罪。贖罪祭是為贖罪,為稱義。這罪原文是單數的,是指原罪,罪的本性而言。贖愆祭是贖過錯、虧欠,是為成聖。一個是敗壞生命的罪,一個是玷污生活的罪。贖罪祭在地位上與非基督徒有關,贖愆祭在地位上與基督徒有關,這兩個祭合起來就成為完全的救贖。
聖經分章分節是後來的人分開的,原來早期抄錄聖經的時候,它是連在一起的,沒有分為第四章第五章,不過有人覺得,第五章是講贖愆,所以把它標題為贖愆祭。其實贖愆同贖罪是一樣,因此贖愆祭同贖罪祭也是一樣。很奇妙的,這章聖經裡上面說贖愆祭,下面說贖罪祭,兩個名詞交替使用,好多次用兩個名稱,原來贖愆祭同贖罪祭的條例是一樣的,請大家讀第七章?節:「贖罪祭怎樣,贖愆祭也是怎樣,兩個祭是一個條例。」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希伯來書明說羔羊就是指基督,只一次獻上自己,成了永遠贖罪的祭。起初我們接受救恩的時候求主赦免,成為基督徒以後,我們禱告還是求主赦免。救恩本來就是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純粹是恩典,我們認罪接受恩典,一生都是如此。
我們要問:「誰是罪人?」許多人很快就會想到那些在監獄裡的犯人,或是那些行為很壞,無惡不作的壞人。還有些人心中以他們所不喜歡的人為罪人,但少有人肯承認自己在神面前是罪人。「罪」,就是「未中」的意思,就如一個人射箭未射中紅心一樣,換句話說,未達到神為人所定的標準就是罪。
人對於罪的標準,是會時時降低或改變的。有些古時人以為是罪的,現代人認為不是罪;這個國家以為是罪的,在別個國家則以為不是罪。所以人的好壞是從比較來的,世界上只有比較好的人,並沒有真正的好人。世人所以為是不是罪的標準,也是按多數人的看法來決定的;多數人以為某一件事是罪的時候就是罪,多數人都以為不是罪的時候就不是罪。
例如:若多數人都不吸香煙的時候,就以為吸香煙有罪;但等到多數人都吸香煙的時候,就以為吸香煙不是罪了。又如多數人都不賭博的時候,賭博是罪;但等到大家都賭博的時候,就大家都不定它是罪,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但聖經給我們看見,「罪」的意義乃是未達到神的標準,所有未能作到神要人作的標準的人,在神面前就是罪人。神的標準就是:「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
二、五重獻祭撮要
由聖經明文可知,人類之所以要獻祭,乃因犯罪不得見神,又怕犯罪的結果要受刑罰。亞當的兒子亞伯之所以要獻牲畜為祭物給神,(創四?)必因看見父母穿著皮衣,知道罪人必須靠「犧牲」代為捨命、流血,方能贖罪的緣故。後來,凡是敬畏神的列祖,都知道獻燔祭給神。(創八20-22、十二7、廿六25、卅三20、卅五1-3、出三18、廿四4-5、伯一5)
以色列人所獻的祭,可以分為下列三種:
1.按著祭物,可分為血祭和素祭。
2.按著所表明的意義,可分為馨香祭,以及贖罪祭。
3.按著獻祭的人,可分為國民的,與個人的。做
神國國民必須獻的祭有五種,即燔祭、素祭、
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這五種祭,通常稱為
「五祭」。
(1)燔祭獻時所用的供物,要用無殘疾的公牛或公羊,或班鳩或雛鴿。宰在耶和華前,祭司把血灑在壇的四周,然後把所獻的祭物,全燒在壇上,作為獻與耶和華馨香的火祭。各人可憑己力,任獻一種供物,不過必要潔淨的,心存著敬虔感恩之念,方能蒙神悅納。牲畜的整體用火燒在壇上,血要灑在壇的周圍,是表明那牲畜代我們贖罪,我們潔淨了,方可全身獻與神之意。
(2)素祭是用無酵的細麵,或烤餅、或初熟的榖物,作為供物。在這各種供物上澆上油、加上乳香、用鹽調和,然後由祭司取出其中的一把,燒在壇上; 其餘的,即歸祭司所有。這是獻給耶和華火祭中為至聖的。酵是代表罪,無酵是表明我們己潔淨了,才敢自己獻上歸於神。乳香是表明基督受苦後發出的香氣,乳香也表明復活。鹽是獻祭人與神立約的表示,表明他永遠歸神的心願。所以這素祭,是在火祭中為至聖的。
(3)平安祭亦稱「酬恩祭」,是神的子民蒙救得贖得平安時,為酬謝恩典所獻的祭。當獻的祭物是牛、羊,表明信徒蒙救贖,重生之後,為報答主的恩典,當奉獻一生,遵行主旨事奉神。我們不但要有感恩的心思,更要有感恩的實行。而一個生命豐盛的人,在神面前,常會發出感謝和讚美的聲音。平安祭也是還願的祭,人在急難時便向神許願,等到領受神恩之後,事過境遷,又忘了所許的願。人許願卻不還願就沒有平安。
(4)贖罪祭分為四等,即祭司、會眾、長官與百姓犯罪的贖罪祭。若祭司與會眾要獻贖罪祭,是用一隻無殘疾的公牛,或公牛犢,宰在耶和華前。祭司、會眾犯罪獻公牛,長官犯罪需用公羊,會中之百姓犯罪則用綿羊。這所獻物品之輕重,是按地位高低,並關係大小。可見地位高的,雖與平民犯同樣罪,其關係卻不同,故所獻祭品亦不等。雖然等級不同,但各級都有提到悔罪的例,「......一知道所犯的罪就要獻」。
(5)贖愆祭是為個人所犯的罪所預備的救恩,人的本罪是他自己應該負責的罪。贖愆祭給我們看見,基督所受的各種痛苦,乃是為要應付我們各人所犯各種的罪。當信徒憑著信心抓住基督寶血的洗淨,那住在他裡面的聖靈,必用基督復活的大能,叫素祭所成就的實現在他身上,使他因基督住在他裡面而「在義上活」,天天奉獻他的肢體為神為人活著。(羅六12-14)一個人的罪愆,有對神和對人的兩方面。這兩方面的罪,都可以藉著贖愆來對付,利未記五章14-19節所記的,是對付得罪神的罪;利未記六章1-7節所記的,是對付得罪人的罪。
三、新約罪惡賬單
許多人最不喜歡我們傳福音的時候說他們是罪人,他們常常會說我有甚麼罪呀?中國古書論語顏淵說,四種不要做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罪是有眼睛的在尋搜我們;(民卅二23)罪是有嘴巴的在控告我們;(耶十四7)罪是有腳的在追趕我們;(結卅五6)罪是有手的要捆綁我們;(箴五22)罪弄瞎了我們的眼睛,不能分辨好歹;(林後四4)罪要混亂我們頭腦顛倒是非。(賽五十20)我再說罪的定義;神吩咐我們的,我們不去做,神所禁止的,我們倒去做。愛神所恨,恨神所愛,這都是罪。
我們要開列出新約罪惡賬單:
(一)羅馬人的:「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一28-32)
(二)哥林多人的:「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麼?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林前六9-10)
(三)加拉太人的:「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加五19-21)
(四)以弗所人的:「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弗四25-31)
(五)歌羅西人的:「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西三5-8)
(六)提摩太後書:「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提後三1-4)
(七)馬可福音:「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七21-23)
總之:犯罪者個人會受報應,犯罪的國家也必滅亡。
四、贖愆祭的緊要
一個人的罪愆,有對神和對人的兩方面,這兩方面的罪,都可以藉著贖愆祭來對付。利未記五章14-19節所記的,是對付對神的罪;六章1-7節所記的,是對付對人的罪。當我們得救以後,就與神有了交通。但過了些日子,若是再犯了罪,不肯悔改,就與神失去交通,覺得神離你很遠,讀經無亮光,禱告不垂聽,這是因為一天過一天的罪沒有對付好,以下要交通幾樣得罪人的罪。所有人類,都是神所創造,得罪了人,也就得罪了神。
(一)不忠託付:「在鄰舍交付他的物上......行了詭詐。」(利六2)照目前物價,人若交託我們五萬元,也許我們還會忠心。如果有人交託我們五十元,因為數目小,我們就要以為不要緊了,這是詭詐不誠實。有人託我們帶一封信,我們縱然不拆看裡面,有時也喜歡把外面看一看。如果進一步存心要窺探人的祕密,這是能攔阻人與神交通的。
(二)交易詭詐:「或是交易上,行了詭詐。」(利六2)這不是單對作生意的人說的,乃是對每一個基督徒說的。有人說,作生意不說謊,買賣就作不成功。我們要知道,誠實作買賣,起頭雖然有點吃虧,後來要居在人上的。我們不必說謊,也是不該說謊。在交易上,如果故意說謊,是要失去和神的交通的,這是我們應該對付的。
(三)槍奪財物:「或是搶奪人的財物。」(利六2)搶奪、霸佔是同樣的罪。用武力得來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來的,就是搶奪人的財物。例如有人託你作遺囑的執行人,人死了,東西一起在你手裡,如果你任意更改,這就是搶奪人的財物。有人曾在公務機構工作,若用不正當的方法,得了財物,這就是搶奪。
(四)欺壓鄰舍:「或是欺壓鄰舍。」(利六2)「鄰舍」,在舊約都是指「別人」,並非說你隔壁的人纔是你的鄰舍。多少的婆婆欺負她的媳婦;多少的父母,欺負他的兒女;多少的老師,欺負他的學生;多少地位高的人,欺負他底下的人。這些都是欺壓鄰舍,是神所不喜悅的事。基督徒對人不義是不該的,基督徒欺壓人是神所不喜歡的。
(五)拾人遺物:「或是在撿了遺失的物上行了詭詐。」(利六3)這件事,也許我們覺得不頂要緊,但是,這是行詭詐。也許我們想,拾得的東西並非不義。但是,神說:「這是行詭詐」。基督徒永遠不能把別人遺下的東西當為自己的。無論是錢,是東西,是大的,是小的,只要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都不能據為己有,在可能範圍內,該歸還這一切。
(六)說謊起誓:「說謊起誓。」(利六3)說謊,就是用一種方法來逃避罪。說謊有三大原因:一是因為驕傲,說謊可以保持面子。一是因為對方太嚴,太嚴的主人,必定有說謊的用人。一是因為利益,只要肯騙兩句,就可以得好處。用說謊的方法去得利益,是神所定罪的。
有了罪案就要對付。贖罪祭與贖愆祭,有一主要的字不同:贖罪祭是「挽」,贖愆祭是「還」。我們不能因得罪了神而還神什麼,我們也不能因得罪了人而挽回什麼。所以,我們得罪了人,就不是挽,是應當還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1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四月 05, 2005
The Berean's Forum is back on
Please click on http://thebereans.net/forum/index.php?board=21.0 for Berean's Forum. I guess they are still testing the recovered site since it's running very slowly.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1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Spurgeon's Morning by Morning - April 5th
"On Him they laid the cross, that He might bear it after Jesus." --Luke 23:26
We see in Simon's carrying the cross a picture of the work of the Church throughout all generations; she is the cross-bearer after Jesus. Mark then, Christian, Jesus does not suffer so as to exclude your suffering. He bears a cross, not that you may escape it, but that you may endure it. Christ exempts you from sin, but not from sorrow. Remember that, and expect to suffer.
But let us comfort ourselves with this thought, that in our case, as in Simon's, it is not our cross, but Christ's cross which we carry. When you are molested for your piety; when your religion brings the trial of cruel mockings upon you, then remember it is not your cross, it is Christ's cross; and how delightful is it to carry the cross of our Lord Jesus!
You carry the cross after Him. You have blessed company; your path is marked with the footprints of your Lord. The mark of His blood-red shoulder is upon that heavy burden. 'Tis His cross, and He goes before you as a shepherd goes before his sheep. Take up your cross daily, and follow Him.
Do not forget, also, that you bear this cross in partnership. It is the opinion of some that Simon only carried one end of the cross, and not the whole of it. That is very possible; Christ may have carried the heavier part, against the transverse beam, and Simon may have borne the lighter end. Certainly it is so with you; you do but carry the light end of the cross, Christ bore the heavier end.
And remember, though Simon had to bear the cross for a very little while, it gave him lasting honour. Even so the cross we carry is only for a little while at most, and then we shall receive the crown, the glory. Surely we should love the cross, and, instead of shrinking from it, count it very dear, when it works out for us "a far more exceeding and eternal weight of glory."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0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贖罪祭
(讀經):利四章;六24-30。
一、認識罪的定義
聖經是把人的罪,分作兩面來說,一面是住在人裡面的罪,一面是顯在人外面的罪。住在人裡面的罪,是人裡面的罪性,所以是單數的。顯在人外面的罪,是人外面的罪行,所以是多數的。羅馬書一至五章上半所說的,是注重人外面罪行的罪,就是多數的罪。從五章下半到八章所說的,是注重人裡面罪性的罪,就是單數的。人裡面這罪性的單數罪,乃是人與生俱來,生來就有的,是不由得自己的。
所以聖經說,人是賣給這個罪了,就是賣給那從亞當傳下來,成了我們裡面罪性的這個罪了。但是誰,又是在甚麼時候,把我們賣了?就是亞當在他跟隨撒但背叛神而犯罪的時候。他那樣犯罪,就是把自己賣給撒但的罪了,同時也把他所有的子孫,在他裡面,都賣給這個罪了。從那時起,他和他所有的子孫,裡面都有了這個罪作他們的罪性,都作了這個罪的賣身奴僕,不得自由自主。
我們要問甚麼是罪?一個非洲的生番能夠吃人,而良心並不覺得不安。然而一個文明國家的人,決不能這樣作而心中坦然。但「憑良心作」並不能擔保我們無罪,我們必需在神的話語裡面,尋找一個更高尚更絕對的標準,以下我們要說到有四種情形,在神面前是認為罪的:
(一)不義是罪--「凡不義的事都是罪。」(約壹五17)在神的話語中,給我們看見,不義包括心裡的思想和行為的表現。心裡先藏著邪惡、貪婪和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和毒恨。隨後行為上顯出讒毀、背後說人、怨恨神、侮僈人、狂傲、自誇、捏造惡事、違背父母、無知、背約、無親情和不憐憫人。(羅一29-32)許多時候,人只注意行為,以為在行為上加以檢點就可。但是神不像人,只看外貌。神特別注重內心,因為內心是根,行為是果。經上記著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0)貪婪屬於內心,但是貪婪是萬惡之根,因著人的墮落卻裝滿了各種不義。每個人都不敢說自己是個手潔心清的人,請聽主的話怎麼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12)
(二)不法是罪--「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約壹三4)一個強盜殺人放火,謀財害命,這是不義。有一天他的良心發現,感覺自己過去的錯誤,願意重新作人,自食其力,甚至幫助別人。試問他的罪惡是否就此解決?不!決不可能,因為他雖然放棄了不義,但是他的不法仍舊存在。他的罪案累累,通緝他的命令已下。他縱然洗手自潔,可是律法還是要追捕他。一旦他落入法網,仍要抵命賠償,他在律法面前是不法的。神的律法是聖潔的,神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善的。律法說:「不可起貪心。」(羅七7)試問我們是否貪心呢?如果是,就是不法。在人一切的不義背後,卻隱藏著不法。不義是果,不法是因。人所有的不義,不過彰顯人裡面的不法。
(三)不行是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四17)罪不但是一種積極的違背,也是一種消極的不行。干犯律法,果然是罪;然而不去行,也是罪。不該作而作的是罪,該作而不作也是罪。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在人的裡面有一種是非的知識。縱然累積的罪惡麻木了這個是非之心,惡劣的環境遲鈍了良心的敏感,人究竟尚未完全失去善惡是非的觀念。可是人的難處乃是知道善而不能行善,有知識卻無能力。猶太人有律法賜給他們,外邦人雖然沒有成文的律法,卻有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大家都知道應當愛神,也應當愛人如己;可是有誰曾經這樣行呢?末世的現象乃是人專愛自己、貪愛錢財、愛好宴樂;而不愛良善、不愛神。
(四)不像是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罪的最深定義,就是不像神,虧缺了神的榮耀。神造人的時候,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的。換句話說,神要人像祂,在凡事上彰顯祂的榮耀。可是試看今日人的光景,試想自己的情形,人是否仍舊保存神的形像,是否彰顯神的榮耀?誰都知道人已經完全不像神,失去了神當初所賜的榮耀。古人形容不孝順的兒女為「不肖」,意思就是說,這個兒子不像他的父親。父親是誠實忠厚的,兒子卻是虛謊詭詐的。父親是勤勉節儉的,兒子卻是閒懶揮霍的。兒子完全不像父親,兒子虧缺了父親的榮耀。兒子的不肖帶給父親無限的傷痛和羞恥。哦!我們何等虧缺了神的榮耀,何等虧負了神的恩典。這個就是我們的罪。
二、人第一次的罪
創世記第三章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一章,說明了人類罪惡的來源和救恩的需要:
(一)魔鬼引誘--魔鬼試探人是完全主動的,牠首先叫人懷疑神的話,神對亞當說:「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7)然而蛇(魔鬼)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麼?」
魔鬼在神的話上加上問號,牠的目的就是要人對神的話產生懷疑,並且使人放膽地去反抗神的旨意。牠對夏娃說:「你們不一定死。」這句「雙關的詐語」(但八23),一方面鼓勵夏娃放心去嘗試神所禁吃的果子,另一方面,使牠自己可以有逃避誘惑夏娃犯罪之罪名的藉口。
(二)女人軟弱--其次魔鬼為甚麼不試探亞當呢?其中必定有原因。彼得說:「女人是軟弱的器皿」,而且亞當是從神直接得了囑咐,而女人則是間接的,所以魔鬼便向這弱處進攻。同樣地,有的人,錢是他的弱點,他見了錢就不顧道義,甚至不擇手段。有的人的弱點是色;有些人的弱點是地位,這些都是魔鬼要進攻的弱點。如果魔鬼來引誘女人,她拒絕回答問題,就不會中牠的詭計,可惜竟然你和牠交談。還有一點,她的失敗是增減神的話,增加了一句「也不可摸」(創三3),減少了一句「因為你吃的日子」(創二17),又改變了一句,「必定死」改為「免得你們死」。基督徒不愛慕聖經,又不認真尋求明白聖經的真理,乃是靈性開始墮落的象徵。夏娃的失敗就是太過空閒,沒有愛惜光陰。
(三)亞當失敗--亞當的錯失似乎比夏娃較輕,但聖經中論及人類犯罪的責任時,並不是把錯失的責任歸夏娃,而是歸罪於亞當。因神既託付亞當修理看守伊甸園,亞當竟未盡防守的責任,讓魔鬼進入伊甸園竟未發覺和戒備,這就是最重要的失敗。當夏娃吃了那善惡果後就給亞當吃,似乎亞當距離夏娃不遠,並且蛇對夏娃說話的時候屢次用「你們」這個眾數的代名詞,可見夏娃受試探時,亞當就在身旁或附近的地方。沒有幫助夏娃抵擋魔鬼,反而毫無表示地吃了夏娃所給他的果子,豈能沒有責任?我們若只顧看別人怎樣作,而忘記神的話怎樣說,行事效法人的榜樣,而不以神的話為準則。這樣的基督徒,必和他所效法的人一同跌倒。
(四)犯罪結果--聖經並無原罪之名,乃是古代神學家所創製的神學名詞。亞當犯罪時,他的子孫並未參加他的「罪行」,但他犯罪後,罪入了世,罪與死一同進入他的生命中,他的生命已變成有罪,是敗壞的生命,因此他的子孫也有了罪性,也成了罪人。哥林多前書說:「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林前十五22)這個死,第一是靈死,就是靈與神斷了交通,失去了功用。第二是體死,就是身體失去生命,而歸於塵土。第三是魂死,就是魂到陰間受痛苦。第四是第二次的死,就是靈、魂、體,都被扔在火湖裡受痛苦。犯罪的結果,「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創三7)而羅馬書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始祖因為犯罪,就失去了神的榮耀,禍患無窮。
三、贖罪祭的意義
贖罪祭和馨香祭(即燔祭、素祭、平安祭)不同:後者豫表基督的完全,被神悅納如同馨香;前者豫表基督「成為罪」,「被列在罪犯之中」。祂並非是一個罪人,祂是被算為一個罪人,受罪的刑罰而被釘十字架,使我們靠祂的寶血而罪得赦免。但贖罪祭並不是指主耶穌為我們贖原罪,本罪的祭,乃是祭司或百姓誤犯了一件不可行的事,而獻祭牲求赦免的祭(利四2-3);預表已蒙救贖的信徒或聖工人員誤犯了罪,為求赦免所當行的重要教訓。已蒙救贖的信徒誤犯罪是常有的事(約壹一8-9),故有獻贖罪祭的必要。主所說的祈禱文也教訓我們,要向天父求「免我們的債」(太六12),這種「債」,在路加福音說是「罪」(路十一4)。既犯了罪,就要獻贖罪祭,求赦免。
贖罪祭可分兩類:即誤犯與故犯。誤犯者因身份等級之不同而有所分別(利四),皆可藉獻祭而贖罪。(民十五27-29)但那故犯者,因他藐視耶和華的言語,違背耶和華的命令,總要從民中被剪除。(民十五30-31)這裡豫表不信耶穌是救主者,罪不得赦免。耶和華對摩西說:「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祂,祂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話,都傳給你們。誰不聽祂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申十八18-19)經上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不信是最大的罪,因他不信神獨生子基督的名,他們永不得蒙赦免。神是聖潔的,凡屬不潔之人或物,神人皆不願親近之,宜排除之。故稱此祭為「潔祭」,犯罪者可就貧富之懸殊,獻上鳩鴿或羊羔等。
四、獻贖罪祭對象
贖罪祭的供物,按獻祭者的身份可分四種等級。力量不夠的就用較低級的供物。供物的區別,乃是象徵獻祭者對神的認識有所不同。但在神看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不是靠著理解的。
(一)祭司犯罪--受膏的祭司是聖品人,是代表百姓事奉神的,但也會犯罪。這樣說來認罪應該從傳道人開始,在言語上、思想上、行為上傳道人也有很多缺點。從前在上海舉行一個特別聚會,名稱為「牧師剝皮會」。「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在神看來,祭司比百姓犯罪更為嚴重,成為罪魁,所以先指示摩西如何處理:
用沒有殘疾的公牛犢。
牽公牛到會幕門口。
在神面前按手牛頭。
宰牛於神面前。
另一位受膏的祭司要取些牛血,帶到會幕內。
把指頭蘸在血中,在神面前對著的幔子彈血七
次,表示完全贖罪。
又把些血抹在香壇的四角上,表示犯罪者在地
上已得潔淨。
把其餘的血倒在燔祭壇腳那裡,表示歸給神。
把公牛的各種脂油,腰子一同取下焚在壇上,
與平安祭相同。
公牛的皮、肉和頭、腿、內臟與糞,搬到營外
潔淨之地倒灰之處,完全焚燒,表示犯罪的祭
司,已得赦免。他們的罪不再被記念,也預表
基督死於城外的髑髏地。
(二)會眾犯罪--以色列全會眾有時會犯同一罪行,即神所吩咐「不可行」的事。比方上一代的以色列人一同犯拜金牛犢的罪,(出卅二章)後來又因不信不肯進迦南,(民十三、十四章)可拉黨叛變,有二百五十人同犯攻擊摩西的罪等,都是全會眾的罪。神後來曾對先知瑪拉基說:「你們通國的人,都奪取我的供物,咒詛就臨到你們身上。」(瑪三9)但是在此處加上一句話說:「是隱而未現的」,(利四13)全會眾自己也看不出來的,全體會眾都知道有罪之時,便要請受膏的祭司為他們贖罪。
(三)官長犯罪--百姓的官長如果犯罪,也需要為他贖罪,但祭牲不是公牛犢,乃是公山羊。(利四23)贖罪的方法與上述相同,其不同者為祭司及全會眾犯罪所獻的祭牲的血帶進會幕內,在聖所贖罪,(利四7、16)「祭肉是不能吃的,必用火焚燒」(利六30),但為官長獻贖罪祭時,並不需要把血帶進會幕內,只在露天處的祭壇施行,因此祭牲的肉並不搬到營外焚燒,乃是作為祭司的食糧。(利六26)
(四)百姓犯罪--百姓的贖罪祭,所獻的供物,為一隻無殘疾的母山羊,獻法與官長所獻的公山羊相同。百姓所獻的,可能是一隻綿羊羔、兩隻班鳩、兩隻雛鴿或是細麵不加油與乳香,此皆視獻祭者之能力而定,表示神願世上子民都得著救恩之福。
贖罪祭的祭牲視人的力量與地位不同而定,除獻公牛犢外,官長可獻公山羊,百姓可獻母山羊或母羊羔。這幾種祭牲的價值是不同的;不過贖罪祭和平安祭一樣,不能用鳥類。贖罪祭是預表主耶穌為罪人贖罪,祂是從創世以來被殺的羔羊,(啟十三8)祂是用自己的血來贖全世界、全歷史所有人的罪。大衛說:「我在母胎之中已有了罪。」人既知道了罪惡和罪案,因此獻贖罪祭是必需的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4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四月 04, 2005
平安祭
【讀經】:利三章、七章11-34。
一、主是我們平安
「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是中國人過年時很喜歡用的一對春聯。「平安兩字值千金」,是中國人接家信時常說的話。有的地方若建造新房屋,很喜歡在房屋各處貼上「平安」紅底黑字的紙張。大門上貼上「出入平安」,樓梯上貼上「上下平安」,飯廳貼上「吃喝平安」,臥室貼上「坐臥平安」等等。
人人都喜歡平安,人人都需要平安。但究竟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平安。平安是由平安的主那裡來的,平安是主由天上帶下來的,並不是說你要平安便得平安,「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四9)「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帖前五23)如要得到真正的平安,除非得自神,否則別無辦法。
有人查考聖經,「不要怕」,包括所有意義相同的話,約有一百八十三次。但是,「平安」二字(包括「和睦」與「和平」),因為在原文這三個字相同,卻有三百六十五次以上的記載,一年不是有三百六十五天嗎?可見神每天都將祂的平安賜給我們,而且是豐富的平安,我們還有什麼懼怕呢?
很希奇!全本聖經(和合本)共969200個字,中間字就是詩篇八十五篇十節:「和平」加「平安」。先與神和好,悔改相信,脫離罪惡,方有神赦罪的平安。有一張很出名的油畫,描繪一個通訊兵在最前方,槍林彈雨的戰埸上巡迴通訊的工作,其任務非常重大!因為前線和後方的聯絡,都是靠通訊的聯絡,假使通訊工作失靈,則千萬人的生命都要毀盡,同時也決定了戰爭的成敗。
這位身負重責的通訊兵,忽然發現有一處電線斷了,他將兩端電線拉攏來,想把它接住,但是無奈線不夠長了,在這危險緊張關頭,以兩手持電線的兩端,在兩線之間成為電流的導體,以維持通訊不致中斷。那幅油畫的標題叫「接通了」。但他殉職了,何等令人欽佩的戰士!
今日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罪惡泛濫成為人與神之間的隔斷牆垣,無法接通,耶穌用祂血肉之體,一手拉住神,一手則擒住世人,在十字架上對世人說:「來就近我」!對神說:「父阿!赦免他們」!使人與神「接通」恢復和好關係。以弗所書說:「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二14)歌羅西書也說:「既然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一20)因此我們要先與神和好,方能得到真正的平安。
循道會創立人約翰衛斯理,就讀大學還未信主前,一天早晨走進學校大門時,看見校工滿面笑容,他便開口向他說:「請問你早飯吃過嗎?」他答說:「水今早喝過,飯昨晚吃過。」衛斯理再問他說:「你衣服穿得那麼少,不覺得冷嗎?」他說:「有一件可穿,不比少一件可穿更好嗎?」他又問說:「你現在住在那裡?」他說:「感謝主,為我預備某某人的屋簷下給我居住。」衛斯理聽過這話後,心中頓然明白,原來信耶穌有這樣的平安。
主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耶穌曾應許門徒,將祂自己的平安賜給我們,祂所賜的平安是屬天的,是內心的,是永遠的,是不改變的,凡是真心相信耶穌的人,都能因信得著主耶穌所賜的平安,平安來到,憂愁恐懼自然就消除了。
有一個美術家收了兩個學徒,教了三年之後,叫他們兩位各以「平安」為題材畫一幅表現平安的圖來。過了幾個月,兩個學徒遵命交卷,第一位學徒畫的是一對情人,在中秋晚上步行於反映月光的平靜湖水邊。女的對月歌唱,男的以吉他樂器伴奏,充滿詩意平安的美景。
當第二位一呈上畫布,老師大為驚訝,以為他畫錯了。原來他的畫布上是烏雲滿佈的雨天,雷電中大雨傾盆而下,向著懸崖衝擊!第二位學徒向老師說:「老師,請勿驚奇!請你注意在懸崖中,有一伸出來堅韌的樹幹,枝上有一巢,巢上有五隻小鳥,小鳥上面有母鳥展翅保護著。」兩幅畫都是描寫平安,但是前一個不過是代表世界所給的平安,後一個正好代表主耶穌所給的平安。
二、四福音?平安
在四福音書裡記載主在十字架上不同的話語與情況,因為每一本福音書,是預表一個流血的祭物。好像馬太福音,記載主是我們的贖愆祭。馬可福音,表明主是我們的贖罪祭。路加福音表明主是我們的平安祭。約翰福音表明主是我們的燔祭。
我們要從四福音書裡,交通基督是我們的平安:
(一)生命的平安--「你們無論進那一城,那一村,要打聽那裡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進他家裡去,要請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太十11-13)一個人如果信耶穌是他的救主,替他死在十字架上,叫他的罪得著赦免,他就得著生命的平安。無論走到那?,基督的平安也帶到那?。基督徒要常為別人求平安,若他人不配得,而我們向神所求的那平安,就必歸給代求的人,我們若能多為別人求平安,自己也就能更多的得平安了。
(二)信心的平安--「耶穌對她說:女兒!妳的信救了妳,平平安安的回去吧!妳的災病痊癒了。」(可五34)血漏是猶太人視為不潔淨的一種婦科病,十二年來,受盡肉體與精神上的折磨,醫藥費花盡她的財產。人的盡頭,便是神的開頭。這個女人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了;而且她很有信心,認為只要摸主耶穌的衣裳繸子,就會痊癒。於是她從後頭來摸耶穌的衣裳,果然立刻就得了痊癒。女人的信心不僅救了她自已,還幫助了許多人。
(三)愛主的平安--「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於是對那女人說:妳的罪赦免了。......耶穌對那女人說:妳的信救了妳,平平安安的回去罷。」(路七47-50)主對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設了一個債主欠他的債的比喻: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西門回答主說:「那多得恩免的人更愛他。」凡來到主面前的人,不僅罪得赦免,並且裡面還會充滿了基督的平安而往前去。
(四)同在的平安--「那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廿19)主耶穌復活後,數次與門徒相會所說的話,但給門徒帶來最大安慰的是頭一句話:願你們平安!因為他們明明知道他們所信的主,已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了,正處在悲觀失望之中,當時主知道他們心中最大的需要就是平安。所以主向他們顯現時的第一句話,就是願你們平安,使他們心靈得著安慰。從此以後,門徒在相會時,都以平安二字,作為彼此問安的用詞。
三、平安祭的意義
「人獻供物為平安祭」,(利三1)小字是平安或作酬恩。所以平安祭亦稱「酬恩祭」;當獻的祭物是牛、羊,以供物報答神的恩典,純粹是感恩的祭品。哥林多後書說:「不可徒受神的恩典。」(林後六1)詩篇又說:「要以感謝為祭獻給神。」(詩五十14)人得平安之後,若不常以感謝為祭,就容易墮落。例如:挪亞在洪水後,得平安時,竟醉酒而赤身。(創九20)大衛王在平安時,竟犯了大罪。(撒下十一章)
「人獻與耶和華平安祭的條例乃是這樣,他若為感謝獻上就要用調油的無酵餅和抹油的無酵薄餅,並用油調勻細麵作的餅,與感謝祭一同獻上。」(利七11-12)我們不但要有感恩的心思,更要有感恩的實行。而一個生命豐盛的人,在神面前,常會發出感謝和讚美的聲音。
「為感謝獻平安祭牲的肉,要在獻的日子吃,一點不可留到早晨。若所獻的是為還願,或是甘心獻的,必在獻祭的日子吃,所剩下的第二天也可以吃。」(利七15-16)平安祭也是還願的祭,人在急難時便向神許願,等到領受神恩之後,事過境遷,又忘了所許的願。所羅門勸人不可冒失開口,心急發言,必須清清楚楚明白你能償還所許的願,纔向神許願,否則你不還願就沒有平安。
茲將平安祭的精意重點,敘述如下:
?(一)禁獻鳥類
作為平安祭的祭牲,乃是牛與羊,公母均可,表示男女均應感恩。這些平安祭的祭肉,男女及全家均可分享(申十二6-7),牛羊或公或母,必須沒有殘疾,是完全的祭牲,因為獻給神的供物,要用最好的。平安祭不用鳥類,表示感恩的人不應吝嗇,其實多獻的人必多蒙恩,為神而破費,為己而計算,方是聰明人,神必更多賜恩,甚至無處可容。(瑪三10)何況鳥身脂油無多,難以將豐富奉獻與神。
?(二)准許用酵
神曾多次曉諭,一切祭品不可用酵,因酵原表明罪惡與異端,而且酵性容易發大。(利二11;出廿三18、卅四25)可是在獻平安祭時,竟然准許用有酵的餅與平安祭一同獻上。後來在五旬節獻初熟之物的「新素祭」中,也指示「加酵」烤成兩個「搖禮」的餅獻給神(利廿三17),不過經搖禮的祭品,乃是歸給祭司的。准許用酵,表示人是不完全的,在地上的生活是不斷有酵的,但仍可感恩,也蒙神施恩。
?(三)務要自潔
嚴重警告不潔之人,凡挨了污穢的肉,就不可吃,要用火焚燒。人若不潔淨吃了平安祭的肉必被剪除,有人摸了甚麼不潔淨的物,或是人的不潔淨,或是不潔淨的牲畜,或是不潔可憎之物,如吃了平安祭肉也被剪除,但一切潔淨的人都「要」吃平安祭肉。我們在主的桌前擘餅,吃主的肉喝主的血,「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林前十一28)我們若是「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吃喝「自己的罪」!
?(四)勿吃脂油
在燔祭,除了皮之外,那是神獨享的。但在平安祭卻大大的不同,神有祂自己特別的分,「祭司要在壇內焚燒,作為馨香火祭的食物,脂油都是耶和華的」。(利三16)脂油是神的食物,因脂油是百體中最好的部份。脂油在聖經裡是講到內在生活的豐富。在基督豐富的內在生命和能力裡,祂已經那樣的滿足了神的公義,所以祂使我們與神和好了,巴不得基督豐富的生命,如同脂油儲藏在我們裡面。
?(五)不可吃血
獻平安祭的人要按手在供物頭上(利三2、8、13),表明獻祭者與供物合一。平安祭牲要宰於會幕門口,表明基督是在地上,並在神前被殺。把血灑在壇的周圍,表明我們是靠主的寶血,由天下四方贖回來的(詩一○七3),我們也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脂油與血都是屬神的,神不准任何人享用牛羊的脂油和血,即使是雀鳥的血、野獸的血,也都不可吃。(利七26)也不可吃帶血的肉類,(利十九26)無論吃了人或動物的血,都必處死,因血裡有生命。(利十七11、14)
?(六)尾巴勿遺
若獻一隻羊羔為供物,除了焚在壇上的脂油與腰子之外,還要把羊羔的整條尾巴,在靠近脊骨處取下一同焚燒,因為尾巴是牲畜和獸類體力充沛的記號。平安祭既然以羊羔為祭牲,表示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是黃金時代,人看為寶貴,神更看為寶貴。如果在青少年時期便將自己奉獻與神,神必悅納,而且要使用他終身發出馨香之氣,完成神的旨意。肥尾巴在中東一帶的人(中國人亦然)視為至上的禮品,照樣,神亦把人所獻的羊羔視為「禮品」。
?(七)勿留早晨
「為感謝獻平安祭牲的肉,要在獻的日子吃,一點不可留到早晨。」(利七15)若為還願或甘心獻的平安祭,也要在當日吃祭肉,但所剩下的第二天也可以吃,祭肉不能留到第三天,到第三天必須火焚,預防祭肉腐爛。如有人在第三天仍食祭肉,必不得悅納,所獻的祭不真為祭,反成了可憎嫌的事,吃這祭肉的,就必擔當他的罪孽。
基督徒生命達到豐盛的程度,必須經過爭戰。保羅說:「在他裡面有兩個律交戰,覺得真苦。但感謝神,藉著愛我們的主,就能得勝有餘了。」一個屬肉體的人多有煩擾與不安,但我們的生命若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就能享受神豐盛的平安。願我們都常在神面前獻上平安祭。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52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六, 四月 02, 2005
素祭
【讀經】:約十二24-25;利二、六14-18。
一、主是一粒麥子
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十二24-25)一粒種子不埋在地裡,永遠是一粒,埋下去則產生了變化,外殼腐爛,似乎死去,但裡面的生命就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在埃及的博物館?,有三千五百年前,一個法老王的陪葬物品,其中有一大堆當年的種子:有稻穀、有菜蔬、有水果等,內中有一大堆的西瓜子,看起來和現在的西瓜子一模一樣,但三千五百年前,那種子留在木盒子裡,到現在還是一粒種子。如果一粒西瓜子,埋在地裡,殼腐爛了,裡面的生命就開始生長,會結出一個大西瓜,而西瓜裡又有好多的種子,可以生生不息,繼續發展下去。
一位牛津大學的高材生,赴非洲內地傳福音,不及一年就因病身亡。當他將死的時候,他說:「我想非洲佈道的事工,好似建造一座橋,要建造一座橋,要將許多的巨石,先投入水中,埋藏在水底,作為橋的根基。誰願作這些埋藏在水底,不為人所見的石頭呢?神啊!?若要我作這樣的一塊石頭,埋在非洲,使非洲人得聽福音,我也願意。」同樣地,會幕的一切器具,均可被人看見。唯有支持帳幕的橛子,是釘在地裡,被埋藏起來,人都看不見。
主耶穌很注重失喪生命與得著生命的道理,所以這樣的經句,字句雖稍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四福音書都有記載,馬太與路加各記述兩次,馬可與約翰各記述一次。失與得的關鍵,在於「為主」與「為我」。凡為耶穌失喪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或必保守生命;為自己得著生命的,或愛惜自己的,必失喪生命。
主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35)主耶穌就是那「一粒麥子」,因著祂的死,成為我們的糧食。本章又說到祂是初熟的供物(利二12),乃是說到祂的復活。主耶穌從死裡復活,這兩件事,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廿四節是連在一起的。假如主耶穌沒有從死裡復活,我們就不會在祂桌前聚在一起。我們實在感謝主,祂為我們在十字架上死了;當我們思想祂的死,思想祂的復活,我們就被主耶穌充滿了。
二、在世為人生活
利未記開頭提到五重獻祭,每種祭都先提到一個字,即「若」。一個要求,即「沒有殘疾」。「若」,表示在人一方面應當主動,因神是施恩者。「沒有殘疾」,表示奉獻上好的,甘心樂意的,並非有不良動機。每種祭都有屬靈的意義:
1.燔祭--交託,即獻身體。(參羅十二1-2)
2.素祭--活出,即獻生活。(參太七14、路九23)
3.平安祭--感恩,誠心還願。(參詩五十23;腓
四6)
4.贖罪祭--求赦,包括罪孽、過犯、罪惡。(參
出卅四7;約壹一9)以直接得罪神
為主要。
5.贖愆祭--求饒,包括虧欠、不義、惡行。(參
太六14;羅十三8)以直接得罪人為
主要。
燔祭所獻的供物是牛、羊、班鳩或雛鴿,這是動物。素祭所獻的供物是細麵澆上油,加上乳香,這是植物。換句話說,燔祭是葷的,素祭是素的。在人沒有犯罪之前,所吃的食物是菜蔬與果子。但人犯罪之後,所吃的食物乃是牛羊等動物了。
在五種祭中,其他四種都必須流血,只有素祭沒有血。這給我們看見,素祭並非指著耶穌之為人贖罪,而是另有其特殊意義的。素祭既沒有供物的流血,沒有生命的奉獻,不像其他各祭藉著生物的受死,乃是描繪耶穌在世為人的生活,將身體當作活祭為我們獻上。這樣,使神救贖的恩惠,也實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基督「成為我們的.......聖潔。」(林前一30)我們因著祂住在我們裡面那生命的能力,叫我們有順服的信心,得以「在義上活」。(彼前二24)
獻燔祭是動作粗蠻,態度堅決,非常勇敢,只要達到目的,不管牛叫羊鳴,鮮血淋漓,用暴力,用武功;我們如果想像祭司殺牛宰羊,不顧一切那種場面,就不難想起奉獻那天,因著主的愛吸引激勵,那種不顧一切,堅決背起十字架,跟從基督的情形,正是獻燔祭的好寫照。約翰福音說到猶大領了一隊兵,拿著燈籠、火把、兵器來捉拿主耶穌那幅圖畫。大敵當前,主耶穌毫不驚怯。他們一說「找拿撒勒人耶穌」,主立即回答「我就是」。祂把自己獻為燔祭,這真是我們對神奉獻自己的好榜樣。
獻燔祭對神堅決剛強,獻素祭對人則是溫和有愛。主與尼哥底母談重生之道,尼哥底母講行為,稱主為師傅,是施教的夫子,主卻講生命,「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尼哥底母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主沒有不勝其煩,反而耐心地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約三1-7)
主與撒瑪利亞婦人談活水之道,耶穌向她要水喝,她卻詫異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耶穌回答說:「妳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妳說給我水喝的是誰,妳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給了妳活水。」那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那裡得活水呢?」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那婦人求主:「先生,請把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這樣一求,她就得著了。「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主耶穌俯就卑微,謙和地引導她歸向主,撒瑪利亞婦人成了第一位外邦的傳道者。
燔祭表明贖罪歸主,成聖事奉神;素祭表明被贖的人,必須結果子事奉神。該隱所獻的是素祭,沒有加上血祭,所以不蒙悅納;人若不接受主寶血的救恩,只想靠自己的善行,也不能得神的喜悅。
茲將素祭所表明的意義,敘述如下:
1.要用細麵
素祭中的細麵是豫表基督的清潔,精細和無過與不及的品格,也豫表基督作我們的糧食。細麵是將麥子去皮、軋碎、磨末而成的。麵粉磨好了,篩一篩,漏下來第一次的是粗麵,再來篩一篩,還不算是細麵,真正的細麵要篩三次,如果現代你照著盒子上說明來作蛋糕,還要有個小的篩再篩一次,第四次可能那是更精細,最上等的。「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的。(賽廿八28)我們沒有在主的手裡被摔碎以前,主不能用我們來做世人的糧食。聖經上最光榮的人物,都是先被磨碎、壓傷,然後纔成為他人的糧食。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是因為他的苦難與順服最多。
2.要澆上油
細麵要與油調勻,纔能作成餅,油是表明聖靈。「澆上油」是預表耶穌是童貞女馬利亞從聖靈而懷孕的。耶穌的聖潔身體,自幼年起就不住的被聖靈充滿。祂在受洗的時候,「神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祂同在。」(徒十38)「神所差來的,就說神的話,因為神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約三34)這樣就將耶穌人性的完全,與祂奇妙的倚靠,並祂怎樣能在神的榮耀勝過試探的事,完全的表明出來。直到「藉著永遠的靈」在各各他「無瑕無疪獻給神」。(來九14)
3.加上乳香
乳香豫表基督受苦後發出的香氣,乳香是一種流質,加在麵上,香氣從火中發出,是全歸給神的。乳香表示耶穌的生活,不但滿足了神的心,並且榮耀神。耶穌在人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尋常的人,以賽亞說:祂「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祂」,但祂是神的心所喜愛的,是神的「愛子」,為神所「喜悅」的。乳香說明禱告,「我趁天未亮呼求,我仰望了你的言語。我趁夜更未換,將眼睜開,為要思想你的話語。」(詩一一九147 - 148)乳香也說明復活,「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林前十五20-22)
4.不可有酵
酵是罪的意思。素祭乃是出自人手的操作,田園的結實,其間經過耕耘、碾磨與調製,皆像豫表我們在神面前擺上的事奉,不容有酵摻入。因為酵本身含有腐敗的性質,一點麵酵能使全體發起來。主曾警戒祂的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太十六6)法利賽人的酵乃是假冒為善,缺乏生命的儀文。撒都該人的酵乃是物質主義,或世俗的情慾,它一向排斥超然的事。保羅說到「惡毒與邪惡的酵」,它與「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恰好相反。(林前五8)這類酵都含有腐敗的影響,我們要嚴加排斥。
5.不可有蜜
無蜜豫表基督只有神的美好而沒有自己天然的美好。蜜是天然發甜的,那乳香的香味被火燒出來而更加濃厚,蜜卻是因熱度便發酵而變酸。這表明天然的人雖有愛心,但經不起試驗。惟有耶穌藉著聖靈住在人裡面,而叫人發生的愛,乃是「?久忍耐,又有恩慈」。請看主是如何的孝順祂的母親,在十字架上祂把母親託付與約翰,但是在祂的母親和兄弟站在外面要見祂的時候,祂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就伸手指著門徒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太十二48-49)
6.爐中烤的
爐中烤用的是慢火,表明從神來的試煉。「祂如煉金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鹼。祂必坐下如煉銀子的,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瑪三2-3)金屬越貴重,化煉越費力;老練的化煉者是一直坐在爐鍋旁邊,從不走開的,惟恐熱度一高就會叫金屬受損。他把最後的渣滓從面上撇去;一看見他自己的臉從其上反照出來,他就立刻把爐火熄滅。雅各在拉班手下受壓榨二十年,「白日受盡乾熱,黑夜受盡寒霜,不得合眼睡著,我常是這樣」。(創卅38-42)這是爐中烤。
7.鐵鏊烙的
鐵鏊烙的用的是中火,表明從人來的難處。主耶穌曾經從高天降世為人,取了奴僕的樣式。「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且被稱為「憂患之子」。雅各的兒子們因嫉妒賣了約瑟,同心騙了他廿二年。(創卅七全、四五25-28)這是鏊上鏊。耶和華試驗義人!神為了在祂兒女身上作煉淨的工作,這也是常有的。
8.煎盤作的
煎盤作的用的是大火,表明從魔鬼來的試探。雅各從巴旦亞蘭歸途中,在雅博河渡口受試煉,特別是以掃帶著四百人迎來。(創卅二全)這是煎盤煎。無論爐中烤的,鐵鏊烙的,煎盤作的,都離不了油,都離不了火,而且吃起來各有其不同的味道。施浸約翰見證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祂要用聖靈(油)與『火』給你們施洗。」(太三11)
9.用鹽調和
鹽常用在立約的事上,(民十八19;代下十三5)主耶穌在萬世以前與父立了永遠的約,要為我們降世為人,成就救贖大功。歌羅西書說:「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西四6)主也說過,「你們是世上的鹽」。(太五13)鹽能防止物腐,主不要我們暫時保守,祂要我們維持至於永遠。巴不得我們為神擺上的,要達到不朽的水準。
10.初熟之物
農作物初熟的穗子,或烘或軋,表示生活上要經過苦難的試煉,抹油加上乳香為素祭。在壇上焚燒,獻給神為祭。神喜歡初熟之物,頭生的人或畜,(出十三1.、廿三19;申廿六2)因此,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即長子),要用利未人來代替他們事奉神。(民三12)燔祭是完全獻給神的,祭司只得祭牲的皮。但素祭只焚燒一部份,所剩下的作為祭司的日用食糧,這表明神顧念祂的僕人。主耶穌經歷了十字架的苦難,以致於祂能成為神的食物和我們的食物。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0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燔祭
【讀經】:利一章、六章8-13
一、專有祭司制度
利未記乃是一本祭司用的手冊。在聖經裡很常見到的一個名詞,就是「祭司」。在基督教裡面,很不容易被分清楚的一項職任,也是「祭司」。聖經中所謂的祭司,乃是猶太教的一種居間階級。有一批的人,從百姓中分別出來,穿著特別的制服,吃著特殊的食物,享受特別的權利,負起特別的責任,站在特別的地位,特准的來到會幕門口,代表百姓進去拜見神,代表神出來接見百姓。換句話說,祭司乃是神所特派的一班人,在神與人中間,辦理敬拜交通的事。
神起先的意思,原是要每一個以色列人,都作祂的祭司,都可以進到祂面前事奉祂,叫他們在萬國之中作「祭司的國度」,在萬民之中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只是因為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拜了金牛犢,在偶像的事上犯了大忌,玷污了自己的身子,於是神所指望的「祭司國度」便沒有實現。
那時,摩西摔碎了法版,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裡來,並且要拿刀殺弟兄。當即有利未人站在摩西的一邊,腰間跨刀,殺了以色列人約三千。(出卅25-29)從這一天起,利未人歸耶和華為聖,在神面前取得事奉的特權。以色列人從「祭司國度」降而為「祭司支派」。
在利未人的祭司職任下,神指定亞倫家族為祭司的家族。亞倫是以色列人的大祭司,凡他的兒子都是祭司。只有他們才可以站在祭壇旁邊服事,只有他們才可以穿著祭司的制服、吃祭司的食物,只有他們才能進入會幕拜見神,只有他們才可以宣告嚴重的疾病----大痲瘋,才可以定大痲瘋為潔淨。於是以色列人從「祭司國度」,降為「祭司支派」,又降為「祭司家族」。神把利未人給了亞倫家,負責在會幕裡辦事,在神面前同盡祭司的職任。
二、普通祭司制度
亞倫是基督為大祭司的預表。亞倫的子孫是從亞倫的血脈中取得祭司的職權。以色列人誰可為祭司,全看他是否為亞倫的子孫,有否與亞倫有血統上的關係。同樣地,信徒在生命上是屬基督的,與基督有血統的關係。基督是我們的大祭司(來八1),凡與祂在生命上有聯合的,也是祭司。祭司的職權,不是設立的問題,乃是生命的問題。一個真實的信徒,當他重生的時候,就取得為祭司的職權。不是要他經過訓練才可以為祭司,也不是因為他的工作使他成為祭司。
基督的血如果買了誰,誰就是祭司,誰就可以直接拜見神,直接跟神有交通,直接在屬靈的事上有分。啟示錄說:「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啟一5-6)約翰在這裡告訴我們,全教會所有的信徒都是祭司,凡信主得救的就是祭司。在教會時代,祭司的聖職,不必經過人的設立,也不必經過人的按手。祭司的設立乃是主的工作,祭司的職權,不是由人自取的,乃是神所賜的。
三、專有聖品制度
「律法原是將來美事的影兒」。當使徒的時代,教會成立之後,各種獻祭的事就已止住,一切的敬拜不再照摩西的律法上所傳的樣式。因為幔子已經裂開,通往至聖所的路已經顯明,基督已按律法上所寫的作成了救贖,將自己無瑕疪的獻上。不再需要居間的祭司階級,更不再是少數的人在包辦屬靈的事。教會時代神要每一位信徒,都能夠直接的到祂面前敬拜祂,全體信徒都辦屬靈的事,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人人事奉」的重要。
到了羅馬教的時代,教會講求外面的發展,受洗入教的人漸漸多起來,而得救的卻並不多,由不信的人把教會充滿了。這些人雖然都入了教、受了洗,卻沒有真正的生命,對於屬靈的事沒有興趣。在這樣的光景之下,於是,就有一批屬「聖品」的人產生出來,穿著特別的制服,站在特別的地位,負起居間的責任。負責分餅、喝杯、施洗、按手、祝福等,經管一切屬靈的事,好像猶太教中的「祭司階級」一樣,有神甫、有主教,專門代表平信徒事奉神。
今天在基督教裡面,也有「聖品制度」,也有羅馬教遺傳下來的東西,聖所裡面本已裂開了的幔子,現在重新被縫起來,本已打通了的道路,現在重新堵塞起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工作被否定了。平信徒在教會中要站起來擘餅分杯,那是不可的,要拿聖經站講台,那也是不可的。沒有經過按手設立,就不能作「牧師」。屬靈的事由「牧師」代辦,普通信徒可以專心在世界上賺錢。我們要記得,教會裡面一切的真信徒都是祭司,都應當直接事奉神。
四、奉獻使神滿足
利未記是從祭開始的(利一--六?)一共有五種祭----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然後有獻祭的律例。(利六8---七38)這些祭放在這卷書的開頭,是因為我們的神是公義和聖潔的神,任何人要親近神都必須藉著這些祭。而所有這些不同的祭,都是說到基督的各方面。但我們要知道祭的本身並不能滿足神,可是祭所表明的確能使神滿足。(來十4-10)
舊約時代要獻祭,現在基督徒不獻祭,因為主已經成為「永遠的贖罪祭」(來十12)。但我們有一個祭要獻的,就是獻你自己。新約只有兩個,一個是主,祂獻上自己,祂流血贖罪,是贖罪的羔羊,永遠的贖罪祭。而我們呢?我們要獻上自己「當作活祭」(羅十二1)把自己奉獻給主,過奉獻生活。
無論聖經的記載,或教會的歷史,那些作大事,成大功的人,許多本來都是無用的,卻因奉獻而成為有用的。一塊驢腮骨在參孫手裡竟殺了一千人,一塊小石子在大衛手裡竟殺了歌利亞。膽怯的彼得放在主手裡,一天曾救了三千人,氣貌不揚、言語粗俗,自認是又軟弱又懼怕的保羅,放在主手裡曾震動了當時的天下。才疏學淺的莫迪,放在主手中,竟影響了歐美二洲,小工匠本仁約翰放在主手中,竟寫成了一部百代傳誦的天路歷程。
燔祭豫表基督為我們樂意的、將自己無瑕疪的身體奉獻給神,甘自順服以至於死,使神滿足,如同馨香之氣。所獻的祭牲,可以用:
1.牛----豫表基督是在神面前又忍耐、又勞苦、又
忠心的一位僕人。
2.綿羊----豫表基督的柔馴和良善。
3.山羊----豫表罪人,指基督「被列在罪犯之中」,
為我們「成為罪」。
4.班鳩與雛鴿----預表基督的溫柔、天真,同時也
豫表基督為我們成為卑賤、貧窮
,因為班鳩、雛鴿都是窮人的祭
牲。
獻祭要論家之有無:富厚之家獻公牛,小康之家獻山羊,貧窮人只能獻一隻班鳩。各人要按他所有的存心誠實。能獻公牛,就不可拿山羊來。力量只能獻一隻班鳩,也不必自暴自棄。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卻蒙主嘉許。公牛剛強有力,山羊敏捷迅速,雛鴿溫柔和平,樣樣都好,只要人的動機存心對,就都蒙主悅納。
祭司既然預表那完全聖潔、無瑕無疪的耶穌基督。人奉獻祭物,就必須要竭力求那最完全的。所以神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中間若有人獻供物給耶和華,就要獻一隻沒有殘疾的公牛,可以在耶和華面前蒙悅納。」舊約的信徒獻祭的時候,仰望將來要來的,就是神的羔羊。新約的基督徒獻祭的時候,是依賴已經來了的,就是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但是有一個原則,新約舊約,都沒有改變,就是:凡我們供獻給神,必須是「沒有殘疾的」,要將我們最好的獻上給祂。因為主耶穌極其完全,祂沒有罪,卻為我們的罪獻給神,救贖了我們。(來九14)
五、獻祭者的工作
1.十架祭壇
在會幕門口有祭壇,是預表主的十字架。申命記說:「你要謹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處獻燔祭。惟獨耶和華從你那一支派中所選擇的地方,你就要在那裡獻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申二13-14)獻祭的人,要按手在祭牲的頭上,表明我們與主耶穌的聯合,也表明這祭牲要替他作為贖罪。這祭牲不但是擔負了罪,也是領人到榮耀的恩典中。基督如何被接納,信徒也是照樣的被接納。祂受死和復活的功效,就成為我們的。這樣,我們就和祂一同死了,一同埋葬了,一同復活了,並且和祂一同升天。
2.宰殺祭物
「他要在耶和華面前宰公牛,亞倫子孫作祭司的,要奉上血,把血灑在會幕門口壇的周圍。」(利一5)宰祭牲是為著流血得以赦罪。把血潑在祭壇周圍,是為叫神接納燒在壇上的祭牲。基督徒奉獻的生活,首先是死。屬靈的意義來說,當我們蒙恩得救時,一定是一個倒下的人。保羅這位攻擊教會最激烈,逼迫基督徒最徹底的人,神卻揀選他。在大馬色路上,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看見自己是個罪人,在主面前就倒下來了。
3.剝去牲皮
「那人要剝去燔祭牲的皮」(利一6),牛羊被宰殺之後,接著是剝皮,因為這是牲畜與外界接觸的部份,滿了骯髒、污穢,所以皮一定得剝去。皮也說出我們與世界接觸的部份,把皮剝去,指著我過分別的生活。而「皮」是指外貌、虛榮、自尊、自義,自高等。主耶穌來到世上,完全沒有這些外貌。「祂無佳形美容........祂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賽五三2-3)法利賽人自義,假冒偽善,因而受主責備。(太廿三1-11)掃羅王違背神旨,還要顧面子,被神厭棄而敗亡。(撒上卅一1-6)約伯自以為義受了大試煉。(伯卅二1-2)大衛王是不怕外面剝皮的模範者。(撒下六14-22、十二13、詩五一1-13)
4.切成塊子
「把燔祭牲切成塊子。」(利一6)我們未接受主作過工的人,都是「完整的」,就是說七稜八角,有鱗有剌的。說話不小心就傷了人,態度上無意中也會傷人。兩三個未受過主對付的人在一起,總是合不來的。切塊就是接受破碎,主伸出手來破碎我們,祂常打在我們最硬的地方,藉著夫婦的生活、公司?工作、教會的配搭以及社會上人際的交往,用來破碎我們。「切塊」是主要你切好,一塊一塊切好,要整整齊齊的擺在祭壇上,一塊一塊擺好。神要我們的事奉總是方方正正的,有條不紊的。你不要說祭牲已經殺了,拿來就放上去,不能夠這樣隨便,要切好、擺好、疊好,然後在那裡獻祭。這樣的事奉,奉獻標準很高。
5.洗臟與腿
除了在外面的管治和破碎以外,我們這些人裡面的情形需要進一步對付。臟腑在裡頭看不見,卻藏著污穢,預表人的心裡存著惡念。(耶十七9,可七20-23,羅一28-29)這些污穢要先洗淨,才可以獻給神。基督徒也要時常藉著真理和聖靈,洗淨心裡的污穢,使心思意念都聖潔,才能蒙神悅納。「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弗五26)
洗淨腿說出潔淨我們外面的行動,裡外都得潔淨,讓祂可以使用。世人的腿,狂奔亂跑(耶二23),飛跑行惡(賽五九7),行放蕩無度的路(彼前四4)。當撒母耳將神的話傳與掃羅時,吩咐廚役把收存的「腿」交給他吃,就是要他行道。(撒上九23-24)巴不得我們的腿,一生為了傳福音而奔跑。
6.完全焚燒
「祭司就要把一切全燒在壇上,當作燔祭,獻與耶和華為馨香的火祭。」(利一9)牛羊獻為祭物,在祭壇上用火來燒,到最後就變成一堆灰了,這個說出我這個人完全了了。我再沒有自己的打算,主是我的前途,神的旨意在我身上有路可以通行。在教會歷史上,蓋恩夫人是奉獻最徹底的人。她一生學習祭物的生活,最終這個人消失在神裡面,她自己被燒成為一把灰,但成了神的出路,有活水的江河一直從裡面湧流出來,供應更多人的需要。
7.不可熄滅
「在壇上必有常常燒著的火,不可熄滅。」(利六13)這表明我們要天天把自己奉獻給神。當亞倫承接聖職,初供祭司職任的時候,壇上的火原是超乎天然的火,它乃是從耶和華面前出來。(利九24)這火要常常燒著,不斷的供給燃料。因此,火是從神而出,卻是藉著人維持,執行這一命令的責任便落在祭司們的肩上。我們知道,火乃是神聖潔的表號。這火以諸般行動,消除我們身上一切與神性質相反的成分,使我們從一切瑕疪中得著純淨,好與祂相像,能以在祂面前生活。現今的時代是「黑夜已深,白晝將近」(羅十三12),主耶穌如同明亮的晨星再來,那時才是白晝來臨的時候。巴不得祭壇上的火,從晚上到天亮,要常常燒著。基督藉著永遠的靈無瑕無疪的獻上自己,祂的馨香在神面前是永永遠遠的。願神叫我們每一個人多多的、更深知道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奇妙的救贖。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四月 01, 2005
Spurgeon's Morning by Morning - April 1st
"Let Him kiss me with the kisses of His mouth." --Song of Solomon 1:2
For several days we have been dwelling upon the Saviour's passion, and for some little time to come we shall linger there. In beginning a new month, let us seek the same desires after our Lord as those which glowed in the heart of the elect spouse. See how she leaps at once to Him; there are no prefatory words; she does not even mention His name; she is in the heart of her theme at once, for she speaks of Him who was the only Him in the world to her. How bold is her love! it was much condescension which permitted the weeping penitent to anoint His feet with spikenard--it was rich love which allowed the gentle Mary to sit at His feet and learn of Him--but here, love, strong, fervent love, aspires to higher tokens of regard, and closer signs of fellowship. Esther trembled in the presence of Ahasuerus, but the spouse in joyful liberty of perfect love knows no fear. If we have received the same free spirit, we also may ask the like. By kisses we suppose to be intended those varied manifestations of affection by which the believer is made to enjoy the love of Jesus. The kiss of reconciliation we enjoyed at our conversion, and it was sweet as honey dropping from the comb. The kiss of acceptance is still warm on our brow, as we know that He hath accepted our persons and our works through rich grace. The kiss of daily, present communion, is that which we pant after to be repeated day after day, till it is changed into the kiss of reception, which removes the soul from earth, and the kiss of consummation which fills it with the joy of heaven. Faith is our walk, but fellowship sensibly felt is our rest. Faith is the road, but communion with Jesus is the well from which the pilgrim drinks. O lover of our souls, be not strange to us; let the lips of Thy blessing meet the lips of our asking; let the lips of Thy fulness touch the lips of our need, and straightway the kiss will be effected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3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摯愛中華》- 戴德生傳記
不記得是第幾次讀這本書了, 這次特別覺得好像經歷了一次屬靈的沐浴, 除去一身穢氣.
http://www.bcec.org.uk/BIG5/Digests/LoveChina/index.ht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0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三月 31, 2005
約櫃在哪裡?
(Article quote from The Temple Institute)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is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of all Temple-related subjects.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about what happened to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and speculation abounds as to its actual location. Some people think it was taken to the Vatican, together with other Temple vessels, such as those depicted on the Roman monument, the Arch of Titus. There are many authentic, ancient historical chronicles, and even more popular legends, that attest to many sacred vessels having been taken away to Rome. However, this does not apply to the most holy feature of the First Temple, the Ark.
While some claim to have evidence that the ark is in Ethiopia, and of course, moviegoers were treated to a fanciful version of the story in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in reality, the expression "lost" ark is not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for the Jewish people?s point of view - because we have always known exactly where it is. So the Ark is "Hidden," and hidden quite well, but it is not lost.
Tradition records that even as King Solomon built the First Temple, he already knew, through Divine inspiration, that eventually it would be destroyed. Thus Solomon, the wisest of all men, oversaw the construction of a vast system of labyrinths, mazes, chambers and corridors underneath the Temple Mount complex. He commanded that a special place be built in the bowels of the earth, where the sacred vessels of the Temple could be hidden in case of approaching danger. Midrashic tradition teaches that King Josiah of Israel, who lived about forty years befor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irst Temple, commanded the Levites to hide the Ark, together with the original menorah and several other items*, in this secret hiding place which Solomon had prepared.
This location is recorded in our sources, and today, there are those who know exactly where this chamber is. And we know that the ark is still there, undisturbed, and waiting for the day when it will be revealed. An attempt was made some few years ago to excavat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this chamber. This resulted in widespread Moslem unrest and rioting. They stand a great deal to lose if the Ark is revealed - for it will prove to the whole world that there really was a Holy Temple, and thus, that the Jews really do have a claim to the Temple Moun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Islamic Wakf, the body that governs over the Temple Mount, is that there never was a Holy Temple, and that the Jews have no rights whatsoever to the place).
* such as the staff of Aaron that brought forth almond blossoms during the controversy involving Korach (Numbers 16); the jar of manna that had been placed in the Holy of Holies as a testimony; and the jar of anointing oil.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3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三月 30, 2005
Brother Lee's apology to the whole Body of Christ - 1997
In February 1997 in possibly brother Lee's last message given to the church, he sent an apology to the Body of Christ. His sharing was on reigning in life and specifically on imitating the apostle to bring the local churches into the fellowship of the Body of Christ.
He shared: "The coworkers in different places need to learn; all responsible brothers in all localities need to learn. The eyes of the brothers and sisters all need to be opened. Too many things we need to learn.
"I admit that in the past we have all made mistakes, including myself. For this I repented before the Lord in tears. I am sorry to the Body of Christ, and I am sorry not only to the brothers and sisters who are among us, but even to the people in the denominations. I am sorry toward them.
"Yes, denominations are wrong. God condemns division the most. But God still hopes that among all His children they would not have this kind of condemnation toward one another.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se [points], we need to spend much time. You have to get together with a few people. I like the word in the outline...we have to receiv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Son of God, not deviating a bit from the path."
不知誰有中文版的拿出來比較比較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37 下午 3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護 衛 聖 經 - 陳終道
【讀經】:猶大書三節。
這?所說:「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就是指使徒最初所傳純正的福音。(林前十五3-4)現今魔鬼在教會中所作最利害的工作,不是迫害而是混亂真道,使許多錯誤的道理和異端與福音純正的道理相混使人難以分辨,結果最少使人真假都不信,或是只信了錯誤的而丟棄真理。更利害的是魔鬼使人不知道應為什麼事爭辯。許多人為一些無關重要的禮儀小節竭力爭辯,而對於損害福音的基本信仰的真道,卻不在乎。這結果又造成更大的混亂,使一般信徒對一切的爭辯都以為是「生事」使那些為救恩真理爭辯的神僕,增加許多困難。有些信徒以為什麼爭辯都不去理他,就是最妥當。這等於一個不肯信耶穌的人說:我什麼宗教都不信,一樣的錯誤。……末世信徒有責任去知道如何分辨真理和異端,如果你不會分辨,你應當追求知道。這就必須用心讀聖經。在此請我們注意三點:
一、注意猶大在此的勸告
當時的信徒應當為真道竭力爭辯,不是只勸告當時的傳道人,因為謢衛真道是每一個信徒應有的責任,不單是傳道人的責任。現今有些信徒不但自己放棄了為真道爭戰的責任,反而以那些願意為真理爭辯的人為多事,是完全中魔鬼的詭計。如果教會中已經有了混亂真理的異端發生,我們不是不作聲,怕麻煩,怕得罪人,就能使錯誤更正,這樣的結果是錯誤越來越利害,真理越來越混亂,並且越來越難以辯明,也越少人敢去辯明,這樣就越發給魔鬼有機會,破壞聖經的真理,敗壞信徒的信心,所以當教會有異端發生時,要避免教會發生混亂的方法,乃是竭力辯明真道,使信徒都明白,魔鬼才沒有機會混亂真道。我們不可忘記初期教會的屬靈情形很好,但他們對於護衛聖經真理是極其忠心勇敢的。使徒們常常為真理大膽爭辯,使徒保羅對混亂福音的異端更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加二5)。因為任何真正愛神的人,必定愛護神的話,愛神所交付我們的真理,不容侵害。教會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教會若放棄保衛福音真理的責任,就在神面前失去用處。
二、注意在此所謂的真理
是指聖經的真理,不是世人所自以為的真理,乃是「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世人所謂的真理,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照著人的看法所假設的理論,隨著時勢潮流而改變,根本不是真理。信徒所要竭力爭辯的真理,乃是有關基督完全救恩的真理,如果有任何一種道理,損害或更改了基督完全的救恩,就是我們所當爭辯的。例如關係基督道成肉身、十架贖罪代死、埋葬、三日復活、升天、再來等救恩要道,如果有人巧妙地把它更改或混亂了,把主的道成肉身說成只是一種寓意的講法;把主的十架贖罪說成只是一種犧牲的精神模範;把主的復活說成只是「靈」(精神)的復活;把主的再來說成只是一種詩意的描寫,這就決不是我們所能含糊馬虎地同意的了。(像這些講法,就是所謂摩登派的信仰;是教會在今時代中所遇到最利害的異端,因為他們的道理似是而非,最容易欺騙信徒。他又會利用服務社會及愛國等,來掩護他們純正的信仰,甚至誣蔑他人,加別人以罪名。這是我們所應當小心防備的。)反之,如果不是損害基督完全救恩的講論,只關乎一些敬拜上的禮節或儀式的問題,就不是我們所必須竭力爭辯的。這是一個簡易的方法,使我們知道什麼是我們所必須力爭的,什麼是我們所可以彼此讓步的。
三、注意在此所說的竭力爭辯
不是指用血氣的力量去爭辯,不是用漫罵、怒氣或惡毒的言語爭辯,乃是用聖經真理為聖經爭辯。用聖經的真理證明異端的道不合聖經,即使人威嚇、毀謗,仍然本著聖經傳講真理,指責錯誤,這就是我們爭辯的方法和所謂「竭力爭辯」的意義。
處在這個時代中的基督徒,不但要應付宗教上的異端誘惑,還要知道教會有隨時被人利用的危險。有許多非基督徒也引用聖經來爭取基督徒的贊助,究其實他們的目的和途徑與基督教大相逕庭。
所以信徒必須知道我們都有護衛聖經的真理不受任何今世理論混亂變質,保持聖經真理純潔不受污損的責任,但是要完成這種責任,在這樣時代中是不容易的,忠心的神僕要冒著被人加上各種罪名的危險,但雖然這樣我們仍當竭力為真道爭辯。
基督徒在神的僕人為真道向外人爭辯時,即使不直接參予爭辯,最少也應當做一個支持者,決不可無知地,或存著私見地站在反對神的僕人方面,我們必須有一種愛護真理勝過私人的恩怨的心,不可因為這個人平時和我有所不和,他雖然為真理辯護,我也去反對他;或是這個人平時和我很好,他雖然錯誤我也附和他,這就不是一個愛護聖經的人了。我們應有一個絕對服真理的心,才有資格作一個護衛聖經真理的人。不論講道的人所講的是否和我們主張相背,只要合乎聖經的原意,就不應說他是利用聖經攻擊人;反之,我們倒必須好好地利用聖經為真理爭辯。有些信徒因為別人用聖經的真理指出他的錯誤,反而起反感,這實在是錯上加錯,如果自己是錯了,人家照聖經的真理提醒自己,就應當虛心接受,這才是一個順服真理的人。我們必須先自己學會接受聖經的更正,才能在真道的爭辯上,知道如何利用聖經的真理去更正,和抗拒侵害聖經的各種道理。
「因為時候要到,人心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3-4)
「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4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真理談論
雖然在討論版上大家可無所不談, 但是真理談論久了, 好像也變成無窮的家譜, 永遠也扯不完. 特別是當一些 "Pro-LSM" 沒事丟一些他們自己都搞不懂的口號進來, 而大家就開始忙碌的要把那一沱稀泥釐清, 而 打字慢的也只有在一旁乾著急, 搞到最後, 你還是你而我也還是我. 就著真理(其實大部分都是就著實行) 的辯論, 有一點本人覺得可笑的是, 當我們在辯論李氏的實行時, 兩方用的皆是李氏的著作採用的皆是李氏的眼光, 連引用的聖經註解也都是李氏註解. 那就不叫真理的澄清, 而比較像和稀泥, 更像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研究著作,但所有的資料全引自一篇文章, 只有一個Reference . 那真是滑天下之大譏.
如今「真理的恢復」討論區 is down, Berean 也一個多星期不能上了, 真需要有人能拿起負擔, 架設一個較正式且穩定的網站, 給我們一個說話的空間.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2 上午 4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15 页)。
星期二, 三月 29, 2005
進化論突破 - 太醫
高中時大家都讀過課本上那許多這個原人、那個原人,到底那些原人可怕不可怕?(我是說它們是人類祖先的可能性大不大?)課本上言之鑿鑿,好像人類演化已經鐵證確鑿了。
今天起,我要陸續提供給各位一些進化論學者的黑祕密,就是他們不願意讓局外人知道的難解或者無解的疑點。這些學者本於對進化論的信心與愛護,為了塑造它的權威形象,在教科書裡絕口不提這些疑問,所以大家都以為進化論就像電磁理論或者解剖生理學那樣是「hard science」。今天起我將別人 po 的一些科學疑點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感受一下進化論的「宗教性」。好玩吧?
女性粒腺體DNA的研究
接受進化論的人都以為人類的歷史已經有數百萬年了,從比原人(hominid) 還古老的hominoid開始,也就是那些有名的這個原人、那個原人。進化論學者(包括相信進化論的考古人類學家)對於對於人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世界上的人是由一個共同祖先演變來的;另一種說各地的動物都在不斷的演化,各地都有原人在同時獨立地演化出來,也就是說現在世上的人是有許多個不同的祖先。
1990年前後分子生物學家開始從遺傳物質找尋人類的祖先。他們研究的材料有婦女的粒腺體DNA(mtDNA)、男性 Y染色體上的DNA 和第12對以及第19、11、8 對體染色體。今天我要介紹的是研究女性粒腺體DNA(mtDNA)的發現。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遺傳是靠 DNA來傳遞的。在細胞核裡的DNA一半是來自父親,一半是來自母親。也許有人不知道,在細胞核以外還有 DNA的存在。這些細胞核外 DNA存在在粒腺體中。我們知道胎兒是由母親的卵子和父親的精子結合以後發育而成。父親的精子在受精時只把它被細胞核充滿的頭鑽進卵子裡去,細胞質的尾巴就留在外面。所以,受精卵的構造,除了細胞核裡有從父親來的二十三個染色體外,可以說都是由母親的卵子來提供。當一個受精卵分裂成兩個的時候,細胞質的內容也變成同樣的兩份,分給兩個新細胞。這兩個新細胞內的粒腺體與最早母親的未受精卵完全一樣,也就是說跟母親體內的粒腺體沒有不同,完全沒又受到父親遺傳物質的影響。受精卵繼續發育變成胎兒,胎兒的粒腺體 DNA與母親的也是完全相同。所以我們知道,任何人的粒腺體DNA 是與他的母親、外祖母、外曾祖母、外高祖母....相同的。當然每一次細胞分裂就有可能將遺傳物質(即 DNA)稍微抄錯一點,這種錯誤的發生有一定的機率,非常非常低,否則我們的遺傳學就只能捕風捉影了。但是這種極微小的變化率對研究人類來源有很大的作用,等一下再說。
按照這個原理,如果人類有好幾個不同的祖先,就應該有好幾種不同的 mtDNA。科學家把全球各個人種的女性 mtDNA採集來比較,發現不管是黑紅黃白種人, mtDNA竟然是相同的。這證明了人類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來的。利用生物鐘,也就是利用細胞複製時 DNA複製錯誤出現的頻率,配合人類中 mtDNA的那個微小差異,推算出人類共同的祖先是一個非洲的女子,最精確的出現時間是在十萬年以內。
十萬年以內!分子生物學家的研究,使得那些可敬的考古學家辛苦挖掘、滿心所崇信的百萬年前老祖宗原人變成了??現代科技的冷酷,竟然傷害了老實土氣的考古人類學家,真是情何以堪!頭腦靈光的讀者也許想到了 粒腺體DNA 也可以突變啊,所以人類最直接的祖先是幾萬年前非洲的那個女人,但
是她的mtDNA 可能是從更早的祖先經過突變而來的。好問題!今天我先不多談,因為這要牽涉到前面說過其他的染色體研究,以及更有趣的,比她稍早一點的對 尼安德達人 的研究。
今天先說到這裡為止,大家有沒有興趣啊?如果有興趣,請找個學考古人類的跟我合作吧。你看我連hominid、hominoid都不知道怎麼翻,以後要怎麼再講下去啊。拜託啦!
我也不知道能跟各位介紹多少,因為這是一未美國弟兄的研究所得,他雖然同意我翻成中文,但是要介紹給一般讀者還需要加上一些背景知識,蠻費事的。希望....
進化論學者宣稱的人類進化族譜
在進一步介紹進化論者不欲人知的黑祕密以前,我先簡單敘述一下他們心目中祖宗的族譜。
在地質學的第三紀的中期,大約兩千五百萬年前,猿類(apes)最早祖先在非洲、歐洲、和亞洲出現了。注意,這是他們心目中最早的祖先,不過並非原始人,而是一種比類人猿更原始的動物。
在大約一百二十年至五百年前(與上述動物有兩千萬年的時間差距),在非洲東岸與南岸出現了一種 australopithecines(意思是南方猿)。從它們的下顎骨、前臼齒、比黑猩猩稍大的腦容量、以及似可直立行走一段距離的下肢構造,考古人類學家認為這是人類自己的祖先,或是現代人在那個時代的最近親屬。(如果當它們是最近親屬,就表示並沒有找到那個時期人類的真正祖先)然而考古學家所挖掘出來的 australopithecines五花八門,有些ABC特徵與人類接近、而DEF與人類不同,有些ADF等特徵與人類相似、BCE與人類不同…。這樣錯宗複雜,年代晚近的不一定比年代較古遠的更接近現代人,反倒是較古老可能某些方面更接近現代人,也許應該算是比較更進化的。
在距今一百五十到兩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開始了,非洲東岸有一種動物叫做 habilines(學名為Homo habilis,意思是使用或製造工具的人;但並非現代人,現代人叫Homo sapiens 智人)。因為它們的腦容量比 australopithecines 更大,會使用及製造工具,所以被視為人類更接近的祖先,或當時人類最近的親屬。
距今五十萬到一百五十萬年前,出現了直立原人(Homoerectus)。它們最早是在東非、南非、及南亞(包括爪哇原人)出現,後來又分布到北亞(也就是大家課本上讀過的北京原人)及歐洲。大家還記得上一篇裡說到分子生物學家由女性的粒腺體 DNA推算出類的祖先是出現在距今不超過十萬年前,而且全世界的人類是有同一個共同祖先來的。考古學上的這些原人,按照分子生物的研究結果,不可能是現代人類的祖先了,因為它們太早分散在全世界。
從直立原人到現代人類中間的過渡的動物就是尼安得達人(the neanderthals),它們的出現時間時距今十萬到四十萬年前。這些動物的遺跡是在歐洲及中東被發現的。尼安得達人被視為現代人類非常近的祖先,然而莽撞的分子生物學家又無情而且幾乎不留餘地地把考古學家的這個信念粉碎了。這是精彩的研究,留待以後在講,今天先賣個關子。
下一次先講Y染色體上的研究發現,再下一次才講尼安得達人。好東西總要擺在最後面壓軸嘛。
我希望有興趣繼續讀這一系列的人不是只聽我說說就算了。我覺得應該這些資料的來源也告訴大家,讓大家知道它的可靠性與科學上的學術水平。前一篇mtDNA的相關論文如下:
R.L. Cann, M. Stoneking, A.C. Wilson. 1987. 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 Nature 325: 31.
Stoneking M, Sherry ST, Redd AJ, Vigilant L. 1992. New approaches to dating suggest a recent age for the human mtDNA ancestor.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337:167-175.
Whitfield, L.S., J.E. Suston, and P.N. Goodfellow. 1995. Sequence variation of the human Y chromosome. Nature 378: 379-380.
L. Vigilant, M. Stoneking, A.C. Harpending, K. Hawkes, A.C. Wilson. 1991. African popul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mitochondrial DNA. Science 253: 1503.
M. Hasegawa, S. Horai. 1991. Time of the deepest root for polymorphism in human mitochondrial DNA. J. Mol. Evol. 32: 37.
大家看了這些硬邦邦的科學期刊的名字(像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British Biologic Science,Nature,Science)就可以了解這些都是硬生生的科學論文,也可以曉得為什麼它是那麼鮮為人知了。上篇談的東西比較通俗,資料來源是Roger Lewin. Human Evolution, 3rd edtion. Blackwell Science Publication 及 Neil Chalmers et al. Man's Place in Evolution, 2nd edition. Natural Museum Pub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兩本書。
Y染色體研究的結果
上一段談的是進化論學者宣稱的人類進化族譜,簡單地說最早出現的是兩足行走的類人猿,叫sivapithecines。經過了一千多萬年的演化變成人屬(Homo)的工具人(Homo habilis),然後再經過大約五十萬年才出現直立原人(Homo erectus)。直立原人在距今三十萬年前絕跡,代之而起的是尼安得達人(the neanderthals),他們出現的時間大約是距今十到四十萬年前。也許你在不同著上看到各種原始人出現的年代有一點差異,但基本上這些年代範圍是不被爭議的了。考古學家所挖掘出來的原人化石,差不多都只是身體的某一塊或幾塊骨頭而已,並不是完整的一副骷髏。基督徒不必否定這些化石代表著一種曾經在世界上出現過的動物,這些動物化石不但不能證明進化論,它們的年份剛好就是用來推翻人類進化假說的證據。
今天的新題目是男性 Y染色體的研究所得,稍微有點枯燥,但是請大家耐心讀下去。因為我們要知道進化論的錯誤,必須知道這個理論與科學上的具體研究有哪些矛盾的地方。要知道進化論到如今也只不過是一個理論,甚至仍然只是一個假說(hypothesis);理論或假說要成為科學定律,必須要經過實驗或觀察的驗證,如果與實驗或觀察發生衝突,就必須要修正或者揚棄了。我們要
客觀地認定進化論可信與否,就要從實驗科學的成果來判斷。許多進化論支持者的盲點就是在單單努力於用進化論的假設來解釋某些現象,對於違反這些假設的其他發現就不予理會,不願重新檢視進化論假設的可靠性,一味的只宣稱進化論能解釋哪些現象,造成一般人以為進化論是個普遍真理的錯覺。不要以為科學家都是用理性處理學問的,很多科學家堅持的是信念;而科學家的
信念並不等於科學,正如神學家的思想並不等於神的心意。
言歸正傳,在1995年分子生物學家利用 Y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ZFY),推算現代人開始出現的年份。(註1,2)Y染色體是由父親傳給兒子的,跟媽媽沒有關係,所以從這個方向可以推知父系的起源。他們從世界各地(包括非洲、亞洲、澳洲、歐洲、北中及南美洲)挑選了38個男人來作分析。這個基因共有 729對鹼基(base pairs)。科學家把每一個人的這個基因分析完後,發現所有這38個人的基因序列是相同的。他們利用現代人類與猿猴這個基因序列的差異以及照進化論的想法人類與猿猴開始分別演化的年代,推算出來人類的祖先出現的年代是在27萬年前,或是在2萬7千年前。他們是用了兩個不同的模式來推算,得到差異這麼大的兩個數字。同時他們還用了一個極不可能的假設,就是在過去幾萬或幾十萬年中(除了最近幾千年),男性的總數一直只有七千五百個左右。如果男性人祖的數目多一些的話,所推算出來的年份就會更短。這個研究令有一個缺點,就是所取用的染色體基因太小,所以推算出來的年數不能很精確。
後來又有兩個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檢查 Y染色體上較大段的基因序列。其中一個研究利用一個有2600對鹼基的基因,所推算出來的年代是18萬8千年(上下限是5萬1千年到41萬1千年)(見註3)。另一個研究是採用Y染色體上一塊大很多的段落(有18,300對鹼基);這個研究的結果是4萬3千年(上下限是3萬7千年與4萬9千年)(註 4)。最後這個研究依相同的原理,用婦女的粒腺體DNA和猿猴的DNA,推算出來的年份是9萬年至12萬年。
男性總人口的假設值越大,所推算出來的年份就會越短。第一位研究者自己承認假定以往幾十年都只有7500位男祖先是太少了(註1)。第二位研究者則在網路通信中承認他必需假設只有5000個男祖先,不然所得的年數無法被進化論學界接受。
這一篇文章裡技術性的資料閒太多了,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本來這就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沒有辦法寫得曲折動人。但是大家不要害怕,這個研究的結論很簡單清楚,也很有力。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把整篇的內容記住了︰從人類與猿猴 Y染色體的差異,及進化論對人類與猿猴演化分歧時間的假認定推算,現代人類的祖先的出現年代是距今五萬年以內。(按照最後一個用最大段染色體研究所得的較精確資料。)
分子生物學利用染色體對人類起源所作的研究還有許多,但由於結果都是大約十萬年以內,所以就不在多寫了。下一次談尼安得達人,這是分子生物對人類進化假說的最嚴重一擊。在談完尼安得達人之後,我們將總結一下分子生物的這些成果及這些化石的年份,是如何否定了人類進化的假說。
此段的參考資料是
1. S. P??bo. 1995. The Y chromosome and the origin of all of us (men).Science 268: 1141.
2. R.L. Dorit, H. Akashi, W. Gilbert. 1995. Absence of polymorphism at the ZFY locus on the human Y chromosome. Science 268: 1183.
3. Hammer, M.F. 1995. A recent common ancestry for human Y chromosomes. Nature 378:376-378.
4. Whitfield, L.S., J.E. Suston, and P.N. Goodfellow. 1995. Sequence variation of the human Y chromosome. Nature 378: 379-380.
尼安得達人
尼安得達人是所有"人類祖先"中時間最接近現代的動物。它們比北京原人及爪哇原人都晚。北京原人已經會用火,尼安得達人則不但會用火,還有埋葬死者的儀式。進化論者以往對尼安得達人寄與厚望,認為它們是直立原人演化的後代,是現代人的直接祖先。所以他們給尼安得達人一個很禮遇的學名 ,叫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也就是把它們當成跟我們一樣,都算是智人,只不過他們是較早的品種而已。
然而從較早(大約90年代中期)對尼安得達人所做解剖方面的研究,就已經開始懷疑它到底能不能算是現代人祖先(註1至4)。尼安德達人的腦殼與現代人的許多相異處(註 1)、它們有內鼻緣(internal nasal margin 一個長在鼻腔外壁向中央突出的隆起)、缺少淚溝頂部骨質化的部份(註2及3),這些都與真正的智人(Homo Sapiens)不同,而最後一項是與所有別種陸生哺乳類都不同的。尼安德達人的鼻腔非常巨大,它們的腦子比現代人的還大些許,這大概跟它們是肉食性有關 -可能它們的腦子大部分是司嗅覺的,就好像狗的腦子一樣。這些質疑跟推斷只是啟發了一部份科學家的疑心,覺得它們跟人類的關係也許不如進化論所宣稱的那樣。真正把它踢出人類族譜的還是要靠分子生物方面的實驗。
在1997年以前有一組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很巧妙地的實驗,他們很仔細地從一個 3萬年到10萬年前的尼安德達人骨骼中抽取出粒腺體DNA(註5)。這個實驗讓尼安德達人是否我們祖先的爭論從此無庸再議,只是在這個實驗結果公佈前的資料書本仍然在流通,不曉得這項研究結果的人仍然把尼安得達人列入人類族譜中。
這組科學家把尼安德達人粒腺體DNA中的397對鹼基與許多現代人種粒腺體DNA中的986對鹼基做比較,發現有26對是完全不同的(差別是6.5%,接近於人和黑猩猩的差異)(註6)。在現代人族群之中,這段粒腺體DNA中有差異的是 8對,而這8對跟與尼安德達人相異的那26對完全無關。這些科學家的結論是(照研究報告上所寫的), "尼安德達人不是我們的祖先" 。也許你還體會不出這個實驗所發現現代人與尼安得達人差異的巨大程度,所以我們換一種方法來描述。假定它們與現代人有共同祖先的話,這個祖先至少需要是在80萬年前的某種動物,而最古老的尼安德達人遺跡也不過只有三、四十萬年歷史。
1997年在英國有一組科學家報告了從一個 1萬年前人類骸骨裡抽取出來的粒腺體DNA的分析報告(註7)。他們發現這段 DNA與現在的歐洲人只有1對鹼基不同,所以過去1萬年中人類沒有進行任何"演化",這和我們與距今最短只有三萬年的尼安德達人之間巨大的差異(也就是進化論所認為的"演化")形成尖銳的對比。
尼安得達人對人類進化假定的打擊在哪裡呢?它的打擊是在化石記錄無法回應粒腺體 DNA分析的要求。尼安的達人存在在距今三萬到三、四十萬年前,再早就沒有它們,而是直立原人。直立原人跟尼安得達人是兩類不同的動物;化石記錄顯示直立原人從一百五十萬年前出現到五十萬年前絕跡為止,一直保持著與尼安得達人不同的許多特徵;在它們的化石記錄中斷大約十萬年後,尼安得達人才突然出現。假如尼安得達人是現代人的祖先,它必
須至少有80萬年的化石記錄存在,也就是說在直立原人生存的最後幾十萬年裡要有一些尼安得達人或具有直立原人到尼安得達人過渡特徵的動物;但是化石記錄否定了這個需求。因此,尼安得達人已經被否定了作為人類的祖先的資格。
尼安得達人與我們的關係因分子生物的原因被推翻了,其他的化石就無不能用這個方法來研究。其實從那些染色體方面的研究所得的結論,我們知道現代人是在大約不到五萬年前才出現的,充其量也不超過十萬年。在直立原人到現代人之間有一個四十萬年以上斷絕的空間。這段時間不是沒有化石出土,出土的是尼安得達人。前面我們說過直立原人在五十萬年前就絕種了,所以也不能越過尼安得達人做我們的祖先。更早的工具人(Homo habilis)還有更早的australopithecines等等就不用提了。
還記得幾十年前我上學的時候,書本上都說什麼原人是人類多久以前的祖先。如今分子生物的發現使得進化論學者不得不改口了。其實早在1991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叢書裡就不再稱那些原人是我們的祖先,而改口稱我們的近親。稱近親有一個好處,就是遺傳的差異再大也無妨,就像我們的表叔可以跟我們相差很遠一樣。但這樣並沒有讓人類進化的假設重新得力,反倒是把原先的祖宗說成祖宗的親戚之後,人類就沒有了祖宗。沒有了祖宗的化石,進化論學者還憑什麼宣稱人是進化來的呢?他們憑的最大憑據就是"the fossil record is just incomplete"。你覺得這種對信念的堅持,究竟應該算是科學態度,還是宗教精神哪?
也許有人覺得有這些化石存在還是會讓他不痛快,其實大可不必。你不相信上古時代有恐龍出現過嗎?你相信,而且也知道恐龍絕跡了。那你為什麼要跟這些絕跡的古代猿類動物過不去呢?
如果你擔心的是它們之間有沒有進化的關係,你的不痛快就可以理解了。連續這四篇針對的是人類進化的假設。在人類以外到底有沒有進化的事情?生命是不是從無生命的物質自然發生的?這是探討進化論可靠性的另外兩個主要題目。一般講起來,生命的起源的假設比較容易探討,也是進化論中脆弱的一環。而進化論的普遍可靠性則需要從許多方面著手;以前有許多所謂進化的證據都出現了疑問,但攻擊最強的還是在分子生物方面的研究。我們知道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學上的發現,因此才有人那麼強烈地支持它。但是基於科學的許多新發現,我們知道生物界的種種並不就像進化論所宣稱的那樣,假若有一種新的科學理論能解決進化論目前的種種難題,進化論者就會欣然放下他們的執著。
這就好像二十世紀初的物理學家有了相對論就能丟掉纏磨他們多年的以太假設一樣。所以盡管許多生物學家強烈地支持進化論,其實這把生?的刀是他們唯一的工具,他們何嘗不無奈啊。
此段的參考資料是
1. Seidler H, Falk D, Stringer C, Wilfing H, Muller GB, zur Nedden D, Weber GW, Reicheis W, and Arsuaga JL. 199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ereolithographically modeled skulls of Petralona and Broken Hill: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of middle Pleistocene hominid evolution. J. Hum. Evol. 33:691-703.
2. Schwartz, J.A. and I. Tattersall. 1996. Significance of some previously unaccompanied apomorphies in the nasal region of Homo neandertalen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 93: 10852-10854.
3. Laitman, J.T., J.S. Reidenberg, S. Marquez, and P. J. Gannon. 1996. What the nose knows: New understandings of Neanderthal upper respiratorytract specializ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 93: 10543-10545.
4. Holden, C. 1999. A New Look Into Neandertals' Noses. Science 285: 31-33.
5. Krings, M., A. Stone, R. W. Schmitz, H. Krainitzki, M. Stoneking, and S. P??bo. 1997. Neandertal DNA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Cell 90: 19-30.
6. Arnason, U., X. Xu, and A.Gullberg. 1996.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of Homo and the common chimpanzee based on nonchimeric sequences. J. Mol. Evol. 42: 145-52.
7. Kahn, P. and A. Gibbons. 1997. "DNA From an Extinct Human," Science, 277: 176-178.
(註)
Australopithecines 的時代是距今一百二十萬年到五百萬年前; sivapithecines則是在距今八百到一千四百萬年前,發現地點有中東的土耳其和亞洲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其實還有一類比sivapithecines更早的似猿靈長類動物(ape-like primates)叫Proconsul,生活在離現代一千萬到兩千多萬年以前,發現的地點包括非洲的肯亞和沙烏地阿拉伯和歐洲的法國。
這三類動物,考古學家所發掘出來的大約只有部份的頭顱或僅僅只有下顎骨的一部份;最完整的是1974年在衣索比亞出土的"路西"(Lucy),一個 australopithecine,包括的全身骸骨的大部分。
也許大家將來有很多機會聽到有關於它的事情,因為它實在是很難得找到的較完整遺跡。
基督徒面對進化論的態度
在繼續新的有關進化論的話題之前,我希望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態度問題。
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大爆炸論吧?就是關於宇宙起源的說法。從歌白尼以前世人都相信宇宙是恆久不變地存在著。這個信念一直經過伽利略、牛頓,甚至到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早期都沒有被質疑過。無神論的科學家因為相信宇宙是恆存的,所以可以把造物主完全置諸腦後。但是後來物理學界終於普遍地接受了大爆炸論的說法,同意宇宙是有一個起源,而不是自有永有、恆存不變的。對於無神論者,特別是當時蘇聯集團來講,這真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基督徒欣然接受科學家的這項發現,認為這是支持聖經上帝創造天地的說法。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思想的態度問題是:我們能接受大爆炸的說法,認為這是對上帝創造宇宙的過程的科學描述,我們接受上帝創造宇宙的過程是讓它從最初狀態一步一步變成現在這樣;我們也毫不質疑太陽在繼續燃燒,多少億年以後就會燃燒完變冷;我們也不質疑地球當初形成的時候是一團大火球,經過幾億年冷卻變化才漸漸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簡單地說一句,我們可以接受物理學上對宇宙發生與演變的說法,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生物學上的演化說呢?
聖經上對宇宙和天地創造描述是"起初神創造天地"和"神說要有光…、神說天上要有光體…"等等,而祂創造生物也有許多是"神說… ",當然也有幾個生物的創造是"神就造出…"。聖經上有沒有完全否定巨觀突變(macro-evolution)或進化的可能?當然這牽涉到聖經原文所用的字,以及對這些字的解釋。
我寫這個進化論系列,並不是我自己的專長,只是學醫的背景讓我比較容易讀到和讀懂有關的資料;而在團契與教會中關於這一方面的教導一直都有很強的需要,所以我就不揣淺陋地下海了。我的想法是,既然進化論是科學上的一種理論,我們對它的接受或揚棄應該是以科學的證據做為依據。當初進化論剛提出的時候,生物學上的發現沒有足夠的資料判斷它的可靠性到底夠不夠,而且它又挾帶著反神反創造的情緒,使得教會只有憑信心抵抗的份。今天情勢已經大大改觀,許多新的發現使得進化論的假設受到嚴峻的挑戰,基督徒不需要再閉起眼睛說不怕,而需要一方面多了解科學的發現對進化觀點有哪些支持和反對的地方,一方面探討聖經上的話語到底哪些地方反對進化論的哪些假設、哪些話語與進化論的某些宣稱並不矛盾。這樣我們對於被進化論絆住不能接受聖經、認為聖經是神話的外人能以用知識克服一部份必須通過知識來克服的障礙。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
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
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創一30)
─────────────────────────────
創造之初鳥和獸都是草食性的。一直到後來,也許是大洪水以後(參創九 3)才有肉食者出現。無論如何,從草食到肉食必須經過一些構造與機能上的變化。以後獅子又將變回草食性(見賽十一 7),也是需要變化的。這是不是暗示著某種程度的突變演化是可能的?
我想要重申,我個人在感情上一向是排斥進化論的,但感到必須要讓理智與信心都能獲得釋放滿足,因此我投入時間和精神閱讀有關進化論的科學資料,也重新檢視對聖經的話語的解釋。畢竟壓抑著疑問的信仰就像埋藏著地雷的運動場一樣,是有危險的。基督教的信仰不是迷信,不應該用迷信的方式來處理;我深信在基督裡的真自由是包括誠懇地思考探索的自由。我知道自己並不是有大智慧的人,現代的科學也沒有解決一切疑惑,許多問題仍然是要靠信心來面對;但是做為一個基督徒,無論是對自己或對別人都有正視信仰疑難的責任。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10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日, 三月 27, 2005
向神盡忠莫顧人情 - 王明道
【引言】:神的忠僕王明道牧師於一九○○年七月廿五日生在北京,一九九一年七月廿八日在上海息勞主懷,他熟讀聖經,忠心傳講神的話,他口傳、筆傳不遺餘力,為神的工人留下很好的典範。
【讀經】:出卅二1~6、15~20、25~29;民廿五1~13。
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對他說:「起來,為我們作神,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亞倫對他們說:「你們去摘下你們妻子兒女耳上的金環,拿來給我。」百姓就都摘下他們耳上的金環,拿來給亞倫。亞倫從他們手?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作成。他們就說:「以色列阿!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卅二1~6)
摩西轉身下山,手?拿著兩塊法版,這版是兩面寫的,這面那面都有字,是神的工作,字是神寫的,刻在版上。約書亞一見百姓呼喊的聲音,就對摩西說:「在營?有爭戰的聲音。」摩西說:「這不是人打勝仗的聲音,也不是人打敗仗的聲音,我所聽見的乃是人歌唱的聲音。」摩西挨近營前,就看見牛犢,又看見人跳舞,便發烈怒,把兩塊版扔在山下摔碎了,又將他們所鑄的牛犢用火焚燒,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出卅二15~20)
摩西見百姓放肆,(亞倫縱容他們,使他們在仇敵中間被譏剌),就站在營門中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來。」於是利未的子孫都到他那?聚集。他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你們各人把刀跨在腰間,在營中往來,從這門到那門,各人殺他的弟兄、同伴、並鄰舍。」利未的子孫照摩西的話行了,那一天百姓中被殺的約有三千。摩西說:「今天你們要自潔,歸耶和華為聖,各人攻擊他的兒子和弟兄,使耶和華賜福與你們。」(出卅二25~29)
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與摩押女子行起淫亂,因為這些女子叫百姓來,一同給她們的神獻祭,百姓就吃她們的祭物,跪拜她們的神。以色列人與巴力毘珥連合,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以色列人發作。耶和華吩咐摩西說:「將百姓中所有的族長,在我面前對著日頭懸掛,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氣可以消了。」於是摩西吩咐以色列的審判官說:「凡屬你們的人,有與巴力毘珥連合的,你們各人要把他們殺了。」
「摩西和以色列全會眾正在會幕門前哭泣的時候,誰知,有以色列中的一個人,當他們眼前帶著一個米甸女人,到他弟兄那?去。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看見了,就從會中起來,手?拿著槍,跟隨那以色列人進亭子?去,便將以色列人和那女人由腹中剌透。這樣,在以色列人中瘟疫就止息了。那時遭瘟疫死的有二萬四千人。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消了。因他在他們中間以我的忌邪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們除滅。因此你要說,我將我平安的約賜給他,這約要給他和他的後裔,作為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神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民廿五1~13)
從以上所引的幾段經文中,我們看見摩西與亞倫的孫子非尼哈兩個人所作的事。摩西吩咐利未人把刀跨在腰間,各人殺自己的弟兄、與同伴、並鄰舍,以致以色列人中有三千人被殺。非尼哈用槍將一個以色列人中的族長並一個米甸女子,由腹中刺透。這兩件事都似乎是違反愛心的道理,都似乎是不近人情。但聖經中告訴我們說,這兩個人所作的都是神所喜悅的。容我們分開來看一下。我們先看摩西的事。
當摩西吩咐利未人殺弟兄的那一天,他對以色列人說:「今天你們要自潔,歸耶和華為聖,各人攻擊他的兒子和弟兄,使耶和華賜福與你們。」(出卅二29)。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以色列人各人攻擊他的兒子和弟兄,正是討神喜悅、蒙神賜福的事。再看摩西作這一件事以後,神怎樣對待他──「耶和華和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與朋友說話一般。」(出卅三1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出卅三17)
摩西吩咐利未人把刀跨在腰間,各人殺自己的弟兄、與同伴、並鄰舍,以致以色列人中有三千人被殺。這件事不但使以色列人蒙了福,也使摩西得了神的喜悅:在神面前蒙了特恩。
非尼哈用槍刺死以色列人中的那個族長,並那個米甸女子的事,更是很明顯的蒙了神的喜悅,因為他才作完這事,神立時就使瘟疫在以色列人中止息,並且神明明的告訴摩西說:「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消了。因他在他們中間以我的忌邪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們除滅。因此你要說,我將我平安的約賜給他,這約要給他和他的後裔,作為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神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
「不可殺人」是神給以色列人的十條誡命中的一條。「殺人」當然是神所不喜悅的事。但當以色列人背叛神,去敬拜金牛犢的時候,摩西吩咐利未人把刀跨在腰間,各人殺自己的弟兄,正是神所喜悅的事;非尼哈用槍刺死心利和那個米甸女子,也正是以神的忌邪為心,因此蒙了神的稱許。他們這樣殺死那些犯罪的人,正是保全以色列全族的人,免得他們陷入更大的罪中,以致遭遇更嚴重的禍患。摩西和非尼哈所作的不但不違反愛心的道理,而且正是本乎愛心。這種愛心是最深切的,也是最真實的。這不是肉體的愛,乃是出於神的愛,這種愛拯救了以色列全族的人。假使沒有摩西和非尼哈出來作這兩件事,大約以色列人都要遭遇神的震怒,以致全然被滅絕了。
我們的主在世上的時候,也曾作過一件在人眼中看來似乎很嚴厲、很不近人情的事,容我們引證在下面:
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賣鴿子的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麼?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祂,因為眾人都希奇祂的教訓。(可十一15~18)
主耶穌在世上的時候,無論與甚麼人接觸往來,所表現的都是慈愛、憐憫、溫柔、良善、和平、謙卑。就在祂的仇敵捉拿祂、審問祂、誣告祂、陷害祂、用手掌打祂、用唾沫吐祂的時候,祂也是逆來順受,一語不發。怎麼祂在聖殿?竟這樣「趕出殿?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賣鴿子的人的凳子」呢?祂作這件事是不是與祂平日的人生不相符合?祂作這件事是不是與祂所講的愛心的教訓相背?祂作這件事是不是不能彰顯神的美德?
祂作這件事與祂平日的人生完全一致,也與祂所講愛心的教訓互相符合,並且也彰顯了神的美德。神所有的美德並不止於一種,祂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主耶穌平日那樣體恤人、顧念人、幫助人、教訓人,是表彰神的慈愛;祂這次大發義怒:「趕出殿?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賣鴿子的人的凳子」是表彰神的公義。並且祂這樣作仍是出於愛心,因為守殿官和祭司長們與這些商人勾結,行賄受賄,玷污聖殿,惹神的怒氣,一定要為猶太人招來災禍。主耶穌攻擊他們,正是要藉此阻止他們繼續犯罪,同時也就是藉此挽回神的怒氣。祂作的這件事,從表面看來似乎是違反愛心的道理,實際正是與祂所講愛心的教訓互相符合──因為只有恨惡罪惡、反對罪惡,才是真正愛人。
神對那些不認識祂的外邦人沒有甚麼要求,祂對祂的百姓卻有很高的期望。如果祂的百姓犯罪悖逆祂,祂就嚴厲的斥責他們,擊打他們。祂曾藉著先知阿摩司責備他們說:「以色列人哪!你們全家是我從埃及地領上來的,當聽耶和華攻擊你們的話。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我必追討你們的一切罪孽。」(摩三1~2)摩西看見埃及人拜偶像,並沒有發怒,但他一看見以色列人拜金牛犢,立時便大發烈怒。非尼哈也是因為看見以色列人與摩押的女子行淫,又吃她們的祭物,跪拜她們的神,便發出忌邪的心。因著他有這種忌邪的心,所以他才用槍將那個與外邦女子行淫的心利和那個外邦女子一同刺透。主耶穌也是因為看見猶太人在聖殿中那些得罪神的事,玷污神的居所,才那樣大發烈怒,攻擊那些犯罪的人。
今日的教會中悖逆神、褻瀆神的現象,發展到令人忍無可忍的地步。許多教會的領袖們領頭背叛神,混亂神的道,褻瀆神的名,向抵擋神的人獻媚乞憐,打擊向神盡忠的人,迎合不信人的心理,任意曲解聖經中的真道,將神聖潔的教會弄得烏煙瘴氣,使教會完全變了質。這種現象與古時以色列人拜金牛犢,和以色列人在曠野與摩押的女子行淫、拜她們的神、吃她們的祭物那兩件事同樣嚴重,同樣可憎。這種現象比猶太人在聖殿?兌換銀錢、買賣鴿子,更惹神的震怒。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教會一定要遭遇不可挽救的結果。在這時候亟需要有像摩西、像非尼哈那樣的人出來,不是那樣用刀槍替神施行審判,乃是要嚴厲斥責、抵擋那些背道的事,和那些褻瀆神、出賣耶穌的人;一方面又應當把這些人的罪惡、並他們給教會招來的危害,都揭發出來,免得使信徒受他們的迷惑和損害。對這般與神為敵的人不能稍有姑息,不能稍有寬大。如果對他們姑息寬大,便是得罪神,也是使教會受害。聖徒固然應當「追求與眾人和睦」(來十二14),經上又教訓我們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8),但對待這些人卻當深惡痛絕,經上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訓說到這件事:
「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神;常守著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若有人到你們那?,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惡行上有分。」(約貳9~11)
看見了麼?我們對那些「自稱為基督的僕人、卻不照著基督的教訓傳講、遵守的人」,不能有任何交通。不但不可接他們到家?,也不可問他們的安。如果我們不聽從這段教訓,卻問他們的安,我們就在他們的惡行上有分。說來真令人嘆息,不但沒有多少信徒遵守這段教訓,甚至沒有多少信徒知道聖經中有這一段話語。教會荒涼腐敗到今日的地步,又有甚麼希奇的呢?
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們必須在神面前急速悔改,必須嚴厲對待那些披著羊皮的豺狼,和那些為自己的利益出賣耶穌的人。為作這件事,我們不惜付任何代價。我們不怕人說我們「沒有愛心」,也不怕人批評我們「自高自大」,更不怕人議論我們「破壞合一」。我們這樣作,正是遵行聖經上的教訓,正是愛主、愛教會,正是效法主耶穌的榜樣,正是追隨古時蒙神喜悅的聖徒的腳蹤,正是有摩西和非尼哈的心志,正是以神的忌邪為心,正是尊重神。我們這樣作,不但要蒙神的喜悅和嘉許,而且能減少神的忿怒,拯救一些信徒脫離那可怕的結局。
我是一個注重禮貌的人。我寫過一本「信徒處世常識」。在這本書?我提到信徒應當怎樣注重禮貌、怎樣與人交接、怎樣招待客旅、怎樣尊敬老人。但當我為神的真理與假先知和加略人猶大的門徒戰鬥的時候,我便不再顧這一切。我寧可對人失去禮貌,我不肯對神失去忠心。我寧可得罪人,我不敢得罪神。我寧可受人的恨惡,我不敢惹神的震怒。感謝神,祂是信實的,祂的應許從不落空。祂曾說,「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二30)我尊重了祂,祂也重看了我。當那些假先知和加略人猶大的門徒起來與我為敵的時候,神也感動了許多敬畏祂的人,不約而同的和我站在一邊。為我作了見證,並且有很多聖徒表示決心陪著我走任何艱難危險的道路。同時我也看見有些從前曾殷勤事奉過神的人,怕人竟不怕神,因為要討人的喜歡,竟背叛了神。他們不但得罪了神,他們也失去了聖徒們的尊重和敬愛,因為他們藐視神,他們便被輕視;因為他們羞辱了神,神便使他們受了羞辱。「落在永生神的手?,真是可怕的!」(來十31)
神的孩子們的人生中最要緊的事就是討神喜悅、向神盡忠、愛神所愛的、惡神所惡的。我們必須與神同心,然後才能與神同行,與神同工。可惜許多為神作工的人竟把事情的先後輕重顛倒過來。他們想藉著向罪惡妥協讓步,逃脫困難和危險,好藉此保存工作。卻不知道當他們向罪惡妥協讓步的時候,他們已經失去了對神的忠心,在這最要緊的一點上既然錯誤,以後便越走越錯,必至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時因為他們失去了對神的忠心,神便不再喜悅他們,也不再使用他們,他們當然也就不再有屬靈的權柄和能力;一到這種地步,連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工作,便一起被神廢棄了。
巴不得神把摩西和非尼哈二人?面的忌邪的心放在我們?面,更巴不得我們今日能為神的教會「心?焦急,如同火燒」,正像主耶穌當日為神的殿「心?焦急,如同火燒」一樣!如果能彀多有幾個這樣的聖徒,我們一定會看見神在這個時代中顯出祂的榮耀和作為來,像祂在古時所顯出來的一樣。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2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Should a Christian Study Greek ? --Coates
MY DEAR BROTHER,---
. . . As to whether a young Christian should study Greek, my judgment would depend on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he was placed. If he had time at his disposal I should certainly encourage him to pay a little attention to New Testament Greek. It is a deeply interesting study in itself, and there are very many passages in which the subtle shade of meaning can hardly be conveyed in translation, and where a knowledge of the original helps. But if a young man's time was limited, owing to pressure of business, etc., I am not sure that I should consider the study of Greek the best investment for the few moments of leisure. So far as we are concerned there is the less need for it, seeing that we have J.N.D.'s incomparable translation, and the necessity for meditation and prayer is at all times urgent, and to neglect these in pursuit of more accurate acquaintance with the letter of Scripture would hardly be a wise use of time.
With reference to this subject a little circumstance comes to my mind which is suggestive. I remember beloved J.B.S. saying at a conference that he wished all the brethren knew Greek. Someone ventured to ask why. He said: `` Because they would then, perhaps, be convinced that it is not by study of the letter of Scripture that we get things, but by waiting upon God.'' It is wholesome to remember this, for sometimes I have noticed in those who have a little smattering of Greek a tendency to air it somewhat vain-gloriously. But the fear of the Lord and a lowly walk before God would preserve one from this, as well as from every snare.
I shall be glad to hear from you as to your progress in this study, if you take it up, or if you have already done so. Personally I have no knowledge of Greek to speak of, but I am able to look at the original if occasion requires, and sometimes find it suggestive to do so. ...
Very affectionately yours in the Lord,
October 19 th, 1906.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三月 25, 2005
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撒狄教會有一個極好的屬靈名譽,是因它曾有一度的好,忠心熱誠的討主喜悅,悔改當悔改的,追求當追求的,它不從耶洗別深奧之理,也不走巴蘭和尼哥拉的道路,它對於這種罪惡的行為,深惡痛絕。在那一段時期中,它的生命活潑而長進,它的生活,也行走在神的愛中,它知道是應當如此的愛神而榮耀神,在旁邊的聖徒,也真因她的長進而歆羡而稱讚,於是人都說它是活的,它自覺也是活的。誰料想正在這個時候,死亡的勢力暗襲進來,正在它大步行走的時候,漸漸地覺得後力不加,漸形疲憊、萎弱、愛心冷淡,敬拜成為儀式,禱告直是規則,工作只是應付,能力不加添、聖靈不同工,外面倒還強作支持,?面卻是空虛混沌,到了如此地步,按名是活,其實是死的了。
「活」之一字在屬靈的事上,是何等美好,也是何等緊要,我們的神是活的,而且活到永永遠遠,我們的主是死而復活的主,是得勝死亡的主,在我們身上的救贖,是當我們死在罪惡過犯中的時候,使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一個有了重生經驗的基督徒,基督的生命在他?面,他的一切,即刻表現了活的能力,聖靈住在信徒?面,一直是保守培養這復活的生命,使其根深葉茂,果實豐盛,事事證明他?面有一位活的主、活的靈、活的生命,這是基督徒生活的自然表現。
撒狄教會的光景,它是教會,是金燈臺,仍然被列在七個金燈臺中,是發光的,聖徒是有生命的,它曾有一度忠心、熱誠、大發光明,它自己往活路上走,人也看見它是活的,它有生命,而且追求生命的長進,就是到今天,它的名還是活的,它自覺也是活的,它沒有犯普通人所犯的罪,沒有貪財像亞干,也沒有傳異端像腓力徒,它的信仰是純正的,組織是合法的,前進的目標,是向著生命之路,神的話語,它的傳道,是有生命而且有主呼召的,是清楚奉獻的,教會的聚會是屬靈的,而非儀式的,傳道的工沒有放下,聖徒是有生命也有智識,財物的奉獻,也不落後,它樣樣是好,故此就有了頂好的屬靈的名譽,按名是活的了,但那鑒察人肺腑心腸的主說:我知道你的行為。
主知道我們的行為,行為的實際,也只有主知道,人的批評靠不住,自己的感覺也靠不住,普通人一提到有名無實,就以為是能說不能行,有信心沒有行為的人,但撒狄是有行為的,而且是好行為,不過它的行為在主的面光之中,是死的而已。它樣樣是對的,樣樣是好,然而卻有死的成分,參雜在?面,並且漸漸地把全部弄得死僵,以致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了。它應當是叫主最快樂的,反成了叫主最傷心的了,別的人分爭結黨,貪財愛世,它一切似乎都走上正軌,卻不料反成了死的,到了如此地步,純正的信仰有甚麼用處,合法的組織,有甚麼用處,祈禱讀經,傳道作證,使撒但受不到損失,神的名得不到榮耀,一切都不過是個「名」而已,實際是等於零的。基督徒啊!請你我在此留心!我們要有行為,要有好行為,要有名實相符的行為,更是要有活的名,也有活的實,主是活的,是生命,主也要我們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能說不能行,是假冒為善,是虛浮,是自欺欺人,但行為是出於自己,出於肉體,或是帶著自己參著肉體,這在屬靈實際上,仍是個有名無實。罪的工價乃是死,取死的肉體也須死。(羅六23、七24)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4:4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三月 23, 2005
屬天的醫治-- 慕安德烈
第九章身子乃是主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49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利未記精讀
林三綱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14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日, 三月 20, 2005
屬天的醫治-- 慕安德烈
第八章身體是聖靈的殿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13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三月 18, 2005
主的膀臂
史百克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04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三月 15, 2005
喬治穆勒的事奉秘訣
某人問喬治穆勒(George Muller)的事奉秘訣,穆勒問答說:「在那一天當我死了,完全的死了」;說這話時,他將身體彎低下來,低到一個地步差不多觸到地面—「向喬治穆勒死了,他的意見、喜好、品味、志向—向世界死了,它的認同或反對—甚至向我的弟兄及朋友們的稱許或指摘死了—從那時開始我就學會了只要得著神的認同便夠了。」
今天的教會不是需要更多高言大智的人,乃是需要真正在神面謙卑及死己的人。今天像喬治穆勒一樣的謙卑及死己的人在哪呢?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4 下午 5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屬靈著作追求
只要是一個追求主的基督徒,在他追求主的過程中他早晚一定會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應該如何進入這千千萬萬基督徒的出版?"版主在此乃是從神學研究的觀點,建議另一追求的路線,希望有心追求的聖徒至少需要進入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五位神學家所主張的教訓,他們在教會歷史上所留下的腳蹤,幫助我們暸解教會的起源發展以及未來的方向:
Augustine (354-430) : 公認的 Augustine Hippo 是在古教父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 在他大量的著作裡最有名的乃是 City of God 和 On the Trinity. 他也是第一位再寫作裡詳細的討論到基督教教義中關於人以及救恩. 他主張人生來就帶著原罪(罪性), 以及神預定他所要拯救的人(預定論). 而他一生的工作乃是重在教會和預言這兩方面. 他也是所謂無千禧年派之父 (Father of Amillennialism) , 因他主張在啟示錄20章的情形已經實現了,撒但已經被綑綁了. 他的教訓被當時基督徒所接受甚至延續到中世紀. 到如今羅馬天主教和新教徒還是宣稱他是古代最偉大的神學家.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 Thomas Aquinas 在中世紀時期所發展出的神學系統,後來成為正統羅馬天主教的同義字. 因著他把亞里斯多德派的哲學觀念帶進基督教神學研究中,因此他強調的乃是在"信仰"與"理性"中間強而不可分的關係. 他也強調藉著觀察自然界以加上人類理性的分析,人是可以證實神的存在與神的特質. 他最著名的寫作乃是 Summa Theologiae (Summation of Theology) . 當新教改革者挑戰羅馬天主教時, 當時羅馬天主教甚至用這本書來草擬教會教義.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主恢復聖徒對 Martin Luther 應不陌生,在1517 年, Martin Luther 把所謂 "95 Theses" 釘在 Wittenberg教會的門上, 一個改變教會歷史的改革就此開始了. 他所推行的新教改革,也永久的改變了西方世界宗教及政治的版圖. Luther 在神學的貢獻上良多,包括: 他高舉聖經的權柄 (與教會傳統相對), 他也質疑教宗制度所代表的權柄. 在實行上他強調在教會中教導聖經, 恢復正確的浸禮, 以及正確的實行主的晚餐. 當然! 說道Luther 大家都知道他所強調的 "因信稱義".
John Calvin (1509-1564) – 若說Luther 是改革的發起者, Calvin 這位法國神學家就是改革的延續者. 如同外科醫生一樣的精準, Calvin 詳細的分割新教改革的每一教條, 其最有名的乃是三個獨有 (Solas) – Sola Fide (Faith Alone) 只有信心, Sola Gratia (Grace Alone)只靠恩典, Sola Scriptura (Scripture Alone) 只有神話. 他也強調神的豫定與神的主宰. 他也巧妙的解釋因信稱義乃是一個在地位上且在神前的一合法(法理上的)的宣告, 而人還是需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達到與神正確的光景. 他最著稱的工作乃是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他也備後人認為"改革之父"與"長老會神學之父."
Karl Barth (1886-1968) – Barth 的主張與新教所主張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相對, 他點出新教在實行上的失敗,乃在於過份的強調神的無所不在(immanence)而把救恩的焦點放在人身上. 他所強調的基督論(Christology) 主張基督乃是客觀的將全人類聯於它,且再十字架上一次且永遠的把救恩以及得勝帶給全人類.
以上的五位代表人物的主張,乃是每位對神學研究有興趣的人所需涉獵的.你並不需讀遍他們所有的寫作,你只需熟悉他們的教導與主張,進而加深且加寬你關於教會進展的認識,如此就使得我們有一敏銳的觀察力,不只知道教會已過是如何一路走來, 更是清楚知道我們要往何處去.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4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三月 14, 2005
Where is your brother?
In Genesis 4:9,Cain had just murdered Abel ,his brother, when his offering of the fruit of the ground was rejected by God.After this horrific murder God asked Cain,"Where is your brother?"Cain responded with,"Am I my brother's keeper?"God today is asking those in the local church this same question,"Where is your Brother?" Where are all those you caused to stumble in your religious zeal to fulfill the eternal purpose of God? The answer has been the same among them,"Am I my brother's keeper?"A modern day translation could be rendered,"Who cares,we are going on,and we are for the Lord's recovery!"
If we say we are God's recovery,then we need to ask what is God's attitude toward His saints?In Matt.18,it says that even if one sheep goes astray,the Lord will leave the 99 sheep and look for the one.How many times in the local church have you seen sheep(saints)cut off or stumbled and no one pursues them?The bible also says,"If we say that we love God and hate our brothers we are liars." How can we say we are walking in the light and practice dark things that stumble the saints? These dark things can be anything even religious things that stumble God's people. In 2tim.3:1 warns us that in these last days perilous times shall come.Could it be that the local churches have become "boasters","proud","headstrong","unforgiving","unloving", and have a "form"of godliness but deny its power ?If this is not the case,then how can they for many years not seek that which was driven away when God does?How can they say we are "one" with all christians when they stumble and cut off saints by their practices?How can they say they are "one"with God when they neglect His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
This question is just as relevant today to the local church as it was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o Cain,"Where is your Brother?"At your Lord's table,prayer meetings,conferences,and gatherings may this question echo within your collective consciences and throughout your fellowships,"Where is your brother?"Will you go find him and repent for your stumbling ways or will you like Cain answer the Lord saying,"Am I my brother's keeper?" If you won't repent,then the souls of many stumbled saints will cry out to God from the ground as a testimony against you.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57 上午 3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日, 三月 13, 2005
屬天的醫治-- 慕安德烈
第七章信心之路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0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三月 11, 2005
王明道 - 中國教會三巨人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5:32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倪柝聲 - 中國教會三巨人
「讓我愛」、「藉損得益」都是以前熟悉的聖詩,或許我們也曾被當中悲苦的歌詞深深打動,讓我們藉以下的篇幅了解一下作者的一生。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5:29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宋尚節 - 中國教會三巨人
宋博士在世僅44年,實際傳道只11年光景,然而卻引領了逾十萬人歸主,許多傳道牧者都許之為神人,王明道先生更譽之為時代的耶利米。劉凌翼先生在《宋尚節傳》中說:「在中國曠野發出驚心動魄的喊聲,他是個中國人,是造詣絕高的學者,可是他把學問和生命完全放在神的祭壇上,沒有為自己留下一點甚麼。他是大膽、無畏、無偽、無飾的人。除了和神同行以外,便獨往獨來;除了信神靠神以外,便一無倚傍。」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5:26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中的早晨 - BELLETT著/衣立凡譯
今天版主實再太忙, 但還是讀了一篇BELLETT 的短篇, 沒時間再去歸納整理, 但今晨讀此文時, 確實經歷裡面的拯救, 想到黑暗終將過去, 主啊! 願你快來.
在聖經啟示的過程之中,有所謂的一些開始的時期,或許容我將之說為「早晨」。
創造就是其中之一,當然萬物是神創造之時的生日,也是時間的早晨,在神創造萬物之時,約伯記曾說到「晨星一同歡唱」。
出 埃及記所記載是另一個早晨,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是她的早晨,也是開始她嬰兒及幼兒之期,神對以色列人說:「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 兒子來」(何十一章)。在召出的那一晚,是以色列人的早晨,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是新的年日計算的開始,是從死亡而出的開始,是一個復活的早晨,以色列用在 紅海邊唱摩西的歌,來歡樂著慶祝其誕生的早晨。
我 們救主耶穌的誕生又是一個早晨,不過這次是對著全世界,像一個早晨的晨光,世界曾過了一個很長的夜晚,以色列人被擄,並且被棄在塵土中,最後一個先知的聲 音也過了數個世紀,沒有烏陵及土明,也沒有祭司的以弗得,神也一直在靜默中,聖殿中沒有榮耀的充滿,耶路撒冷這平安之城,和萬國也沒有太多分別,因為坐在 其寶座上的不是神所喜愛的王,除了在殿旁畢士大池子,有時還有天使下來擾動之外,完全不覺得有任何神作工的影兒,但是主的降生,卻帶來了那麼大的改變,像 早晨的光,震動了全宇宙,無限的光從天賜下,給這個極長的黑夜一個回答,因為早晨到底來臨了,天上歡喜,如同神的眾子在創造之時一樣,以色列歷史中熟悉的 天使又回來了,曾在列祖時代,如嬰孩般啟示一點的恩典,在這時候,也將完全的顯明,那向亞伯拉罕及大衛所應許的國度,在這個嬰孩降生在伯利恆時,也降臨到 這個世界,所以先知豫言,「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路一章)。
主的復活又是一個早晨,這是接續在一個全體受造之物所沒有過極痛苦的夜晚之後,也是一個期許,一個永遠日子的開始,是極其光明的早晨,「七日頭一日,黎明的時候」(路廿四章),主復活了。這在四福音中有美好的記載。
國度是另外的早晨,是長夜的結束,是基督日子及罪和死亡夜晚的結束,是基督治理的開始及人治時代的結束,「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神執掌權柄,祂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雨後的晴光。」(撒下廿三章)這正是對那將要來臨的國度的說明。
新天新地又是早晨,這是萬有第二次的誕生,「我又看到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啟廿一章)又被稱為「公義的居所」(彼後三章)在這個天地中,神是一切。
在 聖經中,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早晨,接續的出現,而一個一個的世代,也不斷的過去,這是因為人如何一次又一次,把早晨變成死亡的黑影。創造時,受造之物是 那麼的清晰美麗,充滿了歡樂,但很快因人的罪,使地變成荊棘的荒野,地就在早晨的時刻受了咒詛;以色列曾在紅海邊唱過復活之歌,曾幾何時,被擄成為在巴比 倫河邊的奴隸,那曾蒙福的美地,變成廢棄近乎咒詛,在壓迫者腳下成為荒地。早晨的日頭,從伯利恆發出全人類拯救光芒,但在人類罪及悖逆之下,被棄受死在加 略山,使全宇宙進入了黑暗,就是這位死在十字架者,從死裡復活,第二次又發出晨光,照亮全人類及以色列,在祂的同在之中,把永遠的光放在教會裡面,但經過 許多世紀,教會的荒涼、冷淡退後,黑暗陰影也在腐蝕著基督教的國度,但不久,最後的審判來臨,接著歌革及瑪各的大爭戰(啟廿章),促使真實基督國度,從天 降臨,就是「無雲的清晨日子」。地及一切都從神面光之中退去,在這個新天及新地之中,神的榮耀恢復在大地之上,不再有死亡,黑夜,凡不在生命冊上的人,都 將被丟棄在死亡及火湖之中,先前的天及地,都從坐在白色大寶座的神面前消失了,而那個清新美麗的早晨,在新天及新地中來臨,日頭永不再落下。
這 些異象對我們有何意義呢?可稱頌的神,卻一次又一次的把早晨帶給我們,而人類一次又一次的使神的早晨,轉為死亡及陰影的黑夜,但神絕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 人的神,雖然人不能和神同工,持守著神所賜的早晨,但是神自己會保持祂的榮耀、喜樂、生命。神如何在第一次創造中,吩咐光從黑暗出來,祂在第二次的新造 中,仍繼續使早晨顯明神永遠的美麗。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2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三月 10, 2005
神向人顯現的十四種方式
(版主目前只能找出十四項, 實在是因為裡外受限 - 裡面豐富不夠, 外面時間不多)
希伯來1:1 中說到神乃是一多分多方說話的神, 藉著他不同方式的說話, 他的目的乃是要將他自己向我們顯現, 而讓我們得著啟示, 在我們進入神向人顯現的十四種方式以前, 我們需要先簡短的看看啟示這詞的意義. 啟示這字是從希臘文apokalupsis而來, 原意為展開, 以及揭開, 也就是展開或是揭開原本隱藏的事物. 這字若是用在神學的範疇裡, 乃重在神定義所要顯明的他的自己, 以及他的計畫.
在聖經中我們至少可找出至少十四種方式, 神用以向人顯示他的自己. 前三項可視為"一般的顯現." 所謂一般的顯現, 就是這顯現是向著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的, 也就是說這是人人都可得著的啟示. 後十一項則是所謂"特別的啟示." 也就是神特別的在一時代, 或環境裡, 專專的向著一些人啟示出他的心意. 這特別的啟示再應用上是一般的, 但嚴格說來這特別的啟示不是為著每一個人的.
1. 大自然 - 神向人顯現的第一種方式乃是藉著神所創造的自然, 以及神所安排的宇宙次序. 詩篇19:1-6 :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 …..我們所眼見的大自然就向全人類啟示出神的榮耀, 也啟示出這位創造主. 羅馬1:18-21: 自從創造世界已來神那看不見的大能…..乃是藉著受造之物給人曉得…..藉著我們每人所眼見的大自然, 確實說出神的存在及神的大能, 這見證實在有能力到一個地步, 沒有一人能宣稱他一點都不認識神.
2.神的眷顧(Providence) – 我們每天都白白的享受神豐厚的賜與他賜日光他賜雨水(馬太5:45), 他共給食物及喜樂 (徒14:15-17), 他也設立或者除去世上的掌權者(但以理2:21), 神是在一種安靜無聲的情形裡, 藉著它的眷顧, 將他自己啟示出來. 若我們花一些時間回顧歷史, 我們就不難看見神的手. 特別是當我們讀到以色列生存的歷史時, 更是明顯的看到在那特別的眷顧後面有一位神.
3.我們的心 – 羅馬書2:14-15: 神已將那神的律寫在我們心上, 就像一屬靈的指南針安置在我們心理, 只要有任何事不符合神的性情, 我們裡面都會有感覺, 即便我們構不上神的標準, 我們也做不來, 但要知道神將這律安置在我們裡面的原意, 並非要我們能憑自己達到神的要求, 而是藉著這律每次在我們裡面運行, 來提醒我們這宇宙中有一位神.
4.藉由搖籤 – 在聖經中我們看見許多搖籤的例子(箴言16:33) 來讓神有完全的主權來決斷, 記得十一使徒也是藉著投籤來決定誰來取代猶大所失去的那一份嗎?
5.藉著烏陵及土名(Urim and Thummim) - 烏陵及土名乃是在大祭師胸牌上的兩個珍貴的寶石, 乃是神與大祭師說話的憑藉 (出28:30. 數27:21).
6.藉著夢 – 神在雅各的夢中向他啟示出天梯的那一副圖畫(創24:40-41), 神也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薩的夢中啟示出人類帝國的歷史, 而藉著但以理的解夢, 得著神的啟示.
7.異象 – 以賽亞看見主崇高坐在寶座上的異象,以西結所看見大輪及四面獸(以西結1:3), 老約翰在拔摩島所看見的末世的異象(啟4-22),通常因著所看見的異象實在太榮耀而使得看見的人無法承受, 實在是因著神就是光, 碰著他, 我們裡面的黑暗就被暴露,使得人不得不俯匐敬拜.
8.聽得見的聲音 – 神藉著聽得見的呼喚親自呼召小撒母耳, 成為他所要的申言者 (1 Samuel 3), 當主耶穌帶彼得,雅各,及約翰到變化山上, 向著他們顯出那榮耀的情形時, 神乃是用聽得見的聲音向他們說出: "這是我的愛子"
9.神自己的顯現 (Theophanies)– 在出埃及記三章我們看見神以燃燒的荊棘火焰的型態向摩西顯現, 而在基督成為肉體以前神也多次以看得見的型態出現, 為著傳輸他的神聖信息給他的子民 (創16:7. 出3:2. 以西結1:12)
10.藉著天使 – 天使往往都是神特別消息的傳達者, 記得當約瑟想暗暗的休掉瑪莉亞, 天使卻在他的夢中傳達寶貴的消息. 耶穌出生的消息, 也是藉著天使傳揚(路加2:10-11). 天使加百列一直是神所使用的一位特殊的消息傳達者, 他曾傳達重要的真理給但以理( 但以理9:20-21),他也曾告訴瑪莉亞她將會成耶穌地上的母親(路1:26-38).
11.藉著申言者 – 一些直接從神領受啟示的申言者也是神傳達信息的重要管道, 例如但以理, 以賽亞, 以西結, 耶利米, 薩加利亞….等等舊約時代神的申言者, 他們在他們所在的時代都扮演著一個個重要的腳色, 把神在當代所要啟示的傳達給神的子民 , 他們的託付多半重在警告以色列民, 以及詳述要來的神的彌賽亞所要建立的國度. 而新約的申言者的使命乃重在建造召會, 以及基督的身體 (弗2:20).
12.藉著神蹟奇事 – 例如神在埃及所做的十災, 讓埃及人及法老領悟, 希伯來人的神才是真神(出7-11)耶穌也藉著許多的神蹟叫人認識他是真神.
13.藉著耶穌 – 神用了一最美妙的方式來啟示出他自己, 這最美妙的方式就是他自己來成為一個人, 名字叫耶穌 , 在希伯來書一章說到神乃是如今在子裡向我們說話, 這位將神顯明出來的耶穌基督他顯明出他是(1)那話 – 約1:1 (2) 父的像 – 約1:18 (3) 父心所要的 – 約5:36-37 (4) 永遠的生命 – 約6:63 (5) 認識父 – 馬太11:27
14.藉著聖經 – 聖經是藉著聖靈所書寫出的神的話,是神向著所有人們的一本寫出來的啟示. 我們藉著這本書而認識神, 神也藉著這本書讓千千萬萬的人在生活行動中經歷祂不斷的說話 (提後3:16-17)
我相信這位宇宙度量的神, 一定不限於這十四種說話的方式來啟示出他自己, 我相信若讀者有時間,一定能找出在聖經中主憑藉更多的事物來向人顯現,因主實在太豐富,他的意念也遠高過我們的意念. 今天我們真要反問, 一個人的說話能說盡主的豐富嗎? 一份職事的說話真能代表主多分多方且在眾子裡的發聲嗎? 一個出版真的不帕限制主宇宙度量的豐富嗎? 你所信的耶穌真的如此的狹小到,剛剛好放進你自己的小口袋嗎? 主阿!求你憐憫!求你來拯救我們, 脫離我們的狹小與驕傲.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三月 08, 2005
JOHN GIFFORD BELLETT
BELLETT 的簡介, 請參考:
http://blog.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5903&md=entry&id=3678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1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參孫的謎語 - BELLETT/衣立凡譯
「吃的從吃者出來,甜的從強者出來」
士師記十四章十四節
這不僅是參孫的謎語,也是神的謎語,從這謎語之中,來看神如何從創世記一章到九章中,來解釋這個謎語。
這謎語今天可以用在每一個神所安排的環境中,也可說是從環境來認識神的鑰匙。就這謎語字面來說,是神與仇敵之間工作的對照,因為仇敵的工作,好像是強者及吃者,聖經說撒但像是遍地遊走的獅子,來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而神用祂恩典及得勝大能,使強者及吃者(仇敵所安排的環境),變成了我們可吃之物,及甜的營養之物,或者可以說,神使美善之物出自惡的環境,從撒但的破壞之中,因神所行的神蹟奇事,變成了榮耀及喜樂,並因而建立了新的秩序。
被安置於伊甸園內的亞當,受造時是無罪及無知的,就在園中藉著管理神所造的萬物,來使神得榮耀及喜悅,進而使所造的萬有,承受祝福喜樂。
但是人在伊甸園中,受了撒但試探,因他的愚昧無知,違背了神的命令,失敗而失去他的一切。但這又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圖畫,神為失敗的人作了皮衣,這是神在人失敗之後新的工作,這個工作比起創造的六日如何呢?在創造工作裡,神面對的是美麗的天空,及顯出生命的大地,而在人類失敗後,神所看是基督所豫表的皮衣,在仇敵前失敗的人類,卻是被遮蓋在那一位父懷中的愛子下,在永世前神的智慧裡,神要藉著人,來顯明救恩的智慧及奇妙,從人的失敗中,使其成為新造,並要帶他們進入另一個永遠中。
就亞當而言,起初他稱呼的女人,(男人叫Ish 女人叫Ishshah意為從男人出來的)現在稱她為夏娃(Eve意為她是眾生之母),讓我們再想一下,到底這一位被稱為幫助的配偶,當亞當看見她時,說這是「我骨中的骨,和肉中的肉」,對他更是喜樂呢?還是發現這女人,將來會生一位「女人後裔」的眾生之母,而這位奧祕的後裔,將要傷仇敵的頭,並且要把仇敵完全摧毀,這對亞當是否有更大的意義呢?仇敵雖然是強者及吃者,使亞當及女人失敗,但我們卻看見,從失敗的女人,產生一位後裔,去摧毀撒但的頭。當夏娃生了第一個兒子,說我從神得了一個兒子,稱他為該隱,但真正的得勝者,是第二個兒子亞伯,因為他在一個壇上獻上了羊的脂油,更者獻祭在伊甸園中,是沒有看見及提及的,因著祭物,像以諾可以因著信心,天天與神同行,過一個向著己及世界死與向著神活的生活,最後以諾被接進入天上,這些事情的發生,對那位活在無罪伊甸園中的人,意味是更多還是更少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應用在參孫的謎語上,「吃的從吃者出來,甜的從強者出來」,人雖然失敗,但是神的恩典,使人的失敗更多顯出神的榮耀,也使人得到更多。
我們再往下看,仇敵的惡繼續在吞食著人類,並且到了極限,因為世人的墮落,帶來了人的末日,神命定洪水的審判來臨了,但是我們隨即又看到了挪亞所建造的方舟,在神奇妙安排及挪亞的順服之下,一切神所揀選的活物都進入方舟,最後是挪亞一家八口,在神大能的手關上門後,洪水來臨了,但是方舟的穩固有如神的寶座,能完全在審判中得到保全,挪亞打開方舟上方蓋子,放出了烏鴉及鴿子,而鴿子卻帶回一根新的橄欖樹枝,整個大地又在全新中向人類展現。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奇妙及光明的真理,當挪亞從方舟中出來時,這個在十四個月來被毀滅的大地,是完全的被更新了。
雖因著吃者及強者的口,使人進入極大的審判,但在審判之後,卻出來了甜的及吃的,我們看到一個祭壇及獻上的祭物,我們讀到聖經說,「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這和伊甸園的創造,又是何等的不同。一個經過審判的罪人,在信心的祭物中,能讓神的心達到滿足,使神賜福給人,因為在這裡有基督的香氣滿足了父神。這燔祭和香氣,不就是吃的和甜的嗎!雖然經過這麼多的痛苦及患難,神卻得到了完全的滿足,因為基督的價值,永遠大過創造的價值。
從救贖所看見的挪亞及方舟,不也是多過在伊甸園中的亞當和所造之物。在此更發現有更豐富的祝福,正如亞當在創造中被祝福,挪亞也在審判後豫表的新造中承受祝福,「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創一章及九章)。在亞當的經歷之中,他曾經管理過全地,為每一個受造起名並管理它們,可以吃地上一切的果子,現在神對挪亞說,地上走獸及空中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而且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成為你們的食物,亞當是以野地的果菜,作為他這位無罪者的食物,而挪亞是站在蒙贖罪人的地位上,得到新的及更廣的食物。
神和挪亞在審判後的萬物前立約,神不再以洪水來審判大地,並且賜下了虹作為記號,在伊甸園之中,是沒有洪水,但也沒有美麗的彩虹,今天我們會有極大仇敵的風暴,但也有神偉大的保証,用美麗的虹,來作為我們信心的確據,就是神永遠在管理每一件事。
因著吃者所豫表的仇敵,帶來人類墮落及萬有毀滅,那一個強者或古蛇就是撒但就是魔鬼,在這一切破壞中痛苦之中,神自己正在作工,使被破壞的人產生更豐盛的喜樂,更大的榮耀,這是所有受造之物從未知曉的,這是神豐富的智慧,要藉所造的人類,與造他的神一同的連合,帶來更大更豐盛的榮耀,正如在洪水之前的以諾及眾列祖們,或是經過洪水的挪亞等人,站在蒙贖的地位上,使神奇妙的救贖更為榮耀,是的「吃的從吃者出來,甜的從強者出來」這是最奇妙的謎語。
我們是否願意服在神所安排的環境中,或許因我們失敗,而受些管教,但是若把自己交在神工作的手中,神必要使這些環境,成為我們的祝福,因為「吃的從吃者出來,甜的從強者出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0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三月 07, 2005
關於教會的實行 - 基督
看完史百克弟兄關於教會實行的信息後,心中確實向著召會的廣度、我們所汲汲推行的各樣實行、甚至我們所設定今世在召會中應當顯出的情形, 都有了不同的領會. 請進入以下連結閱讀信息:
http://www.austin-sparks.net/chinese/000003.html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3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16 页)。
星期一, 三月 07, 2005
我為何不熱心 - 摘錄
「我為何不熱心」,這句話是許多想要熱心,但不會熱心的信徒所常問的。鑒於教會裡冷淡的信徒這樣多,這個問題有極需答覆的必要。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15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三月 04, 2005
獨自與神晤對 (二) -- 一切開向世界的門必須都關起來
王明道譯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8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屬天的醫治-- 慕安德烈
第六章照你的信心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6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
這是一簡體網站,詳細的述說作者所見主恢復的缺失,版主將此連結貼於此站,並不表示我完全接受此作者的看法,負擔是將所有資訊擺在這裡,相信我們眾人裡都有一活活的主帶著我們一同分辨.
http://www.cclw.net/book/ylslzndrz/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十字架的道路
如今在主恢復中確實有將十字架的經歷膚淺化的趨勢,
關於生命長大與十架經歷的問題,主恢復裡制式的回答就是:
遇到十字架,受苦,生命長大…..等等話題,就一定以"吃喝享受主",或是"享受由聖膏油所表徵的靈"不清不楚的將聖徒含混的帶過.
是的,到那日我們將活在一不斷享受主的情形裡直到永世
而在今世為著國度的獎賞,主的囑咐難倒就是要我們吃喝嗎?
別忘了,主要我們否認己,背起我們的十架,跟從祂
我們所跟從的這位祂在地上三十三年半所立的榜樣,是一吃喝享受的人生嗎?若是這樣,他在地上可真是歡歡喜喜,輕輕鬆鬆的成就父的旨意.
他就不需過一沒有枕頭的生活,忍受反對,甚至在客西馬尼園強烈哭號,但還是面如堅石的面向耶路撒冷而去,
而這耶路撒冷對他並不是一作王享受之處
而是他受苦的極致
弟兄阿! 這才是我們在今世所應跟隨的主:
是一忍受苦痛,為我們裂開的麥粒
這也是我們所需走的道路
是一滿了羞辱反對但又榮耀的窄路
沒有一個歷代主所大用的工人能越過這道路,而能有向著主刻骨銘心的經歷
這是我所撿選的道路,你揀選何路?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三月 03, 2005
智慧的工頭
在史百克弟兄"教會的建造"那一篇信息裡有一段特別提到智慧的工頭,個人覺得非常得供應,所以已將那一篇信息貼在此.史百克弟兄在信息裡提到,甚至保羅都不敢自居為工頭.因他用"我好像…."一詞而非"我就是."因他裡面清楚,聖靈才是那獨一的工頭.藉著三一神的配搭,把我們做成一個神所要的建築,一個在神眼中的傑作.
這裡的解釋與恢復本註解有很大的差異,恢復本是說使徒就是那智慧的工頭,而且主不再直接作,而乃是藉著使徒,執事,而且每一肢體來作工---在此我們看見李弟兄的注解犯了一明顯的錯誤,在這裡保羅是說她好像是,說出他知道他不是,但有一位是,到底是哪一位?可從上下文不難看出:
3:7中保羅提到栽種的與澆灌的,說出不同的執事,不同的工作,不同又如何?保羅有被這不同捉住嗎?沒有,因為他知道有一位叫他們生長的神,他才是這屬天的建築真正的工作者,到了16結他又提到豈不知…..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面嗎?保羅即便有再高的看見,但他還是不敢取代聖靈的地位,他把他自己擺在一"好像的"地位上,因他知道那運行在他裡面的靈才是.
不同的解經,就把聖徒帶往不同的方向,李弟兄的解經很明顯的就專注於把弟兄姐妹帶到使徒的教訓裡,而眾使徒同工又必須連於那獨一的工頭,也就是宣稱的李弟兄自己,我們不論對錯,但聖徒們的良心可以印證,在主恢復中這麼多年後,你倒底與李弟兄的關係較親?還是與主的關係較親? 最近看完2004冬季訓練的聽抄本後,只有一最深的印象,就是李弟兄,李弟兄,李弟兄,李弟兄,………整本書李弟兄三個字出現頻繁到一地步叫,我裡面甚至覺得害怕,害怕我們不知要被帶到哪裡.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7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三月 02, 2005
實情 - The True Account
多年前水流職事站如何處理所謂不跟隨水流的Rosemead召會,我們從得救所聽到的,都是說到這些聖徒,或教會,是何等的黑暗,分裂,屬撒但,.........已過這些教會或聖徒都沒有水流職事站的財力,可印製"小冊子"發送全球,但如今透過網際網路,主把所謂斗底下的實情,如今都擺在光中讓眾人評斷.
可惜的是,我只有英文版,若任何讀者有負擔,請自由為我們翻譯.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5:22 下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屬天的醫治-- 慕安德烈
第五章非憑己力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26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得救
宋尚節弟兄福音信息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20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三月 01, 2005
駁梁家麟《倪柝聲的榮辱升黜》一書(一 ~ 五)
摘自香港基要書室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8 上午 8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二月 28, 2005
羅伯斯小傳 - 江守道譯
愛文羅伯斯(Evan Roberts,1878-1950)生在一個真正的威爾士家庭裡,並且是一對虔誠夫婦的兒子。十二歲時,他開始幫助他父親在礦內工作,及後也就成為在地下作工的礦工了。他從未離開他的聖經,在工作休息之片刻間,他也常讀聖經,光陰飛逝,及至一九○四年春季某夜,神好像特別的親近他。他自己說:當他在那夜跪在床邊禱告時,他被提到一大釋放中──無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來與神交通。這明顯是他靈命的大轉機,因為在往日神向他似乎是離開極遠的,且是使他懼怕的。但從此以後,主每夜呼醒他,在夜間一時許主就帶他進入屬靈的交通裡,每次約歷四小時。這樣聖潔的交通繼續了三個月。至一九○四年九月間,羅伯斯赴紐開塞爾愛姆蘭的預備學校的時候到了。那時,羅伯斯才二十六歲,準備將來作傳道工作。他為著「復興」已禱告了十一年,為著聖靈充滿已呼求十三年了。他決意追求聖靈,乃因十三年前在某教會聚集時,一位執事所講的一句話──「要忠心。倘若聖靈降臨,而你缺席,你將如何呢?」經歷寒暑和艱難,拒絕孩童們和搖船者的引誘,這個童子年復一年總是赴祈禱會和別種聚集。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5:04 下午 4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神的恩典 - 徐爾建弟兄 - 中文
本見證詳細的述說早期主恢復同工離開的緣由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31 上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日, 二月 27, 2005
神的恩典 - 徐爾建弟兄
本見證詳細的述說早期主恢復同工離開的緣由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6:58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救恩
此篇是宋尚節弟兄多年前釋放的福音信息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6:21 下午 3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獨自與神晤對的需要
「與神在隱密處有屬靈的交通差不多成為現代的教會所忘記的一樣事。稱為基督徒的群眾中每日能有比五分鐘更多的時間與神單獨晤對的人,數目豈不是很少麼?若是這樣,我們便很容易明白為甚麼現代的教會這樣軟弱冷淡,這樣世俗化,這樣不結果子了。古代的信徒明白在隱密處與神的交通比我們所明白的更多,因此他們得了很深信仰上的效益,是現代教會所極感缺乏的。自然他們的屬靈生活在幾樣事上比我們略為狹窄,因為他們常是以自己為中心。但是河流寬了水也就不免漸漸變淺;因此今日有一種最要緊的呼聲,是每一個基督徒當注意靜聽的,就是「轉回來禱告,不是少作工,乃是多靈交;不是減少基督徒的服務,乃是增加在安靜處與神的晤對」。
請按Comments進入全文, 或回應文章.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6:0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六, 二月 26, 2005
標竿人生
標竿人生 (Purpose Driven Life) 已是家喻戶曉的屬靈書籍.本書分四十篇,一天一天的帶讀者來認識自己存在的意義.太多人見證她們的一生因本書而改變. 版主所有的是簡體版,有興趣者可Email來索取.我的Email Address 是 Heshbon2005@yahoo.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49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屬天的醫治-- 慕安德烈
第四章 靠主耶穌的聖名
欲見詳文,請按Comments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22 上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二月 25, 2005
基督徒歷代豐富網搬家
親愛的讀者, 為使大家可不受字數限制的張貼,從今天起我將試用此新網址一週,確定適用後將定為永久網址.
舊網址為 http://blog.sina.com.tw/weblog.php?blog_id=590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57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