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2-7

   復活後的多加 - 宋尚節
【讀經】:徒九36~43。

  (本篇信息為宋尚節牧師晨間對福州教會各領袖的短講信息)

  使徒行傳第九章記載非常奇妙的三大神蹟,恐怕在該書內,沒有比這些神蹟更大了,是什麼神蹟呢?

  (一)桀驁不馴的掃羅變為溫柔順服的保羅。
  (二)癱瘓臥床的八年女徒以尼雅,病得痊癒。
  (三)「多加」由死復活。

  這三個神蹟,是顯明主最大的榮耀。現在,神要我說:「多加」由死復活的那個神蹟為題目。

  第卅六節:「在約帕有一個女徒,名叫大比大......。」聖經中有「使徒」、「門徒」或「女徒」等名稱。這「女徒」按原文的意思,恐怕是約翰的門徒或許是未重生以前的門徒,希利尼話「多加」為安靜的意思,如同綿羊那樣安靜。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善事」乃良好工作的意思,或許她丈夫逝世之後,她把財產賙濟窮人,拼命工作。唉!我們雖然稱為門徒,還是沒有重生,我們在神面前,乃是死人;我們的工作,亦是死的工作;在人看來,她是一個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的好人,她的名在人前顯得榮耀,但是神的名未曾顯得榮耀,因為她沒有高舉主的十字架,在人看來,她是一個善士而已。人看她有犧牲服務的精神,可惜耶穌的名,被她掩蓋了。我們教會內有許多善士,創設孤兒院,辦理育嬰堂,做出許多慈善的工作,在人的眼光看來,固然是一個大慈善家、大服務家、大犧牲家,但是主的名在他身上,不得榮耀。參看以賽亞書第六十四章六節,這節聖經,最能幫助我們,叫我們覺悟:我們所有的義行和一切善行,在人前以為好看,但在神前,如同污穢的衣服一樣,如同葉子枯乾一樣;衣服污穢並不好看,葉子離樹,立即乾枯,我們生活若未重生必虧欠神的榮耀。我從前曾到廣州講道,看見一人在未重生之前,熱心服務,廣行善事,他以為藉他的善行,可上天堂;後來那人到會堂參加聚會,講道、查經、認罪之時,還想倚靠自己的工夫得救,以後我勸他再跪下禱告認罪悔改,從此,他不歸榮耀給自己,而歸榮耀給神了。可惜許多人做出死的工作,如同多加一樣,多麼可憐!


  第卅七節:「當她犯病而死......。」多加死了,死人的工作,有什麼可誇呢!全然是虛空的;照樣,人的好處,值不得什麼,該死的多加死了,結果,一切的工作,亦隨之而滅。試問我們帶領幾個人來歸主?我們的工作,是否隨我們的死亡而消滅?唉!多加在世上,好多人稱讚她、誇獎她,恐怕在天上,就沒有人稱讚她,天使或許不准她進入天國。我們有帶領幾個人來歸主呢?我們有帶領罪人來得十字架的救恩麼?可惜我們的工作,只榮耀自己,不知道榮耀神的名!我的工作,是跟我同死,死後就完了。這樣的人生,有何價值!


  第卅八節G「呂大原與約帕相近,門徒聽見彼得在那裏,打發兩個人去見他......快到約帕去,請彼得來。」門徒要求彼得來,為她祈禱,等候彼得來,叫她復活。她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死的,亦不知道主在她身上,不得榮耀,雖有良好的工作,結局是死的,所以必須請彼得來為她祈禱,使她復活。我們工作,結局是死的,必須求復活的耶穌復活我們,重生我們。彼得來了,為她們做什麼呢?


  第卅九節:「彼得就起身和門徒同去,到了,便有人領他上樓......。」彼得來到,看多加屍身停在床上,許多寡婦在彼得跟前,為她啼哭,誇獎多加這樣好,那樣好,「還把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外衣與裏衣給他看。」或許她們哀求彼得說:「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她乃善士,她為好人,......。」多加被人稱讚的聲名得榮耀了,但是耶穌的名,在她身上,不得榮耀。唉!我們眼看這個幹事工作好,那個傳道成績優;我們終年東奔西跑,勞勞碌碌,忙個不休,今天開會,明天佈道,儼然是一個熱心不過的善士,被人歡迎,被人稱讚,他的名譽,已經被人傳開了;但是主的名不得在他身上顯出榮耀。唉!我們的工作,在神前不算什麼,不如早死。啊!多加死了,就在她身上顯出十字架的榮耀了。


  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開一個「種族和平會」,要使白種人與黑種人聯絡起來,因為這兩種人在同一學校內,彼此沒有說話,就是共飯同席,彼此也沒有交談。我為要打破那種隔閡,聯絡那條鴻溝,就不惜費幾許精神,為他們開了這個會。後來報紙大登特登,誇獎我,褒譽我,我便十分高興,把那個會,更擴大起來,也請猶太人同時參加,我又被推為主席。開會時,襲斯德博士蒞場與會,他褒美我為一個「大英雄」;因此,我興高彩烈,洋洋得意。


  更有一次,我被推為十三國「學生和平會」主席,那會的程序,附有音樂和遊藝等等節目;眾人鼓掌歡迎我,報紙登載誇譽我,而我更自鳴得意了。


  如今回想過去,一切都像煙消雲散,轉眼成空,因為我日間開大會,夜間卻和我哥哥爭吵打架。唉!一切都是死人的工作,如同外衣,雖然美麗悅目,結局是死的!死人算得什麼呢?感謝主!讚美主!多加死了,大家為她啼哭了,多加死了,主的能力才能在她身上顯得榮耀。


  第四十節:「彼得叫他們都出去,就跪下禱告......對著死人說:大比大起來......。」她們請彼得來,為的是救命,主給我們的是什麼呢?若不把光陰奉獻給主,那麼,光陰是死的?彼得跪下禱告,或許這樣說:「我們是該死的,唯獨主是復活的,現時叫這女人復活起來......。」禱告後,多加便睜開眼睛,復活起來了。那復活後的多加不是多加的,乃是主的寶血買的,她一切光陰,也是主用重價為她買來的。希望我們舊人死了之後,便與主一同復活,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希望現在主使每一個死了的「多加」復活起來。


  我曾到廣東的梅縣講道,有一個長老,那地方的人都說他是一個熱心的偉人,建築禮堂,開辦學校,提倡社交,發起公益善舉;他的兒孫繞膝,濟濟一堂,不幸那位長老失足而跛,來堂聽道,請求代禱。那一次沒有醫好,於是又抬到汕頭乘我開奮興會時,進堂求醫,人都說:「那個長老的跛足,能夠醫好,奮興會便成功了。」抬到台前,叫我為他按手祈禱,他當時不但病沒有好,反而斷氣而死,嗚呼哀哉了!他的兒女和他的師母們,十分憂苦,哀號不止!一時會場空氣緊張,秩序混亂,人們交頭接耳,品評長短;我便不慌不忙說:「不要啼哭,神能負責!」便為他哀禱說:「神呀!願你榮耀你的名,叫他復活起來......。」那人便活過來了。


  事後經調查,原來他為吃鴉片而來;那天晚上,他請求我再為他代禱,我便不去,對他說:「把你的罪交給主。」他便把罪認出來,甚麼侵吞公款啦,買賣嗎啡啦,行淫污穢啦等等。我便對他說:「你是多加,你是該死的了。」他確實悔改後,我便奉主的名,為他祈禱,使他起來。恐怕許多人如同「多加」一樣,假冒為善,外面好看,究竟是死的。「多加」復活之後怎樣呢?「......就有許多人信了主。」


  第四十一、四十二節:「彼得伸手扶她起來......,把多加活活的交給他們。」多加復活之後,人們不是信多加,乃信神的榮耀了。彼得把活活的多加交給他們,成為活的見證,此後不是稱讚多加這些好、那些好,乃稱讚主的名了,一切的好,都是主的,主被人高舉,主在她身上,便得了榮耀。所以活的多加使人歸榮自己,乃是死的工作;死的多加使人榮耀主,乃是活的工作。


  我們應當榮耀神的名,不是愛多加乃是愛神。我常見許多堂會會友,不是跟從主,乃是跟從牧者;牧師調任別地,會友亦隨之而去,西國人若避暑他去,而女會友亦隨之而去。唉!多麼可憐呀!因為他的工作,是人的工作,乃死的工作。


  河南彰德有一位牧師,人都說他口才好、學問好,多施賙濟,拼命工作。他任職的堂會,有五百教友,可算為興旺的堂會;但是那位牧師離開那裏,許多會友都離散了。呵!他的工作不是引人愛主、信主、跟主,乃是使人信人而已。感謝主!多加死了,主的名得榮耀,你們死了麼?若還未死,就把主的名遮蓋起來,你們所行的許多善工,都是虛空的。


  第四十三節:「此後彼得在約帕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住了多日。」猶太人甚恨惡硝皮匠,他住屋與人家的屋子,相距十五丈,因為人看那硝皮為不潔的工業;且日日與死的獸類往來,味道惡臭;業皮匠者,聲名不好,所以娶妻甚難,娶妻若非事前明徵同意,在法律上隨時可以提起離婚。可是彼得有主的生命,不顧人言,與他同住;因為人只看外面,神是看人的內心。試問我們的工作,到底是死的呢?還是活的呢?是看外面呢?還是看裏面呢?親愛的弟兄姊妹們!當把你們死的行為,改變為活的行為,因主為我們釘死十字架,祂用重價買我們回來,現今我們活著,不是我活,乃是主在我裏面而活,因為我若未死,主的名在我身上,顯不得榮耀。


  有一位姓汪的循理會牧師,浙江人,在湖州設立三餘社,藉放映電影營業,以維公費。他十分活躍,會友甚多,堂會組織,分門別類,按部就班,井井有條,會督看他為好牧人,同工亦稱羨不已,可惜他的工作都是死的。我在湖州領會時,有一千會友聽道,但是沒有一人攜帶聖經,我即質問汪牧師說:「會友聚會,為何不帶聖經呢?」而我請會眾祈禱,也沒有一人領禱;會快要完畢,我還查問:「有沒有得救之人請舉手」,竟然沒有一人站立舉手。唉!他們的堂會是死的,他們的工作也是死的。可是聖靈抓住他們,從這次奮興會後,會友不看電影了,堂會失了一筆進款,難以維持;汪牧師來對我說:「電影不映,堂會失了一筆進款,公事怎麼辦下去呢?」我回答說:「你不要做死飯桶須做活水源泉。」他和我一同祈禱,起先他的罪還不認清楚,以後才坦然承認說:「侵吞公款,淫行污穢等等。」認罪後,他的生命改變,從此,他不做死人的工,變為一位得力熱心的傳道者。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九月 22, 2008
聖靈還沒有降下 - 侯秀英
【讀經】:使徒行傳第八章。

    「從這日起」

  神看司提反死的這一天為寶貴,所以祂特別記載說:「從這日起。」

  神所作的事,有祂的智慧,有祂的安排。「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有人說:「這距離五旬節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我也沒有去查考,不過我裏面好像覺得時間並沒有多長,因為在第一章那裏說:「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浸。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在這幾章裏,因聖靈作工而得救的人數已有那麼一些了。到了第八章就說:「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

  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祂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若是主耶穌和我們商議說:「我要興起人來逼迫你們,殺害你們,你們才會離開耶路撒冷出去。」你們答應不答應?不答應。人就是這個樣子。那一個神的兒女沒有奉獻?那一個不說:「主阿!你要我作甚麼我就作甚麼?」恐怕凡被聖靈澆灌的人統統都是這個樣子。這裏記載說:「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聖靈寫聖經不像我們說話。這個大逼迫是很厲害的,所以門徒都分散了。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我覺得有一件可喜的事情,就是:「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實在好!雖然他們受逼迫、被殺害、遭搶奪,但是那些分散的人卻往各處去傳道。這是聖靈澆灌後所表現的一個事實。不知道有多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聖靈作見證說:「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雖然我們說到受聖靈澆灌時(我不大願意從我的口裏說,但我被逼得沒有辦法也只得說),大半都是說受聖靈澆灌不好的一面,但我也得說實話,我的確看見許許多多好的方面。

  例如:我在「一會所」那裏住了十多年,看見有的姊妹雖然信主了,得救了,也聚會了,然而生活並沒有甚麼改變?但是我也看見有的姊妹被聖靈澆灌後,她們的確改變了,以前愛錢如命,守財如奴,每一個錢都守得緊緊的;現在呢?她信了主,被聖靈澆灌了,也沒有人告訴她,她卻把錢往外倒出來了,倒出來了,她的裏面和外面都改變了。

  再說,在山東耶穌家庭的那些人,也是被聖靈澆灌的。試問那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家庭呢?那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兒女和身體呢?但是他們卻情願把錢倒出來,跑到內地去傳道。並且跑到內地去是沒有任何人作他們的後盾。他們的後盾是親愛的主耶穌,寶貝的聖靈,全能的父。他們並沒有經過周密的計劃,也沒有健全的組織,他們就是因著聖靈的感動,主愛的激勵,起來答應主的呼召,跟隨聖靈的引導,結果主的道(福音)就很快的傳遍了內地。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聖靈澆灌了,滿了實際,滿了基督;祂是題目,祂是詩歌,祂是......一切的一切。我們這班得救的人,若是裏面沒有藉著聖靈讓基督充滿在我們裏面,祂是詩歌,是題目,是話語,是滿足,那我們這班基督徒真太可憐了!

  有的時候和姊妹們談談,一坐下就談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誰病了......又是這個又是那個。直到今天我們沒有讓主充滿了我們。甚麼叫做滿?滿就是盈溢,往外流。你滿了水就流水;你滿了甜水就流甜水;你滿了苦水就流苦水。直到今天,我們這些信耶穌的人,滿了自己的水,所以當你和他一接觸,他就把他自己的水流出來。說來說去總離不開自己這個範圍。
  當時聖靈在那些分散的人身上所作的,就是叫他們往各處去傳道。(這裏所說的傳道,就是傳主耶穌)實在聖靈在我們裏邊作了一件事情,你不說主耶穌,你就覺得所有的話語都沒有味道。阿們不阿們?沒有味道到一個地步,連吃飯都沒有味道。

    不是「靈恩」乃是「聖靈」

  我們也可以說「聖靈」就是主耶穌,主耶穌也就是「聖靈」。不過,三而一的神,一面說是一體,但另一面說是三位,而且這三位還各有位格。按照素日之說法是聖父、聖子、聖靈這樣排著說的,因為我們還沒有覺得是三而一的神。當我們傳主耶穌的時候,有沒有這樣說:「你若信了主耶穌祂會叫你不生病。你若信了主耶穌祂將使你進入那精金街,碧玉牆、珍珠門的天城。」你有沒有這樣說?沒有。你乃是說:「你這個人是個罪人,你得信耶穌才能得救」,對不對?照樣我們傳講「聖靈」的時候,也不要說到這些「靈恩」。不錯,聖靈來是帶著「靈恩。」正如媽媽一樣,你對你的孩子有沒有帶著「恩典」?你在你的家裏有沒有帶著服事?帶著預備?帶著愛心?帶著照顧?有沒有?只要媽媽在家,孩子們就不要愁沒有衣穿、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沒有書念......等。這是正常的情形。照樣這一位「聖靈」就是三而一的神。主的話說:「你們要等候父所應許的(聖靈)。」祂沒有說:「你們要等候聖靈的恩典。」等候甚麼?「等候聖靈。」我們不要隨意加上甚麼。再說等候甚麼?「等候聖靈。」不是「靈恩」乃是「聖靈」。

  星期二下午,我到一個人的家裏去,碰見了一個姊妹,是我第一次見到的。她是一個蒙「聖靈」恩典臨到的人。她自己說:我原來在一個學校念書,我也不曉得怎麼「聖靈」就臨到我,祂的恩典也就隨著我,因此我在學校裏我說的方言不但同學們聽了就信,連老師們也都聽都信了。但是神就在那裏讓一個人說:「這個孩子在這裏可不得了,不但學生們都聽她的話,連老師們也聽她的話;如果這樣下去,這個地方就要成為靈恩會了。」於是就打電報,寫信到美國差會去報告說:「這裏有個這樣的學生,我們應該怎麼辦?」差會就回信說:「把她開除。」到了一個時候真的就把我開除了。在我尚未被開除之先,主就告訴我說:「學校要開除你,因為你在這裏談『聖靈』,你在這裏說方言。」所以我心中有預備,就對同學說:「你們覺得主和我同在,但我要和你們說:再過不多時候,他們要把我開除了。」同學說:「這是那裏的話?你書也讀得那麼好,我們都很愛你嘛,怎能把你開除呢?」我說:「是的,他們要把我開除掉。」果真過了一些時候,教員啦,校長啦,開會了,開會了。我裏邊就說這時候可真到了,真的就在那個時候學校宣佈把我開除了。

  我們都說付代價,我們那裏付代價?我們根本不付代價。她說:「當我被開除時,我裏面說不出來的歡喜,唯外邊不知道該怎麼做?前面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走?但是我裏邊卻是滿了喜樂。我連著被兩個學校開除。這一個學校是主叫我去,主也在那裏行了神蹟把我帶進去。以前那個學校也是這樣,我在裏面蒙了這恩典,但是他們說:你不能這樣說聖靈,你也不能這個樣子。我沒有辦法聽他們的勸告,所以結果被開除了。」

  這些日子以來,我常躲避,要不要多說「聖靈?」使徒行傳差不多一章一章都是說到聖靈。有的時候讀的人就覺得又說聖靈了。其實不是我要說,乃是主的話又說了。今天我讀的時候就想要不要說呢?這一章是說些甚麼呢?這一章又說聖靈了。不但說而且下邊說得好厲害啊!

    「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

  第八節說他們都信了主,而且「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著,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所以「在那城裏,就大有歡喜。」這是聖靈做的事,這也就是馬可福音十六章十六至十八節所說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我們信:「主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基督,祂為我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就必得救。接著下文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這就是主耶穌說過在祂被接升天之後祂要把聖靈澆灌下來。「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用不用求?譬如說:這個姊妹站起來往前走,後邊那個姊妹也站起來跟著她走,神對我們的恩典就是這麼真。我們「信」形式上好像是在前邊,「神蹟」隨著,形式上好像是在後邊。祂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你往前走神蹟就跟著。這個恩典是不得了的「大」啊!

  好比今天有眼也看不見,有耳也聽不見。你為甚麼不說呢?因為沒有看見,你為甚麼不說呢?因為沒有聽見。你要是真看見真聽見你說不說?沒有法子不說嘛!一個小孩子看見一個好東西,他就說哎啊!這東西這麼好!這麼好!這麼好!雖然他說不出好的究竟來,但他這麼一形容,也已經夠它好的了。照樣我們對於「聖靈」也是如此。雖然你無法說得清楚,但一經你看見之後,你就會喊叫說這麼好!這麼大!這麼奇妙!......看見了就是這樣。看不見呢?我以前也是說「聖靈」,但對那些真受聖靈的人卻說他們顛狂了!發瘋了!......哎啊!我不要說了,求主赦免我的罪。被「聖靈」開啟一點,你敢不敢再這樣說?你不敢再這樣說了,連學一句都不敢了。

  就是這麼好,這是神的應許:「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我們常是這樣打算,我要去傳福音了,我要有神蹟隨著,這打算都不對。懂不懂我的山東話?很難聽又說得不好。也謝謝主,叫我說得不好。今天上半天去看一位姊妹:她向我這麼說:「姊妹妳說的話很難懂。但是妳裏頭有個『東西』,有這個我就夠了。」可是我要向她說實話有這個我可不夠。這一個姊妹還有一個姊妹是在別的教會,她自己是在「二會所」聚會,都還沒有接受聖靈,不過她們心裏頭「要」就是了。要是要,只因以往被種下些錯誤的觀念以致叫她們怕起來。

  我若說:「你可不要依靠你爸爸。」你要不要聽我的話?我若說:「你切不可信任你媽媽。」你要不要聽我的話?你不但不聽我的話,而且妳還要對我說:「姊妹妳怎麼說這樣的話呢?」

  還有人對一個姊妹說:「等妳結婚了,你要當心妳的丈夫,不要把妳的私房錢都告訴他。」這是人的話。她說:「主若憐憫我,就是丈夫不可靠,我也要告訴他,也要相信他。『信得』(信到)他可信;『信得』他可靠。」這是天上的話,何況這位天上的神,祂不用妳「信得」祂可信,因為祂本是可信的。祂不用你「信得」祂可靠,因為祂本是可靠的。你信靠祂不是要得靈恩,或其他甚麼恩,你乃是有了祂甚麼都有了。正像我還有父母的時候,每逢回到家中,總是那麼踏實一樣。

    「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身上」

  今天,我們害了神的兒女,也害了自己。而且在第八節那裏說:「他們就大有歡喜。」他們也信了,但下面特別說了這句話:「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這些年我們一批一批的受浸。信了沒有?信了。浸了沒有?奉主耶穌的名受浸了。歡喜了沒有?歡喜了。但「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我們還安安心心的,坦坦然然的,若無其事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今天早晨起來,我說:「主啊!到底這句話是說甚麼?」我裏面的主就和我說:「這是我的話,這是我的話,你聽我的話,你傳我的話,至於外面信不信這又是另一件事。」正如:我有個爸爸,他愛我,你信得來信不來又是一件事情。我有個媽媽她愛我,你信不信我不管。我每逢想起我的父親,他教導我不只地上的事,連屬靈的事他也教導我,我自己裏面懂得。照樣你遇見了主,你懂得,你遇見了聖靈,你懂得聖靈的確會教導我們。

  這裏說:「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當日是這個樣子,今天還是同樣。今天主在這裏說了,有的人看見了,就說:「聖靈降在身上要接受。」雖然還有許多人沒有看見,但我們還相信,聖經在人手裏。我們相信藉著禱告,聖靈會叫人看見,我們相信神會作。

  現在我想起來,在我們鄉村裏住著一個姓李的,我們都叫他李大叔叔。這個人信的神真是在他身上彰顯出來。他沒有讀書,但他自從信了耶穌以後,他自己就會讀聖經了。你信不信?哎呀!他信的那麼熱心,熱得那麼糊塗了。他家裏很貧窮,也沒有孩子。有時候他到人家裏給人織布。可是到了禮拜天,他就說:「今天不給你織布了,不在你家吃飯了,也不要你的錢了。」他們就說:「老李,那麼你今天怎麼辦呢?」他說:「這個你們不用管。」他就是這樣。他甚麼時候受了聖靈,我也沒有聽見他講過,直等到過了多少年之後,他到主那裏去了。有一天,他的太太到我家裏來,那個時候我已經得了主的恩典了。我看見她來了就對她說:「嬸嬸妳接受耶穌是一件事,妳還要接受聖靈澆灌。」我和她談談,她就接受了。她說:「李叔叔就是這個樣子,他有的時候正在織布就從機上下來,歡喜得跳啊!笑啊!叫啊!我就說這是作甚麼?」她不懂得聖靈來了就跟著有這些事。   神愛我們把祂兒子賜給我們,也把生命賜給我們,所以五旬節聖靈一澆灌下來的時候,彼得就起來作見證,講說神的大作為。第一個作為是甚麼?是神把祂的兒子賜給我們,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第二個作為是甚麼?是耶穌升上去就把你們所看見的,所聽見的澆灌下來。

  當時眾人聽見了腓利所傳的道,又看見了他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他們去請彼得了沒有?請了沒有?沒有。不是撒瑪利亞人去請他,乃是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裏去。兩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這裏說得很清楚,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對不對?對。得救了沒?得救了。因為上面說他們信了。但是這裏說:「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於是彼得就為他們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就降下來,他們就受了聖靈。   聖靈降下來看得見看不見?看得見。你有沒有看見當主耶穌從水裏上來時......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這裏沒有那樣記載,所以我們就不必那樣說了。但是西門看見使徒按手,便有聖靈賜下,可見受了聖靈總有一種表現。所以西門才要拿錢來買。(但請我們要留心,千萬不要說我們接受聖靈,我要有甚麼表現,又是這樣,又是那樣,這又壞了,又不對了。我們只是相信,只是接受,聖靈真是來了,祂自然有祂的表現不用我們操心。)

  聖靈來了真是好事情,但聖靈來了也真是要人的命,本來西門常與腓利在一處,跟著走好多天,可以說是個好的信徒,但聖靈一來了就把他的心不正、惡念、苦毒、罪惡都顯露出來。大概他以往行邪術時很有錢,所以他就拿錢給使徒說:「把這權柄也給我,叫我手按著誰,誰就可以受聖靈。」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罷!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你的心不正。你當懊悔你這罪惡。」
 
    「起來,向南走」

  下面說到:「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腓利就起身去了......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裏......。」當我們讀到這些話時,實在覺得寶貝。渴慕不渴慕?渴慕。真願意獻上餘生就是這樣的跟隨聖靈。直到今天我們還得當件事認真的去學習。已經起身了要往那裏走?在曠野之地實在沒有人啊!有人沒有人你不管,你就聽,聽誰的話?聽聖靈的話。我們都歡喜「聽眾」多,但你不要管這些,只有一件事就是:是不是神來告訴我的?是不是神要我去的?你若是裏面清楚去,就去!就去!

  有一個人,神感動他,對他說:「你現在到山裏去講道。」,他就往山裏去,一個人也沒有碰到。裏面說:「講!講!」講甚麼?講耶穌好!可以。他就講耶穌是神的兒子,耶穌釘十字架,講!講!講!簡直是一個瘋子。講到一個時候,想不到竟從山裏面出來一個人,悔改得救了。是個強盜,是個大罪人。哦!要憑著信心行動。我們今天聽自己的話,聽人的話太多了,不!不!要聽神的話,連繙譯的也要聽神的話。在這裏我還要再說一句:「你也不要聽我的話。」那你就說:「好吧!我就只聽神的話,人的話我都不聽了。」這也不對了。因為有的時候,神也藉著人和你說話,你也得知道他這句話是誰藉著他說的?今天我們這些人變成很難辦,要不是聽自己的話,聽人的話;就是都不聽,都不聽。不!不!不!有的時候神的確藉著人說話,你也要聽啊!

  約西亞實在是一位好的猶大王。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伯拉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他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阿,我與你何干?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神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干預神的事,免得祂毀滅你,因為神是與我同在。」(代下卅五21)約西亞卻不聽從神藉尼哥使者之口所說的話,結果就在米吉多戰場上被殺了。所以,我們一面要懂得藉著「裏邊」向我們說話,但神也有的時候是藉著人向我們說話。要留心,要留心。

  上一個禮拜天,我聽見一些話,我就不知道這個禮拜一下午的聚會該有沒有?裏面覺得還該有,但外面又說:「不!」到禮拜一上半天,我裏面覺得該去,我就去了。(若是要她聚個「會」是不對的,我不要作這樣的事。「會」是主的,不是我的。)我說:「主啊!我不說聚會的事,我去看看就是了。」當我上車的時候,裏面就來了一句話,我到底去作甚麼?祂說:「某某人到陶人的家裏去,你就上這個陶人的家去。」到了那裏,還平安。進入她的家裏,一個工人正在那裏打臘。我進去了,她一看見我就說:「我告訴這個打臘的人,叫他快點打,上半天該把臘打好,因為下半天還有聚會。」我懂不懂?懂了!接著我裏面也懂了。我沒有問,但我懂了。那麼那姊妹為甚麼說那些話?我也不說她說謊,但這些話也是她親口說的,我告訴這個打臘的人快點打,免得耽誤下午的聚會。懂不懂?懂了!

  你跟從主,你跟隨祂!跟隨聖靈真是要我們的命。聖靈告訴腓利你去貼近那車走,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裏。人家坐著車,腓利跑著跟,這真是寶貝,還和他說話,問他所念的明白麼?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腓利就對他傳講耶穌,實在好!得救了沒有?得救了,聖靈豫備的那一段聖經,也不用找,聖靈豫備好了沒有?豫備好了。這段聖經就是講到主耶穌。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這裏有水,我受浸有甚麼妨礙呢?」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於是腓利就給他施浸了。感謝主!一從水裏上來,主的靈就把腓利提了去......。

  由此可見,聖靈澆灌這件事也豫備我們將來被提呢!主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都要被提,也不是我們飛上去,因為飛不上去的。乃是聖靈把我們提上去的,是聖靈作的。從水裏上來,主的靈就把腓利提了去,不是一步一步的,乃是把他提走了,看不見了。感謝主!當聖靈在山東那裏工作的時候,有的姊妹說,我今天下鄉回來一路上禱告,我就覺得聖靈把我提了,一路上好像腳不沾地似的,一下子好幾里路就回來了。不過你也不要專門注意這些奇奇怪怪的事。總歸聖靈是寶貝的,我們禱告。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四月 18, 2007
從士師到大衛看教會事奉 - 陳終道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一:25)

"耶西的兒子若在世間活着,你和你的國位必站立不住。現在你要打發人去,將他捉拿交給我。他是該死的…"(撒上二○:30-34)

"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着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撒上一三:14,參代上二八,二九章)

  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後,雖然得了應許之地卻還不知怎樣生活在應許之地。約書亞誠然是神忠心的僕人,也是個軍事家,他大致上完成了神所託付他的使命,因他確已領以色列人進佔迦南全地。但他死後,以色列各支派並沒有按照他的吩咐完全除滅迦南人,且漸漸陷入無領袖狀態。雖然各支派都有他們的"長老,族長,審判官…"(書二四:1),但誰是這十二支派全民的領袖﹖按整個以色列族來說,他們失去了一個領導中心。有人以為那正是神的旨意,因為神要親自作他們的王,所以在約書亞死後,神沒有為他們設立新領袖。實際上並不是這麼簡單,從士師時代到大衛為王之間的二百多年歷史之中,以色列人既未以神為王,也沒有人作他們的王,並陷入極端混亂的光景中。終因神的憐憫,轉變到大衛作王,全國從環繞着的強敵之中,進入昇平安泰的時期中。其中的經過,對今日信徒和領導者在教會中事奉,都有寶貴教訓。

一.士師時代

  "士師"原意是審判者,但他們的實際任務卻不僅限於審斷一些民間爭端,而是偏向領導百姓反抗仇敵的欺壓。整個士師時代有兩大缺點:

  1. 沒有真理準則

  究竟甚麼人可以作士師﹖沒有一定資格。神只在以色列人中"臨時"興起一個可用的人,那個人不一定是生活聖潔敬虔,不一定要猶大支派或利未支派,只要有合神用之處,神就用了他們。
  如參孫,神用他向非利士人爭戰,他單用驢腮骨就殺死一千非利士人(士一五:15-16),但參孫生活失敗墮落,與妓女交往竟成了他的"記號"(士一六章),像參孫這種生活怎麼可能在靈性方面領導百姓?

  又像耶弗他(士一一:29-40),出去為神的百姓向亞捫人爭戰之前,竟向神許願說:"你若將亞捫交在我手中,我從亞捫人那裏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無論甚麼人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必將他獻上為燔祭。"(士一一:30-31)用人獻祭,神早在摩西律法中明文禁止(利一八:20,二○:1-5)耶弗他身為士師竟向神許個這麼糊塗又多餘的"願",可見當時的"領袖"對神的認識多膚淺。
  由此可知,整個士師時代,沒有真理準則,連領袖階層的人也不重視神的話。注意:那時他們不是沒有律法典章,神早藉摩西賜給了他們,而是沒有重視神的話又明白其中的精義,領導百姓走在真理中的人。

  2. 信仰混亂

  士師時代信仰之混亂可從士師記第十七章所記米迦神像和他的私家祭司可知大概。米迦的母親奉獻銀子給耶和華,卻是為耶和華雕刻一個像,然後把神像安置在自設的神堂中,又立她自己的兒子為祭司,又私製以弗得;後來遇見一個利未人,就僱請他作他們的"家庭祭司"…按聖經明明不許為耶和華鑄造偶像,作祭司的必須是亞倫子係,並非只要是利未人就可以。米迦的神堂,十足是個四不像的怪物。全章顯示,當時以色列人對神的話一知半解,在信仰與事奉神的事上大膽妄為,各憑己意而行。當然,這種混亂情形,絕不合神的旨意。士師記第二,三章已清楚表明以色列人不肯按神的要求除滅迦南各族的人,已違背神的旨意,那時的以色列人在信仰與德行上都明顯地不如約書亞在世的日子。全部士師記只不過讓我們看見,在主的國度還沒有真正實現之前,神的百姓仍須有一個誠心求神喜悅的人領導前行,否則必然像士師時代的以色列人,"各人任意而行"罷了!
  或有人說:我們的教會沒有領袖,因為基督是我們的元首。若果真如此,教會都該向祂學習,不然的話恐怕不是有領袖而是人人都是領袖!

二.領導中心的問題

  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這是以色列人由士師時代進入列王時代的開始。撒母耳立即告訴他們神不喜悅這事,因他們要求立王是表示不要神作他們的王。但若說以色列人立王就是表示神不能作他們的王,則在他們未進迦南之前,為甚麼神要設立摩西帶領他們﹖而且摩西權力之大,日後以色列的列王之中沒有任何王可以跟他相比。這樣立王豈非只不過是名目與制度的問題,實質上同是需要一個領導中心﹖摩西以後,神又設立了約書亞領他們進迦南,神還不是藉着人領導他們麼﹖

  約書亞雖在軍事上領導以色列人,但在治理以色列人和領導他們事奉神方面遠不及摩西那麼有權威,因為他不如摩西那樣經常有神的話語臨到他。可以說約書亞死時,以色列人的領導中心已經失落。所以從摩西到約書亞,是以色列人在靈性上從有一個很強的領導中心漸弱到失落領導中心──約書亞死。終致各人任意而行的地步!

  注意:摩西為甚麼有這麼大的權力﹖他被聖經稱許:"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眾人。"(民一二:3)從整個舊約歷史看,沒有一個人像摩西這麼順服神,站在最高地位還那麼謙卑,他的權柄是從他順服神的旨意來的。當初神創造亞當,把地上,空中,海裏的一切權柄都交在他手中,但亞當犯罪之後,就失去這種權柄。直到今日,基督的救贖使罪人可以因信而有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這只是作基督徒的第一步,是學習順服神的權柄的開始。誰更順服神,更全心以神的事為念,真正在生活上讓基督居首位,他就更有屬靈的權柄。

  真正的屬靈權柄,不是藉爭取得教會高層權位而有,乃是從美好生活見證,使人看出神的同在,受人心悅誠服的敬重;因而無論說話行事,教導指責,都為人所尊重,這才是真有權柄的人。

三.以色列人求立王的真正用意

  以色列人要求立王像外邦列國那樣(撒上八:5,19-22)。他們的重點其實不是在"立王",乃是他們要像列邦一樣不以神為中心。也就是說重點不在有沒有領導中心,乃是在乎他們要像列邦那樣不以獨一真神為中心,要以他們(人)所塑造的神為中心。

  許多人不明白為甚麼神一方面告訴百姓祂不喜悅他們要立王這件事,一方面又容許他們立王。其實完全沒有矛盾,"王"只不過是職位的名稱或制度問題而已,真正的領導中心才是問題的焦點。他們沒立掃羅作王之前,撒母耳不就是他們的領導者麼﹖撒母耳是神的忠心僕人,他們不說厭棄神的僕人,也不說厭棄神,他們只說要立一個王,要改變一個制度;但真正問題是他們內心不喜歡神的統治,當然也不喜歡忠心聽命於神的僕人了。為甚麼他們像列邦那樣﹖因為列邦的神是人造的,聽憑人的指使。外邦的王也可以隨意揀選他們所要的"神",那才是他們要像外邦的原因。所以這段歷史表現的另一種情形是;以色列人要有一個中心,卻不是神,而是以人所設立的"王"。

  今日教會正像以色列人那樣,他們內心中真正反對的其實不是甚麼"制度"的問題,而是不喜歡按神的話語(聖經的真理)事奉神的問題。若神的僕人忠心按真理傳講信息,指正了他們的錯失或隱而未現的罪,他們不看作是神的光照,而看作只是牧師的見解,不但不悔改,反而對抗或反擊。所以他們所要的是能聽憑他們指揮,跟隨他們行走的"牧者",卻不要一個真正按聖經真理領導他的神僕。他們所喜歡的是能照他們的意思,講他們喜歡聽的道的傳道人,正像先知彌迦所說的:"若有人心存虛假,用謊言說我要向你們預言得清酒和濃酒,那人就必作這民的先知。"(彌二:11,參摩二:11-12)他們要"事奉"的,其實是自己喜好。所以神要"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今日教會荒涼,是因神沒有差派祂的僕人嗎﹖不是,乃是因為神的子民厭煩純正的真道(提後四:3),他們喜歡比較與世俗同流的傳道人,喜歡那種能為他們解釋犯罪理由,掩蓋聖靈在良心中所發出的指控聲音的道理,這正是今日教會真正的隱憂。 
四.掃羅與大衛的比較

  以色列人要立王,既不是神最美的旨意(撒上八章,一二:12)神卻容許了他們立王,且指示撒母耳膏立誰作王。因為按神的定旨,耶和華作以色列人的王,那是千禧年國中才實現的,其中要經過許多歷史的教訓,證明人無法建設理想平安的國度,然後千禧年國才因基督的再臨而實現。以色列人向撒母耳要求立王的時候,只不過是那稱為神的百姓的以色列人,試圖建立一個他們想要的國度,卻日漸墮落而終於全國淪亡。至於列邦強國就更不用說了。

  但在此我們要注意的是,從士師時代到大衛這一段日子中,掃羅與大衛的比較:

  1. 掃羅

  掃羅一登基就忘記了他被立為王的使命不是為個人的權力,地位與榮耀,乃是為神的百姓平定四周的強敵。有些信徒或傳道人在還沒有地位,沒有影響力時,謙卑殷勤的事奉,但一旦登上"寶座",在教會中舉足輕重,發現自己可以左右"大局"的力量時,卻忘記了神把他擺在這麼重要的地位是為了甚麼﹖各種屬肉體的權力慾,自我表揚,各種被稱為"智慧"的手段與計謀,都逐一顯露出來了,所以像掃羅型的人是受不起神抬舉的,地位一升高,靈性就墜落了!

  在上文選讀的經文中,撒母耳記上第二十章第三十一節──"耶西的兒子若在世間活着,你的國位必站立不住…"已完全表露了掃羅的內心。他作王不是為神看顧祂的百姓,忘記了他應立即平定四圍的強敵,使以色列國的根基穩固下來,這應該是他的大使命。他卻惟恐自己的王位受威脅。這種私心使他的心眼昏花,日夜追殺大衛,自毀長城,終於父子三人同死於非利士人手中。其實真正動搖他的寶座的是他自己的嫉妒,忌才的罪。今日教會中也有像掃羅的信徒或傳道人,把教會職分當作個人榮譽的寶座,凡事不把神的榮耀,神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怎樣繼續保持自己在教會中的聲譽,地位,權力當作"事奉"的重心,這完全辜負了神託付他們的責任,這等人不論在教會有多大權力,必徒然勞碌,空手見主!

  2. 大衛

  大衛被稱為合神心意的王,如果耶和華那時要直接作以色列人的王,則大衛竟作了王豈不是跟神的旨意衝突﹖事實不然,大衛倒成為合神的心意的王(撒上一三:14)。看大衛生平也有不少失敗,怎麼聖經仍稱他為合神心意的王﹖因大衛雖有個人品德上的失敗,但他一生以神的事為念,為神的託付全無私心,換言之,他作王不過為神作個可見的領導中心,作個好牧人,領導神的百姓走向敬畏神,尊崇神的屬靈境界中,跟掃羅那種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情形剛好相反。他自己凡事求神喜悅,所以能領導百姓求神喜悅。

  事實上他作王不是為自己,確是為神百姓的需要。他若不作王,神的百姓可能早已偏離正路,或被強敵吞噬了!所以他作王只不過讓神透過他管理以色列人而已,他不過是神要向祂百姓施權柄的器皿罷了。

  直到他晚年,雖然他無分建造聖殿,卻仍盡力搜集建殿所需圖式,金銀,又搜聘巧匠準備為聖殿製造各種器皿,盡他一生積蓄,留給所羅門,助他為神建殿。他的"遺產"全是為幫助兒子建造聖殿,他所表露的心態,證明他一生敬愛神,且已盡心竭力,終身敬愛神。
  聖經明顯地以大衛為基督的預表:"我耶和華必作他們的神,我的僕人大衛必在他們中間作王,這是耶和華說的。"(結三四:24)。

  以基督為中心,按照基督所設立的秩序,組織,班次來敬拜事奉神,那才是以神為中心的事奉,是神所喜悅的事奉。

五.今日的教會

  末了讓我們對照現今的教會的光景像不像士師時代各人任意而行呢﹖稍有學識,才幹,金錢,地位的人,都想在教會有他的影響力,各人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我們的口號是"全教會事奉","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但神卻知道實際上不是這回事,而是詭詐之肉體在施展他的領袖慾。一旦換了事奉崗位,就說"不能接受人的吩咐","未能按照內心託付事奉很不平安"。一連串的屬靈託辭,其實是要揀選自己喜歡的職位。今日不少教會彷彿是軍閥割據時代的中國,各人任意而行,若是別人取代了他的地位,就會滿心不高興,甚至在教會中興風作浪,引起是非和爭端,但那真正要在神家學習事奉的人,必然從心裏甘願在各種崗位中學習,正如士兵願受各種訓練那樣。無論跑到那一個國家去看看,那有軍兵經常不聽命,不站崗位的呢﹖今日教會竟有許多這種憑自己精選職位的"精兵"!

  "教會增長"是現代教會的熱門論題,其中家庭式教會更是使徒時代教會發展的模式,可惜不少教會只是士師時代"米迦型"的家庭教會,是全憑私意,不理神旨意也不按真理建造的"教會"。

  但聖經詳記大衛的王國卻是多麼井然有序!他鏟平四圍的敵人之後(參代上二二至二九章):

  1. 立即籌備各項建造聖殿有關事項:聚集石匠巧工,預備銅,鐵,釘子,香柏木多得無數,又積蓄金子十萬他連得,銀子一百萬他連得;
  2. 將亞倫子孫(祭司)分成二十四班,在殿中輪班事奉;
  3. 設立彈琴歌唱的,在殿中唱歌讚美神,共分二十四班;
  4. 設立利未子孫中的大能勇士數千人在聖殿輪班作守門的(代上二六章);
  5. 設立以色列人的族長,千夫長,百夫長,分為十二班,每班二萬四千人,每月一班,輪替出入服事王(即御林軍)(代上二七章)。

  在大衛的王權下,以色列全國極有組織秩序中,各按各職事奉神,這就是大衛所預表基督的政權。不容許人任意而行,只可按照王的安排而各站崗位。現今竟有不少基督徒把混亂無序,草率無備,當作是"隨聖靈引導"。組織,制度,行政手法,有可能被人利用為圖謀個人權位,但反秩序,反紀律,不受約束,也同樣可能是屬肉體表現,以掩飾我們內心深處的自私意圖,所以真事奉神的,必須用心靈誠實事奉祂。

六.結語

  讓我們誠心而謙卑的反省,我們反對制度,組織等,是否果真是為真理發熱心,抑或是為掩護自己的軟弱,不肯付代價,不服從真理,體貼肉體﹖教會究竟是專門高舉神,叫神的名字得榮耀的地方,還是一塊公開的園地,讓各等人在這裏顯揚他們的才華發表他們理想的地方﹖教會要有實質增長,必須真正讓基督居首位,虛心尋求,按真理而行。若教會領導層各有私心,自製"內憂",再加上外患,神家必無安寧的日子,只會日漸衰敗,豈會日漸興旺?

  有人說,我們的教會情形正像掃羅作王時代。站在屬靈領導地位的人,竟是典型自我中心人物,忌才,多疑,爭權,不理會神國的虧損…按我個人經驗,這等人若繼續剛愎自用,必被神擺在一邊,巡行在金燈臺之間的教會元首基督,不會為這人開傳道之門。但在此我們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把像"掃羅時代"的教會帶到哪裏去呢﹖是帶進大衛的王權下,還是帶回士師時代的混亂中﹖是從"專制的人人為自己"帶到"民主的人人為自己"裏去﹖是從"一個人任意而行"帶到"各人都任意而行"的地步去麼﹖

  主來的日子已近,被稱為"活石","靈宮"的基督徒們,你是在哪個"中心"事奉﹖喜歡士師時代的自由與任意,還是喜歡在"大衛"王權下有秩序,按職守,在祂的"殿"中配搭事奉﹖我們不但是天上的國民,且是天國的軍兵。天國的軍兵們,不要作散兵,逃兵,要在"軍中"作基督的精兵(提後二: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四月 05, 2007
如何辨別異端
如何辨別異端


經文:馬太福音廿四章三至十一節

「耶穌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暗暗的來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豫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 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這是耶穌回答門徒的詢問,清楚的告訴我們,在世界的末了和祂再來之前,世界將有大迷惑的事出現。(馬太福音廿四章耶穌一共用了六次「迷 惑」 這個字) 迷惑就是混亂,使人弄不清真相,分不清黑白是非。魔鬼在末後的世代,為了不想人信耶穌,因此在基督教的圈子裡做攪亂的工作,利用各種方法去迷惑人。在這段經文裡,耶穌明明的警告我們,魔鬼會用兩種方法來迷惑人:


其一就是假基督的迷惑。

(v.5,23,24)基督怎樣在世上施行神蹟奇事幫助人,拯救人,假基督也怎樣在末世用神蹟奇事來迷惑人。-- 這是異能的迷惑。

其二就是假先知的迷惑。

(v.11,24) 真先知怎樣奉主的名傳揚主的道,假先知也必照樣在末世假借主的名,傳講假的道理。-- 這就是異端的迷惑。

今天正是主快要回來的前夕,異端和異能到處出現,我們必須要謹慎,千萬不要受了迷惑,同時也要懂得如何去辨別,並為真道竭力的爭辯。

一.異端的界定

所謂異端就是在同一個宗教內,那些非正統,不按照經典正確意思而產生的似是而非的旁門左道,引誘人離開正道的錯誤道理。

二.異端和異教異端和異教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異教是指不同的宗教。站在某一宗教立場看別的宗教,就稱之為異教。異端則是指在同一宗教內的那些錯誤道理,旁門左道。

三.判斷異端的原則我們不要胡亂給人*異端*的帽子,但我們也必須懂得如何去分別異端。

異端通常有以下的特徵,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得出來。

1.聖經之外別有權威

A.純正基督教信仰純正的基督教信仰是以聖經為唯一、至高和絕對的權威。因為聖經有以下的說法:「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 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馬太福音五:17-19)「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6)「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豫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豫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得後書一:20-21)「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豫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豫言上加添甚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豫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啟示錄廿二:18-19)這些經文清楚告訴我們,聖經,包括新舊兩約都是神的話,是唯一、至高不可更改的。任何試圖更改,加添,減少都是不對的,不可以的。

B.異端的信仰異端也講聖經,因為假如他們不講聖經,人就知道這不是基督教,人就不會去理會他們。 但是異端卻在聖經之外,加上別的權威。論到這些聖經之外的權威,我們發現有以下幾種方式:

a. 新的啟示第一種就是宣稱有新的啟示。這些新的啟示就成為他們的經典,其地位一如聖經甚至超越聖經。這些新啟示就是他們古怪,錯誤的教義的來源,更是他們的權威。原來,當異端的錯誤道理在聖經找不到根據時,他們就訴諸於這些新啟示,來支持他們教義的成立。異端最喜歡告訴人,聖經雖是神的話,但不夠完全, 需要新的補充,甚至說聖經已經過時,神給人新的啟示, 以適合今日人的需要。所以當你看見有教派宣稱他們有新啟示,新經典時(如摩門教、天主教次經等),就要特別小心,不要隨便接受和跟隨了。

b.領導者的著作第二種就是以他們的領導人的著作成為權威。本來每一教派的創辦人或領導人都會有些根據聖經的著作,成為該教派的教義或教理,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異端的問題是在於他們的教義不是出自聖經,不是根據聖經,乃是根據領導人的著作,以這些著作成為權威。所以, 當一個教派的教義是源於這種權威時,我們必須以聖經的真理去衡量,批判,若不合於聖經一貫的真理的話,那就要小心了。

c. 以人作權威第三種情形就是以人作權威。異端常以他們的創辦人或領導人作為他們教派的權威。這些人的話固然就好像是神的話,他們本身就好像神,甚至有宣稱是神,是基督。因此,這些人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就代表了神,代替神。他們的信眾要絕對服從,不能加以質疑,反對。這種情況越來越普遍,當你看見,一個教派以人作他們的權威時(如文鮮明、教皇無誤等),你就要小心,這是異端的特徵了。

2.貶低耶穌基督的地位

異端的第二個共同的特徵是,他們一定貶低耶穌基督的地位。

A. 純正的基督教純正的基督教必定以耶穌基督作為我們敬拜、敬愛的最高和唯一的。祂和聖父,聖靈是同等,同權,同榮的。祂是三一真神,是至高的,是配受敬拜的。聖經一再的告訴我們,主耶穌是和父神一同受敬拜的。「這羔羊前來、從坐寶座的右手裡拿了書卷。他既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 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他們唱新歌、說、你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 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 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 我又看見、且聽見、寶座與活物並長老的周圍、有許多天使的聲音。他們的數目有千千萬萬。大聲說、曾被 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

四活物就說,阿門。眾長老也俯伏敬拜。」(啟示錄五:7-14)「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 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 神、也歸與羔羊。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並四活物的周圍、在寶座前、面伏於地、敬拜神、說、阿 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啟示錄七:9-12)

聖經又給我們看見不可以拜天使:「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神真實的話。我就俯伏在他腳前要拜他。他說、千萬不可。我和你並你那些為耶穌作見證的弟兄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因為豫言中的靈意、乃是為耶穌作見證。」(啟示錄十九:9-10)「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他對我說、千萬不可。 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並那些守這書上言語的人、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啟示錄廿二:8-9)

聖經也告訴我們不要敬拜人:「彼得一進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腳前拜他。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使徒行傳十:25-26)「眾人看見保羅所作的事、就用呂高尼的話、大聲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我們中間了。於是稱巴拿巴為丟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因為他說話領首。有城外丟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門前、要同眾人向使徒獻祭。巴拿巴、保羅、二使徒聽見、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喊著說、 諸君、為甚麼作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使徒行傳 十四:11-15)由此我們就看見,純正的基督教是以主耶穌為唯一的敬拜,不可拜天使,不可拜人。


B.異端的信仰異端也提耶穌基督的名字,也說尊重祂。

但是,他們卻往往把祂的地位貶低了。撒但為了不想人認識耶穌,不想人信耶穌而得救恩,因此就要極力的把耶穌基督的形像,地位攪亂,降低,使人不再靠祂,從而得不著救恩。異端把耶穌的地位貶低通常有兩種手法:

a.直接貶低

第一種是直接貶低耶穌基督,就是否認祂的神性。否認耶穌基督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位,就是否認耶穌的神性。否認耶穌是由童女馬利亞所生,就是否認耶穌的神性。否認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就是否認耶穌的神性。否認耶穌所行的神蹟,就是否認祂的神性。否認耶穌將要帶著榮耀的身体再來,就是否認耶穌的神性。當人否認耶穌基督的神性時,就是把祂從崇高的地位上 拉下來。這是撒但最喜歡做的事。人既不認耶穌是神,人就自然不會靠祂得救。這樣,人雖然知道耶穌還是滅 亡。因此,當你聽見人這樣否認耶穌基督的地位時,無論他是誰,有多麼高的地位,多麼廣博的學問,多麼大的名 氣,你就要小心,這是異端的記號。

b.簡接貶低

第二種貶低耶穌基督的方法是間接貶低。這是較有技巧 的手法,因為第一種實在太易被人看出來了。所謂間接貶低是將別的東西抬高起來,高到一個地步,使它與耶穌基督的地位相等或差不多,這樣耶穌就變相的被貶低了。高舉禮儀、行為、律法、人,使之與主耶穌的地位相等甚或高過,那就是間接貶低耶穌了。天主教的教皇,告解,煉獄,向馬利亞轉求等道理之所以是錯,就是因為這是簡接的貶低了耶穌基督那崇高絕對的地位。什麼時候你看見,聽見人把耶穌基督的地位,有意無意的降低,你就知道這是異端的特徵了。

三. 怪異的道理

異端的第三個特徵就是他們必有古怪的道理,如果他們的道理不怪異,他們就不是異端了。聖經明說:「因為時候將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摩太後書四:3)

1. 純正的基督教

純正的基督教信仰必是根據聖經,出自聖經,正確地解釋聖經而得的。「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提摩太後書二:15)「提摩太阿、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已經有人自稱有這學問、就偏離了真道。」(提摩太前書六:20)「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哥林多後書四:2)這些經文都告訴我們,純正的基督教道理必不會是玄虛,似是而非的,乃是照正意而講解的。

2. 異端的道理

異端也必宣稱自己是傳揚聖經的,但是,在他們的信仰裡卻常有些古怪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卻在聖經找不到的。這些古怪的道理可從以下各方面表現出來:-

A.神論異端

雖然也題到神,也用耶和華神的名,但有時他們 所講的神是古怪的,不是聖經裡所描寫的。例如:摩門教的神是眾數的(見Pluralityof Gods , Morman Doctrine p.576),而且是進化的(見Evolution, Morman Doctrine p.249)。明顯這不是聖經的。 又例如:在中國以湖南為總部「主神教」。其起始人劉家園自稱為主神,欺騙了無數人加入其教派。 據估計,其信眾己遍及華中一帶。

B.基督論異端

也講基督,但他們所講的基督也不是聖經裡的。例如:天主教教皇自稱是基督在世上唯一的代表(Vicar of Christ).中國大陸的異端東方閃電派的女基督,他們認為基督已經再臨了,但不是在以色列,乃是在中國,是女的,她要救人類。(見神在中國說話) 這是古怪的道理。而曾經哄動一時的吳揚明,更以「被立王」自稱,欺騙無知信眾,他就是聖經所說將要來的受膏王, 救世主。

C.救恩論異端

所講的救恩也不是聖經的。例如:耶和華見證人認為根本就沒有地獄的存在。因為地獄是和慈愛神的性格矛盾,而且耶穌所用 地獄」那個字在希拉文只不過是「欣嫩子谷」, 不是真的地獄。如果沒有地獄,罪人就不必到那裡去,因此就沒有所謂救恩的必要了。又例如:天主教相信煉獄、靠聖禮得救,聖徒功德庫 等... 這是不合因信稱義的真理。又例如:中國大陸的哭生派,認為人必須為罪哭才能重生得救。因此有哭數天,一星期不等。這明顯和因信稱義的真理不合。又如:曾在上海一帶宣稱自己能辨明一切,看透一切的神僕林有來,他自稱是大祭司,具有特權可以赦罪,使人得免刑罰,保證可以得重生,上天堂。這些古怪道理真是無奇不有,叫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D 聖靈論

大多數的異端都認為聖靈只不過是一種力量或氣,而不是一位有位格的神。是附屬於神而不是神。這是將聖靈 的地位貶低了。又或者宣稱自己擁有聖靈的能力,能醫百病,叫人一碰即倒。因篇幅的關係,我不能一一的講及或詳細的列舉這些怪異道理。我要指出的是,當你看見或聽見一些古古怪怪的道理,但是在聖經裡找不到的,你就要十分小心,這都是異端的特徵。

四. 唯一的教會

異端共同的一個作風就是宣稱自己是神在末世興起的唯一真正教會。他們必否定其他所有宗派和教會是主的教會。他們這樣做,目的就是要人離開他們現有的教會,然後加入他們的所謂真教會,並宣稱這樣人才能得救。這種「在教會內才有救恩」的思想,正是天主教所犯的錯誤。也許你可能說,你現在不也是在說別人是錯,你是對嗎?是的,我現在雖在批判異端,也指出他們不是教會,但我卻不否定凡真正靠主耶穌寶血得救的人為基督徒,為弟兄。他們雖在不同教會,但只要他們是照聖經所講的去信,去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照聖經所說的「因信稱義」,只靠耶穌,不靠別的,他們就是主內弟兄,就是神家裡的人。但是異端則堅稱只有在他們教派裡的才是真信徒。因此,當你看見有人宣稱這種唯我獨尊的道理時,你就要格外小心了。以上四大方面是我們用來判別異端的準則,希望能幫助各位去判別今天充斥在世界每一角落的異端教派,免得我們中了撒但的詭計。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18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二月 14, 2007
洋溢的生命
洋溢的生命

陳希曾 /謝家樹

讀經:書三1~4,書三12~17,書四15~18

非利士人代表屬靈的假冒

這段聖經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我們知道,聖經裏有兩種人:一種是以色列人,還有一種是非利士人。聖經中所說的非利士人,並不是指某一個宗族的人。他們當初也是從埃及地出來的,不過他們比以色列人先進入迦南;他們佔住靠近海的沿海平原,由南到北一個很狹長的平原,那條平原就叫作非利士人的道路。就着這一點上,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非常相像。他們不同之處,乃是經過兩道的水。以色列人進入迦南,首先他們要過紅海,然後他們必須要過約但河,最後纔進入迦南。從表面上看來,他們兩者似乎沒有甚麼差別;因此,非利士人在聖經裏一直代表屬靈的假冒。表面上看來很愛主、很敬主,常常聚會,不易分別出來;就是因着屬靈的假冒,非利士人常常成為以色列人的困擾。最近,我們看中東局勢,巴勒斯坦人吵着要獨立,巴勒斯坦人就是非利士人,他們如果獨立成功,就要建國了。大家就很納悶,到底巴勒斯坦人能不能獨立建國?如果眞要懂得巴勒斯坦的情形,一定要懂得巴勒斯坦人所站的位子,就是當初非利士人所站的位子。在亞伯拉罕時的非利士人,和在大衛時的非利士人,和在參孫時的非利士人,他們是不一樣的。但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人所持守的原則,與當初非利士人卻是一模一樣的。去讀舊約就會發現,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他們中間彼此消長的情形,那一方面佔上風,另一方面就屈居下風。從這裏很可以測量得出來,以色列人他們屬靈的溫度如何,他們在神面前光景如果很正常的話,非利士人就逃回埃及去了。反之,非利士人如果很囂張,佔以色列人的上風,這個時候,以色列人屬靈的光景就一定有問題了。能明白這一點,就能知道最近中東局勢是如何的。不過我們要小心,我們很容易把整個世界重點站在以色列人這一邊,因為我們覺得神旣然把這塊地給了以色列人,現在居然有人下壓力叫以色列人從加薩走廊撤退,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天然災害給我們的想像

最近美國墨西哥灣那一帶,遭遇兩個颶風侵襲,紐奧良這個城百分之八十是在水底下的,損害極大。有一位在美國的姊妹寫信問我,是不是因為美國下壓力叫以色列把加薩走廊讓出來,因此得罪了神?祂要我查考一下,紐奧良的面積和加薩走廊是否差不多?我知道她要把這兩件事連在一起,很多弟兄姊妹也有這種想法。當我查考以後,結果發現百分之八十水底下紐奧良的面積和加薩走廊的面積非常靠近,而且人口方面,加薩走廊大概四百萬,是全世界人口很稠密的地方,紐奧良人口差不多三百三十萬,也差不很多。但是我不敢把兩者連在一起,原因很清楚,我們絕對相信這塊地是神賜給以色列人的,不過要等到以色列人復興後,他們完全順服了,到千禧年的時候,這一塊迦南美地,沒有一寸不屬於他們的。但是如果以色列人屬靈的光景不正常,尤其自一九四八年神把他們帶回迦南地,希望他們能悔改,可是他們還是不悔改,一直到今天,他們仍舊靠馬、靠車。今天的美國就像當年的埃及一樣,以色列人靠他們的坦克車、直升機、最高的科技,一切依賴美國,在聯合國一個朋友也沒有;他們離開神愈來愈遠了。如果他們這樣不悔改,神就要用管教的辦法讓他們悔改;這個時候,神就安排各樣的環境。


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角色交換的危機

今天,以色列人雖然回到他們的故鄉,但是還沒有得到當初神給他們的產業。當初神把猶大的山地,就是兩岸包括南邊的像希伯崙、伯特利等,神原是賜給他們居高臨下的,現在跑到敵人手裏去了。反而,你可以從飛機往下看到的那一段沿海平原,原應該是非利士人盤踞的地方,現在反而是以色列人在那一帶,角色剛好相反;這就證明以色列人還沒有悔改,還沒有上軌道。如果我們懂得這一點的話,就不會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許多的事。神所注重的是希望以色列人蒙恩得救,悔改,相信耶穌基督。目前在政治上他們雖然略佔上風,即使加薩走廊是他們的,又能怎樣呢?我們不能把眼睛一直注意在一個狹窄的政治層次上面,那是會失望的;這一切都會過去,惟有屬靈的纔是持久的。根據聖經,大概要等到我們的主腳踩在橄欖山上的時候,他們纔會悔改,這實在是一件很遙遠的事。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過與非利士人不同

前面已經說過,目前中東的巴勒斯坦人就是非利士人,他們也是離開埃及進入迦南的,不過他們沒有經過兩道的水;他們給以色列人帶來許多的難處和困擾,是以色列人肋下的荊棘,原因就是神用非利士人來作以色列人屬靈的測溫表。他們兩者有同樣的起點,終點也略同,但是中間的過程卻完全的不同。正如今天我們坐在這裏,一起聚會,一起禱告,一起讀經,一起擘餅,一起唱詩;只有神看得很清楚,我們這個人有沒有經過兩道水。這兩道水是甚麼呢?第一道水是紅海,是指着我們的受浸說的,意思一過了紅海,法老追趕的軍兵全都淹沒在海裏面。埃及代表這個世界,它就永遠落在後面;追趕者的力量也一同沉沒在紅海裏了。從此以後,以色列人就進入大而可畏的曠野。他們在曠野經過四十二個站,最後纔進入迦南。迦南是流奶與蜜之地,奶代表動物的精華,蜜代表植物的精華,指生命屬靈的豐富說的。


曠野這條路走起來非常辛苦

以色列人出埃及走曠野,經過了四十二站,第一個十四站,第二個十四站,第三個十四站,這是走天路的過程,神的旨意有許多功課要他們學習的。如讀民數記,讓我們看見神帶領蒙恩得救的人,有一條成長的路要走。不久前,我曾去旅行這曠野之路,很多地方是多少年來沒有人去過的,尤其從利非訂到西乃山,這一段路即使騎駱駝也非常的辛苦。但是回憶起來,覺得是值得的;所以大家的結論是「不可不去,不可再去。」。從這種經歷,可以想到當年以色列人是如何的辛苦了。他們走了四十年,當然這四十年不是神預定的,神只要他們走兩年,結果他們走了三個十四站,用了四十年的時間,而且第一代的人幾乎全部倒斃在曠野。這三個十四站,十四數字代表逾越節是十四日晚上,主耶穌釘十字架也是十四日;這都不是偶然的事。


過兩道河就是屬靈的實際經歷

以色列人走過了四十二個站,經過了四十年的時間,現在終於到了迦南的門口。他們經過了這麼多的艱辛,眼看第一代的人倒斃在曠野,怵目驚心;現在心裏未免充滿了一種衝動,一種的想望,一種的期待。聖經說:「以色列人來到約但河,就住在那裏,等候過河。」這個時候神就藉官長吩咐他們說:「你們看見耶和華你們神的約櫃,又見祭司利未人擡着,就要離開所住的地方,跟着約櫃去。」這很簡單,你們只要看見約櫃,跟着約櫃走就好了。大家知道這是四十二站的最後一站,現在眞的要到達目的地了。以色列人過兩道的河,前次的一道河是四十年前,把世界丟在背後了。現在馬上就要過約但河,他們一定要過河,是神用兩道的河來區隔他們和所有的人,證明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雖然非利士人表面上和他們很相像,但是屬靈的假冒永遠比不上屬靈的眞實;有兩道水的記號就是兩道水的記號。眞如保羅所說:(加六:17)「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着耶穌的印記。」有印記的就是有印記,沒有印記的就是沒有。現在他們如果過了約但河,很清楚這些人是神的選民,他們是以色列人,是神特別把他們分別出來的;在他們身上有一個屬靈的經歷,有兩道河的記號,一個是紅海,另一個是約但河。


最要緊的是跟著約櫃走

紅海是指着受浸說的,約但河則表示他們經過了多少的追求,多少的經歷,終於一步一步地神把他們帶到成熟的境地。現在要問,等到他們眞正靠近約但河的時候,所看見的景像是甚麼樣的景像?這就是這一段聖經告訴我們的,那最後一段路他們是怎麼走的。「你只要看着約櫃,跟着走就是了。」不過有個警告,就是你們和約櫃相離要量二千肘。為甚麼距離要如此遠呢?他們不是一個人、一個人的跟隨,是二百萬人,必須有適當的距離,大家都可以看見約櫃,跟着走。你看,最後一程了,是誰帶路的呢?是約櫃帶的。當然這約櫃是預表基督說的。下面接着說:「因為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的。」感謝主!帶領祂的百姓,從一個階段到另外一個階段,再到另外一個階段,經過了四十二個站。我們知道聖經裏四十和四十二都是代表試煉的意思,四十二是試煉加上苦難。他們經過了苦難的試煉,現在變成成熟的光景。那種成長的痛苦,好像母親經過產難一樣,是值得的;因為沒有多久,生命就出來了。所以這曠野的過程,最後希望能彀達到成熟的階段,神的心意就滿足了。但是就在他們最後一點點的路,是向來沒有走過的;唯一的必須緊緊地跟着約櫃走。


是約櫃使約但河乾掉的

最後,是祭司擡着普天下主耶和華的約櫃。這裏特別講到「普天下」;不要忘記,這個時候,他們的腳一踩到約但河,約但河的水立刻往旁邊推;只有約櫃有此能力。我們知道約但河是從加利利海一直流到死海;加利利海在海平面下二百公尺,死海在海平面下四百公尺,這一條河是全世界最低的一條河,從北向南流,以色列人是在東邊渡向西邊,這河的水是從他們的右邊流向左邊的。但是當約櫃一到那個河上面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水在亞當城停住了。大家曉得,亞當不在亞當城,亞當城建在那裏呢?以色列人那時是看不到的,要過了約但河還有很遠的一段的路。就是因為約櫃站到水裏,水就在亞當城停住了,所以自然這一段的水就亁掉了。以色列人二百萬人就像當初過紅海一樣過了約但河。


石頭象徵經過十字架死而復活

那時,神吩咐他們怎麼作呢?十二支派每支派一人,要搬一塊河裏的石頭,把這石頭搬到吉甲後來他們住的地方,每一支派就是那塊石頭所代表的。同時每一支派又各找了一塊石頭,把這十二塊石頭埋在約但河裏。等到約但河水復合後,大家印象很深刻,那些石頭有的埋在約但河裏,有的搬到迦南地 ,是甚麼意思呢?乃是告訴他們,他們不光是經過死,又從死裏出來了。原來迦南美地乃是復活的見證,這是十字架的工作,我們的「己」已經埋在約但河裏了。藉着基督復活,現在可以享受基督所有一切的豐富,這就證明我們這個人是過了這道河水的。聖經裏從來沒有「橋」這個字的,因為神從來不搭橋的;神用神蹟讓他們經過紅海,也用神蹟讓他們過約但河。


迦南地代表滿溢的澎湃的生命

特地提醒弟兄姊妹,當以色列人到達約但河,第一眼看到的約但河是怎樣的河呢?(書三:15)說:「他們到了約但河,腳一入水。」然後下面說:「原來約但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漲過兩岸。」這意思表示河床已經不能承裝那水,那水滿溢到漲過兩岸了。聖經後來說:「等他們過了約但河以後,約但河的水就流到原處,仍漲過兩岸。」這告訴我們,這迦南地所代表的生命,乃是滿溢的生命;不止是滿溢的生命,並且是澎湃的生命,也是奔放的生命;但是憑着人,沒有一個人能從這水經過的。感謝主!你看他們每個人都過去了。約但河的全平原像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怎樣知道的?當年亞伯拉罕和羅得分家的時候,按理叔父亞伯拉罕應該先選最好的土地,結果羅得搶先選了最好的這塊迦南美地。聖經說:(創十三:10)「羅得擧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迦南地受約但河澆灌的影響,一片翠綠,像樂園一樣。不過聖經加了一個註解,「在所多瑪、蛾摩拉沒有被燬滅以前」是這樣的。現在只賸下耶利哥附近一帶了。


兩道河代表屬世和屬靈的生命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人過約但河的都是第二代的人,只有約書亞和迦勒兩人曾在過紅海以前住過埃及地,埃及是古文明最早的地方,原因那裏有一條尼羅河,每年要向兩岸氾溢二次,附近一片青翠盡是肥土。所以住在埃及可以甚麼都不要做,像人間天堂,這代表世界的生活,那個河水所代表的是天然的生命。現在,以色列人過約但河,表面上河水也漫過兩岸,但約但河所代表的生命是屬天的生命,所以說,一面像埃及。不過,屬天的生命與屬世的生命有很大的區別。另一面的形容是它又像耶和華的園子,這個園子當然是指伊甸園說的。在人沒有墮落以前,伊甸園有四道河在那裏灌溉:第一道河名「比遜」;意為」滿意」;第二道河名「基訓」,意為「奔放」;第三道河名「希底結」,意為「衝擊」;第四道河名「伯拉河」,就是「幼發拉底河」,意為「結果子」。如果順着河往前走,會找到金子、珍珠和寶石,在裏面生活,眞是在地如同在天,有一切屬靈的豐富。但是很可惜,人墮落了,其中兩道河不見了。結果另外兩道河,本來是人的祝福,卻變成逼迫與審判。我們知道,尼尼微城是在希底結河上,巴比倫是在伯拉河上。亞述的首都是尼尼微,巴比倫的首都是巴比倫。以色列人先是十個支派被亞述所擄,以後兩個支派被巴比倫所擄,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伊拉克的北邊是亞述,南邊是巴比倫。


迦南地是神賜給亞伯拉罕的伊甸園

不過,今天的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那一帶給人印象,已經不再有樂園的情形了。當你讀到啟示錄的後面,尤其講到巴比倫,兩河流域的地方,亞伯拉罕出身的地方,加勒底的吾珥,充滿了偶像,不是二千尊,而是二千種。所以神就呼召亞伯拉罕成為第一個希伯來人,「希伯來」是渡過河的意思,亞伯拉罕是第一個過河的人,然後神就把流奶與蜜之地的迦南賜給了他;意思要用迦南美地來取代當初神所創造的伊甸園,因為原來的伊甸園已經被玷汙了,現在迦南地所有的豐富,應該就是當初伊甸園的光景。現在不是四道河,只是一道約但河了。因為當初神與亞伯拉罕立約,要把這塊地賜給他的子孫;為了使他的子孫多如海邊的沙,天上的星,所以神安排以色列人入埃及,在尼羅河三角州生活了四百多年,因為那裏一切都是最豐富的。等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人口澎漲到給法老王一個很大的威脅,下令把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都要丟入河裏去,這故事大家非常熟悉的。


約但河的故事提醒我們是過了兩道河的人

以色列人人口大增,他們忘記了神和亞伯拉罕原來所立的約,他們的前途不是在埃及,應該是在迦南。甚麼是迦南?當全地都陰黯的時候,這裏有一塊地好像天堂一樣,它的地位就像當初伊甸園的地位。神為甚麼找到亞伯拉罕?因為神要藉着亞伯拉罕,如果以色列人被帶回迦南,眞的一切都能照着神旨意的話,那麼迦南地要成為人間天堂,神最後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迦南地的生命乃是豐盛的生命,神藉着這樣的一幅圖畫,很生動地表面上是地理,但事實上不是地理問題。也許有人要問,現在約但河的水像水溝一樣,根本不是漫過兩岸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以色列人背叛神、離棄神,神把他們丟向四處,像皮球一樣拋來拋去,他們的故鄉久不降雨,經過許多年的生態改變,約但河就枯乾了。現在,以色列人復國,纔開始有春雨秋雨,但約但河的壯觀,仍難恢復,所以今天的約但河雖然恢復了一部份,但大部份連普通的一條小河都不如了。今天,以色列人還沒有歸向神,所以神就藉着這些生態提醒我們;我們蒙恩得救以後,和非利士人不同,就是因為我們是過了兩道河的人。但願主藉着這兩道河,藉着這樣的話,再來提醒我們;特別從約但河的故事裏,讓人們知道神的目的,在我們身上是怎樣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30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一月 25, 2007
創世記的真實性
創世記是神筆錄之啟示的開始,也是神救贖真理的根源,正如樹有樹根支托,供給樹幹和樹葉的需要;創世記也照樣地支持著聖經其他的書卷。沒有創世記,神循序漸進的啟示就沒有立足點。若一棵樹的樹幹或枝條被砍掉,有一天樹根仍會萌芽,重新生長。但若把樹根從地裏挖除,那麼樹幹和枝葉不需任何摧毀也會枯萎!這是為什麼撒但歷代以來奮力攻擊創世記可靠性的因由。牠明白,只要創世記一出事,其他書卷就會不打自倒了!

  創世記一向為批判者所喜愛的箭靶,基督有先見之明,曾重覆地承認創世記的真實性,宣稱亞當和夏娃的被造是歷史的事實而非神話或傳奇(可13:19;太19:4-6)。當祂斥責文士和法利賽人時,祂提及"亞伯的血"是猶太人罪惡之始(太23:35)。祂證實挪亞的洪水是歷史性的毀壞(太24:37-39),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滅亡是神的審判(太11:24)。祂認為羅得在所多瑪的日子和他妻子的刑罰是對末世的一個警告(路17:28-29,32)。祂的傳道和教誨常提及亞伯拉罕(約8:37-40,56-58)。祂一而再地證實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歷史性(太8:11, 22, 32)。由此可見,基督標明了祂在整本創世記上的認可,我們是祂的門徒,為何我們不能以祂的態度來接受創世記,毫無保留地相信祂所相信的,還是我們要故意自作聰明成為祂的叛徒呢?

  簡單地說,我們應該接受創世記的可靠性,因為基督已經接受它。聖靈似乎從開始就知道創世記的啟示性會遭受攻擊。祂預知有人會說摩西不是五經的作者,古代的文士會有錯誤的臆斷,基督教會的思想會有偏差,甚至摩西可能自以為有靈感。這些毀滅性的說法,似乎是神的兒子標認創世記可靠性的原因。祂既接受全卷的一切,誰也沒有權威敢說創世記的記載不可靠!祂是真理,祂絕不能在聽眾面前以傳奇的神話當作真實的歷史。那位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5:37)的聖者,斷不會容納猶太人的無知和傳說。祂的話是穩妥屹立,若有人否認祂,就是以腳踢刺,自討苦吃!

耶典(J),伊典(E),申典(D),祭典(P)的謬論

  雖然我們生存在這考古學空前發展的時代,許多聖經學者仍會被十九世紀高級鑑定學的謬論所欺騙。甚至有些稱為福音派的學者,也會被那些已為考古學所否定的毀壞性理論關鎖起來。他們仍以證本論(Documentory Theory),或說編合論,作為解釋五經或六經(加上約書亞記)的唯一法門。他們不介意讓人修改J.E.D.P.,但對這些謬論基本的結構,卻不容許有任何疑問!茲將該謬論由內在加外在的証據略加討論:

1. 內在的

  事實上,這些假定根本是"此路不通"的。例如耶典的某些經文有伊羅欣。但伊羅欣是伊卷的特性(創世記3:1,3,5;4:25;7:9;9:27等等),在伊典和祭典的某些經文裏,也找不到耶典所特有的耶和華。為了要掩飾這種缺陷,批判者就把其中一些詞句抽出來,移放在耶典內;在耶典四章廿五節雖有伊羅欣,他們卻保留它。他們從祭典中分出耶和華(創世記七章十六節下)轉置於耶典中,但仍保留有耶和華和伊羅欣的經文在耶典內(創世記9:26;16:13)。批准者對創世記廿一章一節感到進退維谷,因其中兩子句均有耶和華。根據他們所謂"雙重記錄"的原則,他們必須劃分它們;然而根據神名稱的存在,他們又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為了解決這難題,他們把第一節上半放進耶典裏,下半放進祭典裏,雖然內中有耶和華(應是"便以耶和華所說的給撒拉成就",中文聖經沒有把它譯出來)。這是何等的荒謬!他們不理創世記廿一章卅三節下文的伊羅欣,硬把整節放進耶典裏。在創世記廿二章十一和十四節都有耶和華,但兩節都排進伊典裏。同時,創世記廿八章廿一節有耶和華,他們卻把它放入伊典!

2. 外在的

  除了這些內在的證據,外在的證據也值得注意。任何嚴謹的聖經學者研究創世記時,都會發現它內容充滿了摩西時代以前的事跡。例如,挪亞方舟的記載與古代的吉勒吉曼舒史詩(Gilgamesh Epic)第十一塊碑文的內容極其相似。如果創世記的記載歸入祭典(作於第二殿時期),那麼吉勒吉曼舒史詩有關方舟的記載豈不也該屬於第二殿時期嗎?這真是笑話!

  在批判者看來,創世記洪水的故事是屬於祭典,(雖然如此,他們卻在這六十六節中,把十八節和五個半節歸入耶典)。可是洪水故事是摩西時代以前的事實,早已被蘇米魯──亞甲文(Sumero-Arradiam)的碑文示明。

  簡而言之,古代的碑文連續地證明了創世記中有關摩西時代以前的資料,特別是輔證了五經的烏加列(Ugaritic)的文獻,聖經與烏加列文的記載,不但許多文學主題相同,甚至許多個別的字彙和片語也相類似!

  "不同的文體由於不同的作者"的假設是批判者把聖經割裂為不同典卷的基本論據。不錯,主題相同時,這假設可能是正確;但當主題改變時,作者常會不自覺地採用別的文體。就是一個好的宣教師,也會依他信息的性質,或為教誨,或為勸勉,或為安慰,採用不同方式來表達它們。

  把整體割裂為散片,可能是因為有些人思想不健全,抓不到整體的原故。例如批判者把約伯記裏散文的序言和尾語,從詞體的本文中分割出來,硬說散文和詩文分屬兩個時期,不該放在一起。若果如所言,那麼,罕模拉比(Hamurabi)法典的序言和尾語是詩體,內容律法是散文,又怎麼說呢?

  批判者以聖經中詩文較散文為古遠。因此,他們便說士師記四、五兩章不可能寫於同一時期。可是埃及文的文物常有詩文和散文同時記載的,偶然之間也加上圖文哩!

  主張創世記有不同作者的另一原因是它文體的重複性,但這文體是古東方文學的體裁。在一篇埃及文名為《阿頓神(Atum)的創造》,"他是誰?他是累(Re 神名)"這問題重覆了三次。在埃及文《孟斐斯(Memphis)神學》的開始,"誰使這兩地昌盛"重覆了三次。在蘇米利文(Sumerian)《樂園神話,(A Paradise Myth)的起頭》"狄瑪(Dilmun)地是純潔的"重覆了四次之多。若把它第四十至五十行和第五十二至六十二行相比較,第八十五至一百零三行和一百零五至一百廿三行相比較,我們發現它們每個字都是重覆的。我們若把最短的蘇米利史詩"吉勒吉曼舒和阿加(Gil-gamesh and Agga)"的第五行到第八行和第十一行至十四行再和第廿到廿四行比較一下,我們再次看見它們重覆的普遍性。

  總而言之,我們要緊記:凡說"以色列早期的宗教和社會都是原始的",這觀念是錯誤的,烏加列文(Ugarit)顯示了希伯來人進入迦南以前,迦南地已有著高度的物質文明和文化。

(林道亮牧師為福音文宣社董事,
曾任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榮譽牧師)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2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月 24, 2006
教會的征戰 - 史百克
【讀經】:加一6~24;二11;三1;四16;五9、19。

  加拉太這一本書給我們些甚麼呢?這一本書是說到使徒保羅為著加拉太人的爭戰,但這爭戰還具有更大的意義,讓我們仔細來思想一下。使徒保羅旅行傳道,他無論到那裏,總有一班猶太人尾隨著,他們跟在保羅的後面,有一個目的,乃是要破壞保羅所作的聖工。所以在加拉太地方也是這樣的情形。保羅來到了加拉太地方,傳揚了主耶穌釘十字架救贖的福音,就有許多人因信而歸了主,亦有好幾個聚會產生出來了,於是那班存心破壞的人也就跟著來到,盡力毀滅保羅的工作,保羅為了聖工,他在加拉太地方,徹底對付這件事,打了一次護道的仗,就是屬靈的爭戰。

  這不僅是為了加拉太教會的爭戰,亦是為了所有各地教會的爭戰,並且不光是使徒時代教會的爭戰,也是為著歷世歷代的教會爭戰,所以我們在聖經中看見加拉太地方的教會所發生的爭戰,乃是一個全宇宙教會的表現,保羅清楚這爭戰的目的和對象,才有了加拉太書留傳至今,我們應當將榮耀與讚美歸給主。

  現在來看保羅對付加拉太事件顯明了三個大問題:(一)為甚麼有這個爭戰?(二)如何打這個仗?(三)撒但所反對的是甚麼?所以這三個問題是「為何」,「如何」,「甚麼」。當我們思想這些問題之前,請注意一件事,乃是教會在地方上顯現,對主的工作非常重要,亦可說屬天的權勢伸張在各地,相對的將空中屬靈氣的惡魔的權勢排斥或減少。魔鬼知道這是何等重要,所以牠盡力要攔阻各地教會的形成,若是已經存在了,牠就盡力來毀壞,不是說僅僅要把祂在地上存在的教會消滅,牠要用盡了方法把各地教會擾亂成不像教會的樣子,就是撒但要把各地教會的性質改變了,使各地的教會彰顯不出神的榮耀。

  關於第一個問題,為甚麼各地教會有爭戰?第一部份的答案乃是這樣的,真正合乎神心意的教會在地上就是基督在地上的彰顯,教會稱為基督的身體,意思是基督在祂的身體上是作頭的地位,因此,甚麼地方有合乎神心意的教會,甚麼地方就有基督同在。主耶穌親口說:「無論在那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基督乃是撒但最大的敵對,撒但要得著全世界歸牠自己,基督的存在是構成了對撒但國度的威脅。所以如果基督在各地教會裏頭,而這些教會又分別設立在全地撒但的國度裏頭。這就是說,撒但的國度因此被分裂了,基督因此就在撒但國度裏頭得著了地位,這件事撒但當然是不願意的。但我們對於這件事必須十分清楚,教會並不是一班基督徒的團體,在不同的地方聚集,有幾次培靈大會、特別聚會,有一點禱告、唱一點詩歌、講論一點聖經或作了一些宗教活動與善舉。可是別忽略忘記最要緊最顯著的一件事,就是要把基督彰顯在一個地方,比如在台灣、香港、韓國等地或者在世上任何地方,有一班屬於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女在聚集,基督亦在這一班人的中間,並不是基督路過一下,乃是基督長久留住下來。那個地方,就是基督的地方,不屬於撒但的了。所以教會在那個地方,應該是基督亦在那個地方,教會在那裏人們就在那裏能夠遇到基督,人們在那裏看見基督,基督在那裏顯出能力與榮耀來。而且基督是聖徒的生命,基督在聖徒中間是他們的一切,且住在一切裡面。無論在甚麼地方有基督的同在,就是對撒但的一個挑戰,就為了這個緣故,各地教會有了大爭戰,反之有些地方,如果沒有基督的同在,他們雖在聚會,而沒有基督的生命能力,這樣的話,撒但不受屬天的威脅,撒但亦就不去注意他們了。但是甚麼時候,真實的有一班神的兒女,在那地方代表基督,基督的權能也彰顯出來了。那時,撒但非但注意了這一班屬神的兒女,同時盡牠所能的來破壞毀滅那一個聚會,為要使基督在那裡不能顯出祂的功能來。

  再來討論「為甚麼各地教會有爭戰」的第二部份的答案。教會有主耶穌基督同在而存在各地,就是說有一個屬靈爭戰在進行著。要到有一天,整個的世界都給基督得著。記得主耶穌怎樣對祂的門徒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廿四14)見證甚麼呢?就是見證一個事實,基督要在地上執掌王權。舊約詩篇中的預言,乃是神對祂兒子主耶穌說的話,祂說:「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詩二8)所以我們向父神求的是甚麼呢?我們豈不是常向神求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物嗎?真是太無知、可憐、愚昧,神心意中要賜給你的,乃是何等浩大!如今主耶穌說:「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又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現在夠清楚說明了這見證是甚麼?乃是見證一個事實,就是地上列國都屬乎基督的,就是父神已經把地上的列國,賜給祂兒子為產業,是神兒子所承受的列國。

  在舊約中亦有一個例證,當挪亞的日子,地上被洪水淹沒,一切有血肉的生物都滅亡了,僅存了在方舟內挪亞一家八口及飛禽走獸等。洪水過去之後,地又從水裡露出來,挪亞從方舟裡出來,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築一個祭壇。那時候有八個人圍繞在祭壇,我們知道「八」數字的靈意是指復活的意思,挪亞一家八口就是表示舊世界已被洪水沖去,他們八口是站在新的地位上,作了一個美好的見證,見證神賜他們八口復活了。所以挪亞將這個祭壇築在新的地面上,他這樣作,就是立起一個見證來,宣告說:「這個地和地上的一切,都是屬乎耶和華的。」撒但曾把地完全佔有,神把屬於撒但國度的全給結束了,當神把地從死裡復活過來的時候,就有一個見證擺在那裡,表明這地是屬乎神的,而不是屬乎撒但的。這件事雖然在舊約中是一個預表,但那是預表主耶穌的十字架。主耶穌的十字架是說,撒但的國度是結束了,復活的見證說,只有主耶穌才是真實的地上君王。這一位君王,如今差遣祂的使者出去,設立一個見證,證明耶穌是主,萬有為祂而立的,所以各地教會的信徒,應當是一個見證,證明基督的國度已經來到,撒但的國度被摧毀了。

  由此可知,第一、各地的教會中的真實性質與目的,就是說地方教會存在的意義,若是有人與教會發生任何聯繫,需要記得教會在地方上的意義,換一句話說,就是教會在地方上是否因得著復活的大能,而作一個活的見證:並且見證基督的國度在這裡,見證耶穌是主,見證教會確實有主同在。若是不能見證出上述所言,那反而見證出來撒但的權能在教會中霸佔,因為撒但不願各地教會見證主耶穌的榮耀,牠盡力千方百計來消長地方上的教會,至少亦要把地方上的教會使她變質,亞細亞七個教會撒但在她們身上所作的就是例子。牠並沒有把亞細亞七教會毀掉,牠卻在多方面把教會屬靈性質改變了,因此亞細亞七教會就失去了主耶穌的見證。

  所以「為甚麼各地教會有爭戰」的第三部份的答案,乃是各地教會的存在,是為了基督的榮耀。當主耶穌被接到天上去,使徒們就說:「神已經榮耀了祂的兒子。」在希伯來書裡更是這樣說:「賜祂榮耀尊貴為冠冕。」當主耶穌回到天上去的時候,神就榮耀了祂,於是聖靈就從天上差遣下來,榮耀地上的基督;使地上能真實像天上真實一樣。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發生過甚麼事,那時有一班信徒,無論來到什麼地方,聖靈就在他們中間,他們就榮耀主耶穌,並且繼續不斷的榮耀主耶穌。聖靈何以要降下來?就是要在地上榮耀主耶穌。(參約十六13~14)所以各地教會乃是要作聖靈的器皿來榮耀主耶穌。但是撒但也想得著這個榮耀,牠是非常嫉妒主耶穌的榮耀,因此牠就盡牠所能的去毀壞主耶穌能在其中得著榮耀的地方,這就是第一個問題:「為甚麼各地教會有爭戰」的答案。

  第二個問題:「仇敵如何攻擊各地教會?」在加拉太書上給我們看見撒但所使用的方法。撒但所用的第一個方法,就是使神的僕人在人們跟前失去信用。一班到處尾隨使徒保羅的猶太人,就是用破壞保羅的信用來攻擊他所作的聖工。那一班猶太人對人們說:你們當知道保羅並不是十二個使徒中的一個,所以他沒有得著基督的權柄。主乃是要把祂的使命委託十二個使徒,唯有見過主的與主接觸過的,也是認識主的,才稱為「使徒」。保羅可能從來沒有見過主耶穌,自然他不屬於原來的一班使徒們中間。保羅並不列入那班受主托付的人中,所以保羅實在沒有得著主的權柄。而後他們也會這樣說,保羅不過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工作而已,他們又說,凡保羅教導你們的,都是保羅自己發明的,他是從他自己的頭腦裡創造出來的,他所要求的權利都是與他無分的。所以撒但的差役他們第一件所作的事,就是破壞神僕人的地位,這是撒但使用最有效的方法。若是有神的僕人受神的引導、使用,帶領聖徒認識主,或帶領眾聖徒更深的認識主,則常有被撒但破壞被主使用僕人的信用名譽,誘發眾人產生對神僕人的疑問,心中起了嘀咕,這些破壞與離間的方法,很容易把眾聖徒在基督裡的穩固立場完全搖動了。這就是那班尾隨保羅和攪擾保羅聖工的人所做的破壞工作,當加拉太的信徒由於保羅的工作而信了主,進一步亦認識了主,可是被那班破壞的人離間並中傷,那時有部份加拉太信徒心中開始對保羅打起了問號了。他們開始懷疑保羅的使徒地位時,就是中了撒但這一個很厲害的詭計。

  但是保羅怎樣對付這個局勢呢?乃是站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上,他的原則就是再度宣佈他的信息從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他心裡,沒有跟彼得約翰雅各等這些有名望的人商量,亦沒有從彼得雅各處領受什麼教訓,完全是從主耶穌直接親自賜給保羅的,他獨自往亞拉伯去就是單獨與神交通直接領受,所以保羅跟加拉太人所說所講的,都不是從人那裡領受來的,也不是從什麼書卷上讀到的,乃是主自己把祂直接啟示到他心中的。(以上請參讀加拉太書一章十五至廿四節)這是做一個神僕人的基本原則,不論為主傳信息,到處講道,或私下研究聖經,或參加讀經查經聚會,都必須學習到神面前仰望,從神那裡直接領受屬靈的亮光,我們要學習講道亦好、交通亦好,除了聖經上的話,其他任何話都不提及。若是這樣,雖被撒但恨惡,但是被神所喜悅。若我們所傳的道,所交通的話,大部份抄襲了先前傳道人所講的,或是在書本上拼湊而成的,雖然聽道的信徒被矇蔽過去,但是瞞不了撒但,亦是正中了撒但的心意,撒但一有機會,將疑惑不信的心,設法放在神僕人與眾聖徒中間,成功了撒但破壞、拆毀、敗壞教會的技倆。

  撒但以這種方法作破壞工作是很容易的。舉一個例來說,保羅常從舊約中的經節來引用,非但他自己領會引用舊約經文的原意,並且詳加解釋,先前雖有人宣讀,但是尚未說出神的旨意,都被保羅淋漓盡致地闡明了,可是那一班尾隨保羅的猶太人毀謗他說,保羅所說的,是在律法以外的(指十誡與典章條規等)不是祖先所遺傳的,千萬不可聽信他。撒但利用那班猶太人就是這樣打擊保羅,在加拉太書裡面,滿了這樣的事。在第三章保羅說到亞伯拉罕的子孫這一件事,你們若讀舊約論到亞伯拉罕的子孫,好像很清楚的指著一件事,就是說:「藉著亞伯拉罕的子孫,地上的萬國都要得著祝福。」但是保羅說:「亞伯拉罕的子孫,乃是指著基督說的,乃是在基督裡,地上萬族才能得著祝福。」但是在舊約裡,按著字面來看,乃是指著猶太國要使地上萬族得著祝福。保羅說:「那一個子孫,不是猶太國,而是基督自己。」所以我們看見保羅所講的,好像不是聖經所講的,若是我們將心思安定下來,仔細去領會,聖靈會將啟示保羅的亮光,一樣地啟示我們。現在我們來看保羅如何說到夏甲、以實瑪利和以撒。亞伯拉罕、夏甲、以實瑪利的故事,大家必定是很熟悉的。但是保羅對那件事怎樣講法呢?保羅說夏甲、以實瑪利,是指地上的耶路撒冷說的,這個在我們面前的耶路撒冷,就是夏甲和以實瑪利,是為奴的使女生的,是受轄制的。以撒則是說到那個天上的耶路撒冷,是不受轄制的,是自由的。這樣就有人以為這是保羅的理想,他把聖經解釋成另一個意義了。好像是走樣了,又如失去實在了。但是那啟示保羅的聖靈亦來啟示我們,我們的心眼一定看見就如保羅所見的。

   那班持著反對旗號的猶太人如何呢?他們確實亦讀聖經,不過他們讀的是字句;他們除了字句以外,看不見別的東西。但是聖靈把聖經裡頭的精意教導保羅,雖然保羅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也像那班猶太人一樣,眼睛對聖經是瞎的,現在主已經開啟了保羅的眼睛,聖靈光照了他,教導了他,給他知道聖經裡頭所含深而又深的靈意。並且保羅受主的托付乃是這個:「我差遣你到他們那裡去,要叫他們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二十六18)保羅還說:「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所以那些尾隨保羅,要想毀壞他工作的那班猶太人,證明他們是瞎眼的人,也就是主耶穌所說的:「那瞎子領瞎子」的那班人!因為他們的眼睛沒有被開啟,所以他們都指著保羅說他講錯了。他們並沒有看見聖經裡頭真實的意義。所以他們硬說,保羅所講的都是他自己所想出來的。這些曲解牽強,真是說明了魔鬼就是用這班人來作基督的仇敵。撒但的本意原是不要人的眼睛被聖靈開啟,若是人們的心眼被開啟,都是撒但的損失,唯有眼瞎的人,心地黑暗的人,才能被扣留在撒但的掌握之下,所以撒但一直要攔阻人們得到屬靈的亮光,不希望神的僕人將真道闡明出來。我用個小故事來比喻:

  有一個小賊,陣上失了風,就拼命地逃跑,後面跟著這賊的人,一面追賊,一面叫捉賊,那小賊腦筋一動,他一面逃,一面亦大叫捉賊,結果街上的人搞不清楚誰是賊?誰在捉賊?就此觀之,撒但興起那班猶太人攻訐保羅,說保羅講的不合律法書上所記,是假師傅,弄得加拉太人搞暈了頭,亦就對保羅的屬靈職事與保羅使徒的身份打了問號(參加四16),使保羅所傳的信息亦就失去了效果。

  從保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是他處於極大的爭戰中,保羅對屬天和屬靈的事物認識夠清楚,亦就是說,保羅有一個開啟的天,他心中滿了屬天的亮光與屬靈的能力,我們可以從他所寫的以弗所書裡看出來,那一本書是講到開啟的天的實際,他知道屬天的事,並且他的生命和生活,都在屬天的事上,仇敵越攻擊他,而他倚靠主的腳步亦越穩固。因此保羅奠定了爭戰得勝的地步,願我們在這些事上,叫我們從保羅的得勝經歷上好好地學習。

  我們再回到聖經的開頭,在伊甸園裡,撒但的工作有什麼結果?那個結果就是亞當夏娃從伊甸園裡被驅逐了出來,伊甸園的門亦就關閉了。伊甸園就是天家的象徵,它被稱為神的樂園。人被趕逐出了伊甸園,這是預表說,天向著犯罪的人關閉了,人就失去了原有開啟的天,亦就是失去了與神的交通,撒但作工的目標就要如此,撒但希望這個天一直向人關閉著。

  天向人關閉的這件事是何等可怕!當主耶穌以無罪之身為我們罪人被釘十字架(參林後五21),祂在十字架只呼叫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因為主耶穌為我們成為罪身(羅八3),因此在那個時候天就向主關閉了。祂就完完全全的經歷到關閉在天之外,關閉在天之外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真是叫神兒子的心傷裂了。這是需要極大的代價來求神使天再開啟,甚至需要神兒子犧牲祂的生命,來為我們得著一個開啟的天。

  就是藉著主耶穌和祂釘十字架,挽回了天再向我們開啟,當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時候,叫我們得著了開啟的天,我們能夠回到神面前有交通,我們重新可以接觸到天上的一切屬靈事物。這種人活在開啟的天的光景之下,對撒但來說,卻是一種嚴重的打擊與失敗。所以屬靈的爭戰中,撒但若能拆毀各地教會中原有屬天屬靈的光景,而使她墮落在黑暗、軟弱、沉淪裡頭;另一方面,神藉著祂的兒子,在十字架上勝過了撒但,祂把屬乎祂的人,帶到一個經歷裡頭,經歷開啟的天。這就是各地教會一直處於爭戰的狀況之下,任何一個地方的教會都應該享有開啟的天,都應該見證天是向教會及眾聖徒開啟的。見證神與屬祂的人之間有一條通達的道路,就是聖徒們雖然身體仍在地上,而在靈中敬拜神,能夠與天上的父神有交通。這就是各地方教會站在爭戰中得勝的地位。無論在何處地方的教會,都見證主的得勝,見證是基督的代表人。阿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4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十月 04, 2006
舊時代與新時代的比較 - 史百克
  【讀經】:使徒行傳十三章廿七節:「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們的官長,因為不認識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讀眾先知的書(原文作聲音),就把基督定了死罪。」


  從某一方面來看,這一節聖經可以說是全本行傳的鎖鑰,因為行傳中所說明的,正是這一節聖經所包含的原則。換句話說,聖經乃是神藉人所作的言行記錄,供人一生閱讀,反覆不止,正如在耶路撒冷的百姓每安息日所作的,但其中真實的意義,卻往往被人忽略。這說出聖經中藏有一些東西,遠比字面所表明者為多。也許你讀到一些說明,也看過全部記載,但你所知道的,仍不過像當日耶路撒冷人和他們的官長那樣,因而在錯誤的路上直奔,全然與神的定意相背。行傳自始說明一件事,當神感動古人來傳說並著作聖經的時候,神的心意遠遠超過他們所用的言語和詞句。因此要聽見並領會神的心意,以及經歷行傳中所出現的大能和果效,必須藉著聖靈的工作。


  在行傳及新約其他各卷聖經中,有許多話是引自舊約的眾先知,我們若將神的話在行傳?所發出的影響,與那些屢次聽聞或念誦眾先知者的情形加以比較,就能看出其差別何只天淵!聖靈已經來臨,祂並不是來另寫一本聖經,祂仍是使用原先的一本,然而聖靈卻使它成為一本嶄新的書,滿了新的意義和果效。我們常常因聖靈引用聖經的方式感到希奇。雖然你對聖經多少有一些認識,但你從未想到某些話竟是那個意思,完全和以前的領會不同,而且這一種不同是厲害的不同。


  那在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官長們,雖然每安息日都聽眾先知的書,但他們卻未聽見先知的聲音,他們失去了神藉著這些話所發出的聲音,和藏在其中的神的心意,這和話語的本身往往是有天地的差別的。同樣很可能當一班人聚在一起,來聽主的話,有一些人只在外面聽見了一些話,聽過之後說:「他如此如此說」,他還能複述他所聽見的。而有的人卻能說:「我以前從未看見這個,我知道這一段聖經,但我從未看見這個!」有些人不只得著了新鮮的認識,而且這認識在他們身上有活的價值。這就是眾先知的話與神藉著眾先知的話所發的聲音之間的區別。
  因此我在開頭的時候說,行傳十三章廿七節從某一方面來說,是本書的鎖鑰。它說明了字句和靈之間的不同,「話」與「話中神聖意義」的區別,那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死的,不發生絲毫功效;後者卻是生命,而且它的果效持續不衰。


眾先知的豫言均指向主耶穌

  現在我們來看行傳這一卷書,我們要用這一個原則從頭一章看起。首先附帶加一點說明,廣義的說,整本聖經乃是這件事的一個包含性的說法。啟示錄十九章十節說:「豫言中的靈意乃是為耶穌作見證。」這話的意思就是說,聖經從始至終包含著豫言的因素,其中所包含的,是遠超過當時所敘述的人、事、物。聖經乃是一個指標,一直指向前面。不錯,聖經?面載有許多歷史的事件,就所記載的某件事來說,有它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那是非常地方性的,是屬於當時的。但是要記得,聖經?面沒有任何部份是純地方性的、是當時的,每一件事都蘊涵著一個指標,遙指著前面。如果你會看,你就會發現這些指標乃是指向耶穌。祂藏在每一件事物和每一個地點的?面。


  當我們論到豫言時,切勿限制我們的思想在某些時間和某些舊約的人物上。不錯!我們常常讀到舊約?的先知,他們的著作被稱為先知書,但我們的思想必須越過這種界限。聖經稱摩西為先知(申十八15),撒母耳也是一個先知(撒上三20),新約聖經甚至稱大衛為先知(徒二30),豫言的靈所包括的,遠比我們所認為是先知的那班人更多。隨著豫言的靈我們可以上溯至以諾,不!更可追源到創世記第三章十五節,那?所論到的女人的後裔,正是豫言的靈所遙指的。我們如果記得豫言是那麼深遠,那麼具有包括性,並且豫言是歸結在主耶穌的身上,我們就能在聖經的字面以外看見一些神聖的意義。這是一點附帶的說明,現在我們要來看行傳第一章。


聖經中聖靈隱藏的意義

  「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阿!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麼?」(徒一6)

  我們在前一章中曾指出,眾先知是何等注意國度這件事。這些門徒們從眾先知領受了全部關於國度的觀念,因此他們的問題乃是根據頭腦中所領會的先知的教訓。他們從眾先知的話語引伸出某些事物,在這末了的時候提出這個問題──「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麼?」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祂復興國度,升上祂的寶座,就是這樣麼?不!「祂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見祂了。」(徒一6~9)


  在屬靈悟性的路上,每一件事都是如此開始的。因為主耶穌的這些話乃是表明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始。這時代和門徒從眾先知的教訓所盼望的不同。這是聖靈的時代,他們將發現聖靈藏於舊約豫言中的意義,是他們從未想到過的。若非聖靈掌握聖經並解開神的話,他們全然不認識先知。我們能看出,當祂拿起聖經,並且開始引用它們、開啟它們、解開神聖的意義,事情就發生了,這些事非僅門徒們從未料想過,而且與他們固定的觀念完全相背,甚至是對立的。這些事使他們的觀念厲害的被震動,粉碎了他們原先牢不可破的地位。聖靈拿起神的話和聖靈把我們握在祂的手中,都是厲害的挑戰。這使我們在整個觀念上和方法上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在行傳這一卷書中滿了這一點。


聖靈來臨帶進一個新的秩序

  這是聖靈的時代,也可以說是聖靈的經營。「時代」和「經營」的意義就是經理或秩序,也就是在一個政權之下一切事情的實施。我們發現在這個時代,隨著聖靈的來臨,祂就開始改變事物,因為是祂來經營。比方說,你到某一公司去任職員,當你到職時,你發現事情是按著某一貫的程序辦理的,時間上也有它的安排。在這個機構?一切事情都循著固有的程序和方式。以後來了一位新的經理,他觀察了這個素常通用的制度之後,認為不夠完全,不能產生完滿的果效。他在不動聲色之下,把事情接過去加以徹底的改變。那些在前任經理手下工作了多年的老人,往往不喜歡這種改變,於是他們就開始反對,他們不願意要新的制度,他們反對並抗拒一切新的措施。有一些人心胸比較開朗,不是那樣呆板,他們開始領會經理的心意和經理的構想。雖然他們屢次因著難處困惑,也因著這種劇變所帶來的不適而感不滿──像彼得去哥尼流家的事那樣(徒十章),這種老舊的偏見需要一點爭戰去勝過;然而他們打了勝仗,勝過了難處,並且能和新的步調一致,因此使這個大轉變能以成功,且得著豐碩的果效。事情開始進展,原初的目的如今在一種新的方式之下得著實現。


  聖靈在五旬節那天降臨時所發生的事正是如此。那時已經有一個建立好的、固定的制度,但它並不能達到神的目的,就像我們所說的,它「不出貨」。現今聖靈來到了,祂對神的心意有完滿的認識,祂既來了,就開始祂的工作,為要實際實現神的心意,祂來掌握一切。於是開始了分裂,有一些人,就是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官長們所代表的,他們不願意要聖靈所帶來的新秩序,因此他們就失去了一切;也有一些人,他們進入了聖靈的交通,正如聖經所說的,「與主聯合......成為一靈。」(林前六17)結出豐滿的果子。


聖經中的字句與靈

  我所著重的點是:第一、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第二、聖靈在負責。聖靈負責這話所包含的意義,我們必須要認定。聖靈既然負責,祂就藉著祂的行動來啟示、來展開神從永世以來的目的,並在這個時代力求付諸實現。至於這個分裂,雖然是一個歷史上的分裂,但就屬靈方面說,這個分裂卻一直在繼續著。這個分裂就是把屬字句的人和屬靈的人分開。那些墨守成規的趨勢和運動,一再的在歷史上重演,要將出於神的東西囚禁起來,困在組織的限制?,因而破壞了神整個的計劃。我手頭有一篇文章,是一位英國國會議員所寫的,限於時間,我不能全部引用他的話,但其中有一些話說出了我心?的感覺,遠比我自己的話達意:


  「通常我們用許多不同標準來區分人類,就如將人分為上、中、下三等;或是以財富來分,有富有的、小康的和貧窮的;也有以信仰來分,就如信神的、懷疑的和無神論者等等。然而有一種分類法,我認為比其他的一切更概括、更深入,那就是:有人是聖靈的僕人,有人卻是組織的囚奴。這個分類透過了一切的分類,是最根本的。一切的觀念和靈感都發自一個人內在的世界,就是聖靈的世界......但觀念一旦具體化,甚至形成組織,於是這個由觀念演變而成的組織,就逐漸開始殺害原先的觀念。在宗教的領域?,常見一個先知,一個受靈感的人,看見了一個真理的異象,他就盡他所能的用話語將他所看見的異象發表出來。他的門徒們和跟從者就根據他們對所傳信息的領會,成立了一個組織,設立了『教會』。他們對那信息一知半解的領會演變成為教條。不要多久,這個『教會』中最要緊的工作是如何維繫那組織,使之不解體。為了這個目的,對於教條的任何偏離,必須加以討伐,甚至斥之為異端。近幾百年甚至幾十年來,那些曾經被人認為是表現新的、更高真理的團體,已經成為監禁人們心靈的地牢。今天人正為著愛神的緣故互相廝殺!」


  「我們從這一點所得著的教訓,提出一個這樣的建議,在實質上它並不是笑話:任何一個組織,它規章的頭一條應該明定解散的日期,(該在有限的時間內)......如果我們是這種組織的會員,我們對它應該有一點超然的態度。我們雖在其中,卻須凌駕其上,甚至該被認為常常是背離的。總而言之,我們應該看見,所有對於組織的忠誠乃是實驗性的、是暫時的。我們必須作聖靈的僕人,不作組織的囚奴。我們必須聯與生命的源頭,而不使自己在一個短暫的團體中迷失。」


  「這世界是一座橋樑。它只提供你通過的途徑,並非使你在其上營建。」這些豈不正是我們在行傳?以及此後所看見的素描--我們將對真理的認識、解釋、不完全的領會、字面的說明以及一些具體的事都固定化了,並將那些當初出之於聖靈的事具體化,卻不許人越過這些界限。將任何與此不同的或比這些更多的看作異端,認為這是最後的斷語。這些常常是組織,所謂的教會、這宗、那派所表明的,如果你越過它們,你就被認為全然錯了。行傳首先給我們看見,一個屬乎組織的人,和屬靈的人之間的迥別。


聖靈的掌權是長進所不可少

  我的重點是:神豐滿的旨意必須藉著聖靈不斷的掌權,祂必須完全在管治的地位上,祂的地位不容任何東西來取代,無論是甚麼,所謂的「教會」也罷,某種固定的制度也罷,都不能代替聖靈,免得在任何一點上,或任何一方面成為我們的藉口,以至我們說:「這和我們所受的教訓,和我們所受的帶領不同;我們的教會所信的和所教訓的不是如此的......。」這種態度和說法,就是以別的東西來攔阻聖靈。必須讓聖靈來管理,必須讓祂得著自由。使徒們當日就是在這點上遇見難處,有了爭戰,以後主擴充了他們的度量。往下我們還會再看這一點。神豐滿的旨意乃是當我們服在聖靈權下的時候才能逐漸成形。


  再就是有一些東西是遠比時間和日期更大。因此在時候和日期這些事上我們要十分當心,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毒害,陷你於有限的境地。許多人一直謹守時候和日期,世代相傳已經好多世紀。在此我們要儆醒,要留意,更要慬慎。例如在巴勒斯坦就發生過一些事情。有人說當亞倫伯將軍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外邦人的日期已經滿足了;還有人說,當墨索里尼在羅馬建立他的大帝國時,有一位新的該撒來了,要重組羅馬帝國。這一類的事多少世紀來屢見不鮮,傳說的由來都是根據時候和日期。


  這不是說沒有時候和日期這件事,也不是說在神計劃?的行動,毫無令人注意的特殊性質;我所注意的點乃是有一件事,它們的重要性遠非時候和日期所能倫比的。行傳這一卷書的著眼點是屬天的,並不是屬地的。「說了這話......祂就被取上升。」從那時起,事情成了屬天的。以後使徒保羅又說了這樣一句話:「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林前二10)「聖靈參透......神深奧的事。」這些事是遠超過時候和日期的。果真聖靈能作主掌權,神的啟示就無可限量了。「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聖靈就是要把我們從眼見、耳聞、心想的範圍中帶出來,要帶我們進入那寬廣的無限。因此我們必須非常小心,免得我們用人為的方法和組織來箝制聖靈。我們必須保守自己在聖靈的寬廣中,在此方能逐漸進入神那令人驚奇的無限,在此方有神對我們真實的訓練。


先知最終意義是屬靈屬天的

  行傳十三章二十七節所提起的那等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那些人,對聖經有一種領會,他們對聖經的熱忱是毫無疑問的。就著聖經是神靈感而成來說,他們是激烈的基要派。他們拘泥於聖經的小節,對於聖經中任何細微的點,絕不馬虎。他們中間有許多人特別注意那些最小的細節,就如禮儀的細節,注意到近乎吹毛求疵的地步。因為律法規定所有地中出產的十分之一是主的,於是他們就細心的奉上十分之一,薄荷和芹菜也不例外,然而他們對於主所看為重大的事,諸如公義、憐憫和信實(太廿三23)他們卻忽略了。這就是他們對聖經的領會,是他們的觀念,也是他們所站的地位。他們是從字面上來看每一件事,把聖經當作一本純粹是論到作法的書。


  結果是怎麼樣呢?他們用神的話來維持一個屬地的制度。他們的「教會」乃是「以色列教會」,「以色列人的教會」,你可以用任何宗派的名稱來代替「以色列」這三個字。那樣的「教會」有它自己特殊的形式、服飾、禮儀、禮拜的方式,而且這一切都是照著聖經的。他們每安息日都讀眾先知的書,他們有完整的體系,卻全是屬地的,並且是死得不能再死的;完全是儀文的,根本不能達到神的目的。雖然彷彿都是照著聖經的,但是他們無法實現神的旨意。聖靈來了,祂並不是除去眾先知和舊約,聖靈乃是把它們握在祂的手中,並指明其中所蘊涵著的意義,遠超過那些屬地的、作法方面的以及那些附帶的,如果失去這些其他的一切就全無意義,只好擺在一邊了。而且這些早晚要被擺在一邊。他們不能夠達到神的目的,因此必須廢去,這就是行傳的結果,這是一個大的轉變。在這一切的背後有一個神聖的意義,當你得著這個神聖的意義,其他的你就可以免除了,可以讓它去了。如果你是在真實屬靈的意義和範圍?,在活的、屬天的方式?得著這些東西,其餘的就無關緊要了,就要逐漸脫落並消失。


  這就是行傳?所發生的事。雖然這一點很難看出來,但卻是有這樣一個轉變。使徒們的確仍舊照常上聖殿和會堂去了一些時候,以後他們就不再去了。他們雖然繼續了一段時間,但過後他們卻靜靜的、堅定的轉離,最終他們都出來了。確乎有一些事發生了。他們進入了那個真實的事物,而原先的那個過去了。從這一個引到另一個,達到了目的。他們進入了一切屬天的益處和意義?,如今不再是作法的問題了。


  關於那些固定的制度和禮儀,許多人會說:「當然我們並不把這些看作一切,他們不過是一些象徵而已。我們沒有忘記它們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它們所指明的事,我們所想到的就是那些事。」不錯,然而當聖靈像當日那樣的來臨,並得著主權,你與祂一同前行,你就看見那種注意外面禮儀、作法、屬地基督教的短暫的一面,就越過越消退,而你卻越過越被那實際的榮耀所佔有,那位歷史上的耶穌,完全被那在聖靈?和屬天的耶穌所取代。這就是我們所說「眾先知的聲音」的意義。


  所以在五旬節那一天,你聽見了約珥的話。在耶路撒冷的每一個人都問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徒二12)他們對於當時的情形感到十分困惑,一點也不領會那是甚麼意義。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來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徒二16)「這正是......。」拿撒勒人耶穌和這名所包含的,在以色列人中激起了何等厲害的劇變,祂對傳統所投下的是何等厲害的打擊!使徒們繼續著非常自由的引用舊約,他們引用大衛的話。五旬節那天的信息滿了舊約的經文。但是在此之先誰曾看見這個呢!誰曾知道這就是那些舊約經文的意義呢!


  你看見這?的重點麼?我們也需要這件事厲害的臨到,因為就連新約的基督教,也會落到只剩下一個屬地的制度,所注意的只是一些作法。你能在新約禮拜的程序?寫上你的禱告文,你可以完全按照字句,但它是平面的、律法的,使聖靈受到捆綁。雖然存心是要絕對遵照聖經,給主更豐滿的道路,但結果卻往往不是這樣。整件事必須浸在聖靈?面,完全脫離屬地的水準,方能完全成為屬天的。


我們的責任是向聖靈降服

  現在我想我們能夠很準確的說,當門徒們問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他們的感覺是非常誠懇並嚴肅的。因為聖經必須應驗,神所寫的話必須成全。我想門徒們非常注意這件事,他們?面揹負著重擔,也感到困惑;他們要知道這件事將怎樣成就。主的回答彷彿是說:「不要為此煩惱。聖靈將要來,祂要對每一件事負責--時候、日期、一切。祂是帶著神全盤的旨意來,祂要完成這事。你們可以安息,沒有任何問題。」那些具有屬地思想和組織觀念的人,他們是非常的焦急,一心想要完成這事,他們對所謂的「新約的教會」懷著厲害的責任感,要使每一件事都嚴格的照著聖經所記載的去作!如果聖靈作主,就不復有這種重擔存在,因為祂正在作。我們蒙召所從事的,只不過是把自己讓在聖靈的手中,脫去一切的羈絆,讓神的靈得著自由,事情就必水到渠成。


  即使聖靈在我們?面遇到一些剛硬,甚至有時起了爭戰,祂仍能得勝有餘。祂能勝過那從未吃過俗和不潔之物的彼得,當主給彼得那個大布包著四足走獸和爬蟲的異象時,祂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回復主的話實際上是引用了聖經,他所引用的是利未記十一章,神吩咐祂的百姓不可吃污穢和不潔的牲畜。他彷彿對主說:「主阿!我是持守聖經的,我的態度是完全根據神的話!」這又怎麼解釋呢?請留意,我絕不是說,也絕非暗指,聖靈會叫我們作一些和聖經相反的事。祂永不會這樣作。但祂常常會把聖經中我們從未看見的意義,給我們指明。利未記十一章?有一個意義是彼得未曾知道的。他只不過是抓住了字句和這些事外面的意義。他未看見這些事背後的神聖屬靈的意義。哥尼流從未接受聖靈,所以有天使對他說話。彼得在五旬節那天接受了聖靈,所以是聖靈對彼得說話。聖靈把這件事握在手中,來對付彼得的難處,可以說是一種基要主義的難處;祂要把彼得從僅僅是短暫、屬地的立場上,提升到屬天的立場上。從此彼得活在一個開啟的天之下。你若進到開啟的天,在你身上就會有厲害的改變,自然那並不是在一剎那之間就全部發生的。


聖靈的「在上面」、「在?面」

  末了還有一點話,聖經說到聖靈有雙重的工作。行傳第二章記載聖靈降「在他們身上。」有一些像火焰一樣的舌頭分開落在他們身上;下面接著說:「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這?有「在上面」和「在?面」。我不願意太注意字句,免得和我剛剛說過不要太注意字句的話自相矛盾。但「在上面」和「在?面」的確有不同的意義。聖靈降「在上面」乃是關乎聖靈在祂永遠的旨意上主宰的權柄。那就是說,聖靈的降臨乃是來作神從永世以來旨意和計劃的管理者並執行者。當祂這樣來到時,祂就將神的旨意按手在這個器皿上(我想用按手這個字不算錯)。祂在主宰權柄的方式?為著這個目的來召聚器皿。好像祂是在外面圍繞,得著這個器皿說:「這就是神永遠旨意的器皿。」祂管理他,並為著那永遠的旨意降在他身上。


  以後祂也進到他們?面,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這?面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說這個器皿內在的生命必須符合於那外面的目的。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舊的時代並不是這樣,而這就是眾先知一直遇到的問題。外面的形式仍舊存在,以色列人有他們的聖殿、祭物,他們遵行所有的禮儀,但他們?面的生命卻與這些全不符合。神必須藉著眾先知說:「我不要你們的祭牲,我不要牠們。」(參閱賽一10~14)主耶穌也曾引用那句話說:「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喜歡的。那時我說:神阿,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己經記載了。」(來十5~7)


  形式主義,從不能遵行神的旨意,他們僅僅具有外面的制度而已,不論它怎樣符合字句的作法,永不能實現神的旨意;因為聖靈在其中毫無所有。祂不用主宰的權柄在新的時代?來得著一些新的子民,給他們一些方式和制度,叫他們單單在外面這樣作事,祂乃是要教會內在的生命與那個旨意相符合。我們看見沒有多久,聖靈那麼嚴厲的臨到那些不相符的事。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事給我們看見,不單單在外面的方式上往前去,假裝一切都是正確的。聖靈已經洞察?面的不符,祂絕不許事情如此下去。


  許多人想要聖靈降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想要感到能力,感覺他們是被神使用,被神推動。這一類事太多了,但?面往往缺少內在的一致。在神的旨意和那些為著那旨意蒙召的百姓生活之間,倘若缺少真實的一致,主的旨意就永不能豐滿的達到。「我......勸你們......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哦!巴不得你們在聖靈內住這件事上繼續不斷在神面前有對付,不只是為著事奉或能力,更是為著生活。


  有許多基督徒和神的僕人們,他們竟然能相信並陳述一件絕對是錯誤的事,因著這樣的宣傳,使許多基督徒深受其害,而聖靈彷彿不能使他們知道他們所論說、所陳述的事乃是虛謊的。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我所說的他們能相信並陳述的不是指聖經教訓說的,我所指的乃是那些關乎神其他的僕人,和其他神所作的工作說的,這是一件嚴肅的事實。何時我們有了這些偏見、錯誤、批評和疑惑,這些失敗和不正常的光景應該驅使我們到主面前向祂懇求說:「哦,主!倘若我在你的工作?為你作了一些事,以至在人群中有了地位,也許因著事奉,使我得了名聲,結果竟然在我說了一些錯誤的事時,也不讓聖靈改正我,這是一件太不應該的事。求你改正我,讓我為這光景過不去。求你拯救我脫離一切不能與真理相符合的講論,以及與我內在生命相矛盾的話語。」聖靈在?面乃是要校正我們,使我們與神的旨意相符。如果我們習慣於不照著聖靈的道路,以至於為著那些不愉快的事成了名,倒不如求聖靈在我們?面作更深的工作。如果人感覺我們難以相處,經常使人不愉快,縱然我們知道神深奧的事,又有甚麼用處!那樣是和內住的聖靈相抵觸的。祂不要我們徒具外表,僅僅在外面有一些系統的事物。我們必須在?面有相符的生命。


  所以,祂降「在身上」是為著神的旨意來得著人,祂進「人?面」,是為叫人內在生命?的每一件事,都與那旨意相符合。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0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九月 13, 2006
神要忠心不要工作 - 王明道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祕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1~2)


  今日我們所遇見的大多數的傳道人,都認為他們第一應當注重的是為神作工;多作工,熱心作工,殷勤作工,作美好的工,作偉大的工。但保羅在這?告訴我們說,神向祂的僕人們所要的不是工作,乃是忠心。一個為神作工的人若先向神有了忠心,他一定多作工,熱心作工,殷勤作工。但多作工,熱心作工,殷勤作工的人卻不一定向神有忠心。事實告訴我們,有許多傳道人為求財利享受,也很熱心作工,殷勤作工;有許多傳道人為求名譽尊榮,也很熱心作工。殷勤作工。他們也許作了很多美好的工、偉大的工,但他們在神面前卻是絲毫沒有忠心。


  不希奇大多數的信徒注重工作不注重忠心,因為工作是人的眼睛看得見的,忠心卻是人的眼睛看不見的。一個傳道的人,不論是否有忠心,只要能作成一些工,便可得人的稱讚推許。反過來說,無論他怎樣有忠心,如果沒有作成甚麼事工,別人總不會重看他,誇獎他。在這種情形之下,一般傳道的人便不注重忠心而注重工作了。


  神的看法和人的看法就完全不同了。只要一個人有忠心,便可蒙祂的喜悅。一個為神作工的人有了忠心,也作了許多的工,自然是祂所喜悅的。反過來說,一個為神作工的人有了忠心;但他所作的工成效極微小,甚至在人眼中看來一無所成,仍然是神所喜悅的。按常情說,一個人有忠心,一定會在工作上有相當的成就,但也有些時候,一個人盡了忠心,卻在工作上毫無明顯的成效極容易被人看出來,隱藏的工作卻極容易被人所忽略,有時甚至一點也看不出來。我們的主曾有一次對門徒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麼?』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榖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俗語說:『那人撒種,這人收割。』這話可見是真的。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約四34~38)撒種的和收割的都作了工。但若只看工作的成績,好像收割的人成了很大的功,撒種的人卻一無所成。在一個門外漢看來,收割的人憑著兩隻手,收取了許多麥子,他的成績何等優良。那個撒種的不但未曾收穫,而且把許多麥子都遺失了,他這個人只是使人受了損失。但我們若明白撒種和收割這兩件事的關係,便曉得收割的人所有的成功,就是由於撒種的人所遺失而得來的。撒種的人若不先將種子埋藏在地?,收割的人就絕不能有任何收穫。人只看見了收割的人所作的工有那樣良好的成績,誰想到那撒種的人在這偉大的工作上也同樣的有分呢?神就是這樣在祂的工場上豫備了一些人作明顯的工作,也豫備了一些人作隱藏的工作。因為明顯的工作受人注意,得人誇獎,所以一般信徒都願意作這種工作。


  我們在今日的教會中,所看見的一種最普遍的現象,就是熱心的基督徒都羨慕作傳道人,而且他們所最羨慕的傳道工作就是登臺講道。他們中間有些人也許自己還說不出來為甚麼這樣羨慕登臺講道。讓我替他們回答罷--登臺講道的工作比任何其它的工作更明顯,更受人注意,更得人尊敬。至於其它工作,就如代禱、訪問、談話、招待、看顧受試煉的人,服侍患病的聖徒等等的事工,雖然也是神的工作,卻遠不及登臺講道那樣受許多人的尊敬注意,因此就沒有多少人羨慕那些工作。


  還有一件可注意的事,就是講道的人大多數都喜歡在開會以後報告講道的結果和工作的成效。講道幾天之後有多少人認罪悔改,有多少人重生得救,有多少人完全奉獻。其實這種成績本來是沒有方法統計的,因為在會中舉手或站起來表示悔改的,未必都真實信了主,走到臺前跪下禱告的,也不都是得了救的人,完全奉獻與否,也不是人所能看出來的。按我作工多年的經驗,證實了那些在講道以後站起來表示悔改,和在會畢後留下來禱告的人實在複雜得很。其中有些人是隨著別人站起來留下的,有的人是一時感情衝動,便表示悔改的;有的人是聽講以後,只覺得所講的道很好,願意接受的;有的人是懷有別種希圖,想藉此加入教會,以便滿足他們的慾望;有的人是多年的糊塗教友,無論那?有聚會都趕去參加,看見有人站起來,他們便隨著站起來;看見有人在會畢留下,他們便隨著留下。他們一生悔改許多次,信主許多次,但至終他們也說不清他們究竟是否已經悔改信主,是否已經重生得救。至於因聽道一次、兩次就清楚認識自己是罪人,徹底悔改信主的雖然也有,數目卻遠不及一般人所說的那樣多。但許多傳道的人,就根據這個數目向人報告,有多少人悔改信主,重生得救。一般信徒也就真信這種報告,而且羨慕這種工作。更可憎的就是有些傳道的人竟大膽作虛偽的報告和宣傳,不只有枝添葉,甚至無中生有,捏造許多謊言,誇耀自己工作的成績。明明是說謊犯罪,卻能博得許多信徒的歡迎和稱讚,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呢!


  一般在教會中負責任工作的人,也是這樣不注重向神盡忠,只注重眼睛看得見的工作和成績。因此他們用各樣的方法拉人受浸加入教會,只求人數增加,不注重領人徹底悔改信主。以致使他們所牧養的教會在形式和人數上有了發展,但在神面前卻成了屬靈的巴比倫城。今日許多教會腐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原因固然很多,但傳道的人不注重忠心,只注重工作,實在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如果每一個為神作工的人都注重在神面前盡忠,不注重外 面的成績,收信徒的時候只求真,不求多,教會絕不會腐敗混亂到今日這種地步。傳道的人不注重在神面前盡忠,只注重工作和成績,是多麼危險的事阿!


  我們不但不可在未有成就以前注重工作,過於注重向神盡忠,就是在工作有了成就以後,也不可把那些工作看得比向神盡忠更為重要。如果到一個時期,我們不能同時又向神盡忠,又保存我們所成就的工作,那樣我們就寧可捨棄工作,卻不可捨棄向神的忠心。但我們因為有肉體和肉體的軟弱,極容易注重那看得見的工作,卻忽略那看不見的忠心,因此很容易為顧全工作的緣故,捨棄了向神的忠心,卻不曉得我們既不能向神盡忠,神便不再眷顧我們的工作,同時我們也因此失去了能力和神的同在,不久連工作也要被神拆毀棄絕。到那時我們必定落得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但如果我們肯為向神盡忠的緣故,甘心把所成就的工作捨棄不顧,我們必定會看見神要在我們身上顯出祂的大榮耀來。眼睛看得見的工作雖然損失了,在主耶穌顯現的時候,我們都要得著祂的稱讚和獎賞。有的時候我們為向神盡忠,甘心捨棄我們所成就的工作,結果神不但保存了我們的工作,而且祂要因著我們的忠心,使我們的工作有更輝煌更偉大的發展,正如亞伯拉罕甘心把以撒放在祭壇上獻為燔祭,神不但保全了以撒,而且使以撒的後裔成為大族一樣。


  可惜!可惜!有些為神作工的人在沒有甚麼成就以前向神有忠心,他們不辭勞苦,不避艱辛,不計毀譽,不顧性命,因此蒙神使用,成就了一些事工。及至他們有了成就以後,竟把工作看得比向神盡忠更為重要。這樣一來,他們便會因為顧全工作的緣故,向撒但讓步,與世界妥協,不敢再說神要他們說的,不但不敢作神要他們作的,甚至說了神不許可他們說的話,作了神不許可他們作的事。結果是甚麼呢?神向他們變臉,棄絕了他們,拆毀了他們的工作,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工作一同成為被咒詛的。有一日他們要因他們的無知和錯誤悔恨自責,但是已經太遲了。


  讓我們從今以後把神看為重的看為重,把神看為輕的看為輕。這樣,我們所行的路方能正確,所作的工才能蒙神悅納,在我們的主回來的時候,也就能稱我們為「良善忠心的僕人」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八月 17, 2006
「我給你的,你們怎麼用?」 - Rick Warren
摩西的牧杖

有一天摩西在曠野看見荊棘在焚燒。出埃及記第三及四章告訴我們,摩西端前看個 究竟時,上帝對他說:摩西,當把你的鞋脫下來,因為這是聖地。摩西就脫下鞋 子。然後上帝問了摩西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是在人的生命中第二重大的問題, 第一個重大的問題是「你們怎樣對待耶穌基督?」,那是關乎救恩的問題,也是聖 經首要主題。而上帝給摩西的問題是聖經第二重要的主題,是關乎管家職份 (Stewardship)的問題,是關乎「我給你的,你們怎麼用?」──上帝望著摩西 問:「你手裡的是甚麼?」

「你手裡的是甚麼?」上帝從不為自己而給你問問題,他永遠早知答案。每次上帝 問你問題,他是要你知道答案。上帝知道摩西手上有甚麼,但摩西不知道;當他一 明白了,就勢將改變他的生命。摩西說:主啊,在我手中的是杖,是一根牧杖。上 帝說:「我要你將它丟到地上。」而你們都知道這故事,當摩西將杖丟到地上,它 就活過來,變成一條蛇。有些東西就是如此這般的一直呆在那裡,隻是一根木頭, 卻忽然間動了起來,成為生物。上帝說:「我要你再拿它起來,它要再次變成一根 枯木。」一件原本活的東西,一被拿起便死了。

這個故事到底要說明甚麼?上帝行神跡從不單單為了要炫耀或讓我們印象難忘。每 一個神跡都是一次真理的比喻,而每一個比喻都是一次真理的神跡。那牧杖代表了 摩西生命中的三件事情。
首先它代表了摩西的身分──他是誰。摩西是個牧羊人,這枚杖代表了他的工作、他 的事業、他是誰,是他身分的象徵。

第二,它象徵是摩西的收入和財富,因為在當時人的財富全系於他的牲口。那時沒 有銀行戶口,沒有股票市場,你的財富以你擁有多少頭動物來衡量;數算有多少頭 牛多少頭綿羊山羊,就准確知道財富有多少。所以那牧杖不單代表了摩西的身分, 也代表了他的收入。

第三,它代表了摩西影響力。你用牧杖來干甚麼?就是以其影響力,將羊群由一處 趕往另一處。你會用牧杖那彎曲的頂端來拉它們,或是用另一端來捅它們。作為牧 者你們應該對這兩種技巧非常熟悉,有時拉他們有時捅他們。

牧杖代表了摩西的身分(他是誰)、影響力(他做甚麼)和財富(他有甚麼)。而 上帝說:每次你將它放下來給我,它就會活起來;而每次你將它拿在自己手裡,它 就會再一次死掉。這經驗成為摩西生命的轉捩點。自此聖經不再將那杖形容為「摩 西的杖」,而是稱之為「上帝的杖」。就是這「上帝的杖」,當摩西將它高舉於紅 海的水面之上,紅海就分開。就是這「上帝的杖」,當摩西將它探進尼羅河,河水 就變成血。就是這「上帝的杖」,當摩西用它敲打磐石,就有水流出來給口渴的 人。就是這「上帝的杖」摩西用來降十災對抗埃及的假神。上帝用一根很簡單的木 棍來改變歷史,因為它已被交付給上帝,而上帝使它活過來。

兩年前我被邀請向一班美國職業籃球明星隊隊員演講,因為美國大多數籃球隊員均 已參加了四十天的目標導向訓練。這些青年人隻玩一項運動就賺取百萬計的金錢。 我跟這些青年人說:「你們手中的是甚麼?是個籃球。它代表了你的身分,你的影 響力,和你的收入。你可以將之為己所用,或是為上帝所用。」

今晚我問大家一個上帝在幾千年前問過摩西的問題:你手中的是甚麼?上帝在你生 命中擺放了甚麼?你的身分、你的影響力、你的收入怎樣?你在怎樣使用你所得 的?這是生命第二重要的問題。

過去四年我對這個問題思考得很多,因為四年前我的人生經歷戲劇性的變化。三件 意料之外的事件將我的生命完完全全的導引至新的方向。讓我向大家分享我的見証。

我的前半生

我的太太與我在一九七五年結婚,婚前我們就已經委身作個宣教士到中國去,結婚 後我們進了神學院准備到中國大陸做宣教士。那時是七十年代中期,所以身為美國 人我們不能入境,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望,我不明白為何上帝不讓我們達成那我 們覺得他呼召我們去做的事。太太和我一同禱告,一同哭泣,問上帝為這門不為我 們而開。這裡很多人不想去,我們真的想去,為何不讓我們去?像我們今早所讀的 篇章所言,我從前不明白,如今就明白了。

長話短說,一九八○年我們在南加州開設教會。我們由一千五英裡外的德薩斯州搬 來到南加州開設教會,沒有金錢,沒有會員,沒有教堂。在那開始教會的城市我一 個人也不認識。我們到達洛彬磯時是一九八○年一月一日下午四時,正好在交通繁 忙時段期間,成千上萬的車輛堵塞得無處不在。你要明白我的背景,我在一條人口 不足五百的鄉村成長,當我在洛彬磯目睹成千上萬的車輛,我說:「上帝啊,你找 錯了人喇!我在這裡干甚麼?我肯定認錯了你的呼召。」駛離高速公路,我們碰到 第一間地產公司就進去,對那經紀說:「我名叫華理克,廿五歲,到這裡來開設新 教會,需要一個住處,卻沒有錢。」他就如你們現在一樣,開始笑了。戴德生 (Hudson Taylor)曾說過:「當上帝帶領,上帝就會供應。」而這地產經紀就給 我們找來一間很小的房子,我太太就和我說:「好,我們就要這房子。」而他免去 我們首月租金和按金。三小時內我們就搬了進去,而那經紀亦成為我們教會的第一 名會友。當我們駕車前往那房子時,我問:「Don,你有沒有參加哪間教會?」他 說:「沒有,我不喜歡到教會去。」我說:「好!那你就是我的首名會友。」我們 一周後就開始聚會,包括我、我太太和小女兒,Don和他的太太和女兒,還有另外 一人。

故事來到廿六年後,今年的復活節,馬鞍峰教會的廿六周年紀念,我們的崇拜有三 萬五千人出席。我所有目的就隻是要在一生中成就兩件事:我希望畢生牧養一間教 會,並訓練其他牧師。而上帝讓我這樣做了廿六年。我不想上電視也不想上電台, 隻要當一名牧師和訓練其他牧師,我就很開心。我的心也與那些服侍小堂會卻因為 教會長期付不起薪水而要兼職(Bivocational)的牧師同在。十二年前我寫了《直 奔標竿》(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我就將他獻給這些兼職牧者。我的父親 畢生從事牧師工作,從未牧養超過一百五十人。所以對於我自己的生命計劃,我很 開心。

我的轉捩點

然而,四年前有三件事發生。

一千四百萬的愛滋遺孤

首先,我的太太患了癌症。有一天她臥在長靠椅上看新聞雜志,封面說在非洲有一 千四百萬兒童因為愛滋病而成為孤兒。這令我太太大為震驚,她將雜志扔到地上, 說:「我必須承認我連一個孤兒也不認識。我也必須承認我實在無想法想像這一千 四百萬人成為孤兒,隻因一種疾病──愛滋病。」她說,那天上帝對她說話:「你可 以讓這痛苦藏在心中,感受它,回應它;或是將你的心關閉起來度這餘生,不理會 它。」

我太太決定敞開心門去感受所有愛滋病人的痛苦。她開始研究,發現女性患上愛滋 病的比男性為多,發現兒童患上愛滋病的比同性戀者更多,發現愛滋成為流行疫 症,不單在非洲,也在亞洲。她對我說,她相信上帝在呼召她替愛滋病患者發聲。 我告訴她:「甜心,這實在好。我會支持你的遠象;正如我當初開設教會時,你支 持我的,如今我也支持你的遠象。但是你要明白這不是我的呼召,我是被召去訓練 牧師。」但當我的太太愈談得多,這事就愈發抓緊我的心。我們說,在家庭中最具 力量的說話是睡覺前邊躺邊說的枕邊語。丈夫或許是全家人的頭,但妻子卻是那把 頭轉動的頸項。上帝開始透過妻子對我說話。你們當中的牧師要聽聽你太太的話, 她看起來不像上帝,但她為他說話。

名利雙收後的管家之道

第二樁轉變我生命的事情是我的著作《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Life)的 成功。沒有人可以想像得到這書可以在三年間成為全球暢銷書。它現在已被授權翻 譯成五十六種語言的版本,而英語版本方面它已成為美國史上最暢銷的硬皮精裝書 籍。當這書成為全球暢銷書,我的生活裡有兩件事情開始改變:首先這書帶給我巨 額的金錢;第二,它也給我帶來名氣,令我備受矚目。我不知可以怎麼辦。坦白 說,這嚇壞了我,令我戰兢。我不相信上帝給你金錢和名氣是為了你那自我中心的 自尊自負(ego)。特別若你是牧師,我更肯定上帝不會為了你的私心而給你金錢 和名氣。當你寫一本書,開宗明義說此書目的不是關乎你,當錢財涌來,也不是為 了你。所以我開始祈禱,為到如何作錢財的管家(Stewardship of Affluence)和 影響力的管家(Stewardship of Influence)──上帝放到我手中的,我要怎樣使 用;對於我的錢財,對於我的名氣,我應怎麼辦。作為一名牧師,我當然開始查考 聖經,問問上帝我應怎麼辦。上帝引領我到經文裡的兩個篇章,一在新約論及如何 處理財富,一在舊約論及如何處理名氣。

第一段聖經是哥林多前書第九章,在那裡保羅向牧師講話,說那些教導福音的應靠 賴福音養生謀活,換言之支薪給你的牧師,或是你因你的事工(Ministries)而得 工資,並無不妥。然而保羅說:我不會領受這權益,因為我希望能免費服事這福 音,以致我不致成為任何人的差役。
當我讀到這篇章,我說:「這就是我想做的。」因此我和太太就著如何運用《標竿 人生》所賺來的錢財,作了五個決定,因為它帶來了以千萬美元計的金錢。

首先我們完全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我們不會在自己身上花那些金錢。我仍然 住在那所住了十四年的房子,仍然駕駛那輛六年車齡的福特房車。我沒有游輪,沒 有私人飛機,沒有第二間房子,甚至穿鞋時也不穿襪子,一切從簡,那我就省掉原 用來購買領帶的數百元。

第二件我做的事是四年前開始我就不再從教會支取薪水。第三件我和我太太所做的 是將過去廿五年來教會付給我們的薪水加起來,然後一並退回。我這樣做是因為我 知道上帝將我放在射燈之下,我不希望讓人以為我所做的是為了金錢。我知每一位 牧師如果能力可及都希望這樣做。我知道傳媒常將聖工(Ministries)裡的人表述 得好像是為錢而工作,這純屬謊言。我曾給全球一百六十三多個國家逾四十萬名牧 師舉行訓練,我從不曾遇上一個是為錢而工作的。但我希望向傳媒表述清楚。而我 所做的是代表每位我所認識的牧師。剛好在一周後,美國一份全國性的雜志來訪問 我,那記者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薪水有多少?」我知道她一定心裡想:「這是 另一個在教會那裡賺了很多錢的知名富有美國牧師。」我想:「這機會實在最好不 過!」所以我對她說:「我在我的教會免費服事了二十五年」──看著她的臉色,實 在物有所值。她大為震驚──隻要能看著她臉都紅起來,我實在願意付上雙倍的代價。

我們做的第四件事是我們成立了三個慈善基金。一個叫做憐憫行動(Acts of Mercy),由我太太主持。我們希望能為全球因愛滋病毒而受苦的人提供以百萬元 計的援助。第二個基金叫做領袖發展(Developing Leaders),為我和我的團隊支 付到全球各地演講──像今天到澳門般──所需要的交通費用。我們去任何國家都不是 為了拿取,而是為了付出。第三個基金是全球和平基金(The Global P.E.A.C.E. Fund),稍後我會跟大家說明。

我們最後做的一件事是我和太太成為「倒過來」的十一奉獻者。卅一年前我和太太 結婚之時,我們已做十一奉獻。我們做了一個決定:我們也許會欠其他人的債,但 絕不能欠上帝的債,我們必須先奉獻給上帝,所以首個百分之十總是給上帝的。婚 後接近一年,我們將之提升至百分之十一。到婚後第二年,就提升至百分之十二。 到婚後第三年,就提升至百分之十三。我們沒有告知任何人,也沒有口多亂說,我 們就是靜悄悄的做。有些年份我們會提升不止百分之一。我太太和我結婚卅一年, 我們奉獻百分之九十,靠百分之十來生活。我為何如此行?每次我付出,就打破了 物質主義加在我生命上的困綁。每次我付出,我的心懷就變得更大。每次我付出, 我變得更像耶穌。若你仍未曉得成為慷慨的人,你不可能更像耶穌基督。聖經裡關 於付出的應許比任何其他題目的更多。上帝想我們一同玩玩,我們給他,他也給我 們,看看誰會贏。我與上帝玩了卅一年,我年年都輸。你不能付出得比上帝更多。

所以我要問問自己:「上帝在我手上放了甚麼?」朋友,坦白說,關於金錢的部分 是比較容易處理的,捐出去就是了。更難的部分是如何處理影響力──是作個影響力 (Influence)的管家,而不單單是財富的(Affluence)。我開始讀經尋找答案, 上帝就引領我到詩篇七十二篇,是所羅門祈求更多影響力的一篇禱文。若你第一次 讀這篇禱文你會覺得它似乎很自我中心。所羅門說:主啊,我想你使我有名。他祈 禱說:求檷使我的名聲傳遍各國。他說:我想你賜福我,給我更多權力──看來非常 自私,直到你明白他的動機──詩篇這樣說:上帝啊,我希望檷這樣做,好讓王可以 幫助孤兒寡婦。我希望你賜福我,好使我可以協助貧窮人和照顧患病者。我希望賜 福我,好使我可以替受壓的說話,替寄居的辯護。我希望檷賜福予我,好使我可以 賜福予其他人。這不是為我的益處,而是為其他貧窮的和有需要的人的益處。當我 讀到這段經文,上帝告訴我,影響力的目的是為了替那沒有影響力的人講說話。上 帝不會為了你的驕傲而給你影響力,他給你職銜位份不是為了你的自我中心。影響 力的目的是為了替那沒有影響力的人來說話。

我要懺悔。我要對上帝說:「我實在對不起,我不曾照顧過孤兒寡婦,我沒有真正 幫助過貧窮人和患病者,我忙於建立教會。」這不是說我過去所做的是壞事。我們 訓練牧師,又四出尋找人歸向耶穌基督,我們所做的是很好,在過去十年我們教會 有二萬人受洗。上帝說:「你做的都很好,可是你沒有關心那些最為我所關心的 人。」我說:「上帝啊,我會盡我餘生,藉著檷所給我的──無論是財富還是影響力 ──來幫助那些人微言輕的。」這是我人生的第二個轉捩點。

在非洲大陸的夜空下

第三件事是我和太太到南非訪問,在那裡向非洲人學習教會如何從事關顧愛滋病人 的事工。我們去到那裡成為學習者,因為他們做得比我們教會好。我和我的團隊在 那裡,如往常一樣的訓練領袖,帶領一連三天的目標導向教會訓練研習班,並向全 非洲四百個地方廣播。那星期我們訓練了八萬位領袖。那時我很開心,覺得這是上 帝帶我來南非的原因。但上帝另有想法,有時上帝會在你背後另有所圖。

會後我說:「我想看看一間典型的教會,能否帶我去鄉村看看一間典型的非洲教 會?」我們跳上吉普車,直向雨林駛去,到了一間鄉村小教會,沒有任何建筑物, 隻有一個帳幕。帳幕內大概有七十五人在聚會,包括廿五名因為愛滋病而成為孤兒 的小童。這教會甚麼也沒有,但他們關顧這班小童,給他們種食物,教育他們,晚 上就讓他們睡在帳幕裡。看過這一切,我對自己說:「這間小教會在幫助窮人方面 所做的,遠多於我在美國的那間富裕超級教會。」

那年輕的非洲牧師出來歡迎我,我不認識他,他也不知道我會來。當他望著我,他 說:「我知道你是誰,你是華理克牧師。」我說:「你怎知道我是誰?」他說: 「我每星期都從互聯網下載你的講章。」我不限制我的講章的版權,任何牧師都可 以取用。我望著他說:「這鄉村連電力也沒有,你怎能取得我的講章?這鄉村連自 來水也沒有啊!」他說:「可不是,在南非每間郵局都有聯上互聯網」──他們稱之 為公共資訊終端機。他說:「每星期一次我步行一小時半到最就近的郵局,下載你 的講章,然後花另外個半小時徒步回教會來宣講。」他說:「華牧師,你的訓練是 我唯一可得的。」

當我聽到這裡,我的心碎了。我說:「上帝在我手裡擺放了這麼多,我們蒙福是為 了讓他人蒙福。我會盡我餘生幫助那些沒有任何資源的牧者。」

那晚我在非洲的夜空下席地而坐,我對上帝說:「上帝啊,地球上最大的問題是甚 麼?」我知道領袖訓練是問題之一,過去我亦忽略了愛滋病問題,那我還忽略了甚 麼其他問題,就如今早我所談及的?我知當我們攻擊那世上最大的巨型問題,上帝 亦會得著最大的榮耀。當大衛戰勝了歌利亞,上帝得了極大的榮耀。我開始想及過 去我所到過的國家,以及當中我一再遇見的問題。最後我得出結論:地球上有五個 巨大問題。它們太大了,沒有人能成功解決,美國不能,聯合國也不能。這是我所 說的「環球歌利亞」──地球上最大的五個問題。

地球上最大的五個問題

地球上第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心靈空虛(Spiritual Emptiness),人不知道上帝在 他們的生命裡是有目標的,人不知道耶穌為他們而死,人不知道他們的生命不是一 場意外。有意外的父母,卻沒有意外的小孩。有人沒有預先計劃就當了父母,但沒 有人成為子女是計劃之外的──也許你的父母沒有計劃,但上帝有他的計劃,他知道 甚麼DNA使你成人最為合適。他們也許是好父母,也許是壞父母,也許你從不認識 他們,但那不大要緊,因為上帝著緊的是要創造你,他也在養育之道中。但上億計 的人漫無目標和盼望的活著,生活沒有甚麼倚靠,也沒有甚麼期待。今天我們召開 這個大會也是因為心靈空虛是世上第一大問題,而耶穌就是答案。

地球上第二個最大的問題也許會讓你吃一驚。就是驕傲而自私的領導方式 (Prideful, Self-serving Leadership)。這種領導以為群眾是為他們而存在 的,而不是由領導來服侍群眾。我們不需要西方式的領導,也不需要東方式的領 導,我們需要耶穌式的領導--好牧人為羊舍命。全球都有領導腐敗的問題,他們 的領袖開始時是仆人,最後卻成了明星,忘掉上帝使他們成為領袖的首要原因。每 間教會,每間企業,每間公司,每間學校,四處都有小侯賽因,因為他們為自己而 活而不是為追隨者而活,所以世上有這麼多的問題。

地球上第三個最大的問題是赤貧(Extreme Poverty)。世上一半人口每天靠少於 三美元來生活,有十億人每天隻有少於一美元維生,還有以百萬計的人每天要捱餓 入睡或無家可歸。在一些我們工作過的國家,例如盧旺達,他們的人均收入是六十 七美仙,那即時說他們可能整天工作仍賺不夠錢買一杯咖啡。

地球上第四個最大的問題是流行疫症(Pandemic Diseases)。最不能原諒的是大 部分的疾病其實是可以根治和預防的,像麻疹、小兒麻痺症、黃熱病等等。我們知 道如何治好兒童的頭號殺手痢疾,也知道如何預防蟠尾絲虫病和類似的疾病。今年 全球會有五億人患上瘧疾,但其實在一百年前我們已知道如何預防它,我們隻是沒 有領袖有足夠的勇氣、信念和能力,去說「夠了夠了!不要再多等一年」。年半 前,一場海嘯橫掃東南亞,奪去廿四萬人的性命。但現在每九天就有一場「海嘯」 發生在全球兒童身上:每九天死於可治疾病的兒童數量就多於那場海嘯的死亡數 字,但從沒有人談論。這是第四個巨大問題。

地球上第五個最大的問題是文盲(Illiteracy)。全球有一半人口不懂讀和寫。就 算有互聯網等所有科技,若你不懂讀寫,仍於你無份。

教會,不要隻做一張嘴

歷史上教會一直很在意這些事,我們總是關心如何醫治人,如何教育人。世上有超 過九成的學校是由基督徒開辦的。每個國家的第一間學校,通常都是由傳教士開 辦。醫院也是這樣。這五個問題實在太大了,無人曾解決過,世上隻有一樣東西大 得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地區堂會。全球有廿三億人口聲稱是 基督的追隨者,那即是說每三個人就有一個聲稱是教會的會友,這令教會成為全球 最大的組織,沒有其他組織的規模可堪比擬。教會比中國更大,比印度更大,比聯 合國更大。很多地方都有教會,而聯合國卻沒有其代表。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但過去五十年他的手腳好像被截斷了,太多時候教會隻是一張 嘴,談得很多卻做得很少。我不知你們的國家怎樣,但在美國我們認識要反對甚麼 多於要贊成甚麼。你說:老友,教會要解決這些問題,但我的教會能夠做到甚麼? 我的教會很小,資源有限,連自己的需要也應付不來,那我們怎能照顧世界的問題?

我也問同樣的問題,我開始查經,我說:主啊,檷一定有解決問題的策略,檷從不 讓我們沒有計劃而離棄我們。我把聖經讀了一遍又一遍,我意識到答案在基督自己 的生平裡。當耶穌在地上服事工作時,他做了五件事,正好是世上五大問題的解藥。

你們知道我到過世上很多國家。常常有牧者對我說:這是韓國的做法,或者說:中 國人這樣做,美國人這樣做,日本人這樣做。我感興趣的是耶穌怎樣的做。他是唯 一的完美模范;在我的國家,在你的國家,都沒有完美的模范。但若有一模式是合 乎聖經的,它就是跨文化的,在甚麼地方都行得通。若那是上帝的計劃,它就可以 在任何一個文化都行得通。當耶穌在世時做了甚麼事?他做了五件事。

耶穌的解藥

第一件事,他建立了教會。耶穌說: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這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很 明顯行得通,因為我們都在這裡。

第二,他裝備了仆人領袖。我們知道耶穌揀選了十二人,他用了三年時間去親自訓 練他們,作他們的師傅,訓練他們成為仆人領袖。如今早我們讀到的約翰福音十三 章所述,他說:我已給你們立下榜樣,你們要照樣去行!

第三,他幫助窮人。耶穌所宣講的第一篇講章是在他的家鄉宣講。在路加福音第四 章所述,他在拿撒勒的講章的頭一句,他宣告他的工作,說:主的靈在我身上,要 傳福音給貧窮人。上帝在地上有沒有偏心?答案是對的,他愛貧窮人。若你讀經你 會發現聖經上有二千句是關於窮人的。當我的眼開了,我說:「我過去怎會忽略了 它們?我怎能一直忽略了這關於貧窮的兩千句?」我曾在兩間神學院讀過,我也有 一個博士學位,但我就是忽略這關於貧窮的兩千句。

第四,耶穌照顧病人。耶穌有三分一的服事是關乎醫治。聖經說耶穌走遍各城各 鄉,醫治病人,他關心他們肉身的健康。他不隻關注人的靈魂,也關注人的肉身, 因此他的工作有三分之一與健康有關。作為基督的身體我們要做同樣的事情。

第五,耶穌教育下一代。耶穌的服事,有三分之一是教導。他說:你們要認識真 理,真理使你們得自由。他又說: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因天國裡的人就是這樣。 他又說:你們寧可被沉到海裡也不要絆到這樣的一個小子。

我忽然意會到耶穌在世所做的五件事正正是地上五大問題的解藥。世上心靈空虛的 答案是建立成千上萬的教會。對付腐敗自私的領導,答案就是裝備仆人領袖。貧窮 問題的答案在於幫助貧窮人。疾病問題的答案在於照顧患病者。文盲問題的答案在 於教育下一代。

和平計劃與當得平安的人

今天晚上我沒法詳盡解說和平計劃的細節,但耶穌肉身在世所做的事,他也期望我 們教會──這基督屬靈的身體──今天同樣去做。若我們不做耶穌所做的事情,我就懷 疑到底我們有多基督教(I doubt our Christianity)。

我們怎樣延續耶穌的工作?我說:「上帝啊,即使對資源有限的教會,也一定有一 些策略可以用。」我在馬太福音第十章和路加福音第十章找到答案。當耶穌教導完 七十名門徒後,就差派他們出去。今晚我沒有時間詳細查考這些教導,我隻能講一 點。耶穌說:當你進到村內,要找那當得平安的人(the man of peace)。當你找 到那當得平安的人,你就祝福他。若他接待你,你就住在他家裡,開始你的服事 (Ministry)。若這當得平安的人拒絕你,你就跺下鞋上的塵土,到其他村庄去。

誰是當得平安的人?他是開放而有影響力的人。他對你所做的持開放態度,分享你 的福音,並且對同村的人有影響力。這可能是位當得平安的婦女,也可能是村庄中 德高望重的老祖母,當她講話,人人都會留心。我發現每條村庄都有這樣當得平安 的人。每間教會,每個行業,每個政府,都有這樣的當得平安的人。耶穌說:要找 這樣的人。有趣的地方在這裡:這當得平安的人不一定要是基督徒,因為當耶穌派 遣七十人出去時,那時還未有基督徒,耶穌還沒有死在十字架上,還沒有教會,還 沒有信徒。他說:出去找那願意和你合作的人。所以這個當得平安的人可能屬於其 他宗教信仰,甚或沒有宗教信仰,但他願意和你合作。一旦你找到他們,你要做甚 麼?你就實踐和平計劃(The P.E.A.C.E. Plan),就是耶穌做的五件事:你建立 教會,你裝備領袖,你幫助貧窮人,你照料病人,你教育下一代。

今晚時間已差不多,我沒有時間詳細去講。但耶穌永遠都是派遣小組出去,而不是 差遣一個人。而和平計劃是動員世上千萬教會裡的小組去行耶穌所行的。我的教會 有超過三千個小組,我要求每個小組認領一條村庄去實行和平計劃。我說:上帝要 你成為使徒行傳一章八節的基督徒,從你的耶路撒冷開始──就是我們所說的「個人 的平安計劃」(The Personal P.E.A.C.E. Plan),你在你的朋友、親戚和鄰居之 間開始你的服事。這不用花甚麼錢,你在你所在的城市開展計劃,這就是你的耶路 撒冷。然後你到猶大全地,那是你的鄉村、你的城市的周邊地區──我們稱之為「本 土的平安計劃」(The Local P.E.A.C.E. Plan)。那是你的小組招聚的地方,或 是城市的另一邊。然後你到撒馬利亞,那是一批文化與你不同,卻住在同一個城市 的人。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洛彬磯,那裡的人說一百九十六種語言,所以我不必走得 很遠去找我的撒馬利亞人。然後你要走到地極。

想想這一點:當耶穌吩咐門徒去執行大使命時,當時在物質上而言其實並不可能, 那時沒有游輪,沒有火車,沒有飛機,沒有汽車,沒有傳真機,沒有手提電話。使 徒沒可能去到南美洲、澳洲和很多其他地方。但耶穌說:我期望你去,你們認為不 可能的,我會使之成為可能。今天我們是第一代全球化的人(the first global generation),你可以在廿四小時之內去到全世界任何一處地方,不相信的話你可 以問問你的旅行社,他們可以在一天之內送你到任何地方。
今天,上帝的國度在哪裡?

我們如何投進上帝的計劃裡?上帝的計劃是上帝的國度,是耶穌的服事的主題。 「國度」一詞在新約聖經中使用了一百五十六次,是耶穌喜歡使用的講法,關乎上 帝在世上的工作。今天較早的時候我們以主禱文來祈禱,「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 旨意成就」,那是甚麼意思?當上帝的旨意成就,上帝的國就降臨。這是重覆的語 句:「上帝的國降臨」就是「上帝的旨意得成就」。我們說「願你的旨意成就在 地,如同成就在天」,為甚麼?因為上帝的旨意在天上己得以完全,但在地上仍未 如此。上帝的國度在哪裡?就是耶穌作王之處。若他在天上作王,天上就是他的國 度。若他在你心裡作王,他的國度就在你的心裡。若他在地上作王,這裡就是他的 國度。

我來這會議,因為你們在意於差遣人出去。我已曉得生命裡的兩件事:當你在意於 全世界,上帝就會賜福你的世界;當你尊重地區教會,上帝也會尊重你。讓我再說 一次:我們要一起工作,我們必須一起工作,我們必須一起工作。按宗派堂會來分 割的時代已過,現在是在目標裡合一的時候,現在就是上帝的教會完成上帝的目標 的時候,現在就是「願他的國降臨,願他的旨意得成」的時候。我很喜歡華福會歌 的最後一句:「最後一棒,我們迎頭趕上,凱歌高唱,直到永遠。」
(本文整理自美國馬鞍峰教會主任華理克牧師〔Pastor Rick Warren〕於第七屆世 界華人福音會議晚間宣教慶典上的分享信息,蒙華理克慨允本報翻譯,版權公開, 轉載時有勞注明出處。該宣教慶典於二○○六年七月十九日假座澳門綜藝館舉行。標 題及分題為編者所加。關於和平計劃的資料,可參考該計劃的網站,網址為http: //www.thepeaceplan.com)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6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七月 31, 2006
信主蒙召五十年 - [王長淦]
【讀經】:林前一1~3、26~31。

哥林多前書一章1~3節提到兩種蒙召:第一章第2節:「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這是第一種蒙召作聖徒。第一章第1節:「奉神旨意蒙召作使徒的保羅」,所以還有另一種是蒙召作使徒。聖徒是身份,使徒是職份,我在一九五一年一月廿一日受浸歸入基督的名下,蒙召作聖徒;在一九五三年七月廿四日奉獻,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作神的僕人(使徒的意思是僕人的意思),所以我蒙召作聖徒,至今整整五十年,這是主的憐憫,正如約翰福音第十五章16~17節,主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所以,我在諸位面前是滿心感謝讚美主,給我這麼大的恩典、這麼大的殊榮。

這篇講章將提到兩點:第一是蒙召,第二是五十年的事奉。首先提到我信主蒙召的經過。我生長在福州傳統佛教家族中,我們中國說佛教,不如說是多神教,是拜偶像的。先父篤信狐仙,福州人家家戶戶也拜狐仙,小時候我們不能叫狐仙,而是叫它真人。一般福州人家?拜三個真人,我問先父既是狐狸為何會稱它真人?因他相信狐仙,因此我們不能叫狐狸,要叫真人。先母篤信佛教,雖然受教育不多,但每天早晨唸三本佛經,我常陪在其側,我就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我的表舅是福州市郊名剎的住持,他非常有錢,很厲害,因中風半身不遂,平日有小沙彌抬他出去辦事,平日也處理很多的事務。我的奶媽出家為尼,我也常常去尼姑庵看她。我自幼很羡慕佛教僧侶的生活,我常在表舅的廟?打牙祭,每月大概要去兩次,和尚廟乾淨又安靜,因此我從小曾想過,如果有一天能出家做和尚是多麼好呢?

十四歲那年,我的先姐過世,心?很難過,心想出家去做和尚。我問先父的意見,他沒有攔阻我,他並不反對,卻因個「但是」就把我留下來了|「但是你年紀太小」。那時因先父的攔阻沒去做和尚,但父親也不掃我的興,請一位和尚幫我受五戒,在家?做居士(就是在家?讀佛經,在家?修行),所以我十四歲時就在家?做居士。

那時我對基督教十分排斥,為什麼排斥呢?套用聖經的一句話說:「他們無故的恨我」(約十五25),我就無故的恨主,為什麼呢?說不出道理!但那時我有一種觀念:外國人侵略中國,用兩種政策,一種是毒化你的身體,一種是毒化你的思想。毒化身體用鴉片煙,毒化思想就是基督教,所以把基督教和鴉片煙視為一樣。那時我的思想無故的恨主,但感謝主的大愛,祂憐憫我,祂揀選我,後來我沒有成為和尚,而是成為一個傳道人,這是我做夢都沒想到的。

我是怎麼信主的呢?如果我是在福州家中是沒有辦法歸主的,我每天眼睛所見到的都是佛教的家族,怎麼能夠信耶穌呢?感謝主,我到台灣之前,有位姊妹曾幫助我,讓我經歷到基督徒的愛心。那時我們有八個人發誓結盟,八月中秋,我們到某一兄弟家中吃飯,正好遇到颱風天,用餐時有外物擊破玻璃做的天花板,造成我的手臂受傷。這時和我一起吃飯的一位同事,就是幫助我的這位姊妹,她認為我的傷口太大,流血過多,如果把手緊綁,手的肌肉會壞死,如果不綁緊,流血過多,身體會受虧損,傷口可能會感染破傷風。雖然是颱風夜,風雨很大,她堅持當時就送我去醫院包紮。回家後,回想這位姊妹,為何會這樣幫助我?我們只是同事,各有不同的背景,沒有利害關係,我們之間也談不上感情問題,後來我想到她有次介紹自己時說她是基督徒,我當時聽了還很厭惡。我想如果那天受傷的是她,我會和我的兄弟們的想法一樣,颱風夜,風雨很大,明天再去醫院。然而她堅持冒著生命的危險,陪我到醫院包紮。我想來想去,原來基督徒是這樣的,所以我信主是由於這位姊妹的幫助,她改變了我的偏見,她打開我的心,讓主福音的光有機會照進來。

這件事發生後不久,民國三十八年初,我就來到台灣,停留了兩個多月,因沒有適當的工作便打算回去。但船已經出航,需要再等十天至兩個星期,這兩個星期中,主用祂奇妙的安排與帶領,讓我進入省政府工作,讓我有機會蒙恩得救。進入省政府工作後,不久,家鄉就淪陷了,當時我正如遊子在外,心靈非常的孤寂,時常醉酒失眠。感謝主,因為失眠,我去醫院請醫生開鎮定劑給我。拿藥時護士小姐是我的同鄉,她不肯給我,罵我年紀輕輕就吃安眠藥。可是我睡不著有什麼辦法呢?她說找一件討厭的事情來做就睡著了。我想我討厭基督教,我便在上班時,找一位基督徒的同事,請他給我一本聖經,我就以看聖經當作安眠藥。有一個星期六,颱風夜,我喝了酒,半夜醒來想喝水,沒有水瓶,又不便向鄰居要水,只好忍受口渴,睡不著時只好拿起聖經來看看。看到約翰福音四章13~14節:「凡喝這水的,還會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這兩節聖經讓我非常的深刻,為什麼呢?記得有一天下班後,我到圖書館去讀書,並與我的同事一起去買書。當時我們遇到聚會所的人在遊行,一邊傳口號,一邊貼傳單,我們走過去看,正好就是這兩節聖經。當時我們不懂是什麼意思,我的同事就說是基督教的,我們覺得上當了,就很快的走掉。然而這兩節聖經節卻沒有跑掉,「渴!喝」在我心?轉得很厲害。

那天回家後,我告訴自己說,按照我以往信仰的算命方法:前命如果對,後命一定對。所以算命的人一定為人說前命讓人相信,自然而然人就會相信後命。若我用算命的方式來理解這經文:我喝了水還會再渴,喝的是世界的水,我真的渴了;聖經說,喝了耶穌的水就不渴了,是真的嗎?隔天星期日,我到許昌街浸信會聚會,這是我每次到圖書館必經之路,那天講道的是黃上進老弟兄,他說的信息是約翰福音的七個「不」-「不渴」,怎樣不渴,我的耳朵就開了。人會渴是因為人有罪,我們如果認罪,接受耶穌做救主,就再也不渴了。我很感動,回家後我眼睛半開半閉的禱告:「如果耶穌真能解除我的渴,請?進來。」感謝主,從那天的禱告,結果主進來就沒有出去。一九五一年一月廿一日,我受浸歸入耶穌基督。那時如果要考問我聖經的信仰,我一定不及格,聖經我沒讀過,我對我的信仰不瞭解,但我讀過約翰福章三章16節,我背給考問我的弟兄聽,告訴他,就信這個,我是個罪人,我知道耶穌基督是我的救主,你能接受我受洗就接受我,不接受我也沒關係。結果竟然談話通過,讓我受浸歸入基督。

我歸入耶穌基督的名下後,渴慕追求主,過團契的生活。我一信主,上班在省政府,下班在教會,以教會為家。那時我很渴慕主的道,渴慕過團契的生活。一九五三年七月廿四日,我在日月潭參加青年靈修會,主感動我的心,那天早上我讀到路加福音第十章2節:「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我信主後,曾為此事代禱,但沒人出來全職事奉,當時我在省政府上班,又在教會服事,又有十分之一奉獻給教會,我不拿教會的錢,還奉獻給教會,那不是很好嗎?我也算半個傳道人,何必出來全職事奉呢?所以兩年的禱告一點功效都沒有。當再次讀到路加福音十章3節「你們去吧」,總讀成「你去吧」,於是當天晚上講員呼召專心祈禱以傳道為事的人舉手,我就舉手站起來。那次靈修會約有一百人參加,只有兩個人奉獻,我們接受其他人的祝福,講員要他們對我們說:不要忘記這一天,我便印象非常的深刻。感謝主,靈修會結束回到台北,我向教會表示要奉獻做全時間傳道,這是不是聖靈的感動,結果印證確實是聖靈的感動。第二天,我就寫辭呈,還記著辭呈的內容:「蒙神呼召,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未免貽誤公務,呈請辭職」。人事室主任說從來沒有人寫這樣的辭呈,大多數原因是有病或有事,我說祈禱傳道就是我的事啊!最後他還是照著我所寫的辭呈遞出去,辭去公職後,我到教會專心服事,至今已有四十八年了。

我決定奉獻全職傳道,基於四個理由:第一是出於感恩報恩的心,我真感恩,像我這樣的罪人能蒙主恩召。在我歸主不久,有一天我在教會?坐著聽道,有位年紀非常大的老牧師,鬚髮全白,自己無法走上台上,必須由他人扶上台講道,那天他引用的經文是雅各書「以愛為旗在我以上」,講到神的愛,其中有句話我非常的感動,他說:「主阿!當我有一天倒下去時,能有人站到我的地位」。感謝主,我想到我蒙主的恩,我應該報主的恩,老牧師的感動深深進入我的心?,我讓自己奉獻,也希望當我倒下去時,有人站在我的地位。感謝主,主成全我的心願,如今我還沒倒下去,我兒子出來全職事奉主,我對兒子說我這一棒可以交出去,我沒有空棒,我死了,也可瞑目了。第二個理由是出於內心聖靈的呼聲:路加路音第十章2~3節,清楚感動我的心-「你去吧」!那天晚上我就奉獻了。第三個理由是出於敬畏順服的心:那時發生一件事,吳勇長老得癌症,醫生宣告他只能活八十天。為何得癌症?此事是神對他的管教,因神多次呼召他,他推三阻四,而得此病後就順服,全職事奉主。所以那時連我一共十一人同時奉獻,為什麼呢?因為既然神要用我,我再推三阻四,我會挨打的,主在吳勇長老身上的管教,讓我下決心走上這條路。第四個理由是出於工作的需要:在一九五三年六月南京東路禮拜堂落成,我七月提出辭呈,八月請假一個月,九月離開工作單位,十月就全職服事到今天。時間過得很快,從年輕到年老,從黑髮到白頭,讚美主,主的恩典真是夠用。

接下來提到五十年的事奉,將分六點交通:

一、天父不忘記

五十年的事奉,我深深經歷一件事,天父不忘記。以賽亞書四十九章14~15節:「錫安說,耶和華離棄了我,主忘記了我。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當我請辭時,我的主管找我去談話,他希望我不要離開,公務員雖然吃不怎麼好,但可以吃得飽;住的雖不高級,但遮風蔽雨總是沒問題,出入也有交通車,一切總比出去挑戰好得多。教會的經費很少,憑信心來蓋房子,在銀行也沒有多少存款,每月的費用是弟兄姊妺憑愛心奉獻。這位主管說:「如果你們的弟兄姊妹忘記奉獻了,你怎麼辦呢?」我馬上就用這節聖經回答說:「縱然我的弟兄姊妹有忘記的,但我的神卻不忘記」,他知道我去意已堅,就批准了辭呈。此一經節,四十多年來一直在我心?面,「人會忘記,神不會忘記」,弟兄姊妺要記住,人會忘記我們,但神不會忘記你。四十八年來,深深的經歷:「不忘記我的神-天父不忘記」,這是我五十年事奉的第一個經驗。

二、屬靈的追求

我愛慕主的道,主也給我話語的恩賜。我一直在南京東路禮拜堂服事,到現在我還是教會的長老,沒離開一直在此地。別人問我什麼時候離開,我說只有三個理由可以走,第一是神要我走,第二是人要我走,第三是我自己要走。現在神沒要我走,人沒要我走,我也不走,所以我還在這?。到底要做多久呢?我生在這個教會,我長在這個教會,我也要死在這個教會。感謝主,在屬靈的追求上,主給我許多的恩典,我沒機會進神學院,但主也沒虧待我,也給我所需要的恩典,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誇的,就是恩典,也沒有什麼可悲的,上帝的恩典是夠用的。我受的造就是土法煉鋼,我沒進過神學院,沒有神學的經歷,但是我苦讀聖經,勤讀聖經,從主的話語當中領受。弟兄姊妹,用什麼方式接受主的教導不要緊,最要緊的是你必須有接受的心。吳勇長老沒有讀過神學院,他卻建立中華福音神學院、門徒訓練學院。我現在常常勸年輕的一輩,有機會利用三年的時間去讀神學,在真理上有根有基的追求,不要學我現買現賣,晚上挑燈夜戰,第二天再出去工作是很辛苦的。感謝主,辛苦還是有代價,主也給我一些話語的恩賜,讓我有機會事奉教會,真是感謝不盡,所以,五十年事奉,在屬靈追求上經歷到主不偏待人。

三、婚姻的預備

五十年的事奉,主在婚姻上給我好的預備,箴言十九章14節:「唯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我們家有五個孩子,我內人很辛苦,她會精打細算,從來不感憂慮。她對孩子很嚴格,星期日一定要孩子去聚會,讓我的孩子都在主?面,也有一些事奉,沒有離棄主,這完全是妻子付出的代價。這五十年來,我沒有後顧之憂,在外全心服事,因為有妻子坐鎮在家?料理家務,真是感謝主。

四、生活的供應

生活上主的供應沒有缺乏,有一節聖經常常在我的心?,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35節:「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你們缺少什麼沒有,他們說沒有」。這節聖經按著字面,有五個「沒有」,雖然有五個「沒有」,實際上是連一個「沒有」都沒有。這節聖經是主耶穌問他們缺少什麼?他們回答說:「沒有」缺乏。四十八年來,我真的沒有缺乏。我和內人結婚時,我告訴她說:我的收入是這樣,我的身份是這樣,在教會?有二件事我不做,我希望你也不做:第一,不認乾親,第二,金錢上不來會,到現在我們仍舊堅守此一原則。因為在主?都是親屬,認乾親會破壞真理,保羅說提摩太是他福音所生的兒子,是真的兒子,意思就是說我們用福音所生的兒子,就是永遠的兒子,我們肉身所生的孩子是暫時的。我的孩子今年四十二歲,現在我已七十七歲,如果我只活到八十歲,三年後我和他的關係就斷了,他也可能在年輕時比我先離世,他和我的關係也就斷了。所以這就是暫時的,看你活多久,對方活多久,決定你們的關係。如果我們在主的?面,把福音傳給他,他就是福音所生的,是永遠的,是永生的。弟兄姊妹,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必須把孩子引導歸主,否則不是真兒女,是假的,真兒女是要用福音生的。感謝主,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的孩子,因為我用福音生了他們,耶穌是他們的主,也是我的主,他們有永生,我也有永生。多年來主沒有虧待我,給我一切所需用的,現在我雖退休,但我仍作工,工作的主一定給我所需要的,四十多年來,我沒有缺乏。有次我去緬甸,由於當地的政經不穩定,傳道人都感到岌岌可危。當時我講一篇道,提到我們當仰望耶和華,祂不會使我們缺乏,因為祂是我們的主,我們是祂的工人,皇帝不差遣餓兵,何況我們的主呢?我告訴他們說,我來此地的來回飛機票及生活費用是自己出的,主不讓我充足而且有餘,我如何能在你們中間來往講道?感謝主,我沒有缺乏,而且有餘,同樣主如何恩待我,主也一樣恩待你們,因為我們是同一個主。所以,我也一樣勸告弟兄姊妺,今天雖然環境不好,但我們的主,還是會供給我們一切的需要,沒有缺乏。

五、主是我的前途

主是我的前途,這是四十八年來的經驗,主的使命,主的託付是我的前途。我奉獻之後,讀到約翰福音第十二章24節:「一粒麥子不落在地?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令人很受感動。我禱告主說:「主阿!我的地在那??」主說:「我量給你的地界,就是這地」,所以,我以南京東路禮拜堂作我的地。四十八年來我奉獻給主後,就沒有離開,因為那是我的地,主量給我的地界。感謝主,我一直留守教會至今,主也開了我傳道之門,我去過日本、美國、羅馬、法國、泰國、大陸,我一直在工作,我並不是刻意去,而是主派我去我就去。弟兄姊妹,我們只有一心認為主是我的前途,主有前途,我就有前途,我發現許多的教會興起,許多弟兄姊妹就蒙受神的恩典。

六、我服事最好的主

主愛我,祂常常用笑臉對待我,服事主是最快樂的事。我常想那有職員向老板使臉色時,老板還會對他和顏悅色,你今日向老板使臉色,明天可得捲舖蓋走了。然而,我們的主耶穌卻非如此。四十多年來,我多次對主嘟嘴賭氣及許多的不滿意,感謝主,祂總是用笑臉對待我,這樣的主是如何的好呀!所以,我所服事的主,是天下最好的主,我現在服事祂,我永遠服事祂,因為祂是最好的主。

蒙恩五十年的經歷讓我充滿感恩,我的主也是你的主,祂怎樣對待我,也照樣的對待你,並且加倍的恩待你。弟兄姊妺們,儘管信靠祂、依賴祂,主必覆庇你、帶領你走前面的路,願神祝福你們,阿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5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六月 29, 2006
門徒 - 葡萄一生
一八四八年,當義大利從奧地利手中取回失去之版圖的前夕,一群垂死的受傷戰俘,環臥在醫院?聆聽義大利的著名福音使者,雨果伯鍚(Ugo Bassi, 1801-1849)講述葡萄一生的故事。那一篇富有歷史性動人的講章,後來被金漢彌爾敦夫人(Mrs. Hamilton King)用詩的體裁寫了下來,而流傳於英語的基督徒世界。大約在前面的故事發生以後,整整一百年,據說在上海的一個聚會中,倪柝聲弟兄拿著一疊的紙張對與會的人說:「這一疊的紙張有五兩黃金重!」原來這一疊紙上面所印的,就是剛剛譯成中文的那首英文散文詩:「葡萄一生的故事」。這首詩無疑地是倪柝聲弟兄一生非常恰切的寫照。倪弟兄當初給這首詩的題目取作「門徒」。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他一生確曾走在他的主人所走過並留下的路跡上,忠心到死。當他像葡萄一樣,經過無情的酒酢時,他曾問主說:「你手須剌多深,須扎多痛,方能吸出甘甜?」歷史已經證明:他所寫的詩歌就像所傳的信息一樣,使人接觸到像蜜一樣的屬靈精華。為著在歷史上存真,我們採用了倪弟兄所譯的「葡萄一生」原來未經潤飾的初稿作為本詩集的序。此一初稿今日已不多見,其文字雖未經過十分琢磨,然而詩的感覺辦常深入。但願感動倪弟兄寫成這些詩歌的聖靈,加倍的感動我們。阿們!

——陳希曾《曬熟的美果》


門徒——葡萄一生

我們現今思念葡萄樹的生命,我們同是有份的人;我們看見牠的道路不是快樂,也不是安逸。

牠的生長不像野地中的野花,隨地隨意,在此在彼,自由吐華;或向太陽昂仰其可驕傲之葩,蝴蝶繞飛上下,為生存而歡喜,並為自己所有豐姿,自感榮耀,或者生成曲徑迷堂,堆堆錦繡,生成許多款式,生成許多奇形,看見自己生之興旺,自感可樂。

*   *   *

葡萄的花不過非常渺小無華,在牠一生之中,花為最小部份;人幾不能辨識牠竟也曾開花,花未一日開成,即已結成為果。

當牠坐長,牠也不能隨意向天,乃是杆在樁上;牠如伸肢展臂,也是在於架上,受了約束捆綁;牠就如此,從了山岡礫土,吸取牠的養生糧食;立定自己位置;從之得著生命,從之發出萌芽,又樂又青,又是形態佳美無匹,輕盈編織許多蔓鬚,蔥葉花萼。

是的葡萄綠衣秀美,使了全地春時變成可愛;牠仍依然生長更快,靠著牠自己生命的豐裕;直至細苗嫩枝開始盤繞飄浮,在於青藍空中,並嘗其中甘美。

但是他們對牠並不放任;園工清早要來,帶著刈剪,攜著修刀,剝牠淨盡,剝去牠的天真驕傲,和牠四散美穗;割得又深又準,毫不顧惜牠的細嫩,和牠喜樂。

在牠損失痛苦時候,牠不浪費;但是牠反將牠自己更為完全交付給那強行剝牠至空的手。

那些流血的枝,逐漸堅硬成木;那些餘留的穗,也漸成熟為果,更為豐滿寶貴,直至紫盛之日。

*   *   *

但是,牠越長,牠的所有肢枝,所受束縛越多; 當牠果子更圓,周圍更顯心中所有血的顏色,牠就更近牠的生平最大日子——太陽迫其枯乾, 牠葉起首墜落;但是生命仍然流通,不敢失敗,一切都為結果,一切都為成形。

*   *   *

不久葡萄收成,因為日子已熟。牠因所負甚重,致牠無枝不沉,這是牠心長期努力——琢磨來的。

現今牠的結果已是十全十美,自然,牠可為牠工作稍為喜樂。

但,呀,此時,有手預備即要摘除葡萄樹的寶藏;此時,有腳預備即要踐踏牠們,聚集在於酒酢;直到血紅的酒有如長江大河,源源而流,直全地充滿喜樂。

但葡萄樹站著,剝光而且淒涼,已經給了一切;現今牠的黑暗時候即到,也無誰人向牠償還。

牠努力所給人的安樂和榮耀;而且,現今最無憐惜,各種痛苦,各種損失,件件加增,樣樣堆積,看牠時日衰減,青春已不再流。

現今將牠再割,直至只餘禿幹;剝奪損傷,只餘一個無葉之梗,孤獨在那將來又長又黑日中。

然而全冬之中,牠酒卻賜喜樂給那本在寒冷中間憂鬱的人;但葡萄樹卻在外面經歷冰霜;在這一切之後,只餘這點恩典。牠是堅定忍受一切,又孤又長,直過全冬—次年牠又起首吐花;不因所受磨難,而有埋怨不平,不因所失豐富,而欲減少貢獻,面向犧牲,依然含笑,依然放綠,有如從來末遇毫釐損失,冤枉,所觸盡是高天清氣,大地甘露;牠就開始再來盡牠的責任。

*   *   *

現今我當何言?需否我在這?詳闡此生功課?或只再綴數言?

葡萄樹從牠的肢枝流血流酒,牠是否因捨了自己,而變更窮?

世上醉人,人間浪者從牠而飲,他們是否,多享恩賜,因而更富?

估量生命,是以所失,不以所得;不視飲酒多少,乃視傾酒多少;因為愛的力量乃在愛的捨棄;誰苦受得最多,最有可以給人。

——金漢彌爾敦夫人(Mrs. Hamilton King)著倪柝聲譯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2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復興教會的秘訣 - 宋尚節
【讀經】:王上十八16~46。

  復興教會的秘訣,是看教會有沒有靈火與靈雨,奮興會之後,多人狂熱如火;但是,靈?卻乾渴,尚未得有滋潤的靈雨澆灌。我到福州開奮興會五次了,每次皆見靈火降臨你們中間;本屆乃第六次了;盼望這次不但從天降火,而且從天降雨,這是本次開會的目的。
  第十六節至十九節:當亞哈王時,國有大災,因為耶洗別乃異邦人,迷惑亞哈去拜巴力。當時耶洗別創設先知學校,栽培許多偽先知;所以有拜巴力的偽先知四百五十人,拜亞舍拉的先知有四百人,共計八百五十人。他們訓練全國人為先知;神只訓練以利亞等為先知,那時俄巴底把一百個先知藏在洞內,恐怕被亞哈王殺戮。以利亞具有絕大勇氣,侃侃往見亞哈,當時三年苦旱無雨,農產品絕收;以利亞不為國家求雨,因為耶洗別等拜巴力遭神重譴。從此可知教會倘若沒有聖靈,就會枯乾;要復興教會,必先得有靈雨。

  怎樣會得靈雨呢?因為當時有真偽兩種先知,假先知有八百五十人,真先知只有俄巴底所藏匿的一百人和以利亞等;俄巴底一面靠亞哈,一面又敬拜神;只剩下以利亞一人,具大無畏的決心,證明神為真神,巴力為假神,誠為難能可貴者。以利亞對亞哈說:「你建造祭壇,盡你方法,求你的巴力降火,我亦設壇,求我的神,從天降火,試看誰能降火,就是誰的神為真神。」


  第廿、廿一節:亞哈會集各處代表,一同上了迦密山顛,那邊有偽先知八百五十人,這邊只有以利亞一人,以利亞對他們說:「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我們常不能辨別真偽的神,模糊不清,今天拜神,明天拜偶像,心懷兩意,沒有定見。我們很多地方聚會,會友的態度,都跟領袖轉移,不能自己主決;不論那一種的聚會,都去參加。今天開奮興會時,女會友們攜兒挈女,踴躍到會;會畢如再有另開的什麼會,也一起赴會,這個會好,那個會也好;不察是非,不辨真偽,自己毫無把握,隨人而作浮沉,不勝可憐!

  第廿二節至廿四節:以利亞不說上帝為真,或巴力為假,只求各人的神,誰能由天降火,即是真神。我曾到南洋,看見有一禮拜堂,題額為真耶穌會,再走一個禮拜堂,題名為真真耶穌會,不知誰為真誰為假。但以利亞不說我為真,你為假;只說誰能降火,即為真的。教會領袖若傳真道,聖靈即降臨,教會就變為活的;若傳假道,聖靈不降臨,會友為死的;真假由此可以鑑別出來。

  第廿五節:以利亞叫他們先選一隻牛犢,預備好了,就求告他們的神,卻不要點火。「柴」與「牛」乃代表傳道人所傳的材料;偽先知拜巴力可代表現今有人不傳主十字架真道,偏傳什麼犧牲、服務、社交等等。但是最要者,乃是火,有了火,就能發熱,沒有火,就是天天查經祈禱,天天見證傳道,也勞而無功了。

  第廿六節:拜巴力的先知,拼命的自早晨到午間,求告巴力的名,說:「巴力阿!求你應允我們」,卻沒有聲音,沒有應允的。

  現今什麼農村改造啦,家庭歸主啦,五年運動啦,五光十色,燦然雜陳;但是結果呢?有的吃飯打架;有的開會打盹;開始開會,有一百多人;繼則剩五十餘人;最後不過三十餘人;會尚未閉,人已先回。唉!任你如何作為,結果總是沒有火降,沒有效果,你拼命運動,他卻不動,將奈之何?因為天不降火,犢不焚燒,所獻之牲乃是生的,豈能被神接納為活祭呢?

  第廿七節:到了正午,以利亞嬉笑他們,說:「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行路,或睡覺,你們當叫醒他。」現時教會,果然有犧牲了,果然用刀用槍自割自刺;費了很多錢,開什麼研究會啦、討論會啦、靈修會啦,五年運動不夠,還要再加上四年運動;甚至犧牲、服務至於滿身流血;結局仍是毫無火味,毫無火氣,還是冷冰冰的,死殭殭的,雖拼命到死,還是勞而無功。

  第廿九節:從午後直到獻晚祭的時候,是他們最後的決勝,他們狂呼亂叫,沒有應允的,也沒有理會的。教會雖然有什麼鼓吹啦、發起啦、提倡啦、運動啦、組織啦,倘若天不降火,任你賣盡氣力,耗盡精神,總是隔靴搔癢,毫無關係,那麼怎樣才有辦法呢?

  第卅節:以利亞重修已破壞的舊壇。以利亞第一步的方法,就是重築新壇;這壇可預表耶穌的十字架,保羅說:「我斷不以別的為誇口,只誇我主耶穌的十字架。」

  第卅一節:他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取了十二塊石頭,重築新壇,那石頭可預指先知的預言,和舊約所預表救主流血贖罪的妙能,用這樣的石頭去築壇,是有根有基的。從前衛斯理約翰傳悔改、重生、成聖、流血、聖靈的要道,他所傳的道理,是用石頭建立的。可憐!現今教會,不傳那有根基的十字架的老舊道理,偏要去傳那嶄新神學,叫人墜入五里霧中,多麼可嘆!

  第卅二節:在壇的四圍挖溝,可容榖種二細亞。挖溝可指挖出我們的罪惡,把我們心中一切罪惡挖出來,讓生命的活水(聖靈)流入,然後才能高舉十字架,仰望耶穌為我們信德始終的主。那活水在我們心中,成為泉源,並湧到永生,這是以利亞第一步傳道的方法-悔改重生。

  第卅三節:又在壇上排好了柴,把牛犢切成塊子,放在柴上......。我們傳道以十字架為根基,把所有講道的料材,都安頓在十字架之上,除了祂以外,並無別的根基;並且我們傳道的人,應當如同牛犢那樣,順服謙卑,站在十字架上,作為活祭的犧牲,切成塊子,完全奉獻。我們並不是變為兇惡的老虎,站在十字架之旁;乃是作順服的牛犢,安在十字架之上;這樣的奉獻,才有效益。這是以利亞傳道第二步的方法-犧牲自己。

  第卅四、卅五節:以利亞叫他們第一次把水四桶,倒在燔祭和柴上,這可指悔改;又倒第二次,這可指重生;又倒第三次,可指聖潔水流至壇的四周,溝?也滿了水;有悔改,有重生,又有聖潔了,那活水就在我們心中直湧出來。

  第卅六、卅七節:求你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以利亞祈禱,是要使人知道神的作為,就是由天降火,燒那祭物。我們的老脾氣、老驕傲,亦必須求神火燒燬,以致激發熱心了。
  第卅八、卅九節:於是火由天降,燒盡所有的祭物,化為煙灰,蒙主悅納,眾民這時才拜服說:「耶和華是神!」

  第四十節:以利亞拿住巴力的先知,在基順溪邊殺掉了他們。以利亞之行為,似為過激,太為殘忍,可為我們的鑑戒。許多教友既然參加奮興會之後,激動如火如荼的熱心,為主作見證;但是沒有得自上頭來的靈雨,澆灌滋潤,恐怕還是過激而失敗了。如同每次開奮興會,蒙恩決志,為主見證的人,出發佈道,開始有千餘人,以後只剩下四五百人,再後數十人而已;最後就銷聲匿跡,不見一人了;或只有口唱:「感謝讚美!」「哈利路亞榮耀歸主!」就完了,豈不是讓人大大痛心的事嗎?是以這次奮興會,不只希望由天降火,還須切求由天降雨;因為如火的熱心,若不加上如霖雨的恩典,恐怕那狂熱的會友,就可能排斥教會領袖了;品評那個傳道奄奄待斃;罵那個牧師暮氣沉沉;反對別的教會,不屬靈乃屬世的;會友熱心固然是好,倘若把他的熱心去反對,那就是大鑄其錯了。

  第四十一至四十四節:奮興會後還要求雨;火熱的氣,因熱上升,到了天空,成為雲,雲遂成雨;雲的目的,不是為己,乃是要成甘霖,以振興萬物;雲乃從海?上來,不是到海?去。我們奮興後的熱氣,應該「昇化」為小雲,集合小雲,昇化為甘雨。第一次至第六次,未見有雲從海上來,直至第七次,僕人才見有一片小雲,大不過如人手,但是集合小雲,能昇化為大雨,使三年的久旱,得逢甘霖,如此之快?一片小雲,大不過如人手,算得什麼呢?結果沛然大雨,人民額手稱慶,喜形於色。我們有時組織一個小小團體,算不得什麼,但是若得靈恩,必能為主擴充國度。

  第四十五、四十六節:霎時之間,天因風雲黑暗,降下大雨......。我們不但奮興,還要得聖靈恩典的充滿,為主作見證,盼望每個人,都由熱而成雲,由小雲而變大雨;這是奮興教會最大的秘訣。

  去年剛好這時,我本縣教會領袖,要我返鄉去開會;因為教會在那?很軟弱;禮拜日只有幾個教友。我在永春地方領會,他們派人來找我,我對他們說:「你們要我返鄉工作,必須先祈禱,使每個領袖都能謙卑接受,才有辦法。」他們應允我的話,回去了。果然,到開會日期,有三四千人聚集,會開八日,有二千人蒙恩得救,組織五百隊佈道團;每個禮拜堂座為之滿,每個教友都能為主作證。不過幾個月,加增三千人入教,聖靈的恩賜有偌大的功效,怎叫人不開口讚美呢?

  希望每個人都能作雨,並且有分別的靈,能辨誰為真假,以致所傳的道,真能叫人悔改、重生、成聖,而且更得靈雨澆灌,收成百倍。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六月 14, 2006
起初的愛 - 俞成華

 讀經:(雅歌一章一至八節,七節的「牧羊」或作「餧養」「歇臥」或作「安息」。)


  司可福在他的《司可福參考聖經》裡,講到雅歌的時候所說的話,是我們該在沒有講之先,所當注意的。他說:讀雅歌,如果沒有屬靈的心思,就全本聖經,沒有一本書比這本更難看的;好像是不能看的。是看不懂的。另一面,如果用屬靈的眼光來看,如果是站在主的裡面來看,如果真是愛主,追求主,與主要有更親密的交通,就沒有一本書,能彀叫我們享受,比這一本書享受得更多。如果我們的心,真是愛主的,這一本雅歌,就要成為我們最歡喜,最快樂,最甜蜜的一本書了。所以這一本書,是為著與主有交通的人寫的,是為著追求與主親密的的人而寫的。

  在這裡,我們再要注意二件事:第一、我們必須除去肉體,不能以肉體的眼光來看;因為這一本書,特別用了一件東西,就是用男女間的愛,來表明主與聖徒中間的愛。所以我說,我們必須拒絕肉體。(實在說來,我們的肉體,和肉體的邪情私慾,都已經釘在十字架上了,讚美主!)所以每一個弟兄姊妹,在這裡聽這些話的時候,就該站在復活的地位上,在新造的一方面來聽。這件事,是我們該先擺好的。第二件事,就是我們必須真有一個心來尋求與主有更深的交通,更親密的交通。有了這樣的一個心,你才能彀看見這裡面的寶貝。所以弟兄姊妹們,這二件事,我要先好好的放在你的面前。讓我再說,先是拒絕自己的肉體,再是有一個心來與主交通,然後纔能彀好好的讀這一本書。願意主在這裡,賜恩給我們,叫我們看的時候,不會有肉體的活動,和撒但的攻擊,但願主祝福我們!

  這裡說:「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或可譯作「這是歌中的歌,是所羅門的。」我們看列王記上,四章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所羅門曾寫過箴言三千句,也曾寫過一千零五首歌。這雅歌就是一千零五首中的一首。這雅歌,不止是一千零五首歌中的一首,並且是特出的一首。是最好的,是最美麗的,最寶貝的,是他的傑作。所以在英文的譯本裡,是說歌中的歌。意思是說;凡是歌,就沒有一首歌,能比得上它。在歌中,它是超頂的一首,我們知道,主耶穌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或說祂是王中之王,主中之主。這就是表明說,主的權柄,是超過一切的;主的能力,是強過一切的。誰都趕不上祂。所以雅歌告訴我們說:「這是歌中的歌。」就是說,如果把全世界的歌,放在一起,它是特別好的那首。它是歌中之歌,所以它是一首不能再好的一首歌了。

  這一本雅歌,是誰寫的呢?我們知道,是所羅門寫的。當我們想到所羅門的時候,我們就頂自然的,想到神所給他的聰明和智慧。他是一位特別有聰明才智的人。他所寫的詩歌,必定是頂好的,他的描寫,他的表情,必定是最美麗,最文雅的。假若是一個愚笨沒有學問的人寫一首歌,就不免是鄙俗粗魯的,若這是所羅門所寫的,所羅門是從古到今,沒有一人能像他那樣的聰明和才智的,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這樣一位聰明絕頂的所羅門,你想,只要是他寫的歌,已經是彀好的了,何況是歌中的歌呢?

  弟兄姊妹們,在這裡,讓我補上幾句話。請你們注意,這一本書,所說的愛,雖然是二個人中間的愛:一個是所羅門,一個是書拉密女。我們該記著,按靈意來講,這是表明基督,和教會間的愛。意思就是說:所羅門是代表基督,書拉密女,是代表教會。如果說得更準確,更個人的話,她(書拉密女)是代表一個,或一班極愛主的基督人。這樣的看法,就不會錯。


  這一本書裡面,所特別注意的一件事,就是與主的聯合和交通。如果我們領會了這一個,就我們對於看雅歌,就不難了;也就知道雅歌是說到一個最愛主的人,怎樣在主的面前,追求與主聯合,與主交通;怎樣一步一步的被主帶領,受主的對付,享受主的同在。

願意主今天帶領我們,追求一直與祂聯合,與祂交通,像馬丹蓋恩,勞倫斯,一類的人一樣,他們與主是特別有交通的人,在主面前,是特別美麗,也是主所特別愛的,那些人的生命,才像雅歌裡所說的交通,真是純潔,而且專一。

  第二節是說到女的那一種羨慕的光景。她說:「願祂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在這裡,她有一個盼望,盼望說,主!願意你來親近我,用你的口,來親我。親嘴是最親密的交通。在這裡她的心好像只有一個祂,一直羨慕,要與祂親近。她不說是誰,沒有名字,只說一個「祂」。好像抹大拉的馬利亞一樣,你把我的那一個祂挪到那裡去了?不說名字,她只記得一個祂。好像全世界,只有一個祂。全世界除了祂之外,就沒有誰。若沒有這一個祂,世界好像是空白似的。她願意與祂有一個最親密的交通。交通親密到了二個人連在一起了。起先有一個裡面的羨慕,羨慕著有一個最親密的交通,就是親嘴的交通。究竟這是什麼種的親嘴呢?這一個親嘴,不是浪子回家時的親嘴,這是表明赦免,是父愛兒子的表示。父親不顧兒子的污穢,兒子的骯髒,卻用親嘴來蓋過他。(Covered with kisses)這裡的親嘴,不是這一種。這也不是猶大假冒的親嘴,這是最詭詐最惡毒的。因為外面是親嘴,裡面是賣耶穌。這裡乃是像大衛與約拿單那樣的親嘴,是因二心相契,到白熱化時的一種表示。所以這是信主之後,愛主愛到一個地步,非個人與主有最親密的聯合與交通,是不能過去了,才有這一種的表示。哦!願意主親近我,與我親嘴,向我個人表示祂的愛。我渴慕這個,我要這個,─這親嘴的交通。─親嘴這一件事,是最個人的。有一位弟兄說,你不能在同時,親二個人的嘴,所以這是最親密的交通。

  為著什麼緣故她纔如此呢?因為這一個書拉密女,懂得一件事:「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她懂得主的愛。哦!她懂得,她懂得主的愛。比酒更美。什麼是酒呢?弟兄姊妹們,也許都知道,酒是能使人快樂的,是能使人興奮的。酒就是世界所有能使你快樂的東西,能使你興奮的東西,就是世界所能彀給你享受的東西。也許你有一個人,能使你快樂,使你興奮,叫你去愛他;也許你有一件事情,能使你快樂,使你興奮,叫你得著享受;或者你有一件寶貝的東西,叫你得快樂,得興奮,吸引你去愛它。換一句話說:凡世界所能給你快樂與興奮的一切,都是酒。這裡她說:「你的愛情比酒更美。」世界所能給我們的東西,無論是人也好,是事情也好,是東西也好,所有的一切,如果拿來與你的愛比一比,就比不上;一比較的時候,就要看見你的愛,比酒更美,比酒更好。弟兄姊妹們,什麼時候是我們能將二件東西,放在一起比較的時候呢?不是二件東西差得太遠的時候,乃是二件東西差不多的時候,才能比較。不然比例是不能開的。所以我覺得在這裡,書拉密女,用比較來說出主的愛,是不得已的說法,是沒有辦法的一種說法。(若不然,就書拉密女,對於主的愛的認識,還是幼稚的。)其實主的愛,與世界的東西,是不能比較的。相差太遠,不能開比例的。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說法,因為我們的習慣,如果沒有比較,就看不出二件東西的好歹。沒有黑,就顯不出白來。沒有遠,就顯不出近來。必須拿二件東西,比較一下,才能分高低上下,纔知道什麼是好是歹。所以這女子的辦法,也只好以酒來比主的愛。一比較的時候,就知道主的愛比酒更美,比酒更好。其實說起來,主愛的長,闊,高,深,是遠超過一切,任何的東西,都沒有資格和祂來比較。因為祂的愛,是永遠的愛,是愛仇敵的愛,是不死的愛,是比死更強的愛,寧可自己死,而要救別人的愛。哦!祂就是愛,這一個愛,是不能比較的。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能和祂比較的,也是沒法比較的,可是這裡沒法子,只得比較一下,「你的愛情比酒更美。」

  弟兄姊妹們,你們有沒有注意這裡的二個小字呢?第一句是說願祂用口與我親嘴,第二句是說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起先是說祂後來是說你,難道祂和你是指著二個人嗎?哦!這是經歷,是交通的經歷。在起初的時候,好像主離她遠得很,心裡盼望祂來親近她,所以她就禱告。但禱告一發出去的時候,她的禱告立刻得著答應。主的同在,立刻向她顯現。所以不再說祂他,乃是你了。哦!祂變作你了!起初好像主遠在天上,現在覺得主在她裡面了。當說祂的時候,還不覺主的同在,但到說你的時候,就已經有同在了。所以起頭是說祂,後來就說你,感謝讚美神,主在我們裡面,再近也不可能了。

  下面說「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什麼是膏油,什麼是香膏呢?也許你們都知道,聖靈就是膏油。膏油是預表聖靈的。在這裡,我們要注意一下,這膏油與香膏二個字。膏油在原文是多數(Ointments))香膏是單數的,(Ointment)這裡有一點講究,我們知道主耶穌是受膏者,是被聖靈所膏的。所以祂是主,是基督。祂在母腹裡的時候,已被聖靈充滿,神榮耀的靈,是常在祂裡面的。祂是裡外都有聖靈的。按聖靈的功用來說多數是可以用的。請看以賽亞十一章二,三節「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在這裡,一位聖靈,有各種的表現:有智慧的靈,聰明的靈,謀略的靈,能力的靈,知識的靈,和敬畏耶和華的靈,分開來是這麼多。總稱是一個─耶和華的靈。這就是諸膏油。(Ointments)聖靈是一位,不錯,但是按著功用說,就不止一種,祂的諸膏油馨香,是因為祂充滿了各樣功用的聖靈。所以在主的身上,各樣功用都有。祂一生行事,都是隨著靈的引導。祂所有說話,行事,工作,都是聖靈的表顯。所以我們從福音書裡看見祂的言行真是滿了膏油,能治人的傷;祂心所存的,充滿了愛。所以祂不肯拿起石頭來,打死犯姦淫的婦人。祂口裡所說,滿了恩典,所以一說出來,就是恩言。祂所行的,都是善事,所以祂能問說:你們是為那一件善事拿石頭打我呢?主耶穌所有的存心,所說的話,所行的事,都是由於聖靈,所以祂的膏油馨香,凡出乎祂的沒有一樣不是馨香的。

  底下說:「祂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名是什麼呢?名是代表一個人的自己。主因著聖靈,生活出來的生活,是馨香的。但是祂的自己更香,倒出來的香膏,比在瓶子裡的更香。你記得,在伯大尼有人請耶穌吃飯的時候,馬利亞把玉瓶打碎,香膏倒出來,抹在主的身上。那屋子就充滿了香氣。如果玉瓶不打碎,香氣就不出來。噯!我們聽見了那一個書拉密女的話,我們就知道主耶穌必須經過十字架。哦!怎樣能彀叫香膏倒出來呢?玉瓶必須打碎。玉瓶若不打碎,香膏永遠不出來。哦!什麼比十字架上的傾倒更香甜呢!祂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並且死在十字架上,祂獻上自己,將命傾倒出來。祂那一個瓶(身體),祂那一個寶貴的玉瓶,已經為著我們的緣故,打碎了,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傾倒出祂的生命,真給我們看見,祂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何等的馨香!你聞到麼?但是弟兄姊妹們,今天我們是與主走一條道路的人,今天如果我們的生命,不被打碎,在我們裡面的香膏,也不能發出來,不能給人聞見的。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纔能彀結出許多的子粒來。主耶穌已經被打碎,今天我們也必須有一個絕對的奉獻,好讓神來打碎。但願我們一點不保留的奉獻,好讓香膏倒出來。我們知道,凡是得救的人,沒有一個不聞過這一個香氣的。如果沒有聞,就你還沒有得救,還沒有信。你聞到了,所以你信了,所以你得救了。祂把玉瓶打碎,香膏倒出來,祂捨去了生命,叫我們得著生命,這在蒙恩人的身上,是何等的馨香呢?感謝神,祂是倒出來的香膏。

  因為這一個緣故,「所以眾童女都愛你。」你們知道誰是童女呢?林後十一章告訴我們說:我把你們像貞潔的童女,獻給基督,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是童女。都獻給基督。基督是我們的丈夫。怎樣才像童女呢?請你記得,童女是沒有沾染世界的污穢的。是一心一意愛主的人。不能一面愛主,一面又愛世界,因為童女只有一位未婚夫,就是拿撒勒人耶穌。今天我們每一個的情形怎樣呢?按地位來說,我們個個都是童女。但是在經歷上說,是不是傾向世界,另有所愛慕呢?如果另有愛慕,就不配稱作童女,也不像童女。童女是在基督之外,沒有所愛慕的。除祂之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祂之外,在地上也沒有所愛慕的。弟兄姊妹們,我們本來是童女,但願主保守我們,不失去童女的性質。這裡是說,眾童女都愛你,所以反過來說,惟獨像童女那樣的人,纔能彀愛主。噯!許多人已經失去童女的性質了。她們的心,不知道已經放到那裡去了,一點也不愛主,一點也不盼望主來,一點也不親近主,與主交通,也不羨慕主,今天有許多基督人的心裡,已經把主放在一邊了。已經不愛主,已經失去了童女的性質。但願主憐憫我們。

  我們往下看:「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王帶我進了內室,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我們要稱讚你的愛情,勝似稱讚美酒。他們愛你,是理所當然的。」她在這裡求主吸引她,她繼續說你,不是祂,所以主一直和她同在了。但是她還覺得不能快跑跟隨祂。所以要求主吸引。「跟隨你」,或作「追隨你」,意思就是緊緊的追隨主,一點不放鬆的追隨主。但是憑著自己不能追隨,所以需要主的吸引。你在這裡看見二件事:一面,你看見主是有吸引的能力的。另一面,你看見我們是軟弱的,並且軟弱到了一個地步,連親近主也不能。人若不看見自己的軟弱,也就不需要主的能力。如果你沒有認識你是軟弱到一個地步,就是要跟隨主都是無能的,你就不會作這一個禱告。感謝神,我們的主有吸力,像吸鐵石一樣,能彀把我們吸過去。我們都知道,為什麼吸鐵石能吸鐵呢?因為在它裡面有吸鐵的能力。今天有這麼多的弟兄姊妹聚集在這裡,是怎麼一回事呢?你們怎麼會跑來的呢?啊!是主的吸引力。主說:「我若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今天是主吸引我們來,因祂是有能力的。感謝神,我們是軟弱如水的,但祂有能力,像地心的吸力一般,把一切的東西,都吸住了。讚美主!祂吸引我們,我們就能快跑跟隨祂。什麼叫作跟隨呢?祂往前走,你向後退嗎?不。祂往前,你也往前。祂到東,你也到東。祂到那裡,你也跟到那裡。這是跟隨。什麼叫作快跑跟隨呢?如果祂走得快,你走得慢,不久就不能看見祂,也就不能跟隨祂。快跑,是緊緊的追上祂,差不多要踏著祂的腳跟。所以快跑就是竭力的追求跟著祂。一步都不脫的跟隨祂。弟兄姊妹們,今天你跟隨主,是什麼種的光景呢?許多人,跟隨主,好像彼得一樣,遠遠的跟著祂。這不是書拉密女的跟隨,也不是眾童女的跟隨。聖經告訴我們說:「我們就快跑跟隨你。」感謝主,這快跑的力量,不是我們的,是出乎主的,但願我們學習認識我們的軟弱。

  弟兄姊妹們,在這裡又有二個小字,你們注意過沒有?這裡說:「願你吸引我。」被吸引的是我。快跑跟隨的是誰呢?是我嗎?不,是我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希奇不希奇,被吸引的是一人,而快跑跟隨的是多人。真的,這是事實。如果有一個人,特別蒙主的祝福,被主所吸引,就跟隨主的人,不止他一個,必定有一班人。一班人,要因著這一人蒙祝福。哦!吸引的是一個,跟隨的有一班人,吸引的是我,跟隨的是我們。但願主興起特別愛主的人來,好叫多人得著祝福。

  下面說什麼?「王帶我進入內室,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王帶女到什麼地方呢?到內室去。或者說,隱密處,臥房,睡覺的地方,密室,不公開之處,私下的地方。王帶她進入祂的內室。我問你:你會不會帶領一個面無相識的人,進你的臥房去呢?不會,是不是?如果你帶領一個,進入你的內室,向祂顯明你的秘密,必定對祂有相當的交情,相當的認識,必定不能隨便。這裡並不是說帶領眾童女進她的內室,乃是「我」一個人,換一句話說,是特別與主有交通的那一個。是特別愛主的人,王纔把她帶進內室去,內室的經歷,是奧秘的經歷。在內室你要得著前所未有的經歷。這內室的經歷,不是任何人都能得著的,必須與主有深切的認識,主纔能帶領進去。所以這不是每一個基督人的經歷,乃是特別愛主一班人的經歷。

  這裡說:「王帶她進了內室。」許多的時候,我們想到天上去,到第三層天去,到樂園去,得著保羅所得的啟示。豈知這不是你自己能去的,因為這是王的內室。是最森嚴的地方。若不是祂帶你,你就不能進去。若是祂看你可以到那裡去的時候,祂就帶你進去。是祂看為可以將祂的奧秘啟示你的時候,是祂看為能將神的計劃告訴你的時候,是祂看為能把神的旨意顯明給你看的時候,纔好把你帶進去。所以是「我帶你」,不是你跑進去的。在這裡,並不是因為你的定意,你的奔跑,乃是因為祂的憐憫,祂的恩典。王帶誰進去,誰就能進去。不是每一個人,是一個人,不是眾童女,乃是書拉密女。  這裡並沒有說所羅門把她帶進去,也沒有說是她的良人把她帶進去;在這裡,是說王把她帶進去。什麼是王呢?王是掌權的,有權柄的。她現在所看見的是王,不是良人。這叫我們看見她是服權柄的。她有一個絕對順服的生活。她服在祂的權柄之下。如果我們還沒完全奉獻,還沒有絕對順服,王內室的經歷,秘密的啟示,就不能得著。如果祂在你的身上是王,是有無上的權柄的。祂纔能彀將別人所不知道的奧秘啟示你。弟兄姊妹們,今天主耶穌在你的身上怎樣呢?是不是能絕對掌權管理你呢?還是你自己在那裡掌權呢?祂若不在你身上作王,你就不要盼望進祂的內室。若要得著內室的啟示,你自己就得下寶座。她稱祂作王,不稱良人,所以奉獻的生活,是在情愛生活之前的。必須先有完全奉獻的生活,然後纔有甜蜜情愛的生活。進入內室,是愛情生活的起頭。

  「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歡喜快樂在英文譯作(Glad and rejoice)就是快樂與喜樂的意思。有一位弟兄說,世界所能給我們的是快樂,世界不能給我們喜樂。意思就是世界所能給我們的,是一時的,不能長久的;是外面的,不是裡面的;無論你玩多好的山水,赴多熱鬧的宴會,有各樣的娛樂與享受。這些快樂,都好像早露曇花,一忽兒就過去了。惟獨出於神的喜樂,永遠不能過去。所以主耶穌說:「你們喝這裡的水,還要再渴。惟獨喝我所賜給你的水,就永遠不渴。因為要在你裡面成為泉源。」這裡眾童女和書拉密女不止有外面的快樂,也有裡面永遠的喜樂。這喜樂,和快樂是那裡來的呢?「是因你。」所以基督人所有的享受,不能在基督之外。我們享受的來源,都是由於祂,都是在基督裡。在這裡我們又看見被帶進內室的只一人,享受快樂和喜樂的是一班人,感謝主,這是事實。

  「我們要稱讚你的愛情,勝似稱讚美酒。」起先是說到你的愛情,比酒更美;現在是稱讚你的愛情,勝似美酒。起先是述說愛情多美,現在是告訴我們愛情該得著怎樣的稱讚。先是說愛情的本己多美,現在是說牠該得多少的讚美。世人所稱讚的是美酒。但基督人所稱讚的,是主的愛情。主的愛,是勝過一切的美酒的。世上所有一切的快樂,都不能和主的愛相比。所以主的愛,該受稱讚。─勝似美酒的稱讚。書拉密女和眾童女,因為心裡知道了主愛的甜美,所以口裡就要發出讚美聲音來。心被主的愛所激勵,口就不得不發出讚美來。

  「她們愛你,是理所當然的。」或者說「她們在正直裡愛你。」「她們」大概是指眾童女,她們愛你的愛,是正直的,是對的,這樣的愛,是出乎一個清潔的心,無偽的信心,無虧的良心。換一句話說,眾童女向主所發的愛情,是正當的。

  下面是說到她自己的光景,和工作的情形。第五節:「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這是書拉密女對眾童女所說的話。她說:「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她把她自己的光景說出來,她說出二種的光景出來;一面她說她是黑的,另一面她說她是秀美的。黑是一種不美麗的顏色。人都是喜歡白的,沒有人喜歡黑的。人只有用白的粉搽臉,沒有人用黑的粉搽臉的,所以黑是一種不美麗的顏色。她說我是黑的,是難看的,但是在另一面,我卻是秀美的,美麗的。如果你們在亞當裡看我,我是黑的像黑炭一樣。我是污穢的,充滿了罪惡和不義。但是若在基督裡看我,是秀美的,我是全然美麗像基督一樣。因為基督是我的生命。所以請你們千萬不要在亞當裡看我,要在基督裡看我,基督的生命在我裡面顯出來的時候,就什麼都是美麗的。

  下面二句是形容她的黑,與她的秀美究竟到了如何程度。「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什麼是基達的帳棚呢?基達人,是以實瑪利的子孫。他們是遊牧為業,過帳棚的生活的。他們的帳棚,是用黑羊皮製的。是黑的,一點也不好看,好像我們穿的黑羊皮袍子一樣,完全是黑的。這就是說,她在亞當裡一種污穢犯罪的情形。但是在基督裡,她卻像所羅門的幔子。所羅門的幔子究竟怎樣呢?我們知道牠是細麻布織成的。上面繡著藍色,紫色,朱紅色的線。什麼是細麻布?細麻布是聖徒因聖靈而有的義。(啟十九章八節)基督自己也成了我們的義。(林前一章三十節)我們是穿上基督的,是非常的美麗的,所繡上的,有藍色,屬天的;紫色,作王的;紅色,十字架流血的根基。哦!在我們身上,有十字架的工作,有各種屬天的情形,並有作王的生命。我們知道幔子是在聖殿裡的,所以這是在神面前的美麗,這就是在基督裡的光景。


  下面說:「不要因日頭把我曬黑了,就輕看我。」「曬」字是「看」字,「輕」字沒有,只有「看」。所以可譯作:「因為日頭把我看見了,因我是黑的,不要看我。」她怎樣知道自己是黑的呢?因為太陽光照了她。光一照,黑就顯出來。什麼時候我們看見自己的污穢罪惡呢?是神用光來照我們的時候。在光之下,罪就要顯明出來。她是經歷過內室啟示的人,所以對於己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她已經看見在她的裡面,沒有一點是好的,都是黑的。這裡的日光,不止是照,並且也是對付。受神的對付。許多出於神的光照或啟示,就是對付。當我們一天 過一天,在神的光中,得神的光照越多,也就認識自己越清楚。受神的對付越多,你就要發現你從來沒有看見過的罪,從來所不知道的黑。如果這一間房子,沒有光,就桌子椅子都看不見。若有最強的光,就是頂小的針,也要看見。光的用處,是顯明。顯明的結果,是看見自己的黑。既然是黑的,就說是黑的,並不遮掩。但不願意別人注意她在亞當裡的東西,所以說不要看我。

  下面就說到關於工作的事了:「我同母的弟兄向我發怒,他們使我看守葡萄園,我自己的葡萄園,卻沒有看守。」她先得了主特別的啟示,就是內室裡面的啟示。後來她就認識自己是什麼種的光景。現在她才看見她工作的不對。她作工是因著人的吩咐。她作工沒有奉主的差遣。是她同母的弟兄向她發怒,使她作的。葡萄園是弟兄要她管的。不是神命她管的。誰是同母的弟兄呢?加拉太書說「我們的母親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意思就是說,我們是蒙恩作神的兒女的,如同以撒一樣,是因著應許作神的兒女的。神的兒女,當然是我的弟兄。向我發怒,對我不客氣,要我做我所不願意做的事。就是要我看守他們的葡萄園。這裡的葡萄園,是多數的。底下的葡萄園,是單數的。所以在這裡不得不稍微提一提教會的道理。什麼是多數的葡萄園呢?就是人意的組織,不是按著神的心意而設立的。那些組織,有的是屬保羅的,有的是屬彼得的,有的是屬亞波羅的,各色各樣的宗派,不下有一千三百多個。他們有特別的信條,(就是在全部聖經之外之信條,)有特別的交通,(就是不能包括中外古今所有的一切得救的人,)還有特別的名稱(就是主名之外之名)。有那麼多的葡萄園,書拉密女,是一個真心愛主的人,也曾看守過這些。她不是沒有自己的葡萄園。真正的教會,是單個的,雖然可以因著地方而分作千萬的聚會所,而交通卻只有一個。但是她沒有看守她自己的那一個。她聽從人的吩咐,過於神的差遣。她現在才知道她所站的教會的地位錯了。知道自己這樣做,是錯的,所以她的心發出底下的呼求:


  「我心所愛的阿,求你告訴我,你在何處牧羊,晌午在何處使羊歇臥,我何必在你同伴的羊群旁邊,好像蒙著臉的人呢?」她要找主在那?,要知道主親手所牧放的羊在那?,她知道她工作的虛空,曉得現在所站的地位不對。因此,她就有一個呼求,羨慕看到主自己工作的場所。願意看見主自己牧養的群羊,所以她說:「我心所愛的阿」「愛」是動詞。你是我心所愛的,求你自己來指示我,告訴我一件事,就是你自己牧羊的地方在那?。你所在的地方我要去,你所站的地位我要站。我現在不過在你同伴的旁邊。雖然是同伴,但不是你自己。雖然不敵擋你的就是你的朋友,但是站在你同伴的旁邊,總覺得害羞。所以我要知道你牧羊的地方。牧羊該譯做餵養。「晌午在何處,使羊歇臥?」「歇臥,」或做「安息。」這一個安息,是一個完全的安息。聖經說:「義人的道路,像黎明太陽,越照越亮,直到正午。」正午是最光明的,是光最完全的時候。所以晌午的安息,是完全的安息。也惟獨主自己所帶領的羊群,纔能得著完全的安息。從前所注重的,是工作。現在所尋求的,是餵養和安息。先是工作的問題。現在是生命長進的問題。她已經看見從前工作的空虛,她知道生命的餵養,是比工作更緊要的。所以現在的追求是餵養和安息了。究竟我們得著了完全的安息嗎?一件事是事實。凡在基督之外,另有所追求的。就不能得完全的安息,完全的安息,是絕對在基督?的。

  她說:「我何必在你們同伴的羊群旁邊好像蒙著臉的人呢?」這女已經被主吸引到了一個地步,覺得在主同伴(不是仇敵)的羊群旁,也覺得羞恥,蒙臉是一種害羞的表示。你記得利百加遠遠看見以撒在路上來迎接她的時候,她就將帕子蒙著臉。「蒙臉」還可譯作「飄泊」,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她雖然站在主友人的羊群旁邊,但好像一個飄流無定,流離失所的人,她沒有安息,她必須找到主自己的所在。

  下面是主的回答,告訴她如何纔能找到主的所在。「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你若不知道,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把你的山羊羔牧人帳棚的旁邊。」「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這是主回答的話。噯,弟兄姊妹們,我們真要感謝讚美主!書拉密女豈不是怕人看她嗎?怕人看見她的黑。但是這裡主怎麼說呢?是說你這女子中極醜陋的嗎?哦!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主沒有看見基達的帳棚,主只看見所羅門的幔子。是極美麗的,誰是女子中極美麗的呢?充滿基督生命的人,纔是主所看為極美麗的,讚美主!祂沒有在亞當?看我們,祂在基督?看我們。

  「你若不知道,」你是該知道的,你為什麼不知道呢?好像有點怪她。如果你真的不知道,現在有辦法,你只要跟隨羊群的腳蹤去好了。哦!羊群所走的道路,是有腳蹤的,是有影跡的。感謝主!因為主曾為我們留下祂的腳蹤。就是在彼得前書二章二十一節:「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主是帶領羊的好牧人。他在前頭走,羊在後頭跟。主的腳跟到那?,羊的腳蹤也到那?。彼得特別告訴我們,主是受過苦的。所以如果我們跟隨羊群的腳蹤去,那一條路就必定是十字架的道路,損失的道路,倒楣的道路,喫虧的道路。主走過這條路,跟著祂的羊群也走過。你若要跟祂,就必定是這一條路,但是這路是窄的.找到的的人也少。雖然少,但有辦法找,只要跟著羊群的腳蹤去好了。那末誰是跟主的羊呢?彼得是跟過主的羊,保羅也跟過主,馬丁路德,戴德生,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你去看他們的生命,他們的生活,你就能認識他們的腳蹤,也就知道這就是主的腳蹤。弟兄姊妹們,你找到了沒?感謝神,羊群是有腳蹤的。雖然這是一條流汗,流淚,流血的道路,可是結果就是榮耀和寶座,請你不要灰心!

  「把你的山羊羔,牧放在牧人帳棚的旁邊。」主是牧長,是大牧人,在主之下,受主的分派的,有許多的小牧者。每一個小牧人,也牧養著一班的山羊羔。這女子是小牧人中之一,也有一群山羊羔。現在可以將你的山羊羔放在牧人帳棚的旁邊。就是你在那麼多的牧人中間,也有你的一個位置。也可以一同餵養的小羊,就是比她更幼稚的信徒。所以在這麼多的帳棚旁邊,,也可以有你的帳棚。帳棚的生活,是帶著寄居的性質的。所以在這?,我們不過是客旅。她一面追求走十字架的道路,一面過寄居的生活,同時還該看顧她手下的山羊羔。願神祝福祂的話。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40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3    页)。        
星期二, 六月 06, 2006
讀 經 漫 談 - 李淵如





自信主直到今日,匆匆的八年了。波浪式的靈程,不能說沒有走過,但對於讀經,則無間於寒暑。這似乎是良好的習慣,而我的經歷,卻是生命的關係。喜閱書是我的素性,但我的書桌上,常常有天然的淘汰,就是我愛看的書,自然的挪開了,我愛讀的聖經,偶爾不在,就非找來放在我眼前不可。有時旅行在外,行李可委之於人,任其代拿代搬,聖經則非自己拿著不可,因為想萬一失去了行李,好在我手中還有聖經。


  由少讀而多讀,由多讀而少讀,這樣變化有多少次,這是因為聽了人說多讀就多讀,人說少讀就少讀。少讀多讀,都曾得益處,都曾感難處。近兩年來,在經歷中,明白至少每日當有一次像慕勒先生每日用祈禱默思的工夫去讀經。─廣西梧州宣道書局有先養心靈論的小冊,就是翻譯慕勒先生每日讀經法。福建福音書局的復興報第八冊,也譯了這一段事─只是還未能像莫勒那樣的祈禱默思!近來又覺悟了,該當如何的努力呢?


  不學無術的我,在聖經上毫無根柢的我,對於聖經,頗有求知的心。起頭兩年,每逢字面不懂的,喜歡問人,人一說就信。後來發生了疑點,因為偶然遇到幾處,似乎與某人所解的不合;某人與某人所解,又彼此各異,我到底依從何說呢?那時我心裡還有一個可笑的問題,就是「聖經是聖靈默示人寫的;某某,又都是有聖靈的,為什麼幾方面不協和呢?」後來,我明白這問題的答案,有一位信徒也是這樣向我說,就是:「聖靈不能將解經的恩賜,只賜給一人。也不敢說,只有一個人的解說,是絲毫沒有錯誤的。若有錯誤,是發生在人這一方面,不是由於聖靈。」從此我也定了主意:(1)不輕易地以人言為憑,總要用經上的話去對照他。那一天發現一節可以攻破那理由的,那斷案就不能成立。(2)果然是理由充足了,我自己尚未經歷時,我還要謹慎些必須釋然於心始可。縱然各方面解得好,我還未了解,只好當它是懸案(這不是說不信聖經上的話)。(3)對於幾個不同的解釋,都是引聖經為憑的,我查考那一個理由,近乎我的經歷,也是我能明瞭的,我就列在我的研究中,我不表決我是信那一個。(4)不是抱定了自己的斷案,去在聖經裡找證據,乃是要查聖經各卷所表顯的自然的斷語。(5)當敬重名人的解釋,然而亦當慎查名人的解釋。因為名人之名,可以左右人心,萬一名人有一點的偏解,我也就隨之偏解了。教會之分宗派,這未必不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聖經中的家譜與年錄,我讀時總有非常的興趣。在一個暑假內,差不多的時間,是用在讀家譜與年錄上了。我不是要學甚麼考據。不過讀到家譜,總叫我因著那樣的記載,愈發生敬畏與尊重的心。讀到年錄,可以解決同是若干年月內的事,而記載不同的緣故;又因同是一時代的人,對主有如此如彼的態度,而得靈性上的教訓。將各處的家譜與年錄綜合以觀,其表面往往有所不同,因這不同所顯出的靈意,真不能不讚美聖靈默示的奇妙!(抄寫之誤不在此例。)


  因為自己要求明白聖經,曾寫信詢某信徒以查經之法?他舉了幾個例示我,但他有更重警勉我的話說:「讀經當是為生命,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他那些查經的舉例,我都忘了─底子也許存在那裡。若得他本人的同意,下期或可發表。─他這警勉的話,卻使我牢牢記住了。所以為我的生命的養育,隨時只求其自然的靈性教益,縱不能解,就不求甚解。因著為別人的益處,還須用心查考,但不是為的有了知識,就可以誇耀。


  當「按著正意,分解真理。」這樣的分解真理,有時自然要指明他們的時期性質,是對誰說,誰當遵守。前一時期的事,可以使後一時期的人得教訓。我從全聖經的各時期,都得教訓,然而我自己所處的時期的教訓,則看其是特別為我的。譬如「主日」,我並不以律法的態度去守,我卻十分甘心樂意的,以此日獻主作特別紀念主之日。出埃及二十章八節的「當記念安息日」,視為守主日的背景,未始不可;若拿它來註釋「守主日」,即是代替「守安息日」,那是把我這作恩典時代兒女的,降回到律法時代作百姓了。多少傳道人本著出埃及二十章八節的話,責備人「不守安息日」,那與使徒行傳十五章一至七節的辯論有什麼分別?新舊約全本聖經我都信,惟這不按正意的分解,我不能信。在這一點上不分清,那麼舊約上的許多條例,到底我當如何呢?


  從許多事實上都可得靈意,惟偏重靈意,即抹煞事實的解經,無論如何,我信不下去。譬如受洗與擘餅,都是有很深的靈意的,然事實又豈可忽略?不然,「藉著洗禮歸入死……」的「藉著」,羅六4「你們應當如此行」,「要如此行」,林前十一章24─25節的話,將作何解呢?有的是用形式暗式教訓的,又不能拘於形式而忽略了主要的教訓。例如:約十三章主為門徒洗腳的事,細考上下文,是教訓門徒彼此的謙卑服侍。果然真的有洗腳之必要時,未始不可以洗腳,不過這洗腳,並不是命定的一種儀式。


  雖不必用邏輯學的法子來解經,但聖經之自然的協和,並不背乎此例。用邏輯的法子,有時可以證明解釋者的錯誤,及譯本的不合。例如有的人說:「以諾摩西以利亞等人,是早已復活改變的了;啟示錄十一章之兩傳道人,總是此三人中之二人。」在此當分別此三人是否已如林前十五章所說的改變與復活?若是,按此處所說復活與改變,是不能再死的,啟示錄所說二傳道人是必須被殺的,則當然不是此三人中之二人。除非說此三人的復活與被提,並不是林前十五章所說的方講得過去。又如行傳十五章十七節「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一句,成寄歸先生告訴我,「就是」二字,當譯作「以及」。用邏輯的法子來試驗,這話是不錯的。餘剩的人,是指猶太人的,─以賽亞書極多如此的說法─不是指外邦人的。譯「以及」二字,是猶太人同外邦人,譯「就是」二字,豈非說:「猶太人就是外邦麼?」


  每一段聖經,自然在本段裡有它的正解,須注意上下文。然有許多的地方,須比較他處,方能得正確的解釋。只講那一段,固然是有條理,參以他處,就大謬而特謬了。今年復活節時,某神學教授講復活的道理,題目是「三天」。分段是:「第一天被釘,第二天埋葬,第三天復活。」本來只按著「第三日復活」這句話去解,不能肯定說是埋葬了三日三夜以後的第三天。但一參考太十二章四十節,「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的話,就可證其必是埋葬三日三夜以後的第三天了。教會每年總在禮拜五紀念主的受難,豈非亦是因錯解了這第三天呢?我們不能隨著遺傳的錯誤去強解聖經,總應當按聖經實在的表示,更正教會的謬誤才是。


  讀經是應當在聖經的範圍裡默思而推理的。並非是要恃自己的腦想,推出些新穎的解釋來,乃是將自己獻給神,讓聖靈來啟發我的理性。不如此,不是泛無所得,就是易為遺傳的解說所誤。例如馬太二章的博士拜主,我總是聽人說是在伯利恆。有一天我給一個人問呆了,因她要我說出憑據與理由來。後來她仔細的解釋,我方才恍然大悟。有一次高師竹牧師問我路加十六章財主和拉撒路故事,到底要緊的教訓是甚麼?我也給他問呆了。他說:「多少人講這段故事,總說財主因為不憐憫人,所以在陰間受苦。但按亞伯拉罕所說,他是在生前享過福。他若是一個慳吝不仁的富人,人又怎麼把拉撒路放在財主的門口呢?可見以財主不肯作好事而下陰間為正意的解說,是靠不住的。」我想因不默思而錯解的地方,不知有多少呢。


  除了原本以外,英文本的聖經,並不可以為藍本。不過通英文,在文法上,文字上都比中文本要清楚些。參考英文的書籍,雖然不明白原文,然可以因英文的引註而明瞭。類如創世記一章的「造」,有「創造」「修造」的分別;馬太十六章所說的「磐石」,有指彼得和基督的分別;彼後一章的「私意」,不是指著人的私意,乃是指預言的本身而言。(以它的代名詞,是中性名詞。)這些,若不是因著英文,或原文,很不容易明瞭的。不明瞭,就要發生許多難解或強解。我是不懂英文的,所以我必須參考人的著作,並請教懂英文的人。感謝神!許多信徒,真是我的良師益友。


  只憑著英文或西國信徒的口述,我不敢盡言都信。聖靈的恩賜,不是厚於西人而薄於華人的。有時候西國信徒一種淺近的強解,有許多我信不下去呢。


  互有關係的經文,其解釋一發現衝突,必有一方面可以斷定它是錯了。例如:林前三章十三至十五節,明說信徒工程的審判。結果有得賞與不得賞的分別,沒有得救與不得救的分別。那麼馬太二十五章十四至三十節的與僕人算賬,是算工作的賬,末一節的解釋,按林前三章的理,是一種使之慚愧的懲罰而已,若說是滅亡,就是自相矛盾了。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六月 02, 2006
尼希米記概要 - 達秘原著 江守道譯
第一章

尼希米記不用詳細解說: 但是它的含意卻非常深刻。在神用忍耐恩慈對待祂所揀選之耶路撒冷的歷史上,它成了一個重要的關鍵。

在以斯拉記裡,我們已經見到聖殿的重建,及律法的重立在百姓中間。他們再一次離絕外邦人,將自己分別出來歸向神。

在尼希米記內,我們看見耶路撒冷的城牆重新修造起來,同時所謂的民政,也在外邦的控制下,得以恢復。

第二章

因著恩典,信心,豎起了祭壇,外邦人絕對無份,除非自願前來敬拜;然而在城市重修之時,外邦所設立的省長卻站在顯要地位,神摸著外邦人的心,叫他們恩待祂的百姓。我們看見尼希米的心怎樣被百姓的苦難深深感動,這是神的恩典的寶貴標記。使尼希米有這種感覺的神;也同時傾向王的心,允准他為百姓和耶路撒冷所求的一切好處。我們也看見在尼希米裡面有一顆心,一直是向著神的,從神支取力量,勝過最大攔阻。

尼希米為百姓求好處,並不在一個顯赫的時代,好像祗須一絲信心,就會激發肉體的能力,攙入它的光芒。這是一個要求堅忍的時候,這種堅忍不拔是從一分關心神的百姓而產生的.因為知道他們的確是神的子民;為這緣故,雖然受到藐視,乍看工作也極渺小,其實仍不失為神的工作,猶能百折不回,完成目的;雖在敵人仇視反對之下,同伴的心又發生搖動,依舊再接再厲。毫不喪膽,專心工作,挫折敵人所有陰謀,避免一切陷阱;神實在眷顧凡信靠祂的人。

尼希米還有一點美麗的品德,即他雖居於高位,心裡熟悉工作詳情,而且十分關懷百姓,要他們走正直的道路。

在這種忠誠表演中間,我們仍能察見外邦勢力控制了整個局面。尼希米的回來,甚至他的行動,都受這種勢力的影響,在此不只看見有信心的行為,同時還有一個保護的權力。(比較拉八章廿二節及尼二章七至九節)雖然如此,以色列人還能小心離絕一切非猶太的東西。(三章廿節,七章六十五節,九章二節,十章卅節,十三章一、三、廿九、卅節。)

第三至第六章

這裡歷史所給我們的第一個功課,就是當神有所舉動的時候,一切有關的人物都充滿信心。耶路撒冷荒涼已久,現在猶太人樂意建造。重重艱困使猶太人灰心,然而堅忍不拔的心志也因此激發。真實的信心常帶著這種堅忍的態度;外面的情形無論怎樣微弱,信心認清這是神的工作,所以全力以赴。尼希米的活力感動了百姓的心,他們準備一面作工,一面爭戰。信心在人心裡印證神和祂的百姓是聯結的。這個成了忠誠的根源。

讓我們這樣說,當日子艱難的時候,信心實在並不顯在偉大的成效上,而顯在愛慕神的工作,縱使那工作十分微小。信心也顯於堅忍不拔的心志。無論光景怎樣軟弱,艱難如何眾多,仍能奮鬥到底;因為信心所注意的,乃是神的城池和神的工作,這些從來不因環境的殊異而變更價值。

第七章

神祝福了尼希米的忠信和勞苦,城牆重新環繞著耶路撒冷。這件事雖遠不如神的壇保衛神的城那樣動情,因為那是見證神的同在及百姓的信心,但仍不失為神的信實和恩慈的確據。雖則神在外表上重新建立他們,神卻沒有收回祂向著百姓和城邑所宣告的審判。重修城牆的,乃是外邦君王所設立的省長,修造的目的,在於百姓的安全。凡心裡正直的人必須如此承認。修牆的工作終告完成。(九章卅七節)神仍舊施福於他們。尼希米再一次數點百姓,按照第一次上來之人的家譜計算,因為已經隔了相當長久的日子。百姓重新分配,住在自己的城裡。

第八章

律法恢復了它的權威。這固然是因著以斯拉和尼希米的緣故,但亦是因著百姓自己的請求,因為神已經預備好他們的心。到了七月初一日,神使他們聚集在一起,百姓縱然迷惘無知,這日子實在就是神的吹角節。百姓在月朔聚集,表明恩典再度出現,雲霧無論怎樣掩蔽它微弱的光芒,新月究竟已經現出。百姓的心被律法書上的話所打動,他們都哭了,但是尼希米和以斯拉吩咐他們要歡樂,因為這日是聖日。這些神人的話是不錯的,神既已復興祂的百姓,他們理當喜樂感謝。

次日,他們繼續查考聖書,見律法上寫著,以色列人應當在同月十五日守節。當教會受神管教,回到神面前的時候,往往重新記起長久遺忘的命令。隨著這些命令的遵守,跟進了所應許的祝福。自從約書亞的日子,百姓沒有遵行律法書上這些命令。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功課。百姓大大喜樂,守住棚節。(附註:住棚節乃是慶祝他們經過曠野,得到安息和應許之地。搭棚表示他們曾為客旅,居住帳棚內。)這件事表明神怎樣眷愛歸回的百姓。不錯,這不過是局部歸回,而且不久重被厚雲遮蔽。(甚至它所帶入的惟一希望,亦因棄絕彌賽亞而完全消逝,彌賽亞應當為王。)但它的含意卻甚是深長。這是恩典的初熟果子,遙指將來的恢復,那時以色列的心要歸向基督,他們要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他們的喜樂是真誠無偽的,可是一切未臻完善。第十天所象徵的,未獲應驗,因以色列尚未同那個贖罪的死發生關係。他們的歡樂雖甚適宜,惜如曇花一現而已。

第九、十章

在廿四日,百姓聚集自卑在神面前,並與一切外邦人離絕。他們從應許亞伯拉罕的福份開始,數算述說神向以色列所施的一切恩惠;同時也承認他們怎樣多次不順服,得罪了神。他們顯出真心誠意的悔改,毫不掩飾他們的光景。(九章卅六、卅七節)決意遵守律法(第十章),離絕一切當地的人,忠心執行神殿裡所該有的一切事奉。

這裡給我們看見,他們所站的特殊立場。他們追念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承認百姓是憑著這應許進入迦南的,後來卻多次跌倒,他們一面承認神的良善寬容了他們,一面又將自己重新放在律法之下。他們的目光不能超脫一個有條件摩西式的恢復,他們的喜樂或是盼望並不根據於彌賽亞或新約。他們現在是而且繼續是伏在外邦的轄制下。

這是以色列的光景,直到彌賽亞在神的慈悲中臨到他們中間。彌賽亞能把他們從這種情形裡拯救出來,將他們聚集在祂的翅膀底下;祇是他們不願意。

第十一章

尼希米記將這種光景和盤托出。乃是王為歌唱的出命令,每日供給他們一定的糧;有一個猶太人輔助王,辦理百姓的事。(十一章廿三、廿四節)

第十二、三章

我們已經看見,歡樂是百姓所當得的分。這種喜樂乃是因認識神而有的,因為神保守了百姓,又祝福了他們。但是百姓中的官長立刻復萌故態,背叛了神。尼希米不在的時候,從前收藏供物的屋子竟給多比雅居住;多比雅乃神百姓的世仇,為人十分狡猾,然而在行奉獻耶路撒冷城牆之禮的時候,因著百姓的歡樂和尼希米的忠信,他們被帶回神的話語;以色列再一次與一切閑雜人絕交,多比雅的家具都從殿內為他預備的屋裡拋出來。安息日的條例重新實施。凡娶了外邦女子為妻的,他們的兒女說話,一半是外邦的話,一半是猶大的話,這些人都被咒詛,受申斥,經管教。百姓重新得到潔淨,各種班次都按照律法所規定的重予設立,作者就在這個主要的概念中結束了他的記載。

以上所述,給我們知道本書的大原則。

這裡還要加上幾點:

尼希米記將以色列人,或者更準確的說,將猶太人放在一種特殊的情形中,他們在那裡守住這個地位,直到彌賽亞降臨。他們一面離絕列邦,忠心遵守律法,但是已經喪失神百姓古有的權利;另一面他們雖在外邦轄制之下,仍能將神的物歸給神,可惜已經失去他們從前在殿內所享受之神的同在。最後,他們必須將該撒的物歸給該撒。當立約的使者,就是那位能潔淨聖殿恢復榮耀的神子降臨之時,他們竟然不接待祂。因此繼續留在壓制之下,自食厭棄彌賽亞的惡果。這就是他們的光景

尼希米記的重要性就是在此。尼希米用信心來把握那些關乎神的政治的應許,例如在利未記廿六章所記載的。可惜他的信心不能更進一步(參閱第一章)。這個信心誠然帶進祝福,成神的旨意;但終究將以色列撇在原處,我們不見那句寶貴的話語「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尼希米的信心不夠高昇超脫,他自己是外邦的僕人,他處處承認他們。那種高超的信心卻是與祭壇和聖殿聯結的;在彼耶和華乃是一切,外邦人毫無地位,無非仇敵而己。(拉三、四章)

猶太人的光景雖因神施恩的手給他們即時的祝福而大大改善,但尼希米記並無豫言的前途,它缺少信心的指望。(附註:人若沒有信心,內心又遠離神,缺乏恩典,他們在律法上的精確不過造成狹窄心地和假冒為善。因為拘謹並非就是正直。)猶太人仍舊是羅阿米,並非我民。坐在基路伯中間的神沒有和他們同在,也不能與他們同在,因為神已轉移寶座到外邦中間。我所說的,乃是祂在殿裡的同在,這殿是祂榮耀的居所。他們被放在祝福和責任底下,等候彌賽亞降臨,來試驗萬事,結果發現一所空屋,打掃乾淨,修飾好了,污鬼已經離去,裡面依然空閒。污鬼要回來,另帶比自己更惡的鬼來。基督既被棄絕,這可憐的百姓將要接待敵基督。然而這事要等到基督降臨之後,纔顯明出來。

在尼希米記裡,百姓被置於祝福中,撒迦利亞和哈該的預言,乃與所羅巴伯的工作發生聯系,與尼希米的工作並不相連。他們指向那個單純的信心,豎起祭壇作祝福平安的根源。那裡(亞一章十六節)耶和華能說祂已回到耶路撒冷,仍舊施下憐憫,但是要在「顯出榮耀之後」,祂纔來住在那裡(二章八至十三章)豫言中間用祝福來激勵他們,應許他們基督要來,且在未來的日子耶和華的同在要向他們顯現。第八章把兩件事併提,鼓勵百姓行走正直的道路;然而那裡的話也夠清楚的指示我們,事情的發生要等到時代的末了。基督被棄絕(十一章)造成將要臨到他們的審判,同時更奇妙地造成恩典的作為,就是憑藉這位被棄絕之彌賽亞的能力,挽救百姓從罪惡的毀滅中出來。

瑪拉基發言在後,他指明並申斥那些蒙福局部恢復後所侵入的罪惡,同時也宣告耶和華將在審判中降臨。

此外還要補充一點,即無論在撒迦利亞書內或哈該書內,主沒有稱百姓為我的子民,雖曾預言將來在末後的日子,當基督建立祂榮耀的時候,百姓要被稱為神的子民,但在何西阿書上所宣佈的審判卻從未收回,你找不到一句話來反駁這點。

總之,尼希米記給我們看見,猶太人雖在表面上得到局部的恢復,然而無神的寶座,也無大衛的寶座,他們等待彌賽亞顯現,來尋找恩典的義果。簡而言之,他們的恢復,使彌賽亞能向他們顯現,百姓暫被帶回聖地,歸向了神,但他們仍在外邦政權之下。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五月 31, 2006
先知的職事(三) - 可能失去的聲音
「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們的官長,因為不認識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讀眾先知的書(原文作聲音),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應了先知的豫言。」(徒十三27)


  這節聖經所包含的歷史相當廣泛,但它直接所指的,乃是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們的官長,倘若真從那些熟悉的知識得益,他們就不會把基督釘在十字架上。多少年來,每逢安息日,他們都聽見誦讀眾先知的書,然而由於他們至終不領會所聽見的,以致他們的所行所為,全然與先知的話相背;然而因著神主宰的管理,卻應驗了眾先知所傳說的。


  這誠然是一個嚴肅的警戒,說出一個極為可怕的可能性--一件事情雖然經過再三重覆聽聞,卻仍不認識它的意義,以致行事與自己的利益相背,原該使自己得建立的,竟因而自毀。
  關鍵乃在於漏失了眾先知的聲音,或對其意義未能領會,結果往往給相關的人帶來禍患。「眾先知的聲音」;這話說出在先知所說的事物之外,尚有言外之音。我們可能只聽見了響聲,只聽見了一些話語,卻沒有聽見那在所說事物之外的聲音。這就是這節聖經的意思。一週又一週,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人朗誦眾先知的書,那些聽見眾先知書上話語的人,並沒有聽見那聲音。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先知的「聲音」。


  你若將行傳十三章整個讀過,你就能看出這一小段話乃是前後文的關鍵。這章聖經一開頭,就標明了一個新的發展。在安提阿教會中有幾個人,其中包括掃羅,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那是一個新的開展,一項新的行動,一個影響深遠,關係重大的事。但是就在本章?面,又記載著另一危機,這個危機是不可避免的。當眾人聚集的時候,猶太人因著拒絕聽從神的話,就鼓動了一次騷亂。使徒們這樣宣告說:「神的道先講給你們原是應當的;只因你們棄絕這道,斷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徒十三46)他們又引先知的話作為他們的根據:「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九6)這是教會歷史上的新紀元,猶太人以整體而論,被擺在一邊,外邦人卻被承認並帶進,原因正在於猶太人不明白安息日所讀眾先知的書,沒有聽見先知的聲音。


  許多重大的事全繫在聽見先知聲音的這件事上。漏失了先知的聲音,往往導致無可挽救的損失。從行傳十三章那時起,關於以色列人的一些重大的事,相繼在以後的世紀?發生。我此時無意論到關乎猶太人的豫言,我所著重的是,從一方面來說,聽不見先知的聲音不是一件小事;而另一方面,你看見外邦人歡喜了。聖經說:「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神的道。」因此從這兩方面來說,倘有能聽之耳,卻未聽見當聞之聲,實在是一件大事。同樣,留意傾聽也是一件大事。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叫我們注意這事。


    新約中舊約時的眾先知

  現在我們要再進一層來看「眾先知的聲音」這件事。在新約聖經中眾先知,佔有很大的地位,這是一件含有重要意義的事實。你曾否注意那地位有多大?福音書中曾多次引述大先知的話說:「這要應驗先知所說的。」這樣的話常在福音書中出現。單以主的降生而論,就有好幾次引用大先知的話。到了行傳和書信,你所遇見的大多是小先知的話(所謂小先知並非因為他們不重要,只因記載他們所豫言的書比較短)。新約聖經?如此廣泛的題到小先知們,引用他們的豫言達五十次以上。這是一件具有非凡意義,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先知具有異象

  從那廣泛的意義?可以找出兩個因素;一個是關乎先知本身的。何以先知在新約聖經?有這麼重大的地位?當然這問題的答案又牽涉到另一問題:究竟先知們是指怎樣的一班人?先知是有所看見的人,他們是「先見」(撒上九9),因著他們看見,所以成了神子民的眼目。他們是有異象的人;因此他們在新約中的重大地位,正說明了這個世代中屬靈的異象,對神子民那無比的重要性。第二個因素就是異象的本身。關乎異象是甚麼,以後將要題起。目前我感覺主所最關切的,乃是前一個因素所表明的--屬靈的異象是神子民成全他們職責的首要條件,這是極其重要的。簡單說,異象決定職責,沒有異象就無職責之成全可言。


    異象賦予人生目的

  首先我們要來看異象的地位--切勿以為我們所說的異象是一些幻想的事。我們所說的異象是一件特殊的事,是「那」異象,是聖經曾清楚說起的。先知所論說的,不是一些抽象的觀念,乃是非常確定的事,他們知道所論說的是甚麼。異象是一件很確定的事,是主所關切的;在那些有異象的人身上,異象成了支配他們的力量。他們被清楚、明確、特殊的異象所抓住,所管理並支配,以至他們活著的目的,全在於那異象。異象使他們置身於一個境地,他們知道為甚麼存在,活著為甚麼,也能說出活著的目的,那異象正是他們生活的標準和範圍。他們和他們生活中的各方面,全都是為著那異象,也受著那異象的平衡。那異象是支配著一切的目的。他們不像一般人,因為活在地上所以作許多事,經歷這個或那個,在他們生活中有地位的每一件事,都與那明確、特定、清楚、支配著一切的目的相關連。這一種異象,才賦予人生存的意義。


  以色列人的歷史正是這真理的說明。當以色列人處在正確的地位上時,他們的情形就是這樣,每個人都集中於一個目的。我再說,所有作神子民眼目的先知,他們向神子民指明神在他們身上的思想和目的和他們的天職,以及他們生存的意義--這些成為那異象具體表現的眾先知,全數被帶到新約的時代和教會中,含義就是說,如果教會要成全神的付託,她也必須如此。教會應該是有所「看見」的,她受著一個特殊的目的和異象的支配,她確知她存在的意義,對此她從不懷疑,為此她將一切放棄,並使人生中一切事務都為此效力。我們的態度必須如此,我們生活在這世界無法不做這個做那個,為謀生而有日常的操作,然而這一切都受著一件事的支配,就是神聖的異象。一切事都必須為著那神聖的目的。


  這就是先知在這時代佔有如此重大地位的第一個含意。我們無法從聖經中一一加以論證,倘若從新約聖經來看所引用的先知的話,他們如何被應用於教會生活的各方面,那是一件很有益處的事,會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異象是結合的因素

  先知是以這種方式管理那時代的,以色列人的結合力和能力全在「那」異象,當異象清楚明晰的擺在他們眼前時,當他們的眼睛被開啟能看見時,當他們和神的旨意一致,受神呼召他們的目的控制時,他們就成為一,是被異象結合為一的。他們的眼睛單一,正如馬太福音六章二十二節所說:「你的眼睛若瞭亮(原文作單一)」,這話含義之豐是遠超過我們所領會的。單一的眼光使整個生活和行為都一致,它會使你所有的行為都聯合起來。如果你只有一個意念,每一件事都必為著那意念。這自然不常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雖然在「這」件事上是快樂的。那些在困惑中的人,正如我們所說心神不寧的人,他們除了一件事以外,再不知道別的,他們常是令人不好受的一班人。然而神的子民如果行在正確;就是神聖的路上,他們就必眼目單一,意念單一,只有單一的眼目方能使所有的功能調和。


  在以色列人中這種情形為時甚少,那時他們是一班奇妙合一的百姓。另一面,你也能看出,當異象消退或失去的時候,他們就分散,各自為政,各有懷抱,互相爭執不休;正應驗神的話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原文作分散)」(箴廿九18)以色列人的光景正是這樣。試以以利的日子為例,那時沒有開啟的異象。以色列人分裂成為一班四散的百姓!那種情景曾多次發生。異象在神子民中是團結與結合的能力,使他們因為成為一體而堅固。他們的能力就在於他們的一致,無人能以對抗,試看以色列人過約但河後,進攻耶利哥一役!他們乘勝力前,所向披靡!當眾民只有一個目的時,無人能在他們面前站立得住。他們的能力是在於他們的合一,而他們的合一是在於他們的異象。當仇敵試著毀壞或混亂神子民中之異象的時候,他知道他所作的是甚麼,他乃是要分裂神的百姓。


    異象是防衛的能力

  異象具有何等防衛的力量!當神的子民只有一個目的時,仇敵就無機可乘。如果我們各人注意各人的利益,仇敵就獲機濫施破壞。當我們在神聖的目標上彼此一致時,仇敵就毫無機會。所以仇敵為了要成功牠攔阻神旨意的詭計,牠必須設法先作分裂、離異、拆散的工作。當異象清楚明亮,眾人專心於異象如同一人時,那些想要乘虛而入,專司破壞的自憐與利己的思想等等光景,便無機可乘。異象是極堅固的防衛力量。使徒說:「殷勤不可懶惰。要心 (原文作靈)?火熱,常常服事主。」(羅十二11)摩非將「靈?火熱」譯為「保守在靈的熾熱中。」專心致志,只有一個目的,具有奇妙的保護力量。當神的子民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切漏洞破口就都堵住,並且擋住各種足以使人迷惑和癱瘓的侵犯與打擊。


    異象促進堅定與增長

  異象之於先知如同烈焰。我們必須從這一點來認識先知,因為先知是一班如同火焰的人,在他們身上沒有模稜兩可,他們是一班積極進取的人,從來不知消極。這是異象的果效。如果你真看見了主所要得著的,你就不能作一個三心兩意的人,也就不會消極。在一個看見的人身上,你會發現他有一種積極的人生。相反的,在一個沒有看見或者看得不確定、不清楚的人身上,你所遇見的乃是一種模稜兩可、消極、無所謂的人生。先知們所以像火焰,因為他們看見了。當以色列人活在神聖的呼召?時,他們就積極向前,忠誠進取。然而一旦異象消退,他們就停滯不前,回顧自己,繞行曠野,毫無進展。


  這一種積極性與進取性乃是看見的結果,為主提供了祂所需要的立場,使祂能給我們正常的訓練和管教。這並非說從此我們不會再犯錯。你能從新約聖經中看出(盼望不以這樣說為異端),甚至像保羅那樣一個經過十字架的人,還會有錯誤。彼得曾被主大大使用,厲害管教,但他還會錯誤。是的,使徒們會錯,先知們也會錯。「以利亞阿,你在這?作甚麼?」(王上十九9)這話的意思就是你不該在這?。不錯,使徒們和先知們都會錯,他們也的確犯錯。然而由於他們是有所看見的人,他們又絕對為著所看見主的心意活著,因此即使在他們的錯誤中,主還能臨到他們,主宰管理他們,更多將祂自己和祂的法則教導他們。


  這一點在那些不確定的人身上是從來沒有的。那些不確定的人,無所謂的人,向神不絕對的人,他們從未受主的教導。那些將自己交給主,照著主所給的亮光和指引,有所撇棄而向前的人,從一方面來說,他們也會有錯誤,他們的錯誤往往是因著他們的熱心而有的,然而那些錯誤卻被神主宰的權柄所抓住,並且加以管理。另一方面,他們因著每一次的錯誤,受到主的教導,因而得知祂的思想和法則,以及祂如何做事與不做。倘若我們在一種不確定的情形下等待,想要等到一切都知道後再作,我們永遠不會有學習。


  那些向神心?火熱,從主那?真有所看見,且被他們的看見緊緊握住的人,才是一班有所學習的人。主在教導他們,主不容讓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毀壞他們。祂的主宰管理了一切,至終他們能說:「我曾犯了一些厲害的錯誤,主卻奇妙的掌握了那些錯誤,且使它轉為我的益處。」這樣,異象使我們全人都積極起來,並且受它的支配,因而給主地位來看顧我們,連我們落在錯誤中時主亦看顧,因為我們與祂的利益有關。而我們的心所關懷的也是祂的利益,不是我們的利益,使徒和先知們常常很奇妙的在他們的錯誤中學習認識主。因為那些錯誤不是由於他們固執己意,乃是由於他們熱切的為著神,和神所指示的祂的旨意。


    異象使神子民地位超越

  以色列民的超越地位也在於異象。神召他們作祂超越的子民,超過地上的眾民,在列國中成為屬靈管理的器皿。主曾應許沒有一國能轄管他們,神的意念是要他們「作首不作尾」(申廿八13)。但這不是說以色列人隨隨便便就可以作首,與他們的情況和地位毫不相干。當他們在清楚團體的異象跟前,一切受異象的管轄和支配,結合成為一個國民時,他們才能作首不作尾,他們才在超越的地位上。


  這又使我們回頭來看眾先知,(特別是以色列後期的先知們),為甚麼要有這些先知?因為以色列失去了他們的地位。因著他們失去了異象,於是亞述、巴比倫及列國在他們之上佔了優勢。在所謂的小先知書?,曾多次題到「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何四6)這是眾先知共同的音調,何以以色列人會落到這種情形?何以他們竟屈居列國之下?是因他們失去了異象,先知來乃是要帶他們回到原有的異象。先知是有異象的人,他們是神子民的眼目。先知呼召百姓回到神所揀選他們的目的,要他們重新看見,神為甚麼在列國中揀選了他們。


    神的兒女都需要異象

  這些話不過著重的說到異象的地位。也許你要問說,甚麼是異象?關於甚麼是異象,以後我們要說它,目前的重點乃是說到異象的必需,異象之於今日的教會--(你我亦然)是絕對必需的。首先我要說明,異象主要是關乎團體的,可能這團體不過是一些遺民,是神子民中的少數--異象雖然主要是關乎團體的,但在個人身上也必須如此。你我必須能說:「我已經看見了,我知道神所要的是甚麼。」


  如果有人問我們,教會何以落到今日這種境地,滿了軟弱和分裂!怎樣才能使教會再恢復從天上來的衝擊力?我們能回答嗎?倘若你說你能,豈不太武斷嗎?然而眾先知知道問題的答案。請記得,無論是舊約或新約的先知,他們不是一班和人隔離的人,不是一班單獨的人,一班擁有名之為先知職分的人。不,他們是身體上的眼睛,他們就是神心意中的「子民」。你們都知道大祭司所表明的原則,神看見大祭司就是看見全以色列人,祂對待全以色列人,無論是好是壞,都是以大祭司的情況為根據。如果大祭司情形不好,正如撒迦利亞書三章一至五節中所說的:「祂又指給我看,大祭司約書亞......穿著污穢的衣服。」所說明的就是以色列的情形不好。神對待全以色列人如同一人。


  先知也是這樣,為此先知和神子民的情形與生活是那樣密切的交織在一起。聽聽但以理的禱告;以他個人而言,他沒有過錯,他不像以色列國那樣犯罪,但是在他的禱告中他承擔了這一切,好像這些是他的責任,他像是一個罪魁。這些先知都是活在神的子民中,他們和神子民在情況、經歷以及受苦上完全合一,是不能分割的,他們絕非因著職務對百姓說話,好像他們是百姓之外的一班人,不!他們不單在神的子民中,而且他們「就是」神的子民。


  我的意思是:我們不是從一班被稱為教土、先知或使徒的人得著異象。他們的職責不過是要使我們留意我們在神面前該有的光景,以及何以該有那種光景,並且不斷的激勵我們,提醒我們說:「注意!這就是你們該有的光景。」因此每一個人都該活在先知職事的意義中,教會乃是蒙召作列國的先知。容我重複我的問題--你能否說出教會今日所需要的是甚麼?你能否藉著主在你心中所指示的,說明事物的情形和意義?我知道這事有觸及危險邊緣之慮,然而我們存在的意義卻正是在此。在各人身上容有度量之差別,但是或大或小,我們應有開啟今日局面之鑰。神需要這種人--團體和個人。


    異象要求勇氣

  請記得,異象要求超凡的勇氣。哦!請看眾先知的勇氣!就是對抗「策略」與拒絕妥協的勇氣。哦!「策略」與作退一步的想法,其貽害之深和遺留毀壞性影響之巨!「如果我們這麼絕對,我們將失去多少機會?如果我們堅決持守這一個地位,會不會減少我們事奉主的機會?」這是帶進破壞的「策略」。許多人在主前有所看見,並且開始述說他們所看見的,然而當他們在他們所背負的弟兄姊妹中間發現了強烈的反應,他們就退縮,不敢再往前去,深恐發生危險。這就是「策略」。先知從來不知「策略」,那麼我們是否為著所看見的盡心以赴呢?


  異象要求代價,我們也將面臨這問題。希伯來書十一章卅七節說:「......被鋸鋸死。」傳說這?所指的是先知以賽亞,他是被鋸鋸死的。請讀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全本聖經中沒有一處比這?更高,他就是為傳講這個而被鋸鋸死。他這樣作對麼?是的,直到今天我們仍站在那根基上,我們都因著他準確的見證而蒙福。但是魔鬼卻不喜歡,以賽亞乃被鋸鋸死了。看見異象並毫不折衷的將自己委身於那異象,具有極大的價值,但代價也是非常重大。


  我們暫時停在這?。大家必須去和主辦交涉,對主說:「到底我看見了多少?雖然一週又一週聽見先知講道,雖然我參加了各種聚會和特別聚會,到底我有沒有聽見先知的聲音?我曾經聽過許多信息和講章,我有沒有聽見那聲音?」如果我們聽見了,那影響是深遠的。如果沒有,就在這時候我們該為此到主面前去,不可因循下去,行傳十三章的話是我們的鑑戒!他們雖然聽見了話,卻沒聽見那聲音。哦!如果聽見了,將發生何等大的事!將有何等的價值!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4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五月 30, 2006
神榮耀的異象 - 江守道



http://www.academyofchrist.net/media/downloadpub.php?event=GodGloriousVision&filename=GodGloriousVision_notes_01_tc.pdf

http://www.academyofchrist.net/media/downloadpub.php?event=GodGloriousVision&filename=GodGloriousVision_notes_02_tc.pdf

http://www.academyofchrist.net/media/downloadpub.php?event=GodGloriousVision&filename=GodGloriousVision_notes_03_tc.pdf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五月 16, 2006
先知的職事(二) - 史百克



先知的形成(下)


    信息藉實際經歷組成

  歷世歷代你都能看見這原則,神一直要把執事和職事作到一致的地步。在眾先知身上你能看見這個。主從不躊躇顧惜,祂費盡了心力,有時甚至藉著家庭生活,人生中最密切的關係作工。試想何西阿家庭生活中的悲劇,還有以西結,神忽然使他的妻子去世,卻吩咐他說:「不可悲哀哭泣,也不可流淚,只可歎息,不可出聲,不可辦理喪事;頭上仍勒裹頭巾,腳上仍穿鞋,不可蒙著嘴唇,也不可吃弔喪的食物。」神要先知以西結的怪誕行徑引動百姓發問:「這荒謬的舉動是甚麼意思?」主讓這樣一件心碎的事臨到他,又要他這樣行到底是為甚麼?這是因為以西結是一個先知,他必須成為他信息的具體表現。他的信息是:「以色列是神的妻子,神已失去她,她已向神死,以色列竟不注意,他的生活竟如從未發生事故一樣。」先知必須在經歷?證實他所傳的信息,為此神要將信息作到先知的?面。為著產生職事,神常常在神僕人的身上作極深刻的工,有時甚至令人戰慄。


  神不容許我們僅僅收集一些材料或題目。如果我們是在聖靈的管理之下,祂就能將我們作成先知。這就是說,祂要使我們所傳的信息,是我們?面曾發生過的事。這樣我們所傳說的,乃是我們?面所經歷過的,或者正在經歷之事的發表。神用多年的工夫,藉種種奇特、深刻、厲害的方法,在一些人身上作工;神從不躊躇,祂不惜使用任何一件事來作工。這樣經過神工作的器皿就是信息。人不是來聽你的教訓,他們乃是來看你的所是,看神在你身上所作成的。哦!作為一個先知要付出何等的代價。


  因此摩西被帶到曠野,他天然的生命和觀念受到厲害的拆毀,使他成為無有,為要將職事作到他?面。神這樣作對麼?這關係到將來的源頭問題。啊!此後摩西所承受的壓力是何其大,有時他幾乎頻臨崩潰。在被壓太重的情形之下他已露出裂痕,他說:「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民十一14)他的源頭是甚麼呢?如果他所憑藉的還是從前在埃及時的老源頭,他連一年也不能忍受。他在埃及時,每逢受到人的激動,就起來爭戰。四十年之先,那個小小的壓力使他在道德上和屬靈上都垮了。如今他怎麼對付這些背叛的百姓呢?他能忍受他們到幾時呢?當他置身於可怕的壓力之下,當他飽受反對神完滿心意之洪流的衝擊時,惟有一個曾被神在深處作過工的器皿,才能力挽狂瀾。


  在我們身上也是這樣,壓力也許極大,甚至?面受到很厲害的試探--「放鬆一點吧!折衷一點吧!不必如此絕對。只要稍微放寬一點,你就能得著許多敞開的門。只要放鬆一點,你就能有許多收穫!」在這種試探之下,甚麼是你的拯救呢?惟有神在你?面所有的組織,方能拯救你,那是你?面的一部份,是你所不能丟棄的;那不是別的,就是你的生命。這是惟一的一件事。神知道祂在摩西身上所作的是甚麼。摩西的職事和摩西其人二者必須成為一,是分不開的。那個「人」就是先知的職事。摩西被他的弟兄們所棄絕,他們不要他,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出二14)這是人的一方面。另外還有神的一面,他到曠野四十年是出於神。這必須是出於神。從表面看起來好像是人的作為,事實卻不是如此。這兩件事是並行的,被弟兄們棄絕和神主宰的旨意並行一致。這是惟一的途徑,使神得著機會重建這個人。從他被弟兄們棄絕的那時起,神才開始使他成為先知的實際訓練。


  哦!神主宰的權柄,奇妙的主宰權柄,一段極黑暗的時期,一段深刻、破碎、壓榨、磨煉的時期,使他被倒空,直到一切都完了,再沒有甚麼留下。然而這一切正是神成全先知職事的路。


    神證實的使者

  我想摩西原先很可能是一個嚴謹刻板的人。立下許多律法,就如「你必須作這、作那」等等。他是一個獨裁者,一個暴君。經過了窯匠手中的這些年,他從窯匠的輪上出來,神論他說他是「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神能站在他的一邊。回溯當日,摩西在驕傲、自大、獨斷獨行的靈?起來的時候,神無法站在他的一邊。神不得不讓他得著那個必然的結果。然而當這位謙和超過眾人,受過破碎、謙卑、無己的摩西,因著他的職任被人非議的時候,摩西並末起來為他的地位和他的權利辯護,他只將這件事帶到主面前。他的態度是:「我們讓主來斷定。對個人的地位我毫無保留。如果是主立我作祂的先知,就讓祂來顯明。倘若我不是出乎主的,我願意離開這職任。」這是一種何等不同的靈,主卻奇妙的站在摩西的一邊,並且顯出祂的權能,對於那些反對摩西的人,卻顯為可怕。(參民十二2、十六3)


    先知職事是生命不是教訓

  先知是甚麼?先知的功用是甚麼?問題的答案是這樣:神得著了一個器皿(這器皿可能是個人或團體,就如神願意藉以色列人盡先知職事的功用),神使這器皿經過一段深刻的經歷、毀壞、破碎、失望,使他所有的觀念轉變,不再堅持以往所固執的事物。他們身上有了一種奇妙的柔軟,與肯受改正、受教導的光景。以往那些在客觀上對於神的工作、真理、正統或基要的教訓等等,那種拘泥的堅持與爭執,已被對付和破碎。如今有了一種全新的觀念,對事情有了新的看法,不再是一套外面的形式,乃是在器皿?面有了神的組織。這樣一個器皿的本身才是職事,並不是用從前所接受的道理來教訓人的就是職事。


  哦!求主救我們脫離這種可怕的境界!這是一種可鄙的境界,用一些教訓、一些講解,標榜所堅持的路線,而使你成名。哦!但願神拯救我們!使我們被帶到「生命」的境地,就是神在我們?面所作成的,且是用我們作成的!祂先壓碎我們,然後在一個新的屬靈的原則上重建我們,這重建的顯明就是職事。你所傳說的不再是教訓,乃是出於神在你身上所作的,是神多年的工作,這工作甚至一直繼續到今天。


  這是先知職事的律,神使受膏的器皿,藉著經歷和真理並駕齊驅。每一點用話語所發表的真理都有過一段歷史。他們曾進入那真理的深處,他們亦蒙了那真理的拯救。那真理是他們的生命,也是他們的一部份,這就是先知職事的性質。


    先知能容忍卻不妥協

  我們再回來看摩西的轉變,在撒母耳身上也有同樣的情形。撒母耳是舊約時代一個極美好、極可愛的人物,聖經稱他為先知。你曾否注意,雖然他的心向著至高神,完滿的思想絕對忠誠,他?面毫無妥協的因素。然而在最初幾個月內,他向掃羅所表明的,是何等的寬容和慈愛!(算起來好像不超過一年,似乎掃羅在掌權的頭一年,的確想有一點好的表現。)然而要記得,掃羅代表人拒絕神在一切事物上掌權--就是神直接的行政。以色列人喜歡有一個王的這件事,正是拒絕耶和華直接管理他們的表明,他們說:「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神對撒母耳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撒上八5~7)


  君王的原則像先知的職事一樣,也是一個神聖的原則。君王在那?乃是表明神掌權。但是以掃羅而言,他遠遜於這一個標準。他的出現表明將神聖的思想拉低到世界的水平:「像列國一樣」--神聖的思想被屬肉體的人掌握,以致被拖到世界的水平上。撒母耳知道這一點,他從心?無法接受這個,為此他向神訴說,他反對這件事,因為他洞悉此事的意義,然而他又是何等忍耐著以愛心對待掃羅!


  我之所以說到這些,因為今天也有同樣的情形存在。神聖的事物操在屬肉體的人手中,被拖到屬地的水準上。聖靈直接的管治被委員會和委員們所取代。在神聖的事物上,人建立了組織,來為神管理。新約聖經中藉著禱告、禁食以明白神心意的途徑不復被人採用。凡是屬靈的、認識神的、明白神心意的人,不能接受這個。但他們必須非常寬容。一個像撒母耳這樣的真先知,在錯誤演變成顯然違背神所賜的亮光之先,必然會盡可能的寬容。主曾藉著撒母耳臨到掃羅,使他清楚明白他當怎樣行,使他確定的知道,神所要的是甚麼,然而他竟不順服。到這時候撒母耳才說:「我不能再容忍這情形!」他是不可寬恕的。「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撒上十五23)當掃羅盡所能的為善時,撒母耳總是容忍以待,這就是愛。


  當然,豫表總有它的缺欠和不完全的地方,但是你從豫表中能看出其中的真理。先知撒母耳對於許多錯誤的事,亦顯出極大的容忍,雖然他的內心亦無法接受這些事。因為他寄望一朝臨到,人若肯順從,那麼局面還能挽回。總之我們對於那些我們所不贊同的事,必須因愛寬容。
  我們的重點是摩西必須學這個功課,他必須被神造作到這樣。當我們學會忍受那些我們所不能同意的情形時,我們才能服事神的旨意,才是真的先知,遠比我們只熱衷於破除舊風氣,一心只想排除那些討厭的事物時,更能滿足主的心意。


  這許多話不過著重的說到一件事,就是先知的職事是一個功用。他的功用乃是叫每一件事都合乎神完滿的思想。並不是客觀的或規條的方式來定一個系統,亦不是你為此去作一些事,乃是當神把祂要你為祂站住的事作到你?面,藉著經歷和祂的對付向你啟示了,你才能為神有真實的作為。一路之上神帶你過來,這是你所知道的。這並不是說,你成就了甚麼事,不如說在這過程?,你被破碎了。到了這時候,你在主?面才有一點用處。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6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五月 11, 2006
復活後的多加 - 宋尚節
【讀經】:徒九36~43。

(本篇信息為宋尚節牧師晨間對福州教會各領袖的短講信息)

  使徒行傳第九章記載非常奇妙的三大神蹟,恐怕在該書內,沒有比這些神蹟更大了,是什麼神蹟呢?

  (一)桀驁不馴的掃羅變為溫柔順服的保羅。
  (二)癱瘓臥床的八年女徒以尼雅,病得痊癒。
  (三)「多加」由死復活。

  這三個神蹟,是顯明主最大的榮耀。現在,神要我說:「多加」由死復活的那個神蹟為題目。

  第卅六節:「在約帕有一個女徒,名叫大比大......。」聖經中有「使徒」、「門徒」或「女徒」等名稱。這「女徒」按原文的意思,恐怕是約翰的門徒或許是未重生以前的門徒,希利尼話「多加」為安靜的意思,如同綿羊那樣安靜。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善事」乃良好工作的意思,或許她丈夫逝世之後,她把財產賙濟窮人,拼命工作。唉!我們雖然稱為門徒,還是沒有重生,我們在神面前,乃是死人;我們的工作,亦是死的工作;在人看來,她是一個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的好人,她的名在人前顯得榮耀,但是神的名未曾顯得榮耀,因為她沒有高舉主的十字架,在人看來,她是一個善士而已。人看她有犧牲服務的精神,可惜耶穌的名,被她掩蓋了。我們教會內有許多善士,創設孤兒院,辦理育嬰堂,做出許多慈善的工作,在人的眼光看來,固然是一個大慈善家、大服務家、大犧牲家,但是主的名在他身上,不得榮耀。參看以賽亞書第六十四章六節,這節聖經,最能幫助我們,叫我們覺悟:我們所有的義行和一切善行,在人前以為好看,但在神前,如同污穢的衣服一樣,如同葉子枯乾一樣;衣服污穢並不好看,葉子離樹,立即乾枯,我們生活若未重生必虧欠神的榮耀。我從前曾到廣州講道,看見一人在未重生之前,熱心服務,廣行善事,他以為藉他的善行,可上天堂;後來那人到會堂參加聚會,講道、查經、認罪之時,還想倚靠自己的工夫得救,以後我勸他再跪下禱告認罪悔改,從此,他不歸榮耀給自己,而歸榮耀給神了。可惜許多人做出死的工作,如同多加一樣,多麼可憐!


  第卅七節:「當她犯病而死......。」多加死了,死人的工作,有什麼可誇呢!全然是虛空的;照樣,人的好處,值不得什麼,該死的多加死了,結果,一切的工作,亦隨之而滅。試問我們帶領幾個人來歸主?我們的工作,是否隨我們的死亡而消滅?唉!多加在世上,好多人稱讚她、誇獎她,恐怕在天上,就沒有人稱讚她,天使或許不准她進入天國。我們有帶領幾個人來歸主呢?我們有帶領罪人來得十字架的救恩麼?可惜我們的工作,只榮耀自己,不知道榮耀神的名!我的工作,是跟我同死,死後就完了。這樣的人生,有何價值!


  第卅八節:「呂大原與約帕相近,門徒聽見彼得在那?,打發兩個人去見他......快到約帕去,請彼得來。」門徒要求彼得來,為她祈禱,等候彼得來,叫她復活。她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死的,亦不知道主在她身上,不得榮耀,雖有良好的工作,結局是死的,所以必須請彼得來為她祈禱,使她復活。我們工作,結局是死的,必須求復活的耶穌復活我們,重生我們。彼得來了,為她們做什麼呢?


  第卅九節:「彼得就起身和門徒同去,到了,便有人領他上樓......。」彼得來到,看多加屍身停在床上,許多寡婦在彼得跟前,為她啼哭,誇獎多加這樣好,那樣好,「還把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外衣與?衣給他看。」或許她們哀求彼得說:「她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她乃善士,她為好人,......。」多加被人稱讚的聲名得榮耀了,但是耶穌的名,在她身上,不得榮耀。唉!我們眼看這個幹事工作好,那個傳道成績優;我們終年東奔西跑,勞勞碌碌,忙個不休,今天開會,明天佈道,儼然是一個熱心不過的善士,被人歡迎,被人稱讚,他的名譽,已經被人傳開了;但是主的名不得在他身上顯出榮耀。唉!我們的工作,在神前不算什麼,不如早死。啊!多加死了,就在她身上顯出十字架的榮耀了。


  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開一個「種族和平會」,要使白種人與黑種人聯絡起來,因為這兩種人在同一學校內,彼此沒有說話,就是共飯同席,彼此也沒有交談。我為要打破那種隔閡,聯絡那條鴻溝,就不惜費幾許精神,為他們開了這個會。後來報紙大登特登,誇獎我,褒譽我,我便十分高興,把那個會,更擴大起來,也請猶太人同時參加,我又被推為主席。開會時,襲斯德博士蒞場與會,他褒美我為一個「大英雄」;因此,我興高彩烈,洋洋得意。


  更有一次,我被推為十三國「學生和平會」主席,那會的程序,附有音樂和遊藝等等節目;眾人鼓掌歡迎我,報紙登載誇譽我,而我更自鳴得意了。


  如今回想過去,一切都像煙消雲散,轉眼成空,因為我日間開大會,夜間卻和我哥哥爭吵打架。唉!一切都是死人的工作,如同外衣,雖然美麗悅目,結局是死的!死人算得什麼呢?感謝主!讚美主!多加死了,大家為她啼哭了,多加死了,主的能力才能在她身上顯得榮耀。


  第四十節:「彼得叫他們都出去,就跪下禱告......對著死人說:大比大起來......。」她們請彼得來,為的是救命,主給我們的是什麼呢?若不把光陰奉獻給主,那麼,光陰是死的?彼得跪下禱告,或許這樣說:「我們是該死的,唯獨主是復活的,現時叫這女人復活起來......。」禱告後,多加便睜開眼睛,復活起來了。那復活後的多加不是多加的,乃是主的寶血買的,她一切光陰,也是主用重價為她買來的。希望我們舊人死了之後,便與主一同復活,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面活著。希望現在主使每一個死了的「多加」復活起來。


  我曾到廣東的梅縣講道,有一個長老,那地方的人都說他是一個熱心的偉人,建築禮堂,開辦學校,提倡社交,發起公益善舉;他的兒孫繞膝,濟濟一堂,不幸那位長老失足而跛,來堂聽道,請求代禱。那一次沒有醫好,於是又抬到汕頭乘我開奮興會時,進堂求醫,人都說:「那個長老的跛足,能夠醫好,奮興會便成功了。」抬到台前,叫我為他按手祈禱,他當時不但病沒有好,反而斷氣而死,嗚呼哀哉了!他的兒女和他的師母們,十分憂苦,哀號不止!一時會場空氣緊張,秩序混亂,人們交頭接耳,品評長短;我便不慌不忙說:「不要啼哭,神能負責!」便為他哀禱說:「神呀!願你榮耀你的名,叫他復活起來......。」那人便活過來了。


  事後經調查,原來他為吃鴉片而來;那天晚上,他請求我再為他代禱,我便不去,對他說:「把你的罪交給主。」他便把罪認出來,甚麼侵吞公款啦,買賣嗎啡啦,行淫污穢啦等等。我便對他說:「你是多加,你是該死的了。」他確實悔改後,我便奉主的名,為他祈禱,使他起來。恐怕許多人如同「多加」一樣,假冒為善,外面好看,究竟是死的。「多加」復活之後怎樣呢?「......就有許多人信了主。」


  第四十一、四十二節:「彼得伸手扶她起來......,把多加活活的交給他們。」多加復活之後,人們不是信多加,乃信神的榮耀了。彼得把活活的多加交給他們,成為活的見證,此後不是稱讚多加這些好、那些好,乃稱讚主的名了,一切的好,都是主的,主被人高舉,主在她身上,便得了榮耀。所以活的多加使人歸榮自己,乃是死的工作;死的多加使人榮耀主,乃是活的工作。


  我們應當榮耀神的名,不是愛多加乃是愛神。我常見許多堂會會友,不是跟從主,乃是跟從牧者;牧師調任別地,會友亦隨之而去,西國人若避暑他去,而女會友亦隨之而去。唉!多麼可憐呀!因為他的工作,是人的工作,乃死的工作。


  河南彰德有一位牧師,人都說他口才好、學問好,多施賙濟,拼命工作。他任職的堂會,有五百教友,可算為興旺的堂會;但是那位牧師離開那?,許多會友都離散了。呵!他的工作不是引人愛主、信主、跟主,乃是使人信人而已。感謝主!多加死了,主的名得榮耀,你們死了麼?若還未死,就把主的名遮蓋起來,你們所行的許多善工,都是虛空的。


  第四十三節:「此後彼得在約帕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住了多日。」猶太人甚恨惡硝皮匠,他住屋與人家的屋子,相距十五丈,因為人看那硝皮為不潔的工業;且日日與死的獸類往來,味道惡臭;業皮匠者,聲名不好,所以娶妻甚難,娶妻若非事前明徵同意,在法律上隨時可以提起離婚。可是彼得有主的生命,不顧人言,與他同住;因為人只看外面,神是看人的內心。試問我們的工作,到底是死的呢?還是活的呢?是看外面呢?還是看?面呢?親愛的弟兄姊妹們!當把你們死的行為,改變為活的行為,因主為我們釘死十字架,祂用重價買我們回來,現今我們活著,不是我活,乃是主在我?面而活,因為我若未死,主的名在我身上,顯不得榮耀。
  有一位姓汪的循理會牧師,浙江人,在湖州設立三餘社,藉放映電影營業,以維公費。他十分活躍,會友甚多,堂會組織,分門別類,按部就班,井井有條,會督看他為好牧人,同工亦稱羨不已,可惜他的工作都是死的。我在湖州領會時,有一千會友聽道,但是沒有一人攜帶聖經,我即質問汪牧師說:「會友聚會,為何不帶聖經呢?」而我請會眾祈禱,也沒有一人領禱;會快要完畢,我還查問:「有沒有得救之人請舉手」,竟然沒有一人站立舉手。唉!他們的堂會是死的,他們的工作也是死的。可是聖靈抓住他們,從這次奮興會後,會友不看電影了,堂會失了一筆進款,難以維持;汪牧師來對我說:「電影不映,堂會失了一筆進款,公事怎麼辦下去呢?」我回答說:「你不要做死飯桶須做活水源泉。」他和我一同祈禱,起先他的罪還不認清楚,以後才坦然承認說:「侵吞公款,淫行污穢等等。」認罪後,他的生命改變,從此,他不做死人的工,變為一位得力熱心的傳道者。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30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五月 10, 2006
是進步還是兜圈子 - 陶恕
人們說:地球在動,時代在改變。這是一句老生常談,或諸如此類的陳腔濫調,如今可以說已成為人們喜新厭舊的護符。舊的唯一缺點往往就是因為它是舊的,新的唯一優點往往就是因為它是新的,顯然沒有人停下來考慮到這一點。


有一件事似乎已是被人遺忘了;即地球在動,時代在改變,而人卻依然故我,並未有改變。人類像擺來擺去的鐘擺一樣,在其有限的活動範圍中動來動去,在基本上並沒有改變。人類活像女人的服式,在不斷改變,但是變來變去,始終還是一樣,並無多大分別。又會回到幾年前的式樣,才面世之「新」的款式,不久之前好像並不十分風行,而一下子就受到熱烈歡迎了。


多年來,競爭所造成的一些改變乃是改良,這是凡有見識的人都不會否認的。所以,競爭可以代表進步和前進,但是,雖說我們是向?甚麼方向前進,而我們的領袖們卻沒有對此作清楚的說明。我們現在正朝向一個終點前進,這一點似乎很難加以證明,因為這樣的一個終點,即使存在,我們卻不知道是甚麼或在何處。


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他既然是從天上來看人生,並且是從永遠的價值來判定萬事,對近代一個為最新發明及最近大事所表現的那種熱愛欲狂的態度,似乎感到很可笑。那種情形,極似喘氣狂追自己尾巴的獵狗,團團轉地咬,而始終咬不?。現在加上一大群作壁上觀的獵狗,一本正經地著書立說,證明那個徒勞無功之小狗的活動是進步,你就能想像成這一幅相似的圖畫了。


基督徒時常被指責為反動的,因為他們對於憑人的智慧建立理想天國的甚麼最新方案毫不動心。每次有某一位以兜圈子為進步的那人云亦云人物發表甚麼高論時,他們不會作應聲蟲到處傳播;世人對他們這種態度是不會原諒他們的。


噢!這種情形是不足為奇的。一個真基督徒總是一個古怪的人物。他覺得自己對於從未見過世的那一位懷有至高的愛,日日與他看不見的那一位密談,期望靠?另一位的功德到天堂去,倒空自己為使自己可以被充滿,承認自己不義,好讓自己被宣佈為義,俯伏屈身,好像自己挺立起來,在最軟弱時就最剛強,在最貧窮時就最富足,在感到最難堪時就最快樂。祂死,為的是使祂能活;祂捨棄,為的是祂能擁有;祂施捨,為的使祂能保有。見所不見,聞所未聞,並認識那過於人所能測度的愛。


遇見過神的人就不期待甚麼了--他已經找到了;他不再尋求光--那光已照在他身上了。他的確信似乎是類似固執己見,但他的確信是由經歷而來的確信。他的宗教不是道聽途說;他不是一個拷貝,也不是一個複製品;他是聖靈經手的原作。


我們並沒有在這?描寫一個超凡的基督徒--而只是描寫一個真基督徒:他絕非完全,且有極多地方仍要學習。但是,他對於神的直接認識,使他不至像世人一樣毫無定見,也使他不至像世人一樣,對普遍被稱為進步的東西作瘋狂的爭奪。


無疑地,我們仍然會聽見許多大吹大擂的響聲,看見許多壯觀的示威遊行,堂堂皇皇地向著 口號前進,而我們也準會採取同一步驟。但要謹慎。我們現在是在等候?號聲,召我們離開喧囂,並推動一連串的大事,而最後的結果乃是新天新地。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00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五月 09, 2006
另一個靈 - 史百克
「不與眾同流,抱著另個心志(原文作『靈』),專一跟從主的得勝者。」(迦勒)

  「那 時猶大人來到吉甲見約書亞,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在加低斯巴尼亞指著我與你對神人摩西所說的話,你都知道了;耶和華的僕人摩 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當日摩西起誓 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祂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 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 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納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祂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於是約書亞為耶孚尼 的兒子迦勒祝福,將希伯崙給他為業。所以希伯崙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書十四6-14)

  啟示錄是呼召信徒們要從混亂、墮落的光景中興起,勝過四圍的仇敵和試探,在主面前作個得勝者;惟有這樣的得勝者才能承受啟示錄第二十一章?所應許的產 業(二十一7)。但是這樣的人將會遭遇到痛苦的試煉和孤獨,無人支持的困惑;然後他們才能學習到如何在基督的得勝?站住,甚至在最孤單時仍然站住。

  從當日的拔摩海島起直至今日,凡得勝者要如此面對這種挑戰。不錯,有許多人已經失敗了;但感謝神!還有不少人卻因著信蒙了憐憫,仍能得勝到底。歷代教 會一直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得勝者;特別我們在這末世的日子中,更是如此。聖靈今日向教會所要求的,就是要你,要我作個真實的得勝者
專心跟從主

  這種屬靈的得勝,也許能用舊約迦勒的故事把它說明出來。這是說到一個不屈服的信心,如何在失敗四佈的環境中,被樹立起來,成為我們永遠的榜樣。那時在 神的子民中,信心已經集體的崩潰了;神的選民已經墮落到只是虛有其表的形式?去,一點不顧當初的恩召,並且作出許多明明違反神旨意的事情來;這些人注重眼 前的利益,過於他們所披帶的聖名。只有迦勒沒有與這些人同行,他的靈能作見證說:「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摩西也稱讚他說「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在第十四節?再說:「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聖經三次重覆的提到他是「專心跟從。」我們應當從迦勒身上,學習如何在神子民失敗四佈的環境中,能作個得勝者

弟兄們的集體失敗

  「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他 的同工弟兄們集體的失敗了。弟兄們理常給他幫助才對--弟兄的功用本是如此。可惜他們在神面不夠專一,重視現質的理由,過於傾聽神的聲音,在困難臨到時就 都灰心喪志起來;不但不能供應迦勒,反而拖累了他。這?是特別指著那十個同行的探子說的。當然約書亞也是個全心跟從主的人,所以不能按字面說,他是絕對孤 單的。

  感謝神!我們是不會孤單的。但是約書亞和迦勒不同,他是有特別恩賜和地位的人,並非迦勒所能比的;所以他仍是相當的孤單。那十個探子所以失敗,乃是因 為他們先在神面前失敗了;他們雖然曾和迦勒一樣得過同樣的異象,有過同樣的經歷,一同踏過應許之地,也親手攜回那地的果子同來見證神的豐滿;他們和迦勒一 樣同是當代青年人中挑選出來的精兵,但他們卻過分看重面對的困難。然而這些困難並不會因著我們的躲避而消失的,當四十五年後以色列人重回此地時,這些困難 一點也沒有因時間的緣故而減少。

  這是何等可悲的事!有時連神的僕人們也被客觀的困難駭呆了,思前顧後的考慮著可能發生的危險,甚至把神往前去的時間都拖延了,仍不敢向前行一步。可能 是他們考慮到自己的軟弱,還未準備好去迎接這樣重大的挑戰;可能是他們聽到了許多已往嘗試者如何失敗碰壁的故事--這種傳說總是愈聽愈多的。我們不清楚真 正使他們灰心喪志的具體原因何在,只知道他們向神說:「不!還不能夠,不!不要這樣快!」他們的消極躲避,並不是因著另有企圖或有著別的意見,只單純為了不能也不敢跟從主勇猛向前。迦勒就在這種氣氛下顯出他的為人來:不管別人如何,就他來說:他已決定全心守著他所信的。

  當然他不可能離開弟兄們單獨冒進,因神的旨意總是對著全部選民來說的,從不在幾個單獨的個體上能得著神所要求的完全。眾人信心集體的崩潰,的確牽累迦勒,多受延阻之苦;但卻攔阻不了他向著神的專一。

  當弟兄們集體的失敗時,我們常會用這樣的藉口來寬容自己:「人人都是這樣呀!」迦勒很清楚的知道,這絕不能成為我們的推諉。在最後關頭時信心就成為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隨流失節,歸咎到別人身上去。迦勒面對著這種流行性的膽怯,莊重宣告說:「我全心跟從耶和華。」他不敢用別人的失敗來寬容自已:「雖然四面楚歌,絕不能使我氣餒,我已決定全心跟從耶和華。」

  迦勒並不完全像約書亞那樣,有著許多的特別恩賜和地位。約書亞領導著以色列的軍隊;曾是摩西的左右手;將會成為未來領袖的繼承人。但這些都與迦勒無 分,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完全與尋常人無異。像你像我那樣並沒有甚麼特長或雄心只願與眾人同領一個呼召,同有一個異象。這異象一旦實現出來,也不會有甚麼 個人的特別專利。並且我們還曾發現當神的眾子民受試煉時,我們個別的也在試煉中。

  除了僅僅兩個人以外,整個以色列民族在考驗中失敗了,各支派的領袖也都在這次考驗中失敗了。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豈不也同樣是在受各種不同的考驗麼?旁 人有失敗,不能成為我們失敗的藉口。在危難面前迦勒並沒有因著群眾性的癱瘓而癱瘓;雖然全會眾都失敗了,但他靠著恩典不為所動,得勝到底!迦勒與他們一樣 面對面同樣的仇敵、同樣的危難,也同樣的有著個人的軟弱和缺點;但他卻一直仰望天上的神。我們現在每一個基督徒也同樣是在試驗中,也許四面都是混亂和失 敗,甚至本來是很可靠的弟兄也變成不可信任了;但這些仍不足成為我們崩潰的原因。我們一定要像迦勒那樣,因為我們能像他只要我們肯。

眾人的攻擊

  同行的弟兄不止拖累了迦勒,並且還進一步的攻擊他。他只好置之不理,雖然受如此厲害的批評與誤會,仍持守住他所信的。

  當我們也「全心跟從主」的時候,往往曾暗中希望被人知道,受人讚賞,哦!何等意外,結果正與此相反。當迦勒發覺到這班領導人物不再可靠時,他想起來為主規勸他們,向會眾解釋這種膽怯是沒有根據的;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罷!我們足能得勝。」(民十三30)但這班人的囂張竟蓋過了他積極信心的聲音。全會眾都起來反對迦勒和約書亞說:「拿石頭打死他們。」(民十四10)何等奇怪的反應,竟如此對待那些真心尋求神的人!約書亞的時代如此,今人的時代也是如此。

  從不支持而轉變為更進一步的對立與仇視,迦勒遺憾的發覺到這班人的本質是何等的不屬靈。不但沒有準備好去接受真理,並且還仇視指正他們的人;這恐怕是 每一個全心跟從主的人,遲早總會遇見的一個可悲的發現。神的兒女一旦不仰望主,就會立刻變成非常的頑固和盲目。虧得耶和華的榮光特別顯現,才拯救了迦勒和 約書亞,不致被石頭打死在跟從主的路上,我們不要怕那些必然會臨到的反對,和兇惡的攻擊,因為有主與我們同在。結果是那班不信神的領袖人物先遭遇死亡(民 十四38)。

  聖經說:「惟有約書亞‥‥和迦勒;仍然活著。」--不信總是帶來屬靈的死亡;惟有信心才引往生命的路上去。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5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五月 04, 2006
每一天
編按:此篇是從網站JabezPosters.com 下載翻譯的文章

約翰包華是芝加哥諾優拉大學的教授,開了一門「信仰的神學」的課,以下的故事是關於修他課的一位學生,名字叫作湯姆。

記得大約在十二年前,我正要上大學部第一次「信仰的神學」課。我站在教室裡,看著學生魚貫走進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湯姆,那時候我眼前一亮,心也不經意抽動了一下。他正在梳自己一頭垂肩六吋的淡黃色長髮,我第一次看到男孩子長這麼長的頭髮,猜想那時候男生才剛流行這樣的打扮吧。我很清楚長在頭上的東西不足掛齒,腦袋裡的想法才是最重要。不過老實說,那天我沒想到會看到這樣一號人物,情緒上難免有所抗拒,甚至馬上把湯姆歸為英文字母 「S」的異類,代表著英文字 「Strange」:奇怪、非常奇怪。結果,湯姆是我「信仰的神學」課中「無神論者掌門人」,當我提到神天父無條件的愛時,他經常都不以為然,公然反對、嘲笑甚至輕蔑這樣的論調。我們之間維持了表面的和諧,無風無浪的度過第一學期。雖然我必須承認,他有時候真的是讓我頭痛不已。
到了學期結束時,他把期末考的考卷交給我,並且語帶諷刺的問我:「你認為我會找得到神嗎?」我當場決定要給他震撼教育治療:「不!」我斷然地說。他回答說:「是這樣嗎?我還以為這是你一直在推銷的產品呢!」我讓他走到離教室大門還有五步的距離,然後大叫:「湯姆,我認為你不會找到祂,可是我十分肯定,祂一定會找到你!」他聳聳肩,蠻不在乎的離開了我的教室、我的生命。當時我有點失望,因為他沒有聽懂我精闢的見解:「祂會找到你!」至少我自以為這看法頗有見地。之後,我聽說湯姆畢業了,而我也如釋重負。
接著,我又聽到一個很不幸的消息,湯姆患了末期癌症。在我能把他找出來之前,他就跑來看我了。當他走進我的辦公室時,他身體看起來非常虛弱,也因為化療的關係,一頭長髮都掉光了。可是我深信在他一生之中,他的眼睛首度閃爍著光芒,語氣也非常堅定。我不禁脫口而出:「湯姆,我常常想到你,我聽說你生病了!」「沒錯,病得還不輕,我得了肺癌,剩下沒幾個禮拜了。」「湯姆,你能談一談嗎?」「當然,你想知道些什麼?」「只有廿四歲,卻要面對死亡的感受。」「這個嘛……有可能會比這樣來得更糟。」「比方說呢?」「就好像說,到了五十歲的人卻毫無價值觀或理想可言、到了五十歲還想著喝酒、玩女人、還僅認為賺錢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我開始翻閱腦海裡英文字母「S」的檔案櫃,沒錯,我就是把湯姆歸類為奇怪一族。(說起來也很奇怪,我利用歸類法所排斥的每一個人,神總是把他們送回我的生命裡,再來教育我。)「我來看你真正原因是……」湯姆說:「你上課最後一天跟我說過的話。(他居然還記得!)」他繼續說:「當我問你我是否會找得到神,你說不會的時候,我著實很驚訝。接著你又說了,可是祂會找到你。我反覆思考這句話,即使那時候我並沒有很認真去尋求神。(我精闢的見解,他在反覆思考呢!)可是當醫生在我的鼠蹊部切除了一個腫瘤,並且告訴我是惡性的時候,我就開始認真尋求神。當癌細胞蔓延到我重要的器官時,我用拳頭猛敲天國的銅門。」「可是神沒有從裡面走出來,事實上,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你有沒有試過長期努力想要做一件事情,卻一無所獲?你會覺得受夠了、試夠了、然後就放棄了。」
「結果有一天我一覺睡醒,心裡想,與其還要對著高聳的磚牆吶喊神在哪裡?而在問話的同時,我也不確定祂到底在不在,我就決定不如就算了…我放棄了。我決定不要再管……神不神、死後有沒有生命或諸如此類的事情,並且決定把剩下來的時間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那時候,我就想到你和你的課,也記得你曾說過類似的話:『生命本質中最可悲的是缺乏愛,可是如果在生命的旅程上,你從來未曾對所愛的人說你愛他們的話,你的生命也同樣可悲。』因此我就開始從最困難的著手:我的父親。我要對他表白的時候,他正在看報紙。」「爸爸……」「甚麼事?」他回答我的時候,甚至沒有把報紙放下。「爸爸,我想要跟你談談。」「好啊,那就談啊。」這時候他才慢慢把報紙放下三小吋:「甚麼事情?」「爸爸,我愛你,我要讓你知道我愛你。」湯姆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內心彷彿蕩漾著一股溫暖的喜悅,他接著說:「他手拿著的報紙丟在地上。然後我爸爸做了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是我記憶中,他從來不曾做過的:他哭了、而且他擁抱我。」
「那天晚上我們一直聊天,即使他明天一大早還要去上班。能夠跟爸爸那麼親密感覺真好,我看到他的眼淚、感覺到他的擁抱、也聽到他說他愛我。跟我媽媽和弟弟表白就簡單多了。我們也哭作一堆、彼此擁抱、說了好多真心話、彼此吐露著多年以來藏在心裡的祕密。不過我只有一個遺憾:為什麼我要等這麼久,才這麼做呢?為什麼我要到現在,才開始跟我最親密的人坦白我的感情?」
「接著有一天,我轉身一看,神就在那裡。我向祂懇求的時候,祂沒有走近我。我猜我大概像馴獸師一樣,拿著一個呼拉圈,一面叫著:『來呀,跳過去!』、『來呀,我給你三天的時間……不,三個禮拜好了。』」很明顯的,神根據自己的時間表,並且運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事。「最重要的事情是,祂就在那裡,而且你說的沒有錯,祂找到我了。在我停止尋找祂的時候,祂找到我了。」
「湯姆,」我訝異得不禁喘著氣:「你現在所說的一番話非常重要,而且比你想像中更為真切、歷久不衰。最少在我看來,你在說最能找到神的方法,並不是要把祂視為私人財物、解決疑難雜症、或在非常時期隨時撫慰你心靈的神;要找到神,是要坦誠面對愛。你知道嗎?使徒約翰就曾經這麼說:神是愛,在愛中生活的人就是與神同住,神也與他同住。」「湯姆,我可以請你幫個忙嗎?你上我課的時候,實在是個頭痛人物。可是現在,(我愉快的說),我有個方法可以讓你彌補過去的一切。你到我現在的信仰的神學課來,把你剛才告訴我的話說給我的學生聽。如果我告訴他們的話,恐怕只會事倍功半,效果沒有你親自作見証來得好。」「這個嘛……我只準備好告訴你,可是我不知道有沒有準備好告訴你的學生。」「湯姆,你就考慮考慮吧。如果你自認已做好心理準備,就請你打個電話給我。」過了幾天,湯姆來電說已準備好面對我的學生,他願意為神和我這麼做。因此我們就約定了一天。
可是終究,他沒有達成所託。他要赴另一個約,這個約是遠比和我跟班上的來得重要。當然,他的生命並沒有因為死而結束,只是改變而已。從信仰到遠景,他跨出了一大步。他找到的生命遠比人類肉眼所見更美麗,甚至是我們聞所未聞,也從不曾在我們的心靈出現過的國度。在他臨死之前,我們談了最後一次話。他說:「我想我沒辦法去你的班上了。」「湯姆,我知道。」「你可以代我告訴他們嗎?你可以……代我告訴全世界嗎?」「我會的,湯姆,我會告訴他們的,我會盡力而為。」
各位讀者,謝謝你們抽空看這個關於愛的小故事。湯姆,無論你現在身處陽光之中,或天堂翠綠的山坡上,我都必須告訴你:「我已經告訴他們了,湯姆…… 我已經盡力而為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6 下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四月 27, 2006
十首詩歌 - 王峙
詩人大衛說神從禍坑淤泥中把他拉上來,使他腳立盤石,口唱新歌讚美神。(參詩四十1~3)
  信主的人,四面有樂歌環繞他,他的人生是詩歌的人生。信徒應當很會歌唱,有十首詩歌是信徒所應當常唱的。

    一、創造歌(啟四10)
  廿四位長老俯伏在寶座前讚美神創造了萬物,天使也歌頌神的創造。各位,我們有沒有想到神創造我們身體的奇妙?我們的眼睛能看,如同照相機,看了就能記得;我們的耳朵如同錄音機。人的心臟一分鐘跳動七十二次,一天跳十萬三千六百卅八次,一年跳三千七百八十二萬七千八百七十次。一天要用心力十五萬磅。你看多麼奇妙!各位,你有因此而讚美主嗎?有些人不相信神創造之奇妙,而去相信進化論,說人是猴子變成的,他們自然不會唱出詩歌。我們所唱的詩歌到天上還要唱,天上天使和眾人也和我們同唱這創造歌。

    二、赦罪歌(詩卅二1)
  詩篇卅二篇一節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大衛不說作王有福,不說富貴有福,也不說作大將軍打勝仗有福,而說罪得赦免有福。各位,你有這樣的福嗎?人的罪不得赦免如同重擔在身,坐立寢食不安,嘆息流淚。流出淚很苦;但流入更苦。心?沉重如負重擔。有一回我穿棉袍上山,愈上愈重,於是把它脫下,一步一步背上去,其後一個鄉人替我挑它,我全身安舒。各位,主替人負罪,令人得平安,你有這經驗嗎?

  負罪又如欠人錢,無力償還,心很不安,聽聞打門聲就害怕!忽然有朋友來替你還債,而且把收條給你。下次你看見債主,你就不怕他,聽聞打門也不驚。各位,主替我們還了罪債,令我們心中平安快樂。

  有一個人聽道信了主耶穌,心很快樂,一面走一面唱,街上的人對他說:「你為甚麼大聲唱,攪擾別人?」他說:「我不知不覺高唱起來,因主耶穌救我,我快樂而歌唱。」一天那罵他唱歌攪擾人的人在場上打球,得勝而高聲大唱,那信主的人走去對他說:「你為甚麼大聲歌唱攪擾別人?」那打球的人說:「我因快樂而歌唱。」那信主的人說:「快樂是在心?,為甚麼高聲大唱,以攪擾別人?」各位,打球得勝是小事,尚且那樣歡呼歌唱,何況罪得赦免而蒙拯救,豈不更當快樂而歌唱嗎?

    三、見證歌(伯卅三27)
  約伯在人前唱歌說:「我犯了罪,顛倒是非……。」世人卻不肯認罪,常說:「我是第一,不是末名」。有學校作校歌,第一節就誇耀學校地點美好,第二誇耀子弟如何聰明好學,第三誇耀畢業生很多而且有地位。」斷不肯作詩說:「我們學校地點不好,畢業生沒有用,現在的學生都是飯桶。」但是約伯這歌卻是承認自己犯罪,顛倒是非。有兩件事不學而知:第一是禱告,不學也會,比方掉下水危險極點,自然叫救命!斷不說:「我不敢叫救命,因我很怕羞,我也不會叫救命,因我沒有讀過大學。」但在危險的時候,自然會求救。人知罪也必呼求救主。第二件是作見證,不學也會作--嘗過主恩的滋味,自然講給人聽。例如你碰車受傷,某醫院把你醫治好,其後你看見別人碰車受傷,你自然會介紹他去醫治。各位,你得救了就很容易對人說:「我本是罪人,犯罪顛倒是非,但感謝主,祂救了我,你快快信主罷!」主聽聞你這樣為祂作見證,祂心很快樂。一個罪人悔改,天使也歌唱快樂。誰知道自己已經得救而去作見證,那就是唱見證歌。

    四、得勝歌(出十五1)
  「我要向耶和華唱歌,因祂大大戰勝。」以色列人過紅海,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神開路叫他們經過紅海如同走陸地,脫險而得勝,所以他們大唱得勝歌。各位,我們有得勝過仇敵嗎?魔鬼、情慾、世界,這是我們的仇敵,若是我們不能得勝,就心?愁苦而不能唱這詩歌。羅馬書一至六章論罪,第七章論信徒的失敗,第八章論信徒的得勝、贖罪。世上最痛苦的是基督徒犯罪,未信主而犯罪可憐,信而犯罪是把地獄放在心中!第八章卅七節說:「靠著主在這一切事上得勝有餘。」第一「靠主」,第二「一切得勝」,第三「得勝有餘」。求主使我們心?快樂,而唱出詩歌讚美祂。

    五、奉獻歌(代上廿九6)
  「於是眾族長和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領、千夫長、百夫長,並監管王工的官長都樂意獻上。」王和百姓就大大歡喜而歌唱。弟兄姊妹,不要以為奉獻是損失,愈奉獻愈得福。羅馬書十二章一節說:「所以弟兄們……」,上面有「因為」下面才有「所以」,本節說「所以」要奉獻是「因為」甚麼?羅馬書第一章說外邦人犯罪;第二章說猶太人犯罪;第三章說全世界人犯罪;第四、五章說人因信稱義;第六至八章說成聖得勝;第九至十一章說猶太人、外邦人都靠主得救。所以我們要獻身為活祭是以表示感謝。神用如此奇妙之愛愛我們,我們豈不獻身事主?所謂「弟兄們」,姊妹在內否?其實男女在父神面前都是祂的兒子。加拉太書三章廿八節說:「不分男女在主內成為一。」所以「弟兄們」也包括姊妹在內,應當一同獻身事主。

  若是一個財主跌下水,在水?掙扎危險萬分,一個人看見就不顧一切跳下去救他,他是那財主的恩人啊!一天他到那財主的府上,他對那財主說:「我不顧一切而救了你,你記得嗎?現在我很貧苦,想求你幫忙。」那財主流淚說:「提起那件事,常記念你是我的恩人。現在你有缺乏,我還不幫忙,要等到甚麼時候才幫忙呢?」各位,神的恩慈感動你嗎?即或道理言論不能感動你,但神的慈愛若不能感動你,那麼你就是死的。保羅說:「主的愛激勵我。」原文是主的愛如大水沖我。

  我們獻上甚麼為祭呢?神需要人。主耶穌降世作救主,沒有身體不行。神為祂預備一個身體,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人的罪。作工傳福音也要身體,你我有身體,肯不肯獻為主用?一回有一個人禱告說:「主啊!我的朋友不信你,求你用你的手刺他的心叫他信主。」主說:「你用你的手刺他吧!你用你的腳走到他那?,用你的口勸他。」可見神用人的身體。

  活祭是甚麼?主為我死,我為主活,這是活祭。活祭有完全的意義。人若不完全奉獻,而獻上一半,一半是死的。完全把自己奉獻任憑主用:做傳道、醫生、看護或看門,一切任主指使,由主調動。

  聖潔是甚麼意思?即是分別為聖。例如這房屋,分別為聖專為敬拜之用。公眾之物人人可以用,但人不可以被人公用。雅歌說:「你是關鎖之園,禁閉的井,封閉的泉源。」公園人人可以進去,討飯的人、痲瘋的人都可以進;但我們是關鎖的園,惟有主可以用。

  我們奉獻「是神所喜悅的」這是多麼寶貝。我若對香港港督說:「我全身百餘磅都獻上為你所用。」港督說:「我不要,你不很會說英文,不合我用。」我對某公司總經理說:「我把全身獻上給你用。」他說:「我不要,你不會算術,不合我用。」我獻身為兵士,人也不要,而說太胖太大很不合用。但獻身給主,主,喜悅。舊約作祭司的,要五官齊全,身體無缺才可。但在新約時代,神特用那些沒有用的,軟弱卑微的。可見神喜悅人的奉獻。

  你們如此奉獻是理所當然的。因主的慈愛而獻身這是講情,現在說「理所當然」是講理。主的手被釘是為你,你的手肯為主用嗎?主用腳走路,四處傳福音,至終為你而被釘,你的腳肯奉獻給主嗎?若不講情也要講理,無情無理這是人嗎?各位,保羅以情以理勸你,你肯奉獻嗎?奉獻之後而收回嗎?

  神收納你、潔淨你、使用你,你得意外平安快樂。彼得說:「因愛而事奉主,滿有榮光喜樂。」多人不得這快樂,因為不肯奉獻。肯奉獻而快樂,所以唱這奉獻歌。

    六、夜間歌(伯卅五10)
  約伯記卅五章十節:「祂使人夜間歌唱。」這是夜間歌。順利時候是日間,痛苦時候如在黑夜。主說:「世上有患難」,但神是日間神也是夜間神,祂叫人在環境黑暗的夜間歌唱。當南洋失陷,日本人將洋人關在集中營,不信主的深覺痛苦而自殺。但信主的因飢餓而讀經飽餐靈糧。一位先生在牢中著了一本廈門話字典,在釋放那天完成,大學也採用那本字典。他真是在夜間歌唱。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他在大會中作見證,說:「世上苦難如同水,鴨子下水很快樂;但是雞下水就會死!不信主的人像雞,信主的人像鴨子。」但以理三個朋友不肯拜金像而被扔下火?,他們在火中行來行去。信主的人進到水?火?都不怕。在痛苦黑暗的夜間也唱出詩歌來。

    七、愛主歌(歌一1~4、五10~16)
  雅歌是論主愛教會,並教會怎樣愛主。有愛才有歌,愛是歌的根,歌是愛的果。雅歌一章論主愛教會;第四章論教會愛主。各位,你愛主嗎?主升天之前問彼得愛不愛祂。主不說彼得你要天天讀經禱告,因為彼得若是愛主,他自然天天讀經禱告與神交通。主也不說彼得你要多多奉獻。但彼得愛主,那?不肯奉獻?其後彼得為主捨命。

  傳說威爾遜的父親是牧師,他矮小瘦弱,而他常拉著一匹又高又胖的馬,教友們看見就笑他。牧師說:「你們不要笑,這馬是我養的,養得又高又胖。我是你們養的,你看我瘦得不得了。」教友不奉獻,教會就會貧窮,奉獻是因為愛主。很多人說我很想愛主,但是愛不來,怎麼辦?有一個秘訣,就是:多想念主的愛。保羅說:「主的愛激勵我。」他常思想神的愛。馬利亞因愛主而把香膏奉獻。香膏已過去,但我們現在仍聞香味。弟兄姊妹,主的愛激勵我們,而令我們唱出愛的歌。

    八、相愛歌(詩一卅三)
  詩人說:「弟兄相愛如香油,流下衣襟。」愛是最美麗的。一個旅行家周遊各國,人問他甚麼是最美麗好看?他說:「一天下大雪,路上沒有人走。我看見一個哥哥抱著他的弟弟。哥哥知道弟弟寒冷,於是把自己的衣服脫下,穿在弟弟身上。我看見就承認那是一件美事。愛是頂美麗的。」大衛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古時教會初開,人人相親相愛,現在教會的弟兄姊妹有那樣相愛嗎?有些人和睦而不能同居,有些人同居而不能和睦。能和睦而同居,真是盡善盡美。人對主有愛心,待人自然親愛。愛主有甚麼憑據?讀經、禱告、奉獻、作工,這不是愛主的證據。最好的憑據,是看他愛弟兄姊妹的心如何。有弟兄二人,父親早死,母親撫養他們長大,他們很愛母親。一天,他們吵架相罵。母親傷心而睡在床上。長子說:「母親啊!我愛妳。」次子也說:「母親啊!我愛妳。」但是哥哥看見母親的態度,心?很明白。他說:「弟弟啊!我們應當和睦……。」他們認罪而相和。母親即時起來了。因見兒子們相愛,心?就平安。

  愛能遮蓋人的錯處,傳說亞力山大王百戰百勝。一次面部受傷,一個圖畫家來畫他的相貌,這個畫家畫相很認真,畫得很像。但看見亞力山大臉上受傷怎樣畫?於是請他用手托臉而坐。畫得又真又美,看不見傷痕。可見愛人就不顯露人的缺點。

  摩西雖是領袖,卻把香油澆在亞倫頭上,使他體面而自己隱藏。甘露是夜間落下,人不注意,這就是暗中施福於人,現在的人表面施福而暗中攻擊。求主教我們彼此切實相愛。

    九、悲哀歌(哀三48)
  耶利米哀歌文字很好。希伯來文有廿二個字母。耶利米哀歌第一、二、四、五章都是廿二節,每節用一個字母開始。耶利米看見以色列荒涼墮落,心很悲哀,他說:「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竟如寡婦……。黃金失光,純金變色。聖所石頭顛倒。各方面,宗教道德都荒涼。」現在看見我們人民、教會如何?各位有流淚代禱嗎?現在是千鈞一髮,人說是黃金時代;我說是黃昏時代啊!

  一位蘇格蘭牧師逝世之後,有人參觀他的教會。那堂役招待那人進去參觀,帶他到牧師書房。對他說:「牧師常坐這裡,現在你坐罷。」又說:「牧師常用手遮臉,你學他罷。」再說:「牧師常跪下禱告,你學他罷。」其後又說:「牧師常流淚哭泣,你學他罷。」他要那客人一一效法那牧師。最後他和客人握手說:「牧師雖死,禱力猶存。」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有如此誠懇代人禱告嗎?神聽這樣誠懇的禱告如同聽詩歌。傳說一個天使,把一個袋載人的罪,一卷書冊記錄人的聚會,還有一個?載人的眼淚,記念人代禱的誠懇。

    十、羔羊歌(啟五9)
  有些詩是獨唱的,這歌是合唱的。各族、各方、各民、各國,同聲合唱,令神的心很滿足。主早已看見面前的大喜樂,所以祂輕看羞辱。祂看見萬人同唱得救歌而喜樂。我們應當到內地傳福音使多人得救。有人出外佈道,向南洋各處的原住民傳福音,使多人得救而唱這羔羊歌。

  以上所講的十歌不是十誡,不是難事,主的軛是容易的。這十歌你完全有嗎?缺少一首就不完全。十歌如同十絃,發出美好的音樂,很多人的人生,不是詩歌的人生,而是訃聞哀啟。我們的人生可泣也可歌,能感動多人歸信主。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5 下午 2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四月 20, 2006
迦太基的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主后 160 - 220)

Quintus Septimius Florens Tertullian was born to pagan parents in Carthage, North Africa between 155-160 A.D. A lawyer by profession, he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in 193 A.D. and became a Catholic apologist until 212 A.D., when he succumbed to the Montanist heresy (among other beliefs they held that sins committed after baptism could not be forgiven and practiced a severe asceticism). His writings during his period of orthodoxy arguably represent the first in the new vernacular of the West, Latin, by a Christian author. His prolific writings are often quoted by later Christians, especially Jerome and Augustine. His most famous work entitled simply, "Apology" is preserved in no less than 36 codices. Written about 197 A.D., it's most quoted phrase is, no doubt, "The blood of martyrs is the seed of Christians!" Tertullian wrote many other works, some of which are quoted below. He died between 220-230A.D.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7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愛任紐(Irenaeus, 主後130 - 202)



Man Fully Alive is the Glory of God - By Irenaeus

(This is an excerpt from his monumental work written about 185AD, Against Heresies (Lib. 4, 20, 5-7; SC 100, 640-642, 644-648).

The glory of God gives life; those who see God receive life. For this reason God, who cannot be grasped, comprehended or seen, allows himself to be seen, comprehended and grasped by men, that he may give life to those who see and receive him. It is impossible to live without life, and the actualisation of life comes from participation in God, while participation in God is to see God and enjoy his goodness.

Men will therefore see God if they are to live; through the vision of God they will become immortal and attain to God himself. As I have said, this was shown in symbols by the prophets: God will be seen by men who bear his Spirit and are always waiting for his coming. As Moses said in the Book of Deuteronomy: On that day we shall see, for God will speak to man, and man will live.

God is the source of all activity throughout creation. He cannot be seen or described in his own nature and in all his greatness by any of his creatures. Yet he is certainly not unknown. Through his Word the whole creation learns that there is one God the Father, who holds all things together and gives them there being. As it is written in the Gospel: No man has ever seen God, except the only-begotten Son, who is in the bosom of the Father; he has revealed him.
From the beginning the Son is the one who teaches us about the Father; he is with the Father from the beginning. He was to reveal to the human race visions of prophecy, the diversity of spiritual gifts, his own ways of ministry, the glorification of the Father, all in due order and harmony, at the appointed time and for our instruction. where there is order, there is also harmony; where there is harmony, there is also correct timing; where there is correct timing, there is also advantage.

The Word became the steward of the Father's grace for the advantage of men, for whose benefit he made such wonderful arrangements. He revealed God to men and presented men to God. He safeguarded the invisibility of the Father to prevent man from treating God with contempt and to set before him a constant goal toward which to make progress. On the other hand, he revealed God to men and made him visible in many ways to prevent man from being totally separated from God and so cease to be. Life in man is the glory of God; the life of man is the vision of God. If the revelation of God through creation gives life to all who live upon the earth, much more doe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Father through the Word give life to those who see God.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四月 19, 2006
E-Sword 研讀聖經者的福音




E-Sword 研讀聖經者的福音

以前常常在夢想, 若有一本蒐錄各種聖經版本, 聖經註解, 聖經字典, 屬靈書報 的巨著, 而且其編排的方式可讓我在彈指之間做經文搜尋, 參考原文及原文解釋, 瀏覽各家註解, 還可讓我任意作記號, 且還有空間可做筆記. 似乎是癡人說夢話, 但如今卻真是美夢成真了.

在E-Word 的網頁上, 其創辦人Rick Meyers 寫著: 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 (馬太十章八節). 每一位渴慕主話的人都可免費的下載 E-Sword 及其外掛的 程式 包括 各種聖經版本 (包括中文聖經), 十四種不同聖經字典, 聖經地圖, 目前有十七種聖經註解, 還有Daily Devotions ……. 對於Apple 電腦的使用者 也有 MAC Sword 可下載.

可至http://www.e-sword.net/ 免費下載軟體, 或至 http://www.e-sword.net/training/basics.viewlet/basics_viewlet_swf.html 先看看介面設計.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四月 18, 2006
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of Samaria, 主后100 - 164)




Justin Martyr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Greek philosopher-Apologists in the early church, whose writings represent the first positive encounter of Christian revelation with Greek philosophy and laid the basis for a theology of history. A Catholic Encyclopedia article is online at Justin Martyr.

A pagan reared in a Jewish environment, Justin studied Stoic and Platonic philosophy at Ephesus, near modern Selcuk, Turkey. He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about 130 and short time later became a Christian teacher where he engaged in a disputation with Trypho, a Jew (~ 135). After a few years he moved to Rome, where he founded a Christian school. Here he met vehement opposition in the Cynic philosopher Crescens whose antagonism made Justin determined to compose an 'Apology' or reasoned defense of the Christian faith. This was issued ~150 in the form of a petition addressed to the Emperor Antoninus Pius. Sometime afterward he published his 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 A shorter, Second Apology was addressed to the Senate, apparently after the accession of Marcus Aurelius (161 CE). A few years later, Justin was denounced to the Roman prefect as subversive and condemned to death. Authentic records of the martyrdom surviv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3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主后30 - 95)



Clement I

Born: unknown

Died: 98 A.D.

Also known as Clement of Rome.

Clement I is the third successor (after Linus and Cletus) to Peter. Nothing in known about the life of Clement. He was martyred around the year 98 A.D.

One account, of which the accuracy is unknown, tell that Cletus converted many high-ranking citizens of the region before being exiled to Crimea by Trajan. There, with the charism of miracles, he coverts several thousand to Christianity. Learning of this, Trajan codemns Clement to death by drowning into the sea with an iron anchor. According to this 4th century legend, the tide would recede every year by two miles, revealing a Divinely built shrine which contains the martyr's bones.

About the year 868 A.D., Cyril recovered some human bones and an anchor which he believed to be the relics of Clement. This account does not make mention of the earlier story or the annual tidal revealing shrine. Cyril took these relics to Rome where they were joined with relics of Ignatius of Antioch at the basilica of Clement in Rome.

The patronage of marble workers undoubtedly comes from the oral tradition that the anchor which was the instrument of Clement's drowning was, as was common of the time, made of marbl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1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福音信息 - 主再臨 - 宋尚節
     
【讀經】:路加福音廿一章。

  這篇信息的講題是論「主再臨」,這是緊要的題目,希望你們能信靠主,得主保守你到祂再臨。主再臨是我們頂大的盼望,我們事主的人,在世間沒有一事足以盼望,因為所有的都要歸空,唯有盼望主再臨,我們的目的才達到,我們得主的半空迎接,我們才有快樂,快樂才能永永遠遠!現在要讀的聖經是路加福音廿一章,主親自教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主要快臨;我們可以觀察我們所住的環境,知道主再臨時的時間近了,面對主的再臨,有幾件事我們要看破:

 ?要看破錢財:第一節:主耶穌在聖殿?,看人家向銀庫捐錢。二節至四節也都是記載捐錢的事。主教訓基督徒在末日,應當看破錢財,你若不能看破錢財,你就不能服事主。你要像這個窮寡婦,把一切養生的都奉獻上,不留一個錢,看破一切,專心靠主,你看這寡婦何等愛主,她經過何等艱難,方才走到銀庫前。許多財主在那裡捐大款的錢,她獨投兩個小錢;人所看不起的,但她雖只投兩個小錢,其實她所捐的,比許多財主捐的還多,因為她真正愛主,主尊重她。主的眼光和人不同,人看外面,主看內心,人看錢的數目,主看錢的實際,主頂看人是否真心愛主,把所有的奉獻給祂。寡婦是人所輕看的,但主卻看重她,因為她的心愛主比有錢的人還多。每個基督徒要看破錢財,要全心愛主,因為主不看你的錢財,主要看你的愛心。愛心重過錢財,你有愛主的心雖然窮困,主看重你,你雖錢財多,奉獻的數目多,而無愛主之心,你不能得主看重,因為主的看法不同,主只看愛心,不看錢財。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有基督的眼光,看輕錢財,看重愛心,愛心是永久存在的,錢財是暫時的,許多在銀庫前捐大款的錢財,而今安在?獨有這寡婦,雖只捐兩個小錢,而記在聖經上,永遠存在,永遠可以做人的榜樣,因為她的愛心,是不朽滅的。你們要看破錢財啊!你們在這末世時期,須要注重愛主,有錢財的要用全心愛主,貧窮的也要全心愛主,能用全心來愛主,有錢無錢,主看都一樣,主都能看重你,像看重這一位窮寡婦。

?要看破物質:第五節至第七節,聖殿是花費四十六年的時間來建築,建築用的材料是頂貴重的,?面有許多金銀寶石,值錢的材料。在人的眼光看起來,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嘖嘖讚歎,羨慕無比。可是在主的眼光?,全是物質的東西,不久就毀壞了。「將來日子到了,在這?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統統都毀滅去。物質是會毀壞的,七十年後,羅馬兵來,應驗了主的話,將聖殿焚燬,兵士要得金銀,把石頭一塊一塊地翻起來,不容一塊石頭壘在石頭上啊!物質是必滅亡的。世人貪戀物質,有金玉寶石無價之寶,求之不得,但在主看,一文不值,全必歸於毀滅。末日一到,什麼物質都要毀滅,萬物將化為烏有,這花花綠綠、錦繡燦爛的河山,都要消滅。上海閘北有多少的高樓大廈,南市有無數的層樓洋屋,也不知須用多少的金錢與時日,才建築成那麼好看,眩人眼睛的;然而只一天晚上,飛機大砲一掃,所有的都歸入無有。如今你到上海去,看不見那好看的樓房了。除租界外,上海一切的物質都歸空虛。物質可以被魔鬼搶去,實際上絕無價值,每架的鋼琴好的二、三千元,次的也值幾百元,可是杭州的漢奸,把搶來的鋼琴拍賣,每架十元,銀杯比碗更大更高的,賣二角錢。一個校長頂看重的銀杯,視為無價之寶的,幾次搶去,還要贖回,至終歸空了,不知所往!所有的物質都要成過去,罪惡的世界不論是什麼物質都靠不住,寶碗金杯被一聲「轟」都完了,所以基督徒不但要看破金錢,還要看破物質,什麼都要看破,你能看破一切,你才能在末日得勝。

 ?要看破假基督:七節、八節,世上什麼東西有真必有假,鈔票有真的,就有假的。有一個人得到一張鈔票,歡喜無限,走到銀行支取,行?人拿來一照,原來是假的。人們的眼睛多不識真貨,每被假貨騙去。末日的基督徒,要有智慧的眼睛,須要識貨,不要被假的騙去。魔鬼用法子使人眼睛受迷惑,使人認假作真,容易上當。所以你要謹慎,不要受迷感,「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末日的時候有許多假基督假先知。美國曾出假先知,迷惑幾十萬人去拜他,以錢贈他,他會行神蹟,幾十萬人受欺騙,可憐啊!中國近時也出假基督了,據說古田地方謠傳天津有出個耶穌,也是由童貞女所生的;末期什麼怪事都有,魔鬼千變萬化用種種手段來迷惑基督徒。基督徒要謹慎,要信聖經,不要隨便相信人言。主耶穌吩咐「有好些冒我的名來,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裡,或說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千萬不要信。傳怪道的人,容易被看破,從二方面可看出,其一就是攻擊人,看人不起,說別人都是該死的,唯有他可以得救。其二注重外面,高抬自己,專做外面的工夫,叫人看重;說什麼須守安息日、浸禮、蒙頭,而後才合規矩,真知注重禮節儀文。此種的人必定貪心,抓財主跟有錢的,好像巴蘭看重錢財,被財迷惑。所以假基督、假先知,容易看出,你只要把聖經一照,就容易看破。一定要看破他;不看破就要上當,被他抓去陷入迷途,危險萬分了!

 ?要看破環境:第九節:「你們聽見打仗和擾亂的事,不要驚惶,因為這些事必須先有,只是末期不能立時就到。」主耶穌明明說末期未到之先,必有戰爭,但不要怕,只是預兆末期快要到了,不要被打仗嚇住,環境壞只是環境壞,動不得我的信心。

第十節:「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現時的戰爭,就是應驗這句話,十一節:「地要大大震動。」這事也應驗了,山東大地震,壓死甚多人,印度大地震,報上記載了,各處都有這地震。「到處必有饑荒瘟疫,又有可怕的異象。」這一切的事一定免不了的,早已安排的,你們不要怕,不要以為末日即臨。其實只在末期之先,有這一切事,末期不能立刻就到。所以我們要安心看破環境,環境雖然不好,無論多麼危險,我們可以不怕,神會保護我,連一根頭髮也不損壞。敵人的飛機來了,我們可以安心。我這一次從泰安經過,那時飛機來到,人急下火車,伏在路旁,我也伏在車邊。飛機上面用機關槍掃射,你不能懼怕,一怕,身動起來,那子彈就可能射中在你身上,因為懼怕,不知死去多少人,有的不被射死,反被懼怕嚇死。患咳嗽的人每怕肺病,就發生肺病,驚肺病,就必死於肺病!所以我們在末日,要看破環境不要畏怕啊!

?要看破大逼迫:第十二至十九節:末日不但有許多驚惶,使我們的環?不好,而且有頂大的迫害臨到我們的身上,不但外人要下手拿你,把你交給官府,收在監?,就是連你的父母、兄弟親族、朋友,也要把你交官,你看這逼迫何等厲害。可是我們要信靠神,什麼被迫都不怕,教會第一期不是受極大的迫害麼?可是教會愈受迫,愈長進,誰曾受迫害,更甚過保羅呢?可是主對他說:「不要怕,你站在大君王面前,為我做見證。」他的一切患難,莫不化為榮耀。所以我們不要怕,下牢獄不要怕,受磨難不要怕,為主見證而死是頂榮耀的事,死是天定的,我們應當某日某時死,都是神預先定的,我們的死期若未到,連我們的一根頭髮也不掉失,我們要的是常存忍耐,保全靈魂。我們要看破逼迫,雖然有許多人恨我們,反對我們,我們不必灰心喪志,當借此機來為主做見證,來救人。不要怕啊!神不應許,你連一根頭髮都不會損壞,只要常存忍耐,使我們得生命,永遠的生命。不會死的人,任有許多災害臨到他身上,他總不死;若你是該死的,就是你安靜在家,也要死亡。所以基督徒應該諸事都看破,無論如何總不上魔鬼的當。

?要看破天翻地覆:第廿節:聖殿被毀之後,接著教會被迫,羅馬兵包圍耶路撒冷,毀滅猶太國,是猶太人應得的報應,因為他們將主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神刑罰他們。

第廿一節:「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城?的應當出來,在鄉下的不要進城,因為這是報應的日子。」羅馬兵入城之後,將幾十萬猶太人殺死,「許多人倒在刀下。」流血遍滿全城池。主在前三十幾年已經知道了。第廿四節:「又被擄到各國去。」猶太人亡國之後,散往各國,遍滿全歐洲各國,連中國河南的地方都有猶太人,主的話應驗了:「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羅馬滅猶太國之後,阿拉伯和土耳其接著踐踏耶路撒冷直至一九一七年方歸國聯管理,英人治理這城,許猶太人可以歸國,如今猶太人歸國的,已經有卅七萬,主再來的日期快要滿了。第廿五節:主來的時候,什麼都要變,天地變成波浪翻騰的大海,日月星辰都失去光耀,人們都嚇得魂不附體。第廿七節:那時主耶穌再來,到半空中,接我們去。所以我們看一切的事,就知道主再臨的日期近了,我們要看破天翻地覆,我們不要怕什麼,所有的一切,都要改變,只是我們信主的心、愛主的心,不能改變。現今世界各國都備戰,英國、法國、義大利、德意志以及各國,都在製造大炮炸彈,有一天大戰來臨,倫敦被炸,柏林被焚,你炸我,我炸你,每個人都魂不附體,只要我們靠信心,常常忍耐,預備等候救主再臨,主來半空,一轉眼間改變我們,提我們入千年樂國,與基督一同為王。

以上有六件事我們要看破,看得破以後,等候主再來,還有一件事,也要看破,徹底看破,便不至失去盼望。第廿九節至卅三節:天地要廢去,主的話都不能廢去。人都說天長地久,以為最長久的就是天地,其實天地不能長久。主說天地要廢去,那能長久?所長久的,只有主的話語,無花果樹,就是代表猶太人,主在猶太三年傳道,可是她不結果子,所以猶太亡國;應驗她連根被拔去。到一九一七年這樹開始發芽了,猶太人歸國,有復興的現象,世界頂有錢的人,就是猶太人,美國頂有錢的人是猶太人,中國的猶太人也頂有錢,我國法幣所以能被匯?,就是靠猶太人肯贊成,肯維持。現今德國把猶太人趕去,他們就歸回耶路撒冷。因土地面積小,所以地價極貴,每畝幾十萬元。死海也用科學法來改造,引水灌溉,變成肥地,栽種出產。我國上海的先施、永安所賣的柑,一塊錢五粒,就是猶太所產的,煤油也運出極多,鹽的出產更不可數量,猶太地變為頂富有的土地,神若應許我告假,我一定要去耶路撒冷看一看。這無花果發芽了,末日快到了,我們要看破一切。

第卅四節:第一,不要貪食,有食也好,無食也好,切不要貪食,食當然是要緊的,但不要貪,一貪食便如老鼠走入鼠籠,必死無疑。第二,不要醉酒,許多人,聽道沒有時間,卻有時間去跳舞、看電影、拼命讀小說、講戀愛,諸如此類都是醉酒。這種生活方式萬不容「醉」,一醉生命就宣告破產。第三,今生的思慮,許多人只掛慮今生,不顧將來,掛慮無錢,掛慮無屋,掛慮無錢給兒子讀書,掛慮養?不易長大,掛慮這個,掛慮那個,慮東慮西,只慮今生,而不注意來世。魔鬼叫人思慮今生,便至貪食醉酒,無惡不作,失盡天良,至終被網羅擋住,走不脫,一網打盡,都到地獄去。所以我們想要在末世保全生命,一定要看破生活並且要:

?要儆醒:第卅六節:要時時儆醒。有許多人睡覺過熟,賊來不知,以致失竊。我們在末世要儆醒,不敢貪睡,夜裡賊一來,我們把手電桶一照,賊趕走不及。我在上海家?,一夜睡夢?,覺得有人在我樑上,我用光一照,賊就從上面跌下來。所以我們在末世,第一要緊就是儆醒,魔鬼便不敢侵犯我們,而且主耶穌一再來,天使號筒一吹,我們就可以起來迎接主!

?要常常祈求:有時我們防備不及,力量不足會失敗,我們靠自己儆醒之外,還要祈求神賜力賜能,人神兩方面要兼備,不能單靠己力。我的工作多,常常要早起,我有時恐怕不能早起,我便夜?祈求聖靈使我明天五時醒來,到明日黎明,時間剛好五時,我在夢?好像有人催我醒來。所以我每不至失誤時間,因為神差遣天使助我,以天上的力量加給我。所以你要防備不至疏忽,除儆醒之外,還要常常祈求,不斷地禱告,神與你合作,以後你便不至跌倒了!以後你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主耶穌面前了。

?要靈修:卅七節:主耶穌每日在殿?教訓人,每夜出城來住宿,早晨至山上祈禱,這教我們白晝要努力工作,時候已經不多,趕緊趁時光工作,不要偷懶,浪費光陰,黑夜一到便不能工作,只好退至山上靈修,靈修與工作,雙管齊下,工作要努力,靈修也不宜疏忽。在這末日快臨的時候,每個基督徒須當儆醒,因主耶穌再來,不拘限時間,只要你等候,而後方能迎接祂來!
神在末世要造就信徒,叫他看破七件事,凡屬世的都要看得破,你不可怨神不給你金錢,不給你物質充足,若你貧困,你要感謝主,因主是用貧困造就你,使你成為得勝的信徒,物質必定有一天毀滅。我家居上海七年,這一次神叫我,除須攜帶八個衣箱外,把我家所有的東西,無論硬軟粗細的傢俱衣服以及書籍,統統毀滅,我一家六口,空手逃避,我還大聲讚美主,因主造就我,使我的信心增強,所以你若失去許多物質的東西,你千萬不要愛惜,是神要造就你替你收去一切,使你完全自由。

親愛的弟兄姐妹,在末日要預防假基督假先知,我到香港新加坡常常遇到假先知。我開完奮興會之後,假先知就來作工,害許多由我手重生的人墜入左道,所以你要防備假基督。主耶穌已經叫你認清真假,你不得隨便聽從人言,陷入魔鬼的羅網,把你得救的工作完全失掉。遇到患難來時,你不必懼怕,凡事臨到,無非益於信徒,一切患難都是造就你,使你得勝,成一個得勝的基督徒。可惜許多人不明白患難的好處,患難一至他身上,他就惶惶不安,一不留心,則失敗了。患難是磨練你,使你信心堅強,你若不肯擔當患難,你永不得做個強有力的信徒。你看母鷹,怎樣訓練雛鷹學飛!小鷹長成之後,因為牠的巢窠是在頂高的崖,牠一看下面,深不可測,便不敢學飛,母鷹要牠飛,牠死總不肯飛,母鷹以後將巢拆壞,又將小鷹負在身上,用力飛到半空,突將小鷹摔下來,小鷹怕死便開始用翅來防險,以後小鷹墜於崖上,怕得要命,驚魂方定,母鷹又飛到牠身旁,不管小鷹曾經害怕,又將小鷹負在背上,再飛到頂高,又突將小鷹摔下,這樣練習數十次,小鷹便大膽起來,開始自己訓練,而至飛翔的技術成熟。所以鷹鳥飛的力量,比什麼鳥都大,飛的高度,比什麼鳥都高,神看重你,用患難來造就你,要你像小鷹一樣,經過種種磨練,你便有能力飛翔,飛到半空去迎接主的再臨。你若看患難是神的怒氣,推辭神的造就,你永遠不會飛,不能得勝了!

現在有許多人,要做真實的信徒,堪以造就成為得勝的,神就在末世把種種患難加給他,來造就他。千萬不要害怕,怕死必死,不怕死則得到造就,常常忍受苦痛,便成為得勝的人,堪與主耶穌在樂國?一同做王。在座中有許多人,因為信主,諸多失意,做事不得亨通,家中人死,無錢求學,你們不要氣餒、失望,起了自殺的念頭,你須知這是神愛你,要造就你使你靠主力得勝有餘。我到處去,都預備死,預備給人打倒,可是我總未曾死,也未曾被誰打倒了;我預備吃苦,神使我得勝,所以你們在患難之時,切切不要恐慌,靠主賜力賜能,你總能勝過患難。末日之時一切苦痛要來,臨到你們身上,你們不要驚怕,靠信心,看破一切,天父必照顧你,使你得勝,所以你可以安心。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2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四月 17, 2006
重要的信-倪柝聲弟兄的一封信



在我的心裡,我一直覺得要寫信給你,但是我怕我的思想不夠成熟,所以一直遲延。我想,現在是時候了,我盼望你能好好地將此信排在神的面前。

1. 禱告會的試探是講道或講話。禱告會是要禱告,話語一多良心就重,禱告會就會失敗了。

2. 講道不要太長或太多,不然信徒的靈就感覺疲倦了。說話的內容要拒絕平常的思想和卑下的話語,除去幼稚的比方和過於普通,使人感覺幼稚的理由。將最結晶的學習在半小時內說盡,不要以自己以為是津津有味者,就是神的話。

3. 神的靈在教會中是不能勉強的。只有你順服祂,否則祂一不供應膏油,教會就感覺疲倦,可能厭煩。你的靈夠強,在十分鐘內就能「沖過」、「壓倒聽眾」,靈一軟弱,「大聲」、「說威嚇的話」、「用更長的時間」都不能補救反而有害。

4. 作領袖的人,要學習愛人,為別人打算,照顧人,為人捨己,將所有的給人。在人身上若不能捨己,就無法帶領人。學習把所有的給人,也按所沒有的給人,主就要起手祝福。

5. 在聚會中及教會中不要太緊張,教會中的事務,要學習不必這樣多的「躬親」。許多的事可以分配他們作,要他們學習斷案。你在事前給他們清楚的原則,事後看他們有照著而作否。「躬親」太多是錯的。聚會中要小心,不過分顯露,不然弟兄們要處處都覺得是你作的。學習信托弟兄,分散信托。

6. 工人裡面的力量,應等於外面的工作。若勉強、伸張、不從容、不充裕、緊張、缺乏水流、安排和走在主前面,都是不該的情形。?面豐富時,什麼都是水流而不勉強。你只能是屬靈人,你不能作屬靈人。

7. 在你自己的斷案還未達到可靠的地步,被人聽從是危險的事,主要作工在你身上,叫你的思想受對付,人要破碎才能明白神的心意,才能作權柄。權柄乃是根據於明白主的旨意,沒有主的旨意和心意就沒有權柄。

8. 一九四八年我們在鼓嶺的對付是非常之例外的。工人要多學習,才能起首有對付。若學習不夠,知識不夠,破碎不夠,斷案不可靠,就不能對付人。

9. 要學習不相信自己的斷案,以為對的,不一定對,以為不對的,不一定不對。若能謙卑的學習,最快也需要幾年。

10. 多人的難處,就是不破碎。也許破碎的字句聽見了,但是還不知道什麼叫做破碎,破碎對於事務,就不敢斷定,對於道理也不敢斷定。對人不敢自以為認識,對事不敢自以為能作。不敢作權柄,不要人接受自己的權柄,不敢斷定人是如何,而便宜的應付。破碎就不保護自己,就不有什麼是需要迴顧的。

11. 在工作上要學習聽,使徒行傳十五章的教訓,就是聽,聽所有弟兄的意思,恐怕內中有聖靈的聲音,要存心懼怕,不聽了弟兄的聲音,就不聽了聖靈的聲音,所有的同工與長老,要坐下聽他們,給他們絕對說話的機會。要軟、要碎、要聽。這封信寫得很長了,盼望你仔細在主面前讀過。我知道這些話是難的,我盼望主能破碎你,使你在祂手?有用處。


倪柝聲
一九五○年三月十日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9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日, 四月 16, 2006
古今釋經學的一些派別


聖經釋經學中,一個最基本的錯誤是偏狹主義,就是認為自己所接受訓練的那一套解經體系,乃是惟一的解經體系。另外的一個錯誤是,認定某種傳統的,或是自己所熟悉的解經方法,是惟一適當的解經方法。顯然,釋經學應該排除主觀主義和偏狹主義的錯誤。要排除這種錯誤的最佳方法就是研究釋經學的歷史。

馬丁路得說過,若知道過去歷世歷代解經的發展,就可以幫助我們明白正確解經的重要性極其涵蓋面。解經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一些解經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以前的人又如何處理。這樣的資料使我們知道`現代解經的形成。


希臘的寓意法學派(Allegorization)


寓意解經法相信,在經文可見的字面意義底下,還有一層真正的意義。有一種文學的體裁,就稱為寓意法。作者用這種方法寫作時,故意把他要講的信息寓于歷史外表形式之下。本仁約翰(Bunyan)之天路歷程 (Pilgrim's Progress)就是采用這種體裁。聖經中也有一部分用寓意法寫成。假如作者明白說,他所寫的是寓意故事,并說明解釋這故事的線索,那么解釋起來就不會太困難。但是,如果我們假定,某一份文獻含有隱秘的意義,而又沒有解開這秘密的線索,那么解釋起來就很困難。事實上,我們最基本的問題乃是,要確定這一份文獻是否真的有隱秘的含義。如果有,其次的問題是,這個隱秘的意思,是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思,或是解釋者自己加進去的。假如沒有什么暗示、線索,讓我們看到某一段文字是寓意故事,以及原作者借著這個寓意故事所要教導的東西,那么我們就是站在一個十分不穩定的根基上。

寓意解釋法是從古希臘開始的。希臘哲學家一方面欣賞古希臘荷馬(Homer,主前九世紀)及海希奧德(Hesiod,主前八世紀)的著作,几乎把他們的著作視為希臘人的"聖經",神聖不可侵犯,另一方面卻因他們描寫神祗的淫行及神祗的擬人化大感困窘,特別是那些空想、怪異、荒謬和不道德的東西。為了解決這種宗教傳統和哲學傳統之間的矛盾,他們就采用寓意法解釋宗教的遺產。他們不按字義來解釋諸神的故事,他們認為在這些作品字義的下面,含有秘密的、真正的意義。



猶太人的寓意法學派


埃及亞歷山太(Alexandria)的猶太人深受希臘哲學影響,但他們也面對一個難題,就是他們怎能同時接受舊約又接受希臘(特別是柏拉圖)的哲學呢?他們解決的方法與希臘哲學家們所采用的相同,就是將舊約靈意化,以挽救他們民族的聖書。亞歷山太的猶太人關注舊約中的淫亂及神格擬人化,正如希臘哲學家們一樣。因為有許多希臘人住在亞歷山太,猶太人受他們影響,很容易便將舊約靈意化,也同時接受了希臘哲學。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護教方法,借此可以向希臘人辯護舊約。

亞歷山太最出名的兩個猶太靈意解經家是主前一百六十年的亞里斯多布魯斯(Aristobulus)和斐羅 (Philo, 主前20 - 主后54) 。斐羅不是說字面的意義沒用,他只是認為,字面意義乃是了解程度還不夠成熟的水平。字面的意義是聖經的身體,而其寓意乃是聖經的靈魂。按照他的看法,字面意義是供未成熟的人讀的,而字面底下的寓意則是供成熟的人讀的。斐羅認為撒拉和夏甲代表德性及教育,雅各和以掃代表精明及愚昧,雅各枕在石上休息代表魂的自我操練,會幕及聖殿中燈台的七支粗杆代表七大行星。。。像這樣的寓意解經法,你可以在許多以后的人的著作中看到,這些都遺傳給基督徒的教會。



早期教父的解經


寓意解釋的體系,是由異教的希臘人興起,被亞歷山太的猶太人所采用,接著又被基督教會所繼承。一直到改教運動以前,這種解經體系,大體上主宰著教會對聖經的解釋方法。(只有安提阿的敘利亞學派和中世紀的維克多修道派除外,我們以后再談。)

早期教父手中的聖經,是希臘文翻譯的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他們有一信念,舊約是一份基督教的文獻,是指向基督。寓意解經法是他們把舊約化為基督教文獻的基本方法。其次,他們雖然是用寓意法,但確實也強調了福音的真理,不然的話,他們可能早就淪為旁門教派了。

著名的教父有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主后30 - 95),彼西底安提阿的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 主后35 - 107),巴拿巴(Barnabas),撒馬利亞的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yr of Samaria, 主后100 - 164),愛任紐(Irenaeus, 主后130 - 202)和迦太基的特土良(Tertullian of Carthage, 主后 160 - 220)。

巴拿巴解經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對亞伯拉罕三百一十八個仆人的描述(創十四:14)。他說三一八的三個希臘字母,每一個都有意思。三百的字母是 t ,代表十字架,十和八的字母分別是 i 和 e ,是希臘文"耶穌"(Iesous) 的頭兩個字母。因此,這三百一十八個仆人成為耶穌釘十字架的預表。這種將數字靈意化的方法稱為 gematria ,今天不少人還采用它。

至于游斯丁,愛任紐和特土良,他們的靈意解經往往是為了護教,對抗當時的異端如馬吉安派(Marcion),諾斯底主義(Gnostics)。他們強調基督徒應該接受舊約,因為其中充滿了預表。他們也認為聖經是教會的財產,面對異端最佳答案是"信仰准則",即教會所持的正統教導。這些教父不知不覺中為以教會傳統作為最高權威的觀念鋪路,后來成為中世紀的主流觀念。



亞歷山太及安提阿學派教父的解經

約主后二百年,有兩個思想學派逐漸形成,其解經法對后來的教會有極大的影響。


亞歷山太學派教父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155 - 216) 認為一段聖經可能有五種意思:

* 聖經的歷史意義:就是把舊約聖經的故事,當作是歷史上的實際事件。
* 聖經的教義意義:就是聖經中明顯的道德、宗教、和神學教訓。
* 聖經的預言意義:包括預告性的預言和預表。
* 聖經的哲學的意義:就是按照希臘斯多亞派(Stoics)所看的宇宙和精神的意義。(就是從自然物和歷史人物身上找出其意義。)
* 聖經的奧秘的意義:這是事件或人物所象征的更深一層之道德的、靈性的、宗教的真理。

革利免是極度靈意化的。他認為摩西律法禁止食用的豬、雕、鷹和烏鴉(利十一:7,13-19)分別代表對食物不潔淨的欲望、不義、搶奪及貪心。喂飽五千人的故事(路九:10 - 17)中的兩條魚代表希臘哲學。

俄利根(Origen 185 - 254)博學宏達、甚得人心﹔基于對聖經的尊崇,他編輯了六經合璧(Hexapla),將舊約的希伯來文譯本及五種希臘文譯本平行排列,他花了二十八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巨大工程。但在解經方面,他走的卻是一位作家所形容的,是"不受控制的奇想",意思是他完全忽略聖經字面和正常的意思,過分靈意化。他認為聖經是一部巨大的寓意故事,是一個非凡的聖禮,在聖經之中,每一個細節都具有象征意義。按照他的靈意解經:挪亞的方舟代表教會,挪亞代表基督﹔利百加在井旁為亞伯拉罕的仆人打水,意思是我們必須每天讀經,會見基督﹔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驢子代表舊約,驢駒代表新約,兩個門徒代表聖經的道德和神秘意義。俄利根之所以如此解經,顯然帶有衛道的動機。他希望避免對文字只有粗淺認識的信徒那種粗枝大葉、把一切都當作象征的、暗喻的、或詩歌來解釋的方法。他的動機是要証明新約的根源是在舊約,借此以回答猶太人的問題。他希望除掉聖經中那些荒謬和矛盾之處,以使具有哲學思想的人可以接受。結果,他自己反而落入寓意解經的圈套。



安提阿的敘利亞學派教父

正當寓意解經大行其道的時候,一股清新的空氣從安提阿吹來。敘利亞安提阿的几位教會領袖覺察到,亞歷山太教父們全然罔顧經文的字面意義,于是強調歷史及字義解經。他們著重研讀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也撰寫聖經注釋書。他們認為串連舊約及新約的是預表和預言,不是靈意法。對他們而言,修辭用語是字義解經的一部分。后來諸改教家們的解經體系,就是師承這一個學派。

雖然在實際解經時,他們有的還會落入寓意法的窠臼中,然而在解經的理論上,他們堅決主張字義和歷史的釋義方法。他們以為,所謂字義包含純字義和象征性的字義。所謂純字義的句子是指純粹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不帶任何象征意思的句子。"耶和華的眼目必常看顧你",這個句子就是象征性字義的句子了。按照亞歷山太學派的看法,這個句子的字義,實際上就是指神的眼睛。但是安提阿學派卻認為,這個句子的字義并非如此。這個句子的字義是指神的全知。換句話說,他們所主張的"字義主義"(literalism)和"字句主義"(letterism)(極端的字義主義,太過于注重字句的細節,而忽略了經文的精意。)并不一樣。

另外,他們還避免教條式的經文釋義。可能因為面臨太多的異端爭論,教條式經文釋義在西方不斷發展,最后發展成羅馬天主教的權威經文釋義。但是,安提阿學派堅持,聖經的意義在于其歷史的和文法的意義,所有的聖經經文都應按照這個原則解釋。

他們還堅持舊約歷史事件的真實性。他們指責那些采取寓意法解釋聖經的人,抹殺了舊約聖經中的許多歷史性,而所留下的只是一個象征記號的幻影世界。用字義和歷史的方法解釋聖經,可以保証舊約歷史的重要真實性。

這一派提出一個較合理的預表法,來取代寓意派用以解釋舊約的方法。按照寓意派的看法,在舊約聖經各事件的明顯歷史意義之上,還漂浮著一種更屬靈或神學的意義。可是,按照安提阿學派,歷史的意義和彌賽亞的含義,就像經緯之交織。彌賽亞的含義并不是漂浮在歷史意義之上,而是在歷史意義之中所暗示出來的。這樣的看法不但把那些寓意派的人,以異想天開的方式來解釋舊約聖經中的基督論,那些荒謬的結論連根拔除。更重要的是,這種看法把舊約聖經中的基督論安放在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基礎上。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預表法的釋義上,而不是寓意法。

這一派著名的解經家有狄奧多若(Theodore of Mopsuestia),屈梭多模(Chrysostom 357 - 407),戴阿多若(Diodorus 393)等人。狄奧多若還被稱為古代解經王子,他寫的保羅書信注解乃是古代教會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可以和現代聖經注解相比較的著作。



晚期教父的解經

第五、六世紀的晚期教父中有几位甚為著名,其中最聞名遐邇的是耶柔米和奧古斯丁。

耶柔米(Jerome 347 - 419)原為俄利根之靈意解經的擁護者,但后來他受到安提阿學派的影響,轉趨字義解經法。雖然他相信聖經較深層面的意義必須建立在字面意義上,但若字義解經無法解決難題時,他仍舊采用靈意解經,因此他將猶大及他瑪的故事(創三十八章)靈意化。他晚年隱居在伯利恆,將聖經翻譯為拉丁文,就是出名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他注意到希伯來聖經中并沒有包括次經(Apocrypha),所以主張這些經卷是次等的,應該被置于兩約之間。他的這些主張,一直到了路德的時代才被實行出來。

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 - 430)是一位杰出的神學家,他對歷代教會影響深遠。他有一套非常堂皇的釋經學原理,可是他本人在解經時,往往不遵守這些原則,几乎每一條他都時時破壞。這跟他自己的屬靈情況有關。當他正為摩尼教(Manichaean)粗魯的字義解經所困擾時,安波羅修(Ambrose)所采用的寓意解經法,把整部舊約都為他照亮了。安波羅修經常引用林后三:6 "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他的疑惑便迎刃而解,于是采用靈意解經來解決舊約的難題。就因為他有這樣的經歷,奧古斯丁無法和寓意解經法分手。

我們不妨把他的解經原則寫下來作為參考:

* 要了解聖經必須有真誠的基督徒信仰。解經者內在的心靈和他在技巧方面的裝備同等重要。
* 雖然聖經不止于歷史的和文字的意義,但我們必須給予歷史和文字的意義極高的地位。明顯的,并非所有的聖經都應該用寓意法解釋,聖經中有許多部分都兼有文字的和寓意的意義。
* 聖經所含的意義不止一種,所以使用寓意法是合宜的。決定一段經文是否應該使用寓意法解釋,其最高之試金石乃是愛心。如果字義使人意見發生分歧,那么這段經文就應該使用寓意法解釋。
* 聖經中的數字有其重要意義。奧古斯丁認為,所有的邏輯以及數字,都帶有永恆的真理,所以數字才會在人類知識中扮演一個特別的角色。正因為如此,從聖經的那些數字,如果采用寓意法,或象征法解釋,可以得著很多的真理。
* 舊約是一份論到基督的文獻,所以也是一份基督徒的文獻。因為他在舊約中找到了太多論及基督的經文,結果那些真正屬于基督論的舊約經文,反而被壓抑而顯得晦暗不明。
* 解釋聖經的人,是要把聖經的意義解明出來,而不是把外面的意義解釋進聖經中。解釋者的任務是要把原作者的意思正確解明出來。
* 解經時,我們必須參照信仰類比(analogy of faith),就是真正的正統派信條。如果正統派代表聖經,那么解釋聖經的人,就不能使自己的解釋和正統信仰相抵觸。在這一點上,還要加上"愛"。如果不把自己建立在愛神和愛人的上面,沒有人能夠了解聖經。在他的釋經學體系中,顯然的,愛和信仰類比乃是兩個主要的控制原則。
* 不可以單獨研究一節聖經。聖經不是把一節一節的經文串聯在一起,好像串聯珍珠項鏈那樣。相反的,聖經的意義就像網子交織在一起。所以,我們必須注意每一節的上下文﹔同一個主題,聖經中其他的地方怎么說,正統信仰的信條怎么說。
* 如果某段經文的意義不肯定,不可根據這段經文以建立正統的信仰。
* 不可讓聖靈取代我們學習研究聖經之努力。
* 含義不明的經節應對含義清楚的經文讓步。也就是說,無論是那一個教義,均需取自那些意義清楚的經文,而不可取自意義不明的經文。
* 經文的解釋不可互相沖突,神的啟示乃是和諧一致的。不過,我們必須注意其時代差別。"分辨時代的差異,聖經就可解釋得和諧。"他是指漸進的啟示。如果我們不注意到啟示的漸進性,那么聖經對于多妻制和一妻制的看法就有沖突。這樣的說法不同于時代論者解釋聖經(Dispensational Interpretation)的方法。奧古斯丁所指的時代是Tempora,而時代論者所指的則是Saeculae。



中世紀天主教解經理論

斷言中世紀惟一的解經方法是寓意法,這未免太過于偏頗。但是,如果說寓意法是中世紀最占優勢的解經方法則一點也不過分。也有人說,中世紀是解經的荒漠時期,沒有人對解經有任何新穎的創見,教會傳統及靈意解經成為兩大主流。

中世紀時期以貴格利一世(Gregory the Great 540 - 604)為開始,他是羅馬大公教會的第一任教皇。他贊同教父對聖經的解釋,所以他支持靈意解經。

在這里我們不再重復他們的寓意解經法,這些跟過去的沒有什么分別,我們要談的乃是從中世紀孕育出來的天主教解經理論:

* 天主教學者接受拉丁文通俗譯本是作為公開講學、討論、講道、和講解之真正具有權威的譯本。按照天特會議第四次會議所列的書目,這一份譯本包括了旁經諸書。這使天主教處于一個很奇特的地位,因為希伯來人用希伯來文和亞蘭文,而使徒們用希臘文寫聖經。這一份文獻擁有其原始文字,而天主教卻認定翻譯本是真正的權威。如果天主教整個教義都是根據拉丁文譯本而來的,而后來又發現,它與原始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有所出入,那豈不是造成紊亂不堪的情況。
* 天主教解經者必須順服、接受教會所決定的,有關聖經導論的問題,以及聖經各書的作者問題。
* 凡是教會已經正式解釋過的經文,天主教的解經者必須全部接受。他們說,教會正式解釋過的經文,總共不超過二十節。另外,在某種情形下,教會也表示某些經節不可以作某種解釋。所以,實際上天主教教會正式解釋過的經文不止此數。
* 采用字義的、歷史的方法解釋聖經,乃是研究聖經的基礎。他們的著名神學家多馬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 - 1274)是主張以聖經字面的意義為基礎,然后在上面建立其他解釋。
* 聖經在經文字義之外,確實還擁有靈意或奧義。多馬阿奎那自己也是這樣說,他認為聖經可以有歷史、靈意、道德和類推等四重意義,所以把聖經的含義限制在字面意義乃是不合宜的。在這方面,他們以其聖禮和教牧階級的體系,來解釋舊約聖經,這是把人的意思加進經文去,而不是把經文本身的意思解明出來。
* 天主教會是聖經的正式或官方的解釋者。教會乃是聖經的守護者,聖經并不是賜給全世界,而是保存在教會中。因此,教會所擁有的權柄之一,乃是解釋聖經。他們也相信,基督教乃是信仰的寶庫,以口傳和筆錄的方式,儲存在天主教教會中。他們以為筆錄形式傳下來的聖經,含義晦暗不明,所以必須有一個正式的、官方的解釋者。普通的人沒有資格解釋聖經,因為那是超過他能力所及的。第一,因此,擁有真傳統(包括口傳和筆錄)的教會,乃是聖經的正式解釋者。第二,聖經中任何一段經文的解釋,都不可以和羅馬天主教的教義體系發生抵觸。天特會議第四次會議主張只有教會有權威解釋聖經,并進一步嚴禁個人私自解釋聖經。
* 教父們可以作為解釋聖經的指引,其原則如下:第一,他們的解釋只限于信仰和道德方面。關于自然和科學或歷史方面,他們的解釋沒有約束力。第二,教父必須為天主教傳統作見証,而不是為個人意見作見証。第三,教父們必須一致為某種解釋作見証。由于對教父如此的尊敬,所以中世紀的解經,一大部分實際上是在研究教父的著作,而不是真正在作經文釋義。
* 聖經中晦暗不明或不完全的教訓,要按照教會不成文傳統的更詳細教訓來解釋。聖經可以解明不成文的傳統,不成文的傳統可以解明聖經中晦暗不明的經文。因此,天主教的學者并不覺得,他一切的教義都必須有完整的聖經根據,只要聖經有隱約的暗示就夠了。例如,為死人禱告,崇拜馬利亞,認罪,彼得的優越地位等。羅馬天主教的啟示乃是由成文和不成文的兩種形式所保存下來的信仰寶庫。
* 聖經必須按照發展的原則來了解。他們的神學家相信,新約聖經中的教義只是種子,是會發展,會長大的。所以今天你在座堂中所看到的一切,是以種子的形式存在使徒時代教會中。


宗教改革時期的字義法學派

宗教改革時期,聖經成為信仰及行為的惟一權威,改革家的字義解經法承自安提阿學派及維克多修道派。宗教改革時期,社會及教會都面對翻天覆地的沖擊,基本上那是一次釋經法的改革,是如何解釋聖經的改革。在釋經學的改革方面,有兩項主要的因素預先為它鋪好了路:

*

第一項要素是俄坎(Occam)的哲學體系。過去,按照多馬阿奎那的看法,理性和神的啟示彼此有密切的關系,理性不但可以探究哲學,也可以探究自然宗教。所以,對一個天主教神學家,他可以把神學教條的權威不但建立在神的啟示和聖經上,也可以建立在哲學、教會所召開的大會、信條、和教父的著作等。俄坎的看法卻不一樣,他把啟示和人的理性分開。啟示是憑信心接受的,所包括的領域有救恩和神學。因此,我們對神的認識是全憑啟示,神學教條的權威只能建立在啟示,就是聖經上。馬丁路得受的訓練是俄坎的哲學體系,他重聖經而輕哲學,被要求証明自己的立場時,他總是根據聖經,而不是其他的傳統。
*

第二項要素是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人們對古典文學,包括希臘文及希伯來文作品又再發生興趣,研究這兩種文字也跟著興盛起來。一五一六年,伊拉斯姆 (Erasmus)印行了當時最新的第一版希臘文聖經。而早在一四九四年,希伯來文舊約也已出版。現在人們有整本的原文聖經可供研究。


馬丁路得的釋經原則:(Martin Luther 1483 - 1546)

*

心理學的原則:信心和聖靈的光照乃是解釋聖經者個人必備的屬靈條件。信徒必須尋求聖靈的引導,并且倚靠這種引導。
*

權威的原則:在神學方面,聖經乃是最高、最終的權威,所以應該超越一切教會權威之上。
*

字義的原則:這原則取代了中世紀寓意解經的四重釋經體系 - 字義的、寓意的、靈意的和借喻的。(Literal, allegorical, anagogical, tropological)路德強烈主張按字義解釋聖經的重要性。在這個原則底下,還有三個原則:

1.

路德拒絕寓意法:他稱用寓意法解釋聖經為"骯臟"、"無賴"、"陳腐"的。他其實反對的是天主教的寓意解經。如果用寓意法解釋的結果是有關基督的,而不是支持教皇制的,那么他就不激烈反對。
2.

路德接受聖經原文的重要性,他本身竭力鼓吹人多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3.

歷史和文法的原則:這是無法和字義的原則相划分的。解釋聖經的人必須注意文法﹔注意作者的時代、環境、和條件﹔注意該段經文的上下文。
4.

獨立自足的原則:一個敬虔的基督徒能夠了解聖經,不需要羅馬天主教所提供的官方解釋的指引。聖經是一本清楚的書,不是天主教所說的暗晦不明的書。對路德來說,所有信徒皆為祭司,所以每一個信徒都能明白聖經。聖經本身足夠清楚,能使信徒明白其含義,并且它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所以我們應該以經解經。聖經中若有含義不明之處,天主教就求助于不成文的教會傳統。可是,路德卻以為解經者應把自己限制在聖經之內,以含義清楚的經文來解釋含義不明的經文。
5.

基督論的原則:字義解釋聖經的方法,其本身不是解釋聖經的目的。解釋聖經最終的目標是要找到基督。路德說:"試驗聖經中各卷書的一個正確方法是,看看它是否以基督為中心。"這句話是很有爭議性的,有的人可能因此故意的把基督讀進每一個章節。
6.

律法與福音的原則:這是路德最主要的解經原則之一,就是要仔細分別聖經中的律法和福音。把福音和律法混在一起是錯的,像天主教把福音化為新律法(行宗教上的善工等),同樣的,拒絕律法或反律法也是錯誤的。律法乃是神論到人的罪以及人的不完全之話語,其目的是要迫使我們在罪惡的重擔之下,屈膝下跪。福音是神的恩典、救贖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解釋聖經時,絕對不可以把神這兩種不同的活動,或聖經中這兩種不同的教訓相混淆。


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 - 1564)的釋經原則:

*

他堅持聖靈的光照乃是解釋聖經的人必備的屬靈裝備。
*

和路德一樣,他拒絕寓意解經法。加爾文稱這種解經法是撒但的工具。
*

以經解經:這是他的基本信念。這包括了拒絕中世紀的四重意義解經體系,而采用字義的經文釋義法﹔要聽聖經所說的話,而不是先訂下許多的教條理論,然后研究聖經,摘錄經文以支持這些理論。
*

獨立性:任何根基不穩、皮毛的或是沒有價值的經文釋義法,他一概不用。假如所用的經文釋義方法不恰當,他就拒絕引用其結論作為正統信仰的辯護。
*

解釋預言,末世論和有關以賽亞的經文要特別謹慎。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加爾文是基督教會歷史中第一個科學的解經家。在整個教會歷史中,沒有一人能像他一樣,推出一部几乎包括全本聖經的,那么科學化、有價值的聖經注釋。他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n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是名聞遐邇。加爾文主義也稱為改革宗信仰,就是源自這本著作。加爾文神學的核心是神至高的主權﹔其他教義都隸屬于這個大前提下。(請參考加爾文神學的五項要點,TULIP)



宗教改革后的教條主義和敬虔主義。


十七、十八世紀的二百年之間,發生了几個影響深遠的運動,這跟釋經學是息息相關的。

加爾文主義之興起:

韋斯敏斯德信條(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于一六四七年在英國議會通過,一六四九年在蘇格蘭議會通過,它是記載英國加爾文主義的信條。韋斯敏斯德信條對聖經的評論是:"無誤的解經定律就是聖經本身﹔因此,當任何一段經文真實及全面的意義受到質疑時,就必須從其他更明確的經文探索、理解該段經文的意思。"

對加爾文主義的反應:

亞米紐斯(Jacobus Arminius 1560 - 1609)是荷蘭神學家,反對加爾文某部分的教導,特別是關于預定和定罪的教義,主張人有自由意志。他的跟隨者于一六一0 年將他們的主張編集成《抗辯文》(Remonstrance)。

亞米紐斯主要的神學觀點如下:神根據他的預知,而有條件地揀選人得著救恩﹔神的恩典可被抗拒﹔基督的救贖是普世性的﹔人有自由意志,人借著先前恩典(prevenient grace),可以在救恩上與神合作﹔信徒有可能失去救恩。

這個教義廣泛的流傳在今天的路德宗、衛理宗、聖公宗、安立甘宗和五旬宗。

教條主義的時代:

羅馬天主教于主后一五四六年的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 正式宣布傳統與聖經的權威,又決議以拉丁語武加大(Latin Vulgate) 譯本聖經,為閱讀和教導的標准版本。更正教(Protestant)為了對付不少興起的異端,開始形成自己的教義、信條堅固其立場。這段時期的教會生命落入最低潮,神學家之間互相攻訐。有人說:"他們以神學上憎恨的不自然眼光來研讀聖經。"這是為什么在解經法上沒有什么特出的表現。

敬虔主義的興起:

敬虔派就是在不滿這種狀況的情形下發展出來的。敬虔主義致力于恢復聖經為屬靈的食物和滋養,讀聖經為造就自己。這是特別針對教條式經文釋義的反應。史賓納(Philipp Jacob Spener 1635 - 1705)是它的創始人。富郎開(A.H. Francke 1663 - 1727)和本革爾(J.A. Bengal)是這一派的佼佼者。他們強調人需要過聖潔的生活,每個信徒皆祭司,要查考聖經和禱告的重要性。他們強調按文法和歷史解釋聖經,以及把聖經實際應用于屬靈生活上。

這一派影響深遠。它影響了莫拉維弟兄會(Moravians)、清教徒、衛斯理(Wesley 1703 - 1791)、愛德華滋(Edwards)、亨利馬廷(Matthew Henry)、和貴格派的人士。

這里要提醒大家,解經不能沒有敬虔的態度,但敬虔本身并不能擔保解經一定正確。其實,敬虔派以靈修為目的的解經法有兩個大弱點:

*

這種解釋聖經的方法,很容易會落入寓意解經法的陷阱中,特別是在解釋舊約時。因為努力想尋找出某一段經文的屬靈真理與實際應用,往往會把那段經文最基本的字義含意忽略了。假如不是用寓意法解釋,就是用預表法解釋得太過分。比如,加爾文派的人可能根據會幕門板中的閂木,解釋為一次得救永遠安全的理論﹔亞米紐斯派可能根據加底斯巴尼亞信心失敗的那段經文,解釋成救恩可以失落的結論。
*

以靈修為目的解經方法,有可能取代了以經文釋義和教義研究的方式研讀聖經的方法。若要靈命健康,一定要有扎實的經文釋義作骨干,以堅強的教義研究作為聯絡各骨干的筋脈。如果讀經只是完全以靈修為目的,那么聖經中的教義和真理就沒有辦法完全表達出來。記著,從光照中得到的不等于是解經!



十九世紀的主觀主義、自由派解經法


主觀主義:

兩個最特出的人物是士來馬赫(Friedrich D E Schleiermacher 1768 - 1834) 和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 1813 - 1855)。主觀主義認為知識來自個人的主觀經歷,能認知一種主觀的經歷或感覺便為至善。

士來馬赫是一位德國基督教神學家。他拒絕聖經的權威,強調感覺及自覺性在宗教里的地位,認為基督教應被視為感性的宗教,而非一連串的教義或是道德的體系。有人稱這是 "感覺神學"。他也被稱為"現代宗教自由主義之父"或"新正統主義之父"。他不把罪視為在道德上違背神的律法,他將罪定為:"當個人只想靠自己而活,要從宇宙及與周遭的人隔離。"他反對歷史教義,如童貞女生子,代贖觀念,及基督的神性,因為他認為這些都不重要。他認為基督只是一個觀念上的贖罪者,也就是說,基督只是一個理想的榜樣。

從此,批判聖經蔚然成風。

祁克果是丹麥哲學家,被稱為"近代存在主義之父"。他的看法是,文法的、字義的、歷史的研究聖經方法只不過是一個開始。要把聖經當作神的話語來讀,必須心口合一,小心謹慎,迫切的希望與神交談。他舉一個比喻:有一個孩子,因為自知回到家里屁股要挨打,所以事先就在褲子里墊了許多的餐巾,打起來就不痛。同樣的,聖經學者們用了太多學朮上的文法、字義、經文注釋墊在自己身上,結果神的話語沒有辦法進到他的靈魂去。"若不與神的話語單獨相處,這人不算是真正的讀經。"祁克果寫道。

自由派解經法:

這是唯理主義,或歷史批判主義的解經法。他們強調人的理性能夠分辨真假,因此聖經中凡符合人的理性的方可接受,否則可不用理會,甚至摒棄。這一派的開山祖師是霍布士(Thomas Hobbes 1588 - 1679)和斯賓挪莎(Baruch Spinoza 1632 - 1677)。這種對聖經的批判,在第十九世紀達到了最高潮。這些宗教上的自由主義者,在研究聖經時遵循下列的規則:

*

他們相信我們研究聖經的方法應該受"現代的看法"(Modern mentality)之管制。他們所謂的"現代的看法"包括許多內容,如:高等教育機構所使用的學朮標准、科學的看法和科學方法的可靠性等。聖經中的記錄若不合乎以上的標准,就應當被棄絕。學朮的要求是,把所有的書都看作是人的作品,都采用同一個方法來研究,聖經也不例外。科學認定自然界的規律性,因此神跡之說不應被接受。有關罪、墮落、地獄的道理,和自由派的道德標准發生抵觸,所以應該被拋棄。如果經文含義不明,就可以加以增刪,修正標准譯本(RSV) 舊約部分就常常如此作。
*

他們給靈感或默示重新下定義。既然他們拒絕接受神一切超然的、神跡的活動,當然就不接受有關靈感和啟示的這種超自然的道理。
*

超自然的再定義。超自然可以定義為:不尋常的、神跡性的、神諭性的、不是平常人的知識或能力所能認識的。或者可以定義為:超越物資秩序之上,或超越單純的自然程序之上的,例如:禱告、倫理、純粹的思想、不朽等等。對于正統派,這兩種定義都能接受。自由派卻只能接受后者。這一派學者說,解釋聖經的方法應該和解釋其他古典文獻的方法一樣。聖經中的神跡以及超自然的記載,他們就視之為民間傳說、神話、或詩歌的描述。
*

把進化論的觀念應用于以色列的宗教以及這宗教所保存下來的文獻。在倫理上和宗教上那些原始的、粗糙的資料都是屬于早期的,而那些比較進步、高超的都是屬于晚期的。所以我們可以把以色列人的宗教演進過程重新排列出來,而其文獻(舊約)也可以重新加以安排。由于他們的這種觀念,所以就把先知置于律法之前,把舊約中的各卷書以及書中的材料,作相當程度的重新安排。對于新約,他們也一樣看待。耶穌按照先知的最高標准乃是一個好人。可是神學的思想和希臘的行而上學思想,卻把他轉變成一個信條中的奇怪神人。新約的批評學者必須具有考古學專家和地質學專家的能力,能夠把加在歷史的耶穌身上那一層的附加物剝除。
*

適應的觀念被應用于聖經。由于使用古代過渡性的、會敗壞的神學詞句,聖經中的許多神學內容都被削弱或被摧毀了。例如:保羅要描寫基督之死時,所能夠用的詞句只是猶太人的獻血祭。所以保羅所傳代贖的道理乃是為適應當時人的觀念,對我們沒有約束力。同樣的道理,亞當和夏娃,約拿等歷史的真實性都必須重新的演繹。
*

用徹底的歷史方法來解釋聖經。他們以特別的貶低態度使用歷史的解經法。他們所追求的不止是研究各段聖經的歷史背景,他們的目的是要破除聖經的獨特性。他們使聖經成為一個不斷改變,不斷遷移的現象,所以我們不能說,那一個時期的宗教是正統的,那一個時期的聖經文獻是正典。他們又因為強調,我們一定要了解某段經文對當時聽眾的意義,結果他們就不接受預言中的那些預言性和預告性的因素。他們拒絕這一類預言。
*

宗教的自由主義受到了哲學的影響。康德(Immanual Kant)主張,宗教的精髓乃是倫理或道德的意志。他自己所使用解釋聖經的方法,完全是倫理的解經法。凡是與倫理無關的,他即將之丟棄。



二十世紀的新正統派和布特曼主義

巴爾特(Karl Barth 1886 - 1968)于一九一九年著《羅馬書注釋》,把聖經解釋學帶進了一個新的紀元。他采用一個新的神學解釋法來注解羅馬書。因為這個運動強調神對人的審判,所以又稱之為"危機神學"(Crisis Theology)。(人透過危機關頭來經歷神)巴爾特帶動的這個派別被稱為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 Theology),意味著經過近二百年的自由主義后,基督教信仰回到正統的道路,然而"正統"這個名稱是不確切的,因為新正統神學雖然比之前的自由主義更重視聖經,但它仍保留自由主義的基礎。

下面介紹這一派有關解經原則的一些特色:

*

啟示的原則:他們不相信聖經沒有錯誤的理論,也不接受聖經無謬論。最重要的是,他們拒絕接受傳統的啟示觀念。對巴爾特來說,聖經不是神客觀的話語,而是神話語的見証。聖經作者只是寫出他們有關神啟示的經驗﹔在讀經的時候,人也可經驗到神的啟示。這樣說來,聖經就只是對讀經的人才成為神的說話。

巴爾特把神的話語分成三個范疇:(1)"啟示的話語"(Revealed Word),也就是神透過使徒及先知所說的話,來啟示自己。(2)"書寫的話語"(Written Word),也就是人為的啟示的積存。因為聖經是人所寫,所以聖經就不能視為與神的話語相等。(3)"傳講的話語"(Preached Word),也就是神話語的宣告。當神的恩典臨到一個人,聖經便成為神的話語。換句話說,神的話并不是正統派所了解的那種話,而是神個人親自的臨在。"神的話"乃是神親自臨在我的意識中。這種話語的客觀形態就是耶穌基督,他乃是神之臨在于憐憫、恩典、和好中。當神借著耶穌基督對我說話,而我有回應,那么這就是啟示了。

所以,新正統派解經家,在尋找聖經字面背后的神的話語。自由主義者認為,聖經字面的背后沒有神的話語,它只是記錄了一些了不起的宗教經驗而已。正統派的人士主張聖經里的字面,和其背后的神的話語,實在是二而一。新正統派的思想家則想從聖經中這些屬人的、會錯誤的字面,去挖掘出對神話語的原始見証。
*

基督論的原則:神賜給人的話語就是耶穌基督。聖經中只有見証神話語的地方才有約束力。巴爾特認為只有見証耶穌基督的經文才有約束力,教義只有在與耶穌基督相關聯的才能被了解。

讀舊約的時候,我們會遭遇到許多事件。凡是不和基督相和諧的,都是沒有效力的見証。所以,像創造、罪等這些道理,不能直接從舊約來加以了解,因為只有在基督里面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什么叫被造之物,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了解創世記中的創造。只有在基督里,我們才能了解什么叫作罪,據此我們才能了解創世記第三章。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 - 1976)是一位德國的神學家。他主張新約聖經必須以"神話解除法"(Demythologization)來理解,亦即除去所有"不相關"的神話,例如神跡,包括基督的復活,他認為這是現代人所不能接受的。布特曼受到一位存在主義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 - 1976)的影響,以存在主義的方法來解經。他對新約作出激進的批判。他所建立的方法,稱為"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這種批判是企圖去找出文體形式(Literary forms)及聖經作者所運用的資料來源。后來他總結說,福音書所記載的是神話(myths)的結集,"只是刻划出人存在的真理,而不是講論真實的歷史事件。"若要研究新約書卷,必須先要把聖經中的神話去除,那就是說,要去除初期教會加在福音書上的神話外衣。

對布特曼來說,聖經只是一本普通的書,如同一本文藝作品。他的觀點所引致的結果是懷疑主義。他的結論是:"我們無法知道關于耶穌生平及人格的資料,因為初期基督徒對這些資料都不感興趣﹔而現存的資料都是零碎及很傳奇﹔也沒有其他關于耶穌的資料。"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3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四月 12, 2006
忠心守道的得勝 - 楊紹唐
(非拉鐵非教會)

【經文】:啟三7-13。



在七個教會中,有這麼一個使主滿意,使我們歆羨的非拉鐵非。按歷史說,它是代表了主後1700年以後的復興教會,聖靈在各處藉著忠心聖徒的祈禱,叫一些撒狄式的教會,復興起來,那死氣沉沉有名無實的,變成了活活潑潑大有能力的見證。並且這復興的火焰,一直燃燒到全世界:在德國的辛辛陀夫;英國的衛斯理、懷特非;韋勒司的羅伯。繼此而興起的斐尼、司布真、慕迪等,都是在這復興中被神大用的僕人。這復興不但是使一些教會活潑火熱起來,更使千萬非信徒認識了基督。許多罪人尋見了他們的救主,並且許多愛主的人,得著聖靈充滿大有能力,被差派到世界各國以及遙遠沒有開化的海島!直到今日這江河仍然湧流,火燄只管燃爆!雖然今日教會中滿了污穢與罪惡,不信與偽善,幾乎是與社會一樣的黑暗,但同時卻能在各處看見那被主保守忠心追隨我主基督的男女,他們真像沙崙的玫瑰,荊棘中的百合花!他們不是有名無實的撒狄,乃是名實相符的。



   非拉鐵非


這四個字是極有意思的;繙成中國話是「弟兄相愛」。這是教會生活的實質,生命的表現,活潑的見證。「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約壹四7)主耶穌也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15)我們今天能看見許多會堂高聳,屋宇林立的教堂,卻很少看見忠心守道弟兄相愛的教會,能看見牧師講道,教友作禮拜,卻甚少看見工人們救人,信徒們相愛。感謝神!在近幾年來,我國教會,也蒙神特恩,多處有了復興,聖徒們愛主愛人的花果,亦為神人所共享;不過是太少了,我應當一同向神呼求:「主啊!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

很希奇的,一個人得著主的生命,便有了主的心,自己一蒙拯救,便立時想到那在黑暗中的罪人。我曾親眼看見許多人清楚得救,便滿心火熱的去向他們的親戚朋友作見證,領他們來就耶穌,這愛人靈魂的心,比愛人肉體疾病的心,是大有輕重之分。這種自然愛的流露,證明了他們心中有了愛的生命,同時基督徒彼此的交通,也因著同一生命的愛,連結起來。再不是外人和客旅,乃是神的兒女,聖徒一家的人了。這不是理論,乃是生活;不是理想,乃是事實;不是勉強,乃是自然,外人莫名其妙,弟兄肢體相關,是基督榮耀的身體,(教會)並非世界任何團體可比較的!

現今一般的人,一談到建立教會,便立時著手於購地建屋,籌辦經濟,開堂佈道,召人入會,成立普通所謂的教會了。但考其內容,究其實在,生命實際的信愛,卻是滄海一粟,渺若微塵,只有外面的糠秕,沒有?面的精華,今日的基督徒啊!願我們再聽主的話,「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世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主也曾指責當日的法利賽人說:「你們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廿三23)我並不是說,不可購地建屋,不可整理會務,但若不在實際生命的愛心上長進,那其餘外面的事,算得什麼呢?因此非拉鐵非看到了主對撒狄的責備,明白了撒狄有名無實的罪惡,便實事求是走向生命實際的途徑,?面外面,生命生活,都讓聖靈帶領,成為忠心守道的得勝者。



   那聖潔真實,拿著大衛的鑰匙

我們前邊已經提到,主對每一個教會提它的名,是有特別意思的。是正對教會當時情形,或為勉勵,或為警教,在此處主說自己是那聖潔真實,並非是說:非拉鐵非是不聖潔不真實,乃是勉勵他們在這聖潔真實的地位上站立得穩,不為黑暗的潮流所驅使,而陷於污穢或虛偽!

在當時的環境中,推雅推喇,敗壞到那步田地,撒狄雖然復興了一陣,但仍然死氣沉沉,沒有實際。正是一個是污穢,一個是虛偽,非拉鐵非卻是個出污泥而不染的,有生命又有生活。但如此的環境中他一定要遇到特別的難處。同流合污是何等的容易走,隨夥裝假也要減少了許多困難,稍為軟弱點的,少不了兩腿發酸,不能向著標桿直跑了。弟兄姊妹!請你注意:聽主的話,祂是聖潔真實的。

你跟從的是主,不是人;你依靠的是主,也不是人;你當討主的喜歡,不當討人的喜歡,不錯!人家都是那樣爭名奪利,欺詐虛偽,有名無實,敷衍塞責,你若怕惹人非笑,受人白眼,就把你持守純正,遵行的主旨,降低了品質,減去了重量,當下倒可以免掉難處。但是品質卑劣的純正;是否純正;不夠重量的主旨,是否是主旨?因此主說:「你當看我,不看人,聽我不聽人,討我的喜歡,不討人的喜歡,我是聖潔的,你也當聖潔,我是真實的,你也當真實。你不要和人相比,乃要和我相比。你若和人相比,也許有許多人還趕不上你,但你是我的僕人,不是人的僕人,是站在我面前,不是站在人面前!」

聖潔與真實,也是屬靈長進之道路。一個人要走上真理之路,是先從聖潔真實下手的。謙卑恭敬的來到主前,讓聖靈將主的聖潔啟示在我們心靈之中,如同先知以賽亞在異像中所見的。(賽六1)一見了主的聖潔,就看見了自己的污穢,經過了寶血的洗淨,得著了真理的成聖。言行真誠,表?如一,自然聖靈能力的充滿,就要如江河湧流了。何時有污點,何時少能力;何時不真實,何時祂擔憂,此種在基督徒之經驗中,如影隨形,毫釐不差!越離主近,越肖乎主,在肖主的形像中,聖潔與真實是居最要部分的。一個傳道人,一個基督徒,若在聖潔真實上有問題,就是他的靈性上有問題,也可說他整個人有了問題,願主憐憫我們!

我再說,不但是追求靈程長進是從聖潔真實入手的,也是要以主為標準的,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 我們要聖潔真實,但若以人作目標,那種追求是有危險的,也是不夠分量的。主說:「我是那聖潔真實者。」真的一個人在真實追求認識主的路上,人不能作他的目標。當然,一位聖潔的神僕,一位長進的弟兄,都是我們的模範,都鼓勵我們前進,但卻不是以他的長進,作我們的標準。保羅對哥林多人說:「所以你們當效法我。」但他又添一句話:「像我效法基督一樣。」保羅是以基督為目標的。他也要教會都去效法基督,不是叫教會效法自己。一個高舉人效法人的基督徒,不能列入這忠心守道的得勝者以內。



   拿著大衛的鑰匙

這鑰匙就是天國的鑰匙,是在主的手?。開門的權柄,是祂掌著的。將來國度降臨的時候,有三等人可以說是在國度?:第一是猶太人,他們是神的選民,基督是他們的彌賽亞,到那日祂要作他們的王。先知所預言那有福的日子,那時便應驗了。再一等是大災期後還存留在這世界的人,(列國都在祂的光中行走)他們享受千禧年的和平之福,在公義王的政治之下,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大地,如同水充滿洋海一樣,主要用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徒二17;珥二28-32)。第三等就是教會在父的國?要發光如太陽一樣,不但是得榮耀,更是同主掌權;不但有享受之福,更是有寶座之分。主在這?是說這掌權的鑰匙是在祂手?。大衛是作王的,大衛的鑰匙,就是說,不但進入國度享榮耀,而且在國度?掌王權。主不但自己掌權,主要教會和祂同掌王權。

今天我們的追求,我們聖潔真實,弟兄相愛,都是和將來的掌權有關的,主在這?不但鼓勵我們的心,更是安慰我們的心。你若走上聖潔真實的路,向著標桿直跑,苦難要接踵而至,批評非笑要隨處遇到,或者人的團體、人的組織、人的情愛、人的擁護中都要沒有你的分。道路越走越窄,同伴越走越少。但主對那忠心的守道者說:「不要怕,人的門你進不去,我的門卻向你開了,他們的門內,有人的誇獎,世界的賞賜,我的門內,是有永遠的福樂,有榮耀的寶座。」願天上的榮耀,吸引我們的心,一直向著祂--我們的主!



   非拉鐵非的行為

我再說,啟示錄是講行為的書(當然是生命的生活,不是肉體的行為)在基督的審判臺前,不再問你的信心,乃是問你的行為,我們藉信心得恩典,但也藉恩典有行為。儘享受恩典,而不靠著恩典長進,這要成為被主斥責又惡又懶的僕人。主在這?對非拉鐵非教會說:「我知道你的行為!」

真的是,我們的行為,祗有主知道。甚至說,有時連自己,知道的也不清楚,自以為義,反被神否認,自覺慚愧,反被神稱義了。(路十八9-14)有許多行為是隱藏的,到了主的臺前,才被顯露出來。(太廿五37)有些行為,是被人誤會的,卻被主稱讚的。(路七44-48;可十四6)「我知道你們的行為」這話是何等策勵我們,讚美主!祂知道。

   略有一點力量

我們要以為這彼此相愛,聖潔真實的教會,一定是有希奇的大能力,擔當了大事工,蓬蓬勃勃,發芽滋長。卻不料主提到他的行為,是略有一點力量,一點力量有什麼用處,這豈不是與撒狄的有名無實互相伯仲嗎?豈知不然,正是他們的實際,也正是他們作得勝者的第一步。許多人在屬靈的道路上,不能按步就班,一直前進,原因也就在這?,輕看自己的一點力量,必待大有能力才去作工,這似乎是小的感動,小的能力便消滅不顧,只等候大的,忽略了小的。結果在小事上不忠心,主也不託以大事管理。

小事乃大事之母,小力乃大力之源。能力有兩個增長原則,第一是臨時的加添,這個加添有奮興、有感覺,有想不到的收穫。但另一種,是能力的滋長,由小漸大,循序而進,生命祗要沒有毛病,力量自然加多,這是生命正常長進的現象。「他們行走,力上加力。」(詩八四7)越走越有能力,越作越有效果,越作越有能力。但在長進之始工作之初,卻只是一點力量。弟兄姊妹,請你注意:這是主要我們長進的正路。我不是說聖靈隨時的充滿,隨時的加力是不需要的,我們真是隨時需要,但論到生命實際長成,主還是要我們注意到,本身能力的自長,並且長成到基督的身量。

我想弟兄姊妹,曾經看到過不少的人,有了聖靈的充滿,(不是生命長進)有能力、能作工,連他自己在當時也莫名其妙,工作是好的,也是聖靈的,別人是蒙恩的,但他自己卻因著生命不夠豐富,札根不夠深,認識主不夠清楚,而軟弱下來,跌倒下來,那就是因為他忽略了生命長進的能力,只注意到臨時充滿的能力。不好的結果,自己成了自欺,以為是當代不可少的人物。可以與一些神的僕人並駕齊驅了。那知還幼稚的很呢!所以主也不能讓他,在如此情況下,一直下去,而使他顯出失敗來。這並不是主不憐恤他,乃正是主憐憫他。要他走回自己實際的地步上,再循生命的正規往前長進,所以我們要遇到這樣的事,在自己不必灰心反當感謝主的恩典。因為這不是主的丟棄,乃是主的教訓。若在別人,我們不要加以輕視批評,應當知道,主的用人,主也管教。他仍然在主的眼中,是極寶貝的。在我當學習事奉主的時候,有一度對聖靈充滿的能力,特別注意,有一位多年服事主的老使女,對我極有幫助,她問我說:「你有聖靈充滿的經驗嗎?」我說:「有!」她又說:「你工作情形如何?」我說:「有效驗,但不大,平常的很,我極希望如同彼得在五旬節一樣。」她笑著說:「你看見過黃河嗎?那浩浩的大水,在青海發源的山中,乃潺潺流著的小溪,漸流漸大,到入海時,便成了汪洋一片了。能力也是如此,活水江河初流時,也是潺潺溪水,若叫你第一次工作就有三千人的悔改,別人是得益處,你自己卻不知要成為如何情況,是你承當不起的?」她的話真幫助了我!弟兄姊妹不只要希望大能力、大效果,乃求主叫我們有生命有能力,而且在一點力量時,忠心的盡一點力量,腳踏實地,循序前進,你就看見河水越流越大,越久越深,主名得榮,自己受益。

我們決不輕看這一點力量,它?面有不可限量的潛勢力,結果有希奇的成功。一次我行走山間,道路是沿山崖而行,山的斜坡上長了許多小樹,我忽然看一棵老松,樹身約三丈餘,牠的根盤結於山岸的石隙中,我當下想到了這句經文:「一點力量」。這棵大樹在它起初札根時,它根不過是一條細絲,柔弱無力,然而它的生命,不止息的運行,它的力量不止息的作工,向下札根,向上滋長,漸長漸大,連磐石也得給它的根,讓出位置來,甚至連石頭也裂開了。弟兄姊妹!你看見嗎?一點力量,可以成大功。

這也給我們極大的安慰,誰能說他沒有一點力量呢?沒有大力量是真的,你沒有一點信心嗎?你沒有一點愛心嗎?沒有一點忍耐嗎?沒有一點受苦的心志嗎?沒有一點作見證的能力嗎?沒有一點膽量嗎?真的一點也沒有嗎?若有就去作,就去忠心,就去實行‥‥‥你就要看見,他們行走,力上加力(詩八四7)。多少人吃虧,就是因為以自己所領受的太少,自暴自棄,至終成了領一千銀子的惡僕,受主人的斥責。(太廿五26) 


遵守我的道不棄絕我的名

非拉鐵非教會,行為的另一方面,不但有一點力量,而且用得合宜,用得適當,這就是他長進的秘訣,因而得主的稱讚。他不只看見工作,他更是看見道路,他明白走路勝於作工,長進勝於忙亂,在道路上的工作,才算工作,才是主所喜悅的工作,因此他就致力於遵守主的道。一個不遵主道的人,就是作工,也要為主所摒棄(太七23),本篇的讀者,請你特別留意,今日大多數的人,知道追求能力為著工作,卻忽略追求能力為著長進。知道在人前為主作見證,卻忽略了在世人面前遵守主的道。我多次聽見人說:軟弱的無力作見證,不會開口;卻少聽見人說:無力遵守主的道,為著這事,憂愁、迫切。願主憐憫我們,會分辨好歹,知道選擇上好的福分,和馬利亞一樣。(路十42)

我要問讀者諸君一句話,你是希望主使用你呢?還是希望你愛主呢?在這兩點上,可以分開信徒追求的兩條路。兩個人都求得著聖靈的能力,都求著長進,但一個是為著主的工作,一個是為著主的心,這並不是說不作工是討主的喜悅,但討主喜悅的一定作工。作工的卻不一定討主的喜悅。這其間是有極大分別,有的人入神學,入聖經學院,預備作工,有人是預備自己的心,遵守主的道,這兩個道路的結局,一個在榮耀?,一個在悲哀?。留心哪!遵守主的道,不棄絕主的名!

再者,倘若信徒有了聖靈充滿的能力,不羨慕外面的活動,而致力於遵守主的道,你想他的成就,他的長進,要到如何地步呢?那真是不可限量的了。你看到使徒的書信,每一卷的前半,講到蒙恩的道路,後一半就講到生活的道路,他沒有說信徒當如何去作奮興家、佈道家、立佈道團、開孤兒院,他乃是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作丈夫的,要愛你的妻子。……作兒女的要在主?聽從父母……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當按主的道教養兒女。」(弗五22-25;六1-4)。當脫去暗昧的行為,穿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等等的話(羅十三12-13)。弟兄姊妹!你看見嗎?這是道路,這是正路,這是長進之路,將聖靈充滿的能力,救主復活能力,運用在愛神愛人、去惡存善的生活上,照著主的話去實行,你就要看見,主恩日多,靈力日增了。自然主的道是各方面的,論到生活,也論到工作;論到事神,也論到愛人。一個愛主而遵守主道的人,當然是在各方面聽主的話,他不但生活,而且工作,因著他愛神的多,生命豐富,主也就託以大事,他的工作,自然的又大又好,多結果子,榮耀歸神!

他不但遵行主的道,而且不棄絕主的名,這兩樣也是彼此相關的,他不但有膽量在人前承認主的名,而且在凡事上高舉主的名,這完全不是外表,乃是實際,他的生活、工作、長進、追求,都不是為著人,為著自己,乃是為著愛他的主,是主的愛,激勵他、推動他。他也把一切歸給那為他捨命的主,這是真正的為主而活,也是主活在他的?面,沒有虛偽、沒有假冒,榮耀是主的,羞辱也是主的。他不是為自己活著,為工作活著,為團體活著,乃是為主活著!人的誇獎,不能使他自傲,人的羞辱不足使他灰心。他不看人,也不看自己,不為人,也不為自己。只看那榮耀的主,只為那榮耀的主,也只歸榮耀給主!沒有名能使他景仰,(不是驕傲)沒有名能使他欽佩,唯有這死過又活過的耶穌基督是他的冠冕,他的滿足,他的榮耀!

弟兄姊妹,我們多少時候,高舉了自己,高舉了別人:榮耀了自己,榮耀了別人,(不是輕視人)為自己的名、人的名、團體的名,去努力,去高舉,去擁護。留心啊!在這時候,雖沒有彼得的三次不認主,卻在實際方面,是已經棄絕主的名了。願我們知所警惕,知所悔改。

數年以來,有些愛主的人,追求遵守主的道,不棄絕主的名,主也就大大祝福、啟示、引導,在生命上,有所看見,有所得著,有所長進,在這時候,自然而然的彼此有了交通,有了愛心,有了連絡,有了工作,也就在這時候,發生了危險,請你留心啊!何等的愛主,愛弟兄,愛屬你的工,但不知儆醒,讓肉體趁隙而入,撒但乘機作工,愛主的僕人勝過了愛主,愛弟兄勝過了愛主,愛聚會勝過了愛主,愛傳道勝過了愛主。我所欽佩的神僕、弟兄團體教會若有了缺點、毛病、被人發現了,就盡其所能,去遮掩、去辯護、去抵擋,甚至面紅耳熱,怒髮衝冠,與反對者無論是外人、是弟兄,鬧得勢不兩立,這種現象,是在各處可以看見的。而且是發生在屬靈的團體中、弟兄中。弟兄姊妹!請你注意!這是高舉人,高舉團體,抵擋真理,棄絕主名了,求主憐憫,求主饒恕!

你看見嗎?在冷淡屬世違背真理的教會中,可能不遵守主道,棄絕主名,然而在一個熱心屬靈遵守真理的教會也可能不遵守主道,棄絕主名。注意啊!肉體是敗壞的,撒但是狡猾的,無論誰都可能失敗,無論誰都可能犯罪;反過來說,無論誰都當得勝,都當遵守主的道,不棄絕主的名!能這樣的話,才是主所喜悅的得勝者。

何等的不容易!要遵守主的道,不棄絕主的名,就不能放縱肉體、體貼肉體,(這真是大的爭戰,流汗流血的爭戰),不能同情世界,妥協世界,一句話、一件事、一個生活、一個希望,要讓它完全納於主道的正規之中,肉體要受到何等的不舒服,世界要何等的鄙視丟棄,但那以各各他為目標的聖徒,卻要忍痛忍淚的邁步前進了。讚美主!祂也給這樣的聖徒一個寶貴的應許。

看哪!我要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何等的賞賜,何等的權利,敞開的門-禱告的門向上敞開,恩賜的門向下敞開,工作的門向外敞開,而且是主敞開了,無人能關。人可以關監牢的門,彼得卻被天使領出來;人可以關供給的門,嗎哪卻從天上降下;人可以關傳道的門,得救的人卻天天加增,讚美主!古今來,多少得勝者,為主的名被人恨惡、被人厭棄,但主為他開了門,卻無人能關,甚至雖然死了,仍然說話。

今日有好些傳道人,為著怕傳道的門被人關了,因此便用方法去維持,用感情去聯絡,請領會的信雪片般的飛來,心中自鳴得意,便以此為工作之門大開。教會的罪惡,不敢大膽的責備,主的話語不敢盡量去傳播,小心翼翼,維恭維謹,豈不知向主不忠,討人喜悅,聖靈不同工,能力漸消失,工作不發生效力,信徒們得不著養育,傳道的門怕關起來,卻也免不了被關起來。

再有的不認識什麼叫主開的門,以為只要有人請領會,便是開門,因此便見工就作,見門就進,東奔西走忙個不了,自以為是主所大用的僕人,卻不知道,門開了不錯,不是主開的;工作了不錯,不是主要他作的。結果,在主面前,看守別人的葡萄園,作工不討好,是個任意妄為,不守地位的僕人。弟兄姊妹請你注意啊!是主開的門,無人能關,你只管放膽直講,盡忠於主,是主的羊會聽主的聲音,即便有批評有反對,有主同在怕什麼呢?連我們的主,人還罵祂是別西卜,何況祂的家人呢?再一方面,絕不是請的人多,便是開門,反對的人多,就是關門,如果是人開的門我們還不進去呢!

一個時候,我讀使徒行傳,看見使徒們的腳蹤,在一個地方多半是遭人反對、逼迫,遭人趕逐、殺害,甚至從這城逃到那城,從這方,逃往那方,但另一方面,罪人得救了,教會建立了,主旨成就了,撒但失敗了。哈利路亞!這樣的門,這樣的工, 不多復見於今日,原因何在?言念及此,我們對今日所謂敞開的門,真有問題,真不滿意。自然我不是藐視神僕人的工作,因為連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我的問題是說:今天的門敞得太多太大、太順利、太平安,恐怕是因著我們的不夠忠心,不夠膽大,說好一點,是平常的門,不是得勝的門;是普通的爭戰,不是美好的仗(提後四7),不然的話,為什麼主耶穌工作之門是那樣犧牲拼命,才得進入,使徒們工作之門,是有功效也有反對(林前十六9)。我們工作之門卻是人接人送,毫無爭戰,自然也有點出力流汗,也有人悔改歸主,但若一直如此下去,我真是對自己不放心了,說到這?,只求主憐憫就是了。

   說謊話的撒但會

在士每拿的時代,撒但會的猶太人,是逼迫主的教會,在非拉鐵非教會他們是說謊者,是批評者、說笑者,是自以為義,藐視真正被神悅納的兒女。(路十八9)非拉鐵非教會,沒有受到刀殺火焚的逼迫,卻受了冷諷熱刺,毀謗凌辱。甚或閉門拒絕等等非禮的待遇,如此對待他們的,便是說謊話的猶太人。

猶太人的解釋,有兩方面:一是實際的,一是靈義的。實際的是當日的事實,靈義的是今日的教訓。教會中一般猶太式的信徒,主稱他們是撒但一會的人,這道理我在講士每拿教會時略有敘述,在此將再補充說明:

猶太人自恃地位高(有亞伯拉罕作他們的祖宗),榮耀大(有神作他們的神),福分多(應許亞伯拉罕的福),因而藐視別人,自以為義。實際方面,他們是假冒偽善,貪婪嫉妒,詭詐欺騙,卑鄙下流,反過來他們倒欺侮良善,陷害神僕。結果他們不得神的祝福,反受神的咒詛。與他們的地位、榮耀、福分,一概無關了,何等的可憐!更可憐的是不知自己的可憐,反而逼迫那真正蒙福的人。

今日的教會中,也是如此,一般有地位,有資格(都是肉體的)卻沒有生命,沒有聖靈的教會的信徒,自稱是神的兒女,卻是魔鬼的兒女,自稱是為神作工,其實是為自己的肚腹。在講臺上講道德說仁義,其實是黑暗卑鄙,無惡不作,反過來還批評譏笑逼迫那真正尋求主的人。保羅說:「當時那按著血氣生的逼迫了那按著聖靈生的,現在也是這樣。」(加四29)在每一時代中,主的教會中,總有猶太式的信徒,神的兒女總是要受他們的逼迫。(參帖前二14-16)

在如此情況中,我們慈愛的父,和教會的主耶穌基督,卻不能置而不理,祂要在祂的兒女身上,顯出特別的看顧、扶助、引導,在仇敵面前,為我們擺設筵席,使那些毀謗的人,閉口無言,主在這?說,使他們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

這話何等體貼,何等親密,又是何等策勵我們前進。即或全世界的人反對我們,有主的慈愛,與我們同在,還怕什麼?他們的反對,絕不會傷我們毫末,反倒使我們更得益處,更蒙憐憫,更得慈愛。反過來說,全世界的人都愛我們,擁護我們,神卻反對我們,不喜悅我們,那些世人的喜愛、擁護,毫無幫助在一個神要刑罰的人身上。落在永生神的手?,真是可怕的。無怪乎使徒保羅曾大聲的唱著凱歌:「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我們呢!」到了時候,連那逼迫我們的也要承認,他們的毒手,勝不過神的愛手。哈利路亞!

弟兄姊妹,這是今日教會中的得勝者,是我們每一個人所當打的勝仗,美好的勝仗。你只管去遵守主的道,只管去高舉主的名,黑暗陰府的權勢,絕不能得勝。我們的主已經從死?復活了,我們當奮勇前進,隨祂而行,不怕仇敵的詭詐,不顧苦難與損失。正如我主耶穌基督,因著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十二2)這條道路是主走過的,這仗是主打過的。當初祂如何忍受了十字架的苦,祂現今也告訴我們當如何跟隨祂,非拉鐵非的使者,正是這樣的得勝者,所以主又誇獎他。

   遵守我忍耐的道

他們不但遵守主聖潔真實的道,更遵守主忍耐的道,不避艱辛,不顧患難,一直到底的持守主的話,對一切批評與譏笑,逼迫與凌辱,都逆來順受,不發埋怨,不思報復。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給按公義審判的主(彼前二32)。這種溫柔謙卑的態度,真是效法了他們的主,所以主也給他們寶貝的應許:要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他。

   免去試煉

這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在啟示錄十三章給我們看見,在將來敵基督的要出現,他要掌權任意而行,要制服各族各民各方各國,並要使全地的人都拜獸與獸像,褻瀆神與祂的帳幕。在這時期內,撒但的權勢橫行全地,神也要降大災殃,刑罰一切住在地上的人,並彰顯祂的大榮耀。但神的教會卻要被提在空中,與主相遇,主應許非拉鐵非免去試煉,也就是說他要被提,要在大災期中,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免去這黑暗權勢的蹂躪,免去這大災難的痛苦,得享神兒女的榮耀,這是何等有福的希望,是教會唯一的希望,這幸福和榮耀,主要加給非拉鐵非的得勝者,作他們的賞賜。

   持守所有的

這賞賜是太大了,不但是得著永生,不但是見父的面,也不但是有家在天上,更是與主一同享榮耀,一同掌王權,永遠伴隨著榮耀的主。主既然這樣為得勝者預備了賞賜,祂只怕他稍為退後,使祂的一片熱心落了空,因此主又鼓勵他說:「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有人奪去你的冠冕。」主太愛我們了,祂希望我們得榮耀的心,比我們自己更迫切。祂真怕我們失敗,怕我們受虧損。主耶穌啊!我們感謝你,我們敬拜你。

弟兄姊妹,你的持守是什麼?你是持守了聖潔真實、信心、愛心,持守了主的話,持守了向神的忠心,在患難中存著忍耐?主對你說,要持守你所有的。你若稍微放鬆,稍微忽略便有失去的可能。你起初是得勝的,恐怕以後要成為失敗的。你曾經走過一段路,討過主的喜悅,向主忠心的奉獻自己,在那時你真能對主說:「除你以外,在天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沒有所愛慕的。」你得勝了污穢試誘,你站穩了聖潔真實,在主一切話上,你都忠心,但漸漸的,你放鬆了、懈怠了,不知不覺那惡者要來,把你所有的奪了去。你自己吃虧是不錯,主太傷心了!祂為你所預備的福氣,你沒有法子得著,請聽主今日的警告,「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奪去你的冠冕」。

   在神殿中作柱子

今日在教會中作真理的柱石,持守那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猶3),到了將來的榮耀中,這樣的人,要在神的殿中作柱子,這樣的尊貴、榮耀,是為那持守真道的得勝者預備的。他們在地上受了人的摒棄,在天上得了神的尊貴;在地上沒有地位,在天上卻有了極重的地位;在地上人看為渣滓,在天上神看為寶貝,而且這尊貴榮耀,永遠不能失去,主說:「他必不再從那?出去」。這些人當初也許為真理的緣故,被人趕出家庭、學校、團體、教會,並失去一切應享的權利,但主為他們所預備的一切地位福分、榮耀,都不是人能奪去的,存留到永遠,享受到永遠,侍立在永活的主面前,直到永遠!

   神的名-寫在上面

神的名寫在上面,表明他是屬於神,新耶路撒冷的名寫在上面,表明他是屬於新耶路撒冷,主的新名也寫在他上面,表明他是屬於主,這是很有意義的。他屬於神,屬於耶路撒冷,屬於主,不但是屬的意思,也是有份的意思,更是表明主歡歡喜喜的這樣賞賜他,恩待他,所以這節經文是這樣寫:「我要將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這城就是從天上從我神那?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並我的新名都寫在上面」。主來寫是表明主歡喜、主悅納,主賞賜,所以不但是得了賞賜,更是得了主的歡喜、主的滿意,主才把這樣的賞賜,註定了是永遠屬於我們的!我們讚美祂,我們敬拜祂!

   主的新名

說到主的新名,我要再說幾句話。主若在我的上面寫耶穌基督,表明我是蒙我主所救贖、所管理的人;主若寫奇妙,表明祂在我身上行過奇妙的事,但在這?:「我的新名」,這是什麼新名呢?既說是新,就不是舊有的名字,那麼也就不是記在聖經上所有的名字了。有人說全部新舊約,神的名有一百二十多個,這新名也不在這一百二十多個?面。啊!這是什麼意思?

我在從前說過,每一個名是代表實際,主的每一個名,是代表主的一種德行、大愛、能力、權柄,就是說主是那麼樣的主。新名就是說他所認識的主,是別人所未曾認識的,所未曾享受的,所未曾發現的,所未曾得著的。我們都信靠主,都認識主,但認識的不同,依靠的也不同,滋味是不同的。你覺得主的甘甜,我覺得主的榮美,你的主是恩典的主,我的主是憐憫的主,都是一位,但人所得著的各有不同。主是無限無量,不但今世,就是將來,我們永遠有新的認識,新的享受,每早晨都是新的。讚美主!這是忠心守道的得勝者,所得的賞賜,他的爭戰,他的痛苦,是別人不知道的,他對主依靠、認識也是別人不知道的,甚至說是文字不能表達的。到了時候,主卻給他寫出來,讓他更深的享受,永遠享受。

主啊!你太可愛了,你太愛我們了!我們敬拜你,讚美你,阿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26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四月 07, 2006
工作的盼望 - 宋尚節

主仆宋尚節的日記中夾有一張"天國銀行支票" ,他在1932年3月22日在支票上簽署向神要求十萬靈魂歸主

【讀經】:徒十九1~20、二十31~34

  盼望藉著這篇信息有許多人奉獻為主作工。前幾篇信息中,我已經講過重生、聖潔、聖靈充滿、新的生活諸題,現在和大家講工作的盼望。我們在使徒行傳?可以看到保羅怎樣地努力為主作工,他在以弗所的教會作最良好的工作;他的工作非常地徹底,從來沒有人像他那樣努力為主作工。以弗所的教會成為最好的教會,是因為保羅在那?三年之久,立了美好堅固的根基;教會要有美好的根基才會興旺。   第一節:「亞波羅在哥林多的時候,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在那邊遇見幾個門徒。」保羅來到以弗所開始工作了,本來在這?有亞波羅做過工,這亞波羅是個長於口才,富有學問,最能講解聖經的人;只是他所講的道不完全,只講約翰所傳的悔改洗禮,所以保羅被神差遣到那?去工作。

  第二節:「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你看保羅他是不客氣的,一見那?有幾個門徒,就問他們受過聖靈沒有。他剛剛到以弗所也沒有和他們說過話,他便不客氣的問他們:「你信的時候,受過聖靈沒有?」他真是不客氣的!我們對朋友也應該不客氣地對他們作見證。恐怕許多的人對朋友敘述寒暄,說些開心話;不敢率直地為主作見證。然而保羅和他們初見面,就問他們......他們也沒假冒為善,老老實實地回答;不像一般詭譎的人被人家問他的話,老是不據實的回答。以弗所的一般門徒,老老實實的回答:「沒有,也未曾聽見聖靈賜下來。」保羅乃開始工作如下:

  (一)開奮興會-這是保羅在以弗所的第一步工作,第一,人應該接受聖靈,教會才有根基,保羅開奮興會的時候,開始問他們,講論受聖靈的問題,做基本的工作。

  第三節:「保羅說:這樣你們所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問:「你們還沒有受聖靈,那麼所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約翰的洗禮,亞波羅為我們施洗。」保羅說:「那洗禮不過是悔改的洗禮,沒有?用。」一個人悔改,如果沒有受聖靈沒有益處,好像一般姥姥們,常常跪下認罪,認了又犯,處處如是,毫無益處!必定要接受聖靈,讓聖靈作工才有裨益。

  第四節:「保羅說:約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訴百姓,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從前的洗,只是悔改,沒有奉主耶穌的名;現在要靠著主耶穌寶血救贖我們。譬如一個基督徒心中有罪,雖然哭泣著禱告:「主耶穌阿!可憐我!可憐我!......。」必須藉著主的寶血,罪才得赦免,但是罪得赦免了還不夠,應該受聖靈就不至再屢次犯罪。

  第五節至七節:「他們聽見這話,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又說豫言,一共約有十二個人。」不但悔改,奉主的名受洗,藉寶血洗清罪惡;還要受按手禮,聖靈充滿。第一步要悔改,第二步要藉耶穌的寶血,第三步要受聖靈,此三者乃奮興教會的根基。這十二個人得了奮興,能說豫言與方言,乃是保羅工作的效果,也是以弗所教會的根基。以弗所教會有這十二個人得奮興,有根基了,不過罪惡要先除清楚,否則大有危險,因不能接受聖靈。

  我記得在金門有個女人為鬼所附,跪下認罪,我為她禱告,問她有什麼罪沒有?如批評人、嫉妒、偷東西等等的罪,可是她不徹底的認,禱畢,回到座位去,鬼又來了,比起先更厲害!如是者三次,後來大家為她迫切禱告,才承認出她從前有毒死夫妾;她既徹底認罪,魔鬼馬上就離開她,得痊癒了。所以保羅一到以弗所就開始開奮興會,做這三件事:(1)悔罪。(2)藉主赦罪。(3)受聖靈。最好開一個禮拜的時間;或者,開一天也可以,開了奮興會,工作就算完了嗎?不,這不過是立了根基,馬上就要繼續培靈工作。

  (二)開培靈會-保羅進以弗所第二步工作,就是開培靈會。所以要當心,教會奮興了,根基立了,還要再進一步加以培養,才會長大堅固。

  第八節:「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神國的事,勸化眾人。」這?說什麼?是說保羅入會堂,放膽辯論道理,辯論得清清楚楚的。不是馬馬虎虎的,乃是要辯得真假分明,一連做了三個月的培靈會,這樣,會友在道理上能站立穩固。若是會友不明白真理,當時受了奮興固然熱心,恐怕不久容易受惑變成冷淡。

  第九節:「後來有些人心?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有一般人反對道理了!然而保羅不怕,道理總得辯論清楚;不然,恐魔鬼用各種麻醉藥,把他們騙去。道理辯論清楚了,則知何者為真道,何者為異端,奮興會只須開一日,最多一個禮拜,培靈會要開三個月,才能把道理研究得清楚明白。信徒既然有了根基,還要堅固;現在末世之時,異端假道興起,要使信徒能分別出來!

  古田曾出個異端,傳言有一位古田的女子住在天津,自言所懷孕的胎兒,將於某月某日誕生為救世主,乃耶穌第二次降生之謬說,虛張其聲勢,誘惑信徒,甚至牧師中,聞亦有人相信,真是奇怪。據傳此位女子,果生嬰孩,但是照她所預言誕生的日期,是過期多日,與起先預言不符。凡真預言者,事實必是相符的,魔鬼的話則不對,耶穌的話是對的。你看主耶穌降世的時候,先是隱藏的,漸漸地才顯明,直到如今福音傳遍天下。真道是隱藏的,不虛張的,是證實的,不偽飾的,至終真假必分明。所以我們現在要查考聖經,要栽培會友;庶不至為假道所誘,像那些守安息日、說方言、社會福音、必須身體受浸才會得救諸異說。我們曉得得救只藉主耶穌的寶血,不是靠什麼傳說與異端。唉!異端左道叢生,古古怪怪四出,若是你不明白聖經,是最容易受迷惑了!所以保羅要用三個月的時間在會堂?講論道理,辯論神國的事。雖有仇敵來阻擋,仍不灰心,在會友家?辯論,在推喇奴學房辯論,直到辯得真理的根基堅固,不受搖動。孩子們因為智識淺薄,容易受誘惑與欺騙;我這回到福清講道的時候,有聞女人不能講道的異說,殊為可惜!保羅到了以弗所先開奮興會,接著就開培靈會,培靈會比較奮興會不容易,要開三個月之久,這樣,保羅的工作完了嗎?

  (三)開佈道大會-奮興會只要開幾天就夠了,培靈會須要幾個月,培靈會開完,還要開佈道大會,佈道大會的時間更要長期的。

  第十節:「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在亞細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保羅在該處開佈道大會,使全亞細亞之中,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每家挨戶都有機會聽主的道理,你看保羅努力嗎?他這樣拼命的為主作工。可能他開始佈道的第一天,人數不很多,他就分傳單給各個人請他的朋友親戚都來聽,這樣一天一天的拼命佈道,不灰心、不失志!一直佈了兩年的光陰。恐怕許多人去傳道:「十字架,十字架。」唱了幾回,佈了幾次道,見沒有人相信,灰心了,不去佈道了!但是你講道的時候,雖然沒有人受感動,沒有人舉手信主,你不要灰心,總要努力不息的做工,工到自然成,如同農人,不辭勞苦用力的播種;勞勞碌碌拼命的耕耘;當時見不得什麼,等到收獲的時候來到,就見功效哩!又如潮水未漲,舟不能開行;潮水來到始可行舟,所以你要忍耐等候,努力作工,切勿灰心,時至必成。

  第十一、十二節:「神藉著保羅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惡鬼也出去了。」感謝讚美主!保羅不屈不撓的傳道,忍耐到底,現在看見主的榮耀!神大降恩雨,保羅身上的圍裙和手巾也會醫病趕鬼。聖靈工作的時候,說一句話,做一點事,都帶有能力,感動幫助人,榮耀主的大名。那個時候,聖靈大大澆灌,保羅大有能力;所以我們為主作工,不要看眼前,要等候將來,如同農人耕田一般,當時辛苦,時至則得安慰,感謝讚美主!我在任何地方講道,初幾天不見什麼果效;後幾天禮拜堂座位為之充塞,多人悔改,認罪重生,看見上帝的榮耀,迨至會開完,我就走了。我不看現在,流淚地播種,乃是聽候將來得見神之榮耀。

  第十三至十七節:「那時有幾個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向那被惡鬼附的人,擅自稱主耶穌的名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勒令你出來。作這事的,有猶太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惡鬼回答他們說,耶穌我認識,保羅我也知道,你們卻是誰呢?惡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們身上,勝了其中二人,制服他們,叫他們赤著身子受了傷,從那屋子?逃出去了。凡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這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哈哈!聖靈作工的時候,不但看見神的榮耀顯明,也能看見魔鬼露出原形來。有許多投機分子假冒為善的,等到聖靈作工的時候,都露出真相來。還能投機嗎?假冒為善嗎?現在有許多人假冒為善、不誠實,你任憑他們,忍耐到底,包你不至灰心失志的,因聖靈作工的時候,他們的假冒必顯露。

  一九三四年我在泉州傳道,那?有三個禮拜堂,椅子比做禮拜的人還多,因而有許多空的座位。那時學校行將放假,學生散回,人數寥寥無幾;我想,這不得了!我是住在樓上的一棟房子?,所睡的?老舊而且破了一個洞,我十分灰心。第一天講道時,來的人不多,我忍耐著懇切的禱告主,講了幾天,聖靈大做工了!聽眾充滿座位,甚為擁擠,有一千多人悔改得救。然而受奮興的,盡是教友,惟領袖尚未受奮興,還有弊病,不是徹底的工作。於是我懇切的祈求:「神阿!求?奮興這些領袖們......。」等到奮興會的末一天,為病人禱告的時候,許多的病人都來;那般領袖也假冒為善的帶了許多病人。中間有一個垂死的孩子,我便跪下,懇切的禱告:「主阿!?顯能力,醫治這些病人,救這般領袖悔改......。」神賜下能力,降下恩雨;那些病人得了醫治,那個垂死的孩子得痊癒了。那個時候,這般的領袖們大受感動,醫生、長老都來對我說:「宋先生!我本來反對你,把這垂死的孩子帶來......現在我看見神的榮耀......。」聖靈澆灌、作工的時候,假冒為善的悔改、歸榮耀給神。你不要怕,假的終必顯露;只要忠心到底堅固不可搖動,終必見神的榮耀。好像有許多人聽道,不肯打開棺材(認罪)或打開一半,等到聖靈作工時,則完全打開了。

  第十八、十九節:「那已經信的,多有人來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平素行邪術的,也有許多人把書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他們計算書價,便知道共合五萬塊錢。」二年之間,眾人認罪不透徹,現在神要他們徹底的認罪,聖靈大大感動他們;有的把自己所行的一切事都承認出來,有的把素行邪術的書都拿出來,當眾人面前燒了,共計價值五萬塊。聖靈作工的時候,你就會徹底認罪;本來你喜歡看污穢的小說,買了許多小說,現在都拿出來燒燬了。

  我在古田講道的時候,那?的超古男校,他們來聽道,不肯徹底打開棺材(認罪),迨至聖靈作工,便把罪都拿出來,認清了。我在一個地方傳道,我勸大家應該認罪,徹底的打開棺材,有一個人起來反對攻擊我-說我是傳異端,後來那人發瘋死了。

  保羅在以弗所開奮興會一天,開培靈會三個月,開佈道會二年,一切的假冒為善、行邪術、投機分子都顯露出來了。你不要灰心,要忍耐到底,為主作工,凡事都是空的,只有傳道不落空。

  第廿節:「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保羅努力地、忍耐地在以弗所工作,主的道大大興旺,就是這樣,請大家一同說:「就是這樣。」先前的工作不完全-該處的教會沒有受聖靈,後來保羅在那?工作,拼命的工作,神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當你作工的時候,被人唾罵,受人攻擊,不要緊;看你能忍耐否?肯喝否?看保羅在以弗所怎樣的拼命傳道。我從來沒有見一個人像保羅那樣努力工作。

  第二十章卅一節:「所以你們應當儆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你們各人。」保羅三年之久在以弗所凡事謙卑,天天流淚。他之傳道是有眼淚的,人譏笑他,攻擊他,陷害他;他流著眼淚傳道,天天負起十字架到會友家?去勸戒;或者,其間有不受勸的,仍為他們愁苦流淚。保羅說:「我三年之久,晝夜不息的勞苦,勸戒你們,愁苦淚流。」他晝夜不息的勞苦,常常到各家庭勸勉他們,如此的拼命工作,莫非保羅發瘋嗎?

  第卅三、卅四節:「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保羅說:「我曾貪圖你們的錢嗎?或衣服金銀嗎?我只有兩隻手勞苦地作工。」保羅沒有貪圖以弗所人的什麼報酬,他只有自己努力地做工以自給,且供其同工的需要。從來未見一個人如保羅那樣,他流著眼淚拼命傳道,在會堂中,在會友家?放膽講道,共計三年之久。什麼緣故讓保羅這樣努力?因保羅知道在主?面工作,不是徒然的。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卅一節:「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的說,我是天天冒死。」何故保羅要傳道,因為他知道凡事都是空的,只有救人靈魂不落空。所以三年在以弗所開奮興會、培靈會、佈道會,給一般猶太人、希利尼人都有機會聽到主耶穌的救恩。他凡事謙卑,日夜流淚,努力作工,天天冒死,他何故這樣拼老命,果然是發瘋嗎?

  第卅二節:「我若當日像尋常人,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那於我有什麼益處呢?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罷!因為明天要死了。」保羅說:「若是明天就死了,死後就沒有了,我何必要這樣的拼老命?何不吃喝享樂呢?」許多人為了世俗勞勞碌碌真不值得,死了如一條狗一般。若是保羅當日也像尋常人一樣,則何必天天冒死,背負十字架,真的他發瘋嗎?儘可以吃吃喝喝,因為明天就要死了,死就完了。保羅知道不是這樣的,世界凡事都是空的,故不為世之虛華拼老命,只有一樁事不是空的,他才肯這樣拼老命去做呀!

  第五十八節:「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面不是徒然的。」保羅曉得在主?面工作不是徒然的,所以他拼命工作,不論這?那?竭力地為主傳道。我知道在主?面工作真是不落空。我老老實實地對你們說:一切的事都是空的,只有一事不落空,就是傳道,能引人歸主,是永在的。

  我在緬甸的仰光傳道,那?的人邀我去看一座高樓大廈,建築得非常雄壯,樓計八層,美麗無匹,前往觀者如雲!我們參觀了一層復一層,我就登得不耐煩起來。這座高廈乃仰光的一個財主所建,他才建畢的時候,就死了!他的兒子不肖,家產蕩盡,把那座高廈賣給日本人,不久也死了。現在只餘下一個孫女,生活很窮苦,做女紅謀生,上下不過十年就變了這麼多哩!

  我在河南的彰德講道的時候,有一位牧師邀我去看袁世凱的墳墓。我行到那?,看見一個巍峨大墓,我就走近墓前說:「袁世凱總統!你如今安在?你也是空了。」

  我在北平的時候,人家邀我去遊清朝皇帝的宮殿,在宮殿?面有前清皇帝的寶座,我們到那?參觀。只須花些微的錢,就可以坐登皇帝之寶座上,做皇帝數分鐘。從前誰想要坐那寶座,不知道要戰死了幾多兵士們!這些事也是空的,凡事都是空,我再說一樁空的事,給大家聽:

  我父親最喜歡購買書籍,無論什麼舊的書,總要買;他一共有一萬本的書,裝滿三書櫥,放得整整齊齊。我做孩子的時候,把那書拿來玩弄,弄壞了一本書的皮面;我驚得要命,怕父親回來時要遭痛責,自想:「現在該死了!」一會兒,父親回來了,果然被他重責一頓。過了多年,我回到家?,我父親不在了,但是他三櫥的書依然存在。我說:「爸爸啊!若是你當日想到這書帶不去,你必不肯那麼的發怒!」

  我現在講個故事給大家聽;有個乞丐,從小天天討飯吃,每天可積得一枚銅板,他把每天乞得的抽一個銅板積蓄起來,一年便積三百六十五片。他做了卅八年乞丐,一文錢沒有花,伙食是乞來的,試算他一生做乞丐積了多少銅板?他的床下存有罐子,後來他死了,人家把他殮葬;看見他床下罐子?貯滿銅片,在地下還掘出許多罐子,所貯的計有十二缸,滿貯銅板。他在世時捨不得花費,到死了帶不去,空空苦積卅八年!這個乞丐兒是誰呢?你們整天為這世界勞勞碌碌的,積存錢財,爭取名利,若是一天死了,帶不去喲!何苦這樣為世界的事勞碌。

  我再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有一個女子,她不肯出嫁;她父親見她年紀長大,勸她出嫁,她仍不從,因為她父親家道豐裕,她捨不那麼多的錢財。後來她父親堅持要她出嫁,她不得已和她父親約定嫁妝,要衣服三百套,才肯出嫁,於是她父親馬上去杭州購了許多美麗的綢緞,裁得非常髦登,燙得非常整齊,放在上好的皮箱?。她嫁後,一件衣服也捨不得穿,只穿從前在父家?所穿的舊衣裳。一天病死了!她的丈夫不知情,為她草草的埋葬了,也沒有把新的衣服給她穿。後來娶個鄉間的女子來,一天數套更換起來,把她三百套美麗的衣服都穿完了!這個女子是誰?就是你們中間的一般太太們,你們辛辛苦苦的太過節儉,後來也是空,凡事都是空,只有在主?面工作,才不落空。

  我現在講不空的事,給大家聽!我這幾年來,跑到各處傳道,不落空喲!到處都得到果子。我在福清開奮興會的時候,有位姊妹告訴我,她是從前在奮興會?聽我講道悔改重生的。我往北平傳道,在車站?,愁苦極了!我心?想:「若是我不做傳道,就不要這樣受苦。」忽然有個穿軍裝的人前來對我說:「我本是吃鴉片的,那一次聽你講道悔改重生了。」我將由鄭州動身,經過隴海鐵路,在車站等車的時候,我的提箱被人竊去,東西都失掉了。又想家?好久沒有來信,愁悶極了,就流下淚來。這個當兒,有一個人迎面跑來,對我說:「宋先生!你認識我嗎?我是聽你講道悔改的,我從前為了娶個鄉下女子為妻,我不中意,和另一個女學生戀愛,擬把我的妻離婚了!妻不肯離婚,我則常與她打架。有一天,我走過禮拜堂的門口,便走進,聽你講道,你正在講:「你離婚,逐出妻子,就是犯姦淫,你是該死的......。」我聽了受感動,悔改重生了,回家去向我妻子認罪,不再提離婚的事,和那個不好的女子脫離關係。跑東跑西的跑......都是空,但在主?面工作,總不空。若是你離了主,往世界奔跑,無論你怎樣的掙扎,結局是畫個鴨蛋-零-空空的。

  我這回在懷遠傳道,有個女學生本來是打算在那?進大學的,可是因為戰事發生,不如所願!她氣餒了,打算回家的時候,道經淮河,想投江自殺。當她要動身的那天,船有所阻,不得動身,只得仍留懷遠。那晚,她被人邀來赴奮興會,坐在前面聽講,她適聽我講:「姊妹!妳的罪沒有給主赦免,就是要死也死不成,......。」她心?應聲,唉!哭泣悔改前非,就信主重生,後來到鄉間去,一面教書,一面佈道,為主工作不落空啊!

  我相信在這?的工作也不落空;我作傳道已經七年了,在這?,都看見傳道的果子;我想再作七年。希望全中國的人都來信主,我盼望我不死,一直傳道,直等到主再來時被提。但也說不定,或者,是在講道的時候死了,死在講台上。我若是有一百個兒女,希望他們都會做傳道。此後我盼望到安南緬甸去傳道,再到普天下去傳道。我有個兒女,我希望她不要出嫁,將來為主傳道;若是她不傳道,就早些死,那我也不苦!

  傳道人的生命可比什麼?傳道人的生命如同蠶一樣,他吃鴉片嗎?吃冰淇琳嗎?不是,他是吃桑葉--吃食聖經,吃完了,便吐絲,這邊吐,那邊吐,當他吐絲的時候,身體極其光亮-傳道人查經,查完,就傳道,這?傳,那?傳;在傳道的時候,身體最聖潔的。蠶吐完了絲,便死了,自藏在繭?--傳道人工作完了,即死,死後埋在墳墓?,肉體腐化了。時至,蠶變化成蛾,破繭而出,會飛,頭上有美麗的蛾眉--有一天號筒響的時候,傳道人都要復活,由墳?出來,升上天堂,彼此相會,得賞賜,頭戴冠冕。那個時候,世界的美國、英國、法國......在那?呢?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要被燬壞了,就是為主工作救人這一件的事功,永不落空。那時我們在天家?相會!盼望主開大家的心眼,看到將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5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4    页)。        
星期二, 四月 04, 2006
Top 10 Bibles


Are you in the market to purchase a new Bible, but not sure which one is right for you? With hundreds of Bibles to choose from, the decision may seem overwhelming. Here are a few suggesions to consider from my top picks.

1) The Life Application Study Bible

The Life Application Bible was created for the reader who wa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God's Word mean for my life today?" This edition is full of features that will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timeless lessons of the Bible, including application notes, character studies, maps and charts, detailed book introductions, and more. The Life Application Study Bible is a rich resource to help you live out your faith in practical ways.


2) The Thompson Chain-Reference Bible

The Chain-Reference? System is found only in Thompson? Bibles. It is the most helpful study tool ever assembled. Every important verse of the New and Old Testaments has been analyzed into topics which help to open up the meaning of the verses and stimulates Bible study. Start with any verse of Scripture and follow thousands of topics all the way through your Bible.
Forward Chain-Reference?. These chain links are found on every page of your Thompson? Bible. They will lead you to the next Scripture verse in the chain, helping you follow any topic from Genesis through Revelation.

New Topics. These marginal references direct you to a new topic in this verse. You simply go to the Index of Topics you'll find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nd the first place in Scripture to begin the 'chain' for this topic.

Better than a Concordance. You'll find related topics not mentioned by word in the Bible Text. This helps you to expand the scope of your study in a way that goes beyond what a complete concordance can do.

Analysis of Each Chapter. Each Chapter of your Bible has been thoroughly analyzed into the main divisions and printed in bold-face type, presenting a digest of the teachings of the Chapter.


3) The Audio Bible Dramatized CD

4) The Message Bible

It seems that over that last 65 years, there appear popular Bible paraphrases in common colloquial english for each successive generation. Three notable predecessors are J. B. Phillips' paraphrase, The American Bible Society's Good News for Modern Man (a.k.a Today's English Version) and Ken Taylor's The Living Bible. Now comes Eugene Peterson with his increasingly popular paraphrase, The Message. I see it becoming to the Bible reading generations of this part of the 21st century what earlier paraphrases were for Bible readers in their time. Each of the noted predecessors came from a need to reach out to a jaded and cynical generation. In each of these generations som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e biblical relevance to their lives and a broken world because, for them, the english in the translation lacked cultural relevance. For many of them, God's Holy Spirit working through these paraphrases bridged a cultural gap with the gospel and many came into God's kingdom as a result. The Message follows in this same origin. Now, more than ever, it is getting harder and harder in an increasingly reletivistic culture to bridge the culture gap with the gospel. It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that, just like earlier paraphrases in times past, Eugene Peterson's The Message is fulfilling that role today. This paraphrase will likely have controversies just like its predecessors. I'm sure others will discuss them in detail. Nevertheless, Jesus and the New Testament writers quoted, sometimes loosely, from the Septuagint, a Greek translation/paraphrase of the Hebrew Old Testament in common use in Jesus' day. As with all paraphrases, their purpose was to clearly communicate to a given audience. Whilst this does not endorse any of these paraphrases, it does give clear examples of their use by Jesus and other Bible writers.


5) The Hebrew-Greek Key Word Study Bible


Now Bible students can unlock the extensive vocabulary and elaborate structure of the Greek language with this excellent study Bible. This revolutionary product uncovers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Greek and Hebrew text by indicating Strong's Concordance numbers and by providing codes for Dr. Zodhiates' Exegetical Notes and Lexical Aids sections.

Also includes full color maps, red letter and center column reference.


6) The Amplified Bible

7) The Starting Point Study Bible

8) The Sonrise Devotional Daily Bible


A year of morning and evening devotions. A unique read through the Bible in one year format with a daily devotion for each morning and each evening. Begin and end your day with the Scriptures!



9) The Comparative Study Bible

10) The Faith in Action Study Bibl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06 上午 4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三月 29, 2006
保羅 - 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
揀選之恩--提摩太前書一14



就如江河的源頭,不隻來自山谷,或峰嶺上的碧湖,更可遠溯到海面上所蒸發的水氣,和上窮至籠罩群峰的雲靄。同樣的,神在我們裡面的生命也是源遠流長。初時,我們總以為它起源於個人的自由意志之抉擇,終而回到父的家。等我們年歲漸高,回顧過往,卻發現我們作這樣的抉擇,實因我們先蒙揀選;我們能愛,實因我們先蒙神愛;我們能超脫自私的墳墓,卸除死亡的裡尸布,實因神的愛子對著墳墓的洞口吩咐:「出來!」成熟敬虔的信徒都會由衷頌贊神的恩惠一一人受之有愧的大愛。「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一—這是每個登上頂峰的人,回首俯瞰自身所逃離的浮華市塵時,從心底發出的感懷。

保羅十分強調他重生前這份長闊高深的主恩,喜愛將他心中及生命裡的一切美善均歸源於神在創世之前即厚施於他的大愛。



—、預知

使徒雅各曾說:「自創世以來他的一切工都是神所知道的」(中文聖經作「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徒十五18);如果神早已知道它將成就之工,那麼他應該更清楚它所要揀選的聖徒是那些人!主耶穌從一開始就知道誰不信他,誰將出賣它;他當然也預知誰會信他,成為它最忠實的門徒。早在時空存在以先,神就預知那些人會被十字架的愛所吸引,誰會信靠他死而復活的愛子;誰會在死與復活中與他永遠聯合。聖經告訴我們:「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

這並沒有完全澄清預定論之謎,隻是稍把奧秘向后后推一層而已;然而其暗示已在深不可測的幽暗中投下一線亮光,讓我們知道神在永恆的計劃中,已預知那些人將因著信,與神子的生命緊緊聯合。凡跟從耶穌的人,都有分於神給其愛子的一切。至於為何有些人會親近十字架的主,有些人遠避;有些羊聽牧人的聲音,緊緊跟隨,有些卻頑冥不靈,偏行己路,則仍然是不解之謎。

但是無限慈愛的神,透過千世百代的時間長廊,看到保羅這顆熱誠、敬虔的靈魂時,必格外喜悅。神早已認識並預光揀選了他,使他有分於神完備的計劃。當保羅身陷羅馬監牢,寫下這樣的字句時一一一「願頌贊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弗一3一4)一一他臉上必然煥發著喜樂的光芒,感念著神的大愛宏恩。



二、在耶穌基督要造成的善工

保羅一再強調:我們的信心及得救,都不是可自豪自夸的人為成就。他大聲疾呼道:「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夸。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8一10)

希臘文把「工作」譯成「詩」。我們都是神所創作的詩。回顧信主后的歲月,除掉故意違背主明顯心意的那些片段,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生命是循著一個計劃,不斷的往前發展。「你雖不認識我,我必給你束腰」一一一這話用來形容我們的生命,就和形容摧毀巴比倫帝國、釋放神子民的古列一般恰當。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特別的心意。他的每一項創造都含有特殊目的。偉大的詩人在創作詩時,往往藉各種不同的音韻、格律來表達他的構想,但每一首詩隻有一個主題。同樣的,神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擬定特別的計劃。如果我們不阻擾他,他會將我們的一生一一一從搖籃到墳墓一一一譜成一首對稱、和諧的美詩,雖然其中交織繁復的意象、比喻、例証、細節,卻有一明顯的主題貫穿全詩。

詩的表達法必須配合其中心思想。抑揚頓挫、急勁高亢的曲調,適合傳達雄渾、明銳的思想。婉轉、柔美的音律,則流露款款、哀怨的情愫。依此類比,我們也可辨識各種獨特的人生:有些像一首雄壯、氣勢磅礡的史詩,有些則是情節曲折感人的敘事詩或抒情歌,另有些則像十四行詩或挽歌。你的一生也許有順暢、婉轉的時候,偶爾突然迸出哀傷的節奏,或急轉成激昂、躁烈的高潮,那是因為神的心思意念須陪襯最能傳情達意的音律才能表達完全。保羅的一生使我們聯想起荷馬的「伊裡亞德」、「奧德賽」,或彌雨頓的「失樂園」,但丁的「神曲」。它像海洋一般深湛、多變、繁復。就像一首雄渾的聖樂劇一般,造物主運用了各種絕妙的表達法,深刻而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他的意旨、情操、思想。

詩人的生花妙筆所勾勒的曠世佳作,絕不含拖泥帶水的冗詞費語。畫家的嘔心瀝血之作,也不會充斥與主題無關的人物或景象。一部經典名著,其情節發展也是一步一步地鋪設穿插,峰回路轉,接近尾聲才躍升高潮,真相大白,一氣呵成。

同樣的,神在每個人身上的創作,都有他預定的藍圖或構思,我們乃按此藍圖發展。我們的出生年月,童年生長的環境背景,我們的家庭及所受的教育,塑造我們人格的各種影響力一—不管是書籍、藝術、或日常的作息一—都經過最高的智慧精心安排,為了要透過我們,彰顯神在基督耶穌裡所要成就的永恆旨意及至高智慧。

因此,保羅在回顧與前瞻之際,時時慶幸自己無須開辟、雕塑他的人生之路,而隻是敏察依循神自古即為他設定的每一蹊徑。當他找著的時候,它不僅與自己在基督之軀體中所佔的地位配稱一致,而且也是最適合他個人的個性與恩賜的道路。



三、基督的復活

保羅所受的教育,與其他使徒迥異。他們的生長背景與主類似。很可能在主呼召他們之前,主就認識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主出來傳道前的三十年期間,他們與主的接觸是很容易的,因為從拿撒勒到加利利海邊並不遙遠。在認識基督是彌賽亞之前,他們已認識耶穌這個人。因此他們對主的認識是漸進的,一步步深入他死與復活的奧秘。他們由約但河谷逐漸登上主的聖山,因此當加略山的打擊突然臨到,接著是復活、升天的奇跡發生,他們才不覺得那麼驚異。

保羅的經歷卻大不相同,他對耶穌的第一印象是在他復活的榮耀裡。他早聽聞說耶穌在本丟彼拉多手下被釘死十字架,因為他也住在耶路撒冷;可是如今見到的主,卻是復活、升天、對他說話、臉上閃現榮光的基督。這幕景象深印他腦海,永不能磨滅。這次經歷除了解答了他的一切疑難之外,也堅固了他的信心。羅馬書第八章提到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這對他是意義深長的。他必須從主的升天、復活,追溯他在加略山的死、客西馬尼、人間的生活、遠至他的降生及幼年。

不止如此,保羅還深信所有信主的人,都與復活的主同死同活。他相信並且教導別人:所有的肢體都必分享以主為頭的經歷。凡臨到他的事也會臨到他們。

但是他也從不容許這種與主聯合的觀念,與主的死之獨特性質混淆。主的死所成就的,無人能望其項背,甚至全世界所有的人合起來也不能。他常提醒世人:十字架的死解決了普世眾人的罪——這種舍命犧牲是至高無上,無人可企及的榮耀。但是他也喜歡強調救主之死的另一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因著主的死,也依著神的旨意,凡信的人都與主的死、復活、升天聯合一體。

在一段寶貴的經文裡,他同時提到十字架的這兩方面:「他是愛我,為我舍己,」緊跟在「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之后。他一再地強調:「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但他也明言闡釋:

「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一人替眾人死」——是他傳道的重要信息;但另一重要的主題則是:「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仆。」 他喜歡算自己已經與基督同死,並聲稱他應該日日支取主復活的能力。他渴望更認識耶穌基督,及他復活的能力,而且也准備去體嘗他所受的苦,效法他的死,盼望能一天天得以從死裡復活(腓三)。

與主同死同復活,是他呼吁人過分別為聖歸主之生活的要旨。「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它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它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西三1一4)。

這個榮耀的異象,是使徒保羅最珍視的,也是他切身的經驗。他從前原是個褻瀆神、迫害主、凌辱基督徒、放縱肉體私欲、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的罪人,本為可怒之子(弗二3),神的大愛卻臨到他,給他生命帶來完全的改變。這異象也是我們這些不斷與情欲、屬世的誘惑、魔鬼的權勢交戰的人所需要的。除了復活的大能與特權,我們別無其他可仗著夸勝。當世界撒下蠱惑的網羅,你可以大膽迎接挑戰,向它宣告你已不受它的控制,因為靠著與死而復活的主聯合,你已與世分別,向罪死,向神永遠活著。

神的兒女啊!快起來,攀登這屬靈的高峰,放眼仰望天父在基督裡所施予你的永恆大愛!數算這愛所帶給你的豐盛恩惠!這愛可能因在你身上看到一點瑕疵而撇棄你嗎?任何臨到我們的事情,豈不都是那位在接納我們之前已數算一切代價的天父所預期的嗎?你的小舟雖在波濤中浮沉,但隻要知道即使是逆流、風浪,也是出自那位掌管萬事、關懷你的神至高的旨意,你心不就感到莫大的安慰嗎?「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因為萬有都是本於它、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於他,直到永遠。阿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4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



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
1847 - 1929


One of the greatly loved preachers of his day, 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 was a pastor, author, Bible teacher and evangelist. He was born in London in 1847 and grew up in a Christian home. After attending Brighton College, he graduated from London University in 1869 and completed his theological training at Regents Park Baptist College. Dr. Meyer began pastoring in 1870, and in 1872 he went to Priory Street Baptist Chapel. There he met D. L. Moody, who made a lasting impression upon his life and taught him valuable spiritual lessons. These two godly men formed a lifelong friendship. In 1895 he went to Christ Church in London, with only 100 attending. Within two years he was preaching regularly to over 2,000. He remained there for fifteen years and then began a ministry of conference preaching and evangelism, traveling to South Africa and the Far East on mission endeavors. He returned to England to pastor for several years before he died in 1929. Although, for the most part, his pastorates were in England, Dr. Meyer was a frequent visitor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t the age of 80, he conducted his twelfth American preaching campaign, traveling more than 15,000 miles and addressing over 300 meetings. During his long and fruitful life, he preached more than 16,000 sermons. Said one author: "The phrasing of [Meyer's] sermons was simple and direct; he polished his discourses as an artist polishes a perfect stone. There was always a glowing imagery in his words; his speech was pastoral, lovely as an English valley washed in sunlight....In his day, great wars raged. Those who went to hear him forgot the battles." A distinct feature of F. B. Meyer's ministry was his outcry against the social evils of his day. Not only was he effective in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but he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closing of over 500 houses of prostitution. He also formed a prison aid society. A devoted student of God's Word, he was the author of over 40 books, including Bible biographies (character studies), devotional commentaries, sermon volumes and expository works. He also authored several pamphlets and edited a number of magazines. He had great influence upon such giants of the Faith as J. Wilbur Chapman and Charles H. Spurgeon. It was Spurgeon who said, "Meyer preaches as a man who has seen God face to face."

邁爾(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這位神所大用的仆人,雖然在他的著作中,經常援引他的經歷,他卻用種種的理由,數度拒絕撰寫自己的生平。邁爾還留下明確的指示,在他逝世時,他的日記必須被銷毀,不得被人閱讀。這個遺願在邁爾逝世時,被其遺囑執行人確實地執行。

然而,就在邁爾逝世前數天,邁爾自動地表示,他生平的簡史可以被寫下。而為了要撰寫簡史,的確也有足夠的資料被保存下來。當然,要落筆寫一些關於邁爾的回憶錄,寫作的人必須是一個對邁爾的生平有深入了解的長期同工。所以,在邁爾家人的同意下,並獲得邁爾遺囑執行人的認可,邁爾的多年同工費樂頓(W.Y.Fullerton),寫出了《邁爾傳》(F.B.Meyer A Biography)。

感謝主,英國另一位傳記作家史特裡特(M.Jennie Street),也著作了一本《邁爾的生平和事工》(F.B.Meyer: His Lifeand Work),特別把邁爾從神所領受的信息,和在靈程裡的經歷,與眾信徒分享。

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一本關於邁爾的中文傳略可以提供華人信徒閱讀。一百多年來,許多在中國的信徒早已知道,在西方,有一位名叫邁爾的屬靈偉人,他既有深刻的屬靈經歷,彰顯了基督的品格和美德,同時他的著作豐盈,多達七十本。而在邁爾的生前,他的書籍也已經售出五百萬冊。

邁爾既被世界各地的許多信徒公認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編者於是根據各方面搜集到的資料,寫成《邁爾小傳》。讀者們不難看出,邁爾確實為主付出代價,是一個真正認識主的人。讀完邁爾的生平,讀者們會發現,邁爾成為神大用的器皿,絕不是偶然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4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三月 24, 2006
一代解經大師鐘馬田



"鐘馬田醫生是廿世紀英語世界中最杰出的傳道人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像我們這些有幸得以親自聆聽他講道的人,至今都很難忘記當他沉浸在福音的光中,靠著神的大能說話時,我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震撼。然而事實上並不是他這個人縈繞在我們心中不去,也不是屬人的恩賜或知識上的才能,或他個人的吸引力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真理的能力、神的偉大、人的貧乏和聖經的榮耀啟示及權柄,在所有聽眾的心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 Eric J Alexander


鐘馬田牧師於一八九九年十二月廿日生於英國南威爾斯,他在小學讀書時已表現得相當優異,並立志將來要當醫生。廿二歲那年,鐘氏於聖巴德醫學院畢業,得到內科與外科醫學的雙重榮譽獎。不久之后,旋即考入皇家醫師協會為會員,擔任皇室的御醫之一。

正當他在醫學界的聲譽如日中天之際,他卻開始考慮出來傳道的可能性。有幾個因素影響他做此決定。他說:\"傳道是人類所有呼召中最崇高、最偉大、最榮耀的呼召雖然我做基督徒已有多年,但事實上,我從前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經常參加教會禮拜的會友罷了。\"他開始認真嚴肅地面對自己的基督徒生命,並且深刻體會到若離了神,人生實在是虛幻無用。特別是他從那些上流社會的權貴病患者身上看到,這些人的生命難題往往是道德上的,而不是醫學上的。此外,他也在心中深深覺知自己是罪人,沒有價值,並且確信神在基督裡已經赦免了他。一九二七年,他毅然決然辭去了高薪的醫職,投入全時間的傳道工作,在長老會擔任牧師達十年之久。

一九三九年,他正式接受倫敦西敏寺教會的邀請,擔任坎伯摩根(G. Campbell Morgan)的副牧。五年之后摩根退休,他成為該堂的唯一牧師。他一共在該教會牧養了卅多年之久,每主日早晚講道一次。另外每周五晚上的查經,也吸引了無數渴慕真道的人。

鐘氏具有超卓獨特的領悟力和屬靈洞見,他的講道揉合了生動的口才和邏輯的論理,其深奧使一個最成熟的聽眾也必須佇足沉思,其簡明使一個孩童也能領悟明白。他最大的特長是根據一卷聖經,詳細加以闡釋解說,往往一章經文就可以講上數月或數年之久。史庄(Robert Strong)曾評論道:\"鐘馬田是這方面解經的佼佼者,不但立論平實可行,而且不失其學術的嚴謹性。\"然而反觀今天教會界,這類系統解經式的講道卻已逐漸式微。我們實在需要重新回到神話語的真理上去解釋它、傳揚它,並讓它來改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誠如鐘馬田醫生所說:\"如果對基督的工作隻有膚淺的認識,那麼所產生出來的基督徒生命也必然是膚淺的。\"

鐘馬田的許多講章后來被整理成書,譯成多國文字,從此世界各地的信徒均得蒙造就。他的著作包括《登山寶訓》、《羅馬書》、《以弗所書》(已由美國活泉陸續出版)、《人的處境與神的能力》、《隻夸基督十架》、《救恩的確據--約翰福音十七章信息》(美國活泉)、《靈性低潮》(証主)、《從恐懼到信靠--哈巴谷書研究》(校園)、《當代復興真義》(校園)、《不可言喻的喜樂--認識聖靈的洗》(校園)等,其中一套八冊的《以弗所書》,更是他畢生解經講道中最完整、最詳盡也最廣為人知的一系列講章。另外一套《羅馬書》的信息也極為精彩,隻可惜還未完結,鐘馬田牧師已離開人世,安息主懷,實在是后世信徒的一大損失。

在此我們追述鐘馬田牧師其人其事,但願神豐豐富富地使用這些篇章,激勵我們以認識神、敬畏神為樂,重新渴慕解經式的講道,並更新我們對基督的愛。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0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三月 22, 2006
Norman Anderson



Born into a poor working class family with strong political Labour persuasion. Mother (my grandmother) wa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at family. A high spirited, sharp tempered woman, always in debt. She must be obeyed! Nevertheless she sent all her children to Sunday School and she herself attended the evening service at the Baptist Church. Granddad was the absolute opposite of Grandma, very quiet ruled by Herself!

Father grew up a bright lad at school but was unable to follow any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funds. When he left school he was offered a job as a Dental technician. Apparently in those days this was a profitable career, but because he had to work for no money for a few months his Mother said he must earn his living and he commenced an apprenticeship to become a fitter and turner in an engineering business.

Father continued going to the Bible Class at the Baptist Church after he left school and was working, but he was an unruly member of the class and was eventually turned out and banned from coming due to his disruptive behaviour. This, apparently "made him think". He would be around 16 years of age at this time. He went back to the evening service at the Baptist Church on Sunday. He would go each Saturday evening to Cowan?s Monument in the centre of Newcastle where the Gospel was faithfully preached as well as to the Bigg Market on Sunday evenings where not only Gospel preaching took place but also political meetings. Father was very interested in the latter and "spouted" at union meetings and the like. (He often said if the Lord had not laid His hand upon him he would undoubtedly have gone in very seriously for the politics of this world. (I can see him standing on a soap box!!)

I am not sure when he actually trusted the Lord but it was obvious that for a time the Lord was working in his heart. He began to go to the Baptist Church on a regular basis and taking part in the Prayer meeting and Bible study. He began to read his Bible and ask questions of the Pastor. His questions became so difficult that the Pastor said he ought to be with the Brethren because they went in for this. Dad had never heard of these people.

One day he was walking home from the town centre and he passed a notice board giving details of the Beech Grove Hall meetings. An elderly gentleman asked him if he was interested in coming along to the meetings and invited him to come to the Bible Reading on the Thursday evening. (This was dear Mr. Lowry a much loved and able brother, his daughter still attends the Denmark Street meeting.)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Bible Readings were just what Dad wanted and needed and he reported back to the Baptist Minister. They had many discussions together on the ways of the Lord and how Christians ought to meet as written in the Bible etc. etc. This went on for some time until the Baptist Minister told him he ought to go with the brethren! Which he did!!

Dad was overjoyed to find a company of people whose interest was in pleasing the Lord. He still continued to go to the open air meetings at Cowan?s Monument. One evening (Dad would be about 18 years old then) he went to the meeting and there was a young lady there singing a gospel hymn, and Dad was captivated by her -- my dear Mother ? of course, she had a lovely voice and loved to sing, she had recently been converted from an ungodly home at some Tent Meetings which Mr. Sinclair and a Mr. Stewart had arranged. Mother also began to go along to Beech Grove together with her friend May Bradfield. They too eventually were received into fellowship.

Dad and Mum had a long courtship (four years). Dad was having a terrible time at home as he was always going to the meetings and his Mother thought he was "getting too big for his boots". He had saved up and bought himself a suit to go to the meeting on Lord?s Days and had also bought a trunk with a lock and placed the suit in there for safety. Why? Because each Monday morning the "Sunday best" clothes all went to the pawn shop. His Mother was incensed and threw the trunk and Norman out into the street!! He found lodgings and was still courting Mum at the time. After four years when he had finished his apprenticeship, they decided to get married and set up home for the Lord. They found two rooms to rent and plans went forward for the wedding at the meeting. Two weeks before the wedding Dad became redundant (December 1930) and against the brethren?s wishes they decided to go ahead with the wedding. The brother who had agreed to "marry" them thought there must "be a reason" for their continued marriage!!! He wouldn?t take the wedding. They married in the Registry Office very quietly. So began their long life together.

Things were very difficult. Dad was out of work for four years. Pauline was born towards the end of 1931. No Welfare State then and they were often hungry. Pauline, growing up during those years, would ask what was for dinner or tea and they would tell her that Jesus would send something. All would kneel down and ask the Lord for help and always He would supply the need. Sometimes before they rose from their knees there would be a knock on the door and someone would call bringing some eggs, or a loaf of bread, etc. Dad was continually going after work and being disappointed.

During this time Dad would spend a lot of time studying the Bible, taking Pauline for walks and cycling to meetings in the evenings. Together with George Davison they would cycle to Alnwick for a Bible Reading -- 40 miles there and return another 40 miles, in the dark! They were both in the same position of being out of work. During this time of severe recession he used his spare time of enforced joblessness to gain a deep grounding in the Scriptures of truth which gave him the Bible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for which he became recognised.

It was soon apparent to all who met him that he was a brother of really exceptional gift, in both the preaching of the gospel and the ministry of the truth of scripture. His particular gift was in the expo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divine truth in precise, succinct, telling phrases which went straigh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and right to the conscience of his hearer. Perhaps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of his ministry was the moral power with which he spoke. Of him, as of his beloved Master, it can be said, "His word was with power" (Luke 4: 32), the fruit of "clean hands and a pure heart" (Ps. 24: 5).

To those who knew him well, Norman was also a most sensitive brother, with a great care for the Lord?s people, and one who gave real encouragement to those, particularly the young, who desired to make real progress in the deep things of God. He gathered about him the young men he knew on Tyneside who desired to really study the Word of God and so fulfilled Paul?s injunction to Timothy "the same commit thou to faithful men, who shall be able to teach others also" (2 Tim. 2: 2). We can be thankful that, through the ministry which was recorded, it may be said, "He being dead, yet speaketh" (Heb. 11: 4).

Eventually Dad found a job and things looked up financially. He went on with Mum and the family (four of us) — the Lord?s things were always first. He spent a lot of time away from home preaching etc. while Mum ?tarried by the stuff? so to speak.

They had a happy, married life together, and their home was open for any who loved the Lord and even for those who did not. I remember once coming home from school after standing with a crowd of other children watching a man singing in the street for pennies. I ran home a little late and rushed in to tell Mum about the man in the street and she said "Hush! He?s having tea here!" This happened often, the man that day disappeared into the outside toilet and out he came in one of Dad?s old suits!!!

Our home was always full of the Lord?s people, dropping in at any time, they were always welcome. There was much talking about the Lord?s things, a lot of listening and lots of singing around the organ and later, the piano. Dad was very much the Head of the House and Mum was a very quiet person. But she was the power behind him, if I may say so. He was lost without her.

The tape recorder was a wonderful invention as far as Dad was concerned. (Tony, Pauline?s husband, fixed him up with his first reel to reel machine and later the cassette machine). When Dad was unable to get to the meetings he would make tapes and send these to the brethren. He was a prolific letter writer too. After Mum?s home call; she was 66 years old; we never anticipated Mum going before Dad as she had always cared for him through his many illnesses, Dad was later given a measure of health and extended his service for the Lord to USA, Caribbean, and Canada. He continued rather feebly because his voice was not so good, but he remained active in the Lord?s work. After five years alone in Newcastle, he came to live with us. Then about six years later when Tony was dreadfully ill, Dad went to Haddington and ended his days very happily and peacefully there being cared for and enjoying the fellowship of the believers at Port Seton. He died very peacefully without long illness being called suddenly to be with the Lord after having his morning coffe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7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A Threefold Cord - Norman Anderson
Ecclesiastes 4: 12

"A threefold cord is not quickly broken"

It is desired, in this paper, to trace some instances of the threefold cord in the Gospel of John.


Off necessity we commence with the revelation of the Triune God, for distinctive of this gospel is the revelation of the Father, Son, and Holy Spirit. Hence, our Lord is immediately presented as the Word. As such He is the expression of God and according to John 8: 25 when asked, "Who art thou?" He answered, "Altogether that which I also say to you."


In the light of verse 1 of chapter 1 we understand this apparently strange statement that what He said was the expression of who He is — for there we are told distinctly that the Word is God. So in this first evidence of a threefold cord we read,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 the eternity of His being. "The Word was with God" — His distinct Personality. "The Word was God" — His Deity.


In this chapter we have a wonderful revelation of triple character, for we read of the Father, Son and Holy Spirit — a tri-unity of Persons in the Godhead. Also the revelation of divine relationships — Father and Son — and the affections proper to those relationships, for we have the Father's bosom, and the Only-Begotten Son. Let us just refer, at this point, to John 17: 24. There the Son in prayer to the Father says, "Thou lovedst Me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These divine relationships and affections are timeless, though manifested in time. The Person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exercise of their affections were there before the world began. It is true then to say that this threefold cord is Eternal. Whatever the assaults of the devil through deluded men we rejoice that this cord is not quickly broken. That which existed before time shall outlast time.


We have a reference in John 1: 29 to the Sacrificial glory of our Lord as "The Lamb of God, which taketh way the sin of the world." Earlier, in v. 3 we have His Creatorial glory, for "all things were made by Him." Creatorial, Sacrificial, and Official glories are all here. Is He not the King of Israel and the Son of Man? We can rightly speak in this chapter of Personal, Moral and Official glories, in regard to the Son of God. Personal glory refers to who He is; Moral glory refers to the grace and beauty of His character and conduct — What He is; Official glory has to do with the various positions or offices which He fills — what He does. His moral glory is suggested to us in verse 36, John Baptist "looking on Jesus as He walked, he saith, Behold the Lamb of God."


In Exodus 12, the Passover chapter, the Lamb which was to be taken for an house, its blood shed and sprinkled, had to be a fit Lamb. Our Lord, viewed in the moral perfection of His walk here, was manifestly fit to undertake the supreme sacrificial work of the cross which not only would remove sin judicially, but would also glorify God in the removal of it. John, looking upon Him as He walked, was ecstatically moved to cry out, "Behold the Lamb of God." Lord, fill our hearts with the attractive grace of Thy moral worth!


In verse 38 He is the Teacher, while in verse 42 He acts as the Head of a new and divinely established system. Just as Adam exercised his headship over the lower creation in naming the cattle, the fowl of the air, and the beasts of the field (Genesis 2: 20), so our Lord gave a new name to Simon, "thou shalt be called Cephas, which is by interpretation, A stone."


He is the Lord of the Universe in verse 51, for as Son of Man universal authority and power are His; everything in heaven and in earth shall be subject to Him. In this connection He said, "henceforth ye shall see the heaven opened, and the angels of God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n the Son of Man;" in the world to come He will be the link between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Note — the angels ascend first.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in the glory of His deity and the exaltation of His Manhood He is superior to them. Though positionally, in assuming Manhood, He came down below them (Hebrews 2: 9), He is ever above them. Though having stooped so low in His incarnation, lower still in the suffering of death, in virtue of His eternal Sonship He is, "so much better than the angels" (Hebrews 1: 4).


Then we read of three days in John 1: 29-35, 43; and John 2: 1. The first two verses refer to the first of the three days. This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unique presentation of our Lord as the Lamb of God. On the basis of His death the new system of blessing and glory w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n the glory of His Headship He administers all for the blessing of His own to the glory of God. The light of the full revelation of God is shed by Him upon those, who by divine love, are brought into that circle, "where love's treasures are displayed." The second day, verse 43, is suggestive of the call of the remnant of Israel — the prelude to the regathering of the people to Christ as their acknowledged centre. "To Him will be the obedience of peoples" (Genesis 49: 10).


In the third day there shall be the bringing in of marital festivity and joy. The wonderful thing is that while Jesus was there by invitation — a guest — He took His place as Host, for He provided what had been deficient in other hands. Mary said, "Whatsoever He saith unto you do it." He must have the pre-eminence in all things. Thus, as Host, He changed the water into wine — indicative of the joy and festivity of the Kingdom of God. All is dependent upon Him in the truth of who He is, and on the exercise of His authority and glorious power. How great will be the world-wide joy when His word is bowed to in that coming day.


It will be of interest to consider now the end of this gospel — John 20 and John 21.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risen from amongst the dead, Jesus appears in the midst of His own, prefiguring Him in the midst of the Assembly as the Dispenser of peace, and Communicator of life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and the Commissioner of His disciples in their mission of forgiveness, as heralds of the gospel of the grace of God. Eight days later He appears again, with Thomas especially in view. Thomas is figurative of Israel who will repent and believe when they see the Christ in the day of His glorious manifestation. His word to Thomas was, "Because thou hast seen Me thou hast believed."


In Isaiah we are told that the Lord, having taken up His rights, "shall reign in Mount Zion, and in Jerusalem, and before His ancients gloriously" (Isaiah 24: 23). "He will destroy . . . the covering cast over all people, and the vail that is spread over all nations . . And it shall be said in that day, Lo, this is our God; we have waited for Him, and He will save us; this is the LORD; we have waited for Him, we will be glad and rejoice in His salvation" (Isaiah 25: 7-9).

How significant that Thomas, when the Lord showed him His hands and His side, answered, "My Lord and my God" (John 20: 26-29).


The day is certainly coming when the nation of Israel will see, receive and believe in their once crucified Lord, then manifested as the glorified One. In chapter 21 our Lord appears for a third time, and with this is connected the haul of great fishes. Suggestively, the net of the gospel of the Kingdom, cast into the sea of nations, shall bring in a great yield.


The first appearing (John 20: 19-23) is indicative of this present day, during which the Lord is gathering His own to His Name in assembly character; the second is illustrative of the bringing in of Israel, a willing people in the day of His power; the third suggests the gathering to Him of the nations. How wonderful that day when Israel and the nations shall own His rightful and righteous sway; how wonderful is the day in which our lot is cast, for the Spirit of God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the Word of God is gathering to Christ as the alone gathering centre for the Assembly; soon He will be the manifested centre of gathering for the universe of bliss and glory. Lord haste that day and give us grace to rise to the height of Thy calling in this day!


It has been noted that in John's gospel there is a threefold division — John 1-7; John 8-12; and John 13-17 — Light, Life and Love. We remark that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life requires Water, Light and Bread. In John 4 we have the Living Water; In John 5 the voice of the Lord quickens and the subjects of His life giving are made to live in the Light of the revelation of the Father which He has given. Light shone in the witness of John the Baptist; also in the threefold witness of the works of the Son; the witness of the Father; and the witness of the Scriptures. These three were one in focusing their Light upon the glory of the Son of God. In John 6 we have the Living Bread. He is the "true Bread out of heaven;" He is the Bread of God; He is the Bread of Life. Thus there is divine sustenance for spiritual life — water, light and bread.


A matter of greatest interest in the gospel is that of "the lifting up of the Son of Man." Three times is this holy theme presented to us — John 3: 14; John 8: 28; John 12: 32. John 3 obviously connects with the teaching of the first day in John 1, and the first appearing of our Lord in John 20. The new, heavenly family, gathering to him in the light of the revelation of the Father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eternal life, owes this richest blessing to the Son of Man who was lifted up that, instead of perishing, they might have eternal life. The reference in John 8 connects more with His testimony to Israel. "When ye have lifted up the Son of Man, then ye shall know that I am (He)." Obviously, their learning that He is the "I AM" of the Old Testament is dependent upon His lifting up. The day is coming when Israel shall confess, as we have already intimated, the glory of their Lord. Note the language, "When ye have lifted up the Son of Man."


In John 3 His lifting up is a divine necessity in order that the floodgates of the love of God might be opened righteously. Here in John 8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their guilt in crucifying Him. In John 12: 32 — "and I, if I be lifted up out of the earth, will draw all to Me." What an answer to the shame and ignominy of the cross! He who was the spectacle of all, shall be the acknowledged rallying Centre of all in the glory of His Kingdom. So then, the Assembly, Israel and the nations, all shall attribute their blessing to His having been lifted up at Calvary.


While we long for the day of His glory, we recall that thrice over men divided because of Him. John 7: 43 — "so there was a division among the people because of Him;" John 9: 16, on the occasion of His opening the eyes of one born blind, "there was a division among them;" John 10: 19, having presented Himself as the Shepherd of the sheep and having spoken of His intimacy with the Father, "There was a division therefore again among the Jews for these sayings." They divided on account of His Person; His work; and His Word. These three blessed considerations are the touchstone for all today.

"What think ye of Christ is the test,

To try both your state and your scheme.

You cannot be right in the rest,

Unless you think rightly of Him"


His glory as the resurrection, life giving Son of God is attested in John 11: 4, 25, 26; He rides into Jerusalem as the King of Israel — great David's greater Son (John 12: 15); then in answer to the plea of the Greeks, "Sir, we would see Jesus," He said, "The hour is come, that the Son of Man should be glorified."


He speaks of three doors in John 10: 1-9 — the door into the fold; the door of the sheep (out of the fold); and then the door into salvation, liberty and pasture. He is the Shepherd of the sheep (v. 2); He is the Good Shepherd (v. 11); and He is the One Shepherd (v. 16). In John 10 He is the giver of eternal life; in John 11 He is the Raiser of the Dead; yet in John 12 He is the Corn of Wheat that falls into the ground and dies. This, praise His Name, that He might secure a company to share with Him the blessedness of His knowledge of the Father — a company which would, in responsive affection for Him, treasure these all-varied features of His glory which thrill our souls as we feast in the green pastures of this gospel. In John 13 He is the Feetwasher, enabling His own, without any defiling hindrance to have part with Himself in the place He now occupies with the Father. In John 14 He is the Preparer of a place for His own with Himself, and He is also the Coming One whose loving desire is to have them with and like Himself, where He is.


"All like Thee, for Thy glory like Thee Lord,

Object supreme of all, by all adored"


He is the Giver of the other Comforter, the Holy Spirit, as the living link with Himself in the Father's presence and as the power for witness in the world from which He has gone. In this connection He says of the Spirit (John 14: 26), "He shall teach you all things, and bring all things to your remembrance, whatsoever I have said unto you."


This covers the gospels. John 15: 26, "He shall testify of Me."


This covers also the epistles. John 16: 13, "He will show you things to come."


This covers the Book of Revelation.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Spirit's ministry; John 16: 8, "He will reprove the world of SIN and of RIGHTEOUSNESS, and of JUDGMENT."


The three reasons are — "They believe not on me;" "I go to My Father," and "the prince of this world is judged." Space forbids further details but there is sufficient in these suggestions of the threefold cord to meditate upon with resultant great spoil.


Turning to our Lord's wonderful prayer in John 17 we read of a glory which He had with the Father before the world was, v. 5; a glory given to Him which He shares with His own, v. 22; and a glory which, though it cannot be shared, shall be witnessed by His own, v. 24. Then there are three unities in this prayer of our Lord; Unity in witness, v. 11; Unity in communion, v. 21; Unity in glory, v. 22.


As we have travelled through this soul-entrancing gospel of John we have observed many instances of the threefold cord. now in John 19: 18 we reach that scene beyond all scenes, a sight that, reverentially, we hesitate to speak of. But even here man unwittingly gives Him the pre-eminence that He MUST have — "they crucified Him, and two others with Him, on either side one, and Jesus in the midst." Soon we shall see Him in the midst of the throne, "a Lamb newly slain" then to be the Object of universal acclamation.


Reaching the close of the gospel we notice in John 21 the threefold searching of the once bold Peter. He who had protested that if all failed their Lord yet he would not; he who denied His Lord with oaths and curses, now stood in the presence of that blessed Person. Three times He asked, "Simon . . lovest thou Me?" Twice the Lord used the general word for love; twice Peter replied, "Yea Lord; thou knowest that I love Thee," using the word for attachment or "I dearly love thee." The third time Jesus said, "Lovest thou me?" using Peter's word. Peter is grieved at this and said, "Lord; thou knowest all things; thou knowest that I am attached to Thee."


It was as though he said, "it takes Omniscience to discern it but Thou knowest that I dearly love Thee." Blessed searching; blessed Searcher of hearts! He, who in John 2 was said not to commit Himself to certain because he knew all men, now commits His chief interest, the sheep of His pasture, to the care of a restored Peter.


The Lord grant that everyone of us may be responsive to the love of the Shepherd which led Him to give His life for His sheep. In adoring and appreciative worship may we dedicate ourselves in His Name to the worship-service of the Father, in the power of the Spirit, thankful that, "a threefold cord is not quickly broken," and that the divine bond can never be broken.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6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三月 17, 2006
撒母耳的職事
撒母耳關注神至高心意、與神自己同行!不是與所謂屬地暫時事工同行。他不居高臨下的批評定罪、攻擊審判…他乃是與神的不滿足、憂愁、失望、痛苦…同受產難之苦!他職事的開頭是先摸著神的心,然後他纔巡行到各處。他不是摸著神的心、站在神一面,來反對打擊、破壞拆毀一切與神相反的事。他的職事(或服事)乃是變成一座橋樑,由掃羅至大衛,由這國至那國,由敗落至榮耀!撒母耳記上是一本過渡的書,說出撒母耳這個器皿、成為一座橋樑使那些不是出乎神的、過渡到完全是合乎神心意的!今日有屬靈果效的職事或服事也是如此。不是到處去組織基督教、去傳講甚麼所謂真理或道理、更不是去鼓吹甚麼特別教訓或哲學教義,乃是個人與主同行、與主同受生產之苦、亦即進入基督苦難的交通,變成一座橋樑,使那些在屬地混雜、榮耀離開之敗落局面下的人,可以過渡到神榮耀豐滿同在的屬天境界!在此我們不是輕看甚麼人、也不是把甚麼人擺在我們心的外面、更不是藐視聖經教訓、屬靈書報、主僕信息…我們乃是深深覺得有某些事物、工作、甚至經歷…可能成為遺傳慣例、變作律法主義…,結果代替了主自己、剝奪了神的主權、失去了神的同在和榮耀,不能繼續擴大增長、向前達基督的豐滿!你我需要求神再構造、再雕製、再純潔、再煉淨…,使我們成為摸著神心的器皿,在所量給我們的界限中,供應服事人。我們不一定全時間作傳道的工夫,但可以站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為神主權榮耀站住,而影響許多個人、家庭、教會…進而轉變整個局面!有一句話論到撒母耳﹕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撒上3﹕19)。意即神完全信託他、交託他!這是在神面前有影響能力、被神重視的人。主憐憫我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三月 09, 2006
願主的旨意成全─我得救、蒙恩的見証 - 馮秉誠
神對人的揀選是獨特的,基督徒信主的經歷各不相同。有的以感情為前導,信主自然、迅速。有的則需克服重重理性障礙,長期思考、掙扎。我屬於後者。我旅美九年後,才接受耶穌為我個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回歸正途。

  我一九八二年從北京赴美攻讀博士學位。不少牧師曾登門傳道。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我堅持無神論,與之激烈爭辯。他們開化不了我,往往以贈送《聖經》為結束。幾年後,我已有各種版本的《聖經》七、八本。但我從未認真看過,也不參加任何查經活動。

迎向朝陽

  一九九一年上半年,我在一所大學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開始找新工作。以此為契機,事情開始發生變化。那時是在美國找工作比較困難的一年。我先後發出百余封申請信,遲遲未有結果,妻子和我都有些焦急。恰在此時,我們所在大學的中文查經班的周令儀姊妹(Leo) 邀請我妻子參加查經。她本不想去,但對方一連幾個星期來電話誠懇相邀,礙於情面,她最後同意去試試。不想,一去就被吸引住了,從此她每周查經不誤。查經班的弟兄、姊妹為我找工作的事禱告。我去克城進行工作面試的頭天晚上,原天津音樂學院副教授徐可立、王國慶夫婦特地來家為我禱告。我雖不信,但覺得禱告有益無害,未加反對。沒想到,第二天去面試途中,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克城離我的住處有二百哩。第二天早晨我獨自驅車前往。當我駛上一段筆直的高速公路時,突然滿目金光閃耀,陽光洒在路上、車上,車裡、車外一片金黃,持續了四、五分鐘,我十分驚懼。我開車已八年多,曾多次迎著朝陽開車,從未遇見這種景象。忽然間,"求你保守裡程全家,用陽光照耀他們的道路"的話語閃現出來。啊,這不正是頭天晚上朋友在我家禱告時說的嗎?!我頓有所悟,心裡一陣火熱,情不自禁地默禱道:"上帝呀,難道您真是在向我顯現嗎?如果是,就求您保佑我面試成功。假如我得到這個工作,我就信您……。"

  面試很順利,在激烈競爭中,我如願地得到了克城這份工作。我妻子也意外地找到了一份理想工作。我該相信上帝了吧?沒有。因我心存頑愚,刻變時翻,沒有履行信主的諾言。

敞開思想

  到克城後,我妻子和孩子每周去大學區附近的中華克裡夫蘭查經班。每次我開車送他們到教堂後,自己去實驗室。查經結束後,我再去接他們。有時去早了一點,查經還未結束。出於禮貌,我隻好坐下來聽聽。看見他們對《聖經》逐字逐句地學習、理解、談心得,酷似當年的政治學習,我覺得可笑。聽到他們口口聲聲稱自己是罪人,並斷言世人都有罪時,我相當不快。我工作認真,待人誠懇,克己助人,一直贏得人們的尊重。捫心自問,何罪有之?雖思想抵觸,我仍不時為工作、生活中的問題暗自禱告。禱告後,問題都迎刃而解,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一種暗中助我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我產生了想了解基督教的念頭,開始提問題,但很多回答不能使我滿意。有人說,"應該先信起來!隻要信了,你就會感到上帝的存在。"對"先信起來"我頗為反感。對我還沒有認准的事,怎麼可以"先信起來"呢?對我的打破沙鍋問到底,有朋友說,"如果你能相信上帝,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成為基督徒了。"我雖不時參加查經,但滿心狐疑。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幾個月。

  一次,查經查到〈馬可福音〉第九章,一個人求耶穌為他兒子治病。"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段經文引起大家共鳴:信主,但信得不足。我為孩子父親的誠實、懇切態度所動,開口暴露了自己的"活思想":"我對耶穌至今半信半疑,這是由我的特定身分決定的。我是一個知識份子,是一個經過文革的知識份子,是一個勤於思考、崇尚個人奮斗的知識份子。"見大家投來的驚異目光,我索興"倒"個痛快。"從認識論看,在原始社會,人類的認識能力低下,被各種自然現象震懾,於是把打雷、閃電、地震、山洪等當著火神、地神、山神等頂禮膜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人類對自然的深入認識,人們逐步拋棄了神的觀念。因此,有神論是知識低下階段的產物,無神論是認識上升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結論。"我的潛台詞是:象我這樣一位在國內受過高等教育、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去搞迷信、拜上帝不是太可笑、太不光彩了嗎?

  文革開始時,我正在文革漩渦中心的北京大學就讀,目睹了文革的全部過程。我全身心投入,但被對立派綁架、毒打後發配到內蒙,後又輾轉於河南農村、煤礦、機關,直到一九七八年才重返學術生涯。整個國家的滿目瘡痍,個人身心的深刻創傷,使我下決心不再去崇拜任何人、事。好不容易從對人的迷信中醒悟過來,我怎麼可能又去崇拜一個洋偶像呢?隻有我真正相信的,才可能成為我的精神支柱。我有自己的事業,能用所學為社會服務,盡力助人。我內心充實,不需要別的精神支柱。宗教信仰隻不過是無知老婦和心態軟弱者的拐杖。生活經驗告訴我,一切得憑個人奮斗,別的什麼都靠不住。我慷慨陳詞,甚至引用了《國際歌》的歌詞:"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們自己救自己。"大家對我的發言議論紛紛,我卻不予理會。

  與我的高傲、自負相反,我說完後,查經班負責人、醫學院的唐興禮教授十分謙和地對我說:"你的這些問題並不奇怪,我們初信主時也遇到過,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多學習。對《聖經》、基督教有較多了解後再決定取舍也不遲。"我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他是教授,尚如此謙卑;我一個博士後,有什麼可驕傲的呢?既然《聖經》中有答案,不妨去找找看。從此,我除每周參加查經外,還向團契弟兄、姊妹借書,又從賓州和加州的福音書店訂購了一批參考書,希望從中尋求答案。不看則已,一看就被強烈地吸引住了。這些書把我帶進一個我從未涉獵過的廣闊領域,在我眼前展示出屬靈世界的奇特畫卷。我如飢似渴地貪婪地吸吮著。我手不釋卷,每天到深夜。疑團逐漸消失,心裡慢慢亮堂起來。

意外發現

  過去我一直認為科學與宗教完全對立,然而當我得知前三個世紀,三百名偉大科學家中百分之九十二的科學家,其中包括我所崇敬的牛頓、法拉第、歐姆、焦爾、孟德爾、巴斯德等,都信神時,我大感意外。當代許多著名科學家、宇航專家、諾貝爾獎金得主都是基督徒的事實,使我覺得自己頓時矮了一大截,高傲、自負的心開始謙卑下來。我頭腦中關於科學與宗教,無神與有神的根深蒂固的概念發生動搖。我感到對這些重大問題有重新思考、認識的必要。我素以無神論者自詡,可是,我是無神論者嗎?此名稱應該指那些對有神論和無神論做過系統的比較、研究而信仰無神論的人。我沒有做過這樣的研究,僅僅是盲目地把無神論的結論接受下來而已。我夠不上無神論者,隻是一個道聽途說、自認為無神的人。

  另外,我向來推崇小心求証、邏輯推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可是,我對待基督教的態度科學嗎?這一反思是我參加查經後開始的。每當帶領查經的人要大家翻到某一卷某一章時,我就不安,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聖經》各卷的編排順序。問別人吧,覺得丟人;隻好自己前後亂翻一氣,自然是找不到。最後還得別人主動來幫忙,我極為尷尬。過去我沒有研究過基督教,卻斷言基督教愚昧、無知,這正反映出自己的武斷、無知;我沒看過《聖經》,甚至連《聖經》的目錄都未讀過一遍,就認定《聖經》不符合科學,這隻能說明我有先入為主的理性偏見,不能用科學的態度對待《聖經》。

到底有沒有神

  我一直是個好強的人,自以為是多,自以為非少;但我能知錯就改,不文過飾非。對我來說,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到底有沒有神?隻要看看宇宙萬物,答案不難找到的。

  我們的地球是個好例子,如果地球稍小,或稍大,都沒有現在這樣的大氣層。它與太陽的距離若稍稍改變,地球不是太熱就是太冷。月球以獨特的方式形成,它的存在,影響了地球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地球自轉軸的傾鈄度,恰使大地有四季之分……。這一切是如此精確、完美,很難相信是偶然形成的,必是一個智慧的造物主的精心設計和刻意創造。大天文學家開爾文(Kelvin)窮一生之力研究天文數理,他的結論是,"不相信有神的天文學家,一定是痴子!"

  水又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由於它的許多獨特性質,水在生命過程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大多數物體都是熱脹冷縮,唯獨水是例外,低於4oC後,反而膨脹,所以冰塊是浮在水面。否則,海、河、湖、沼在隆冬會全部凍實,水中生物將無法生存。對於水的這種奇特性質的合理解釋,隻能是造物主的匠心。

  生物界更是奇妙。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僅為地球上的動物制造了食物,並釋放出生物所必須的氧氣;而生物呼吸對排出的CO2則是光合作用的必須原料,多麼巧妙的配合!生物體的復雜、協調、奇妙更使人嘆為觀止,使人很難相信生命是由無機物產生和隨意進化來的。雖然分子生物學正突飛猛進,但要在試管裡制造一個活細胞仍是遙遙無期。即使有一天在實驗裡造出了生命,它肯定是睿智設計、嚴謹控制和辛勤勞動的結晶。它所証明的,是創造論而不是進化論。

  過去我一直視自然規律是自有永有,亙古無限的,是宇宙萬物的"第一因",一切思索到它面前就停止了,它成了我心中的"神"。但越來越多的科學証據表明,宇宙不是永恆的,有其開始和結束,因而必定是受造的,宇宙中的一切規律也必是被造的。自然規律與別的律法一樣,必須靠權威確立,靠權威實施、運作,其自身沒有思想、意志。那麼,自然規律從何而來?是什麼力量保証它的正常運作?在無神論思想的束縛下,人們有意或無意地回避著這些問題。每一位誠實正直、努力追求真理的人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很容易動搖無神論的根基,邏輯地導出超越自然的神創造宇宙萬物的結論。

靈性世界

  隨著急救技術的進步,對因突發心臟病而暫時死亡的病人的挽救率日趨提高。這使得美國心臟科權威羅林斯(Maurice Rawlings)有更多的機會親耳聽到被他挽救過來的病人訴說死後的經歷。死者都有靈魂出竅、見到早期謝世的親人等共同經歷。有的靈魂到了美麗的樂園,有的則被置於陰森之地。這些見証使羅林斯極為震動。他更有意識地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最後寫了一本書,中譯本叫《死-怎麼回事》。一九九一年聖誕節晚上從教堂回家後,我繼續讀這本書。作者的身分、地位和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使我對此書內容的真實性深信不疑。我從小聽到許多關於靈魂不死的故事。對此我一直沒有定見。不信吧,親友們的親身經歷是那麼栩栩如生,而且他們沒有必要編瞎話;信吧,在理性上又與我的信仰相悖。我隻好採取"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含糊態度,竭力回避。面對羅林斯的書,我不能不正視靈性世界的確實存在了。有靈魂上天,就有靈魂下地獄。我後背不禁一陣發冷。

  正在這時,一位朋友從外州挂來長途電話,談到神的事時,她說她信。九一年她父親病危時,她無法回大陸探望,內心十分痛苦。她不斷禱告,求上帝讓她見父親最後一面。後來她夢見父親來看她了,幾天後就傳來父親去世的消息。當她在國際長途電話中向她母親描述他父親走時的穿戴儀容時,她母親非常驚訝。因為她夢中見到的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同!神確實垂聽了她的禱告,滿足了她的要求。剎時,一位又真又活的神彷佛就站在我面前,我對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崇敬和畏懼。那天晚上禱告時,我身不由己地第一次雙膝下跪……

超越科學

  相信有神後,科學與宗教的關系就容易理解了。我以前認為科學至上,科學方法最可靠,凡科學方法不能驗証的事皆不可靠。現在我已明白,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方法是有限的,科學是發現物質世界的真理的一條途徑,對非物質的屬靈世界則鞭長莫及。

  我以前隻認為基於客觀事實的科學發現是真實可信的,對神的存在等這一類必須靠信心接受的事存疑。我現在才意識到,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沒有一樣是不靠信心的。我們吃飯,要相信買來的東西無毒;我們乘車,得相信司機及汽車保險、可靠;我們上課聽講,首先要相信老師講的是真理。不靠信心,我們寸步難行。就科學本身而言,在研究之前,我們必須要假定宇宙是有規律的、可以認識的。這個假定隻能憑信心持守。歷史常常捉弄人。我這樣一個以科學家自居,蔑視基督教的人,怎麼也沒有想到,我們現今遵循的科學方法竟是由基督教倡導的!古時希臘人堅持多神主義,認為宇宙是浮動紊亂、不可能加以系統研究的。而基督徒則相信宇宙由獨一的真神創造,是有規律和可以認識的。

  當我了解到基督教改革運動對西方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和現代科學的巨大的、歷史性的影響時,我痛感自己所堅持的科學與基督教絕對對立的觀點的片面、無知。神創造了宇宙及一切規律,科學研究則是去認識這些規律。在這一點上,神的創造和科學研究是和諧的。隻是,與神的大能相比,人類的認識能力是很低下的,僅可以認識神向我們顯明的極少一部分。而且,科學研究隻能解釋規律,卻無法知道為何會有這些規律,這些規律是如何被創造和護持的。因此神的創造是遠遠超越科學的。然而,當人們在熱烈地祝賀、獎賞在認識自然規律中取得成就的科學家時,卻常常把創立並守護這些規律的神冷落一旁,甚至他的存在也被武斷地否定。這實在有失公正。而那些集有神論者和科學家於一身的人則是最勤奮、最睿智和最有成就的精英。"追隨上帝的思想",也許這正是許多科學巨匠成功的秘訣。

  美國國家航空及宇宙航行局(NASA)太空研究院的創始人澤斯杜魯(Robert Jastrow)寫過一段深富哲理、新人耳目的話:"對於一個靠理性的力量而生活的科學家而言,這故事的結局像是惡夢。他一直在攀登無知之山,並且快要到達巔峰。他攀上最後一塊石頭時,他竟受到一群神學家的歡迎,他們已在那裡恭候無數個世紀了。"

  《聖經》六十六卷書分別由四十多個作者寫成,歷時一千五百多年。作者中,上有君王、宰相、先知,下有漁夫、牧羊人、稅吏。盡管作者們時空阻隔那麼巨大,但整本《聖經》意思連貫、前後呼應、渾然一體。耶穌在世時的品德自承、所顯的各種神跡和受難三天後復活的歷史事實,清楚表明他是神的兒子。耶穌的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劍橋大學學者魏斯科(Canon Westcott)說:"實際上,把所有的証據集合起來,我們大可以說,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比基督復活有更充分、又更多樣的証據。除非你先存成見,認為這一定是假的,不然,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使我們認為復活缺乏証據。"耶穌能從死裡復活,說明他是神,他也必能實現他的許諾。叫一切信他的人從死裡復活,得到永生。

  在這個基礎上,我接受了基督教信仰。我們的神曾訪問過地球,親自向人們顯示了神的公義、聖潔、大愛和大能,親口向人們講授了天國的真道。因此,基督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的,這一基礎是基督教與其它宗教的分水嶺。雖然許多道理我還不明白,如三一神的深刻內涵,世界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苦難、不公和惡行等等,但這不妨礙我接受基督教信仰。

深刻的變化

  信主後,藉著神所賜的生命,我內心世界發生著深刻變化。信主前,從表面上看,我的精神生活是積極向上和充實的;但內心深處空虛隻有我自己知曉。幾十年前,我第一次參觀北京天文館後,面對浩瀚的宇宙,地球如滄海一粟,人類是那麼渺小;一個人的能力之低下,生命之短促,幾乎等於零。一種從未有過的、近於絕望的空虛和失落緊緊地攫住我的心,令我終生難忘。步入中年後,光陰流失之快更令我害怕。雖然口頭上說,有生就有死,是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可怕的;但一想到人死如燈滅,想到我的身體或被火化,或被埋在地下腐爛時,我內心惆悵、空虛不已。我拼命工作,一方面想更多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忙碌使我無暇思慮死亡。白天忙忙碌碌、充滿生機,夜闌人靜時,無名的空虛常常襲上心頭,輾轉難寐。這種空虛是金錢、地位、成就、家庭無法填補的。每當我讀到"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語"的詞句,讀到《紅樓夢》的〈好了歌〉或聽到一些惜春、懷舊的歌曲時,我的心弦都會被強烈撥動,以致潸然淚下。

  現在,知道人從何而來將向何處去,明白了人生的真諦。自己雖渺小得像一粒砂子,但在上帝的眼中我卻是重要的,他用重價救贖了我,親自揀選我做他的兒女。一旦與創造宇宙萬物的神聯系在一起,生命就注入了永恆,內心的滿足感難以筆墨,空虛、惆悵的情愫一掃而空。有了永生的盼望,我不再懼怕,敢於坦然面對死亡。對基督徒來說,死亡是增加而不是減少,是充滿而不是倒空;死亡隻是一扇門,將通往更豐盛、更崇高的境界。如果說重生、得救那天是我的第二個生日的話,我的第三個生日就是我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在那一天,主將接我回天家,在天父的寶座前,我將前所未有地活躍著。

  長期來,我清醒地意識到,在一個人既短暫又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最關鍵的往往隻有幾步。這幾步走對了,人生會光彩奪目,一步之差也許鑄成千古恨。鑒於這種認識,我一方面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辨別真偽、洞察生活、駕馭生活的能力,同時,結交幾個志趣相投、生死相依的朋友,以便在關鍵時候彼此提攜,作出正確的決斷。信主前,我還以"人生叵測路漫漫,坦誠相依共挽瀾"的詩句與摯友共勉。這道出了我的心願,也顯示了我的不安,同舟共濟當然比孤軍奮戰好,但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啊!"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這是千百萬基督徒的共同體驗,我也有切身的感受。有又真又活、全能全善的神同在,我不再為明天憂愁,平安、喜樂之感油然而生。

  信主後的另一個變化,是思想逐漸從世俗情欲中解脫出來。我雖信奉"知足者常樂"的人生哲學,對金錢、物質無過多追求,但我卻全力追求事業的成就,以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首肯。我自視是個正直的人,但怨恨、忌妒、自私的心理並未徹底根除。我願意助人,但隻心甘情願地幫助那些能對我說聲"謝謝"的人。如果有人認為我就應該幫助他,或"恩將仇報",我會很不痛快,並從此離他而去。信主使我有了屬靈的亮光,對物質世界的一切更加淡泊、超脫,眼界開闊了,心胸寬廣了,世俗煩惱開始減少,平安喜樂與日俱增。

  在大陸時,一直被要求改造世界觀、人生觀,我不甚得要領,收效不大。今天,我的立場才真正改變了,由屬地國度子民的立場轉變為屬天國度子民的立場。立場一變,觀點、方法、人生觀、世界觀皆變。過去,孤立地上仰望穹蒼,滿目迷茫,悲戚哀嘆人的卑微渺小;今天,偎依主旁鳥瞰宇宙,萬物井然,由衷贊美神的無比大能。過去,在屬世情欲捆綁中苦苦抗爭,飽受煩惱挂慮熬煎;今天,回歸真神,踏上通達之途,在屬靈智慧光照下漸漸長進,滿懷希望,等候主的再來。

立下心志

  重生得救後,我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悄然地發生變化,傳福音、救靈魂的負擔越來越重。全時間事奉的念頭時隱時顯。我曾先後向幾位科技專業人員出身的牧者討教。他們說,全時間事奉神,不是單靠自己的熱心,更要有神的呼召。隻有神特別揀選的人,才能全時間事奉他。他們一致勸勉我:首先,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羅馬書12:1),積極參與事奉;同時,安靜在主面前,等候他更清楚的帶領。我同意他們的意見,也知道我還沒有預備好。當時我所向往的是:做一名熱心傳福音的科學家,而不是一名全時間的傳道人。後來我閱讀了鮑樂基(John Pollock)著的〈翻天覆地一使徒----保羅新傳〉,被保羅多採多姿、多苦多難的一生,和他"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的崇高屬靈境界,強烈地震撼了。我跪在神面前,熱淚縱橫,不能自禁。我第一次在神前立下心志,如果神揀選我全時間事奉他,我就放下科研工作,去當傳道人。

  不久,一九九三年春天,〈主愛中華錄音事奉中心〉的雷媽媽有事來克裡夫蘭,順便來看我們。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她鼓勵何明治弟兄和我,去她家傳福音。於是,我們教會幾位弟兄姊妹,就組織了一個音樂布道團去了。那天,她請了一百多人在她家聚會。辛城教會 (Cincinnati Chinese Church)的吳繼揚牧師也去了。那是我第一次站講台傳福音。在那次音樂布道會中,有十分之一的與會者,決志信主。大家歡欣雀躍。第一次外出布道的我,更是被福音的大能所深深激勵。這次布道的負責同工何明治弟兄,向我們教會匯報時,高度評價了我的布道。弟兄姊妹紛紛說:"裡程有布道的恩賜。他做全時間傳道人,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不久,吳繼揚牧師推薦我到一九九三年中西部夏令會,主講〈從懷疑到信仰〉的專題,也很受歡迎。我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神要我全職事奉他的呼召。

倍受護佑

  然而,神卻突然在一九九三年夏天,把我帶領到威斯康星醫學院(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開始,克城教會的弟兄姊妹希望我們留下,我們全家也不願意離開。但禱告的結果,覺得神要我們到威州(State of Wisconsin)去。我去面試時,在一旅館住下,立即打電話尋找當地的華人教會。當天就找到米城中華基督教會(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of Milwaukee)的王常明牧師。他聽完我的簡短介紹後,高興地在電話中對我說:"我們為你到這裡來已禱告好幾年了!"我頗為詫異:"您從來不認識我呀!"王牧師說:"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們為這裡的醫學院,能來一個比較年長的大陸基督徒這件事,已向神求了好幾年了。現在,神聽了我們的禱告,把你差派來了。"我心裡一陣發熱,知道這是神要我來威斯康星醫學院工作的印証。

  一切進展十分順利,短短兩個多月,我們就舉家由克裡夫蘭搬到米爾沃基市(Milwaukee)。由於時間緊迫,我們來不及賣掉在克城的房子,隻好委托一位房屋經紀人代賣。為隨時准備有人去看房子,我們不僅保持房內的水、電、煤氣,而且還得雇人定期剪草坪。加上每月的房屋貸款和現住公寓房租,我們的經濟負擔很重。但因我們知道來米城是神的旨意,全家人心裡都很平靜,相信神一定會幫助我們。感謝神!他從不失信。我們搬來米城僅半個月,克城的房子就完全按我們要求的價錢和交接時間,順利成交。我們隻在電傳的文件上簽了幾個名字,沒回克城,就把房子賣掉了。我們全家衷心感謝神,迅速地去掉了後顧之憂,讓我們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和教會的事奉。

  到米城半年多以後,我們開始買房子。我們的目標在一個學區較好、房產稅較低、中國人比較集中的地區。我們希望客廳和廚房大一點,以便開放家庭傳福音。幾個月後,我們找到一棟這樣的房子。不僅地點好,房子的質量也好。唯一不理想的是,後院有一個游泳池,跳水區深達九英尺。我雖喜好游泳,但擔心萬一鄰居的孩子不經許可,進池游泳被淹,我們要負法律責任。權衡利弊,隻得忍痛不買這房子。我對家人說,以後不要再提這幢房子了。不想我的妻子和兒子仍不時提及,使我心中煩躁。一次主日崇拜,王牧師念了一節經文:"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篇127:1)。這一經句,我過去曾讀過多次,卻從來沒有像那天那樣,震動我的心弦。是呀,我們買房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為福音開放家庭。為什麼不問問神的旨意,就自己決定取舍呢?如果這是神給我們預備的,我們不想要也得要;不是神為我們預備的,我們想要也要不了。當天晚上我與家人分享我的心得,我們共同為此事禱告,求問神的心意。

  當晚我禱告說:"主啊,一想到這棟房子的游泳池,我心裡就不平安。如果這棟房子是你賜給我們的,就讓我今夜心裡有平安。明天我就馬上找房產經紀人,再去看這房子。"結果,一宿好覺,第二天心裡也不再煩躁。於是,我馬上打電話給房產經紀人,提出要再去看那棟房子。不想對方說:"這樣的房子非常搶手。我幾次勸你再去看看,你就是不肯。現在都過了一個月了,恐怕已賣掉了。"不過,他同意再去打聽一下。我想,如果是神為我們預備的,就不會賣掉。不一會兒,房產經紀人回話說:"房子還沒賣掉!"我們全家立即前往看那棟房子。

  這次看得很仔細。我們對房子本身很滿意。再到室外看游泳池時,才發現游泳池四周,有半人高的鐵柵欄,兩道門都可以上鎖。經紀人說,如果有人不經許可,進池游泳,出了事故,一定是他翻越鐵柵欄,是有意私闖民宅而不是誤入。因此,你們不會負任何責任。我心中的負擔一下子去掉了,馬上就出了買價。當天吃晚飯時,我妻子說:"我們好像和一千五百號有緣。"大家不解其意,她接著說:"我們第一次看中、但沒談成的那棟房子是1500號;今天的這棟是1555號。"兒子聽了後,十分有把握的說:"這棟房子是我們的了。"我們更覺驚奇,"為什麼呢?"他說:"這些天我一直為買房子的事禱告。有一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聽見有人反覆對我說:'不是六,是十六。'我醒來後,把做的夢全忘了,隻是這兩個數字印象很深。現在聽我媽說這兩個門牌號,夢中的兩個數字又跳出來了。您們看,1+5+0+0=6; 1+5+5+5=16!"我們聽了,都相信這是神為我們選定的房子了。隻是我們出的買價偏低,免不了還要與賣主磋商幾個回合。沒想到,當天晚上就得到賣主回話,按我們給的買價一次成交了。我們衷心地感謝神!一些知情的朋友也情不自禁地問:"是不是真有神在幫助他們?"九四年秋天,我們搬進新居時,正好我的岳父、岳母從國內來探親。二老在聖靈感動下,幾個月內,先後決志信主。不久,教會為來探親的老人們建立了鬆柏團契,由二老接待,每周四上午在我們家聚會。在王牧師的帶領下,馬英超伯母、李英道伯伯等齊心協力,團契辦得有聲有色,深受老人們歡迎。二老回國後,聚會地方雖幾經遷移,但團契一直蒙神祝福。幾年來,已有約五十位伯父、伯母決志信主,受浸歸主。朴實、純真的見証,催人淚下。

始吃粗糧

  搬到米城的第一年,我們各方面蒙主看顧,一切盡都順利。然而,正如我妻子在見証中所說的那樣:"為了鍛練我們的信心,神不能老是讓我們喝奶,也得讓我們學著吃乾糧和粗糧了。"從一九九五年春天開始,科研和事奉的矛盾在我身上日益尖銳起來。信主後,科研工作隻限於白天;晚上和周末我都用於事奉。從一九九四年初開始,除了參加我們教會和查經班的事奉外,我還經常應邀到別的教會布道。神對我參與的事工非常祝福。但與此同時,科研工作卻進展緩慢。這固然是因為投在科研上的時間,不如信主前那樣多了;但更奇怪的是,以前在克城做得很好的一些實驗,也重復不出來了。想盡辦法也查不出原因。我感到有超然力量在阻止我的研究工作。我每天跪在神面前,懇切禱告:"主啊,求你保守我的科研工作順利進行,這樣我不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更專心地事奉你嗎?"但長久的禱告,未蒙應允。我很羨慕那些既忠心事奉神、專業工作又順利的弟兄姊妹。但我也知道,神對每個兒女的旨意,各不相同。我不敢奢望他也允許我科研和事奉,都順心順意。是神在關閉科研的門,要我全時間事奉他嗎?我一遍又一遍地求問神。

  我雖已立下心志,願意全時間事奉神,但神如果阻止我科研的進展,強迫我全時間事奉他,我想不通。不少人是在事業的巔峰時期,或專業工作取得成就時,急流勇退,全時間事奉神的,為神作了美好見証。如果在科研工作面臨困難時,去當傳道人,豈不是羞辱主名麼?所以我一面苦苦求神為我的科研工作開路,一面在不減少事奉的前提下,開始在科研工作中加班加點。那時,我每天在實驗室工作十二小時左右,晚上回家吃了飯,又立即投入事奉,直到凌晨一、兩點。我當時自作主張:如果神要我全時間事奉他,首先得讓我在科研上劃一個圓滿的句號。我這樣一連拼了好幾個月,科研無大起色,我已心力交瘁。我耳邊不時響起神的話:"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篇46:10)。我掙扎道:"神啊,科研工作沒有大突破,我如何能休息呢?"我知道這樣拼下去的後果,但又不願善罷干休。我求神給我一個印証:"神啊,如果我這樣拼搏不合你的心意,就請你攔阻我吧。"

神的管教

  神很信實,攔阻隨即到來。九五年夏天,我的右腿開始疼痛,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多次求醫,病情卻日趨嚴重。八月中旬一天晚上,我已無法坐下,隻好跪在桌前寫完〈游子吟〉中〈進化論與創造論〉一章,就徹底倒下了。上身不能直立,否則右腿會痛得無法忍受。我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吃藥打針,在醫院住了七天,病情不見好轉。隻好又用救護車把我送回家,臥床靜養。

  靜臥使我頭腦冷靜下來。在這以前,我從未因病住過一天醫院,常以此自夸。這次,一住就是七天,而且治不好。人真渺小無用呀,怎能與神叫勁兒呢。雷媽媽聞訊,除來電話安慰我外,還特地寄來一大批錄音帶,供我在靜臥時的靈修之用。其中,有江守道弟兄的講道錄音。他說:"我們不問是禍是福,隻問是不是神的旨意。如果是神的旨意,禍也是福;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福也是禍。"他以摩西為例。摩西在埃及王宮生活了四十年,後因打死一名埃及人,逃往米甸牧羊四十年。神藉著摩西闖下的殺人之禍磨練他,使他從血氣方剛、不可一世的皇太子,變成柔和謙卑、自認一無所能的牧羊人。神才使用摩西,讓他擔當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重任。因為揀選摩西是神的旨意,禍反變成了他能夠事奉神的福氣。如果摩西無此殺人之禍,他將會繼續生活在王宮裡,也許會繼承王位,享盡榮華富貴;但可能因貪戀王宮的生活,而拒絕神的差遣。這樣,他在王宮的福分,反而可能成為不順服神的罪和禍了。

  江守道弟兄的証道,解開了我的心結。在自己的專業工作取得成就時,順服神的呼召,進入全時間事奉,是榮耀神;如果神用對專業工作關門的方法,讓我全時間事奉他,也是榮耀神。遵循神的旨意就是榮耀神。我前一段時間那樣拼命地干,是希望科學研究取得相當成就後,再轉入全職事奉。這在表面上是為了榮耀神,實則是為了榮耀自己。因為我很怕別人誤解我在科學界混不下去了,才去當傳道人。這將是對我人格的極大侮辱,是無法忍受的。然而,作為一個門徒,首先要學習的最重要的功課,是如何明白和順服神的旨意。一旦認清了神的旨意,就要照辦,不能有任何先決條件。在全職事奉之前,科研工作是否要劃一個句號,要看神的旨意,我不應強求。這樣也許會引起人的非議。但作為神的仆人,我所看重的,是神對我怎麼看,而不是人對我怎麼想。神採用什麼手段,是他的主權。弄清楚神的旨意、並絕對順服,才是我的本份。

奇妙醫治

  內心平安了,肉體的痛苦卻未解除。當時我隻能躺臥,不能站也不能坐。上身直立就會引起劇痛。必須去衛生間時,我隻能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家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幾位曾患過類似疾病的朋友,勸我安心休息。他們估計,我至少需要四至六個月的臥床靜養。教會眾弟兄姊妹和我全家都切切地為我禱告,求神醫治。有一天,我妻子禱告時,感到許多天一直繃得緊緊的心,一下子有了平安。她覺得神已經答應了我們的禱告。就在那天晚上,我們教會〈鬆柏團契〉的李英道伯伯打電話來,說他和他女兒綺靈想來看望我。李綺靈姊妹是一位針灸師,擅長頭皮針。當時我和她並不熟識。她被聖靈感動要來為我扎針。但李伯伯擋駕說:"裡程在醫學院工作,怎麼會相信你在他頭皮上扎幾針,就能把他的腰病治好呢?"綺靈被聖靈再三催逼,堅決要來。李伯伯隻好說:"讓我先打個電話試試,隻說去看看,不說扎針。去了以後,見機行事。"第二天上午,李伯伯、李伯母和綺靈就來我家了。寒暄之後,綺靈問我:"你相信中醫嗎?"我說:"相信。我姨父就是一位很好的中醫。"她馬上又問:"我替你扎扎針好嗎?"我說:"好啊!"聽我一口答應,她和李伯伯、伯母都十分高興,立即把早准備好的針灸器具,從汽車裡取了出來。

  在頭皮上扎了幾針後,綺靈問我:"你是不是可以下床走走?"我以為聽錯了,她又問了一遍。我非常吃驚:"這怎麼行?我上身根本不能直立呀!"但見她那樣沉穩、自信,我隻好咬著牙掙扎下床。在雙拐的幫助下,我居然走了幾步,疼痛已可以忍受。她調節針刺的方向和深度後,我竟能把拐杖丟掉,獨自在臥室緩慢地走動起來。大家一陣驚嘆、歡呼。事後聽我妻子說,那天李伯母一進門,就信心十足地對我岳母說:"今天就讓他站起來!"從此,綺靈每天來,為我扎針,同時為我配制湯藥。

  當時正逢我們教會舉辦第二屆福音營,張健昌醫生和我是講員。綺靈為我扎針的第三天,教會弟兄開車送我到福音營。我拄著雙拐在會上作見証。原想最多能站立十幾分鐘,不料我竟站著講了一個多小時。當我到了福音營地,同工們見我來了,沒有任何異樣的表情。我問他們:"我病這麼重,今天能來參加聚會,實是我自己末曾料到的。怎麼你們一點也不感到驚奇,好像我准能來似的?"他們笑著說:"我們一直為你的康復切切禱告。我們知道神一定會讓你來!"這樣,躺了二十多天以後,我就奇跡般地站起來了。我們全家對綺靈和她的父母十分感激,不知如何才能表達我們的謝意。綺靈卻極誠懇地說:"不要謝我,應該感謝神。是神藉著我的手醫治了你。"是的,"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12:6)。神用這次疾病管教我,要我完全放下自己,不管榮耀或羞辱,單單仰望他,依靠他;停止憑血氣掙扎,安靜等候他。當我順服了他的管教後,神立即用大能的手醫治了我。這是主的憐憫,也是主的旨意,他還要用我。"來罷,我們歸向耶和華!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他打傷我們,也必纏裹"(何 6:1)。啊,至聖至榮、可頌可畏的神!病愈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努力求問神的旨意。神清楚地讓我知道,他要我放下專業工作,全時間事奉他。

心中異象

  信主幾年來,神放在我心裡的異象越來越清楚,就是要向在北美的中國學生、學者及其家屬傳福音。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悠久。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全面騰飛,國民經濟正以百分之十左右的年增長率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福音事工,對人類的和平、幸福和建立神的國度,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福音運動,近幾十年來,已有可喜的蓬勃發展。然而,由於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條件,中國的福音事工,仍任重道遠。當前,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我完全相信這是神親手作成的。即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學者涌入北美。有資料顯示,現在北美的中國大陸移民,已超過一百萬〔詳見〈生命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創刊號〉第51頁,一九九七年三月〕,其中尚未包括持非移民簽証的學生、學者。這些人中,已有一部分成為神的兒女,但絕大部份人,還沒有機會聽到福音或還沒有決志信主。如果這一批中國學生、學者多數能決志信主,並且靈命上不斷進深、扎根,在《聖經》的真理上不斷得到造就,他們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福音事工的精兵。

  從一九九四年開始,我常應邀到美國各地傳福音。相同的文化和科學背景和信主前在理性上的長期掙扎,使我能深切理解慕道同胞的心態、困惑和攔阻;幫助他們沖破無神論和唯物主義等先入為主的思想體系,認識理性至上、科學至上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危害,為認識真神清掃道路。同時,待收禾田的廣大和同胞們對真道的渴慕,一次又一次地激動著我的心。因我隻能周末外出布道,又希望多傳遞福音信息,所以聚會的程序,總排得滿滿的。除周五晚上聚會外,周六是密集布道。常是一天兩三堂,有時多至四堂。從早上到晚上,連續作戰。就這樣,參加布道會的人仍很多,聽得仍很專心,很少有人打瞌睡或中途退場。聚會前後或吃飯時,慕道朋友總是熱切地和我討論各種信仰問題。一位朋友告訴我,為了能聽福音,他周六早上五點鐘就進實驗室干活,然後趕來聚會,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毫無困意。還有朋友說,他們周六本來在餐館打工,為了聽福音,他們向餐館請假。餐館老板不解地問:"你們去教會,要給他們錢(指奉獻);你們到我這裡來,我給你們錢。你們還到教會去干什麼呢?"但他們卻堅持要來教會。隻有神的愛和他的福音,才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各教會的牧師、同工,為愛護講員的身體,總是提醒大家,讓講員有適當的休息時間,不要像擠橘子汁一樣,把每一滴都擠乾。但我外出布道,幾乎每一次都這樣被擠榨著。注視著一雙雙執著、困惑、充滿飢渴的眼睛,面對著一個個機智、失迷、發自內心的問題,我無法拒絕,也無權拒絕。每次聚會我都竭盡全力,心甘情願地被擠、被榨。我恨不能把我所領受的道,立即讓每一位慕道友都領受。這樣,不僅在聚會期間體力透支,聚會後幾天,身體也非常軟弱,甚至生病。但同胞們從主的道中得到的滿足和信主後的喜悅,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著我。過去,我想以科技報國。我的目標是帶一個能與國際抗衡的高水准的實驗室回國,為國爭光。但我現在明白了,沒有對神的敬畏和對人的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沒有希望。把福音傳給同胞,才是我對祖國最好的報效。現在,神藉著我帶領一個人歸主,比我發表一篇學術論文更令我高興、滿足。而且,其喜悅欣慰之情,經久不衰。以我一己的生命換取更多人的生命,是一本萬利的事啊!長期來,我視科學研究為自己生命價值所在。現在,我對科研的執著和興趣卻一點一點地被神拿掉。隻有神能改變我的生命。神讓我有機會參與北美的福音事工,深知盡快向在北美的同胞傳福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看到了禾田的廣大和工人的短缺。我傳福音的擔子一天天加重,投入的時間一天天加增。不論我科研工作順利與否,放下科研、進入全職事奉,已是我的必由之路。

夫妻同心

  全職事奉是否是神的旨意,夫妻同心是重要印証。神如果感動我全職事奉,也一定會把同樣的感動放在我妻子的心中。因為,如果沒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全職事奉是無法實現或難以持久的。感謝主,我的妻子、兒子和我同一天受洗。妻子也在醫學院工作。下班以後,她包攬了購物、烹調、清潔、管賬和子女學習等全部家務,使我有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之余,投入神的事工。每逢我去遠處布道,總是她到機場接送。沒有她的同心,就沒有我的事奉。神藉著我所結的果子,起碼一半是屬於她的。以前,我曾幾次向她談及關於我全職事奉之事,她都沒有吭氣。我知道,她不是反對,而是有顧慮。兩個孩子尚小,我們還要付買房貸款,國內又有老邁的父母和多病的親人。我若放下醫學院的工作,全家的生計怎麼辦?這是十分現實的問題。我何嘗不考慮這些呢?我曾明確地向她表示:"如果神呼召我全職事奉,他就必有供應,讓我們能贍養老人、撫育子女。在沒有完全明白神的旨意之前,我一定不會置家人於不顧,貿然去當全職傳道人。"我一直在禱告中等待。九六年初,有一天,她突然主動對我說:"等事情安排好,你有些空閑時,去修一些神學課程吧,好准備全職事奉。"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知道,神的時間到了,是該把全職事奉提到議事日程上的時候了。

長者共識

  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就全職事奉問題,廣泛地聽取各教會牧師和弟兄姊妹的意見。與前幾年相反,現在他們幾乎眾口一詞:"你應該出來了!"有的說:"我一直在為你早日全職事奉禱告。"有的還說:"自從我第一次聽你講道,就認為你應該全職傳福音。"但也有少數弟兄姊妹認為:"你以科學家的身份傳福音,比以傳道人的身份傳福音的效果會更好。"此話不無道理,而且也曾是我的想法。對無神論背景、迷信科學的知識份子來說,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個信息,從科學家口裡講出來,往往使他們覺得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強的感染力。但幾年的事奉經歷使我懂得,傳道人的恩賜、背景和身份,對傳道的效果固然有一定影響,但根本起作用的卻是我們傳的道。福音事工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傳道的人,而是我們所傳的神。"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哥林多前書12:3)。"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証,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隻在乎神的大能"(哥林多前書2:4-5)。栽種的和澆灌的,都算不得什麼,因為賜生命和叫他生長的,是神。而且,在栽種和澆灌中,與眾弟兄姊妹在鬆土、撒種、邀請、禱告、組織等方面的長期預工,和繁重的跟進工作相比,我的布道工作隻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擺正了人與神、自己和弟兄姊妹的關系,心中便釋然了。我的任務是依靠神的大能,盡力做好布道工作。至於禾田何時收割、由什麼人收割,就是神的事了。因此,每次布道前我都懇切地在神的面前祈禱,求神潔淨我,給我智慧。我隻須盡心竭力、放膽傳揚他的福音,相信神的話決不徒然返回。我由科學家變為傳道人,不會妨礙我傳福音的效果,因為我隻是神的一個器皿而已。

  我由衷地感謝各教會的牧師和弟兄姊妹們,長期地用愛心和禱告托住我。特別是王常明牧師和雷媽媽,以他們四十年服事主的豐富經歷,與我有多次詳盡、深入的分享。既重視靈命和信心,又顧及生活、經濟等各個層面,切合實際,細致入微,充滿愛心,使我受益匪淺。我們米城教會的長、執同工,和弟兄姊妹們,也從各方面表示對我的理解和支持,鼓勵我踏上全新的人生旅程。

環境開路

  九六年五月十一日我參加全美小兒科年會後,回到家裡。剛一進門,我八歲的女兒就對我說:"爸爸,告訴您一個VERY VERY SAD的消息……"原來,李綺靈姊妹因癌症復發不治,於五月十日被主接去,年僅四十六歲。幾個月前,她為我治病的情景,歷歷在目,現在卻先我們而去。雖知隻是暫時別離,心中仍充滿悲傷。人生苦短啊!突然,一個非常清晰的聲音從我心底響起:"你既立志全職事奉我,那還遲疑什麼?難道你要等到行動不便、思想遲緩的垂暮之年,才全職事奉我嗎?"我被這聲音嚇了一跳。我不敢肯定這是神在對我說話,但我的心變得異常寧靜。我對神說:"主啊,我願意全職事奉你。現在就著手,不再遲延。"

  全職事奉的第一步該怎麼走呢?有的教會邀我去牧會。〈使者協會〉的周大衛牧師和〈海外校園〉的蘇文峰牧師,也分別鼓勵我到他們機構工作。經過長時間的禱告,得到許多印証後,神把我帶到〈中國基督徒作家基金會〉和〈主愛中華錄音事奉中心〉。這兩個機構是俄亥俄州的雷兆軫醫生和雷媽媽基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異象創立的。他們幾十年與主同行的傳奇經歷,生動地見証了我們所信仰的又真又活的神。他們為主完全擺上、徹底奉獻的見証(詳見該機構的〈通訊〉),感人至深、催人奮進。他們是我所崇敬的長輩。我的主要任務是布道、培靈和從事科學與信仰等方面的寫作。這既符合我心中的異象,又能充分利用我已有的科學知識。聖經的教導、我內心長久的感動、夫妻的同心、屬靈長者的共識和環境的開路,加上一些隻能意會、難於言傳的感動和印証,都同証一個異象:作全時間傳道人,是神對我特定的旨意。

完滿句號

  幾年來,我先後擔任克城中華福音教會的執事,米城中華基督教會的執事和長老,同時常應邀於周末外出布道。除擔任美國中西部夏令會、冬令會、〈使者協會〉美南福音營和美東福音營等特會的講員外,還到過美國幾十個州的數十個華人教會和團契主領福音聚會。此外,我也參與〈海外校園〉和〈生命季刊〉的文字事工。我的第一本護教書〈游子吟-永恆在召喚〉,現已由〈海外校園〉叢書出版發行。更奇妙的是,腰疾愈後,我停止了個人的血氣拼搏,專心仰望神。那些曾久攻不下的科研難點,竟不翼而飛,使我的研究工作也步入坦途。一年多來,我已有一系列的五篇研究論文,相繼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另外一、兩篇論文正在撰寫之中。現在,美國、法國、德國、西班牙和日本等國的科學家,已紛紛來函,索取我論文的單行本。這些,都超過了我所想所求。當我放棄先決條件順服神後,在我即將進入全職事奉時,神卻奇妙地用他大能的手,為我的科研工作,劃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很多弟兄姊妹都問我:"為什麼在信主後的幾年中,你會跑得這麼快?"我隻能回答說:"是神的憐憫。"我本是驕傲、愚拙之人。是神的大能教我學習謙卑,是聖靈開啟了我屬靈的眼睛,是主耶穌的寶血洗滌了我的罪污,是神藉著屬靈長輩不斷引導幫助我。沒有神的救贖之恩,我不過是一撮塵土。從初信到全職事奉雖然隻有短短幾年,但回顧我的前半生,我深深地相信,神早已作了長期的預工。神一次一次地啟示、等待,一步一步地牽手引領;我卻不住地左顧右盼、瞻前顧後、裹足不前。這哪裡是我自己努力在往前跑呀,分明是神的手在扶著和拖著我向前走!

恆久靠主

  即將進入全職事奉,我處於人生重大的轉折點,心潮難平。我是一個務實的人,不善憧憬。屬靈長者們告訴我,全職事奉是一條艱辛又蒙福的路。我對此深信不疑。但對此刻的我來說,艱辛似乎顯得更為現實和具體。從掙取工薪的計劃經濟到福音養生的信心生活,困難不難想像。如果隻有我們夫妻二人還好說,但現在兒子剛上大學,女兒還在讀小學,更有老人需要瞻養。我十分敬仰戴德生在中國傳道時的信心,但又感到高不可攀,望塵莫及。從領取工資到募集生活費,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對人格的嚴峻挑戰。庄祖鯤牧師在九六年年底舉辦的第十屆美東福音營中,曾就此分享過他的心路歷程。我頗有同感。我也是自命清高之人。現在帶職事奉,不僅奉獻時間、精力,也奉獻金錢;說話辦事,理直氣壯,無甚顧忌。全職事奉後,卻不得不手心向上,仰賴各教會弟兄姊妹的愛心和施舍。那時我是否就得看別人的臉色行事呢?弟兄姊妹知道我的疑慮後,安慰我說:"你不是依賴弟兄姊妹的接濟而是仰望神的供應。"張佳音教士的話更加鋒利。她說:"我們已立志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獻為燔祭的,要先把皮剝掉,然後把肉剁成一塊一塊的。所以我們已沒有皮了。不需顧及顏面了。"他們說得都很對。是的,如果仰望主耶穌為人類所付出的,我們的自尊、臉面實在不足挂齒。但我也深知,從知道真理到能夠完全放下個人榮辱,決非朝夕之功,需經過長期磨練。另外,放棄我追求幾十年的科研事業,我能習慣嗎?人到半百後,方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我能不負主托嗎?雖全職事奉的心志已堅,但千絲萬縷的顧慮猶存。我缺乏叱吒風雲的氣魄和藐視萬難的勇氣,是一個軟弱的人。我之所以要走上全職事奉的道路,不是因為這條路更容易走,也不是我認為這條路會更成功;而是,因為我已經清楚地知道,是主要我走這條路,並確信在這條路上,始終有他的同在。無論前面道路通達或坎坷,我已下決心走下去;不管面對何種誘惑或試探,我都要靠著主夸勝。唯願主的旨意成全。

  即將進入全職事奉,撒旦魔鬼也百般破壞、阻攔。這一年多來,各種困難接踵而至。有的還能推測原因,更多的令人百思莫解。不時捉襟見肘、疲於應付。從今年一月下旬到現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我的岳父和我的姐姐先後離世。悲哀排浪般地壓來,使我難於喘息。雷媽媽等屬靈長輩們提醒我,這些可能是靈界爭戰的表現。使我在紛亂的表象中冷靜下來,全心仰望主。得到祝福時,我們大多會感謝主,但很少問為什麼。面對難處時,我們很少感謝主,卻常問為什麼。有些有答案,有些卻沒有答案。尤其〈約伯記〉記載的那種靈界爭戰的背景,是我們今生無法明白的。雷媽媽對我說,她曾幾次拜訪過蔡蘇娟姊妹。蔡蘇娟幾次對她說:"我們絕不要問神為什麼。第一,我們沒有資格和主權。第二,我們絕不可埋怨。埋怨就是不信。不信就是大罪。出埃及時,以色列人不斷埋怨,導致四十年漂流。整整一代人,都死在曠野;隻留下有信心的迦勒和約書亞二人,帶領新一代進入神的應許之地。這是何等嚴重的教訓。"這番話令人銘心刻骨。不管何事臨到我們,我們都要堅信,神掌管一切。沒有神的允許,任何事都不會發生。任何事情的背後都有神的旨意。因此,要"立定心志,恆久靠主"(使徒行傳11:23)。在全職事奉這條路上,一定有許多我不明白的事情發生,我將不再問為什麼,隻專心仰望、儆醒定睛在主身上。

  我是從理性、科學入門相信神的。信主後,神讓我親身經歷了他的同在。我開始品嘗主的慈愛、嚴厲、大能和信實,領略在主蔭下的恬靜、平安、喜樂和甘甜。在我心目中,他不再是理念之神,而是可敬可畏、活靈活現、與我們休戚相關的真神。我本是卑微、不配之人,蒙主憐憫、恩待、揀選,讓我在神國的事工上有份,這實在是莫大的福氣。無論是生是死,我都是主的人。不管是禍是福,總要跟主走。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從誰呢?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阿們。

  (原載〈主愛中華錄音事奉中心〉、〈中國基督徒作家基金會〉的〈通訊〉第六期。現稍作修改發表於此。)

後記

  此見証落款日期,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是值得紀念的。一九九七年二月六日上午,我與我原所在的醫學院的有關負責人面談後,我打電話通知雷媽媽:我在醫學院的工作到當年六月底結束;從九七年七月一日起,我就可以開始全職事奉了。雷媽媽先喜後憂。高興的是,我參加基金會工作的日期終於確定了;愁的是,我們全家將來的生活費還有問題。

  幾年前,神把建立〈中國基督徒作家基金會〉的異象放在雷媽媽心裡。為了確認這一異象,她向神求兩個印証:第一,派一位合適的全時間同工;第二,基金會的免稅號碼要被批准。

  二月六號上午確定了我全職事奉的日期,第一個印証己顯明;但基金會的免稅號碼還未獲批准。不想,當天下午,郵遞員送給她一封信。她拆開一看,竟是基金會的免稅號碼批准書!她向神求的兩個印証,神在同一天都給她了。雷媽媽跪在地上放聲一哭:感謝神的信實,悔恨自己的小信。她隨即打電話給我,告訴我這一消息,相信我到基金會事奉是神的旨意。同時,她要我盡快寫一篇自己得救、蒙召的見証,讓更多教會和弟兄姊昧私狻⑷鮮段遙? 以便在各方面支持我。

  我心裡也很感動,決定立即動筆寫見証。可是放下電話後,我又猶豫了。因為,我雖來美已十多年,因種種原因,我移美事宜尚未辦妥。我申請永久居留的最後一步早在九六年初已到米城移民局了。原說隻需兩、三個月即可面試、拿到綠卡。可是,一直等到了九七年二月,連面試的消息都沒有。我的H1簽証到九七年七月就到期了。如果那時仍拿不到綠卡,我就必須離開美國一年,才能重新申請入境。所以,我覺得最好等收到面試通知後,再寫見証比較穩妥。否則,我的見証發表了,各種支持也來了,但我卻可能又必須離開美國。可是,我立即意識到這是小信!回顧事情的前前後後,神的帶領已經這麼清楚了,為什麼還信不過呢?既然神把我帶到基金會,身份問題他自然會解決。我決定,不等面試通知,馬上開始寫見証。

  動筆以後,我內心有一個很強的感動:當我的見証寫好後,面試的通知便會到。九七年三月十四日(星期五),見証的第一稿寫好了。我急切地回家看信件。但沒有面試通知。第二天我到另一個城市傳道去了,很晚才回家。第三天(星期日)從教堂回家後,我問妻子:"昨天取信件了嗎?"她說:"沒有。"於是我去信箱拿信件。我一下子楞住了:移民局面試通知!三月十四日我把見証寫完,三月十五日,面試的通知就到了!我也跪在地上,涕泗滂沱。

  全職事奉兩年來,時時經歷神的恩典、豐盛和同在,處處領受弟兄姊妹的關懷、體貼和支持。"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翰福音14:21)。感謝神,因他的應許,使每一個信他的人,都能用心靈的眼睛看見他。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5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宋尚節博士日記失而復得 - 宋天真



感謝主,給我這樣寶貴的機會,來述說神的奇妙作為。

文革開始不久,紅衛兵大破"四舊",我母親的住處被抄,隻給她留下10元人民幣,幾件衣物。聖經和爸爸留下的日記都被抄走了。紅衛兵勒令我回家去破四舊,如果查出仍有四舊,就要我媽媽的命。那天晚上我用兒童車推了幾車,把爸爸在美國留學,結婚及在各處領會的留影,許多大罪魁寫的蒙恩見証,並將我丈夫的唯心宗教哲學,外文書籍等等全送交了紅衛兵。

1970年,為去兒子學校開家長會,走到東城燈市口,突然被落實政策辦公室的韓主任叫住:"喂!今天可見到你了,你們家搬到哪裡去了?我們要還你們家一樣東西。"由於我家搬遷了兩次,他自然不容易找到我。主奇妙地讓我們相遇,結果領回家一看,啊!一個大紙箱,其中,所裝的竟然是我爸爸的日記有40多本,字寫得像螞蟻那麼大。

1984年,我家已搬到郊外,在我因病休假中的一天,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催逼我非去學校不可。剛走到學校門口,一位負責人事的干部向我走來說:"宋老師,太巧了,我正要到你家中問你有哪些被抄走的東西尚未歸還。我建議你到倉庫去找一下。"當時天氣又冷,我說:"劉老師,天氣這麼冷,怎麼好意思讓你陪我長時間來找呢!天暖再說吧。"我剛准備離開倉庫的一剎那,就是這位女干部彎腰翻了她身邊的一個筐子,我一下看到我姐姐天嬰在上海靈修學院的畢業照。再往下一翻,竟有我爸爸四本毛筆字寫的日記,還有他在瘋人院的日記和媽媽回憶爸爸去世的情景所寫的感恩記。我當時心中想:"主阿,實在太奇妙了!這些寶貴的資料竟然在我學校倉庫裡18年之久,而我竟一點都不知道。"

由於丈夫經常埋怨我在文革中竟然將他許多難得的好書送走,我曾經到有關方面去為他要了幾次,一本都沒有要回來。而我爸爸的日記,我根本不敢要,那是神用奇妙的方法讓當局主動還給我的。

1993年2月我移居美國紐約,在年底時,聖靈感動我去新加坡金練神學院,果然在那裡找到我父親在1938年9月到1939年年底在印尼、泰國的工作口述,吳靜聆女士為他記錄的材料,以及我所交上去的一些照片。

過去讀聖經傳道書3章6節"失落有時,保守有時",隻是一讀而過。但是現在我親身經歷了神話語的真實,我父親在日記中多次寫"信徒的經歷是活聖經",說得一點也不錯。

我和妹妹天權在1942年同時悔改認罪。我親自嘗到救恩之樂,在我最愛主的姐姐天嬰影響下,我也領主日學;住校期間,在不信主的同學面前晚上跪下禱告。每當布道會時,我們都積極請不信者赴會。

1955年肅反運動中,我的丈夫是王明道先生教會青年聚會負責人,也被捕入獄。我是所在學校肅反運動的批斗對象,停職反省將近半年,后來我的學校校長執行一條路線,哪個教師所教的班統考成績分數高,誰就可
以被表揚受到獎勵。我好名的心極強,甚至有時搬到學校來住。后來發展到主日上午都給學習差的學生個別輔導。我過份的追求名,離主越來越遠,有13年之久遠離主。除了從未申請加入共產黨外,我的言行和非基督徒也沒有甚麼不同。我母親真是為我著急,母親過去雖然重生得救卻對真道不十分渴慕,但是文革中紅衛兵得知她有一個判20年徒刑的女兒,將她的頭發剃掉一半稱為陰陽頭,而且打了她。母親親自告訴我,就在她住的院子裡,有一個男人活活被打死,臨死之前疼得滾到她的身邊,但是紅衛兵打她時,她就是不覺得疼,而且還能有力量去掃大街。她在1944年父親去世之前,腿上長牛皮癬,常去皮膚科醫院就醫,但是那次被打后,腿上的皮膚病好了。

有一件非常值得感恩的事,在文革前兩個月,房東說她女兒要結婚,讓我們騰出兩房間,答應留下一間小北房給母親住。我曾經去找過前面說過的那位韓主任允許媽媽搬到我那邊去住,而且我請求還我冬天棉衣及孩子的衣服,因此韓主任答應許可母親搬到我那邊。因為她被剃了頭,我不讓她外出,而在房間小便,我發現尿盆裡的尿是黑紅色,這說明媽媽身體內部卻是被打傷了,所以不疼是神行了奇事。特別燕京神學院刊物中曾刊載,安美華姊妹被打得內衣都爛了,就是不疼。神叫有的人像司提反一樣為主殉道,有的人像彼得一樣被天使領出監獄,正如聖經上所寫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

媽媽有了這次奇妙的經歷,又加上有一位老姊妹將未被抄走的大字聖經送給她,她的靈命確實有了大轉變。我曾陪她去看一位得癌症的老弟兄,她竟向老弟兄說了四個字:"受苦有益!"

1980年1月15日是媽媽離世歸主的日子。1月10日她進了醫院,我的學生又要參加統考,在我服事媽媽的時候,她問我:"你對主的態度究竟如何?"我告訴她,我從1979年開始讀聖經了,隻是未告訴她,我要回到主的面前。她高興地說:"那我放心了。"她叫我向姐姐妹妹發電報,姐姐妹妹都回來服事媽媽。1月15日我正在給學生輔導時,教導主任告訴我,你家裡來電話說:"你母親已經去世,送進太平間了。"

在整理母親遺物那天晚上,看到她自己縫的密密麻麻的內褲和襪子,又發現她有兩本我從來沒有看過的書,一本舒邦鐸牧師寫的《懷念宋尚節》,這本書使我知道舒牧師對父親的評價;一本是劉翼凌教授寫的《宋尚節言行錄》,從中我看到父親對我的愛。我向主流下憂傷痛悔的眼淚。我向主表示,我願意再一次回到主愛的懷抱裡。我開始讀爸爸的日記。爸爸在1932年8月31日的日記中寫道:"未知將來誰為我收成日記,追憶一生蒙恩的經歷,可題名為《靈歷集光》。" 我決心完成父親的遺願,將使我受感動的部分摘錄出來。

還有一個奇妙的見証。在我最遠離主的時候,我甚至對神是否存在都有了懷疑。 我常在問,靈魂是否存在?我的信仰究竟是否麻醉人的鴉片還是永生真理?聖經的可靠性究竟有多少?在我整理父親日記中,神使許多老信徒寄見証和照片給我,其中有那麼多又真又活的見証。我也看了許多科學証道方面的書,使我的信心日益增長。無數見証人如同雲彩圍繞我,主是那樣的愛我。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學校貼出了大字報,告訴全校我父母和姐姐都是什麼樣的人,學校說我是披著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中學生一氣之下,往我身上丟石頭子和吐唾沫。有一個學生用彈弓打掉我一顆牙。如果當時打的是眼睛,我如何能看這螞蟻般的小字呢?如果學生用彈弓打到我的太陽穴,我可能真會死去,今天活著就是主的恩典。

當我看到大陸教會內外公開刊物中,報導了山西省靈丘縣樺皮庄過去是一個最黑暗、最落后的小村子,自從1980年有一位基督徒到這裡傳了福音,15戶人家,14戶都信了耶穌。原來男人都賭博,信耶穌后,沒有一個人賭博,都努力生產。過去男人輸了錢,一回家就打罵妻子,現在沒有吵嘴打架的現象。過去亂搞男女關系,現在連淫詞妄語都不說。過去盜竊成風,現在做到路不拾遺。許多信徒村經調查后,發現就是沒有刑事犯罪份子。這個村過去年年向國家申請救濟糧,悔改信福音后努力生產,如今家家有余糧。刊物中也寫了江蘇省有個村子裡有名的母老虎式的女人,變作一個那樣善良溫柔的姊妹,人心被改變是最大的神跡。這樣的見証太多了,怪不得我父親在日記中道,有哪種工作比傳道救人靈魂更光榮呢?實在比當總統還光榮,如果能多救靈魂,短命也無妨。

父親日記失而復得是有原因的,因為父親找到復興教會的秘訣,他說:"除去教會以外及個人的一切罪惡,乃是靈工的根本,人內心如果沒有真正被主的愛改變,沒有真正徹底的悔改,教會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復興,隻有寶貴的福音才能使人從內心深處改變,思想聖潔,言語行為才會聖潔。"《靈歷集光》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基督徒一生立志竭力追求聖潔與愛心,永不會偏離左右。

從我家庭每一個人的經歷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神的恩典藏在苦難中。回憶以往所蒙主的大恩大愛,隻有將榮耀、權柄、贊美歸給那被殺的羔羊。

宋天真 來自中國大陸,宋尚節博士的女兒,現居北美。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51 下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三月 03, 2006
講道的秘訣 - 吳勇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約一1)

神把自己變成道,我們唯有從道去認識神,以知道如何等候神、享受神。如果沒有這道,我們就不知神的可愛與可畏,更不知道如何對待神。道是藉著人來傳,而異端邪說的分辨,唯藉著道才能分辨,作神出口的重要就在於此。下面我們來談談如何做神出口。



經文的選擇

曾看見一位傳道同工,很緊張、很疲乏地在滿是聖經工具書、培靈講道集的桌前準備第二天的主日講道內容。我問他如何準備?他告訴我有那兒不懂,就找工具書查看。我說,傳道人這樣準備講道非常辛苦,不出四年就會疲乏,並視講道為畏途,因為這種準備法是海底撈針。因此我願在此分享我的方法。

講道與每日讀經有極密切的關係。每個人讀經方法不同,我採用每天一章的「細讀」。粗讀雖廣卻少有所獲,細讀雖窄卻多有獲得。我的細讀原則是一遍又一遍的讀,直到差不多可以背誦的程度,再花時間默想,就可以把這章聖經的重要思想串連起來。讀出並定出這一章的題目、綱要及內容是每日讀經的方式。一週七天下來,就有七個題目,題目、題綱和內容皆有了,就可以從七章中挑出要講的道,與弟兄姊妹分享:



講章要組織

講章的組織很重要,有組織易於記憶,無組織則散漫難記,緊張時就必雜亂。舉例來說,「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賽四十一8)我們使用「僕人」為題,首先列出聖經中有幾種僕人,大衛是合神心意的僕人;保羅是不違背從起初來的異象的僕人,他們可稱為好僕人。壞的僕人可襯托好的僕人,聖經中以色列人是不忠不信的僕人;參孫是起初被神使用,後來卻是利用神,以恩賜來滿足自己的情慾,和掃羅一樣是壞僕人。

題目、題綱和內容的結論出來了,講章就差不多完成了。這個例子即是從一章聖經中去思索、組織講章,而不必大費周章、絞盡腦汁從整本聖經的範圍去找。

也有一種講章是無需組織的,譬如「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這段經文的題目可定為「奔跑天路」。題綱有二:

(一)是資格:以那許多見證人為例,即是指著前面所指的以諾、挪亞、以撒、雅各……,這些人名前面都加了「因著信」三個字,因此參加這場賽跑的資格就是「因著信」。

(二)是條件,即:1.放下各樣的重擔;2.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3.存心忍耐;4.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組織的方式千變萬化,必須先定好題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引經據典應用得當

另有一種講章是綜合式的。我曾經用三次的時間講「伯大尼」,伯大尼就是無花果。先知以賽亞曾用無花果去貼希家王的瘡,這是醫治,醫治之前必有診斷,醫治之後才有健康,所以這三次的題綱「診斷」、「醫治」、「健康」就訂出來了。

耶穌第一次到伯大尼的馬大家是記載在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她家有兩姊妹馬大及馬利亞,一弟兄拉撒路。當時拉撒路對屬靈的事沒有興趣,不在家?聽主耶穌講道。馬大卻因服事忙亂以致責怪主、批評她的妹妹,她被診斷出是屬肉體的。馬利亞雖被耶穌稱讚是選擇上好的福份,但是她在拉撒路死後責怪耶穌不及時拯救他,當耶穌第二次來到伯大尼時竟不去見祂,被診斷出她對主愛是有條件、有限度的。(參約十17~21)

耶穌第二次到伯大尼是醫治,祂使拉撒路復活,也使他能行走。馬大、馬利亞及在旁的人都因這事而改變了。(參約十一1~45)

耶穌第三次到伯大尼,馬大一家因著耶穌的醫治,屬靈生活健康了。那時拉撒路留在家與耶穌一同坐席,表示他對神的道有興趣;馬大只是動手服事人,不再動口責怪人;馬利亞從前愛主有限度,現在卻打破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為主一點都不保留給自己。

以上是舉一綜合式的講道法,使用這方法必須對聖經非常熟,否則難以引經據典、應用得當。

另外,用同義或反義方式來講解聖經亦是常用的方法,如天對地、黑對白、光對暗、得著生命對喪失生命等。無論什麼方法,最基本的是熟讀聖經,才不致慌亂無措,能清楚地闡明主耶穌的道。



講道的人要行道

一個講道的人必是一個受神管制、被神對付的人。我常說,聖經不盡然是神的話,更多是關於人的事。神的話道成肉身,即是透過講道的人把神的話傳講出來,因為神的話不是說給人聽,而是要聽到的人去實行。若傳講神話語的人都不去行神的話,如何叫那些聽見的人相信神的話呢?

約瑟是個分糧(指屬靈的糧食)的人。為什麼他有這麼多的糧食可以分給本國人及外國人呢?因為他是受到神的對付與管制,他的一生實在是遇到許多「倒霉」的事,然而就是這些經歷,才能使他成為分糧的人。

我不以為受神學的教導,多讀一些聖經、看了釋經學或講道法的書就會講道。那麼我們如何講道呢?神要我們在祂每天所安排的環境中去經歷、試驗,使所讀過的話語在生活中組織起來,讓生活就是道,使道變得豐富。一個被聖靈雕塑愈多的人,他的道就愈豐富。



罪要對付清楚

聖經不能只吃部份,必須全部吃盡,以避免斷章取義。信仰的基礎是建立在啟示上,絕不能自恃思想的聰明,有了聖經的知識,還要加上屬靈的經歷,才是屬靈的豐富,也才能有一篇完全的信息。

神的話是靈、是生命,倘若從我們口中出去的卻不是如此,必定是我們出了問題。問題竟出在那裡?

1. 因著「罪」,使我們雖講神的話卻沒有神的靈與生命。

2. 是「思想散漫」,講章沒有組織、先後秩序不對,予人零亂無章之感。

3. 是舉用「低級趣味」的例子穿插信息內,使神的靈不在信息中,自然沒有生命。

4. 是「不尊重自己的身份」,即小看自己是作神話語出口的人,若看見台下坐著比自己地位高的或達官貴人,就洩氣、緊張,怎樣適當的傳達信息,作神話語出口的管家呢?

宋尚節博士講道,會眾必須傾注全心聆聽、不可隨便轉頭頸項。有一次,他講道時發現聽眾在動,他思索原因後即刻暫停講道,叫台下的人開始唱詩歌,他在台上跪著,並掌自己的嘴,馬上對付前一天晚上與宋師母吵架的罪,當他再起來講道時,話語帶著神的靈與生命,氣勢與前大不相同。



按著負擔講道

有一點尚需提及的是,講員所講的信息應是由「負擔(或稱默示)」來的。一個人得著光照無法成為信息,必須是「思想」(負擔或默示)再加上話語才能成為完全的講章。若「光照」加上思想則將成為講員的擔負,唯藉著話語把孕育於心中的擔負說出,神放在講員心中的擔負才能捨掉。

最後,我提出幾點預備講章時要注意的事:

一、使用經文要看場合,對象若是一般人,經節不宜過多,因他們無法快速翻閱聖經。

二、內容應有比喻、經歷,要講自己懂得的,不要講不懂的。

三、上講台時以大綱代替講章,因講員易受控於講章,若看講章時兩眼昏花,反而會使演講內容混亂。

四、比喻的應用要恰當,必須清楚比喻的意義,以比喻來解析真道,不是以比喻來代替真道。

五、佈道時的講章,宜:

(1) 少提聖經典故,因聽眾對聖經不清楚。

(2) 低級趣味少說,因會觸動聽眾肉體。

(3) 好勝心不可有,不要太看重是否有人舉手決志,要把結果交託給神。

(4) 要尊重自己是作神話語出口的身份。

(5) 不受講章控制,隨聖靈感動、要收放自由。

(6) 講章儘可能帶「血」,因耶穌基督不是來救義人,乃是救罪人。

(7) 採用說服式的講道,而非說書式的講道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5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三月 01, 2006
七千人
「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



當北國亞哈作王的時候,以色列在道德及屬靈上正處於極度黑暗及混亂的光景中。亞哈王固然是任意妄為,惡名昭彰,而王后耶洗別更是帶動全國上下一同離棄真神,膜拜偶像。他們所拜的最少也有兩個偶像,包括巴力及亞舍拉。那時事奉偶像的先如人數一定不少,因為以利亞要求亞哈招聚那些先知上迦密山,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能聚集了八百多人。相反,耶和華的先知的人數卻少得可憐,聖經只記載俄巴底隱藏了耶和華先知一百人。當然全國中耶和華先知可能不止這一百人,但其餘的先知應該不會太多了,因為似乎俄巴底已盡力保護所有耶和華的先知。無論如何,相比之下,巴力及亞舍拉的先知的人數、地位、勢力都比耶和華人的先知高出很多。



就在這個黑暗惡劣的情況中,神興起了祂一個大能的僕人—以利亞。聖經沒有詳細的交代以利亞的背景及出身,只記述他寄居在基列。神這個安排給我們很大的安慰及鼓勵。儘管在我們當中有人的背景及出身都不值一提,亦未曾受過其麼所謂「正規」的神學訓練,神一樣會按著祂的旨意揀選人來服侍祂。以利亞先知萬有神的能力,在迦密山獨自與四百五十個假先知決戰。結果以利亞大獲全勝,在眾目睽睽之下,力證耶和華才是真神,並下令將這班假先知立即處決。



但教人難過的是,雖然以利亞這樣得勝假先如,大部分以色列的臣民都沒有悔改歸向耶和華的心,王后還發誓要把以利亞殺掉。以利亞看見這個光景,不禁灰心軟弱起來,急忙逃命。以利亞甚至軟弱到一個地步,不想再活下去,遂向耶和華求死。事實上,以利亞有這個求死的心意,並不是絕對沒有理由的。祂心?或會這樣想:神呼召我到以色列國與假先知爭戰,目的不過是為了叫以色列人知道誰是真神,誰是假神,叫他們得以悔改回轉。可是我這樣拼命地為主作工,換來的卻是剛硬的拒絕及無情的追殺。迦密山之戰無功而退,全無果效,白費心血,怎不叫人灰心喪志?不單對自己灰心,就是對神的計劃也灰心了。神藉我作這麼明顯的見證,顯出這麼大的能力,尚且不能發揮甚麼功用及得著甚麼果效,以後再作甚麼也必定徒勞無功了。既然神的旨意實在難以達成,而我也再沒有信心及方法叫以色列人回轉,那我繼續生存有何意義呢?不如早一點死去算了!



我認為以利亞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但他確實是錯了。他錯誤地以為神的工作已經失敗了。表面看來好像真是如此,因為絕大部分以色列人並沒有悔改,但我們知道神的旨意是絕對不會落空的。按著神的預知來說,其實祂一早已經知道絕大部分以色列人不會悔改,祂甚至知道以色列因他們所犯的罪,早晚要亡國。那麼神為甚麼還叫以利亞上迦密山與巴力先知爭戰呢?答案是,無論人聽從不聽從,悔改不悔改,神必定要有人為祂作見證!人接受神的見證,神固然是得著榮耀,因為神得著這些人,他們也因此而蒙福。但即使人不接受祂的見證,神一樣會得榮耀,因為神要在這些不順從的人身上彰顯祂的公義。所以以利亞根本不需要為沒有果效而灰心,因為他著實已經為神作了見證,有沒有果效不是最重要的事,果效永遠是出於神,神自有安排。神絕對能在人以為沒有果效的光景中得著榮耀。



然而,有一件很寶貴的事,就是神不是單單呼召以利亞一人作祂的見證,祂在安慰求死的以利亞時,透露了祂為了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讓我們稍為看看這「七千人」是怎樣的人:



一、 這七千人是名無名無姓的人,聖經並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他們不像大衛的三十個勇士,其名字兩次清楚的被記錄在聖經中,給後人記念。

二、 這七千人是以色列中少數的人。當時以色列國的人口也該超過百萬,七千人在比例上極少的。在這麼多人背道犯罪的環境中站立得住絕對不是容易的事。他們所受的群眾影響及壓力可想而之。

三、 這七千人大部分不是所謂的神的工人,意思乃是說,他們大部分都不是耶和華的先知。當然七千人可能包括了神的先知,但俄巴底隱藏了的先知只不過是一百人。這些人只是我們今日所說的「平信徒」而已。

四、 這七千人似乎並沒有為神作過甚麼顯赫的工,聖經只提及他們「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而已。當然這七千人不一定不願意為神說話及作工,但在那個時代的環境中,他們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及條件這樣作。他們只能作的,只是不向巴力屈膝,不向與巴力親嘴的。這個做法看似消極及容易,其實他們為了作這個見證,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是將生命置之度外。

五、 這七千人是隱藏的。以利亞在以色列國中作先知這麼長的時間也不知有這七千人的存在,直到神告訴他才恍然大悟!這七千人的隱藏當然是環境的迫使,他們不便高調張揚,以免遭殺身之禍。但神也公開承認這個見證,也重視這個見證。

六、 這七千人的見證在神面前是顯明及被記念的。請問這些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的人既然是隱藏的,神怎知道有七千人?全知全能的神當然知道,因為神看透所有人的心,認識每一個屬祂的人。這七千人一早已經在神心中,神在當時記念他們,直至在新約時代,神也未曾忘記他們的見證。在羅馬書11章4節,保羅引用舊約說:「神的回話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我為自己留下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我們相信不變的神在永世?仍會一直記念這七千人隱藏的見證!



弟兄姊妹,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與當時的以色列國相當相似。世界社會的風氣越來越黑暗及敗壞,人的罪惡及私慾越來越失去控制。可歎連稱為基督徒的也受到許多出於仇敵的錯謬道理所影響,背棄神的心意。許多教會及神學院受到靈恩神學、新神學、新福音主義、哲學、心理學等等不合聖經的道理侵襲,不但令教會及神學院世俗化,甚至連一些非常重要的教義如罪觀、救恩觀及世界觀都變了質。試問連這些重要的教義都出了問題,他們所傳的福音到底是否真正能救人的福音呢?但最令人最難過的,就是一些信仰純正的教會,當中也有一些信徒受這些歪風影響,竟對教會一向保守敬虔的路線產生厭惡,視之為律法主義,並渴望走一條與世界妥協、令肉體舒暢的闊路。然而,當他們所走的路受到阻礙,便離開教會,令教會受傷。在這個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整個基督教漸漸地走向聖經所預言的離道反教的光景,情況令人膽心。



許多基督徒身處以上這些環境當中,很容易會像以利亞一般灰心喪志,有的甚至對神的計劃能否完成也失去信心。他們親眼看到神在不太久之前也曾興起好像以利亞般有能力的工人,竭力地為主爭戰及作工,但他們亦未曾完全改變某些局面。隨著這些寶貴的工人一個一個的離去,他們的心就更加低沉及無望。他們想,既然這些工人生前也不能力挽狂瀾,突破困局,在他們離去之後,我們還能作甚麼呢?我們人數既少,又不是有甚麼特別的教會工人,亦沒有突出的恩賜及能力,就是想在教會中分享,也是有口難言,不得要領。眼看神的工作就這樣日漸衰微下去,自己又無能為力,心?實在悲痛莫名。然而,弟兄姊妹們,請你們不要灰心,神的工作絕不會失敗,神的見證仍然存在,而你就是其中一位神的見證人。你就是那七千人的一員。你可能自覺無力為主作甚麼,神應許不將別擔子加給你,祂只要你守著你的地位,「未曾」向世界屈膝,「未曾」與仇敵親嘴的,你已是神的見證了:「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啟2:24-25)。弟兄姊妹,請你們想想,神竟然願意用我們這些軟弱無力,卑微渺小的人去為祂的名站立,神是何等看重及憐憫我們。感謝神,祂不輕看這「七千人」,祂用得著這「七千人」的見證,祂也會永遠記念這「七千人」為祂所持守的。我們絕對沒有原因灰心喪志,反而應該充滿盼望及感恩。



萬事都是按著神的計劃發生,一切都是照著神的時間表進行。以利亞被接走後,神便呼召以利沙出來為祂繼續作見證。坦白說,筆者一直都極度渴望神在接去這代的以利亞後,趕快興起一些「有加倍的靈」的以利沙來,因為現在的屬靈光景實在極為黑暗,極需要有一些強而有力的聲音為真理揚起來,叫屬神的人不要再迷糊下去。但神以祂無窮的智慧既喜悅暫時不這樣作,必然有祂的美意,可能就是想給我們這些軟弱低微的「七千人」機會盡力地發光,從我們這些「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祂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這是神極大的智慧及恩典!



弟兄姊妹啊,我們要為主堅守下去,絕對不能向巴力屈膝,向巴力親嘴,亦不要因眼前所見的環境灰心。神的時間快到了。祂要為自己的名興起真正合祂心意的工人及建立真正榮耀神的工作。但在這段「密雲黑暗的日子」中,讓我們堅守這「七千人」的地位,亦要感謝神給我們作這「七千人」的恩典。最後,願主的話再一次的激勵我們: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0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二月 28, 2006
宣傳福音 - [宋尚節]
【讀經】:詩篇八十四篇

  著這八十四篇詩歌的人,是個利未人,他受了利慾的誘惑,不肯為神作工,離棄了神殿,走入世界,圖發一場幻想的官財。後來受到痛苦,會悟替神看門比這萬惡的富貴還快樂得多;所以他急急回頭,捨棄世界,奔入神的殿中,心中感到無窮的樂趣,從口?吐露出來我們所唱的詩:「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以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這是從極深的經驗中,吐露出來的金言,在詩篇?頭,這是一篇頂寶貝的詩。我在國難當中,遇到許多流離失所的難民,他們問我尋求安慰,我曾將這首詩篇對他們講解,他們得到不少的幫助。我現在把這篇道理講給你們聽,希望你們都能像著這篇詩歌的人,甘心樂意,奉獻給神,願意在神殿宇中看門!

  第一節:這個詩人,本來在神殿中作工,可是他為利慾所誘,離開神殿,不作神工,走入世界,尋求空虛的富厚祿位,豈知他一離開神殿,被紅塵一熏蒸,擔當不起,萬分苦痛,心中難過極了,所以決心回頭,發出這一聲的呼喊:「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注意這「萬軍」二字,一切天兵天將都歸耶和華統率,耶和華是個萬軍的統帥,神殿是這總司令的大本營,這居所何等可愛啊!巴不得你們將自己的身體,變為神居住的所在,聖靈住居當中,變成神的總司令部。你身中被神居住,得個統帥,以後你永與罪惡脫離,戰勝仇敵惡魔,你何等快樂,你的榮耀何等顯赫。你身體變為神的總司令部,幾千萬的天兵保護你,你萬無危險,何等快樂!你本來無用的身體,如今變為有用,面貌發出光輝,臉上現出笑容,好看之至。神在你心?辦公,時時發出光輝,快樂呀!無限的快樂呀!你試看保羅的臉,常有光輝,每個人親近他,總被他的精神收攝住,因為在他的身上,有神來管理,他的身體變為神的總司令部,巴不得你們每個人都像保羅,神居住你當中,你身體成為神的殿宇了。

  第二節:做詩的人日夜所渴慕的,並非世上的財物,從前渴慕財物,大錯特錯,如今覺悟,所渴慕的是耶和華的殿宇,是身體要變成為神的司令部;求神來居住其中,所以他說:「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的神呼籲。」他不求別的了,只求神來住在他的心中,做個統帥,發出榮耀。我個人也是這樣,當我覺得神是住在我心中,我快樂之至,一切動作都有能力,聖靈在?面做發動機。我們都知道耶穌來世,是道成肉身,道怎樣成為肉身,就是道居於肉身中,肉身成為道的大本營。人生頂大福氣是得道,我們的身體得耶穌來住,就是得道了,福氣無量,快樂無可形容。身體變成神的殿宇,神居住我心中,是再榮耀沒有了!我這個人得神充滿,滿有神力,到處可以幫助人救人,生命變為有價值的;我所渴慕的不是這個,還有什麼?

  第三節:「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身體既成為神的殿,耶穌居住其中,一從門口進去就至祭壇那?,祭壇就是十字架,聖靈居住身內,就當高舉十字架。保羅說:「我不誇別的,我只誇十字架。」每個神居其心中的人,必不作什麼,只高舉十字架,一高舉十字架心中就平安,帶人歸主,無限喜樂。麻雀是什麼,麻雀頂便宜,五隻賣二分錢,太便宜了。罪人就是麻雀,到處可以找到,不希罕,頂便宜,你看那一處沒有麻雀?人到處可以找到麻雀,照樣,罪人充滿四處,充塞在全世界。麻雀怕被擊,要進入祭壇那裡,罪人怕受罰,一定要走到十字架下,罪得解除,心中平安。一夜,有一人到我面前來流淚大哭:「我罪極重,真是該死!」我請他跪在十字架前大聲禱告,認出所有的罪來,耶穌替他擔去所有的罪擔;他一站起來,心中便平安了。麻雀要到祭壇得平安,罪人一定要在十架下得平安。而燕子是什麼?燕子是一種奇怪的鳥,他知道北方什麼時候是熱,便來北方,北方冷了,受到壓迫,便走南方,今日熱心,明日冷淡,好像浪子無定居的所在,這樣的人也要到祭壇?來得平安。每個浪子都要到耶穌?得平安,大衛犯了大罪,走到神面前,流淚禱告,神赦他的罪,他才能得平安。所以每個跌倒的基督徒,一定要像燕子到十字架下,來就耶穌,得到平安。我遇到一個女學生,與校長賭氣,人勸她歸校,她死不肯見校長。我在講道,她來聽,假意舉手,認罪時面露笑容,她姐姐知道了,對她說:「妳既不肯真心信主,為什麼要來這?佔位呢?」她歸去,夜?聖靈在她心中作工,一夜睡不著,卒至校長面前,把罪認出,而後才得平安。每個浪子離父家而去的,當趕快歸來,到耶穌?得平安!

  第四節:「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一個人肯回頭,來就耶穌,就有福氣,何況作神工夫的人,更有福氣了。我到緬甸時,有個陳牧師,他的堂會會友不上十人,他來仰光聽我講道,他是第一個人來我面前認罪說:「我所作的工夫,全是假的,我多年不能明白聖道,我的罪極重。」他流淚禱告,聖靈充滿他心?,他禁食禱告之後,就有能力;歸到他自己的堂會,一次講道,就能引人歸主,而且祈禱,會治人的病,後來他對我說:「宋先生,我此時真快樂。」居住神的殿宇,屬天的人,一定這樣快樂。燕子和麻雀來祭壇?,都得平安,何況為神工作的人,不更快樂嗎?(第一節至四節為一大段,以下為另一段。)

  多年離主的人,如今就回頭,何能變為快樂的人呢?不是有許多人得救之後,仍舊犯罪麼?有一個姐妹對我述說:「我在一九三二年聽你講道,我便得救恩,認罪重生後,我心中真是快樂,我為主做見證,我也曾跟你到上海查經。可是我如今跌倒了,我如何能恢復從前的快樂呢?」還有上海一個姐妹曾經重生,加入佈道團熱心傳福音,後來嫁給一位未信道的丈夫,於是逐漸犯罪,從打麻將而進入吸鴉片,本來熱心事主,而至跌倒犯罪,不幸她的幾個兒子皆死去。她知我在某處開會,來到我前,流淚哭泣,自己承認,五年前重生之時何等快樂,如今卻犯罪受罰:「我何能恢復到五年前的光景呢?」這實在是一個緊要的問題,然而這跌倒犯罪的人,要恢復從前的平安,只有一條路,沒有其他的路,這一條路,是第五節所說的:「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犯罪後要求恢復,不是人能作的工夫,是要靠聖靈的力量,聖靈一來你心?,使你想回頭,呼召你回家到錫安去。許多人從前已經重生,後來因為發生戀愛,或看人不起,或發了一筆大財,忘卻神,如今想要回頭,須當倚靠神的力量,人力沒有辦法,倚靠神力,便能想到錫安去。

  第六節:要回到錫安去的人,一定要經過一條路,這條道路就是流淚之谷,要到神殿去的人,不經過流淚之谷,便萬萬不能到。你跌倒了要重新起來,恢復前日的平安,你必須經流淚之谷,你不哭泣不流淚,你不能得神賜給你的平安。凡偷人物的,一定要把物件交還人,向原主人認錯。得罪人家,一定要賠禮,不這樣做不平安。我在天津時,有位姐妹,她的丈夫是美國回來的工程師,她曾恨一人,十三年不跟他說話。她聽我講道之後,請我為她禱告,因為她心中不快樂。我對她說:「你要向那人賠禮,簡單的法子,還是寫一封信罷!」她回去,一面寫信,一面流淚,寫到一半,停筆不寫,想這樣做太丟臉。寫完後,又不敢寄去,太丟臉,叫工人拿信送去,又把信奪回。這樣做太不顧面子!但是她不把信寄去,總不平安,不經過流淚之谷,不能到神殿去。最後她靠聖靈的力量,把信寄去,十三年恨惡的朋友,也來聽道,二人恢復了從前的友誼。流淚之谷變為泉源之地。一個神學生,到協和醫院取藥不給錢,經過奮興會,他重生,跟我去上海查經,覺得心?不快樂,聖靈迫他寫信向院長認錯;他一提筆起,不能寫下去,可是不寫不行,流出淚來,求主賜力,把信寫好,寄去,平安來到他心?了。從此他到處見證,頂有力量,會感動人,流淚之谷,變為泉源之地了。但這樣做,不大容易,要經過心中一番大交戰,才能得勝。上海有一位幹事,假冒為善,侵吞公款,聽我講道後,心中大不平安,聖靈一定迫他認出所有的罪,他迫不得已,將弄弊的事,寫出七、八十條,寫完公開宣佈,而後到山東去開奮興會,感動幾千人。與罪爭戰必須經過流淚之谷,得勝之後,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了!不但變為泉源之地,而且有上面秋雨來蓋滿全谷。

  你看浪子回家來,對父親痛哭說:「我該死,我犯了彌天的大罪,得罪了天以及你。」跪在父親面前欷歔流淚,不勝哀切,父親愛他,把義袍給他穿上。流淚之谷變為泉源之地,傳道做見證,便有能力感動人,不但只是泉源之地,而且上面秋雨之福充溢與他,聖靈使他每次見證,力量不至枯竭。

  一個人要走這一條路,恢復平安與快樂,應該徹底認罪,這樣就像第七節:「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一個走過這流淚之谷,跪下認罪,不止認一、二件小罪,要把所有的大罪認出,越認越有信心,越跑越有力,聖靈作工,力上加力。我在南宿州講道,一個癱子,不能站立,人抬他至我面前來聽道,後來他開始認罪,認出做盜賊的罪,他的手就會動,認出殺人的罪,眼睛會動,再認所有的罪,而後便能站起來,開步行,行過流淚之谷,力上加力。

  第八節:回頭到神殿的人,一定要認罪,認罪是丟臉,走這條路是有阻擋的。「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你肯決心走流淚谷,遇到阻擋,你肯這樣深切地求神,神會加給你力量,使你能夠經過流淚谷。

  第九節:當魔鬼阻擋你,叫你覺得開棺材,認出罪惡,過於丟臉之時,你一定要求神:「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一面爭戰,一面祈求,你必定得勝有餘。那個撒瑪利亞的婦人,有五個丈夫,還說我沒有丈夫。耶穌對她說:「妳已經有五個丈夫,妳現在有的,並不是妳的丈夫。」婦人聽了便哭,認出罪來,聖靈作工,她心?得活水,引了全城的人歸主。約拿不奉神的命令去尼尼微傳道,他逃到別地方去,神把他交給魚腹,他便在魚腹?三晝三夜流淚祈禱,於是再起來,引尼尼微全城的人歸主。可惜教會?有許多人不肯經過流淚之谷,不肯徹底認罪,無怪他無能力引導人來得救恩。

  第十節:一個人肯徹底認罪,藉聖靈的力量,過了流淚之谷,便踏到神的院宇了,進入神的殿中,快樂無比。詩人回頭至神殿中,得到經驗,所以說:「在你的殿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五旬節時彼得一次講道引五千人悔改,藉耶穌名受洗得救,每個人身體變為神的司令部。「住了一日勝似別處住千日」,引人歸主,再快樂也沒有。親愛的弟兄姐妹,你須經過這種的經驗,你從前發財,日日怕死,睡?夢見土匪就驚起,你不住在神殿中,有什麼益處呢?你最終必至於死亡。一個女學生讀完小學,還要入中學,中學畢業,母親要她出嫁,她不肯,一定要讀大學,大學得學士,還不足意,出洋去求碩士,拼命爭得博士;博士得到了,學位高了,身體壞了,咳嗽起來,患第三期癆病,最終死了完了。住在世界,不住神殿,那有一事能使人滿足,就是住了千日,有什麼好處,死了就是。

  一位姐妹,患癆病,醫生無法治她,來到我面前來,請我開藥方,我請她從今天起為耶穌死,把棺材開起,認出所有的罪,她重生了,天天做見證,滿心快樂,不及一個月癆病鬼走了,身體胖起來,臉面發光彩,為主做見證,真是快樂。住神殿中一天,勝於別處住千日。

  「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什麼叫做看門?就是做見證,引人入門來看祭壇,至十字架下得救。比方你在門口,看見吃鴉片的人,你對他做見證,你曾吃鴉片,蒙主治好,領他入門來,至十架前,把他歸給主。比方你在門口,看見賭鬼歎氣,你對他做見證,要戒賭須靠耶穌,領他入門,帶至十字架前,交給主耶穌,你肯這樣做,就是看門,可以得無窮的快樂。

  第十一節、十二節:你肯做看門,你便能聖潔,「因耶和華是日頭」,你愈工作愈聖潔,得日頭的照臨,發出光彩。你越肯做見證,心?越平安,因神是「盾牌」,魔鬼不能損傷你。我的經驗是這樣,在家?,便覺頭痛生病,一出門做見證,流出汗來,病就好了!所以你愈肯看門,引人歸主,你越健旺,神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你愈工作,你愈有福氣,因為你將來會得無窮的光榮,替主看門定不歸空,為主做見證,不至落空。什麼事都是空,唯有為主看門,專心事主,引人歸主,定不歸空。例如你工作遇艱難,你不必推辭,只靠主賜力,你可變為泉源之地,將來你又得著無窮的福祉,「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主的福祉,一定要常與為主作工的人同在。例如你缺乏大能力,沒有很多時間,你雖不能做祭司,總能做「看門」,引人進入主門,你能引人至主前,你的工作便已踏實,你的勞苦,定不歸空,不必要做大職事,只做看門便夠了足了!我實際告訴你,我是當看門的人,我以前多年愛世界,不肯作傳道,赴美去讀化學,別人要讀五年,我一方面作工,一方面讀書,只讀三年畢業,我成績列最優等,得金牌的獎品,報紙上有我的名字,我的榮譽不小。再費九個月,我得碩士,研究物理,發明一種花露水,科學館給我一面獎牌,學校送我年金三百元,中國政府給賞費四百八十元,什麼都有了,我還不知足。天未亮即起來研究毒氣流淚彈,再費二年半,我得博士,什麼都有了,論理可以快樂了,可是,這時我卻日日流淚哭泣,我看世界太無公理,我早日死更好。我的知識教我看透人生實無意義,我寧願早死毀滅去。但是主從死?救起我,命我歸國,到遍處傳道,做看門,引人到十字架前,十一年中間我足跡走遍十九省以及南洋各大埠。我見有幾萬人被我帶入門來,到十字架前歸給主,我沒有做其他的工作,只引人歸主,做個看門就是了。像我這樣弱不勝衣的身體,那能一天講三次的道,遍行各地呢?然而我靠主力,竟能這樣做,我講的話不時髦,只傳罪得赦的道理,遭人妒忌,但我不管,我只拼命傳道,我恐怕二三年後,有一天我因講道死去,但我不怕,我的身體歸空,我的工作不歸空,我最希望我死於講台上,我盡力講道,一時心停、氣斷,人把我身體掩埋,墓牌上刻:「神的小僕人宋尚節之墓」夠了,我骨骸在墓?等候主再來。我的骨肉會朽壞,而我的工作不滅亡,我有一天身上生翼,同天使一樣,會飛起來,飛上天堂看福州人有許多重生得救的人,我看到處都有由我而得救的人,我魂快樂起來,頌讚主無停,那時我俯首看地球,什麼大英國大美國沒有了,什麼義大利、德意志沒有了,一切的國度都歸空,就是地球也要焚燒去,件件都歸空,而我的工作不歸空,那時我的快樂無限了!

  親愛的弟兄姐妹呀!趕快為主工作,做一個看門罷!世界一切的東西都要歸空,救人的工夫,必不歸空,「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這世界是惡人的帳棚,爭奪劫殺,無惡不有,不屑我們去住下,我們趕快厭棄這污濁的世界,回頭至神殿中做個看門的救人工人罷!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49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二月 21, 2006
所羅門生平 - 治國,建殿,獻殿 - 林三綱
第 七 講 - 治國 建殿

    我 花 了 兩 次 的 時 間 來 討 論 《 歌 一 ? 二 章 》 , 所 以 今 天 我 會 簡 略 地 談 論 兩 個 題 目 -- 治 國 及 建 殿 。

    《 王 上 一 章 》 記 載 大 衛 年 紀 老 邁 , 決 定 將 王 位 傳 予 所 羅 門 , 所 羅 門 被 膏 立 為 君 王 。 大 衛 囑 咐 他 完 成 幾 項 事 情 , 要 盡 心 盡 意 ?誠 誠 實 實 地 行 在 神 面 前 《 二 1 -9 》。 又 囑 咐 他 不 能 容 讓 約 押 安 然 地 下 到 陰 間 去 《 5 - 6 》 。所 羅 門 有 幾 位 哥 哥,大 衛 大 兒 子 暗 嫩 及 三 兒 子 押 沙 龍 已 死 , 二 兒 子 平 平 弱 弱 , 故 此 四 兒 子 亞 多 尼 雅 理 應 作 王 , 他 也 聯 合 那 些 有 名 望 有 地 位 的 人 , 務 要 推 舉 自 己 作 王 。 但 先 知 拿 單 提 醒 大 衛 , 按 著 神 的 引 導 , 繼 任 的 應 是 所 羅 門 。 所 羅 王 作 王 之 後 , 他 除 掉 亞 多 尼 雅 , 廢 除 祭 司 亞 比 亞 他 的 職 分 , 又 殺 掉 約 押 及 示 每 。 當 我 初 讀 這 段 經 文 時 , 以 為 在 新 王 繼 起 時 , 他 要 將 敵 對 的 黨 羽 殺 掉 , 務 求 鞏 固 他 的 王 位 。 然 而 後 來 我 知 道 自 己 是 以 世 俗 的 眼 光 來 看 神 的 作 為 , 究 其 實 所 羅 門 上 述 的 作 為 是 叫 國 家 穩 定 牢 固 起 來 。 他 在 神 面 前 求 智 慧 《 三 章 》 , 他 得 智 慧 後 , 便 前 往 耶 路 撒 冷 約 櫃 面 對 向 神 下 拜 , 後 來 他 又 處 理 兩 位 婦 女 爭 奪 兒 子 的 紛 爭 。 《 四 章 》 記 載 了 他 進 行 行 政 的 安 排 , 惟 有 國 家 進 行 良 好 的 行 政 安 排 , 才 可 令 國 家 長 治 久 安 , 否 則 , 即 使 國 家 強 盛 , 也 只 屬 短 時 期 。 因 著 所 羅 門 如 此 治 國 , 國 家 變 得 繁 盛 及 富 有 。 此 外 《 四 章 》 還 記 載 他 作 了 箴 言 三 千 句 , 詩 歌 一 千 零 五 首 。 然 後 《 五 章 》 寫 出 他 為 耶 和 華 建 殿 。

    所 羅 門 被 立 為 王 是 件 始 料 不 及 的 事 。 大 衛 第 三 位 兒 子 押 沙 龍 也 有 作 王 的 野 心 , 他 在 希 伯 崙 已 作 好 準 備 , 聯 絡 那 些 有 智 慧 又 在 神 前 事 奉 的 祭 司 。 接 著 他 帶 領 軍 隊 攻 打 耶 路 撒 冷 , 大 衛 匆 匆 忙 忙 地 逃 跑 。 押 沙 龍 死 後 , 亞 多 尼 雅 又 有 野 心 作 王 。 但 所 羅 門 並 無 如 此 打 算 , 神 反 倒 設 立 他 作 王 。 神 的 託 付 及 神 的 使 用 有 所 不 同 , 神 可 以 使 用 所 有 人 , 甚 至 使 用 驢 來 跟 巴 蘭 說 話 , 但 祂 沒 有 交 付 驢 任 何 託 付 。 有 時 我 們 會 用 自 己 的 計 謀 打 算 來 做 神 的 工 作 , 這 樣 不 能 討 神 的 喜 悅 。 大 衛 起 來 時 , 雖 然 撒 母 耳 已 用 油 來 膏 他 , 但 他 從 來 未 作 過 任 何 事 , 作 為 作 王 的 預 備 。 那 時 他 有 兩 次 機 會 殺 死 掃 羅 , 卻 認 為 自 己 不 可 在 神 受 膏 者 身 上 下 毒 手 , 他 沒 有 因 著 神 膏 立 他 , 就 作 任 何 預 備 工 夫 。 他 本 沒 有 雄 心 去 統 一 以 色 列 國 , 但 在 掃 羅 死 後 , 有 兩 個 支 派 立 他 作 王 , 七 年 後 , 其 餘 支 派 的 人 面 見 大 衛 , 邀 請 他 前 往 耶 路 撒 冷 作 以 色 列 王 。 所 羅 門 也 是 如 此 , 他 沒 有 打 算 作 王 , 但 神 呼 召 他 , 設 立 他 作 王 。 也 許 我 們 沒 有 打 任 何 籌 算 , 但 神 交 付 了 我 們 託 付 。 如 此 我 們 便 要 恐 懼 戰 慄 地 做 好 神 的 託 付 , 若 我 們 在 靈 命 的 學 習 上 沒 有 追 求 , 但 又 熱 心 地 事 奉 ; 這 樣 的 事 奉 是 「 短 命 」 。 相 反 , 我 們 常 常 親 近 主 , 靈 命 不 斷 成 長 , 卻 不 願 事 奉 主 , 這 樣 便 虧 負 了 主 的 恩 典 。 生 命 是 事 奉 的 根 基 , 事 奉 是 生 命 的 後 果 。 神 恩 待 我 們 , 不 是 單 單 叫 我 們 享 受 , 也 不 單 叫 我 們 成 為 靈 命 成 長 老 練 的 人 , 神 要 將 託 付 交 予 我 們 。 所 羅 門 是 個 靈 命 成 長 的 人 , 神 將 兩 件 事 情 託 付 予 他 , 他 殷 勤 作 工 , 忠 於 祂 的 託 付 。 《 王 上 》 頭 幾 章 教 導 領 袖 們 在 神 面 對 應 如 何 事 奉 主 。 倘 若 神 呼 召 我 們 作 傳 道 或 在 教 會 擔 任 執 事 ? 長 老 或 其 他 事 奉 崗 位 , 那 麼 自 己 不 但 要 有 屬 靈 的 根 基 , 也 要 帶 領 其 他 信 徒 建 立 根 基 。 叫 自 己 靈 命 成 長 已 非 我 們 所 能 作 成 , 能 幫 助 愛 主 更 是 難 上 加 難 。 我 祈 求 主 : 即 使 我 不 能 作 貴 重 的 器 皿 , 也 要 作 個 卑 賤 的 器 皿 , 但 切 切 不 要 讓 我 成 為 無 用 的 器 皿 。 美 國 美 南 浸 信 會 是 美 國 最 好 的 教 會 , 但 只 有 百 分 之 二 十 八 的 信 徒 事 奉 主 , 其 餘 的 沒 有 什 麼 貢 獻 , 他 們 只 在 消 耗 別 人 的 精 神 。 究 竟 我 們 是 有 貢 獻 的 基 督 徒 , 抑 或 只 是 個 消 耗 的 信 徒 呢 ?

所 羅 門 被 神 設 立 為 王 , 他 先 除 去 所 有 令 國 家 有 所 虧 損 的 因 素 。 他 必 要 除 掉 幾 個 因 素 :

( 一 ) 亞 多 尼 雅 :

亞 多 尼 雅 曾 找 所 羅 門 的 母 親 拔 示 巴 , 向 她 說 王 位 本 屬 於 他 , 但 他 也 接 受 大 衛 選 立 所 羅 門 為 王 這 結 果 , 但 有 一 件 事 , 他 求 她 請 所 羅 門 王 將 書 念 的 女 子 亞 比 煞 賜 他 為 妻 。 所 羅 門 知 道 這 是 亞 多 尼 雅 的 詭 計 , 為 要 成 就 他 的 野 心 。 原 來 只 要 兒 子 得 著 父 親 的 妾 侍 , 他 就 可 以 繼 承 父 親 的 產 業 及 地 位 。 所 羅 門 要 除 掉 這 些 滿 有 野 心 打 算 的 人 。

( 二 ) 約 押 :

1. 大 衛 逃 避 掃 羅 王 時 , 曾 逃 往 亞 杜 蘭 洞 , 不 少 勇 士 投 奔 他 , 約 押 是 其 中 之 一 。 他 曾 為 大 衛 爭 戰 , 出 生 入 死 , 終 得 大 元 帥 之 位 , 可 惜 他 只 是 利 用 人 的 能 力 來 為 神 爭 戰 , 還 沒 有 脫 離 以 自 己 為 中 心 , 約 押 是 其 中 之 一 。 他 曾 為 大 衛 爭 戰 , 出 生 入 死 , 終 得 大 元 帥 之 位 , 可 惜 他 只 是 他 只 是 利 用 人 的 能 力 來 為 神 爭 戰 , 還 沒 有 脫 離 以 自 己 為 中 心 的 心 態 。 當 他 遇 上 兩 個 比 自 己 更 強 的 元 帥 時 , 他 滿 心 嫉 妒 , 就 把 他 們 殺 了 。 這 類 人 不 能 容 納 比 自 己 更 強 的 人 , 令 國 家 不 致 強 盛 。 在 教 會 亦 然 , 當 我 們 被 神 使 用 時 , 心 裡 便 會 生 出 嫉 妒 來 , 嫉 妒 那 些 比 我 們 更 好 的 人 , 我 們 不 能 跟 那 些 跟 我 們 有 同 等 恩 賜 的 人 或 比 我 們 更 好 的 人 一 起 事 奉 主 。 我 祈 求 主 叫 我 除 去 為 自 己 打 算 , 以 剛 強 事 主 的 心 。 人 都 喜 歡 誇 自 己 , 誇 耀 自 己 的 優 點 , 批 評 別 人 的 缺 點 , 害 怕 別 人 對 自 己 不 尊 重 。 撒 旦 在 伊 甸 園 引 誘 亞 當 夏 娃 時 , 它 不 引 誘 他 們 犯 道 德 的 罪 , 它 誘 惑 他 們 吃 分 別 善 惡 樹 的 果 子 , 叫 他 們 眼 睛 明 亮 , 能 分 辨 善 惡 , 如 同 神 一 樣 。 撒 旦 試 探 人 , 叫 人 顯 揚 自 己 , 不 必 依 靠 神 。

2. 約 押 雖 然 忠 心 殷 勤 地 擔 任 元 帥 一 職,但 當 亞 多 尼 雅 想 作 王 時,約 押 覺 得 根 據 當 時 形 勢 言 , 亞 多 尼 雅 理 應 作 王 , 他 便 跟 他 聯 合 起 來 , 進 行 政 治 的 投 資 , 他 沒 有 跟 從 神 的 引 導 , 這 是 人 憑 肉 體 生 活 的 表 現 。 所 羅 王 作 王 時 , 他 要 除 掉 那 些 單 憑 人 肉 體 眼 光 而 活 的 人 。

( 三 ) 亞 比 亞 他 :

大 衛 王 訓 練 亞 比 亞 他 作 祭 司 , 靠 近 約 櫃 來 事 奉 神 。 當 押 沙 龍 叛 變 時 , 亞 比 亞 他抬 著 約 櫃 跟 隨 大 衛 從 耶 路 撒 冷 逃 出 來 的 。 然 而 他 並 不 知 道 神 選 立 所 羅 門 接 續 大 衛 作 王 , 他 也 是 根 據 當 時 的 形 勢 , 跟 亞 多 尼 雅 聯 合 起 來 。 我 常 警 告 自 己 別 憑 著 自 己 的 資 格 , 別 憑 著 自 己 從 前 服 奉 的 果 效 , 我 當 要 敏 銳 地 感 知 神 的 引 導 , 免 得 事 奉 不 合 乎 神 的 心 意 。 所 羅 門 因 著 亞 比 亞 ? 過 約 櫃 , 就 把 他 廢 掉 。

( 四 ) 示 每 :

大 衛 在 毫 無 準 備 的 情 況 下 , 逃 避 押 沙 龍 , 只 有 小 數 的 兵 丁 跟 隨 他 , 示 每 在 山 上 指 著 他 , 咒 罵 他 , 說 他 流 掃 羅 全 家 的 血 , 接 續 他 作 王 , 現 在 他 自 取 其 禍 。 大 衛 認 為 神 差 遣 示 每 來 咒 罵 他 。 後 來 大 衛 派 遣 軍 隊 攻 打 押 沙 龍 , 押 沙 龍 戰 敗 , 頭 髮 被 樹 枝 繞 住 。 有 人 看 見 他 , 就 告 訴 約 押 , 約 押 拿 槍 刺 透 他 的 心 。 大 衛 知 道 兒 子 的 死 訊 後 , 心 裡 傷 慟 , 說 : 「 我 兒 押 沙 龍 啊 ! 我 兒 , 我 兒 押 沙 龍 啊 ! 我 恨 不 得 替 你 死 ! 」 押 沙 龍 背 叛 他 , 想 要 殺 害 他 , 但 他 依 然 甘 願 為 他 而 死 , 這 是 大 衛 愛 心 的 最 高 境 界 。 後 來 示 每 來 到 大 衛 的 跟 前 俯 伏 下 拜 , 求 王 原 諒 他 , 大 衛 起 誓 不 殺 他 。 然 而 大 衛 卻 吩 咐 所 羅 門 殺 示 每 。 當 所 羅 門 作 王 時 , 示 每 來 到 他 跟 前 , 跟 他 說 自 己 從 前 愚 昧 , 大 衛 已 赦 免 他 。 求 他 也 不 要 處 罰 他 , 所 羅 門 王 要 他 不 可 離 開 耶 路 撒 冷 。 幾 年 後 , 示 每 起 來 離 開 耶 路 撒 冷 , 往 迦 特 去 。 所 羅 門 王 責 他 違 背 承 諾 , 並 殺 了 他 。 示 每 本 已 蒙 赦 免 , 但 他 要 留 在 神 恩 典 ( 以 耶 路 撒 冷 來 代 表 ) 裡 。 屬 靈 領 袖 當 知 道 人 會 有 過 錯 及 軟 弱 , 人 要 得 著 主 的 赦 免 , 也 要 保 留 自 己 活 在 主 恩 裡 。 倪 柝 聲 先 生 曾 解 說 指 出 五 種 人 不 能 參 與 聖 餐 《 林 前 五 章 》 , 他 說 : 那 些 犯 罪 蒙 赦 免 的 人 反 過 來 對 付 那 些 仍 在 罪 中 的 基 督 徒 , 是 世 界 上 最 醜 陋 的 事 。 若 屬 靈 領 袖 看 見 別 人 犯 罪 , 就 不 跟 他 們 一 起 領 受 聖 餐 , 這 樣 他 也 犯 罪 了 。 我 們 都 犯 了 罪 , 蒙 主 赦 免 , 如 果 有 人 不 願 悔 改 從 主 , 神 不 會 容 許 他 們 留 在 教 會 裡 。 初 期 教 會 多 人 歸 主 , 恆 心 遵 守 使 徒 的 教 訓 , 彼 此 交 接 祈 禱 。 可 惜 教 會 裡 亞 拿 尼 亞 及 撒 非 喇 賣 了 田 產 , 卻 私 自 留 下 一 部 分 , 他 們 為 要 得 人 稱 讚 , 對 人 家 撒 謊 。 彼 得 責 備 他 們 欺 哄 聖 靈 , 夫 婦 二 人 先 後 仆 倒 死 了 。 撒 旦 是 撒 謊 之 人 的 父 , 撒 旦 要 透 過 他 們 進 入 教 會 裡 去 , 倘 若 彼 得 不 能 除 去 撒 謊 , 教 會 就 變 得 軟 弱 。



第 八 講 - 獻殿

    有 一 位 英 國 被 神 使 用 的 僕 人 叫 奧 斯 丁 史 伯 , 他 曾 告 訴 我 有 一 次 他 跟 邁 爾 博 士 參 加 聚 會 , 他 們 坐 在 台 階 上 討 論 神 的 事 情 , 鈴 聲 響 起 兩 次 , 邁 爾 博 士 站 起 說 在 天 堂 時 再 跟 他 談 三 百 年 。 我 真 希 望 能 突 破 時 間 的 限 制 , 好 叫 我 們 可 以 更 詳 細 地 談 論 神 的 心 意 。 今 天 我 要 大 家 一 起 討 論 所 羅 門 王 靈 命 光 景 最 後 的 一 個 表 現 。

神 特 別 賜 予 所 羅 門 智 慧 , 下 列 事 情 都 表 明 他 的 智 慧 :

( 1 ) 他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敬 拜 神 ;
( 3 ) 他 以 神 的 愛 來 判 斷 事 情 ;
( 3 ) 他 為 耶 和 華 的 聖 殿 預 備 材 料 ;
( 4 ) 他 作 了 一 千 零 五 首 , 其 中 之 一 是 《 歌 》 。


接 著 《 聖 經 》 花 了 不 少 的 篇 幅 來 述 說 他 建 殿 的 經 過 , 聖 殿 落 成 後 , 他 帶 領 以 色 列 領 袖 將 殿 獻 予 神 。 《 聖 經 》 中 每 個 人 物 都 有 其 特 別 的 意 義 , 亞 伯 拉 罕 是 信 心 的 祖 宗 ; 摩 西 是 神 的 使 者 , 帶 領 以 色 列 人 離 開 埃 及 , 進 入 曠 野 , 朝 向 迦 南 ; 撒 母 耳 是 轉 變 時 代 的 人 ; 大 衛 是 合 神 心 意 的 人 ; 所 羅 門 是 耶 和 華 所 喜 愛 的 , 他 為 神 設 想 , 為 神 建 立 聖 殿 。 所 羅 門 建 殿 ? 獻 殿 , 是 舊 約 以 色 列 歷 史 到 了 登 峰 造 極 的 光 景 , 耶 和 華 的 榮 耀 充 滿 了 聖 殿 。 當 我 們 投 身 於 神 的 榮 耀 這 最 後 的 目 標 時 , 我 們 便 同 心 合 意 。 所 羅 門 預 備 了 聖 殿 內 各 樣 的 器 皿 《 王 上 七 章 》 , 然 後 招 聚 各 支 派 領 袖 , 聚 集 在 耶 路 撒 冷 , 並 將 約 櫃 由 大 衛 城 ? 往 耶 路 撒 冷 。 《 八 12 -21 》 他 為 主 作 了 見 證 ,表 明 神 如 何 恩 待 大 衛 , 也 如 何 恩 待 了 他 , 為 此 他 為 耶 和 華 的 名 來 建 造 聖 殿 。 隨 後 他 向 人 作 宣 告 , 聖 殿 是 耶 和 華 威 名 所 在 之 處 《 22 -26 》,也 說 明 了 聖 殿 在 宇 宙 中 存 在 的 意 義 及 其 價 值 《 27 -30 》 。 接 著 他 為 七 件 事 情 禱 告 《 31 -53 》 , 其 中 第 二 ?第 三 ? 第 四 件 事 情 性 質 相 同 , 若 將 之 合 併 , 他 共 發 出 五 個 禱 告 。 然 後 他 為 以 色 列 百 姓 祝 福 《 54 - 61 》,獻 上 祭 物 《 62 -64 》 , 享 受 神 給 予 他 們 的 恩 典 《 65 -66 》。今 天 我 只 能 跟 大 家 一 起 思 想 所 羅 門 在 聖 殿 的 禱 告 :

1. 《 八 31 -32 》 : 當 善 人 與 惡 人 爭 論 , 人 不 能 作 判 斷 , 他 們 來 到 殿 中 禱 告 , 求 神 垂 聽 , 惡 人 顯 出 他 的 惡 來 , 好 叫 神 來 定 罪 , 義 人 顯 出 他 的 義 來 , 叫 他 們 得 賞 。

2. 《 35 -40 》 : 他 們 犯 罪 得 罪 神 , 接 受 神 的 管 教 及 懲 罰 , 神 懲 罰 他 們 , 叫 他 們 敗 在 仇 敵 的 跟 前 《 33 》 , 並 遇 上 旱 災 《 35 》 , 國 中 有 饑 荒 ? 瘟 疫 ? 旱 風 ? 霉 爛 ? 蝗 蟲 ? 螞 蚱 , 或 有 仇 敵 犯 境 圍 困 城 邑 《 37 》 。 若 以 色 列 人 在 神 前 認 罰 , 神 便 挪 開 這 三 種 懲 罰 。

3. 《 41 -43 》 : 這 是 一 段 非 常 重 要 的 禱 告 , 耶 穌 在 地 上 潔 淨 聖 殿 , 曾 提 起 這 段 經 文 。 這 殿 要 成 為 萬 民 禱 告 的 殿 。

4. 《 44 -45 》 : 所 羅 門 王 為 著 屬 靈 的 爭 戰 而 到 殿 中 禱 告 。

5. 《 46 -53 》 : 人 若 得 罪 了 神 , 不 願 悔 改 , 必 遭 神 的 懲 罰 , 叫 他 們 被 外 邦 人 擄 去 , 被 人 奴 役 , 得 不 著 自 由 , 也 不 能 回 到 殿 中 敬 拜 神 。 所 羅 門 祈 求 神 如 果 他 們 心 中 悔 改 , 思 念 聖 殿 , 悔 改 禱 告 , 求 神 垂 聽 , 並 叫 他 們 從 被 擄 之 地 歸 回 , 在 神 的 跟 前 敬 拜 神 。

    這 些 禱 告 似 為 著 消 極 或 難 處 來 祈 求 , 但 若 我 們 仔 細 來 研 讀 , 便 發 現 他 不 只 為 了 應 付 這 些 難 處 。 當 難 關 處 理 後 , 神 正 面 的 榮 美 便 顯 出 來 。 教 會 第 一 個 功 用 即 是 所 羅 門 第 一 個 禱 告 , 人 都 活 在 黑 暗 裡 , 世 人 都 在 惡 者 的 手 下 , 不 知 從 那 裡 來 和 到 那 裡 去 , 人 不 知 有 神 , 也 不 知 如 何 才 合 神 心 意 , 如 何 才 違 背 神 心 意 。 當 我 們 蒙 恩 後 , 研 讀 《 聖 經 》 , 漸 漸 有 所 了 解 , 但 仍 了 解 不 夠 , 所 以 我 們 要 藉 著 神 所 教 導 的 僕 人 來 教 導 我 們 , 藉 著 神 的 光 照 , 叫 我 們 知 道 如 何 生 活 , 知 道 在 神 面 前 如 何 生 活 , 知 道 人 生 價 值 。 人 蒙 神 光 照 , 我 們 先 看 見 自 己 的 敗 壞 , 從 而 看 見 神 的 公 義 ? 聖 潔 及 良 善 。 當 所 羅 門 建 立 聖 殿 後 , 人 到 聖 殿 蒙 光 照 的 地 方 , 以 色 列 烏 西 雅 王 行 耶 和 華 為 正 的 事 , 他 打 開 聖 殿 , 帶 領 百 姓 活 在 神 的 面 前 , 神 祝 福 他 , 叫 國 家 得 以 強 盛 。 但 《 代 下 廿 六 章 》 記 載 了 他 到 聖 殿 獻 祭 , 祭 司 告 訴 他 他 被 選 立 為 王 , 獻 祭 則 是 祭 司 的 職 分 , 神 沒 有 託 付 他 來 獻 祭 。 但 王 硬 要 到 聖 殿 獻 祭 , 他 立 時 長 了 大 痲 瘋 , 他 心 裡 害 怕 , 便 離 開 聖 殿 , 回 到 王 宮 , 躺 在 床 上 , 直 到 死 時 也 沒 有 恢 復 過 來 。 他 本 是 愛 神 的 王 , 在 神 眼 中 看 為 正 , 也 蒙 神 祝 福 , 但 在 不 知 不 覺 間 , 他 超 越 了 神 的 託 付 及 安 排 , 嘗 試 那 些 不 是 神 所 指 派 他 的 事 , 那 是 屬 靈 上 的 驕 傲 , 結 果 他 長 了 大 痲 瘋 , 這 是 嚴 肅 的 警 告 。 我 們 要 忠 於 神 的 託 付 , 別 想 超 越 神 的 託 付 , 表 現 自 己 熱 心 受 主 。 在 新 約 裡 , 主 耶 穌 在 殿 裡 , 法 利 賽 人 將 犯 罪 的 婦 女 帶 到 耶 穌 跟 前 , 法 利 賽 人 以 為 按 著 摩 西 律 法 , 他 們 可 用 石 頭 打 死 她 , 耶 穌 低 下 頭 在 地 上 畫 字 , 不 論 耶 穌 說 打 死 她 或 不 打 死 她 也 不 行 , 若 祂 說 打 死 她 , 祂 便 違 背 了 祂 到 地 上 來 拯 救 人 的 救 恩 ; 若 祂 不 打 死 她 , 祂 就 不 遵 行 摩 西 的 律 法 。 法 利 賽 人 得 意 洋 洋 。 耶 穌 ? 頭 對 他 們 說 : 「 你 們 中 間 誰 是 沒 有 罪 的 , 誰 就 可 以 先 拿 石 頭 打 他 。 」 法 利 賽 人 從 老 到 少 的 , 一 個 一 個 地 離 開 。 我 們 只 看 見 別 人 犯 罪 , 卻 未 蒙 光 照 , 看 見 自 己 的 光 景 。 最 後 耶 穌 ? 起 頭 來 , 只 見 婦 人 在 那 裡 , 祂 問 她 沒 有 人 定 她 的 罪 嗎 , 婦 人 說 : 「 主 啊 , 沒 有 。 」 她 稱 呼 耶 穌 為 主 , 這 說 明 了 她 真 心 悔 改 , 在 神 面 前 , 接 受 了 主 的 憐 憫 及 救 恩 。 主 說 : 「 我 也 不 定 你 的 罪 。 去 吧 , 從 此 不 要 再 犯 罪 了 ! 」 舊 約 聖 殿 的 光 景 顯 明 在 主 耶 穌 的 身 上 , 我 們 回 到 教 會 去 , 如 果 只 見 別 人 的 罪 , 就 未 有 真 心 的 來 到 殿 去 朝 見 神 , 當 我 們 往 殿 去 , 神 的 光 照 就 在 我 們 身 上 。

當 以 色 列 百 姓 得 罪 神 ,神 以 三 種 方 式 來 懲 罰 他 們 -- 敗 在 仇 敵 的 跟 前 ?遇 到 旱 災 ?饑 荒 , 仇 敵 擄 去 他 們 糧 食 , 旱 災 叫 他 們 不 能 出 產 , 而 他 們 僅 有 糧 食 都 被 霉 爛 ? 蝗 蟲 吃 光 。 教 會 應 如 聖 殿 一 樣 , 滿 有 豐 足 的 糧 食 , 「 我 要 使 其 中 的 糧 食 豐 滿 , 使 其 中 的 窮 人 飽 足 。 」 《 詩 一 三 二 15 》 當 我 們 得 著 飽 足 , 才 能 剛 強 地 奔 走 神 的 道 路 , 勝 過 仇 敵 的 攻 擊 , 為 主 作 美 好 的 見 證 。 事 實 上 , 我 們 常 得 罪 主 , 聖 殿 是 救 恩 的 所 在 , 當 人 被 神 懲 罰 時 , 我 們 來 到 殿 裡 禱 告 , 神 赦 免 了 我 們 的 罪 , 除 去 了 刑 罰 , 述 說 神 的 慈 愛 , 講 理 的 地 方 是 法 庭 , 不 講 理 的 地 方 是 家 庭 , 愛 是 向 審 判 跨 勝 , 主 囑 咐 我 們 彼 此 相 愛 。 我 們 不 可 違 背 真 理 , 盼 望 照 真 理 而 行 , 在 真 理 之 上 , 那 是 神 的 愛 , 我 們 盼 望 在 愛 裡 活 著 。 當 我 們 看 見 自 己 的 敗 壞 , 得 蒙 神 的 赦 免 , 教 我 們 明 白 神 愛 的 豐 盈 。 年 前 我 們 往 兒 子 家 探 訪 , 那 時 他 有 二 個 兒 子 , 我 們 帶 備 了 二 份 禮 物 給 他 們 , 但 弟 弟 搶 了 哥 哥 的 禮 物 , 他 爸 爸 阻 止 他 , 弟 弟 大 發 脾 氣 , 大 叫 大 跳 , 吵 了 半 小 時 才 安 靜 下 來 。 原 來 我 兒 小 時 也 是 如 此 , 常 常 欺 負 別 人 , 後 來 他 蒙 恩 悔 改 , 滿 有 愛 心 , 同 情 那 些 脾 氣 暴 躁 的 人 , 對 他 小 兒 子 百 般 忍 耐 。 我 在 紐 約 教 會 裡 服 侍 , 人 們 常 談 及 教 會 的 難 處 , 有 些 長 老 受 不 了 , 但 我 仍 忍 耐 到 底 , 因 為 我 的 器 量 被 孩 子 「 激 大 」 了 。 在 教 會 裡 , 人 看 見 自 己 的 本 相 及 軟 弱 , 仍 得 蒙 神 的 赦 免 , 便 會 同 情 照 顧 軟 弱 的 人 , 叫 我 們 氣 度 寬 宏 。 《 詩 四 篇 》 說 苦 難 擴 大 了 量 器 。 老 實 說 , 我 得 蒙 神 的 恩 典 , 叫 我 的 氣 度 寬 大 了 一 點 , 但 仍 未 能 按 著 耶 穌 所 說 為 仇 敵 禱 告 , 為 逼 迫 你 的 祝 福 , 我 只 能 咬 緊 牙 關 地 為 仇 敵 祈 求 , 不 是 生 命 自 然 地 流 露 出 來 , 而 是 照 著 聖 靈 教 訓 而 行 。 在 教 會 裡 , 要 寶 貝 那 些 跟 你 為 敵 , 跟 你 為 難 的 人 , 叫 你 度 量 寬 大 。 北 方 亞 述 攻 取 了 以 色 列 國 , 他 們 的 元 帥 領 著 軍 隊 攻 打 猶 大 國 , 當 時 猶 大 國 王 是 希 西 家 。 元 帥 在 城 外 向 他 們 挑 戰 , 他 送 二 千 匹 馬 給 他 們 , 看 他 們 騎 馬 的 人 夠 不 夠 , 高 言 耶 和 華 神 是 虛 假 的 。 他 得 罪 了 神 。 希 西 家 要 求 先 知 到 聖 殿 禱 告 , 承 認 自 己 未 有 專 心 一 致 活 在 神 面 前 , 先 祖 把 偶 像 也 帶 來 , 人 民 離 棄 了 神 , 以 致 仇 敵 攻 擊 他 們 。 希 西 家 披 麻 蒙 灰 在 神 面 前 悔 改 , 求 神 赦 免 。 神 聽 從 了 他 的 禱 告 , 差 遣 天 使 殺 了 亞 述 軍 隊 十 八 萬 。

    所 羅 門 祈 求 如 有 外 邦 人 到 聖 殿 來 祈 禱 , 求 神 垂 聽 , 這 是 主 所 說 的 萬 民 禱 告 的 殿 。 所 羅 門 建 殿 時 , 他 聯 絡 了 北 方 推 羅 王 希 蘭 , 將 材 料 運 往 耶 路 撒 冷 。 當 所 羅 門 建 好 聖 殿 時 , 示 巴 女 王 來 見 所 羅 門 王 , 她 上 耶 和 華 殿 的 臺 階 , 就 詫 異 得 神 不 守 舍 。 聖 殿 不 光 是 以 色 列 百 姓 敬 拜 禱 告 的 地 方 , 還 讓 未 認 識 神 的 外 邦 人 敬 拜 神 。 神 祝 福 亞 伯 拉 罕 , 叫 他 的 名 為 大 , 叫 他 的 後 裔 成 為 大 國 , 地 上 萬 族 都 要 因 他 得 福 。 猶 太 人 只 願 將 祝 福 留 給 自 己 , 不 喜 將 祝 福 傳 予 萬 邦 。 彼 得 得 著 天 國 的 鑰 匙 , 他 將 福 音 傳 予 猶 太 人 , 主 也 要 彼 得 利 用 鑰 匙 打 開 外 邦 人 的 傳 福 音 門 戶 , 彼 得 卻 不 喜 歡 。 神 賜 他 異 象 , 從 天 上 垂 下 大 布 來 , 有 潔 淨 及 不 潔 淨 的 物 , 天 上 有 聲 音 吩 咐 他 把 牠 們 宰 了 吃 , 但 他 說 自 己 從 不 會 吃 俗 物 和 不 潔 淨 的 物 。 不 潔 淨 的 物 代 表 外 邦 人 , 在 舊 約 歷 史 裡 , 神 的 恩 典 都 在 猶 太 人 中 間 。 當 主 耶 穌 作 工 , 門 徒 也 全 是 猶 太 人 , 現 在 要 彼 得 跟 不 潔 淨 的 外 邦 人 來 往 , 並 向 他 們 傳 揚 福 音 , 他 不 願 意 。 接 著 又 有 大 布 垂 下 來 , 神 再 叫 彼 得 將 不 潔 淨 之 物 宰 了 吃 , 他 又 拒 絕 祂 。 大 布 第 三 次 垂 下 來 , 彼 得 再 三 拒 絕 。 當 大 布 收 起 來 時 , 義 大 利 哥 尼 流 打 發 人 到 他 家 敲 門 , 聖 靈 對 他 說 不 要 疑 惑 , 他 終 於 去 了 。 哥 尼 流 邀 請 了 親 戚 在 家 裡 迎 接 他 , 彼 得 就 向 他 們 傳 講 福 音 , 他 們 雖 然 未 受 浸 , 但 聖 靈 已 充 滿 了 他 們 , 彼 得 說 既 然 神 已 給 予 他 們 恩 典 , 豈 可 攔 阻 神 呢 ? 他 便 替 他 們 施 浸 。 當 彼 得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 門 徒 就 跟 彼 得 爭 辯 , 問 他 為 何 進 入 外 邦 人 的 家 。 彼 得 向 他 們 解 說 。 我 們 都 受 以 往 的 傳 統 綑 綁 , 傳 統 習 慣 成 了 堅 硬 的 殼 , 叫 神 的 光 不 能 透 進 來 。 保 羅 ? 巴 拿 巴 等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 他 們 述 說 外 邦 人 的 見 證 , 彼 得 談 論 如 何 藉 哥 尼 流 家 傳 福 音 予 外 邦 人 , 雅 各 說 : 「 方 才 西 門 述 說 神 當 初 怎 樣 眷 顧 外 邦 人 , 從 他 們 中 間 選 取 百 姓 歸 於 自 己 的 名 下 ; 眾 先 知 的 話 也 與 這 意 思 相 合 。 正 如 經 上 所 寫 的 : 此 後 , 我 要 回 來 , 重 新 修 造 大 衛 倒 塌 的 帳 幕 , 把 那 破 壞 的 重 新 修 造 建 立 起 來 , 叫 餘 剩 的 人 , 就 是 凡 稱 為 我 名 下 的 外 邦 人 , 都 尋 求 主 。 」 雅 各 提 及 大 衛 倒 塌 的 帳 幕 , 表 明 神 的 恩 典 扣 留 在 猶 太 人 的 中 間 , 神 要 從 新 修 造 帳 幕 , 叫 外 邦 人 一 同 蒙 恩 。 你 我 都 是 中 國 人 , 世 人 稱 中 國 人 為 東 方 猶 太 人 , 但 我 在 神 面 對 傷 痛 地 禱 告 , 中 國 人 很 少 蒙 神 的 引 導 將 神 的 福 音 傳 予 外 國 人 。 百 多 年 前 西 教 士 犧 牲 自 己 的 生 活 方 式 , 學 像 中 國 的 方 式 , 將 福 音 傳 予 中 國 人 , 讓 我 們 得 蒙 福 音 。 有 多 少 中 國 基 督 徒 願 意 將 福 音 傳 予 其 他 民 族 去 ? 若 教 會 不 作 差 傳 的 工 作 , 它 在 神 跟 前 沒 有 存 在 的 價 值 , 也 不 蒙 神 祝 福 , 只 將 信 徒 的 才 幹 能 力 留 在 教 會 裡 , 教 會 必 不 蒙 福 。 求 神 讓 我 們 體 會 祂 的 心 意 。 在 中 國 大 陸 裡 , 在 全 世 界 的 中 國 人 群 體 中 , 還 有 不 少 同 胞 從 來 未 聽 聞 福 音 。 《 徒 一 至 十 二 章 》 是 以 耶 路 撒 冷 教 會 為 中 心 , 但 自 第 十 三 章 以 後 , 則 以 安 提 阿 教 會 為 工 作 中 心 。 在 安 提 阿 的 教 會 中 , 有 幾 位 先 知 和 教 師 , 他 們 事 奉 主 ? 禁 食 的 時 候 , 聖 靈 親 自 吩 咐 他 們 要 分 派 巴 拿 巴 和 掃 羅 , 去 做 祂 召 他 們 所 做 的 工 。 當 保 羅 等 回 來 後 , 他 們 向 安 提 阿 教 會 報 告 , 他 們 受 教 會 的 託 付 往 外 地 去 , 從 安 提 阿 教 會 始 。 《 徒 十 三 章 》 神 直 接 差 派 他 們 , 然 後 教 會 差 派 。 教 會 願 意 差 派 巴 拿 巴 及 保 羅 , 令 人 深 感 佩 服 , 巴 拿 巴 是 教 會 當 初 的 元 老 , 而 保 羅 滿 有 恩 賜 及 亮 光 , 我 們 或 會 覺 得 何 需 差 派 教 會 裡 最 好 的 。 但 《 聖 經 》 教 導 我 們 : 「 所 以 , 你 們 要 去 , 使 萬 民 作 我 的 門 徒 。 」 神 顧 念 萬 民 , 求 神 叫 我 們 明 白 神 的 恩 典 , 並 體 會 祂 的 心 意 , 將 福 音 傳 予 萬 民 。

    當 以 色 列 人 與 外 邦 人 爭 戰 , 他 們 便 來 到 聖 殿 禱 告 , 好 叫 他 們 的 爭 戰 能 夠 得 勝 。 在 新 約 裡 , 門 徒 看 見 主 復 活 升 天 , 並 領 受 神 的 差 派 , 他 們 深 知 自 己 沒 有 能 力 , 神 也 知 道 他 們 的 光 景 , 便 叫 他 們 禱 告 十 天 。 可 惜 , 在 美 國 教 會 中 , 如 果 祈 禱 會 的 人 數 約 佔 主 日 崇 拜 百 分 之 二 十 至 三 十 , 那 間 教 會 已 算 不 錯 了 。 所 羅 門 為 著 爭 戰 禱 告 , 若 我 們 發 現 主 給 予 我 們 的 託 付 遠 遠 超 越 了 神 的 恩 典 , 神 託 付 我 們 要 傳 揚 福 音 , 傳 至 地 極 , 但 我 們 實 在 無 能 為 力 , 我 們 務 要 切 切 地 祈 禱 。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所羅門生平 - 患難與榮美 - 林三綱
第 六 講 - 靈命經歷(4)患難與榮美

    我 們 藉 著 研 讀《 歌 》來 探 討 神 與 所 羅 門 一 起 的 經 歷,這 幾 天 我 們 已 讀 了 三 個 層 次 : ( 1 ) 無 論 在 內 室 或 在 大 自 然 裡 , 他 享 受 主 的 愛 ; ( 2 ) 他 跟 隨 主 躥 山 越 嶺 而 去 ; ( 3 ) 他 與 神 一 起 爭 戰 , 蒙 神 帶 領 , 往 利 巴 嫩 的 高 山 去 ,雖 有 獅 子 洞 ?豹 子 山 ,可 是 他 依 靠 主 的 能 力 ,勝 過 一 切 。今 天 讓 我 們 一 起 探 討 第 四 個 層 次 ,解 經 家 對 《 五 2 - 8 》 有 不 同 領 受 , 實 在 不 太 容 易 解 釋 ,我 會 跟 大 家 分 享 我 的 領 受 ,或 許 大 家 未 必 同 意 , 但 我 盼 望 能 按 這 段 經 文 領 會 新 約 時 代 信 徒 在 神 跟 前 的 經 歷 及 領 受 。

    這 段 經 文 記 載 內 容 非 常 特 別 : 主 敲 門 時,女 子 遲 延 不 答 應;主 從 門 洞 伸 進 手 來 , 她 深 受 感 動 , 便 開 了 門 , 但 主 卻 已 轉 身 走 了。她 四 處 尋 找,向 巡 邏 看 守 的 人 打 聽 , 卻 被 他 們 打 傷 。 耶 路 撒 冷 的 女 子 問 她,她 的 良 人 有 何 強 處,她 便 回 答 她 們《 10 -16 》 。 眾 女 子 竟 反 問 她 良 人 往 那 裡 去《 六 1 》,她 忽 然 明 白 過 來,她 回 答 她 們:「 我 的 良 人 下 入 自 己 園 中 , 到 香 花 畦 , 在 園 內 牧 放 群 羊 , 採 百 合 花 。」《 2 》 然 後 還 告 訴 她 們 , 她 跟 良 人 的 關 係 《 3 》 。

    這 段 經 文 作 者 告 訴 我 們 : 主 呼 召 他 的 光 景 。女 子 雖 然 睡 臥,但 心 裡 清 醒 。根 據 倪 柝 聲 先 生《 香 草 山 上 》一 書 的 解 說,她 雖 然 深 受 主 帶 領 , 卻 鬆 散 懶 惰 , 只 顧 躺 在 床 上 享 受 , 竟 將 主 關 在 門 外 ,主 再 次 呼 召 她,叫 她 繼 續 活 下 去。 我 卻 覺 得 那 蒙 主 帶 領 的 人 應 不 致 失 去 起 初 的 愛 心,她 站 在 利 巴 嫩 高 山 上,不 害 怕 獅 子 洞 ? 豹 子 山 , 深 信 主 已 得 勝。她 起 初 的 愛 已 達 致 豐 盛 及 有 果 效 的 地 步《 四 12 -14 》,良 人 也 親 來 享 受 她 的 花 香 與 果 實 《 五 1 》 。 但 當 她 被 主 使 用 後,主 要 讓 她 身 處 於 更 困 難 的 處 境 , 令 她 有 所 為 難 。

    《 使 徒 行 傳 》 記 載 了 三 次 保 羅 在 大 馬 色 路 上 遇 見 異 象 , 可 見 這 異 象 是 何 等 重 要 。 《 九 章 》 的 對 象 是 基 督 徒 , 《 廿 二 章 》 的 對 象 是 猶 太 領 袖 , 而 《 廿 六 章 》 的 對 象 則 是 羅 馬 亞 基 帕 王 。 保 羅 面 對 三 種 聽 眾 , 所 講 述 的 內 容 有 所 取 捨 , 當 他 對 亞 基 帕 王 談 論 時 , 他 提 及 他 一 生 的 事 奉 , 三 次 往 外 佈 道 , 將 福 音 傳 開 , 然 後 回 耶 路 撒 冷 向 猶 太 領 袖 傳 福 音 , 深 受 逼 迫 及 打 擊 , 終 被 關 在 牢 獄 裡 。 雖 然 如 此 , 當 他 回 想 從 前 的 事 奉 時 , 他 說 了 一 句 話 : 「 亞 基 帕 王 啊 , 我 故 此 沒 有 違 背 那 從 天 上 來 的 異 象 。 」 《 廿 六 19 》 保 羅 曾 寫 出 不 少 書 信 , 內 容 總 不 會 超 越 神 向 他 啟 示 的 大 馬 色 的 異 象 。 當 司 提 反 殉 道 時 , 掃 羅 負 責 看 守 那 些 逼 迫 司 提 反 人 的 衣 裳 , 在 背 後 人 推 波 助 瀾 。 那 時 基 督 徒 或 是 逃 走 , 或 是 轉 往 地 下 , 宗 教 領 袖 就 心 滿 意 足 , 掃 羅 卻 要 斬 草 除 根 , 殘 害 教 會 , 進 各 人 的 家 , 拉 著 男 女 下 在 監 裡 。 他 打 破 慣 例 , 連 女 子 也 不 放 過 。 當 他 領 取 了 祭 司 長 的 文 書 , 便 往 大 馬 色 去 追 趕 基 督 徒 , 他 滿 心 興 奮 , 以 為 自 己 大 發 熱 心 。 忽 然 天 上 發 光 , 光 滿 有 能 力 , 令 他 仆 倒 在 地 上 , 也 令 他 看 不 見 東 西 , 只 聽 見 有 聲 音 對 他 說 : 「 掃 羅 ! 掃 羅 ! 你 為 什 麼 逼 迫 我 ? 」 他 大 感 希 奇 , 光 及 聲 音 從 天 上 而 來 , 必 是 從 高 天 之 上 的 一 位 , 這 位 能 幹 精 明 的 掃 羅 說 出 了 一 句 糊 塗 話 : 「 主 啊 , 你 是 誰 ? 」 若 他 不 認 識 祂 , 為 何 他 稱 呼 祂 為 「 主 」 呢 ? 主 回 答 他 說 : 「 我 就 是 你 所 逼 迫 的 耶 穌 。 」 從 前 他 以 為 耶 穌 褻 瀆 神 , 自 稱 自 己 是 神 的 兒 子 。 祂 已 被 釘 死 , 而 門 徒 偷 去 祂 的 屍 首 。 但 忽 然 他 明 亮 過 來 , 知 道 主 仍 活 著 , 活 在 高 天 , 不 但 如 此 , 祂 還 帶 著 能 力 和 亮 光 , 令 他 仆 倒 在 地 上 。 祂 是 復 活 升 天 的 耶 穌 ! 雖 然 他 沒 有 親 自 逼 害 耶 穌 , 耶 穌 被 罵 , 被 釘 十 架 , 他 也 沒 有 份 , 但 他 逼 迫 基 督 徒 , 就 是 逼 迫 耶 穌 。 基 督 活 在 基 督 徒 裡 , 教 會 就 是 基 督 的 擴 大 , 「 教 會 是 他 的 身 體 , 是 那 充 滿 萬 有 者 所 充 滿 的 。 」 《 弗 一 23 》 教 會 不 光 是 基 督 的 身 體 , 主 更 充 滿 在 教 會 裡 。 身 體 把 頭 的 智 慧 及 榮 耀 彰 顯 出 來 , 基 督 藉 著 教 會 顯 明 祂 的 榮 美 , 但 教 會 若 未 能 將 之 顯 明 出 來 , 祂 就 變 得 無 能 為 力 。 當 基 督 從 死 裡 復 活 , 祂 便 釋 放 及 擴 大 起 來 ; 祂 本 是 子 粒 , 就 變 成 千 千 萬 萬 的 子 粒 ; 一 粒 麥 子 落 在 地 裡 死 了 , 就 結 出 許 多 子 粒 來 。 這 就 是 教 會 了 。 在 大 馬 色 路 上 , 掃 羅 明 白 了 教 會 的 意 義 , 它 不 是 人 的 團 體 , 也 不 是 跟 基 督 分 開 的 基 督 徒 , 它 是 基 督 的 身 體 。 所 以 保 羅 在 書 信 裡 , 清 晰 詳 細 地 論 及 教 會 的 真 理 。

    當 他 問 祂 是 誰 時 , 主 回 答 說 : 「 我 就 是 你 所 逼 迫 的 耶 穌 。 」 如 果 我 是 主 , 或 許 我 會 告 訴 他 我 是 太 初 所 有 的 道 , 曾 道 成 肉 身 , 完 成 了 救 贖 , 升 上 高 天 , 得 著 天 上 地 下 所 有 的 權 柄 , 還 反 問 他 服 不 服 氣 。 但 主 並 不 如 此 , 耶 穌 受 逼 迫 , 已 有 經 年 , 直 至 向 保 羅 顯 現 時 , 祂 仍 受 逼 迫 。 祂 乃 是 那 在 十 架 受 苦 害 的 那 一 位 , 客 觀 而 言 , 祂 坐 在 高 天 至 大 者 的 右 邊 ; 事 實 而 論 , 祂 得 著 天 上 ? 地 下 所 有 的 榮 耀 , 但 按 著 祂 的 感 受 言 , 祂 不 但 在 各 各 他 受 逼 迫 , 此 刻 , 祂 仍 受 逼 害 。 因 此 保 羅 對 哥 林 多 教 會 說 在 他 們 之 間 不 知 別 的 , 只 知 道 耶 穌 基 督 並 祂 釘 十 字 架 。 耶 穌 是 主 本 身 所 有 的 一 切 真 理 的 中 心 , 神 創 造 萬 有 , 並 在 其 間 作 工 , 好 叫 耶 穌 得 著 榮 耀 , 其 間 祂 所 走 的 道 路 卻 是 十 字 架 苦 難 的 經 歷 。 保 羅 提 醒 提 摩 太 要 對 那 善 於 管 理 教 會 的 長 老 加 倍 的 敬 奉 ; 而 那 勞 苦 傳 道 教 導 人 的 , 更 當 如 此 。 他 們 蒙 神 的 帶 領 , 撇 下 一 切 , 來 到 我 們 中 間 來 服 侍 神 , 倘 若 我 們 尊 敬 他 們 , 我 們 便 蒙 福 , 否 則 , 我 們 會 大 受 虧 損 。

    另 一 方 面 , 或 許 教 會 裡 , 服 侍 神 的 兄 姊 未 必 得 著 弟 兄 姊 妹 的 尊 重 , 深 受 為 難 。 叫 保 羅 最 為 喜 樂 的 是 腓 立 比 教 會 , 叫 他 痛 苦 的 是 哥 林 多 教 會 , 前 者 同 心 合 意 地 興 旺 福 音 ; 當 他 被 關 在 羅 馬 牢 獄 裡 時 , 腓 立 比 教 會 供 應 他 各 項 需 要 , 縱 使 保 羅 勞 苦 地 服 侍 哥 林 多 教 會 , 然 而 那 裡 只 有 批 評 及 論 斷 , 批 評 他 氣 貌 不 揚 , 言 語 粗 俗 , 最 叫 保 羅 難 過 的 是 他 們 竟 用 心 計 來 愚 弄 他 , 本 來 工 人 得 工 價 是 理 所 當 然 的 , 但 他 沒 有 享 用 這 權 柄 , 還 勞 苦 地 作 工 , 供 應 自 己 及 同 工 的 需 要 。 我 們 會 被 哥 林 多 教 會 氣 死 了 , 可 是 保 羅 卻 說 : 「 師 傅 雖 有 一 萬 , 為 父 的 卻 是 不 多 , 因 我 在 基 督 耶 穌 裡 用 福 音 生 了 你 們 。 」 《 林 前 四 15 》 每 個 父 母 都 被 兒 女 欺 負 , 父 母 氣 得 眼 淚 往 裡 流 。 我 九 ? 十 歲 時 , 給 母 親 痛 打 , 後 來 我 要 報 復 , 第 二 天 上 課 後 , 遲 遲 不 回 家 , 母 親 帶 著 饅 頭 到 學 校 來 , 要 我 吃 點 充 饑 , 但 半 天 我 才 吃 了 一 個 。 那 時 我 覺 得 自 己 得 勝 , 媽 媽 豈 敢 再 打 我 , 不 然 她 又 要 來 求 我 。 當 長 大 後 , 我 發 現 媽 媽 的 愛 征 服 了 我 , 她 流 著 眼 淚 來 勸 我 吃 東 西 。 惟 有 愛 與 犧 牲 , 才 得 孩 子 的 尊 敬 。 感 謝 神 , 當 保 羅 事 奉 神 時 , 他 遇 上 哥 林 多 教 會 , 《 林 前 》 說 出 教 會 不 少 的 麻 煩 , 教 我 明 白 如 何 在 這 些 困 擾 裡 事 奉 , 《 林 後 》 則 提 及 保 羅 的 嚕 囌 , 讓 我 曉 得 如 何 在 麻 煩 及 嚕 囌 裡 繼 續 事 奉 主 。 我 們 可 以 為 主 放 下 錢 財 ? 事 業 , 但 我 們 難 以 接 受 別 人 污 辱 我 們 的 名 , 當 事 奉 影 響 自 己 時 , 我 們 便 大 不 願 意 。

    《 歌 五 章 》 女 子 得 蒙 神 的 帶 領 , 但 主 來 呼 召 她 , 讓 她 看 見 主 不 是 載 著 榮 耀 的 冠 冕 , 而 是 頭 滿 了 露 水 , 頭 髮 被 夜 露 滴 濕 , 活 在 困 難 的 光 景 裡 。 主 要 求 女 子 為 她 開 門, 但 她 不 願 意《 3 》。主 滿 有 憐 憫,祂 從 門 洞 裡 把 手 伸 進 去,祂 的 手 滿 是 釘 痕 。 耶 穌 復 活 後 , 向 門 徒 顯 現 , 但 多 馬 不 在 , 門 徒 對 他 說 已 看 見 了 主 , 多 馬 卻 說 : 「 我 非 看 見 他 手 上 的 釘 痕 , 用 指 頭 探 入 那 釘 痕 , 又 用 手 探 入 他 的 肋 旁 , 我 總 不 信 。 」 《 約 廿 25 》 過 了 八 天 , 耶 穌 向 多 馬 顯 現 , 為 挽 回 他 , 吩 咐 他 伸 出 手 來 摸 祂 的 手 , 探 入 祂 的 肋 旁 , 甘 願 再 受 十 架 的 苦 難 。 我 覺 得 我 多 次 叫 主 受 苦 害 , 主 願 意 領 受 ; 主 感 動 我 , 叫 我 跟 主 在 十 架 上 , 接 受 教 會 給 我 的 苦 難 。 就 如 保 羅 所 說 : 「 要 在 我 肉 身 上 補 滿 基 督 患 難 的 缺 欠 。 」 《 西 一 24 》 耶 穌 在 十 架 上 擔 當 人 類 的 苦 難 , 我 們 無 法 補 滿 的 , 但 當 教 會 成 長 , 必 要 接 受 苦 難 , 保 羅 願 意 補 上 這 種 患 難 。 他 「 在 亞 西 亞 遭 遇 苦 難 , 被 壓 太 重 , 力 不 能 勝 , 甚 至 連 活 命 的 指 望 都 絕 了 」 《 林 後 一 8 》 , 也 曾 「 被 鞭 打 五 次 , … … 被 棍 打 了 三 次 ; 被 石 頭 打 了 一 次 , 遇 著 船 壞 三 次 … … 」 《 十 一 24 - 25 》 , 外 還 有 「 江 河 的 危 險 ? 盜 賊 的 危 險 … … , 假 弟 兄 的 危 險 」 , 叫 人 寒 心 ; 又 「 受 勞 碌 ? 受 困 苦 , 多 次 不 得 睡 , 又 飢 又 渴 , 多 次 不 得 食 , 受 寒 冷 , 赤 身 露 體 」 《 26 -27 》 。 《 聖 經 》 說 : 人 「 有 衣 有 食 , 就 當 知 足 」 《 提 前 六 8 》 , 但 保 羅 卻 又 飢 又 冷 , 他 願 意 放 棄 人 類 最 低 的 生 活 要 求 。 「 除 了 外 面 的 事 , 還 有 眾 教 會 掛 心 的 事 , 天 天 壓 在 他 身 上 。 」 《 林 後 十 一 28 》

    1969 年 我 曾 探 訪 蔡 蘇 娟 女 士 , 她 眼 睛 不 能 見 光 ,躺 在 床 上 已 達 二 十 多 年,她 對 我 說 她 躺 在 床 上 已 經 年 , 別 人 可 以 看 見 , 她 卻 不 能 看 書 , 別 人 可 四 出 為 主 作 工 , 但 她 不 能 出 外 。 然 而 她 學 習 了 不 再 問 為 什 麼 主 要 她 終 年 躺 下 來 , 只 問 主 要 她 作 什 麼 。 她 住 的 地 方 附 近 , 設 有 美 國 陸 軍 訓 練 基 地 , 有 台 灣 的 軍 官 在 那 裡 受 訓 。 週 末 , 有 一 ? 二 十 個 軍 官 探 訪 她 , 他 們 都 很 希 奇 , 為 何 她 不 發 怨 言 , 仍 滿 臉 笑 容 呢 ? 她 就 跟 他 們 傳 福 音 , 幫 助 他 們 信 主 得 救 。 在 她 的 追 思 禮 拜 裡 , 我 遇 上 衛 牧 師 , 他 說 每 次 探 訪 她 , 都 覺 得 她 可 憐 , 為 她 而 難 過 , 見 過 她 之 後 , 他 看 見 主 的 榮 光 充 滿 著 她 , 並 從 她 臉 上 彰 顯 出 來 , 雖 然 她 不 能 行 動 , 然 而 主 藉 著 她 令 多 人 信 主 , 又 叫 基 督 徒 得 著 激 勵 ; 而 他 自 己 行 動 自 如 , 但 作 工 的 果 效 卻 比 不 上 她 , 他 倒 為 自 己 難 過 。 十 字 架 叫 她 不 在 乎 她 的 選 擇 及 打 算 , 全 然 服 在 神 的 主 權 下 。

    十 架 除 去 我 們 的 籌 算 , 或 許 我 們 不 明 白 主 為 何 要 我 們 經 歷 眼 前 的 光 景 , 但 主 必 有 祂 的 美 意 , 時 間 過 去 後 , 主 的 美 意 總 會 顯 出 來 。 有 時 我 們 覺 得 自 己 比 主 更 聰 明 , 我 們 的 計 劃 超 越 神 的 籌 算 , 若 是 這 樣 , 主 不 能 使 用 我 們 。 小 時 高 芬 尼 ( Fanny J. Crosby ) 已 瞎 眼 , 住 在 約 紐 市 內 環 境 ?治 安 最 惡 劣 的 地 方,神 要 他 活 在 那 裡,他 滿 有 主 的 同 在 及 喜 樂 。 若 他 不 是 活 在 這 樣 惡 劣 的 環 境 裡 , 也 許 他 未 必 能 寫 成 這 些 令 我 們 感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5    页)。        
星期四, 二月 16, 2006
後使徒時代(Post-Apostolic Age)& 尼西亞前時代(Ante-Nicene Age)



後使徒時代(Post-Apostolic Age),主後100?170。




這時期被稱為後使徒時期,是因為這時期中受托作教會領袖的人,大多是曾與使徒來往,並曾受使徒教訓的人。這時期因為使徒們都已去世,所以基督教信仰便以一些教會普遍公認的文獻及信條作為信徒信仰、生活最可靠的指標。這時期教會面臨很大的逼迫,但是教會也得擴展非常迅速。


◎基督教與羅馬帝國

基督教在頭三個世紀內迅速的發展。它傳遍了羅馬帝國各部份,甚至傳到了羅馬疆域以外的地方:往東向米所波大米、波斯、瑪代、巴特利亞、帕提亞、印度、和亞米尼亞;往東南向亞拉伯;又由埃及北部的亞力山大傳向埃及中、南部;向西傳到羅馬帝國北非各省;在歐洲傳到高盧,經多瑙河而至德國境內的羅馬各省。
福音的迅速發展原因眾多,包括基督徒期待主很快到來,並盡力傳福音到地極;基督徒的生活吸引人民趨向福音,教會在缺乏愛心的世代實行慈愛、接待、和友愛;眾生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道理對下等和中等社會的人特別有號召力;基督徒有殉道的心志;商人把福音帶到各地;信耶穌的官吏協助福音的傳遞;當然,最大的原因是神與他的子民同在。

基督教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世人的注意。異端文化與學術開始研究基督教,羅馬政府不得不仔細觀察教會。他們發現基督教與猶太教是迥然不同的一種宗教,他們更發現基督教幾乎是向希臘羅馬人所持守的一切挑戰,並指責、排斥當時人生的許多方面。這樣的發現使得希臘羅馬人開始對基督教展開攻擊。除了出現攻擊基督教的著作以外,羅馬政府也開始逼迫基督徒。雖然教會也出現許多以文字為基督教做辯護的「護教士( Aplogists)」及文章,但是對基督教的逼迫與仇視在羅馬帝國仍常常出現。其中「殉道者游斯丁( Justin)」在主後 166年在羅馬被處死刑。


◎基督教與猶太人

隨著猶太戰爭以及耶路撒冷的被毀,猶太人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但是對於基督徒的仇視並未為之減少。他們設立了一些拉比學校來培養仇視基督徒的態度。他們將猶太人的口傳加以整理,使成為著作。從二世紀起過了五百年,這樣工作的成果就成為「他勒目」( Talmud)法典。

猶太基督徒在當時也分成以下幾種派別: 1.正統的猶太人,可分為: a.拿撒勒教派( Nazarenes),這名詞原先猶太人是用來稱呼一切基督徒的(徒 24:5)。在耶路撒冷被毀之後,直到主後四世紀末,拿撒勒教派都一直是猶太基督徒中的一個小團體。他們謹守摩西的律法,卻也不拒絕跟其他基督徒團體相交。

b.伊便尼派( Ebionites),希伯來字伊便( Ebion)意思為窮苦、謙卑、受壓迫的。他們把自己當成基督與其窮苦的門徒的真信徒。他們也認為摩西的律法有普遍與永久的效力,所有基督徒都應當受其束縛。因此遵守禮儀的律法在得救上是必須的。伊便尼派又分「法利賽的伊便尼派」,以及「愛色尼派(Essene)」。

2.猶太的諾斯底派( Gnostics)。希臘字諾斯底( Gnosis)意義為知識、開明、有時也做科學解。在基督教起頭的三、四世紀之內,所謂諾斯底派就是一個反對基督教所傳的因信稱救,而宣傳靠知識得救的團體。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諾斯底主義源於許多不同的思想派別,外表形式也不隻一種。它綜合了猶太教及古代波斯、巴比倫、埃及等異教之神秘色彩而成,後來又參入柏拉圖的「觀念」學說,更利用了基督教的「得救」觀念。簡單來說,諾斯底主義根據宇宙二元論,把宇宙分成靈性世界與物質世界,前者是善的,是人生歸宿最高的境界;後者是惡的,是束縛人生的桎梏。人要得救,必須脫離物質世界的束縛,而知識就是救人唯一的工具。這種知識(Gnosis)是一種神秘的智慧,也是神特別的啟示,隻有少數蒙恩寵的人才能獲得。且為著要從物質世界拯救出來,人必須禁欲克己,拒絕物質的誘惑。

諾斯底主義承認有一位崇高善良的神,是那光明的靈性世界之王,可是這不是舊約聖經的神。舊約的神不過是一位「次等的神」,因為他創造了這「有形的惡的物質世界」。基督卻把那靈界神的真相啟示出來,因此隻有藉著認識基督才可以「得救」。可是物質世界既是惡的,基督便不可能真正成為人身。基督在世為人,不過是幻影,看起來像人,卻又不是真正的血肉之軀。且並非所有基督徒都有得救的「知識」,因為這種知識是秘傳的,僅授與「特殊份子」的門徒。諾斯底主義不但利用耶穌基督的啟示,也利用保羅的教訓,特別是像「靈與肉為敵」那一類的教訓。

諾斯底主義在成為一種主義或學說之前就以不同形式存在。當時流行的「禁欲派(Stoicism)」與「縱欲派(Epicureanism)」,都是從諾斯底思想為出發點,因為他們都是以物質、肉體為惡的,因此禁欲派要嚴厲的對付肉體,縱欲派要盡量消耗它。

正統基督教的宇宙論是一元的,神是個靈,他也創造了物質的世界。保羅的書信也說「身體是聖靈的殿」。同時耶和華神是獨一無二的神,是貫乎萬有的主宰。為著抵抗諾斯底的異端,就出現了一些信經,如直到今日仍在教會被背誦的「使徒信經(The Apostles\' Creed」就是當時為維護純正信仰被提出來的。

使徒信經提到神是創造天和地的,又提到耶穌基督是由「童貞女瑪莉亞所生的」,最後它更提到耶穌的「身體復活」。藉著使徒信經,初代教會聯合一致公開確認耶穌基督神人兩性同時合在一身。但是基督的「神性與人性」問題並沒有解決。這問題直到主後451年迦克墩大會(Council of Chalcedon)才獲得解決。這點容後再述。


◎孟他奴主義(Montanism)

行神跡與說預言的屬靈恩賜並未曾隨著使徒的過世而停止。殉道者游斯丁、愛任紐(Irenaeus)、俄利根(Origen)等人都証明當時仍有人奉主名行神跡,並且說預言的恩賜在某些教會的崇拜中佔有一席地位。孟他奴主義的興起算是對上述傾向的一種反應,也是弗呂家人的宗教國家主義觀的一種產物。它創始於二世紀中期,在弗呂家邊界的一個小村庄亞爾達巴,由孟他奴提出來的。他自認自己以及兩個婦人百基拉(Priscilla)與麥西密拉(Maximilla)有先知的能力。他宣稱最高的啟示已經臨到,安慰師的時期已經臨到;安慰師藉著孟他奴的口宣揚世界末期快要來到。現在已經是靈恩時代,尤其是預言的時代。
孟他奴主義者在崇拜時重視預言,甚至有類似魂游象外經歷的異象出現。

他們認為以屬靈的恩賜當作是試驗真基督徒的標准。他們承認全部聖經的各卷,並堅守信仰的標准;他們也熱切期待基督的再來。他們嚴密的要求信徒守童身、禁食、嚴守倫理道德。他們特別贊揚殉道的精神,絕不逃避、也絕不反抗逼迫。

正統教會對孟他奴主義者的反應很為難:一方面他們的確反對諾斯底主義,並且重視末世將近的教訓,重視靈恩、預言,所以應當接納尊重;一方面教會也看出孟他奴派的謬誤,尤其是他們的狂熱主義,以及他們宣稱自己所得的啟示高過新約聖經。但最終各教會仍採取將孟他奴主義者逐出教會的措施,一開始小亞細亞主教斥責他們為異端並逐出教會,後來高盧與羅馬的教會也這樣行。阿非利加有陣子是孟他奴派的大本營,因為有天才的神學家特土良(Tertullian)自認為該派的同道。


尼西亞前時代(Ante-Nicene Age),主後170-325。



基督教的向西傳播,使得教會組織的生活受了羅馬人的影響,而有了固定的形式。這樣的改變終至羅馬大公教的出現。大公教會與使徒時代的教會有兩點不同:教會政治之改變,與信仰之改變。


◎大公教會之興起

在使徒時代一切信徒都有屬靈的祭司職普遍的為教會所承認,教會並沒有特殊的祭司職,所以沒有「神職人員」與「平信徒」的差異,在屬靈方面並不分等級。罪人直接向神認罪而得赦免,神甫或主教在得救的事上並沒有功勞。教會並不是在乎特殊的職位,隻要有信徒團聚在一起就是「聖會」,因信耶穌基督而得以親自與神相交,這種交通乃是基督徒生活之要素與能力。依照弗 4:11所記,神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與教師。」各教會有長老與執事監督並指導教會的工作、管理慈善事業、照顧病人、並照料按時舉行的聚會。這並不是意味因為他是長老所以可以教訓人、講道、並施行聖禮,而是因為他有「恩賜」。
這樣的教會職位並不是因為法規而來,也沒有法規限定這些事奉歸任何專職掌管。

在一世紀末,因為一般人缺少對聖靈特殊恩賜的信任心,要有更明確的規條,並迫切需要防衛異端,所以產生了一個重大改變:講道、教訓、以及行聖禮都由「有恩賜的人」手中,轉移到各地方教會長老手中。這些長老之被選舉,也因為他們的恩賜,尤其是教訓人的恩賜。此後教會職分上的任務專由長老完成,講道與行聖禮的工作變成了正式的職分。這是將基督徒分成「神職人員」與「平信徒」的開端。

在二世紀與三世紀中,各地方教會原由一些長老治會,以後卻由那唯一稱作主教的人來作教會的首領。主教制被認為是法定的規矩,若要成立教會,就必須要有主教。主教被認為是獨一領受神恩賜與托付來作教會領袖的人。沒有主教的教會就沒有救恩。主教制度的成立不單僅是組織上的改變,也含有信仰的改變,就是信徒隻能藉著與主教相交而與神相交。一種特別的祭司職代替了一切信徒皆有屬靈的祭司職;一個看教會為一群屬於主教的信徒之大公教會的教會觀代替了教會為「聖會」的福音的教會觀。


◎歷史之主教制的演變

雖然教會在當時並沒有教職政治的出現,卻很快的向這個方向走。理論上各地方的主教都是平等的,但是一些鄉下地方的主教卻不能享有較大城市的主教所享受的直接的權威與大眾的尊敬。羅馬、康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亞歷山大這五大城的主教顯然的有比其他地區教會主教更顯要的地位。二世紀中期已經有一些以耶路撒冷使徒會議為楷模的會議在某地方的教會舉行。這些會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異端的懲戒。一開始會議的代表除了主教外,還有平信徒,但最後變成僅有主教參加這些會議。在主後 250年以後,這些限於省區的會議大都是每年舉行一次,開會的地點在省城,即以該城的主教充當主席。主後 325年皇帝康士坦丁發了通諭勸他的臣民信仰基督教,他並且使得基督教變成當時的國教,並依據帝國政治上的組織來組織教會。這樣的結果產生了各城有主教,各省有省主教(大主教),由省城的主教充任。在第四世紀內有幾省由一位皇帝的代表(總督)管理,與此相當的教會職務為主教長(紅衣主教)。與元老院相當的是主教長會議,一方面又是教會的大公會議( Ecumenical Councils)。不久在教會中也出現了與皇帝相當的職位,就是教皇。


◎教會與逼迫

教會所受第一次普遍有系統的逼迫發生於德修與瓦勒良(約249-260 A.D.)兩位皇帝在位之時。原因是當時的羅馬人認為國勢衰微是因為他們停止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因為基督徒不敬拜當時羅馬的諸神導致災禍的到來。德修皇帝為了恢復羅馬帝國昔日的強盛與統一,決定鏟除基督教並恢復國教。主後 250年他頒布了一道諭旨,要普遍的除滅基督教。一切基督徒必須放棄基督教,不然無論男女老幼,其財產必被沒收,並接受酷刑與死刑。瓦勒良皇帝也繼續這樣的政策。 260-303年是一段安寧的時間。303年一位大政治家丟克理田( Diocletian)繼續對不肯敬拜羅馬諸神,與向皇帝的像燒香的基督徒們進行逼迫。在那一年內他連發三道諭旨:( 1)要毀壞基督教的建□物,( 2)要監禁一切主教與長老,( 3)要使一切基督徒受酷刑。304年的第四道諭旨凱是要基督徒在背道與受死間做選擇。

在這段教會受逼迫的時期,有一些信徒為了求生存公開宣稱放棄基督教信仰。這些人之中也有人在逼迫結束後要求重新回到教會,而造成教會對這些人接納與否的爭論,甚至引起了分裂。

這樣的逼迫直到主後 311年稍稍好轉,當時主張逼迫基督徒的皇帝加利流( Calerius)終於發現消滅基督教與恢復羅馬諸神昔日的至高權威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與跟他同作皇帝的康士坦丁及理吉紐( Li inius)一同頒布了一道諭旨,允許基督徒有限制的信仰自由。康士坦丁在 312年穆勒威橋( Mulvian Birdge)一役曾以十字架為他軍隊的新標志。在 313年他掌握東羅馬帝國之統治實權之後,這個大逼迫就完全停止了。直到 324年康士坦丁獲得全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時,他公開保護教會並善待基督徒。至此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所受的逼迫終於結束。


◎教會內部的沖突

教會內部發生沖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對福音之曲解以及幾個正統派的與混和主義的猶太人團體所釀成的派別,( 2)想調和基督教與異端哲學與宗教之人所發生的沖突與異端,( 3)關於教會內部的懲戒和道德上的爭辯,( 4)因教會教職不同而發生的派別,( 5)關於基督教教義的爭論。這些爭論包括了諾斯底派的思想對教會的煩擾,摩尼教( Manichaeism)嘗試將基督教與祆教( Zoroastrianism)調合為一體,對在逼迫中曾經叛教者的懲處與接納問題,守復活節的確定日期,信異端者所施的洗是否有效,以及對三位一體教義與對千禧年的爭辯等等。

各種內部的沖突產生了一些有益的結果:( 1)信仰的標准正式規定,( 2)新約正典的正式規定,( 3)教會組織之完成,包括歷史的主教制的設立,( 4)基督教神學之進展。


◎其他重要發展

修道主義的開端是這時期的重要事情之一。修道主義有兩個基礎:( 1)相信這世界的罪惡是不能救的,( 2)相信最高尚的聖人,都是那些為良心的緣故而極端刻苦的人。這時其的修道主義就是從這兩個根源發出的,並且是以自願貧苦、自願獨身、和自願遁世為中心。第一位世界聞名的隱士是安多紐(Antonius)的埃及厭世者,在主後 270年左右起近九十年的時間中隱居於曠野。

他成為一個極孚眾望的人,隱士生活也隨之變成一種群眾運動。隨著人數增加,隱士會社(修道院)之組織就變得必須。第一個著名的修道院組織是主後 335年尼羅河中他本拉島上的帕科謬斯( Pachomius)修道院。

基督教的教育在這時期也逐漸成熟。當時住在說希臘話的地區的教牧覺得他們需要一與批評他們的有學識的希臘人相等的教育,所以就有了聖道學校,這些學校也發展成基督教神學學校。當時最著名的教會教育機關為亞歷山大的聖道學校。它最初的目的隻是訓練初信者,但不久就擴大□圍,兼施普通教育與宗教教育。
這一類的學校也曾設立於安提阿、伊得撒( Edessa)、尼西比( Nisibis),和該撒利亞。在西方,異教思想逐漸被認為無異於基督教而遭排斥,教會並在 401年於加大果舉行會議,禁止教牧界閱讀任何異教著作。於是希臘學術在西方被遺忘了將近千年。

這時期開始有正式的禮拜堂建□,因為私人的房屋對在增長中的教會不適用。主後 200年基督徒在伊得撒、亞爾伯拉( Arbela)等地與附近建□了幾個著名的禮拜堂。唱詩歌變成崇拜中重要的部份,雖然沒有樂器伴奏。西方教會有將教會當作一個神聖的、中間的機關之傾向,使得信徒屬於其下,好藉它獲得救恩。
教牧與平信徒間的鴻溝越來越寬。崇拜殉道者與聖徒在尼西亞大會前的時代是件很普通的事。雖然當時的人認為殉道者在主前的代求看得寶貴,卻尚未向聖人祈求,也不以古聖遺物有神奇功效而敬拜它們。這些都是在下一時期才變得更普通的習慣。四、尼西亞時代(Nicene Age),主後325?590。



這一時期的教會歷史所論到的主要之事乃是三方面的進展: ( 1 )教會與帝國的關系,( 2 )基督教教義的進展,( 3 )教會組織與崇拜儀式的進展。教會備受羅馬帝國保護,甚至成為國教;基督教內的教義爭論愈發尖銳,終於使得教會召開大公會議,包括尼西亞會議與迦克墩等會議,來維護正統信仰不受異端與異教思想的侵蝕;而教牧界成了一種經濟獨立的制度,也成為一種法庭,並享有帝國賦予的許多特權。

◎教會與帝國的關系

康士坦丁未死以前,基督教已經被認定為帝國團結力的來源。他善待教會,將原羅馬帝國宗教機關的特權都轉移給基督教會,此外還增加了幾種新的特權。他使基督教的教牧得免兵役與公民的義務, 豁免他們的產業稅(主後 313 年)。他廢除了各種有害於基督教的慣例與法令(主後 315 年)。 他准許羅馬教會有承受遺產之權,卻不將相同的權柄給予異教(主後 321 年)。 同年他命令臣民遵守主日。他拔擢基督徒充任要職,並讓自己的兒子受基督教教育。

康士坦丁成為基督教神治政體的第一個代表。 這政體意味著:( 1 )一切臣民都是基督徒,( 2 )公民權利與宗教權利之密切關系,( 3 )認為教會與政府都是神聖的機關,是在地上的同一神治政體的兩條膀臂。康士坦丁繼續做國家宗教事物的最高教長。在羅馬帝國內有紛爭、外有蠻族時,康士坦丁就倚靠基督教會為革新與建設社會和政治制度的力量。他嘗試增強教會的力量,並使它團結一致。在主後 314 年他召開了亞爾勒( Arles )會議來解決多納徒派的爭辯;在主後325 年他又召開教會的第一次大公會議」,尼西亞會議。康士坦丁親自到了尼西亞,並參加了幾次會議.

在主後 330 年,康士坦丁將政治中心移到比散田( Byzantium ),並且在那建立了一個新的基督教的羅馬,即康士坦丁堡。這次的遷移最終造成了一個分裂的帝國與一個分裂的教會,東、西羅馬帝國,以及東、西方教會。帝國的重心東遷,使得東邊的邊防虛弱,頻頻被蠻族騷擾。

不久後的主後 420 年左右,各地的蠻族紛紛侵蝕羅馬帝國的疆域, 主後493 年西羅馬帝國終被消滅,東羅馬帝國的領土也大幅縮小。各地皆有蠻族建立王國,包括了西班牙與高盧的西哥特王國,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高盧東西部的伯艮地王國,北非洲的宛大勒王國,與在墨羅溫王朝統治下的法蘭克王國等等。在主後443 年至 485 年之間,央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 Jutes )民族離開了丹麥與德意志北部北部而移居於南不列顛,斯拉夫族也移入了東羅馬帝國。這些民族的遷徙,使得了基督教傳入了蠻族中間。這是羅馬帝國在政治、軍事上的失敗,卻使福音成功的進入當時未受福音開化的蠻族。這使得日後的歐洲成為了基督教的世界。

◎尼西亞會議的成果

這個階段教會內部對於教義的爭論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教會努力對抗諾斯底主義之後, 這時期教會最常討論的問題,就是「三位一體( Trinity )」。同時聖靈的神格也被牽涉在其中。三位一體被承認是教義的一部份,是在尼西亞會議之後的事。 這樣的爭論顯見於主後 320 年亞流與亞他拿修之間。亞流當時是亞歷山大的長老,他反對三位一體,他認為隻有一位神,而且按他的說法,基督甚至是被造的。他認為耶穌是後存於聖父的,並非在永恆中與天父同存。耶穌的存在是靠恩典, 但是本性與天父不同。 在當時尼哥美地亞的優西比烏( Eusebius ofNicomedia )成為他有力的靠山。

亞他拿修是亞流教區中的大主教,他強調神的合一性,並堅持在三位一體的教義解說上,不得影響此合一性。他認為亞流的說法將會導致多神主義。他用「本質上的一體」一詞來表明神的合一性與在他本性中的區分。這清楚的說明了聖父與聖子是同質的, 但也暗示兩者也許在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亞他拿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 )中說到:「我們敬拜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 他既是三位一體,又是獨一的;在位格上不混淆,在本體上也不分割。」亞他拿修論到聖靈,他認為在救恩歷史中父、子、靈同時在場,且三位格間有親密團契。

當時的兩個教會中心分別有兩種立場:安提阿的教會支持亞流,亞歷山大的教會反對亞流。 在康士坦丁皇帝的主導下,終於在主後 325 年在尼西亞召開了歷史中的第一次大公會議, 共有 315 位主教與會,會中康士坦丁接受亞他拿修的見解,並作成 20 條結論,有三個重點:( 1 )耶穌是神的獨生子,( 2 )耶穌是真實的神, 不是靠恩典而存在,在本質上就是神,( 3 )耶穌與天父是同質的( homoiousios ),所以耶穌並不是次等的神。

尼西亞會議原本是康士坦丁皇帝希望止息爭端的契機,但是結果適得其反。會議的決定是出於皇帝的高壓手段,未能達成圓滿。很多人對會議的結果不滿,卻還是簽署了會議的結論;其中支持亞流的人之所以不敢繼續堅持,是因為皇帝的權柄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死去留。這是政教牽涉不分之濫觴。

尼西亞會議大致確定了耶穌與聖父同質的結論,但是這樣的結論還是有不少人反對。當初支持亞流的人做了一些修改,產生了半亞流主義( semi-Arianism)。他們依然反對耶穌在本質上與神相同,有些人說耶穌是非本質的(heteroousios ),是一種新的本質; 有人說他不像父神,有人說他有與父神相似的本質。半亞流主義在東方教會相當流行,他們受到俄利根( Origen )的從屬主義( subordinationism ), 認為聖子在聖父之下。 西方教會則受特土良(Tertullian )的影響,忠於尼西亞會議結果。

◎迦克墩會議的成果

亞波裡拿留( Apollinarius )是老底嘉的主教,他反對亞流主義。但是他主張「道與魂」的二元論。他認為道成肉身時,神性( Divinity )代替了靈魂,而神性的馨香會影響到肉體的人性。即「神化為肉身,神披帶肉身」的想法。他用「融合」來說明基督的神人二性關系。神性與人性融合,使人性變化,成為一個新的事實。他的主張被迦帕多加( Cappadocia )省的三位教父大巴西流( Badil the Great )、 尼撒的貴格利( Gregory of Nyssa )、 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 )質疑, 認為亞波裡那留這樣的主張將會面臨肉體是屬神的還是屬人的問題,以及基督如何能在這樣的主張下被稱為是「完全的人」。他們的質疑對亞波裡那留的主張造成合理的破壞。

涅斯多留( Nestorianism )是安提阿的長老,後來又做了康士坦丁堡的主教長(主後 428-435 年)。 他將基督分成神人兩性,結果差不多將基督分成了兩個位格。 他認為瑪莉亞是基督之母, 為要強調基督的人性。 他用「連接」(conjunction )一詞來說明基督神人兩性的關系,而不是「合一」。這樣的分別會很容易使人否認基督的受苦、受死、與復活的絕對價值。 在主後 431 年的以弗所會議中即將這樣的思想判定為異端。 亞力山大的主教區利羅( Cyril )是著名的反涅斯多留主義者。

康士坦丁堡的一個主教歐迪奇(Eutyches)另外贊成「基督一性說」(Monophysitism),即認為基督隻有一個本性,就是神性。他甚至認為基督完全是 神,甚至沒有肉體,隻不過僅有人的外貌而已。在主後451年的第四次大公會議,即迦克墩會議中拒絕了這樣的教義,並聲明基督的本身具有兩種本性,及神性與人性,此兩性相和而不相混,也沒有改變。支持基督一性說的人繼續修正他們的主張,有認為神人二性已經在基督裡面相混而成為第三性,成為一種新的神人合一(God-man)的性質。主後553年在康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五次大公會議強力的制止了基督一性說。而後又有「基督一志說」Monotheletism)的出現,認為基督雖然有一種人性,但沒有人的意志,隻有神的意志。這樣的主張也在主後680年康士坦丁
堡的第六次大公會議中被判定為異端。

迦克墩會議最後有提出對基督位格教義的重要聲明,其中重要的含意如下:(1)神人兩性的本質可以歸屬於一個本質,(2)神而人(God-man)的受苦可以被認為是真實的無限, 然而是無感於神性的,( 3 )基督位格的根基,是在於他的神性,而非他的人性,( 4 )道( Logos )並未與一般人類中的個人聯合,乃與人性聯合。

◎其他的教義爭辯

多納徒主義(Donatism)在丟克理田逼迫基督徒之後不久創於北非的加大果(Carthage)。他們稱逼迫中判道的信徒是「以經換命者(traditors)」,即在逼迫中舍棄聖經抄本的人,犯了不可赦的大罪。多納徒主義者在教會懲戒與殉道之事上反對羅馬教。北非的教會在主後 311年左右因為這件事情分裂了許多年。直到主後395年奧古斯丁被選為希坡(Hippo)主教之後,大公教的這一邊才出現優勢。奧古斯丁認為一個教牧的品格並不影響他職務上的動作。教會有信莖、聖禮、與主教的使徒傳承,就可以叫人知道它是真教會。奧古斯丁使多納徒主義受了致命一擊,到主後411年這一派以為法律所不容,並消失於蠻族入侵非洲的時候。
伯拉糾(Pelagius)是一位不列顛的修道士。他認為人並沒有從亞當遺留下來的原罪,並對於行善與行惡都有完全的自由。新生的嬰兒因此是無罪的。此外他也認為不靠律法與福音,或 神的恩典,人仍能得救,這些方法隻使得得救更加容易。奧古斯丁則因為自身對罪與自由意志的深刻體驗,所以他反駁說人雖照神的形象所造,但是因為亞當的墮落而失去行善的自由。人人都有罪,連新生嬰兒也不例外,所以嬰兒洗是必要的。人對救恩沒有選擇的自由,完全是 神的恩典。而且得救是出於恩典與信心,連信心都是 神的工作。奧古斯丁的意見大都為大公教會所接受,而伯拉糾主義在主後431年的以弗所會議被斥為荒謬,並逐漸消失。

◎教會的進展與改變

因為康士坦丁的保護,教牧界成為一個經濟獨立的制度。不但如此,還成了一個法庭。從此教牧界可以完全不受政府法庭的干涉,甚至反而干涉政府法庭的審斷程序。神甫制度愈趨完善神聖,神甫們也必須在各樣的事上顯出與其他人不同。教會的法律與遺傳也開始編訂起來,其中包含了沒有聖經根據的遺傳與主張。長老變成遵守主教意旨的人,主教則擁有比以前更大的權力,可以視察經濟情形、分配神甫的調動、並批准他們的旅行。因著屬世財物的增加,主教為自己設置法庭、組織衛隊、雇用成群的佣人,並在政治的活動上活躍。他們跟以前牧養教會的主教的時代已經大不相同了。

教會的教階制度逐漸擴大繁復。在第五世紀中葉,教會已經有五個大主教,分別駐在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安提阿、康士坦丁堡、以及羅馬。最後兩個大主教成了爭取教會權力的大對頭。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壞,東方的康士坦丁堡的皇帝就成為羅馬世界的唯一君王,而該城的大主教也想僭取眾主教之主教的稱號與特權。一個屬世的統治者在名義上成了教會的頭。除了羅馬教會以外,沒有其他教會敢將這稱呼從皇帝身上奪回。

為什麼羅馬會成為日後的教會權力中心呢?羅馬當時是世界地理與政治的中心,人民對羅馬的一切事無不尊敬。因為羅馬的教會抵擋諾斯底主義與孟他奴主義獲得成功,所以它的力量與特權也隨之而來。羅馬教會認為自己有使徒的傳承並彼得的座位。一般人相信保羅與彼得都在羅馬住過,所以主後170年就有流行的遺傳說。有名的古教父如居普良與愛任紐等也熱烈擁護這首任羅馬主教之說。羅馬差派的宣教士自然而然在新創立的教會中種下對母會的崇敬與愛慕之情。在蠻族侵略時,皇帝不能保衛羅馬,是教皇出面救了這城。羅馬的主教繼續忠於尼西亞信經,追封亞他拿修為主教,在亞流派被定異端之後,尼西亞信經成了全教會的信條,這是羅馬的一大勝利。

在主後 451年的迦克墩會議中,康士坦丁堡的大主教曾被選為全教會的總主教。羅馬主教與其代表的一切抗議都歸無效;這兩方從此救護不相讓,最終發展出羅馬教與希臘教(或東正教)兩大派。等到第一任羅馬教皇大貴格利的興起,東西教會分道揚鑣,初代教會史就告一段落,而進入了中世紀的教會歷史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40 上午 28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二月 14, 2006
基督教的形成過程





1. 在逼迫中成長的初期教會



初期教會形成與成長的強有力的原動力是,即使面臨有生命危險的逼迫與苦難也無畏地克服並使之變為榮耀的聖靈的工作。即在苦難的深淵中,也能體現出活潑的生命力和榮耀來,這在於初期教會形成了以耶穌為中心的一體。這是成為震撼世界的原動力。

正如使徒行傳所記載的,苦難的經歷與聖靈的經歷是不可分離的、是有必然相關的聯系性的。據使徒行傳記載,在二章五旬節聖靈充滿降臨馬可樓,在三章受官府的逼迫,而在四章又重新得到聖靈充滿。

在五章因亞拿尼亞和撒非喇欺哄聖靈一事而受試煉,在六章選出七位被聖靈充滿的執事,而后發展成為堅強的教會組織,又在七章出現了司提反執事殉道事件。初期教會從一世紀開始到四世紀 ——再具體說就是到A.D.313年的米蘭赦令(教會解放宣言),聖靈的能力在迫害、試煉和痛苦中強有力地表現出來了。

通過親自經歷耶穌的十字架,親自體驗充滿活力的信仰,教會得以活潑地成長發展起來。因此,初期教會的神學家德爾圖良(Tertullian)教父說:"殉道者的鮮血是教會的種子"。在教會成長中發揮種子作用的正是殉道式的信仰。



(迫害的原因)

羅馬帝國的皇帝迫害基督教和基督徒的直接動機是政治上的原因。羅馬皇帝標榜羅馬的和平(Pax Romana),強迫人們稱羅馬皇帝為主(Κυριο?)。這是因為需要為支配世界、統一世界的政治上的凝聚力,所以初期教會的聖徒們遇到了最大的挑戰,即生死攸關的患難。

他們相信並告白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是復活后赦免他們的罪、拯救他們的基督,是他們的生命(徒2:36,太16:16),即為耶穌而活、為耶穌而工作、為耶穌而事奉、為耶穌而死,換句話說耶穌就是他們生命的主宰和主。(羅14:7-8)

他們認為除耶穌以外,不能稱任何人為主,惟有耶穌基督是他們的主(Κυριο?),他們無法稱羅馬皇帝為主,無法尊敬和敬拜他。

這裡顯露出了教會與國家間微妙的關系、政治與宗教間深刻的矛盾。 初期教會的聖徒們忠實的信仰告白被羅馬帝國解釋為他們是政治上的反動分子、革命勢力,甚至被誤認為是食人種——吃耶穌的肉和血,因他們舉行愛餐會(αγαπη),又被認為是淫亂的集團。

最終,他們被押上刑場,為保持信仰他們進入法律治理以外地帶的地下墓穴(Catacomb)。他們還將把"主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Ιησου? Χριστυ? Θεου Υιο? Σωτηρια)的希臘語第一個字母拼為"魚"(Ιχθυ?)的單詞作為暗號。



(皇帝的各種迫害方法)

尼祿皇帝在羅馬城縱火(A.D.64),卻向基督徒追究責任,並污陷說是相信世界將受到火的審判的基督徒縱火焚燒了羅馬。所以在梵蒂岡公園,基督徒被處死於眾多觀眾面前,甚至尼祿在園子裡釘上柱子,把他們挂在柱子上澆上油后點燃,並且在火光中開晚會,因此基督徒稱尼祿為敵基督。

多米提安皇帝(Domitian: A.D.81-96)要求他人稱自己為"主和神"(Κυριο? και Δευ?),他把拒絕如此稱呼他的基督徒當做國家的判逆者或無神論者。

當時的基督徒大半是下層人群,后漸漸廣泛擴散到上層人群,甚至多米提安的表兄執政官弗萊維烏斯·克雷芒(Flavius Clemens)和他夫人弗萊維亞·多米蒂娜(Flavia Domitilla)也成為基督徒。后來弗萊維烏斯·克雷芒被處死,其夫人多米蒂娜被驅逐出羅馬。

圖拉真皇帝(Trajan: A.D.98-117)是最優秀、最受稱贊的皇帝之一。雖有"國父"之名譽,但對基督教的本質默不關心。因為當時存在以政治革命為目的的秘密政治集團和組織,他制訂並重申嚴格對待一切秘密團體和組織的法律,地方官員將此法律應用到基督徒身上。

庇推尼(Bithynia)總督普林尼(Pliny)上諭皇帝說:"這偶像宗教(基督教)在迅速發展,不僅充斥城市,甚至發展到小亞西亞村落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導致聖殿(向羅馬神敬拜的地方)衰敗,犧牲的祭物滯銷"。

為了阻止這種情況,普林尼向皇帝呼吁處死基督徒。皇帝下令處死基督徒,但若有人否認自己是基督徒並向羅馬神獻祭則被釋放。

如此,基督教被認為是秘密聯合組織(革命式)或偶像宗教(因不敬拜羅馬神)而遭到嚴重的迫害,特別是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一百二十歲高齡的耶路撒冷主教西門(Symeon)被釘十字架(A.D.107)。同年,著名的安提阿主教依納爵(Ignatius)被押送到羅馬,在圓形大劇場(競技場)的眾觀眾面前死於獅子之口。瞬時間獅子將他血肉吞噬,隻剩幾塊殘骨。

依納爵平時是位忠於主的主教,認為隻有流血殉道才心滿意足。他在圖拉真皇帝面前說:"我侍奉基督於心中,我是神的使役(Theophorus)"。他拒絕向羅馬諸神獻祭。

據說,與他一同前往羅馬的同工們當晚在夢中看到他仿佛是辛勤勞動的人大汗淋漓地站立於基督的旁邊。

哈德良皇帝(Hadrian: A.D.117-138)作為獻身於羅馬國家宗教的皇帝,對基督教和猶太教同時進行逼迫。他在猶太教聖殿遺址建希臘之神丘比特神廟,在十字架受苦之地高高樹立希臘神比諾斯之像來侮辱猶太教徒和基督徒。

安托奈納斯·派厄斯(Antonius Pius: A.D.137-161)皇帝從殘酷的暴力中保護了基督徒。他下令讓亞西亞地方總督事先要考驗一下基督徒是否無罪,但是對有的小亞西亞的地方總督的行為,他也無能為力。

當時小亞西亞的總督卡德拉特斯(Statius Quadratus)對士每拿著名的主教波利卡普(Polycarp)的信仰進行考驗。裁判官說若他指著皇帝的名起誓咒詛基督就釋放他,但波利卡普告白說:"八十年來,我侍奉我的王、我的救世主耶穌基督,他從來沒有丟棄過我,我又豈能否認拯救我、愛我、滿有慈悲憐憫的我的主呢?"。

波利卡普以喜樂的心登上了火刑場,在烈火中他高聲贊美主說:"贊美主,感謝主,因您使我被納入殉道者的行列,使我嘗耶穌苦難的杯,使我借聖靈得永不朽壞的靈魂與身體而享永生"。

據后代士每拿教會的書信傳說得知,火苗避開了他的身體,沒傷害他。他的身體就象黃金般閃亮,人們聞到了馨香的氣息。 執行官向他的身體擲刀,頓時血柱涌流,噴滅了火焰。按羅馬的習慣,波利卡普的尸體火刑后遺骨由教會保管。這遺骨比黃金寶石更被看為貴重。

馬爾克斯·奧裡利厄斯皇帝(Marcus Aurelius: A.D.161-180)是位文化水平較高,而且是一位正義、親切、充滿慈愛的皇帝。但他本人是相信自我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因這種哲學信仰,他認為基督徒是非合理的、幻想式的偶像崇拜,所以殘酷對待地基督徒。

戴修斯·圖拉真皇帝(Decius Trajan: A.D.249-251)是最熱忠於恢復古羅馬精神的王。主后250年,他向全國所有地區的總督下令殘酷逼迫基督徒。這是一次席卷全羅馬、殉道人數最多的迫害。

特別是主教和教會的領導者遭到了嚴重的迫害。羅馬主教法比亞諾斯(Fabianus)、安提阿主教巴比拉斯(Babylas)和耶路撒冷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等在此期間殉道。

瓦勒裡安皇帝(Valerian: A.D.253-260)起初對基督教採取懷柔政策,但A.D.257年以后他的心靈變得剛硬起來,將把有能力的平信徒和聖職人員驅逐出境,不僅沒收他們的財產,還下令禁止宗教聚會。當時,最廣為人知的迫害是迦太基(Carthage)主教奚普裡安(Cyprian)的殉道。

奚普裡安以主張"教會以外沒有救恩",強調教會的有形的統一,並以羅馬主教並不比其他地區主教優越的主張而出名。奚普裡安被認為是羅馬諸神和羅馬法律的仇敵。他在眾多的觀眾面前,自己脫下衣服,遮住雙眼,讓一位平信徒長老把雙手捆綁,付給執行官黃金二十五兩作為讓他得到永不朽壞的黃金冠冕的酬金,而后慷慨就義。

奚普裡安高喊"慈愛的神",直到斷氣前也不忘禱告。歷史學家吉本(Gibbon)評價說:"他的殉道是最有禮節,最鄭重的一次"。

戴克裡先皇帝(Diocletian: A.D.284-305)身為奴隸的兒子,靠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王位。他夫人普裡斯卡(Prisca),女兒瓦勒裡亞(Valeria)和大部分的太監、宮女是基督徒或是對基督教有好感的人,但皇帝本人卻是偶像的崇拜者。

他象瓦勒裡安或者多米提安一樣,要求他人稱他為神,即是丘比特(Jupiter Capitolinus)的代理者。他還自稱為世界的主人(Master and Lord),無論何人都必須在他面前下跪,還要磕頭觸地。

他迫害妨礙崇拜自己的基督徒和教會。除了尼克摩底亞(Nicomedia)的雄偉的教堂、高盧(Gaul)、英國(Britain)和西班牙(Spain)以外,所有的羅馬教堂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並且在市場的地上大量聖經被焚毀。聖職者被逮捕,被嚴刑拷打,在原形劇場被投入獅子之口。面臨死亡,殉道者們將榮耀歸給神,並向神獻上感恩。

所有的基督徒被罷免公職,也得不到市民權。基督徒們在三個世紀期間,沒有採取任何暴動和革命活動,始終保持著政治上的被動,單單以殉道來?守真理、保持信仰。然而殉道是比暴動、比革命更有價值的,是更大的挑戰。



(平信徒殉道者的故事)

波朗迪娜(Blandina)是位奴隸出身的少女,在最殘酷的拷打中顯現出超人的毅力和非人的堅強。最終,她被擲入網,成為獅子的食物(A.D.177)。

普塔米愛娜(Potamiaena)是位純潔的絕妙美女,她受到的比死更殘忍的、更可怕的猛獸的威脅,又在嚴刑拷打后,與她母親一同被煮死於沸滾的鐵鍋裡(A.D.202)。

給這母女執刑的軍人叫波希利德斯(Basilides),他被這一美麗的殉道場面所深深地感動,憐憫之極最終成為一名基督徒,后來他也被斬首,成了馨香的祭物。據說他臨死之前普塔米愛娜(Potamiaena)在夜晚與基督一起顯現,給他戴上殉道者的冠冕。

一般平信徒殉道故事中,女信徒比男信徒留下了更多的記錄。大部分的女殉道者是下層民女,隻有殉道者貝坡圖(Perpetua)是位貴族出身的年輕女人。

她沒有將剛剛出生的嬰兒交給同歲的異教徒丈夫,而是緊緊抱在懷中,與自己一起作了犧牲的祭物。

奴隸腓利西塔斯(Felicitas)和她的孩子一同被下在監裡,但她懷著在天國見面的盼望,與孩子熱吻而別,最終被猛獸撕碎吞噬。



(最后的勝利)

基督徒在歷史當中不僅獲得了超越歷史的勝利,而且也經歷了最后勝利。他們在苦難之中創造了榮耀,因著與基督同行堅險苦難的路,也與基督一同在歷史中享受榮耀。

大概在二百五十多年之久的漫長的逼迫當中,初期教會的聖徒們將信仰的氣節堅持到底,保持了教會的生命力,並且在苦難中宣揚福音。終於在A.D.313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us)頒布的米蘭赦令,使基督徒從地下走出了地面。

君士坦丁為了支配羅馬帝國,與馬克森提(Maxentius)在羅馬郊外的莫爾維安(Mulvian)橋展開血戰。他在夢中被指示以(χρ)為記號征戰就必勝。因不解其意而冥思苦想時,其部下的一位基督徒士兵解釋說這記號是基督的希臘語頭兩個字母的組合,所以當以基督的名征戰。君士坦丁非常贊同此解,並在士兵的頭盔和盾牌上都飾以(χρ)的記號。如此,君士坦丁以基督的名征戰,獲得了巨大的勝利,戰勝了馬克森提。

借此事件,君士坦丁發表了米蘭赦令,基督教不但獲得解放,而且成為了羅馬的國教,對基督教的迫害從此結束了。

然而,這一勝利卻導致了基督教走向世俗化,失去了生命力,邁向黑暗,不僅被政治所利用,而且深化了教會(教皇)權利與國家(王,地方行政官)權利之間的沖突,即迎來了眾所周知的中世黑暗時期(Dark Age)。



2. 借宣教熱忱成長的初期教會





聖靈在嚴峻可怕的逼迫與試煉的現實中,更強有力地將宣教的熱忱澆灌給初期教會的聖徒們。對他們來說,宣教不是業余工作,而是一生的使命;不僅僅是聖職人員的工作,而是全體信徒的共同事工。

他們行耶穌所行,信耶穌所信,盼耶穌所盼,即成為耶穌基督福音的証人。"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徒1:7)之耶穌的地上命令,就是他們的人生目標,也是教會的最大課題。



(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

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宣教中心地,而宣教的領導者是使徒彼得。但異邦人的宣教中心則是安提阿,起領導作用的就是曾經走過四次宣教行程的主人公保羅。事實上,以保羅為中心的異邦人基督徒和以彼得為中心的猶太人基督徒之間曾經發生過爭執,問題逐漸深化,因而召開了由雅各主持的耶路撒冷會議。

十九世紀的黑格爾派歷史學家包爾(Ferdinand Christian Baur)解釋說,在以彼得為主的猶太人基督徒(These)和以保羅為主的異邦人基督徒(Antithese)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中,初期天主教會(共教會:Synthese)在辨証的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第三個宣教中心是羅馬。福音傳到羅馬時,初期教會的宣教領域已經廣泛深入到世界性帝國羅馬的各個角落。羅馬在所謂羅馬和平(Pax Romanna)的口號下完成的世界性統治的統一性(Unity)成為宣教的基石。"條條大路通羅馬"的Via Romanna為開拓宣教領域提供了交通條件。基督的福音借著這便利的世界性通路,在短時間內,傳遍了世界各地。

當時羅馬人口雖無確數,但據哈爾納克(Adorf von Harnack)所說,基督徒人數達到三萬名左右,這已經形成了在羅馬有影響力的一群。

第四個宣教中心是北非的亞歷山大(現為埃及的一個城市)。特別是在這城市形成了以菲洛(Philo)、克雷芒(Clement)、奧利金(Origen)、德爾圖良(Tertulllian)為續的亞歷山大學派,並成了培育出在基督論的爭論中奪冠的亞大納西(Athanasius)、奚裡耳(Cyril:以弗所會議A.D.431)等著名人物的神學城市。

這北非教會還出現了希坡(Hippo)的主教奧古斯丁,迦太基(Carthage)的主教奚普裡安(Cyprian)等拉丁神學家,即形成西方教會神學的黑人神學家。亞歷山大是東西貿易的中心地,當地人民勤勞又有智慧,又熱衷於接納新知識和新信息。

第五個宣教中心是君士坦丁堡(現為伊斯坦布爾)。此城市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后來成為東方教會的宣教中心,起了發展成希臘正教會(Greek Orthodox Church),俄羅斯正教會(Russian Orthodox Church)的中心地的作用。

耶路撒冷、安提阿、亞歷山大、羅馬、君士坦丁堡形成了五大教區,其中羅馬主教企圖成為眾主教之首的運動深化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從羅馬主教格列高利(Gregory the Great )開始形成了教皇(Pope)體制,掀開了中世教會的序幕(A.D.590)。

福音於二世紀后半期傳入法蘭西的南部、高盧地方和西班牙。裡昂的(Lyons)主教伊裡奈烏(Irenaeus)不是用拉丁語,而是用凱爾特語(Celtic)傳道,獲得了巨大的成果,這意味著福音傳播的對象由羅馬化的都市人擴展到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村人民。

福音何時傳入英國無從得知,但德爾圖良(Tertullian)在A.D.208年左右所寫的文章中提到基督徒已廣泛存在於羅馬帝國以外的地區。

愛爾蘭(Ireland)的宣教由英國本地出生的帕特裡克(Patuick: A.D.389年出生)起發的。他十六歲時,被愛爾蘭的土匪抓去,被扣押在愛爾蘭六年,在此期間,他在山區野蠻人中當了牧人,后逃往法蘭西,在列寧斯(Lenins)修道院當了一名修道士。后來他毅然決定返回愛爾蘭,但卻遭到了許多的阻礙和攻擊。他經歷了來自原有宗教侍奉者、愛爾蘭國王、殺害他的改宗教徒的土匪們的折磨,但他去世后,愛爾蘭成為一個龐大的基督教國家。

這種凱爾特(Celtic: Irish的另一種叫法)的基督教作為不屬於主教的教區,而是以修道院長為中心的獨立教會,是修道院為中心的教會。它是比中世黑暗時期席卷大西洋的巴矣坑(Viking)海盜隊更有機動性。他們將操縱船運行方向的舵棄掉,向各個島傳道的宣教團體。

敘利亞的宣教是由被定為異端而被逐出到以得撒(Edessa: 美索不達米)的聶斯脫利派(Nestorius: A.D.431年的以弗所會議被定為異端)所完成,埃提阿伯(Ethiopoa, Africa)的宣教是由干大基女王的總管銀庫的太監受腓利執事的施洗后開始,而普魯盟提烏斯(Frumentius)成為主教后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這種宣教的熱忱被稱為科普特(Coptic)教會,一直保存至今。

亞美尼亞(Armenia)由格列高利(Gregory the Enlightener)宣教並建立了教會,米索(Mesorb)為了亞美尼亞的人民創造了亞美尼亞字母,翻譯制作了亞美尼亞聖經(A.D.410)。

小亞西亞中北部該撒利亞(Gaesarea)的宣教是由格列高利·道馬特爾古斯(Gregory Thoumaturgus)主教完成,除十七名以外全民福音化,后來成為加巴道西學派(Cappadochian School:確立三位一體和聖靈論的神學家)的中心地。這一學派的三位神學家運用希臘語建立了東方教會的聖靈論和成聖論。他們是尼斯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issa),巴西勒(Basil of Caesarea)和納西盎的格列高利(Gothic)等。

宣教士烏斐拉(Ulfilas)在四十年期間用哥特語(Gothic)宣教,並翻譯了聖經,獲得了很大的宣教成果。

印度的宣教是由耶穌的門徒,疑心重重但具有哲學家性情的多馬(St. Thomas)完成的。《多馬行傳》(Acts of Thomas)的著述中相傳著美麗的故事。主差遣多馬去印度,但多馬不願去說:"我是希伯來人,怎麼能去印度傳講真理",但最終主將他成為印度商人阿伯尼斯(Abbanes)的奴隸。阿伯尼斯在耶路撒冷尋找有手藝的木匠,恰好多馬被選上了。

多馬被指令為印度國王君達普羅斯(Gundaphorus)修建宮殿,但多馬決心建立屬天的靈殿,而不是眼能所見的宮殿。於是,他用建設經費來救濟貧窮的人。當時,國家因國王而造成經濟上的貧苦。

后來不久,國王想看一下宮殿,多馬回答說:"您現在不能看宮殿,隻有您去世時,才能見到那宮殿"。據傳說國王惱羞成怒把他監禁起來,但發生了神跡,宮殿得以被建造,國王從多馬那兒受洗禮。

根據考古學証明君多巴爾(Gundobar)王是確實存在的人物。他於一世紀統治西北印度。《多馬行傳》(Acts of Thomas )的內容超出單純傳說的可能性比較大,現在在印度西南地方還有多馬基督教會。

法國的宣教是由聖馬丁(St. Martin of Tours),即圖爾的主教來完成的(A.D.316-397年左右)。他原本是軍人,后來成為修道士。他滿有慈愛憐憫,每當有赤身露體的人經過時,他就將自己所穿的外套分給他一半。據說深夜的夢中,他看到耶穌穿著他的另一半外套。他還多方旅行,特別向農村人民盡心盡意地傳福音。

終於因著他獻身式的宣教,五世紀法蘭克國王克洛維(Clovis)受洗,當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同時(A.D.476完全滅亡),曾被認為是野蠻的法蘭克王國漸漸地興旺起來。

法蘭克民族原是德國系統的人民,從中歐平地和德國的森林裡走出來的民族。A.D.493年,皇帝克洛維與波爾甘地的基督徒公主克羅蒂爾達(Clotilda of Burgundy)結婚,她曾努力使他悔改信主,但未成功。而在與德國人的(the Alemanni)的戰爭中,他曾陷入極大的危險之中,他祈求說如果他勝利的話,就作上帝的仆人,結果他獲得了勝利。后來他依照諾言,於A.D.496年與三千名手持兵器的士兵一同受洗,這也成為軍人集體受洗的先例。

並且,他們將槍高舉於頭所接受的洗禮,也開始孕育了教會與國家的矛盾,即宗教(基督教信仰)被軍事力量利用的可能性和基督教利用政治軍事力量的可能性,其最悲慘的例子便是十字軍戰爭。以宗教的名義殺害無數生命的悲劇給教會史留下了巨大的傷痕。



3. 初期教會的靈性(Spirituality)運動





初期教會從五旬節聖靈降臨馬可樓開始,借著聖靈充滿,在無數的逼害中保持信仰的忠貞;在聖靈的幫助下,借著宣教的熱情,日益成長。這種基於聖靈經驗的靈性運動,在教會共同體當中,通過每周以神的話語為中心的第一部禮拜和聖餐為主的第二部禮拜展開的。

他們不僅舉行聖餐式(eucharist),而且還舉行了愛餐會(αγαπη)。 愛餐會是共同會餐,那時他們通過聚交(κοινωνια: 交通)來分享愛,培養他們的靈性。

但是逼迫結束后,初期教會信徒們開始對個人隱修的靈性運動更感興趣,而不是共同體生活的靈性運動。換句話說,禁欲主義似的修道院運動成為聖徒們所向往的最理想的靈性生活對象。如此的修道院靈性運動分四個階段發展的。



(四個階段的修道院靈性運動)



第一時期:教會內部的禁欲主義運動

這一時期,大體上都是教會生活中追求禁欲主義的靈性運動,但是因組織性的禁欲生活還沒具體化,可以稱其為教會內部的隱修生活。這種運動大體出現在尼西亞會議之前,特別是在聖職人員中掀起來的,也稱為半修道士。這時期的代表人物為奧利金,他為追求禁欲生活自己閹割取締性功能。



第二時期:個人禁欲主義隱修運動(Anchoretism)

這種運動是四世紀初掀起,而且可以說這時期禁欲主義成為固定的,永久的形態。這種運動追求在外形上與世界分離,以以利亞,施洗約翰為榜樣努力效法施洗約翰穿駱駝衣服,吃蝗虫,野蜜,在曠野上生活。他們的衣服是小襯衫和野生動物的皮,他們的食物是面包和鹽,他們的家是地洞,並且他們下功夫在祈禱,默想和贊美,與撒但的勢力爭戰上。

這種生活方式是由帝伯的保羅(Paul of Thebes)和聖安東尼(St. Anthony)發動的。在東方教會中得到廣泛發展,而西方教會方面否認其現實性,沒多少人參加,尤其對女性根本不適應。埃及的隱修者中有薩勒百特斯(the Sarabaites),敘利亞有雷摩波斯(the Rhemoboths)等,他們至少有兩三名一起生活。

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聖安東尼(A.D.250-356)。他在泉水旁或在樹下過隱修生活長達九十年之久。他天性安靜,喜愛默想,好深思,藐視高等學問,對希臘文化和世俗科學莫不關心,隻是熱衷於學習聖經、記聖經,而記憶就是他的圖書館。

他自從聽了上帝的聲音后,將三百畝的土地賣掉,除了隻給妹妹留下的一部分以外,其余的都用於貧困人的福祉上了。他遠離教會的中心和周邊地區,每周禁食兩天到五天,如果吃飯也是每天一頓,而且隻是面包,鹽和水而已,決不沾葡萄酒和肉食。

他作為亞大納西的朋友,認為阿裡烏(Arius)否認基督教神性的行為比撒但更惡。他於一百零五歲時,微笑著離開人世。至去世之前,他的視力仍很好,牙也整齊健康。他那孩童般的謙遜,令人尊敬的單純,雖沒有高深的學問,但在那時期教會中他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人。

西門(Simeon Stylites),每周一天僅僅是周日進餐一次,四旬節期間連續禁食四十天。他曾隱瞞著苦修於深山,但並不滿足於此,后來在安提阿東部,立了一個柱子,在那兒度過了三十六個春秋(A.D.423-450)。

開始,他自己立了六肘高的柱子。第二次是十二肘,第三次是二十二肘。最后一次竟達四十肘,是人們為他建立的。柱頂面積僅三英尺,食物是門徒們從梯子送上的。他既不能躺臥,也不能坐,隻能站立或驅身向神虔誠敬拜。

因為為了禁食敬拜,他的頭觸到腳面。旁觀者數過他以這樣的姿勢敬拜神的次數,達2044次。他衣著野獸皮,頸帶鐵鏈,聖餐也是在柱子上接受。他經歷過太陽光的酷暑,受過漂泊大雨的洗禮,常常被深夜的露雨打濕過,經受過狂風暴雨的怒吼。

西門為了單單期待永遠的上天的賞賜,甘願每天都過死與殉道的禁欲生活。他每天向旁觀者講兩次悔改之道,使上千名的外邦人悔改,甚至向王也傳講神的訓誡。

他去世前,不單單基督徒就連異教徒也來瞻仰他。波斯國王、皇帝德奧多西烏斯二世(TheodosiusII)、利奧(Leo)、馬西昂(Marcian)等都聆聽過他的教導與祝福。並且,也使病人得醫治,行了許多神跡。

在東方教會裡,如此在柱子上潛修的修士有但以理(Daniel:A.D.490年死亡),西門(Symeon The Younger:A.D.592年死亡)等人。這修行方法延續到十二世紀, 但西方教會隻有一人效法此修行方式,后來被主教禁止而進入了修道院。



第三時期:集體隱修運動(Ceonobitism,Clister)

一般來說,這也被看作是修道院運動的開端,起源於埃及,學於艾賽尼派共同體。東方教會由聖帕科米烏(St. Pachomius),聖巴西勒(St. Basil)等人開創,而西方教會由聖亞大納西(St. Athanasius)和聖本尼狄克(St. Benedict)開創。

聖帕科米烏(A.D.292-379)從同齡隱修人巴勒盟(Palemon)那裡學習了達到完全的生活。巴勒盟隻吃面包和鹽,不沾葡萄酒和油,幾乎半個夜晚歌唱詩篇,默想聖經話語。帕科米烏作為巴勒盟的門徒,有時跟著巴勒盟熬夜,一同生活了幾年。

A.D.325年帕科米烏組織了修道士的集會,受天使的指導制定了嚴格的規則。結合農務,織布,編筐等勞動進行靈性訓練,不單為自己活著,還注重濟貧救傷。

他去世前建立了八個或九個修道院,有修士近三千名,一個世紀后增長至五萬名。他還為妹妹建立了女修道院。

但是東方教會偉大的神學家,三位一體論和聖靈論的大師該撒利亞的巴西勒反對過分的禁欲主義,而系統地制定了愛和侍奉、勞動、祈禱和讀經等修道院規則。

另一方面,北方教會修道院運動也開始漸漸興起。通過七次漂流生活目睹東方教會修道院返回故裡的聖亞大納修斯將此運動介紹給西方教會,使聖哲羅姆(St. Jerome)、聖安布羅斯(St. Ambrose)、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等都受其影響。



第四時期:修道院組織運動

開創西方教會正規修道院運動的是聖本尼狄克。他在蒙特卡西諾( Monte Cassino)建立了修道院(A.D.529),協調了教會與修道院之間的隔距,制定了合理的禁欲生活規則。

從此正規的修道院得以組織起來。聖本尼狄克創建的本尼狄尼修會(Benedictine),聖多米尼克創立的多明我修會(Domincan),由聖法蘭西斯(St. France)創建的法蘭西修會(Franciscan)等陸續出現了。



信經的形成過程





初期教會信經形成過程的最大論爭是,圍繞著耶穌是誰,聖靈是誰及三位一體的同一性與多樣性,即三位一體是什麼的問題。這種問題不是單純的形而上學、哲學式的論爭對象,而是在提出人如何得到救恩(救恩論)、教會的本質和機能是什麼(教會論)、以及歷史的終末和天國是什麼(末世論)等問題的時候出現的教會現實中的活神學(Living Theology)課題。

換句話說,初期教會信經的目的不在於把我們束縛於教義的教義化(dogmatize),而在於尋求基督徒生活的靈活化(vivifying)。使徒信經不是將難以理解的文字教義象鸚鵡學舌般說來的,而應是聖靈在我們裡面與我們的靈一同來宣告的充滿確信的話語。

初期教會的信經形成之多樣性、復雜的事件和神學立場,在這兒不能一一舉例,而簡單地將其中核心部分介紹的話,可分兩大階段。一是至A.D.325年的尼西亞會議為止,二階段是到A.D.451年的卡爾西頓會議為止。



1. 到尼西亞會議為止(A.D.325年)



以猶太人為中心的伊便尼派(Ebionites)強調作為人的耶穌在受洗時成為神的義子(Adoptionism),主張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時義子的因素消失,而隻是作為普通人死了,即強調耶穌的人性而非神性。因將耶穌看為義子,所以可能導致耶穌被理解為從屬於神的存在。

但是以使徒約翰為代表的初期教會使徒們所攻擊的靈知主義,是否認耶穌肉身來到人世的極端論。靈是聖潔的,是善的;肉體是惡的,骯臟的;耶穌怎麼能穿戴世俗的身體來到人世間呢,因而主張來到世上的是靈。

靈知主義相信耶穌披戴假的肉體,而被叫做幻影論(Decetism)。此靈知主義(Gnosticism)不相信身體復活,強調靈魂不滅,即無視耶穌人性,隻是強調耶穌的神性的異端思想。

神學家奧利金(Origen)雖然是位在神學上留下許多貢獻的教父,但是卻認為耶穌是第二位神(ζευτηρο? Θεο?),陷入了耶穌是從屬於聖父的存在之從屬論(Subordinationism)。跟嗣子論一起從屬論算是開辟了類似本質論(耶穌與聖父神的本性不同,而是相似的主張)。

阿裡烏(Arius)與安提阿學派的猶西比烏(Eusebius)主教(尼科米底亞教區,給君士坦丁大帝施洗的主教)一起主張耶穌基督的神性與上帝的神性不同,而是類似的(homoiousious:ομοιουσιο?),並且認為耶穌基督不是永恆的,即否認其永恆性。並且不是存在於創世以前,即否認了先在性(preexistence),將耶穌理解為是創造物中最優秀的存在。這被稱為類似本質論。

對此挑戰而登場的同一本質論(homoousios:ομοουσιο?)認為耶穌基督的神性與聖父的神性是同一的,因而強調他是無罪的救贖主(Redeemer)。這是由亞歷山大的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的主張,被亞大納西繼承發展,成為尼西亞信經。

所以,為了在政治上達到羅馬和平和統一的目的,在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的尼西亞會議(A.D.325)上,阿裡烏的類似本質論被廢止,而亞歷山大和亞大納西的同一本質論獲得勝利。從此宣告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vere Deus)、完全的人(vere Homo),承認因他的恩典得以贖罪,他是我們當敬拜和贊美的永遠之神。



2. 到卡西頓會議為止(A.D 451)



原是奧利金的門徒的加巴道西學派(Cappadochian school)的三位神學家,即尼斯的格列高利(St. Gregory of Nyssa),該撒利亞的巴西勒(St. Basilot of Cassarea)和納西昂的格列高利(St. Gregory of Nazanzus)傾向於亞大納亞的同一本質論。他們作為使用希臘語的教父,是形成東方教會傳統的神學家們。他們為基督教的聖靈論和三位一體的決定性確立上作了偉大的貢獻。

他們爭論的對象是馬其頓學派(Macedonian school),即也被稱誹謗聖靈黨派。他們將聖靈解釋為能源、能力、感化道德的能力等物質性的,而不是神的人格。如此,可以把他們看作是主張聖靈類似本質論的人。

為對抗這種學說,加巴道西學派不僅強調基督,而且強調聖靈具有與上帝同等的同一本質的一位,主張在位格上聖父、聖子、聖靈都具有同等性(equality)。最終,他們使用三位雖具有一個本質(μια ουσια),但有三種存在形態、三個位格、三種作工(τρει? υποστασει?)的新用語"μια ουσια"和"Τρει? υπστασει?",即他們用這兩個詞語確定三位一體,成了大神學家。

所以他們認為聖父是自有永有的,聖子是永遠出生的一位,聖靈是永遠出來的一位,而且聖靈與其他兩位(聖父,聖子)一樣接收我們的敬拜,聽我們的禱告,是我們信仰的對象。

最終,在第二次普世教會公會義(equmenical),即君士坦丁堡會議中馬其頓學派(Macaclonian School)被定為異端,而加巴道西學派的聖靈同一本質論和三位一體論被確立為正統教義。

加巴道西學派雖然強調聖靈由聖父而來,但沒解釋聖靈也從聖子而來(filioque),因此他們的解釋成為東方教會聖靈論的傳統。然而聖靈也出於聖子的奧古斯丁的解釋成為西方教會聖靈流出說的傳統。

而且奧古斯丁和德爾圖良一樣將用拉丁語"περζονα"來表示希臘語"υποστασι?",結果並沒能完全正確地表達其含義,因persona解釋成臉(face)或面罩(mask)。所以拉丁神學家(奧古斯丁和德爾圖良)用persona翻譯,會引起很多誤解。

他們還強調三位一體的關系象一個人的人格分為記憶、理解、意志的三個部分一樣。他們主張三位的愛之親交關系,因而比起三位的三種職能(三個分工),更強調三位的統一性(Untity :Oneness)。

第三次公會議(A.D.431)在以弗所召開。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耶穌基督的人格(persen)裡人性和神性是如何結合的問題。這是安提阿學派和亞歷山大學派之間的最大爭論。

安提阿學派強調神性與人性的分離,比起認為耶穌是救贖主,更認為他是信仰的開拓者(pioneer)、榜樣(example),即強調了參與基督人性的救恩論。他們認為耶穌的人性更重要。聶斯脫利(Nestorius)主張耶穌分為靈性和肉體性,神性和人性的解釋,即耶穌具有兩種本性的兩個人格(Two persons in two natures)。挑戰聶斯脫利派的是亞歷山大學派神學家亞歷山大的奚裡耳(St. Cyril of Alexandria)。

亞歷山大學派大體上強調神性,而樹立了這種觀點,由亞歷山大,亞大納西等人繼承。奚裡耳解釋兩個本性(神性、人性)在耶穌的一個人格中達成統一(One person of two natures),而強調了兩性的協調和一致(Communicatio idiomatum)。奚裡耳還解釋說耶穌的靈體(神性與人性的協調)是無所不在(ubiquity)的,因而他解釋說耶穌的誕生是神的誕生(Theotokos:Θεοτοκο?)。他的解釋成為以弗所會議的勝利者。對此,聶斯脫利反駁問,怎麼能認為是幼小的嬰兒上帝,是躺臥在搖籃的上帝呢。結果,聶斯脫利被定為異端。

但是在第四次公會義的卡爾西頓會議(Chalcedon Council: A.D.451)上安提阿學的觀點要素和亞歷山大學派的觀點要素合而為一,即根據羅馬主教利奧的提議,亞歷山大的兩本性的統一(Unity)和安提阿學派的兩本性的分離(Unity in two natures)介入在一起。

從此,不是在以弗所會議中勝利的奚裡耳的由兩性成為一個人格體(of two natures)的主張,而是安提阿學派概念的在兩個本性裡(in two natures)統一為一個人格的觀點(Communicatio idiomatum) 得以被宣揚。

結果,再一次確認同一本質論和三位的同等性,承認是完全的神(vere Deus)、完全的人(vere Homo),而且結合安提阿學派觀點的要素和亞歷山大學派觀點的要素,認定互不混淆(without confusion)、互不變換(winthout change)、互不割裂(without separation)、互不分開(without division)的兩性協調統一。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0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二月 13, 2006
教會是神的、教會是基督的
發人省思的文章, 隨手貼上, 共饗讀者.

讀經: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馬太福音 16:18-19)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馬太福音 18:15-20)


  在二十七卷新約聖經之中,用到Ecclesia一詞計一百十五次。除了少數幾次是指聖徒的聚會說的,中文和合版沒有翻成「教會」之外,其他一百一十一次均翻作「教會」。其實「教會」就是神兒女的聚會。那裡有神兒女的聚會,那裡就可有教會;那裡沒有神兒女聚會,那裡就沒有教會。教會與神兒女的聚會是不能分的。惟新約中用到教會一詞,不僅指神兒女的「聚會」而已,更重要的乃是有分於聚會的人-神的兒女-即會眾。所以教會乃是「神兒女」的另一個集合名詞,是指「一班常在一起聚會的神兒女們」。馬太十八章15至20節,主耶穌的話清楚的表平這個觀念。這一段話的意義是:弟兄們問題可以去告訴「教會」,聖徒們都應尊重「教會」的裁判,因為主賜給「教會」-即你們-捆綁與釋放的權柄。你們同心合意的禱告,天父必成全;你們奉主名聚會,主就同在。主的話是從「教會」而說到聚會,使徒保羅在林前十四章的話,則是從聚會而說到教會,所以聖徒的聚會乃是教會的具體顯出,是與教會見證的實行密切相關的。這一點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的認識。
  
  新約中對於教會有四種不同的陳敘:

(一)是「神的教會」或「神的眾教會」(有十一次)
(二)是「主的教會」或「基督的教會」,或「在主耶穌基督裡的教會」(有
   五次)
(三)是「眾聖徒的眾教會」(林前十四章34節原文)
(四)是在某某地方的教會,或在某某地區的眾教會(有二十四次)。

  這四種說法的前三種,都是對「教會」屬性的啟示,後一種說法乃是對「教會」在不同地方的區別性陳敘。倪拆聲所看見的「地方界限」就是根據第四種說法而得著的啟示。可惜在他強調「地方界限」的同時,沒能加重的說出「教會」見證的屬性,他以為只要「界限」或「立場」分明,就能保守住見證的合一。其實不然,這六十多年來實行的歷史證明,教會的見證若沒有證確的屬性,「地方界限」和「地方立場」全都是「空殼子」、「空帽子」,毫無實際的意義、作用與價值。這好比耶和華神的殿,早期確建在耶路撒冷的獨一根基上,但在上面建好殿之後,其中領頭事奉的人卻在裡面橫行霸道,根本不敬畏神,又領著一班人在其中營私舞弊,假冒為善,這座殿遲早神咬讓仇敵去將她拆毀掉,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這就是主在地上的時候,當時聖殿的光景。這也正是今天「地方召會」光景。神的見證不是單講「立場」就夠了,更重要的是實質的屬性。因為站住所謂「立場」的人,不一定是要作主見證的,就如回教徒實在佔據了聖殿的根基,結果他們建了一座回教寺在上面直到今天。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咬這樣的人拜他。」

  今天地方教會的嚴重問題,不是立場或界限的問題,而是基本實質屬性的問題。究竟今天各地的「教會」(或召會),在基本實質的屬性上,是否夠資格認為是「新約中所要建造的「教會」,也不配稱為主的「見證」,更不會有在基督裡,在聖靈什麼立場上或取什麼界限,都全無意義也無價值,反之,若是一班聖徒的聚會,能夠單單純純的使他們的會,成為神的會,基督的會,和眾聖徒的會,他們就真正作了主教會的見證,不論他們在什麼地方聚會,他們就可以真正的被稱為主在那地的教會。一個聖徒們的聚會,若實質的屬性正確了,很自然地就同時會有了正確的立場和界限;反之,若是屬性上偏差了,其立場和界限永遠都站不正。若是實質的屬性不對,卻仍掛個看來正確的招牌,那就是外比實質不一致的欺騙行為,還不如老老實實的是什麼就掛什麼來得好。

  「地方教會」中的聖徒們若真盼望走在主教會見證的正路上,就必須眾人同心合意趕緊的使他們的會,成為「神的會」,「基督的會」和「眾聖徒的會」。聖徒們不妨計下面所提的原則對照看看,從什麼地方墮落了,就趕快從什麼地方悔改。
  
  第一原則:「教會」必須是「神的教會」

  新約的啟示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教會必須是「神的教會」。今天在地上有許多自稱為「教會」的,他們以為他們是神的兒女,所以他們的會就是「教會」。然而這些會並沒有「教會」見證的屬性,怎能視作「神的教會」?那自稱為「教會」的,是否具有「神的教會」之實際屬性,可由下面幾方面來判斷:

  (一)「神的教會」就是「神的家」,乃是由「神的兒女」所組成的。他們不僅相信有神,他們更是從神生的,有神聖的生命在他們裡面。沒有經重生的人,並不包括在內;他們可以參加神兒女的聚會,但他們必不是「教會」的一部分。這使「教會」有別於世上的一切社團。神的兒女不是人勉強拉進來的,乃是因著「信」而由神生的。「地方教會」在一九七零年左右以呼喊主名三聲勉強人下水「仿冒品」、「假信徒」。把那些沒有經過「信」之過程的人,列在「召會」的名冊上,充分證明「召會」已經變質成了假冒的「人意招會」。所以各地的「地方教會」若真盼望在主的見證下有分,成為「神的教會」,首先就必須立刻停止那種製造「仿冒品」的行動,真正好好的傳福音,帶領人「信」而受浸。

  (二)「神的教會」乃是屬神的,他不是屬人的或屬宗派的。神是父,只有神自己是獨一的家主。所以祂所生的兒女,都是家中的一分子,除了神誰也不能拒絕神的兒女在神的家中生活。新約聖經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像林前五章11至13節那樣習於活在犯罪中的人,為著叫他悔改,並且為著保守神的見證不被人羞辱的緣故,應該暫時把他趕出去,直到他真正悔改。凡是意見、觀念、看法、道理(不是真理)、規距、信條、禮儀、主張、實行上的作法等等不合而將「神的兒女」趕出去的會,就不是「神的教會」,而是以人的私意所主宰的「屬人」或「屬宗派」的會。許多宗派的「詭詐之道」便是如此,為了隱藏他們的「私意」,乾脆不承認凡不在他們禮儀中所接納的人為「神的兒女」。「宗派」之最大錯誤乃是他們按照自己的私意斷定誰能做「會友」,誰不能作「會友」;即使原是他們中間的「會友」,若後來對某些屬靈的事,觀念有所不同時,就可能被開革或除名。所以他們的會是「屬宗派的」,而不是「屬神的」。


  各地的「地方教會」若真盼望有分於神的見證,成為「神的教會」而不淪於私會的性質,就須擴大比愛包容和接納的度量,珍惜寶愛每一個「神的兒女」,千萬不能按人的私意,照某人的喜怒好惡,重視這個,輕視那個,迎合這個,排斥那個。教會是神的家,是每個神兒女的有分的。每個神兒女都有同養權利和地位。教會沒有權柄選擇神的兒女,教會也沒有權跟從任何工人,任何工人都是奴僕而不是「家主」,只有神自己才是「家主」。誰也不夠資格,沒權利去拒絕排斥誰。長老也不過是服事神兒女的「家奴」,是看守神家門戶的,他的看守不是攔阻神的兒女進家門,而是不要讓強盜或披著羊皮的狼混進去傷害神的眾兒女。同時作家奴的應當特別小心,不要隨便絆倒在任何神的兒女。要記住主的話說,每惡神的兒女都有一位天使在父面前。不要以為神的小兒女們好欺負,而專一去討好一些大惡僕,主遲早會算帳的;我們的神是永活的神。我說這話是因為我也是「神的家奴」,願題醒同作家奴的人,當如何服事「神的兒女」。

  (三)「神的教會」是以「神的話」-聖經,即新舊約全書-為唯一的依歸、典範和根據。在神兒女的聚會中,「神的話」是唯一被高舉、被遵循的話。任何人或任何團體的解釋、講論、詮釋、信條、教訓、信息、綱目,和說法,都不能列作「教會聚會」中教訓、講論和交通的規範,只能任由信徒個人自由私下閱讀或參考。換言之,只有「神的話」是「神的教會」中唯一權威,能在聖徒的會中公開被眾聖徒宣讀、唸訟和講論;除此之外,若再加上別的東西,都是一種變質,都是一種私意的混雜,會成為別人的轄制,會導致聖徒的分裂,甚至發展成為異端。「神的教會」中,沒有別的「話語」能與「神的話」匹配。

  教會兩千年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所有異端、宗派、教黨、偏邪、分門別類、爭端、混亂的造成,都是因為在純正「神的話」之外,又加進了一些「人的話」。而每一次「教會」的復興和改革,則都是由於重新單純的歸回「神的話」而帶進來的。只是一些曾領頭復興的人,到後來又有一種傾向,就是他自己和擁護他的人又要推崇「他的話」,結果造成另一次墮落,又形成另一支宗派,「地方教會」短短七十多年的歷史,就重演了這個失敗的故事。若是「地方教會」或任何神兒女們的會要想成為「神的教會」,就必須從推崇「神的話」的陷井中完全拔脫出來。

  這裡所謂「人的話」不是指傳道人即席所講的話,乃是指那些以文字或其他工具記錄下來的話。即席傳講的話,無論在講者聽者都有「神的靈」照現場的情況運行,其反應各場不同,是不能重複的。「人的話」都不能在「神的教會」中有特別的地位,若是聖徒個人喜歡,那是他們私下的事,當使徒們在世的時候,他們的講章和書信沒有任何一卷被當作「聖經」的,甚至連主耶穌自己的講話,都不在當時記下當作「聖經」,乃是等到祂死而復活之後,證名祂的確是主,祂在世所說的話才被追記來下列在福音書裡。使徒們更是去世一兩百年之後,神才印證他們很少的幾封書信是,「神的話」。這說出只有這幾封信完全是神的靈所默示,其他許許多多現場講的或寫下寄給人的,全都被神淘汰了。一個還活著的人,他的話究竟有多少價值,有多少真實的成分,當時的人是判斷不出來的,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神要先把那個人顯明了,然後才顯明那些是否留下當作「神的話」。只有被神肯定是「神的話」,才能在教會中有一席地位。

  (四)「神的教會」必須讓「神的靈」來引導教會中聚會、事奉、敬拜和各種屬靈的活動。使徒行傳的記載,給們清楚的看見,聖徒們一切屬靈活動,都是受「神的靈」引導、感動、指揮、調度和約束;聖徒們非常遵重聖靈的主權,雖然當時有十二使徒與他們同在,但他們的一切行動均非出於人意的定規、計劃和安排;他們的行動不是執行人的意志,他們從始至終都是遵循聖靈的引導。「神的教會」初期興起時的榜樣就是這種情形。他們事前在一起同心合意的禱告、祈求、仰望等待聖靈的帶領、引導,當聖靈充滿他們時,他們才開始行動。在他們行度的過程中,繼續經歷聖靈的同在,賜給他們應時滿有能力和智慧的話,又賜給他們屬靈的口才,能以向各樣的人說出人的話來,叫人信服基督,因此他們看見聖靈工作的果效,而將一切榮耀歸於神。他們在應付一切在的環境和壓力時,是如此仰望尊重聖靈的帶領;在面對內部各種問題時,也是如此尊重仰望聖靈的引導和定奪。在耶路撒冷如此,在安提阿亦復如是。在他們中間沒有使徒彼得的強權主觀意志,行傳後半也找不出使徒保羅指揮控教會的痕跡。我們只看見「神的教會」之特質,就是絕對尊重聖靈的作主權和主導權。

  當初倪弟兄巷聖徒們說到教會的立場時,並不是只說到「地方界限」而已。無論在「工作的再思」或「教會的路」中,講到教會的見證,或教會的立場時,都一再強調「聖靈的權比柄」是首要條件:沒有聖靈計沒有教會,沒有聖靈的權柄就沒有教會的立場;教會的權柄不在於人,乃在於聖靈,凡不是聖靈起頭的,就必不是教會。可是倪弟兄這一方面的啟示和看見,完全被別人擺到一邊去了。

  應許賜保惠師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給你們一位保惠師(或作一訓慰),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計售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所以任何「地方教會」的聖徒,若想建立教會的見證,成為真正「神的教會」,就必須立刻在一起同心合意的禱告,重新找回聖靈的主權,丟棄一切的假冒,使今後教會中的一切屬靈活動,都在聖靈的直接引導帶領之下。過去幾十年在「地方教會」中的聖徒,包括最領頭同工長老在內,都不甚清楚什麼是「聖靈的主權」,更不知道怎來尊重「聖靈的主權」。自人刻意強掉「代比權柄論」之後,他們就以領頭者為聖靈設立的「代表權柄」;因此眾人就以順服領頭者為順服聖靈,而領頭者也就自居為聖靈的代比。這種作風首由教皇開始。在「地方教會」中從十九五三年全時間訓練之後,工頭明顯自認「朕即聖靈,朕之言即聖靈之命令」。若有人對他所作所言不能茍同時,就會被定以「背叛」之罪名。這種觀念影響所及,在「地方教會」的配搭服事中,對於排名次序極為重視;因為那代表了聖靈權柄的「等次」,在後的要服在前的。若一個地方,領頭的長老比較開明些,他不那樣自居的話,還會與配搭的聖徒多有些交通。那些性格比較強的,他們自然而然的就像教皇一樣,在那個地方也自認為「朕即聖靈」,雖然他們不像有人利用權勢營私牟利,眾聖徒之受苦為難則是不可免的。在這種情形下,人意冒充聖廷是極常有的事,只要不是犯罪或不道德的,既是出於領頭的口,眾聖徒就必須接受配合,因此錯誤失敗造成問題,自所難免。即使眾人都與他同心合一也未必有祝福,因為源頭就不是出於聖靈的引導。更差的情形,像某人假公濟私,挪育公款去營私牟利,公然不法不義,而其身邊同工竟不敢攔組制止;慎翅工頭命令們盜賣聖徒奉獻之資產供其償付私債,他們竟也順從,這是不敢頂撞「聖靈代表權柄」。其思想之懵懂迂腐,可見一斑。這主餅領頭人為聖靈代比權柄之教訓,不僅錯誤而且邪惡
。這是造成「地方教會」迷失了真正的聖靈主權之主要原因。

  「地方教會」的聖徒若想建立機會的見證,必須先熟悉聖靈作主權的引導。其實,這是一個信徒最基本的認識。因為一個真正信而受浸的人,應該知道從水裡上來的時候,他已經成為神的兒女;是從水和聖靈生的,也是從神生的,有神的靈就是聖靈住在裡面。從此以後他要學習聽從這個內住之靈的引導來過生活,行事為人說話做事要受祂的指引,約束和規正,而活出新生的樣式、新人的生活來。這就是聖靈的內住對信徒個人的主導權。我們讀使徒行傳,和他們的書信,可以發現當初聖徒生活行動的榜樣就是這樣。使徒的教訓也就是教導聖徒這樣生活的。

  聖徒個人的生活既是如此,當聖徒們來在一起為主為神作見證時,難道就從裡面轉向外面,聽從一個領頭人的吩咐做事媽?以他為聖靈的代表,以他的聲音取代內住之靈了媽使徒行傳讓我們看見,當聖徒們聚在一起時,他們乃是一同禱告、一同仰望神的靈對他們共同的指引,然後他們一起交通,摸清楚內住之靈在各人裡面所作的共同引導,因此而帶來他們一執的行動,同時也帶來聖靈大能的印證和祝福。使徒從行傳第一章到第十五章所記的許多大事,諸如:耶路撒冷教會的興起,大能的福音和榮要的見證,猶太教公會的逼迫,內部飯食的供應服事,財務的管理,服事人位的產生,福音向外開展的交通,對反對者歸主後的接納,福音傳給外邦人,外邦教會和安提阿教會的興起,教會面對政治逼迫的反應,打發使徒到外邦去傳福音,以及內部有關真理的爭執,和爭執的解決之道,教會與教會之間的交通....等等,那一點不是聖靈親自在聖徒中間主導帶領?那一點是領頭者憑個人意志在那裡一意孤行支配調度的?當他們在一起禱告的時候,無論是「最大」的使徒或「最小」的聖徒,他們都是倒空自己、全心全意的向神仰望;若還不能確知主的旨意,就禁食禱告,一天禱告不出結果,就兩天、三天.....甚至十天之久。我們沒有看見彼得預先帶著「滿腹的經綸」在聖徒禱告一圈之後,以領頭者的身份宣佈他的計畫,發出他的命令,讓眾聖徒遵行配合;美期名為接受聖靈代表的權柄。這種預先帶著「滿腹經綸」的交通和定規,全然是一種潛越聖靈主權的私意行為。所謂聖徒一同的尋求禱告不過是形式,是煙幕,是假冒聖靈主權的裝飾品。

  「地方教會」的長老同工和聖徒們,若想真正尊重聖靈的主權,重新成為神的見證,計須痛改那種虛情假意的禱告事奉交通聚會,尤其是領頭者更要小心他自己預先所有的一切主張和主意,同時其他與會的聖徒也應該學習忠忠實實的將禱告後所摸著的感覺,坦白的交通出來,使眾使徒疼夠真正的知道究竟聖靈的聲音在那裡。若非如此,「地方教會」的事奉就不會有真實的東西產生。領頭者以私意取代聖靈主權固然錯謬,而一同配搭者的默默無聲虛應故事消滅聖靈的感動也是一樣不忠不負責任的錯謬。他們促成了人意的取代,結果必然使教會的見證墮落、荒涼並往錯謬裡直奔。所以,教會事奉上的聖靈主權究竟在那裡呢?乃在於眾聖徒(一同配搭事奉的人)。共同清心、倒空、認真、迫切的禱告、仰望和尋求裡,以及坦誠,敞開和敬畏的交通裡。聖靈的主權不是在領頭者身上,而是在一同配搭事奉的人中間,這就是為什麼「教會」
也稱為「眾聖徒的教會」。關於這一點,在交通第三原則時,還要再說。

  為著教會的見證,必須尊重的聖靈主權,至少包括下列四方面:

  (1)聖靈在教會中的說話權:

嚴格的說,教會乃是聖靈說話的場所與對象,任何人都不應該在教會中隨便說話。聖靈的說話都是應時的;祂針對聖徒的光景,教會的需要,以及對信徒與教會的啟示引導而說話。每一個聖徒都應該對聖靈應時的說話保持高度的渴望與尋球態度。尤其是教會中在服事上領頭配褡的人,應該週週為此迫切仰望交通。特別是每個主日聖徒集中的聚會絕對不應該貪圖省事方便,而那一本所謂的屬靈書籍或一些舊章給大家唸唸,一兜一篇的虛應故事。這種作法不僅市一種事奉上的懶惰和不負責任,更是對聖靈說話權的限制與扼殺。這也是使教會的見證走上慢性自殺之路。教會見證之是否能夠正常健全的發展,與聖靈的應時說話有絕對關係。這是服事的人最需要謹慎,也最需要學習的。教會不是為人傳話的地方,教會乃是隨時讓聖靈說話的地方。關於這一點,可說的方面太多,但不願在此作長篇大論。

  (2)聖靈對教會行動的支配引導權:

教會中的各種活動和行動,包括聚會、敬拜、事奉、傳福音、受浸、接納、牧養、造就、成全、聖徒交通、濟貧、接待、青少年服事,兒童服事、團體活動、乃至於執事室服事,整潔佈置以及各種事務服事等等,都應該是基於聖徒的禱告交通,由聖靈的引導而產生出來的,同時也在聖靈帶領中進行。教會不是奉任何人、任何團體之命或吩咐而活動的團體。教會事奉上的領頭人尤須謹慎,他們最容易犯的兩種毛病:其一是以他們自己的主觀意志來定規教會的一切活動;其二是以某個活某些他們認為的「屬靈人」的意思來地規教會的活動。這兩種情形都是以人意取代聖靈的主權引導。前一主盛相信自己(信己),後一是相信「屬靈人」(信人);都是對聖靈主權的剝奪。對於教會的活動,服事的人可以多方面的尋求交通,也可以多方面的考察,使己的認識和領會更開廣而不致於陷於偏狹;但教會的實際行度卻必須經由重聖徒的共同禱告交通,根據聖靈的主權引導。過去許多年,「地方教會」的聽命行事,照吩咐或指示推動事情和聚會,都已精習以為。若是這種情形不改,就不可能真正建立教會的見證;不論它掛什麼招牌,它只是個屬人的支會分會而不是「神的教會」。

  (3)聖靈在教會事奉中的人事安排權:

教會是神的家,也是神的國,又是君尊的祭司團體。聖靈有權為教會興起任何人來事奉,為祂自己的見證效力。聖靈將各種恩賜賜給人,就是聖靈在服事上的一種授權,眾聖徒都應該尊重。這種授權並不是透過逼主人為度的按立或設立,而是透過眾聖徒內聖靈的認同。在教會的時代,教會中各種事奉的職分,既不是由人自取的,也不是「由上而下」指派的;而是當眾聖徒在禱告尋求交通中,由聖靈指示眾聖徒推舉出來的。(關於這一點在交通第三原則時將更進一步討論。)任何「教」他們的事奉上,若接受一個外在團體或某人的人事安排任命權,就足以證明那不是一個真證神的教會,而是一個宗派性的公會或私人性的私會。「地方教會」之所以會失去「教會的見證」而逐漸宗派化甚至私會化,就是由於這種人事安排權使然。

  (4)聖靈對教會財務的支配管理權:

神的兒女所奉獻之物都是屬神的,其支配管李權乃屬於神自己。教會在地上為神保管這些財物時,必軒非常謹慎遵照聖靈的引導帶領來支配運用。事奉上的領頭人無權照著自己的意思支配轉移。他們不能以自己的意思代表聖靈的意思。過去在「地方教會」財物的支配運用上,常常只是由幾位領頭者商議好而私相授受。這種作法不僅漠視了聖靈的主權,同時也給存心不正的貪婪之輩可乘之機,而侵占玷污了眾聖徒的奉獻,損害了神教會的權益和見證。教會中的許多黑暗故事,都是由於財物授受支配運用管理不當而造成的;而這些之發生乃是以私意取代了聖靈主權的結果。如何達到聖靈主權的支配運用,這又與眾聖徒有關,這也留待第三原則中再討論。教會只能照著聖靈所已經感動的支配運用。領頭者不能照自己的意思,拿聖徒們的奉獻作聖靈所沒有感動的事;更農按照某一組織團體或某一個人的指示去執行其財務計劃。這樣的作法都是對聖靈主權的侵犯與潛越,使「教會」淪為屬人的會。「地方教會」在這一方面曾犯過許多錯誤,必須虫新檢討,加強管理和監督。

  (5)「神的教會」必須顯出是「神的見證」。

我們的神乃是公義、慈愛、聖潔、良善、和信實的神,教會的姓質也必須顯出這些特質。當然我們的神有不盡的美善,上列勿項指是關乎神教會的見證和榮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特性,也是最關鍵的特質。如果一個神兒女的會,其中充滿了不法不義、世俗的情慾、詭詐的手段、假冒和虛謊,又沒有真正對人群社會付出關愛與同情,對於貧苦遇難的人們不肯伸出實際的援手,只知追求自己的幸福安樂,那就不是一個真正「神的教會」,而是一班自私自利的人,掛著「教會」的招牌在自欺欺人而已。那是所有真正神的兒女應該棄絕厭惡的,因為它侮慢了神的榮耀,並且它會攔阻神真正福音的廣傳。

  一個教會要顯出神本性的公義、慈愛、聖潔、良善和信實的見證,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神的兒女是一班活人而非植物,不能任其自然結果,必須有神聖的教導鼓勵,使教會從內部先起變化,而對外顯出見證,好使榮耀歸給神。這是神兒女們共同的責任。關於這五方面講究很多,在此僅略題要點:

  (1)公義乃是神國度之根基。主教導門徒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也告訴門徒他們的義若不勝過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神的國。宇宙、人間和教會中之混亂,均由「不義」所引起。而淫亂、貪婪與偶像(自高)乃「不義」之三大根源。這些必須經常在教會中提醒、警誡眾聖徒。另一面,教會既在地上為神作公義的見證,神兒女的生活在世人面前就應顯出義的見證。尤期在教會中領頭的人和經常站出來說話的人,義的榜樣更為重要。當日主在地上的時候,對於罪人、稅史、淫婦、蕩婦幾乎均未當面責備,只是憐憫同情的向他們傳福音,勸誡他們。度士法利賽人,卻當面嚴詞責備他們假冒為善,是毒蛇之主,是粉飾的墳墓;因為他們在神的子民中坐在摩西的位上,外表虔傳律法,而實際卻是充滿了貪婪和詭詐。使徒保羅也告訴哥林多人要將那些不義的人和事,從教會中清理出去。所以林前五章11至13節告訴我們:「若有稱為弟兄是行淫亂的、或貪婪的、或....。這樣的人不可與他相交,就是與他嗤飯都不可...。教會內的人豈不是你們審判的麼?...你們應當把那惡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尋前六章九至十節又說:「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麼?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敗偶像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因為神的國最在乎的就是公義。神的教會將不義人與事審判清理出去,是為叫神的眾兒女蒙保守,同時也是要迫使犯罪作惡的人知所醒悟而真正認醉悔改,使他結出悔改的良善果子而得蒙赦免和拯救,重新再被神和神的教會收納。

  (2)慈愛是指我們的神是愛世人的人,祂願意人人悔改,不願有一人沉淪。祂關心世人的光景和所遭遇的貧苦、病痛、禍亂、災害。因此神的教會必須一直向世人傳達這種神的愛心和關懷;神的兒女們也應該付出關心和同情,儘可能的幫助他們,並勸勉鼓勵他們歸向神,把他們帶回到神的家中來,使他們得以悔改蒙恩得救,也成為神的兒女。

  (3)聖潔是只不沾染世界的污穢和情慾。因為我們的神是聖潔的。神召我們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要我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聖潔。尤其在「神的教會」中,存心要聖潔,不沾染世俗,不與世俗為友,不在神的教會中作世俗或世界上的事。因為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世界上的事就如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並各種今生驕傲的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任何神的兒女都不要把世俗上的權勢、地位、名聲、頭銜、財勢、身份、資格、和價值判斷觀念等帶進神的教會來,更不可以有心(存心)或無心的藉神的教會為自己建立些東西。每一個神的兒女在神的教會中,其存心和行事為人都應該是清清潔潔、單單純純的為著神的榮耀,使神的教會真正充滿了平安,喜樂和神聖潔的榮耀與光明。

  (4)良善是指心地慈良,不傷人、不害物,樂意俯就同情幫助人,向人伸出援手使得益處、脫困被、連艱險、蒙拯救、存心清潔,沒有任何私利回報之貪圖。因為我們的神是善的,所以祂願意祂的兒女常要追良善,能多行各樣的善事,在善上聰明、惡上愚拙..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好叫我們在一切善事上多結果子,使榮耀歸於父神。因為我們蒙召原是叫我們脫離卑賤的事,作貴重的器皿,預備好各樣的善事。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我們行善,可以堵住那些毀謗神兒女之人的口,使他們有悔改相信的機會。所以甚神的話告訴我們,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甚至愛你的仇敵,關心你的仇敵,幫助你的仇敵,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神的兒女們不應該是一種善惡不分,是非不明,義與不義混淆不清的湖塗人;也不應該說教會不是慈善機關,而過著一種對人群苦難漠不關心的自我滿足生活。神的教會,不僅應內部滿了彼此相愛,互相關心照顧的情形;同時每個神的兒女和整個教會,也應該向人群社會,顯出神良善本性中的關懷、同情與實際的幫助,促成人群的和睦,社會的和平,而使人歸榮耀與神,並使人心歸向神。
  
  (5)信實是指我們的神沒有虛謊。祂是可信的。祂的應許都實在的,不會落空;祂的話都是實在的,沒有虛假;祂的能力浩大,能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誰也不能把我們從祂手中奪去。所以神的眾兒女也應該挺身昂首,依靠神的大能大力作個剛強正直的人;沒有虛謊假冒的言語行為,使神的兒女們可以彼此互信,而不猜忌紛爭。在神的教會裡,存著清潔的心,無虧的良心和無偽的心心在愛中彼此服事,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不向虛假妥協,不讓惡勢力值根,使神的教會一直立足在誠信真實的見證基礎上。如果有人一時不慎為軟弱所勝而犯了罪,作了錯事,以致叫人叫神的教會、神的榮耀受了虧損,聖徒應該在愛中指出他的錯誤,促其悔改。而這人也應該勇敢而父責任的在人前、在神面前,認自己的罪並悔改,求信實公義的神赦免,求人以愛心包容饒恕,該彌補償還的儘可能的做到;他絕不能以欺騙、隱瞞、說謊、假冒、推卸的手段來掩概自己的罪,而給魔鬼留地步。任何聖徒也不應該替那人隱藏、包庇、遮掩罪惡,使教會充滿虛謊假冒,而在那人的罪上有分,以致罪上加罪,造成對神、對人、對教會的見證更大的傷害與破壞。

  然而,「地方教會」的實際情形,與神本性的這些特質相去已經太遠太遠了,顯出來的見證水準更是每下愈況。一方面由於這幾十年來,教會中教訓的主題偏離了這個主流,對於聖徒的生活,缺少了這些美德教導、提醒和警誡,以致眾聖徒受社會潮流世俗趨勢的感染而致觀念駾化了,生活上的景醒態度隨之鬆懈了,使聖徒與外邦人的分別,除了聚會與不聚會外,幾乎已沒有什麼差異。另一面,工人存心之不正,營私不義之舉,在這幾時年期間屢見不鮮,而其他配搭同工又曲意為其隱避、遮概,甚至包庇,附從,捏造說詞,協助欺哄,久而久之成工頭之良心喪盡,感覺失去,觀念迂腐。隨後工頭反而編造傳播其「毒素理論」,稱義自己,恐嚇眾聖徒,使整個「地方教會」籠罩在一片黑暗權勢之下,同工與聖徒們都不敢過,更不敢多言。工頭父子在這種情形下,極盡斂財貪婪之能事,以致「地方教會」的工作從中心開始腐爛,並且愈爛愈烈。等到有些同工發現情況不對時,「毒瘤」已經擴散,墮落的局麵已是無可避免。如今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如果各地方教會的聖徒的聖徒長老同工能夠極時醒悟,立刻靠主憐憫和恩典,斬斷一切與此「毒瘤」-「工頭」相聯之關係,或許還能虫建教會的見證。否則「地方教會」將成為教會歷史上,最可羞恥的名稱。



    第二原則:「教會」必須是「基督的教會」

  神的教會必須是基督的教會;若不是基督的教會,就不是教會。在這個原則下,有下列幾層的意義:

  (一)「基督的教會」必須見證基督耶穌就是我們的神,我們的主。神的兒女是因為相信基督的救贖才得以重生為神的兒女。凡是不接受這一觀點的人就不是神的兒女,就不是神的教會。這一點就使「教會」與猶太教,或其他不承認基督是神的異端有別。關於這一方面,我們在此不必多論。所有是神的教會必須都是基督的教會;只有是基督的教會才都是神的教會。

  (二)「基督的教會」必以耶穌基督為主,為獨一的救主。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拯得救,祂是教會唯一的中保,也是唯一的主。教會是祂重價買回來的,所以教會只屬於祂。祂是教會唯一事奉的主,也是教會唯一跟從的主。今天我們活著是為主而活,死是為主而死;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可知,所有那些帶領人取與某「職事」的人和教訓,都是把屬主的人引誘偏離主;不僅錯誤,並且邪惡。許多異端就是在主耶穌之外標榜了別的名;摩西教即其一例。因此在教會中所有的教訓,都必須以主作唯一的中心目標。凡以教導或推動別一目標的人,都是「作惡的工人」,應該勸誡並警告他們不要做這種愚昧的事;若是不聽就不予理睬,把他們當作外邦人看待。這樣的人需要重新聽福音。但去接觸這種的人要特別小心,因為他們不是普通的外邦人,乃是帶著「病毒的患者」。

  (三)「基督的教會」以基督為眾聖徒的頭,祂是身體的獨一元首。在基督與信徒之間沒有中間階級。祂的靈內住在每一個信徒裡面,直接的引導信徒生活行動。因此信徒都需要學習操練順從靈,不消滅靈的感動,接受膏油塗抹的教訓,而活出主的見證。在信徒和主之間,沒有居間接級,也不需要任何「代表的權柄」。那種根據舊約故事所編造出來的教訓,完全不符合神在新約裡的帶領,是一種存心不良的邪惡產品。在新約之下,基督的靈引導我們,信徒之間的彼此配搭、井然有序的事奉見證,完全是清潔正直的靈靈相印、靈靈相交、彼此相愛而產生出來的生命關係,不是出於一種外在地位或名分的權勢勢;權勢只會導致腐敗黑暗混亂。

  (四)「基督的教會」必須是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見證。凡不承認(相信)基督死而復活的人,就未曾重生,不是我們的弟兄,只能把他們當作福音朋友。教會必須不斷地傳揚並見證基督的死而復活,並且祂的死而復活,神已經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真正的教會只尊祂的名為聖,奉祂的名聚會和禱告,只高舉祂的名;沒有任何名可以與祂並列。凡在祂的名之外,另有所宗的別名,實際上就是棄絕祂的名;認為單有祂的名還不夠,必須加上別的名。這種含有私意的行徑也低種分門結黨,乃是宗派主義的遺毒,不是真正「基督的教會。」。「地方教會」要成為基督的見證,必須要從這個推崇個人的陷阱出來,並且不再掉進任何類似的陷阱中去。

  (五)「基督的教會」必須是基督身體的見證。每一個信徒都是基督的肢體,各有各的恩賜、職分和功用;都是主自己照著祂的美意配搭在一起的,都是身體所需要,彼此互為肢體的,教會沒有挑選聖徒的自由和權利,教會也沒有排除或棄絕任何肢體的地位和權利(除非他嚴重的犯了林前五章10-13節的罪)。身體需要容納同功能的各個肢體,不能重這個輕那個;教會也是這樣。當聖徒之間,有意見或看法上的不同,以致有爭執時,教會絕不可捲入紛爭,重這個輕那個,站這邊或站那邊以致造成分門結黨,破壞身體的合一;教壞的態度一直要保持包容,保持兼容並蓄。換言之,除了道德上的犯罪以致羞辱主的名和教會的見證外,教會不可以排除任何聖徒和主的工人。基督裡的教會這五百年來在這一方面的積弊甚深,不僅必須迅速悔改,脫離與宗派結黨圈套,以免淪為私意結黨之會,陷眾聖徒於不義;並且應該迅速採取補救行動,挽回受傷之聖徒,巷曾遭排拒的聖徒同工道歉,重新回歸教會是基督身體的見證。

  (六)「基督的教會必須宣揚並且見證基督的美德。神本性的一切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也在主耶穌的肉身生活中顯明了出來。教會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標會要成為神美善的見證,就必須多多傳揚基督各方面的美德和榜樣,使基督的形像不斷活畫在信徒心中,好使信徒心意更新,藉著聖靈的工作,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活出基督的美德,顯出基督的見證,歸榮耀給神。對於世人,這乃是福音,是真光照在他們身上。所以基督的美德,必需成為教會聚會中,最重要最中心的主題。」「地方教會」在過去幾十年中從中從這個主題偏離出去了,多年來都是偏重在講一些空洞的基督道理,神學爭論,對基督教的批評攻擊,似是而非的經營理論,以致不結果子,並使教會的見證水準日漸低俗下沉;領頭工人和其親密同工均陷於虛假貪婪的敗壞中不能自拔,「地方標會」若要建立為「基督的見證」,就必須趕緊放下那些牟利而不結股的信息和書集(如「晨興聖言」、「生命讀經」之類),重新回到福音書中,找回基督的美德來;彼此學習傳講,自益益人,使教會充滿基督美德的見證。


第三原則:教會必須是「眾聖徒的教會」

  教會的正常見證,不僅要成為「神的教會」、「基督的教會」、也應該要成為「眾聖徒的教會」。每一個所謂的「教會」,若不是眾聖徒的教會,則表示該「教會」在眾聖徒之上另有人或團體掌控「治理」;這樣的「教會」會很快的變質,使它失去「神的教會」和「基督的教會」之特質與見證,而變成「宗派性的」,或「私人性的」教會。只有當一個教會維持著「眾聖徒的教會」特質時,教會的見證才能正常明亮;是神的,又是基督的。但要實行教會是「眾聖徒的」,則一方面需要教會中的許多「眾聖徒」,在真理和啟示上有相當的長進,有這樣的認識和堅持;另一方面在事奉中領頭的人,也必需是一些不自居為高,甘心真正作神的奴僕,作眾聖徒僕人的人才行。
從前面所列的幾封書信之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使徒保羅在寫信時,對教會中眾聖徒的尊重,他說「眾聖徒」是在基督耶穌?成聖的,蒙召的,在基督耶穌?有忠心的,基督是他們的主。在他的心目中,「眾聖徒」的地位是在諸位監督和諸位執事之上的。因為,眾聖徒是教會的中心和主人,而諸位監督和諸位執事都是教會的僕人,所以在稱謂上,當然要把主人放在僕人之前。由此可知,使徒保羅在服事上的心態,他是不敢輕看眾聖徒的。其他使徒的心態又如何呢?後面我們從使徒行傳可以看見,十二使徒的表現更有過之。我們甚至可以說,使徒保羅實際上是效法了十二使徒的榜樣。

    (一)歷代以來「眾聖徒」在「教會」中的地位變遷
  
自從使徒時代(第一世紀)過去之後,歷代教會中的領頭者(所謂的「屬靈領袖」),都有一種傾向,認為「眾聖徒」都是浮淺、無知、庸俗、屬世、屬肉體的,沒有多少聖經的知識、屬靈的啟示、和靈性的修養,更談不上有什麼屬靈的恩賜、能力、和口才;因此「教會」當然不能讓「眾聖徒」來治理,他們只配接受「服事」,作「被治理」的對象。當使徒老約翰還沒有過去,「尼哥拉」黨人的教訓(將信徒分為聖品和平信徒二等的理論),已經在有些地方的教會中得勢了。等到大公教會(即天主教)形成之後,教會就完全由聖品階級所主宰。每個地方的「教會」都變成由神父、主教、大主教、紅衣主教所掌控的;最後都是由教皇統治的。

  這種經由聖品階級主持的「教會」,照道理其光景應該很好才對;因為這些主持者都曾經絕對的奉獻,都是當時人群中的佼佼者。他們又聰明又智慧,且都受過嚴格的修道訓練,對於聖經的知識、屬靈的啟示、靈性的修養都很有基礎,恩賜、能力和口才都全備,肉體與情慾也接受過厲害的對付。「教會」擺在那樣的「屬靈聖品」治理下,光景應該蒸蒸日上,愈過愈榮耀才對;然而,歷史的事實正好相反。為什麼呢?因為任何建立在權勢和地位上的事奉,必然淪於墮落與腐敗。自從聖品階級制度興起,壟斷了教會的事奉之後,黑暗的時代就籠罩了「教會」達十幾世紀之久。權勢叫人腐敗,腐敗需要遮蓋。為了遮蓋而曲解真理、封閉聖經、逼迫殺害聖徒,就接踵而來,於是形成一個龐大的黑暗網幕,籠罩著整個「大公教會」和當時的社會。在這種情形之下,一方面眾聖徒的思想是被愚化,被控制的;另一方面眾聖徒也是被「聖品」所主宰、所驅使、所奴役的。

等到馬丁路德得起來呼籲改革,天主教皇曾發動過一切惡勢力欲加撲滅殺害。路德唯一的抗爭辦法乃是將真正的「聖經的真理」向眾聖徒公佈,並將「聖經」向眾聖徒公開,因此造成了眾聖徒的醒覺。從此,改革運動一時蔚然成風,而澎湃興起,甚至使路德本人都應接不暇。天主教歷經十幾世紀所建立的重重黑幕,自此才一層層地被揭開了,使得它本身也不得不整頓內部,叫「聖品階級」不得不認罪悔改,而變成現今的新天主教,可是直到如今,其中仍是黑暗重重。

  從十六世紀之後,許多新約的真理亮光,和廣大深遠的福音運動,都是由新興的「眾聖徒」帶出來的;許多地方的教會也是他們建立起來的。照理,在這些所謂「新教」時代的「教會」中,「眾聖徒」應該非常被尊重才對,然而事實上也並不盡然。

  在新天主宗的「教會」裡,聖品階級依然壟斷、主宰教內的一切體制,「眾聖徒」只有聽命和納獻的分;教堂依然是神父、主教、大主教控制的。他們是依教內規章行事,行禮如儀,「聖徒」願意來就來,不願來就不必來。若要對這些規章禮儀置喙,現在雖不像「黑暗時代」那樣對你加以迫害,但他們相應不理。若是你真有興趣,他們也看你是尚可造就之才,便會把你物色到他們的學校或神學院或修道院去,把你也作成他們「聖品」中的一員。反正教堂是聖品們的;教徒只有前去望彌撒、禱告、告誡和納獻的自由,其他免談。
  在改革宗的「教會」裡,雖然好像沒有「聖品階級」的存在,但他們建立了「牧長制」;他們的「教會」乃是由牧師或長老們主持或治理的。牧師通常都是接受過他們那一派或那一宗所辦的神學院訓練培育,並授予資格發給「證書」的人。長老則是接受了那一宗牧長按立的。他們既然受的是宗派性神學教育,接受的是宗派牧長資格的按立,當然是賦予執行宗派性的牧養治理任務,維繫著宗派會堂。他們會很愛護照顧他們的「眾聖徒」(會友),因為沒有他們,會堂無法存在;會友愈多,牧長愈光采,表示他們的「牧養」有果效。會友按照他們的規矩、條例、禮儀、信條來崇拜、聚會、禱告、奉獻都是受歡迎的,但若在這些方面有什麼意見,他們雖不一定不予理會,但許多事情他們也只能照傳統行事。你若多有問題,他們只好請你另棲別枝,牧長們其實是一批「聖品」的新貴,是為各宗派效力的。各宗的會堂掌握在他們手上,也維繫在他們身上。眾聖徒在會堂中的地位,和天主教徒在教堂中的地位差不多,他們都是在從屬地位上,是被治理的對象。

  當然,在改革派(即所謂基督教)的會堂裡,對眾聖徒的尊重是遠超過天主宗(即所謂天主教)對教友的尊重。在天主宗裡,「聖品」和一般教徒之間的區別是天壤雲泥;聖品是統治的「智者」,教徒永遠是被統治的「愚民」。他們對教徒根本不存什麼大盼望,只要他們常望彌撒、納獻、少犯罪、少為非作歹就好;並不盼望他們多讀經,明白真理,這些是聖品的事,不是教徒的事。若真有教徒不願做愚民,他就必須跨入聖品的門檻。而他是否跨得進去,也由不得他自己,要看負責考核他的「聖品」者對他的估價而定;若認為他不是材料,他就只好作「愚民」直到永遠。

  在改革宗的會堂裡,沒有這種隔天淵的界限,並且開明得多,絕對不採取愚民作風。反之,他們盼望聖徒們多讀聖經,多探討真理,而且多方幫助、鼓勵、引導他們在各種屬靈的知識和認識上進修。對於那些很傑出的聖徒,他們固然會儘可能的延攬加入他們的同工甚至牧長群,但他們並不認為牧長與眾聖徒的差別,會延伸成為永世中的一條界限。他們只是堅持認為現今「教會」的主宰和治理權,是牧長們的專利,眾聖徒只有聽命令的份;不肯聽話的,就另請高就。他們那一派的會堂,就是專講那一派的真理,執行那一派的禮儀的。牧長們好比是為某家大連鎖公司開分店的老闆,聖徒們是他們招來的顧客;分店要賣什麼,怎樣賣,都由公司的老闆們決定,分店的顧員作不得主,顧客也只能決定買或不買而已。

改革宗的會堂分成許許多多不同派系,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眾聖徒對進一步改革的要求。馬丁路德的改革,產生了兩面作用,他們一面把舊天主教的黑暗權勢衝破了;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乃是把聖經公開了。從此「眾聖徒」有機會自己讀聖經。許多人因著讀聖經而得著啟示,就自然而然帶來許多對教會中教訓、實行、禮儀、事奉上改革的要求。其實聖徒對改革的要求,就是對實行聖經真理的要求和盼望。結果,不僅天主教受不了,跟隨路德的人也受不了。天主教逼迫他們,路德一派的人也趕他們,因此他們只好逃到別處去另立聚會,來傳講、實行他們所看見的真理。後來,又有人有新的啟示亮光,原有的聚會領頭者又容不下他們,又開始逼迫和趕走他們。這些得著新亮光的人,又被迫離開去另立新會。這就形成了十七世紀之後,所謂清教徒之類似的搬遷移民。就這樣新教徒的會愈來愈多,也可以說是分而又分的情形。
實在地說,這種分裂都是由於領頭者的狹窄所造成,他們容下眾聖徒中間出來的不同聲音所致。由於他們在原有的聚會中掌有實權,擁護的人多,因此他們很容易做所謂清理門戶的排除異己工作,或限制那些持不同看法的人在聚會中出聲。然而,這些有新看見的人,往往不是憑人的權勢可以迫使他們就範的,為了宣洩胸中的「負擔」,實行並傳揚真理,另立新會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他們的新亮光,既是從聖經中得來的,自然會有一些聖徒響應而跟從。在這種情形下,眾聖徒往往是無可奈何的。

第一, 許多一般聖徒他們對於不同的「亮光」,實在很難也無心分辨;
第二, 領頭者擺給他們兩條路,「去」或「留」,別無選擇。

儘管會堂的上上下下,裡裡外外,一草一木,都是他們所獻上的、所建造、佈置的、維護的,甚至領頭人也是他們擺上的財物奉養的,然而在他們的會堂裡,他們作不了主,他們反而變成是附屬的。結果,每一個會堂的建立,目的就是為著講那一派的理論,行那一派的禮儀。傳福音召來的信徒,就是要他們做那一派的財力支持者,並且作那一派的聽眾與行禮者。那個有新亮光或新啟示的人,現在也作了一派「堂主」,作了一派「掌門」人。他們以前受人逼迫,此後他開始逼迫別人。他忘了他曾是「眾聖徒」之一;他如今已自命為「屬靈領袖」,高於眾聖徒了。

  十八世紀以後,在歐洲有許多聖徒由於受到福音使命的感動和影響,許多有志於將福音傳到地極的人,紛紛成立了許多差會,向眾聖徒募集資金,召募有志青年聖徒,經過訓練後,分別送往非洲、澳洲、中南美洲、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各地向當地人或土著傳揚福音,帶人信主,建立「教會」。「中國內地會」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他們的傳道人,的的確確曾深入到中國內陸各地,傳了福音,建立了會堂。這種由聖徒發起的福音工作,本是很單純的為著要讓各地的人群得著神的救恩,傳基督的福音,而自然地產生各地的「教會」。然而,後來許多宗派和公會也起仿效,差派了屬於他們差會的人到那些地方去作工。由於他們有雄厚的財力作後盾,就先在各地建立會堂,並藉著散發救濟物資,召募了許多人作會友。單純的福音工作經此一攪,就變得混濁不清了,而宗派色彩也就這樣帶到了這些福音的新興地區。他們以這些方式招來了許人作「會友」,對於這些會友,他們會真心的尊重嗎?靈性修養好的傳教士,固然不少,但在「會堂」的治理上,氣使頤指的情形也比比皆是。因此在這些福音新興地區,眾聖徒在「教會」中的地位,絕不會比那些基督教傳統地區更高,說不定要差好幾等呢!

  (二)「眾聖徒」在「地方教會」中的地位變遷
  
當「地方教會」從中國大陸興起來時,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那些「地方教會」都不是帶有什麼背景或任何色彩的「工人」去興起來的,乃是一些清心愛主的「平信徒」,憑著單純的信仰和愛心,將福音傳給了鄉親朋友。他們帶人得救後,先在家裡聚會,學習讀經、唱詩、禱告;慢慢人多之後家裡實在坐不下了,然後去租了一個較大的地方聚會;以後人又多了,財力也比較雄厚了,才會去買棟房子,或買塊地,同心合意的建一棟房子作會所。在這整個的發展過程當中,聖徒們都是一樣的彼此交通,一同商議,一同仰望,一同按照自己的力量擺上。雖然有先後蒙恩的不同,年齡上的差別,卻沒有地位上的等級和差異,大家都是站在弟兄姊妹的立場上彼此服事,為主也為眾人效力。這樣的「教會」真像一個神的家庭,以眾聖徒為主體,也以「眾聖徒」為中心。這是一種很好,很正常,也很甜美的起頭。後來有人全時間服事了,聖徒們供應他,他仍是以聖徒的身份在眾聖徒群中擺上他更多時間的服事。可惜,這種發展後來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而逐漸改變:

第一,自從倪弟兄在一九三四講「聚會的生活」,和一九三七年講「工作的再思」中,很明顯的強調「使徒」和「長老」兩項的職分之後,無形中把眾聖徒和同工們對於「教會」的觀念,又帶回到階級和地位的事奉觀念中去了。「使徒」和「長老」是上層掌權者,「眾聖徒」是下層「受治者」。後來,有人將倪弟兄在一九四九年牯嶺訓練中的一些談話,蒐集成「權柄與順服」一書,特別於一九六五年,在台灣的地方教會分裂事件發生之後出版,想藉倪弟兄的名與話來平息眾聖徒中,對於領頭者濫權的不滿,要求聖徒絕對的順服,而因此使「地方教會」中的聖徒更加深了三層階級制的觀念:「使徒」和「長老」是掌權治人的,他們是在上面統治的兩層。眾聖徒是下面受治的一層,是應該完全順服受治於人的。在觀念上,「眾聖徒」的地位開始急速的往下墮落。

  第二,在實行上,從一九四八年倪弟兄恢復職事,發起「交出來」運動,因而建立起同工的中央集權雛形;統一調度集訓同工,由同工在各地區設立安排長老。這些實行已經由觀念而走向實際的階級制度了。初期,由於倪弟兄本人非常小心而屬靈,並且沒存很多私心,同時他雖然領頭卻不獨裁,所有重要的決定乃是由一群領頭者共同尋求交通定規的;再加上同工們對「眾聖徒」感覺之尊重習慣依然存在;因此這些調度與安排,並不能立刻顯出其弊端來,階級化的現象也不明顯。然而,從李某人取得領導地位之後,這種權勢制度下的各種弊端,就一一呈現出來:一九五0年代在台北教會私自挪用公款去作生意的財務弊端;一九六0年在馬尼拉教會濫用權勢廢立現任長老、排擠同工造成馬尼拉教會之分裂;一九六五年在台北開除意見稍有不同的同工而造成台灣各地教會的分裂;一九七二年在美國洛杉磯教會公然推行私營企業募款而後倒債的「晨星」風波;一九七五年在台北教會獨斷獨行的罷黜眾長老,廢除眾聖徒事奉的家排體系,按私意設立長老,而殘害並控制台北教會;又廢除同工的話語服事,建立以自己話語「生命讀經」為中心的教會聚會;同時又藉推廣出售自己的書集從中多方斂財牟利的措施;一九七六年在美國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建立「職事站」;一九八三年提自己品德腐敗的兒子在教會(華語)服事中掌權;一九八五年更高舉罪行顯著之子作笫二把手,要眾教會長老俯伏簽名效忠;一九八六年藉訓練舞弊;一九八八年以出版「新約恢復版」高價訛詐眾聖徒謀取高利;一九八九年支使各地「長老」開除或攆走不積極跟隨「使徒」的眾聖徒.....凡此種種現象,不僅使「教會」的見證喪盡,這也充分顯示「地方教會」中的權勢兩極化的腐敗狀況。

一方面,自命為「使徒」的,高高在上愈過愈獨斷獨行,玩弄權術、貪婪、營私、舞弊、欺壓、訛詐、包庇肉體、殘害同工聖徒、、、凡此不法、不義作為,不一而足,可謂是為所欲為,絲毫不受拘束。眾聖徒則任其擺佈、宰割,予取予求。諸凡事奉、敬拜、聚會、追求、交通均受其任命的長老轄制,眾聖徒卻不能聞問,久而久之眾人也就絲毫沒有反應了。另一方面,眾聖徒被愚化痲痹到了極點的程度,在這二十世紀末期竟猶勝黑暗時代(十五世紀)末期,這是何等奇特的對比現象。而那些召會的「長老」們,上奉假使徒,下壓眾聖徒,進而控制聚會、執行其命令、傳達其歪理謬論、恐嚇聖徒、代理推銷其產品、搜括移轉聖徒奉獻錢財至其「職事站」、逼迫不順命聖徒、且將他們強力攆走。這些助紂為虐的所謂「長老」,豈不又和黑暗時代末期的「聖品」相似。

  在短短六十多年之間,地方教會中「眾聖徒」地位的演變一至如此,面對這種怪現象,我們能不長歎,能不警醒儆愓!

    (三)「眾聖徒」在主耶穌教訓中的地位

  究竟在新約聖經中,「眾聖徒」的地位如何?是像天主教裡的教友呢?抑或像改革宗裡的會友呢?還是像今日「地方召會」中被痲痹了的信徒呢?如果我們不認識「新約」啟示中的「眾聖徒」,我們就不會懂得什麼叫「眾聖徒的眾教會」,也就不可能將真正的教會見證實行出來,將真正「神的教會」,「基督的教會」彰顯出來。

(1). 馬太十八章主耶穌教訓中的眾聖徒

我們且先來讀段聖經,看主耶穌的教訓。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5–20)

  在新約中首次提到教會具體的見證,乃是在馬太十八章15至20節中。
那裡主耶穌告訴門徒,若兩個聖徒中間有了故事,可以多找兩三個聖徒去一同
解決;若是解決不了就告訴「教會」。請問此處的「教會」是指什麼?指「長老」嗎?或指「眾聖徒」呢?當時主說話的對象不是「長老」而是「門徒」。十八節中的「你們」是指誰?二十節中的「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主名聚會,這「兩三個人」又是指誰?豈不是非常明確的指「教會」聚會中的「眾聖徒」嗎?
由主耶穌的這一段教導可知,一個教會的正當治理過程是這樣的:每一聖徒都要受良心和內住聖靈的管制;管制不住而犯罪了,就要接受任何先知道他過錯的聖徒的勸戒;不聽,就要多一兩位聖徒,這一兩位可能就包括在生命和直理上更老練的牧者或長老,再鄭重的勸介他;再不聽,就要在眾聖徒的會中警誡他。他若還不聽,眾聖徒就要處置他-把他當作外邦人和稅吏。

神的治理過程是何等的完備、週全、細膩、公正、寬忍、憐憫和慈愛;另一面又是何等的公義、正直、光明和嚴厲。對於犯了罪而不認錯的人,是一點不妥協的。但處置了他,還盼望他有再聽福音、再悔改認罪的機會。在主的整個治理過程中,「內治」有良心和聖靈;「外治」則為一個聖徒、兩三個聖徒、和「眾聖徒」(即教會),難道這種治理不比一個人作主的治理,或少數幾個人的操權管轄來得更好更有效,而更沒有弊病嗎?在這種治理裡,人的私意、私利、私情都毫無地位;能充分的顯明神的義、聖和愛。由這整個事例中,可以看見主的心目中,眾聖徒在教會中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一個聖徒、兩三個聖徒、眾聖徒。

(2). 馬太二十章主耶穌教訓中的僕人(服事者)

    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左邊。」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我父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那十個門徒聽見,就惱怒他們弟兄二人。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0–28)

主的門徒對於在神國中事奉的觀念,原來和歷代那些在心靈上沒有更新變化的人一樣,他們想的也是誰為大,誰居高位,誰掌權管轄主治的問題,他們以在世上所見之國的狀況,來推行到神的國或教會的事奉,因此在他們跟隨主去耶路撒冷的路途上,一直爭誰為大。雅各和約翰一直要爭位份,自己爭不成,還找媽媽出來說項,真的為了權勢,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都使出來了,門徒中的紛爭,在路上就暴露無遺,主還沒走到耶路撒冷,門徒就四分五裂了。這樣的事奉觀念能建造神的國、神的教會嗎?使徒們甘願將他們當日的醜態,那樣沒有遮蔽的揭露出來,其目的豈不就是要後人受教更新,不要落進世俗權勢的窠臼?去嗎?他們盼望後世作神兒女僕人的人,真正有作僕人的心態,而不是老想在教會中爭位子,玩弄權術。
主耶穌在馬太十八章的一段話,很明確的告訴門徒,到了「教會時代」,教會中的最高「權柄」就是聚會中的「眾聖徒」。實際上,本來「教會」就是「聚會的眾聖徒」。「聚會的眾聖徒」就是「教會」。「眾聖徒」是教會的中心,也是教會的主體。主耶穌在馬太二十章的一段話,乃是告訴門徒,在神的國度或教會?,要知道眾聖徒乃是主人,其他無論是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人和教師、以及監督、長老、執事等,都是服事教會、服事眾聖徒的奴僕;這些人都不該在教會中作「操權管轄」的,主也不許他們成為「作王治理,操權管轄」的(太二十25-27)。難道主說的這些話都是虛假的、彎曲的嗎?絕不是的!那種以為「屬靈的領頭人」可以在教會中作主治理、操權管轄的觀念,完全是天主教墮落之後,自世界的風俗中借用過來的思想遺毒。可惜,近五個世紀以來,改革宗沒有把這個遺毒革掉,「地方教會」的領頭人也仍在這個遺毒的影響之下,怪不得「教會」的見證直到如今仍然不能正常的出現。

  世俗的頭腦或許以為,教會不由「屬靈的人」來作主治理,由「領頭的人」來管轄,難道由不屬靈的、屬肉體的人來胡作非為嗎?那還成什麼教會呢?作這種想法的人,是既不認識「教會」,也不明白聖經。要知道「教會」乃是一班從聖靈和水重生的人。他們既有了洗淨的天良,又有了基督之靈的內住;聖靈的恩膏在凡事上教導他們。他們怎會是一班胡作非為的人呢?尤其是一班愛主愛教會又樂意參與教會事奉的人,他們會故意同心不尊重主嗎?

即或有人一時軟弱為過犯所勝,而羞辱了主的榮耀和見證,但主耶穌在馬太十八章的話,正是處理這種情形的準則。首先知道的弟兄,應該先去找他私下交通,指出他的錯來,盼望他認罪悔改,而得回那個弟兄;若他不聽,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這一兩個人當然是更有學習、更成熟老練的弟兄,或許包含被推舉作眾聖徒代表的執事或長老),和他很正式的交通(因為既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又要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他還是不聽,就告訴「教會」,就是告訴「眾聖徒」;眾聖徒就要在他們的會中公開勸戒他。他若再不聽「教會」,也就是不聽「眾聖徒」,就把他當作外邦人和稅吏看待;換句話說,就是把他從眾聖徒的交通中隔絕,把他重新當作要再傳福音的對象。

  由主耶穌的這一段教導可知,神的教會、基督的教會的正當治理,乃是要眾聖徒都參與的。教會中越是重大的事,越要讓眾聖徒參與來決定,反而主的僕人(即有聖職在身的人),要待立在旁觀察而少加干予,既是僕人就應當站在僕人的地位,讓作主人的眾兒女,去行使他們的權利,以免干擾了聖靈在眾聖徒靈中的工作和運行,侵犯僭越了聖靈的主權。為什麼主耶穌要作這樣的安排呢?因為,我們不要忘記,教會乃是神王子的國度,神要在教會中培養祂的兒女,使他們受到教導和操練,叫他們知道如何運用他們作神王子的權柄,來治理他們的教會。僕人都應該是在他們共同的授權下,盡他們從主所領受的職分。

  
(四)「眾聖徒」在使徒時期教會歷史中的地位

(1) 使徒行傳中耶路撒冷的眾聖徒

  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一進入教會時代,「眾聖徒」就成了教會的中心和主體,受到使徒們的尊重,有非常明顯而凸出的地位。從下面列舉諸點,可資證明:

1.在教會的時代,「使徒」是由眾聖徒選出來,而由聖靈決定的

那時、有許多人聚會、約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間站起來、說、
弟兄們、聖靈藉大?的口、在聖經上、豫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他們那?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因為詩篇上寫?說、『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就是從約翰施浸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於是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作巴撒巴,又稱乎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眾人就禱告說:「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
(使徒行傳  第一章 15-26)

  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十二使徒是由祂自己選派的。行傳第一章記載,主復活升天後,十二使徒缺了一位;在眾聖徒多日的禱告中,彼得有感提議要補足十二位。不錯,彼得是屬靈上領頭的,因此他有感而提議;但是彼得深守自己的分寸,他沒有自居「老大」逕行指定一位。他屬靈的領頭只到提議這件事為止。他也沒有提出舉行一次十一位使徒的閉門會議,將其他門徒排除在外,只由他們十一位使徒揀選出來一個人。彼得只從事奉的需要,提出作使徒的條件和資格而已,而由眾聖來作成決定。其他十位使徒也沒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選使徒是他們使徒們的權柄。

結果,是由眾聖徒揀選出來了二位,他們的資格也是由眾聖徒「確認」的。彼得和其他十位使徒,都非常尊重那一百多位眾聖徒,由他們去觀察、審查、推舉。使徒們完全脫去了世俗權勢地位的觀念,一點也不自居,完全更新變化成為在神國度中服事的僕人觀念。因為,他們深知「眾聖徒」就是基督的身體,是教會的主人,既然為教會揀選服事的人選,這是基督身體的權柄,不是任何使徒,甚至也不是十一使徒可作主取代的。
由此可知,在神的旨意?,在聖靈多日的運行?,在主的教會中,主不僅認為彼得是屬靈的,不錯,但十一使徒更屬靈,然而「眾聖徒」的屬靈才是最高的屬靈境界。因此,眾聖徒的揀選比任何個人的指定,更能排除私意、私情、偏見和窄小。然而,最後的決定權乃在主自己。雖然是主決定,卻是經由眾聖徒搖出馬提亞來。從這一段事例可知,在教會的時代,「眾聖徒」的揀選才是合乎神心意的。使徒並不高於「眾聖徒」;在教會時代,使徒是由「眾聖徒」來揀選。

  2.教會中的執事,是由眾聖徒來揀選的。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猷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們、巴米拿,並進猷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 徒6:1-6 )

  行傳第六章一至六節記載,耶路撒冷教會中另一件重大的事,就是選派七位執事管理供給的事。這次我們又看見,十二使徒在屬靈感覺上又領了頭,提議選七個人管理供給聖徒飯食的事。十二使徒又不以屬靈上領頭人的地位,就自以為有眼光而越俎代庖的指派七位聖徒。他們又嚴守分寸,只提議「事」,和挑選執事的條件,而不提議「人」;選人是眾聖徒的職責。使徒們相信「眾聖徒」的眼光高過他們少數人的眼光;要眾聖徒在他們中間看出人來,把他們挑選、推舉出來,然後使徒們為他們按手禱告。

果然,這七位執事有非常美好的服事,因為再也沒有怨言了,眾聖徒都能歡歡喜喜存著誠實的心用飯,使聖徒們共同的生活,能有非常和諧甜美榮耀的見證,所以才產生,「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徒6:7)的結果。七位執事如何能夠把上萬人的飲食,服事那麼好呢?當然不是只靠他們七個人自己做,而是因為他們懂得聖靈的原則,知道怎樣合適的把眾聖徒配搭起來,彼此服事的結果。因此,這七位執事除了飯食服事之外,照樣還可以有其他的事奉,去會堂向人證道、傳基督的福音。
所以,在這七人之中,有了不起的屬靈人物,司提反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他不僅能服事飯食,也能傳福音,到會堂去証道。結果,他成了第一位為主殉道的得勝者。他在公會中的一篇見證,使掃羅久久不能忘懷,那是叫他得救的福音種子,也是對他新的啟示。此外,還有傳福音的腓利,也是那七人中的一位。由此證明「眾聖徒」是有屬靈眼光和見識的,不要太輕看了他們,只要引導他們活在靈中,他們會在凡事上,都作出明智的抉擇。

3.在教會時代,眾聖徒有審問使徒的權柄
  
使徒和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說:「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了。」彼得就開口把這事挨次給他們講解說:...。「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神呢?」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神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使徒行傳 第十一章 1-4,17-18)

  使徒行傳第十章,彼得去哥尼流家傳了福音,並為他們施浸。這件事被耶路撒冷的眾聖徒知道了。十一章記載當他回到耶路撒冷時,有些門徒就質問彼得,認為他不該進未受割禮之人的家裡和他們一同吃飯。使徒彼得受到質問時,一點沒有爭辯說:「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是頭號大使徒嗎?你們憑什麼質問我?」他反而心平氣和的將聖靈的指示和引導,清清楚楚的講給眾人聽。眾聖徒聽見不僅不予定罪,反而歸榮耀給神。彼得充分的表明了尊重教會,尊重眾聖徒的態度。他知道他雖為使徒,他的所作所為,仍需對教會有明白清楚的交代,向教會向眾聖徒負責,所以他在受到質問時,並不以為忤。「眾聖徒」的反應也證明他們並不糊塗,而是一班能分辨是非的「聖徒」--有神聖之靈的內住引導的人。

另一方面,眾聖徒對於一位在屬靈上領頭者的行事為人,極為重視,對其稍有不合常軌之行徑,即予查問清楚,這也是非常健康的態度。這樣一面可免流言擴散,影響聖徒和諧之關係;一面使該受稱義的人被稱義,該定罪的定罪,顯明主公義、光明、榮耀的教會見證。一個真正的屬靈領袖是沒有什麼隱私,沒有什麼經不起聖徒查問的。他的所作讓聖徒查問,就叫聖徒愈得益處,愈受教導,愈被開啟,而且更懂得神的旨意,更明白聖靈的引導帶領,更歸榮耀與神。

4.眾聖徒可以主動的差派人出去作使徒的工作

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去,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使徒行傳第八章14-15)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非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他到了那?,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使徒行傳第十二章19-24)

行傳笫八章,是說到使徒們差派使徒出去看望和幫助別地的信徒和教會。當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瑪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去,去看望和幫助他們。從此以後,彼得和約翰常常到各處去,幫助和看望各地的信徒與教會。這是得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使徒們才可以做的事。行傳告訴我們,眾聖徒也可如此行。

  行傳十一章20至24節,當耶路撒冷教會聽見福音傳到安提阿了,並且希利尼人信而歸主了。耶路撒冷的眾聖徒非常關心,「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去看望並幫助安提阿的信徒;結果對安提阿教會產生了極大的幫助。二十二節中的「他們」明顯是指耶路撒冷的「眾聖徒」,不是指「使徒」,更不是指「長老」。在此很清楚的是指風聲傳到眾聖徒的耳中,眾聖徒就打發了巴拿巴。這一段清楚的顯明,在神的教會中,主不只要使徒屬靈,主更盼望「眾聖徒」也是屬靈的;不只要使徒關心福音和教會的發展,也要「眾聖徒」都是關心的;所以,不只使徒可以打發人出外看望幫助別地的教會,眾聖徒也可以打發合適的人,並且可以打發新興起來的人,出去幫助別地的教會。使徒行傳的靈在此給我們看見,「眾聖徒」打發的人所產生的工作效果可能更大。由於巴拿巴到安提阿,不僅加強了供應,帶進更多信徒,而且他又找到掃羅,帶到安提阿,使掃羅得以被成全,後來也一同成為外邦的使徒,使福音和教會得以更廣大的傳播和開展到歐洲、非洲、以至地極去。「眾聖徒」在這一切行動上,所居的地位都是何等的關鍵啊!

(3)行傳中安提阿的眾聖徒

在耶路撒冷的教會,眾聖徒是極其被尊重的,雖然當時十二使徒都在,卻沒有任何一個使徒自居為高,為教會作一切人事安排,統治駕御眾聖徒的情形。同樣的,在安提阿的教會,也一樣處處顯明「眾聖徒」被尊重的情形。

1. 門徒初次稱為基督徒是在安提阿

  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功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藉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託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徒 11:25–30 )

很明顯地,巴拿巴在耶路撒冷,從使徒們身上學了很好的功課,他不僅很會傳神的話,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叫許多人歸服了主。同時,他也很會關心服事成全人,他想到在大數的掃羅,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叫他在那?一同學習配搭服事教會。他們足有一年的功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這實在是一個美好的見證,顯明門徒都活在基督?,而使基督美善的特質和實際,從門徒身上表現了出來,因此而被外人謔稱為「基督人」。基督徒就是有基督內住的人。眾聖徒就是基督徒,也就是有基督內住的人,就是尊主為大的人,絕對不能輕看了他們。在後面我們會看見,許多發生的事情,他們都處理的很有智慧和見證。

安提阿教會並不是一個猶太人的教會,乃是一個以外邦人為主要成員的教會,並且成立的時間不久,只有幾年的時間而已。由此可見,服事教會是需要有目標和異象的,服事信徒的一個最中心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把信徒都服事成基督徒(使他們都會尊內住的基督為大),而不是老讓信徒作幼稚的「會友」。
後來,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藉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

  當耶路撒冷發生大饑荒時,是安提阿的門徒們先有了感覺和反應的決定。不要以為,教會的事都該是由使徒、先知或教師們先有感覺;以為他們是屬靈領頭的,凡事都得先經由他們發起,他們來領頭。這是一種迂腐的觀念。聖靈可以先感動任何一位聖徒來領頭發起做一些事,並不違反教會中任何「秩序」或「權柄」。其實由前面一連串的事例可以證明,惟有聖靈是教會中唯一的「秩序」和「權柄」。論到教會中的「秩序」和「權柄」,新約聖經的原則,是既不固定在任何聖徒身上,也不固定在任何職份或職位上。凡是將聖徒間的秩序和權柄固定下來的制度,都是一種對聖靈主權的侵犯和僭越。

那時,眾聖徒就託(也就是打發、差遣)巴拿巴和掃羅將捐項送到耶路撒冷「眾長老」那裡。耶路撒冷的教會到這時才首次出現了「眾長老」。

這些「眾長老」是怎麼產生的,聖經中沒有說明。在這以前聖經中曾多次提到猶太人中間的「長老」,也都沒有說明這些長老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呢? 很明顯的「長老」乃是猶太人中間的一種古老制度,他們有一定的產生方式,神的子民(猶太人)都很清楚,用不著聖經特別說明。他們乃是由一群神子民中,在他們中間共同推舉出來的一些長者,他們乃是代表那一群的聖徒,而不是代表某種權柄。當然他們更不是代表聖靈的,而只是代表聖徒的(關於這點後文再說)。因此捐項送到長老那裡,長老代表耶路撒冷的眾聖徒,接受安提阿眾聖徒的捐項,眾長老是耶路撒冷聖徒的代表。這種交通都是經過了眾聖徒授權的手續,不是兩邊領頭者自居領頭而私自決定,然後私相授受的。私相授受的行為,最多只能算是聖徒間個別的交通,不是教會與教會間的交通。若是領頭者自以為他可以凡事代表,那便是對聖靈主權的僭越,也是對眾聖徒的一種強暴。

2.聖靈主權的引導經由眾聖徒的按手差遣使徒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乎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作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 (徒13:1–3 )

  由於聖靈主權的引導,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了新的行動:在好些位先知和教師,聖靈要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出去作工。這裡我們看見在排名的五人當中:巴拿巴、西面、路求、馬念和掃羅,聖靈指定的是頭一名和末一名,並不照排名的順序指定。由此再一次證明,聖靈才是教會中真正的「秩序」和「權柄」。許多人把外在的排名當權柄的等次,完全是出於一種世俗的權勢觀念。這種觀念把教會的見證和實行扭曲了,同時也把聖靈主權的自由限制了。結果,以許多人意甚至私意,假冒聖靈的意志,而冠以「代表的權柄」。

接著,我們再看

  二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在別加講了道,就下亞大利去,從那?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神之恩、要辦現在所做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到了那?,聚集了會眾,就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在外邦人中開了信道的門。二人就在那?同門徒住了多日。(徒 14:24–28 )

  另一方面,兩位使徒雖說是「聖靈」所分派的,但聖靈如何分派呢?他們怎知道是聖靈分派的呢?難道是天上有聲音說話嗎?或是有光圈落在他們頭呢?我們在前三節中看不出來,也無從猜起;但是當你讀到十四章26節,說到他們回安提阿時,指出「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神之恩,要辦現在所作之工」,原來那奧秘的答案乃是「受眾人所託」。十三章說是聖靈分派,十四章是「受眾人所託」。由此再次證明,在教會的時代,眾聖徒的感覺常是聖靈旨意的真正發表。使徒都是聖靈透過「眾聖徒」所選派的。他們做完了工,還要向眾聖徒報告交通,有所交代(27節)。歷代以來,許多屬靈上領頭的人,老是自居在教會、在眾聖徒之上,而操縱轄制眾聖徒,控制擺佈教會,一切人事、職位、工作、服事要由他主導、支配、安排、批准,以他個人意志和主見,代替聖靈的旨意和主權,在他那個教會?,他取代了神,他就是主,他也就是聖靈,只有他說了算,他作土皇帝,他作了教皇,怪不得教會的見證,始終不能顯出正常的光景。這些領頭人一直在不知不覺中,作了世俗權勢觀念的俘虜,而不認識聖靈在教會中的實際主權乃在於「眾聖徒」。欺凌了眾聖徒就是欺凌了聖靈;尊重「眾聖徒」的人,才是尊重聖靈。

   (4)行傳十五章教會與教會交通中的眾聖徒

  歷代以來,造成教會分裂的真正原因,不是來自外在政治或宗教的逼迫和殺害,更不是由於社會經濟的衰退或饑荒,也不是由於戰爭和動亂,乃是由於在聖徒之間,尤其是工人或屬靈領導者之間,起了所謂「真理」上、或事務上、或人事上的爭執。在這種情形之下,只有眾聖徒的智慧行事,才能保守教會的合一,並且也維繫教會或教會之間的正常交通與合一關係。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行傳十五章的記載得著教訓和榜樣。

1. 聖徒不隨便採取立場,偏袒任何一方

  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保羅、巴拿巴與他們大大的分爭辯論;眾門徒就定規,叫保羅、巴拿巴和本會中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於是教會送他們起行。他們經過非尼基,撒瑪利亞,隨處傳說外邦人歸主的事,叫眾弟兄都很歡喜,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和使徒並長老都接待他們,他們就述說,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徒15:1–4 )

  在安提阿的教會,為著割禮有了「真理」上的爭論。安提阿的眾聖徒沒有輕率的表示他們屬(或支持、或贊成)保羅、巴拿巴,把那幾個猶太下來的人,妄自攆走以解決問題。「眾聖徒」也許對某些真理不是那樣的有把握,但是他們知道屬靈的事,應該用屬靈的辦法解決。雖然安提阿的眾聖徒,可能知道保羅對真理很清楚,很有把握,但他們並不允讓保羅可以在安提阿「獨斷獨行」,或由他「自說自話」獨自主張。因此,安提阿的眾聖徒就「定規叫保羅、巴拿巴和本會中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並且教會送他們起行。

  安提阿眾聖徒的定規是非常有屬靈智慧的:

第一、他們定規保羅去,因為他對這項真理很有啟示。保羅的去並非他自行決定,而是眾聖徒的定規。保羅不僅真理清楚,而且他是一個尊重教會、尊重眾聖徒權柄的人。

第二、定規巴拿巴去,因為他一向在安提阿是個屬靈上領頭的,更具有代表性;同時他也是先知和教師,可以幫助在真理上的澄清。

第三、另外有「本會中幾個人」,可能都是在真理辯論中有分的,可能也代表了其他各種看法。安提阿的眾聖徒不願他們所派出去的「代表團」,被視為是「保羅派」或「非割禮派」的,而造成教會與教會的對立,或抹殺部分聖徒們對「真理」另一面的看法與感覺;同時也多幾個證人,免得保羅的強烈性格影響巴拿巴的柔和性格,以致經討論所產生的「真理」觀點,立在有偏差的基礎上。在這次定規和差派上,安提阿的眾聖徒又顯出了聖靈主權的超越與智慧。

  2.眾聖徒總是教會的中心和主體,是爭執的最後仲裁者

當安提阿的「代表團」到了耶路撒冷,十五章四節說「教會和使徒並長老都接待他們」。這裡「教會」排在最前面,「長老」排在最後面。顯然前面的「教會」是指眾聖徒。在聖經的觀念裡,「眾聖徒」總是在所有主的工人、僕人或聖徒代表前面的。怎能讓效力的奴僕擺在主人的前面?那豈不是「惡僕凌主」了嗎?可是,歷代以來,教會歷史中就是充滿了這種「惡僕凌主」的光景,以致使教會變質,見證淪喪了。

3.有爭執的真理是要經由眾人聚會商議討論的

  惟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起來說:「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這事; ( 徒15:5–6 )
  
有爭執的真理是要經由眾人聚會商議討論的。六節明說「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這事」。不錯,「真理」的問題應該由具「真理」學習和素養的人來商議,多方面的看,而獲得一致性的、和諧的解決,不能只由一兩個人主觀的斷定。因為任何一個人,無論他如何有學習、有研究、有啟示、有智慧,然而對聖經、對真理來說,他可能還是一個所知窄小、有限的人。真理是不怕多人商議,多人一同來看的。新約時代,神的靈豈是只在一個人裡面作啟示和引導的工作?聖靈為了濾掉每一個人固有的成見、偏見,甚至私心、私情、私念,必須透過眾人的商議、討論、交通、和尋求,有時甚至經過辯論、才能更合適、更恰當、更準確的將「真理」定位。在耶路撒冷的這次會議,正是聖靈在新約中所啟示的榜樣。

4.在真理的討論上,要彼此尊重屬靈上的思考尊嚴

  辯論已經多了,彼得就起來,說:「諸位弟兄,你們知道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知道人心的神也為他們作了見證,賜聖靈給他們,正如給我們一樣;又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並不分他們我們。現在為甚麼試探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 徒15:7–11)

  在真理的討論上,彼此尊重屬靈上的思考尊嚴,是非要緊的原則。七節說「辯論已經多了,彼得就起來說」。對於「真理」的問題,在商議的過程中,應該是不怕討論、不怕辯論的,因為經過討論之後所得的結論,才能達到週延,達到思考上的完備。歷代以來,有許多自命高人一等的屬靈領頭人,他們有很強的性格,非常自負,又自信,但在真理和邏輯思考的素養上郤不一定夠,可是他也自以為充足,往往他們已經養成了獨斷的習性,容易犯武斷的嚴重錯誤。他們自以為所說出來的道理就是最高的啟示,「絕對的真理」,容不得別人的討論與懷疑,當別人有所辯論或有不同說法時,他們就認為是對他們的冒犯或不敬,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想辦法,或使用他們的權勢,打擊、逼迫、甚至驅逐、殺害對方,因此造成了教會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事件,形成了一股黑暗權勢,壓迫籠罩著該教會中的「眾聖徒」。

  然而,行傳十五章中給們的榜樣卻是何等開明、何等的具有理性、也是如何的彼此尊重聖徒們在屬靈事務上的思考能力和尊嚴。那些在屬靈上領頭的人,像彼得與眾使徒、巴拿巴和保羅,都是何等具有屬靈上的涵養、寬大的心胸、包容的氣度,他們尊重每一個聖徒,沒有一點高壓、掌權、控制的氣味。尤其像彼得,他可謂是「頭號大使徒」,當時他若要主掌一切情況,可能是沒有人會反對的,但彼得卻能不急於發言,安安靜靜地聽完別人的辯論,直到「辯論已經多了」,再沒有什麼新義出現時,他才說話,中肯的說出他的看法;但他沒有定規,也沒有下結論。許多「屬靈的領頭人」,毫無尊重別人的涵養,和他一起開會,無所謂商議,更不用說辯論,會中從頭到尾就是他一個人的獨白-他的理由、說詞、辦法、定規和結論-整個會議都籠罩在一種高壓的氣氛下;他的凜凜威勢使得每一個與會者都閉口無言。教會的見證,不是建立在權威權勢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每一個聖徒的信仰與信念尊嚴上。當日耶路撒冷教會能有光明的見證是基於此,歷代教會見證的淪落卻是失於此。什麼時候眾聖徒的信仰和信念被人主宰或控制了,「教會」的見證也就完了。

5.真理不是個人武斷的認定,而是眾人心靈中的共識。
  
  眾人都默默無聲,聽巴拿巴和保羅述說神藉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方才西門述說神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在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叫剩餘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

  「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誦讀。」 ( 徒15:12–21)
  
當眾人聽了許多辯論,又聽了彼得提出他的看法後,對於割禮的問題,實在都已心裡有數,不需再說什麼了,因此眾人都默默無聲。聖徒都是有聖靈內住的,工人和長老都是對「真理」多有追求和素養的人,他們個個是熱愛主和教會的,那會故意起來生事?當一個問題經過充分的討論、交通、甚至辯論後,很自然地就會在聖徒心中產生一致性的結論,而使得爭論止息。因此對割禮的問題,不需要保羅起來再說什麼,他也發現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懂得「真理」。既沒人說話了,大家就請巴拿巴和保羅述說他們到外邦傳福音的見證。從他們的見證更加證實彼得的看法是對的:主耶穌的救恩與割禮無關,無論是受過割禮的猶太人,或沒有受過割禮的外邦人,都是因信主耶穌的恩而得救;神賜聖靈給信的人也沒有分別。信的人再去受割禮就不僅毫無必要,而且是一種對信心的打岔。所以等他們兩人見證完了,大家都住了聲。

耶路撒冷的教會應該給安提阿的「代表團」一個明確交代,因此雅各乃以長老-耶路撒冷眾聖徒代表-的身分,提出他的「意見」,寫信給外邦的眾教會和眾聖徒。聖靈在此指出,雅各提出的,只是他的「意見」,而非「決斷」。許多人解經郤偏偏把他的「意見」,解說成「決斷」,硬說雅各是當時耶路撒教會的「老大」,說他是作結論,其目的無非是要藉此建立權勢的觀念和藉口而已。

6.少數人交通的共識,必須公開交通給眾聖徒來作決定

  那時,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揀選的就是稱呼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這兩個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領的。於是寫信交付他們,內中說:「使徒和作長老的弟兄們問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的安。我們聽說,有幾個人從我們這?出去,用言語攪亂你們、惑亂你們的心。(有古卷在此有「你們必須受割禮,守摩西的律法。」)其實我們並沒有吩附他們。所以,我們同心定意,揀選幾個人,差他們同我們所親愛的巴拿巴和保羅往你們那?去,這二人是為我主耶穌基督的名不顧性命的。我們就差了猶大和西拉,他們也要親口訴說這些事。因為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惟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願你們平安!」 ( 徒15:22–29)

  這一段的記載,又再次顯明使徒和長老們對眾聖徒,也即對全教會的尊重。在討論「真理」時,免得人太多口雜,由使徒、長老、和在真理上有學習的弟兄們去共同商議;等到交通產生一致性的看法和具體解決爭論的意見時,他們就鄭重的向「眾聖徒」即全教會交通,而由全教會來作成具體的決定,並且由「眾聖徒」即全教會來選擇「使徒」,也就是他們的信差。中文和合版翻成「那時,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好像人選是由使徒和長老定意挑出來,而由全教會形式上同意似的,其實這一段的原意乃是「全教會所揀選的人,使徒們和長老們都覺得甚好」。換句話說,人選是由全教會也即眾聖徒推舉出來的,而使徒和長老們都覺得很好。

  從聖經的思想來看,在「教會的時代」,所有服事的人選,都是由眾聖徒來挑選或推舉出來的,並不是由什麼高高在上「掌權的」使徒或長老等人所指定、安排或設立的。前面我們已看過,從使徒行傳笫一章開始,進入教會時代之後,教會中所有的使徒、執事、教會代表都是由「眾聖徒」(即全教會)揀選的;在此我們又再看見,教會的信差又是眾聖徒揀選的。使徒和長老們好像只在邊上旁觀,他們甚至不敢提名,似乎生怕隨便說話,就會打岔、干預了聖靈在眾聖徒靈裡的運行,而使人選上有了私意的偏差。不像今天無論天主宗、或改革宗、或「地方召會」,服事人位都是「由上而下」一路「各級」指定安排出來的,裡面充滿了權勢性、宗派性、或個人的私意和操縱,而聖靈的主權完全被僭越了,「眾聖徒」更完全處於一種被輕看、被強暴、被擺佈的地位。

  7.眾聖徒才有權柄決定人選,他們的眼光是雪亮的

其實「眾聖徒」的眼光會比「屬靈領頭的人」的眼光差嗎?他們的揀選會不如領頭者嗎?事實證明,眾聖徒的揀選實在更好。他們所揀選的西拉,後來成為保羅的得力同工,也是新約聖經中重要的使徒;保羅第二次到外邦佈道,就是與西拉同行的,他們一直把福音從亞洲傳到歐洲的馬其頓和希臘。事實上,領頭者知人畢竟有限,其接觸面更為有限,試想一個人兩隻眼睛,少數人的幾雙眼睛,所見畢竟有限,況且個人的成見、偏見又常常成為嚴重的帕子。然而,當眾聖徒同心合意尋求仰望時,聖靈的運行,藉著眾聖徒許多心靈的接觸,和許多眼目的觀察,豈不更能越過個人的難處,而顯明祂的旨意來。這是我們看使徒行傳,發現眾聖徒多次揀選的人,都顯明了聖靈的工作,並顯露出許多聖靈充滿的「新人才」:馬提亞、司提反、腓利、巴拿巴、掃羅、猶大、西拉等人的原因,這並非偶然,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在教會時代,教會應該是眾聖徒的教會的原則。

8.教會之間的交通是眾聖徒對眾聖徒的
  
  他們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眾人,交付書信。眾人念了,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猶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許多話勸勉弟兄,堅固他們。

住了些日子,弟兄們打發他們平平安安地回到差遣他們的人那?去。惟有西拉定意仍住在那?。 ( 徒15:30–34)

  教會之間的交通是眾聖徒對眾聖徒的,不可僅由少數領頭者自居代表來代替。30和31節的記載也值得我們注意。猶大和西拉隨同巴拿巴、保羅等人一同到安提阿去,他們是怎樣交付書信的呢?他們不是將書信交給安提阿教會中某個,或少數領頭的弟兄或長老,而是「聚集眾人,交付書信」。這不是一個儀式,而是對「眾聖徒」的尊重。因為,當初是眾聖徒打發了安提阿的「代表團」去耶路撒冷,如今耶路撒冷的教會,差遣了他們的「代表團」,致送書信回應安提阿的眾聖徒。所以這種「聚集眾人,交付書信」,是一種最鄭重的教會對教會的交通,絕不是僅由雙邊長老或領頭人,私下通信或交通,所可相提並論或取代的。

眾聖徒接過信來,「眾人唸了,就歡喜了」。一場「割禮風波」因著教會(即眾聖徒)的處置得當,同工之間和聖徒中間都沒有形成對立,教會與教會之間沒有疙瘩,真理卻更明亮了,彼此的交通更親切了。不僅風波化解,更促成各地教會在見證上的一致和往前。尤其重要的乃是讓後人看見,當聖徒或同工們之間,發生真理上的爭論時,教會( 也即眾聖徒)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態度。保羅因為從這一事件學了美好的功課,後來當哥林多的聖徒發生派系之爭時,他寫信勸他們不要為「屬誰」而爭。他就清清楚楚明說,那些工人都是屬於教會(即眾聖徒)的,他們不是屬於某個或某些工人的,那些在他們中間服事的工人,教會都應該珍惜,不要重這個,輕那個,要學習按著聖經啟示的真理,聖靈內住的教導和指引,敞開度量公正超然的接受他們,卻不要捲入工人中間的爭執中去。千萬不要使教會變成是追隨某個人,或變成任何宗派的。

9.眾聖徒的公正超然合一立場,能使有爭執的工人重歸和好與合一

  但保羅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許多別人一同教訓人,傳主的道。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兄弟們景況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徒15:35–41)

  當眾聖徒不分派系,也即教會不採取任何派系立場時,即使工人之間有爭執而分開,遲早他們會因著教會公正而合一的態度與立場,使有爭執的工人重歸和好與合一。例如行傳十五章末了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巴拿巴與保羅第二次出去看望弟兄們時,發生了帶馬可的爭執。巴拿巴是「勸慰子」,性情行事溫和,他認為馬可雖然第一次中途徹退,他卻願意第二次再成全他。保羅是真理的鬥士,性情剛毅而絕對,他認為中途撒退的人,不可再帶他上場。由於觀點不同,結果巴拿巴與保羅二人起了爭執,「甚至彼此分開」。

後來,巴拿巴帶著馬可往南向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向北往敘利亞基利家去。這似乎是一件不幸的事,但安提阿的眾聖徒並沒有在他們的爭執中,挑選任何一邊,使安提阿的教會成為「巴拿巴派」的,或「保羅派」的。若是這樣,真正的分裂才會產生,那才是真正的大不幸,會使整個使徒行傳後面的教會歷史完全改寫,從此「教會」不再有合一的可能;保羅傳福音建立的教會都要成為「保羅會」,巴拿巴則建立「巴拿巴會」,另外當然也會有「磯法會」、「約翰會」等。這樣也就用不著等到十五世紀改革之後才有「路德會」、「衛斯理會」....等名堂了。所幸,安提阿的眾聖徒不受這兩位屬靈領袖爭執的影響,他們為巴拿巴和馬可的外出送行,也同樣為保羅和西拉的外出送行,且把他們「交在主的恩中」。

  顯然,對於這件事,安提阿教會的處理,使保羅深受感動,他看見安提阿的教會,雖然多年在巴拿巴的服事教導之下,巴拿巴並沒有把安提阿教會服事成為屬他的教會。當他與巴拿巴發生爭執之後,巴拿巴也沒有運用他的影響力來排斥保羅;同時,安提阿的眾聖徒也一直沒有偏待保羅,照樣為他的外出送行,並且「把他交於主的恩中」。保羅深深的體會到,這才是「神的教會」、「基督的教會」和「眾聖徒的教會」。

因此,他外出傳道所建立的教會,都是往這方向服事,他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會。他也沒有批評詆毀巴拿巴。反之,在他所建立的教會中,他推崇並介紹那位曾多次成全他的巴拿巴,保羅非常懷念巴拿巴的服事,因此讓眾聖徒知道巴拿巴美好的見證(林前九章6節),而且把巴拿巴的故事,那樣詳詳細細的,告訴了可能從來未與巴拿巴見過面的醫生路加,以致路加在寫使徒行傳時,能那樣清晰的描繪出巴拿巴來,在他的記錄中,沒有一句負面的話。雖然,我們不清楚行傳十五章之後,巴拿巴的行蹤和事蹟,然而從保羅的書信和行傳的記載,我們已清楚的感覺到保羅對巴拿巴的懷念(西四10)。並且巴拿巴所成全的馬可,以後作過彼得的同工,又寫成了馬可福音,後來也成了保羅晚年服事上的幫助(提後四11)。由此證明,巴拿巴對馬可的成全,是有永?價值的。有人把行傳十五章之後,沒有再記載巴拿巴的行蹤,解釋成因為與「獨一的職事」保羅分離,從此不被聖靈記念。這完全是一種錯誤,是一種出於權勢觀念和昧於聖經背景的曲解。

  總之,由於安提阿的眾聖徒,有超然而公正的態度與立場,不僅使教會的見證正直而明亮,同時也使有爭執的工人,後來能夠重歸於一,彼此顧念,互相尊重,捐棄成見,而同為眾聖徒與眾教會效力。關於行傳的事例和分析,我想可以到此結束。

如果,我們們明瞭了聖經中「眾聖徒」在教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我們就自然會懂得,在行傳以後的書信,除了保羅四封和約翰一封給個人的書信外,其他的書信都是寫給各地教會「眾聖徒」的,而不是寫給領頭人或長老的;因為「眾聖徒」才是教會的主體,其他各種職分的人,都應該是作奴僕來服事眾聖徒,服事教會的。他們應該一面秉承聖靈的引導,一面也應該秉承聖徒的意願,去盡他們的職分。無論是那種職分的人,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教師、監督、長老、執事、、、他們都絕對不應該主宰、支配、操縱教會,也不應該轄制、奴役眾聖徒,而使「教會」的見證淪喪,變質成為宗派,或屬個人的私會。地方教會若要真正成為「主的見證」,就必須具有「神的教會」和「基督的教會」的屬性,同時也必須成為「眾聖徒的教會」。否則,必將重蹈教會歷史上,教皇、宗派和私會的覆轍;不是陷於黑暗中,就是淪於分裂再分裂、混亂再混亂的必然結果。
    

    (四)如何實行教會是眾聖徒的教會
 
  現在,我們要來看如何實行教會成為眾聖徒的教會:

第一、 要使聚會成為眾聖徒的聚會

聚會是教會最重要的見證部分,是讓「神的話」、「基督的見證」、「聖靈
的感動和運行」最具體顯明出來的時機。所謂「聚會成為眾聖徒的聚會」,雖然並非讓每個人都在會中說話或活動;因為這不是聖經中的教導和啟示。但是,教是的聚會總應該讓聖靈,在眾聖徒的靈中有相當的自由。讓眾聖徒有禱告、敬拜、唱詩、歌頌、、等發表宣洩靈中受感的機會,換言之,教會的聚會不能全以編排的節目充塞,使聖徒都作木偶,由司會擺佈而已。

聚會的最重要目的,是要讓神真理的話和「應時的話」,釋放給眾聖徒或與會的人(福音朋友和慕道者),作生命的供應和生活行動的指引,使眾聖徒在聖靈感動中,能有所反應,使聖徒之間有所交流、交通,使他們在心靈深處,有所得著,或有所改變,有所更新,而使他們能夠活出新的生活,活出基督的見證。所以,聚會的內容在使眾聖徒因神的話與靈,而得實際的幫助。每週應該聚些什麼會,怎樣聚;或一同禱告,或要人傳講,或一同追求交通、用什麼內容,找什麼人來幫助,講什麼題目,集中或分組,在會所,在家中....凡此種種,都應該由與會的眾聖徒,同心合意的禱告、尋求、交通後定規或改變;他們的聚會絕不應該是受到某個團體,少數幾個人,或某個人的指示、主宰而定規。換句話說,一個「地方教會」的聚會,應該要尊重參加聚會的眾聖徒,讓他們可以照聖靈的引導,在神面前仰望,經常斟酌當地當時的情形,而共同決定的。不是由少數幾個人或任何個人決定的。凡是聚會受到人這樣強力控制、操縱、或主宰占有的「教會」,都不是真正的「教會」,而一定是具有強烈的宗派或私會的性質了。

第二、 要使教會中的事奉向眾聖徒公開

教會是神祭司的國度;每一個聖徒都是祭司,每一個聖徒都可以有分於教會的事奉。教會中一切共同的活動、聚會、服事,不能只掌握在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手中,由他或他們來決定,更不能是受外在團體或某個人的支使指揮,而必須是由當地的眾聖徒在公開的場合,來共同尋求交通決定。並且教會不能排除任何聖徒進入事奉,除非他犯了罪,虧負了主的見證,被眾聖徒所公認且遭譴責或停止其事奉的。為此每個教會都應該建立一個向眾聖徒公開的事奉聚會。這個全教會的事奉聚會就是全教會眾聖徒的具體代表,這是教會中各種的活動、聚會和服事的最後及最高決策場合或機制,藉它來推動和執行神的旨意和教會的目標。其他較小或人數較少的服事交通,例如:教牧會議、長老會議、執事會議、同工會議、、、都只能視作「輔助」或「參謀」或「執行」的組合,是配合性的,或策劃性的,或創意性的,或作業性的。並且他們都應該向全教會的事奉聚會負責,受其監督。

第三、 要使教會成為神的僕人或工人的共同工作園地

教會是神的園地;是每一個神的僕人,神的同工都可以工作效力的地方。他們或澆灌,或消除病蟲害,或育苗,或幫助收割,教會應該讓他們都有充分的自由工作,並儘量與他們配合,使他們能照著主給他們的負擔,盡他們各人的職分;除非發現他們存心不正、行事偏差,或教訓有酵有毒,經過眾聖徒的鑑定和審查,而判定他們該受限制或制止。所有其他正常的工人,都應該受到教會的尊重。教會不應該重這個、輕那個。若工人之間有矛盾或不同意見時,教會應該一直保持公正不偏的立場和態度,均予以包容和接納,務使工人間的爭執不成為教會中的爭執,更不弄成教會間的分門別類。

  同時各地教會也不要讓某一工人,或某個工人團體的人員、以他們的教訓、作法獨佔甚至控制了教會的事奉或聚會。換句話說,每個教會向著所有純正的工人或工人團體,都是敞開的,是否要接受他或他們的服事與幫助,由全教會的事奉聚會決定。既使接受他們的服事,也只是把他或他們看作身體的一個肢體盡功用而已,但又不是讓他與他們佔滿每個內室的空間,以致別人或別的工人團體不能為眾聖徒效力。所以教會一面是公開的,一面要防止獨占或寡占;尤其要防止有人乘機「營私」。

第四、 要使教會中所有服事上的人位,均由「眾聖徒」來產生或揀選

從行傳中的記載和榜樣,我們知道自從進入「教會的時代」,教會中的一切職分都是由兩方面人位組成的:
其一、是有聖靈恩賜的人

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豫言、就當照?信心的程度說豫言.
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12:6–8)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 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若有講道的、要按? 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 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 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4:10–11)

聖靈賜給聖徒的恩賜,有許許多多,都是聖靈在教會中,經過多年的培養、成全、造就出來的,這都不是一些世俗上的才能和才幹。有作使徒的(建造教會的),有作先知的(為神說話的)、傳福音的、教導的、牧養的、勸慰人的、醫病的、趕鬼的、行異能的、說方言的、翻方言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施捨的、接待人的、服事人的...等等恩賜。聖靈賜給聖徒這些不同的恩賜,目的是使聖徒可以照著所領受的恩賜和負擔,隨著聖靈的引導服事人,服事教會。他們的服事是在教會生活或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不需克意經過任何人的認可或批准;同時任何人也不應該去限制或排斥他們,除非他的服事或活動真正造成了對別人或對教會的妨害,(這可以經由馬太十八章主耶穌所教導的程序或過程來勸他)。羅馬書十二章和彼前四章,就是說到聖徒的這些恩賜。

其二、是經過眾聖徒(或教會)挑選並授權的服事職分

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林前12:28)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1–12)

林前十二章和以弗所書四章,則是說到一些有不同職分的人。如使徒、先知、教師、牧師、執事、長老、監督、照顧、輔導、治理、領頭的(聖經中翻成作首領的(徒十五22)、特使、信差等。這些人不僅各有聖靈的恩賜顯在他們身上,並且他們是經過當地教會,或眾聖徒的揀選或推舉過程,把他們挑選出來,授權給他們,叫他們為著教會來執行某種服事。因此,他們的服事不僅要向神負責,並且也要向託付他們的眾聖徒負責,受眾聖徒的監督,並向眾聖徒交帳。

  從行傳中的榜樣,我們清楚的知道,任何地方教會中的授權職分,除了第一代十一位使徒,是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親自挑選授權之外,其他的人都是經基督的身體-教會,由當地眾聖徒的揀選和授權,如馬提亞、司提反、腓利、巴拿巴、掃羅、猶大、西拉等,沒由一個例外。他們不是受當時「屬靈領袖」的授權,而是受「當地眾聖徒」的授權;因此他們每一個人在執行他們的職分時,都要受眾聖徒監督,而執行任務的結果,都要向眾聖徒明確的交帳。他們一方面是神的奴僕,因為神揀選造就了他們;另一方面,他們又是教會的僕人,因為他們也是眾聖徒,是教會所推舉所委任的。所以,他們要向神盡忠,也要向眾聖徒盡責。

在新約聖經中,從來沒有一處教訓或榜樣,把教會的主治之權,授與任何一個或任何一種職份的人。所以,在聖經中找不到「使徒治會」、「先知治會」、「教師治會」、「牧師治會」的依據;也同樣找不到「監督治會」、「長老治會」、「執事治會」、「同工治會」、「差會治會」、「委員會治會」的憑據;我們甚至找不到「牧長治會」的蛛絲馬蹟。若是找得到一點點引子,教皇的統治教會,都有可被認為正當的理由。在聖經中只有眾聖徒的共同治會。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歷代教會之所以變質,失去見證,分成宗派,形成私會,都是由於某些團體或私人,在教會?私定授權制度而產生的結果。地方教會要成為主的見證,必須完全擺脫這種由個人,或由少數人授權,或由某團體指派服事的制度。而重新建立由眾聖徒推舉或揀選授權的服事職分,使教會在人事制度上能名符其實的是「眾聖徒的教會」。

所以,在教會中,服事信徒的一個最中心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把信徒都服事成「基督徒」,使他們都會尊內住的基督為大,真正的成為「聖徒」,而不是老讓信徒作幼稚的「會友」、「教友」,凡事都要由領頭的人,為他們作決定,為他們選長老、選執事、選主席、選同工、安排司會、安排彈琴、、、這樣的領頭,不是服事,而是凡事控制,叫信徒永遠受其轄制,這不是主的教會,更不是眾聖徒的教會,而是由人作王掌權的私會。

全教會的事奉聚會,根據新約的啟示,就應該包括教會中上面所說的兩種人,有聖靈恩賜的,和經過眾聖徒(或教會)挑選並授權有服事職分的,他們可以代表全教會,也可以代表眾聖徒。因為頭一種是聖靈顯明的,後一種是眾聖徒所推選的。頭一種尊重了聖靈的主權,後一種既尊重了聖靈,又尊重了眾聖徒。元首和身体都獲得了尊重。所以,在這個會議之上,除了三一神自己,不應該還有更高的權威。因此,在教會中的其他一切小型的會議,例如:使徒會議、牧長會議、教牧會議、長老會議、長執會議、執事會議、同工會議、、、都只是下層會議,其職權都應在全教會的事奉聚會之下。故此,教會要立章程(BYLOW),其章程都不應該違背這個原則。

第五、 教會中奉獻的一切財物和資產,均應由眾聖徒來監督並決定其運用

聖徒的一切奉獻都是屬神的,今天在地上,由教會-基督的身體來代表接受。奉獻者是受聖靈的感動和引導,因此其支配與運用必須尊重奉獻者的意願。這是一種對聖靈主權的尊重,也是對聖徒的尊重,除非發現奉獻者的存心有問題,或其來源和用途有不義、不法、不聖之外,沒有人可以擅予更改或移用。為著使眾聖徒的「獻祭」不被褻瀆與冒犯,教會的財務和資產,都必須置於眾聖徒公開的監督之下;所有的支配和運用均應由眾聖徒來決定,同時由他們所挑選的人來共同管理。聖經中的榜樣,都是如此。例如行傳六章中,耶路撒冷的眾聖徒所揀選的七個執事;又如行傳十一章29-30節,安提阿教會所委託的巴拿巴、保羅,請他們將捐項送去耶路撒冷;再如林後九章19至23節眾教會所挑選的使者。

  經管聖徒錢財是一件極為影響教會見證的事。使徒的時代,無論是彼得或保羅,他們都非常謹慎,正像保羅所說:「我們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前也是這樣。」(林後8:21)。歷代以來,教會歷史上許都醜陋之事,都與錢財發生關聯。使徒的教訓中,選立教會中各種職分的人,其第一要件就是不貪愛錢財(徒二十33,提前三3、8,多一7、彼前五2)。為了使教會的見證不受虧損,不讓不法之徒乘機斂財,不叫個人受試探,不叫仇敵有可乘之機,讓牠抓住個人的弱點,而叫人落入陷阱,新約聖經中的原則,乃是要眾聖徒所公認、所挑選的人,來共同管理,而眾聖徒仍要嚴於監督,不使暗中服事的人,有機會不知不覺中,落進陷阱?,造成教會的虧欠,或形成了風浪,而破壞了主的見證。「地方教會」四十多年來,不知道受到這一方面的破壞有多大!由於沒有健全監督的緣故,出現許多漏洞,造成良心破產,衍生許多有毒的教訓,乃至於偏差的行為,詭詐的手段,造成教會莫大的傷害。真是無比的代價,慘痛的教訓!

教會對於全職的工人:傳道人、牧師、教師、長老、執事、、、的供給,都應該採取公開和合理的管理。而非交由個人,或少數人暗中管理,因為這種管理常常是百病叢生,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轄制工人和苛待刻薄工人,使眾聖徒都蒙在鼓?,以致教會長期虧負苛待了工人,眾聖徒都不知道,叫教會長期不蒙神的祝福,而受到極大的虧損。

聖經的教訓,從舊約到新約,都是公開而合理的。在舊約時期,利未支派是預表全職事奉的人,他們的生活是由十二支派分別奉獻的十分之一來供應,神將十二支派獻給祂的十分之一,全賜給了利未支派。利未支派獻給祂的十分之一,祂全賜給了大祭司一家。換言之,神要祂的子民善待利未人,因為神沒有給利未人產業,祂要他們不置產,不經營事業,叫他們能專一全心全意全力的服事、照顧、教導、培育成全十二支派的子民。神讓他們得著十分之十二的供應,是不僅要他們無需為生活擔心,並要他們常有力量去幫助、照顧那些窮困、?弱、無助、需要幫助的人。

新約的原則當然也是如此,如同新約沒有明定什一奉獻一樣,神的兒女在奉獻上不應該不如舊約的子民,什一只不過是起碼水平。同樣,在新約的教會中,對於全職的主僕,也應該善待他們,起碼不能苛待他們。所以,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他一再提示:
就如摩西的律法記?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他的嘴。』難道 神所掛念的是牛麼.(林前 9:9)

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因為經上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他的嘴。』又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提前 5:17–18)
至於工人憑信心生活的原則,那是主僕人自己與主之間的事,那種原則特別是為著開荒、宣教、出外佈道的託付,或是作遊行佈道,或作超教會的傳道者,而不是已成形的教會對待其常駐的教牧同工,或對待其全職同工之道。

一個教會究竟需要多少全職同工,雖然在新約似乎也沒有明言,但從舊約的原則可知,若按家庭數來看,大約是十三分之一的原則,既每十二個家庭應可供應一個家庭全職事奉。另一方面,若就人數來看,當時以色列十二支派壯丁的人數為六十萬多,而利未人中可供職的為八千五百多人,其比例約為七十分之一,換言之,每七十多人中,當有一人全職事奉。當然,在新約中的全職事奉,不是像舊約利未支派按血統的原則,而是像拿細耳人自願分別為聖的奉獻的原則,這樣的人數不會太多。神的教會對於這樣的全職事奉者,絕對不該虧負苛待他們。

當一個教會剛起步開荒初創之時,牧者當然是憑信心生活的作工,可能一面帶職,一面服事牧養。當教會逐漸成長,信徒逐漸增多,需要照顧牧養探訪的會眾愈來愈多,尤其需要牧者將心力放在培育、造就、成全、建造信徒時,就必需讓牧者能全心全力的事奉,不叫他們為生活操心。教會充裕的供應他們乃是理所應當的,何況這時教會也已有能力顧到他們的生活了,這時教會若虧負苛待他們,是絕對不應該,也是絕對得罪神,不蒙神喜悅,不蒙神祝福的。

教會對全職牧者的供應,怎樣才算合理?照聖經啟示所教導的原則,供應他們的水準,至少應該是十個主要參加事奉家庭的平均值,低於這個水準就是明顯的虧待了。當然能再加兩成,才合乎神所定的水準,相信那樣實行的教會,必蒙神的賜福。所以,這樣的事絕不能只交由一兩個,或少數幾個人閉門私下決定,許多主的僕人,往往都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受到了那些人的苛待和剝削,而使得眾聖徒也受到極大的虧損。因為一個教會在供應上的虧欠,是眾聖徒都有責任的。

教會的人數增多,全職同工的人數也該適當增加,全職的不夠,就可徵選一些半職的。教會對於這些聘請的全職或半職服事的人選,都應該由眾聖徒議定,亦不應該只由少數長老,或牧長,或聘牧委員決定。其目的,是要讓所聘的主的僕人,是直接受全教會或眾聖徒之聘,直接在神面前向全教會或眾聖徒負責,而不使他們好像有受僱於少數人,受制於那少數人的感覺,以致使他們在事奉上,失去作主僕人的格調和尊嚴。也不要讓那少數人有在教會中作老闆,駕臨於別人之上的情況。其實人都是?弱的,經不起這樣的試驗。

但願有志於事奉神,服事教會的人,都能存清潔的心,對神對人都存無虧的良心,照著神話語的啟示、教導、原則、和榜樣而行。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4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二月 10, 2006
迷宮
譯自《A Witness and A Testimony》中Harry Foster 所著的〈For Boys and Girls〉

馬格麗特跟姊姊住在東英格蘭,有時候姊妹倆會偕伴到該地區有趣的地方看看。某天,姊妹倆接受邀請,參加了一趟長途公車旅行,旅行的目的地是一個叫做Somerleighton Hall的地方,是一個她們倆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所以她們覺得一定會很有趣。

穿越美麗境地、參觀建築著實令人賞心悅目,可是當姊妹倆決定要走入迷宮花園那一刻起,就不好玩了。事情發生經過情形是這樣。

姊妹倆想,反正還有半小時車子才會啟程載她們回家,與其無所事事等開車,不如進去迷宮花園裡面瞧瞧,花不了十分、十五分的。想著想著,姊妹倆就這麼走進去了。她們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子就走到了花園的中心點。接著她們就開始找出路,準備走出花園。這時她們發現,事情麻煩了。姊妹倆人不知來來回回走了多少趟,總以為走對了,卻老是繞回到原地。一會兒走妹妹建議的路線,一會兒又走姊姊建議的路線,可是,不管她們怎麼走,總是又回到了原地—迷宮花園的中心點。

花園的籬笆相當高,在花園裡徘徊的人群當中有一人個子特別高,他自認為認得路,可以帶大家走出這個迷宮。所以,他就高高舉起他的手,手裡握著一張紙,叫大家跟著他移動。馬格麗特姊妹倆眼看開車時間就快到了,能遇見一個可以導引她們的人,真讓她們鬆了一口氣。

「眼睛注意看著我的手」那人喊道,「我們一下子就會走出去的。」每個人都盯著那人手裡握著的那張紙,小心翼翼跟著左左右右轉彎走著,可是,每次都又回到花園的中心點。

同行的其他人說著:「哎呀,怎麼會這樣!」開車的時間就到了呀!姊妹倆越來越著急,心想大概永遠都出不去了。最後終於走出迷宮花園那一刻,兩人都鬆了一大口氣,急忙趕回上車。她們整整遲到了十分鐘!姊妹倆因為同行旅客們的暗沈眼光而羞愧得滿臉通紅。

當天傍晚姊妹倆討論她們白天的冒險旅程時,馬格麗特記起了她當時手裡有一張傳單,上面有迷宮花園的說明。其實,她們一到那裡,就去買了這張傳單,而那個高個子的人當時也握有一份,他正是用那張傳單向大家招手。馬格麗特當時摸索她的提袋,拿出那張傳單來,驚喜的發現上面畫有一張迷宮花園的路線圖,因此才能跟姊姊一齊走出迷宮。

「想想看!」馬格麗特驚嘆道,「當我們一路徘徊,心裡想著我們迷路的時候,其實我手裡一直握著路線圖。我竟然沒想到打開包包拿出來看,真是的!」姊姊忽然想到,幾乎用喊的說「那個高個子,他當時手上還拿著路線圖相我們大家招手呢,結果他還不是跟大家一樣,也迷路了。他為什麼不看看那張路線圖呢?」

姊妹倆哈哈大笑起來。她們當時為什麼那麼糊塗!說也奇怪,很多青少年也是渾渾噩噩的毫無目的徘徊,不知道正確的方向,但是事實上聖經早已把道路清清楚楚指點給我們了。不少青少年人手一本聖經,但他們並不閱讀它。有的甚至用聖經招手給別人看,但從來不遵守聖經傳達給我們的訓諭。這個世界就像一座迷宮,如果不研讀神的話,尋求神的解答,就無法找到出路。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第六節)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二月 09, 2006
大陸教會見聞 - 油菜籽
對於一個生活在北美的基督徒而言,中國大陸的教會總有一層神秘感.在主日裡,偶爾會有牧師報告在內地宣教情形,他們在艱辛環境中訓練同工,與他們同吃同住,共同禱告經歷神的同在;會眾聽來,為他們的獻上而感動,也為那裡的屬靈情形擔憂.七,八年前,教會中的一個姐妹回雲南探親,帶回來當地教會的信息:全新的教堂,擁擠的人群,和她在那裡作的見証.海外大多數的宣教機構,最多的是從韓國而來的, 在內地的各個角落都有宣教士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宣教工作.他們接觸的對象大都為地下教會,或稱作家庭教會.即使從一,二人傳起,等人數漸漸增多的時候,也會發展成為地下教會.然而,中國地下教會的發展令人擔憂:信徒得不到充足的靈糧,雖數目龐大,卻有很大一部分是鄉間婦女,因教育程度的限制,對聖經的基本信仰不清楚,不容易分辨真理和異端.至於"地上"教會,即三自教會,從北美有限的書籍和流傳的看法中,充斥著對她過去歷史的批判,與她在政治權利下生存的鄙視.中國大陸並存的地下教會和三自教會的獨特現象是神的祝福還是詛咒?若三自教會已是名聲掃地,為什麼教堂主日每每座無虛席?難道大量的國內基督徒又被洗腦了嗎?作為一個對福音在中國有負擔的基督徒,對那片土地充滿愛心的人,我不滿足於面前的表象所能提供的答案,於是,親身經歷也就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了.


走進北京路陝西路口的懷仁堂,時間剛過早晨8:30.姨夫用教會的停車証去停車的時候, 我們已經走了進去.教堂內部建筑看上去像個禮堂, 上下共有約七,八百個位子上隻有少於1/4 的還空著.本來從網上找到的敬拜時間是9:00, 我驚訝已有那麼多人已經安靜地坐好.人們絡繹不絕地進來,有年長的,年少的,有殘疾人,還偶爾看到一個西方人.當我們剛剛坐定的時候,已經開始唱詩了.我開始還責怪網上的時間不對,並慶幸我們來的早,回來才知道這是中國教會的特點:教唱詩.前方幾個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打出所唱的歌詞,會眾全神貫注跟著唱.我朝右邊窗口望去,印有"禱告室"的房間隱約有人進出.姐夫進來了,說很遠在大街上就聽到教堂擴音喇叭所傳出的歌聲.


9:00 敬拜開始時, 裡面已經沒有位子了. 我想后來的人隻好站在教堂外面了. 顯然擴音喇叭正好派上用場. 領詩的弟兄帶領唱同樣的詩歌, 他的禱告簡短有力. 詩班的獻詩和聲很美,隻是過於專業,倒反而失去了親切感. 接下來的長老所講的一篇道是關於瞎子能看見的(路加福音十八:35-43). 那弟兄約五十來歲,黑黑瘦瘦,打扮整齊,聲音洪亮. 他從瞎眼的看見講到 "靈裡的瞎眼"(約翰福音九:39-41), 然后講到以利沙渴望追求靈裡看見的故事(列王記下二:1-18).他在勉勵信徒努力達到四個方面的要求時, 舉例教會中的一個老執事遇到幾重災難的打擊, 對神失去信心而禱告求死. 他諄諄告誡會眾: 我們屬靈的眼睛若瞎了,無論我們在教會中服侍多久, 在試煉面前必然跌倒, 皆因為我們看不見神的同在.


我是帶著審慎分辨的心聽完這篇講道的, 卻也被他的道激勵. 敬拜過后,當我提出同他交談的時候, 他欣然接收. 我們來到了他的辦公室. 在我的印象裡, 長老一般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 而他顯然是全職事奉的. 他的辦公室在另一棟建筑物內, 很多青少年從裡面出來, 像是主日學剛剛結束. 我們的談話是從他講道的一個例子開始的, 那也成了我與他談話的主題:

"在我們中間有剛信主的弟兄聽到別人告訴他: 三自教會不講啟示錄, 你到我們這邊來吧!" (當時會眾一片嘩然)

下論斷的人, 很明顯是地下教會的. 當我十二年前聽到福音的時候, 給我傳福音的老夫婦也說過類似的話, (我是在家庭教會中開始認識神的) 我想他們決不會說慌.

"誰說我們不講啟示錄? 我今天本來准備用啟示錄中間的一段話的. 隻是時間關系,沒有講成."
我本來已經在圖書館裡看到有些啟示錄的解經書籍, 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話. 三個星期后,當我回到北美教會時,我特意詢問了一個曾經在南京三自教會作執事的弟兄. 他的回答是聽說過去有些教會是如此行的,但從沒有成文的規定.至於現在倒沒有聽說教會是禁止啟示錄講道的.

當我問道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的區別時, 長老的情緒頓時激動起來. 也許他意識到我想問他"官方"教會與家庭教會的區別,他把聲音提了起來:

我們自己都不承認你們所講的三自教會(是官方教會的說法). 三自教會是自治,自養,自傳. 我們不是政府的教會, 我們隻是遵守國家的法律規定. 我們也很自由, 我們教會講什麼,政府不會來干涉. 我們教堂的翻修,花了很多的錢, 都是會眾奉獻的. 我們沒有用政府一分錢. 宗教局規定教會應當登記, 在教堂裡聚會. 至於家庭教會, 我們同他們沒有來往."

"無論怎樣, 他們應當順服地上的法律. 聖經上也是這樣說的. 家庭教會出的事很多. 有人利用聚會斂財, 卷了錢而去. 現在外面的各種邪教也進來影響家庭教會, 像摩門教, 耶和華見証人, 等等. 所以, 無論是從家庭教會出來的, 還是非基督徒, 我們都叫他們來教堂聚會."

三自教會的領袖丁光訓主教也說過:"我們中國基督徒是獨立自主的, 不僅獨立於外國教會, 也獨立於我國的人大, 政協, 政府和政黨. 海外有人把進行三自愛國運動的中國教會說成是什麼"官辦教會", 這是一種歪曲. 中國沒有什麼"官辦教會", 中國教會是中國基督徒自己辦的."

如若他們所說的, 三自教會是一個自主的, 獨立的教會, 那麼家庭教會的立場就有很大的疑問了. 然而, 中國教會自共和國成立后的五十年歷史, 卻充滿了起伏與窘迫.

無可否認的是, 中國教會的早期發展, 與中華民族屈辱的百年歷史成為兩條並行的軌道. 自從反教義和團運動以后,各地的教會開始擺脫"洋教"之譏, 提倡"本身教會". 這個責任就是"自理,自傳,自養,"在經濟上,行政上,工作上,都以中國信徒為主體. (滄桑與窘境, p7). 處於戰亂中的中國早期教會, 在艱難的福音道路上, 渴望著一個強盛的,自主的中國, 許多人把對基督的愛同對祖國的愛緊緊地聯系起來. 新中國的成立, 教會的 "自治,自傳,自養"精神, 也與 "在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 把一百多年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文化侵略最后地,徹底地,永遠地,全部地加以結束"相一致, 而 "三自宣言"也自然地加上了愛國主義的內涵. 同中國大地上此起彼伏的運動一樣, 非常無奈的, "三自"基本上成了一個思想改造運動. 到文革以前, 三自教會可以說是 "家破人亡", 在試煉中不放棄信仰的大都被收監,改造, 而很多的信徒實際上被迫放棄了信仰. 其余的信徒在逼迫中轉入地下聚會. 現在出版的對文革前后二十年的大陸基督徒的見証, 是神羔羊的見証. 它在中國教會歷史上, 是永遠抹不去的刀痕.


"過去太左了, 現在不會這樣了! 當時很多人信仰有問題, 那樣的試煉對教會不一定是一件壞事."長老如是說.
我原本期望他會辯解, 卻不料他講出這樣的話來. 如果這是三自教會的共識, 那的確是中國的福音.

歐洲教會將近兩千年的歷史, 教會在四百年前才開始自由健康發展. 相比較而言, 中國教會的發展, 也是近百年的歷史. (這裡不談更早時候幾次基督教進入中國的事.) 以人的罪性和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沉澱,基督教進入中國, 與國人是不可接受的. 神於是借著外族的手,來擊打這塊充滿偶像,腐敗,罪惡的土地, 又借著新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鏟除一切的偶像崇拜. 不符合人性的共產主義理想的破滅, 造成了這片飽經憂患的土地上靈魂的空虛, 也使基督的福音在中國迅速地傳播開來. 人的靈魂對於真理的渴求, 使得有限的教堂人滿為患. 懷仁堂注冊基督徒為一萬人, 聚會人數在五千人, 共有六個全職長老. 要牧養如此多的信徒, 他們可以說是日夜忙碌. 整個上海共有169 家教會, (似乎政府開始相信信耶穌對於社會的穩定有著極大的幫助, 也來自於不斷增長的信徒的壓力,) 在每一個新開發的鄉鎮就建立一座教堂,讓基督徒去那裡聚會. 就在我在上海期間, 杭州剛剛又有一座可容五千人的教堂建成.


"現在是傳福音最好的時候,"長老充滿喜悅地說. 我希望他說的是. 然而, 家庭教會與三自教會之間互不往來, 互相積怨的境況, 又使人擔憂. 雖說這是神允許發生的事, 卻不是神喜悅的事, 也因此成為大陸基督徒所面臨的一個真正的挑戰. 既然同是基督的身體, 為何又說 "我是屬中國的", "我是屬基督的"?! (哥林多前書一:12) 試問這樣的工程若被火試, 能否存得住?( 哥林多前書三:12-14) 若隻在教會過交通生活, 基督徒的個人生活如何彰顯神的榮耀?三自教會如何成了"獨立於基督之外的身體?"另一方面, 信仰有了自由, 卻缺乏信仰的根基, ("東方閃電"就是一個例証), 會同樣損害基督的肢體. 其實, 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有很強的互補性: 三自教會的教導比較純正;家庭教會傳道,屬靈交通很有經驗, 配搭在一起,再好也不過了. 三自教會的屬靈長者應該為教會在過去的極左行為向家庭教會道歉, 並求神原諒, 同時亦禱告祈求掌權者讓家庭教會有更多自由; 家庭教會的屬靈長者應該多有一顆順服地上掌權者的心, 在主的裡面同三自教會聯合; 雙方為結黨紛爭之事向神懺悔,求主原諒. 大陸以外的華人教會因以神的事為念, 避免把政見分歧帶入大陸教會的事工中間.


中國從未像現在這樣經歷高速的經濟發展, 中國也從未像現在這樣開放. 人們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焦慮, 忙碌和迷失. 西方文化的沖擊帶進中國的除了對剩余價值的榨取, 剩下的隻有情色. 而西方文化的精華, 衍生於靈魂中的基督信仰, 卻像一個蒙著面紗的姑娘, 在這片巨大的禾場上羞於啟齒. 基督的信仰, 也應當根植於華人的靈魂中.她代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眾多空虛的心靈和失喪的靈魂. 而基督信仰一旦在這個國家生長, 而由此衍生的文化將使世界文明收益. 我們這些在主裡的人若忽視這樣的機會, 將是欠主的債了.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2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二月 07, 2006
聖經希臘文 - 林前4-6 - 關懷者
哥林多前書第四章

一、「基督的執事」(1)

「執事」原文是υπηρετη?(huperetes),由。υπο(hupo)「在…下」和ερετη?(eretes)「划漿的人」、「船夫」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在大船下層搖漿、划櫓的一班奴隸,受命於船長,因此可以轉譯為服役的人、衙役、僕役、幫手。本字中文和合本雖譯為「執事」,但與林前三5的「執事」在原文是二個不同的字。

「執事」原文既由「在船艙下層搖漿的人」組成,可見其身分之低賤,工作之辛勞,又有工作隱藏不為人知的一面,但因著他們的服事使大船駛往既定目標。保羅以此自比豈不恰當!基督之執事,供其使喚,身分實無法與之相配,其自謙如施浸約翰,連提基督的鞋都不配。基督之執事,工作雖多是隱藏,卻有其確定方向,使神的旨意行通,完成其目的。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這是保羅向哥林多信徒的表明,其身分乃是「基督的執事」。向著神,自表不過是「無用的僕人」,但因忠心、見識卻能受託於神,作成基督身體建造的工。以此而論,「基督的執事」又是何等可敬可佩!

二、「神奧秘的管家」(1)

「管家」原文是οικονομο?(oikonomos),由οικο?(oikοs)「家」和νομο?(nomos)「律法」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家庭裡的行政、安排、管理,因此可譯為管家、家宰、司庫(羅十六23)。

古代的大家庭,主人將家中大小事情全託由管家安排處理,舉凡家裡財物、產業的經營、安排(路十六1),食物的分配,甚至主人家中未成年兒女的看管(加四2),全都由管家負責。羅馬帝國時代大家庭的「管家」亦由奴隸擔任,所有家中的奴隸都聽命於他,他則聽命於主人。管家在這家中的地位只在一人(主人)之下,所有奴隸之上。他自己無權,乃是完全照主人的心意、吩咐行事。他不必向別的奴隸負責,卻要向主人交帳負責。主人若信得過這樣的管家,必將家中大小事情悉數交他管理,他的身分地位成為特殊,受主人尊重。這就像約瑟在波提乏的家中時,「他主人見耶和華與他同在,又見耶和華使他手裡所辦的盡都順利,約瑟就在主人眼前蒙恩,伺候他主人,並且主人派他管理家務,把一切所有的都交在他手裡。」(創三十九3,4)他被下在監裡時,「司獄就把監裡所有的囚犯都交在約瑟手下;他們在那裡所辦的事都是經他的手。凡在約瑟手下的事,司獄一概不察,因為耶和華與約瑟同在;耶和華使他所作的盡都順利。」(22,23)後來他被提出監,被立為全埃及地的宰相時,法老對臣僕說:「像這樣的人,有神的靈在他裡頭,我們豈能找得著呢?」(四十一38)法老又對約瑟說:「神既將這事都指示你,可見沒有人像你這樣有聰明有智慧。你可以掌管我的家;我的民都必聽從你的話。惟獨在寶座上我比你大。…我派你治理埃及全地。…我是法老,在埃及全地,若沒有你的命令,不許人擅自辦事。」(39?41,44)後來,約瑟對他的兄弟們說:「…是神…使我如法老的父,作他全家的主,並埃及全地的宰相。」(四十五8)可見約瑟作家宰,在法老的眼中,他的身份是何等的尊貴!

主人所求於管家的,—是忠心,—是見識。忠心第一,其次才是聰明、見識。但二者不可或缺。有忠心無見識,其忠心只是愚忠,辦不了事。有見識而無忠心,恐怕是個「不義的管家」(路十六8)。我們在主面前,在神家中都是奴僕,都學作管家。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見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十二42?44)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這裡說:「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2)若不是聰明、有見識,怎能做「神奧秘事的管家」?但神所求的,乃是管家的忠心,而不是他的聰明、見識。我們能否一直忠心,且忠心到底呢?還是,我只是起頭忠心,不久就自已做起主人來了呢?保羅說:「…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二1,2)這就是他這位管家忠心的表現。要「用高言大智」(1)、「智慧委婉的言語」(4)來傳講,對保羅而言並不是難事,但保羅忠於主的託付,不任意行事,他完全聽命於主,所傳的乃是「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並且他說「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4,5)這就是忠心的管家。他既是這樣忠於主,忠於主所託付的,所以他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所以,時候未到,什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四3?5)因為他清楚,他交帳的對象不是人,他交帳對象是神。這也是我們該學習的,就是當我們忠於主,忠於主所託付時,就不要看人的臉色,怕別人的論斷,因為判斷我們的乃是主!




哥林多前書第五章


一、「舊酵除淨…成為新團」(7)

「新」原文是νεο?(neos),是時間上的新,因此是新鮮的,年青的,新作成的,剛出爐的,與另一個「新」字καινο?(kainos)意思不同,後者是指「性質」上的新,不是「時間」上的新。教會應當一直是新團,才能做出剛出爐、剛烘烤出來的新餅,沒有陳舊、發霉的味道,乃是新鮮又可口的。

酵用在麵食類,使之鬆軟,讓人覺得好吃,但在聖經裡「酵」卻是消極的,指罪和敗壞說的。無酵的餅紮實、堅硬,不易變質,雖不是那麼可口,卻使人吃了維持較長久的飽足感和充沛的體力。以色列人過逾越節,出埃及,行走曠野的道路,足有一個半月之久的日子就是以無酵餅為主食,直到麼哪開始從天降下為止(出十六1,13)。這表明神要他的子民所接受的食物是紮實、耐飢,滿有屬靈生命力量的食物。但剛出爐的無酵餅其實也是很可口的,若是用油、鹽調和(利二4,13)應該更是可口。
教會在性質上是新的不錯,但也必須是新鮮的,沒有陳舊才行。我們所在的地方教會,我們自己,是不是一直都是新鮮的呢?求主常常更新我們,加入他自己新的素質,除去我們老舊的成份。教會應該一直是新團,才能做成新鮮可口的餅,並且沒有舊酵摻入,才能是無酵餅,供神與人享受。舊酵是指人天性裡的罪、敗壞、污穢,這些如果沒有除盡,必定影響麵團的素質,使之變質,不蒙神悅納。個人是如此,團體也是如此。以哥林多教會而言,舊酵的各種表顯清楚可見—嫉妒分爭(林前一10,11,三3)、自以為有智慧(三18)、拿人誇口(三21)、自誇(四7)、彼此論斷(四3)、自高自大(四6,18,五2)、淫亂、情慾(五1)、彼此相爭,不情願受欺,不情願吃虧(六1,7)…。這些墮落人性裡的罪、肉體、敗壞、污穢必使新團的教會變質,成為可憎的。教會裡不用每一樣罪都有,其實只要一樣進來,就會使之變質,就夠敗壞一切的了。「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麼?」(五6)主也說:「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十三33)可見,只要容讓一點點不屬於主的、天然的、墮落性情裡的東西進到教會裡來,導致敗壞、全團都發起來是可以預見的。

有的人說,保羅這裡的意思是除去舊酵,放進新酵,神所要的是新酵,不是舊酵。這樣的說法全然沒有顧及上下文。這裡的重點不是酵的新舊,而是不要有酵!以色列人在逾越節時所吃的是「無」酵餅,不是「新」酵餅。所以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這裡說:「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五7,8)教會是新人,不僅在性質上是新的(弗三24「新人」),也應該在時間上是新的(西三10「新人」),是新鮮的,一點不老舊。教會需要主用道中的水洗滌,才能成為他的新婦,又聖潔,又榮耀,又「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五26,27)



哥林多前書第六章


一、「與娼妓聯合的,便是與他成為一體。」(16)
「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17)

「聯合」原文是κολλαω(kollao),用於金屬或其他物品的連結、膠合,應用於人可以指二人之緊密結合,如夫妻婚姻之結合,因此可譯為聯合、連合、膠著、貼近。

「與娼妓聯合的,便是與他成為一體。」(16)可見與娼妓發生了關係,便是與她成為一體,這是神所憎惡的。正常的性行為只能在合法的婚姻關係裡被認同、被接納。婚姻是神所命定,也是神聖的,人不應把它弄成低俗、污穢。當初神從亞當造出夏娃,立刻講明男女婚配的事,那裡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這件事是在人墮落前就講明的。人的被造和婚姻的命定是在創世記第二章,人的墮落則在第三章。所以,不是人墮落之後才有婚姻的命定,乃是一有人的被造,就有了婚姻的命定。婚姻不是為著男女的情慾設的,情慾是人墮落之後的產物。婚姻生活中的彼此相愛、彼此順服、互相尊重、同甘共苦、同心同行,正是預表基督與教會的關係。保羅說:「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五31,32)試想,「與娼妓聯合的」,除了「與她成為一體」之外,能有美好正常婚姻生活中的種種麼?因此,這樣的關係,這樣的「一體」乃是神所恨惡的。「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豈不知你們的身子是基督的肢體麼?我可以將基督的肢體作為娼妓的肢體麼﹖斷乎不可!」(林前六13,15)重生得救的人,不是只有他的靈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份,乃是他的全人,也包括外面看得見的身體,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份。這樣他怎麼有主權照自己的意思使用他的身體呢?

後面,保羅給哥林多信徒三點勸戒:

1.「你們要逃避淫行。(因為)人所犯的,無論什麼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18)我們怎能這樣得罪我們的身子呢!

2.「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19上)我們怎敢得罪住在我們裡的聖靈呢!

3.「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19下,20)我們的主權不在我們自己,我們的主權乃在主,我們怎能憑己意行事呢!

與娼妓聯合,便是與娼妓成了一個身體,行了淫亂,有了罪行,被神厭惡,得罪基督的身體,得罪自己的身子,也得罪住在身子裡的聖靈。「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17)因為復活的基督已成了「是靈的基督」,「主就是那靈」(林後三17),我們與他聯合,便是與他成為一靈。這裡的「與主成為一靈」乃是事實,是已成的事,不是我們追求得來的。當我們信主重生的當時,與主聯合成為一靈,已成了事實了。我們若看見這是已成的事實,活出就是自然的事了。保羅在這裡所宣告的就是這事實,而我們所當有的乃是這事實的活出。這就是主在約翰福音十五章所說的真理,他說:「你們要住在我裡面,我也住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住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住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住在我裡面的,我也住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4,5,另譯)倪柝聲弟兄曾寫一首詩,就是闡明這一真理:(大本詩歌419首,五?十節)

五 但你是說,你已是樹,      我也已是你枝子;
當我信你作我救主,       聖靈已成此事實。
六 我今已是在你裡面,       再也不必求加入;
我是已經與你結聯,       完全合一的骨肉。
七 祕訣不是要我"去在",     事實是我"已在"內;
所求乃是不要離開,       不是如何得地位。
八 我已在內,已在你內!      這是神作的事實!
不必禱告,不必行為,      乃是神手的設施。
九 我已在內怎求入內,       我是何等的愚昧,
現今我只歡樂讚美,       相信聖言的無偽。
十 我今只有完全安息,       知道你是我一切,
你是生命、你是能力,      而我一切都了結。

前中國內地會開創者戴德生弟兄曾有一段屬靈困頓期,他覺得靈命停滯不前,深處沒有安息,工作沒有能力,異象模糊,不知如何是好。後來,聖靈開他眼睛,讓他看見約翰福音十五章枝子與葡萄樹聯合的真理,心遂安息,能力即回,工作往前,內心被喜樂的靈充滿。我們相信主話不虛,相信聖靈已成的事實,不必掙扎,不必努力,即有安息、能力。

得救前的奧古斯丁無罪不犯,得救後的奧古斯丁煥然一新,前後判若兩人。有日,他被昔日認識的妓女撞見,這人認出他就是奧古斯丁來,遂喊他名字。奧古斯丁轉身回答說:「是我!」接著又說:「不再是我!」便揚長而去。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上)「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林前六17)


二、「你們是重價買來的」(20)

「買」原文是αγοραζω(agorazo),原意是從販賣奴隸的市場買回奴隸來。古羅馬帝國時代,社會中存有奴隸制度,這些奴隸是可以自由買賣的。奴隸算為主人財產的一部份,沒有自由,沒有人權。在家中幹粗活,給主人提鞋、解鞋帶、洗腳,做的都是最低賤的工作。這些人的生命一點不值錢,在主人眼中價值如狗。主人對他們有生殺與奪之權。

在人看當時的社會有「為奴的,自主的」(西三11),有作主人的,有作奴僕的(弗六5);但在神的眼中看來,無論是為奴的或自主的,都同樣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都是罪的俘虜。撒但是這世界的王,是這幽暗世界的管轄者。猶太人可以大聲反駁主說,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自由的,從來沒有做過任何人的奴僕(這話其實不然),但主卻回答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八34)人可以外面不做奴隸,甚至手下有許多奴隸,但他自己仍是罪的奴隸。人會犯罪,就表明人是罪的奴隸;人會死,就表明死在人身上作王(羅五17,21)。

當我們還在罪中打滾,被罪轄制,在黑暗權勢下受奴隸時,那愛我們的主竟來到這奴隸市場,出了重價,買了我們回來歸他。他出的價是重價,因為他是捨己命、流寶血買了我們。他買了我們,卻不是把我們當奴隸來使喚,百般折騰虐待,外加吃不飽、穿不暖,天天受到咒罵吆喝。「因為?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於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神,在地上執掌王權。」(啟五9?10)主買了我們,叫我們歸於神,作神國的國民,作神的祭司事奉神。保羅說:「他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多二14)不僅如此,最終還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份(加四5),與基督同作後嗣,承受神所有的產業(羅八17,32,加四29)。主在我們這些蒙恩罪人身上所作成的,實在是超過我們所能想的。

曾有一奴隸在市場被拍賣,有一人出了重價買了他,隨即帶他到一旁,解開他的鎖鏈。對他說:「你自由了,去罷!」那奴隸下拜稱謝,雀躍離去,那人亦轉頭就走。不一會兒,那獲釋之奴隸奔回,在那人面前下拜,親吻其腳,說:「人都以奴隸待我,您買我卻是解我鎖鏈,賜我自由。您是以何愛愛我,今後我願做您的奴隸,甘心做到永久。」那買我們,使我們向罪自由,脫離律法捆綁、咒詛的是誰呢?豈不是那愛我們,為我們流了寶血,捨了性命,出了重價的主麼?「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7,8)「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

主既出了重價買了我們歸他,救了我們脫離一切污穢敗壞,我們就不能再作罪的奴僕。從前我們是作罪的奴隸,順從罪,順從身子的私慾(羅六6,12,16),將我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以致於死(13,16),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以致於不法(19)。這些事的結局和所結出來的果子就是死(21)。現在,主既買了我們,我們就可以「不再作」罪的奴僕,也因著感激之情由衷而發,我們也「不願再作」罪的奴僕,乃是甘心作他的奴僕。我們已從罪裡得了釋放(18),舊人和他已同釘,我們的「罪身已失了業」(6,另譯),現在乃是義作王了(五21)!「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六5)因此,我們「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13),「作順命的奴僕,以至成義」(16),「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以至於成聖」(19),「作了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22)。

「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六20)

三 他因愛我,竟願經歷       人世所有苦楚;
他已消滅罪的能力,       釋放罪的囚徒。
四 我每靜念救我的愛,       立即感覺不配;
不知他為甚麼恩待        我這人中罪魁。
五 我今作他愛的俘虜,       甘心作到永久;
因他為我受死忍辱,       使我得以自由。
六 我既從你可愛的名,       知你待我美意;
假若我有千萬的心,       也當一一歸你。
(大本詩歌135首,三?六節)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希臘文 - 林前1-3 - 關懷者
哥林多前書第一章

一、「…被祂所召,進入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交通裡。」(9,另譯)

「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和合本)

「上帝是可信可靠的;你們是憑著他而蒙了召、得參同他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之團契的。」(呂振中)

「神是信實的,你們乃是為祂所召,進入了祂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交通。」(恢復本)

「上帝是信實的;他呼召你們,使你們跟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現中)

「神是信實的,他呼召了你們,是要你們與他的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連合在一起。」(新譯)

「交通」原文是κοινωνια(koinonia),新約聖經共出現18次,其中保羅的書信佔12次之多,可見是保羅常用的字。(動詞κοινωνεω,koinoneo,新約出現8次,保羅用了5次)這個字的用法很廣,可用於商業上的合夥、土地的共有、資源的分享、夫妻的同甘共苦、社團成員的榮辱與共、兄弟手足的同命同感。因此根據上下文可譯為交通、參與、共有、分享、同享、合夥、夥伴、交集、共業。不過聖經中所提到的「交通」是信仰上、屬靈上的,其基礎乃是信徒因信主耶穌所得的新生命。沒有這新生命,就無法有分或進入這交通。這交通與亞當舊造的生命無分無關。即便是教會或信徒間物質方面的關懷—財物的流通、食物的分享,都該是一件屬靈的事,是在神聖生命交通裡的。人可以在外面稱兄道弟或有合夥上密切的關係,但論到聖經所說的「交通」,惟有獲得重生的信徒有之。有了神的生命才能有神聖生命的交通,沒有神的生命就沒有神聖生命的交通。

林前一9說:「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祂所召,進入祂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交通裡。」(另譯)成就這交通的乃是神自己,祂是發起者。祂是信實的,而我們原是被祂所召的。祂召我們有一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帶進祂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交通裡,在這交通裡我們有分於祂的生命、性情,享用祂所為我們作成的、祂正在作的和祂將要作的一切。

保羅所寫的話是前後呼應的,前面他說他「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也是我們的。」(2,另譯)又說「神在基督耶穌裡所賜給你們的恩惠;又因你們在祂裡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4,5),這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成為所有信徒享用的分;後面他就以主的名勸他們「都說一樣的話,…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10),他責備他們「分門結黨」(10,另譯)、「紛爭」(11),意思就是說,眾人既然同有一位主,同享一位主,怎麼可能再有結黨、紛爭的事發生呢?

教會在耶路撒冷一起首,所有的信徒就「堅定持續在使徒的教訓和交通裡」(徒二42另譯),就是有分於使徒所看見、所聽見的真理,並所持守的信仰。使徒的交通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的交通的」(約壹一3,另譯),這交通該是教會和信徒所共有的。這交通乃是信徒與三一神之間的交通,就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的交通」,也是「聖靈的交通」(林後十三14,另譯),這樣的交通是在基督裡並在信徒的靈裡進行的,所以也是「靈的交通」(腓二1,另譯)。

林前十16保羅說:「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基督血的交通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基督身體的交通嗎?」可見擘餅聚會中,我們所喝的杯,表明我們交通於基督的血,就是有分於祂血的救贖所完成的一切—罪得赦、蒙神稱義、脫離撒但黑暗的權勢、靈重生、魂變化、身體得贖。我們所擘開的餅表明我們交通於基督的身體,就是有分於基督那奧秘的身體一切的豐富和供應。這正如枝子住在葡萄樹上,得著生命汁漿不斷的供應一樣(約十五4,5)。身體的一切是為著我們,我們的一切也是為著身體,這就是「基督身體的交通」的真正內涵。

腓三10、11保羅說:「使我認識基督和祂復活的大能,並祂受苦的交通,被模成祂的死,或者我也可以達到死人中的復活。」(另譯)這裡他盼望達到基督的復活,就是在所有將要復活的人之前就先復活,這是「更美的復活」(來十一35),也是頭一次的復活(啟二十5,6)。在這次復活裡有分的人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但要達到或得著這樣的復活,其中的一個條件就是交通於基督的受苦。這不僅是在世為人時為義受逼迫(太五10),更是有分於基督建造祂身體的苦難(西一24,加四19)。

保羅曾稱許腓立比的教會說:「因為從頭一天到如今,你們在福音上的交通」(腓一5,另譯)。「福音的交通」不光是有分福音信息的傳揚,也是有分供給福音使者的生活所需。保羅喜樂感恩的說:「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就是我在帖撒羅尼迦,你們也一次兩次的打發人供給我的需用。」(四15,16)使徒約翰稱許該猶弟兄說:「親愛的兄弟阿,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他們在教會面前證明了你的愛;你若配得過神,幫助他們往前行,這就好了。因他們是為主的名出外,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所以我們應該接待這樣的人,叫我們能成為真理上的同工。」(約參5?8,另譯)雖是外面財物上的擺上,卻叫我們在福音上有了交通,也叫我們在真理上成為同工!

除了「福音的交通」上財物的供給外,教會中貧窮聖徒生活的顧念,眾教會間財物的往來交通,也都該是屬靈的、屬天的,一點不能有世界的氣息。雖然和合本聖經翻成「捐項」(羅十五26)、「捐錢」(林後九13)、「捐輸」(來十三16),但原文都是「交通」(koinonia)一字(林後八4原文直譯為「…准他們在供給聖徒的恩典和交通上有分」,「交通」一詞和合本聖經未譯出)。可見財物的交通最是外面、最易摸人、最易叫人受感,但卻要做得越屬靈、越屬天才好。主告訴我們施捨時要學習「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太六3,4)。我們奉獻錢財時要有大衛的看見和態度,就是萬物都是從神來的,我們是把從神而得的再獻給神,並且是以正直的心獻上(代上二十九14,17)。我們今天能有分財物的奉獻,乃是「積攢財寶在天上」(太六20),而且今天我們的富餘補了別人的不足,將來別人的富餘也可以補我們的不足,這樣就均平了(林後八13,14),並且我們所捐的財物要像生命的種子一樣種到地裡,將來都要結出仁義的果子來,這是一件信心的事,也是一件生命的事(九6?11)。所以「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7)我們所擺上的一切,若都是為主作的,也是作在主身上的,主必要說這是「一件美事」(太二十五10,可十四6),並且要成為「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腓四18)。



哥林多前書第二章

一、「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10)

「…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和合本)

「靈探索透萬事,連上帝之深奧也探索透了。」(呂振中)

「因為那靈參透萬事,甚至神的深奧也參透了。」(恢復本)

「聖靈細察萬事,連上帝深藏的旨意也能細察。」(現中)

「因為聖靈測透萬事,連 神深奧的事也測透了。」(新譯)

「參透」原文是ερευναω(ereunao),意思是經過詳細考察、審慎搜尋後得的資料或知識,因此對事情的發展瞭如指掌,對事物本身的結構清清楚楚,對人心中的想法、構思完全掌握明白。本字在新約聖經共用了六次(約五39,七52,羅八27,林前二10,彼前一11,啟二23),都是表達以上的意思。

主耶穌曾對猶太人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約五39,40)猶太人特別是文士、法利賽人,對舊約聖經的熟稔度不是我們想像得來的。他們從小就背誦經文,可以說是到了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的地步,長大了還仔細推敲經文內含隱意,惟恐漏掉了神話語的真意,干犯了律法。因此留下為數龐大的拉比著作,也構成了繁瑣不堪的誡律。但希奇的是,整本舊約所預言,他們所企盼的彌賽亞基督來到了他們中間,與他們生活一起,對他們講論神的救恩時,他們竟不認識祂,不肯到祂面前來得生命,最後竟然把祂釘在十字架上!原因為何?保羅說:「但他們的心地剛硬,直到今日誦讀舊約的時候,這帕子還沒有揭去。這帕子在基督裡已經廢去了。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誦讀摩西書的時候,帕子還在他們心上。」(林後三14,15)沒有聖靈的開啟,人無法得著神話語的啟示,結果只落在字句裡,失去了神話語的本意。因為字句殺死人,叫人死,惟有靈賜人生命,叫人活(6)。像保羅得救前對聖經那麼熟稔,卻起來反對、逼迫神的教會,這並不希奇。感謝神,「他們的心幾時轉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並且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有自由。」(16,17另譯)沒有遮蔽的心,能叫聖靈自由的、毫無攔阻的運行其中,將神話語的啟示給它。

當尼哥底母出言反對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論斷耶穌的話時,他們回答他說:「你也是出於加利利嗎?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約七52)可見他們認定這是他們詳細查考過的,加利利自古以來未出過先知,這準不會錯。這是睜眼說瞎話,因為先知約拿的故鄉在拿撒勒以北的迦特希弗(王下十四25),士師以倫是西布倫人(士十二11)。

我們的神是「鑒察人心」(羅八27)的神,我們的主是「察看人肺腑心腸」(啟二23)的主,所以我們不須遮掩,也無從躲藏,要誠誠實實的活在主前,行祂喜悅的事。

林前二10說:「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聖靈對於宇宙萬有的事物,甚至神深奧的事都瞭如指掌,是透透徹徹、完完全全的清楚明白。按上下文而論,這裡「神深奧的事」是指「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7),這是不為人知,人探索難得的事,「就是神在萬世以前豫定我們得榮耀的」(7下)。這件事「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10上)這件事是「神為愛他的人所豫備的」(9上),但卻「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9下)

「神在萬世以前豫定我們得榮耀的」這件事,並非單一事件,瞬間成就的事,這是一個過程,從罪人重生成為神的兒女,被神稱義,經過聖別、更新、變化、模成,至終才達到得榮。試想這些事怎麼可能發生?若不是聖靈將這一切啟示在我們裡面,對我們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怎能信得來?

保羅在以弗所書裡也說:「神賜恩給我…用啟示使我知道這奧祕…」(三2,3,另譯),而「這奧祕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著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5)可見,沒有聖靈的啟示,神的奧秘仍是隱藏不為人知,但是藉著聖靈的啟示,保羅說他「深知基督的奧秘」(4)。接著他說:「這奧祕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6)這是一件何等叫人驚奇的事,就是蒙召得救的人,不僅從罪、死、世界、撒但、黑暗的權勢中被拯救出來,而且成為基督的身體(一23)、一個新人(二15)、主的聖殿(21)、神在靈裡的居所(22)、基督的新婦(五25?27,32)、基督的戰士(六11,13)。

神的自己、三一神的身位、神心頭的願望、祂的計劃、旨意、目的,這一切關乎神深奧的事都藉著聖靈啟示給了我們,「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


二、「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13,另譯)

「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或作:將屬靈的事講與屬靈的人)」(和合本)

「乃是用靈的智慧所教的,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呂振中)

「乃是用那靈所教導的言語,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恢復本)

「而是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語,向屬聖靈的人講解屬靈的真理。」(現中)

「而是用聖靈所教的言語,向屬靈的人解釋屬靈的事("向屬靈的人解 釋屬靈的事"或譯:"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新譯)

「解釋」原文是συγκρινω(sugkrino),意思是擺到一起,合適的聯成一個,因此產生比較、相比(林後十12)、解釋的意思。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用在約瑟為酒政、膳長和法老的「解夢」(創四十8,16,22,四十一12,15),也用在但以理為巴比倫伯沙撒王的「解夢」(但五15)。將各方意見、想法擺在一起,從各種不同角度思考、觀察,以得著決斷定案是人平常的方式,但領會屬靈的事,不僅需要人有清明的心思,更重要的是要有聖靈的啟示。人可以很聰明,很有學問知識,但因為未重生,心思未更新,又無聖靈的說話,對屬靈的事會一竅不通,茫然無知。

「屬魂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14,另譯)按肉身說,蒙召的人雖然「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不多」(一26),但因為靈已重生,又有聖靈內住,只要人活在神的面前,心思是更新的,對屬靈的事就容易領會明白。

屬魂的人對屬靈的事不僅不能知道,也常以為愚拙。從人天然的一面來想,所有關乎神救恩屬靈的事是不合理的,也是沒有道理的,並且是愚拙至極。耶穌是童女馬利亞所生?耶穌是獨一的神,怎可能祂又是人?耶穌十字架上流的血夠洗淨歷世歷代所有信祂之人的罪?耶穌十架上的救贖解決了祂之前,同時代,之後所有信祂之人的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逼迫地上的基督徒就是逼迫坐在天上的基督?耶穌死而復活,帶著復活的身體升天,有一天祂還要回來?信祂的人有永生,靈重生了,魂正在變化,身體有一天還要復活得榮?難怪許多人要認為基督徒的信仰不過也是勸人為善,精神寄託罷了,與其他宗教沒有兩樣。但這一切對一個重生得救的人來講,相信得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屬靈的事講給屬魂的人聽,恐怕常是對牛彈琴。神的救恩、神所行的神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不是屬魂的人信得來,領會得來的。

保羅在這裡說:「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這句話原文有二種譯法,因為第一個「屬靈的」(πνευματικοι?,pneumatikois)一字可作陽性或中性。若以之為陽性則應譯為「向屬靈的人解釋屬靈的事」;若以之為中性則應譯為「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二種譯法都可,都有人用。其實屬靈的事在傳達的一方和接受的一方都必須是屬靈的,否則屬靈的事絕對無法傳達或接受。我們可以將這句話擴譯為:「一個屬靈的人,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事,用屬靈的話,解釋給屬靈的人聽。」一個人若不屬靈,聖靈無法將祂的話給他。人若不是用屬靈的話也無法傳達解釋屬靈的事。接受的人若不是屬靈的人,即使傳給他的是屬靈事,對他而言仍無法接受或領會。屬靈的事,傳達與接受的雙方都必須是屬靈的,否則必是絕緣,雞同鴨講。再者,屬靈的事並非玄妙難懂,但卻絕對是靈的故事!求主保守我們常活在靈中,能以領略並傳達屬靈的事。



三、「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14,15)

「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和合本)

「因為這是屬靈的方法來審察的。惟獨屬靈的人卻審察萬事,而自己倒不被什麼人所審察。」(呂振中)

「因為這些事是憑靈看透的。惟有屬靈的人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看透他。」(恢復本)

「因為這些事的價值必須用屬靈的眼光才能領悟。屬聖靈的人能判斷萬事的價值,可是沒有人能夠評斷他。」(現中)

「因為這些事,要有屬靈的眼光才能領悟。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人能看透他,」(新譯)

「看透」原文是ανακρινω(anakrino),本為法律上的用字,就是法官審理案件時,經過仔細審查、分析、推敲後所下的斷案,因此可以譯為審問、查問、查究、判斷、論斷或林前二14,15的「看透」。本字在新約聖經共出現十六次,均為保羅和路加所用(路二十三14,徒四9,十二19,十七11,二十四8,二十八18,林前二14,15二次,四3二次,四4,九3,十25,27,十四24)。
保羅曾稱許庇哩亞的人,說他們「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十七11)這裡的「查考」意思是他們仔細的審查、核對聖經,看看保羅所傳的道是與不是,並不是輕易隨便信信而已。這也該是我們的態度。

論到聚會時,保羅也說,全教會聚集時,「(眾人)若都作先知講道,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進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4,25)可見,若教會中人人在靈裡生活行事,每逢聚會時,人人都盡功用,聖靈藉著每一個人說話—或對主的經歷,或真理的教導,或悔改得赦,或得勝感恩,或靠主喜樂,或憑信面對艱難,這種聚會滿了聖靈藉人的說話,不信者置身其中,必「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而且他必看見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至終「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這裡「勸醒」、「審明」都是聖靈的工作。希奇的是,這樣的工作卻是藉著教會聚會中每個聖徒在靈裡的說話、唱詩、禱告所作出的。

林前二14,15保羅的話清楚指出,屬靈的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因為他們的靈有聖靈的內住,他們是用這樣的靈來審斷、分析、考量屬靈的事,所以能有正確的決斷,因此也就是「看透」。因此惟有「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人的靈若未重生,沒有聖靈的內住,只用天然魂的器官考量萬事,當然就無法看透一個屬靈的人了。弟兄們,我們當操練成為屬靈。最後保羅說:「誰曾知道主的心思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思了!」(16,另譯)基督的心思能看透萬事,能有屬靈的判斷。我們若是屬靈的,就是有了基督的心思,也就能有這樣的看透和判斷。




哥林多前書第三章

一、「無非是執事」(10)

「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和合本)

「亞波羅到底是什麼?保羅是什麼?無非是僕役,你們藉著他們而相信的、照主所賜給各人的罷了」(呂振中)

「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照著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不過是執事,藉著他們,你們相了。」(恢復本)

「到底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我們不過是上帝的僕人,要引導你 們歸信上帝。我們每一個人都按照主所分派的工作去做。」(現中)

「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我們不過是神的僕人,你們藉著我們信了主;按著主所賜給各人的。」(新譯)

「執事」原文是διακονο?(diakonos),希臘文學者Thayer認為由δια(dia)和κονι?(konis)複合而成,意指快跑揚起塵土。Trench不同意此說,認為本字與διωκω(dioko)同字根,意為在後緊追、追隨,因此是奔跑者(參「新約同義詞」頁32)。後者所說較為可信,但二位學者所解都表達「執事」之殷勤。

保羅在這裡的話是要糾正哥林多的信徒,叫他們看見他們所行的偏差。因為他們有說:「我是屬保羅的」,有說:「我是屬亞波羅的」(林前三4)這就證明他們是「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1)保羅對他們說:「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這豈不是你們和世人一樣嗎?」(3,4)然後他接著說:「亞波羅算什麼?保羅算什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5)信徒容易以自己天然的愛好揀選較為喜歡、欣賞的神僕,並將自己歸屬於他。這是幼稚的行為。沒有看見神將他的眾僕人賜給教會,是為著成全聖徒、建造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恩賜者是神賜給眾教會的,眾教會不是神賜給恩賜者的。恩賜者屬於也為著眾聖徒的,眾聖徒並不屬於也不為著恩賜者的。在神的工作裡,恩賜者受到加倍敬重(帖前六12,提前五17),是合宜的,也是應當的。但信徒若是偏愛或高舉任何神的僕人,甚至將之作為歸屬的對象,這是信徒的無知和幼稚。若神的僕人將所服事的教會置於自己旗下,納在自己範圍內,這是神僕人的偏差和錯誤。

以受託作神的工作而言,保羅說他們「無非是執事」,不應高看他們。「無非是執事」也可譯為「不過是執事」,意思就是不過是「跑腿的」、「跑堂的」,就像餐廳裡的「侍者」(waiter)一樣。「侍者」是受聘於餐廳主人,殷勤招待客人,隨侍其左右,聽候吩咐,供應美食,最終使賓主盡歡。保羅說他自己也罷,彼得、亞波羅也罷,「不過是執事」,他們是「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他們憑自己甚麼都沒有,就是栽種了、澆灌了,也「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7)「所以無論誰,都不可拿人誇口,因為萬有全是你們的。或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現今的事,或將來的事,全是你們的;並且你們是屬基督的,基督又是屬神的。」(21?23)所以該注目的是神,該高舉的是主自己。信徒該為著神所賜給教會的恩賜者感謝神,愛他們,敬重他們,但也要看見神所在意的是他們每個人被成全、盡功用,使基督的身體建造起來。所以,無論多有恩賜、多麼偉大的神僕,都應當有合適的定位。再有恩賜,再是偉大,也不過是神的「僕人」。對歷代、今天、將來所有的神僕,我們的定位都該是如此。

διακονο?(diakonos)也用在教會中的「執事」(Deacon)職份上。雖然教會中的執事多半是有分於外面事務性的服事,但是他們必須是「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徒六3),保羅也說他們「要存清潔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奧秘」(提前三9),服事的水準才會屬靈,才會高,否則這和世界裡的工作有何兩樣呢?

請聽主對我們說的話:「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太二十26,27)弟兄們,求主叫我們願作卑微、殷勤的僕役,以服事為樂,有高的、有價值的服事。


二、「我們是神的同工」(9,另譯)

「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和合本)
「我們是上帝之同工,你們乃是上帝之耕地、上帝之建築物。」(呂振中)

「因為我們是神的同工,你們是神的耕地,神的建築。」(恢復本)

「我們是上帝的同工;你們是上帝的園地。你們也是上帝的建築物。」(現中)

「我們是 神的同工,你們是 神的田地, 神的房屋。」(新譯)

「同工」原文是συνεργο?(sunergos),由συν(sun)「同」和εργον(ergon)「工作」二字複合而成,所以是同工,意思就是他們不是照自己的想法作工,不是做自己的工,他們乃是神的同工,做神的工。人有了神給的恩賜能盡自己的職事,還要能作神的同工,就是做神所吩咐他們做的工,才算是稱職。這樣「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勞苦得自己的賞賜」(林前三8下,另譯),否則必不蒙召他們作工者的稱許。保羅也有許多的同工—西拉、提摩太、提多、路加、百基拉、亞居拉、耳巴奴(羅十六9)、以巴弗提(腓二25)、革利免(四3)、亞里達古、馬可、耶數(西四10,11)、腓利門(門1)、底馬(24)…,他們都與保羅同工。因著保羅是與神同工,他們也就因此成了神的同工(帖前三2「神的執事」又作「神的同工」)。

信徒是「神所耕作的田地,神所建造的房屋」(林前三9,另譯),田地和房屋的主人乃是神自己。在田地上工作的農夫和建造房屋的工人都應聽命於主人。田地耕種的計劃和房屋建造的藍圖都在於主人自己。摩西雖然聰明能幹,但建造會幕所有的物件,都要照著神在山上指示他的樣式去作(出二十五40)。聖靈說:「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來三2)。大衛指示所羅門建殿的一切,他說是他「被聖靈感動的樣式」(代上二十八11),又說:「這一切工作的樣式都是耶和華用手劃出來使我明白的。」(19)

今天是新約時代,眾聖徒要被成全,教會要被建造,難道與神同工的人不須要聽命於建造教會的主麼?


三、「智慧的工頭」(10,另譯)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和合本)

「我照上帝所賜給我的恩、像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而別人在上面去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呂振中)

「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典,好像一個智慧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恢復本)

「我用上帝給我的恩賜,像一個內行的建築師立好根基,別人在它上面建造。可是每一個人都要謹慎自己怎樣在根基上建造。」(現中)

「我照著 神賜給我的恩典,就像一個聰明的工程師,立好了根基,別人在上面建造。各人要注意怎樣在上面建造。」(新譯)

「工頭」原文是αρχιτεκτων(architekton),是由αρχη(arche)「長」、「首」和τεκτων(t?kton)「匠」複合而成,因此是工頭。英文的「建築師」(architect)就是由這個字來的。本字在新約聖經只出現一次,就是在林前三10這一節。

古代的工頭比今天建築師擔負的責任更多,他必須給出建築物的藍圖,立下建築物的根基,監督各部工人工作進行的情形,直到整個建築物完成為止。教會建造的藍圖當然是出於神自己,但卻是先給了工頭知道,就如弗三5所說的,是「藉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使他們知道,然後藉著他們(恩賜者—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人和教師),成全眾聖徒,使他們能各盡其職,有份於基督身體建造的工作(四11,12)。林前三章這裡保羅說:「我照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智慧的工頭,立好了根基…」(10,另譯),可見他清楚,他之所以成為智慧的工頭是出於神的恩,是神所賜的,不是他自己努力得來的。他這智慧的工頭清楚神建造的藍圖,他立好了一個正確的根基,這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11)只是保羅沒有能繼續停留哥林多,做更多、更深成全、建造的工作,所以他題醒所有的人說:「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10下)無論是恩賜者或信徒各人,都得謹慎自己在根基上的建造工作,因為將來有火來試驗建造的工程(13),若是用金、銀、寶石建造,工程就存得住,那人也就要得賞賜(14);若是用木、草、禾?建造,雖然也是工程,但耐不住火燒,一燒就沒了,那人就要受虧損(12,14,15)。

讀行傳和保羅所寫的書信,我們知道他從神所受的託付絕不僅是傳福音、帶人得救、建立教會而已,更是要成全聖徒、建造教會。但是他每到一個地方,頂多只能停留一至二個月,因為逼迫來了,他只得離去。這種情形一再重演,他只得一再往前,無法停留。哥林多卻是他第一個停留較久的地方,在這裡他至少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徒十八11),所以他不僅建立了教會,也能立下了根基來。在以弗所他停留了更長的時間,有三年之久(二十30),並且「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十九9,10)所以他能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二十20)又說:「因為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27)相信他在以弗所不僅立下了美好的根基,也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做成全聖徒的工作。傳福音產生教會的工作不容易,但成全聖徒,建造教會的工作更是艱鉅。我們都有了正確的根基,今天我們都在做建造的工作,無論我們各人或團體都該謹慎,到底我們是用甚麼來建造?是金、銀、寶石呢?還是木、草、禾?呢?

「我今每日舉目細望,   審判臺前亮光;
願我所有生活、工作,  那日都能耐火。」

?倪柝聲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6    页)。        
星期五, 一月 13, 2006
所羅門生平 - 夜間的華轎 - 林三綱
神 帶 領 所 羅 門 躥 山 越 嶺 而 去 , 「 聽 啊 ! 是 我 良 人 的 聲 音 ; 看 哪 ! 他 躥 山 越 嶺 而 來 。 」 《 歌 二 8 》 《 9 》 描 寫 良 人 如 何 躥 山 越 嶺 而 來 ,《 10 》 則 說 良 人 發 聲 叫 他 們 都 聽 見 , 良 人 呼 召 女 子 跟 從 他 躥 山 越 嶺 , 原 因 有 三 :( 1 )最 艱 難 ?最 危 險 的 日 子 都 過 去 了 《 11 》 ; 主 耶 穌 到 世 間 來 , 祂 勝 過 了 惡 者 , 這 要 算 是 跟 撒 旦 最 厲 害 的 爭 戰 , 我 們 跟 隨 主 躥 山 越 嶺 而 去 , 比 之 容 易 得 多 了 。( 2 )神 在 過 去 的 年 日 裡 興 起 見 證 人, 如 雲 彩 圍 繞 我 們 ; 他 們 跟 隨 主 , 跟 主 一 起 躥 山 越 嶺 而 去 , 主 也 呼 召 我 們 跟 祂 而 去 《 12 》 。 ( 3 ) 無 人 看 或 聞 過 葡 萄 的 花,我 們 卻 可 以 看 見 它 的 果 子 纍 纍 下 垂 ,無 花 果 樹 亦 復 如 此 。 神 要 如 此 預 備 及 管 理 《 13 》 。



    《 歌 二 章 》 開 頭 那 女 子 不 肯 與 主 同 去 , 她 留 戀 在 內 室 及 草 地 上 的 生 活 , 主 也 遷 就 她。但 主 再 呼 召 他 人 別 太 焦 急, 按 著 主 賜 人 的 本 能 及 愛,她 總 會 起 來 跟 隨 主 。 「 那 從 曠 野 上 來 」 《 三 6 》 的 「 那 」 是 指「 女 性 」,有 個 女 子 從 曠 野 上 來 , 如 同 煙 柱 , 也 像 所 羅 門 的 轎 ( 更 好 應 譯 作 讓 人 躺 下 的 床 榻 , 人 睡 在 其 上 , 有 人 ? 著 走 路 ) 。 亦 像 所 羅 門 用 利 巴 嫩 木 為 自 己 製 造 一 乘 華 轎 ( 所 羅 門 坐 在 其 上 , 在 白 天 行 走 的 , 跟 上 列 的 轎 有 所 不 同 ) 。 那 轎 柱 是 用 銀 做 的 , 轎 底 是 用 金 做 的 ; 坐 墊 是 紫 色 的 , 其 中 所 鋪 的 乃 耶 路 撒 冷 眾 女 子 的 愛 情 。 接 他 呼 喊 說 : 「 錫 安 的 眾 女 子 啊 , 你 們 出 去 觀 看 所 羅 門 王 ! 頭 戴 冠 冕,就 是 在 他 婚 筵 的 日 子 ?心 中 喜 樂 的 時 候,他 母 親 給 他 戴 上 的 。 」 《 11 》 「 他 婚 筵 的 日 子 」 應 譯 作 「 訂 婚 之 日 」 。 保 羅 說 , 信 徒 要 如 貞 潔 的 童 女 許 配 予 基 督 , 基 督 得 著 教 會 就 有 如 在 訂 婚 日 所 享 受 的 喜 樂。《 四 1 - 5 》描 述 主 親 自 讚 美 那 女 子 , 接 著 寫 女 子 的 心 願 , 「 我 要 往 沒 藥 山 和 乳 香 岡 去 , 直 等 到 天 起 涼 風 ? 日 影 飛 去 的 時 候 回 來 。 」 《 6 》 女 子 不 但 享 有 香 粉 薰 ,更 期 望 前 往 沒 藥 山 和 乳 香 岡 去,她 已 跟 主 一 起 在 利 巴 嫩 。 在 《 8 》 還 有 三 個 名 字 : 亞 瑪 拿 頂 ?示 尼 珥 ? 黑 門 頂。「 亞 瑪 拿 」 是 指 真 理 , 「 示 尼 珥 」 指 為 爭 戰 而 穿 上 的 軍 裝 , 「 黑 門 」 原 指 毀 滅 , 也 表 示 耶 穌 的 得 勝 。 她 在 利 巴 嫩 的 高 山 上 , 擁 有 真 理 的 根 基 , 披 戴 神 所 賜 的 全 副 軍 裝 , 誇 耀 耶 穌 的 得 勝 , 為 主 爭 戰 。 那 裡 有 豹 子 及 獅 子 , 獅 子 四 圍 吼 叫 , 尋 找 可 吞 吃 的 人 , 豹 子 性 情 兇 惡 , 殘 害 動 物 , 叫 人 害 怕 ; 她 卻 毫 不 驚 怕 , 因 主 已 勝 過 了 那 惡 者 。 然 後 主 讚 美 她 「 我 妹 子 , 我 新 婦 , 你 的 愛 情 何 其 美 ! 你 的 愛 情 比 酒 更 美 ! 你 膏 油 的 香 氣 勝 過 一 切 香 品 ! 」 《 10 》 這 些 本 是 女 子 稱 讚 良 人 的 話 《 一 2 》, 現 在 女 子 不 但 享 受 主 愛,主 的 愛 充 滿 了 她 , 還 從 她 身 上 表 現 出 來 , 她 生 活 的 見 證 比 酒 更 美 , 香 氣 勝 過 一 切 香 品 。 主 再 稱 讚 她 《 四 11 -12 》 。 那 女 子 就 像 個 果 園 , 種 滿 了 佳 美 的 果 子 ;她 也 像 個 花 園 , 那 裡 有 鳳 仙 花 及 其 他 上 品 的 果 品 《 13 -14 》 ; 她 盼 望 刮 起 風 起 ,讓 她 香 氣 四 溢 《 16 》 。 主 進 入 園 中 , 享 受 園 裡 蜂 蜜 等 , 還 邀 請 他 的 朋 友 前 來 一 起 享 受 《 五 1 》 。



    在 第 一 層 次 裡 , 女 子 在 愛 中 享 受 , 主 呼 召 她 就 如 耶 穌 經 過 六 座 高 山 。 倘 若 我 們 靈 裡 有 長 進 , 我 們 會 覺 得 神 所 帶 領 的 事 跟 前 不 同 , 跟 從 前 單 純 ? 甜 美 的 經 歷 有 所 不 同 , 我 們 當 數 算 神 的 恩 典 , 但 不 應 只 停 滯 在 祂 的 恩 典 裡 , 不 然 從 前 的 恩 典 便 攔 阻 我 們 靈 裡 長 進 。 主 呼 召 我 們 跨 越 不 同 的 高 峰 , 起 初 我 們 總 是 不 大 願 意 , 主 不 驚 慌 , 主 忍 耐 我 們 , 並 賜 我 們 聖 靈 , 陪 伴 我 們 向 前 走 。 總 有 一 天 我 們 願 意 跟 祂 前 走 ; 我 們 願 意 多 所 付 出 , 少 去 享 受 , 就 表 明 我 們 靈 裡 有 所 成 長 。 我 們 別 存 著 批 評 的 心 , 有 些 美 國 年 青 人 批 評 牧 師 講 道 不 夠 供 應 , 我 警 告 他 們 為 什 麼 看 見 你 弟 兄 眼 中 有 刺 , 卻 不 想 自 己 眼 中 有 樑 木 呢 ? 我 們 理 應 蒙 神 帶 領 去 關 心 那 些 弱 小 的 基 督 徒 。 如 果 我 們 跟 從 主 躥 山 越 嶺 地 奔 跑 , 就 如 那 從 曠 野 上 來 的 煙 柱 。 煙 是 從 火 釋 出 來 , 被 風 一 吹 , 就 煙 消 雲 散 ; 當 我 們 將 自 己 獻 上 當 作 活 祭 , 火 在 我 們 身 上 燃 燒 , 煙 就 釋 出 來 , 叫 神 的 心 得 著 喜 悅 , 也 藉 此 彰 顯 神 的 榮 美 。 以 色 列 人 在 西 乃 山 做 會 幕 , 白 天 有 雲 柱 , 讓 他 們 在 炎 熱 的 曠 野 得 著 遮 蓋 , 免 得 被 太 陽 所 傷 。 但 願 能 有 人 因 著 我 們 的 蔭 庇 , 也 不 被 太 陽 所 曬 傷 。 那 女 子 就 如 煙 柱 , 煙 柱 由 沒 藥 ?乳 香 和 香 粉 薰 的 《 三 6 》。 她 與 主 同 在, 叫 她 的 本 質 得 以 改 變 。 我 們 可 有 顯 明 主 的 馨 香 呢 ? 主 叫 我 們 在 耶 路 撒 冷 ? 猶 太 全 地 和 撒 瑪 利 亞 , 直 到 地 極 , 作 祂 的 見 證 人 《 徒 一 8 》 , 藉 著 我 們 將 耶 穌 基 督 表 現 出 來 。



    究 竟 我 們 有 沒 有 被 主 的 香 氣 所 薰 呢 ? 不 是 單 看 我 們 外 表 的 言 行 , 而 是 因 著 跟 從 主 躥 山 越 嶺 而 去 , 主 的 香 氣 薰 在 我 們 裡 頭 , 成 為 所 羅 門 夜 間 躺 下 的 床 榻 及 日 間 所 乘 的 華 轎 。 神 在 我 們 身 上 定 下 託 付 , 叫 我 們 認 識 現 在 正 是 夜 間 ; 主 是 世 界 的 光 , 祂 到 世 界 來 , 為 要 光 照 世 界 。 但 猶 大 賣 主 前 , 祂 知 道 他 不 會 改 變 那 歪 念 , 便 叫 他 去 作 那 要 作 的 事 ; 「 那 時 候 是 夜 間 了 。 」 《 約 十 三 30 》 神 從 萬 民 揀 選 了 我 們 , 我 們 跟 世 人 不 同 ; 神 拯 救 我 們 脫 離 黑 暗 的 權 勢 , 為 要 我 們 在 生 活 中 見 證 祂 , 在 黑 暗 污 穢 的 世 代 裡 , 要 像 明 光 照 耀 , 將 神 那 不 朽 壞 的 生 命 藉 著 我 們 顯 明 出 來 。 所 以 主 要 女 子 在 黑 暗 裡 躺 在 床 榻 上 繼 續 行 走 , 在 四 圍 有 六 十 個 善 於 爭 戰 ? 腰 間 佩 刀 的 勇 士 跟 她 一 起 。 在 教 會 歷 史 裡 , 一 群 得 勝 者 將 神 的 福 音 傳 揚 開 去 。 從 前 西 教 士 離 開 家 鄉 , 來 到 中 國 的 土 地 裡 , 中 國 人 罵 他 們 「 洋 鬼 子 」 , 但 他 們 依 然 陪 伴 主 在 夜 間 往 前 走 。 二 ? 三 世 紀 殉 道 者 被 羅 馬 帝 國 任 意 宰 殺 , 他 們 在 鬥 獸 場 裡 , 在 幾 萬 人 跟 前 被 老 虎 獅 子 咬 死 , 藉 此 向 他 們 傳 揚 福 音 。 有 一 位 二 十 多 歲 的 姊 妹 剛 誕 下 小 孩 , 也 被 放 在 鬥 獸 場 裡 去 , 她 擔 心 手 裡 嬰 孩 , 就 將 孩 子 交 在 丈 夫 手 裡 , 心 裡 難 過 , 卻 坦 然 地 被 野 獸 咬 死 。 這 樣 , 福 音 就 傳 到 羅 馬 人 中 間 。 今 天 香 港 教 會 也 有 人 為 主 而 活 , 他 們 不 顧 惜 自 己 的 生 活 及 家 庭 , 犧 牲 了 自 己 該 得 的 福 利 , 在 夜 間 坐 在 床 榻 上 與 主 前 行 。


    另 一 方 面 , 主 的 香 氣 也 成 為 所 羅 門 白 天 所 乘 的 華 轎 , 轎 柱 用 銀 做 的 , 轎 底 用 金 做 的 , 坐 墊 是 紫 色 的 。 所 羅 門 身 邊 的 勇 士 都 飽 經 訓 練 , 他 們 因 著 愛 主 , 願 意 事 奉 祂 , 叫 主 頭 上 戴 上 冠 冕 , 顯 明 祂 的 威 嚴 ? 權 柄 , 勝 過 黑 暗 的 世 界 及 魔 鬼 。 主 耶 穌 曾 親 身 在 陰 間 裡 勝 過 魔 鬼 , 二 千 年 來 主 藉 著 教 會 勝 了 又 勝 , 將 愛 獻 在 主 的 身 上 。 主 經 過 厲 害 的 掙 扎 才 能 得 勝 , 又 綑 綁 了 壯 士 , 因 此 我 們 才 可 爭 戰 , 跟 隨 主 去 收 取 擄 掠 的 掠 物 。 雖 有 獅 子 洞 及 豹 子 山 , 我 們 毫 不 害 怕 。 太 平 洋 戰 爭 發 生 , 日 本 佔 領 上 海 後 , 日 軍 在 大 馬 路 站 岡 , 當 中 國 人 走 過 時 , 便 要 跟 他 們 鞠 躬 , 若 他 們 不 滿 意 , 便 任 意 鞭 打 中 國 人 。 一 天 下 午 , 四 周 響 起 爆 竹 聲 , 原 來 日 本 天 皇 投 降 , 我 們 得 勝 了 , 在 街 上 仍 有 日 軍 站 岡 , 他 們 手 上 還 握 有 槍 及 刺 刀 , 但 他 們 再 不 敢 刺 傷 我 們 , 我 們 也 不 害 怕 。 基 督 得 勝 了 , 我 們 要 誇 基 督 的 得 勝 , 因 著 祂 得 勝 , 我 們 也 得 勝 了 , 並 奪 回 撒 旦 擄 去 的 靈 魂 。 我 們 用 不 著 在 撒 旦 ? 不 信 的 人 ? 富 人 面 前 謙 卑 , 即 使 富 人 富 甲 天 下 , 有 學 問 的 人 學 富 五 車 , 他 們 卻 不 能 享 受 內 心 的 平 安 , 基 督 徒 卻 明 白 主 耶 穌 的 救 恩 , 而 且 學 識 財 富 也 不 能 存 至 永 遠 , 基 督 徒 卻 享 有 永 恆 的 生 命 。 台 灣 有 不 少 知 識 分 子 參 加 佛 學 會 , 研 究 佛 經 , 在 佛 教 裡 , 信 者 以 為 自 己 跟 神 仙 真 的 有 經 歷 , 反 倒 認 為 我 們 的 信 仰 虛 無 縹 緲 。 我 們 要 禱 告 , 求 主 綑 綁 魔 鬼 。 在 紐 約 有 一 位 姊 妹 , 她 父 親 年 老 時 常 到 兒 子 在 廣 州 開 設 的 工 廠 去 ; 後 來 他 因 心 臟 病 去 逝 , 姊 妹 的 哥 哥 是 位 沉 迷 的 佛 教 徒 , 要 用 佛 教 的 儀 式 將 父 親 的 屍 首 從 廣 州 運 往 台 灣 埋 葬 , 姊 妹 很 是 為 難 。 我 們 就 跟 她 一 起 禱 告 , 後 來 姊 妹 回 到 台 灣 去 , 哥 哥 竟 要 求 改 用 基 督 教 儀 式 為 父 親 辦 理 喪 事 , 原 來 他 幾 次 向 法 師 求 問 , 法 師 卻 給 他 錯 誤 的 答 案 , 他 施 的 法 術 也 是 錯 的 , 連 她 哥 哥 也 察 覺 他 的 謬 誤 。 當 我 們 站 在 利 巴 嫩 的 山 上 , 即 使 面 對 獅 子 洞 ? 豹 子 山 也 不 害 怕 。 在 《 天 路 歷 程 》 一 書 裡 , 基 督 徒 看 見 了 獅 子 , 便 不 敢 走 路 , 天 使 勸 他 不 要 害 怕 , 雖 然 獅 子 咆 吼 大 叫 , 牠 卻 被 鍊 綑 綁 著 。 魔 鬼 有 如 獅 子 一 般 , 四 處 咆 吼 , 尋 找 可 吞 吃 的 人 , 但 已 被 主 管 理 及 控 制 。 我 們 站 在 基 督 得 勝 的 地 位 中 , 要 多 傳 福 音 , 態 度 柔 和 , 但 心 存 剛 強 , 誇 基 督 的 得 勝 , 必 能 令 未 信 者 從 撒 旦 手 裡 拯 救 出 來 。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49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所羅門生平 - 躥山越嶺 - 林三綱
「 耶 路 撒 冷 的 眾 女 子 啊 , 我 指 著 羚 羊 或 田 野 的 母 鹿 囑 咐 你 們 : 不 要 驚 動 、 不 要 叫 醒 我 所 親 愛 的,等 他 自 己 情 願 。 」《 歌 二 7 》 這 段 話 是 王 囑 咐 耶 路 撒 冷 女 子 的 話 , 在 《 歌 》 共 出 現 了 三 次 , 祂 帶 領 書 拉 密 女 , 讓 她 有 所 經 歷 , 也 讓 她 在 這 經 歷 裡 得 以 享 受 及 體 會 , 直 至 她 有 透 徹 的 體 會 後 , 主 再 領 她 進 入 第 二 個 階 層 裡 。 其 間 無 需 焦 急 , 即 使 焦 急 , 也 未 必 趕 得 上 。 為 什 麼 主 指 著 羚 羊 或 母 鹿 來 囑 咐 她 們 呢 ? 今 天 講 題 是 「 躥 山 越 嶺 」《 8 》「 躥 山 」是 指 用 腳 跳 上 去 , 以 跳 跳 跑 跑 來 穿 越 山 嶺 , 這 跟 在 內 室 或 大 自 然 的 寧 靜 有 所 不 同 。我 喜 歡 觀 賞 大 自 然 的 景 色 ,美 國 有 一 名 為 「 Discovery 」 的 電 視 節 目,在 這 節 目 裡,我 發 現 羚 羊 的 腿 有 特 別 構 造 ,牠 們 可 在 很 高 的 山 峰 裡 奔 跑 , 也 可 在 狹 窄 的 石 頭 上 奔 走 。 主 也 指 著 母 鹿 來 囑 咐 她 們 , 豹 跑 得 比 鹿 還 要 快 , 但 鹿 卻 可 以 持 續 地 奔 跑 一 ? 兩 小 時 , 年 青 的 公 鹿 比 母 鹿 還 快 , 那 麼 為 什 麼 大 衛 說 : 「 祂 使 我 的 腳 快 如 母 鹿 的 蹄 」 《 詩 十 八 33 》 呢 ? 因 為 母 鹿 生 下 小 鹿 , 牠 留 下 小 鹿 在 樹 林 裡 , 往 溪 邊 喝 水 , 牠 離 開 後 , 野 獸 會 咬 死 小 鹿 , 因 此 母 鹿 因 著 愛 引 發 能 力 , 跑 得 特 別 快 , 比 年 輕 的 公 鹿 還 要 快 ; 所 以 主 指 著 那 滿 有 愛 心 ? 跑 得 飛 快 的 母 鹿 來 囑 咐 她 們 , 別 去 驚 動 那 女 子 , 她 已 得 著 神 所 賜 的 ? 本 能 的 能 力 及 愛 心 , 因 著 這 兩 個 條 件 , 她 總 會 起 來 , 超 越 從 前 的 經 歷 , 進 入 更 高 的 經 歷 去 。



    「 聽 啊 ! 是 我 良 人 的 聲 音 ; 看 哪 ! 他 躥 山 越 嶺 而 來 。 我 的 良 人 好 像 羚 羊 , 或 像 小 鹿 。 他 站 在 我 們 牆 壁 後 , 從 窗 戶 往 裡 觀 看 , 從 窗 櫺 往 裡 窺 探 。 我 良 人 對 我 說 : 我 的 佳 偶 , 我 的 美 人 , 起 來 , 與 我 同 去 ! 因 為 冬 天 已 往 , 雨 水 止 住 過 去 了 。 地 上 百 花 開 放 , 百 鳥 鳴 叫 的 時 候 已 經 來 到 ; 斑 鳩 的 聲 音 在 我 們 境 內 也 聽 見 了 。 無 花 果 樹 的 果 子 漸 漸 成 熟 ; 葡 萄 樹 開 花 放 香 。 我 的 佳 偶 , 我 的 美 人 , 起 來 , 與 我 同 去 ! 」 《 8 - 13 》 」 這 是 良 人 對 女 子 的 呼 喊 , 跟《 一 2 - 二 6 》完 全 不 同 。之 前 王 帶 領 女 子 進 到 安 靜 的 內 室 去 , 讓 女 子 享 受 比 酒 更 美 的 愛 情 , 祂 又 與 她 坐 席 , 享 受 豐 富 的 供 應 , 還 領 她 躺 在 青 草 地 上 , 飽 受 蘋 果 甘 甜 的 滋 味 , 以 葡 萄 乾 來 增 添 力 氣 , 這 是 多 麼 美 好 的 經 歷 ! 主 呼 召 她 別 再 停 留 在 內 室 或 青 草 地 , 要 往 野 地 去 , 往 高 山 叢 林 去 , 初 時 她 不 願 與 主 同 往 , 她 也 找 不 到 主 的 影 蹤 , 令 她 甚 感 徬 徨 。 忽 然 主 來 到 她 跟 前 , 她 盼 望 自 己 仍 停 留 在 從 前 階 段 , 去 享 受 主 的 慈 愛 。 人 們 在 內 室 及 大 自 然 享 受 主 愛 , 建 立 基 督 徒 靈 命 的 根 基 , 若 人 沒 有 堅 固 的 根 基 , 便 不 能 成 長 , 不 論 我 們 信 主 多 久 , 我 們 也 不 能 離 開 這 起 初 的 愛 , 一 直 在 主 愛 裡 生 根 建 造 。 然 而 主 也 領 我 們 進 入 另 一 層 的 經 歷 裡 去 , 那 裡 是 田 野 叢 林 。 「 聽 啊 ! 是 我 良 人 的 聲 音 ;看 哪 !他 躥 山 越 嶺 而 來 。 」《 二 8 》 叫 我 們 藉 著 聽 覺 和 視 覺 , 作 新 的 認 識 , 看 見 主 在 躥 山 越 嶺 而 來 , 良 人 有 如 羚 羊 和 母 鹿 , 在 高 山 叢 林 裡 奔 走 跳 躍 。


    在 《 聖 經 》 裡 , 「 山 」 有 兩 個 意 義 : ( 1 ) 生 活 或 事 奉 中 的 難 阻 ; ( 2 ) 屬 靈經 歷 的 高 峰 。 新 約 曾 提 及 多 座 山 :


1. 第 一 座 山 乃 是 受 試 探 的 山 -- 耶 穌 剛 為 神 作 工 時,撒 旦 深 知 主 要 從 它 手 中 將 神 原 有 的 世 界 奪 取 過 來, 成 為 萬 王 之 王,萬 主 之 主,因 此 撒 旦 引 誘 祂 , 叫 祂 不 用 經 歷 十 架 的 苦 害 , 只 要 俯 伏 拜 牠 , 便 可 以 得 著 萬 國 的 榮 華 。 若 耶 穌 在 試 探 中 失 敗 了 , 就 如 亞 當 ? 夏 娃 一 樣 , 祂 不 能 繼 續 作 工 。 感 謝 主 , 耶 穌 勝 過 魔 鬼 所 有 試 探 , 祂 是 試 驗 過 的 石 頭 , 才 可 成 為 房 角 的 頭 一 塊 石 頭 。 請 注 意 耶 穌 是 先 被 撒 旦 試 探 , 然 後 才 作 工 , 我 們 則 在 作 工 時 , 才 漸 漸 經 歷 試 探 。 今 天 有 不 少 基 督 徒 向 撒 旦 俯 伏 下 拜 , 為 要 得 著 萬 國 及 萬 國 的 榮 華 。 這 樣 他 們 不 會 被 主 所 用 。 今 天 我 們 關 心 香 港 經 濟 的 困 難 , 深 知 有 信 徒 受 到 影 響 , 求 神 賜 下 恩 典 。 究 其 實 , 我 們 單 單 祈 求 這 樣 便 足 夠 了 嗎 ? 神 也 關 心 祂 的 國 度 及 教 會 , 我 們 應 為 著 祂 的 國 度 及 教 會 而 活 , 因 此 我 們 不 應 只 顧 念 自 己 的 富 足 , 否 則 便 叫 神 的 心 傷 痛 。 撒 旦 不 但 令 我 們 被 神 定 罪 , 也 為 著 叫 我 們 失 去 了 功 用 , 而 引 誘 我 們 犯 罪 。 神 責 備 那 又 懶 又 惡 的 僕 人 , 他 將 神 所 賜 的 銀 子 埋 藏 起 來 。 主 保 守 我 們 脫 離 罪 惡 , 脫 離 引 誘 , 讓 我 們 成 為 主 有 用 的 器 皿 。 中 國 人 常 說 : 「 不 求 有 功 , 但 求 無 過 。 」 若 我 們 有 過 失 , 便 要 接 受 神 的 審 判 , 但 若 我 們 無 功 , 也 要 被 放 在 黑 暗 裡 , 哀 哭 切 齒 。


2. 第 二 座 山 是 耶 穌 講 論 登 山 寶 訓 的 山 頭 -- 耶 穌 經 過 頭 一 年 的 工 作 後,猶 太 人 從 各 處 來 到 耶 穌 那 裡 , 祂 不 留 在 群 眾 中 間 , 而 是 登 上 山 去 , 只 有 門 徒 在 祂 跟 前 。 相 信 耶 穌 的 人 有 三 個 的 名 稱 : ( 1 ) 信 徒 : 藉 著 信 而 蒙 恩 得 救 ; ( 2 ) 門 徒 :接 受 祂 的 訓 練 ; ( 3 ) 基 督 徒 : 把 基 督 的 模 樣 在 我 們 身 上 顯 明 出 來 。 信 徒 要 接 受 主 的 訓 練 , 方 可 從 門 徒 成 為 基 督 徒 , 《 馬 太 福 音 》 詳 細 地 記 載 耶 穌 如 何 訓 練 祂 的 門 徒 ,而《 太 五 - 七 章 》 說 明 了 祂 的 第 一 個 訓 練 , 祂 在 山 上 向 門 徒 說 明 八 福 。 人 們 誤 以 為 主 說 我 們 應 該 虛 心 , 主 說 應 該 這 樣 , 應 該 那 樣 , 這 是 孔 夫 子 儒 家 的 思 想 , 儒 家 藉 助 人 的 涵 養 ? 修 身 , 來 達 致 至 善 的 境 界 , 孔 夫 子 的 理 論 很 棒 , 但 有 誰 可 以 達 致 呢 ? 其 實 , 這 些 品 格 不 是 靠 賴 我 們 努 力 ? 修 身 而 得 , 而 是 當 我 們 重 生 後 , 我 們 便 已 享 有 這 些 屬 天 子 民 的 品 格 , 天 父 的 生 命 在 你 我 裡 面 , 讓 祂 在 我 們 裡 面 將 這 些 品 格 活 現 在 我 們 身 上 。 耶 穌 在 地 上 活 了 卅 三 年 , 最 後 法 利 賽 人 ? 祭 司 長 ? 文 士 ? 彼 拉 多 都 來 審 問 祂 , 但 沒 有 人 能 在 祂 身 上 找 出 罪 來 , 祂 是 完 全 人 , 像 天 父 完 全 一 樣 。 神 的 形 像 ? 樣 式 ? 神 聖 的 榮 美 , 都 在 祂 身 上 彰 顯 出 來 。


3. 第 三 座 山 是 變 化 形 像 的 山 -- 耶 穌 帶 領 門 徒 到 該 撒 利 亞 腓 立 比,祂 想 知 道 究 竟 門 徒 在 三 年 時 間 是 否 認 識 祂 , 便 問 他 們 說 : 「 你 們 說 我 是 誰 ? 」彼 得 說 :「你 是 基 督,是 永 生 神 的 兒 子 。 」 耶 穌 聽 後 , 對 彼 得 大 加 讚 許 。 《 太 十 六 17 -19 》接 著 祂 再 給 他 們 第 二 項 功 課 , 指 示 他 們 祂 要 上 耶 路 撒 冷 去 , 受 長 老 ? 祭 司 長 ? 文 士 許 多 的 苦 , 並 且 被 殺 , 第 三 日 復 活 。 聽 後 門 徒 非 常 憂 愁 , 沒 有 人 敢 再 說 話 , 惟 獨 彼 得 拉 著 祂 , 勸 祂 說 : 「 主 啊 , 萬 不 可 如 此 ! 這 事 必 不 臨 到 你 身 上 。 」 有 《 聖 經 》 翻 作 : 「 主 啊 , 可 憐 你 自 己 吧 ! 」 彼 得 以 為 自 己 以 愛 心 來 勸 主 , 但 耶 穌 轉 過 來 , 對 他 說 : 「 撒 但 , 退 我 後 邊 去 吧 ! 你 是 絆 我 腳 的 ; 因 為 你 不 體 貼 神 的 意 思 , 只 體 貼 人 的 意 思 。 」 《 23 》 兩 分 鐘 前 彼 得 有 天 父 的 指 示 , 但 馬 上 被 撒 旦 利 用 。 門 徒 心 感 憂 愁 之 際 , 耶 穌 告 訴 他 們 人 在 未 嘗 死 味 之 前 , 他 必 看 見 人 子 臨 在 神 榮 耀 的 國 度 裡 。 過 了 三 天 , 祂 領 三 個 門 徒 往 山 上 去 , 在 他 們 跟 前 變 化 形 像 , 臉 面 發 光 如 同 太 陽 , 衣 服 潔 白 , 超 越 世 上 的 漂 布 。 《 聖 經 》 曾 言 「 新 人 」 , 基 督 是 這 「 新 人 」 的 頭 , 教 會 是 他 的 身 體 , 他 承 擔 了 神 對 人 的 託 付 , 管 理 神 創 造 的 萬 物 , 直 至 完 全 榮 耀 的 境 界 , 他 的 頭 是 基 督 , 本 來 就 是 光 明 的 太 陽 , 但 身 體 是 教 會 , 我 們 本 是 罪 惡 墜 落 的 人 , 神 卻 叫 我 們 也 發 揮 神 榮 耀 的 光 輝 來 , 神 道 成 肉 身 , 不 但 贖 我 們 的 罪 , 也 在 我 們 身 上 作 工 , 讓 我 們 能 成 就 耶 穌 榮 耀 的 模 樣 , 主 先 在 門 徒 跟 前 顯 明 。 耶 穌 釘 十 架 , 甘 願 捨 去 自 己 的 性 命 , 沒 有 人 奪 去 祂 的 命 , 祂 有 權 柄 捨 去 生 命 , 也 有 權 柄 把 它 奪 回 來 。 但 耶 穌 復 活 升 天 , 卻 是 被 動 的 , 神 叫 祂 復 活 , 也 叫 祂 升 上 高 天 , 直 至 祂 的 工 作 已 告 完 成 , 神 就 將 祂 接 到 高 天 坐 在 至 大 者 的 右 邊 。 耶 穌 雖 然 經 歷 了 卅 三 年 人 的 生 活 , 顯 明 完 美 的 人 生 , 深 受 人 的 辱 罵 及 刑 罰 , 被 神 離 棄 在 十 架 上 , 但 祂 已 完 成 神 的 工 作 。 在 三 日 三 夜 陰 間 的 日 子 , 撒 旦 號 召 所 有 黑 暗 的 權 勢 , 務 要 把 耶 穌 禁 錮 起 來 , 綑 綁 在 陰 間 裡 。 耶 穌 獨 自 經 歷 了 三 日 三 夜 厲 害 的 掙 扎 , 爭 戰 非 常 激 烈 艱 難 , 但 耶 穌 終 於 得 勝 了 , 也 敗 壞 掌 死 權 的 , 祂 升 上 高 天 , 顯 明 神 的 榮 耀 來 , 終 有 一 天 祂 要 帶 領 蒙 恩 的 人 一 起 進 入 榮 耀 裡 。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4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一月 04, 2006
我所認識的倪柝聲精神 - 邵遵瀾
「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當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贊,這些事你們都要思考。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立比書四章八~九節
「因為經上說:『看哪!我把所揀選所寶貴的房角石,安放在錫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所以他在你們信的人就為寶貴,在那不信的人有話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盤石。』」——彼得前書二章六~八節

? 壹?前言 ?

 一九七二年六月一日,一代屬靈偉人——主仆倪柝聲弟兄殉道於中共監獄。直到今日,他的影響波及還在繼續擴散中,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願在此和各位客觀地看一看。
 我們常說不可絆倒人,但是主耶穌這塊「石頭」,對有些人是房角石,對有些人卻是絆腳石。為什麼呢?倒不是因為主耶穌有什麼不同,而是因為別人對他的態度有所不同。同樣,在許多主仆身上,也有類似的情形,自然倪柝聲弟兄也不例外。從他得幫助的大有人在,因著他而絆倒的也不是沒有。因此,我們必須對倪柝聲弟兄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免得我們跟著別人絆倒。
 照我目前所知,有四本他的傳記:一本是陳終道牧師所寫的《我的舅父倪柝聲》,這本是比較早出版的倪柝聲的傳記。我聽說有一些老一輩聚會所的人,對這本書不太以為然,他們認為陳牧師還是「有所知,有所不知」。另外有兩本是香港聚會所兩位領頭的弟兄陳則信和魏光禧分別寫的。最后一本是英文的,書名叫"Against the Tide",作者是英國金彌耳醫生(Dr.Kinner)這本篇幅最多,現已有中譯本了。

? 貳、年譜 ?

一九○三生於汕頭,(原籍福州)。
一九二○清楚重生,時年十七歲。
一九二六春天開始到閩南領會,秋天又到廈門。
一九二七得肺病,靜養中著《屬靈人》一書,次年六月完成。
一九二八年初到上海哈同路聚會,此地以后成為全中國聚會所的屬靈中心,年底又重病,經歷神醫而愈。
一九三○~三一在上海教會打基礎,並積極展開文字工作。
一九三一十月份開始講「教會真理」,力主一切須照聖經。
一九三二有英國及美國弟兄會肢體來尋求交通,並擬搜羅入其系統,嚴遭拒絕。
一九三三首次出國尋求屬靈交通,曾訪問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首吹與英國史百克先生(Mr. Austin Sparks)
會晤。互相欽佩,開始此后數十年之靈交。
一九三四春天回國,召開得勝的聚會,傳出「得勝者」這信息。到今天,聚會所的后輩還很喜欺講得勝者。十月在
杭州開第四次得勝聚會,傳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這一連串的信息。會后被迫結婚,引起軒然大波,以
致暫時隱退。
一九三五秋天北上山東煙台,與李常受弟兄的工作有些交通。(李弟兄素以師事之。)此時,他也經歷了聖靈的澆灌,
影響在煙毫台教會的復興。回到南方也復興了上海、福州、廈門的聚會。
一九三六春天在上海建會所,又起風波,因一位老姊妹獻了地要建會所,后來又反悔了。
一九三六秋天,有一位俞成華醫生是位眼科大夫,也是一位帶職事奉的長老,他推薦了一些所謂「奧秘派」的東西
進來,如勞倫斯的《與神同在》,蓋恩夫人的《馨香的沒藥》均於其時引入。(雖然是奧秘派,但也是很屬
靈的一些東西,運用得法,還是有幫助的。)
一九三七抗戰開始,他第二次去英國,隻到新加波即折返。
一九三八兩度出國訪間史百克先生,在丹麥的時候就講「正常的基督徒生活」,那是他用英文講的,就有像金彌耳這
樣的人把他記錄下來。以后出書,竟風行全球,一直到現在。中文版是翻譯本。
一九三九七月回國,講「基督的身體」、「十字架的經歷」等信息。八月在上海法租界設置工人之家,接待同工來深
造,開始訓練工作的雛型。
一九四○因顧念眾同工的生活需要,乃辦生化藥廠於上海。此事引起風波極大,使他停止公開事奉達八年之久。在
該期間,他返回故鄉福州,在郊外鼓嶺山上購置一些房子,做為訓練同工的基地。
一九四八抗戰勝利,恢復公開事奉。回到上海,消除了間隔,就開始進行同工訓練,事奉的重點由廣轉入深。每年  
調訓全國同工四個月。六月到九月舉辦首期訓練,有七十個人參加。
一九四九舉辦第二期訓練會,參加者增為百位。惜因局勢逆轉,未完而停。
一九四九曾到香港及台灣,安排揭示海外工作。
一九五○元月重返鐵幕,雖經勸阻,他卻不以性命為念。
一九五二在赴東北沈陽領會途中被捕,開始失去自由。
一九五五全國許多同工被捕,聚會都被停了。
一九七一愛妻率先離世,對他打擊甚大。
一九七二四月二十二日寫出了最后一封信,大體說到在監獄中仍能喜樂,並勸人喜樂,真為近代之腓立比書。
一九七二六月一日逝世於紅色獄中,前后被囚十八年或二十年。成為一位忠心至死,以命殉道者。
 以筆者認為,倪弟兄縱然有一百個錯,但是他能夠忠心到底,這一點就值得你我敬佩。
他在一九二○年得救以后開始服事主,到一九五二年就被囚禁了。其中還要扣掉兩次停止公開事奉,頭一次有一年多,第二次有八年之久,所以他真正公開事奉的時間不過二十年多一點,但他的影響力一直到今天,方興未艾。


? 三、貢獻 ?

談到倪弟兄在這半個世紀中,對於中國教會。甚至對全世界教會的貢猷,照我個人所觀察的,大約有下列幾項:

(一) 文字方面

 今天「倪著」充斥全球各地,在台灣及東南亞各地都不難買到,在歐美也非常風行。有一次我到美國西雅圖,在一間跟聚會所毫無關系的基督教書局中,竟然發現有一個角落,整個書架都是 Watchman Nee的著作,現在已有許多人把他的書翻成英文。一些年輕人受倪弟兄的影響也不小,譬如校園團契有些同工,也從他的書中得到幫助;北美查經班,特別在美東,也有不少人受到影響——指好的影密,比較認識屬靈生命的重要,比較傾慕教會的生活等等。

(二) 教會形態方面

 當初他剛出來的時侯,多半的教會是差會建立的,多半有牧師制度,一般信徒不懂得事奉的責任,倪弟兄就特別提倡身體配搭、全體事奉,採分區、分家、分排的作法,似促進細胞活動。今天很時髦的Group Dynamics 也與此類同。有一位在美國事主多年的傳道人曾對我說:「目前各地提倡的教會增長,其中許多原則,你們聚會所三十年前都在實行了。」我還能回憶到聚會所在台灣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教會的增長。

(三) 對中國教會傳道人方面

 吳勇長老是大家所敬重的主的仆人,去年他去菲律賓宿務基督徒聚會所講道時曾公開表示:「倪弟兄的書,我沒有一本不看的,除了教會真理上有一點問題之外,其它我大體上都能接受。」
 寇世遠弟兄原是台北南京西路聚會所第四家的弟兄,在那邊配搭過一般時期,相信前前后后也吸收了不少精華。
 曾霖芳牧師是香港海外神學院的創辦人,也是我所敬佩的主內牧兄,他在讀經方面是相當有心得的人。他說:「當初在上海,我坐在倪弟兄下面受教,的確得幫助。」他推崇倪柝聲是中國教會的解經「大師」。這話筆者三十年前曾聽過,那時許多人認為中國教會對讀經最有見地的,老一輩的是賈玉銘,年輕一輩的便是倪柝聲。
 另外,陳仲輝牧師曾告訴筆者,在他去美國讀神學之前,有六年之久在香港聚會所聚會,領受很多。還有許多主內同工,被主重用的,他們都異口同聲承認,從倪柝聲弟兄直接或間接得到不少屬靈的幫助。

(四) 對鐵幕后的教會方面

 大陸變色以后,鐵幕裡面能夠站得住的基督徒,許多本來提在聚會所聚會的人。有一位菲律賓的吳弟兄為福音的緣故兩度進入大陸,他告訴我:「因為所有的宗派公會都被打消了,必須每一個人自己活在神面前,神的手做了人沒有做到的工作。那些肢體們能移站立得住,大部分受聚會所的影響,我不是說其中沒有敗類,甚至出賣弟兄、出賣主的也有。」
 在鐵幕高挂以后,大陸那麼多主仆當中,我們較耳熟能詳的,隻有兩位剛強站住:王明道和倪柝聲,王明道自己雖在各地領會,但教會隻有北平一處;倪析聲在大陸未變色之前,已經拓展到一千個地方教會,信徒約九萬人了,他的影響力,不能說不大。

? 肆、絆腳石 ?

 許多受倪柝聲弟兄影響的人,態度正確的就從他得了益處,但是卻也有人跌在這塊石頭上,變成他們的絆腳石。這樣絆倒的情形,我姑且把它分為聚會所圈外跟圈內兩班人。

 圈外人有兩種情形:一種就是模仿,存心是好的,想要學習,可惜隻學些皮毛和形式。比方說學些聚會所的術語,例如:「追求」、「屬靈」、「摸感覺」這一類。還有學不合作主義,孤芳自賞,自命不凡,這根本是不合乎主心意,不合乎聖經的,老實說,這也不是倪弟兄當初真正的存心。另外一種圈外人的情形,是大罵一番,一味的反對和抵毀。最近有人在某國際性大會、在基督教刊物上都有這類失之於盲目的謾罵。這是很令人扼腕的事。倪弟兄並非完全人,但他對主兒女的貢獻卻也不少,加此不從正面領受,卻從反面攻擊,對其本身而言,算是被絆倒。

 現在說一點圈內的光景。聚會所原先不叫聚會所,乃叫「基督徒聚會處」。一九五一年在台灣為著與另一同名團體有別才改稱「教會聚會所」。這個團體從倪弟兄一脈相傳,后來與北方的李常受弟兄同工,當大陸變色以后,倪弟兄就留在大陸,李常受則負責海外的工作。
 不幸從一九六二年起,菲律賓、新加坡、台灣、香港、泰國、印尼等各地相繼分裂。分裂之后,以跟從李常受弟兄的這一批人最多,仍稱為教會聚會所,不跟李弟兄走同路的,在台灣則有兩個系統,一稱「基督徒聚會」,例如台北的永康街等,一稱「神的教會」,在台北體育館旁,以后板橋、基隆等地都有。在海外的則名稱不一致。在菲律賓稱為「基督徒聚會所」,在香港向政府登記是「神的家」,還有稱為「門徒之家」的「証主中心」的,不但名稱各異,連屬靈觀點的尺寸也不相同,真可說是四分五裂了。
 說到這裹,不禁痛心、羞愧。因為當初我們最目空一切,最看不起別人,今天我們最慘,最蒙羞。所以現在有的人起來反對聚會所,要先搞清楚你到底是反對那一派的聚會所,如果皂白不分,一概反對,是頗欠見識的。至於聚會所圈內人,或說倪弟兄屬靈的后輩們絆跌在他這塊石頭上的情形,照我個人所觀察可列舉如下:

(一)特立獨行、孤芳自賞的不合作主義

 四、五十年前倪弟兄剛出來事奉的時候,看兒一般教會的光景有些確是太離譜,太不合聖經了,他不得已就個人遵照經訓,從頭做起,但是他基本精神是尋求合一的(那時各差會的宗派精神比今天強多了。)
 這種事被他的后輩誤用,以為說凡是不合作就是得勝,就是不同流合污。其實教會會長進,你會進步,別人也會進步,而且常是在后的在前,在前的在后。所以不見得永遠不合作就是對的。一切應以基督為准則而分而合。聚會所這一種孤芳自賞、特立獨行的態度,現在已經產生很嚴重的后果。起先是對外,對所有非聚會所的團體,后來就自相分裂。照我個人的分析,今天聚會所這樣分裂不已,其基本原因即在於此。聖經說,種什麼就收什麼,誰把那個分裂的種子種下去,誰就要吃那分裂的惡果。

(二)追求空洞的屬靈

 倪弟兄寫了三大本《屬靈人》,所以大家就追求作屬靈人。開了幾次「得勝聚會」,所以大家就拼命追求做得勝者。原初都是對的,但如今卻演變成一種舵鳥的心理,逃避現實,自我陶醉,說得嚴重一點,是自我麻醉。注重屬靈的說法,屬靈的感覺,屬靈的氣氛,卻缺少實際屬靈的生活。
 「聖靈的感覺」,「恩膏的教訓」誰都不能反對,聚會中有屬靈的氣氛當然是好的,但是一味的以此為追求的目標,然后就自我陶醉在聚會中,聚會完了,回到家不做功課照樣不做功課,不幫媽媽洗碗照樣不幫媽媽洗碗。在菲律賓有些家長傷心的說:我的女兒過去不追求還好,現在一追求什麼都不曉得了。光曉得追求小組、談屬靈書報,家裡什麼事也不管。缺少屬靈的實際生活,你怎麼証明屬靈的生命呢?
 甚至這幾年聚會所有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就是失去傳福言的熱誠。有些帶頭的人竟然這麼講:「要傳福音,神不會派天使去傳嗎?我們追求作得勝者就好了,基督充滿我們,才有永恆的價值。」這是多麼傷主的心!其實倪弟兄何嘗不注重傳福音,他在中學剛蒙恩時,就帶領了幾百個同學歸主,其中有些到今天還在事奉神。

(三)讀經的濫唱

 倪弟兄在聖經的字句上下過很深的功夫,看過他著的「讀經之路」便知道。但是他進一步尋求聖經背后隱藏的靈意,就是今天所謂的「靈然解」。聖經是一本屬靈的書,除了字面的意思,字裡行間當然還有屬靈的涵意。這件事情我跟陳終道牧師好好談過,他也贊同這種正確的靈然解;此外,你聽滕近輝牧師講道,他也常常把一些聖經的字句背后的屬靈意思講出來。我們不要受一般神學的限制,隻敢讀聖經的字句意思,不敢挖掘背后的意思,因為怕危險,這種是因噎廢食的態度。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今天聚會所的后輩們靈然解的程度,已到了靈然「扯」的地步。隨便把自己主觀的看法,自己主觀的經歷,牛頭強對馬嘴,這當然是錯的。我們如果要靈然解,要用「以經解經」的原則,比方說,出埃及記裡面講到的「盤石」是指什麼,有一些人不敢靈然解,他們說盤石就是盤石,你不要再多問了,再多問就會有誤解的危險。我們卻敢說「盤石」就是基督,因為哥林多前書第十章第四節明明說,「所喝的就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盤石,那盤石就是基督。」以此類推,這樣的根據很多,我們隻要把聖經讀熟了,融會貫通,我們就能有正確的靈然解。
 現在的確有很多不正確的解說充斥各處,因此引起有些人對靈然解的大力抨擊也是難怪。「華福會」中也有人起來抨擊靈然解,會后我馬上請教林道亮博士,他回答說:這是講員沒有說清楚,胡亂加上的當然不對,但正確的靈然解還是對的。
 除了靈意「扯」經之外,聚會所還提倡「直讀、直禱」,例加我們讀約翰福音第一章第一節:「太初有道」,主啊!感謝你!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贊美主,道與神同在了,「道就是神」,哈利路亞,感謝主,道就是神!彼呼此應,這種「直讀、直禱」完全不求解釋,乃是讀經的另一個極端,這也是「讀經的濫唱」。如果我們看倪弟兄寫的東西,看他的傳記,我們無法承認這些是倪弟兄原來的路線。

(四)屬靈權柄的極端運用

 這也是聚會所內部一個絆倒人的情形,我們不能忽略教會是神的家,是基督的身體,當然有其等次和秩序,不過權柄的運用還是有所不同。主耶穌說,你們要為大嗎?去伺候別人;你們要為首嗎?去作眾人的佣人,「這是天國的權柄運用之道。何況權柄是要造就人,不是要敗壞人。彼得說,不要轄制神的群羊,乃要做群羊的榜樣,這些都是聖經中的權柄觀。
 倪弟兄也是講權柄,他第二次停止公開事奉八年之久以后,弟兄姊妹有些后悔,要求他再出來帶領,那時候,他有一個要求,他說:你們要求我帶領,你們得把你這個人交出來,把你的工作交出來,再沒有私人的工作,然后我才能帶領你。這個「交出來」,就是服權柄。

 但是,到了后來,特別在台灣的聚會所,講權柄講的太過份,講到一個地步,叫做「地位權柄」,就是今天他是長老,他有這個地位,就有這個權柄,且是絕對的,你隻要一味的順服就是了。甚至長老之中還有大小次序之分。

 有一個弟兄說:「某弟兄是我的權柄,他講黑的,就是黑的,他講白的,就是白的。」有反應說:「弟兄,我們事奉一個主,你事奉兩個主。」他說:「不!我事奉某弟兄,就是事泰主。」所以成了基督教裡面的天主教,難怪有人說某人成了教皇了!生殺予奪之權大到一個地步,簡直要你死都可以,這是我親身經歷過,我知道我在講什麼。

 當初倪弟兄他的權柄是被動的——我跟你發生多深的關系,是根據你要跟我發生多深的關系;你要跟我緊密配搭,你願多聽我的話,我就多帶領你一點,你要跟我保持泛泛之交,我也就不勉強你就范。這跟以后所演變教會集權而導至分裂,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以上四點,是聚會所圈內的人絆跌的情形,是違背了倪弟兄當初的心意,也是一種屬靈的誤解與誤用。也許其中有一些是倪弟兄無意種下去的種子,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有人相信假如倪弟兄死前得以自由,他將在「工作的再恩」之后再寫一本「工作的三恩」,以調整修正所有的偏差。

? 伍、榜樣—倪析聲精神 ?

 最后,我把自己所認識倪弟兄真正的精神,或者說是他的屬靈的榜樣,列舉八點如下:

(一) 對真理的絕對順服

 他用一種近乎傻的態度來順服真理。尤其是他當初認識主的話,還不那麼完備,但是隻要他認為這是主的命令,他就實行。所以可能他搞錯,是因為認識不清,但是他的態度還是對的。舉個例說:他有一時期,讀到林前十一章蒙頭的真理,他認為女人要蒙頭,男人絕對不可以蒙頭,他要求姊妹蒙頭,他自己是男人,就絕對不蒙頭,甚至淋雨晒日都不肯戴帽。就那麼傻。可是他的態度還是可愛的。以后他關於教會的實行上也有一些較極端的表現,我們隻能說可能是他認識有所偏差,但是他基本態度還是對的。反觀今天,我們所認識的可能比他當初剛起來的時候進步了,可是我們有沒有他那樣絕對順服真理的心,不顧一切代價來行走「道路」呢?

(二) 對聖經勤奮的研讀

 他初期一天讀十九章聖經,一遍又一遍。聽說他清早四點就起來跪在神面前來讀經,讀好幾個小時,所以他的聖經「熟」、「深」、「勻」。他要求弟兄姊妺從年輕時就下工夫讀聖經。凡早期受過他直接或間接帶領的,不論傳道人還是弟兄姐妺,好多都是勤讀聖經的。

(三) 對靈命功課的竭力追求

 他開頭學習順服主的時候,有些見証真是感動人。例如婚姻上的見証:他自幼有個青梅竹馬的粉紅知已,得救以后,當看到聖經上講信與不信原不相配的原則時,就竭力勸對方信主,可惜多年未果。到末了,隻好拔慧劍斬情綿。此時他作了一首很感人的詩歌:「主愛長闊高深」。多年后,這位小姐終於得救,二人終於結合,成為天道上至死的良伴。

 年輕時代起來侍奉主的人,沒有一個能說:我從來沒有跟同工出過事,磨擦過。當初最常有磨擦的,就是他跟王載博土。因為他們兩個都是領袖人才,王弟兄卻比他大幾歲,使他學了不少順服的功課。當他被同工摒除的時侯,有信徒起來打抱不平,甚至有人要動武打王弟兄,倪弟兄個子高大,就趕快用身體擋住了個子矮小的王載,后來王弟兄很受感動,他們就互相求赦免,以后終因托付不同而分手,那時他因此寫了一首詩:「我若稍微偏離正路」。直到今天,這首詩歌還常幫助那些真願清心跟隨主的人。

還有關於聖靈充滿、舍己、言語受對付、廉潔各方面,都花了很多功夫學習。他家裡很有錢,他父親是汕頭海關的負責人,但是他出來事奉主的時侯,率先學走信心的路,不要薪水。在當時,這可不簡單,因為那個時侯,弟兄姊妺懂得奉獻顧念主仆的人太少了,所以經常過看非常艱苦的生活。這些生命的功課都是他認真學過的。

(四) 對於神的家所有的豐富盡量吸收

 今天一些聚會所的后輩那種偏狹的情形,完全不是倪弟兄當初的態度。倪柝聲弟兄博覽群書,隻要有屬靈的豐富在裡面,他是不管宗派,努力吸取。如蓋恩夫人的著作,慕安得烈的著作都被看重。考門夫人著的荒漠甘泉也是聚會所的老一輩的同工翻譯出來的。倪弟兄他之所以豐富,就是吸取各家之長,不像今天聚會所許多人這樣固步自封。

(五) 對福音的負擔與實行

 他中學時代就熱心傅福音,他把同學的名字一個個都列下來,然后一個個代禱,得救的同學數以百計,到了假期,更組織布道隊到鄉下布道。以后帶領教會更注重到布道大計的全盤策略。

(六) 對工人訓練的注重

 從一九四○年他就開始買房子,准備訓練基地,然后一九四八年開辦。這是一種專職傳道人的訓練,也是一種回鍋式的訓練。我聽說在福州鼓嶺山上的訓練,有的時候就是調訓基督徒企業家。倪弟兄因為他們愛主,便把天國的異象傳給他們,要他們站在他們的崗位上為主工作。現在我們都知道基督徒管家的職份是何等的重要,但在當時是相當革命性的。


 此外,聚會所向來看重眾信徒的訓練。我記得當初每個禮拜一晚上有事奉聚會,不是光分派工作而已,更是研討一些事奉的重點和屬靈的原則,相當於神學院中的教牧神學一樣,非常實際。每個禮拜二晚上有靈命追求聚會,把屬靈生命的功課:奉獻、對付罪、對付世界、背十字架、話語的學習、聖靈的充滿,一課又一課,講解完了以后追求,是上課式的,與今天「延伸制」神學很相像。每個禮拜四晚上有查經,有一個時期把「聖經要道六十題」全查完了。這就是聚會所的「系統神學」,而且非常詳細。我們也分卷來查,有時一兩年查一卷,逐字逐句的來講,還參照原文。經常的例會已經學校化了,當然訓練是普遍又扎實的。

(七) 對教會合一的渴慕

 我們必須承認,他在執行上不免有所偏激、矯枉過正。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讀倪弟兄的書「工作的再思」、「教會的路」,就可以發現,當初他的動機不是要分,乃是要合。他認為分宗分派是不應該的,他要打破宗派的藩離,不像以后有些聚會所的傳道人,無論走到那裡,無論早到晚到,一定另起爐灶,絕不跟人合作。這絕不是真的倪柝聲精神。

(八) 對信徒全體事奉的強調

 他對於教會的建立,強調「成全聖徒各盡其職」,也就是全體事奉。他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反對牧師,我沒有反對牧師,我反而尊敬牧師,我所反對的是牧師制度。」所謂的牧師制度,就是在神兒女中間分階級,有的是聖品的,有的是平信徒,聖品階級包辦事奉,平信徒隻有跟的份兒,最多客串一下,幫點忙,這是不合乎聖經原則的。這是天主教裡的遺毒,更正教沒有把它完全更正。

 彼得說,我們都是君尊的祭司,神的兒女當中不應該分等級。今天各處華人教會,牧師的頭銜還在,但是很多教會都覺悟到教會的事奉是大家的事,單靠一個、兩個牧師傳道,絕對不會成功的。這種可喜的進步,倪弟兄在其中不無貢獻,至少,他是個起帶頭作用者。

? 陸、結語 ?

 基督的身體何其豐富而偉大,各個肢體或大或小都彰顯了她的一部份。我們若能互相借鏡取法,截長補短,將是多麼美好!倪柝聲弟兄已經離世了,他的功過,自有主耶穌親自評定。而你我還活在世上者,應如何向主效忠呢?答案留給每一位自已去決定吧!
 [主后一九七七年六月一日 講於台北校園團契]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7:5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十二月 12, 2005
米利都的保羅 - John G Bellett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即將過世的聖徒或神的僕人,都有使徒行傳廿章這樣結束服事的道別場景。雅各有,摩西有,約書亞、撒母耳、大衛都有。這次以弗所長老們來到米利都岸邊,使徒保羅告知他們,他對他們的服事就此結束,以後不會再見面了。

使徒行傳中保羅的故事分兩部份:他的「服事」和他的「苦難」,如我們所知,保羅一面是耶穌的僕人,另一面則是個牢犯。故事第一部份是從十三章到廿章,第二部份則從廿一章到最後。

而第廿章所以特別引我注意,是因為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三到十七章也曾有過相同狀況。那時耶穌正和他十二門徒道別,如同保羅在這和以弗所長老道別一樣。這兩例子產生鮮明對比,一個「最好的人」站在「神而人者」旁邊時,兩者差別就能顯露出來。

我們不需被教導,單憑本能就可注意到,保羅這最耀眼、高潔、被神膏抹且聖靈充滿的器皿,透過我們心中對他的愛戴與印象來看時,還是與耶穌非常不同。我們對他的愛是同為受造者的愛,對主耶穌則是敬拜的愛。聖經也告訴我們,耶穌是「神而人者」,保羅雖是神家中最有恩賜的器皿,也是最捨己的聖徒,但仍和我們一樣同為受造者。在這對比中有幾點是我們需要留意的:

一、保羅將讓弟兄們審察他的服事。保羅告訴他們他是謙卑流淚且勤奮的服事,他如何在公開場合或個人家中教導他們,以及怎樣在講道時包納猶太人與外邦人,這些在他裡面都為美好。他將他們看作服事神的同工,並將從前與他們一同服事的方式和分寸都告訴他們。

但這是主耶穌的服事作風嗎?祂曾用這方式將祂的工作交人審察嗎?在約翰福音中,即使在父面前我們也沒見祂這麼做。祂反而直接宣告祂的服事已經完成:「?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十七:4)這是耶穌的語言,當祂注目天上,祂的聲音直達父前。祂宣告工作已經成就,祂知道祂已經做得完全。身為一個服事者,祂的榮耀從事工中彰顯出來,比對著保羅的服事,祂的服事不但完全而且完美。

二、保羅告訴以弗所長老,他順著聖靈帶領要去耶路撒冷,但他不知道將會發生何事,只是聖靈證明有捆鎖和患難正等著他。

這是會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嗎?為何在祂身上的事會如此相反?當祂要離開祂的職事和祂的僕人時,祂確定地告訴他們所有事情,近的事和遠的事,天上的事和地上的事,地上仇恨和為義受逼迫的故事,關於永遠的故事,祂也告訴他們將會回來接百姓和祂一起回家,回天父永遠的家。當然這也是祂榮耀再一次彰顯,是約翰福音十三到十七章所談到的見證。

三、保羅告訴那些至今都來往頻繁的親密同伴,他將要離開,以後他們不會再見到他了。保羅不能多說什麼,他與我們一樣只是受造的人,在人生道路快結束時,他只能告訴同伴:「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徒廿:25)

但耶穌要離開時祂怎麼說?完全不一樣,祂讓祂僕人確實知道,他們不會永遠不見祂面,「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他告訴他們:「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約十四:19)祂將回到他們當中,永遠與他們同在,他們在靈裡面可以一直看見主,到那日再和祂一同住在榮耀的父家。可見耶穌與保羅有極大不同。保羅不能用較高調的言語,耶穌也不會用較低調的態度說話。

四、我們聽到保羅不在乎坐牢或死亡。這話說的很好,也能使我們謙卑看見這樣願意捨己的信心。保羅把自己性命放祭壇上,預備好要獻給神了。但當我們聽祂,主耶穌的話完全不同,祂不光是死,還要回到父的榮耀裡面去,因為祂已經在地上榮耀了父神。保羅必須保守堅固自己,面對爭戰和旅程;而耶穌最後卻因著祂在世上的完美讓神得到榮耀,並與神一同得到榮耀的寶座。

五、接著,我們進一步可以發現,使徒保羅給以弗所長老許多衷心的勸戒,那是一些非常即時切實的勸戒:要他們在教會中服事神,並留意可能的危險,小心看顧?羊。而基督耶穌的教導有何不同?祂也勸戒了門徒各樣的話,但祂還進一步要他們做祂的見證,祂更說到,從天降下的聖靈,也要為祂做見證,要藉著啟示來榮耀祂的名。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兩人有多大差別,保羅離開前只勸長老們小心注意,不能說他要成為他們的標竿,不能說要與他們同在,耶穌卻說自己將和父神永遠與門徒同在,成為聖靈見證和門徒服事的標竿。從這些對比可以看出,主的榮耀遠遠超過每位兒女,也確認我們魂裡對耶穌是由「受拜活神」降為「人子」的本能印象是正確的。

六、我們繼續往下看,保羅將他弟兄和同伴交給神和祂恩典的道,除此以外他還能再做什麼?主耶穌在相同情形,即將離開祂的門徒與聖徒時,祂把祂的平安留給他們(祂為他們洗腳,叫他們能在神面前成為潔淨,除去所有污穢),應許他們聖靈將成為他們的亮光和安慰,祂把他們交托給父神,而父神能一直繼續保守他們;從前祂如何與他們同在,將來父神也要如何與他們同在。這是多麼不同的神聖榮耀!祂答應給他們永遠的顧念和服事,使他們達到完全,直到他們返回父家。

如果身為人的保羅不能超過人所能做的事,耶穌則不能少於同與耶和華為神的職分。

七、再一次,我們看到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保羅讓門徒審查他的為人。他說:「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知道的。」(徒廿:33~34)他在他們面前有著良心的見證。我並沒有要為了這點怪罪或輕視保羅,就像他在林前四章三節所說,其實任何論斷對他來說都是小事,算不了什麼;接著又在林後十一、十二章說到,他在榮耀裡成為愚妄。

我要再說,我絕對沒有一點怪罪或輕看保羅這些平凡論述,但是,主耶穌的確沒這麼作過,祂不曾讓人審查祂的行為。祂只宣告了三方面的榮耀事跡與祂在地上的道路、生命和行為相連結:祂告訴門徒祂在地上榮耀了神;祂告訴父祂在事奉中榮耀了父;祂告訴自己:「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約十四:30)。



這些點顯出何等崇高的道德品格!這樣的生命只有道成肉身的神子才能完全顯出,絕不能在耶穌以外的人找到。我們很高興知道,不論天上地上,不論人類天使,都不能找到這樣的生命;唯有身為神子又為人子的耶穌,才能獻上如此純潔馨香且氣味甘美的活祭,也才能代表一個受造之物向著父神這樣順服。

所以我們見祂的榮耀是何等超越。保羅的德性的確美麗甘甜,當我們看這樣一個人時,定會謙卑下來默想。但我們的魂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也告訴我們,再也沒有像耶穌基督這樣榮美的完全生命,在祂裡面有聖潔的美麗德性,正如出埃及記卅九章三節所說,那為以弗得所織的美麗金線。

讓我進一步再問,難道保羅和耶穌基督完全沒有相似的人性面嗎?「保羅說完了這話,就跪下同眾人禱告。眾人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和他親嘴。」這是何等寶貴的心。我們也渴望能有更多這樣的主內親情,但我們的心卻常是急忙、冷淡的,渺小到做不出這種舉動。但耶穌和門徒之間是冷淡的嗎?當我們本性被更新過後,悟性和感性被新造後是如何呢?從前又是怎樣的?

我們看見耶穌和保羅一樣為門徒禱告,但祂舉目望天時,祂本著完全順服的根基與父神交通,祂向他們傳達心意和期許時,真實觸到了聖徒的心。門徒們非常悲傷,如同長老為保羅悲傷,因為他們以為就要失去祂了,卻沒想到,這位要離開的人子並不像保羅,祂所能做的遠超過他。祂為了讓他們在父前沒有一點玷汙瑕疵,甚至做了人所難做的事:深情、親密、溫心地為門徒洗腳。

當然,兩者間的這些差別,是充滿意義且美麗完全的。我要再一次說,對我而言,這是個快樂的發現,我們單憑聖徒本能,就可以使我們在這兩段過去的歷史中看見這些強烈對比。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3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先知的職事 -[史百克]
前言:
  先知的職事幾乎全是為著恢復──恢復所失去的。那些失去的,對於神完全的滿足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先知身上有一個很顯著的記號,就是不滿足。再加上因著種種顯然的原因,大體上神的子民,鮮有願意為著神完滿的旨意不計代價以赴的。因此,先知難得受人歡迎。

  但是,先知的不受歡迎並非證明他是多餘的,或是本身有錯。因為至終有神的證明和表白,然而神的子民卻須為此經過苦難和羞辱。

  倘若先知的職事真是為著神在祂子民中完滿旨意的恢復,那麼這職事正是今日最迫切的需要。沒有一個誠實並有思想的人,能夠滿意於今日教會的光景。把初期教會的情景,和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千百年來教會的情景作一簡單比較,就顯出那對照的強烈。

  試以保羅的一生來看:

  主後卅三年,有幾個不知名的人,當日被認為是貧寒無知之輩,他們是和拿撒勒人耶穌有關係的。拿撒勒人耶穌這名,被那時所有有名望、有勢力的人所鄙視。然而當耶穌釘十字架之後,這些人卻起來傳講耶穌是主,是救主,因而得到官府嚴厲的對付。

  及至保羅離世時,在主後六十七或六十八年(亦即卅四年之後),情勢發展至各處都有了教會,不僅在耶路撒冷、拿撒勒、該撒利亞、安提阿和整個敘利亞都有了教會,連加拉太、撒狄、老底嘉、以弗所以及在小亞細亞西海岸一帶的城市,腓立比、帖撒羅尼迦、雅典、哥林多和希臘諸島,希臘大陸上的主要城市也有了教會,甚至在羅馬和西羅馬殖民地並亞歷山大亦都有了教會。

  反觀歷代的傳道事業,雖有累千盈萬的傳道人,集大量金錢,具恢宏組織,用有力的宣傳和鼓吹,仍不足與當初的情形相比。今日正面臨著全球宣教組織和傳道事業的末路,因為他們存在雖已為時甚久,世界卻仍未福音化。

  似此情形,能無原因?我們知道必有原因,而且原因絕不在神的旨意有了甚麼改變或者神對於祂旨意的成全已不若起初那樣熱切。原因乃在人對神工作的根基、方法、目的之認識有了差異。

  就在這一個時代?,也能找到一些證據。神曾藉著一個中國人,在不到一生的年日?,將有相當深度屬靈性質的聚會,遍植於整個大陸。為數約四百處之多的聚會,在開頭的幾年內被興起來。迄中共佔據大陸時,這屬靈的行動不但遍及全國,且遠達海外,如今在遠東也有了多處的聚會。這工作多年來所承受的是人的藐視、逼迫、排斥;然而當差會的組織和工作被逼離開大陸時,這屬靈的工作卻繼續不衰,雖有多人殉道,這工作卻仍繼續著。那被神興起並使用的人雖仍被囚在監?,然而工作卻不受捆綁。

  在印度也發生了同樣的事,主在那?得著了一個人,在短短的幾年中,印度各地有了許多真正新約性質的聚會,反對的勢力雖然很大,但主所興起的工作,其影響力卻遠達國外。那工作是出於神的,無人能使它停止。

  這又當怎樣解釋呢?這問題的答案不在熱心傳揚福音的這一面,乃在於一開始,人對於基督和神之於祂所有的永遠旨意,就有一種絕對原初並嶄新的認識,這是至上的因素。當聖靈將這一種認識啟示給使徒們和教會的時候,它就帶來一種具有毀壞性和革命性的能力。他們不是承接一個祖先遺留的傳統,一種現成的制度,一切都建立好了,只要進入就好了。不!對每一個使徒來說,這啟示好像是才從天上掉下來的,事實也正是如此。

  這一個出之於神的運動,藉著十字架實際的經歷,對所有的傳統和陳腐的事物,帶來了破壞。這運動有下列三方面的特點:

  (一)全然是屬天的,屬靈的。

  (二)是宇宙性的,否認一切的成見、閉關和偏見。

  (三)基督居元首的地位,藉聖靈的運行並主宰,絕對掌王權。

  這運動,全在於對基督在神永遠計劃?那偉大意義有原初並繼續不斷的認識。以教會就是祂的身體而論,也是這樣。凡是合於表現起初性質的事物,都必合於這個事實,這事實就是越過傳統、制度、事業、階級、主義組織等等,回到神對於祂兒子完滿的心意那原初和新的開啟。

  先知職事的本質,就是要叫人看見神這個完滿的旨意,這也就是先知的職事。我們所說的先知,並不是指一班名之為先知的特殊人物,我們所說的乃是一班有先知職事的人。這職事仍存於今日,並且職事的重要性遠勝於職務。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3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二月 06, 2005
疾風烈火 Fresh Wind, Fresh Fire

(摘自疾風烈火一書)

這倒底是個怎樣的教會

97年,《Fresh Wind,Fresh Fire》問世。這是有關一個教會的血淚史,是神建立他自己教會的印證,是神應允禱告的見證。布魯克林會幕教會,一個極其困苦的教會,處于一個最令人沮喪的地區,教會里一堆絕望的人,滿是酗酒者、單親、罪犯的家屬、靠社會救濟金過日子的人,教會外面無家可歸者、吸毒者、妓女、皮條客四處游走。正是在這樣的地方,神藉著他忠心勇敢的仆人——辛牧師夫婦,興起他的教會,行了無數奇妙的神跡。神在那里印證他是昔在、今在、永在,永遠不變,大有能力,慈愛怜憫的神。

与外子,我們決定親自拜訪布魯克林會幕教會。那是個主日下午,我們開車來到紐約布魯克林區,如書上所述,是一個种族混雜,暴力、毒品、妓女充斥的地區。好不容易停好車,走到樓前,人山人海排隊等著進會堂作禮拜。走到門前,招待親切的告知所有的座位都已滿,正在盡力安排地方,如果實在沒有辦法,請諒解,下次再來。這种有如爭取進入熱門戲院的情形真令我們希奇。

待終于找到一個站位時,聚會已經開始,主任牧師辛牧師已在前面帶領敬拜,他的身后、台上坐著的是250人的詩班。台下眾人沒有詩歌本,沒有投影字幕,卻都能跟著唱。樂隊、詩班与帶領的辛牧師好像是一體似的,轉換之間完全毋須停頓。卒牧師帶著一千五、六百人一起時而贊美、敬拜,時而禱告。眾人神情專注、有人淚流滿面、有人高舉雙手高聲贊美、有人出聲禱告。四周圍什么人种都有,我确有一种身處天堂的感覺。

詩班高聲唱起:耶穌基督已复活,他已作王哈利路亞他已得胜歌聲雄厚華麗,充滿确信与把握、強烈有力,蘊含著十足的感動力。詩歌風格是一种古典、爵士、黑人靈歌、加勒比海情調的混合。不知怎么的,當詩班獻唱時,我竟止不住的流淚。

辛牧師的講道令我想到五 年代的布道會,他神情溫柔卻又嚴厲的指斥罪、指責人的背逆,強調神的怜憫恩慈,最后是以極其溫柔謙卑、近乎懇求的邀請人悔改、回到神的面前。詩歌響起,眾人紛紛回應邀請,為罪悔改、為重新委身、為心中重擔,到台前禱告。

這不僅是一個敬拜的教會,這更是一個禱告的教會。

原來,布魯克林會幕教會每個禮拜二晚上的禱告會是世界知名的。一個曾經是絕望的教會,因著堅持在神面前呼求他的名,神使這個教會起死回生,興起這個教會成為絕望者的燈塔,在全世界見證他的名。

与主日一樣,周二晚上的禱告會雖然是七點鐘開始,卻必須在五點鐘便前往排隊。禱告會包括詩歌敬拜、短短的信息,此外便是禱告。禱告會可以長達數個鐘頭之久,一直延續到深夜。禱告的事項包括從世界各地要求代禱的來函事項;每個人會從招待員手中接到一張卡片,這一張卡片便是一個代禱要求。

這是個神奇的教會,神明顯在他們當中。我想多知道一點關于這個教會,我想多一點認識這位神所重用來建立他的教會,廣被各宗派、各神學院及各教會邀請演講的牧師。

去年(99年)夏天一個炎熱的午后,按照与辛牧師約定的時間,我去到他的教會与他有一個下午的訪談。

辛牧師的秘書安排我在他陰涼舒适的牧師室与他見面,他親切的招呼我坐下來,我們很快的便開始談起來。本來准備要很正式的問答方式,卻沒料到我們的談話變得像好友的分享暢談。

當我提出想要多了解布魯克林會幕教會的組織結构時,辛牧師稱他的教會可能是全美國組織最松散的教會,他一再謙稱一切都是神自己的作為。他提到教會目前有八位副牧師,以及約二十位拿兵器的人(armourbearers,即等于教會執事)。八位牧師全部出自布魯克林會幕教會。教會沒有選舉或投票;所有的決定由九位牧師無异議通過才做。他提到由于目前會堂已經完全不敷使用,他們在几個月前決定買下在數條街外,一個有四千個座位的戲院來做會堂。當時,他們全部九位牧師都到那個戲院,然后各人找一個角落安靜禱告,兩個鐘頭以后大家相聚,看神給個人感動如何,若有一個人反對,他們便不打算行動。結果,大家一致覺得神帶領他們買下那個戲院。這是一個教會行事的典型例子。教會盡量協助人專注在幫助靈魂的事上,而不要讓人花太多心思在行政運作上。辛牧師說,結构太僵化便無法讓圣靈自由帶領教會。

我問道,這個教會的七十來個事工包括無家可歸者事工、愛滋病患事工、同性戀事工、單親事工等等高難度事工。他們如何開始 是否由專業者做 他說,我們從不叫人做什么,我們只是勉勵他們禱告、參加禱告會,其他的便是圣靈的工作了。所有的事工都是由教會信徒自動發起,只要他們覺得神感動他們、呼召他們去做,他們寫一份簡單的計划書便開始了。辛牧師告訴我他十年前去過台灣,曾經由當地宣教士朋友帶他到廟里參觀。當人們拿著祭物走過他面前時,他可以清楚感到撒但的勢力。他說,如果撒但的勢力這么強烈,我們如何胜過呢 只靠誠懇的態度与查經聚會嗎 不夠的!需要神大能的顯明,需要神跡!需要被改變的生命,需要合圣經教導的醫治,需要神大能的明證。

他說:「建立教會沒有一定的公式,處在不同的地方便會有不同的做法。我不會知道今天加州或者亞洲的教會該怎么做,但是我相信當你禱告求問神時,他會告訴你、帶領你知道該怎么做。」

牧會的生活雖然常常經歷神奇妙的作為,卻也有灰心失望的時刻。對于軟弱的我,想要放棄的試探是經常需要面對的。神使用《疾風烈火》這本書,安慰我、挑旺我對他教會的信心

這個榮美的教會皆因他們呼求主,經歷了神的「風烈火」。這個教會不只為他們自己的教會禱告,他們為全世界所有的代禱請求禱告。我几次前往周二晚上的禱告會,每次都請求他們為華人的歸主禱告,他們沒有一次不是迫切懇求、流淚呼求來為華人禱告的。想像一千多位主內弟兄姊妹,他們有著不同膚色——黑人、南美西裔、白人,以及極其少數的黃种人,同聲為華人的得救歸主,聲淚俱下的迫切呼求神的情景。

我的禱告是,愿神藉著這本書,將禱告的靈賜下在眾華人教會當中,為華人的歸主,迫切祈求。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3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十二月 05, 2005
時代的工人
【讀經】:列王記上第十三章。


時代的工人

神在每一個時代中都有祂特別的作為,這作為是藉著祂所特選的人來作成功的;這個真理在全部聖經中都有明證。我們看見在舊約時代的以諾、挪亞、亞伯拉罕和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進迦南的約書亞,建立王國的撒母耳和大衛,挽回人心歸向耶和華的以利亞、以利沙,警告將亡的國家,指明生死禍福道路的耶利米、以西結,被擄歸回的以斯拉,重建聖城的尼希米,保全種族的以斯帖,承接舊約,開啟新約,主耶穌的先鋒約翰,掌管天國的鑰匙,開福音之門的彼得與眾使徒,那一個不是在神的旨意中控制時代,扭轉全局的神的用人。我們為著節省篇幅,就不能一一舉名,但這個真理卻願意向諸位讀者鄭重的提出來。

我所以要提起這個信息來,乃因今日的時代環境方面,令人惆悵悲憤,不知所為。社會的黑暗敗壞、天災人禍、滿目瘡痍,我們姑置不論。教會荒涼,燈光暗淡,實令人痛心疾首;破口太多,需人防堵,莊稼成熟,急待收割,信徒靈性,急待栽培,今日確是一個要緊的關頭,但誰是神所揀選、所差派,起來響應當前急需的時代工人?

我讀經讀到列王紀上第十三章,論到一位無名的神人,來警教耶羅波安王的經過,心中深有所感,願依據此段經訓,與諸位讀者,交通到「時代工人」的問題。

今日的時代

以色列國的歷史,自掃羅至所羅門,經過一百二十年的統一政治,王權鞏固,國勢富強,正在這黃金時代,因著羅波安的少不經事,一篇講詞,弄得人心離散,國家分裂;耶羅波安因利乘便,而建立以色列王國,此時真是躊躇滿志,奠都撒瑪利亞,治理以色列十個支派,而與大衛家猶大國對抗。在這時他作王是沒有問題,然最不放心的是人之心思,再歸故王,平時不打緊,一旦逢到耶和華的節期,百姓都到耶路撒冷去朝拜耶和華,而以色列人與大衛家原沒有甚麼深仇大怨,不過因所羅門的賦斂繁重,羅波安幾句大話,激起來的叛亂,倘若羅波安再來個好言撫慰,收買人心,說不定百姓會向他倒戈,驅他下台,想到這?,不免使耶羅波安,大傷腦筋。於是便籌劃定妥,鑄了兩個金牛犢,一隻安置在但(以色列之北部),一隻安置在伯特利(以色列之南部),並且伯特利因與猶大接壤,形勢重要,耶羅波安就在此處建造殿宇,安設祭司,另立新的宗教,領導百姓敬拜偶像,這事作得大背神道,惹神震怒,以致使他自己國破家亡,使以色列人陷在拜偶像的罪?面。

我們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舊約記載選民的歷史,自始至終的一個題目,就是他們的興衰存亡,完全是繫於對神的真誠與背逆。何時敬畏耶和華,何時便得順利,何時遠離耶和華,何時便得禍患。就連猶大的分裂,羅波安的國權衰弱,都是因為所羅門年老時的受誘,違背神命所致。而耶羅波安在即位之先,神也藉著先知,清楚的應許他作王,並警戒他萬勿蹈所羅門的覆轍,這是他一清二楚的事。到現在為要保存自己的王位,便又走這違背神命,專靠自己的下策。一人喫虧不要緊,而引導全國百姓走上拜偶像的路,這是何等可憐又可怕的無知!耶羅波安是大有才幹的人,他的這種行為,使以色列的歷史急轉直下,趨於敗亡。所羅門的罪,只使國家分裂為二,減弱了大衛家的榮耀;但耶羅波安的罪,卻使以色列民族陷於神怒,走上受罰被擄的途徑。在這個非常的時期,神就差遣了一位神人,從猶大來警教他。

今日教會的光景,活顯是一個耶羅波安的時代,能有幾個會堂,不是伯特利的殿?(耶路撒冷的殿,是耶和華立為己名的居所,伯特利的殿,是為人留名的居所)能有幾個祭司不是凡民?(工人由於人意)多少教會的節期,全是遺傳(連神聖的復活節也要加上歐美偶像的風俗,要喫個復活蛋。這是歐洲的神話,說他們一位女神是從一個蛋生出來的。)多少教會去拜金牛犢,差會的錢一運來,教會便轟轟烈烈的熱鬧起來,西國教士一走,傳道人便煙消雲散,各奔前程。落下個空的禮拜堂,讓幾位老太太在那?禮拜。

多少教會的大員,真像耶羅波安,滿有才幹,作事精明,不順從神的旨意、靠神的應許,去作工救人,乃是專靠自己的智慧,籌劃定妥的,為自己圖謀大事。神為我們開了工作的門,這時大員們卻頂有眼光,抓住機會,成全自己作王的心願,卻美其名曰:「神的大恩、神的賜福」。使一般熱心有餘而知識不足的信徒,受其愚弄、供其驅使,自以為虔誠事主,那?知道是代替耶羅波安捧場,所以我們今日不僅求神打發收莊稼的時代工人,更是求神興起整理神家的工人,使祂的教會,走上真理聖潔之路。

從猶大來的神人

當耶羅波安正在伯特利胡作非為,建聖殿、築祭壇、守節獻祭,一位神人突如其來,大聲呼喊:祭壇哪!祭壇哪!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家?必生一個兒子,名叫約西亞(刺耶羅波安之耳)他必將邱壇的祭司,就是在你上面燒香的,殺在你上面,人的骨頭也必燒在你上面……。(第2節)這呼聲真震動了那天群眾的耳鼓,那些穿著伯特利制服的祭司,盔甲鮮明的軍士,擾擾攘攘的百姓,威風凜凜的耶羅波安王,和這一位的神人,衣裝樸素,征塵滿身,雖似鄉愚,卻是面貌發光,有若天使,態度從容,凜然神聖,幾句神言傳佈之後,耶羅波安能不心驚?然而為著他王的尊嚴,維持面皮,只好大發其怒的,向侍從說一聲,拿住他罷!誰知侍從尚未下手,而王的手卻枯乾了。好糊塗的耶羅波安,你以為神的僕人,是可以隨便欺侮的麼?君王的權勢在神人的身上,是毫無能力的;哈利路亞!

今日事奉神的弟兄姊妹,你看見麼?只管大膽的傳揚主的話,指明人的罪惡,教會的危機,把生與死、禍與福的道路,擺在人的面前;不要忽是忽非,半吞半吐,為迎合人心,而歪曲真理,為懼怕人的緣故,而閉口不言。使徒保羅說:「我若討人的喜歡,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

伯特利的老先知

神為甚麼從猶大差這位神人來,以色列中沒有先知麼?有的,不僅是有,而且就住在伯特利,耶羅波安的作為,他一概知曉,他親眼看著犯罪的王在那?建聖殿、鑄牛犢、守節獻祭,這些是惹神震怒的事,作來何止一日!始終在老先知的眼前,然而他噤若寒蟬,不發一語!

這位老先知曾經受過靈感、得過指示、傳過神的話、作過神的工,為甚麼在這全國走向背逆的道路緊要關頭,耶和華的話不臨到他呢!可憐的老先知,是已經被神丟棄不用了,神為甚麼不用他,聖經雖未明言,但我們卻仍可看見。

我想當耶羅波安犯罪之初,老先知不能沒有感動、不能沒有神的話,但他卻畏難怕死,膽怯不言。王的勢力那麼大,我已經老了,能作甚麼?一輩子平安度日,臨老落個白頭見殺,真不是上算;而且家中是何等舒服,有飯喫、有驢騎,不僅有飯,而且可以供客(第5節),不僅有驢,而且可以奉獻(第23節),老先知也真是不吝嗇、樂善好施、接待遠人,真彀得上一位老牧師的風度!年青時,勞苦傳道,往來奔波,年老時,正應該在家安居,受子女的奉養了(第11節)。

可巧恰逢國家多故,分裂為二,北王耶羅波安背神律、拜偶像,按理說,我蒙神恩作先知,正應老當益壯,膽敢直言,挽此狂瀾,以正人心;但又一轉念,明知說了不好,何必多此一舉,況耶羅波安又不是昏昧無知,乃是明知故犯,不用我說,他儘會知道神的律法明載經典,神的應許曾經宣佈(王上十一37~38)。他自己背道,何用我去多言?老先知想到這?,聖靈的感動消滅,良心的責備停止,於是把伯特利城外,向神的大叛逆,置諸一旁了。可憐哪!喫飯、騎驢、養尊處優、渾渾噩噩,終此一生!

神不使用的老先知

今日的教會豈在少數,弟兄姊妹捫心自問,你是如何作神的僕人,世界的財貨、肉體的享受,奪去了多少傳道人的能力!那般拜金牛犢、背棄信仰,作耶羅波安祭司的傳道人,不必細說,他們根本談不到事奉神;但是多少曾經為神用的先知,轉眼之間,偃旗息鼓,無聲無息的作老先知,推緣其故,多半是受了金錢享受之累。

當蒙恩之初,感激涕零,全身許主,赴湯蹈火而不辭,只願愛主,不顧享受,素菜白湯,靈中自樂,一旦受信徒之愛戴,得多人之供給,環境順利,衣食豐足,肉體趁機掌權,靈力漸漸消失,不知不覺,安逸、自私、膽怯、徇情、謊言、詭詐、自尊、自傲,長此以往,只添老毛病,不加新能力,只講舊道理,沒有新亮光,不能按時分糧,使人飽足,只可敷衍一生,作老先知了。

今日莊稼多,工人少,到處呼聲,何人應召?感謝主!仍有猶大的神人奉神差派,在人看是無名小卒,在主眼中卻是掌上的珍寶。前些日子我看見一班往西北去傳道的弟兄姊妹,沒有神學的文憑,也沒有博士的方帽,卻是滿腔愛火,跟隨主耶穌,在今日滿地烽煙,交通梗阻,他們卻男女老少,魚貫前行,拉撒路式的基督精兵,正是屬靈戰場上的英雄。

神人的持守



神聽猶大神人的禱告,使耶羅波安的手,僵而復癒,這個明顯的神蹟,使他不能不稍受感動,於是請神人回家喫飯,且頒賞賜(第6~7節)。這種不悔改罪惡,只講究面子的好意,神人決不接受。「神人對王說:你就是把你的宮一半給我,我也不同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喫飯喝水,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不可在伯特利喫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第8~10節)。

這種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凜然不可犯的神聖態度,真使我得著莫大的策勵!傳道人的貞操,是今日特別當注意的一件事。我國幾十年前,士大夫尚講品節,今日的社會,道德破產,人格下流,競爭於升官發財,沉緬於酒食聲色,甚麼高風亮節,無人過問了。最驚心的,是主的僕人也有此頹風,自然不明目張膽的追逐酒色,卻是對於生活,無節操、無持守,只要善辭令、善交際,頭腦清晰,手段靈活,便是好工人。上了講台,一片屬靈,頭頭是道,有的還真有恩賜,言語動人,使得聽眾受感,簽名信主,立志奉獻,看起來,真是了不起的時代工人!但你細查他的生活,卻是與常人無異,貪財、嫉妒、污穢、淫亂,有的還假冒為善,外貌敬虔,在你的教會領會十天半月,還像個聖潔的神人,你若到他本鄉、本會去打聽,真叫你驚奇的啼笑皆非。

自然有的沒有如上述的那麼壞,卻是類似的失去聖徒的體統。傳道人奉神的差派,也受神的供給,雖是經過人的手,卻是祭壇上的禮物。今日有些教會、有些傳道的,見錢就要,不問來源,若真有耶羅波安來一筆捐款,那真是無上的厚賜,受寵若驚,那?管他悔改不悔改,聖潔不聖潔?亞拿尼亞的破產奉獻,那是聖靈充滿的教會,在今日還是少有呢?然而在彼得洞若觀火的屬靈眼光之下,絲毫的罪惡是無法立足的。亞拿尼亞若生在今日,他的大名一定要被刻在教會禮拜堂的基石上。

弟兄姊妹,願我們聽主的話「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廿二11~12)。願我們聖潔、願我們行義、願我們持守純正!忠於神言,大膽傳說,不愛錢財,持守清正,這個神人的風度,正是今日作基督人作傳道人的模範,若沒有這種生命、這種生活,那只好作老先知,不能作時代的神人。



神人的失敗

這位神人向耶羅波安說了以上的話,揚長而去,照著神的吩咐,不從原路歸回猶大,沒有喫飯、沒有喝水,行未幾時,感覺身疲力倦,於是在樹下歇息,不料,即在此時走上了失敗之路,聽從老先知的話,進了老先知的家,受款待、受供給,卻違背神的命令,以致在歸回的路上,被獅子咬死,橫屍路旁,作了耶羅波安和後世人的警戒,這是何等的令人警惕!一個大有能力,大有節操的神人,有了如此悲慘的結果,這實在給我們極大的教訓,以下我們來交通神人失敗的原因。

神人是被獅子咬死了,獅子是代表撒但,彼得說:「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五8)是的,這件事是由於撒但,牠用詭計誘惑了夏娃,來反對神的計劃,牠也替耶羅波安拿定主意,使以色列國敗壞,使他自己走上敗亡之路,在這?牠反轉頭來,又咬了神人一口,好可怕呀!聖經囑咐我們,應當儆醒謹守!

讀聖經我們知道神人走錯路,是受了老先知的引誘,他不是自己親口說,我不可同你回去,進你的家麼?但神人如何能受引誘呢?他不是已經有神清楚的話語麼?在此我們看見老先知未曾說話之先,在神人的思想中,已經有了機會,使魔鬼的引誘乘虛而入,疲乏的身體走著崎嶇乏味的山路,前半日興奮的精神,漸漸消失在無聊的情緒中,神為甚麼不讓我吃飯、不讓我喝水?我比別人忠心、比別人勇敢,背逆的耶羅波安,固然不當得他的供給;但神為甚麼根本不讓我在伯特利喫飯喝水,為甚麼不讓比耶羅波安好的人招待我呢?想到這?,心的深處,不免稍有埋怨,覺得神作的無理,好了,就在此時來了一位先知,滿有殷勤的招呼,那能不入其彀!

當心哪!思想的無聊、肉體的情慾,給撒但作工的地位,使牠有機可乘,思想中先發了軟弱,在環境中的門戶一開,極自然中便可進入迷途,因此聖經的話說:「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神人失敗的第二步,是受了老先知的引誘。那天若是一個普通的伯特利人,絕不能成功撒但的詭計,但老先知說:「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你去把他帶回你的家,叫他喫飯喝水……」(第18~19)。今天一位外教人大概不能叫你去犯罪、違背神命,一位冷淡退後的教友,也不能令你改變心志,惟獨一位先知和你一樣。或比你更有資格、閱歷,事主多年的老牧師、老傳道,正是引你走岔路的導師。在前面我提到我們不可作老先知,在此我要特別提醒遵行神旨的弟兄姊妹,要謹守儆醒!不僅慎防魔鬼,也當慎防撒但的差役,不僅慎防世俗中來的差役,更當慎防穿光明衣服的使者,和那在靈性上耳聾、眼花的老先知!

這位老先知究竟為了甚麼大發愛心,招待神的僕人?在家安居就是了,何必出來替人惹禍?但無論他的動機是好是歹,我總要說這是撒但的激動。今日青年的蒙召,願意跟從主的弟兄姊妹,我不是要你輕看主的老僕人,志高氣傲,乃是要你謹慎。若在你行走的路上,有人無緣無故的干涉你,替你拿主意,要你如此如彼,或是他看你是可造之材,就拉攏你到他的工場,再或是憑他一時的思想,不經禱告,沒有主清楚的話,就替你設計、安排,這一切都是你當拒絕不接受的。因為他沒有清楚主的意思,單憑他一己的私意,來替你決定,雖較比是好,也不能正確的視為當行之路,惟獨有一位,從來自己遵行主旨,對於別人決不輕加可否,等到經過禱告,真有主的感動、主的話語,慎重從事,這種人,纔可向他請教,他若不清楚,他也決不向你冒失發言。我是看見今天青年的傳道人,向人請教者多,隨便代人定主意的也太多,所以請這樣的人注意!不上老先知的當。

但有人要說,在這?所說的神人,是受老先知的欺哄,因為老先知清楚的說,他是有耶和華的命令,這怎麼防備呢?他的失敗當完全由老先知負責,為甚麼神刑罰他呢?請注意,神是不改變的,祂的話也是不改變的,祂不能是忽是忽非,在祂只有一是(林後一19)。神已經告訴他「在伯特利不可喫飯喝水……。」神說不可,就是不可,決不會中途變卦。在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最要緊的屬靈原則,就是「神不改變」,所以神人可以不受欺哄,可以明白老先知是謊言,可以用對付耶羅波安的態度,對付老先知。這個原則用到今天也是一樣的,我也敢說到永遠也是一樣的,神的命令我若尚不清楚,那是一件事,倘若明白了就不可,就不能稍有改變。



吼叫的獅子(保守之道)

在這?又叫我們學習一個要緊的道理,就是如何保守自己,不受惡者的陷害「我們知道凡從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惡者也就無法害他」(約壹五18)。

撒但雖然各處遊行,但牠所吞喫的,是那些可吞喫的人,有些人,牠根本不可吞喫。你看見麼?似乎在每一個神兒女的四圍,有一個神定的界限,是撒但不可越界來侵犯的,牠最多可以吼叫,但牠不可吞喫,這界限就是神的命令。耶羅波安的大怒,伸出手來,叫人拿住神人,他的命令等於廢話,也是一理,他的聲音是獅子的吼叫,卻不能絲毫傷害神人一點,但到老先知的家,神人走出了神吩咐「不可喫飯喝水」的命令,則撒但就可以傷害他。

當心哪!弟兄姊妹!你若不走出神「不可」的界限,那惡者就無法害你,切記「不可」……!何等神聖的保障!任牠怒目而視,張大血口,神的同在,其奈我何!



獅子、屍身、驢

他就去了,在路上有個獅子遇見他,將他咬死,屍身倒在路上,驢站在屍身旁邊,獅子也站在屍身旁邊,有人從那?經過,看見屍身……獅子……驢(第24~25節)。

這是一件奇妙的事,獅子咬了他,卻不喫他,也不離開他,驢也站在那?,一直的站著,直到有人經過,直到老先知和他兒子們來到,足有不少的時間。屍身、獅子、驢,都擺在那?,一副驚人的圖畫,一個神蹟,這事也傳入耶羅波安耳中,因為發生事故的地點,距伯特利耶羅波安敬拜金牛犢的地方不遠,還在以色列的境內。

這是神作的事,是一個見證,一個警告,和神人向耶羅波安的見證,一樣的用處,人若行走在神的旨意中,便是行走在平安穩妥的路上,你若越過神的命令便走在敗亡的路上,可惜耶羅波安經過了神人的警告,又看見了神所行的神蹟,仍然不悔改惡行「這事叫耶羅波安的家陷在罪?,以致他的家從地上除滅了」(第34節)。

何祗耶羅波安一人呢!多少的基督人、多少的傳道人,都聽見了神的話語、都看見了神的見證。屢次的有屍身、獅子、驢,擺在我們的眼前;回轉惡道,走上正路,有幾人呢?仍舊在籌劃、定妥,用自己的智慧、手段,鞏固自己的地盤,擴張自己的事工、傳揚自己的名聲,卻不專心倚靠神、順服神,總覺得自己的手段,較勝於神的應許。可憐哪!到了終局都和耶羅波安一樣的收場。



答覆疑問

多少人在這?有個疑問,可憐的神人,遵行了神的旨意,只在回家的路上一次失敗,便受了神的懲治,被獅子咬死,那說謊欺騙引誘神人的老先知,反倒平安無事,壽終正寢,甚麼緣故呢?我們可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節,得著解答:「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在聖經中我們一直看見這個原則,「耶和華在親近祂的人中顯為聖」(利十3)。在一個已經墮落被神廢棄的人,他的審判是在將來「和世人一同定罪」;但在一個神所看為寶貝的器皿,他一沾染污穢,是要立刻被潔淨的。神人雖然死了,但他仍是神人,雖然死了,卻仍舊說話!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5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五, 十二月 02, 2005
見證失落的恢復 - 史百克
從以賽亞五十四章—啟示十字架的積極、復活和建造面—繼續向前,我們發現多次多方題到一件重要的事,稱為﹕神的見證在耶城並在萬國中的恢復。這是該書末了十二章之鎖鑰或關鍵。你我將看見錫安、耶路撒冷,這兩個詞常常的出現,因為錫安和耶路撒冷乃是神見證的焦點和中心;同時也多次說到列國。

主恩豐盛—主道孔達

以賽亞五十五章說出兩件事﹕

(1)主恩豐盛(1-9)—我們看見在復活立場上,有豐富的恩典白白賜給神的子民。『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喫;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喫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那可靠的恩典。我已立他作萬民的見證、為萬民的君王和司令。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神必廣行赦免。…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新約聖經有太多的地方說到神豐盛的恩典!

(2)主道孔達(10-13)—神的道、神的話語,穩固可信。『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喫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發他去成就或作所命定〕必然亨通。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松樹長出代替荊棘;番石榴長出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為永遠的證據、不能剪除。』這是說到神的話、主僕所傳所寫的信息,決不徒然返回;必定成就神所喜悅的,並且在受差所成就的事上亨通。歡歡喜喜的出,平平安安的入!當時直接的應用,就是說到神子民被擄歸回的事。(參賽35﹕10;48﹕20;52﹕12)。以斯拉、尼希米…就是歸回神子民的代表和見證—原基上築壇、建殿、修牆!今日在我們新約神子民身上的屬靈見證,也是如此十字架、教會、基督的豐滿。請記得,神的話決不徒然返回!

禱告的殿和謙順的需要

當我們來到以賽亞五十六章,我們看見每一件事都是集中在『為萬民禱告的殿』這樁事上。『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7)。當日是如此,今日更是如此!在恢復主豐滿見證的事上,教會必定活在為萬民禱告之屬靈實際?。因為神說、教會乃是『我的禱告之家(My house of prayer)』。(家比殿更合宜禱告—徒12﹕12)。

以賽亞五十七章乃是警告神的子民,切勿重蹈從前毀壞神見證的事體。似乎主需要常常這樣警告﹕當謹慎你的言行,免得破壞毀損你的見證,猶如耶利米所說之作壞了的器皿(耶18﹕4)。這是歷代信徒?常的危機!所以該章經文特別題到神同在和委託的場地—謙卑柔順的靈。『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15)。主的同在和委託,主見證的恢復,完全在於那些具有謙卑柔順之靈的人!【四十多年前,主僕豫告,編者親身經歷﹕信徒分爭分裂、再分裂…悲慘之局面,都是由於驕傲剛硬的心、缺乏謙卑柔順的靈!只有專心跟隨羔羊—接受十架的,才能真正產生並活出羔羊基督謙卑柔順的靈。求主憐憫我們!】

五十八和五十九章繼續發出更多的警告、訓戒、指示,都是為著清除天空那些使主見證模糊陰暗之黑雲。『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那些出於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廢之處;你要建立拆毀累代的根基;你必稱為補破口的、和重修路徑與人居住的』(10-12)。『人從日落之處、必敬畏耶和華的名;從日出之地、也必敬畏他的榮耀;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雅各族中轉離過犯的人那裡;這是耶和華說的』(19,20)。主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著祂見證的發光和顯露。祂的一切警告和訓戒,也都是清理移除空中的一切烏雲。

光耀的見證得以恢復

已往所發生的事都是準備並部署一條路,引進第六十章『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1)。這就是說到主見證的恢復;在這黑暗世界和荒涼光景中,教會發出光耀的見證。『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2)。這是以賽亞末段豫言中最高的經歷和榮譽。一節說到見證的恢復;四、五節說到萬民、列國受感化、受影響。『你舉目向四方觀看;眾人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眾子從遠方而來、你的眾女也被懷抱而來。那時你看見就有光榮、你心又跳動、又寬暢;因為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列國的財寶、也必來歸你』(4,5)。

當主的見證明亮光耀,當神在祂的家中藉十字架得著祂所要得著的光景時,四方的人都要受到影響。列國受影響,萬民被感化;教會本身必富裕豐饒。如果主照著祂的心意,真實得著祂豐滿的見證,在祂百姓和祂使用之器皿中,全無黑雲遮蔽,就萬國必受到影響並感到其衝擊力。『確實的、眾海島必等候我、首先是他施的船隻、將你的眾子、連他們的金銀、從遠方一同帶來、都為耶和華你神的名、又為以色列的聖者、因為祂已經榮耀了你』(9)。

新約聖經之符合部分

我們曾說過,舊約之豫言雖然直接說到以色列國屬地暫時的事,但都是豫表新約屬天屬靈的教會。關於恢復主見證的事,新約哥林多後書,特別是它相符合的部分。先是哥林多前書說到教會?一些可悲可憐、屬肉體、屬世界的事;結果,主的見證失落毀壞。這說明﹕何時屬肉體、屬世界的信徒,插手在教會的事工上,其結局必是破壞毀損主的見證!意即天然人進入,主的見證就出去。我們知道撒但第一種詭計乃是公開的逼迫、殘害、消滅主的見證!耶路撒冷的教會就是例證。但牠失敗了!現在牠就施展第二種詭計﹕將天然人、肉體因素、世界風俗,漸漸引入信徒?面,叫信徒照著自己的意思行!這樣就效勞成全魔鬼的目的—破壞主的見證。

然而在這兩封書信之間,有某些事發生。他們來到十字架跟前,悔改認罪,捨棄肉體、脫離世界、否認自我…,他們轉變了!『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慇懃、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或作自責〕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林後7﹕9-11)。所以哥林多後書乃是恢復主見證新約的符合部分。這見證的恢復不僅影響地方上的聚會,也影響世界各處!

得勝之愛的價值

保羅說到主見證的恢復,有數件事﹕第一,得勝之愛的價值。『我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的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的疼愛你們』(林後2﹕4)。保羅這得勝的愛有兩面因素﹕有效的見證,清楚的亮光。就哥林多的信徒來說,保羅這個愛應當老早枯竭!他們實在不配得著保羅的愛!他們藐視他、看他為萬物中的渣滓,說他憑血氣行事、氣貌不揚、言語粗俗,詭詐用心計牢籠…(林前4﹕10,13;林後10﹕2,10;12﹕16)。但保羅說『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難道我越發愛你們、就越發少得你們的愛麼』(林後12﹕15)?不論哥林多信徒怎樣對待他,他向他們的愛是?久忍耐、又有恩慈,永不止息!主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有效見證之第一和主要因素就是保羅所表現的這種得勝的愛!信徒的彼此相愛就是這種捨己、活出基督之得勝的愛!今日我們不能關上自己的門,說「世界(世人和有的信徒)正面敵對、惡意仇視;我們所說所講的、他們也無感應和共鳴,我們何必計及重視他們?我們關上門、自己幹(傳我們的福音、造就我們的信徒)算了!」我們不能有這種靈和態度!主留我們在地上就是影響這個世界和屬世界的信徒。主是這樣,保羅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不能關自己在修道院或尼姑庵,冷冷的對待他們。如果我們是關起門來自己幹的地方教會,結果週圍的世人和信徒都會知道。

他們不是僅僅聽我們所講的,乃是看我們所行所表現的。只有你我活出基督這種得勝的愛才能影響世界!主將魂生命(自我)傾倒,表現了這種得勝的愛!誰甘願付此代價呢?羔羊的同伴!

與基督同受苦的價值

第二,恢復主見證之第二件事,就是與基督一同受苦。林後一章『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3-5)。首先,與基督一同受苦必會發現握有基督安慰之奇妙報償。今日這個世界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需要安慰,但你我有真正的安慰可供應他們,這確是一件重要的事。以賽亞說『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賽40:1)。但你不能用平凡之陳腔瀾調,說些不疼不癢的風涼話,來安慰服事供應人!受苦受難的人立刻要問你﹕你有無經過我所經過的?你有否進入我那種深奧難解之處境?

為這緣故,神在祂主宰之權下,允許某些嚴厲的苦難和試煉臨到信徒(包括你和我),為要發展某些真正基督的安慰之奇妙價值—去安慰、扶助那些受試煉、遭苦難和傷心的人。這就是保羅所說『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你現在正遭遇疼痛、艱苦、黑獄之經歷麼?棄絕自愛自憐,思念主在寶座上。這是祂賜之良機,為要你與基督一同受苦(有祂死的形狀),產生基督的安慰(祂復活的形狀),於未來年日去安慰別人。這是重大並有永存價值的事。

真正屬靈的職事或事奉都是由此而生。一切傳道的人都應進入可怕嚴厲試煉之深海,獲得寶貝或貴價珠子,才能給神帶下有價值的事奉!否則,都是人工的、職業的、不是真實的。以賽亞說『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賽60﹕5),其意義就是在很深之處、很黑之處、很可怕之處,你能得著寶貝。這是恢復主見證之途徑和道路。保羅的經歷和事奉就是如此。『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1﹕8,9)。這也就是經歷死而復活,帶進真實的事奉!在你個人似乎絕望之遭遇中,在你的信徒同伴似乎絕望之環境中;神主宰的引領你,就是要使你發現祂復活的大能,「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若是這樣,你必然是真實的傳道人,並且也是今日各處最需要的!

受過破碎的價值

第三﹐恢復主見證之第三件事,就是受過破碎的價值。真正有效果之見證就是那些受過破碎、顯出柔軟美德之信徒所帶進的。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林後4﹕7-12)。

我們應當繼續讀到第十八節末了,這段聖經就是說到受破碎、顯出柔軟美德之奇妙價值的真實信息。有效果之見證完全根據於此。按天然人來說,柔和軟弱並無多少價值;但按屬靈人來說,柔和軟弱乃有無窮價值。我們有這寶貝放在易碎的瓦器?。意即我們是受破碎的人、是柔和軟弱的器皿。有一件關乎我們信徒的事、而且是超過一切別的事,就是有度量受破碎—似乎我們被造作就是為著受破碎,然而有無窮價值包含其中。『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

由林前書我們看見,當時之教會是未受破碎的﹕是剛硬的、嫉妒分爭;是驕傲的;是論斷人的;是殘酷、彼此告狀的;是無恩慈、欺壓人的;…他們有一切、但就是沒有受破碎!然而林後書我們發現,他們(教會)柔軟謙卑、溫和慈祥、軟化破碎了!現在可以談到事奉、職事,談到見證、聖言了。從前未受破碎,談不到事奉和見證。個人是如此,團體教會也是如此。我們的破碎和柔軟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而且讓真實的寶貝(活的基督)得以顯露的。

你我常常口口聲聲說到見證、說到事奉。你我真懂得麼?親愛弟兄姊妹,聖靈要告訴我們﹕只有受過破碎、顯出基督柔軟美德之男女兄姊,才真實懂得甚麼是見證,甚麼是事奉!讓我們不要弄錯,我知道這是艱難的路,但這是惟一的路。你我無權利來事奉,無權利談論見證、教會、或器皿這一類的事,除非我們受破碎、彰顯柔軟(活出基督)。

我們讀以賽亞書看見這事是何等的真實。主說『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56:7);但是—『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57:15)。你發現主住在那些心靈痛悔謙卑之哥林多人中間。他們有聖膏油的塗抹,有主的美德。是的,主的膏油只顯在那些受破碎、被倒空,顯出柔和謙卑之兄姊中間。他們毀滅一切之信靠肉體(腓3﹕3),捨棄一切之己的力量。這是照耀主榮光、恢復主見證的路!

愛是心胸擴大的路

保羅說『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林後6﹕1113)。在哥林多的信徒當初破壞失去見證的原因是甚麼?他們太狹小、太鄙吝。保羅待他們如嬰孩—易暴躁、好發怨聲、芝麻小事認為是不得了的大事!保羅說﹕你們的心胸,要擴張!要增大!要作大人!不要注意那些鄙劣小事。要有大思想、高情操、寬雅量—大愛的心!

何謂大愛的心?愛是『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凡事相信』,從來不準備接受惡的報告,總是有另外的解釋。當人有過失,愛是不幸災樂禍。你們記得大衛的故事。當掃羅到處追殺他,他像一個虼蚤、鷓鴣(撒上24﹕14,26﹕20),晝夜不得安寧。掃羅挑選三千精兵—捉拿一個人!第一次,在一個洞的深處,有機會可殺掃羅,跟隨大衛的人也建議﹕這是神賜之機會、可以下手。但大衛說﹕我的主(掃羅)是主的受膏者,我萬不敢伸手害他!第二次,一夜掃羅和元帥睡在營?,大衛和亞比篩下去看見。亞比篩說﹕現在神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求你容我將他刺死。但大衛說﹕不可!二人就走了!這兩件事說明﹕甚麼叫作廣大心胸,甚麼叫作真實偉大!大衛受掃羅那麼多、那麼長的迫害,他都從神手?接受,學了捨棄自我!他不知道這種迫害、還有多麼長的時間?但他不逃避,完全從神手?接受!他不抓住似乎是神賜之機會、自己幹!他讓在神手?!這是屬靈的偉大!這是廣大的心胸!今日你我也應當如此學習這種屬靈的偉大和這種廣大的心胸!保羅說『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們信徒是神手中的傑作(弗2﹕10),求神造作我們、使我們成為祂屬靈偉大的子民!

恢復主見證的要素

現在我們總結來看恢復主見證的要素。(各處教會,或普世教會都是同樣的)。
(1)第一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在苦難中確實經歷神聖的安慰。
(2)第二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在似乎絕望境遇中經歷復活。
(3)第三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藉失敗學了神聖的愛。哥林多的信徒何等深的確認自己的失敗!他們發現神的愛乃是藉著保羅澆灌在他們身上。因為保羅的生活行動具體表現了神聖的愛!
(4)第四要素﹕必須出自於我們受過破碎和擴大的心。這顆心乃是來自確認自己實在軟弱。哥林多的信徒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確認自己的失敗和軟弱,我們就不會定罪別人,反而會同情別人—這就是心被擴大。
(5)第五要素﹕必須出自於我們徹底的奉獻—意即我們為著主的尊貴榮耀負責任,不僅在地方上、並在普世中。哥林多的信徒曾羞辱主名、叫主失望。現在不同,他們徹底奉獻,出一切代價,負起責任,不再叫主失望了!以賽亞末了幾章多次題到主的名在錫安,就是說明這事!

末了我們再問﹕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就是向那些接受十字架一切含意和結果(即經歷死而復活)的人。這都是出自以賽亞五十三章。恢復主的見證只能是十字架的結果。每一件有關主見證的事也都是以十字架為根基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1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十二月 01, 2005
Scofield Reference Notes (1917 Edition)
Please click on the following link for the online version:

http://www.studylight.org/com/srn/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11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CI Scofield



Cyrus Ingerson Scofield (1843-1921), Bible student and author, was born in Lenawee County, Michigan, reared in Wilson County, Tennessee, and privately educated. Converted at 36, he was ordained to the congregational ministry in 1882, and served as pastor of the First Church, Dallas, Texas (1882-1895), and again (1902-1907); and of the Moody Church, Northfield, Massachusetts (1895-1902). He spent his later years lecturing on biblical subject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The work for which he is best remembered is his 1909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2:48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一月 29, 2005
四件有關神的兒女的事
四件有關神的兒女的事

約翰壹書三章一至三節告訴我們四件有關神的兒女的事。

(一)我們的尊榮是大的 你有否在第三章第一節那約翰的說話中,體會到驚訝的口吻呢?神愛每一個人,正如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所保證我們的,但祂對其自己的兒女有一份非常特別的愛。你曾否想過:主已帶領那身為祂兒女的你,進入了那滿有尊貴、特權、光榮的奇妙位置與地位呢?請試想一下吧!要知道你曾是一個可怒之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二章三節)、悖逆之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五章六節)。祂已將你高舉,成為神的兒子、天上君王家族的一份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三章十五節!你並非在稍後的日子裡,才成為祂的兒女;如果你在祂的裡面是一個真實的信徒,你現在就是祂的兒女──請看第二節。我們的天父所賜予我們那天上猶如君王的尊榮,是如何的大!請你對自己說:「我是神的兒女!」──讓神對你榮耀、崇高的呼召霸佔你整個的心靈。這會使你摒除你的懼怕與煩惱,反而使你高興快樂,因為你的尊榮是大的。


(二)我們的特殊性是顯著的 第一節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當耶穌在世上的時候,世人並不認識祂;而且世人也並不認識我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們是一個特殊的族類,世人並不認識或理解我們。有的時候,那些非基督徒認為我們篤信宗教太狂熱及太愚昧。他們覺得撲朔迷離、大惑不解,因為我們並沒有與他們同享罪中之樂──請參閱約翰壹書二章十五至十七節;彼得前書四章四節;因為當我們所做的、會叫我們軟弱的弟兄絆倒的話,我們便會甘心樂意地拒絕去做這些事──請參閱羅馬書十四章二十一節;因為我們有一顆良心,叫我們不願令它不安──請參閱使徒行傳二十四章十六節;因為我們想要在眾人面前做一個堂堂正直的人──請參閱羅馬書十三章七節;因為我們寧可參加一個祈禱會,而放棄某些世俗的娛樂──使徒行傳四章二十三節;或者因為我們寧願放棄我們的高職,而去非洲、印度或南美洲的窮鄉僻壤,在有需要的地方去事奉主──請參閱馬太福音六章十九至二十節。是的,世人很容易誤解我們,因為我們是一群特殊的族類。正如耶穌在世上曾被排斥疏離一般,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總是遭人誤解或逼迫──請參閱約翰壹書三章十三節。

(三)我們的命運已經決定 在第二節,約翰告訴我們一些有關神兒女將來的事情。請注意他如何順序漸進地將真理揭露出來:

(1) 主耶穌就必再來。約翰說及「他顯現」的時間,並提到有關基督徒「有福的指望」──請參閱約翰福音十四章三節;提多書二章十三節。如果你仔細地讀聖經,你會注意到時代的兆頭──(類如宗教的、猶太人的、商界的)──都是指向一件事實,即主的再來確實是愈來愈近了──請參閱雅各書五章八節。

(2) 當祂來時,我們必得見祂的真體。約翰告訴我們這一點,當我們看到這一位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時,那是多麼奇妙的事,祂曾來到世上,住在我們中間,又為我們死去,後又從死裡復活,現已被升到榮耀莊麗的天上,在父神的右邊!祂第一次是在軟弱中來到世上,但當祂第二次來的時候,祂將會在能力及極大的榮耀中來到世上。我們必定會看見祂;「眾目要看見他」──請參閱啟示錄一章七節

(3) 當我們看見祂時,我們必要像祂。約翰告訴我們這一點,(正如保羅所的一般),「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我們也要改變!」──請參閱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一至五十三節,並請與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十六至十七節作一比較。我們將來的展望是多麼的榮耀!請參閱詩篇十七篇十五節。我們如今並不像祂,但我們「知道」──甚麼?「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請參閱約翰壹書三章二節。是的,我們的命運已定。我們一切在地上的試探和試煉、以及我們的憂慮和試驗,只不過是「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6)而已;當主再來的時候,那瞬間的改變,將會是何等的大!然而,請注意:由於我們的尊貴、特殊性及命運,我們必須履行我們的任務。

(四)我們的責任是清晰的 約翰在第三節說到這一點:「凡向他有這指望的,」(那就是保證我們:主耶穌必定再來,而當祂再來的時候,我們必要像祂),「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如果我們生活在主再來的亮光之中,我們必須謹慎小心地生活。我們必須潔淨自己──請參閱哥林多後書七章一節;我們對於我們生命、家庭及日常事務中有罪和值得置疑的東西,應有一顆柔和的良心──請參閱詩篇一百三十九篇二十三至二十四節;我們的生活方式,應為主所悅納,以致若祂突然之間來臨,我們便不至於羞愧──請參閱約翰壹書二章二十八節。至於你的私生活、你的家庭、你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以及你事奉主的方面,你應否作出些調整?假若你知道祂今晚確實會回來的話,你是否有一些急不容緩的事情,非待你處理不可,以致你可作好準備,以毫無慚愧的心態來迎接祂呢?祂可能今天晚上便來到這裡!你現今必須處理好這一件事──因為「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摘自生命之道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4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數主恩惠 Count Your Blessings
【詩歌介紹】數主恩惠Count Your Blessings

一 當你經過試煉,茫然無所從,你心絕望以為甚麼都失蹤;

就當數主恩惠,當一一的數,你就要希奇祂曾如何眷顧。

二 當你有所掛慮,如同挑重擔,覺得所要負的十架苦難堪;

你若數主恩惠,疑惑要消散。並要不止住的歡樂和頌讚。

三 當你看見別人屬世的亨通,你若念主應許,心就不會動;

你所受的恩惠,原來無處買,你有了父的家,又有主的愛。

四 所以,無論遇見大小的試探,不必灰心,萬事總有主承擔;

你若數主恩惠,天使要來臨,伺候你,服侍你並使你歡欣。

副歌 數主恩惠!要一一的數!記看祂曾如何眷顧你!

數主恩惠!要一一的數!你就要希奇祂曾如何愛你。


有人說,這是一首英國人最摯愛的美國聖詩,在威爾斯大復興時期,英國大街小巷,到處揚溢著「數算主恩」的歌,這首詩歌(聖徒詩歌715首)作者是歐德曼(Johnson Oatman, Jr. 1856-1922)出生於新澤西州,他的父親常在教會獻詩,因此他從小就熟諳聖詩。 十九歲時受衛理公會按牧,但牧會經驗不多。 早年他隨父經營家業,父親去世後,他從事保險業而不斷晉陞。 1892年,他開始寫福音詩歌,「數主恩惠」寫於1897年,他發覺許多人疏忽了神的恩典,因此提醒信徒們,要將主恩細數並記清楚,這樣在奔走天路時,就能如鷹展翼飛翔高空。 他一共寫了五千多首聖詩,在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福音詩寫作上,佔重要一席。 他的作品,我們常唱的有「那有朋友像耶穌」(No, Not One),「向高處行」(Higher Ground ),「無朋友待我像耶穌」(There's No Friend Like Jesus)等。


本曲的作者艾克賽(Edwin O. Excell 1851-1921)出生於貧窮的家庭,年輕時是一個泥水工,時常一邊唱,一邊做工,使自已覺得工作輕省些,閒時常帶領朋友歌唱;稍後他從名師專攻音樂,並奉獻自己為主所用。 起初他作了許多兒童聖詩,後來加入了慕迪佈道團,擔任歌唱。 有人說他唱起歌來,好像是一位天使,在向人類述說 神無比的慈愛與恩典,使聽者都深受感動。 他一共作曲二千多首聖詩,出版了五十多本聖詩集。


筆者的雙親都深愛這首詩歌,在我孩提時就教導我要數算主恩,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成年後,我們兄弟姊妹散居香港、台灣、美國,每當我們全家團聚時,一定唱「數算主恩」。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論遇禍遇福,或順或逆,我都藉此歌而感恩,也因此歌的激勵而重新得力克服困難。 父親在晚年得了老人失憶症,記憶盡失,親友難辨,但是他卻能背誦詩篇廿三篇及歌唱「數主恩惠」,聞者莫不引以為奇。弟兄姊妹們,你我能數盡一生中的主恩嗎?!

??摘自顧明明編撰的《古今聖詩漫談》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3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十一月 23, 2005
How Did the Old Testament Become the Old Testa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How did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develop? How were they recognized as Scripture? In outline form below, we discuss how the Old Testament became the Old Testament.

I. The Canon of the Hebrew Bible

A. The twenty four books recognized as canonical There are twenty-four books in the Hebrew canon. These twenty-four books correspond exactly to the books in the English Protestant Bibles that numbers thirty-nine. The difference is in the enumeration of the books. (For example, the Hebrew Bible does not divide Samuel into 1 and 2 Samuel. The same goes for the Kings.)

B. The Hebrew Bib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the Law, Prophets, and Writings.

1. The Law (5)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2. The Prophets (8) Joshua, Judges, Samuel, Kings, Isaiah, Jeremiah, Ezekiel and the Twelve.

3. The Writings (11) Psalms, Proverbs, Job, Song of Solomon, Ruth, Lamentations, Ecclesiastes, Esther, Daniel, Ezra-Nehemiah and Chronicles.


C. Origin of three-section division The division of the Hebrew Bible into three sections (not four or five, as in Greek, Lati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known as the Law, the Prophets, and the Writing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econd century B.C., when it is three times referred to in the prologue of Sirach, added by the Greek translator of the book in about 130 B.C. (see Roger T. Beckwith, "Canon of the Hebrew Bible and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 100-101). Jesus referred to this division in Luke 24:44 when He said, "The Law of Moses and the Prophets and Psalms must be fulfilled."

II. The Growth and Formation of the OT Canon How were the books of the Hebrew Bible collected and recognized?


A. Progressive collection of OT prophetic books (as recorded in the OT) From the beginning, the inspired writings of the Old Testament were collected by the Jews and revered as sacred and divinely authoritative.

1. Moses put the Book of the Covenant, including the Ten Commandments (Exod. 20:1—23:33), into writing and the people agreed to obey it (Exod. 24:3-8). The Book of the Covenant became part of the Book of Exodus and immediately was accepted as the Word of God.

2. The Book of Deuteronomy was immediately stored by the Ark in the Tabernacle after Moses wrote it (Deut. 31:24-26). Later, with the rest of the Law of Moses, it was moved to the Temple (2 Kings 22:8).

3. Joshua added his words and set them up in the sanctuary of the Lord (Josh. 24:26).

4. Daniel refers to "the books" which contained the "law of Moses" and the prophets (Dan. 9:2, 6, 11).

B. Later OT books quote earlier OT books as authoritative

1. The books of Moses, which were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canonical, are cited throughout the Old Testament from Joshua (1:7) to Malachi (4:4).

2. The events of Joshua are referred to in Judges (1:1, 20-21; 2:8).

3. The books of Kings cites the life of David as told in the books of Samuel (1 Kings 3:14; 5:7; 8:16; 9:5).

4. Chronicles reviews Israel's history from Genesis through Kings including material from Ruth (1 Chronicles 2:12-13).

5. The ninth chapter of Nehemiah reviews Israel's history as recorded from Genesis through Ezra.

6. 1 Kings 4:32 refers to Solomon's proverbs and songs.

7. Daniel cites Jeremiah 25 (Daniel 9:2).

8. Jonah recites parts from the Psalms (Jonah 2).

9. Ezekiel mentions both Job and Daniel (Ezekiel 14:14, 20).


NOTE: "Not every book is cited by a later one, however; but enough are cit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was a growing collection of divinely authoritative books available to and quoted by subsequent prophets." (Norman L. Geisler and William E. Nix, From God to Us, Chicago: Moody, 1974, 81).


C. Prophetic continuity A prophetic chain links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together.

1. Moses wrote the Pentateuch

2. Joshua, the author of Joshua and perhaps the very end of Deuteronomy (which records Moses' death) took over for Moses in writing inspired Scripture.

3. Samuel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David (1 Chron. 29:29).

4. Nathan, Ahijah and Iddo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Solomon (2 Chron. 9:29).

5. Shemaiah and Iddo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Rehoboam (2 Chron. 12:15).

6. Iddo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Abijah (2 Chron. 13:22).

7. Jehu wrote about Jehoshaphat's reign (2 Chron. 20:34).

8. Isaiah wrote of Hezekiah's reign (2 Chron. 32:32).

9. Unnamed prophets wrote about Manasseh's reign (2 Chron. 33:19).

10. Jeremiah wrote just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Babylonian exile.

11. Daniel and Ezekiel continued the prophetic ministry during the exile.

12. Ezra, after the exile, returned from Babylon with the books of Moses and the prophets. (Ezra 6:18; Neh. 9:14, 26-30).

13. Nehemiah completed the chronology of OT prophetic continuity.



NOTE: "Each prophet from Moses through Nehemiah contributed to the growing collection which was preserved by the official prophetic community stemming from Samuel." (Norman L. Geisler and William E. 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Chicago: Moody, 1986, 83).



III.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Canonicity How did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become recognized as Scripture? The following factors all played a role:


A. Tradition There was a well-established tradition that many of the books came from Moses or one of the other acknowledged prophets.


B. Spiritual authority of the books themselves The inherent spiritual authority of the Old Testament books played a role in their acceptance into the canon.


C. Recognition in the Temple as sacred


D. Conviction of leaders and people The opinions of religious leaders and common convictions of the people about the books were considered.


E. Jesus and the Apostles Jesus and the apostles quoted and appealed to many of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showing that they believed in the canonicity of these Old Testament books.



IV. End of OT Canonical Era Malachi, the last Old Testament book, was written around 430 B.C.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era, then, as determined by God, lasted from 1445 B.C. to 430 B.C. Evidences that the OT canon ceased at the time of Malachi include:


A. Josephus According to the Jewish historian, Josephus (A.D. 37-95), the Hebrew OT was complete and no more canonical writings were composed after the reign of Artaxerxes (464-424 B.C.):

"From Artaxerxes (the successor of Xerxes) until our time everything has been recorded, but has not been deemed worthy of like credit with what preceded, because the exact succession of the prophets ceased. . . . For though so long a time has now passed, no one has dared to add anything to them, or to take anything from them, or to alter anything in them" (Josephus, Against Apion I. 8.).

NOTE: Rationalist higher critics claim that portions of Scripture such as Daniel, Ecclesiastes, Song of Solomon and many of the Psalms were compiled many years after Malachi. According to Josephus, though, no additional material was ever included in the canonical twenty-two books during the centuries between 425 B.C. and A.D. 90. This presents a problem to those wh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authorship of these books (Gleason Archer, 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Chicago: Moody, 1974, 73).


B. The Talmud The Jewish Talmud states, "After the latter prophets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the Holy Spirit departed from Israel."

C. New Testament The New Testament never quotes any OT book as authoritative after the time of Malachi.


V. Recogni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as Completed Canon When were all the books of our Old Testament canon recognized as canonical?


A. New Testament "Good evidence exists in the New Testament which shows that by the time of Jesus the canon of the Old Covenant had been fixed" (Neil Lightfoot, How We Got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1988, 106).

1. Luke 24:44 The canonical writings, according to Jesus, are composed of the Law of Moses, the Prophets and the Psalms. This threefold division is equivalent to the three divisions of the Hebrew Scriptures—the Law, the Prophets and the Writings.

2. Martyrs of the Old Testament Jesus spoke of the time "from the blood of Abel to the blood of Zachariah" (Luke 11:51; cf. Matt. 23:35) when referring to the martyrs of the Old Testament. The first martyr of the Old Testament was Abel and the last martyr was Zachariah (cf. 2 Chron. 24:20-21). Since Chronicles is the last book in the Hebrew Bible, Jesus was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tatement covering the known Old Testament (Genesis—Chronicles).

B. Josephus (A.D. 37-95) Josephus, in his Against Apion stated, "We have not tens of thousands of books, discordant and conflicting, but only twenty-two containing the record of all time, which have been justly believed to be divine." (I. 8). (NOTE: "It is the opinion of most scholars that Josephus in deriving his number of twenty-two books joined Ruth to Judges and Lamentations to Jeremiah; and remembering that the Jews enumerated their books differently. . . the twenty-two books mentioned by Josephus equal our present thirty-nine books" (Lightfoot, How We Got the Bible, 8)).



ALSO: "It is unlikely that Josephus's classification of the books was his own; he probably reproduces a tradition with which he had been familiar for a long time, having learned it either in the priestly circle into which he was born or among the Pharisees with whose party he associated himself as a young man" (Bruce, The Canon of Scripture, Dow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88, 33-34).


C. Council of Jamnia (A. D. 90) This council met to discuss the canonicity of Proverbs,

Ecclesiastes, Song of Solomon, and Esther. Some have said that this council determined the limits of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and thus,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was not finalized until A.D. 90. But as Bruce says, "The upshot of the Jamnia debates was the firm acknowledgment of all these books as Holy Scripture." And after warning us not to "exagge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Jamnia debate" he said, "The books which they decided to acknowledge as canonical were already generally accepted, although questions had been raised about them" (Bruce, The Books and the Parchments, Westwood: Revell, 1963, 97-98). Thus, the Council of Jamnia did not include any new books as canonical; it simply reaffirmed those books already considered canonical.



D. Bishop Melito of Sardis (A.D. 170) "Bishop Melito of Sardis (in modern Turkey) was pressed by a friend to obtain 'an accurate statement of the ancient books as regards their number and their order.' Melito did, and as a result, gave a now famous list of the Old Testament books. Except for its lack of Esther, this list matches today's Jewish and Protestant Old Testament" (Bruce Waltke in "How We Got Our Old Testament," in Christian History, 43:XIII, no. 3, 32).

E. Early church fathers

1. Third century A.D.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Origen confirmed the testimony of Josephus on the number of books in the Hebrew canon. The books Origen listed correspond to the thirty-nine books of the Protestant Old Testament.

2. Fourth century A.D. "In the fourth century eight prominent Church fathers,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Cyril of Jerusalem, Epiphanius of Cyprus, Amphilocius of Asia Minor, and Gregory Nazianzus of Cappadocia, Hilary of France, Rufinus of Italy, and Jerome have left us lists all of which agree with the Hebrew canon except for very minor variations. . ." (R. Laird Harris, Inspiration and Canonicity of the Bibl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7, 189).


F. Conclusion The "evidence implies that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ian era the identity of all the canonical books was well known and generally accepted" (Roger T. Beckwith, "The Canon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Origin of the Bible, ed. Philip W. Comfort, Wheaton: Tyndale, 1992, 61).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25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一月 22, 2005
Excellent Book


http://www.thethreadofgold.com/index.html

本書是作者在"地方教會"二十年的心路歷程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Spurgeon's Morning by Morning - Nov 22
"Israel served for a wife, and for a wife he kept sheep." --Hosea 12:12

Jacob, while expostulating with Laban, thus describes his own toil, "This twenty years have I been with thee. That which was torn of beasts I brought not unto thee: I bare the loss of it; of my hand didst thou require it, whether stolen by day, or stolen by night. Thus I was; in the day the drought consumed me, and the frost by night; and my sleep departed from mine eyes." Even more toilsome than this was the life of our Saviour here below. He watched over all His sheep till He gave in as His last account, "Of all those whom Thou hast given me I have lost none." His hair was wet with dew, and His locks with the drops of the night. Sleep departed from His eyes, for all night He was in prayer wrestling for His people. One night Peter must be pleaded for; anon, another claims His tearful intercession. No shepherd sitting beneath the cold skies, looking up to the stars, could ever utter such complaints because of the hardness of his toil as Jesus Christ might have brought, if He had chosen to do so, because of the sternness of His service in order to procure His spouse--


"Cold mountains and the midnight air,
Witnessed the fervour of His prayer;
The desert His temptations knew,
His conflict and His victory too."

It is sweet to dwell upon the spiritual parallel of Laban having required all the sheep at Jacob's hand. If they were torn of beasts, Jacob must make it good; if any of them died, he must stand as surety for the whole. Was not the toil of Jesus for His Church the toil of one who was under suretiship obligations to bring every believing one safe to the hand of Him who had committed them to His charge? Look upon toiling Jacob, and you see a representation of Him of whom we read, "He shall feed His flock like a shepherd."
Morning and Evening Index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十一月 21, 2005
Amillennialism VS Premillennialism

Amillennialism is a theological view concerning the 1000-year reign of Jesus Christ that is mentioned in Revelation 20:1–6. In particular, Amillennialism is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re will not be a future literal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upon the earth. The inseparable Latin prefix a means "no" and the term "millennium" is Latin for "1000 years." Thus, Amillennialism literally means "no 1000 year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term Amillennialism is a reactionary title in that it denies the presence of a future literal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on earth that premillennialists affirm. However, Amillennialists do in fact believe in a millennium; what they reject, though, is the idea of a future literal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on earth after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According to Amillennialism, the millennium of Revelation 20:1–6 is being fulfilled spiritually in the present age before the return of Jesus Christ. Thus, the millennium or kingdom of Christ is in existence now. Amillennialists affirm that the millennium began with the resurrection and/or ascension of Christ and will be consummated when Jesus returns again to establish the Eternal Kingdom that is discussed in Revelation 21–22.



For amillennialists, Satan is presently bound and Christians are now enjoying the benefits of the millennium. Some amillennialists claim that the millennium also involves the reigning of saints who are now in heaven. Amillennialists claim that the 1000-year period that is mentioned in Revelation 20:1–6 refers to a long indefinite period of time between the two comings of Christ and is not a literal 1000- year period that occurs after Jesus' return. Because amillennialists believe Christ is currently reigning in the millennium, some, like Jay Adams, believe the title "Realized Millennialism" is a more appropriate title than "Amillennialism."



In regard to the end times, Amillennialism affirms the following chronological scenario:



Christ is now ruling in His kingdom while Satan is bound from deceiving the nations.
Tribulation is experienced in the present age even though Christ is ruling.
Jesus will return again to earth.
After Jesus returns there will be a general bodily resurrection of all the righteous people and a general judgment of all unbelievers.
The Eternal Kingdom will begin.


Amillennialism in History

Premillennialism, not Amillennialism, was the predominant view in the first 300 years of church history. However, the early church did evidence hints of what later would become Amillennialism. For example, Origen (185-254) popularized the allegorical approach to interpreting Scripture, and in doing so, laid a hermeneutical basis for the view that the promised kingdom of Christ was spiritual and not earthly in nature. Eusebius (270-340), an associate of the emperor Constantine, viewed Constantine's reign as the Messianic banquet, and he held to anti-premillennial views. Tyconius, an African Donatist of the fourth century,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theologians to challenge Premillennialism. He rejected the eschatological and futuristic view of Revelation 20. Instead, he said that the millennium was being fulfilled in the present age and that the 1000 years mentioned was not a literal 1000 years. Tyconius also viewed the first resurrection of Revelation 20:4 as a spiritual resurrection which was the new birth.

Augustine (354-430), who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ather of Amillennialism,' popularized the views of Tyconius. Augustine abandoned Premillennialism because of what he considered to be the excesses and carnalities of this view. He also interpreted Mark 3:27 to be a present binding of Satan. Augustine was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e Catholic Church in its visible form with the kingdom of God. For him, the millennial rule of Christ was taking place in and through the church, including its sacraments and offices. His book, City of God, was significant in the promotion and acceptance of Amillennialism.

Augustine's Amillennialism quickly became the accepted view of the church. It became so accepted that the Council of Ephesus (431) condemned the premillennial view as superstitious. Amillennialism soon became the prevailing doctrine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was later adopted by most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ers including Martin Luther and John Calvin (some Anabaptists held to Premillennialism).


While Premillennialism has experienced a great resurgence in the last 200 hundred years, Amillennialism is widely held by many Christian denominations. It is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is held by many Lutherans and those in the Reformed tradition.



Specific proponents of Amillennialism include B.B. Warfield, Oswald T. Allis, and more recently this view has been defended by Anthony A. Hoekema and Robert B. Strimple.







Premillennialism (or Chiliasm) is a theological position that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cond coming of Jesus Christ with the promised 1000-year kingdom that is mentioned in Revelation 20:1–6.



In short, Premillennialism is the view that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will occur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llennium (the word millennium is Latin for "one-thousand years"). The prefix "pre" means before; thus,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will take place "before" the millennium begins.



Those who are premillennialists assert that in the end times there will be a Tribulation Period in which an Antichrist will emerge and God will pour out His wrath upon the world. At the end of this Tribulation, Jesus will return visibly and bodily to earth to defeat Satan and the Antichrist, and then He will establish a millennial kingdom on the earth. At this time, those who died earlier as believers will receive glorified bodies and reign with Christ. Those believers who survive the Tribulation will also reign with Christ. During this period, Satan will be bound and thrown into a pit. At the end of the 1000 years Satan will be released and will orchestrate a final rebellion against God. He will be defeated and sent permanently to the lake of fire.



Most premillennialists view the millennial kingdom as covering a literal 1000 years, but some view the 1000 years of Revelation 20:1–6 as representative of a long period of time. All premillennialists, though, assert that the millennium is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that will give way to the Eternal Kingdom (or Eternal State) which will be the final destination and state for all believers.



Unlike other views of the millennium like Amillennialism and Postmillennialism, Premillennialism views the millennium of Revelation 20:1–6 as being fulfilled in the future. The other two perspectives view the Millennium as somehow being in operation now in this period between the two comings of Christ.



Biblical Support for Premillennialism

Premillennialism is based on a literal and chronological reading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Revelation 19 describes the return of Jesus Christ to defeat His enemies. Revelation 20:1–6 tells of the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And then Revelation 21–22 describes the New Heavens and New Earth that begin shortly after the millennium. A literal reading, therefore, indicates that a millennial kingdom comes after the present age but before the final Eternal Kingdom.



Although Revelation 20 is the only passage in the Bible that explicitly mentions a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before the Eternal Kingdom, some premillennialists believe there are Old Testament passag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of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after the present age but before the Eternal Kingdom. For instance, Isaiah 65:20 states: "No more shall there be in it an infant that lives but a few days, or an old man who does not fill out his days, for the child shall die a hundred years old, and the sinner a hundred years old shall be accursed." This passage speaks of longevity of life that is not true of the present age, but it also mentions the presence of death which will not be true of the Eternal Kingdom either. Thus, premillennialists understand passages such as this to refer to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of Messiah. Zechariah 14:5–17 is another passage used in support of Premillennialism. Here the Lord is said to be King over all the earth, but there is still disobedience and rebellion on the part of some nations. According to premillennialists, both these conditions can only occur in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between the present age and the Eternal Kingdom.



Premillennialist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promised function of reigning with Christ is proof of Premillennialism. Revelation 20:1–6 promises that believers will reign with Christ for 1000 years, but nowhere in the New Testament is it stated that Christians are already reigning with Christ. Thus, this reigning with Christ must be future.



Two Forms of Premillennialism

There are two forms or variations of Premillennialism—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m and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forms of Premillennialism is the emphasis that each gives to the nation Israel during the Millennium.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ts hold that the nation Israel will be saved and restored to a place of preeminence in the Millennium. Thus, Israel will have a special function of service in the Millennium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hurch or saved Gentiles.



Most Historic Dispensationalists, on the other hand, hold that the nation Israel will undergo a national salvation immediately before the Millennium is established, but there will be no national restoration of Israel. Thus, the nation Israel will not have a special role or function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Church.



Another difference is that most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ts hold that the millennium is for a literal 1000 years, while some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ts assert that the 1000 years is figurativ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Premillennialism in Church History

The doctrine of Premillennialism has strong support in church history. In fact, Premillennialism was the prevailing millennial view for the first 300 years of church history. As the historian Philip Schaff states, "The most striking point in the eschatology of the ante-Nicene age is the prominent chiliasm, or millenarianism, that is the belief of a visible reign of Christ in glory on earth with the risen saints for a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general resurrection and judgment (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2:614).



In the early church, Premillennialism was well represented by Papias, Irenaeus, Justin Martyr, Tertullian, Hippolytus, Methodius, Commodianus, and Lactantius. Papias's belief in Premillennialism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since he was a disciple of Polycarp who in turn was a disciple of the Apostle John who penned the statements about a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in his Book of Revelation.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church fathers such as Eusebius and Augustine, belief in Premillennialism waned significantly around the fifth century. With some exceptions, most in the Christian Church during the Medieval and Reformation eras held to Amillennialism and the view that the millennium was being fulfilled in a spiritual manner in the present age. However, the last 150 years has witnessed a strong resurgence of Premillennialism. Much of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ise in popularity of Dispensationalism which affirms a future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upon the earth.



Modern Proponents

In recent years, many theologians have affirmed Premillennialism. Proponents of both forms of Premillennialism are found in the writings of the following men: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

J. Barton Payne

George Eldon Ladd

Wayne Grudem

Millard Erickson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m

John Walvoord

J. Dwight Pentecost

Alva J. McClain

Charles Ryrie

Robert Saucy

Craig A. Blaising

Darrell L. Bock

John S. Feinberg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1:02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教會 and 申言 字譯 - 關懷者
1) 以「召會」一詞取代原來眾聖徒慣用的「教會」一詞,為申明原意「蒙召的會眾」(Ecclesia);若這樣,英文的「church」豈不該改為「assembly」(弟兄會喜用這詞),或甚至就用「Ecclesia」一詞,而中文也乾脆用「艾克利西亞」。我們用「召會」一詞,實在無法與人接軌,也顯得突兀。當然在講信息時,解釋「教會」一詞之原意為「蒙召出來的會眾」,所以譯之為「召會」更為達意,原無可厚非;但若為要與人有別而用這詞,則大可不必。


2) prophesy,phrophet 如何譯才是正確?譯為「申言」、「申言者」,或「作先知講道」、「先知」,或「傳講神言」、「神言傳講師」?

將προφητη?(prophetes)譯為「申言者」,實在有很大商榷的餘地,因為「申言」在中文的意思只是「申明其意」而已,並未觸到προφητη?的本意,也未將原文的意思完全釋出。而「申言」其實比「分享」「交通」、「見證」的意思更弱了許多。再者,用「申言」、「申言者」無法與所有用華語的基督徒接軌。使用時還要解釋一番,才能使人明白過來。

反而呂振中譯本用「傳講神言」(和合本作「作先知講道」)、「神言傳講師」(和合本作「先知」)更近原意。我們或用「神言者」(神話語的代言人),也許會比「申言」、「申言者」較佳。建議是否可以不要用這個爭議性大的譯詞。

關於林前十四章,個人有以下之見解,請弟兄們參考:

「作先知講道」 (1)

「先知」原文是προφητη?(prophetes),由προ(pro)「先」和φημι(phemi)「言」、「話」二字組成,所以是事先說出的意思。我們若察考新舊約先知職分盡職之內容時,的確有預言之恩賜,但講說預言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其他還有向人說出勸勉、安慰、鼓勵、警戒、扶持、供應、醫治的話…,這些話都是得自神的啟示,按著神的旨意說的。因此先知可說是神的代言人,將神的心意向人表白,將神要說的話向人說出。祭司的職分將人帶到神前,先知的職事則是將神帶給人。本字之動詞,和合本聖經譯為「作先知講道」,小字作「預言」,後者的譯法並不恰當,因為預言只是先知職分?的一部份而已。若「預言」之翻譯為正確,「先知」應譯為「預言者」(日文聖經即如此譯)。這又是太過牽強,與原意相差甚遠。恢復本聖經則譯之為「申言者」、「申言」,這樣的譯文實無法表達全意,因「申言」,只是申明其意,使人明白而已,無法涵蓋先知職分之全部。反而呂振中譯本譯為「神言傳講師」、「傳講神言」更佳、更近原文。個人以為採和合本的「先知」、「作先知講道」為佳,而後者或可譯為「先知性的說話」,因為林前十四章保羅說:「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31),並不意味教會中的每一個信徒都是先知。有先知職分者當然定規有「先知性的說話」,沒有先知職分者雖不是先知,卻也可以有「先知性的說話」。若譯為人人可以「作先知講道」,會令人誤以為每個信徒都是先知,能「作先知講道」了。

「先知性的說話」總是以人明白的話,對人講說勸勉、安慰、鼓勵、扶持、供應或警戒的話,對聽的人,必有造就,對教會必有建造(3,4),比起「說舌音」、「說靈言」,教人聽不懂,得不著造就,好的太多了。所以保羅才會說:「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更重要的的是先知性的說話」(1,另譯),又說:「我…更願意你們有先知性的說話」(5,另譯),又說:「你們…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建造教會的恩賜。」(12,另譯)最後他說:「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要切慕先知性的說話,…」(39,另譯)

以上所論供大家參考,盼也聽聽大家的看法!!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33 上午 3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希臘文釋義-羅馬13-15-關懷者
羅馬書第十三章

一、「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你們必須順服,…」(1,5)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你們必須順服,…」(和合本)

「居上位有政權的、人人都當順服。…所以必須順服。…」(呂振中)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都當服從,…所以你們必須服從,…」(恢復本)

「人人都應該服從國家的權力機構,…所以,你們必須服從當政者,…」(現中)

「順服」原文是υποτασσω(hupotasso),由υπο(hupo)「在…下面」和τασσω(tasso)「安排」、「排列」二字複合而成,本為軍事用語,意思是位列屬下,因此是服從、順服、順從。

羅馬書十二章是基督徒該有的身體(教會)生活;羅馬書十三章則是基督徒該有的社會生活。基督徒在社會國家中順服在上掌權者,是因為看見「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1)既是這樣,「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2)基督徒在國家社會的體制中「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5)因著懼怕刑罰而順服,是因為看見權柄的源頭是神,祂設立這些人是為賞善罰惡;因著良心而順服,是因為我們裡面有一個順服的生命,這個生命是製造和平的。保羅說:「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7)所以,除非明顯與神、神的名、神的見證反對(徒四18?20),否則,人,我們當順服;法,我們當守;制度,我們也當服。雖然我們有一個永不震動的國(來十二28),世上的國也將成為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十一15),但是我們在國家社會中仍做順民、良民,我們不從事革命和社會改革的工作。傳福音救罪人、事奉見證主,是我們今世工作的首要。彼得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前二12?15)

二、「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14)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和合本)
「總要穿上主耶穌基督為軍裝;別為肉體籌謀、去放縱私欲了。」(呂振中)
「總要穿上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打算,去放縱私慾。」(恢復本)
「但是,你們要以主耶穌基督裝備自己;不要只顧滿足肉體的情慾!」(現中)
「披戴」原文是ενδυω(enduo),由εν(en)「在…裡面」和δυω(duo)「沉入」、「落入」二字複合而成,所以是穿上、披戴。

保羅說:「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11?14)若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已覺得主來的時候是「更近了」,何況我們今天呢!若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已覺得「黑夜已深,白晝將近」,何況我們今天呢!我們當清楚日子的逼近,不久主就要回來,我們要面見祂的榮臉。為此,我們的行事為人當與所蒙的恩相稱,才能坦然見主。披戴主耶穌基督,或穿上主耶穌基督,就是生活舉止、行事為人顯出基督,活出基督。這是基督徒的生活。「你們受浸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三27)

基督徒該是順服、守法的國民(1?7),「愛人如己」的人(8?10),也是一班等候主來的人(11?14)。



羅馬書第十四章

一、「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1),「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3)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和合本)

「信心軟弱的人、你們要接納,…上帝已經接納他。」(呂振中)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恢復本)

「信心軟弱的人,你們要接納他,…因為上帝已經接納了他。」(現中)

「接納」或「收納」原文是προσλαμβανω(proslambano),由προ?(pros)「和」、「向著」、「同著」和λαμβανω(lambano)「接受」、「拿」、「取」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拿來放在一起,或接受成為一個,因此是拉在一起、送做堆、接納、收納、接待。本字亦用在聖經其他幾個地方:

彼得聽見主耶穌說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他就把主耶穌「拉到(旁邊)一起」(台語-「拉作伙」),責勸祂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22,可八32)當百基拉、亞居拉聽見亞波羅在會堂?的講道,就「接他來在一起」,將神的道更加詳細給他講解(徒十八26)。當保羅所乘的船遭遇狂風巨浪,眾人生命獲救,上了米利大島。島上的土人看待他們,竟是非常有情分;當時下著雨,天氣又冷,這些土人就一點不見外的生火「接待」所有上岸的眾人(二十八2)。

羅馬書十四章是論及基督徒之間的接納。從保羅的話?我們看見信徒間接納的度量是相當寬廣的。我們是否接納某人為弟兄,就看神是否已經收納他了。神沒有收納的,我們怎敢接納呢?但神若已經收納的,我們怎敢不接納呢!今天的情形是混亂的,就是許多未為神收納的,人竟然接納他為弟兄;而許多神已經收納的,人竟因為一些教義、實行的堅持不接納呢!基督徒的接納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神已經收納他了;基督徒的不接納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神沒有收納他。誰都不能決定誰是不是神的兒女。父所重生的就是祂的兒女;父所沒有重生的就不是祂的兒女。我們是誰竟能接納神沒有收納的人,我們又是誰竟能不接納神所已經收納的人!

我們就是接納一個人,以他為弟兄,也不能讓人感覺我們只是表面上接納他,骨子?還是很在意他外面的實行是否和我們一樣一式。我們的接納必須根據於同有一個生命,同有一位救主,同有一個基本信仰,我們的接納也必須出於真正的弟兄相愛,才是「身體的接納」,否則會有許多「不合理」、「不合適」的接納。

這?保羅提出二個個人生活上的實行作為接納聖徒的例證,一個是飲食內容不同的堅持,一個是守日不同的堅持。因它們都不涉及「共同信仰」(多一4,猶3)的內容,就不造成接納的困難,也不影響基督身體的合一,聖靈就把自由留給個人。但保羅既然提出這二個接納聖徒的例證,可見當時大家的觀點確實有不同,才會造成接納的問題來。雖然信百物都可吃的人在信心上是剛強的,認為只能吃蔬菜的人在信心上是軟弱的(羅十四2),但是「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3)保羅的話很重,他說:「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4)雖然我個人認為看日日都是一樣的人在信心上是剛強的,而看這日比那日強來守日的人在信心上是較軟弱的,但保羅說:「…只是各人心?要意見堅定。 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5,6)接著他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你這個人,為甚麼論斷弟兄呢?又為甚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臺前。」(7?10)一個弟兄,只要他不破壞「共同信仰」,沒有不道德的事(林前五10),他個人守在主面前的實行,我們不該論斷,也不該輕看,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臺前!

今天在地上的基督徒已是四分五裂,到處有不同的宗派、團體,各帶著不同的看法、堅持、理念、實行,若大家都以此為接納彼此的條件,則真正的合一永無來臨之日!若大家都以聖經接納的原則為原則,則地上要出現基督徒中間真正的合一!

呼求主名的方式有許多(「哦,主耶穌!」、「哦,主阿!」、「耶穌!」、「耶穌,主阿!」…);讀聖經的方式有許多(禱讀、讀禱、宣讀、研讀、默想、思想、思考…);聖經翻譯的版本有許多(和合本、恢復本、呂振中、現代中文譯本…,英文譯本更多。不過翻譯的準確也是非常重要的!);解經的不同也有許多(光對「聖徒被提」就有災前、災中、災後被提的不同見解;其他有中英各種帶註解的研讀本聖經、聖經各卷註解的書…);屬靈的用詞有許多(各個團體常有不同);聚會、禱告、唱詩…的方式也有許多;甚至有的團體有他們自己團體的徽章、標記(有用希臘文「在基督?」的標記,長老會用火燒荊棘、「焚而不燬」的圖案…),這一切都不能成為基督徒彼此接納的條件和原則。求主給我們有這樣的看見和實行,好見證基督身體的合一。「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7)


羅馬書第十五章


一、「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6)

「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和合本)

「使你們同心合意用一致的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呂振中)

「使你們同心合意,用同一的口,榮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與父。」(恢 復本)

「好使大家在一起,同聲頌讚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現中)

本節「一心」呂本、恢復本皆譯為「同心合意」。「一心」或「同心合意」原文是ομοθυμαδον(homothumadon),由ομο?(homos)「同」、「同一個」和θυμο?(thumos)「心思」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同一個心思,因此是一心或同心合意。

本字在新約共出現十一次,其中十次在行傳,一次在羅馬書。在行傳的十次中有五次與福音和主的行動有關:因著同心合意他們就能堅定持續的禱告(徒一14);就有使人得救的衝擊力(二46),就能放大膽量,講說神的話,行出神蹟奇事(四24,五12);就能照著聖靈有準確的揀選和差派(十五25)。由此可見當初信徒的同心合意帶來何等的大的衝擊力!個人的蒙恩在於謙卑,團體的蒙恩在於同心合意!徒八6則是聽福音者的同心合意。另外四次, ,都是『反面的』同心合意:當司提反殉道時眾人是「大聲喊叫,摀著耳朵,齊心擁上前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七57);殺害使徒雅各的「希律惱怒推羅、西頓的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從王的地土得糧,因此就託了王的內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來求和」(十二20);保羅在哥林多時,「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十八12),盼望迦流懲處他;以弗所城暴動時,「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去…」(十九29)。最後一處就是羅馬書十五5,6使徒保羅勸勉我們說:「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聖徒們要能「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必須「效法基督耶穌」(「照著基督耶穌」),就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基督如何以「父的事為念」(路二49),我們也以「父的事為念」;基督如何常作父所喜悅的事(約八29),我們也常作父所喜悅的事,這樣我們才有可能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也唯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有真正在主?的接納。保羅說:「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7)接納聖徒並不是簡單的事,這要試驗我們的心是甚麼,我們的心在那?,我們的心所愛所重的是甚麼。

二、「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16)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 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和合本)

「使我向外國人做基督耶穌的僕役,做上帝福音的祭司,使外國人之受供獻成為可蒙悅納、在聖靈?分別為聖的。」(呂振中)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勤奮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在聖靈?得以聖別,可蒙悅納。」(恢復本)

「使我成為基督耶穌的僕人,在外邦人當中工作。我像祭司一樣宣講上帝的福音,為要使外邦人成為聖靈所獻上的祭物,是上帝所悅納的」(現中)

「僕役」原文是λειτουργο?(leitourgos),由λειτο?(leitos)「公眾的」和εργον(ergon)「工作」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一個從事公眾工作的人,因此是僕役。本字特別用在舊約時在會幕、聖殿參與獻祭服事的祭司、利未人身上。保羅說:「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16)可見福音是何等一件神聖的事!一個罪人從聽見福音得救,到餵養長大可以獻上給神,叫神滿足喜樂,中間要經過許多的過程,有許多聖靈的工作,也有許多人的勞苦和付出。獻祭如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照樣得著一個罪人獻給神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舊約所獻牛羊的祭如何叫神滿足,新約所獻得救罪人的祭也如何叫神滿足,並且更是叫神滿足。福音是要「費財費力」(林後十二15)的,要把得救罪人獻上給神,更是要多方的勞苦。保羅說:「我們宣揚祂,是用全般的智慧警戒各人,教導各人,好將各人在基督?成熟的獻上;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面大能的運行,竭力奮鬥。」(西一28,29)

傳福音帶人得救,之後的餵養、教導、培育、成全,直到長大成熟,須經漫長年日,非一日可成。在這事工上,保羅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歷代許多神的僕人也是我們的榜樣。屬靈的事、屬靈生命的長大是沒有速成班的!



羅馬書第十六章


一、「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4)

「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和合本)

「曾經為我的性命、將自己的脖子冒險不顧。」(呂振中)

「他們為我的性命,將自己的頸項置於度外,」(恢復本)

「他們為了我冒生命的危險。」(現中)

「置之度外」原文是υποτιθημι(hupotithemi),由υπο(hupo)「在…下面」和τιθημι(tithemi)「置」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置於下面,在當時是用於某人願為摯友將頸項置於行刑者的斧下或刀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刎頸之交,因此是為朋友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本字亦用於將某事牢記在心,殷勤地「提醒弟兄們」(提前四6)。

保羅在結束羅馬書時有一串長又甜美問安的話,其中提到亞居拉這對夫婦時,他說:「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羅十六3,4)可見這對夫婦在保羅的心中佔有何等的地位,他們不僅是他的同工,並且為他的性命,是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的。保羅說:「我感謝他們」,並且,「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相信這對夫婦在對待保羅和基督?的眾弟兄都是如此的。

當初保羅到了哥林多城時,「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十八2,3)該城的猶太人「抗拒、毀謗」(6)保羅,而且「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12),盼望迦流懲處他。在那種場合局面?要接待保羅,讓他與自己同住,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亞居拉和百基拉二人都是道地的猶太人。要不跟同族的人一起起哄並不是一件易事。有時同族的人鬥爭同族的人要比外人更厲害!後來保羅離了哥林多,亞居拉夫婦隨行,經過以弗所,就把他們夫婦留在那?(18,19)。後來保羅回到以弗所,並且在那?停留了三年之久(二十31),相信應該也是和亞居拉夫婦同住的。停留期間「保羅…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十九9,10)後來以弗所城因保羅的緣故起了暴動,「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去。 保羅想要進去,到百姓那?,門徒卻不許他去,還有亞西亞幾位首領,是保羅的朋友,打發人來勸他,不要冒險到戲園?去。」(29?31)。保羅的性命得保,亞居拉夫婦的關係應該很大。從以上這段歷史看,可知保羅的話不虛,也不過獎。

後來亞居拉夫婦回到他們所來自的羅馬,他們的家仍是打開為著教會的聚集(羅十六5),保羅就在他所寫的羅馬書最後問安的話?頭提到這對值得尊敬的夫婦。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有多種,生死之交、刎頸之交算是最高節操之一。主耶穌稱門徒為祂的朋友(約十五15),祂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13,14)祂就是那為朋友捨命的人。祂「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十11)使徒約翰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三16)

二、「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18)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和合本)

「因為這樣的人…用巧言才語誘惑無邪之人的心。」(呂振中)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誘騙那些老實人的心。」(恢復本)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迷惑老實人的心。」(現中)


「老實人」原文是ακακο?(akakos),由α(a)「無」、「不」,置於字首作反義詞和κακο?(kakos)「惡」、「壞」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無惡、不壞、無偽、單純、誠實,因此是老實、樸實。

保羅說:「弟兄們,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因為這樣的人不服事我們的主基督,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17,18)教會生活中我們要提防一口兩舌、花言巧語的人,要提防外披羊皮殘暴的狼(太七15)。我們自己卻要越過越單純、簡單、誠實、老實,絕無詭詐,不耍政治,不用手腕。我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五37)。但我們卻不能因為老實、簡單、單純卻成了愚蠢。我們要馴良像鴿子,但也要「靈巧像蛇」(十16),免得容易受騙。我們的生命要長大,真理要裝備,要有屬靈的鑑別力,「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

三、「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20)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和合本)

「賜平安和平的上帝就會快快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了。」(呂振中)

「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的腳下。」(恢復本)

「賜平安的上帝就要摧毀撒但,使他屈服在你們腳下。」(現中)

「踐踏」原文是συντριβω(suntribo),由συν(s?n)「同」和τριβω(tribo)「斷」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撞擊或擊打導致全然的斷裂、碎裂,因此是粉碎、壓碎、踏碎、重創。本字亦用於以下經文:「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太十二20);被鬼附的人「人屢次用腳鐐和鐵鍊捆鎖他,鐵鍊竟被他掙斷了,腳鐐也被他弄碎了,總沒有人能制伏他」(可五4);馬利亞「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十四3);「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有些古卷直接引以賽亞六十一1,2;「傷心」或作「心碎」);被鬼附的小孩,鬼「叫他抽瘋,口中流沫,並且重重地傷害他,難以離開他」(九39);「祂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約十九36);主應許得勝者必用鐵杖轄管列國,「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啟二27),像主從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今天撒但雖然猖狂,到處竄逃,「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但祂的時候將到,牠必完全被了結。女人的後裔已在十架上傷了古蛇的頭(創三5,西二15,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將來這迷惑列國的魔鬼必「被扔在硫磺的火湖?,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10)弟兄們: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11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一月 08, 2005
述說往日的事工 - 倪拓聲

 
  讀經:使徒行傳十四章二十六至二十七節

  "從那裡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眾人所托蒙神之恩,要辦現在所作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

  今天早起在這裡,我們要頂少、頂小、頂微的,來跟從使徒,學習說一點當初我們怎樣蒙神的恩典,藉著我們所行的一些事。所以今天在這裡,並非講道理,乃是講一點故事。前日我們看《通問報》第一千五百十七回的第七頁裡,有一段教會新聞,題為"小群之中西信徒特會一則",說到一點關乎我個人以及這次聚會的事。寫這段新聞的人,是很客氣的,並且對於我們的存心也還不錯。不過他所說的,也許有的是訪問而來,所以在事實上有好多不頂准確。從他的話中,我們知道他是一位弟兄,所以,在最近的一禮拜內,我要寫信通知他更正一下。(信已經送去了,不過並未見登出來──付印時注。)

  我今天要把過去的事實來說一說的緣故,是盼望今天在座的弟兄姊妹,不要以為人說我們是"小群",就把自己奪了去跟從這名稱,就也自以為是小群了。我們中間的弟兄姊妹,有的在歷史上比較知道我們一點,自然不會受什麼影響。有的弟兄姊妹,不過才來了幾個月,也許並不知道我們過去的事實,就怕有些分不清楚。所以我藉著今天的機會,來告訴大家一點。

  說到我們的背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一切,許多弟兄姊妹都不大明了。到底我們以往的歷史是如何,是許多人所不知道的。所以,我今天隻好說一點。

  三年前我有病回去福州,有的弟兄姊妹要我把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三年作工的事情,講一點給他們聽。他們曾問到從前到底是怎樣起頭的,以往的仗是怎樣打的,對於真理的見証到底是如何?所以我藉此說一說當初主怎樣把真理的亮光給我們,怎樣領我們走這一條道路。一面叫他們(福州)更明白一點,一面也叫在本埠(上海)的弟兄姊妹更明白一點。我們總要在言語上、態度上注意,不要叫人說我們是小群。如果我們自己承認是小群,就不怪人稱呼我們小群了。我今天把以往的故事說一說,也許我們可以避免許多的誤會了。

  不過要述說以往的故事,也是頂難的。第一,因許多的地方,當初是打過仗的,若是提起什麼人名來,好像有點近乎傷他們。第二,因過去的事,我個人在裡面有太多的分。第三,一個人說到過去的故事,必定有他主觀的背景。比方請一位在南京的弟兄講,他必定多講到他在南京怎樣蒙神引導,怎樣來走道路
。如果請一位在廈門的弟兄講,他也必定多講到他在廈門怎樣在神的面前尋求,怎樣順服神來走道路。所以一個人要講過去的故事,總不免把個人的色彩、個人的背景帶進去。我不願意這樣,我願意把我個人的色彩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倪柝聲的名是可咒詛的,我從前說了,我今天再說。我盼望盡力減少我個人的色彩,同時也把以往的歷史告訴大家。

  《通問報》所記的那段新聞,現在我念給大家聽一聽:

  此會之由來,系閩籍信徒倪柝聲君,於一九二二、二三年間,蒞滬開會立說,以根據聖書原文為原則,異常嚴厲,滬人不諒,乃時局所關,未能建樹,遂返閩。創刊《基督徒報》,風行一時,遍及環球。未幾又改名《復興報》,頗動人聽,散諸宇內。一面重臨滬土,集其少數同志,以祈禱為前題,講經為后盾。乃於三年前,在滬西哈同路文德裡房屋,設立會所。初因人數不多,名以"小群"二字。每周聚會,約近十次。三載以來,有蘇之阜寧屬長老宗的十余處,浙之泰順屬內地系的十余處,及永嘉、平陽等屬的自立派數處,或閩省他派數處之志同道合者,已被同化矣。打倒原有會名,更變牧師領袖制,同隸"小群"幟下。本屆因澳斯大利亞等處之醫生包君、教士賀君、商人仇君、斐君等六人,女信徒二人,由倫敦企名來滬。是以召集蘇、淅、閩,連本埠小群之同志,共到男女約二百人,在文德裡,以地主之誼招待。於十一月七日至十三日晚止,每天聚會三次。予適逢其會,參加為旁座。每日由倪君主講,各西士及華徒,互相討論,張趙等君為譯員。精神濃郁,得益良多雲。

  這一段的記載,對我們可說是滿懷好意,不過在事實上可說大半是不准確的。所以我今天要據實直說,叫我們知道神到底怎樣領導了我們。

  疑問

  我是在一九二○年那一年春天的時候得救的。得救的頭一年,我並不明白教會的真理。不過領我得救的那一位姊妹曾對我說,今天在教會裡有一頂可惜的事情,就是有名無實的教友太多。另一方面,我隻覺得(我所認識的)牧師的資格最卑鄙,除了牧師來要捐錢之外,平時看不見牧師的面。我家裡的人還沒有得著復興的時候,在我家裡往往有幾桌的麻將牌。碰到牧師來捐錢的時候,有時就順手把牌桌子上的錢拿些給他。雖然牧師也明知是牌桌上的錢,但是,他仍是收下。因此,我覺得牧師的資格太卑鄙了,隻要有錢就行。另外,我又覺得,在教會裡,又有許多教友是有名無實的。

  受浸

  在一九二一年三月裡,主給我看見受浸的真理,叫我看見教會所施的滴水禮並不合乎聖經。因為在最近幾禮拜內,我讀聖經,看見主耶穌受浸的時候,聖經說他來到約旦河,說他從水裡上來。我就想起公會裡替人施洗的時候,用一小碗或者小盆盛水,是怎麼上來的呢。並且我想起我小時受洗的時候,是一美以美會的監督給我作的。他把冷冷的水滴在我頭上,兩隻大手按著我的頭,我巴不得他快些作完,我因不耐,並且哭了。受洗完了,那位監督,還給我一張執照,裡面填上我的名字,他也簽了名。我得了這個,以為一點意思都沒有。如果我后來沒有信主,就是有了那張執照,我還是什麼都敢作;幸虧我后來得救了,才有了一個大轉機。那一次的受洗,是我母親替我作的,我自己並沒有信主。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我小時的受洗是錯誤的,並且若是受洗,按著聖經是應當受浸的。

  就是在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的早晨,家母叫我去對我說,我如果要去受浸,你怎樣看法呢?我說,我也正等著要受浸。家母說,如果要受浸,到那裡去受呢?我說,我早已打聽好,離開福州坐兩點鐘的小火輪,到馬尾一位和教士那裡去找。余慈度小姐來閩時,就是在和教士處受浸的。那一天受浸好呢?揀日不如當日。所以,我同家母就定規立刻動身去。到了和教士那裡,把我們的意思告訴她,她也贊成。於是我們在當日趕到一個陽歧鄉下去受了浸。

  這樣一受浸,在我的身上,就有了一個大轉機。第一件事,我去告訴我的一個朋友,就是王載弟兄。我怎樣認識他的呢?就是當我得救的頭一年,在我們家裡,每禮拜四有一個查經班。來查經的,年長年老的居多,我好像是個小孩子,好像找不著同我年歲差不多的談談。兩三禮拜后,王載弟兄來了,我看見他,年紀和我差不多,比較可以同他親密些,從此我就同他有些來往。我受了浸,第二天就去告訴他說,我昨天到陽歧受了浸。他說,頂好,頂好。從前我也是在南京受了滴水禮,后來我到廈門,碰見一位弟兄,把受浸的真理告訴我,所以我在鼓浪嶼也受浸了。我們兩人真是歡喜,因為我們有了同樣的亮光。

  第二件事,我就去告訴那位領我們查經的老牧師。在福州,他是第一有聖經知識的。因他查經的時候,曾說什麼都該憑著聖經而行,所以我歡喜去告訴他。但是,我說得頂熱,他的態度卻是頂冷。我就問他,受浸是不是合乎聖經的。他說,合是合的,但是……不必這樣拘泥。我真有些希奇了。查經有一年了,他總是說,隻要是聖經的教訓,我們總要跟從。受浸這件事,既然是合乎聖經的,怎麼又說不必這樣拘泥呢?今天隻順服一件的真理,就說,但是不必這樣拘泥,就恐怕他所講的有些通融辦法了。如果隻講一樣教會的真理,就說不必這樣拘泥,就怎敢說其他教會的真理都是應當順服的呢?所以,我就有些懷疑他所講的關乎教會的真理了。我因此想到人的權威都該放在一邊,從此我要好好的來讀聖經了。

  擘餅

  就在這一年中,我到聖經裡去查考些問題。在今天的教會裡,有好多是有名無實的教友;但是,聖經裡是說,教會裡隻有得救的人。今天有許許多多的公會;但是,聖經裡沒有美以美會,也沒有長老會,或者什麼別的會。我為什麼作一美以美會的教友呢?神的話沒有這樣說,我為什麼這樣作呢?美以美會的監督是我們家裡的好朋友,但是,人情是一事,公會不合聖經又是一事。我也看見,牧師的制度是不合聖經的。更有一件事,就是聚會,應當按著聖經的原則而行。這些事,在當初,我不過都隻有一點的亮光,好像馬可福音八章所說的那個瞎子,起先雖然看見人了,但是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看是有點看見了,不過還不大清楚。

  到了一九二二年的上半年,一天的下午,我覺得有一件事頂難。聖經說,信徒該聚會擘餅,常常記念主。為什麼今天的教會,一年隻有四次(就是四季)的擘餅?並且來擘餅聚會的人,平時一天到晚看電影的也有,一天到晚打麻將牌的也有,甚至說耶穌是不是一個好人的也有,明明不是神的兒女的也有。我看見他們這樣的人,也去領所謂的聖餐,我就想,我能去不能呢?不能。我從信主后,一直到一九二二年,都沒有去領所謂的聖餐。

  我好幾天在聖經裡一直查考:擘餅這件事,是不是必須牧師主領的呢?是不是受了按立禮的人,才能擘餅,沒有受按立禮的人,就不能呢?我花頂多工夫去找,但是,一點找不出。牧師主領擘餅這件事,是聖經裡所沒有的。這個時候,我頂難頂難。聖經是說該常常擘餅記念主,但是,我要去,父沒有地方可去。

  有一個禮拜四下午的查經班完了,我就找我的朋友王載弟兄談一談。我對他說,聖經說,要常常擘餅記念主,但是,我自從得救以來,一次都沒有作過。在公會裡,有的明明不是神的兒女,這樣的人,我不能和他們一同擘餅。但是,有一難題,他們說,非牧師不能擘餅。你也不是牧師,我也不是牧師,我們就是把真信主的人聚在一起,牧師也不肯來擘餅,我們自己擘餅,他們又說我們沒有資格,這不是有點難麼?這個時候,王弟兄就拉著我的手說,神所引導的,正是一樣的。我昨夜整夜未睡,直祈禱查考信徒該不該擘餅,擘餅是不是必須牧師主領的?我禱告、查考的結果,聖經沒有一個地方說受了按立的牧師才能擘餅。我聽了,真是感謝主,因為他所引導的是一樣的。我們既看清楚了聖經裡聚會的原則,我就說,揀日不如當日,就是這一個主日起首擘餅吧。

  時間已經定規好了,就商量地方。我家的房子比較大一點,但是,這件事我還沒有對家母提起,恐怕她知道了,也許說我們青年人造反了。王弟兄說,他是借住一個女學挍的房子,最近要搬家,有點不便當。我說,不要緊,就在他所住那一間聚會好了。這樣定規了以后,禮拜五、六這兩天,我一天到晚頂快樂,因為前面有一快樂的日子要到了。到了主日晚上,我通知我的母親說,我要到王弟兄家裡去。她說去作什麼?我說,去作一件頂要緊的事。那天夜裡,我們三人(王弟兄夫婦和我),在一間小房子裡,一同擘餅,一同喝杯了。我告訴你們,我死也不能忘,就是到永世也不能忘,沒有一次靠近天像那天夜裡的!那天,天真是離地近!我們三人都不禁流淚了!那次才知道擘餅記念主有什麼意義。我小的時候,因受了滴水禮,曾吃過聖餐。我曾說,面包有些酸,葡萄汁還有些甜呢。我隻記得一酸一甜,別的我都不懂。這一次,我才知道它在神的面前,是神所最寶貴的。我們第一次才學習什麼叫敬拜,什麼叫記念主。我們沒有別的話可說,我們隻有贊美,隻有感恩!

  這一次的聚會完了,我們就問下一次呢?有的公會,是三月一次,我們怎樣呢?按聖經所說,是常常記念主。看使徒行傳二章所記,當初也許天天有擘餅。使徒行傳二十章七節是說:"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這是很清楚的。所以就定規每主日都有。從那天起,每逢主日,除非我病了,或者出門在路上,或者有意外的阻擋,我總是擘餅。我們這樣行,不久,家母知道了,不過說,你們膽真大;但是,也並不反對,過了幾個月,她也和我們一同擘餅了。

  后來,在外面漸漸有些事發生了。就是有人說,倪家有幾個人受浸了。美以美會的連環司來問到我們。我說,隻問受浸這件事合不合聖經?如果不合聖經,我肯到會眾面前,站起來承認我的錯誤。如果合聖經,我就應當順服。他沒話可說。哦,合是合聖經的,但是,不必這樣拘泥!一樣不必拘泥,樣樣也可以不必拘泥了。我頂希奇的,原來是很好的朋友,現在因這件事,他們竟然冷了。從那天起我才知道什麼叫作順服主,順服主的代價是如何了。我也知道了,平時人以為受浸是不要緊的,等到你受浸之后,就有一點要緊了。

  脫離宗派

  一九二二年的下半年,我又從聖經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宗派的問題。聖經裡有沒有說我該作美以美會教友呢?哥林多前書一章十二節,保羅勸在哥林多的信徒不可分黨,是因他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我就想,難道衛斯理比保羅還大麼?在哥林多的信徒,若說我是屬基督的,尚是保羅所責備的。那麼你說你是屬長老會的,我說我是屬美以美會的,他說他是屬浸禮會的,這些必定不合乎聖經。

  我那時在一個教會學挍裡讀書,學校派我作代表赴春令會,要我填一張單子,說明我是那個公會的教友。我寫,我是一個基督徒,是直接屬於基督的。他們說,無論如何,你總是一個公會的教友。我說,不,我隻作一個基督徒。聖經沒有說我該作那一個公會的教友。那時我在口頭上,總不肯承認我是美以美會的教友。無論是誰問到我,我總是回答說,我是一個基督徒。

  有一天我一面讀經,一面思想這個問題,我就是這樣脫離宗派成不成?又有一天,我聽見人說一個百貨商店倒閉的事。他們說幾個人合股開店,無論你平常怎樣不問那店裡的事,但是,什麼時候,那個店一倒,作股東的,總脫不了關系,總得同負倒閉的責。我就從這件事得了一個教訓,就想到我是美以美會一個教友,好像一個股東。雖然美以美會的一切制度,在事實上我沒有參加,但是,在名義上,我總脫不了關系。我如果要跟從主,就不隻在行為上不作一個美以美會的教友,連名字也得從美以美會拿出來。這件事我既然清楚了,就不得不和家母商量,因當初是家母把我的名字放進去的。不過那時家母以為西國教士都是我們的好友,這樣作,恐怕他們見怪,所以沒有表示同意。實在我們不要怕人怪我們,乃是當怕那一位比人更大的怪我們阿。

  有一天,我坐船到馬江去問和受恩教士。我問她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教會裡的生命冊上對不對?(他們稱"題名錄"為生命冊。)她說,恐怕這本生命冊上的名字死的人頂多,沉淪的也不少阿。我問她把名字放在地上的生命冊上該不該?她答復說,如果你的名字是在天上的生命冊上,這地上的生命冊能幫助你什麼?如果你的名字沒有記在天上的生命冊上,這地上的生命冊於你有什麼益處?

  為著這件事,我同家母講了兩個月之久,都沒有得著同意。有一天,我們一家的人,都在花園裡。我就乘機對家父母說,名字放在公會裡,是不是合聖經的?他們說不合。我又說,我們的本分,該不該順服聖經?他們說,該。我再說,那麼我們為什麼遲延不順服聖經呢?他們說好,去作去作。我就立刻起草,后來家父親自寫信,各人親自簽了名,我立刻到郵局挂號寄去了。這封信的大意是說:我們看出聖經裡沒有宗派的分別,有宗派是罪惡的事。所以,從今天起,請把我們的名字,從某某堂的生命冊上除掉。我們這樣作,並非個人情感有事,乃是要順服聖經的教訓。這件事就是這樣作了,下次不必再提。我們見面仍是朋友,此外並無別的緣故。

  信寄出后,過了四天,幾位西國教士到我家裡來說,從來隻有教會把教友革除的事,沒有教友自己把自己從教會革除的事。你們這樣作,有什麼理由呢?我們說,理由已經說了,不必再說了。過一天,他們再托一位某某學校的校長來問。我們說,沒有什麼可說了,我們朋友還是朋友,不過名字還是請涂去好了。后來本堂的牧師、連環司、監督又來,問我們是不是因受浸的問題所以要求除名?如果有人要受浸,美以美會也肯。我們的回答是:這件事是神引導我們的。你們可以不必拘泥,我們卻不能不順服神。

  哦,所有的問題,不是和人爭執受浸,或者離宗派。所有問題,隻看人肯不肯順服聖經。受浸,離宗派,並不是什麼大事,不過是順服中幾千件之一而已。聖經上主要的點,就是順服。

  首次來滬

  一九二二年,我曾來過上海一次,這次我不過在北四川路守真堂略作一點見証。我並沒有"開會立說",也沒有"滬人不諒"的事。

  創刊《復興報》

  一九二二年的年底,我有一個負擔,要辦一個報。因為在福州已有人得救,並且人是越過越多了。這個時候,王載弟兄因到長江一帶布道,他的家隻有他的師母和孩子,就叫我搬到他家裡住些時,好有一點照顧。我就和王師母天天為辦報的事祈禱。那時我的經濟非常困難,禱告了一禮拜,禱告了兩禮拜,禱告了一個多月,還是一文錢都沒有。有一天早起,我就說,不必禱告了,這是沒有信心,現在應當先去寫稿。難道神還要把錢先給我們,來等著我們寫稿子不成。從今以后,不為這事禱告了,就去預備稿子。

  等到一切都預備好了,抄到最末了一個字,我說,錢要來了。我最末了再跪下禱告一次,對神說,神阿,稿子已經寫好了,要付印了,但是,錢還一文沒有……。禱告完了,頂希奇,頂有把握,神必定要給錢。我們就贊美神。真希奇,一起來,就有人叩門!我想,也許有人送錢來。因王師母是主人,所以讓她去開門。那知走進來的,是一位有錢而又不大舍得錢的姊妹。我想,是她來,不會有錢。但是,她對我說,某人,我有一件頂要緊的事找你。我說,請說。她說,基督徒捐錢該怎樣捐法?我說,不該照舊約隻抽十分之一,該照哥林多書所說,按著神所囑咐的抽出來。也可以捐二分之一,也可以捐三分之一,也可以捐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她說,捐到那裡呢?我說,不可捐給反對主的禮拜堂裡,不可捐給不信聖經的人,他們不相信主的流血贖罪,如果沒有人捐錢給他們,他們就不能傳了。每次捐錢,應當禱告神,或者送給窮人,或者送為工作,總不能放在不正當的組織裡去。她說,有好多天,主一直對我說,你這個人太愛錢。我起先還不佩服,現在我服了。今天早起,我禱告,主說,不必禱告了,錢要先拿出去。我真難受,現在拿來三十元,交給你為著主的工作用吧。剛好,這三十元,夠印一千四百本的《復興報》。后來又有人送三十元。剛好夠郵票和其他的雜用,這就是第一冊《復興報》的起頭。

  復興的起頭

  后來王連俊弟兄,也來到我們中間了。這個時候,離宗派的、得救的,大約有二十多人。王載弟兄有意請李淵如姊妹到福州開一個會。我起先想,何必這麼遠請她來呢。后來,到底由王師母和家母請她來了。

  一九二三年一月,李小姐到了福州,我們就預備開會布道。我們每主日本來是在王弟兄家的客堂聚會。現在要開會,沒有地方,沒有凳子,又怕沒有人來。我們就這樣作:在王弟兄家一個亭子裡聚會,現湊些凳子,到附近的地方請些人來。因主已起首作工,就有許多的人得了救。

  我們本來頂盼望在陰歷正月初作點工,但是,李小姐因南京有工作,必須就離開福州。我們隻好送她動身。我本來去請在馬江的和教士來幫忙,但是,她說,不知道這個聚會是一個怎樣的聚會,她不能來。我同王弟兄商量,會到底停不停。王弟兄那時傷風,我又把已經放假回家的陸忠信弟兄、繆受訓弟兄用快信請來了。我們隻好定規繼續下去。

  我們請人的法子,頗有效力。我們弟兄們每人在胸前背后挂上白布。前面寫的是"你要死",后面寫的是"信耶穌得救"。還有其他類似的單句。手裡拿著旗子,口裡唱著詩,這樣游行各處。看見的人真希奇。就是這樣把許多人帶到聚會的地方來了。天天都是這樣游行,天天都有人來聽福音。在亭子的外面,在廚房裡,在客堂裡,都坐滿了人。

  我們租了些凳子聚會,但是,租的期限是兩禮拜。現在日子滿了,錢也沒有了,聚會停止不停止呢?凳子隻好還人。我就報告說,以后凡是要來聚會的,都要自己帶凳子來。這一天下午,整山(倉前山)隻見人搬凳子。年老的也有,年輕的也有,男學生也有,女學生也有。警察見了,都有點希奇。每天散會時,我們又報告說,願意把凳子放在這裡的,我們盡力保管,不過如有遺失,我們不負賠還的責。要帶回去的,就請帶回去。這樣每天三次聚會,都是各人自己帶凳子。

  感謝主,他特別的祝福,有幾百人得了救。這一次,把救恩的根基,打得頂清楚。本來,在中國,許多信徒對救恩不大清楚。就是從七八年前起,藉著那次的聚會,藉著弟兄們到處去傳揚,就有許多人清楚了。

  起首租房子聚會

  聚會差不多聚了一個月,我們中間就有一班少年的弟兄說,從今以后,該有一聚會的地方。那時我們缺乏錢,租房子有點作不到。我回到學校裡去,和幾位得救的弟兄商量,就是和陸忠信弟兄、繆受訓弟兄,王畏三弟兄等商量,我們看該繼續對學生的工作。我第一次去租何姓的房子。這家裡的人都得了救。他們說,隻認定租給我,每月房租是九元。我回去和幾位弟兄一同禱告,求神給我們錢,因為一進去,就要出三個月的房租。

  我每禮拜六,都要到馬江去聽和教士個人講道。我去了,她對我說,在這裡有二十七元,是一位朋友叫我送給你們為作工之用。這個數目剛好,因房租每月九元,三個月要二十七元,不多也不少。我一回去,就很大方的先交三個月。后來又是禱告主,主又有了供給。這是在福州作工的起頭。

  多人復興

  我一生沒有看見有一次復興勝過那次復興的!那次天天都有得救的人。好像無論什麼人,並一並就得救了。每天早起五點鐘,我一到學校,就看見無論在那裡,都有人拿著一本聖經在那裡看。總有一百多人在那裡讀經。本來看小說是很時髦,現在要看的隻好偷著看了。現在看聖經是頂體面了。我們的學校一共有八班,每班有正副班長各一人。頂希奇的,差不多每一班的班長都得救了。所有出名的運動家也得救了。我們的校長說,你們所作的我都佩服,隻是你們對聖公會的態度,是我所悲傷的。這是因校長是聖公會的教友,我們卻不肯屬於宗派之下。

  天天背著旗子游行的有六十幾人。福州不過有十幾萬的人。我們天天這樣背旗游行,天天有幾十人出去分單張,整個福州城都震動了。

  有好多弟兄才得救,就給他們受浸。這時候,我們按著聖經起首聚會了。在福州的聚會就是這樣起頭的。后來信主的人越過越多,鄉下也起首有工作了。

  首次到南京

  一九二四年,我到杭州作點工,就遇見了張光榮弟兄。這個時候,在福州有一點事情發生。因同工者對教會的真理看法有點不同。我因避免裂痕,所以就離開福州,暫住馬尾。(雖然近幾年來,我與王載弟兄所走的道路有些不同了,但是,當初那一段的同心,也是不可抹煞的!)我覺得應當作一點特別的事,所以就到南京,幫助一點《靈光報》的事。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因南洋有呼召,所以我就去到南洋。從此南洋的聚會也起頭了。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國后,就在福建羅星塔租房住下了。

  創刊《基督徒報》

  《復興報》是一九二三年一月起出刊的。這個報本是無定期的刊物,一直出到一九二五年。我住在羅星塔的時候,覺得要出一種定期的刊物,多注重一點得救的真理,多注重一點教會的真理,也講到一點關乎預言和預表的事。我辦這個報的本意,不過是一暫時的性質。這個報就是《基督徒報》。一九二五年出了兩期,一九二六年出了十期,因著需要的緣故,一九二七年又出了十二期。

  廈門一帶聚會的起頭

  一九二六年的上半年,我曾到過廈門、鼓浪嶼、漳州、同安作一點見証,有頂多的人得了救。下半年我又去一次。不過這時候我人很累,一面領會,一面又寫稿子,另外還要寫信,我已經有些病了。本來定規聚十天會,那知到第九天我就病倒了。后來有王連俊弟兄來繼續作幾天的工。廈門、同安一帶的聚會也起首了。所以閩南的工作,是在一九二六的下半年就起頭了,並非在一九二八年才起頭的。

  二次到南京

  我在廈門的病,據有的醫生說,恐怕有生命的危險,也許隻有幾個月的盼望了。我並不怕死。不過我想到我多年在主的面前所學習的、所經歷的功課,都沒有寫出來,難道把這些都帶進墳墓裡去麼?同時李小姐、成寄歸先生都有信請我到南京休息些時。我素性不願白吃人飯,所以到了南京,住在成先生的家裡,仍是帶病幫助校改成先生所譯的可可福的函授課程。不過隻改了頭四卷,我就病得作不下去了。

  我未到南京前一年,雖然曾和李小姐說過教會的真理;但是,她的態度很硬,並未接受什麼,因此我就索性不提了。后來李小姐因讀一本教會的歷史,看見各宗派的由來,並不合聖經,她就有些明白了。不久,我聽說她受了浸。又不久,她和幾位姊妹每主日也起首擘餅聚會了。我到了南京,當然到會一同記念主。因我曾在金陵大學講過幾次道,就得著了兩位弟兄回頭過來,我們就接納他們與我們一同擘餅了。這是我們在南京作工的起頭。

  來到上海

  我因要專心寫《屬靈的人》,不久又離開南京,去到鄉間。(就是無錫漕橋鎮。此時,作工的姊妹,因時局的問題,已離開此地,把房子托給我照料了。《屬靈的人》頭四卷,就是我帶著病在這裡寫成的。)一九二七年三月,南京有軍事行動,漕橋也駐有軍隊。我因受托住在這裡,幸駐兵未動一草一木。不過聽見南京的消息不大好,弟兄姊妹又音信不通,所以我就由漕橋動身來到上海。到了上海之后,才知道弟兄姊妹已先后來此了。我們未到上海之前,在辛家花園汪宅,已有擘餅聚會。我們都到了上海以后,就遷在賡慶裡聚會。福音書房,也就是在這時候從羅星塔遷到上海的。

  第一次的特別聚會

  一九二七年底,我們天天有一祈禱會。江北、平陽一帶的信徒,因從我們的文字見証得了幫助,就有信給我們。我們看見他們可受造就,我們也覺得在中國的信徒,實在有需要,就預備開一特別會。一九二八年一月,我們租得了這裡的房子(哈同路文德裡),二月一日,就起首有特別的聚會了。這一次聚會,我們中心的信息,是隻講到神永遠的旨意,和基督的得勝。我們並沒有提到教會的真理等問題。這次聚會,從外埠隻來了二三十位弟兄姊妹。神給他們亮光,叫他們知道該怎樣走道路。受浸、離宗派等問題,都是他們自己解決的。四年以來,在江北,得救的、復興的,已有七八百弟兄姊妹。聚會已有十余處之多。平陽、泰順一帶,也有聚會十余處,得救的、復興的,約有四千多人了。這都是主親自所作的工,並不是近來才起頭的。

  在上海五年的大概情形

  我們自從一九二八年遷到文德裡以后,因《基督徒報》已停刊,所以仍繼續發刊《復興報》,就是近五年來所出的新《復興報》。《講經記錄》,是一九三○年才出刊的。

  我們幾個同工的,在上海數年,目的在要人跟從主的自己,跟從聖經的教訓,跟從聖靈的引導,所以並不盼望有什麼人來歸於我們,也是不應當盼望有什麼人歸於我們。這並非所謂的閉關自守,也不是什麼惟我獨是,不過願意忠心到底而已。我因帶病寫《屬靈的人》這部書,書成我更是大病,差不多的日子都是過床上的生活,地上的帳棚,常有傾倒的可能,所以在上海的頭幾年,並沒有什麼正式的工作。近兩年來,才算有一點起頭作工。去年才又有了一次特別的聚會。這次中心的信息,是講到新約和神的智慧兩個大題。在外埠的弟兄姊妹,這次來的更多了。

  我們並沒有任何的會名

  我們與許多弟兄姊妹之所以脫離宗派,就是因宗派是一個罪惡。我們除了歸於基督的名下之外,實在沒有任何的名稱。有人稱我們為"小群",這是不知道我們的人的說法。"小群"二字,是我們一本暫編詩歌的名稱。因一九二七年,我們感覺到詩歌的需要,就先預備了二十首關於贊美一類的詩。此后或選擇,或著作,又陸續加了一百六十四首。我們盼望預備到三百首才正式出版。所以在暫編本序裡,有"至於開始預備這詩歌的原因,以及它的命名、釋意……等特點,都待正式出版時,再行詳細說明"的話。實在"小群"二字,全新約隻說過一次,就是見於路加福音十二章三十二節。主在那次用這二字,是指全教會說的,按主來看,全教會在地上,不過是一小群。這一小群,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真相信主,真得了救的基督人。主在約翰福音十章十六節,也明說他的羊隻有一群,歸於一個牧人。所以"小群詩歌",意即教會聚會時所用的詩歌,此外並沒有別的意思了。外人不察,以"小群"稱我們,大約就是因這本詩歌的名稱而有所誤會了。實在所有信主者,都是小群中之一,所以這本《小群詩歌》,是為著神所有兒女預備的。我盼望經過這次的解釋以后,不再有人如此的稱呼我們了。(從前因為我辦《基督徒報》,曾有人稱我們為"基督徒會"過。)

  弟兄姊妹們,我們所以不要有任何名稱的緣故,是因為有了基督的名就夠了。所有的問題,隻在乎基督的名夠不夠滿足我們的心!基督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這一個人是屬於基督的人。好比一個女子出了嫁,她就被人稱她為某某人的師母了。她能不能在她丈夫的名之外,另加上一個別的男子的名字呢?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要說她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呢?所以,我們在基督之外另有什麼名稱,就好像有一個女子有了二重的丈夫,這是主所恨惡的。我們除了作一基督人以外,不能作長老會的人,不能作衛斯理會的人,不能作路德會裡的人,不能作任何公會裡的人。我們不能以一國立的教會,來把神的兒女分開,也不能以一私立的教會,來把神的兒女分開。無論是一個名人(像路德、衛斯理等),是一個禮節(像浸禮),是一個制度(像公理會等),是一種組織法(像救世軍等),隻要是把神的兒女來分開的,我們都不能有分在內。隻要是一個宗派,就無論它是原有的,或者是新有的,都是應當脫離的。我說了,我再說,我們是脫離宗派,不是脫離教會,這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

  還有,我們所爭的,並非怎樣受浸、怎樣擘餅。我們所爭的,乃是聖經怎樣說。如果是主的話,我們就應當跟從。如果長老的遺傳有權柄,就主的話更有權柄。是長老所定規的靠得住呢,是主所定規的靠得住?主在馬可福音說的頂嚴:"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們承接遺傳,廢了神的道。"(七7、13)沒有一個人憑著遺傳行事,而能不把神的話放在一邊的。

  牧師制度不合聖經

  我所反對的,不是牧師的恩賜,乃是牧師的制度。我為什麼說牧師的制度不對呢?全新約隻提過牧師(人的)一次,就是在以弗所書四章十一節提過一次。但是,現在的牧師已是失真的了。天主教是把神甫擺在一個頂大的地位,更正教是把牧師擺在一個頂大的地位。牧師的制度,不隻是天主教神甫制的脫胎變相,而且也無異於以色列國祭司的制度。神原來要以色列全國的人,都成為祭司,但是,他們墮落了,所以神才立一家的人,代替全國為祭司。從此,祭司成了神人之間的一種職分。人不能直接親近神,神也不直接的來曉諭人,都得藉著一般特等的人,來親近,來曉諭。人和神彼此沒有直接的交通,這是猶太教。   基督教與猶太教有何等的不同呢!"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來十19-20)換一句話說,主來就是要把居間的祭司階級打破。基督已經死了,幔子已經裂開了,每一基督人都可直接進到神的面前了,居間祭司的職分,已經永遠取消。因為每一信徒,在神面前都是祭司,基督的功績,已經無條件的叫每一基督人都成為祭司(啟一6;彼前二5)。

  牧師的制度,是不是有居間為祭司的性質呢?是不是把教會變作一個有階級的組織呢?惟獨牧師專管屬靈的事,平信徒隻要去管自己的事。所以受浸、擘餅,都隻有牧師可以作,好像隻有牧師是有屬靈的權柄的。就是長老,也不過隻能管事務。我今天並不是要起來與牧師作難,我所反對的,是牧師的制度,把基督的工作抹煞了!牧師的制度不取消,就難怪許多的信徒不進步了。平信徒們自己不負責,讓牧師包辦聚會的事。但是,我們要知道舊約和新約的大不同,就是舊約是有居間的階級的,新約是沒有居間的階級的。天主教是把基督的血所成功的來抹煞,把神甫排在神人之中,叫信徒失去新的地位。更正教藉著牧師也是回到舊約祭司居間的制度,叫信徒失去新的地位。我再說,我不是反對牧師,我是反對牧師的制度。如果誰有牧師的恩賜,我不但不反對他,並且我還要尊敬他。但是,加果把牧師當作一個制度,用牧師來管理教會,我就要反對,因這是不合聖經的行為。

  今年十一月的特別聚會

  這次的聚會,是怎樣起頭的呢?因為一九二六年,我曾寫信到英國一家書店買幾本書,並說些所以羨慕那些書的原因,就有一老人來信問我為什麼買那樣的書。我隻好回答他說,我因為脫離了宗派,所以買那樣的書。他就去告訴他的一位老朋友。兩年前,他們中間有一位弟兄,有事要到香港來,他們就托他到上海來看看我們。他回去以后,就把我們的情形,告訴了他們一點。他們都是離開宗派,歸於主名下的人。他們聽見也有人在中國是離了宗派,完全歸於主的名下,就希奇得不得了。並且因為在主裡面沒有猶太人、希利尼人的分別,加之探望弟兄,是一個聖經的教訓,就定規有四位弟兄從英、從美、從澳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交通。

  當他們這樣定規了要來,我們就寫信通知素日與我們有交通的弟兄們,內中有一段是說:"他們既然蒙主的引導要來,我們在主裡面就應當接納。不過我們還要請弟兄們記得,我們永遠是沒有一個名稱叫我們與別的信徒分別的。我們隻屬於基督的身體,我們不願意加入任何的團體。所以,這些弟兄來,我們歡迎他們,接納他們。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加入他們的團體;也不是說,他們加入我們的團體。人若在基督裡,就是'裡面'的人了,並不必加入;人若不在基督裡,就是加入,也不是'裡面'的人。"

  等到他們到了上海(一共來了八位弟兄姊妹),在主日擘餅聚會接納他們的前后,對他們,對大眾,我們曾有以下的談話和報告,就是:"一、我們沒有一個中國國家的交通(以國界立會,好像中華基督教會)。二、我們接受這些弟兄,是以弟兄的資格接受他們,並不是接受他們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我們隻接受他們自己這幾個人,並非接受他們背后的什麼團體(所謂的弟兄會)。三、我們這樣的彼此有交通,並非中國的交通,和西國的"弟兄"的交通合並為一。我們是沒有派別的,也盼望永遠沒有派別。我們彼此交通,是弟兄和弟兄間的交通,並非弟兄會的李文派和我們間的交通。四、我們永遠要保守:1.在基督人普通所共有的名字之外,不再有特別的名稱,也不將基督人所普通共有的名字拿來私用。2.在眾聖徒所共有的交通外,我們不願再有交通;在眾聖徒所共有的交通內,我們也不願有另外的交通。就如所謂'黨外無黨,黨內無派'3.在聖經之外,沒有特別的信條,我們要保守一本公開的聖經。"

  這以上的情形,是我們這次棸會的來源與去因。這樣,不但我們沒有屬於誰,並且也沒有誰來隸屬於我們。

  末了的話

  最后,我盼望在中國的西教士,應當注重傳福音,領人歸向主;不當建立宗派,把神的兒女來分門別類。我更盼望在中國的信徒,應當回到聖經,不當把長老的遺傳,當作道理教導人。

  按:教會組織的真理,在聖經中並不是頂主要的,頂主要的乃是基督和他的得勝。我們所注重的,並不是教會的真理,乃是基督;但是,在明白的人中,我們也說教會的事情。因為這雖不是主要的真理,卻也是聖經的真理。我個人希望我們在各地的同工,多注意引人認識基督和他的得勝。除了願意順服的人之外,不必多提起教會的組織。但願主叫我們能明了他"一切的旨意"。(付印前柝聲手注)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7    页)。        
星期三, 十一月 02, 2005
前兩貼文的回應 - 關懷者
一、關於「摩根」弟兄小傳一文,其中「基督的危機」一書,應譯為「基督(生平中)的關鍵時機」(The Crisis Of The Christ), 按「crisis」一字在此不宜譯為「危機」,應譯為「關鍵時機」,或「關鍵時刻」,是指特別時機的特別事件。美國活泉出版社已出該書,這的確是一本極佳著作,值得細嚼慢嚥、深思默想的讀!

二、關於評論華理克《標竿人生》一書,弟也曾寫一文關於橄欖出版社出的「我的信念-巴克萊來的信仰宣告」一書的書評。這書實在不宜!鍾馬田弟兄說巴克萊是福音派中最危險的人物。(本文是否也請您切出貼上?)

該書P.77-80說他相信「普救論」,意即,祂相信有一天連撒旦魔鬼、墮落的天使、不信主、不接受救恩的世人,都會得救。

這是鬼魔的道理,若是,則神豈是公義?神雖是慈愛,卻也是公義。「公義和公平是祂寶座的根基」!若有普救之結局,則我們今天何必努力傳福音,何必為真道打仗?又何必持守信仰?又聖經有些明言的話該擺何處?是否應將之割除呢?例如:

「他們要受刑罰,就是永遠沉淪,離開主的面和他權能的榮光。」(帖後一9)

「那獸被擒拿;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之人的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他們兩個就活活的被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啟十九20)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10)

「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二十14,15)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二十一8)

神的話是不可廢的,巴克萊算甚麼,竟敢與神頂嘴,強解神的話!

我曾勸某基督徒書房不要進這書,也不要賣這書,更要有膽量向橄欖出版社說不,並提出嚴重警告和抗議,因這書出去,不知要傷害多少年幼無知的信徒,並要給撒旦鬼魔多少的快意呢!

真理當得伸張,錯誤當下寶座!無論巴克萊是何等的謙沖斯文,著作等身,享譽天下,錯誤即是錯誤,何況這是大錯、大害!神是可畏的,每一個人都得向祂交帳!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一月 01, 2005
摩根 (G.Campbell Morgan 1863-1945)

摩 根 ( G. Campbell Morgan 1863 - 1945 )



上一代英國釋經派出色的傳道人摩根,開始傳道的地方是在英國,但是,他在美國也贏得了同等的尊敬。他因沒有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在他事業的起始時,就為循理會所拒:因此,他轉入公理宗,藉著他的講道及他的著作,他使每個教派都蒙福了。



從某一方面說,他的偉大,已使他無法屬於任何教派。一九零四年,他成為倫敦西敏寺教堂的牧師,那時西敏寺年久失修,成了公理會的大包袱,他上任不久,這座有二千五百座位的大教堂,以及兩個樓座都坐滿了人。據說,從清潔工人在地上撿到的鈕扣數目,就可看出人湧入教堂要搶先入座的熱烈情況。雖然,這種說法可能過分,但有的時候,教堂已經坐滿,他就在預定一小時以前開講了…。



冬天,每隔一週的星期二,他代鄰區的一位牧師講道,平均聽眾數目是一千七百人至二千人。星期三下午也與主日學教員一起研究星期日要講授的聖經課。西敏寺教堂的講台也經過改建,裝上了大黑板,以備他教授聖經課時用。黑板上有聽眾看不到的暗線,使他在黑板上畫線時能畫得直。摩根曾說:[我不是單為自己做的,而是要作一個教師;去幫助那些因為他們日常工作不能像傳道人用那樣多時間去研讀聖經的人。他用圖解、大綱、追求簡單、清楚與簡短,他說,傳道人是〝解釋者〞,要使聽的人可以明白。



摩根從未以單一教會為足。他在一週之中在英格蘭各地旅行講道,他用早晚的時間讀書,他的傳記中說:〝這遊行講道並未叫他站在講台上,面對聽眾時缺乏準備。這項準備常用其它方式做成,因為他早起晚睡。那些擠到教堂,為聖經的奇妙所感動,第一次,或以新方式,看見聖經信息之力量的人,對於摩根在半夜燈下的準備工作,則毫無所知。這位在講台上如此充滿活力的人,他們沒有看見他在清晨五時就在燈下在打開的聖經前作筆記了。他們也沒有看見他坐在馳過原野的火車車廂?,他的心思默想著許多經文,探索、分析其中的真理,並尋求解釋。



在那個神學正進行大爭論的時代,他在西敏寺教堂的工作,對那些維護聖經基本信仰的人,正是一個堅強的堡壘。從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二年,他旅行美國,在慕迪北野夏季聖經大會中扮演了一個主要的角色。在那幾年中,他只在家中停留過八個月。從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他擔任費城長老教會大教堂的牧師,但他仍然每週旅行到紐約及波士頓去講解聖經;一九三二年,他接受了急迫的召請。再次回到英國倫敦西敏寺教堂,會堂與會眾又再次需要重建,他看來是唯一能作成這大工的人。



對他說,講道,或說教導人聖經,講解闡釋聖經,永遠是一項快樂。是甚麼使他成為一個屬靈的偉人的呢?



他的日記一再記載:〝讀經整個上午〞,並且,他總是很晚才上床。年輕的傳道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摩根博士回答說:〝努力工作,殷勤努力工作、工作。〞早晨六點鐘一過,他就到書房,好安靜地研讀聖經。人不可在上午打擾他,他是在研讀聖經。神對人講的話需要人專心去領受,而摩根博士就有這 份專心。



為他寫傳記的作家描寫他關心他聽眾的情形時說:〝這強有力的信息;這些專心的聽眾,講者與聽者之間完全合一的氣氛,乃是熱切專心,獻於〝我只有一件事〞傳道的結果。對摩根說,他無比的責任,以及他心上經常的擔子,乃是餵養主的羊群,他主日學中最小的羔羊,在他看來,與最成熟的學生同樣重要。



他在為聖經每卷書預備大綱時,在他提筆之前,他計畫先讀五十遍。他講到他一次坐下來讀完出埃及記全卷,這樣有四十遍之後,他才開始寫下一些釋經的注解。這些綱要及註釋,就構成了今天英文版的〝 The Analyzed Bible〞。



據說,他可隨時用聖經任何一章講一篇道,但是,他每次講道,卻總要用一小時作特別準備。他對聖經的一般準備是不斷的,濃厚的。〝我可以說,〞他說:〝我經常在火車上讀聖經。〞但是,地並非隱士,他十分喜愛與人接觸。他在慕迪的聖經大會中;下午的時間全用在社交及康樂活動;他總是成為人群中的核心,這時他並不與人討論深奧的道理,只是講一些有趣的故事,與人共度歡樂的時間。



西敏寺教堂的講台既專獻為解釋聖經,摩根為兒童所設立的主日學也是以聖經為中心就不足為怪了。這可讓我們看出,對摩根博土說,對所有年齡階段的人,研究聖經都是同樣的重要。



在他的計畫中,有四年的聖經初級課程,學生在這項課程中熟讀聖經中的故事,摩根博土發現,聖經中有一百五十個故事,適合五至八歲的孩子。九至十二歲少年階段,他說,特別對連環的故事有興趣。因此,他以聖經的傳記材料,為少年人編了一百五十三課聖經課。在那最艱難的十三至十六歲的年月階段,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培植出人際關係的感覺。因此,研究聖經歷史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十六歲之後,青年人就可接受聖經中一些必須遲延的重要的教訓--以色列的律法、詩歌、大小先知的信息、耶穌的教訓,及使徒們的著作。



摩根如何使研讀聖經成為他一生專長的呢?在十六歲之前,他從未懷疑過聖經的權威。他身為浸禮會傳道人的兒子,他從未想過,任何誠實、受人尊敬的人,會懷疑聖經是神的話。



以後,他接受師資教育時,他聽到達爾文.赫胥黎、施賓塞等人,這些人的哲學在宗教界投下了陰影。〝到了一個時侯,我對甚麼都沒有確 信,〞他說,他 三年之久失去了信心,他在〝世俗的殿堂?〞辯論新書中所講的題目,他的媳婦耶爾描寫他如何解決困難的情形說:



〝最後,危機臨到,他向自己承認,對聖經是否賦有神對人說話的權威,他完全失去了確信。他立即取消了一切講道約會。那時,他將他所有的書籍,攻擊聖經及為聖經辯護的書,全都放在屋角的櫃子?。現在我聽到鎖的聲響,他說,他出去,到街上書店??,買了一本新聖經,帶著聖經回到家中,他對自己說:〝我已不再確信,這本聖經像父親所說那樣具有權威,是神的話,但是,有一件事我卻有把握,它若是神的話,我若是有開明的心思,不帶偏見的去讀它,它必會使我心靈獲得保證。聖經找到了我,〞他說:〝那時,一八八三年,我開始研讀聖經,自此,他人生的後五十年,沒有一年他不出版一兩本著作。他著作了七十本書,其中一些書是所有傳道人為了充實自己所必讀的書。讀它們就會得益處。其中的許多內容,進入道其他傳道人的講詞中。施韋.伯稱〝基督的危機〞一書,是摩根最偉大的著作。他的兩卷〝聖經中的活信息〞是釋經者的另一顆珠寶。〝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偉大的醫生〞 都是神學中寶貴的著作。



摩根之成為偉大的傳道人,乃是因為他以神的話作課本。研究他的工作、他的嗜好、他的感情,他的偉大是由於他的這項習慣所造成的。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0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評論華理克《標竿人生》一書 - Merv Tucker
評論華理克《標竿人生》一書

Merv Tucker

 

華理克是加州馬鞍峰教會的牧師,亦是暢銷系列書《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及《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 Life)的作者。《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一書的主要對象是牧師及教會領袖,現在的《標竿人生》,華理克將注意力轉移到平信徒身上。自從該書在2002年出版以後,數以千計的教會採用過或正在採用此書去推行一個名為「標竿人生40日」的運動。

華理克也許是一位誠懇的基督教牧師,而他的著作對今天的信徒也能帶出一些實際的真理。然而,該書雖有一些頗正面的地方,但它被推銷為「屬靈旅程」的事實,卻叫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所有的錯謬都該在聖經的亮光下揭示出來。華理克用了很多聖經學者稱之為「斷章取義法」(proof texting),意思即是他經常經節抽離上下文,去支持他的論點或增加說服力。 

在該書的附錄三中,華理克解釋他用了15個不同聖經翻譯版本。他說:「不論譯本如何貼切,都有其局限。」這也許是對的。但用15個不同的譯本,而他們許多都是意譯及自由翻譯,這卻不是很好的學術性策略。用不同譯本聖經可能有助讀經,但當使用意譯及自由翻譯的譯本時,原文意思就可能失去。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自由翻譯版本如The Message,或意譯版本如The Living Bible, The New Living Bible (譯者按:中文版主要採用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文及聖經新譯本),它們都 有其地位,但只是在它們與原本意思吻合那部分才是這樣。你們將會看到,它們某些地方並不是這樣。當我們嚴肅地研究時,最好只採用兩三個可靠的版本,並一路沿用它們。當某一節有些難明的地方,可給予一些解釋及亮光,這才是好的解經法。 

華理克在附錄三的末端說:「有時我僅列出要旨經文,並沒有全句引用。我這樣做是效法基督的榜樣,主耶穌與門徒引用舊約經典時,只引用能顯示真理的部分經節。」 

然而,耶穌及使徒引用舊約經節時並沒有抽離上下文的意思,這點是華理克須要注意的。

引言 

華理克在第9頁中說:「每當神要預備人去成就他的目的時,他往往使用四十天的時間: 

挪亞的生命被四十天的雨所改變。
摩西在西乃山上四十天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

以色列探子四十天在應許之地,生命被改變。

大衛因著歌利亞四十日的挑戰生命被改變。

以利亞仗著神的一頓飯走了四十天,生命更新而改變。

尼尼微城的人因著神給予的四十天機會而悔改,生命得改變。

主耶穌在曠野經歷四十天的考驗,得著力量。

使徒因著復活的主向他們顯現並同在四十天,生命被改變。」


這是錯誤地解釋聖經。聖經沒有教導當神要用某些人時祂要用四十天,如華理克所提議的。 

「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創6:9)。四十日的雨根本不是用來改造挪亞,像華理克所錯誤地提議。挪亞在下雨前已經預備好了;他花了約一百年去造方舟並傳義道。「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彼後2:5) 

四十天的大雨是神用來審判那個邪惡又強暴的世代,不是用來預備及改造挪亞的時間。「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挪亞生了三個兒子,就是閃、含、雅弗。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神觀看世界,見是敗壞了;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了行為。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創6:5-13) 

摩西不是如華理克所說,被召上西乃山給神改造。摩西已經從一個任性的,曾殺害一個埃及人的青年希伯來人,在他為岳父牧養羊群的四十年中改變過來。當摩西仍在埃及的時候已經知道神是叫他拯救祂的百姓,但他們卻不明白。「他將到四十歲,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到了那裡,見他們一個人受冤屈,就護庇他,為那受欺壓的人報仇,打死了那埃及人。他以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們;他們卻不明白。」(徒7:23-25)。摩西的問題,像今天許多教會一樣,就是企圖用自己的力量去作工。我們驚訝在與神獨處的四十年中祂是如何改造一個人。

摩西在何時預備好被神呼召去作工? 

當祂在燒著的荊棘叢中遇到神的時候。從神當時對摩西所說的話我們就清楚知道了:「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10)。留意摩西在十一節的回應:「摩西對神說:『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出3:11)。哦!那年青急燥的摩西已經死去了,現在神有的是一個可用可差的人,一個真正謙卑的人,「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 

摩西上西乃山不是要受神的改造,聖經清楚明他上去是接受律法及遵從神的吩咐。主對摩西說:「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山到我這裡來,住在這裡,我要將石版並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使你可以教訓百姓。』」(出24:12)。摩西是否在山上四十晝夜?是!但不是為了被改造,而是更加著重於明白神「到我這裡來」的命令。(12節) 

華理克又說:「以色列探子四十天在應許之地,生命被改變。」他們果真如此!十個探子回來後向百姓報惡信,顯出他們的不信。這惡信使以色列人反叛轉離神。只有約書亞及迦勒仍然忠心於主。事實上,民數記說:「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14:24)。對於那十個探子來說,在迦南地的四十天實在要付上何等大的代價,因他們所報的惡信,而被神擊打滅亡了:「這些報惡信的人都遭瘟疫,死在耶和華面前。」(37節)。以色列人亦要飄流曠野,一年頂一日:「按你們窺探那地的四十日,一年頂一日,你們要擔當罪孽四十年,就知道我與你們疏遠了。」(34節)
 
華理克宣稱大衛因歌利亞四十天的挑戰而被改造也是牽強附會的。
 
若華理克先生將這主張放回當時的聖經情境中,他該會發現大衛是受祂父親所差遣,帶一些食物給在掃羅軍中的哥哥們。大衛在歌利亞向以色列辱罵及挑戰的最後一日才來到。他更加不知道之前所發生的事。當他來到戰線之時,他的心就因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大為激憤。

大衛不是因歌利亞四十天的辱罵而改變的。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事實上,我們發現當撒母耳膏立大衛作王的那日起,神的靈已經有能地降在他身上:「撒母耳就用角裡的膏油,在他諸兄中膏了他。從這日起,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母耳起身回拉瑪去了。」(撒上16:13)」。

我們又被引導相信以利亞因著神給他一頓能維持四十天力量的飯因而改變。我對神能給予一頓能維持四十天、甚至八十天力量的飯毫不懷疑,但這段經文根本不是講及這些。 

當以利亞到達何烈山時,他進入了一個山洞過夜。神的話臨到以利亞:「以利亞啊,你在這?做什麼?」這個問題的目的要在顯出隱藏在以利亞心?的思想及感受。以利亞回答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10)。以利亞的說話充滿了灰心絕望,亦含著一種報復的心情,他認為神應該立刻刑罰那些拜偶像的人。因為以利亞看不到他的熱心帶出甚麼結果,就認為一切都完了。可憐的以利亞想用狂風去改變事物,但有時神卻喜用柔和的方式來顯出祂的恩典。 

當他在與神相遇的經歷中明白到這些事實,他就能夠返回神所指引的道上。這與那頓能維持四十天力量的飯毫無關係。那頓飯與那四十天的路程從沒有改變以利亞的狀況。 

我思想這段經文好一段時間,它的意思是何等的豐富。請你們自行翻閱。(王上19) 

當約拿在尼尼微城中宣布神即將在四十天內審判尼尼微城並其完全毀滅,整個城的人都悔改了。這是關於神的審判,以及那城的人披麻蒙灰的悔改而得著暫時恩免的事。當神看見他們悔改及他們如何轉離惡道,祂便憐憫他們,並不將所說的災降與他們。(拿3:10)。我們知道不久後尼尼微城終於因著它的罪行而被神消滅了。
 

華理克主張主在曠野四十天中得著能力。這又是誤解聖經。事實是,四卷福音有三卷清楚地指出當耶穌受浸時聖靈有形體地降在主身上。約翰福音告訴我們施洗約翰看見聖靈降下到在主身上,他亦因這事件知道耶穌是誰。「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2-34)

 

耶穌是在受浸時被聖靈充滿而得著能力的,不是從曠野四十天的試探及試煉來的,那是按著天父的安排,被聖靈引導,要兒子去完成的。路加福音說:「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路4:14),但沒有證據證明耶穌是在那四十天得著能力。反而主被聖靈充滿而得著能力卻有很清楚的聖經根據。祂何時被聖靈充滿呢?就是在祂受浸之時。 

華理克企圖令我們相信門徒在耶穌復活後的四十天相處而改變。這又是缺乏聖經證明。事實是在五旬節那天開始,門徒始由害怕膽怯的人變為勇敢的傳道者。是因著聖靈的降臨他們才被改造過來。「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24:49);「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聖經沒有教導神會用四十天去預備人去作工。這是濫用經文去試圖說服讀者該書的重要性。 

四十這個數字的確有其重要性;它主要是與試探、試煉及審判有關。

四十天的大雨是為著審判。

摩西四十年的曠野生活是要試驗、訓練及使他謙卑。 

歌利亞四十天的辱罵是要試驗及試煉以色列。 

以色列在曠野的四十年是因為神的試驗及審判。 

摩西在西乃山接受律法的四十天也是關於試驗神的子民,看他們會否在摩西死後仍然向神忠心,若不然,神的審判便會臨到。 

第二天 

華理克在第22頁中?:「你的父母未必有計劃地將你生下,但神卻是。」在現今的世界,成千上萬的嬰兒在婚姻以外而出生,以上的話將這些出生直接歸因於神的旨意,以致神要對因罪而誕生之事負責。然而,神沒有並計劃嬰孩在婚姻以外出生。這些出生是犯罪的結果,不是神的計劃。 

華理克將詩篇138:8上半節(「耶和華必成全關乎我的事」)抽離上下文來作該日的思想。 

他首先建立一個神計劃你的架構,說神沒有對你的出生感到驚奇,然後他說:「你活著是因為神定意要創造你!」將這話與詩篇138:8扯上關係是錯誤的。這節詩篇是關於大衛的神將大衛從他仇敵中拯救出來。「我雖行在患難中,你必將我救活;我的仇敵發怒,你必伸手抵擋他們;你的右手也必救我。」(7節) 

華理克只引用第八節的上半部分,這樣作就使以大衛的請求「耶和華啊,你的慈愛永遠長存!求你不要離棄你手所造的」為結尾的整節經文的原意誤解了。 

又一次,在第23頁他強調雖然有些孩童在罪中出生的,他們也是神所計劃的。這並不可能的。神不會計劃罪或參與其中。神的旨意是要孩童在婚姻的架構內出生,但若他們不是,神對他們的愛就如祂對所有人的愛一般。神在他們出生前知道他們嗎?是。神在他們母腹中將他們編造起來嗎?是。祂計劃私生子女嗎?不是,他們是罪的結果。
 

華理克在24頁繼續他的主題。他說:「他創造你的動機是因為他愛你。」不錯,這說法部分是對的,但他引用「當世界的根基未立定之先,神已經計畫並且揀選我們,讓我們成為他愛的焦點」(弗1:4上《信息版聖經》)這節經文來作支持,這是很明顯地誤用聖經。再一次,他將經文抽離上下文,只用半節經文來作引證。 

這節文是關於神對相信的人主權的揀選,這是對信主的人說的。「揀選」這個字希臘文是'eklegomai',意思即是「選出、選擇」。這是關於神在信主的人顯明祂恩召的一個明確之宣言。若我們把它放在正確的情境中,我們就會看到揀選是引致聖潔及無可指責的地步。華理克不能引用這節經文叫人相信神創造及揀選所有人,因為祂愛我們。 

在第25頁華理克引用一節經文「你們出生以來,我就照顧呵護你們,直到你年老髮白,我還是這樣懷抱著你!我造了你,必定照顧你。」(賽 46:3-4),但在這之前他評注說:「因為在三位一體的相交之中,神並不寂寞,但他造你是因為要向你顯明他的愛」,然後才列出經文來,這又是將經文抽離上下文去遷就他所說的;這節經文根本不是關於神創造人類來表達祂的愛,但再一次他又故意地刪去第三節的頭一部分:「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這是關於以色列家及雅各家的。 

不只如此,華理克在書末附註中剔除了「上」這字眼來顯示經文的上半部份沒有被引用,這又是誤導,因為大部分人不會翻查整節的經文。若這不是故意的誤導,為甚麼華理克有時會加「上」「下」的標號,有時卻不加呢?這必然是想隱藏將經文抽離上下文的事實。若不,他為何會這樣做呢?

第三天 

在「很多人都為需要被認同要而推動」的題目下,華理克指出有人嘗試從朋友、家人及老師得到認同。他接著說:「我並不知道所有成功之道,但是我確知想要取悅每一個人註定失敗。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肯定會錯失神在你生命中的計畫。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華理克想表達的或許是好意及正確的,但他又一次錯誤引用聖經來作他想法的根據。 

馬太6:24是我們稱為登山寶訓的一部分,這節是與耶穌講述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不是在地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你們的心也在那?之教訓放在一起的。耶穌接著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24節) 

這些經文根本與想望嬴得別人的認同毫無關係。但再一次,華理克只拿經文的一部分,不引用整句經文,但在書末的附註中卻令人覺得他已給予讀者整節的經文。事實上,若有人想將第24節放在任何情境中,那他最少須要從第19節讀至第34節,因為第25節是以「所以」開首,它就將之前的經文串聯起來,並為耶穌的言論及思想的延續。 

單取用24節的首部分,並把它與試圖討人喜悅、得人認同拉的事扯上關係,這是異常差勁的解經法。 

在第31頁底採用《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翻譯的箴言13:7,完全失卻了原本的意義。 

《信息版聖經》說:「虛假炫耀,卻是貧乏可憐,簡樸清淡,卻有豐盛生命。」 

The LITV版本說:「有些人充作富裕,卻一無所有;有些人充作貧窮,卻大有錢財。」 

The NIV 版本說:「有人扮裝富裕,卻一無所有;有人扮裝貧窮,卻大有錢財。」 

(譯者按:和合本譯作「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貧窮的,卻廣有財物。」 

你們可以看到,《信息版聖經》對這節的翻譯差強人意。 

其實在第一天(第19頁),我們也看到同樣的問題。《信息版聖經》翻譯馬太16:25有誤導的成份。它說:「單靠自己是徒然的,自我奉獻和犧牲才是覓得真正自己的良方,亦是我(耶穌)的方法。」 

ASV版本說:「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將要失喪它;凡為我的緣故失去他生命的,將要得著它。」 

NIV版本說:「因為凡想要救自己生命的將要失喪它;但凡為我失去他生命的,將要得著它。」 

(譯者按:和合本譯作「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分別多麼大! 

第五天 

在「生命是一項測試」這副標題下,華理克用希西家王作為例子(第43頁)。他說:「這件事神離開他,要試驗他,好知道他心內如何。」(代下32:31)。希伯來文所用的「試驗」這字是 'nasa' (去測試,去證實某人的德行或忠心),這一次的經文應用是正確的。但是,在下一頁(第44頁),仍在那副標題下,華理克說:「可喜的是神要你勝過這些人生的考驗,因此,他絕不容許你面臨的考驗大過他所給你去應付的恩典」,他接著便引用Today's English Version (譯者按:中文版是用聖經新譯本) 來引文:「你們所受的試探(英 文譯本是test),無非是人受得起的。上帝是信實的,他心不容許你們受試探(tested)過於你們抵受得住的,而且在受試探(put to the test)的時候,必定給你們一條出路,使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問題是,現代英文版本翻譯"test"是不正確的,希臘原文是"peirasmos",即是temptation (試探)的意思。這節文不像在列王紀下神試驗希西家王,哥林多前書的經文是關於我們被魔鬼或罪惡試探。將兩段聖經連繫起來去假設神有時也會試驗我們,如華理克在這教導所說的,是完全錯誤的。 

這兩節文中所發生的其實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一個是試驗,另一個是試探。當我們受試驗是神是會負責,但我們受試探卻不是出於神。雅各書1:13-14說:「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各但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 

用林前10:13關於受試探的經文應用於受試驗的情況中,這是斷章取義的。此外,在第27天(第209)頁,在「戰勝試探」的標題下,華理克提及試探時,再次用相同的經文,但換了一個不同的版本使該節經文說出他當日想要說的。他這次採用的翻譯是New Living Translation,因為它是用temptation這個字(這次是正確的)而不用tested那個字。這是故意操縱聖經來達到自己目的。 

華理克接著開始一個新副標題,叫作「人生是一個信託」。他在第44頁底說:「神給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管理並照顧神在世上的東西。他從來沒有廢除這個角色,這也是我們今天人生的目的之一。我們應視所享用的每一樣東西為神所託付的。」他接著便引用林前4:7下作參考。華理克說得對,人類是負責看管大地,他引用的經文也是正確的(創1:28)。可是他為加強他論點之說服力而引用的林前4:7下,卻是他在第五天所討論的毫無關係。他又再一次將經文抽離上下文來加重他說話的份量。 

林前的這節聖經是保羅對驕傲及自滿發出溫和的警告及責備的一部分。這段聖經是指向在哥林多教會那些恃著他們是從某人信主及受洗而自誇的信徒,然而保羅卻願意他們想到使他們與人不同的是神,而不是人,其實他們從不同的工人或使徒得著及享受的恩典都是出於神,因此他們不應該自高自大。事實上,這是保羅在1:11-17所說的延續,因為有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2節)。其餘的經文我讓你們自己去讀。(13-17節)。 

保羅不是要說明我們有責任去看管神的「東西」(第44頁)的道理,他是處理哥林多教會信徒從神那?藉著使徒得著的救恩而起驕傲的問題。 

第七天

這天清楚向我們顯明了關於救恩不合聖經之教導。第58頁所陳述的華理克版本的福音令人深切的苦惱。第一至第六日似乎是為第七日的信息舖排,並假設那些仍未信主的讀者已經預備好邀請耶穌進入他們的心。他接著給予他們一個禱文邀禱告去「接受救恩」。這個禱文就是「耶穌,我相信你,我接受你。」之後他補充說:「假如你剛才誠意禱告,恭喜你!歡迎你加入神的大家庭!」我們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但我的心卻是因這假福音極為憂傷,它根不是福音!

悔改在哪??最偉大的傳福音使者耶穌傳悔改之道。(太4:17)。彼得傳悔改之道。(徒2:38)。保羅也是傳悔改之道。(徒20:21)

認罪在哪??(約壹1:9) 

十字架在哪??(林前2:2)

被釘的神子在哪??(徒2:36) 

洗淨我們一切罪的血在哪??(彼前1:18-19;啟1:5)

復活的主在哪??(提後2:8;路24:6)
 

事實是,從一天起至如今所說的內容中從沒有提及任何基督為我們作過的事。 

這是非常使人傷心的所謂「投其所好」(seeker friendly)迷惑。我最近讀過雅各馬唐納(James McDonald)所寫的一句話。那是他對「投其所好」運動的回應,我很喜歡他的評語:「投其所好運動,副標題:如何將你的教會充滿稗子。」 

那個評語比華理克整個的「非福音」表達了更多事實。比華理克的「非福音」更加令人傷心的是,成千上萬的牧師及長老向他們會眾推介這書好像非常有價值似的。 

第八天 

我們不需走多遠便能再次發現華理克的解經問題。在「討神喜悅是向神敬拜」,他只給予我們約翰4:23中的幾個字。他說在第64頁說:「神造我們擁有這種渴望,因為神喜愛敬拜他的人!耶穌說:"父在尋找敬拜他的人。"」這是錯誤解釋聖經,不單是將經文抽離上下文,更是將經文斷開來切合他的目的。在書末列出經文出處的附註中沒有註明該節是出自甚麼版本聖經的。何解?在我手中有23個不同的聖經版本,包括希臘文附註及新約希臘原文聖經。我翻查每一本都沒有發現23節譯為「父在尋找敬拜他的人」,其他經文也沒有這句話。

這段經文是關於有心靈及誠實去敬拜神,而這些人正是神所尋找的。華理克曲解了該段經文的整個意思。 

在第65頁,他說:「神喜愛所有不同形式的音樂,因為不論快慢、新舊各音量大小,都是他創造的。可能你不全都喜歡,但神卻是。只要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便是敬拜的行動。」 

這是錯誤及不合聖經的。許多人喜歡嘈吵的敬拜、搖滾樂的敬拜,以及其他令神不悅的音樂形式是為了滿足自己尋求快樂的慾望。神沒有如華理克所假設,創作所有類型的音樂。音樂本身可以說是從神來的一個恩賜,但神沒有創作搖滾樂或饒舌音樂(Rap music)或鄉村音樂及其他像它們出於人的淫蕩及罪性的音樂。

希作來書12:28-29說:「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事奉或譯敬拜)神。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第29節是直接引用申命記4:24,當摩西警告以色列民關於拜偶像之時,他就這樣說:「因為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令我們注意的是,希伯來書作者將這節經文放在那還境中作為對教會敬拜神的警告。我們最好更多明白甚麼是神喜悅的敬拜。我們敬拜中若有任何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享受、自己的高興或自己的娛樂,就不是合神心意的敬拜,因為著重點不是在神身上,而是在於自己身上。這樣作就不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請記著我引用華理克第一本《標竿》系列書籍的那些說話。在《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Purpose Driven ? Church)他鼓勵年輕的牧師用爵士樂或搖滾樂取代那些古老的教會音樂,使他們的會眾生動起來。他鼓勵教會要模仿文化及使教會配合起來。請問這如何與「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以及「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等經文相合呢? 

華理克又在《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說:「計劃出你想望崇拜要帶出的氣氛,然後就創造它。」(第264頁)。在我來說,這似乎是人的操縱,聖靈帶領的敬拜在哪?? 

「我們用古典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雷蓋音樂、舒情音樂,甚至饒舌音樂。會眾永不知道下次的是甚麼。結果是我們沒有令任何人歡喜。所以我們將音樂轉為一種—搖滾!我們經時在報章被指為一間喜愛搖滾的教會!我們採用我們教會中大部分人喜愛在電台收聽的那類音樂。」(第285頁) 

「因著我們的音樂,成千上萬的人都被吸引來了。」(第285頁)。很有趣,我還以為耶穌才是其吸引力。 

「馬鞍峰教會現在有一隊完善的流行/搖滾樂團。」(第290頁) 

「有時我會想到我們會多接觸多少人,若在我們早年的聚會中已經有MIDI質素的音樂。」 

這顯出他一直是強調那種類型的音樂最為會眾想望及喜愛,過於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華理克在《標竿人生》所說的好像與《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完全不同。一方面他說我們應該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但另一方面他又提倡給予會眾他們所喜歡的。以人為中心的敬拜就不是以神為中心的敬拜。

結語 

我抽取這書的首八天來分析,因為這已經顯示了該書的論調及問題了。這些問題不止於那八天,而充滿著本書。我相信分析整本書也沒有多大用處,因為任何頭腦開明及真正愛主話語的人已經能從本文中發現很大的問題,不單是該書有問題,華理克的神學及解經也有問題。 

我不推薦這書。我知道有些人會覺得本分析文是吹毛求疵及缺乏愛心,畢竟該書也有一些很好的論點。亦有些人會說我們不應論斷,而有些經文也是講到我們不要論斷別人。我也承認這一點。但那些經文不是關於判別教義、假教師及假先知的。事實上,新約聖經針對錯謬教義的篇幅比針對錯謬行為的多一倍。何解?因為錯誤的教義會導致錯誤的行為。實際上保羅亦曾經指名道姓的提到那些傳錯誤教訓的人。提後2:17-18、提後4:14、提前1:20以及加1:8-9保羅說:「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最沒有愛心的事就是我們不去警告人那些錯誤的教導。耶穌吩咐信徒「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聖經非常清楚地及重複地指出人有被迷惑的可能。假教師不單「欺哄人」,也是「被人欺哄」。(提後3:13)。神要求我們要分辨教義及道理。神盼望教會得著保護,免受假教師及其教導所影響(徒20:27-31、提後3:13、約壹4:1-6)。當我們去分辯並將所有教訓帶回聖經的亮光下,這實際上就不是我們去論斷,而是神的話語本身去論斷。準繩必須是從天上從神那?來。那任何教導不與神的話相符,它就是錯謬的教導,我們必須避開它。 

又會有人說:「只要它能帶出好的東西,有些人受感動,它就可以接受吧。」我們通常用這個論據使我們感覺好些,我們可以藉此逃避面對神絕對的真理。

但神從來亦永遠不會用結果判斷事情。他只會用祂真理的亮光來判斷事情。 

父神是獨一的真神。(耶10:1;約17:3) 

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聖靈第一及首要是真理的聖靈。(約壹5:6) 

既然神的三個位格都是真理,神如何能接受不是真理的事情呢?這樣作就是與神的所是相違。有些人受感動之事實並不是神賜福或那事很有價值的象徵。這只是神成就祂自己的應許,祂的話不會徒然返回。(賽55:11)。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1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聖經希臘文釋義-羅馬10-12-關懷者
羅馬書第十章

一、「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4)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和合本)

「其實基督乃是律法的終極,叫一切信的人都歸於義的。」(呂振中)

「原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的都得著義。」(恢復本)

「其實,基督已經終止了法律的功效,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以成為義人。」(現中)

「總結」原文是τελο?(telos),意思是結局、總結、終結、結束。

依上下文看,保羅在這?給我們看見,律法到基督就結束了,律法時代性的功用已經過去,神以律法對待人的原則也已過去。他說以色列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2?4)所以,人得稱為義是因信基督,不是因行律法。從前神要摩西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我是耶和華。」(利十八5)那時,摩西絕不是欺騙神的百姓,只是他們信不來,也不明白人憑自己根本遵行不來神的律法,也無法藉著行律法滿足神公義的要求。人若想要以行律法來討神的喜悅,只有帶來律法的咒詛,因為律法的義只能「成就在我們這不照著肉體,只照著靈而行的人身上。」(羅八4)所以保羅說:「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十5,6)叫人「心?相信,就可以稱義,口?承認,就可以得救。」(10)他說:「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三19,20)又說:「…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又說:「但這信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信顯明出來;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信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三23?26,另譯)

可見神為人擺出二條稱義的路:一條是全守律法得稱義;一條是因信基督得稱義。前者除了基督之外,沒有一個能通過試驗,「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二10);後者卻是一條簡便、輕省、容易的路,人只要因信聯於基督就蒙神稱義,因為基督的來到成全了律法(太五17),並且藉著他的死,了結律法,使所有信他的人都得著神的稱義,也得著基督作我們的義。今天人若選擇行律法得稱義的路,人只得被留在受咒詛、被定罪的局面?;但人若仰臉憑信信入基督,人就進入神的稱義、恩待、憐憫並豐盛的恩慈?。

我們是從基督開始的人,不是從律法開始的人!

二、「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12)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和合本)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區別?同一位主是萬人的主,豐豐富富的恩待一切呼求他的人。」(呂振中)


「因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恢復本)


「這話是指所有的人說的,因為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上帝是萬人的主,他要豐豐富富地賜福給所有呼求他的人。」(現中)

「豐富」原文是πλουτεω(plouteo),意思是使之豐富、使之成為豐盛。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用現在分詞,表示繼續不斷的動作,因此本節可以直譯為:「…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一直是豐富的。」

基督有測不透、追測不盡的豐富要給每一位得救、呼求他名的信徒享用。「呼求主名」是信徒非常自然的事。但「呼求主名」不是機械式的呼喊,也不是空洞、無意的呼喊。「呼求主名」是帶著強烈的情感、極深的愛慕來說出、喊著、喊出主的聖名。「呼求主名」可以小聲、輕聲、大聲、唱著、宣告、吶喊…,但人必須是回到靈中,轉到主前,才可能有正確、甜美的「呼求主名」。反之,「呼求主名」也會帶我們回到靈中,活在主前,把我們從煩雜的人事物中,紛擾的心思、心情中救拔出來,使我們住留在靈中,享受主同在的平安和安息。

我們對主認識的深淺和經歷的多寡,將決定我們享受主豐富的程度。我們對他的認識、經歷、享受…,應與日俱深、俱廣、俱高。



羅馬書第十一章


一、「激動…發憤」(11,14,十19)「惹動…妒忌」(恢復本)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和合本)

「因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國人,好激動他們的羨妒。…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的羨妒,來救他們一些人。」「但是我說,以色列難道不明白麼?先有摩西說?『我要激動你們羨妒那不是國民的,我要惹動你們氣忿那蒙昧的國民。』」(呂振中)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好惹動他們妒忌。…或者可以惹動我骨肉之親妒忌,好救他們一些人。」「但我說,以色列人不知道麼?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是國民的,惹動你們妒忌;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發怒。"」(恢復本)

「由於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邦人,使猶太人嫉妒發憤起來。…或者我也可以激發同胞的嫉妒發憤的心,藉此拯救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我要再問: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嗎?首先,摩西用上帝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要以「不算為民」的民引起你們的嫉妒,用愚昧的國來激動你們的怒氣。」(現中)


「激動…發憤」(「惹動…妒忌」)原文是παραζηλοω(parazeloo),由παρα(para)「在…旁邊」(至於字首作加強語氣之用)和ζηλοω(zeloo)「嫉妒」,或因嫉妒所生之「熱心」(羅十2,林後七7,九2,十一2)、「焦急」(約二17)、「迫切」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惹起妒忌、惹動憤恨或激起發憤。

保羅說以色列人雖然「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十2,3)他們因為拒絕福音,拒絕神的救法,救恩便臨到外邦人。「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九30,31)神藉摩西對他們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十19)又藉以賽亞對他們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20)至於以色列人,祂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21)保羅說:「…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十一11,14)

外邦人的得救、蒙恩、蒙福,的確成為以色列人的刺激,藉此應該可以激動他們發憤,催促他們省思,逼他們回到神前求問,或者他們可以省悟過來,從神手中接過救恩來。神的心是如此盼望,就是先知、使徒也是如此盼望。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直到救恩成功後二千年的今天,以色列人仍是向神強項。他們只有少數人是信神、信聖經的,但即使是這些,也仍是不信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為此,他們整個民族付上極大的代價。雖然如此,神仍耐心等待他們的回轉。神向著他們似乎是嚴厲的;向著外邦人似乎是滿了恩慈的(22)。神好像一點「不愛惜原來的枝子」(21),「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20),而我們卻是「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24),「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17)。即便如此,神仍給他們存留恩典。「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九27),這是事實。「若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29)這是神的憐憫。「剩下的餘數」是他們強項的結果;「存留餘種」則是神的憐憫。「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十一26),這是神的信實,但這事的應驗還待將來!那時之前,聖經至少告訴我們,「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二十四14);聖殿要重建(15);外邦人得救的數目要添滿(羅十一25);「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路二十一24)。

二、「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 尋!」(和合本)

「極深哪!上帝智慧與知識之豐富阿!他的判斷、多麼不能探索阿!他的道路、多麼追蹤不盡阿!」(呂振中)

「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道路何其難尋!」(恢復本)

「上帝的恩典多麼豐富!他的智慧和知識多麼深奧!誰能解釋他的決斷?誰能探測他的道路?」(現中)


「何其難測」原文是ανεξεραυνητο?(anekseraune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εραυν?ω(eraυnao)「尋找」、「搜尋」、「查考」、「考察」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從尋找、無法測知。「何其難尋」原文是ανεξιχνιαστο?(aneksichnias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ιχνιαζω(ichniazo,其名詞為ιχνο?(ichnos))「足跡」、「腳蹤」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法追溯、不知其足跡、不知其腳蹤。

保羅說:「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另譯)神在完成祂救恩工作的過程時,祂有夠用的能力和智慧,來應付一切不可能的事。歷史給我們看見,雖然幾經峰迴路轉,關鍵性的時刻祂都能化險為夷。洪水要滅全地所有的活物時,挪亞作為義人在神眼前蒙恩,不僅他和他一家人得救,所有物種的生命也得以保全(創六?八);人類集體在巴別塔敵擋背叛神時,亞伯拉罕答應神的呼召,往神應許之地邁進(十一,十二);亞伯拉罕和撒拉在不可能的情形下,憑信生了以撒(十七,十八,二十一);以色列人在埃及經過四代、四百年,又是碰上剛硬到底的法老王,但神還是藉著摩西把他們領出來(十五13?16,出一?十二);猶大國時亞哈謝王的母后亞她利雅起來勦滅王室時,大衛家的統緒幾乎完全斷絕,那時,約蘭王的女兒,亞哈謝的妹子約示巴,將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從那被殺的王子中偷出來,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臥房?,躲避亞她利雅,免去了殺身之禍,也使得大衛家的統緒得以接續不斷(王下十一),使大衛的後裔基督得以降生;猶大國被擄到巴比倫後,神照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使他們少部分遺民得以歸回,基督方得以降生於伯利恆(請參拉,尼二書);當以色列全體被擄,波斯帝國掌權期間,仇敵藉亞甲人哈曼要勦滅全體以色列時,神在暗中預備了末底改和女子以斯帖施行奇妙的救法(斯)…。這些只是聖經所記史實中的犖犖大端,其他的我們無法一一述說。我們要說神在一切歷史的過程,在一切的人事物中掌權,使祂的公義得以伸張,使祂的慈愛得以顯明,使祂的恩典得以臨到。

羅馬書十一章這?給我們看見,在接受救恩的事上以色列人拒絕了,救恩因此就臨到外邦人身上,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神故意要以色列人失敗,好讓救恩能臨到外邦人身上。但保羅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神並未預定以色列人失腳、跌倒;祂乃是要祂的救恩從以色列臨到萬邦,因為「神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4)。以色列人當時若是歡喜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國度時代就要來臨,萬邦必要因她蒙福。雖然神在祂的先見?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而失去救恩,但這並不影響祂旨意的完成。神沒有棄絕以色列人,雖然就著福音說,他們成了神和我們的仇敵;但就著揀選說,因著列祖的緣故他們仍是蒙愛的(28),「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29)就是神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棄絕神的兒子,福音仍是先傳給他們,「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一16)所以,就著整體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幾乎都拒絕了救恩,棄絕了神的兒子,但仍有少數的人得救:十二使徒、一百二十人(徒一15)、五百多位弟兄(林前十五6)、主耶穌肉身的兄弟、巴拿巴、保羅、亞波羅、西拉…。而且,今天我們手中的新約聖經也幾乎是由這班猶太信徒寫成的。正像神回應以利亞的話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羅十一4)所以,「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5)雖然大多是「頑梗不化的」(7)、心是昏迷的(8)、眼睛是昏矇的(10),但「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23)保羅說有一個奧祕是我們外邦信徒要知道的,他恐怕我們自以為聰明,那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5,26)福音、恩典、憐憫、救恩又回到以色列人身上!當以色列全家得救時,就應驗了經上所說的話說:「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賽五十九20,21);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二十七9,耶三十一33,34)那時也證實了「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保羅接著總結的對外邦信徒說:「你們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恤。這樣,他們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30?32)

簡單看過這些,我們真要從心深處和保羅一同說:

「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
誰知道主的思念?誰作過祂的謀士呢?
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藉著祂,歸於祂。
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 (33?36)




羅馬書第十二章

一、「不要模倣這個世代」或「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和合本)

「別和今世同形狀了」(呂振中)

「不要模倣這世代」(恢復本)

「不要被這世界同化」(現中)

「模倣」原文是συσχηματιομαι(suschematizomai)與συμμοφιζω(summophizo),「模成」、「同形」(羅八29,腓三21)雖相近,卻不相同。前者由συν(sun)「同」和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chematizomai)二字複合而成,而其名詞為σχημα, schema,是指外型、外形,所以συ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uschematizomai)是指外型、外形的相像、相同,並不涉及內在本質或素質,因此可以譯為「模倣」、「倣效」。又因為本字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

在人所居住的世界中每一片段的時間?,世人有其特定的流行、風尚、品味、價值觀、生活用語…,因此「世代」乃世界體系?的一段時間的片段,「世俗」或「風俗」則是在特定地方、區域、種族、社會、國家?人們的想法、作法、興趣、愛好…。世人雖然活在世界中,卻是實際的活在他們自己的那一個世代中。又因為全地都掌握在魔鬼的手中(約壹五19),牠是「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是「這世界的神」(林後四4),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弗六12),因此整個世界和其中的諸世代基本上是反對神、敵檔神的。整個體系是由牠所操控(雖然仍在神的掌權之下),因此人在其中所吞吐呼吸的,皆是這世界的思維、想法、興趣、愛好、風尚、理想、盼望、目標…,人在其中不自覺,也不由自主的與世浮沉、隨波逐流。在這體系?,從最低俗、最粗鄙的犯罪情事,到最高級、最文雅、最高尚的宗教、哲理、道德、行善…,都一樣在那惡者的掌握之下。

保羅說:「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上)。人若跟著這世代走,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口味、喜好、思維,其心思必是被這世代的東西所佔滿,心思既昏暗、混沌,沒有得著更新,也就無法進一步「察驗何為神那美好、可喜悅、並純全的旨意」(2下)。人的心思左右人生活行動的方向。思念如何,觀念如何,決策、舉動就如何。一個天然、屬世的心思不可能有屬靈的決斷,更不可能明白神的旨意。「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5?18)要明白神的旨意,一個人必須被聖靈充滿,獻上身體做活祭,不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才有清明的心思得以領會神的旨意。沒有符合這些條件,人可以很聰明,很機伶,仍然無法領會神的旨意。

二、「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

「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和合本)

「乃要以心思之更新而變了形質」(呂振中)

「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恢復本)

「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現中)

「更新」原文是αακαιωσι?(anakainosis),由ανα(ana)「再」、「繼續」、「接著」和καινο?(kainos)性質上的「新」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一直是新的,所以是不斷的更新、一再的更新。

主的工作在基督徒身上,從起點靈的重生到終點的身體得贖、進入榮耀,頭尾都是一剎那間的事,但過程的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彼前一9)乃是一生之久的事,而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最為關鍵的乃是心思的更新。心思是魂的領導、帶頭器官,牠引導情感和意志的方向。有正確、正常的心思才會有正確、正常的魂。所以,心思若得了更新,魂生命才起變化。這就是基督徒生命的長進。心思未得更新,魂生命未起變化,基督徒的生命就沒有長進。年日的過去,境遇的經過,我們的生命是否長進了?我們的心思是否更新了?我們的魂生命是否起了變化?我們對主的認識、經歷是否更深、更廣?神的神聖性情,主人性的美德在我們身上是否構成更多、彰顯更明?保羅對我們說:「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自己的救恩。」(腓二12)

心思的更新固然帶來魂生命的變化,但我們要知道心思的更新因何而來、因何而起。簡要的說,心思的更新是來自於我們把心思置於靈上,其結果就使心思與靈相調為一,成為靈的心思(羅八6),聖靈因此有路得以將生命分賜到魂生命?面,使心思得以更新,魂生命得以變化。過程中也必有基督十字架的殺死和基督復活生命的分賜;在我們這面則有信和順從的配合。

心思的更新帶進心思的清明、情感的節制、意志的柔軟,這樣敞著臉的魂生命,如同明鏡觀看主的榮光,就要漸漸變化成為主的形像,榮上加榮,如同從主靈變成的(林後三18)。

「變化」原文是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由μετα(meta)「改變」、「變化」和μορφοω(mophoo)二字複合而成,後者之名詞為μορφη(mophe),意為內在本質或素質所顯之外形、形狀、形像、模樣,因此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是變形、變像。主耶穌在變化山上的「變像」(太十七2,可九2)和我們「變化」成主的榮形,都是用本字。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一直被變化」。

可見這?藉著心思的更新而有的「變化」,不是外在、短暫、偶發的改變,而是內在、本質、長時的改變,就好像食物的消化、吸收所帶來新陳代謝的變化那樣。兒童的長高、長壯,生命的長大、成熟都是同樣的故事。照樣,屬靈生命的脫舊更新、長大成熟,都不是短暫年日能成,也不是外面模倣得來的,必須藉著心思日日的更新得著變化才成的。我們仰望主給我們夠多的年日,夠多的境遇和夠多的配合,使我們屬靈的心思日日更新,生命日日長大,至終「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3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四, 十月 27, 2005
詩人與詩歌 -倪柝聲


我們一直很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在前一百年當中,聖靈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的復興,皆未能有系統地被紀錄、保留下來,以至多少神所作的榮耀工作和神兒女偉大的見證,都無法流傳於後世。不過,在這時代中,中國偉大的詩人——倪柝聲弟兄被公認為一九三○到一九七○年影響信徒屬靈生命的一位代表。他不僅影響中國信徒屬靈生命的復興,且影響了整個世界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有一次著者在西德遇見一位領袖,他的聚會中有三百位信徒,他提及:"直到今日,倪弟兄不僅是屬於你們的,他也是活在我們西方聖徒的心中。"

  倪柝聲弟兄一生的事蹟很多,但在這篇文中,我們僅論及他的詩歌部分。

  倪弟兄於一九○三年生於中國廣東省的汕頭,但他原籍福建福州,他也在福州長大並受教育,早年的服事也是在福州。他是一位非常聰明而又有才華的人,十七歲時,聽見余慈度小姐所傳的福音,聖靈厲害的遇見他,使他看見主釘十架的異象而蒙恩得救。蒙恩之後,他把整個心都放在主身上。有一段時間,他前往上海,盼望從余慈度小姐得到一些幫助和帶領。回到福州之後,遇見一位英國姊妹——和受恩教士(Margaret Barber)。倪弟兄曾回憶說,他一生當中沒有遇見一個人像和教士那樣純淨又有極深的屬靈生命。倪弟兄長期受和受恩教士的帶領和幫助,對以後能成為偉大的詩人有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和教士本人就是詩人,她所寫的詩歌很多。現在列舉她的一首代表作——〈如果我的道路引我去受苦 〉。這是一首交通於基督苦難很好的詩歌,中譯者可能是倪弟兄本人。

  (一)如果我的道路引我去受苦,
   如果檷是命定,要我歷艱辛;
   就願檷我從茲,交通益親摯,
   時也刻也無間,彌久彌香甜。
  (二)如果地樂消減,求檷多給天,
   雖然心可傷痛,願靈仍讚頌;
   地的香甜聯結,若因檷分裂,
   就願檷我之間,聯結更香甜。
  (三)這路雖然孤單,求檷作我伴,
   用檷笑容鼓舞我來盡前途;
   主我靠檷恩力,盼望能無己,
   作一潔淨器皿,流出檷生命。


  倪弟兄與和教士在一起時,他很羨慕和教士寫詩的才華,及其詩歌的深刻。於是他在主面前為這件事禱告,然後把中國的唐詩背了一千多首。並且用功學習寫詩方面的技巧。當他以為能寫詩的時候,就一口氣寫了三十多首詩歌,自己讀起來非常得意。第二天跑去見和教士,拿給她看;和教士拒絕閱讀他所寫的詩歌,隻說:"最好你拿回去,免得有一天你想起來會很不好意思。"著者親自聽他說到這段往事。他說:"現在每次想起這件事,真是不好意思。"過了一段年日,主就開始領他進入比較深入的屬靈經歷,也給他感動和才能來寫詩。

  青年時代的歌

  倪弟兄的詩歌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一為青年時期,另一為壯年時期,繼壯年之後,有二十年之久是在監中度過的。青年時期第一首代表作為"主愛長闊高深"。這是一首很好的詩歌,每次我們唱的時候都得很大的激勵;然而這首詩歌背後卻隱藏著一段很美的故事。當倪弟兄幼年時,和他青梅竹馬的伴侶早已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雙方家長也都差不多認可他們將來的婚姻。等到長大以後,這位小姐到燕京大學讀書,非常活躍,成為燕大的校花;而倪弟兄則早在高中就得救了,並且傳福音大有能力,拯救了許多人,他也一直為他所愛的人禱告,結果卻使他非常失望。後來主在他?面一直有個責備;到底你是愛我多呢?還是愛她多呢?倪弟兄一直掙扎,因為對一個青年人來說,要放下那麼深厚的感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等到有一天,他實在覺得無法放下他的心愛時,主向他顯現,主的愛大大激勵他,他就把一切獻給主,並願意為主放下心中所愛的。就在那時候,聖靈如雨一般的充滿他,當他起來之後,他把所有來往的信件都理出來焚燒,並且在日記上寫說:"基督是我的愛人。"又另外寫封信到北平,告訴那位張小姐說,他們二人的關係到此為止。此事之後,倪弟兄在傳福音方面有了很大的轉變,他白天在街上拿個燈籠到處傳揚福音,尋找罪人,上千上百的人就因他得救。但是主所作的事,實在過於我們所能預料的,就在他順服主之後,這位小姐在北平某個教會中蒙恩得救,主還是將所收回的再賞賜給他。

  〈主愛長闊高深〉(What Length,Breadth,Height and Depth)

  (一)主愛長闊高深,實在不能推測;
   不然,像我這樣罪人,怎能滿被恩澤。
  (二)我主出了重價,買我回來歸祂;
   我今願意背十字架,忠心一路跟祂。
  (三)我今撇下一切,為要得著基督;
   生也,死也,想都不屑,有何使我回顧?
  (四)親友、欲好、利名,於我夫復何用?
   恩主為我變作苦貧,我今為主亦窮。
  (五)我愛我的救主,我求祂的稱是;
   為祂之故,安逸變苦,利益變為損失!
  (六)檷是我的安慰,我的恩主耶穌!
   除檷之外,在天何歸?在地何所愛慕?
  (七)艱苦、反對、飄零,我今一起不理;
   隻求我主用檷愛情,繞我靈、魂、身體。
  (八)主阿,我今求檷,施恩引導小子,
   立在我旁,常加我力,平安經過此世。
  (九)撒但、世界、肉體,時常試探欺淩;
   檷若不加小子能力,恐將貽羞檷名!
  (十)現今時候不多,求主使我脫塵;
   檷一再來,我即唱說:哈利路亞!阿們!
 

  他第二首青年時期代表作的詩歌是"我若稍微偏離正路"。這首歌在這五十年當中,幫助了許多基督徒絕對跟隨主,走主的道路。這首詩歌的背景是這樣的:當倪弟兄開始在福州事奉主時,是和幾位弟兄一起配搭的,其中以他的恩賜較突出,因此遭到一些弟兄們的嫉妒。當然,他們那時都是非常年輕,他們趁著倪弟兄離開福州去上海時,商量著要聯名將其開革,這件事發表以後,整個教會起了騷動,多少人為倪弟兄打抱不平,而著者也親自聽見倪弟兄講到此事,說到他自己那時還很年輕,在上海連續不斷收到信件及電報等,使他無法控制他的血氣,後來他就把所有的電報信函擱置於桌上,不拆不看。當他回福州之前,在主面前有厲害的對付,及至他返福州的船抵達碼頭時,有上百位的弟兄姊妹等著地,盼望他回來後和那幾位弟兄們理論,結果他們並未接到倪弟兄,因為他已在福州的前一站碼頭——馬尾下船,好避開他將遇見的局面。從此他在馬尾住了兩年,而這兩年,是他那段時間?最艱苦的二年。他拼命埋首於復興報的寫作,這樣的遭遇加上那段艱苦、孤獨、貧困的日子和各方面的打擊,使他寫了這首詩歌:

  〈我若稍微偏離正路〉(If From The Right Course I Depart)

  (一)我若稍微偏離正路,我要立刻舒服;
   但我記念我主基督,如何忠心受苦。
  (二)我今已經撇棄世界,所有關係都解;
   雖然道路越走越窄,但我在此是客。
  (三)僅管別人藐視冷嘲,我隻求主微笑;
   別人雖然喜歡外貌,但我要主的"好"。
  (四)我心所望不是偉大,不是今生通達;
   我願現在卑微事主,那日得祂稱祝。
  (五)我今每日舉目細望審判台前亮光;
   願我所有生活、工作,那日都能耐火。
  (六)讓你們去得著名聲、富足、榮耀、友朋;
   讓你們去得著成功、讚美、從者、興隆。
  (七)但我隻願孤單、貧窮,在此不求亨通;
   我心切望忠誠跟從我主到了路終。
  (八)因我知道,主在此世,不過得著一死,
   所以現在我無他志,隻願同祂損失。
  (九)我的榮耀還在將來,今日隻得忍耐;
   我決不肯先我的主在此得榮得福。
  (十)那日,我要得著尊貴,主要擦幹眼淚;
   今日,主既仍舊遲延,我要忠心進前。

  壯年時代的歌

  現在我們來看他壯年時期所寫的詩歌。倪弟兄壯年時期所寫的詩歌可代表他個人的職事。在屬靈的生命經歷上,倪弟兄最突出的一點是實行的十字架,就如他的著作——"人的破碎與靈的出來"一樣。所謂實行的十字架,是指著實行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十字架。好像神兩隻偉大的手;一面,神讓十架作工在我們?頭,這是同釘的啟示、十架的生命;另一面,神安排各樣的環境來拆毀我們天然的人。而神這兩隻手經常是那麼奇妙地作工。在最合適的時候,神的光就射入,叫天然的人倒下來,像約伯的經歷,雅各的經歷,以及彼得的經歷。這一時期代表的詩歌有:"你若不壓橄欖成渣"、"葡萄一生的事"、"你怎沒有傷痕"、"祂的臉面祂的天使常看見"、"神檷正在重排我的前途"。當我們稍微知道倪弟兄這個人在這方面的經歷之後,再來唱這些詩歌,就會格外覺得它們的實際和寶貴。

  倪弟兄在起頭事奉主的時候,有一個同工年紀比他長一點,他們常常為著公事鬧意見。倪弟兄特別常在他所以為不對的事上和那位年長同工爭,但是無論他怎麼爭,那位年長同工也不聽他的,那同工有一個理由就是比他大兩歲。所以倪弟兄心中很不舒服,就到和受恩教士那?,把所爭的事告訴她,結果和教士也不說他對,也不說他不對,她隻瞪著眼睛對倪弟兄說:"你更好是聽他的話。"倪弟兄很不服氣,就問她是什麼理由?她說:"在主?面,年紀小的應該聽年紀大的。"倪弟兄就反問她說:"倘若年紀小的所持的意見是對的。年紀大的人所持的意見是錯的,那麼年紀小的也要聽年紀大的人嗎?"和教士仍舊笑笑說:"你更好是聽他的話。"

  有一次,有人要受浸。那時除了倪弟兄以外,還有那位年長同工和一位吳弟兄在那?。其中以倪弟兄為最小,而吳弟兄比那位年長同工大七歲。倪弟兄心想:"這位年長同工比我大兩歲,所以什麼事情我都要聽他的,現在這位吳弟兄比他還大七歲,看他聽不聽吳弟兄的?"後來他們在一起談的時候,這位年長弟兄怎樣都不肯聽吳弟兄的,弄到最後還說:"你們不來,我來好了。"倪弟兄一聽,非常生氣,覺得如果這樣,世上還有什麼是非可言?他就立刻到和教士那?說:"現在有一件事是這樣的,你怎麼說呢?叫我生氣的是這個人沒有是非。"她就站起來對倪弟兄說:"你今天還沒看見什麼是基督的生命麼?幾個月來,你一直要說你是對的,你的弟兄是錯的,你還不知道十字架麼?你所爭的是事情對的問題,我所爭的是十字架生命的問題。你想,你這樣作是對的嗎?你想你這樣說是對的嗎?你想你這樣告訴我是對的嗎?"這幾句話好似利劍一樣刺入他的心,忽然間他整個天然生命都暴露在神的光中,他深深覺得他是一個那樣憑自己活著的人,他實在不能事奉主。此後有三年之久,每逢禮拜六他總是騎自行車到城郊外躺在地上整天禁食禱告,為他的天然生命懊悔。但這一點見證,不過是他一生十架路程的開始,以後三十載事奉主的生活中,他為神的兒女帶下無可數計的祝福,但他自己一直行走在暴風狂雨的艱苦路程?。特別在他能自由作工的最後十年,真是集惡名、美名、譭謗、稱譽於一身。主巧妙匠人的手要藉著一切祂能使用的工具,使祂手中的工作成為一個經過重重火煉、錘打,光輝照人的傑作。我們先看他的一首佳作:——

  〈檷若不壓橄欖成渣〉(Olives That Have Known No Pressure)

  (一)檷若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
   檷若不投葡萄入醡,它就不能變成酒;
   檷若不煉哪噠成膏,它就不流芬芳;
   主,我這人是否也要受檷許可的創傷?
  (二)檷是否要鼓我心弦,發出檷的音樂?
   是否要使音樂甘甜,須有檷愛來苦虐?
   是否當我下倒之時,才能識"愛"的心?
   我是不怕任何損失,若檷讓我來相親。
  (三)主,我慚愧,因我感覺總是保留自己;
   雖我也曾受檷雕削,我卻感覺受強逼。
   主,檷能否照檷喜樂,沒有顧忌去行,
   不顧我的感覺如何,隻是要求檷歡欣?
  (四)如果檷我所有苦樂,不能完全相同,
   要檷喜樂,須我負軛,我就願意多苦痛。
   主,我全心求檷喜悅,不惜任何代價;
   檷若喜悅,並得榮耀,我背任何十字架。
  (五)我要讚美,再要讚美,讚美何等甘甜;
   雖我邊讚美邊流淚,甘甜比前更加添。
   能有什麼比檷更好?比檷喜悅可寶?
   主,我隻有一個禱告:檷能加增,我減少。
  (副)每次的打擊,都是真利益,
   如果檷收去的東西,檷以自己來代替。

  在一九四八年他編譯了一首詩歌"門徒",後改為〈葡萄一生的事〉(The Story of A Grapevine)。茲錄其詩最後兩節:

  估量生命原則,以失不是以得;
  不視酒飲幾多,乃視酒傾幾何;
  因為愛的能力,是在愛的捨棄;
  誰苦受得最深,最有可以給人。
  誰待自己最苛,最易為神選擇;
  誰傷自己最狠,最能擦人淚痕;
  誰不熟練剝奪,誰是鳴鈸響鑼;
  誰能拯救自己,誰就不能樂極。

  這首詩出來時,知他者都有一個感覺,這首詩正是寫他自己一生的經歷。

  "你怎沒有傷痕"譯作於上海政權易手之後,這也是他最後所一直著重的信息——天然生命的破碎和屬靈生命的成長,詞的前三節是艾梅卡邁可(Amy Carmichael,1867-1951)作的,後四節才是他譯詩時加填上去的。想不到此後他即進入更黑暗的境地、更殘酷激烈的爭戰、更艱苦的十架之中,一直到他離世見主。

  〈你怎沒有傷痕?〉(Hast Thou No Scar?)

  (一)你怎沒有傷痕?
   沒有傷痕在你肋旁?
   你名反倒遠播四方,
   你光反倒照射輝煌,
   你怎沒有傷痕?
  (二)你怎沒有傷痕?
   我是受迫掛在樹上,
   四圍儘是殘忍、狂妄,
   我是受盡一切創傷,
   你怎沒有傷痕?
  (三)怎能你無傷痕?
   僕人該與主人同樣!
   本該與我同受創傷,
   而你卻是完整無恙!
   怎能你無傷痕?
  (四)怎能你無傷痕?
   他們為我受人捆綁,
   枷鎖、監禁,並且流放,
   或是捨身,喂獅廣場,
   怎能你無傷痕?
  (五)你是沒有傷痕!
   我受摧殘,飲人鋒鋩,
   他們忍受忌恨、刀棒,
   你卻平安,不缺甯康,
   你卻沒有傷痕!
  (六)你卻沒有傷痕!
   是否你向世俗依傍,
   你怕自己利益失喪,
   遠遠跟隨,不甚明朗,
   所以沒有傷痕?
  (七)你怎沒有傷痕?
   沒有疲倦,隻有安享?
   能否有人忠心,受賞?
   能否有人跟隨羔羊,
   而他沒有傷痕?

  〈祂的臉面,祂的天使常看見〉(His Angels His Countenance Always Behold)部分仿作如下

  (一)祂的臉面,祂的天使常看見,但不認識祂的大愛;
   祂的聖徒雖然認識愛無限,卻未看見祂的豐採。
   他們不久也要看見祂臉面,認識祂的榮耀光明;
   但馬利亞曾看見祂的淚眼,知道祂心痛的情形。
  (二)我們快要完全知道我們主,已往從未如此知道;
   但是今日醫治傷心的摸撫,不是上面感覺得到。
   那日雖有無窮無盡的讚美,卻無流淚迫切禱告,
   卻無傷心痛苦所得的安慰,也無困難所生倚靠。
  (三)天上雖有無比榮耀的冠冕,但無十架可以順從;
   祂為我們所受一切的磨碾,在地才能與祂交通。
   進入安息,就再尋不到疲倦,再無機會為祂受苦,
   再也不能為祂經過何試煉,再為祂捨棄何幸福。
  (四)哎阿!為祂,機會已是何等少,所有機會快要過去,
   機會無多,為祂,蒙羞和受嘲,為祂,再來分心、分慮。
   不久就無誤會、怒?與淩辱,就無孤單、寂寞、離別;
   我當寶貝這些不久的祝福,我藉這些與檷聯結。
  (五)主,我羨慕早日看見檷臉面,那是實在好得無比;
   但是,我也不願免去檷試煉,失去如此交通甜蜜。
   求檷憐憫,使我充滿檷大愛,不顧一切為檷生活;
   免檷僕人今天急切望將來,將來又悔今天錯過。

  〈神,檷正在重排我的前途〉——是根據詩篇六十六篇十至十二節所寫的

  (一)神,檷正在重排我的前途,
   檷也正在拆毀我的建築,
   忠心事奉的人日少一日,
   誤會增加,清白逐漸消失。
  (二)我幾乎要求檷停止檷手,
   當我覺得我已無力再受;
   但檷是神,檷怎可以讓步?
   求檷不要讓步,等我順服。
  (二)如果檷的旨意和檷喜樂
   乃是在乎我負痛苦之軛,
   就願我的喜樂乃是在乎
   順服檷的旨意來受痛苦。
  (四)好像檷的喜樂所需代價
   乃是需我受檷阻扼倒下;
   所以我就歡迎檷的阻扼,
   好叫我能使檷的心喜樂。
  (五)檷將車輛賜與別人乘坐,
   檷使他們從我頭上軋過;
   我的所有檷正下手剝奪,
   求檷留下剝奪的手給我。
  (副)我眼有淚珠,看不清檷臉面,
   好像檷話語真實不如前;
   檷使我減少,好叫檷更加添,
   好叫檷旨意比前更甘甜。

  "讓我愛而不受感戴"是倪弟兄本人很喜愛的一首詩,有許多聖徒也喜愛將這首詩書寫出來表為座右銘。其作者據說是中世紀的聖法蘭西斯,當倪弟兄翻譯的時候,又加上末了的數行,曲子是林知微姊妹譜的。因此,這首詩現在可以唱頌了!

  〈讓我愛而不受感戴〉(Let Me Love and Not Be Respected)

  讓我愛而不受感戴,
  讓我事而不受賞賜;
  讓我盡力而不被人記,
  讓我受苦而不被人睹。
  隻知傾酒,不知飲酒;
  隻想擘餅,不想留餅。
  倒出生命來使人得幸福,
  捨棄安寧而使人得舒服。
  不受體恤,不受眷顧,
  不受推崇,不受安撫;
  寧可淒涼,寧可孤苦,
  寧可無告,寧可被負。
  願意以血淚作為冠冕的代價,
  願意受虧損來度旅客的生涯。
  因為當檷活在這?時,
  檷也是如此過日子,
  欣然忍受一切的損失,
  好使近檷的人得安適。
  我今不知前途究有多遠,
  這條道路一去就不再還原;
  所以讓我學習檷那樣的完全,
  時常被人辜負心不生怨。
  求檷在這慘淡時期之內,
  擦幹我一切暗中的眼淚;
  學習知道檷是我的安慰,
  並求別人喜悅以度此歲。


  關於內住聖靈方面的歌

  其次,我們要按著分類來介紹他其餘的詩歌,第一類是關於聖靈方面。早在得勝報第一期信息中,倪弟兄就特別說到"內住的聖靈",他對聖靈的認識很受慕安得烈的影響,尤其是慕氏所寫基督的靈一書中之第五篇"那得榮耀之耶穌的靈",所以他寫了"哦!主耶穌,當檷在地"和"主,當無人認識父時,父在檷?藉檷來地"兩首詩歌,當然他自己無論對聖靈的內住和聖靈的澆灌都有極深厚的經歷。他初次得著靈浸時,有一段很動人的故事。那時,他還年輕,已經是一個眾望所歸的屬靈領袖。有一次,他召集同工聚會,(那時他的同工有多人已有靈浸的經驗),他讀了許多聖經上論及"靈浸"的經文,然後說:"主的話是這樣,但是我沒有,怎麼辦?"一位屬靈領袖能這樣認真並且坦誠的交通,一點也沒有他自己聲望和地位的感覺,使大家深受感動。然後他宣佈自己要出國尋找交通,盼望能遇見一些有深入屬靈生命而又在超然經歷上老練的人,從他們得著幫助。在他出國之前,他先去北方一行,看望教會。當他抵達煙臺時,巴克爾姊妹(Elizabeth Fishbacher)也在煙臺,(她是倪弟兄工作中一位英籍同工)她自己剛好從青島來,並且得著了靈浸的經歷。倪弟兄與她閉門長談,聽她說完了她自己的見證,問了幾個有關真理的問題後,倪弟兄說:"這實在是出於主的,我也要。"剛說完,聖靈的能力忽然把他打倒在地,好像死過去一樣。那一天聖靈深深浸透了他的全人。事後,他打了一個電報給上海教會,隻有三個字——"遇見神",隨即宣佈取消出國之行,並且也為上海教會帶來一次聖靈充滿的復興。現刊出下列兩首詩歌,我們讀後就能明白倪弟兄對聖靈內住的啟示。而這兩首詩歌也是在他晚期寫的。

  〈哦!主耶穌,當檷在地〉(Oh,Jesus,Lord,Whem,Thou on Earth)

  (一)哦!主耶穌,當檷在地,他們與檷多年同處;
   但是他們對檷自己,似識不識,似悟不悟。
  (二)他們聽過檷的聲音,他們見過檷的豐姿,
   他們擠過檷的肉身,但檷是誰,似知不知。
  (三)我們好像蓋重幔子,仿佛知道,又不透明;
   說不認識,早已認識,說已認識,認識不清。
  (四)但檷今已在靈?面,成為另一位保惠師;
   檷已使我成檷聖殿,在我?面,將檷啟示。
  (五)但願檷用聖靈充滿在我全人每一角落;
   沒有一處不受檷感,沒有一處不被檷摸。
  (六)求檷自己藉靈顯現,加倍實在,在我心懷;
   無耳所聽,無目所見,無手所摸,如此實在。
  (七)當檷憐憫,肯來啟示,將檷自己給了我們,
   世上有誰比檷更寶?世上有何比檷更真?
  (八)求檷用靈從我的靈,如同洪水漫溢全人-
   到處榮耀,到處光明,到處是檷,到處是神。
  (九)這個生活何等親近!檷使我已在地若天:
   讚美滿口,喜樂滿心,同在滿魂,一切甘甜。

 
  關於合一看見的歌

  第二類是合一的看見,就如戴德生弟兄在他的傳記中說,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看見葡萄樹的奧秘一樣。經過長期的掙扎和奮鬥,他一直尋求得勝的道路,這是所有追求主的人共有的經歷:我們盼望得勝,但得勝的經歷何等少;我們懼怕失敗,但失敗的經歷又是何等多。所以倪弟兄常說一句幽默的話:"基督徒的經歷多半可在羅馬書第七章中找到他們的地址"。那時,他在上海住在一間樓上,樓下住了一位替他們做飯的王弟兄。有一天,倪弟兄在樓上禱告的時候,忽然聖靈的大光進入他的心中,叫他看見基督住在他?面是他榮耀的盼望,這件事所帶來的喜樂淹沒他整個人,他沒有辦法按捺住這個喜樂,就沖下樓抱著那位廚子,大叫說:"弟兄,你知不知道基督住在我?面?"王弟兄一時給愣住了,因為他覺得倪弟兄的舉動太突然了。而那次的經歷替他帶來有福的轉機,他很多的信息和詩歌皆出自於此。像"我主,檷說檷是真樹,我是檷的真枝子"這首譯作特別代表他那時期的作品,把與主聯合和基督內住的亮光寫得那麼清楚。

  〈我主,檷說檷是真樹〉(Thou Hast Said Thou Art the Vine)

  (一)我主,檷說檷是真樹,我是檷的真枝子;
   但我不知為何緣故,我是如此不結實。
  (二)我心羨慕結果更多,更能彰顯檷生命;
   更能榮耀歸與寶座,更能禱告得答應。
  (三)但是,主阿,我不明白"常在?面"的聖言,
   我越追求要去"常在",我越發現在外邊。
  (四)我不覺得我在?面,我也禱告並立志!
   但檷都像隔開很遠,生命仍然無果子。
  (五)但檷是說,檷已是樹,我也已是檷枝子;
   當我信檷作我救主,聖靈已成此事實。
  (六)我今已是在檷?面,再也不必求加入;
   我是已經與檷結聯,完全合一的骨肉。
  (七)秘訣不是要我"去在",事實是我"已在"內;
   所求乃是不要離開,不是如何得地位。
  (八)我已在內,已在檷內!這是神作的事實!
   不必禱告,不必行為,乃是神手的設施。
  (九)我已在內,怎求入內?我是何等的愚昧;
   現今我隻歡樂讚美,相信聖言的無偽。
  (十)我今隻有完全安息,知道檷是我一切;
   檷是生命,檷是能力,而我一切都了結。

  關於天然生命蒙光照的歌

  第三類是:因著神的光照,使我們看見自己的肉體和天然生命的敗壞。有一段時期,倪弟兄帶領許多同工和愛主的弟兄姊妹追求毗努伊勒的經歷。毗努伊勒說到神的大光臨到我們,折斷我們天然生命中的最強點。多年之後,筆者在香港遇見前面所提的巴小姐,聽她親口說到她的見證。她是英國的貴族,從小就虔敬愛主,後來又是內地會為主大用的教士,因此她自認有很多的屬靈知識和經歷。當她聽見倪弟兄說到毗努伊勒,她覺得有兩個詞很有意思:"打斷背脊骨,摸瘸大腿窩"。她說,每次當她想到這個信息,倪弟兄講道的情景,歷歷如繪。倪弟兄常用他的大拇指往下按一按說:"總有一天,當你遇見神的時候,你會嘗到神的大拇指按在你脊骨上的味道。我們天然的人永遠沒有辦法用天然的生命事奉神,也永遠沒有辦法進入屬靈的境界,除非我們有過一次基本遇見神光照的經歷。"巴小姐說,聽道的當時,她隻覺得是一篇信息和理論,然而她也是愛主的人,常常和眾人一起禱告和尋求,直到有一天,她說:"弟兄,我真是嘗到了被神用大拇指在脊骨上按一下的滋味,神的大光進來照亮了我,我心中的感覺不是言語所能述說的,甚至連得救的把握都幾乎要失去了,有半年的時間,我不敢作任何事,神的光深深的紮在我?面,叫我看見我?頭充滿了天然的己生命。"倪弟兄在這方面的經歷隨著年日而更深入,主對於天然的啟示成為他屬靈生命及信息上很強的點。當他在講臺上傳講這類信息的時候,聖靈的大能臨到會眾,許多人在會中蒙了主的光照,叫他們的屬靈生命得到最基本的轉機。關於這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合譯作)"當我憑著自己思想""願光今天照亮,主""求主倒空我脫自己"另外他有兩首特別寫的詩歌,一首是"一生聰明未遇敵手",這首詩歌專門描寫雅各的一生。很難有一首詩歌寫雅各的一生能夠超過這首的。他把毗努伊勒的經歷刺入剖開,使我們唱的時候,能夠真實地進入毗努伊勒的屬靈意義。另一首詩歌是"當我蒙恩能夠施恩",說到約伯的天然生命被主光照對付,這首詩歌把他一生屬靈的實際發揮得淋漓盡致。
 
  〈自伯大尼〉(Since Long Ago at Bethany)

  (一)自伯大尼檷與我們分手後,
   我心有個真空無可補滿;
   我坐河濱,將琴掛在柳枝頭,
   檷不在此,我怎有心鼓彈?
   當我深夜孤獨安靜的時候,
   (此時我無忍受,我也無享受,)
   不禁歎息,我想著檷是多遠,
   我想著檷應許已久的歸旋。
  (二) 檷的馬槽使我生無家之想,
   檷的苦架使我無所欲喜;
   檷的再來使我懷未見之鄉,
   檷的自己成我追求目的。
   檷不在此,喜樂已減它滋味,
   詩歌也缺它所應有的甜美;
   檷不在此,終日我若有所失,
   主阿,我要檷來,我不要檷遲。
  (三)雖我在此也能享受檷同在,
   但我深處依然有個缺憾;
   雖然有檷光照,也有檷撫愛,
   有個什麼我不知仍不滿!
   平安?面,我卻仍感覺孤單;
   喜樂時候,我仍不免有籲歎;
   最是足意中間,也有不足意,
   就是我還不能當面看見檷。
  (四)亡人怎不想見生長的鄉邑?
   俘虜怎不想見故國故人?
   情人分離,怎不一心羈兩地?
   兒女遠遊,怎不思家思親?
   主阿,我想看見檷面的心意,
   還非這些人間情形可比擬;
   現今在此,我無法見檷豐採,
   是否隻好歎息等到檷回來!
  (五)主,檷能否忘記檷曾經應許,
   檷要回來,接我與檷同在?
   但一天天又一年年的過去,
   我仍等候,檷卻仍未回來!
   求檷記念,我已等得好疲倦,
   而檷蹤跡好像當初一樣遠!
   多久?多久?還有多久的時候,
   檷才應驗應許來把我提走?
  (六)日出日落,一世過去又一代,
   檷的聖徒生活、等候、安睡;
   一位一位,他們已逐漸離開,
   一次一次,我們望檷快回。
   我主,為何檷仍沒有顯動靜,
   天仍閉住,我們觀看仍對鏡,
   我們在此依然等候再等候,
   哎呀,是否我們等候還不夠?
  (七)當我回想,我已等候多長久,
   不禁歎息,低頭獨自流淚;
   求檷別再遲延不聽我要求,
   現今就來接我與檷相會。
   來吧,我主,這是教會的求呼!
   來吧,我主,請聽聖徒的催促!
   來吧,曆世歷代累積的共嗚,
   我主,能否求檷今天一起聽!

  最後我們用一首詩來作為結束,因為這首詩歌最能說出並代表倪弟兄一生的事蹟,為他的一生描出了一個縮影。但是它太長、太個人化,所以不列在"聖徒詩歌"中,這首詩歌是:

  〈有時偶是青天〉

  (一)有時,偶是青天,經常是有黑雲;
   我曾偶然午夜歌唱甘甜,經常不發音韻;
   雖然偶晴,但是經常是陰,迫我學習忍耐,
   迫我不能不來尋求神心,神的喜愛。
   有時四圍乾渴,清涼何其難得;
   檷杖要打到多沉重、苛刻,方有可喝?
   檷火要燒到多高熱、通紅,方算試煉完全?
   檷手須刺多深,須紮多痛,方能吸出甘甜?
  (二)有時需要荊剌,方能顯檷能力;
   我曾輾轉接近死亡、喪失、無眠、無食、無寄。
   有時我須喪失我的所有,方能完全自由;
   我曾莫名一文,未向人求,相信不憂。
   有時也有爭鬥,弟兄反對弟兄,
   誰都想要打出最重拳頭,誰都洶洶;
   我曾閉戶謝客向檷唱詩,知道檷心最痛,
   知道我的,不比檷的,損失,學習苦難交通。
  (三)現今已過一生,年日逐日飛滾,
   安坐檷前,我聽"時間"步聲,使我感覺黃昏;
   冷月在上正在逐漸虧減,此生也在折扣;
   前面黑雲已經沒有幾片,大都落後;
   我的將來正在將我已過割分;
   每個消逝年日,正漸解開此生糾紛;
   一切"可見"正漸下沉失光,"不見"正在顯露;
   我的盼望正向上面仰望,我心與祂同路。
  (四)回顧一生境遇:日成月,月成年,
   年成一生,一生來而又去,不久將到終點;
   回頭來看起點,那個更甜?到底,是那朝霞?
   還是落日?落日更近檷面!更近檷家!
   我等檷的回來,我心已漸無能,
   我眼已漸昏花,我將離開此生帳棚;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纏累!
   我的捆綁好像都在鬆解,我歸,我要疾歸!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39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十月 26, 2005
詩人與詩歌 -和受恩


和受恩教士可說是神打發來華的宣教士中,最偉大、也是最鮮?人所知的一位,她本身也是一位聖詩的作者。由於以往倪柝聲弟兄編印詩歌,一概不具作者來源,所以許多和受恩教士所寫的詩歌,雖然廣?流傳在華人教會中,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詩是出自她的手筆呢!和教士是英國人,當然,她的詩也是用英文寫的,然而幾乎沒有一處英美的教會採用她的聖詩,這叫我們覺得受寵又羞愧。神眷愛中國教會,給我們這麼好的一位詩人,固然是叫我們受寵若驚的,可是,我們也不能獨享啊!她的詩在中國教會已唱了半個世紀之久,到如今卻還沒有回饋給英美的教會,豈不叫我們覺得羞愧嗎?


  她是神?中國所選的上好麥種

  其實中國教會所欠於她的,不隻是幾十首詩歌而已。從馬理遜於一八○七年在華宣教算起,基督教傳入中國已達一百七十多年之久,其間歷經多少次的逼迫,現今可算是進入金穀豐盈的階段,屬靈的復興就像新生的星系一樣,爆炸在夜空之中,其光不斷地擴散,黑暗無法吞蝕它。這些成熟的莊稼是從哪裡來的呢?"一粒麥子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來。"乃是從種下來的麥種長出來的。

  和受恩教士更是一粒被神種在中國的上好麥種。曾有成千上萬的工人進入中國這塊園地"工作",但是其中將自己"種"下去的?不多。這一點,連倪柝聲本人當年在她手下受教時都不明白的。他常常帶著責備的口吻問和教士:"你的生命這麼美麗,你讀經的亮光這麼明亮,?什麼不出去到處傳講,老守在這個窮鄉僻壤呢?"其實,她是一直在?中國教會禱告。中國教會從早期傳福音的階段進入追求深入的屬靈生命階段,她可說是關鍵性的人物。這點,我們在下面再來詳述。中國教會所欠於她的,乃是她以極其超凡的屬靈生命做了我們的麥種!

  長年禱告種下復興的種子

  關於和教士本人的身世,我們知道的不多。她是英國東部撒弗洛克郡畢生豪(Peusenhall,Suffolk)地方的人,生於一八六六(或七)年。首次來華大概是在一八九九年前後,當時是隨英國行道會(Anglicans of English Church Mission Society)來中國福州城宣教的,曾在福州的教會女中教過七年書。宣教記錄上說:"她工作努力,對人熱忱,其人頗有才華。"

  一九○九年她被召回英國,因?有人誣告她,等風波平靜以後,主教勸她不要再回中國去。她在此時認識了有名的潘湯弟兄(D.M.Panton),從他那?得了不少的幫助。另一位姊妹也安慰她說:"你隻要順服主給你的負擔就可以了。如果你去中國是奉主的差遣而去,你就不要怕,因?主必預備一切。"

  在她四十二歲的那年,她又回到福州。?避免叫她差會的同工感覺?難,她渡到馬尾羅星塔對岸的白牙潭,以那??基地到處傳福音。不久,主加給她另一位同工黎教士(Margaret Ballord),她們倆人在當地婦女中間發單張、傳福音有十年之久。當她這樣傳福音的時候,在她?面有一個深的感覺一一她不能?主做什麼,這個國家太大了,除非主從中國人中呼召出一批完全屬主的工人,否則,主不容易藉著這些西教士而在中國有什麼作?。她把這種感覺交通給黎教士,她也有同感,她們倆個人就開始?這件事恆切禱告主,求主興起中國的青年弟兄們,能?主用。

  她們這樣?中國教會的復興禱告,有十年之久,主也垂聽了她們的禱告。一九二○年代可說是中國教會漲潮的時候,宋尚節博士在中國各地點起福音復興的火焰,一群西國教士也在山東半島引下五旬節的祝福。但是主?不以此?滿足,祂要在中國教會中得到扎實的"生命的復興",所以祂將一些人"種"下去了。因?這種復興不是用"點"起來的,而是要用好種"種"下去而"生"出來的。這是最寶貴的一種復興——種下去的生了出來,生出來的又種下去,如此生生不息。"點"燃的復興之火也許會熄滅,但是"種"下去的復興之樹根深蒂固,是誰也不能拔去的!

  陳終道弟兄在他?倪柝聲所寫的傳記中說:倪弟兄給中國教會所帶來的復興,是一種"不同款式的復興"。這種屬靈的復興真是"不同款式的",因?它的偉大在於它看不見的"根部"!和教士以自己?種子種下去,而長出倪柝聲弟兄他那一代的復興;倪柝聲他們也種下去了,而生出今天五穀的豐盈。仇敵可以拔去在地面上所長出來的,但他不能拔去埋在地?的根,而且每一次它瘋狂地撲滅屬靈的復興,就等於在幫助神種下一次更大復興的種。

  一九二一年,有一群青年的弟兄陸陸續續地到她那?去尋求教導,倪柝聲弟兄也是其中的一個。六年之久,倪弟兄從她那?學習經歷十字架,認識什麼是受厲害對付而?生的真實生命,也從她的介紹打開了屬靈的視野。和教士很有智慧,她總是在倪弟兄屬靈生命恰好需要什麼新的光的時候,就介紹他去讀一些聖徒的著作,像潘湯、達秘、賓路易師母、史百克……等人的作品。但這些還不是最寶貴的,倪弟兄曾說過:"每次我一進到她的房間時,我就覺得神在這?,叫我要敬畏主。"當她過世的消息傳到倪弟兄那?時,他對弟兄說:"和教士是一位在主?頂深的姊妹,在中國我還沒看見過一位像她這樣屬靈的人。"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一鱗半爪知道這一些關於她的事,乃是由於倪弟兄自己常在講道時所提起的。

  和教士的詩集是她過世以後,黎教士於一九三○年十月在福州替她出版的,詩集名?"天路客的吟詠"(Verses of a Pilgrim)。她的詩可分?五類:信心生活、與主交通、屬靈爭戰、順服主和主的再來等。我們若知悉她的一些軼事,就要相信她的詩實在是她生命的結晶。


  她的信心在長夜中歌頌神
  關於信心類的詩歌,最有名的是:

  〈以利沙代〉(EI Shaddai)

  (一)神阿,檷名何等廣大泱漭!
   我今投身其中,心頂安然;
   有檷夠了,無論日有多長,
   有檷夠了,無論夜有多暗。
  (二)有檷夠了,無論事多紛煩,
   有檷夠了,無論境多寂寞;
   有檷,我就已經能夠盡歡,
   有檷,我就已經能夠唱歌。
  (三)檷是我神!全有!全足!全豐!
   檷能?我創造我所缺乏;
   有檷自己,在我回家途中,
   無論有何需要,都必無差。
  (四)我的神阿,檷在已過路上,
   曾用愛的神跡多方眷顧;
   故我敢再投入檷的胸膛,
   因信心安,讚美檷的道路。


  和教士的信心生活是最膾炙人口的,"已過路上",在她有許多"愛的神跡"。當時她住在白牙潭,有一次,她有個急需,大概要一百五十元的用度,時間是禮拜六,而需用是禮拜一所必要的。渡輪從羅星塔來往是有定規的,過了禮拜六以後,要等到下周才有。當時她手中隻有兩塊錢了,她就去禱告神。神說:"你還有兩元呢,今天才禮拜六,等這兩元用完,到下周再說。"她就順服神,看這兩元怎麼用法。她出去布道,碰到一個替她收拾窗戶的工人,她就照例給了他一元工資。再往前走,到了福州的大橋,碰見一個乞丐,向她要錢。她想,隻有這一塊錢了,要特別愛惜地用。她就想把它換成角子,就可以把五角給他,自己留下五角。可是主卻在她?面對她說:"全部給他。"她對主說:"不行,全給他,我就沒有了"。主說:"那麼,你是靠我呢?還是靠這一塊錢呢?"她說:"當然是靠檷的"。主說:"既然是靠我,把所有的先給出去。"她?頭掙扎著,又願意、又不願意,在橋頭上踱來踱去。後來,她順服主了,就把整個一塊錢都給出去,當她一給出去時,她覺得好快樂,在世上沒有什麼牽挂了,神會眷顧她的。她晚上回去安睡,主日照常作工,到了禮拜一,她收到一筆潘湯弟兄從英國送來的電匯,剛好是一百五十元。潘湯後來說,當時他突然感覺和教士遠在中國有個急用,他就趕緊彙上奉獻,而且用最貴的電匯彙去,光是匯費就花三十元之多。她的神是一位全有、全足、全豐的神。

  其次要介紹另一首:

  〈再唱信心的歌〉(Keep Up the Song of Faith)

  (一)再唱信心的歌!無論夜如何黑;
   你若讚美,神要工作,使你所信能得。
  (二)再唱信心的歌!你魂應當讚頌;
   因神喜悅信心唱歌,於漫漫長夜中。
  (三)再唱信心的歌!仇敵聽見要抖;
   讚美原來會勝鬼魔,何致被它箝口。
  (四)再唱信心的歌!不久天就要曙;
   我們要唱無終的歌,我們要去見主。


  倪弟兄在他的初信造就第十篇講到禱告時。有一個非常準確、清楚的看法。他說基督徒不是糊?糊塗去禱告,神答應也好,神不答應也好,或者神答應了沒有,我們都不知道。他根據馬可福音十一章二十四節:"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隻要信是得著,就必得著。"他說,求答應的禱告有兩段,第一段是從沒有應許禱告到有應許,這叫"祈求"過程;一旦有了主應許的話,就要開始因信讚美,直到得到了?止,這是秘訣。因此整個禱告的關鍵在於主的話,主一應許,我就在信心?得著。他說,這叫靈?的得著。因此,基督徒就可以在每件祈求的事上學習認識神。在禱告過程中,靈是明亮的、清楚的。

  而這首詩歌正是和教士因信讚美的經歷,倪弟兄在這方面學會了頂寶貴的功課。


  有一次和教士覺得主要她預備十幾間房子,來專門接待聖徒。她就?這件事禱告主,主就聽她的禱告,叫附近的一家工業職校停辦,共有二十間房間,房租很便宜,每個月隻要二十元就租了下來。事情就這麼成了,倪弟兄覺得好希奇。

  四年以後,倪弟兄從他父親(他是校董之一)那?聽說學校又要開辦了,?且從美國請來的兩位工程師,都已經動身了。他趕緊去通知和教士。和教士說:"我早就知道了,要信得過神,神不會拿我們開玩笑的,祂要我辦,我就辦了;現在祂沒有叫我停,難道祂會把我們攆出去嗎?"說完以後,她仍舊安安靜靜上山去渡暑假,好像根本沒有這回事。

  奇妙的就在這?,到她快下山的時候,校方通知她,學校不開了,請她續租下去,因?有一個非常的變動,學校的經濟破?了。在這一件事上,倪弟兄認識到,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推翻主的話,這是我們因信唱歌的原因。

  這方面的歌,還有一首:
  〈憑信心求〉(Ask in Faith)

  (一)"憑信心求,"奉主的名,施恩座前來禱告;
   你若相信,聽主答應:看哪,小子,已成了。
  (二)"憑信心求,"神要成就聖靈組織的禱告;
   祂必施行奇妙拯救,遠超過你所意料。
  (三)"憑信心求,"才是禱告,因信,你就敢站牢;
   滿有平安、盼望、歡笑,高張兩手向神要。
  (四)"憑信心求,"神正等你能憑信心來求懇,
   因?信心隨時隨地得神喜悅摸著神。


  認識主名、主血而成?常勝戰士

  第二類是屬靈爭戰方面的詩歌。和教士本人就是一位老練的屬靈戰士。像她這樣在生活中滿了聖靈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在屬靈戰場上經常與仇敵權勢交鋒的。因此,你從她的詩歌?,可以發現到她是經歷主的寶血和主名極深的人,這兩樣是她爭戰中左右兩手的兵器。

  有一次,一位青年弟兄翻山越嶺要去她那邊交通,?著趕路,就在山上的土地公廟?面過了一夜。當他第二天早晨下山看見和教士時,她就覺得不對勁,對這位弟兄說"弟兄,你的臉上怎麼帶著陰府的權勢呢?"這位弟兄怔住了,他後來對人說:"我一生之中,從來沒有像她說這句話的時候,那麼地敬畏主!"和教士對靈界的分辨力極其敏銳,她很清楚許多阻擋神兒女的事情,其背後有仇敵的權勢。

  這方面的詩歌,第一首要介紹的是:
  〈你們能否順從〉(Obedience)

  (一)你們能否順從你一切的主,
   如果地要震動,天象要翻覆?
   你們能否相信,神與你同在,
   就是災禍忽臨,必定不見害?
  (二)你們能否順從所事奉的主,
   不稍軟弱、驚恐,也不稍讓步?
   雖然你的前途好像是死路,
   此時能否順服,而不一自顧?
  (三)你真能否順從,如果主召你
   加入前?進攻,抵禦凶仇敵?
   你真能否立前,歡喜受差遣?
   你真能否爭戰,直到晚色遍?
  (四)能否?我的弟兄,你神已久等;
   應當服祂權柄,遵行祂命令。
   你若作主精兵,當祂再降臨,
   祂要提起你名,?說"你忠心!"

  其次是:
  〈哈利路亞!耶穌得勝〉(Hallelujah!Christ is Victor)

  (一)哈利路亞,耶穌得勝,大聲唱凱歌!
   耶穌得勝,仍舊得勝,勝過罪、死、魔!
  (二)哈利路亞,耶穌得勝!寶血有能力!
   仗祂十架,時時誇勝,魔鬼就逃匿。
  (三)哈利路亞,耶穌得勝!疾病也消殺!
   因藉耶穌,完全得勝,成於各各他。
  (四)哈利路亞,耶穌得勝!故剛強有?!
   無論何處,祂有遣徵,當應命勿畏。
  (五)哈利路亞,耶穌得勝!勿懼!勿讓步!
   前途縱有黑暗權能,耶穌必開路。
  (六)哈利路亞,耶穌得勝!耶穌快再臨!
   所有同祂得勝的人,前來同歡欣!
  (副)哈利路亞,耶穌得勝!榮耀的消息!
   耶穌得勝,仍舊得勝,勝過?仇敵!
 

  "耶穌已經得勝"是所有屬靈爭戰得勝的根基,我們的勝過仇敵不過是耶穌得勝的延續。有一次,倪弟兄住在她家?,忽然患了重病。當時還有幾件事攪擾他,心?也頂難受的。和教士過來看他,倪弟兄就對她傾吐心事。每當倪弟兄講了一句話,她總是注目對他說:"基督得勝!"倪弟兄說:"生病我不怕,但?面跟主沒有弄妥,實在叫我過不去,一想起我就發冷汗。"她還是說:"基督得勝!"滿腦子裝了聖經知識的倪弟兄就說:"怎麼可以這樣說呢?對於仇敵,可以說基督得勝,對於罪、主的血洗淨了,對於疾病,主親身擔當了,我們都可以說基督得勝。現在是我自己出了事,沒有跟主之間弄好,怎麼能說基督得勝呢?"和教士仍舊定睛對他說:"基督得勝!"接著她讀了兩處的經文給他聽,倪弟兄說:"到了這時候,我?外才都清楚了,那天,我才真知道基督得勝的意義。從前我所有的不過是聖經的知識,現在我所有的是從神直接來的認識。以前所認識的基督得勝不過是蘆葦的兵器,毫無用處;現在我所經歷的基督得勝則是無所不包的。"從那一天起,他就痊愈了,他不再需要每天找年長的弟兄來給他抹油禱告了!倪弟兄後來說:"和教士認識神,她才能幫助人!"

  第三首是:
  〈願主的旨意成就〉(The Will of the Lord Be Done)

  (一)我對撒但總是說:"不,"我對父神就說:"是",
   好叫我主所有部署,全得成功不受阻。
   當我這樣聽主號令,求主賜給我權柄,
   使我滿有能力聖靈,成功主永遠定命。
  (二)我對撒但總是說:"不,"我對父神就說:"是",
   這個是我永遠態度,求神施恩加扶持。
   不然當我實行順服,撒但就要攔去路;
   當我正在聽檷吩咐,主耶穌,求檷看顧!
  (三)我對撒但總是說:"不",我對父神就說:"是",
   我願完全絕對順服,不論如何受損失。
   當我與主同前時候,主若肯拯救保守,
   無論什麼威脅、引誘,不會使我一回頭。
 

  有一次,和教士病倒了,躺在床上。她的同工不在身邊,錢用完了,廚子回家辦事了。她躺在床上禱告神說,?什麼她會生病?神就給她看見,這不是出乎神,乃是出於仇敵的攻擊。那時,她已經發了四天的高燒,她仍舊對自己說,如果是我錯了,可以病下去,如果是撒但的攻擊,那我要拒絕這個病。於是,她就立刻起來,上面我們讀的這首詩,就是她在這時候寫的,她說:"我對撒但總是說不,我對父神就說是。"寫完了,就出去做該做的事,她的病也好了。

  第四首是:

  〈我直跑〉(I Press On)

  (一)當向標竿力前!雖然孤單,不變;
   那開路者現在召你,所以當前勿延。
  (二)當向標竿力前!主眼睛像火焰,
   正在看你;人算什麼?何必管他喜厭!
  (三)當向標竿力前!不要再望後面;
   因?前頭就是獎賞,主要賜給冠冕。
  (四)當向標竿力前!塞耳、啞口、閉眼,
   在崎嶇的血跡路上,緊隨基督向前!
 

  這方面的詩歌還有一首:

  〈超乎萬名之上的名〉(The Name Which is Above Every Name〉

  (一)我奉耶穌全能的名,跪在施恩寶座前,
   打敗許多黑暗軍兵,滅熄許多的火箭。
  (二)當我求告全能耶穌,撒但全軍都敗陣;
   耶穌,耶穌,全能耶穌!檷的大名是得勝!
  (三)不久主頒有福命令,召我進入祂天國;
   那時全能耶穌的名,使我得登祂寶座!
  (副)全能名!全能名!我奉此名就得勝!
   全能名!全能名!撒但、罪、死,都無有。


   存心順服,默然奔十架道路

  第三類是講到順服與十字架道路方面的詩歌。和教士是一位非常順服主的人,不但順服主,也同樣順服主所量給她的一切環境。倪弟兄有次提到她說:"和教士自己說,她在環境中所遇見的事故,沒有一件不是與她自身發生關聯的。"有一次,她寫信給一位弟兄說:"你這次傷風,得了什麼教訓呢?一切的變故是否在反映你在絕對順服神的事上,出了問題呢?"

  她早年之所以被召回英國,是因?有人誣告她犯了奸淫罪,這種誣告對於一位單身姊妹來說,實在是太殘酷的了。她站在質問她的人面前,絲毫不?自己辯護。一言不答就等於默認了,質詢她的弟兄也略?知道她是無辜的,最後他不得已才說:"你是不是?叫良心順服神才一言不答呢?現在我奉主的名,命令你把事情的真相告訴我!"和受恩這才說出真相。不?自己分訴實在是一個絕對順服主的人的標記。

  關於這一類的詩歌,第一首要介紹的是:
  〈我不敢稍微失敗〉(I Dare Not be Defeated)

  (一)我不敢稍微失敗,因有加略在望;
   耶穌在彼曾奏凱,勝過黑暗君王。
   求主賜給我異象,我才臨陣奮興;
   使我作個得勝者,靠著檷的大名。
  (二)我不敢稍微失敗,因?基督我主
   召我進到前?來,與祂一同追逐。
   求主賜給我膽量,使我剛強有力;
   使我作個得勝者,?面充滿了檷。
  (三)我不敢稍微失敗,因?耶穌領我
   來衝陰府的境界,與祂同登寶座。
   求主賜給檷戰士有力能以揮劍;
   使我作個得勝者,藉著檷的聖言。
  (四)我不敢稍微失敗,當此日西時辰;
   因?我主正等待,要說:"好!我僕人。"
   求主今日從天上重新賜我能力,
   使我作個得勝者,得勝一直到底。
  (副)得勝,得勝者,都因著髑髏地。
   使我作個得勝者,因著檷,因著檷能得勝。


  倪弟兄有一首詩歌,"我若稍微偏離正路"和這首歌味道很相像,好似被同一個靈所感而寫的。當時,倪弟兄才開始服事主不久,他常和一位比他年長的同工爭公理,那位同工總是說,我比你大,你應該聽我。他不服氣,跑去請和教士評理。她則不說誰是誰非,隻是瞪著他說:"你最好是聽他的話。"

  後來又有一次爭是非,是另一位更年長的弟兄和那一位同工相爭,他?沒有因對方年長而順服。倪弟兄看了,心想真是豈有此理,這樣下去,天下沒有是非了,他就跑去和教士那?控告這一位同工,沒有想到她聽完了就站起來,很生氣地對倪弟兄說:"你到今天還沒有看見什麼是基督的生命麼?你一直說你是對的,他是錯的。我隻要問你一件事,你這樣地?自己分訴,你?面的感覺怎樣呢?"

  和教士的話就像一道厲害的大光,一下子射出來,叫倪弟兄在這光中仆倒,從那天起,他開始認識什麼是十架?什麼是基督的生命?後來他對年輕的弟兄們說,三年之久,他每個禮拜六上午就騎車到郊野去禁食流淚禱告,懊悔他的自己,厲害地對付他的自己。他也時常對弟兄們說:"所有真實的屬靈生命,都是從對付自己的肉體開始的!"也惟有像和教士這樣絕對順服主的人,才能教導人學順服主的功課。她常跟倪弟兄說:"當你實在順服不來的時候,你要禱告主幫助你,直到你服得下來。"這句話後來成了倪弟兄的詩歌中,一句頂摸著人感覺的名句:"求檷不要讓步,等我順服。"

  第二首詩歌是:

  〈他們跟隨羔羊〉(These are They Which Follow the Lamb)

  (一)從伯利恆我們動身,學習耶穌的忠貞;
   跟著祂要完全歸神,但是臉上滿淚痕。
   因?馬槽那樣寒陋,?非我們所愛視;
   但是腳須與祂同走,如果手要接賞賜。
  (二)經拿撒勒,這條道路,我們越走越窄小,
   多年勞碌無人領悟,常受羞辱,常無聊。
   但神藉此教訓我們:如此苦難,是因?
   僕人不能大於主人,所以當同祂流淚。
  (三)經加利利,我們見祂被人厭棄被人詛;
   祂路豈非走錯了嗎?不然那有許多苦?
   不!不!這段雖然崎嶇,祂仍前進平安過;
   我們若要同祂高舉,也得前進不畏禍。
  (四)隨後就在客西馬尼,園中孤單受磨煉;
   撒但全軍都來攻逼,這樣光景真難遣!
   但是我們?不失敗,因有天使來服事,
   ?說:"應當注目賞賚,爭戰不過此一時。"
  (五)十架到了!因?所有忠魂都當經加略;
   我們在此同祂蒙羞,不肯自憐,不退卻。
   因?不過一點時候,我們如此感苦痛;
   將來見祂,一切憂愁要消在祂笑容中。
  (六)隨到墳墓,親友環泣,知道已經無希望;
   (親愛旅伴!世人對你,是否算?已經亡?)
   我們從此與祂同升,遠離屬地的追求,
   心?歡然失去世人,所謂生命和富有。
  (七)我們努力向竿而前,日近一日仍追隨;
   我們已經仿佛能見天城四射的光輝;
   我們已經隱約可聞天樂悠揚的清音;
   耶穌在彼迎接我們,要慰百創的這心。
  (八)不過,再過幾?,朋友!腳要不酸,身不累;
   不再有罪,不再有憂,主要擦幹你眼淚。
   聽祂正用柔聲說道:"勿恐,勿餒,仍力前,
   因?也許明朝未到,旅程就已到終點。"


  在前面我們說過了,和教士是一位腳步非常嚴謹的人,多少次倪弟兄?她覺得冤枉、?她叫屈,覺得像她這樣有屬靈生命與恩賜的人,應該擴大服事。然而和教士始終守住主給她的這份"微小",在事奉上,所有有經歷的人都要阿們這點:"小比大難!"

  這方面的詩還有一首是:

  〈不再是我,乃是基督〉(Not I But Christ)

  (一)不是我們隨意走,乃是隨主的引領;
   那?活水方湧流,那?心中方光明。
  (二)不是自擇的工作,就能博得祂嘉許;
   乃是完成祂委托,才可領受祂稱譽。
  (三)不是我們隨自己,就能座前獻禱告;
   乃是聖靈的嘆息,摸著更深的需要。
  (四)如果我們答應"不",當祂輕說"我需要";
   就是壇上有禮物,也不能使祂稱好。
  (五)我們如此向己死,與祂一起活天上;
   如此奉獻而服事,祂將自己作恩賞。


   "如果地樂消減,求檷多給天"

  第四類與主交通的詩,我們隻介紹一首。這一類的詩歌,和教士寫得不多,然而這一首卻是她作品中的精品。

  和教士是個住在主?的人,她不但自己與主有很甜美的交通,她還能辨別別人身上屬靈的光景是否新鮮。和教士時常告訴倪弟兄與主交通的重要,?了教育他,她常常私下告訴他,像某人(這些人常是倪弟兄很佩服的)雖然有恩賜,可是不新鮮了,而勉勵他要多親近主,好拿得出屬靈的真貨。可是倪弟兄總覺得和教士這個人太傲了。

  有一天,倪弟兄聽了一位名布道家的講道,他想,這回要看看和教士怎麼說了?他就央請她也去聽,聽完以後,問她的感覺。和教士說:"他大概是七、八年前與主之間還有很好的交通。"
  我們來看這首詩歌吧。詩名:

  〈我的道路〉(The Path I Travel)

  (一)如果我的道路,引我去受苦,
   如果檷是命定要我歷艱辛,
   就願檷我從茲,交通益親摯,
   時也刻也無間,彌久彌香甜。
  (二)如果地樂消減,求檷多給天,
   雖然心可傷痛,願靈仍讚頌;
   地的香甜聯結,若因檷分裂,
   就願檷我之間,聯結更香甜。
  (三)這路雖然孤單,求檷作我伴,
   用檷笑容鼓舞,我來盡前途;
   主,我靠檷恩力,盼望能無己,
   作一潔淨器皿,流出檷生命。


  倪弟兄個人很喜歡唱這首詩,他說:"這首詩詩意盎然,感覺極深,一切臻於上乘境界。在與主交通方面的詩,難得有比它更好的。這是真實愛主的人向主完全奉獻而發出順服的歌聲。"


  因信要與我們同得更美的復活

  最後一類則是主再來方面的詩歌。一九二五年年底那天,倪弟兄去找她一同禱告。她對主說:"主啊!難道檷真要讓一九二五年過去麼?難道檷真要等到一九二六年才再來麼?但是,在這末了的一天,我還求主今天就來。"幾個月以後,倪弟兄在路上遇見她,她拉著他的手說:"小朋友,真希奇,?何到今天,祂還沒有來!"倪弟兄說:"有多少預言者還不知道什麼叫做等候主的再來呢!當我到她面前,我知道她是真等候主的人,對於主再來的事,她實在內行。"

  關於這方面的詩歌,她寫了一首叫:

  〈客旅〉(The Pilgrim)

  (一)他等候一座城,卻住在帳棚,
   這天城的旅客,一直奔前程;
   他有美妤證據,前途實堪誇,
   難怪他不尋求地上的榮華。
  (二)他等候一座城,他神的住處,
   他沒有,也不求地上的房屋;
   因神豈非說過,屬天的家鄉,
   是那不離正道旅客所安享。
  (三)他等候一座城,雖然有時因
   跋涉苦、喪失多,有嘆息聲音;
   但一想到那城,就引聲歌唱,
   因?路雖崎嶇,必定不會長。
  (四)他等候一座城,我們今亦然;
   望能在檷城中,同檷永?伴,
   享受檷的預備;因此也願意
   以帳棚?寄廬,同檷客此地。
  (副)家!家!甘美家!主耶穌在家等,要歡迎我們。


  "?我無所求,?主求一切"

  一九三○年五月,和教士病逝於白牙潭,臨終的時候,雖隻有挪威護士羅蘭姊妹和王連俊弟兄在場,但是陸忠信弟兄和繆紹訓弟兄都匆匆趕回來,一同把他們的老師安葬在河岸的山坡上。

  她離世時幾乎沒有留下一分錢,隻留下一本聖經,是遺言要送給倪弟兄的。當倪弟兄在上海收到這本聖經時,他在?面發現到兩段很寶貴的禱告詞:"哦!神啊!賜給我一個毫無遮蔽而完全的?示,使我看清我的本相。""?我無所求,?主求一切。"這些話在日後也被倪弟兄引用,成?他一生服事主的圭臬。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28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月 25, 2005
詩人與詩歌 -以撒華滋

詩人小傳

  以撒華滋是被歷代教會推崇?"聖詩之父"的一位傑出弟兄。因?是從他起頭開創了一個風氣,使多少神所使用的人,藉著現代的語文,將所得的?示、經歷、靈感,寫成許多寶貴的詩歌,使後世的教會受益無窮;?且在當時神也確實藉著所賜給他寫詩的恩賜,將那一個時代的教會,帶進一個屬靈的復興。

  那個時代,英國的教會經過了十七、十八兩個世紀,清教徒復興之後,已經逐漸趨於冷淡,到了以撒華滋的時候,教會已經落到十分荒涼的地步,神的兒女對屬靈的事完全失去了興趣,很難發現有屬靈的生活。甚至到了一個地步,在各處聚會中,常會發現牧師在講臺上講些無所謂的道,而聖徒們則坐在下麵彼此閑談,有人在聚會中隨便吃喝,有人就索性在聚會中休息睡覺。教會的情形已經到了不能繼續生存的地步。

  正像神在歷代所作的事一樣,當教會墮落到極其荒涼的時候,神的手就進來干涉。神必須找到一個器皿,來挽回屬靈荒涼的局面,復興祂的教會。那時所使用的器皿,就是以撒華滋。神使用他的方式,是非常獨特的;神?不是藉著他所釋放的信息或他的工作來復興教會,乃是藉著神所賜給他寫詩的恩賜,帶給教會一個大復興,使籠罩英國教會所有的暮氣,一掃而空。他的詩歌在那個時代的英國教會中,所發生的影響、能力和價值,隻有到永世?我們才能清楚計算。

  以撒華滋在一六七四年,生於英國南安普頓一個非常愛主而且虔誠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源於清教徒獨立教會的一個執事。當時英國的國教,逼迫清教徒甚?殘忍,許多神的僕人,都被判罪。以撒華滋的父親?著對主忠誠,忍受了許多人所不能忍受的逼迫。當以撒華滋出生時,他的父親正在獄中,而他的母親是歐洲大陸人,也是清教徒的後裔,就是因?主的緣故受到逼迫,才逃到英國;她是一個十分愛主的姊妹,對於主一直有一個殉道的靈。她常常抱著小以撒,到監獄中去看他的父親。在以撒華滋九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又因著主的緣故無法在當地立足,被逼離開家庭,獨自到外面去飄泊。所以在以撒華滋年幼的時候,他父母在他屬靈生命?所種下的影響,既深且遠。他七歲的時候,得救歸於主的名下,聖靈把神的愛澆灌在這孩子的心中,?且使這愛在他心中越來越發旺。他從小天資聰穎,故此在他年少時有許多有名望的人,願意介紹他進入牛津大學深造,以後可以作牧師。在當時英國國教中牧師的職位,是深?一般人所羨慕的。但是以撒華滋?了主的緣故堅決拒絕,隻願清心、單純地跟隨歷代先知使徒的腳蹤,在拿撒勒人耶穌走過的路上,堅定地跟隨主。

  神訓練一個器皿所用的方法,永遠是我們天然的思想所不能明白的。以撒華滋從小體弱多病,到他成人的時候,體格十分矮小,而且氣貌不揚。神卻賜給他先知講道的恩賜,他每次站在講臺上釋放信息時,他的話語不僅帶著新鮮的?示,而且滿有能力,使聽的人心靈震動。但是神對他有更美好的計劃,雖然他有講道的恩賜,然而神?沒有在先知講道上重用他,他一生中儘是坎坷、艱難,他終身未娶妻,過著孤單的生活;?且一直?疾病所纏。在一七一三年,因他舊病復發,他的朋友接他到鄉下一個別墅?去養病,哪裡知道,這一去就住了三十六年。在這三十六年孤單、關閉的日子中,他除了偶爾?主釋放信息之外,其他時間都專一用在寫詩的工作上,一直到七十五歲,安然被主接去。

  他所寫的詩歌非常多,但因他是一個特別認識十字架救贖大愛的人,主不僅將羔羊釘十字架的大愛?示在他心?,也將這愛澆灌在他心中,所以在他所寫的這許多詩歌中,最能摸著人心,流露生命的詩歌,都是關於主耶穌釘十字架的。一直到今天,詩人所寫的詩歌中,關於主釘十字架、救贖大愛一類的詩歌,沒有一個能趕上以撒華滋的。


詩歌介紹

  我們現在將他的詩歌中??人所知的幾首列舉於後,?將其中最有名的兩首代表作分別介紹。但願我們每逢唱的時候,那感動以撒華滋的靈也感動我們的心,又願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

  —、〈我每靜念那十字架〉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一)我每靜念那十字架,?主如何在上受熬,
   我就不禁渾忘身家,鄙視從前所有倨傲。
  (二)願主禁我別有所誇,除了基督的十字架。
   前所珍愛虛空榮華,今?祂血情願丟下。
  (三)看從祂頭!祂腳!祂手!憂情慈愛和血而流!
   哪有愛憂如此相遘,荊棘編成如此冕旒?
  (四)看祂全身滿被水血,如同穿上朱紅衣飾;
   因此我與世界斷絕,世界向我也像已死。
  (五)假若宇宙都歸我手,盡以奉主仍覺可羞;
   愛既如此奇妙深厚,當得我心、我命、所有。


  這是以撒華滋一生所寫詩歌中最偉大的一首,也是教會歷史中,在十架救贖之愛這一類詩歌中,感人最深被主使用最廣的一首。我們先稍?分析這首詩歌的特點和感覺:

  第一節由默念十架而引入救主在十架上受煎熬的情景,但下面一轉就領我們進入?示的境界中,聖靈將十字架活畫在我們眼前時,就帶來了能力和結果。

  "我就不禁渾忘身家,鄙視從前所有倨傲。"知識和?示的分別就在這?。真正在靈?看見十字架?示的人,必定?這能力所震撼,隻有看見主釘在十字架上的真實意義和大愛時,才會使我們忘記這可憐的自己,?且痛悔,鄙視已往引以?榮的一切虛空驕傲。

  第二節更深一步述說看見十字架?示時,自然引發對主的熱愛和奉獻。既看見主救贖之愛的偉大,就一生一世除了基督的十字架,不願另有所誇,這是緊接著第一節後兩句,看見基督十字架之後所生的反應。

  "前所珍愛虛空榮華,今?祂血情願丟下。"

  有何力量能使我們一生所愛所追求的這些虛空榮華,於瞬息之間變成灰塵糞土,而那樣甘心情願的棄如敝屣呢?惟有聖靈領我們到十字架下時,基督捨命的愛向我們所發出的浩大力量!

  聖靈工作在每個蒙恩的人身上原則都是不變的;二千年來,多少人都看見了十字架的?示而?生了同樣的經歷。藉著以撒華滋那樣巧妙的筆觸,以上這兩節詩歌,把千萬聖徒心中對十架大愛所要傾吐而又無法發表的感覺,盡情傾吐出來了。

  第三節是這首詩的高峰。他既看見又領受了十字架上基督捨命的大愛,?因而受到激勵,就傾注他所有的力量,來述說救贖大愛的奇妙和偉大。

  "看從祂頭!祂腳!祂手!憂情慈愛和血而流!

  哪有愛憂如此相遘?荊棘編成如此冕旒?"

  短短四句話真是筆力萬鈞,且把救主在十字架上對罪人的愛以及十架神聖的意義和表現,描寫得淋漓盡致。我們每逢唱到這一節時,也應該將我們所有向著主的愛注入歌詞中,向主傾吐;這四句話真非仗著聰敏的頭腦所能寫出;實系聖靈的筆法,見證十架大愛的奇妙。

  最後的一節更是結束得那樣有力,把前面的三節襯托得更?突出,使人回味無窮。

  "假若宇宙都歸我手,盡以奉主仍覺可羞;

  愛既如此奇妙深厚,當得我心我命所有。"

  有關這首詩歌的見證和故事很多,我們略舉幾則如下:

  (一)在法國有一位公爵夫人,早歲寡居,茹苦含辛,撫育三子長大成人,且都品學優良??親友所稱贊;她也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這三個孩子身上。那時正值發現新大陸之時,她有一次聽從了友人的建議,讓這三個孩子往新大陸去淘金,不料,他們抵達美洲後不久,三人在荒山中迷路,死於紅蕃毒箭之下。此訊傳至巴黎,友人不敢告知這位寡婦,以?她絕不能忍受這樣一個打擊,然而她終於得到消息,當即閉門謝客,拒絕一切從人來的安慰。當她極度憂傷時,就獨自一人靜坐房中,唱這一首詩歌:"我每靜念那十字架,?主如何在上受熬,我就不禁渾忘身家……"。基督的愛充滿了她,她的愛完全轉移?傾注在基督身上,勝過了喪子的哀慟。

  (二)昔日英國一位名將愛德華羅伯特(Edward Robert),有一位非常愛主的妻子,而他自己是一個頑固的不信者。有一次因他夫人堅邀,勉強陪同去趕布道大會,第二天晚上他自己又去聽道。那天晚上聚會正唱這首詩歌,羅伯特大受聖靈感動。後來他作見證說:"我就是從現在說到明天,也說不出那個感覺。我隻記得當我唱到第三節:'看從祂頭!祂腳!祂手!憂情慈愛和血而流,哪有愛憂如此相遘……'我立刻跪下大哭,我從來沒有這樣哭過,實在是基督的愛感動了我。我站起之後,就走到台前承認救主,回到家?正想把這好消息告訴妻子,哪知她正在家??我禱告,她?我的得救,已禱告八年了。
"
  (三)陶雷(R.A.Torrey)博士和雅查理先生(Charles Alexander)在英國的大復興四年中,曾領十萬以上的人得救。特別在伯明罕那一次,三十天內得救的人數竟有八千。在一次最高潮的聚會中,陶雷先生用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講了三刻鍾,沒有故事比喻,也沒有巧妙的話語,然而聖靈就是那樣感動了人的心。結束時,就請人站起來接受主,接著一個,兩個,三個,五個,許多人站起來了。正當肅靜等候時,雅查理先生突然唱出了:"看從祂頭!祂腳!祂手,憂情慈愛和血而流!哪有愛憂如此相遘,荊棘編成如此冕旒?"基督的愛,藉著聖靈的能力進入了每一個人的心,許多人淚流滿面,有二百五十餘人陸續到前面來,排列在座位中和講臺兩側,剛好形成一"十"字形,同聲禱告接受耶穌作他們的救主。

  (四)英國的威爾斯大復興,可以說是教會歷史中最大的一次復興。伊文羅伯斯初來時,很短時間內,即有七萬八千人得救,接著復興的火燒遍了威爾斯的每一個角落。那時最常用的詩歌就是這一首,幾乎在每處聚會中都能聽見。伊文羅伯斯常是習慣地從聚會的地方往外走,許多人跟著他,一面走一面同聲高唱:"看從祂頭!祂腳!祂手"一路上加入的人越來越多,直走到一個足夠容納萬人站立的曠地。還未開始傳揚信息,多少人的心已被聖靈藉著這首詩歌溶化了,在威爾斯大復興時,這一首詩是神所使用的一件最鋒利的兵器。

  (五)威廉戴勒(Dr. William Taylor)是一位著名的布道家,他在倫敦貧民區?,帶進一個復興。一天晚上約有一千五百人聚會,他們就唱這一首詩歌,唱畢靜享主的同在中。雖然聚會人數如此之多,但是安靜得能聽見彼此的呼吸聲。

  二、〈哎呀!救主真曾流血?〉 "Alas!and Did My Saviour Bleed?"
  
  (一)哎呀!救主真曾流血?真曾捨命亡躬?
   祂肯犧牲祂的超越,?我這個小蟲?
  (二)祂在木上那樣哀嘆,可是?我罪愆?
   憐憫何滿!慈愛何泛!恩典何其無邊!
  (三)難怪太陽立變暗烏,隱藏一切榮光,
   當神基督造物的主,?人擔罪而亡。
  (四)當我看見祂十字架,也當隱藏羞臉,
   心當溶化發出感嗟,眼當流淚自貶。
  (五)但這滿腔憂傷,不能稍還主愛的債;
   主我在此奉上一生,聊表此心感戴。


  這是另一首以撒華滋所寫關於十架救贖的詩歌,也是?歷代聖徒所寶貴的。被神所大用的失明詩人(Fanny Crosby)就是因聽這一首詩歌,受感動而接受主的救恩。當聖靈將基督的十字架?示在人心?時,一定同時發生兩個結果:一面是當人在?示中看見十架異象時,聖靈就將神的愛澆灌在人心?;另一面當聖靈將人帶到十架跟前時,人才會真正覺得自己的卑微可憎,罪孽的深重可怕,對主的大愛覺得虧欠和感激,因而將自己完全奉獻在主手中,這一首詩真是寫透了一個人在聖靈?示的大光中,看見主救贖大愛時的感覺和經歷。

  第—、二節說到當他真看見十架救恩時所生的震驚!?示和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境界,這一個?示在我們靈??生何等的能力、熱愛驚奇!竟然肯又竟然能?我這樣一個小蟲,舍了祂尊貴的生命!第三節說到十架所?生影響力的偉大,整個宇宙整個舊造都被神的大愛所震動!而第四節是整首詩的最高峰:"當我看見祂十字架,也當隱藏羞臉,心當溶化發出感嗟,眼當流淚自貶。"使我們的心溶化,使我們的眼流淚,使我們憎惡自己羞愧無比!末了一節是自然的結果,我們無法稍還主愛的債,隻有"奉上一生,聊表此心感戴。"但願每逢我們唱這首詩的時候,聖靈再一次領我們到加略地。


  三、〈向前直往錫安〉
  四、〈父神阿,檷在羔羊?〉
  五、〈我是否要背負十架?〉
  六、〈我們當來同聲歡呼〉
  七、〈普世歡騰〉
  八、〈我歌唱神的大權能〉
  ("I Sing the Mighty Power of God")
  九、〈全地居民都當揚聲〉
  ("Let All on Earth Their Voices Raise")
  十、〈得救這聲何等可樂〉
  (Salvation!O the Joyful Sound!)
  十—、〈神是我們永遠保障〉
  ("On God,Our Help in Ages Past")
  十二、〈主日〉
  ("This Is the Day the Lord Hath Made")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54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一, 十月 24, 2005
詩人與詩歌 -海弗格爾

詩人小傳

  有一天我們去參觀一座海濱燈塔。我們看見了那燈塔和燈的布置,就很覺希奇:這燈雖然很大,?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大,然而它那偉大發光的能力?使我們驚奇,原來它是被放在它周圍的三棱鏡和透光鏡?面。藉著科學方法準確的計算,把它安置得很適當,這些聯合的光?使燈光加?了數百倍集中起來而射出海面直達三?之外。

  若是我們能看見那些藉著神的恩典在不同的人?麵點著的聖靈的燈,我們就更要希奇的發覺:雖然在有的人身上點著的光似乎比在其他的人身上大一點,但是這個差別若和他們所流露出來祝福的光的廣大影響力,所具有的差別比較,就不足道了。有的人很難將祝福供應出去,有的人?能使自己成一條祝福的運河,很豐富的供應屬靈的亮光和幫助,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用什?方法來處理光。若是我們三棱鏡安置得適當,只要用一個稍微大一點的燈泡就能做成一個偉大的燈塔。

  現在我們要來看一點關于海弗格爾的生平。她是一位一生奉獻給神而大有恩賜的姊妹。我們先提到一些使她一生能?神而活的屬靈安排,和三棱鏡?透光鏡的配置。雖然她住在海外,她那聚光點?沒有被毀滅,仍能在那遙遠的地方,從我們的記憶和她的詩歌?發出救恩之光,使許多人的心得著屬靈的祝福、生命和喜樂。神所?她配置的三棱鏡是:一個虔誠的家和愛主的父母;?許多向著主忠誠信實的朋友;她自己的天才和人所對她天才的培養。她特長的音樂天才,是她父親——著名的音樂編著家——所培植成功的;她對于詩詞歌賦的喜愛,使她終身樂于把豐富靈感寫成優美的詩歌;她身體的軟弱使她養成一個倚靠神的靈,?喜愛與許多被神所得著的人交往:而這些人的榜樣所給她的影響和感動,是超過人所能估計的。

  在這些三棱鏡之外,更重要的還有些張力聚光的透光鏡將許多?色的光調和而放大。就是在她?面一個如饑如渴地要認識神?要得著神的心靈,這個饑渴使她有系統地、不自私地來讀神的話;?且更使她實在地經歷神的應許,這些都是使她奇妙地得到那救恩之光的原因,也是將這光在祝福和能力??烈地照射出去的原因。

  海弗格爾是一八三六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于英格蘭的愛司特壘。那時,她父親是當地的教區長。她在一八五一年二月間,確定的信靠了基督。任何事奉主的人,若知道她幼年的疑難,?她追求神的迫切心願,就自然會想要幫助她清楚地認識神和神的應許;但神?照著他自己的時候和方法來帶領她。她曾很鄭重地定意,要行在她已有的亮光中,但她經常因著不能完全活出神的應許,而感覺對自己十分不滿。

  她在屬靈的事上操練進步得很快,就如她那時所寫的詩說她學會了"當失望臨到時,那個失望必是神的安排。"她也說到"禱告的虧欠";今天看見這些事的人,是何等的少。當她臥病在床時,神教導她學習等候是何等有價值的時間。若是一個人要被神所用,就必須如此。雖然有這些,她仍是不滿意,就寫信給〈全?耶穌〉("All for Jesus")的著者說:"我盼望在我心中有更深更豐富的教導。"那時就有幾句關于寶血洗淨,?主耶穌保守的能力的話臨到了她。她提到那個時候就這樣說:"是在一八七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那天,我頭一次清楚的看見真實奉獻的祝福。我看見這祝福就像閃電一樣的閃耀。?且你所看見的事你就永不能說沒有看見。在完全蒙祝福之前,必須完全地順服。起頭的時候神給我看見他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後來又給我很清楚的看見,那位曾這樣洗淨我的,有能力保守我潔淨,所以就絕對的將自己奉獻給他,?絕對的倚靠他來保守我。"她的姊妹論到她這個時候,寫著說:"那些沒有陽光的深谷,從此永遠過去了;今後平安和喜樂要從她?面涌出,?且在聖靈的教導之下,越涌越深,越涌越廣。"以後她自己也寫著說:她看見約翰一書一章七節的能力,特別是當她看見"洗淨"一詞是用繼續而永遠的現在式時,她?面充滿了喜樂,那是她一生最喜樂而熱切的一段時間。她說:"除了在天上之外,我不能因盼望別的而像那時的情形一樣。"

  以後神一直奇妙的使用她,在她?神歌唱的時候,她對那些在歌唱上?神所用的人的勸告,很像孫蓋(Sankey)先生所說的。她說:"我勸你們要徹底的熟練一首詩,使它成?你自己的一部分,將你的全人浸在它?面,然後祈求神使它成?他的信息才可以。"再說她如何引用聖經的字,下面的一個例子,可以描寫出來:她把書當禮物送給那些在她生病時來看顧她的人,在她所送的書內,只寫著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四十節的一個"既"字。

  她很清楚的認識:應當謹慎使每一分鐘的光陰都用在神的需要上;當神召你去作一件更好的事時,你就不要將時間花費在你所看?好的事上;當神召你去作一件最高最好的事時,你就不要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更好的事上。她覺得她的生活沒有完全像她該有的生活,雖然她沒有意思要退後,但她對神和屬乎神的事,?沒有敏感的接觸。她審察自己就發覺她天天有系統地讀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著作,不過是追求知識以裝飾自己。除此以外,她不能找出別的東西。她這樣追求屬世的學問,對于她受過教育的頭腦,在已往是很自然的,但現在?使她屬靈感覺的敏銳變作遲鈍模糊。因此她就用她自由的意志將這件事放下。她這樣作,在別人看?愚拙,但在她?看?神的智慧。放下不久,她那已斷了的屬天交通之弦,便又接起來,?且比前更?美好。
  她熱切地禱告著去考查?研讀神的話,這樣作的結果在她著作的任何地方都能看見。她掘聖經之礦比采金的礦工掘金礦更要熱切,不只對英文聖經是如此,就是對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也是如此。她所愛的人常聽見她歡樂著喊說:"哦!我已經有了這樣的尋見!"

  她的著作很感動人。耶利米書十五章十九節給了她很深的印象:"你若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作我的口。"她何等奇妙的倚靠神藉著她說話。她說:"我總不能由我自己來寫詩歌。我信我的主會給我一個思想,?將一兩個樂調感動我,使我抬起頭來,歡樂著感謝他而寫下去。這就是我所寫的詩歌的來源。"

  一個活在倚靠的靈?,?活在神的話和禱告?的生命,就不能不一直到永遠全是?著神。她的詩歌和著作,今天仍然活在一班人的心中,就是到那些在世界上被重視的人都湮沒以後,它們還是存留。她的才幹、教育、雄心、以及她所有的一切都被煉淨、被純潔成?三棱鏡和透光鏡,將神彰顯于世界。

  到她臨終時,這個奉獻給神的生命其結果是何等的顯著:"她抬頭向上定睛望著,好像她看見了主;真的,沒有比屬天的情形更美的東西,能將這樣的榮光返照在她的臉上。有十分鐘的工夫,她的面貌充滿喜樂。我們看著她,她像是在與她的主相會、談話。後來她又試著唱詩,當她唱出一個很高而甜美的音調'他…'之後,她的聲音就唱不出來了。在那時她的弟兄將她的靈魂交托在她的救贖主手中,我們寶貝的姊妹便心滿意足的通過幔子到主那?去了。"

  但願她的生命和她的著作,將神的光顯明照耀在人生路上的客旅,使他們能更佳美地生活?事奉他。雖然我們不能同得別人的天才和學識,但是讓我們記得,當我們完全信靠他的應許時,就沒有一種放大的三棱鏡和透光鏡能與神的應許相比。但願我們肯讓神用他的應許來圍繞我們,使我們這平凡的光能被放大,成?千萬人的祝福。

詩歌介紹

  現在我們從她所寫的詩歌,列出三首代表作介紹于後:

  —、〈從我活出?的自己〉"Live out Thy Life within Me"
  
  (一)從我活出?的自己,耶穌,?是我生命。
   對于我的所有問題,求?以??答應。
   從我活出?的自己,一切事上能隨意。
   我不過是透明用器,?著彰顯?秘密。

  (二)殿宇今已完全奉獻,已除所有的不潔。
   但願?的榮耀火焰,今從?面就露襭。
   全地現在都當肅穆,我的身體今進供。
   作?順服安靜奴僕,只有被?來推動。

  (三)所有肢體每個時刻,約束、等候?發言。
   準備??前來負軛,或是不用放一邊。
   約束,沒有不安追求,沒有緊張與受壓。
   沒有因受對付怨尤,沒有因懊悔倒下。

  (四)乃是柔軟、安靜、安息,脫離傾向與成見;
   讓?能?自由定意,當?對我有指點。
   從我活出?的自己,耶穌,?是我生命。
   對于我的所有問題,求?以??答應。


  這是海弗格爾所寫詩歌中最有深度也是屬靈價值最高的一首詩,可以說是在她屬靈生命登峰造極時的代表作。這首詩歌?不像她所寫其他的詩歌那樣詞藻優美,受人贊賞,但從其內容你能發現,這首詩歌是作者多年跟隨主而得著的;對主極寶貴的認識和經歷,以及長期經過十架工作的雕刻和對付,而有的結晶。

  第一節詩一開始就把神救贖我們的目的和屬靈生命的意義,?一切屬靈經歷的最終目的,那樣透明?美麗地化成詩句,短短幾句話使我們摸著對神旨意一個明亮的?示。

  "基督是我們的生命"這是經歷屬靈生命的一個最重要的秘訣。因?得著了聖靈的?示,所以一開始她就發出了一個神聖的呼求:"從我活出?的自己"因?"耶穌,?是我生命",接著說"對于我的所有問題,求?以??答應。"這正是在聖靈的大光中認識了"基督是一切"的意義,而發出的那樣有力的反應和答案。她重提說"從我活出?的自己"接著她表明自己是一個預備好的器皿,不惜出任何代價順服主,讓主在"一切事上能隨意","我不過是透明用器,?著彰顯?秘密。"這樣她把神創造?救贖我們的旨意,寫得是那樣的透明、剔亮、有力。

  第二節即從?示的境界轉入了主觀的經歷中:因?看見了神榮耀的?示。讓基督內住在我們?面作我們的生命,所以"殿宇今已完全奉獻,已除所有的不潔",這個"已"字是何等有力。所以"但願?的榮耀火焰,今從?面就露襭",在這一個最神聖的時刻中"全地現在都當肅穆,我的身體今進供",?的是"作?順服安靜奴僕,只有被?來推動"這話實在太好了,即使我們講一篇很長的信息,也不容易趕上這一句話,那樣明亮的說出一個屬靈生命的表現。

  第三節說到我們正在匠人手中被製作時所有的態度。"準備??前來負軛,或是不用放一邊。約束,沒有不安追求,沒有緊張與受壓,沒有因受對付怨尤,沒有因懊悔倒下。"這幾句話足以媲美大衛詩篇五十一篇認罪詩的靈。

  第四節說到一個經過十架之後的美麗生命:"乃是柔軟、安靜、安息,脫離傾向與成見,讓?能?自由定意,當?對我有指點。"末了仍結束在這一個因看見神异象而有的神聖呼求上:"從我活出?的自己,耶穌,?是我生命,對于我的所有問題,求?以??答應。"像這樣一首詩,不僅給我們看見海弗格爾屬靈生命的造詣,也是歷代聖徒最寶貴的?業。

  二、〈? ?,我捨生命〉 "I Gave My Life for Thee"


  (一)?你,我捨生命,?你,我流寶血;
   將你洗得潔淨,使你與神和諧。
   ?你,?你,我捨生命,?我,你捨甚情?

  (二)?你,我費多年,憂患苦難遍嘗;
   好使快樂永遠,你也得以安享。
   ?你,?你我費多年,?我,你費幾天?

  (三)我父光明之家,我的榮耀寶座,
   ?你,我都撇下,來到此地飄泊。
   ?你,?你,我撇這些,?我,你何所撇?

  (四)?你,我受痛苦,過于你口能述;
   受了極大辛楚,救你脫離陰府。
   ?你,?你,苦受許多,?我,你受什??

  (五)?你,我從天家,?你,我已帶來:
   救恩無以復加,赦免、自由、慈愛。
   ?你,?你,我帶許多,你帶什?給我?

  (六)主,我獻上生命,和我所有時間,
   完全聽?使令,脫離己的鎖鏈。
   ?我,?我,?的全休。??,我棄所有。


  這也是海弗格爾極有名的一首詩歌。有一次在她父親的書房中,她看見一幅主耶穌受苦的圖畫,這幅畫的底下,有一句話說:"?你,我舍生命",當她正注視這幅圖畫的時候,主的愛大大激勵她的心,所以她就寫了這首詩,後來她又嫌這首詩不能將主的愛描述得透徹,不能說出她當時的心情,因而投之于火爐,但剛剛燒去一個角,她又把它拿了出來,後來被她父親發現(她父親是個非常好的基督徒)大大的贊賞,?且受感動,而?她配譜。

  三、〈收我此生作奉獻〉 "Take My Life,and Let It Be"


  (一)收我此生作奉獻,毫無保留在?前;
   收我光陰?時日,用以榮耀?不置。

  (二)收我雙手??用,因愛催促才舉動;
   收我兩足??行,??佳美傳?名。

  (三)收我聲音來歌唱,天上榮耀的君王;
   收我唇舌作用器,前來述說?信息。

  (四)收我金銀和所有,不敢分毫有私留;
   收我聰明?才幹,前來作成?心歡。

  (五)收我意志永屬?,從今不再?自己;
   收我的心作寶座,?住?面號令我。

  (六)收我愛情,哦,我主,只在?前才傾吐;
   收我全人,靈、魂、體,一切活著?著?。

  (副)?我荊棘冠冕?肯戴,
   ?我釘死苦架?受害,
   ??,我願獻上我命與我愛,
   ??,事?到萬代。
 

  這首詩歌是海弗格爾一八七四年在英國的Areley House的時候寫的,有一次她寫信給一位朋友說:"你願不願意知道這一次奉獻的故事。"她說,那一次她到一位朋友的家?去做客,住了五天,在那家?一共有十個人,其中有幾個人還沒有悔改信主。有幾位雖然是基督徒,但是他們?沒有屬靈的喜樂,屬靈生命非常低落。她住在他們家中,就?著那一家十個人迫切禱告主說:"主,既然?把我放在這?,就把這屋子?的人都交給我。"那天晚上,她迫切禱告,聖靈就在那?作了奇妙的工作,到了深夜,有人來對她說:"那邊房?作女教師的兩位小姐都在痛哭不止。"于是她就過去,把救主的福音告訴她們,帶領她們歸向主,得著救恩,?且和她們禱告,直到她們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主,願意一生?主活著。在那個時候,海弗格爾自己也被聖靈的喜樂充滿,她們樂得不能自禁,以致于不能上床睡覺,整夜她們在一起贊美主,她也把自己再重新奉獻給主。正當那時,這首詩的詞句就在她心?一直浮現出來,"收我此生作奉獻,毫無保留在?前;收我光陰?時日,用以榮耀?不置。"那一次她不過寫了三節,到四年之後,海弗格爾又寫信給那位朋友說:"神又帶領我往前走了一步,除了主以外,我不保留任何的事物,我把我所有的金銀首飾都賣掉了,把一切得著的都歸給主,我只留下一個別針,天天戴在身上,那是母親給我的記念,除此之外,一切都已歸給基督。"所以從第四節再往下:"收我金銀和所有,不敢分毫有私留;收我聰明?才幹,前來做成?心歡。"在這首詩?面,第一節說到她把自己一生都奉獻給主,接著是雙手、兩足;第三節說到她的聲音、唇舌;第四節說到金銀和聰明;第五節說到她的意志和她的心;第六節說到她的全人,靈魂體一切都?著主。直到今日,這首詩歌還是一直被主所使用的鋒利工具。


  海弗格爾姊妹一生寫了很多的詩,除上列三首外,還有一些也常?聖徒所喜愛的,今將詩題列在後面:
  四、〈他不能救自己〉
  五、〈金琴在天響起〉
  六、〈向我說話〉
  七、〈像長江大河〉
  八、〈誰是在主這邊?〉
  九、〈倚靠救主耶穌〉
  ("I Am Trusting Thee,Lord Jesus")
  十、〈耶穌寶血,何等寶貴〉
  ("Precious,Precious Blood of Jesus")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8:46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三, 十月 19, 2005
詩人與詩歌 - 芬尼克羅斯貝

詩人小傳

  芬尼克羅斯貝(以下簡稱芬尼)是教會中有名的失明詩人。她在出母胎以後幾個禮拜,就瞎眼了。雖遭遇到這樣的不幸,?成了一位靈命極其豐富,被神所用的使女。她寫了許多極美的詩歌,直到今日,仍舊在教會中,被千萬聖徒所寶貴、所歌頌,成了神給教會極大的祝福。

  一八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芬尼生于紐約普蘭鎮的一個窮苦家庭中。她的父母雖然出身卑微,?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全家熱切愛主。在她還不到一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母親因事情太忙所以請祖母來家照顧這盲眼的女孩。芬尼從小就喜歡坐在祖母的膝上,聽她講故事。她的祖母常告以神所創造的這個宇宙,是何等的奇妙、廣大和美麗!雖然知道孫女永遠不能用肉眼來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但是她?看出在這個小女孩的?面,有一個何等聰明的心靈!她盼望芬尼從小就運用這靈敏的感覺,來瞭解這宇宙的奇妙。藉著她祖母的教導,芬尼有了日出和日落的觀念。她知道有閃爍的星辰,在長夜照耀;有銀色的月光,繞地而行。她也知道有各色各樣的雲彩、白日的雲、雨前的雲、和雨後的彩虹。她也明白彩虹是神和人類立約的記號。她的祖母是一位非常愛主的姊妹,?且也相當的認識主。當她祖母抱她在膝蓋上時,不僅把四圍神創造的美麗,講給她聽,更把神的大愛、主的救贖和聖經的奇妙,灌輸在她的心?。所以芬尼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重生的經歷,且喜歡和主有親密的交通。她深深的被救主十架捨命的大愛所感動。這個愛火在她?面,越來越大;或許和她的眼瞎有關,因?她不能和外面的環境接觸,所以她愛主的心是那樣的單純、真摯和熱切。她看不見別的事物,只有救主藉著聖靈,將她自己的美麗,?示在她心?,因她整天用這樣長的時間,在幔內和主交通,所以她從主直接所得著的認識和?示,不是一些從人得教導者所能比擬的。她的祖母也把聖經讀給她聽,所以她從小就記得許多很長的經文。她祖母說:"孩子,你縱然不能像我一樣,從書案上取出聖經來讀,可是你能將許多經節——神的話,豐豐富富的珍藏在心?。以後你無論到哪里去,這些神的話都要隨著你,比一切財物更寶貴,要成?你用不盡的寶藏。"由于這種鼓勵,她更加用心背誦聖經。後來她能背誦許多的詩篇,全本箴言和路得記,以及大部分的新約聖經。至于舊約聖經的故事,她也大多能背誦。她所下的工夫,對她以後一生的事奉,有深刻的影響,這些寶貴的聖經,成了她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論到聖經,她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我所尊敬的書,你給我多少喜樂和安慰,
  我童年的良伴阿,你對我比寶石還尊貴。

  她因?眼睛的緣故,不能進普通學校讀書,但是她從小就有寫詩的天才,心中常想:若有機會能讀書就好了。可是附近?沒有盲人學校,在遠處的學校,收費都很貴,絕非她這個窮苦的家庭所能負擔的。但是芬尼從小知道信靠救主,在禱告中向主說明她心中的願望。她相信神能做人看?不可能的事。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她的禱告好像沒有蒙主應允,但她一點不灰心,就是這樣的倚靠救主,相信救主,知道主愛她,從來不懷疑,一直向神祈求。忽然,有一天,一個陌生人從波士頓到這?來考察,看見芬尼所寫的詩,覺得非常的驚訝,所以就幫助她,入一所盲人學校讀書。她以大部分的時間研究音樂和文字;畢業以後,留校教書有十一年之久。在她教書的時候,學生們都非常的愛她,她也把救主的大愛傳播在這些學生的心田?。許多年輕失明的孩子都因著她而清楚地蒙恩。凡因著和她接觸而得救的人,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和她一樣地熱愛救主,而且也都喜歡和主交通。主藉著她在那學校?成?一個很大的影響力。以後她又到各地教會作見證,也最喜歡在貧窮的人中傳福音。到了年長,靈命相當的成熟時,她常常在散會的時候,坐在那?,許多年輕的孩子,從她身邊走過,她就一個一個用手摸摸他們,或者親一親他們的臉頰。凡是和她接觸的人常說,她給他們的感動,聖靈藉她所流出來的膏油,是他們一生所不能忘記的。許多冷淡的基督徒只要經過芬尼用手和他們一接觸、一撫摸,就會站在那?流?,主的愛在他們心中如死灰復燃,使他們得著復興。雖然如此,芬尼的一生給教會最大的貢獻和服事,仍是她所寫的詩歌。其中有很多實在是聖靈的聲音,也是她一生中與主交通所得著的經歷,和她對主認識的流露。她的詩歌,在教會中間所?生的影響力,比她自己有生之年,不知道要大過多少倍。

  在她年老的時候,她在教會中已是個相當有名的使者。雖然她處境好像很寂寞,但是主的愛使她有不能禁止的快樂。這喜樂的泉源,一直在她心?涌流出來。有一天,當她一個人正在那?坐著,一個愉快的聲音呼喊她說:"芬尼,剛才郵差送來一封你的信。""從哪里來的呢?"她問著,一面仍不住地織毛衣。那位姊妹說這上面有一張英國的郵票,"快?我念吧!"她丟下了毛衣,往搖椅上一靠,等著要聽那從海外來的信息:"啊!這是一首長的詩歌。"這位姊妹說。原來是一位在英國被主大用的姊妹海弗格爾(Frances R. Havergal)所寫給她的。那首詩開頭是這樣的:"盲眼的詩人在海那邊,歌詞充滿涌流的喜樂,美麗的歌聲四處傳播,如同晚星從上降落,請問詩人既是盲眼,何能如此快樂?"當這位姊妹正念時,芬尼靜坐在椅上,愉快的笑了,因她知道在海那邊的姊妹,實在了解救主在芬尼心中成?她喜樂的秘密泉源,?且也知道她的詩在英國十分受人欣賞。像海弗格爾姊妹這樣的知音,給她無限安慰。

  有一次,她在教會中講道,一位中年姊妹,在會後到她面前來,她就抱著她親她說:"但願救主的愛能在你心?燃燒!"這位女士就哭起來了說:"二十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也是在聚會之後,我的母親把我帶到你面前,你親親我的臉頰;那時,主的愛就像電流一樣進到我的心?。我不僅蒙了重生,而且這愛燃燒在我?面二十年,一直不停頓,這是我第二次遇到你。"可見她感動人的力量是何等地深厚!又有一次,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她被請到紐約市百威禮教堂講道。雖然她見不到聽?,可是她的感覺非常敏銳,她覺得聖靈向她指出,聽?中有一位年輕人,原是從基督教家庭中長大的,但不久前背?了自己的信仰,偏離真道;所以她講完道後,就順著?面的感動說:"在今夜聽見這信息的人中,如果有一位青年,離?他母親的教訓,走上滅亡的道路,我希望聚會後能和他交通。"她說了幾遍,果然有一位十八歲的青年人,到前面來,對她說:"你不是指著我吧!"接著就哭泣著承認:當他母親將死時,曾應許與他在天堂相會,但是,他現在?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學會了犯罪作惡,成?一個沉淪滅亡的人。芬尼擁抱著他,和他親切地談到救主,和他一起跪著禱告,直到他深信他的罪蒙了主的赦免,主的愛充滿了他的心,他才帶著洋溢的大愛回去。那天晚上,回家之後,芬尼自己也被聖靈的愛大大感動,就寫了一首有名的詩歌,題目是〈拯救亡靈〉("Rescue the Perishing Care for the Dying")。這首詩歌,也成了她所寫詩歌中很有名的一首,和其他幾首,如:〈耶穌是我的,我有把握〉、〈莫把我漏掉〉、〈安穩在耶穌手臂〉,都成了教會曆世歷代的祝福。
  有一天晚上,在非洲沙哈拉沙漠,有一位旅客聽見遠處營火中有土人的歌聲。他素來怕這一帶野蠻的土人,可是仔細聽他們所唱的竟是讚美詩!那種甜美的聲音使他不禁催促他的駱駝前去,因?他們所唱的正是芬尼所寫的聖詩。雖然這些人外面的樣子看起來非常可怕,但是從他們的歌聲中他知道他們已經蒙了主的救恩。芬尼的詩歌,實在是深入世界各族各方之中。

  她享年九十四歲,死于一九一五年二月十二日。曾嫁給一位盲眼的音樂家Cana Alstyne,所以她的全名是Mrs.Fanny J.Crosby Alstyne。

詩歌介紹

  芬尼所寫的詩歌,有兩大類:頭一類詩歌是說到和主的交通、對主的倚靠。在這一類和主交通的詩歌中,很少有人寫得比她好的。另外一類說到因著救贖的大愛,因著看見十架救贖的工作,她對罪人?生熱愛,迫切地想拯救靈魂,這兩類是她詩歌的特點。現在我們把她所寫的八千多首詩歌中最有名的一些代表作介紹于後:

  —、〈耶穌是我的,我有把握〉 "Blessed Assurance"
  
  (一)耶穌是我的,我有把握,
   這使我預嘗榮耀生活!
   已蒙血贖回,已受恩賜,
   已由靈重生,作神後嗣。

  (二)一完全順服,完全甘甜,
   被提之景像顯在眼前。
   似乎有聲音從天而來,
   纏綿說憐憫,耳語述愛。

  (三)一完全順服,所有安息,
   與主能交通,一無秘密。
   能儆醒等候,仰望主來,
   飽足主好處,迷于主愛。

  (副)這是我自傳,是我詩歌,
   讚美我救主,長日不息!
   這是我自傳,是我詩歌,
   讚美我救主,長日不息。
 

  這是芬尼的一首代表詩,是教會中最有名的詩歌之一。在這首詩歌?,你可以用靈觸到芬尼和主中間的關係——只有主耶穌是她的信息,是她的詩歌,因?主的愛和喜樂充滿她的心,所以才"讚美我救主,長日不息。"三節詩歌說出她三層屬靈的經歷:第一節說到"已蒙血贖回,已受恩賜,已由靈重生,作神後嗣",能?叫她預嘗將來榮耀的生活。第二節說到順服的重要,能?叫人享受基督完全的甘甜,和主交通、纏綿。這一切的秘訣,就在于順服。第三節說到順服時的安息和交通:"能儆醒等候,仰望主來,飽足主好處,迷于主愛"。這是何等的詞句!絕不是人聰明的頭腦所能寫出來的。

  二、〈一路我蒙救主引領〉 "All the Way My Saviour Leads Me"
  
  (一)一路我蒙救主引領,陳腐事物何必求?
   難道我還疑祂愛情,畢生既由祂拯救?
   神聖安慰、屬天生活,憑信我可從祂得,
   我深知道凡事臨我,祂有美意不必測。

  (二)一路我蒙救主引領,鼓勵我走每步路;
   供我靈糧,長我生命,幫助我曆每次苦。
   旅程雖然力不能支,心靈雖然渴難當,
   看哪,面前就是磐石,喜樂活泉可來嘗。

  (三)一路我蒙救主引領,哦,主大愛何豐滿;
   不久我到父的家庭,得享應許的平安。
   我靈披上榮耀身軀,飛入天上光明處,
   我要永遠唱此佳句:"蒙祂引領我一路。"


  這也是芬尼所寫的最好的詩歌之一,最能代表她一生的經歷,和她詩歌突出的特點。每一節都說到在救主引領之下,我們行走主道路的甜美經歷。但在這首詩歌的背後,?是藏著走主道路時,我們常是遇見危險、挫折、損失、艱難(一節),?且有時候是寂寞、乾渴,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打擊使我們天然生命無法忍受(二節)。但這條路?不會太長,我們不能盼望在今生走主道路時能避開這些難處。一切事都在主的引領中,對我們都是最大的益處(三節)。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她?一直用正面筆法來寫主甜美的恩典。

  第一節:在主的路上雖有挫折損失,但主滿足了我們的心,"陳腐事物何必求","難道我還疑祂愛情",真是好的詩句!接著"神聖安慰屬天生活,憑信我可從祂得",因著前一句的自問,引起蒙恩者靈中滿有把握的回答。你可以覺得寫詩人的靈在這?一直往上升,接著兩次重複說:"我深知道凡事臨我,祂有美意不必測",以何等?壯而如此有能力的信心來作結束。

  第二節:是全詩中最精華的一部分。走主的道路實在需要付出代價。多少次的試煉,多少的打擊和痛苦,常使我們感覺力竭身疲,無法再舉步往前。但是主在步步艱難的道路上?鼓勵我,祂如何鼓勵我呢?"供我靈糧,長我生命,幫助我曆每次苦",及"看哪!面前就是磐石,喜樂活泉可來嘗,""面前"不是"前面",何時渴何時就能來喝,何等的經歷!何等的詩歌!

  第三節:結束在一切遭遇都是主的引領,?且都是主在大愛中引領我們,直到見祂,我們一切的痛苦經歷都要成?感恩的歌唱:"我要永遠唱此佳句,蒙祂引領我一路"


  三、〈甘美的故事〉
  四、〈讚祂!讚祂!〉
  五、〈我捨一切而要耶穌〉
  六、〈救我恩典〉
  七、〈會否祂來正逢我們儆醒?〉
  八、〈速興起傳福音〉
  ("Rescue the Perishing")
  九、〈莫把我漏掉〉
  十、〈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
  ("Behold Me Standing at the Door")
  十—、〈今日召你〉
  ("Jesus is Calling")
  十二、〈你的罪雖像朱紅〉
  十三、〈祂隱藏我魂〉
  十四、〈主,我是屬禰〉
  十五、〈靠近主〉
  十六、〈安穩在耶穌手臂〉
  十七、〈是有福禱告良辰〉
  十八、〈救贖〉
  ("Redeemed")
  十九、〈永不灰心〉
  二十、〈救主比生命更寶貴〉
  ("Saviour More Than Life")
  這二十首詩歌都是芬尼詩歌中最有名的,?且也是常被聖靈所使用的兵器。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45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詩人與詩歌 - 查理衛斯理

詩人小傳

  在教會歷史中,提到詩歌,我們就沒有辦法不想到查理衛斯理這位偉大的詩人。他寫詩的恩賜不但是?著當時代的偉大屬靈運動,也是?著以後歷代教會的祝福。直到今天,他的詩歌仍舊充滿了能力和恩典,做工在歷代聖徒中間,?全世界聖徒所愛唱。在英國教會歷史當中,最早用聖詩帶進復興的是以撒華滋(Isaac Watts)。他是沒有人可以與之比擬的。一般人稱他?詩中之聖或者聖詩之父,但直等到查理衛斯理起來以後,人們也稱查理?詩中之聖。我們可以想像他的詩歌在英國教會中的地位。他們二位是英國教會中最偉大的詩人,?且是作品最多的兩位。每一位都寫了六十首以上。而目前各地教會所使用的詩歌當中,查理的是更多于以撒的。

  查理衛斯理所寫詩歌的特點和別人的不同;每一個詩人的詩歌都有他的特點:像以撒華滋,他所寫的詩歌特點是重在主在十字架上捨命的愛這一類的。像芬尼克羅斯貝的詩歌,是重在和主交通的甘美親密一類的。像宣信的詩歌,是重在主是一切和聖靈這一方面的。但只有查理衛斯理,因?他的詩歌正是在英國大復興運動中?生且相配合的,故他的詩歌一面是表達出他個人在主面前的屬靈經歷和靈感,另外一面也是用來幫助那時的工作,成?當時復興中最鋒利的兵器之一。所以,他的詩歌特點是多面的,接觸的面也是非常的廣泛:像關于救贖和交通的詩歌,聖靈的詩歌,關于十字架的詩歌,關于深入屬靈生命的詩歌,關于教會的詩歌,甚至像聖誕詩、婚喪詩……各方面都涉及,?且都有最好的著作。也因這緣故,我們可以說從他各方面的詩歌,看見這一位詩人經歷的平衡,屬靈生命的豐富,和才華的出?。所以我們才說他不僅是當代教會寶貴的恩賜,也是神賜歷代教會最貴重的恩賜。

  查理衛斯理生在公元一七○七年十二月八日。他有一個很好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傳道人。他的母親叫蘇?娜衛斯理(Susanna Wesley),是一個十分敬虔的婦人,對查理一生有最大的影響。查理從小身體就非常衰弱,在兩個月大時,眼睛還不能睜開,也不會哭也沒有什?知覺,在人看來這個小生命不容易維持下來,但是神?特別保守了這個屬他自己的器皿,因?只有神知道他將來所要發生的用處。到五歲時,他開始進入學校讀書,第一次展露了他的才華和超人的智慧。入學的第一天,他母親從早到晚陪著他,教他認字母。到第二天他就能用這些字母來讀他的第一本書——聖經。他用的字母拼出"神起初創造諸天和地"。一直到他熟悉了,然後接著再讀第二節,……他的記憶和智慧是驚人的。

  因?他生在人口?多的一個大家庭?,在十九位弟兄中,他是第十八位。所以他從小在物質方面是相當被忽略的。他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比較整齊的衣服。雖然這樣,他在家庭的教育?從來沒有被忽略過。他母親非常嚴厲的管教他們,特別在順服這點上,嚴嚴的要求他們,也訓練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作一個能自治的人。又特別在誠實這件事上,嚴格的訓練他們。在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母親就教他用手勢姿態來表示向神的感謝。等到開始會說話時,又教他用主禱文來禱告。而那時候他在天主教影響之下,從小就學習背誦誡命及新舊約聖經。

  到八歲時在大哥撒母耳帶領之下,他到了倫敦西敏斯特(Westminster)學校讀書。那?他第二次展露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華:到了最後一年,他是在這學校中四百個最優秀的學生中的領袖,?名列第一。正像福簫爾先生稱贊他說的一樣:"在所有西敏斯特學校之歷史中,再也找不到一個這樣天賦聰明的孩子。"之後,一七二六年他就進到牛津基督教會學院(Oxford Christ Church College)讀書,因著他的成績和他的聰明,他得著了每年一百鎊的獎學金。在當時這是相當大的一個數目,這筆錢一直維持到他結婚的日子。

  仇敵永遠不放?機會來攻擊一個主正在預備的器皿。就在這時候,因?他的天賦智慧和手中的富裕,所以仇敵就用世界各樣邪惡的事物來引誘他,要叫他離開主而偏行己路。那時他的哥哥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已經是一個相當有屬靈生命的基督徒。聽見這事,就在弟弟最危急的時候從遠處來幫助他。約翰到了牛津要設法管理他的弟弟,但他所得著的?是非常冷淡的反應,?且很不愉快。約翰盼望把他引到屬靈生命的道路上去,但查理?對他說:"你是不是要我真作一個出世的聖者?"等到約翰離開牛津之後,他的話反而深深的在查理心?面運行做工。他就反復思想,他哥哥對他說過的話語有何意義。主做工在他心中,他在神面前經過了深長鄭重的尋求,就有了巨大的改變,?且他自己也開始去幫助?說服他的兩三個同伴,他們就開始在主面前一同尋求?禱告。開始時他們使用了一個非常卑微,而合于他們自己光景的名字"循理會"來稱呼自己。那在約翰?面所充滿,向著屬靈生命的狂熱欲望和追求,當時查理以??不會在他自己身上發生的。但就在那時也在他心中燃燒起來了。

  所以他寫信給約翰說:"回想當初,你對我說話的時候,所存的美好的心意,我確實相信主現在在我?面已經開始動了善工,而神所用來幫助我的器皿,沒有一個人比你對我更合適的了。今天我?面所以有這樣對于主,對于屬靈生命?烈欲望,我相信這是神的憐憫,也是因?有多少人背後?我禱告。"

  那日以後,循理(Methodist)運動在牛津大學?面,已經是如火如荼的展開了。他和他的同伴們從六點到九點都集合在一起禱告,?且一周有兩次,他們在神的面前禁食禱告,嚴格檢查自己,訓練自己。所以在當時稱他們?循理(Method),實在當之無愧。同時他們也作許多慈善的工作,傳福音的工作,也特別去探訪在監獄?的囚犯,向他們傳天上大喜的信息。他們真像一班身上帶著聖靈火焰的福音使者一樣。

  等到一七二九年,約翰衛斯理帶著自己領袖才能和優越的屬靈生命來到這一群人中間的時候,循理會(Methodist)這一個團體就開始迅速的發展而且生長。對查理衛斯理來說,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他在主面前,寧願隱藏自己的能幹和才華,自動的順服在約翰的權柄和領導之下,讓工作能?往前更加擴大?發展。因?查理有那?出名的哥哥的約翰衛斯理,所以一般的注意都集中在約翰的身上,常忽略了查理對于主工作的幫助和成就。其實查理不僅在詩歌上充滿了力量,?且在主的工作上,也是一個充滿了能力的神的僕人。就在這一段時間中,他幫助了不少人得著救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藉著這一個果子所帶給教會的祝福又是無法估計的。在懷特腓的傳記中,他自己說:"當我聽見衛斯理弟兄他們?著主已經有了美好的準備,把自己奉獻給主和他的恩召時的情形,我就渴望和他們有交往。經過約定後,我就和查理衛斯理會見。而這一次會面在我一生中留下極深的印象。在這次約會中我從他身上得著了極大的祝福和轉機,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經過這次的交通過後,聖靈真實地把一個對主渴慕的火焰點燃在我心?,他真是我所切望得著的一個屬靈朋友。他不僅在一切事上幫助我,?且叫我軟弱的膝蓋得以剛?起來,扶持我一同走主的道路。這對我以後一生的工作和事奉,有?定性的影響。藉著這位永遠不能忘記的朋友,他指示我認識了真正屬靈的生命和道路。"在這次會晤以後,查理衛斯理就經常和懷特腓在一起追求、禱告、事奉及工作。
  查理衛斯理全心追求神的能力降在他身上,?且與主同在的經歷,最後他終于得著了神能力的充滿。"這能力浩大到一個地步,勝過了我一切天性上的軟弱,而且使我真正嘗到了屬靈事物甘甜的滋味。他的甘甜和全能。使我不僅從軟弱中蒙拯救,而且有能力把主帶給別人。"神的能力是何等的寶貴和偉大,查理衛斯理的詩歌中,包括他一生中對聖靈的經歷和聖靈能力的認識,?且說到聖靈工作更深的一面,改變了他的全人。所有他寫的關于聖靈方面的詩歌,都極其寶貴。如:〈耶穌?的全勝的愛〉,就是典型的例子。

  那時在他講題中,最?他所喜歡講的信息就是:"只有一件事是最需要的。""在我們墮落的族類身上只有一件事是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我們需要恢復到神創造人類當初所定規的旨意和情形中去,使我們從彰顯仇敵的形象而改變成彰顯神的形象,從病態中得自由,而恢復到屬靈的健康中。而這一切的起點,在乎毀壞我們這老舊的生命,而進入基督的新造的生命中。"他一直大聲疾呼,叫人們要注意神的旨意,要恢復到神對人的旨意中,要彰顯神的形象,要竭力捨?我們的魂生命。但是在他這些最好的信息中,他?沒有給人一把萬能鑰匙,即是如何得到這些。對他自己來說,這些也不是主觀的經歷。一切出于人的努力、掙扎、奮鬥,對屬靈的果效是歸于虛無的。

  一直到一七三七年,新生鐸夫(Zinzendorf)到倫敦去。他和查理他們在一起寫摩爾維亞(Moravia)弟兄姊妹們屬靈經歷時,那時和新生鐸夫一起去的有一位弟兄叫彼得波勒(Peter Bohler),查理教他英文。有一天查理病了,這位弟兄去看他,問他說:"你是否盼望得蒙拯救?"查理說:"是的,使用什?方法可以使我得蒙拯救,而得到這榮耀的盼望呢?因?我用我最好的熱忱來事奉神。這是我惟一的道路,也是我所能作的最好的工作。"但正當他說完這些話時,查理自己心中隨即有個問題:"我將我最好的來事奉神,但這些是否真能滿足神的心呢?神能不能接受我這樣熱忱的事奉呢?對此我實在是一點沒有把握。我一點不能信賴這些事。"所以三天之後,他整個的道路就改變了。從屬人的力量方面轉向屬靈的道路。這次經歷帶給他的屬靈影響和衝擊真是十分巨大?且深遠的。

  一次他和約翰衛斯理起了大爭論,那時約翰十分主張"人的絕對聖潔"。查理總是覺得約翰在這一點上已越過了神話語的平衡。他常和約翰談到信心的問題。兄弟二人雖然都是被主所大用,但是在這點上?是常起爭論。而這以後他自己病了,所以波勒弟兄又來看他,說到信心的問題。發現他自己?面也?沒有真正的信心,他就向波勒承認,且向波勒弟兄說盼望在他死之前能得到這信心。經過這許多的掙扎和痛苦的經歷,結果他發現了那條奇妙的道路——在基督?的信心。這又成了查理一生很大的祝福和轉機。

  他後來又遇見一位弟兄約翰伯萊(John Bray),這位弟兄實在是一位被主使用、被主充滿的人。在主之外,他不願知道任何一件事情,而且除主之外,也不願提任何一件事,所以查理非常盼望和他一同禱告,?從他的見證中得到幫助。結果伯萊弟兄又介紹一位弟兄叫路德,與他一同禱告。他發現路德弟兄心中充滿了信心和能力,他也帶給查理很大的幫助。查理驚訝主的道路,是那樣的奇妙,他似乎重新發現一條新的道路進入信心中,而且知道人是因著"信"活著,"信"是得著諸天一切福分的秘鑰,?且我們現在得著的信心,?非死的、抽象的,而是一個充滿了愛和能力的信心。一切的善工和聖潔都是由這信心中?生出來的。從此以後,查理的屬靈生命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進入另一個階段。所以他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歌說:

  現在完全得著我,
  因??我已全舍。

  而他在這段時間中也寫了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詩歌:信心、十字架及更深的屬靈生命的詩歌。
  後來他又遭遇疾病攻擊,彼得波勒弟兄又來幫助他,說到關于神醫方面的事,這位弟兄把主在聖經中關于神醫的事,說得那樣清楚,?且充滿生命和吸引,把?面屬靈意義完全表達出來,使查理在充分的信心?接受,?且相信主必要醫治他。而這一次的祝福不僅?他的病得醫治,使他身體重新得力,而且也使他的靈重被更新,得了更大的祝福。第二天病好以後,他因著所得著的屬靈祝福,禱告的生命和從前也大大不同了。他不再用形式和固定的方式來禱告,?是那樣進入聖靈的自由中,在這樣的禱告中充滿了榮光和力量,連他自己都覺得驚訝。他又開始寫關于這方面的詩歌,有一首說:

  我魂游蕩始于何方,何能使我全屬天境?
  蒙贖得脫死權罪勢,永火之中得救余柴,
  竟能如今凱歌同奏,歡呼讚美偉大救主。

  在這以後,查理進入更大的改變當中,他說:"我把我自己完全給主,這是最安全的道路。無論我走路,無論我睡著,無論我做工,我都被浸在神的全能中,而且這能力使我能從一切的試煉中得勝。"因著屬靈生命上大大的進步,連健康也隨著進步了。在他平日的生活中都充滿了愛、光和熱。從那時開始,他就對他的朋友傳講他所蒙的新恩典,和所發現的奇妙道路。主?他作了何等偉大的事,在那時,因他到處宣講主的道路和得能力的途徑,他所在的教會反要將他驅逐出去。在他身上引起極大的試煉和逼迫,走主的道路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當他的教會對他關閉以後,所有的教會都學習這壞榜樣,向查理取關閉的態度。這是仇敵的工作。每次我們看見有一點聖靈的祝福的時候,仇敵總是如此作,使神的兒女得不到祝福。而且懷特腓也和查理一樣,正面對被各教會所拒絕這種痛苦的經歷。但另一方面,仇敵的工作常是主祝福的開始。當教會向懷特腓關門時,他就轉向嘗試在廣場上和曠野中,向群?布道的方法。于是帶進了一個新的復興。人們從各處涌來聽神的話,成千成萬的人蒙恩悔改歸向神。一個真正的復興從那兒開始了。復興開始後,懷特腓就邀請查理與他同工,來應付這個極大的需要。而查理那時與懷特腓在真理上正有點爭執,可能是關于"聖潔"的問題。所以查理想若與懷特腓同工是有些不便之處。因此他轉向另一方面,那?有上萬的罪人正等待神恩惠的福音。在這時候,約翰衛斯理請他去另一個地方伯?斯得克去工作。當查理?此事禱告時,他覺得一個不能抗拒的力量,在他心中要讓他去服事主,往那方面作傳福音的工作。當他禱告之後,他就完全降服主,所以在他工作之中,他一直充滿聖靈的大能和熱力。那時候神特別對他說話,把耶利米書五十一章二十節賜給他:"你是我爭戰的斧子和打仗的兵器。我要用你打碎列國,用你毀滅列邦。"之後,神正開始準備這個器皿來面對這個劇烈可怕的爭戰。?著復興的來到,在往後二十五年中,他一直陪著他哥哥約翰衛斯理。他們的能力都是從舍己而來的,?且讓聖靈的潮水向前湧流,一直維持在絕對奉獻把自己舍給神的地位上。

  一次,在瓦朔,他站在市場的階梯上面,向著市井愚頑的人傳福音;雖然他們的心是那?剛硬。但他傳的福音?滿了天上的能力。日後,他常常說,那些日子,他真是像保羅在以弗所和野獸戰鬥一樣,而這樣的工作,若是沒有聖靈的力量,實在不是任何人能作的。在那地方許多愚頑?暴之人,許多流氓,他們用石頭丟他,而且把他從階梯上拉下來,把他打倒在地上,接著他起來上去,?他們祝福。然後他們又把他拉下來,他又上去大聲感謝神的救恩,然後他就下來,離開那個地方,如同他的主一樣,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
  一次在雪飛斯敦(Sheffield Stone)聚會,外面又聚集許多凶惡的人,他們用石頭丟他,他就說:"我需要到外面去,面對這些人。"當他出去的時候,他們就用石頭丟在他的臉上,有一個軍官拔出劍來威嚇他。查理看見寶劍對著他,就把他的衣服解開,讓胸膛迎著劍,?且微笑著對他說:"我只是?著敬畏神,而且尊重君王。"當他說完這句話時,這軍官突然失掉了力量,就走開了。幾天之後,他在聚會?面講道時,有一大堆人進來。就像上次情形一樣,帶著非常可怕凶暴的態度,來威嚇查理,?且宣告若是他們不離開這地方,他們就要把所有的人殺死,而且他們開始了暴動,打壞那?所有的椅子,打碎了所有的窗子。在一片紊亂的時候,查理非常安靜把眼睛注視在神的身上。他們就一直叫嚷威嚇查理,以後再不可來這?講道。在這之後,查理就大聲說:"主是?著你們,基督是?著你們所有的人死。"在這時候,他們就用手掌打查理,而且要用粗硬的木棍去擊打查理。但就在那時他們?發現有一個看不見的能力,就是主的膀臂正保護著查理,攔阻著一切致命的打擊。于是他們就轉向群?,殘忍的鞭打那些老弱婦孺。正當他們這樣作的時候,查理在講臺上被聖靈充滿,他直覺得能力從天而降,榮耀充滿了他整個的人。?那間,那些凶暴的人都停下來了,他們就都站在那?注視著神的能力和救恩,他就開始看見那群暴徒們開始漸漸改變臉色,有一句話進入他的心中:"你只可到這?,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伯38:11)他就開始離開了。當他離開之後,這些凶暴的流氓彼此爭論,最後流氓的首領就帶他們離開,聖徒在那兒因神保守他們行了奇事,?著神的得勝而充滿了讚美的聲音。那次之後,查理寫了一首詩歌:

  願能力、敬拜、感謝和祝福都歸耶穌。
  黑暗權勢,逼攻我們,
  主能保護他子民,我們歡然見證主。
  他是偉大拯救者,
  凡信靠者,都印上印,
  神是真實永?王。

  那時主的工作,就是這樣如火如荼的向外展開。

  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叫潘格?其(Penkiridge)。在一七四六年十月一天的黃昏中,當他尚未坐下,有一個孩子就來敲他們的門。他叫家人把門打開,不料一打開門,一大群的人擁進房子中,坐在那兒。他坐在他們中間有半小時之久,他們靜默無聲,他一點不想說什?。但是半小時之後,他自然站起來,第一句話臨到他的是:"當人子在他榮耀?,同著?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太25:31)。接著他給?人看見將來審判的事。那時他看見那些群?的臉色,突然變得十分嚴肅,以後他一個個和他們個別說話。正在那時有一個人站起來,站在那?很久,然後他伸開雙手,心中充滿了聖靈的愛。那天神實在大大聽了他們的禱告,當他們接受救主以後,就一個個安靜的離開,一直到半夜房子?面才安靜下來。
  查理衛斯理有這樣驚人的成功,他的秘訣在于他所傳講的福音。他一生真實的生活,就是一直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托給這榮耀的福音。而這福音也是他親自所經歷的。約翰和查理最注意的就是藉著信心得著確實的把握,?且使他們自己的良心完全無愧,在基督?無可責備。這樣能力就能充滿?彰顯在他們身上,?此他又寫了一首詩歌:〈何能如此,如我也能〉。而這首詩歌,也成了他詩歌中不朽的杰作。因著他一生對救恩的?示和對救主的認識,所以他心中一直充滿著海浪滾滾般的大愛。對主的熱愛和對拯救靈魂的迫切,所以他很多詩歌都充滿了這樣的感情。他所寫的多少詩歌都洋溢著他對救主和救恩的熱愛。其中有一首最有名的詩歌就是:〈哦,願我有千萬舌頭,前來讚美救主〉。這首詩歌最初來自那位摩爾維亞的波勒弟兄的一句話:"若我有千萬舌頭,我要高舉基督。"而這句話就是那樣充滿權能的進入詩人的心中,一直回蕩不休。而且那日正是他的得救的記念日,所以他以此首詩歌來紀念神偉大的救恩。


詩歌介紹

  查理一生中雖然有極多的工作,但對教會最大的幫助,仍是詩歌。他實在是個最偉大的詩人。在他所有詩歌中,我們選其中四首?代表:

  —、〈耶穌,?的全勝的愛〉 "Jesus,Thine All Victorious Love"
  
  (一)耶穌,?的全勝的愛,已經澆灌我心;
   我心就不再會搖擺,就能生根于神。
  (二)但願聖火今在我心,就已發旺不休;
   燒掉所有卑情下品,?使高山熔流。
  (三)?曾賜下祭壇火炭,求?燒掉我罪;
   我向焚燒的靈呼喊,聖靈滿我心內。
  (四)我心要接鍛煉的火,照亮我魂光耀;
   散布生命在每角落,?使全人聖潔。
  (五)搖動的心求?扶掖,使它變成堅崖;
   基督成?我的世界,我的全心成愛。


  這首詩歌,實在代表他個人聖靈的經歷。不僅有聖靈充滿的經歷,更是對聖靈在人心中如何深入的工作,一層又一層的往深處寫。從這首詩歌中,我們可以看見查理對聖靈的認識及經歷的深入。

  二、〈哦,願我有千萬舌頭〉 "Oh,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
  
  (一)哦,願我有千萬舌頭,前來讚美救主;
   說他恩典何等深厚,榮耀何等豐富。
  (二)耶穌這名,慰我心情,驅盡我的驚怯;
   是我安息,是我生命,成?我的喜樂。
  (三)他因愛我,竟願經歷人世所有苦楚;
   打破罪的捆綁能力,釋放罪的囚徒。
  (四)我每靜念救我的愛,立即感覺不配;
   不知他?什?恩待,我這人中罪魁。
  (五)我今作他愛的俘虜,甘心作到永久;
   因他?我受死受辱,使我得以自由。
  (六)我既從?可愛的名,知?待我美意;
   假若我有千萬的心,也當—一歸?。


  有人說這首詩歌是來自一個故事。有一天他看完英國很大的一個足球比賽之後,當球員們列隊經過街上的時候,不知有多少人從門口、窗口伸出手來,向他們喝彩。他在房間?,心中忽然有極深的感觸,這些人的喝彩是世界上的虛空和榮華,救主?缺少人讚美,"哦,願我有千萬舌頭,前來讚美救主"。

  三、〈耶穌,靈魂的愛人〉 "Jesus,Lover Of My Soul"
  
  (一)耶穌,靈魂的愛人,求?許我來藏身;
   正當波浪滾滾近,正當風雨陣陣緊。
   藏我,哦,主,求藏我,直到今生風波過;
   引我平安進天門,至終求接我靈魂!

  (二)我無別的逃避所,無助靈魂向?托;
   求主莫將我丟?,安慰保守無時已。
   所有倚靠寄?身,所有救助在?恩;
   我頭無遮,身無蔽,求?聖翼來覆庇。

  (三)主啊,?是我所需,?我一切還有餘;
   軟弱、跌倒?扶持,疾病、瞎眼?醫治。
   ?名至義、至聖潔,我全不義滿罪孽;
   我是邪惡沒良善,真理、恩典?充滿。

  (四)?前我遇浩大恩,恩足赦免我罪深;
   醫治活水望湧流,使我清潔蒙保守。
   ?是永遠生命源,望在我心成活泉;
   從我?面來湧流,一直湧流到永久。


  這首詩歌也有極多的傳說,其中有三個傳說是較普遍的:第一個是說到當他和他哥哥約翰在外面傳福音的時候,有許多流氓要追著打他們,殺害他們。他們整夜在逃跑,躲避那些凶惡的人,他們實在走投無路,就在一棵樹下跪著禱告。多少次那些凶暴的人,從他們旁邊經過,神使那些凶暴的人眼睛迷糊,好像看不見他們。天亮了他們就安然脫險,所以寫這首詩歌"耶穌,靈魂的愛人,讓我來藏身"。第二個傳說說到,有一日暴風雨來襲,突然一隻小鳥沖入他房間。他就把這只小鳥隱藏起來,保護它,使它傷得痊愈,再放它走。他覺得我們在這世上也是這樣,若不是救主作我們的避難所隱藏我們,我們在這世界仇敵、罪惡的暴風雨之下,其結局是十分悲慘的。第三個傳說說到在一七四○年,查理第一次從美國講道回來,經過大西洋時遇到暴風雨。大部分描寫暴風雨像我們跟隨主的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艱難,以及在主?所得的隱蔽。在這一次經歷中,他寫著:"求主給我能力和信心來禱告。哦,耶穌基督,我不斷呼求神的名,一直到我感動?是何等親近。我知道我藏在全能者的蔭下,……到清晨四點,船已進水甚多,船長覺得沒有希望,船隻能放?了。在這可怕的時刻中,我心中找到從神而來的平安和喜樂。這平安喜樂是世人不能給我的,也是無法被奪去的。神的能力充滿我,我不再害怕,神使我上升遠超過天然一切的危險恐懼。"

  四、〈?是平靜秘密之源〉 "Thou Hidden Source of Calm Repose"
  
  (一)?是"平靜"秘密之源,?是神聖全足的愛;
   我們靠?,所以安全,我的幫助,我的山寨;
   耶穌,我們是藉?名,能脫犯罪、憂愁、震驚。

  (二)?名乃是我們救恩,賞賜喜樂入我心懷;
   ?名帶來平安、興奮、能力,?加永遠的愛;
   ?名已經賜給我們赦免、聖潔,?加天門。

  (三)耶穌,?是我們一切:痛時,安舒;苦時,安息;
   傷心之時,?是喜樂;亂時,平安;失時,利益;
   怒目冷眼,?是笑臉;羞辱,?是榮耀冠冕。

  (四)缺乏,?是我們富有;軟弱,?是我們能力;
   束縛,?是完全自由;試探,?是可靠逃避;
   失望、憂愁,?是喜悅;死亡,生命;我主,一切。


  查理和約翰一直是兩人同工,配合得那樣和諧有效,一直走到路終。查理一生寫了五千五百首詩歌。他一生雖不如約翰那樣受人注意,受人吸引,多彩多姿的生活。但查理實在是"衛斯理運動"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約翰也受到他極大的影響。在他們兩人的配搭中,約翰是首領向外衝鋒,向外開路,顯在?人的面前。而查理是一個背後的影響力量,?且他的詩歌使整個的復興力量得加倍的發揮,?且使這復興變成一個十分美麗,絢爛的見證。在一七八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平安中被主接去。當他離世之前,他仍舊身體十分軟弱,但是?面主的榮耀和同在是愈來愈加增,生命愈來愈豐盛。最後他寫了一首短歌。現在他已歇了他的工,我們相信他不需用他這種天分來寫詩,他要在寶座前與?聖徒一同唱更美之詩。

  茲將其著名詩歌列于後:


  五、〈聽阿,天使高聲唱〉
  六、〈救主基督已復活〉
  七、〈我們要從那?說起〉
  八、〈何能如此如我也能〉
  九、〈神聖的愛,何其美甜〉
  十、〈歡呼今日主升天〉)
  十一、〈看哪!救主駕雲降臨〉
  十二、〈在信耶穌之名的人,萬事沒有一樣不能〉
  十三、"Jesus,the Name High Over All"
  十四、"Rejoice,the Lord Is King"
  十五、"Lord,the King of Kings Art Thou"
  十六、"Where the Springkling of the Blood Is"
  十七、"Divine Anointing in Me Dwelleth"
  十八、"Come,Jesus,Lord with Holy Fire"
  十九、"Love Divine,All Love Excelling"
  二十、"Jesus,My Life,Thyself Apply"
  二十一、"Christ,Whose Glory Fills the Skies"
  二十二、"Jesus,Cast A Look on Me"
  二十三、"Lord,I Believe A Rest Remains"
  二十四、"Prince of Peace,Control My Will"
  二十五、"Remove My Covering,Lord"
  二十六、"Father,Son and Holy Ghost"
  二十七、"For Every Sin However Deep"
  二十八、"Gentle Jesus Meek and Mild"
  二十九、"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hrist Is to Me"
  三十、"Christ to Me Is So Subjective"
  三十一、"It Is God's Intent and Pleasure to Have Christ Revealed in Me"
  三十二、"O Lord Thou Art in Me As Life and Everything to Me"
  三十三、"What Release the Saviour Gave Me"
  三十四、"Not The Law of Letters"
  三十五、"Come,O Thou Traveler Unknown"
  三十六、"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s"
  三十七、"Christ,from Whom All Blessings Flow"
  三十八、"All Praise to Our Redeeming Lord"
  三十九、"Soldiers of Christ,Arise and Put Your Armor On"
  四十、"By the Blood of Christ,the Victor"
  四十一、"Praise the Lord Who Rings Above"
  四十二、"Ye,Servant of God"
  四十三、"Come,Thou Long Expected Jesus"
  四十四、"Father I Stretch My Hands to Thee"
  四十五、"Blow Ye the Trumpet Blow"
  四十六、"Depth of Mercy,Can Dare Be!"
  四十七、"Arise,My Soul"
  四十八、"I want a Principle Within"
  四十九、"O,For A Heart to Praise My God"
  五十、"Talk With Us,Lord"
  五十一、"A Charge to Keep I Have"
  五十二、"Forth in Thy Name,O Lord I Go"
  五十三、"Blessed Be the Name "



--------------------------------------------------------------------------------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10:18 上午 1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星期二, 十月 18, 2005
詩人與詩歌 - 宣信

詩人小傳

  在近百年以來宣信弟兄所帶給教會的屬靈影響有多大?是我們無法估計的。他是一個偉大的屬靈人,他也是一個最偉大的傳教士之一。他是一個有明顯神醫恩賜的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聖詩作者。直到今天在全球各地追求屬靈生命的聖徒中間,難得有人不是直接或間接的受他的影響。直到今天,我們讀他的著作或唱他的詩歌,都能感覺到他身上所發出來的熱和力;但他真正的價值,只有到永世的時候才能完全的顯明出來。

  宣信在一八四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生于Prince Edward Island一個很敬虔的家庭中。他父親James Simpson先生,是一個非常愛主?且把一生完全奉獻給主的人。他不僅自己追求主,而且對宣信弟兄要求得很嚴格。宣信從小身體衰弱多病,又加上父親嚴厲的訓練,使他成?一個畏縮害羞的孩子。每天早晨起來,他父親都帶著他們讀聖經和禱告。對他們每天聖經的功課要求得非常嚴厲,因此使他感覺宗教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事。在十四歲那年,神的憐憫終于臨到了他:因?他在高中的時候,過于用功,又因體質不好,使他受壓過重。經過這樣長期的壓力,以致生病,當他回到父親家?,病勢轉重。忽然感覺有恐懼抓住他,?眼前金光閃爍,使他昏眩,好像天都要崩墜下來,他的神經幾乎全部崩潰了。他以?自己臨近死門,發抖得非常厲害,有一夜之久差不多像死去一樣。醫生告訴他,他不能再讀書了,因神經系統已受傷,有生命之虞。經過長期的痛苦,到了有一天似乎無法挽救了,那時他覺得非常需要主,要求他父親?他禱告。他知道他自己還沒有得救,看著時鐘一點一點的過去,他非常害怕,好像一個將亡的人,整夜都不敢睡覺,怕失去救恩臨到的機會。有一天他曾在牧師的書房?,看到一本書叫《聖潔的福音奧秘》,他打開看的時候,眼睛注視在一段話語上,那段話?他開?了永生之門:"凡你們能作的第一件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若沒有作這件事,你所有的行?、祈禱、眼?以及一切的立志都是徒然的。相信主耶穌基督就是信他照他自己的話,此時此地就收留你,拯救你,因他曾經說過'到我這?來的,我必不丟?他。'"正當這時候,神的光忽然臨到他,如同臨到大馬色路上大數的掃羅一樣。他立即跪下,仰面注視在主的身上,說:"主耶穌,?曾說:凡到我這?來的,我必不丟?他。?知道我何等長的時間,?且何等的迫切,一直試著要到?的跟前,但我不知道要怎樣的來;現在我真心的來到?的面前,?且我敢相信?已接受了我,也拯救了我,現在我是?的兒女,?已赦免了我的罪。"當他禱告過了之後,得救的把握是那樣牢靠的臨到他的心中,他的病也得了醫治。

  從那次以後,他不僅病得了醫治,靈魂得了拯救,?且也確實的蒙了主的呼召。從小他父親給他的那些屬靈教育,和那樣虔誠?完全的把他獻在主的手中,現在在他身上都發生了極其有力的影響。他在十七歲的時候,就開始?主作話語的職事。使很多人?他的家人都驚奇,這個小孩子在講臺上能這樣被主用。

  一八六一年十月,他進到諾克斯書院(Knox College)讀書,準備作傳道的工作,在學校中就顯出他的聰明、才幹和恩賜。有一位屬乎神的人米契爾先生,在學校中就看出宣信將來會成?一個神所大用的器皿,因?他有特殊的恩賜,和熱切追求主的心情,?且嚴格的操練自己。在神的道路中,他一直往前進步,所以他沒有修完整個的課程,就得到了講道的執照,常在主的講臺上?主作見證。

  在那段時間中,神給他一個特別的訓練,使他將來能過信心的生活。很多時候他身上一文錢也沒有,但他堅定的相信神是信實的,對那些敢投靠在他懷中的人,永遠不失信!他也非常努力的用功,?著要得到獎學金,以完成他的學業。

屬靈轉機

  宣信在生命上有三個大的轉機,這些轉機不僅給他的生活和事奉帶來新的起頭,也使他對基督徒生活的看法和所傳的信息有了極大的轉變;?且這些轉機也叫他奔跑在一條孤單的道路上面,多少親友和同伴,因?不領會他的經歷與他分離。他第一次的轉機是在十四、五歲的時候,主使他經歷了如何藉著主耶穌與神和好。在那以前他在黑暗?摸索,灰心絕望達十個月之久。有一天,主把他從黑暗的河流?帶領出來,他接受了主耶穌作他個人的救主,聖靈進入他?面,他重生得救了。在他二十一歲出來事奉主的時候,他向神非常忠誠,每次傳講因信稱義的真理,都像馬丁路德一樣,滿了膏油和能力。但他對屬靈生命更深的經歷,還沒有多少認識。因此不久就落在羅馬書第七章的情形中,天天掙扎,過著波浪式上下不定的生活。行?失敗,在事奉上也缺乏屬靈的能力。他知道以賽亞書中說:直等到神的靈從上面澆灌下來,曠野就變成肥田,肥田變成樹林。但他?得不著,從前有果效的工作,也忽然間變成枯乾,使他心?感覺非常孤單和痛苦。從此他尋求聖靈的充滿。到了一八七四年,在一個黑夜?,在他最痛苦的時候,他得著了第二次的轉機。那時他把自己再次完全奉獻給主,沒有保留的,沒有條件的降服在主的?前。?且對主說:"主!我今撇下所有事物,背起十架跟隨?……"。那時聖靈的喜樂就大大的充滿了他,神已悅納了他的奉獻,使他成?一個小小的殿,讓神自己的生命和榮耀內住在?面。他和主緊緊聯結在一起,不僅主的靈作了他的靈,就是主的身體也成了他的身體。使他必死的身體,因著復活的生命都活過來了。他看見成聖不是自己改良,也不是自己能達到完全;乃是基督在他?面成了他的聖潔。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歌,就是這時候寫出來的:"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前要的是醫治,今要主而已;前我貪求恩賜,今要賜恩者;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者。"從此他的職事有了一個很大的轉機,他覺得現在才真正開始了他的職業。這次的轉機把他牽到更深的孤單?,許多親友與他遠離,千百位信徒和同工們,素來他們是他所敬愛的,他也是他們所敬愛的,現在他們?與他隔絕了!到了一八八一年的夏天,他來到第三次轉機,主把他帶到那個有福的境地——基督的豐滿?面,也就是神?他子民所存留的那一個安息。從那時起他全心要主,全心倚靠主,主耶穌成了他的一切。那一次的轉機是那樣發生的:他心?滿了饑渴,到處尋求主。有一天他跑到芝加哥城,慕迪先生在那?赴同工的退修會,在一次聚會?,有一位又簡單又熱誠的弟兄站起來見證說:"我本想得著慕迪先生的幫助。但昨夜,我看見主耶穌。我一直注目仰望他,我就感覺今後一生,除了主之外,我真無求,也無所要。"這些話深深的感動了宣信的心。"你所要的主耶穌,你到他那?就好了。"那晚他立刻搭火車回家去了。關上門,跪在主前等候主,直到主充滿了他的心。感謝神!他?面滿了喜樂說:"我已經看見耶穌,我心平安快樂,我已經看見耶穌,一切得了供應,我已能看見耶穌,我已心滿意足,主是我一切。"

  現在說到他另外一個偉大的職事:神?著身體的醫治。以往他從來不曉得這方面的亮光,二十年來,他一直被身體的軟弱和疾病所困擾,他十四歲那次神經崩潰,雖然得了主的醫治,但他對主醫治的信心還是那樣軟弱不穩固。以後他又得了心臟病,他出去傳道的時候,口袋?常帶著阿摩尼亞,和神經鎮靜劑。他不能沒有這些東西。當他爬高的時候,他常覺得昏眩要倒下來的樣子。當他給人行安葬禮的時候,好像覺得自己要掉到那墳墓?去。有一次他的醫生警告他不可能再活過幾個月了;那年夏天他在退修會中,意志非常消沉。他聽見人們在那?歌唱:"我們主耶穌是萬主之主,無人能像他能如此?我們工作。"這聲音一次又一次的唱著:"無人像他?我工作,無人像他?我工作……"他就把自己帶到主的面前,讓主的工作在他的身上。?且在那次退修會中,他也聽著很多人的見證,如何簡單的相信主的話就得了醫治,正像他們接受主的救恩一樣。這件事驅策他回到聖經中去,他在每一處聖經中仔細的考察,他沒有從人得到幫助,乃是單獨在主?前?敞開的聖經中尋求,終于他找到了基督榮耀福音的光。?著一個充滿罪,?罪受苦的世人,他的眼睛被開?了。他說:"這已經足?了。"從那時以後,神醫治的光那樣?烈的照亮在他心中一生之久,不僅自己活在神的醫治中,?且把這恩賜帶給千萬的人們,叫多少患病的人得到了拯救。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他所看見的亮光中得到幫助。
  但他的身體?是一直很軟弱,天天靠著主的能力活著。有一次出去做工的時候,在船上忽然發高燒,?感覺得痛苦,弟兄們很擔憂的圍繞他,一直?他禱告,也問他說:"我們能?你作什??"在這樣危險的情形中,宣信非常幽默的對他們說:"你們能?我作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對我說,晚安,?把我交在神的手中。"弟兄們就聽他的話出去了。到第二天早晨,當他從房間中出來的時候,弟兄們就發現他不僅病得了醫治,而且在聖靈中那樣新鮮,充滿了亮光和能力。在他的詩歌當中,有許多詩歌是說到神醫的事。

詩歌介紹

  論到他的詩歌,宣信弟兄,實在是近代最偉大的詩人。他一生所寫的詩歌有九千多首。有很多詩沒有加上譜。他有一本著作是光寫他的詩,這些詩歌顯出他屬靈生命之豐富,?且也實在給我們後來跟隨主的人實際的幫助和指引。

  他詩歌的特點,最中心的是說到主是一切。但因著他對聖靈和神醫的獨特認識,所以在說到主是一切的詩歌中,也常提到聖靈和神醫這兩件事。當然,也有許多詩歌是專一寫到聖靈和神醫的。下面我們選出四首詩歌作?他的代表作,介紹于後:

  —、〈惟有耶穌〉 "Jesus Only"

  
  (一)惟有耶穌是我題目,我的信息是耶穌;
   惟有耶穌是我歌賦,我所仰望是耶穌。
  (二)惟有耶穌是我救主,擔當我的所有罪;
   一次成功永遠救贖,使我得以蒙恩惠。
  (三)惟有耶穌是我生命,救我脫離罪與己;
   惟有耶穌用他聖靈,充滿我心作我力。
  (四)惟有耶穌是我大夫,擔當我的病與疾;
   復活生命,升天豐富,他都分賜他肢體。
  (五)惟有耶穌是我能力,是他賜下五旬節;
   哦,主,求?使我得以充滿聖靈常勝捷。
  (六)我們現在等候耶穌,要聽他來的召呼;
   始終惟有耶穌可慕,惟有耶穌萬有主。
  (副)惟有耶穌,永是耶穌,我們歌頌這耶穌;
   他是救主、生命、大夫,他是君王建國度。

  二、〈他自己〉 "Himself"

  (一)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前要的是醫治,
   今要主而已;前我貪求恩賜,今要賜恩者;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者。
  (二)前常用手抓主,今主手牽我;前常無所適從,
   今拋錨穩妥;前是寶貴感覺,今憑主口說:
   前是頻頻苦試,今完全信托。
  (三)前是忙于打算,今則靠祈求;前是懸切挂慮,
   今則主擔憂;前隨我之所欲,今聽主支配;
   前不住的討問,今不斷讚美。
  (四)前我欲利用主,今則主用我;前是我的事業,
   今?主工作;前欲得人稱贊,今求主歡喜;
   前不過半得救,今被救到底。
  (五)前羡慕得著主,今知主屬我;前我燈將熄滅,
   今則光炳爍;前所望的是死,今等候被提;
   我所有的一切,都在主自己。
  (副)永遠舉起耶穌,讚美主不歇;
   一切在基督?,主是我一切。
 

  這兩首詩歌特別代表"主是一切;又住在一切之內"的屬靈异象,也說出宣信弟兄本人就是這樣的典型。"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這首詩歌認真說他不太注意詩意和詩境。他所寫的詩歌都不太像詩,按著詩的本身來說,也都不是太好的詩。但按著真理和經歷來說,實在是太豐富、太寶貴了。

  三、〈吩咐磐石〉 "Speak to the Rock"
  
  (一)在曠野加低斯,有神的選民,因乾渴快要死;
   忽聽見聲音:"吩咐磐石,發出活水來!"
   不是要擊打,不是要等待;
   只要吩咐,活水就流開。
  (二)主耶穌的聖名,是信心根據,神永遠的聖靈,
   已住你深處;他今發問:掙扎果?何?
   聯合是事實,?何仍乾渴?
   約但河上,仍舊有聖鴿。
  (三)但願心意簡單,完全的相信,但願心思平安,
   不再苦苦尋!如同嬰孩,靜臥主懷間,
   向世界斷奶,認識主愛甜,
   享他豐富,順服他差遣。
  (副)神的聖靈已住你心間,?何到如今不見活水流?
   一切的豐盛,等候你發現,
   你用信相信,就什?都有。

  四、〈呼出與吸入〉 "Breathing Out and Breathing In"
  
  (一)主,求?向我吹聖靈,教我如何吸入?;
   助我向?胸懷一傾我的犯罪與自己。
  (二)我是呼出我的生命,我才可能被充滿;
   放?軟弱或是力勁,吸入憐憫和恩湛。
  (三)呼出我的罪律桎梏,?已?我全除摒;
   吸入?的聖潔豐富,發現惟?是生命。
  (四)我正呼出我的憂愁,在?慈愛的胸臆;
   吸入?的喜樂、保守,吸入?的甜安息。
  (五)我正呼出我的病勢,?早已?我負擔;
   我正吸入?的醫治,因?早已賜平安。
  (六)我今呼出我的羡慕,入?慈愛的耳中;
   我今吸入?的答復,平靜疑惑和驚恐。
  (七)我今每刻都在呼吸,?的生命作生命;
   一呼一吸都在乎?,求?由我來顯明。
  (副)我是呼出我的愁苦,呼出我罪污;
   我是吸入,一直吸入,?所有豐富。
 

  這兩首詩歌特別代表他對聖靈的經歷和認識。他對聖靈的事豐厚深入,實在是一般追求聖靈的人所難趕上的。現在我們把他有名的詩歌列在後面:


  五、〈他?我死〉
  六、〈一直走十架窄路〉
  七、〈從死亡得生命〉
  八、〈你這奮鬥的聖徒!〉
  ("O,Doubting,Struggling Christian")
  九、〈聽哪,天上有聲音喊說〉
  ("Hark!A Voice From Heav'n Proclaiming")
  十、〈時常喜樂〉
  十—、〈我的恩典?你使用〉
  十二、〈昨日、今日、直到永遠〉
  十三、〈仇敵他的能力聖徒所懼〉
  (There Is A Foe Whose Hidden Pow'r)
  十四、〈我不是屬自己〉
  (Tell Me Not of Earthly Pleasures)
  十五、"When Christ was Died on Calvary"
  十六、"Christ in Me the Hope of Glory"
  十七、"First and Last"
  十八、"I Have Learned the Wondrous Secret of Abiding in the Lord"
  十九、〈有一膀臂〉
  ("Everlasting Arm")
  二十、"'Tis So Sweet To Walk with Jesus"
  二十一、"O!Troubled Soul"
  二十二、"I Clasp the Hand of Love Divine"
  二十三、"Oh!Come to Me the Fountain of Life"
  二十四、"Let Us Reckon"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2:23 下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靈命成長 - 所羅門生平(2) - 林三綱
第 二 講 - 靈命經歷(1)兩個心願(上, 下)

感 謝 主 , 參 與 聚 會 的 信 徒 裡 有 不 少 年 青 的 弟 兄 姊 妹 , 讓 我 回 想 從 前 自 己 在 佛 教 家 庭 長 大 , 少 年 時 得 聞 福 音 信 主 , 神 引 導 我 , 讓 我 在 教 會 學 習 。 當 我 二 十 歲 時 , 倪 柝 聲 先 生 見 我 們 一 群 愛 主 的 青 年 信 徒 , 心 裡 喜 樂 , 他 提 醒 我 們 未 來 會 遇 上 三 個 難 關 -- 感 情 難 關 ? 金 錢 引 誘 的 難 關 ? 教 會 裡 野 心 的 難 關,如 果 我 們 不 能 跨 勝 難 關, 便 不 能 被 神 使 用 。 在 這 五 十 多 年 時 間 裡 , 有 些 弟 兄 姊 妹 積 極 愛 主 , 被 神 使 用 , 但 有 些 信 徒 卻 不 能 。 即 使 我 衝 破 這 些 難 關 , 還 有 三 方 面 的 需 要 : ( 1 )對《 聖 經 》真 理 的 認 識 ; ( 2 ) 對 靈 命 經 歷 的 學 習 ; ( 3 ) 對 事 奉 的 追 求 。 若 我 們 能 積 極 地 追 求 這 三 方 面, 並 勝 過 三 方 面 的 難 關 , 神 必 能 使 用 我 們 。 年 青 時 , 我 們 不 但 努 力 研 讀 《 聖 經 》 , 還 一 卷 一 卷 地 背 《 聖 經 》 。 回 顧 這 五 ? 六 十 年 的 光 景 , 當 弟 兄 姊 妹 遭 遇 患 難 時 , 有 些 人 未 能 持 守 信 仰 , 能 令 人 勝 過 患 難 逼 迫 的 , 是 因 著 人 靈 命 的 經 歷 。

    《 聖 經 》 裡 總 會 詳 細 地 記 錄 神 所 用 的 僕 人 的 靈 命 成 長 過 程 , 卻 沒 有 記 載 所 羅 門 的 靈 命 經 歷 , 《 聖 經 》 只 寫 出 他 又 叫 耶 底 底 亞 , 為 耶 和 華 所 喜 愛 , 接 續 大 衛 為 王 。 為 什 麼 神 接 納 他 為 王 呢 ? 他 靈 命 如 何 長 進 ? 《 聖 經 》 卻 未 有 記 載 。 然 而 當 我 細 讀 《 聖 經 》 後 , 發 現 在 《 聖 經 》 裡 講 論 靈 命 成 長 最 詳 盡 的 屬 靈 偉 人 原 來 是 所 羅 門 王 。 在 《 雅 歌 》 裡 , 我 們 可 以 從 中 明 白 神 如 何 一 步 一 步 地 幫 助 他 靈 命 成 長 。

所 羅 門 的 特 點 是 蒙 神 賜 予 他 智 慧 , 他 從 下 列 事 件 可 見 他 的 智 慧 :

1. 他 離 開 基 遍 ,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約 櫃 前 敬 拜 神 ;

2. 他 判 斷 兩 母 親 爭 執 的 大 難 題 , 從 中 可 以 見 到 : 出 於 神 的,寧 願 失 去 兒 子,也 要 保 存 兒 子 的 生 命 ; 出 於 魔 鬼 的 , 得 不 著 兒 子 , 就 叫 兒 子 犧 牲 。 神 為 著 愛 我 們 , 甘 願 犧 牲 兒 子 , 而 當 撒 旦 得 不 著 人 的 生 命 , 就 完 全 毀 滅 他 。

3. 《 王 上 四 章 》 記 載 神 賜 他 智 慧 後,就 有 不 少 人 到 耶 路 撒 冷 去 聽 他 智 慧 的 話,他 寫 了 箴 言 三 千 句 ? 詩 歌 一 千 零 五 首 , 他 藉 著 箴 言 及 詩 歌 顯 明 他 的 智 慧 來 。 他 最 好 的 一 首 歌 就 是 《 雅 歌 》 , 所 以 《 歌 》 也 叫 歌 中 之 歌 , 《 歌 》 開 頭 說 : 「 願 他 用 口 與 我 親 嘴 。 」 《 歌 一 2 》 這 是 人 蒙 恩 後 自 然 的 享 受,他 享 受 神 的 愛, 也 願 意 以 愛 來 回 報 。 究 竟 那 靠 著 良 人 從 曠 野 上 來 的 是 誰 呢 ? 書 拉 密 女 已 走 畢 曠 野 道 路 , 離 開 世 界 , 進 入 屬 天 的 境 界 。 《 歌 》 這 卷 書 詳 盡 地 描 寫 了 屬 靈 的 經 歷 , 由 信 徒 靈 命 的 開 頭 講 論 至 靈 命 成 熟 的 地 步 。 《 1 》 說 : 「 所 羅 門 的 歌 ,是 歌 中 雅 歌 。 」「 所 羅 門 的 歌 」不 是 單 指 所 羅 門 所 寫 的 歌 , 而 是 說 這 首 歌 講 論 所 羅 門 自 己 , 寫 出 神 如 何 帶 領 他 , 他 一 生 經 歷 如 何 , 這 是 一 千 多 首 歌 裡 最 好 的 一 首 歌 。 在 他 的 詩 歌 裡 , 並 沒 有 提 及 他 在 罪 惡 敗 壞 裡 如 何 得 蒙 赦 罪 , 他 所 寫 的 是 已 蒙 恩 得 救 的 人 的 經 歷 , 重 生 的 人 有 兩 個 心 願 《 2 - 4 》 :

( 1) 願 祂 用 口 與 我 親 嘴 ;
( 2) 願 你 吸 引 我 , 我 們 就 快 跑 跟 隨 你 。

( 一 ) 願 祂 用 口 與 我 親 嘴

    在 我 過 去 事 奉 的 年 日 裡 , 我 發 現 信 主 的 人 都 愛 主 , 不 少 人 覺 得 所 領 受 的 恩 典 實 在 太 寶 貴 , 所 得 的 快 樂 非 金 錢 及 物 質 所 能 換 取 , 耶 穌 成 就 了 救 恩 , 也 顯 明 了 神 的 愛 。 我 們 願 意 在 神 的 愛 裡 好 好 享 受 , 這 愛 不 但 感 受 的 愛 , 也 是 享 受 的 愛 。 「 願 祂 用 口 與 我 親 嘴 」 , 神 與 我 們 藉 親 嘴 來 享 受 彼 此 的 愛 , 沒 有 第 三 者 來 打 擾 。 我 在 佛 教 家 庭 長 大 , 沒 有 一 位 基 督 徒 的 親 戚 或 同 學 , 初 中 二 年 級 時 , 我 跑 到 上 海 去 唸 書 , 每 個 學 期 學 校 設 三 天 佈 道 會 , 自 由 參 加 ; 至 第 二 學 期 , 有 一 位 同 學 勉 強 我 參 與 , 當 時 詩 班 唱 詩 , 歌 聲 悅 耳 , 牧 師 講 論 人 是 罪 人 , 我 很 反 感 , 他 豈 可 不 停 地 罵 人 呢 ? 心 想 我 在 學 校 是 好 學 生 , 在 家 裡 是 乖 孩 子 , 又 怎 會 是 罪 人 呢 ? 過 了 半 小 時 , 我 記 起 自 己 小 學 五 年 級 在 學 校 曾 偷 了 東 西 , 從 前 我 又 曾 跟 別 人 打 架 , 三 年 內 不 跟 他 談 話 , 聽 他 生 病 就 想 他 快 點 死 掉 , 雖 然 我 沒 有 殺 他 , 但 存 著 殺 人 的 心 , 這 時 我 才 認 識 自 己 是 個 罪 人 , 我 自 言 自 語 , 對 耶 穌 說 : 「 我 不 知 你 是 真 是 假 , 也 不 知 你 是 不 是 神 的 兒 子 , 但 我 自 知 自 己 是 個 罪 人 ; 假 如 你 是 真 的 , 求 你 來 救 我 , 假 如 你 是 假 的 , 那 就 算 了 。 」 我 回 家 後 , 我 很 難 過 , 不 知 究 竟 祂 是 否 真 的 。 第 二 天 早 晨 , 想 起 耶 穌 , 感 到 非 常 甜 美 , 我 覺 得 很 奇 怪 。 我 再 去 佈 道 會 , 牧 師 講 道 後 , 就 邀 請 人 來 信 耶 穌 , 我 舉 手 決 志 。 每 天 我 起 來 想 起 耶 穌 時 , 心 裡 愈 來 愈 喜 樂 , 身 體 像 發 熱 起 來 。 我 在 附 近 的 教 堂 參 與 崇 拜 ,三 個 月 後 我 讀「 因 為 所 賜 給 我 們 的 聖 靈 將 神 的 愛 澆 灌 在 我 們 心 裡 」《 羅 五 5 》 , 這 句 經 文 打 開 了 我 的 心 眼 , 神 賜 我 聖 靈 , 將 愛 澆 灌 在 我 心 裡 , 好 叫 我 享 受 早 上 甜 美 喜 樂 。 從 此 以 後 , 我 每 天 早 上 總 有 廿 分 鐘 時 間 來 到 主 前 親 近 祂 , 不 論 身 處 何 地 , 不 論 處 境 順 逆 , 我 都 持 之 以 恆 , 已 達 六 十 年 時 光 。 這 教 我 滿 有 喜 樂 , 滿 有 力 量 。 在 靈 命 經 歷 上 , 我 得 知 聖 靈 所 作 的 , 神 與 我 在 愛 中 享 受 , 就 有 如 青 年 男 女 熱 戀 中 親 嘴 一 般 。 神 的 愛 能 感 動 我 , 我 覺 得 十 分 寶 貴 , 但 後 來 我 發 現 「 神 的 愛 感 動 我 」 給 我 領 受 的 只 是 偏 面 的 , 並 不 全 面 , 我 們 當 明 白 神 的 愛 有 多 少 , 主 的 愛 如 何 顯 明 出 來 , 「 惟 有 基 督 在 我 們 還 作 罪 人 的 時 條 為 我 們 死 , 神 的 愛 就 在 此 向 我 們 顯 明 了 。 」 《 8 》 神 的 愛 從 兩 方 面 來 顯 明 出 來 , 「 神 差 祂 獨 生 子 到 世 間 來 , 使 我 們 藉 著 祂 得 生 , 神 愛 我 們 的 心 在 此 就 顯 明 了 。 」 《 約 壹 四 9 》 「 不 是 我 們 愛 神 ,乃 是 神 愛 我 們,差 他 的 兒 子 為 我 們 的 罪 作 了 挽 回 祭 , 這 就 是 愛 了 。 」 《 10 》 神 的 愛 在 兩 方 面 顯 明 出 來 :

1. 神 差 他 的 兒 子 作 挽 回 祭 -- 當 主 耶 穌 要 成 為 挽 回 祭 時,祂 要 捨 棄 天 上 寶 座 , 藉 地 上 卅 三 個 年 頭 , 將 神 的 品 格 顯 明 出 來 , 耶 穌 沒 有 妥 善 的 養 育 , 沒 有 同 伴 , 孤 零 零 地 在 拿 撒 勒 長 大 , 雖 然 曾 受 民 眾 的 歡 迎 , 但 也 備 受 諸 多 反 對 , 至 第 三 年 時 , 反 對 耶 穌 的 多 是 猶 太 人 宗 教 領 袖 ? 祭 司 及 長 老 , 他 們 越 來 越 厲 害 , 然 而 祂 依 然 四 處 奔 走 , 顯 明 神 的 救 典 ; 最 後 , 祂 給 門 徒 出 賣 , 交 在 祭 司 長 手 裡 。 並 接 受 大 祭 司 審 判 , 被 關 在 牢 獄 裡 , 遭 受 整 個 晚 上 的 折 磨 , 後 來 還 要 帶 著 荊 棘 的 冠 冕 , 身 受 鞭 打 , 釘 身 十 架 上 。 當 祂 被 釘 十 架 時 , 全 身 的 重 量 被 三 個 釘 孔 掛 起 來 , 祂 務 要 提 高 身 體 , 將 三 個 釘 孔 重 量 減 少 , 但 總 不 能 維 持 長 久 , 身 體 要 往 下 降 , 手 上 釘 痕 的 痛 楚 更 覺 厲 害 。 那 時 祂 母 親 站 在 旁 邊 哭 , 祂 是 大 兒 子 , 心 裡 很 難 過 , 就 吩 咐 約 翰 將 母 親 接 去 。 猶 太 人 走 過 , 他 們 嘲 弄 祂 , 說 : 「 你 如 果 是 神 的 兒 子 , 就 從 十 字 架 上 下 來 吧 ! 」 《 太 廿 七 40 》 祂 心 裡 難 過 極 了 。 二 十 多 年 前 我 讀 這 段 《 聖 經 》 時 , 覺 得 耶 穌 大 可 走 下 來 , 破 口 大 罵 他 們 。 但 祂 仍 忍 耐 到 底 , 甚 至 連 神 也 離 棄 祂 , 祂 喊 叫 : 「 我 的 神 ! 我 的 神 ! 為 什 麼 離 棄 我 ? 」 《 46 》 我 們 永 不 能 明 白 耶 穌 在 十 架 上 所 受 的 苦 是 何 等 的 凝 重 ! 無 論 如 何 , 祂 只 因 愛 我 們 , 才 被 釘 十 架 。 每 當 我 早 上 起 來 , 念 及 耶 穌 為 我 們 成 就 的 救 恩 , 念 及 耶 穌 為 我 們 所 承 受 的 苦 難 , 便 讓 我 感 到 甜 美 喜 樂 , 神 差 祂 的 兒 子 為 我 們 的 罪 作 了 挽 回 祭 , 又 藉 耶 穌 所 成 就 的 救 恩 , 顯 出 祂 的 愛 來 。

2. 使 我 藉 著 祂 得 生 -- 「 神 差 他 獨 生 子 到 世 間 來 , 使 我 們 藉 著 他 得 生,神 愛 我 們 的 心 在 此 就 顯 明 了 。 」 《 約 壹 四 9 》 「 得 生 」是 指 得 著 生 命,天 父 賜 予 我 們 何 等 大 的 慈 愛 , 叫 我 們 成 為 祂 的 兒 女 。 成 為 神 的 兒 女 享 有 莫 大 的 福 分 , 享 有 最 高 的 權 力 。 天 使 不 過 是 服 役 的 靈 , 我 們 卻 擁 有 神 兒 女 的 位 份 。 從 前 父 母 管 教 我 很 嚴 格 , 心 想 巴 不 得 可 以 沒 有 父 母 。 然 而 當 我 當 了 父 親 , 才 發 現 兒 女 的 福 氣 : 每 天 兒 女 不 用 提 醒 父 母 , 他 們 總 會 買 菜 燒 飯 , 兒 女 一 口 一 口 的 吃 光 。 一 百 年 前 英 國 有 一 位 老 先 生 , 太 太 及 兒 女 都 死 掉 , 他 在 報 登 刊 登 啟 事 , 寫 著 人 們 若 在 某 月 某 日 九 時 到 他 家 裡 來 , 就 可 以 拿 走 一 件 東 西 。 那 天 時 間 尚 早 , 他 家 門 外 已 大 排 人 龍 , 當 門 打 開 時 , 第 一 個 人 拿 了 他 家 裡 的 鋼 琴 , 第 二 個 人 又 拿 了 沙 發 , 第 三 個 人 進 來 時 , 看 見 家 裡 還 有 不 少 傢 俱 , 就 向 老 先 生 祈 求 兒 子 的 名 分 , 老 先 生 便 答 應 他 , 那 人 就 向 其 他 來 人 說 他 是 老 人 的 兒 子 , 可 以 承 受 家 裡 一 切 的 東 西 , 所 有 東 西 都 屬 於 他 的 。 神 愛 我 們 , 因 著 我 們 是 祂 的 兒 女 , 祂 將 自 己 及 萬 有 都 賜 給 我 們 。 既 是 兒 女 , 便 是 後 嗣 , 承 受 神 所 有 的 產 業 , 在 所 承 受 的 產 業 裡 , 最 為 寶 貴 的 莫 過 是 祂 所 賜 的 生 命 , 新 生 命 裡 有 最 崇 高 的 品 格 , 即 使 我 們 努 力 事 業 , 拼 命 賺 錢 , 也 不 能 提 升 品 格 。 中 國 古 代 聖 賢 都 曉 得 人 應 該 正 直 誠 實 , 但 有 誰 可 以 表 現 出 來 ? 信 徒 藉 著 祂 兒 子 得 著 新 生 命 就 能 顯 出 美 善 的 品 格 來 。 當 我 念 及 自 己 享 有 這 麼 大 的 福 分 時 , 我 曉 得 神 的 愛 在 我 身 上 , 叫 我 這 本 是 泥 土 所 造 , 墜 落 在 罪 中 的 罪 人 , 竟 然 可 享 有 新 生 命 彰 顯 神 的 榮 耀 , 不 僅 現 在 能 應 付 環 境 的 需 要 , 還 可 在 永 恆 裡 與 神 永 遠 同 住 。 雖 然 我 自 覺 仍 虧 欠 主 , 仍 會 得 罪 主 , 又 未 能 按 主 的 盼 望 來 生 活 , 但 總 比 未 信 主 前 好 多 了 。 我 發 現 神 崇 高 的 品 格 逐 漸 在 我 身 上 顯 明 出 來 , 我 的 同 學 及 朋 友 都 有 學 問 ? 有 事 業 , 但 沒 有 人 的 品 格 可 以 跟 我 相 比 , 不 是 我 比 他 們 聰 明 , 不 是 我 的 意 志 強 , 而 是 源 於 神 賜 我 新 生 命 。 神 的 愛 也 澆 灌 在 你 的 生 命 。

( 二 ) 願 你 吸 引 我 , 我 們 就 快 跑 跟 隨 你

    若 我 們 理 性 地 思 想 , 這 兩 願 望 顯 得 矛 盾 , 女 子 用 口 與 主 親 嘴 , 關 係 親 密 , 又 豈 用 快 跑 跟 隨 祂 呢 ? 但 在 靈 性 上 , 我 們 愈 親 近 主 , 愈 跟 主 交 通 , 愈 享 受 祂 的 愛 , 便 愈 發 現 主 的 品 格 跟 自 己 有 天 壤 之 別 。 雖 然 我 已 蒙 恩 了 , 也 有 所 改 變 , 但 仍 跟 祂 相 距 千 里 。 主 在 地 上 完 成 偉 大 的 事 工 , 我 們 不 過 在 世 上 領 人 歸 主 , 或 做 其 他 事 奉 , 跟 祂 相 差 極 遠 , 所 以 願 我 們 快 跑 跟 隨 祂 。 可 惜 我 們 跑 不 動 , 力 量 微 小 , 因 此 作 者 發 出 祈 禱 , 「 願 你 吸 引 我 , 我 們 就 快 跑 跟 隨 你 。 」 《 歌 一 4 》

    整 篇 《 歌 》 有 兩 個 心 願 : ( 1 ) 不 論 在 靈 命 上 剛 起 步 ,或 已 漸 漸 成 長,都 盼 望 在 愛 中 的 享 受 ; ( 2 ) 在 享 受 裡 , 盼 望 能 快 跑 跟 隨 主 。這 是 基 督 徒 一 生 的 經 歷,若 我 們 不 再 願 意 快 跑 隨 主 , 便 變 得 軟 弱 乏 力 , 靈 命 停 頓 , 便 往 後 退 。 我 們 要 不 斷 成 長 , 才 能 持 斷 享 受 主 愛 。 《 歌 一 2 - 二 6 》 是 一 段 落 ,其 中 以 兩 個 心 願 為 首,說 明 他 在 兩 個 環 境 裡 與 主 享 受 及 追 求 。 首 先 祂 在 內 室 裡 , 結 果 是 王 正 坐 席 ; 其 次 祂 在 大 自 然 裡 , 祂 帶 她 入 筵 宴 所 。 在 內 室 裡 , 不 被 其 他 人 或 環 境 打 擾 , 安 靜 地 與 主 親 密 往 來 。 這 象 徵 著 基 督 徒 應 有 的 靈 修 時 間 , 青 年 時 教 會 鼓 勵 我 每 天 清 晨 要 有 靈 修 的 生 活 , 約 半 小 時 , 其 中 十 五 至 廿 分 鐘 , 不 讀 經 , 不 祈 禱 , 就 用 來 親 近 主 , 按 著 聖 靈 給 予 我 們 的 感 動 , 享 受 主 愛 , 停 留 在 主 愛 裡 , 好 好 享 受 , 我 可 以 感 謝 ? 讚 美 ? 敬 拜 神 , 感 謝 神 在 我 們 所 顯 明 的 恩 典 , 讚 美 主 的 純 潔 及 高 超 。

    有 一 天 耶 穌 在 走 路 時 , 一 個 患 大 痲 瘋 的 人 遇 見 祂 , 就 大 叫 主 潔 淨 他 ; 祂 伸 手 摸 他 , 對 他 說 : 「 我 肯 , 你 潔 淨 了 吧 ! 」 《 太 八 3 》長 大 痲 瘋 的 人 被 人 隔 絕,心 裡 孤 單 , 耶 穌 醫 治 他 心 裡 孤 單 及 大 痲 瘋 的 病 。 事 實 上 他 只 要 求 耶 穌 醫 治 他 痲 瘋 病 而 已 , 但 耶 穌 連 他 沒 有 祈 求 的 也 幫 他 治 好 。 我 發 現 主 真 偉 大 , 祂 顧 念 人 內 心 的 需 要 ; 我 要 讚 美 祂 所 賜 的 遠 超 我 們 所 想 所 求 的 。 此 外 , 我 發 現 祂 已 升 上 高 天 , 坐 在 至 高 者 的 右 邊 , 祂 把 天 上 所 有 權 柄 , 用 來 保 守 我 免 被 魔 鬼 攻 擊 。 祂 一 次 又 一 次 的 來 帶 領 我 , 我 低 頭 敬 拜 祂 。 祂 不 但 在 我 身 上 作 工 , 還 保 守 教 會 ? 社 會 ? 國 家 , 祂 管 理 一 切 。 二 千 年 前 羅 馬 帝 國 將 基 督 徒 任 意 宰 割 , 耶 穌 依 然 坐 著 為 王 , 羅 馬 帝 國 也 要 跨 台 , 我 低 頭 敬 拜 祂 。 此 際 , 我 發 現 得 罪 了 主 , 叫 主 的 心 傷 痛 , 惟 有 厚 著 臉 皮 去 祈 求 , 禱 告 過 後 , 主 不 單 赦 免 我 的 罪 , 還 忘 記 了 我 的 罪 , 祂 不 再 記 念 我 的 罪 , 主 的 愛 何 等 豐 盛 。 我 總 會 利 用 十 五 至 廿 分 鐘 來 享 受 與 主 相 親 。 然 後 用 十 分 鐘 來 唸 一 章 《 聖 經 》 , 餘 下 用 五 分 鐘 的 時 間 來 為 別 人 代 禱 。 儘 管 唸 書 時 很 忙 碌 , 但 我 從 不 間 斷 。 有 些 兄 姊 年 青 時 也 跟 我 一 樣 努 力 追 求 , 但 經 歷 患 難 後 , 有 些 還 能 堅 立 , 有 些 卻 站 立 不 住 , 一 切 就 在 乎 他 們 的 靈 修 生 活 。

第 三 講 - 靈命經歷(2)兩個心願(下)

       前 天 我 們 已 討 論 所 羅 門 的 特 點 ,他 祈 求 神 賜 他 智 慧,神 垂 聽 他 的 請 求《 王 上 三 章 》 , 智 慧 在 他 身 上 顯 生 果 效 來 , 他 毅 然 離 開 了 轟 動 一 時 的 會 幕 , 回 到 耶 路 撒 冷 敬 拜 , 那 裡 有 與 神 同 在 的 約 櫃 。 其 次 他 藉 著 神 愛 世 人 的 心 來 解 決 困 難 的 問 題 。 《 四 章 》 也 訴 說 了 他 的 智 慧 , 他 寫 成 了 箴 言 三 千 句 , 詩 歌 一 千 零 五 首 , 其 中 最 好 的 首 推 《 歌 》 。 今 天 讓 我 們 繼 續 研 讀 《 歌 》 的 重 點 。

    若 我 們 讀 英 文 《 聖 經 》,我 們 會 發 現 它 將 《 歌 一 2 》譯 為 「 以 他 眾 多 的 親 嘴 來 與 我 親 嘴 」 。 「 親 嘴 」 是 表 示 愛 意 ; 《 聖 經 》 所 載 的 「 親 嘴 」 有 兩 類:( 1 )單 數 的 親 嘴 ; ( 2 ) 多 數 的 親 嘴 。 當 路 得 的 嫂 子 俄 珥 巴 跟 婆 婆 拿 俄 米 親 嘴 ,就 離 開 她 了;掃 羅 的 兒 子 約 拿 單 與 大 衛 親 嘴 , 就 離 開 了 ;這 些 都 是 單 數 親 嘴 的 例 子 。《 2 》則 是 多 數 的 親 嘴 , 他 們 一 直 親 嘴 下 去 , 多 次 親 嘴 顯 出 愛 的 享 受 。 我 們 不 應 單 去 感 受 主 的 愛 , 也 要 從 經 歷 裡 享 受 神 的 愛 , 我 們 徒 具 「 感 受 的 愛 」 , 未 必 有 莫 大 的 果 效 , 惟 有 不 斷 地 享 受 神 的 愛 , 才 見 效 果 。 《 2 》告 訴 我 們 那 女 子 能 在 主 跟 前 享 受 主 愛,是 因 著 下 列 原 因 :

1. 他 的 愛 情 比 酒 更 美 -- 酒 使 神 及 人 喜 樂 , 他 的 愛 情 予 人 十 分 喜 樂。神 創 造 亞 當 夏 娃 後 , 將 他 們 安 置 在 伊 甸 園 裡 , 那 是 個 快 樂 的 園 子 ; 但 當 他 們 犯 罪 後 , 神 便 打 發 他 們 出 去 。 直 至 蒙 恩 後 , 我 們 才 可 享 受 蒙 恩 的 快 樂 , 與 神 同 在 。 若 基 督 徒 常 常 面 帶 愁 容 , 便 失 去 了 真 實 的 模 樣 , 我 們 並 非 慘 遭 壓 制 , 強 迫 遵 守 各 項 律 法 。 初 信 的 弟 兄 姊 妹 們 , 不 要 過 早 地 籌 算 要 為 神 做 什 麼 工 作 ; 當 在 神 跟 前 享 受 祂 的 愛 , 直 至 我 們 享 受 多 了 , 便 自 動 自 覺 地 去 事 奉 祂 。 我 總 會 告 訴 同 工 , 若 信 徒 失 去 了 喜 樂 , 當 放 下 事 奉 工 作 , 事 奉 雖 教 人 勞 苦 , 但 事 奉 者 仍 有 喜 樂 。

2. 你 的 膏 油 馨 香 -- 《 聖 經 》 中 談 及 以 下 幾 類 人 受 膏 : ( 1 ) 君 王 登 基 時 , 大 祭 司 將 膏 油 倒 在 他 的 頭 上 ; ( 2 ) 利 未 人 ? 亞 倫 的 後 裔 當 大 祭 司 , 也 將 膏 倒 在 他 的 頭 上 ; ( 3 ) 當 人 蒙 神 帶 領 當 先 知 , 傳 講 祂 的 話 語 , 神 也 用 膏 油 來 膏 他 。耶 穌 在 地 上 時,祂 擔 當 這 三 個 最 要 的 職 分 , 當 初 以 色 列 百 姓 在 撒 母 耳 跟 前 祈 求 君 王 時 , 撒 母 耳 不 喜 悅 他 們 的 話 , 並 警 告 他 們 君 王 會 搶 奪 他 們 尚 好 的 東 西 。 然 而 耶 穌 是 我 們 的 君 王 , 祂 並 無 奪 去 我 們 的 享 受 , 反 倒 付 上 責 任 , 讓 百 姓 享 受 平 安 康 泰 的 生 活 , 叫 我 們 得 勝 仇 敵 , 享 受 各 樣 的 供 應 。 耶 穌 是 我 們 的 君 王 , 祂 藉 著 死 來 敗 壞 掌 死 權 的 , 釋 放 了 我 們 這 些 撒 旦 的 奴 隸 。 耶 穌 是 我 們 的 君 王 , 祂 引 領 我 們 一 生 的 路 程 。

我 生 於 一 個 普 通 的 家 庭 , 後 來 逃 亡 到 上 海 , 在 上 海 得 聞 福 音 , 蒙 恩 得 救 。 初 信 時 我 不 大 明 白 , 但 現 在 我 確 信 祂 是 我 的 君 王 , 祂 負 責 我 的 一 切 , 帶 領 我 靈 命 成 長 , 領 我 人 生 的 目 標 , 解 決 我 的 軟 弱 , 教 導 我 脫 離 愚 昧 。 耶 穌 也 是 祭 司 , 祭 司 將 人 的 難 處 ? 感 謝 ? 讚 美 帶 到 神 的 跟 前 來 禱 告 , 又 將 神 的 恩 典 帶 到 人 的 中 間 。 《 聖 經 》 言 耶 穌 是 位 中 保 , 有 兩 個 不 同 的 解 釋 , 其 一 意 謂 保 證 人 , 保 證 神 人 之 間 的 約 必 然 成 就 ; 另 一 意 為 中 間 人 , 將 人 與 神 聯 繫 起 來 。 我 們 活 在 物 質 的 世 界 裡 , 而 神 在 靈 界 中 , 信 主 後 我 們 如 何 可 跟 神 來 聯 繫 呢 ? 可 幸 我 們 藉 著 耶 穌 這 位 祭 司 就 成 了 。 不 僅 如 此 , 耶 穌 也 是 先 知 , 祂 傳 講 神 的 話 語 , 讓 我 們 曉 得 如 何 在 地 上 過 活 。 社 會 環 境 不 斷 地 改 變 , 觀 念 亦 改 變 , 然 而 《 聖 經 》 的 話 語 超 越 時 代 。 我 教 導 北 美 的 信 徒 如 何 管 教 兒 女 , 當 時 間 過 去 後 , 那 些 想 法 就 變 得 不 合 時 宜 。 教 養 兒 女 最 好 的 原 則 源 於 《 聖 經 》 , 二 千 年 前 所 寫 的 話 , 能 應 付 每 個 時 代 不 同 的 需 要 , 我 們 不 應 隨 著 社 會 ? 觀 念 來 改 變 , 當 按 著 《 聖 經 》 的 原 則 來 生 活 。 主 耶 穌 講 解 神 的 話 語 , 叫 我 們 明 白 , 我 們 願 意 來 親 近 祂 , 願 意 用 口 來 與 祂 親 嘴 。 耶 穌 擔 承 了 這 三 個 職 分 , 祂 的 膏 油 發 出 馨 香 的 氣 息 , 藉 著 耶 穌 的 名 字 叫 我 們 感 受 到 這 股 氣 味 。 我 在 《 聖 經 》 裡 發 現 主 共 有 一 百 二 十 七 個 不 同 的 名 字 , 祂 的 名 字 訴 說 了 神 不 同 的 恩 典 與 作 為 , 「 他 將 要 生 一 個 兒 子 , 你 要 給 他 起 名 叫 耶 穌 , 因 他 要 將 自 己 的 百 姓 從 罪 惡 裡 救 出 來 。 」 《 太 一 21 》 「 人 要 稱 他 的 名 為 以 馬 內 利( 以 馬 內 利 翻 出 來 就 是 『 神 與 我 們 同 在 』) 」《 23 》為 什 麼 馬 太 在《 太 》 開 頭 便 提 出 這 兩 個 主 的 名 字 呢 ? 因 為 「 耶 穌 」 這 名 字 是 在 我 們 生 命 作 工 的 開 始 , 「 以 馬 內 利 」 則 是 祂 在 我 們 生 命 作 工 的 最 後 境 界 , 我 們 不 過 是 由 泥 土 所 做 的 人 , 墮 落 在 罪 惡 裡 , 祂 內 住 在 我 們 的 生 命 裡 , 從 我 們 的 人 生 顯 明 崇 高 的 品 格 來 。 耶 穌 在 世 時 , 祂 有 絕 對 的 神 性 及 完 美 的 人 性 , 這 些 都 顯 在 我 們 蒙 恩 的 人 的 身 上 , 「 我 是 阿 拉 法 , 我 是 俄 梅 戛 。 」 《 啟 廿 二 13 》 祂 是 我 們 救 恩 的 元 帥 , 祂 帶 領 我 們 , 直 至 最 後 , 來 到 神 面 前 享 受 神 的 榮 耀 。 「 阿 拉 法 」 及 「 俄 梅 戛 」 是 頭 一 個 及 最 後 一 個 希 臘 字 母 , 所 有 希 臘 文 學 都 包 含 在 這 兩 字 母 範 圍 裡 , 基 督 徒 生 活 體 會 及 經 歷 , 每 個 恩 典 及 感 受 都 源 於 天 父 。 祂 的 名 如 同 馨 香 的 香 膏 是 頭 一 個 及 最 後 一 個 希 臘 字 母 , 所 有 希 臘 文 學 都 包 含 在 這 兩 字 母 範 圍 裡 , 基 督 , 以 致 我 們 願 意 主 跟 她 親 嘴 , 享 受 主 愛 , 我 們 深 感 自 己 跟 主 相 距 太 遠 , 願 主 深 深 吸 引 我 們 , 叫 我 們 快 跑 跟 隨 主 。 因 此 主 來 帶 領 我 們 , 主 在 內 室 裡 親 密 地 與 我 們 來 往 , 但 只 在 內 室 裡 交 通 , 我 們 所 感 受 範 圍 變 得 很 狹 窄 , 所 以 主 又 帶 領 我 們 到 大 自 然 中 , 藉 天 地 萬 物 來 顯 明 神 的 榮 耀 , 叫 我 們 眼 界 擴 闊 了 。 我 們 如 此 親 近 主 , 是 不 是 只 屬 心 理 作 用 呢 ? 《 歌 一 章 》 說 明 了 多 種 感 受 , 叫 我 們 知 道 自 己 是 否 與 主 有 真 實 屬 靈 的 交 通 :

1. 「 我 們 必 因 你 歡 喜 快 樂 … … 他 們 愛 你 是 理 所 當 然 的 。 」 《 歌 一 4 》

      我 剛 蒙 恩 後 , 仍 未 清 楚 自 己 是 否 真 正 相 信 , 聖 靈 把 神 的 愛 澆 灌 在 我 心 裡 , 幫 助 我 每 天 早 起 跟 主 親 近 。 後 來 我 在 高 中 ? 大 學 幫 助 信 徒 時 , 發 現 他 們 並 不 愛 主 , 我 常 勸 勉 他 們 愛 主 , 可 是 未 見 果 效 。 我 覺 得 勸 人 愛 主 是 儒 家 的 方 法 , 儒 家 告 訴 我 們 道 德 的 標 準 , 利 用 人 的 能 力 及 人 的 方 法 以 達 到 人 理 想 的 目 標 , 那 時 我 非 常 困 惑 , 為 何 他 們 會 不 愛 主 呢 ? 後 來 我 讀 了 兩 段 經 文 :

(1) 「 不 是 我 們 愛 神 , 乃 是 神 愛 我 們 。 」 《 約 壹 四 10 》 我 們 雖 知 道 要 愛 神 , 但 憑 著 我 們 自 己 , 我 們 是 不 會 愛 神 的 。約 翰 沒 有 要 求,也 沒 有 警 戒 我 們 愛 祂,他 要 我 們 享 受 神 的 愛 。

(2) 「 我 們 愛 , 因 為 神 先 愛 我 們 。 」 《 19 》 請 留 意 經 文 中 的 「 先 」 字 , 我 們 不 是 單 單 享 受 神 的 愛 , 這 未 免 太 自 私 了 ; 我 們 也 要 愛 主 , 不 過 要 有 先 後 次 序 。 「 愛 」 不 但 是 一 種 心 情 , 也 不 但 是 情 感 的 態 度 , 愛 就 是 神 , 神 就 是 愛 。 當 我 們 更 多 領 受 神 的 愛 , 我 們 就 曉 得 愛 神 。 《 歌 一 章 》 說 王 帶 我 們 進 入 內 室 後 , 我 們 愛 神 變 得 理 所 當 然 。 不 是 出 於 勉 強 , 也 不 是 出 於 警 戒 , 而 是 自 然 而 生 的 後 果 。 《 歌 》 雖 是 愛 裡 的 故 事 , 但 書 拉 密 女 所 愛 的 對 象 是 她 的 良 人 。 主 是 我 們 的 愛 人 ? 良 人 , 祂 是 我 的 摯 愛 , 也 是 最 愛 我 的 一 位 。 祂 也 是 我 的 王 , 要 付 上 一 切 的 責 任 , 我 願 意 接 受 祂 的 管 理 , 接 受 祂 的 引 導 。

2. 「 耶 路 撒 冷 的 眾 女 子 啊 , 我 雖 然 黑 , 卻 是 秀 美 。 」 《 歌 一 5 》

      我 們 未 信 主 前 , 總 覺 得 自 己 憑 良 心 做 事 。 當 我 們 蒙 恩 後 , 不 但 發 現 自 己 是 罪 人 , 也 是 罪 中 的 罪 魁 。 感 謝 主 , 主 的 寶 血 洗 淨 赦 免 我 們 , 讓 我 們 得 享 平 安 。 然 而 當 我 們 親 近 主 , 仍 會 發 現 我 們 有 不 少 敗 壞 之 處 。 衛 斯 理 會 剛 開 始 時 , 若 有 人 要 受 浸 時 , 必 要 先 問 他 在 那 日 發 現 自 己 是 個 罪 人 , 倘 若 他 不 能 回 答 , 就 不 給 他 受 浸 。 受 浸 後 , 信 徒 要 在 教 會 裡 事 奉 , 事 奉 前 又 會 向 他 發 問 , 問 他 在 何 時 發 現 自 己 最 後 一 次 犯 罪 。 若 我 們 多 親 近 神 , 就 便 發 現 自 己 的 罪 。 就 如 經 太 陽 光 照 後 , 大 家 便 會 發 現 會 堂 空 氣 裡 的 灰 塵 。 我 們 蒙 光 照 , 不 是 看 見 別 人 的 過 錯 , 而 是 看 見 自 己 的 錯 失 , 內 心 不 是 明 亮 。 原 本 我 們 是 敗 壞 的 , 聖 奧 古 斯 丁 說 他 要 為 著 認 罪 來 認 罪 , 他 的 眼 淚 不 過 討 主 的 喜 悅 , 認 罪 時 所 流 的 眼 淚 正 需 要 主 的 寶 血 來 洗 淨 。 我 們 愈 親 近 主 , 便 愈 看 見 自 己 的 敗 壞 。 以 色 列 人 到 會 幕 去 , 在 祭 壇 上 看 見 自 己 的 污 穢 敗 壞 , 又 在 洗 濯 盆 看 見 世 界 被 沾 染 , 但 步 進 聖 所 裡 , 金 燈 臺 的 光 卻 顯 出 神 的 華 美 。 當 我 們 親 近 主 時 , 我 們 看 見 自 己 的 敗 壞 , 也 見 到 主 的 華 美 , 華 美 的 主 在 我 們 內 裡 。

3. 「 我 同 母 的 弟 兄 向 我 發 怒 , 他 們 使 我 看 守 葡 萄 園 ; 我 自 己 的 葡 萄 園 卻 沒 有 看 守 。 」 《 6 》

      那 女 子 有 強 烈 的 盼 望 , 希 望 專 一 地 在 神 的 跟 前 , 管 理 自 己 的 本 份 , 不 敢 去 顧 念 太 多 的 事 情 。 我 也 覺 得 不 應 給 予 剛 蒙 恩 的 人 太 多 事 奉 , 尤 其 那 些 不 能 安 寧 的 學 生 。 在 事 奉 的 初 期 , 如 果 我 們 不 能 安 靜 地 看 守 自 己 的 葡 萄 園 , 要 顧 念 太 多 , 這 種 事 奉 是 「 短 命 」 的 , 不 能 長 久 。 直 至 後 來 , 信 徒 不 但 顧 念 自 己 的 事 情 , 也 可 以 關 顧 別 人 。

      接 著 她 在 禱 告 裡 , 向 她 所 愛 的 發 問 , 求 祂 告 訴 她 在 何 處 牧 羊《 7 》。在 靈 命 裡 , 祈 禱 佔 了 重 要 的 成 份 , 不 是 祈 求 , 而 是 求 問 。 在 這 多 變 的 世 界 裡 , 不 論 我 們 學 問 ? 背 景 多 好 , 也 不 能 預 知 未 來 。 我 中 學 畢 業 後 投 考 上 海 交 通 大 學 ( 交 大 ) , 但 名 落 孫 山 , 心 裡 很 是 難 過 , 後 來 入 讀 大 同 大 學 , 我 向 神 祈 求 , 尋 求 祂 的 指 引 , 祂 引 導 我 再 考 交 大 , 終 於 考 上 了 。 一 九 四 八 年 我 交 大 畢 業 , 政 府 選 上 了 我 , 派 我 往 臺 灣 去 。 立 時 心 裡 覺 得 不 願 去 , 我 便 跪 下 向 神 祈 求 , 求 問 神 我 應 往 哪 裡 去 作 工 。 神 引 導 我 , 叫 我 往 臺 灣 去 。 初 時 我 覺 得 只 是 心 理 作 用 罷 了 ; 三 日 後 我 再 祈 求 , 情 況 也 是 這 樣 。 再 過 了 三 天 , 我 再 向 神 求 問 , 主 清 清 楚 楚 引 導 我 往 臺 灣 。 當 時 我 流 下 淚 來 , 埋 怨 主 為 何 讓 我 往 臺 灣 「 充 軍 」 。 後 來 回 想 , 如 果 神 不 作 這 樣 引 導 , 我 四 ? 五 十 年 的 生 活 便 會 全 然 不 同 。 經 內 室 的 交 通 , 向 神 求 問 , 知 道 神 的 大 愛 , 生 發 非 常 寶 貴 的 果 效 。 當 我 們 在 生 活 前 途 上 有 所 選 擇 時 , 我 們 向 主 禱 告 , 便 知 道 神 如 何 引 導 。

      五 十 多 年 前 有 一 位 弟 兄 , 祈 求 神 引 導 , 然 後 他 隨 意 翻 開 《 聖 經 》 , 手 指 一 按 : 「 猶 太 … … 出 去 吊 死 了 。 」 《 太 廿 七 5 》 他 再 去 祈 禱 , 又 翻 開 《 聖 經 》 一 按 : 「 你 去 照 樣 行 吧 。 」 《 路 十 37 》 這 不 是 神 的 引 導 。 惟 有 當 我 們 時 刻 親 近 主 , 享 受 神 的 愛 , 聖 靈 把 神 的 愛 澆 灌 在 我 們 心 裡 , 這 樣 我 們 便 分 辨 那 種 感 動 是 出 於 聖 靈 , 那 些 感 動 是 源 於 心 理 作 用 。 這 不 是 理 智 的 明 白 , 而 是 經 歷 上 的 體 會 。 當 我 們 在 內 室 裡 親 近 主 , 讓 我 們 知 道 神 給 予 我 們 的 引 導 。

4. 「 你 這 女 子 中 極 美 麗 的 , 你 若 不 知 道 , 只 管 跟 隨 羊 群 的 腳 蹤 去 , 把 你 的 山 羊 羔 牧 放 在 牧 人 帳 棚 的 旁 邊 。 」 《 歌 一 8 》 4. 「 你 這 女 子 中 極 美 麗 的 ,你 若 不 知 道 ,只 管 跟 隨 羊 群 的 腳 蹤 去 , 把 你 的 山 羊 羔 牧 放 在 牧 人 帳 棚 的 旁 邊 。 」 《 歌 一 8 》

      《 歌 》 裡 , 那 位 女 子 經 過 與 主 內 室 交 通 後 , 就 求 問 主 在 那 裡 , 她 願 意 顧 念 小 羊 羔 , 主 說 : 「 只 管 跟 隨 羊 群 的 腳 蹤 去 。 」 所 有 蒙 恩 的 都 是 羊 , 惟 有 向 前 走 的 羊 , 才 有 腳 蹤 ; 主 囑 咐 她 只 管 跟 隨 羊 群 的 腳 蹤 。 保 羅 也 提 醒 提 摩 太 , 與 清 心 禱 告 主 的 人 一 起 追 求 。 在 教 會 裡 有 些 信 徒 積 極 追 求 , 滿 有 向 前 追 求 的 腳 蹤 ; 我 們 當 跟 隨 他 們 向 前 走 。       《 歌 》 裡 , 那 位 女 子 經 過 與 主 內 室 交 通 後 , 就 求 問 主 在 那 裡 , 她 願 意 顧 念 小 羊 羔 , 主 說 : 「 只 管 跟 隨 羊 群 的 腳 蹤 去 。 」 所 有 蒙 恩 的 都 是 羊 , 惟 有 向 前 走 的 羊 , 才 有 腳 蹤 ; 主 囑 咐 她 只 管 跟 隨 羊 群 的 腳 蹤 。 保 羅 也 提 醒 提 摩 太 , 與 清 心 禱 告 主 的 人 一 起 追 求 。 在 教 會 裡 有 些 信 徒 積 極 追 求 , 滿 有 向 前 追 求 的 腳 蹤 ; 我 們 當 跟 隨 他 們 向 前 走 。

    在 中 學 時 , 教 會 規 模 很 大 , 但 沒 有 人 照 顧 我 們 這 些 十 四 ? 五 歲 的 少 年 , 我 們 惟 有 一 同 追 求 , 放 學 後 就 在 教 會 小 房 子 裡 , 一 起 讀 經 唱 詩 , 一 起 交 通 , 一 同 生 活 在 不 同 城 市 , 但 仍 有 聯 繫 , 在 靈 裡 互 相 交 通 勉 勵 。 我 們 應 當 跟 屬 靈 的 同 伴 及 我 們 所 照 顧 的 小 羊 羔 , 在 神 的 跟 前 一 起 追 求 。 若 我 們 不 追 求 長 進 , 便 不 可 維 持 現 有 光 景 , 隨 流 失 去 。 我 已 信 主 六 十 年 , 我 有 屬 靈 的 同 伴 , 我 們 一 起 與 主 交 通 親 近 神 , 此 外 我 也 讀 經 ? 讀 屬 靈 書 籍 , 收 聽 錄 音 帶 , 叫 我 在 神 的 跟 前 不 斷 長 進 。 若 我 沒 有 新 的 得 著 , 便 不 能 幫 助 別 人 , 也 不 能 講 論 比 從 前 更 好 的 道 , 亦 不 可 叫 人 更 熱 切 地 追 求 主 。

    願 主 恩 待 我 們 , 叫 我 們 不 但 愛 主 , 不 但 感 受 主 的 愛 , 也 要 享 受 主 愛 , 藉 著 上 列 四 項 後 果 , 叫 我 們 實 實 在 在 的 知 道 我 們 在 內 室 裡 與 主 交 通 , 然 後 主 領 她 到 筵 席 去 , 主 已 有 豐 富 的 預 備 。 神 也 藉 著 祂 所 使 用 的 人 叫 我 得 著 幫 助 , 我 在 美 國 , 有 些 信 徒 跟 我 說 他 們 沒 有 傳 道 人 , 靈 命 饑 餓 。 我 毫 不 客 氣 , 說 他 們 活 該 ! 究 其 實 , 他 們 大 可 從 過 去 二 千 多 年 裡 神 所 使 用 的 僕 人 處 領 受 , 祂 已 興 起 僕 人 , 傳 遞 祂 的 話 語 及 信 實 。 今 天 我 在 神 跟 前 所 領 受 的 , 只 有 百 分 之 三 十 是 我 從 個 人 讀 經 及 教 會 聽 道 而 來 , 其 他 的 是 源 於 所 讀 的 屬 靈 書 籍 , 神 不 但 領 我 們 進 入 內 室 , 祂 還 領 我 們 到 豐 富 的 筵 席 前 , 讓 我 們 享 受 各 類 不 同 的 供 應 , 叫 我 們 得 著 飽 足 。
張貼者: Samuel Yin 於 9:20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
自动翻页分割符。  当前页(第    8    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